方案分析

2024-09-15

方案分析(精选12篇)

方案分析 篇1

摘要:世界两大信用卡组织之一MasterCard在2002年推出了一套名为SecureCode的技术方案, 为信用卡的网上支付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保障, 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套方案的功能及流程, 并对其存在的优缺点加以论述。

关键词:电子支付协议,SecureCode,Visa验证

0 引言

在2002年, Visa正式推出了名为“Visa验证”的一项服务, 其核心技术就是3-D Secure协议。与SET协议不同的是, 3-D Secure简化了SET协议中多方认证的过程, 不要求消费者 (持卡人) 拥有数字证书, 也不要求其安装专门的软件, 只是在填写支付信息时, 多填写一组持卡人自己设置的安全密码就可以了, 使用起来比SET协议更加方便, 安全性也并未降低。对于商家来说, 3-D Secure只要求在其服务器上安装一个商家服务器插件 (Merchant Plug-In, MPI) , 不需要改变其原有的认证模式。对于持卡人身份的验证, 由发卡行承担, 减少了欺诈行为的发生。这项服务一推出, 很快受到各大银行和发卡机构的欢迎,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在我国,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首先与Visa合作, 推出了“Visa验证”服务。

1 SecureCode方案的结构及流程

在Visa推出3-D Secure协议之后不久, MasterCard也推出了一个名为SPA/UCAF的标准 (Secure Payment Application/Universal Cardholder Authentication Field) 。SPA/UCAF的目标也是要在支付过程开始前先验证持卡人的身份, 这点与3-D Secure是相同的。2002年9月, MasterCard正式推出了SecureCode方案, 这套方案的推出较好的解决了目前电子支付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信用卡持卡人所关心的网上购物和支付的安全问题;另一是提供网上购物服务的商家所关心的如何保证消费者按时支付货款的问题。

SecureCode方案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认证方式, 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网络交易平台, 为发卡行和网上商家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和多元化的安全交易认证机制, 其中包括:个人计算机认证程序 (PC Authentication Program) , 用于消费者在使用PC机支付时的安全认证程序;芯片认证程序 (Chip Authentication Program) , 用于消费者使用符合EMV标准的芯片卡, 借助于计算机读卡器进行支付时的安全认证程序;以及万事达卡3D安全机制 (Master Card 3-D Secure Implementation) , 2002年6月Visa和MasterCard达成协议, 在不改变3-D核心技术的前提下, 兼容了SPA算法和UCAF隐藏域, 通过网页接口进行安全认证。

SecureCode方案的机构如表1。

SecureCode的支付流程如下:

(1) 持卡人浏览商家的网站选择商品下订单, 确认购买;

(2) 这时商家的订单确认页面会产生一串唯一用来描述交易的隐藏域, 其中包括了持卡人的支付认证信息;

(3) 持卡人使用的电子钱包软件或者SPA程序检测出商家订单确认页面中UCAF隐藏域的存在, 会自动连接到发卡行, 在发卡行弹出的验证页面中, 持卡人输入认证信息 (如提前设定的口令) , 将支付认证请求发送给发卡行的SPA服务器钱包系统;

(4) 持卡人的电子钱包软件或SPA程序发送一个持卡人账户验证值 (Accountholder Authentication Value, AAV) 请求给发卡行的服务器钱包系统, AAV中包括持卡人账户信息、商家的名称以及交易金额;

(5) 发卡行的服务器钱包系统收到AAV请求后, 确认持卡人的身份, 并与发卡行定义的数据单元合并产生一个惟一的AAV验证码, 通过持卡人传递给商家;

(6) 持卡人的电子钱包或者SPA程序将相关信息填入商家支付页面的相应位置, (5) 中产生的AAV验证码被插入在隐藏的认证信息域中, 但不会通过浏览器显示出来;

(7) 商家将持卡人的认证请求连同未经改变的AAV验证码传送给收单行;

(8) 收单行将认证请求连同AAV验证码通过MasterCard发送给发卡行;

(9) 发卡行比较商家传递过来的AAV验证码和 (5) 中生成的AAV验证码是否一致, 可以采用加密或者比较这两种方法验证, 加密方法一般用于生成AAV的设备和验证AAV的设备不能实现实时交互的情况, 比较方法一般用于生成AAV的设备和验证AAV的设备能够实现实时交互的情况。最终发卡行将“批准或拒绝”的响应传递给商家;

(10) 发卡行将“批准或拒绝”的响应传递给收单行;

(11) 收单行将交易响应传递给商家。

2 SecureCode方案的结构功能分析

2.1 支付认证过程分析

在支付认证信息传输过程中, SecureCode中的SPA/UCAF技术首先假定持卡人使用的电子钱包之类的软件与嵌入在商家支付页面中的隐藏域 (其中包括了持卡人的支付认证信息) 能够进行数据的交换, 持卡人使用的电子钱包软件可以将隐藏域中包含的商家信息和交易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发卡行产生的AAV验证码插入到支付页面的隐藏域中, 随后, 附加的认证信息被传递到商家的支付装置上并且作为支付认证信息的一部分传送给发卡行, 由发卡行来验证AAV验证码, 进一步验证持卡人的身份。对于持卡人身份的验证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AVV验证码进行的, 而生成AAV验证码的方法只能被发卡行所掌握, 因此保密性较好。

2.2 结构分析

SecureCode是一个相对灵活的结构体系, 不仅支持以浏览器为基础的在线支付, 还支持借助于读卡器使用的符合EMV标准的芯片卡支付, 它的作用更像现实世界的POS终端。此外, 支付过程中也不用像VISA的3-D机制一样引入一个集中的目录服务, MasterCard也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交易的每一个过程中。

2.3 持卡人的方便度分析

SecureCode的支付过程中, 持卡人需要使用一个基于SPA算法的小程序, 这个小程序可以从发卡行的页面上下载,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 当用户浏览带有支持SPA算法的支付页面时, 该程序能够自己激活, 并弹出验证页面, 要求消费者输入认证信息。另外, 持卡人也可以使用一个电子钱包软件或者接受EMV芯片卡的读卡设备来完成支付。对于持卡人来说, 有很多种使用方式可供选择。

3 SecureCode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SecureCode中包括了支持Visa的3D安全机制, 它是一整套解决在线支付安全的认证方案, 比起3-D Secure来说, 灵活度更高一些。此外它的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家在传递信息时不需要安装其他的软件, 降低了使用成本, 更多的商家都能够接受这种方式;

(2) 在认证持卡人身份时, 除了账号/密码这种方式外, 电子钱包系统还允许使用其他认证方式, 比如智能卡、PIN码或符合EMV标准的芯片;

(3) 能够较为灵活的支持包括借记/贷记, 真实/虚拟账号在内的任何认证方式;

(4) SPA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算法, 它与PKI联合使用时, 并未增加其在证书管理 (包括证书的产生和分发) 和已撤消证书列表的维护等方面的复杂性;

(5) 其他在可靠性和完整性方面的安全需求与SSL/TLS协议相同;

(6) 通过使用交易序列号来避免反复攻击;

(7) 商家可以发送一个交易戳给持卡人的电子钱包, 由它来验证当前交易没有发生变化;

(8) 由发卡行自己来验证AAV验证码。

但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SecureCode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它要求持卡人在注册时需要安装一个微型电子钱包或者小程序, 并用它来完成支付, 此外发卡行也需要安装一个服务器钱包装置, 并且为其提供一个注册程序,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的复杂程度。

4 结语

SecureCode的设计虽然并不完美, 但无论在方便性还是安全性方面都给网上支付带来了诸多便利。2003年7月, 万事达卡集团也开始在我国大陆地区推广SecureCode方案, 目前, 中国工商银行已与其合作推广EMV卡。2006年底, 由美国运通、美国发现金融服务、JCB、MasterCard和VISA国际组织共同建立的支付卡安全标准委员会PCI SSC正式成立, 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数据安全标准, 并预计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1.2版本, 届时, 对于网上支付的持卡人来说, 将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数据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2]骆絮飞.银行卡网上支付安全认证模式分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

[3]MasterCard SecureCode创新的全球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N/OL].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中华区会员通讯.2004.

方案分析 篇2

七年级(6)班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为了加强对学生后期的管理力度,借期中考试之际,我们需要开展班级期中质量分析会,总结上半学期得失,分析下半学期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二、试卷、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语、数、外各120分,其它科目100,从试卷来看,试题做到了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难易适中。(考试情况分析见《成绩统计表》)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

2、学生基础题得分率不高,单科成绩出现个位数的大有人在。

3、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效率较低,少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缺乏自觉性。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1、分析学情、制定措施

每一位同学对考试的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反思自己,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和措施。

2、树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① 评选学习标兵和进步之星。② 对优秀试卷展览.③ 学习优秀生作经验介绍

3、降低教学重心,增强学生自信心。

抓好班里的后40名(或25名)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② 狠抓基础知识、利用好上午课前20分钟,每天一练(3-5个小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③ 考试科平分低于40分的同学采取补考形式,由同学挑选试题,汇编成基础知识测试卷。

4、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对于优等生:我们除课堂教学外,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拔高题,引导他们自学,多给予自由支配的时间,多鼓励他们看课外书,让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了努力目标,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

对于边缘生:也就是优秀边缘的和及格边缘的,重视这些学生的转化,增加优秀人数、防止学生掉队。

对于差生:我们应该采取低起点、小碎步、快反馈、勤纠正、多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的困难,多给他们指导,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在教学中要:“四优先、五跟踪”(“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五跟踪”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结合本班实际对学生逐一分析,找薄弱科目,制定计划与预期目标,找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做好帮包记录。

5、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凝聚力。①

展开“我的励志名言”及“留言薄”活动。②

建立兴趣小组,一帮一结队子。③

召开“我在进步”主题班会。④

感恩行动。

6、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定计划的习惯,很多学生学习非常盲目导致他们没目标而影响成绩,让学生制定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及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同时在班上找一位同学作为自己的竟争对手,每次考试都与他比一比促进提高自己。

② 预习、复习的习惯。要求每天每门学科至少花10分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预习第二天所学的内容。

PTN环网保护方案分析 篇3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IP化业务的需求量呈现指数性爆炸增长,传统SDH(同步数字系统)以TDM(时分复用)工作路径交换技术为核心,无法满足庞大业务量的处理需求。而PTN(分组传送网)处理技术以IP分组交换为技术核心,具有速度快、维护高效、故障易控制等优点,能够应对当前庞大信息的处理任务,因此PTN技术已经在现网中得到大量使用。随着承载业务量的增大,线性APS保护模式由于抗多点故障能力弱等缺点,不适用于当前需求,因此PTN网络环网保护技术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 PTN 环网保护 APS保护 方案探讨

现网中大量使用的PTN网络对业务的承载量不断增大,PTN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就需要得到更好地保障。但现有的APS保护模式采用的管道切换技术虽然转换速度较快、反应灵敏,但故障定位困难、事故影响范围难以控制,给设备的维修带来了巨大难度,不适应当前网络发展的要求,而PTN网络环网保护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线性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PTN网络环网保护两种保护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明确了不同保护模式的优缺点,希望更给PTN网络环网保护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一、传统线性APS保护模式分析

1、工作原理:APS保护技术是一种针对信号传输管道的线性保护技术。该线性保护模式下,源端和宿端之间存在着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组成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在APS工作模式下,源端设通过工作tunnel以固定的时间间隔不断地向宿端发射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检测文书,当宿端接受到检测信号,发出应答信号,这种情况下,设备正常工作。若宿端3个时间间隔内收不到检测信号,没有发出应答信号,APS协议判定设备工作tunnel功能异常,将信号传输切换到保护tunnel进行。

2、工作优点:由于APS保护模式的线性结构较为简单,可以让管道转换在50ms之内完成,因此传统的APS保护模式还是具有十分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传输保护中。正是这个原因使该项技术应用方案十分成熟。

3、APS线性保护存在的缺陷:1)不具备多点抗扰能力。从APS线性保护工作原理可知,当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各有一处出现障碍,那么保护系统将彻底失效,因此APS保护不具备抗多点故障的能力[1]。2)故障影响难以控制。由于APS端到端的保护模式的限制,当路径中某一点一旦出现功能性故障,不但会影响该模块的正常工作,还会对使用该tunnel作为共享路径的模块造成影响。这样的保护模式不能对故障影响范围进行控制,容错率十分小。3)无法保护链状结构。上述APS工作原理告诉我们,该保护模式是端对端的保护,而链状结构无法应用端对端的保护方式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线性APS保护模式虽然具备技术成熟、简单快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不足,容易出现故障,且故障出现后的维修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加实用、保护性更强的PTN环网保护技术应运而生。

二、PTN环网保护方案分析

根据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2012年1月颁布的《PTN总体技术要求》和《分组传送网设备技术要求》规范定义,PTN环网保护方案一共有三种,分别是无环方案和共享环网保护方案。下面逐个分析两个方案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1、无环方案

工作原理:无环方案又被称为G.8312方案,该方案本质上只是LSP的线性保护基础上拓扑结构的应用,并没有真正使用到环形网络。无环保护方案为每一条通信路径设置一条可逆的闭环路径作为保护,当网络某点出现故障时,即源端在规定周期数内无法接收到宿端的回答信号,故障出现的路径后的节点将业务端口进行切换,保护路径开始工作。

工作特点:无环方案没有增加第三层标签,各个环节设备能够清晰定位,当某个环节节点或管道出现故障时,可实现快速定位,维修效率大大提高,维护费用极大降低。但该方案给每一条LSP路径配置一条保护路径,随着设备搭载的用户量的增大、核心业务的增多,保护路径将和工作路径成正比增加,增加了配置难度和配置成本。

2、共享环网保护方案

工作原理:和无环方案不同,共享环保护方案使用工作环标签进行业务区分,以达到网络保护和减少保护隧道的目的。当PTN网络设备出现问题时,相邻节点根据APS请求进行倒换,上游节点在故障发生后根据下游APS请求触发倒换,倒换后业务被打上第三层标签[2]。

特点:工作环标签的使用极大的减少了保护路径的使用,网络配置难度和设备成本大大降低,使PTN网络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但三层标签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缺点,在标签的掩盖下,当设备出现节点故障时,无法准确定位,给设备维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结论:现网应用中,无环方案已经基本被废除,但并不能说明该方案没有丝毫优点,精确的故障定位能力是共享环网保护方案可以用来借鉴的技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才能让PTN环网保护方案臻于完美。

参 考 文 献

[1]党志俊.PTN环网保护技术的新方向[J].引擎,2012(9):104-106.

移动支付商用方案分析 篇4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进入2010年以来最热的概念之一。在日本街头, “刷手机”非常普遍:乘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去商场购物, 吃饭等日常消费, 几乎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目前, 日本手机支付业务的交易额已经占信用卡市场的2 0%~30%, 电信运营商N T T D O C O M O有超过40%的移动用户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韩国在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方面仅次于日本, 韩国三大运营商通过R F I D技术改造开始对原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系统进行升级, 通过与银行的通力合作来开展基于R F I D的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业务。S K T与K T F发现以手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非常受用户欢迎, 目前有高达400万使用“T一m o n e y”服务的用户采用这项服务, 8 5%用户认为使用非接触式手机比掏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方便, 并表示将继续使用这项服务。这会成为未来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吗?2 0 0 9年3 G元年之后,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已经积聚了足够的爆发潜能,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 2010年将成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变革之年、突破之年。现如今, 国内三大运营商对于手机支付业务的部署已由2 0 0 9年的局部试点逐步过渡至规模商用, 基于1 3.5 6 M H z频点的应用遍地开花。

移动支付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其价值链中环节众多, 包括: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 、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设备终端提供商、商户和手机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是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 。产业链的各方在移动支付中能够达到共赢, 对于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设备终端提供商来说, 他们都能够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中获得切实的利益。对于用户来说他们能够简单、方便地支付商品和服务, 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对顾客返券或者返点, 将增加顾客的黏性, 而且可以通过手机传达商品的信息。因此, 这项业务得到了多方的积极参与, 这也是这项业务能够发展的重要原因。

移动支付尽管展现出在支付上的种种优势, 但是面对移动支付产业链协调的困难, 面对社会信用环境及法律环境的缺失, 面对国内用户的消费习惯, 移动支付更需要产业链上各个方面的支持, 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帮助, 引导移动支付走向成熟。

1 移动支付产业现状

(1) 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造成移动支付不能形成规模性发展。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移动支付中应用的技术可谓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 虽然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技术选择, 但也往往造成各种模式的移动支付各自为战, 不能形成合力, 并在短时间内获得规模性发展, 这也是移动支付业务不能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有这些技术的更新、应用和推广都需要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而标准化问题不仅仅限于客户手机终端, 还包括客户进行交易时接触到的各行业应用P O S机, 这些都需要制定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 与相关行业、企业达成共识。

(2) 行业间的协作性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中国手机用户突破了6亿, 这个巨大的用户群是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都无法相比的。因此, 如果将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很好地结合, 将带来巨大的便利。然而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的融合问题阻碍了手机支付的进展。

目前, 欧、美、日、韩手机电子商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却受到政策的限制。在中国各部门之间存在壁垒, 移动运营商与银行部门是两个系统如果让移动运营商来主导, 中国至少6亿用户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这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没有其他任何一家银行可以抗衡, 这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抵触;如果让银行部门来主导, 那么银行部门就需要租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 然而对于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小额支付, 这又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并且各个银行只能为本行的用户提供手机银行服务, 不同银行之间不能互通, 所以银行部门也不可能单独主导。由此看来, 以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 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模式是最佳选择, 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第三方) 可以建立独立的移动支付平台, 使其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机构。这样就可以使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运营商之间分工明确。除此之外, 还可以简化系统结构, 提高运营效率, 实现跨行之间的支付交易。因此, 移动支付产业链协调是相当重要的。

(3) 信用制度及安全问题

有调查显示, 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最关心的三大问题依次是交易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易用性, 可见移动支付的安全、保密和快捷顺畅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中国信用制度的落后成为阻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项调查中, 国内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 只有低于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 而6 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信用卡资料。超过90%的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诈骗短信, 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 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 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 移动支付终极目标就是将手机变成了“手机卡+信用卡”, 由于使用环境的多变和使用频繁, 丢失、泄密的几率大大增加, 因此, 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信用卡。银行将所有风险转嫁给移动支付用户的做法, 使得移动支付只能应用于小额支付范围, 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在安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统一完善的规范和标准, 从消费认知来看,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诚信氛围相对不高, 因此广大消费者目前对移动支付业务还比较谨慎, 不愿意进行大额支付应用。而小额支付属于发生频率较高的支付行为, 更追求方便和快捷, 因此用户在移动支付应用上小额支付仍是主流。

(4) 相关配套法规

日本和韩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 欧洲国家的相关产业也步入成熟期, 他们有着相关的配套法规作为支持。而中国移动支付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 问题重重, 利益关系竞争激烈, 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予以保障, 至今仍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

移动支付只有在产业链协调、信用制度、相关配套法规等问题上得到有效解决, 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然而, 这些问题并非是一个方法、一种手段所能解决的, 它需要相关部门之间不断磨合和调整, 达到最佳的效果, 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时使用移动支付这一新型方式的可能性就会获得提高。

2 移动支付商用方案—SIMpass

2.1 SIMpass

握奇公司采用双界面S I M卡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S I M p a s s) 。被称之为双界面卡的原因是它有两个操作界面, 对芯片的访问, 及可以通过接触方式的触点, 也可以通过相隔一定距离, 一般在10 cm内以射频方式来访问芯片。卡片上只有一个芯片, 两个接口, 通过接触界面和非接触界面都可以执行相同的操作。两个界面分别遵循两项不同的标准, 接触界面符合ISO/IEC 7816, 非接触符合ISO/IEC 14443。

S I M p a s s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卡片+天线”, S I M p a s s卡外形就是一张普通的手机卡, 只是在卡上焊接了一根薄片状的感应天线。将手机卡插入卡槽内之后, 放入电池板, 将感应天线翻折到电池上面, 盖上后盖, 就可以用手机刷卡消费了;另一种是改造手机方案, 天线集成在手机后盖中, 仅需要手机做少量的改动, 不需要外置天线。具体见图1。

2.2 SIMpass特点及优势

首要强调的是安全性。S I M p a s s支付功能都是在S I M卡里完成的, S I M p a s s产品选用的是英飞凌公司的高安全芯片, 该芯片通过了智能卡行业最高级别的E A L 5+安全认证。

第二, S I M p a s s所采用的技术是已经非常成熟的, 并且均符合各行业已有的规范标准。比如其接触界面符合ISO 7816规范, 非接触界面符合ISO/IEC 14443 A/B规范, 金融方面符合E M V和P B O C的相关规范。

第三, 使用了13.56 MHz通信频率。系统基于此频率建设, 意味着成熟的市场应用环境和兼容性保证。现有的非接触支付环境, 例如公交、地铁、超市、银行、公共事业缴费等都可以利用。

第四, S I M p a s s拥有天线方式和定制手机两种产品形态, 易于推广。如果采用天线形式, 用户不需要换手机就可以体验手机支付的快捷。据统计, 除却金属后盖, 天线型S I M p a s s对现有手机的支持率能够达到8 1%以上。

第五, S I M p a s s是一款极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想少投入, 可以选择天线形式, 不更换手机就能支付, 不需要很大的推广成本, 手机再便宜也要几百块, 一张S I M卡配天线是非常便宜的, 这样推广起来的难度和成本都是非常低的。

总之, 该方案采用完全公开的标准和非常成熟的技术, 而且使用和迁移都比较简单, 成本比典型的N F C技术低廉很多。以智能卡技术为基础, 最大优势在于其高安全性。在成熟智能卡安全认证和数据安全技术的支持下, 安全性能够胜任任何移动支付应用。技术上该方案完全有能力参与到EMV (基于智能卡的金融支付标准) 迁移的过程中, 把手机变成信用卡。

2.3 SIMpass应用

目前在应用方面已经在北京、苏州、南京、扬州、重庆、宁波、广州、福州、成都、重庆、湖南等地展开规模商用, 涉及交通、校园、门禁控制、员工餐厅、停车场等典型应用。

3 移动支付趋势

应用是王道, 合作是方向。举个例子, 我们都在谈论3G技术, 但是我们都知道3G其实是一个更优秀的平台, 真正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这个平台上运行什么样的应用。只有应用吸引人了, 用户才有使用3G的动力。其实移动支付技术也是一样。RFID非接触技术也只是一个载体, 在上面能跑什么应用, 是否能得到用户的欢迎, 才是真正决定移动支付产品推广的决定因素。

根据国外的成熟经验, 交通在所有应用中占主要地位, 其次是金融。对于这两个应用, 用户的接受度最高。但是我们也看到, 促成运营商间的合作, 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移动支付是新的技术, 需要时间来接受。另外, 跨行业的运营商间合作, 需要时间来适应, 并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合作是一个在缓缓滚动的大车轮, 这个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互相合作是将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只是这中间的时间会有多长, 现在众说纷纭。要合作而不是竞争, 统一的技术基础是前提。

收入分配方案分析 篇5

国民收入分配的三大主体包括政府、居民和企业,这三大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具体情况称之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居民之间收入数量的差距问题。前者是要回答整个国家积累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回答正确处理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问题。二者的分配关系是否正确,都关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千家万户。前者属于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涉及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属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是否符合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公平、公正等权利原则。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19∶73,2008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56。

(二)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2475.6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5233.4 元)的5.4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14049.7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869.8元)的7.5倍。根据财政部的调查,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 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 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27 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我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我国。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3.6元。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1978年的 2.57 :1 扩大到 3.23 :1。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的 13倍,2010年上升到 16倍。

(四)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91364 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0619 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5238 元;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0393 元,住宿和餐饮业27847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0750元。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中,最高行业金融业与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之比为4.48 ∶1。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1.8 倍左右。

(五)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内部的职工工资差距更大。2009年全国总工会的专项调研显示,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 倍扩至2008年的17.95 倍。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我国低收入职工比例较大,67.2% 的职工每月收入低于215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17.3% 职工每月只拿1000元左右薪酬。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

一是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制度还不完善,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还没理顺。二是社会分配系统与机制不完善,对于职工工作年限、经验及创造的贡献无法准确计算;三是企业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监督权,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向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

(三)忽视政府责任

在收入的初次分配环节,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同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任由雇主来决定其工资的水平。而雇主在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则会尽可能压低工人工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将存在供过于求的不均衡状态,因此很难改变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如果再不依靠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难得到保障。

(三)宏观调控手段弱化

第一,最低工资标准较低,工资指导线缺乏指导性。目前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适时调整,因而使政府的工资指导线制度缺乏实际指导作用,与近年来不断上涨的物价、房价相比,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较低。第二,缺乏劳动定额标准。在实践中,国家没有统一的劳动定额标准,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多样化,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程序上缺乏民主参与性,给企业违规、最大限度地攫取职工创造的劳动成果,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提供了机会;第三,基本工资基数普遍较低。现有的工资基数较低,且无法体现劳动者在企业的工龄工资、技能工资等方面的差异。

(四)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第一,现有的初次分配领域中的资源配置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农村分配制度以及收入分调控制度等没有纳入系统的法律体系;第二,有关工资分配的信息指导系统不够健全,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人工成本信息发布指导等制度尚未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第三,用来统领工资分配的《工资法》还未出台,无法规范约束企业工资决定和支付行为;第四,配合《劳动合同法》执行的相关法律如就业促进、劳动标准、集体合同谈判、劳动争议处理等一系列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缺位。

(五)存在体制性障碍

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机制还不健全,国家收入分配体系没有有效地将垄断利润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国家对垄断企业的工资管理也没有加强监控力度,导致我国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和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另一方面,体制性障碍也在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六)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欠规范。二是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工会维权只能停留在表达和反映职工合法权益的层面上,而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三、改革收入分配方案的建议(一)通过二、三次分配调整收入差距,稳定高收人群体数量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这一二次分配制度。对于高收人群体而言,其大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财产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这一群体的偷漏税已成常态。因此,要真正发挥个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除了对合理的劳动薪酬征税外,关键要加大对股权转让、房屋转让、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的征税。对于隐性收入,由于其隐蔽性,可通过开征富人税、物产税、遗产税等进行调整,发挥个税的调节功能来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其次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实现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使社会财富直接或间接地向低收入群体转移。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提高生活水平首先应提高工资性收入。要使居民收入的增长高于财政和企业收人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过高的问题,减少后顾之忧,提高生活质量。其三,提高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财产性收入是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刨新金融管理体系,提供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以及规范资本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保证居民财产增值。其四,打破身份壁垒,提高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通过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革根”与“官二代”、“富二代”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的梦想。

(三)培养创收能力,减少低收入群体数量

软件测试方案分析与研究 篇6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方案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0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涉及高质量高可靠性软件项目的开发,作为软件质量控制和保证软件工程过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软件测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软件测试的总目标就是:确保软件的质量。如何有序开展测试工作从而保证软件高质量高可靠性,已经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了测试过程的核心测试方案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1软件测试方案概述

1.1测试方案概念测试方案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制定合理规范的测试方案是软件测试的核心环节。测试方案是描述所测软件的测试特性、测试方法、测试用例设计、测试代码设计、测试环境规划以及测试工具设计和选择的一种策略与方法。测试方案有助于软件项目成员理解和执行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同时测试方案也有助于测试活动的管理。

1.2测试方案目标测试方案描述和定义了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的策略和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在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中,有效安排和管理测试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的测试计划,定义该软件在不同阶段的测试性质和测试程度,协调测试工作使其按照进度表有序进行,并按期接收应该交付的文档和作品。

1.3测试领域发展目前,测试领域的需求和应用非常广泛,所应用的技术从软件技术到模拟数字、从电子商务到低频高频,微波、从测试到诊断、从维修到保障,方方面面都在快速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专业词汇,如仪器、虚拟仪器、测试、虚拟测试、虚拟试验、诊断与维修、预测与评估、BIT等日新月异,这些都是测试领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载体。针对不同的测试对象,制定测试方案的策略和重点也不同。

2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

目前,仍然有学习者误认为测试方案就是测试计划。实际中,由于各个测试项目规模和范围的不同,一些软件企业的测试工作往往都是在制定测试计划之后直接开始测试设计以及测试执行,这就给初学者们造成一定的误解,以为测试计划就等同于测试方案,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测试方案不同于测试计划,它和测试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也存在一定关联。

2.1定义不同测试计划是对测试过程的组织、资源、原则等进行的规定和约束。测试计划制订测试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以及时间进度等安排,提出对各项任务的评估、风险分析和需求管理。而测试方案则是描述所测软件的测试特性、测试方法、测试用例设计、测试代码设计、测试环境规划以及测试工具设计和选择的一种策略与方法。

2.2层次不同测试计划是管理层面的,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规划涮试活动.而涮试方案是枝术层面的.从技术的角度规划测试活动。

2.3进度不同测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而每个阶段都要按照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实现,测试执行的步骤来实现。测试计划说明书是测试计划阶段的产品,而测试方案则是测试设计阶段的产品。其中每个阶段的执行必须是在上层阶段产品通过评审后才能开始。

2.4内容不同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包含内容上的区别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2.4.1测试方案的内容:明确策略,细化测试特性(形成测试子项),测试用例的规划,测试环境的规划,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以及测试工具的设计和选择。

2.4.2测试计划的内容:①明确测试组织的组织形式;②测试组织和其他部门关系以及责任划分;③测试组织内的机构和责任安排;④明确测试的测试对象(明确测试项,用于后面划分任务,估计工作量等):⑤完成测试的需求跟踪;⑥明确测试中需要遵守的原则;⑦明确测试工作任务分配是测试计划的核心:a进行测试任务划分b进行测试工作量估计c人员资源和硬件资源分配d明确任务的时间和进度安排e风险的估计和回避措施f明确测试结束后应交付的测试工作产品。

由上可以看出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有着明显区别,但实际上在一些规模较小的软件企业中,由于受人力资源和资金成本的限制,制定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的界限并不明显,有时会在测试计划中会包含一些测试方案的内容,即测试环境规划、测试工具选择以及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等,也就是说对于小规模软件项目,其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有时会结合在一起。但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一般对于大型软件公司,针对大规模项目,必须把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的制定分开进行,这样更加有利于整个测试项目运作和项目组之间的交流,更会起到保障软件质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测试方案需要在测试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测试计划提出“做什么”,而测试方案明确“怎么做”。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概念总归是概念,读者可以不必拘泥于此,根据软件项目规格大小以及实际应用环境,测试人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结束语

饱和砂土处理方案分析 篇7

关键词:饱和砂土,地基处理,工程地质条件

饱和砂土是指位于稳定地下水水位以下, 其颗粒间缺少黏聚力, 含砂粒达85%~100%, 细土粒占0%~15%的松软土, 其成因主要有风积和冲洪积, 具有不均匀性及液化特点。在民用建筑中, 岩土勘察要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合理可行的结论与建议, 为设计、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对于饱和砂土地基重点判别砂土液化、均匀性以及处理方案建议。根据当前大量工程经验可知, 常用可行的饱和砂土的地基处理办法较多, 本文主要结合成都市新都区三河场镇的《金领大厦》项目有关饱和砂土选用何种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探讨。

一、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拟建金领大厦位于成都市新都区三河场镇, 紧邻老川陕路, 交通十分方便。拟建工程包括2-3F的裙楼及28F的主楼, 主楼高约86.6m, 设2层地下室。采用框剪结构, 主楼拟采用筏板基础, 基础埋深约-10.30m, ±0.00标高为495.575m, 地下室底板标高为484.075m。该工程目前部分基坑已开挖至设计标高, 开挖后基底局部分布细砂、松散卵石等承载力较低土层。为了确定拟建场地细砂、松散卵石的分布及埋藏条件, 进行了施工勘察。

2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上地处成都坳陷盆地内, 西部为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构造带, 东部为走向相同的龙泉山构造带, 场地处于两构造带之间的成都平原隶属四川沉降带川西褶之成都坳陷带, 呈北东35°方向展布, 受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 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 而坳陷盆地相对下降, 受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 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之上, 形成了现代景观的冲积平原。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微弱。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三组。

拟建场地地层主要主要为人工填土层 (Q 4 m l) 、第四系冲洪积层 (Q 4 a l+p l) 粉质粘土层、粉土层、细砂、卵石层及下伏的白垩系灌口组 (K2g) 泥岩组成。在施工勘察中揭露地层主要为拟建主楼地下室底板以下为2.0m~2.5m的是饱和细砂层, 其下为松散——中密卵石层, 2.5m以下为泥岩层。局部地层分布如图1所示。

3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西北面约35m处有府河通过, 该河流主要呈“U”形自西向东流过, 宽约40m, 流速较慢, 流量较大, 该河流距离拟建场基坑边线约35m, 水力联系较紧密, 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较大。

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含水介质等因素的组合情况, 主要补给来源为地表水体入渗及河流侧向补给, 水量丰富, 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控制。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地下稳定水位埋深约1.16m~2.48m, 测得水位标高为483.02m, 高于基岩面约0.71m~1.83m。

由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地下水底板以下分布较厚的软弱地基土 (饱和砂土) ;二是基坑已采用了排桩支护, 但距离河流较近, 地下水丰富, 基底涌现明显, 安全隐患较大。因此, 出于基坑安全及拟建物的安全来说, 对饱和砂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迫在眉睫。

二、饱和砂土的处理方案分析

根据详细勘察成果进行了拟建物的整体设计及基坑支护措施, 拟采用了筏板基础, 以天然地基的卵石土作为地基持力层, 基坑采用了排桩进行了支护设计施工、降水工程以及抗浮施工。基坑开挖至地下室底板时, 地基土的性质与详细勘察成果不符, 发现有饱和砂土分布, 其厚度为2m-2.50m, 可见厚度较大, 呈夹层状分布, 该层承载力较低, 变形较大, 具有液化性, 因此不能作为天然地基。通过施工勘察查明了其分布范围、厚度及基本性质。

然而在施工勘察中针对工程现状, 如何对饱和砂土进行处理是本项目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拟建物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荷载性质、地层特征、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等情况综合考虑针对饱和砂土采取了2中处理方案。

1换填处理

换填处理施工较为简单, 造价较低, 工期较短, 但受地下水影响较大, 在地下水位之下开挖换填时, 坑壁极易坍塌, 施工安全和质量难以保证, 对本工程而言, 还可能因基坑超挖对现有基坑稳定性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地下稳定水位标高为483.02m, 位于地下室底板标高下约1m。由于下伏基岩埋藏较浅 (位于地下室底板标高下约1.7m~2.9m) , 透水性较弱 (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 管井降水疏干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时存在一降水临界深度 (或极限过水断面) , 故难以进一步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深度以下。

根据本工程特点, 建议对埋藏浅、厚度薄、仅分布于地下水位之上地段的砂层和松散卵石采取素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换填处理措施。

2振冲碎石桩

对厚度相对较大、全部或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段的砂层和松散卵石, 建议采取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措施。砂层和松散卵石属无粘性土, 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振冲处理时, 一方面通过振冲器借助自重、水平激振力和高压水冲使泥浆排出孔外, 形成大于振冲器直径的桩孔, 再向孔内灌入砂石料, 在振冲器的作用下, 形成大直径高密度桩体, 另一方面由于水冲振动使周边砂土处于饱和状态, 在振冲器强烈的振动下产生液化并重新排列并密实, 从面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通过碎石桩体与桩间土体的共同作用, 使复合地基承载力大幅提高。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处理具有施工方便、速度较快、造价相对低廉的特点。根据本工程地质和环境条件, 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时, 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由具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地基处理设计。

(2) 上部设计单位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为460k Pa, 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要求较高, 为确保采用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建议对需处理地段的砂层先采用连砂石换填后再进行振冲处理, 并在正式施工前选择场地代表性地段进行试验。

(3) 本场地需处理的地层总体埋藏浅、厚度小, 由于浅表层无上覆土层压力, 振密效果相对较差, 建议待振冲碎石桩施工完成后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反复碾压, 使浅表层分布土层密实, 满足设计要求。

(4) 拟建建筑基坑距周边建筑物较近且基坑支护已经完成, 采用该方案施工时须注意震动对周边邻近建筑物及现有基坑的不利影响, 建议加强对周边邻近建筑物及基坑的监测工作。

(5) 施工完成后, 应按照有关规范规定, 由有专业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6) 采用该方案时, 其施工设备 (主要为吊车和振动压路机) 较重, 设备进出基坑需用大型起重设备。

通过上述2种方案处理方案都能对饱和砂土进行有效的处理措施, 但根据处理效果、施工条件以及工程造价等综合分析振冲碎石桩处理效果明显, 施工方便, 对周边构筑物及坑壁影响较小, 是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如今, 金领大厦已经亭亭玉立, 稳稳的群立于三河镇853小区中, 见证了饱和砂土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的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方案分析 篇8

1 系统设计的目标

电能量采集主要是通过GPRS无线通讯方式或专线方式对终端电能数据进行采集, 采集到主机上进行统一的计算处理。该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 对测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可以做到非常精确。其工作的原理主要是系统首先与GPS对时, 然后与采集装置对时, 最后采集装置与电表对时, 这样就保证了电能量采集的一致性。装备还具有存储功能, 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 数据的完整性也得到保证。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开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标: (1) 电网考核点及各计量点电能量数据自动、准确、完整、及时、安全、灵活、可靠、一致地采集、传输和存储电能数据, 不管遇到任何情况, 数据都不会丢失。 (2) 实现电力营业计费分时段、分费率、分日、分月的电能统计及结算自动化的过程。 (3) 全方位的对实际线损、理论线损及电能平衡进行计算与分析。 (4) 综合分析电能量数据, 进行查询与报表, 为电能量调度模式和负荷模式提供基础信息。 (5) 实时监测电网重要关口电能量、重要线损率和平衡率。

2 系统功能

2.1 电能量远程自动抄收功能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 数据采集装置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光缆数据通道传输到电能量控制与管理中心, 并最终对电能量进行结算, 所传输数据还可以作为用电管理的依据, 同时也可以将数据返回到厂区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查询与确认。

2.2 电费自动结算功能

通过相应软件, 控制与管理中心对传输过来的电能数据进行集中处理, 对个厂区的电能量进行汇总, 再计算与传递, 完成电费的网上确认, 最后与财务进行结算, 实现数据的连接, 因此, 电费基本实现每日结算。

2.3 实时监测、管理电能量

把电能量的原始数据返回给各采油厂区, 采油产区通过对电能数据的监测与管理, 就可以随时对厂区的用电情况进行掌握, 对作业方式及生产运行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还为厂区的电能量数据的确认提供了数据支持。

2.4 实时监测和计算电网网络损耗

收集来的电能量数据信息, 也可以直接对变压器及线路等设备的网络损耗进行计算, 这样通过油区电网的连接就可以对全网的电网网络损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计算, 为降低线损和网损提供资料, 也为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3 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3.1 设计思想

(1) 应用系统平台化。对电能量采集以及多级线损统计分析系统的建立, 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电能量, 线损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支持, 在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以及软件开发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升级方面都应该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2) 开放性设计。由于该系统和其他一个自动化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连接成为一整套综合的系统, 在功能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对系统保持开放性就非常重要, 应用平台更应如此。该系统的端口应该保持与国内外标相匹配。例如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采集标准等, 部分数据都应该对用户所公开, 用户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岗位特征, 可方便的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

3.2 设计原则

(1) 实用性。在系统建成后, 首先要实现的是对各厂区电能量的采集, 通过自动化系统获取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存储、计算、报表、打印机发布等命令;通过MIS对数据集报表可进行查询、确认、审核、下载等动作。从而达到为电能量的管理、负载管理、线损考核、线损计算及线损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根源;系统操作使用便捷, 界面友好,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2) 稳定性和可靠性。软件得到真正应用的必要条件就是软件的可靠性, 该系统从设备性能、结构、系统管理、技术措施及技术维修等能力方面着手, 保证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使得系统安全地运行, 降低了故障率。

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在对多个系统结构进行研究后, 结合胜利油田电网自身实际情况, 做出以下结构设计, 如图1。

该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站、变电站采集终端、通信信道、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等。由变电站采集终端完成各厂区电能数据的状态监视及采集, 然后对数据进行定时的存储, 通过与主站通讯, 进行数据的上传。通信信道主要的功能是连接系统主站和子站的桥梁, 系统支持光纤传输与GPRS无线传输。主站的位置在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 完成远程数据采集及管理、查询及统计、监测与浏览等功能。

5 电能量自动采集终端

即, 数据集中器, 主要功能是对电子式电能表的电能量数据、失压断相及瞬时量数据进行采集等动作。和主站系统通过专线或光线进行数据传输。电能量自动采集终端 (数据集中器) 可采集电子式电能表的电能量数据、瞬时量数据、失压断相信息等。与主站系统通信采用专线 (光纤) 通信方式。配置四个RS-485串行驱动接口, 各接口都可以选择不同电能表的通讯规则, 保证了不同表数据的传输与接收, 并有向多个主站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采集的终端对自动采集各电压等级的发电厂、变压器及大用户电能量数据都是适用的, 其功能较为强大。采集终端的任何型号都能通过当地维修、主站系统及远程软件进行设置。

6 多级线损统计分析子系统

国家对供电企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线损率, 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对不同来源的线损信息进行统计及有效地分析。该系统可以对各来源计量信息进行考核和输入, 并进行多级线损统计和理论线损统计的计算, 然后进行查询与报表。

6.1 线损数据来源

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及负荷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系统等为线损统计提供一系列的数据, 如图2所示。

6.2 多级线损统计计算

通过对供、售电能量的实时采集, 然后经借口传递到系统, 或者电能量自动采集实时发送到系统中线损量, 系统可以根据电能量自动采集的周期进行自动计算。并对数据实时进行刷新, 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 系统会进行报警, 可及时发现故障, 并对用电情况进行实时监察。

结语

本文主要针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介绍了该系统的网络方式与结构、技术特点与功能、计算方法等。系统运行中, 使得对电能量的采集于线损分析实现自动化的过程, 对电能量的采集及一系列操作过程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与采集管理, 解决了电能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也是电能量管理方面发展的大势所趋。

摘要: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改造与升级, 变电站完成自动化无人值班要求。这就需要对变电站电表完成自动抄集等作业的自动化测量系统的支持。本文介绍的自动化测量系统可以实现全网线损、网损、电能量平衡及站内平衡等计算功能, 对所辖电网实现电能量采集及损耗的自动化与实时化, 提高了电力市场交易的多元化。

关键词:电能量采集,线损分析,系统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荣军.浅析自动化变电站监控测量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3) .

[2]张国淼, 王朕伟, 张茂芬.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变电站集控中心的应用[J].黑龙江电力, 2010 (1) .

[3]郑志华.胜利油田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的方案研究[J].中国计量, 2010 (6) .

[4]许芸, 刘燕.集中集成的线损综合分析系统在南京供电公司的应用[J].电力设备, 2008 (7) .

方案分析 篇9

关键词:超限高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分析,比选

1 工程概况

海南国际交易广场项目主要包括一座塔楼和位于塔楼东西两侧的裙楼,总建筑面积384813m2。塔楼功能从上向下分别为:观光层、超五星级酒店、高级会所餐厅、SOHO式公寓、高级写字楼、精品商业;裙楼功能包括:商业、餐饮、娱乐、国际会议厅等。塔楼地上共94层,高428m,建筑面积226160m2,16层为入口大堂及公共空间;7~8层为商业用房;9~10层是会议室;11~47层为办公写字间,其中16/17层、32/33层为避难及机房层;48~63层为SOHO公寓式办公,其中48/49层为避难及机房层;64~94层是五星级酒店,其中64/65层、90层为避难及机房层。裙房地上共4层,高24m,建筑面积13162m2,主要为商业、餐饮等用房。地下B1~B4层为设备用房及车库,B1层有部分餐饮,建筑面积111504 m2。

2变电所设置方案分析比选

2.1变电所设置方案

变电所设置方案见表1、表2。

2.2 变电所设置方案比较

表1表2所示的2个方案,变压器装机容量相差不大,相同之处是地下至10层商业及会议、制冷机房、SOHO部分供变电所设置一致;主要差异在于办公及酒店变电所设置数量、位置及供电范围有所不同。

以下从变电所低压供电半径、变电所占用面积、设备造价、干线电缆造价及可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详见表3。

2.3 变电所设置方案分析比选

方案一节省建筑面积、节省设备投资、节省10kV电缆投资,但办公及酒店部分低压供电半径较方案二大,低压电缆截面及长度均较方案二大(目前阶段还不能提供具体用量),因此低压干线电能损耗较方案二大(运行费用高)。

方案二较方案一事故影响面小,故可靠性及灵活性高于方案一。

综上所述,2个方案均可行,综合比较倾向于方案二。具体采用哪个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还要结合建筑布局,水、暖、动力专业机房布置位置、设备层面积、业主管理需求及供电部门的供电方案综合考虑确定。

变电所及电缆干线布置示意图见图1。

3 供电电源电压等级方案分析比选

由于本工程变压器装机总容量超过了4万kVA,供电部门一般会要求设置110kV/10kV变电站为本工程供电,目前,还未取得供电部门的供电方案。下面,就一些可能的方案进行比较,详见表4。

通过表4的比较,方案一用地省,维护简便,建议采用。

本工程拟向供电部门申请8路10kV专线电缆线路,该8路分为4组,其中第1组2路供1#变电所(制冷机房变电所),两用互备;第2组2路供2#变电所(地下及裙楼变电所),两用互备;第3组2路供3#~5#变电所(办公及SOHO变电所),两用互备;第4组2路供6#、7#变电所(酒店变电所),两用互备。每组中的2路专用10kV电源分别引自不同的电站或同一电站的不同母线段,对应2路电源同时工作,互为备用,每路均能承担全部负荷。2路电源不能同时损坏。供电方案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当地供电部门,需设计方配合甲方与供电部门协商落实,最终以供电部门批复为准。

4 后备柴油发电机的设置方案分析比选

目前国内已建成使用和在建超限高层建筑中,后备柴油发电机的设置方案一般有以下4种:400V机组地下设置(如:广州西塔工程);400V机组深入楼上设备层;400V机组+升压及降压变压器(如:北京银泰中心工程、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10kV机组+降压变压器(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下面就上述4个方案进行粗略比较分析,详见表5。

5 智能化系统管理模式方案分析比选

海南国际交易广场工程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办公、商业、酒店、SOHO、观光,建筑功能分区特点为竖向分区,同时在B2层~10层含有酒店及观光的功能用房。如何设计出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的智能化系统结构模式,以满足本工程多层次管理需求,是设计本工程智能化系统时所面临的问题及难点之一。方案设计过程中,同已建成的几个类似的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比较,详见表6。

经过表6的比较分析,我们确定了智能化系统首先要分类管理,因此在各功能分区均设置了相应的控制中心。其中将位于地下1层的负责分管办公、商业、地下室的控制中心设为总控制中心;其他区域控制中心设为分控中心。同时考虑到B2层~10层含有酒店及观光的功能用房,因此在B1层设置酒店管理室及观光管理室,负责管理B2层~10层酒店配套区以及观光入口和公共区域。控制中心与管理室分层次的控制与管理,很好地协调了使用功能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的关系。

最终我们确定的方案为:采用1个总控制中心、3个分控中心、2个管理室。方案设计中考虑到海南国际交易广场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在紧急情况时,应具有统一的应急模式;发生火警、恐怖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时,人员应该如何疏散和诱导等问题,需要具备统一指挥的功能。因此,在海南国际交易广场还设置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地下1层与总控制中心合用机房。控制中心布置示意图见图2。

6 智能化系统设置的定位方案分析比选

海南国际交易广场为超高和超大工程,智能化系统多且复杂,系统投资很大。因此,其智能化系统设置的定位及前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方案设计中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设计原则及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将以先进、成熟、适度超前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系统为依托,追求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可维护扩展性、较高性能价格比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向上支持、向下兼容”,“统一管理、分区计量”的模式和原则,重点进行“最佳系统监控、高效节能安全舒适、优化运行与管理”的方案深化精心设计,最终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及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国内行业一流水平的典型系统工程则是本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指导思想与目标。

在上述原则及设计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同样与已建成的几个类似的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比较,见表7。

经过上述分析比较,以及本工程的设计定位,我们确定了海南国际交易广场工程智能化系统的设置方案,设置了约24个智能化系统子系统,涵盖了宽频网络结构、安全防范设施、系统集成功能、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物业管理等内容。该方案整体设计完善、设计水准高档、配置设备先进,完全可以满足21世纪超高层建筑对现代科技IT技术发展的需求。

7 结束语

海南国际交易广场工程为超高、超大及功能繁多的综合体建筑,方案阶段电气设计方案的确定是本工程设计的重点及难点。本文通过方案分析比选,最终提出了与本工程建筑特点相适应的最佳电气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本地打印审计实现方案分析 篇10

在一些终端内控系统的实现中有时需要对终端用户的打印行为做审计, 其中对打印内容的审计成为一个重点。下面就来分析一个打印内容审计的方案。这里所讨论的打印内容审计方案只针对微软Windows 2000及之后系统。微软Windows 2000及之后系统对打印体系结构制定一个标准流程, 下面介绍打印体系结构, 打印流程和两个可做打印内容审计的监视点。

2 Windows打印体系

2.1 打印体系结构

Windows 2000及之后的系统中打印体系结构包含了打印假脱机服务和一系列的打印驱动组件。应用程序通过调用独立于设备的Win32和GDI打印函数, 可以创建打印作业并将它们发送到各种设备, 如激光打印机、矢量绘图仪、光栅打印机和传真机。打印驱动需要提供用户接口组件;允许用户控制、配置打印机可选项。一个应用程序调用Win32 GDI函数, 传递到GDI图形引擎, GDI图形引擎可以自己生成假脱机结构EMF文件, 也可以与打印驱动协作生成可被打印的图像, 并递交给打印假脱机服务。如果GDI图形引擎生成的是假脱机结构的EMF文件则打印假脱机组件将会解析EMF文件, 同时向数据流中插入页布局信息和作业控制指令。然后再由假脱机服务发送数据流到串口、并口、或者连接着目的打印机I/O端口的网络端口驱动。所有的假脱机组件和驱动组件被设计成可替换的, 所以硬件厂商能够很容易地为新的硬件设备提供支持。

2.2 假脱机服务组件

假脱机服务组件包括客户端接口 (Winspool.drv) 、打印提供者、打印处理器、打印监视器。应用程序通过调用客户端接口来开展打印工作;客户端接口通过RPC方式把请求转发给假脱机服务 (Spoolsv.exe) ;Spoolss.dll提供一个到打印提供者 (Localspl.dll, Win32spl.dll) 的路由功能;打印提供者提供一个到打印监视器的路由功能;打印监视器的一个实例对应一个物理打印机, 请求最终由监视器提交给打印机。下面是WDK帮助文档中关于打印相关组件协作流程, 如图1所示。

2.3 打印流程实例

上面的两个小节简述了Windows 2000及之后系统的打印体系结构和假脱机相关的组件及协作流程。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能详述其全部内容, 要更详细地了解打印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 可以阅读WDK帮助文档中关于打印驱动的相关内容。下面这个WDK帮助文档中的图例完整说明了一个本地打印的流程 (如图2所示) 。以下的小节会详细说明这个过程。

2.3.1本地打印流程

应用程序直接调用打印客户端口或通过GDI将请求转发到假脱机服务。假脱机服务会路由来决定交给本地打印提供都还是远程打印提供者。接下来看看本地打印提供者处理的情况。当有数据到来时假脱机服务会检查数据的类型, 并根据这个类型来调用相关的打印处理器。下面是一个具体打印过程中打印处理器的函数栈:

在这个栈中PrintDocumentOnPrintProcessor是打印处理器中最重要的一个接口, 它负责打印数据的格式转换, WinPrint.Dll是Win7系统中微软自带的一个通用打印处理器, 支持EMF, RAW, TXT这几种格的转换。大家注意一下05f3e188这个数字, 这是负责本次打印的打印机的句柄。后面根据这个来跟踪这次打印的过程。

本地打印提供者导出了一个函数SplWriterPrinter, 它负责向打印机监视器传递打印机能识别的RAW数据流。下面对它下个断点跟踪它的调用。本地打印处理器的SplWriterPrinter函数调用的栈信息如下:

根据打印机句柄知道是在打印处理器的PrintDocumentOPrintProcessor函数中看到那个打印任务。而且还可以从栈信息中到这个函数PrintDocumentOnPrintProcessor的调用。再来看看SplWriterPrinter函数的原型, 它是打印提供者必须提供的一个接口 (关于打印处理器、打印提供者、打印监视器所在提供什么接口请参考WDK帮助文档) :

根据上面对参数的介绍, 第二个参数里存储的就是要传递给打印监视器的数据流。把第二个参数DUMP出来, 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打印控制语言写成数据流, 应该属于PCL类的, PCL是HP发明的由于它不收费所以应用的比较多一些, 但其版本比较多。这个数据流会传递给打印监视器由它来传给打印机。WritePrinter一次调用如果传递不完全连续调用几次直到传递数据流的所有内容。数据流传递结束后会调用本地打印提供的SplEndDocPrinter函数。下面是展示了这个函数的调用栈信息, 还可以看到一直跟踪的那个句柄值。综合前两次的栈信息可以看出打印过程是在打印处理器的PrintDocument OnPrintProcessor中完成的:

3 内容审计方案

通过第二节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在本地打印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监视点。一个是可以在打印处理器的PrintDocumentOn PrintProcessor接口中截获EMF等格式的数据流, 另一个是在本地打印提供者的SplWriterPrinter接口中截获PCL等格式的数据流。前者称为打印处理器方案, 后者称为打印提供者方案。

3.1 打印处理器方案

打印处理器可以有多个, 与具体的打印机相关。如果打印机接收的打印控制语言微软提供的通用打印处理器无法转译时就需要厂商自己开发一个。因此在这个方案中第一步要实现一个打印处理器枚举的功能;第二步就是解决截获数据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解决多个打印处理器枚举的问题, 所有打印处理器的信息都在注册表的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 rrentControlSetControlPrintEnvironmentsWindows NT x86Print Processors下面。只要对这个地方子键进行枚举即可。得到所有的打印处理器名称和DLL名后分别针对HOOK处理即可。

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截获数据流是问题。打印处理器必须提供一组接口, 它们分别是:ControlPrintProcessor、EnumPrint ProcessorDatatypes、GetPrintProcessorCapabilities、Cl osePrintPr ocessor、OpenPrintProcessor、PrintDocumentOnPrintProcessor。它们一共6个这是一个打印处理器必须导出的。但是有用的只有ClosePrintProcessor、OpenPrintProcessor、PrintDocumentOnPrint Processor这3个函数。因此只要HOOK这3个函数就可以了, 同时因为打印处理器是被假脱机服务调用LoadLibrary函数加载的, 所以要用INLINEHOOK才有用,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才是采用INLINEHOOK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会说明。在Open PrintProcessor调用时新建一个审计上下文块用于保存打印任务相关的信息, 在PrintDocumentOnPrintProcessor调用时把数据另存一份, 比如可以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 ClosePrintProcessor调用时表明这次打印结束, 可以提交审计内容, 同时释放本次打印审计上下文块。

因为可能存在多个打印处理器, 每一个打印处理都导出的是相同的函数。这样的话就需要为每一个打印处理器写一份处理代码。因为目标机器上的打印处理器个数又不是固定的,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难解决。但是解决方法还是有的, 可以准备一段特殊的SHALLCODE模板。用它来做跳板调用审计功能代码, 审计功能返回后再跳回处理器原来的接口。对每一个打印处理器进HOOK时先申请一块内存, 再把SHALLCODE代码填充上让函数执行时跳到这块内存上。这里提供一种SHALLCODE的简单布局方案。如图4所示。

一般情况在这里截获到的SPL格式的文件要从中剥离出来EMF文件来对打印内容审计才有用。如果打印的是多个页面则, 每一个页面对应一个EMF文件, 但是它们都被连在一个SPL文件流中, 因此如果打印的是多个页面, 那剥离时则要存成多个EMF文件。如果打印的内容是文本还可以在EMF文件中解析出打印的文本内容。如果是图片就要麻烦一些了。

3.2 打印提供者方案

打印提供者在系统中也是多个的, 但因为针对的是本地打印审计, 而本地打印提供者只有一个, 那这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打印提供者要提供的接口是比较多的。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了, 但只要关注两个就可以了。打印提供者需要对假脱机服务提供一组接口, 这组接口是通过InitializePrintProvidor函数导出的。函数参数提供一个PRINTPROVIDOR结构。它的成员一组函数指针包括打印提供者必须要导出的函数, 要通过这个InitializePrintProvidor函数来得到WriterPrinter和EndDocPrinter地址, 再对其进行INLINE HOOK。

审计功能的实现是在WriterPrinter中把向打印机写的数据流转储到一个文件中, 当EndDocPrinter调用时说明本次打印结束, 把转储的数据做为审计数据保存起来。在这里截获的数据都的RAW数据。大部分打印采用的HP的PCL中的一种。因此需要程序提供PCL的解析能力, 把相应的PCL文件转成位图或文本。这样就能实现打印审计了。

3.3 方案对比

两种方案在实现的功能的效果上差距不大, 差距主要体现在实现成本上。打印处理器方案主要的难点在INLINE HOOK的实现上, 因为要对其多个打印处理器同时HOOK, 因此需要一段特殊的SHALLCODE来完成, 而且64位与32位需要区别对待其稳定性的控制上要难一些。在打印提供者方案中的难点是对多种RAW格式的文件进行解析。因为PCL格式版本众多而没有功能全且免费的解析库, 所以要麻烦很多。然而有些非PCL版本文件格式本身就是收费的。相对来说EMF的解析就简单多了而且格式是开放的。

4 结语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案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方案 分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新课改提出后,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逐步向科学化、有效化、民主化迈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受高考“分数决定一切”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学也趋于功利化,虽然政府和教育机构不断呼吁要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在各学校还是普遍存在。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中会偏向于给学生讲解解题得分秘诀,不符合诗歌的鉴赏规律,丧失了诗歌鉴赏的诗性美,忽略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被动学习导致诗歌鉴赏千篇一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占據主宰地位,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按照老师传授的套路进行鉴赏,缺乏个性,不仅不利于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提高,还会使学生的诗歌鉴赏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

第三,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解词、解构、解体、总结是诗歌教学的一贯模式,缺乏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精神意志的理解。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阻碍了学生诗歌鉴赏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影响了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学生诗歌鉴赏的训练不够深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生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对诗歌的理解还仅仅处于文字层面,诗歌鉴赏训练不足,缺乏对诗歌内在思想及深邃情感的挖掘,诗歌鉴赏中缺少创造性构建,对诗歌的分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对诗歌个性化及客观化的解析。

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案

第一,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思考,在说、练及思考中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加深对诗歌深层含义和精神传达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增强学生对诗歌多元化理解的培养,激发学生诗歌鉴赏的开放性思维。对于同一首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视角不同、知识积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差异,同时诗歌含蓄的用词和表达跟现代文学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存在差别是很正常的。在诗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多元化理解,鼓励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

第三,在教学中多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多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多鉴赏一些,慢慢感悟、总结,就会慢慢理出明确的诗歌鉴赏规律,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依据诗歌作品不同的创作风格、艺术手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四,适当地开展诗歌朗诵及创作比赛。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诗歌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通过重复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在诗歌朗诵比赛中提倡学生加配舞蹈和音乐等,采用不同的朗诵风格和朗诵形式进行诗歌朗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要通过比赛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和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诗歌的创作,这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创作中思想的表达及诗歌中的用词艺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总结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机械单一、诗歌鉴赏训练缺乏等问题,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诗歌的多元化理解、适当地加大课外拓展阅读、开展诗歌朗诵及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诗歌鉴赏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J].甘肃科技纵横.2008(06).

[2]吴彩霞.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声卡延迟测试方案及分析 篇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声音的要求不再只是“有声音”即可, 更加追随空间感的体验, 例如在一个音乐会的录音, 在舞台各方向同时传来的不同乐器的声音, 我们只能听到各个方向不同乐器的综合声, 而不能分辨哪个乐器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感觉不到像在音乐厅现场听音乐时的那种空间感和方位感, 如果录音时能够把不同声源的空间位置反映出来, 使人们在听录音时, 就好像身临其境直接听到各方向声源发音一样, 这样使得人们的听视觉能够得到一致满足, 因此多声道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听觉享受。为了重建声源的空间方位信息, 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了立体声[1]、5.1声道[2]、7.1声道[3], 以及22.2声道[4,5,6]等多声道[7]回放系统, 然而, 当前主流的声卡均仅支持5.1、7.1声道, 无法直接连接8个以上的扬声器。使用多声卡级联以支持更多声道数, 是业内广泛采用的解决方案。由于各种声卡的计算资源、运算能力、接口等互不相同, 导致不同声卡的延迟[8]并不一样, 而延迟的差异会导致声音效果和声像出现偏差, 影响听众的听觉享受。如果能了解各种声卡延迟的差异, 则可以用于指导扬声器的配置, 消除延迟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用户而言, 购置声卡后并不知道各声卡延迟之间的区别, 只能被动的直接将声卡连接功放或扬声器使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声卡延迟测试方法, 实现了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内置声卡和外置声卡时间延迟的比较。本文首先介绍了声卡延迟测试的实验环境和基本方案, 然后介绍了实验过程, 通过四次不同的实验, 得出每一个实验的结论, 并对不同的实验结论进行比较, 得出外置声卡声音延迟比内置声卡延迟高,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客观的影响因素, 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

2 实验方案

2.1 实验环境

为了尽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本测试方案选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 房间尺寸为6.5米 (长) ×4.5米 (宽) ×3.5米 (高) , 将人工头放置在小房间的正中央, 8个音箱围绕人工头前方半圆内, 与人工头距离相同。音箱间距离大致相同。采用人工头录音, 存储在计算机中进行分析。8个音箱与人工头距离相同。选用华硕PCI-E内置声卡1块、创新USB外置声卡1块以及台式机一台。

实验的具体配置如下:将台式机中安装内置华硕声卡, 同时外接USB创新声卡。两块声卡各接四通道, 其中内置华硕声卡连接了左前、右前、左侧、右侧四个输出接口, 外置创新声卡连接了左前、右前、左后和右后四个输出接口, 在测试过程中, 在台式机上将8轨道信号同时播放, 在Audition中设置轨道1-4连接内置华硕声卡, 轨道5-8连接外置创新声卡, 人工头录音后传送至笔记本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各通道的延迟。测试系统配置图如图1所示。

2.2 实验数据

在测试过程中, 在台式机上将8轨道信号同时播放, 其中轨道1-4连接内置华硕声卡, 轨道5-8连接外置创新声卡。

实验1:从400Hz开始, 每300Hz生成一个脉冲信号, 共生成8个轨道音频信号 (400-2500Hz) , 400Hz、700Hz、1000Hz、1300Hz等分配至内置声卡, 1600Hz、1900Hz、2200Hz、2500Hz等分配给外置声卡, 均为单声道、16位、采样率48k Hz;

实验2:将实验1的轨道与频率的对应顺序颠倒, 即频率为2500Hz、2200Hz、1900Hz、1600Hz信号传送至内置声卡, 1300Hz、1000Hz、700Hz、400Hz等稍低频率的音频信号传送至外置声卡。

3 实验结果

实验1结果:对于同一个声卡而言, 各通道之间基本无延迟。但是外置声卡与内置声卡之间延迟比较明显:外置创新声卡 (轨道5-8, 频率1600-2500Hz) 比内置华硕声卡 (轨道1-4, 频率400-1300Hz) 延迟约高50ms, 如图2所示。

实验2结果:2500Hz (内置声卡、轨道1) 、2200Hz (内置声卡、轨道2) 延迟最小, 1900Hz (内置声卡、轨道3) 、1600Hz (内置声卡、轨道4) 比轨道1与轨道2延迟高约10ms, 400-1300Hz的较低频率部分由外置声卡传送, 延迟明显高于内置声卡, 约高40-50ms。

4 结束语

实验结果显示, 同一声卡的不同声道之间, 用户基本感知不到音频的延迟, 而内置声卡与外置声卡的延迟出现明显差异。另外, 由于房间存在环境噪声, 如外部噪声、玻璃窗的声音、电脑主机翁鸣声, 以及反射声等对录音造成了一些影响, 导致录制的频率成分较宽, 且相邻频率的差异比较模糊, 如无法明显分别出400Hz与700Hz的区别。因此实验结果难以确定精确延迟, 但是呈现出了明显的规律。下一步将在更宽频率范围、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级联声卡及更多通道中测量各声卡的延迟。

参考文献

[1]曾广兴.立体声技术.现代音响技术应用, 1998:广东科技出版社.

[2]王啟发.5.1声道环绕声制作系统.音响技术, 2008 (4) :p.45-47.

[3]刘东.享受虚拟7.1声道音效硕美科.G945, 游戏耳机.微型计算机, 2010 (028) :p.76-76.

[4]韩伟.NHK更高临场感的未来电视研发近况.有线电视技术, 2010 (003) :p.10-15.

[5]曹玉雯, 姜波.22.2声道系统的发展与标准化.电声技术, 2012.36 (12) :p.77-82.

[6]梁华.数字影院多声道环绕声技术的新发展.演艺科技, 2012.4:p.007.

[7]巫毒.多声道环绕立体声耳机一览.计算机与网络, 2002.11:p.005.

上一篇:易燃易爆危险品下一篇:散文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