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应用类

2024-05-21

能源应用类(共9篇)

能源应用类 篇1

0 引言

众所周知, 石油、煤炭等行业均属于基础能源行业, 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能源类企业推行环境会计核算, 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量化与监控, 及时合理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实力, 并敦促企业管理层将环境成本纳入到其项目风险考虑的范围之内, 有助于其在企业利益和自然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作出均衡决策, 杜绝企业短期行为, 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战略决策之中。

1 能源类企业主要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能源类企业, 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等, 在勘探、钻井、开采等生产和后续加工过程中, 每一道工序都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污染问题:

1.1 空气污染

以石油开采为例, 在钻井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井喷现象, 会产生硫化氢气体, 为有毒气体, 一旦散发到空气中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甚至急性中毒后会全身麻痹以至死亡。输气管线泄漏也会使大量的有毒气体散发到空气中, 影响周围空气的质量。在石油或煤炭等能源开采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废气, 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从而形成“温室效应”。

1.2 水源污染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 为了防止地面塌陷, 需要不断往地下注入清水, 造成水污染。还会排出很多废水, 这种废水是高矿化度水体, 会对周围的河、湖和饮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1.3 噪声污染

在钻井开矿时, 钻机和爆破的噪声非常大, 如果长期在这种高分贝的环境中生活, 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还可导致耳聋, 严重者会形成精神分裂症。

1.4 土壤污染

在能源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污染, 会使附近地区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甚至寸草不生, 使绿色植被减少, 加剧沙漠化, 还会污染农田, 影响农业生产, 从而带来更严重的生态后果。

2 能源类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2.1 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根据我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求。目前, 能源类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 单纯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确认和计量, 不针对环境资源成本进行单独的确认与计量, 忽略了环境成本在企业成本中所占据的重要份额, 因此, 不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而使得在缺乏环境会计信息的情况下, 企业的管理者难以在经济利益与资源保护之间做出最佳的科学决策。所以, 在能源类企业推行环境会计的实施是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使企业环境成本得到科学的确认与计量, 反应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 能源类企业所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的归集、确认和计量, 只是将可以量化的环境成本简单地分摊到生产成本中, 将环境成本掩盖在生产成本中, 使企业忽视了环境成本的重要性, 造成了更多的环境污染, 无形中为国家的环境治理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也使企业懈怠对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 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 能源类企业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需要在环保设备上大量投入, 并支付大笔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甚至是环保罚款和赔偿金。这些高额的环保开支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那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控制环境成本, 进行清洁生产的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了能源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早已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新增的环境会计能够针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使企业用最小的环境支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社会公众对于环保的要求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 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正常生活, 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其中能源类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能源类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热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 对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能源类企业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防治环境污染。

3 推动能源类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性

我国所使用的能源、工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均来源于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 这些能源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进步。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并且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责任, 致使能源类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为改善资源类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减少资源浪费, 实现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类企业中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1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 可见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说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时代。为尽早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恢复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过渡, 摒弃“高污染、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煤炭、石油等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继续无节制的开采方式, 必然会造成我国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因此, 在能源类企业中推行环境会计的实施非常必要, 将环境成本计入到企业成本之中, 合理科学地计量企业的投入和产出, 让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环境成本的重要, 采取事先控制的方法, 改革技术, 进行清洁生产, 降低资源浪费,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2 有利于政府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

我国加入WTO后, 为与国际社会接轨, 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开始实行企业环境管理标准体系。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制定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力度也随之加强, 但却长期被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 尤其是能源类企业。环境会计正是基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原则建立起来的,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规范统一的确认、计量和核算, 并且向社会公众详尽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满足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公众的需要。客观上讲, 环境会计的实施要求能源类企业正视环境法律法规带来的风险, 同时在主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 督促管理层重视环保法律法规, 采取环保措施,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相应战略规划。因此, 环境会计的构建有利于国家环保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3.3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源储量丰富, 分布广泛。在资源储量丰富地区, 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开采, 政府利用出售自然资源取得的收入进行基础建设投资, 改善投资环境, 更好地招商引资, 拉动地域经济发展, 但是忽略了资源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开采会毁坏农田, 改变地下水的流向和水位, 产生的废弃物会污染水体, 废气会污染空气, 甚至造成温室效应。而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当当地的资源被开采殆尽, 地区经济就缺少了经济支柱, 加上开采过渡造成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必然会使得该地区经济下滑, 无力上升。为防止这种竭泽而渔的现象, 应尽快在能源类企业实施环境会计体系, 将企业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和支付的环保与后期恢复治理费用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之中, 加强企业环保意识和投入, 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寻找其他经济增长点, 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现行会计处理下, 能源类企业只是将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计入到会计核算中, 并未将环境成本单独计量, 有些能源类企业甚至不计算自然资源的价值。这样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无法使其成本得到真实的反映, 环境会计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地计量环境成本, 划分为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的支出和维护环境所得到的收益, 协调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敦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寻找更为清洁高效的开采方法, 减轻环保责任风险和环保财务负担。推行环境会计核算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4 敦促能源类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4.1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执行角度来看, 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等多部环保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上尚不完善, 不成体系。从会计角度上看, 我国的《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也同样缺少环境会计的部分。强制性法律法规和会计操作规范都忽略了环境会计, 企业在主观上就更忽视了对环境会计的实施。因此, 推动环境会计的实践应尽快建立环境法律体系。首先, 建立能源类行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为明晰环境资源产权, 可以大力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建立税收政策, 对于在环境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其次, 建立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通过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处理, 使环境会计在实务中具有操作性。再次, 制定环境审计准则。

4.2 培养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 与传统的会计学存在诸多不同, 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大不相同。环境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等其他相关学科, 才能在环境会计实务中正确科学地进行财务核算。目前, 能源类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 遇到跨学科问题时, 不能及时地解决。鉴于当前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欠缺, 在短时间内, 能源类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的培训来满足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 长期则需要在财经类院校设立专门的环境会计专业, 更好更快地培养出掌握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4.3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能源类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实施需要以扎实的环境会计理论为基础, 在实务中不断地修改理论。在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上, 我国起步较晚,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深入研究环境会计理论与操作实务。首先, 由于环境会计具有特殊性, 不能够局限在传统会计理论之中, 需要与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计量体系。其次, 注重环境会计实务实践。要想取得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成果, 就需要不断地实践, 组织专家学者与企业环境会计人员就实务中运用的不足进行广泛交流, 不断修正理论, 再指导实践, 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4.4 在能源类行业内部进行试点

在能源类企业中实施环境会计需要分步进行, 不能一蹴而就。在推广之前, 可以选取一些能源类企业进行环境会计试点, 在试点单位同时采用两种核算方式, 减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于试点企业的选择有两种方式:一种选择业务种类多、代表性强与国际接轨的上市公司, 另一种可以选取某一区域的能源类企业进行试点。前者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来修正环境会计理论, 得到更多的反馈问题;后者则可以看到环境会计的实施对于区域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影响。总之, 环境会计的实施需要经历由点到面, 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 通过实践修正理论, 再指导实践, 最终实现环境会计在能源类企业中的全民推行。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要也随之增长, 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而环境会计能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对环境管理的重视, 从而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 推行环境会计势在必行。

摘要: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是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恶首罪魁, 尤其是能源类企业, 更是环境的高伤害企业, 对于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在能源类企业中推行环境会计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将其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之中, 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环境资源, 是能源类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环境会计,能源类企业,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倪红霞.低碳理念下会计计量研究中的环境考量分析[J].商业会计, 2010 (8) :64-65.

[2]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 2011 (3) :86-92.

[3]唐国平, 吴德军.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 2012 (1) :94-96.

[4]周守华, 陶春华.环境会计的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12 (2) :3-12.

[5]朱永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10) :63-65.

能源应用类 篇2

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就业前景飞行器动力系统是航空、航天器的心脏,是航空、航天器中最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和实力的标志。 该专业主要研究航空、宇航推进动力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热力动力方面的研究、设计、实验、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飞行器动力工程属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型专业,下设4个研究方向:发动机设计与工程(含结构完整性分析与CAD);发动机流动与燃烧(含工作过程仿真);发动机控制与测试技术;发动机强度振动及故障诊断。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飞行器动力装置原理与结构强度等专业基础知识。能源动力类专业就业前景主要为航空、航天、舰船等工业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航天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舰用燃气轮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及民用燃气轮机研制、生产部门等。

能源动力类专业好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就业前景该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培养从事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发电设备研制、设计及生产部门,大型电站,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船舶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以及万化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部门等。

总体来看,能源动力类得专业包括的几大专业都是对要求很高的人来选择的。一般理科生为主。对本专业的限制也是很大的。但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相关的薪资也是很高的。

能源应用类 篇3

2004年,石墨烯的问世掀起了二维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研究热潮[1]。随着二维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的兴起,被誉为“无机石墨烯”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因具有类石墨烯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子、生物、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3,4,5]。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 TMDs)纳米材料所展现出的性质同石墨烯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石墨烯的不足。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在2 K下高达106cm2·V-1·s-1[6],在室温下的电子迁移率也能高达105cm2·V-1·s-1[7],但由于未经过处理的石墨烯没有能带间隙从而导致了基于石墨烯的场效应晶体管不能有效地关闭且开关比较低。石墨烯虽然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纳米结构[8,9,10]或通过一系列化学功能化方法[11]改变相应的缺陷,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了器件制备的难度系数并降低了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相比较而言,2D TMDs纳米材料持有1~2eV可调控的带隙范围,使得其在场效应晶体管和光电器件领域中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诸于MoS2、MoSe2、WS2和WSe2等TMDs在从块状剥离到单层时,会存在相当大的带隙变化[12],这就为其相应的二维纳米材料提供了在晶体管、光电探测器及电致发光器件领域中的应用平台。正是由于最近几年2DTMDs纳米材料在样品制备、光学检测、催化、能源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二维纳米材料应用领域中迅速崛起。

本文首先对2DTMDs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综述了国内外有关2DTMDs在锂电池、电催化产氢、光催化产氢、太阳能电池等能源存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这类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的应用趋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1 2D TMDs纳米材料

1.1 TMDs简介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化合物,这一类材料可以用MX2表示,这里的M代表Ⅳ族的元素(Ti、Zr、Hf等)或Ⅴ族元素(V、Nb或Ta)又或Ⅵ族元素(Mo、W等);而X代表的是硫族元素(S、Se或Te)。这些材料按X-M-X形式形成硫族元素的原子被一个金属原子隔开在两个六角边形的平面内的层状结构,构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所有TMDs的整体结构是六角形或是菱形,从金属导体到半导体分布不等[12,13]。

1.2 2D TMDs的结构和特性

由于2DTMDs的独特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使得它们的光学、电学、力学、热学等性质与普通块状TMDs差异很大,而与石墨烯具备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有望在有些光电子领域替代石墨烯[14,15,16,17]。因此,近期关于2DTMDs中层数与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例如,一些半导体TMDs在从块状剥离到单层时发生能带跃迁(具体如图1[18]所示),从间接带隙半导体转换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块状MoS2间接带隙为1.3eV,而单层MoS2直接带隙为1.8eV。直接带隙直接导致单层MoS2的光致发光性能,这为以MoS2为代表的2D TMDs在光电器件及能源存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应用平台。另外,单层MoS2的电子结构还能发生谷极化,但这在双层MoS2中未曾出现。一般情况下,包括石墨烯和2DTMDs在内的二维纳米材料中,其性质与层数有很大的相关性。

1.3 2D TMD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一般的物理方法对于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反应条件较为苛刻,而一般的化学方法较为简单、灵活。关于2DTMDs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质早已有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制备2DTMDs的方法,以MoS2和WS2为例,主要方法有以下6种:微机械剥离法[19]、化学气相沉积法[20]、胶体化学法[21]、电化学法[22]、液相剥离法[19]及化学插层法[19]。

1.3.1 微机械剥离法

微机械剥离法是使用粘性胶带将其粘在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块状材料上然后撕开,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即获得少数层甚至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纳米材料。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胶带的粘附力减小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从而剥离得到少数层甚至单层的二维纳米材料。不难发现,由于这种方法大多需要涉及精密的操作来施加微小的机械力,研究人员又将它们命名为微机械剥离法。到目前为止,利用微机械剥离法获得的TMDs纳米材料(如MoS2纳米片)的质量是最好的,且该法操作简单、需耗成本低,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实现材料的宏量制备且重复性较差,难以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化学气相生长法,简称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技术。这种方法是把含有构成薄膜元素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的单质气体供给基片,利用加热、等离子体、紫外光乃至激光等能源,借助气相作用或在基片表面的化学反应(热分解或化学合成)生成要求的薄膜。这种方法得到的产物纯度较高,但是实验所需温度过高且由于MoS2纳米薄膜的厚度取决于其前驱体的浓度而导致该方法的可控性较差。

1.3.3 胶体化学法

胶体化学方法是将一维纳米棒转换为二维纳米薄膜的一种化学反应过程。2007年Seo等[21]以WS2为例,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出了2D WS2纳米薄膜,这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形状—转换”法,同时适用于MoS2、GeS2、TiS2等单层或多层纳米薄膜的制备。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但是由于制备出的二维纳米薄膜的横向尺寸取决于一维纳米棒的纵向尺寸而导致该方法的可控性和重复性较差。

1.3.4 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将TMDs块体材料作为阴极材料于电解池中进行电解,通过减小块体材料中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从而得到分离的2D纳米材料,这种方法可控性较好、耗时较少且在室温下就能进行,所需条件不苛刻。然而,此方法的缺点在于通电的过程中可能导致MoS2的分解以形成了Mo纳米颗粒和Li2S,造成剥离得到的2D MoS2纳米材料的纯度不高且无法实现宏量制备。

1.3.5 液相剥离法

液相剥离法的工作原理是将少量粉末状的块状材料分散于溶剂中,形成低浓度分散液,利用超声波破坏块状材料层与层间范德华作用力,进行层层剥离,从而得到含有大量均匀的多层甚至单层的纳米薄膜溶液。液相剥离法一般分为两种:有机溶剂剥离法和水相表面活性剂法。2011年,Coleman等[23]发展了基于超声剥离的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策略,Smith等[24]发展了基于水相剥离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策略,于水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改变反应溶液体系中的表面张力,从而能够很好地剥离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块体材料,获得2D纳米材料水溶液。液相剥离法实现了MoS2等多种2DTMDs纳米材料的批量制备,但是该方法剥离效率较低,仍然难以制备得到片层较薄的材料。

1.3.6 化学插层法

锂离子化学插层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正丁基锂插入到MoS2粉末中,形成LixMoS2化合物,再通过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氢气以增大MoS2粉末中层与层之间的间距,减小其层与层间范德华作用力,从而获得少数层或大量单层的MoS2纳米片。Joensen等[25]早在1986年,通过该方法获得大量单层MoS2纳米片且剥离效率高,但是条件较为苛刻,需要严格的无水无氧反应和后处理过程。

2 2D TMDs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类石墨烯二硫化钼因独特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克服零带隙石墨烯缺点的同时依然具有石墨烯的很多优点。在能源领域,该类型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1 锂电池

在纳米材料化学领域,科学家们提供了多种纳米结构用以开发高性能的能源设备如太阳能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26,27,28,29]。其中,安全的锂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尤其是阳极)对于锂的存储性能。基于锂插入的方式有4种纳米结构材料可用于锂电池,即零维纳米结构(如纳米球)、一维纳米结构(如纳米棒、纳米线等)、二维纳米结构(如纳米片)、三维纳米结构。不同的纳米结构展现出不同的性质[27,30],其中二维纳米结构材料因独特的结构和巨大的表面积在能源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28]。

超薄纳米片(例如单个细胞厚度或单个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材料)凭借表面上高效率的活性位点[31,32]而备受关注。最早应用于锂电池的超薄纳米片当属石墨烯,Wang等[33]在2009年研究报道,基于石墨烯构建的锂电池的存储容量为744mAh/g,远高于基于石墨构建的锂电池的存储容量(372mAh/g)。关于类石墨烯2D TMDs纳米材料在锂电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也紧跟其后,如2009年Feng等[34]通过流变相反应制备MoS2纳米片,并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后发现其作为锂电池阳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当放电电流密度为60mA/g时初次充放电容量高达1174.7mAh/g,20次循环之后充放电容量仍达851.5 mAh/g(最初充放电容量的84%)。2011年Hwang等[35]通过水热法合成MoS2纳米片,利用其作为锂电池阳极材料在高电流密度(1062mA/g)下,初次充放电容量高达1062mAh/g,50次循环后充放电容量仍达907mAh/g(最初充放电容量的85%),说明该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较佳。2013年Zhou等[36]通过锂离子插层和水合肼还原技术成功制备出MoS2纳米片/Graphene纳米片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在能源存储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MoS2NS-RGO作为锂电池阳极材料时展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700次循环之后充放电容量仍高达915mAh/g(循环寿命高于700),原因可能是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形成凝胶状聚合物层或MoS2NS-RGO。

综上所述,在锂电池阳极材料应用领域中,以MoS2为代表的TMDs纳米材料相对于石墨烯或其衍生物具有更高存储容量,且循环性能较佳。

2.2 电催化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典型的替代能源原料,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清洁能源。特别是当氢结合燃料电池技术[37],就可以实现很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因此,以氢气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完全代表了最先进的燃料技术[38],且在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家用发电机及小型便携式的移动电源等领域中的应用[39,40,41]一直备受国家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尽管其很多潜在的应用开发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但是有效低成本地生产氢气现已被科学家们广泛研究[42,43,44]。其中,要实现电能电解水或太阳能光解水生产氢气,析氢反应的高催化活性电极极其重要。

对于析氢反应(2H++2e-→H2或2H2O+2e-→H2+2OH-),在电化学或光化学存在阴极极化,成为氢超电势(GH2)。该电势的存在,使电解或光解时的槽电压增大,能耗增加。因此,为了使电解或光解的能耗降到最低,选择并探索廉价的、高催化活性的析氢电催化或光催化的电极材料,是析氢电催化和光催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迄今为止,Pt类金属是在酸性介质中析氢反应最为高效的电催化剂[45,46],然而其高成本和低含量限制了Pt基催化剂的大规模应用。最近,各国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47,48,49]。在这些催化剂中,以MoS2为代表的2DTMDs纳米材料因新颖的光学、电学、催化性质而被广泛研究[50,51,52]。Wu等[53]于2012年利用WO3和S为起始原料制备WS2纳米片(<10nm)并研究其析氢反应的电催化活性,研究发现,WS2纳米片的初始电位为-60mV(传统的WS2初始电位为-120 mV,传统的MoS2初始电位为-100mV,Pt初始电位接近于0mV),其塔菲尔斜率(塔菲尔斜率越小,说明析氢过电位越小,析氢电催化电极的催化活性越高)为72 mV/decade(传统的WS2的塔菲尔斜率为138mV/decade,传统的MoS2的塔菲尔斜率为115mV/decade,Pt的塔菲尔斜率为33mV/decade),由此说明WS2纳米片相对于块状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具体如图2所示。Lukowski等[54]于2013年通过锂离子化学插层法制备1T-MoS2并研究其在电催化制氢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表明,1T-MoS2极大地提高了析氢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初始电位为-185mV、塔菲尔斜率为43 mV/decade、电流密度为10mA/cm2),其中塔菲尔斜率略高于价格昂贵且严重稀缺的Pt电极(30 mV/decade)。Voiry等[55,56]于2013年研究了1T-MoS2和2H-MoS2两种结构的析氢电催化活性,研究表明,1T-MoS2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塔菲尔斜率为40mV/decade),通过部分氧化MoS2,发现2H-MoS2的电催化活性明显降低,而1T-MoS2的电催化活性无明显改变,由此说明纳米片边缘部分并不是主要的活性位点(具体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以MoS2、WS2为代表的2DTMDs纳米材料在电催化产氢领域中已崭露头角,且众多研究者已证明通过改变MoS2纳米片的多晶型结构这一简单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其作为析氢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对于1T-MoS2纳米片,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其金属导电性和活性位点的扩散,使其具备优异的、稳定的催化活性,从而在电催化制氢领域中成为MoS2纳米结构材料中的佼佼者。此外,同样可以控制纳米结构和相态来修饰其他二维层状材料,用以拓宽其在催化、太阳能电池及高性能电子产品领域中的应用。

2.3 光催化

光催化反应是在光和催化剂同时作用下的反应,因为光催化可以利用太阳光、合适的催化剂及可以循环使用等优点,所以光催化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目前,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生产氢气被称为“21世纪梦的技术”,受到国内外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析氢光催化的电极材料仍是一大研究重点,一般选取光催化电极材料需满足3个条件:(1)廉价易得;(2)光解效率高;(3)能利用太阳光的所有光段。二氧化钛(TiO2)因为低成本、无毒、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利用太阳能光催化产氢方面已被广泛研究。石墨烯(Graphene)因巨大的表面积和高电子迁移率在光催化产氢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56,57,58,59,60]。最近,类石墨烯层状MoS2纳米结构被广大研究者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析氢光催化剂而被广泛研究。Zong等[61]于2008年制备MoS2/CdS复合物并研究其在可见光区域光催化析氢领域中的应用,探索MoS2与CdS不同质量比对析氢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MoS2的含量为0.0005g、CdS的含量为0.1g时析氢速率最高且在同等条件下MoS2/CdS电极的光催化活性远高于价格昂贵的Pt/CdS(具体结果详见图4)。Xiang等[62]于2012年制备TiO2/MoS2/Graphene(T/MG)复合物并研究其在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探索T/MG中不同质量比对光催化析氢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T/MG中MoS2的含量为95%、Graphene的含量为5%时,复合物的析氢速率最高(165.3μmol/h),即光催化活性最好(具体结果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MoS2因稳定性好、廉价易得、无毒、自然含量较丰富等特点而成为光催化制氢领域中Pt类贵金属的新型替代材料。然而,研究催化剂和半导体适合的含量比值,也是提高光催化活性的一大关键问题。

2.4 太阳能电池

纳米结构材料因为在光学、电学方面与块体材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63,64],使得其在开发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石墨烯和单层TMDs纳米材料因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下一代超薄光电器件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65,66]。Nair等[67]于2008年研究发现,石墨烯早已作为透明电极被应用于光伏电子器件领域,其厚度仅为0.33nm,在可见光范围却有2.3%的吸收,这相当于太阳能电池中最常用的20nm厚的Si和5nm厚的GaAs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强度。Mak等[18]于2010年研究表明TMDs中如MoS2、MoSe2、WS2因在双层剥离到单层过程中发生能级跃迁增强了单层纳米薄膜的光致发光强度。因此,石墨烯和类石墨烯单层TMDs纳米材料因具有高光吸收特性而成为太阳能电池中炙手可热的纳米材料。Wu等[68]之前将MoS2纳米片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中,发现光伏效率可达7.59%。其后Tai等[69]于2012年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与MoS2纳米片的复合物(MWCNT@MoS2)并首次应用于DSSC中电极催化剂,研究发现,MWCNT表面上的MoS2纳米片因能提高电极的电导率及I3-还原的电催化活性,而使基于MWCNT@MoS2的DSSC的光伏效率达到6.45%(具体参数及催化机制如图6所示),这远高于基于溅射Pt电极的DSSC的光伏效率。Shanmugam等[70]于2012年通过CVD法制备MoS2纳米片,进一步研究不同MoS2纳米片厚度对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MoS2纳米片厚度为110nm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0.7%,而MoS2纳米片厚度为220nm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8%,由此说明增加的MoS2纳米片厚度有助于提高(113%)太阳能电池中的短路电流(Jsc)。Marco Bernardi等[71]于2013年构建Graphene/MoS2肖特基势垒太阳能电池与MoS2/WS2激子太阳能电池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单层(<1nm)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如MoS2、WS2可以吸收高达5%~10%的入射太阳光,实现比GaAs和Si高1个数量级的太阳能吸收,他们证明了厚度不到1nm的活性层可以高达1%的电源转换效率,比现有超薄太阳能电池中的转换效率高1~3个数量级(具体参数详见表1[71])。

综上所述,以MoS2为代表的2D TMDs纳米材料已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且众多研究表明,二维单层纳米材料在太阳能转换和吸收方面仍具有尚未开发的潜力。

3 结语

单层或少数层TMDs纳米材料因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在锂电池、电催化产氢、光催化产氢、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该类型材料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和应用的基本科学问题需要解决。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尽管2DTMDs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已发展多年,但是多以结构与形貌不可控的普通合成方法为主,仍然缺乏操作简单可大量制备结构规整、尺寸可控的2DTMDs纳米片材料的方法。(2)2DTMDs纳米材料应用于能源存储中电极时,其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还有待加强。(3)2DTMDs应用于催化产氢时,其催化活性位点密度需有待提高,应使其整个平面具有催化活性,而不仅仅在其边缘上。因此,2DTMDs纳米材料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2004年以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在光电子、生物、能源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因平面内结合力较强、平面外结合力较弱以致可以将其剥离成单个细胞厚度的二维层状纳米材料,且该材料具备类石墨烯物理化学性质而被誉为“无机石墨烯”。关于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已有多年,众多研究表明,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性,在光电器件、催化及能源存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了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并对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风能源应用技术 篇4

风力发电基本原理

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典型发电设备。 适合基站使用的风力发电机为永磁直驱电机,一般有两种:转子线圈/定子磁钢,定子线圈/转子磁钢。只要转子转动,磁力线就会切割线圈,产生电能。 风力发电系统包含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器,风力机组通常有风轮机构/发电机/尾舵机构/回转机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机构直接与发电机转子连接。这样,风力带动风轮转动后,发电机的转子也跟着转动,于是产生风电。 尾舵机构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回转机构能使风机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舵机构调整方向的功能。 一般输出功率小于10kw的风力机组,均采用上述机械结构。 对于通信基站,经常采用5kw以下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 由于我国大部分国土在内陆,风资源一般,年平均风速基本在2.5-3.5m/s,因此,一般的高风速型风力发电机组(额定风速大于12m/s),就不是很适合。 通常使用要求:风力机组的切入风速为3m/s时,风力机组可以发电。 随着风速变化,及风持续时间的不同,风力机组输出的功率和电能也是不同的。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电压随转速增加而增大;输出功率随转速增加而增大,但是,随着负载变化,即使在同等风速下,电机转速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 ,风力机组产生的电能不稳定,产生的电压也是不稳定的。 只有稳定电压,且具有一定容量的电源,才能满足负载的使用要求。因此,风力发电系统必须具有控制器。对于离网运用系统,还必须具备储能蓄电池。 风机控制器作用:

(1)将永磁直驱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转为直流电;

(2)控制风力机组输出的电压在一定范围内;

(3)风机最佳功率曲线跟踪;

(4)给蓄电池充电,且进行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 蓄电池的作用为储能、稳定风机输出电压。

2.2 风力机组的保护 任何一个产品的应用前提:安全、可靠、实用、高效。对于风力机组而言,也是如此。安全不仅是指风力机组能够可靠运行,同时也要求风力机组自身的安全。 基站用小型风力机组,安全性能实现依靠:

(1)侧偏技术――大风时,风轮不再对准迎风面,使得风轮吸收的风能减少,风速越大,风轮迎风面减少也多,直到风轮吸收能量为零,此时,风机尽管有转速,但是输出电能为零; 不具侧偏技术的风力机组,对叶片损坏非常大; (2)失速型叶片――风轮转速越快,风叶自身吸收的能量越少;

(3)控制技术――在风机吸收能量大于负载需要能量及蓄电池充满时,自动将多余能量泄荷,使得风机输出的能量刚好满足后级负载需求,并保护负载。

2.3 基站用风电系统 通信基站中设备工作电压大部分为DC48V,少数DC24V,新能源接入基站供电系统的方法有两种,需要更多的设备,浪费更多的效率,但是符合传统的市电配置概念。

直接将新能源产生的电能输出给负载使用,并将多余能量存储到基站中后备蓄电池中,属于新能源直接使用。在川西三州新能源运用中,大都采用方法2,不仅新能源利用率提高,同时设备费用低,经济效益比较好。 目前在川西三州典型的风电系统

浅谈博物馆类建筑的能源基础管理 篇5

在2001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条例中, 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赢利,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护、研究、交流和展示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 并为公众提供研究、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1]。由此可见, 博物馆是一类特殊的建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大发展, 它的功能、宗旨以及建筑形式和特点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我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不仅在数量和类别上, 而且在规模和建设上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随着博物馆类公共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智能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以及对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 使整个建筑的能耗也就会逐渐增大。因此, 在博物馆行业呈现出总量提升、规模扩大、需求增加的发展势头的前提下, 对于博物馆这一类特殊性质的公共建筑, 更要重视其建筑节能工作[3]。

本文从《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相关的法规与规章出发, 结合实际工作, 浅析博物馆类公共建筑的能源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节能培训管理以及节能规划和项目管理等。

2 能源基础管理[4~6]

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中的第二十四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 加强节能管理, 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 降低能源消耗。《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三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 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制止能源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这就要求博物馆这一类公共建筑用能单位, 也要积极地贯彻执行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建立健全科学的能源管理制度, 运用先进的能源管理方法加强能源基础管理, 即从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节能培训管理、节能规划以及项目管理出发, 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2.1 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是能源统计、能源管理的基础, 是开展节能量化工作的前提。《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 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 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 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做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能源计量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其次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17167—2006)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149—2012) 标准, 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应备有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台账, 台账中可列出器具的名称、规格型号、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使用地点以及检定情况等;完善二级、三级能源计量, 争取实现能源的分类、分项计量;同时建立健全能源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和检定等制度。最后确保分类、分项计量原始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

在完善能源计量、实现能源分类、分项计量方面, 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其中水一级计量器具主要为进出单位的结算表;次级计量器具, 根据馆内需求在水管路环网处, 分区域地配置相应数量的计量器具;三级计量器具为主要用能设备或用能机房, 比如锅炉房、制冷站、冷却塔、热力站、中水机房等, 分别配置计量器具, 以便于了解主要用能设备及机房的用水情况。电一级计量器具也为进出单位的结算表;次级计量器具主要采用分布式电能计量监测装置, 在低压配电柜馈线回路中增加计量装置, 再配合后台电力监控软件, 对电能数据进行累加和分项统计, 从而实现电的分类、分项计量。

2.2 能源统计管理

能源统计是应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能源计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研究, 全面、系统、量化地反映能源各环节的管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情况, 为宏观决策和节能项目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对各类能源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 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费统计, 如实记录能源消费计量原始数据, 建立统计台账。

对于博物馆类建筑, 能源统计种类和环节要稍微简单些。能源种类主要涉及电、天然气、热力流量和液化石油气等。统计环节相对于企业来说, 主要涉及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等环节, 相对简单, 可主要考虑购入、贮存和消费使用三个环节。具体的统计管理程序:确定统计范围, 建立统计台账;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对计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 计算各类能源综合指标;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将能源统计结果报送相关部门。

2.3 节能培训管理

一般来讲, 节约能源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类: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行为节能。其中行为节能与用能单位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因此, 要实现合理用能, 还需要单位加强节能教育和节能培训工作。《节约能源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七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节能管理的规章制度, 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岗位培训, 增强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 培养节能习惯, 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典藏、展示和研究文物、文化资料的重要场所, 而且也是公共教育重要窗口。因此, 博物馆类建筑的节能培训工作, 不仅仅可以增强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功能, 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参与, 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从而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 节能培训管理工作在博物馆类建筑中还是非常重要, 必不可少的。

2.4 节能规划及项目管理

节能规划是用能单位进行节约能源的指导, 由此才可分离出各个节能项目, 逐步落实以至最终实现节能。《节约能源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一年度用能状况, 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管理或者节能改造措施, 保证节能目标的完成。

节能规划的编制流程如图1所示[4]。以国家博物馆为例, 每一年度末根据发改委下达的节能指标进行现状分析, 在总结上一年度的节能成效的同时还要制定下一年度的节能规划, 从而提出节能措施, 形成节能项目, 进行项目管理。在“十二五”期间先后形成了空调机组变频改造、热力站控制改造、制冷站运行优化、冷却塔风扇自动控制、节能光源更换等近10个项目, 仅项目的节能量估计约730t标准煤。

通过上述的能源基础管理,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自2012年正式运行后, 在参观人数每年同比增长28%的前提下, 能耗逐年下降, 节能成效十分显著 (见图2) 。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例浅显地讨论了博物馆的能源基础管理, 有了这些基础的能源管理, 才能逐渐地形成能源管理体系, 并通过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持续改进模型, 使能源管理工作融入到常态化管理中, 以实现组织能源管理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

摘要:随着博物馆类公共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 以及智能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博物馆这一类特殊性质的公共建筑的能耗也会逐渐增大。因此, 对于博物馆类建筑也要重视其建筑节能工作。论文从《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相关的法规与规章出发, 结合实际工作, 浅析博物馆类公共建筑的能源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节能培训管理以及节能规划和项目管理等。

关键词:建筑节能,博物馆,公共建筑,能源基础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颀, 郑宁.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J].世界建筑, 2006 (5) :36-39.

[2]方配贤, 曹幸穗.国内外博物馆发展概述[J].古今农业, 2007 (4) :75-81.

[3]杨晓红.博物馆类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用能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4, 215 (10) :62-64.

[4]国家节能中心.节能法制与能源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5]李命志, 赵家荣.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释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能源应用类 篇6

能源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但能源的开发、运输和加工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事故及环境风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能源行业的事故和环境影响逐渐被曝光和披露,投资者和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使得能源企业的环境事故面临较大的关注和监督。国外大部分有关资本市场对环境事件披露的市场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正面的环境事件通常会带来正向反应———比如公司的股价上升或者形象得到提高,但正向的市场反应并不显著;负面环境事件则会对当事公司或者相关公司带来显著的资本市场负向反应。然而史晓媛(2006)和闫明(2012)的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环境事件不一定会导致明显的股价变化,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中国人的理念是经济效益优于环境,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环境事件的反应普遍不太敏感;其次,中国的环境事件很多不能被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因此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不能及时反应在股价中。资本市场对环境事件信息的反应是否显著,不仅是衡量其市场效率和公正性的重要标准,还有利于唤醒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督促上市公司更注重环境管理,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中国能源企业环境事故对上市公司股价及收益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验证我国资本市场对能源环境事故反应的有效性及敏感性。

二、文献综述

环境事件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始于Ball和Brown(1968)以事件分析法证明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有用性,以及Fama等(1991)研究股票分割的市场反应。在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环境绩效对股市的影响时,Shane和Spicer(1983)、Klassam和McL aughlin(1996)、Lanoie等(1998)、Lorraine(2004)、Yamaguch(2008)、Blancard和Laguna(2010)发现上市公司的价值与负面环境信息披露呈负相关关系;Iwata和Okada(2011)、Jacob等(2010)发现市场对企业披露的不同环境业绩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Gupta等(2005)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环境评级对于公司股价的影响。但Scholte和Boersen(2011)的分析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并没有对能源事故做出有效的反应。

我国部分学者也同样运用事件分析法对环境事件及其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史晓媛(2006)、闫明(2012)和邓德军等(2012)通过对石化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对事件产生的负面反应是短暂的,中国的股票市场对环境信息披露反应不敏感,而且除了对当事公司有反应外,对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影响较小。邱英等(2007)和沈洪波等(2012)以2004年3月发生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和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为样本,任远(2012)以2000~2011年的12起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件为样本,向志平和孔祥峰(2011)以中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事故为样本,经过分析发现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其所在行业的上市企业股票价格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短期内有下跌的趋势,中国股市整体上能够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反应。周一虹等(2011)和张玮(2008)分析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对正面环境事件的反应仍然不够显著,参与者对负面环境信息反应比较敏感,中国股票市场对不同性质的环境事件信息的披露反应不同。

综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正面环境事件对股市的影响程度一般不明显(显著性判断难通过),只有个别特殊事件(如企业环境绩效得到公众认可和赞誉或企业获得政府环保资金补贴等积极环境信息)比较显著,股市对负面事件的发生和披露的反应比较敏感;强制性披露比自愿性披露取得了更明显的效果,H股市场比A股市场对环境事件的反应更敏感,A股市场对环境诉讼、政府处罚等负面环境事件难以做出有效市场反应。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能源企业一般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如果企业的环境意识薄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重视环保投入和管理,企业就有比较大的概率发生环境事故。当上市的能源公司发生环境事故时,短期内可能会引发污染罚款或索赔,严重时会造成项目中止或结束,从而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巨大损失;长期来看,负面环境事故通常意味着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低,无法应对日渐严格的各项环保法规,市场会逐渐降低对企业的估值,从而会丧失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环境事故可以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股东价值,并在股价的变动上有所反应,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因此较难衡量,这是本文和大多数研究选择研究环境事件的短期反应的原因。

短期来看,企业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和披露是否会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和企业股价的决定因素有很多。第一,由于我国长期重经济效益轻环境影响的现象普遍,环境事故当事企业受到监管部门或行业惩罚的力度比较低,不能很好地反应环境事故的社会成本和影响;第二,我国的能源企业大多是国企,或是地方的纳税大户,一旦发生环境事故,一般会获得政府的协助处理甚至由政府赔偿来买单,因此造成的社会影响有限;第三,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仍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可能导致市场对环境事故的反应并不敏感。基于上述考虑,为验证中国环境事故是否能引起市场的有效反应,本文针对此提出不同的假设:

H1:能源类上市公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资本市场会对肇事公司做出负面反应,即环境事故会导致股价显著变动,产生负的异常收益率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来自不同的能源相关行业和产业链不同的阶段,样本中的能源企业环境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发生事故后所引起的市场反映程度可能不同。为验证市场对不同能源行业环境污染事故的敏感程度和异常收益的反应时间是否不同,本文提出假设:

H2:不同行业的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所引起的市场反应程度不同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2003~2013年间《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中公司自觉披露或被媒体披露的环境污染事故,此外,还有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以及被央视等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曝光的能源类上市公司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由于2005年以前的能源类上市公司环境事故披露信息很少,所以大部分样本是2005年以后的,并将环境事故没有披露或者影响很小的故事剔除。在搜索到的发生环境事故的上市公司中选择事故发生的估计窗之前已经上市的公司,然后剔除实施特别处理的ST、PT公司、股票价格信息不全的公司以及在估计窗和事件窗内发生了其他影响股价重大事件的公司,共搜集到有效的负面环境污染事故49起。

从样本中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其中事故公司主要来自于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行业等重污染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受到更多的监督和社会舆论关注,一旦发生环境事故后,一般能够引起披露或曝光。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披露制度不够规范,而且很多企业对环境污染事件有所隐瞒,这导致笔者通过公开途径能够采集到的样本有限。部分事件的披露日期并不是事件发生日期,本研究以披露日期为事件日。估计窗的选择借鉴了多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即负面环境事件带来的影响并不持久,一般在一周左右),并考虑环境事故信息的提前泄露和事故信息发布可能存在的滞后性,将媒体曝光或上市公司自行披露环境事故的日期作为事件日,事件日前第2天至事件日后第6天之间的时间段被定义为事件窗口。对于估计期的选取,考虑到股价的变动存在长期趋势,因此选取事件发生前40天至前10天的一个月的时间作为估计期。样本上市公司的股价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指标说明

对于正常收益率的计算,本文分别采取市场模型和均值调整模型两种方法。在运用市场模型的过程中,本文根据上证指数和深证综指分别对样本中沪深两市公司的股价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方程的α和β系数,然而,应用此模型得到的方程系数拟合优度较低;得到的AR值在事件期前期均值为负,但并不显著,在t=3至t=6天显著为负,但累积异常报酬率只有在时间发生后第5天才显著,不能很好地解释事件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运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得出的正常收益率来计算异常收益率并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刻画环境事件对证券收益的累计影响,本文主要运用以下两个累计异常收益率指标,对于单事件分析,时间段内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如下:

其中,t1、t2分别表示计算累计异常收益率所选取时间段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对于多事件分析法,n个事件的公司(投资组合)在第t天的平均异常收益率为:

n个事件的公司(投资组合)在(t1,t2)内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为:

为检验所研究事件是否对股价产生显著影响,应对CAR或CAAR与0的差异性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结果显著,则可以判断事件对股价有影响;若不显著,则应该分析合理的原因并给出解释。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个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

采用单个环境污染事件的累计异常收益率CAR来衡量单个环境污染事件在事件窗内的市场反应。定义事件窗为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2,+6),对49起事件的CAR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在单个环境污染事件的样本中,只有8个样本在事件窗内假设1成立,即样本具有显著的负累计超额收益。这8个样本分别是:吉林化工重大爆炸和环境污染事故(2005年),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2011年),鲁西化工脱硫液泄露事件(2011年),华鲁恒升电厂排污严重(2012年),新安股份涉嫌严重污染京杭大运河(2013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被指违规排污(2013年),冀中能源瓦斯爆炸事故(2013年),中国石油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故(2013年)。

经过分析,这8个事件样本具有以下特点:(1)一般为近三年内发生的环境事故,其中2005年1起,2011年2起,2012年1起,2013年4起;(2)均属于较大环境污染事故,事故的发生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或造成了人员伤亡,并且事故的发生在媒体上得到正式披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可见中国资本市场对环境事故反应的敏感性正在逐渐增强,且对经过充分曝光与披露的上市公司环境事故的反应更为显著。

(二)不同行业环境事故的市场反应

本次收集到的49个环境污染事故公司样本所属行业分为五类,分别是化工、有色金属、石油、电力和煤炭行业。由于电力和煤炭行业样本量都小于3,因此不予以考虑。其他3个行业样本量分别为:化工行业27个、有色金属7个、石油采掘行业10个。根据公式(2)对这3个行业的44个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可见,首先,事件发生日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和石油行业的AAR均为负,但均不显著;事件发生日后1天(t=1)石油行业的AAR恢复为正,t=4化工行业AAR恢复为正,t=5有色金属行业AAR恢复为正;资本市场对能源事故会产生短期的影响。其次,事件发生前第2天有色金属行业AAR显著为正;事件发生后第1天,有色金属行业AAR显著为负;可见有色金属行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股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仅限于事件发生后的第1日。此外,事件窗内其他时间各行业的AAR均不显著。事件窗内每天平均异常报酬率大都不显著,需进一步分析事件窗内的累计报酬率来判断和衡量事件发生带来的市场反应。

在不同行业AAR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公式(3)计算不同的行业环境事故在事件期内的累计异常报酬率结果见表2。表2数据显示,(1)在污染事件窗,化工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在(0,6)的事件时间内均出现了负的累计超额收益,而石油行业在该时间段内累计超额收益均为正,因此从现有样本的情况看,市场对石油行业发生的环境事故不能进行有效反应。有色金属行业在事发后第1天取得了显著负的CAAR以外,其他行业在事件期累计异常报酬率都不显著。(2)在3个行业中,化工行业在事件发生后的第1天至第5天累计异常报酬率(CAAR)显著为负,其中事件日当天CAAR不显著,事件日第1和第2天CAAR在5%的水平上显著,事件日第3天CAAR在1%的水平上最为显著,随后显著性又开始下降,可见资本市场的反应在事件日后3天逐渐加强,随后逐渐“遗忘”。(3)在化工行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所引起的累积市场负面反应是最显著的,这与邓德军等(2012)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但并不矛盾,邓德军等(2012)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单事件的分析,主要考虑单事件影响下肇事公司的CAR变动和行业其他公司的累计CAAR变动,其研究结果用单一事件说明资本市场对化工行业环境事故肇事公司反应显著,而对整个行业并未作出惩罚,而本文则用多事件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前者。综合上文的结果,可以认为H2成立,即资本市场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反应和敏感性。

注:单元格内上方数据为CAAR的值,单元格内下方数据为统计检验量Sig的值;*、**、***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三)样本总体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分析

运用均值调整模型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所有环境污染事件的AAR和CAAR的t检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和表3。可以看出,事件日前1天和前2天的总体AAR为正,而事件日(t=0),AAR出现明显下降且小于0;事件日后第1至第4天,每天的AAR都为负,在事件后第1天达到最低值,但在这4天的负的ARR中只有事件日后第1天的报酬率是显著的。从事件日后第1天到第4天每天的累积异常报酬率(CAAR)都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尽管异常收益率只在事件后第1天显著为负,这并不能说明资本市场只有在第一天有反应,累积异常报酬率从事件日开始到事件日后第4天的反应都显著为负,说明污染事件的发生对公司股价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从事件日到事件日后第3天,化工行业获得-3.26%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最高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从事件日到事件日后第4天,样本总体获得-1.73%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最高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从事件日到事件日后第6天,化工行业获得-2.50%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样本总体获得-1.11%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但均不显著。因此不能接受H1成立,即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件披露后,资本市场会对肇事者股票做出负面的反应,但其他行业的样本及总体样本不能支持这一假设。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以能源行业近十年上市公司发生的49起环境污染事故为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现今中国资本市场已较为发达,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且传播时间逐渐缩短,同时社会和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因此,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或知名地上市公司主动或被动披露的环境事故一般都能迅速传播并引起广大投资者相应的反应。目前我国股市对环境污染事故信息披露反应的敏感性正在加强。

第二,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看,目前能源企业披露的环境事件主要来源于化工行业,而且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累计市场反应显著,但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较短,且在事件日后第3天左右影响最大。化工类环境污染事故都会对周围环境或者相关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带来资本市场的显著波动。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其他能源行业环境事故的反应并不明显,但因为样本量不够大,本文的研究并不足以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第三,中国的资本市场对能源类上市公司环境事故的反应除化工行业外总体不显著,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能源企业对于环境事件的披露有所保留,即或是采取选择性披露的态度,或是在媒体曝光后才被迫披露,这使得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市场反应的速度和程度。其次,相对于国外,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明显偏弱,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不足,对发生环境事故的企业惩罚的力度不足,对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有限,这使得社会对环境事件的态度和关注程度出现很大差异,不同事件的媒体曝光度也迥异,这使得信息接受者很难在同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再次,我国的能源行业大多是垄断企业,享有垄断性高利润并在融资、进出口等领域享有特权,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摘要:本文根据2003~2013年上市公司或媒体公开披露的能源环境污染事故,运用事件分析法分别分析了资本市场对这些环境事故的反应,在此基础上按肇事公司所属行业性质对样本进行分类,分析不同行业能源事故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不同能源环境事件的反应显著程度不同,对不同行业能源事故的敏感性也不同,其中资本市场能够对化工行业的环境事故进行显著的反应,但持续时间较短,对其他行业的反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环境事故,事件分析法,能源行业,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信元、江峰:《事件模拟与非正常收益模型的检验力---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检验》,《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2]邓德军、韦许茜、高祥:《环境信息披露管用吗---基于大连海域污染事件的实证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邱英、钟朝宏:《环境事故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以沱江污染案为例》,《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4]沈红波、谢越、陈峥嵘:《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其市场效应---基于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期。

[5]向志平、孔祥峰、张先美:《我国股市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7期。

[6]Ball,R and Brown 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2).

[7]Fama 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e,1991,46.

能源应用类 篇7

污染的定义:污染在被经济学家称为“社会损耗”或者“外部不经济”, 英美国家的法学家称为“妨害行为”, 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立法称之为“公害”。在牛津英文词典中含义也有所不同。学者们对污染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污染为“水、空气等从清洁到不洁的一个转变过程或者就是指其不洁的客观存在”。有些学者认为通常属于让人为造成的、大量排放的超出标准浓度的有害物质或者令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气味流通在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中。包括污染是否由人类所带来的学者对此也未达成一致意见。

国际和国内法律的法律文献中对污染的定义基本相同。经合组织1974年通过的《关于跨界污染原则的建议》提出, “污染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将物质或能量引入环境从而造成的有害后果, 包括可能损害人类健康、损害生物和生态系统、减损环境的优美、妨碍环境的正常用途等。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 接下来所有的有关污染的文件都引用它, 只是做出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动。

2跨国污染损害归责与赔偿

2.1跨国污染的定义与类型

1) 跨国污染的界定。a.领土界限。有些学者将跨国污染界定为, 一国领土内的行为对他国领土内造成污染。也就是以领土作为跨国污染的界定标准。b.领土及其管辖领域。有学者认为跨国污染是一国管辖领域内的行为在他国领土或管辖领域内造成污染。也就是说将领土界限延伸到管辖为界。《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就将越境空气污染定义为领土及其管辖领域。跨国污染中的“跨国”应当包括领土、管辖和控制界限, 即跨国污染是指一国国内领土、管辖范围或者实际控制范围内的活动对他国领土、管辖范围或者实际控制范围所造成的污染, 同时应包括对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污染。

2.2跨国污染的类型

1) 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是指, 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的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中, 其中包括河口湾,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生态系统环境和海洋资源, 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妨碍包括鱼类产业和海洋正当用途的其他活动, 损害海水的质量和减损海水优美度等方面的有害影响。

2) 跨国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又被称为核污染, 其对环境以及人身健康、财产所造成损害是十分巨大的。核污染是指人工生产, 或者经人工开采运输、冶炼和贮存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造成的污染。使用核能源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在进行核活动时, 核装置里放有大量辐射物质包括核原材料、核燃料以及核放射性附加物以及废物发出能量极高的电离辐射。如果大规模使用高浓度、大剂量的部分或者全部的照射, 会使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引起不良反应, 后果严重可能会造成突然死亡以及物种毁灭。

3) 跨国水污染跨国水污染是指人类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国际河流、湖泊等跨界水体的水在成分或质量上的任何有害变化。跨国水污染往往是由工业生产中故意或者意外排放的有毒物质经过跨界水体发生的, 著名的案例有瑞士桑多斯公司污染莱茵河岸和中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3跨国污染损害的概念和特点

3.1跨国污染损害的界定

关于跨国污染损害的界定, 学界上一直争论不休,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有关国家是否拥有共同的边界并不是核心问题。这一定义包括了一国领土或者其实际控制的船舶、航空器或者海上钻井平台上等进行的活动, 对另一国的领土或其管辖或控制下的其他地方造成的损害, 包括对那些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区域。

3.2跨国污染损害的特点

构成赔偿责任的跨国污染损害应当满足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损害的人为性。即造成损害的后果必须是由于人类的行为造成的,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则不属于赔偿责任的范畴。这种人类的活动包括了国家本身所进行的活动, 也包括国家领土内或管辖控制下的私人实体的行为。二是损害的有形性。可以赔偿的损害后果应当仅限于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所造成的跨界有形后果, 其中不包括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损害后果。损害必须是物质的、数量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对人类的人身健康、财产或者环境等方面造成客观存在的破坏, 这些破坏作用也必须能够通过客观的标准衡量。三是损害的有界性。即在一国领土内或者其管辖领域内或者实际控制下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活动对他国领土内或者其管辖领域内或者管辖范围内的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害, 受害者可能是自然人和法人, 也有可能是国家。跨国污染损害所涉及的至少两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 起源国和受害国。

4跨国污染损害的责任与赔偿问题

不损害他国环境和国家管辖或者其实际控制范围以外的环境, 在世界各国普遍达成共识, 一致认为是应当承担的一项基本任务。有些学者基于此提出:“禁止 (损害) 原则是依据于国家对其领土主权权利, 禁止跨界污染是依据于国家在自己领土环境完整性方面的利益。主权尽管在一方面创立了领土或区域环境完整性的权利, 另一方面却是国家为其领土上产生的污染负责的基础”。同时不少学者认为, 禁止滥用权利和良好邻里关系的原则也为禁止跨界损害提供了依据。

国家有责任确保在其领土或者管辖领域内或者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他国领土或者管辖领域内或者实际控制范围内的环境造成损害。一些权威的国际文件和条约都确认了这一点并且在国际会议上数次重申。如果某一国家违背了这一原则, 这就涉及到了国际责任和赔偿问题。这既是“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保障和救济受害国和受害者的利益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杨解君.变革中的中国能源法制.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2]松花江污染事件是否存在行政赔偿的法律空间.法学, 2006 (2) .

能源应用类 篇8

我国的能源企业可大致分三类:电力、煤炭、石油。能源行业有高固定资产投资特点。企业的固定资产结构即企业经济资源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分布, 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价值比重。固定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效益有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比重非最优化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若固定资产比重过高会使企业产生不必要的闲置资源, 固定资产成本增加, 减少企业收益;若固定资产比重过低, 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 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李义超、蒋振声 (2001)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它们之间负相关的结论。王汉文 (2008) 通过对浙江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 浙江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常颖、孙丽颖 (2009) 对企业绩效和资产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发现企业绩效与固定资产比重存在微弱的倒U型曲线关系, 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重多分布于倒U型曲线最高点左侧的上升阶段。陆正飞、辛宇 (1998) 研究认为, 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应控制行业因素。

综上所述, 学界对固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的争论一方面在于固定资产比重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方向问题, 正相关、负相关还是不相关;另一方面在于相关关系的显著性问题。从微观角度针对能源行业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因此, 本文就固定资产比重对上市能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做深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1. 信息真实性假设。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年度公告财务指标, 数据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披露, 具有合理保证。

2. 线性相关假设。

本文中的数据可能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但是可以假设为近似线性关系, 从而使用线性模型来拟合数据。做出这一假设的同时, 我们也对数据进行了检验, 数据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和独立性, 因而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

3. 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相关。

通过文献综述部分, 笔者认为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有关, 假设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负相关。

(二) 指标选择

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企业综合运用全部资产获得收益的效果。解释变量选取了固定资产比重指标。同时还引入控制变量:固定资产周转率, 以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具体变量描述见表1。

(三) 模型建立

根据线性相关假设与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比重相关假设, 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μ

其中, Y代表总资产收益率, 即被解释变量;X1代表固定资产比重, 即解释变量;X2代表固定资产周转率, 即控制变量;βi (i=0, 1, 2) 是相应的参数;μ是随机误差项。

(四) 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沪深股市电力、煤炭、石油三大能源行业的1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正常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减少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首先剔除了S、ST公司的数据以及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其次通过各项指标的标准分数剔除离群点, 从而去除离群点对数据的极端影响。最终选取51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 35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 20家石油行业上市公司。

(五) 统计检验

本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见表2) 。

对于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 三个行业中, 煤炭行业平均值最高, 为6.73%, 电力行业平均值最低, 为2.58%, 对于数据分布而言, 三者标准差相近且数值较小, 分布比较集中;对于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比重, 三个行业中, 电力行业平均值最高, 为54.43%, 石油行业平均值最低, 为23.793475%, 对于数据分布而言, 三者的标准差相近但都比较大, 分布比较分散;对于控制变量固定资产周转率, 石油行业平均值最高, 为7.31次, 电力行业平均值最低, 仅为0.80次, 而对于数据分布而言, 三者的标准差有一定差别, 石油行业标准差最大, 但总体来讲数据分布较集中。

2. 回归结果。

电力和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比重与固定资产周转率两变量具有共线性。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比重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为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0.520, 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P值分别为0.003、0.001。石油行业没有这种显著的相关性 (P值为0.304, 大于显著性水平0.1) 。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比重之间显著负相关可能是行业特点造成的。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维持生产, 两者具有较高依赖度, 且负相关;石油行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高, 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即可维持生产。在这一点上, 表2所显示的描述统计的结果也可佐证。

在做回归分析时, 对于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需要剔除控制变量固定资产周转率, 石油行业则不需要剔除。即对于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 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为一元线性回归;石油行业的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为二元线性回归。

表3为公司绩效对固定资产结构的回归结果, 其中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已剔除控制变量, 而石油行业仍为总资产收益率对固定资产比重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线性回归。

对于电力行业, ROA与FA/TA回归系数的P值为0.660, 结果不显著。对于煤炭行业, ROA与FA/TA回归系数的P值为0.72, 结果不显著。对于石油行业, ROA与FA/TA回归系数的P值为0.203, FAT回归系数的P值为0.754, 结果不显著。虽然对于三个行业结果都不显著, 但是仍然可以从模型的系数上看出这种微弱关系的方向:

电力行业:Y=3.173-0.011X1+μ

煤炭行业:Y=7.631-0.025X1+μ

石油行业:Y=6.090-0.047X1-0.030X2+μ

三、结论

关于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 本文从关系的显著性和方向上给出结论: (1) 对于电力、煤炭、石油三大能源行业, 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比重之间并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2) 对于电力、煤炭、石油三大能源行业, 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比重之间仅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结果不显著可能由抵消效应造成。固定资产比重增多可促进生产, 使产量提高而增加收益;固定资产增多也会使固定成本增大, 减少收益。两方面抵消后, 呈现出固定资产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无显著关系。对于三大传统能源行业而言, 在已经投入的固定资产比重很大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周转率并不高, 带来的固定成本远远超过了固定资产所能带来的收益。我国传统能源企业应加大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所带来的固定成本, 提高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能, 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 提高企业绩效。

摘要:对于具有高固定资产比重的传统能源行业而言, 完善固定资产结构对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沪深股市电力、煤炭、石油三大能源行业总计106家上市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年报数据为样本, 通过变量选择和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固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传统能源行业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之间无显著关系, 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 资源配置有待完善。

关键词:固定资产比重,绩效,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8) .

[2] .常颖, 孙丽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管理, 2009, (9) .

[3] .王汉文.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12: (12) .

能源应用类 篇9

1 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 也叫热工基础系列课程, 包括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 是能源动力类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2]。从热工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看, 是要让学生掌握流体介质这个能量载体为主线的力学规律、热量传递规律和能量转换规律, 为今后从事热能利用、能源系统及设备的热管理、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基础知识。

近十年来, 我国能源领域发展迅猛, 无论是能源生产、转换和利用, 其体系和设备都有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迫切需要大批具有扎实的热工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整体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要求。仅仅课堂老师的教学, 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的目的, 通过参与式教学, 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3], 它突出了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以便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式中既获取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为顺利走向现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 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参与式教学设计框架的构建

根据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大纲的核心思想, 体现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 重创新”的培养模式, 参与式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与意见, 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 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 形成了师生之间课前课后相互交流讨论协商、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热工基础系列课程参与式教学新体系。参与式教学设计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 民主决策; (2) 过程导向; (3) 学生本位; (4) 动态设计; (5) 平等的师生关系。

根据参与式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具体特点, 可以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准备、自主行动、头脑风暴、合作设计、执行监控、开展评价、反思反馈七个阶段,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可用图1来概览。

3 实施过程

3.1 实验对象

在长沙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实践对象, 1班为实验班, 2班为对照班。实践的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

3.2 实验方法

实践中, 采用行动研究法, 科学的进行实践。行动研究法为螺旋式结构, 由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环节循环扩展[4]。对教师、学生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思、所做、所获、所感等进行了解, 来全面综合地了解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以及参与式教学设计给师生等带来的综合影响与效应。

3.3 教学实施

教与学是教学的双边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为: (1) 准备。制定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方式和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初步计划, 并将总体构想以及相关安排告知学生, 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释疑, 同时营造参与氛围, 激发、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 (2) 合作设计。师生间, 生生间交流互动, 课前环节, 通过湖南省精品课程网站、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班级QQ群, 了解学生动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造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收集生产生活中相关现象, 带学生一同备课,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执行监控。引入合作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和讨论式教学方式, 用挑战性的问题来唤醒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增进课堂师生互动课堂环节, 将角色转换, 让准备充分的学生“讲课”,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作为教师, 积极地引导学生思索, 指导学生讲述, 科学地进行点评。课后环节,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 及时了解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 (4) 开展评价。有效的利用网络大环境下的各种信息化工具去为教育、教学服务, 对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自评和他评, 收集评价资料, 对整个评价过程作总结, 总结存在的问题,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反思反馈。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自身的表现做整体性思考, 并将思考所得反馈给自己和他人, 通过互相交流, 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5]。

4 教学效果与体会

4.1 参与式教学模式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提高中下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原因有二: (1) 参与式教学设计中的良好氛围为学习兴趣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参与式教学设计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师生之间和谐融洽交流和探索, 创造了浓厚的求知氛围, 学生在其中能享受到求知的乐趣, 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必然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2) 参与式教学让中下成绩学生也获得了对教学设计发表意见与看法的机会, 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 让其被尊重的需要得以一定程度的满足, 不再抵触教师的教学, 这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中下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力的影响

开展参与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力有一定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 学生会对如何开展教学, 如何组织学习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同时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也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对自己的学习展开思考与规划, 在资料查阅过程中, 了解本门学科的研究前沿的内容, 认识到书本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时代发展而不停更新发展的, 逐渐认识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从而激发大家的求知和创新的信念。参与式课堂教学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开放, 思想活跃,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与开拓能力。

4.3 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模式认可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有95%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平等互动、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大家以热爱学习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探索, 并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多学科开展。有12名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只有5%的学生表示对于参加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兴趣。原因在于:参与式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有新意、有趣的活动。人对新鲜的事物天生就有一种好奇感, 新鲜的事物容易激发人的兴趣, 所以参与式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鲜的教学、学习活动, 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但是有少数学生, 其自我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本身较弱, 而且在学习中的偷懒的情绪也比较严重, 即使知道应该如何做, 但这部分学生实际去做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 这些并非一两天形成的, 要解决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较大的努力。

5 结语

无论从课程建设、改进现行教学方式、还是深化课程改革来看, 开展参与式教学时必要的。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更多地参与了实际训练, 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 该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堂上要有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状况, 有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每一次的参与式教学的开展, 使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参与的相应能力不断增强, 不断发展。

摘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结合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特点, 深入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参与式教学在《热工理论基础》系列课程中应用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实践过程及其结果, 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积极地作用, 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参与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专业基础课,创新性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广兵.参与式教学研究设计[D].重庆:西南大学, 2009:37-46.

[2]傅俊萍, 衣晓青.热工理论基础[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秦初生.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6 (2) :75-78.

[4]Michael P.BREEN, Andrew LITTLEJOHN.Classroom DecisionMak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88-92.

上一篇:真实的梦境下一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