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患者

2024-09-30

神经系统患者(精选12篇)

神经系统患者 篇1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 术前、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 护理质量也影响手术成败。甚至有的患者通过适时护理, 可以避免手术。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

询问患者年龄、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出现与活动有关的血尿和腰部阵发性绞痛, 应首先考虑肾、输尿管结石;有排尿中断、膀胱刺激征者, 应考虑有膀胱结石的可能。

1.2 身体状况

肾区及输尿管行走区叩击痛, 或触到尿道内结石。膀胱、尿道结石阻塞时, 易发生急性尿潴留。

1.3 心理状态与社会状况

评估患者有无因泌尿结石引起的疼痛、排尿困难、血尿等造成的焦虑、恐惧心理, 是否出现因结石不能排出、症状反复发作而烦躁不安情况。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照顾情况等护理措施。

2 一般护理

2.1 解痉止痛

肾绞痛发作时, 可使用阿托品0.5 mg, 肌内注射。绞痛剧烈者加用哌替啶50~100 mg, 肌内注射。

2.2 输液

疼痛和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轻微的疼痛通过静脉输液症状也可缓解。必要时液体中可加用解痉药物, 如山莨菪碱注射液20~30 mg静脉滴注。

2.3 体位

对膀胱结石, 应指导患者采取适当体位如侧卧位排尿, 可缓解疼痛, 利于尿液排出。

2.4 促进排石

大量饮水是预防泌尿系统结石形成和生长最有效的方法, 日饮水量在3000 ml以上, 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 ml以上, 可有效降低尿中形成结石物质的浓度, 减少晶体沉积。结石<0.6 cm、光滑, 无尿路感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 大量饮水并配合适当运动, 口服利尿、排石中草药和溶石药物等, 结石多能排出。

2.5 防治感染

给予适当抗生素防治感染, 必要时做尿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用药。有肾功能受损者, 还应注意避免应用有肾毒性的抗生素。

2.6 心理护理

泌尿系统结石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 患者焦虑、恐惧、烦躁不安, 除需要立即进行解痉止痛外, 应讲明所施行的医疗护理措施的意义,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配合进行治疗。

3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护理

ESWL原理是利用液电效应, 通过高电压、大储能电容产生冲击波。通过X线或超声波对结石定位, 将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 将结石击碎, 碎石随尿液排出或用内镜取出。对肾、输尿管结石有很好疗效, 特别适用于结石直径<2.5 cm的患者, 使许多上尿路结石的患者免于手术, 具有安全、无创伤性、治愈率高、可反复使用等特点。但结石下段有梗阻、大的鹿角状结石、妊娠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安置心脏起搏器和过于肥胖的患者不宜使用。过大的结石一次不易击碎, 可形成“石街”, 有些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血尿和一过性肾绞痛等并发症。反复使用者, 治疗间隔时间≥7 d。

ESWL手术前后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1) 治疗前排空膀胱尿液。 (2) 每次排出的尿液均需过滤, 并将结石存留, 以便观察碎石排出情况。 (3) 施行硬脊膜外麻醉者, 治疗6 h后可给予常规饮食。 (4) 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应保证饮水量在3000ml以上, 必要时静脉补液, 以利冲洗尿路, 促进碎石排出。 (5) 术后碎石通过输尿管时, 可能出现肾绞痛, 可用解痉镇痛剂对症处理。 (6) 定期检查泌尿系统平片, 以了解结石排出情况和以后是否有新的结石生成。 (7) 如果碎石大量涌入输尿管形成“石街”时, 需用输尿管镜取出或采用其他方法排出。 (8) 出院后如出现肾绞痛、发热、血尿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复诊。 (9) 出院时碎石尚未完全排出者, 需定期到医院复查。

4 手术患者的护理

4.1 术前护理

(1) 术前应协助医生做好全面的检查, 如心、肝、肾等功能测定, 泌尿系统造影及结石定位摄片等。 (2) 手术当日晨送患者进手术室前, 应再拍一张泌尿系统X线平片, 以了解结石的位置是否移动。如有结石移动, 需及时报告手术医生, 以便重新考虑手术切口与手术方式。 (3) 对合并有泌尿系统感染者, 应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

4.2 术后护理

(1) 肾、输尿管结石术后, 常规放置肾、输尿管周围引流管, 并按泌尿系统引流管常规护理。 (2) 患者取半卧位, 以利呼吸和液体引流。 (3) 肾盂造瘘管如引流不畅需要冲洗时, 每次冲洗量不得超过5 ml, 注入时压力要低, 如患者感觉腰部发胀时即应停止。 (4) 肾盂、膀胱造瘘管一般留置10 d以上, 肾盂造瘘管拔管前应夹管2~3 d, 观察有无漏尿、腰痛、发热等现象。或经造瘘管注入对比剂摄X线片, 证明上、下尿路通畅时方可拔管。拔管后造瘘口盖无菌下敷料, 患者向健侧卧位, 以防尿瘘。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或经尿道切开取石术后常需进行膀胱造瘘, 术后护理同膀胱损伤膀胱造瘘管护理。 (5)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有无出血。一般肾、输尿管和膀胱手术在术后2~3 d可有少量血尿, 以后尿液颜色逐渐变清, 如有持续性血尿应查明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 (6) 严防术后出血, 肾实质切开取石、肾部分切除者应绝对卧床2周, 防止继发性出血。

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1) 宣传卫生知识, 使患者了解尿石症的病因、病理及预防知识。平时多饮水、多运动, 每天饮水3~4 L, 24 h尿量应维持在2000~3000 ml。 (2) 注意饮食, 对草酸盐结石患者, 宜低草酸饮食, 不宜食用马铃薯、菠菜等。尿酸盐结石患者, 少食动物内脏及豆类, 同时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利于结石溶解。磷酸盐结石患者少食蛋黄及牛奶, 口服氯化铵酸化尿液。对长期卧床患者, 应鼓励和协助多做床上活动, 以减少骨质脱钙和结石形成。 (3) 按规定时间定期到医院复查。

神经系统患者 篇2

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的征象,由于上 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15mmHg)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L头痛: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以早晨或夜 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两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 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用力、咳嗽、弯 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 多见。

2.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 性,易发生于饭后。

3.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 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 起,静脉怒张,动脉曲张扭曲。

以上三者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 “三主征”。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 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 大、对光反射消失,发生脑疝,去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为血 ·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高等病危状态,甚至 呼吸停止,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其他症状和体征:头晕、猝倒、头皮静脉怒张。小儿患 者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囟饱满隆起,头颅叩诊 时呈“破罐声”及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异常,了解有无头部外伤、颅内感染、高血压、便秘、剧烈咳嗽、全身性严重疾病。有无 过敏史、家族史。

2.专科情况

(1)头痛: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有无搏动性头痛,是 否尤以夜间、清晨为重。头痛部是否常在前额、两颞等部位。

(2)呕吐:了解呕吐性质、时间,是否喷射性呕吐,是否 与剧烈头痛相伴发,与进食有无关系。

(3)视神经盘水肿:患者是否常有一过性的视力模糊,严 重者失明。

·

(4)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的变化:是否由嗜睡、淡漠逐渐发 展成昏迷。

3.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可显示颅缝增宽、蝶鞍扩大、蛛 网膜颗粒压迹增大加深、鞍背及前后床突的吸收或破坏等颅内 压增高征象。

[护理诊断]

1.疼痛:与脑内压增高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脑内压增高导致脑血流量下降有关。

3.组织灌注不足:与频繁呕吐、控制摄人量及应用脱水剂 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体位:床头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 回流,减轻脑水肿。

(2)饮食与补液:不能进食者,成人每人每天静脉输液量 在1500-2000ml。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 入量。

(3)吸氧:通过持续或间断吸氧,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4)加强生活护理:避免约束患者,以免患者挣扎而致颅 压增高。

2.病情观察:每30rain至1h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 肢体活动的变化,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常有“二 慢一高”等现象。即: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血压升鬲。

3.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休息: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稳定患者情绪,保持病 室安静。

(2)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下颌,头向后仰,配合医生及 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性咳嗽和用力排便。

(4)控制癫痫发作:注意观察有无癫痫症状出现。

4.用药的护理

(1)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250ml,应在30rain内快速 静脉滴注。

(2)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感染和 应激性溃疡。监测血糖,并注意患者有无便血及胃肠减压引流 血性胃液。

5.降低体温:2h测量体温1次,在表浅的大血管处,如腋 下及腹股沟,直接使用冰袋可加速降温,或使用低温毯并减少 盖被。

[应急措施]

脑疝:表现为剧烈头痛,与进食无关的频繁的喷射性呕吐,瞳孔和意识的改变等。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立即使用 20%甘露醇200—400m!加地塞米松lOmg静脉快速滴入,呋塞 米40rug静脉注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

1.对疑有颅脑外伤等疾病者,如患者原因不明的头痛症状 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 有呕吐者,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治。

2.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 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 行心理护理,调动他们的心理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 积极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二、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颅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占第二位,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居第一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损伤,指暴力一瞬间即造成脑 损伤,患者立即出现症状,迅速达到高潮,如脑挫裂伤。继发 性脑损伤,指头部受伤一定时间后所产生的一系列脑受损病变,患者逐渐出现症状,且进行性加重,如脑水肿、颅内血肿和 脑疝。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患者可有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大、对光 反射消失、去大脑强直等表现。硬脑膜外血肿者可出现“中间 清醒期”。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脑疝:为继发脑水肿或颅内血肿所致,使早期的意识障 碍或瘫痪程度有所加重,或意识好转,清醒后又变为模糊,同 时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不等大以及锥体束症等表现。

4.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伤灶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如 运动区损伤出现锥体束症、肢体抽搐或偏瘫等。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了解受伤范围 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情况。

2.专科情况

(1)有无意识障碍。注意受伤后有无意识障碍、(2)呼吸系统:检查有无血液、呕吐物、分泌物、异物阻 塞或舌后坠导致的呼吸道梗阻。

(3)生命体征:观察呼吸、血压、脉搏、体温改变。

(4)神经系统:检查双侧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检查双 侧肢体肌力、肌张力、自主活动等。

(5)颅内压增高: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有无视神 经盘水肿。

3.辅助检查 程度。

[护理诊断] 头颅X线、CT、MRI等检查,了解受伤

1.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损伤后进食障碍及高 代谢状态等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5.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发生感染有关。

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各种感染、外伤性癫 痫、压疮、肌萎缩等。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颅内压治疗脑疝,2.一般护理

颅脑损伤救护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 控制出血,防治休克。

(1)体位:意识清醒者采取头高脚低卧位,有利于颅内静 脉的回流。昏迷患者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宜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 位,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2)营养支持:昏迷患者需禁食,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从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等,伤后3d仍 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补充营养。

(3)降低体温:应采取降低室温、颈部或腋下放冰袋、头 部戴冰帽、遵医嘱给予解热剂等降温措施。

(4)躁动的护理:刘躁动患者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分 挣扎时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应加床档保护,并让其戴手套以防 抓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有效地吸氧。

4.严密观察病情

(1)意识状态:伤后立即昏迷是原发性脑损伤,伤后清醒 转为昏迷或意识障碍不断加深,是颅内压增高或形成脑疝的表 现,躁动患者突然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

(2)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患者躁动影响 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伤后生命体征 出现“两慢一高”,同时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是颅内压增高所致 的代偿性生命体征的改变。

(3)瞳孔:观察两侧眼裂是否相等,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情 况,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光反射。

(4)其他: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表现,尤其是躁动时无脉搏增快,应警惕脑疝的形成。

5.用药护理

(1)应用高渗脱水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是减轻脑水 肿降低颅内压的重要环节。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如头痛减 轻、呕吐次数减少等。

(2)任何部位脑损伤都可能引起癫痫,坚持服用抗癫痫药 物控制发作,患者要保证睡眠,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意外伤害。

6.预防并发症

(1)要加强皮肤护理,1~2h翻身1次预防压疮。

(2)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

(3)保持呼吸道畅通,1—2h给予拍背1次并及时吸痰。

(4)留置导尿管者,每日2次清洁尿道口,减少泌尿系 感染。

(5)防治便秘,可采用缓泻剂,勿高压灌肠,以免诱发 脑疝。

7.手术前后的护理:除继续做好上述护理外,应做好紧急 手术前的常规准备,手术前2h内剔净头发。手术后返回病室,在搬运患者时动作轻稳,防止头部转动,搬动患者前后应观察 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手术中常放置引流管如脑室引流、创腔引流、硬脑膜下引流等,护理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预防 颅内逆行感染。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 术后颅内出血、感染、癫痫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应急措施]

脑疝:表现为剧烈头痛,与进食无关的频繁的喷射性呕吐,瞳孔和意识的改变等。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立即使用 20%甘露醇200—400mi加地塞米松lOmg静脉快速滴人,呋塞 米40rug静脉注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

1.对存在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当 病情稳定后即开始康复锻炼。要耐心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制定 经过锻炼容易达到的目标,一旦康复锻炼有进步,患者会产生 成功感,树立起坚持锻炼和重新生活的信心。

2。对有外伤性癫痫的患者,应按时服药控制症状发作。在 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不做有危险的活动,以防发生 意外。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42-01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大部分因外伤所致,其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上肢功能的严重丧失,患者不仅丧失了劳动、工作、学习能力,而且其日常生活自理也十分困难[1]。尤其是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预后差。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的心理、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因此,早期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功能。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因外伤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2例,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15~50岁,平均29.5岁。患者均为外伤情况下致使臂丛神经损伤,其中闭合性损伤20例(车祸伤12例、压砸伤3例、机器牵拉伤5例),开放性损伤2例(刀刺伤)。

2 结果

所有病例损伤之后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松解术6例,神经吻合术2例,神经转位术14例。患者均全面系统地制定并实施了术后康复护理计划,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其中肌力4級6例,3级11例,2级3例,1级2例,效果良好。

3 术后护理

3.1 基础护理

术后病房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光线充足,每日通风3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病房安静。术后患者卧床3周,每周协助患者洗头发,每日行口腔护理及皮肤的护理,每日擦洗2次。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皮肤在早期干燥、脱屑,晚期则变薄而光滑细腻,因此皮肤护理对患者很重要[2]。22例患者患侧肢体均已出现皮肤干燥症状,为避免皮肤烫伤、冻伤或刺激,应选用温水进行擦洗,擦洗过程中勿用肥皂,皮肤勿涂抹日霜、护肤油,勿搔抓患肢。每2小时按摩受压处皮肤,检查受压皮肤有无压红及破溃,正确指导翻身方法,协助翻身,增加患者舒适感。

3.2 患肢护理

术后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患肢末梢的颜色、毛细血管回流、皮温及皮肤张力情况,检查皮肤有无压痛,避免患肢受压或扭曲。注意患肢保暖,指导患者患肢下垫软枕,略高于心脏水平,利于静脉血回流,预防肿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3 心理护理

术后17例患者因长期卧床舒适度降低、病情发展缓慢、日常生活自理困难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活动,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以高度的同情心,在精神上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首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创造一种良好融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温暖,不受压抑,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了解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对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与心理活动,给予真诚安慰,主动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列举其他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成功例子,鼓励安抚患者,其次护士要善于运用各种支持资源帮助患者[2],如与患者亲人、朋友、同事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经济疗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进行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如聊天、观看电视、电影、散步、看画报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和放松思想情绪。17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均能积极配合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得到明显好转,其中5例患者能主动劝导其他病房病友。

3.4 康复治疗

3.4.1神经电刺激治疗

术后一个月内进行神经电刺激治疗,频率为20Hz,每次20min,每日2次。术后第2天给予22位患者神经电刺激治疗,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肢,放松肌肉,根据臂丛神经损伤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治疗,缓慢调节输出旋钮,使电流强度逐渐上升,以肌肉能耐受的强度为限,治疗过程中不得触摸治疗仪或接地金属物,不得移动体位使电极与皮肤分开[3]。

3.4.2康复训练

患肢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术后3周内患者卧床休息,指导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健肢的各个关节,如行健侧上肢抬举、扩胸、曲肘运动,下肢行抬腿运动等。患肢下垫软枕抬高20-30°,促进患肢循环,减轻肿胀,按摩患肢,术后2-3天进行指间关节被动活动,3次/天,5-10分/次,使各指伸屈活动达正常的70%以上;术后4-6天在指间关节由被动训练到主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腕关节的背伸、握曲训练,3-5次/天,10-15分/次,使腕关节活动范围达正常的40%左右;术后7-10天进行肘关节屈曲、伸直和前臂旋转活动,并做向心性按摩肢体,3-5次/天,10-15分/ 次;术后10-14天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次数,对腕、肘关节活动较好者,可由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术后3周加强功能锻炼力度,可增加活动范围、活动次数,增强肌力练习;术后4周一旦患者对固定物体接触有感觉,应指导患者立即进行感觉训练[4]。可通过触痛觉、温度觉和本体感觉进行感觉方面训练,如触痛觉--患者闭眼,以不同硬度的物体触压患处令其感知;温度觉--以盛有冰水和温水的试管接触患处皮肤令其区别;本体感觉--闭眼在布袋中从一堆不同的小物件中取出指定的物件;同时进行肩关节活动,如指导患者进行耸肩运动—双臂自然垂于体侧,向上耸肩,在极限位置保持5秒,缓慢放松1次,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10秒[5],每日由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逐渐过渡到全面进行肩肘腕和指间关节活动,配合日常生活活动,如刷牙、梳头、及纽扣等。

3.4.3 神经营养治疗

患者术后长期运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弥可保等药物营养神经药物。

3.5出院指导

臂丛神经修复后再生速度缓慢,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住院治疗只是其恢复过程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功能恢复需要在院外完成。所以,对每一位出院患者,都要根据其损伤神经恢复程度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使患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选择富含维生素、蛋白和钙质的食物,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进食含钙高的食物如黄豆及其制品、牛奶、花生、鱼虾、柿子、海带、紫菜、芹菜等。选择生理价值高、并易于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豆浆、蛋类、鱼虾类。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洪光祥,裴国献.中华骨科学手外科卷[M].2010年2月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胡佩诚.护理心理学[M].2009年8月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3]北京市卫生局.物理医学与康复科诊疗常规[M].2002年6月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 .

[4]燕铁斌.骨科康复评定与技术治疗[M].2011年5月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

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设计 篇4

医院住院患者收费结算涉及病房、药房、功能科室、核算部门、收费科室等多个部门,由于费用产生的途径和时间点存在多样性以及系统或人工原因收费存在多收或者漏收的情况[1],从而直接影响到患者费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账过程是否顺利、便捷,一方面体现医院管理环节是否科学、规范,部门衔接是否和谐、到位;另一方面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满意度,影响医患关系[2]。并且,随着医疗改革的日益深入,对医院的收费管理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3]。为此,本文对收费环节进行梳理,重点关注费用产生的中间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监控,优化患者的出院结算流程。患者结算管理涉及到的价表管理、人员管理以及财务制度管理不在讨论范围内。

1 住院患者费用结算存在的问题

1.1 费用完整性问题

(1)护士未及时去药房退药,造成患者费用多收;

(2)患者出院带药的处方药房未及时确认保存收费,造成费用漏收;

(3)患者已做检查项目,报告在结算时还没有发出,造成费用漏收;

(4)患者检验标本已送检,患者结算时报告未出,造成费用漏收。

1.2 费用结算流程问题

(1)患者办理结算时病历尚未送至结算处或者费用尚未审核完成,延长患者等待时间;

(2)核算部门需要打开医嘱和费用窗口进行人工核算,不但耗时而且也容易错漏;

(3)费用核算时出现疑问需要和病房或者其他部门沟通,延长了核算时间。

综上所述,结算时出现任何问题都需结算窗口工作人员与患者沟通、解释,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占用大量时间,降低结账效率,同时浪费窗口资源,影响其他患者结账,引发患者满意度下降,甚至投诉[2]。另外核算时也容易发生错漏,影响医院的经济收益。

2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要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费用完整性,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改进审核方式和流程:

(1)患者预约出院。患者提前1 d预约出院,病历提前送至收费结算部门进行提前审核,避免患者在窗口等待。

(2)费用产生过程干预。对费用产生过程进行环节监控,而不是在患者出院结算时才核查。

(3)沟通方式变更。结算部门遇到疑问与其他部门沟通通过网络实现,直接指明了问题所在,省去了口头描述,也解决了电话找不到相关人的问题。

(4)审核方式自动化。系统自动关联医嘱与费用、医嘱与检查申请、检查(检验)与费用,自动筛查不匹配项目。

3 系统设计

3.1 软件功能设计

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患者状态查询、欠费情况查询、预约结算、医嘱核查、检查(检验)核查、费用核查和消息推送7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不同医院工作人员由于工作职能的不同,工作所需功能模块也不同,针对不同的部门我们进行了不同的视图设计[4],定义3类角色,每类角色授权不同,进入系统看到的功能模块不同(如图2所示)。另外,除了这3类人员以外,负责经济核算管理方面的人员也可以进行功能模块定制,根据授权表中的设定,登录用户所见功能菜单对应显示,支持功能模块热插拔。

3.1.1 患者状态查询

实时显示患者的在院以及结算情况,分为新人新入、在院未结算、在院已结算(欠费登记)、出院。医护人员在患者新人新入以及在院未结算状态时可以进行所有的操作,当患者为在院已结算(欠费登记)时患者无法再进行摆药和保存处方,检查科室发送报告时也将显示患者为门诊患者。

3.1.2 欠费情况查询

实时显示患者已产生费用和预交金的差值,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催缴费用。患者的欠费情况在医护工作站中也有体现,但是无法支持定制查询。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中的欠费情况模块支持按病区汇总、按医保类别汇总、筛选欠费金额大于指定值的患者等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开放给经济核算管理人员进行全院患者欠费情况监测。

3.1.3 预约结算

当病房预约患者出院结算时,收费结算处将显示预约患者列表;结算处完成核算后,将修改患者结算状态,病房可以根据显示已经核算通过的患者列表,通知患者去收费处办理出院结算。

3.1.4 医嘱核查

对于预约出院的患者,核查医嘱是否已经全部停止;所有检查申请是否都有对应医嘱;所有处方取药是否有对应医嘱;所有费用是否有对应医嘱;取消的项目对应的医嘱是否作废等。医嘱核查由系统自动核查和人工干预2个部分,系统按照设定规则进行核查,给出核查结果,操作人员对核查结果进行人工确认后,发送消息给相关人员进行修改;也支持人工添加发现存在的医嘱问题。

3.1.5 检查(检验)核查

对于预约出院患者以及执行超出2 d的项目,核查所有检查(检验)项目是否已经发送报告,对应费用是否已经收取。系统核查检查(检验)申请和报告以及费用关系,生成核查报告。针对执行超出2 d的项目每天早上7:00和中午1:00自动核查给出提醒,针对预约出院患者,新增1条预约即对应进行核查,如果没有收费,自动发送消息至检查(检验)人员客户端。

3.1.6 费用核查

核查所有医嘱是否均产生对应正确的费用。药疗医嘱:计算药品数量与收费数量一致性;治疗医嘱:计算次数,根据价表核算费用一致性;床位:计算住院天数和计价床位数量一致性;手术医嘱:核算手术计价和住院费用明细是否一致;检查、检验、护理医嘱:根据价表核算费用一致性。

3.1.7 消息推送功能

系统自动核查,发现符合定制规则范围内的未及时收取费用的患者信息推送至检查(检验)人员桌面;有费用没有对应医嘱的患者信息推送至医护人员桌面。收费人员进行核算时,遇到疑问可主动发送消息至对应部门。经济核算管理人员发现某些欠费情况也可推送消息至医护人员中主管科室核算人员的桌面。

3.2 数据库设计

原有系统的费用明细表无法体现费用与医嘱以及检查(检验)项目的关系[5],所以创建医嘱费用关系表以及检查(检验)费用表。我院检验项目无需开具申请,是直接从医嘱表中提取,而检查项目与医嘱的关系无法体现,因此增加检查医嘱表。为了实现预约结算功能,在数据库中增加预约结算表,4张表描述详见表1。

通过查询检查医嘱表,如果有检查项目没有对应的医嘱号,则说明医生漏开检查医嘱;查询医嘱费用关系,如果有费用而没有医嘱号,则说明医生漏开医嘱或者多收费。这2种情况可以通过通知功能告之医生进行修改。查询检查(检验)费用关系表,如果检查(检验)项目没有对应的费用,则说明检查(检验)科室没有发报告收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通知功能告之检查(检验)科室进行收费。

3.3 与已有系统间的接口设计

系统设计必须结合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通过与HIS的完美结合来实现[6]。新增的数据表中的大部分数据通过修改应用程序或者创建触发器的方式插入。

(1)预约结算表。当医护人员开具出院通知时通过数据库触发器自动插入。

(2)医嘱费用表。一部分医嘱是通过医嘱计价表每天后台自动划价收费,通过修改后台划价程序,插入费用的同时也将医嘱计价表中的医嘱号以及费用插入到医嘱费用表中;检验程序已经记录检验医嘱号,通过修改程序在回写费用表时将医嘱号和费用插入医嘱费用表;药品类通过创建触发器在形成摆药记录时插入医嘱费用表;与手术、检查以及处方相关的表通过收费审核预处理进行自动匹配。

(3)检查(检验)费用表。修改检查存储过程和检验程序,插入费用同时插入检查(检验)费用表。

(4)检查医嘱表。通过检查记录表中的项目名称和医嘱表进行自动匹配的方式插入。

4 系统应用效果

(1)全面覆盖降低差错。解决了收费科室无法全面掌握费用产生渠道的问题[7]。原来收费室审核通过查看医嘱和费用,人为进行判断费用信息是否准确并完整,检查(检验)申请情况也不清楚,如果医生开了申请而漏开医嘱,很可能产生漏费现象。

(2)自动审核缩短时间。系统通过预定规则,自动关联匹配费用关系,按类别、按名称分组统计,存在问题的内容标红显示,大大缩短人工核对的时间。

(3)过程干预减少漏费。分类规则,不同项目超出规定天数未生成报告自动推动消息到检查 (检验)人员桌面,减少出院结算时漏费的概率。

(4)流程优化方便患者。预约结算,核算完成通过窗口显示,病房看到已通过审核列表安排患者去结账窗结算,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

(5)消息沟通直接快捷。解决了收费科室与执行科室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问题。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直接右键发送消息至相关人员桌面,问题描述自动产生,统一描述,方便其他人员理解处理。

(6)环节监控质量提升。通过医嘱查询发现漏开或者未作废医嘱提前处理;自费项目,检查相关知情同意书书写是否完整[8];检查(检验)项目相关报告单是否均入病历。

5 结语

分析了住院患者费用结算存在的问题,创建了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通过使用此系统,收费科室可以全面掌握费用产生所有渠道,通过自动关联核对费用,及时发现费用问题,利用消息推动机制通知相关科室解决,加快了核算流程,增加了费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出院结算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设计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住院患者费用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患者结算流程。方法:系统分析费用的各个产生环节存在的问题,抓住核心,改造审核方式和流程,在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平台上,通过增加数据表,明确各相关因素,自动按照定义好的规则核查,使用.Net框架C#语言进行代码编写,设计实现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结果:创建费用管理系统后,通过规则关联医嘱和费用,自动标明存疑项目,提高了工作效益。结论: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的创建,加快了费用审核速度,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加强了部门间沟通,提高了费用的完整性,提升了病历质量。

神经系统患者 篇5

【摘要】 探讨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经验。对我院近年来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六个方面出发:(1)护士素质;(2)技术层面;(3)管理层面;(4)物质层面;(5)环境方面;(6)患者方面。总结要点:包括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质量建设,规范关键护理过程的管理,协调好护理工作与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回避护理风险,持续质量改进。

【关键词】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我院是黑龙江省明水县的诊疗中心,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转诊困难。拥有固定床位300张,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医保政策的落实,每日病人数总在300余人,由此而增加的护理工作量显而易见,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也就逐渐成为我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我科是神经外科,近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成倍增加,此类患者具有意外发病,家属及患者本身感到猝不及防,不能接受及病情危重的特点,因此对医疗、护理要求明显增高,而患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量大,工作紧张,致使护理人员没有更多时间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容易引发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意,从而引发护患纠纷,增加护理风险。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就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总结出适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相关概念及特点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护理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如人员(护士及患者本身)、环境、物品、器械、制度和程序等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现将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分为以下四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

1.3.2 制定措施 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1.3.2.1 投诉事件及控制措施(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以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避免,五个沟通方式要求自己。一个要求即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两个掌握即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三个留意即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四个避免即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五个沟通方式即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皮)、备血、陪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动不安,陪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强陪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躁动的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护栏、约束带,对昏迷、年老、反应低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水温控制,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设备前检查储备电源的完好性,备好电动吸引器、医用筒装氧,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风险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资高的护士、神经外科学科主任准备有关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课件,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与应急措施、如何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变化、颅内出血保守期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等等,并在学习中进行讨论,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如甘露醇剂量、时间使用不当;甘露醇渗漏入皮下;吸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

痰时间超过15 s、吸痰顺序颠倒、吸痰时未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未及时观察神智、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导致脑疝发生引起病情恶化;使用中的呼吸机未进行消毒管理导致医院感染;未及时翻身、未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导致褥疮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建立甘露醇推注治疗牌,每日与电子医嘱核对,甘露醇瓶外挂高渗液体标识牌,建立班次负责使用中呼吸机的消毒保养工作,颅脑损伤患者床头常规建立“请为我更换卧位”标识牌,安排有关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与专科护理知识讲座,以加强年轻护士业务能力及应变能力。

1.3.3 控制落实 护理风险与质量控制紧密相连,把质量环节管理控制好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我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表1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2005年5月2日 患者家属对大多数护理人员不信任要求过高 适当移情,换位思考,要求护理操作熟练,精炼语言 家属逐渐理解、接受各级护理人员护理 仍应加强个别护理人员素质修养

1.3.4 评价总结 完善最初建立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表1),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讨论

神经衰弱患者的自我调节疗法 篇6

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衰弱多采用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方法。而对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则多采用患者自我调节的方式。那么,神经衰弱患者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如何做好自我调节呢?

一、患者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神经衰弱

1.患者应当认识到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不必过分地紧张、焦虑,否则会使自己失去战胜该病的信心。

2.患者要查找患上神经衰弱的原因,看看是哪些烦恼导致你精神衰弱的,以便在治疗时有所针对。

二、患者要采用多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对抗神经衰弱

1.要针对病因进行调节:患者须改变自身某些处事的习惯和特点,如要学会放松心情,泰然地对待各种难题,降低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允许矛盾性情感同时存在等。悉心进行自我调整后,患者的烦恼多半会得到缓解。

2.要针对生活习惯进行调节:患者应科学地安排好作息时间,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伴有失眠的患者,更应该严格遵守就寝和起床的时间,无规律的睡眠只会使失眠的症状加重。

3.要通过参加娱乐、聚会等活动进行调节:若工作单一繁重会使人感到疲劳,难以入眠。参加娱乐、聚会等活动,可使患者大脑各部分的中枢轮流工作和休息,能有效地调节大脑功能。同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也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人际关系。这也是转移患者心理冲突的好方法。

4.可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节:锻炼身体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患者抵御消极心理、对抗神经衰弱的能力。但需注意的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要适中。患者不要在睡前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否则会影响睡眠质量。

5.可通过宣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宣泄不良情绪虽然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但有时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如大哭一场、狂奔一番、找个人倾诉等,只要用法得当,就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宣泄不良情绪应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同时,应取得亲人和朋友的谅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6.可通过做深度呼吸进行调节: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吸练习,可有效地解除患者由于紧张而导致的疲乏、头痛、头晕等症状。深度呼吸练习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患者可首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当患者感到胸口有些憋闷时再缓缓地呼出。呼气要绵长、彻底,尽可能地把肺内的气体全部呼出去。一般连续进行20次这样的呼吸练习,就可以起到平缓紧张情绪的作用,而且还会令人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神经系统患者 篇7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神经内科,感染率

神经内科患者大都为急症患者、或是危重症患者, 并且多数是来源于老年群体, 对这些患者惊醒抢救时常会伴有侵入性操作, 另外, 由于患者术后多会出现昏迷、免疫力差等现象, 因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了。因此, 神经内科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高发科室,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1], 同时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以及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我院对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480例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个性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2480例, 其中男性患者1709例, 女性患者为7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1240例。患者平均年龄 (63.3±12.8) 岁;平均体质量 (62.7±16.3) kg;其中脑梗患者1542例, 脑出血患者419例, 脑栓塞患者302例, 脑膜炎患者117例, 其他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确定患者是否为院内感染。

1.3 研究方法

两组都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行综合神经科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对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医源性、侵入性操作造成的感染以及个人生活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所染病原菌种类、满意度及焦虑抑郁程度。

1.3.1 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加强肺部护理, 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护士应每日给患者叩背5~6次, 每次10min左右, 以此来促进患者排痰;还应保持病房空气洁净、通风, 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 早晚各一次, 每次照射30min;并且每日用无菌棉签沾消毒液为患者双侧鼻黏膜进行消毒;吸氧患者者应每日更换一次性吸氧管, 湿化瓶亦应每日更换并消毒, 消毒时, 用含有效氯4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 然后再用95%的酒精5~10m L均匀冲洗内壁倒去, 1min后内盛无菌蒸馏水作湿化液后使用[3]。

1.3.2 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 为预防逆行感染, 应加强局部护理以及留置尿管等的护理干预。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4]。所以,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便利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及时清洗会阴, 保持尿道口清洁;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导尿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可采用双腔式尿管, 用碘伏消毒进行导尿;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每天更换引流袋。

1.3.3 胃肠道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患者由于长期不得进食或是服用大量广谱抗菌药而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的患者, 应加强饮食及抗生素使用管理。严禁不洁饮食, 餐具每日消毒;对于鼻饲患者, 必须加强鼻饲管理;根据患者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及时观察疗效。

1.3.4 医源性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定期进行无菌培训, 及时规范医务人员无菌操作, 加强大家的无菌观念, 最大程度的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才能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水平[5]。

1.3.5 侵入性操作感染护理措施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常导致患者感染。因此, 进行这些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范;患者病情一旦稳定, 及早撤管, 尽量缩短插管时间。

1.3.6 生活护理干预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生活习惯, 采取针对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护理干预。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及时清洗被褥, 保证床褥的清洁、干燥以及舒适;由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排痰能力较差[6], 因此应多鼓励患者用力清除肺部及嗓子里淤积的痰, 必要情况下可做吸痰措施。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应备好吸引器以及气管切开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应及时更换导尿管, 尽量减少导尿管滞留天数, 保持患者下身的干燥清洁, 并且在天冷时要注意保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感染率为9.60% (119/1240) , 其中呼吸道感染80例, 胃肠道感染10例, 泌尿系统感染22例, 其他原因感染7例;而研究组感染率仅为2.66% (33/1240) , 其中呼吸道感染21例, 胃肠道感染3例, 泌尿系统感染7例, 其他原因感染2例。两组感染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比较

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共检测出9种, 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产气肠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对照组患者上述9种病原菌均有检出, 研究组患者中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3种病原菌。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1240例患者中990例患者感觉满意, 满意率为79.84%;研究组1240例患者中1191例患者感觉满意, 满意率为96.05%。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相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2.4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对所有院内感染患者惊醒抑郁及焦虑评分, 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为 (44.76±4.19) , 抑郁评分为 (45.02±3.89)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 (35.11±3.99) , 抑郁评分为 (34.98±4.21) 。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3 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是极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科室, 一方面感染原因复杂: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抵抗力较弱, 患者又多伴有昏迷造成吞咽、排泄等障碍, 增大感染概率;抢救过程中侵入式操作较多, 破坏人体的天然屏障, 为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其感染方式众多: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感染等均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方式。

本研究中采取了多种护理干预手段, 同时加强了患者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以及对侵入性操作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还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极大程度地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对照组的感染率为9.60%, 研究组感染率仅为2.66%。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菌种检出数量显著减少, 满意度显著提高, 焦虑抑郁程度也得到明显改善, 说明本院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率, 提高治愈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雪群, 童德军.颅内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2, 1 (1) :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

[3]吕宗梅, 聂海.氧气湿化瓶消毒保存方法的改进[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4, 3 (1) :35.

[4]吴敏.重症监护病房泌尿系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1) :60-62.

[5]钟巧, 侯庆中, 李晖, 等.医院感染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6) :831-833.

神经系统患者 篇8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相比其他并发症,是一种与医疗管理关联的伤害。医疗管理包括各方面的护理、诊断、治疗、误诊和误治疗,还有系统和设备提供的医护服务[1]。根据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1999年美国有44 000~98 000住院患者死于医疗不良事件,由此导致的患者意外伤害超过了100万件[2]。近年来,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一直是医疗机构所关注的首要问题[3],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医疗机构高度关注的热点。当前,整个社会的医患关系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随着患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不良事件的警惕性也相应提高,若是患者出现了不良后果,患者及其亲属首先会怀疑医疗机构的治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被过度医疗、过失医疗甚至错误医治。

国内不良事件的监测起步比较晚,2011年2月,卫生部颁布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 明文规定医疗机构出现不良事件要上报,提高了不良事件的认识与管理层次。当前,国内外医疗机构对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及检测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5,6,7,8],但这些方法大多局限于医疗系统相关机构,发生不良事件的时候上报的主体主要是医生、护士及卫生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等,并没有涉及最为重要的不良事件主体———患者,不能很好地把握患者的因素。本文提出了以患者为报告主体的不良事件查询系统,以方便患者查询与报告,整个系统的设计可以加入适当的激励机制。

1方法特点

本文提出的方法特点为:

(1)以网络信息为平台,给患者提供不良事件的查询,可以普及不良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获取途径,加大监管机构对医疗机构上报不良事件的监督力度。

(3)提出以神经网络为识别模式的核心概念,对不良事件模式进行分析及决策。应用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可并行处理定量、定性知识。

2神经网络

对于大脑的研究永远是人类深入剖析自我的热点,而大脑的组成单元———神经元就成为了解大脑的出发点。神经元的生理构造在生物学里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相关的生理功能也比较详细,人们为了模拟人脑的工作原理创建了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元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器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xi(i=1,2,…,n)表示神经元有n个输入,wi(i=1,2,…,n)为每个输入相对应的连接权值; f(WTX)为激活函数,又称输出函数;O表示神经元的输出;人工神经元一般情况下还有阈值 θ,通常是一个不为常数的变量,在图中可以用wn=θ、xn=-1来描述, 那么W=(w1,w2,…,wn-1,θ),X=(x1,x2,…,xn-1,-1)。

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功能,其特点如下[9]:

(1)非线性。一个神经元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 由非线性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是非线性的,这可以对本身就是非线性的系统很好地逼近。

(2)适应性。可以实时调整权值来适应外界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外界因素变化剧烈的情况。

(3)鲁棒性和容错性。由于网络信息存储的分布性使得网络总体性能保持恒定。

(4)并行的输入输出映射。能同时处理多输入和多输出定量、定性知识。

(5)泛化性。通过对样本的学习,得到的权值可以应用到其他样本的判别,实现联想记忆。

3不良事件查询与报告系统设计

3.1目的

设计一种以患者为主体的不良事件查询与报告系统,方便患者查询及报告,同时将患者作为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监督参与方,让每一位患者充当医疗机构的监督员,普及不良事件知识,推动医疗体系进一步发展。

3.2原理

患者输入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并存储在数据库中,服务器经过数据分拣得到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再根据已经由样本训练的权值运算得到的数据输入到模式决策,若为不良事件直接上报,若不是,则相关的数据会压缩存储到数据库中。

3.3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构造如图2所示。患者通过计算机终端直接输入病历信息或咨询相关医疗机构后输入病历信息;输入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数据库, 同时分拣出神经网络输入所需的相关数据信息;神经网络的权值是通过样本训练集得到,使用权值对分拣得到的数据信息网络运算并作模式决策,得出的数据及结果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中;结果若为不良事件,则上报监管机构、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

3.3.1数据库

根据我国公民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提供不同途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采集和录入,患者可以上网登记信息查询,可以通过咨询医疗机构并帮助登记信息查询,也可以通过电邮的方式咨询监管机构帮助查询确认。数据信息采集要求标准化并具有扩展性, 建立有效数据库。

3.3.2数据分拣

在数据输入时定义分类数据输入的表格形式, 大类为药品、器械及护理相关信息,再细分成多个子类,并尽量具体到某一药品品种、器械实物、医生技能、护理技能等。其中,药品信息包括生产企业信息、 批次日期、指导用量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器械信息包括生产企业信息、生产批次、消毒记录及使用范围等详细数据。分拣后的数据形式可以是定量的数据,也可以是定性的知识。

3.3.3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容错性、鲁棒性、适应性、 输入输出并行性及泛化性等优点[10],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一般由输入层、隐藏层及输出层组成。神经网络能同时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定量、定性知识,经过神经网络处理的隐层数据还可以提取出来降维压缩,以方便存储。

3.3.4模式决策及不良事件上报

经过分拣处理后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数据信息、治疗信息、治疗康复情况及预期的不良事件情况等,输入到神经网络加权运算后进行模式决策,可以由网络中的输出层完成。输出层中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决策单元。若为不良事件,系统会自动存储并抽取数据上报传输到监管机构作进一步的调研取证, 根据法律法规判定定性为不良事件;若不是,系统将存储数据以供日后查询。

4系统设计相关注意点

4.1规范化的信息输入

统一表格形式,制定当前医疗系统通用的关键词和信息技术标准,提取相关知识和数据,如对定量数据、定性知识的提取及数据传输格式等,制定的时候还要考虑标准的可扩展性。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由监管机构来实施。

4.2精简神经网络训练样本

理论上应尽可能选用多的样本来区别各个模式,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但会导致硬件设施费用高、投入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选样本的时候应尽量精简。

4.3数据信息安全

信息化时代要时刻注意数据安全,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保护和提高网络的公信力,必要时建立卫生监管机构主导的第三方信息安全通道。

4.4激励和惩罚机制

患者查询报告不良事件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医疗机构的负责,能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能促进患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普及知识;引入征信机构对患者的信用评级,建立黑名单制度,若是故意误报、虚报,也有惩罚措施,应承担法律责任。

5结语

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8~88 (68.5±7.52) 岁, 患者病程为5~45 (16.3±5.2) 年。患者疾病类型:脑出血39例, 脑梗死32例, 癫痫患者18例, 重症肌无力患者11例, 帕金森8例, 高血压12例[2]。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响患者跌倒的因素等两部分内容,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文化程度等, 跌倒的原因包括患者的年龄、健康情况 (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 , 原发性疾病种类, 药物服用情况, 患者跌倒的地点及时间。所有的记录均有同一个专业人士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采用描述性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构成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跌倒与年龄分布相关性

12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跌倒, 跌倒发生率为11.66%。患者跌倒发生率由高至低的年龄段为61—80岁, 41—50岁, 31—40岁, 20—30岁, 20岁以下。其中61—80岁跌倒率高达14.58%, 20—30岁跌倒率为8.33%。<20岁的患者跌倒率几乎为零。

2.2 患者跌倒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健康状况的好坏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具有相关性, 经研究可以得出患者视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听力均会影响患者跌倒。视力差的患者跌倒率达30%, 而视力好的患者跌倒率只有1.47%;运动能力强的患者几乎不存在跌倒现象, 运动能力弱的患者跌倒率有20%。

2.3 患者跌倒与原发性疾病状况

患者跌倒与疾病相关性见附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患者跌倒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脑梗死、脑出血。见附表。

2.4 不适症与患者跌倒的相关性研究

患者跌倒与不适症具有相关性, 研究发现, 患者跌倒率由高至低分别为瘫痪、无力、眩晕、头痛。瘫痪的患者跌倒率高达25%, 无力、眩晕、头痛患者跌倒率相似, 为5%~6%[3]。

2.5 服用药物与患者跌倒的相关性

服用不同的药物与患者跌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据研究可知, 患者跌倒发生率从高至低主要为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心血管药物、降糖药物。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跌倒率有10%, 服用降压和心血管药物的患者跌倒率在8%左右, 而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跌倒率几乎为零。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跌倒的患者中主要年龄集中在61—80岁、41—50岁, 在这两个阶段中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 行动不便, 对外界适应性较差,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会出现退行性病变, 从而导致患者跌到发生的比例较高。患者跌倒除了与年龄相关外, 与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视力、听力、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较差的患者也是跌倒发生率较高的对象[4]。脑梗死、服用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心血管药物、降糖药物也是引起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 服用这些药物后, 患者大多数会出现眩晕、头疼、眼花、丧失方向感等情况, 这些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出现行动不便,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跌倒。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引起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因的纵多,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服用药物、基础性疾病等有关。通过加强对这类人群进行监护, 能有效预防患者跌倒, 减少患者因为跌倒出现的伤残事件的发生, 有利于神经外科患者预后。

摘要: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导致患者出现跌倒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1.66% (14/120) 。患者跌倒的年龄主要在20~40岁、41~50岁及60~80岁这三个年龄阶段, 其中听力、视力以及认知能力下降、运动功能较差是导致神经内科患者出现跌倒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服用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心血管药物、降糖药物也是引起患者跌倒的重要原因。对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前瞻性地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朱洁清, 郑小敏.关于老年人跌倒的健康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6 (24) :198—199.

[2]刘小红, 谢昕.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0 (24) :56—57.

[3]肖静静, 高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健康教育, 2009, 24 (21) :73.

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8例;年龄处于20~60岁。在急诊科对于一些只进行了初步诊断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 没有将其列入研究对象中。

1.2 一般方法

依据ICD-10对急诊神经内科患者进行诊断与分类。对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主诉、年龄分布特点以及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形成与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按照患者年龄进行分组, 20~30岁组39例, 31~45岁组28例, 46~60岁组13例, 对各个年龄组的患病率进行对比。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主诉特点

30例患者的主诉为头晕类症状, 其中头晕6例, 头昏4例, 眩晕20例;15例患者的主诉为前庭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5例, 其中1例仅表现为眩晕, 并没有出现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体征以及症状。其次, 以瘫痪为主诉的12例, 以头痛为主诉的10例, 以意识障碍为主诉的5例, 以抽搐为主诉的3例, 以感觉障碍我主诉的3例, 以精神障碍为主诉的2例。其他以语言障碍为主诉的2例, 不自主运动为主诉的4例, 认知障碍为主诉的4例, 睡眠障碍为主诉3例, 呃逆为主诉的1例, 二便障碍为主诉的1例, 共15例。

2.2 急诊神经内科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80例患者的年龄有两个高峰段, 39例患者年龄在20~30岁, 28例患者的年龄在31~45岁, 13例患者年龄在46~60岁,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病例数相对减少, 见表1。

2.3 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诊断

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的症状, 共32例;其中脑梗死14例 (占脑血管病例数的43.75%) , 仅2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占脑血管病例数的6.25%) , 1例患者在发病4 h内进行静脉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 疗效明显, 1例患者在发病5 h内进行尿激酶动脉溶栓, 手术之后病情明显好转;脑出血10例 (占脑血管病例数的31.25%) , 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质出血等;高血压病2例, 后循环缺血4例, 前循环TLA 1例。其次, 前庭周围性眩晕15例;其中最常见的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 10例 (占前庭周围性眩晕的66.7%) , 2例耳源性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1例, 其他2例无法明确地对其进行分类。12例诊断为内科疾病, 主要为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 表现为头晕类症状;其他依次为5例癫痫、3例原发性头痛、3例周围神经病、2例情绪精神障碍、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晕厥2例, 低血钾、运动障碍疾病、脊髓疾病以及脑占位性疾病各1例。

3 结论

根据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研究结果显示, 急诊神经内科患者在45~5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 脑血管病为主要的高发病, 其次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人数比较多, 大多数患者以头晕、头痛为主诉, 对其进行诊断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以头晕、头痛为主诉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与周围性眩晕。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之间的比例相当。

本组80例患者中, 以头晕类症状为主诉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37.5%。医护人员应当明确眩晕、头晕以及头昏的概念, 不能出现混淆状况, 还要对中枢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进行合理的区分。本组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表明, 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 其次是头昏与头晕;在以眩晕为主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 周围性眩晕为主的患者人数最多, 常见前庭神经元炎、耳源性眩晕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等。中枢性眩晕的患者主要为脑后循环的梗死或者TIA;80例患者中, 5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仅1例表现为眩晕, 国内外对于表现为头晕类症状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 结果显示0.7%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被诊断为卒中, 没有其他的后循环体征与症状, 误诊误治出现的概率非常大。以瘫痪为主诉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 大多数患者诊断为脑血管病, 少数急诊神经内科患者被诊断为低钾血症、脊髓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

本组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神经患者主要患有的病症, 脑梗死出现的次数最多, 对这一类急诊神经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超早期溶栓, 能够取得非常的治疗效果;80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有机会获得溶栓治疗, 根据对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的分析, 发现仅2.7%的急诊神经内科患者愿意接受溶栓治疗[5]。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住院已经超过了时间窗, 因此必须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病症的了解与认知, 特别是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 一旦出现发病状况, 需及时就诊, 争取进行溶栓治疗。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 针对80例患者的主诉特点、具体情况、疾病谱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强调重视急诊神经内科中的高发疾病诊断与治疗、常见病症的鉴别以及主要就诊人群的分类;对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各个特点进行合理的探究与总结, 重视对急诊神经病学流行病学的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与研究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病例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究患者的主诉、年龄以及诊断的特点, 按照患者年龄进行分组, 分为20~30岁组, 31~45岁组, 46~60岁组, 对各组的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 患者的年龄有两个高峰段, 分别为20~30岁, 31~45岁;30例患者以头晕类症状为主诉, 占37.5%;脑血管病32例, 占40%。结论 应当重视急诊内科中常见症状的鉴别、主要就诊人群以及高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重视研究急诊神经病学流行病学。

关键词:急诊,神经内科,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唐锐先, 王秀洁.急诊疾病谱规律研究与分析 (附30144病例分析) [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0) :901-904.

[2]胡玉震, 赵东阳.急诊神经内科患者57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7) :81-82.

[3]胡小伟, 董万利.急诊神经内科患者44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6) :112-113.

[4]毛莉, 许秀峰, 梁志忠.42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4) :23-24.

刘海:探寻神经损伤患者的福音 篇11

“第一科室是儿童科室。”刘海对记者说,“我刚从那边转过来,每天都可以看见无数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外面,来的很早,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脑神经是很敏感的部位

“我面对的所有病人中,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孩子了。”刘海说,每次看见那些小小年纪就患病的孩子,还有那些围绕着孩子的亲属,就备感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无力。“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寄托着6个以上亲人的希望。”

刘海所在的科室是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应该是人体最复杂、牵连最广泛的器官了。大脑是人体所有功能的指挥部,一旦该部位出现病变,就会在身体相应部位出现临床表现。

“所以,一个小小的病变,可能就会牵连到很多地方。”

举例来说,“曾经有一个14岁患儿出现行走不稳,不能进食,语言表达不清。在当地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并未找到病因,长达一个多月的病程把患儿折磨得奄奄一息。抱着最后一试的希望来到北京天坛医院,经过核磁共振等检查,仅仅查出患儿有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并不明显。上述临床表现并不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典型表现。但是多年临床经验告诉我应该是这原因,于是急诊行了手术治疗,出院一个月后,患儿已能正常上学。这说明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复杂性的表现”。在记者对有这么多孩子罹患这样的疾病表示惊讶后,刘海给记者举的这个小小的例子,只是脑神经病变的一个方面,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头晕的东西,刘海和他的同事们要怎么向病人和家属解释清楚呢?

做一个让人信任的医生

“每次有病人的家属来我们这边打听病情的时候,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沉重。”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有病人家属把头伸进办公室探看,脸上带着一种夹杂着担心和期盼的笑,仿佛医生的一句话就能得到救赎。刘海并不讳言,作为一个医生,他们肩上承担了不同于一般职业的责任。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医生的那种期望,甚至会让很多医生产生忧郁的倾向。

“我们都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科技的发展也限制了很多。可是,这样的话怎么跟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说?医生必须要分担他们的情绪。”

在刘海的桌上,记者看见了一颗头骨,完整的头骨被分成了两部分,头顶上的头盖骨被切下来二分之一,打开这片头骨,可以看见人类头骨的内部。刘海说,这是一颗真正的头骨。

“每次要向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以及我们的治疗方案的时候,我们就拿着这个头骨。”刘海指着头骨内很多打上了记号的地方对记者说。“说实话,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要想让病人或者家属完全清楚病情的发展以及为什么医生选择这样的治疗方案基本上不可能。我们只能是尽量简单明了地将最直观的可能放在病人或家属面前。”

比如,恶性星形细胞瘤可扩散至邻近或远离原发灶的脑组织,手术很难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术后放疗的作用比较明确,化疗及生物调节剂等治疗的疗效尚不能肯定。在不明显增加并发症的条件下,可能采取适形放疗等提高局控率的方法与全脑放疗及化疗等可能控制非局部病灶方法的有效配合。

“医生的能力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期盼,说实话,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把情况说明白,好的坏的,并为病人和其家属选择最好的方案。”

脊柱修复是一条很长的路

“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诺言。”

这一段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都熟记的,这是对医生的职业要求,但是现在却被很多普通的民众所怀疑。刘海说他一直牢牢记着自己发过的誓言,即使那时候他不过才十五六岁的年纪。

在记者采访之前,北京同仁医院刚刚发生了一起病人砍伤医生的恶性事件,刘海和他的同事并不避讳和记者谈及这件事情。

“我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及其家属的期盼会得到更多的满足。”刘海说,“我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寻着更好的医疗方法。”

刘海一直研究的领域是脊柱修复。

脊柱脊髓损伤常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愈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现在只能截瘫的病人有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刘海一谈到这个研究就忍不住两眼放光,和记者详细地说他们研究的进展,以及采取的医疗方案。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研究。”刘海很诚实,介绍说目前的实验刚进行到猴子的阶段,虽然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毕竟猴子已经是和人比较接近的哺乳动物了,可是,离实际临床毕竟还有不短的距离。“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这代表着很多人的期盼,也是我作为一个医生努力的目标。”

科技新星

多系统萎缩晚期患者的护理分析 篇12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晚期,护理分析

多系统萎缩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 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或综合征[1]。MSA包括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者损害及纹状体黑质变性3个类型, 是罕见的原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笔者总结2005年以来我科收治的6例MSA晚期患者临床护理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9月~2009年6月共收治6例老年MSA患者, 男性2例, 女性4例;年龄68~82岁, 平均 (76.0±2.5) 岁;均为慢性隐匿起病, 病情逐渐发展, 病程10~12年。按照Gilman的诊断标准[2]进行分型, 其中橄榄桥脑小脑萎缩4例、黑质纹状体变性2例, 主要临床表现, 四肢不自主震颤、活动障碍、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 均无家族史、无卧立位血压异常。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6例MSA患者病程长, 疾病已进展为卧床状态 (指完全丧失独立移动的能力) , 并长期受头昏、小便淋漓、肢体震颤等症状的困扰, 无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较差, 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产生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应加强精神心理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3]。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沟通交流。护理工作者以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赢得患者信任;并掌握心理学知识, 尊重、体贴患者, 对患者的心理变化, 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 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积极调动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对治疗和预后充满信心和勇气,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患者的进步, 应及时给予鼓励。

2.2 病情和药物疗效观察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但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方法改善病情, 起到治标目的[4]。入院后尽早明确诊断, 及时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 延缓病情的进展。本组患者针对震颤麻痹症状使用左旋多巴, 其毒副作用有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改善认知功能使用石杉碱甲、静滴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 促进脑细胞活化及改善小脑共济失调症的药物等。6例患者均有轻度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 不能及时正确表达主诉。病区护士须注意观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

2.3 饮食护理

6例MSA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疾病, 因此饮食上要求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糖, 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6例MSA患者已出现重度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自主神经症状需给予流质鼻饲饮食。留置胃管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误插入气管内, 每次注食前均要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 灌注前应先把气管内痰吸干净, 以免鼻饲过程中吸痰咳嗽, 引起呕吐造成误吸甚至窒息。 (2) 鼻饲液温度38~40℃, 灌注量每次不超过200 ml, 取半坐卧位, 速度应慢, 灌注完毕后再用少量温开水冲尽胃管内流质。 (3) 灌注后1 h不宜翻身活动。 (4) 笔者使用硅胶胃管每月更换1次, 留置期间固定要牢靠, 胶布可经常更换, 以保持整洁。 (5) 为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

2.4 二便功能障碍的护理

MSA患者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时, 常留置导尿管。笔者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按操作常规插入选择好的导尿管, 插入长度以有尿流出再插入2 cm为原则, 女性4~6 cm, 插入后予以固定。若将管误插入阴道或脱出时, 应立即拔出, 更换导尿管后重新操作。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给予持续夹管, 每2~3小时开放1次, 以锻炼膀胱壁的收缩功能, 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 2次/d, 用0.02%呋喃西林500 ml膀胱冲洗1~2次/d, 定期送尿常规检查和尿细菌培养, 预防泌尿系感染。贮尿袋中尿液应及时倒去, 并记录尿液性状及尿量。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需留置胃管患者, 由于鼻饲肠内营养剂, 含粗纤维较少, 不能对胃肠道产生有效刺激, 胃-结肠反射减弱及肠内压不足, 排便反射也随之减弱, 引起便秘。可采用清晨空腹鼻饲200 ml温开水、保证足量膳食纤维摄入、进食1~2 h后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3 d未解大便可应用缓泻剂, 对有便意而大便难解者使用开塞露1~2枚纳肛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大便时用力过度。

2.5 加强基础护理

由于本组MSA患者病程长, 且长期卧床, 机体抵抗力低下, 加强基础护理能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流动, 使用空调时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指导呼吸肌训练, 练习深呼吸, 做到有效咳痰, 预防坠积性肺炎。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给予每2小时翻身、皮肤按摩一次, 使用气垫床及垫气圈。保持床铺平整、清洁, 有效预防了压疮。

2.6 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教育, 使其对疾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通过家属参与, 增强患者接受对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减轻其心理压力,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5]。帮助家属掌握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和肢体锻炼, 预防和减轻患者四肢远端的肌肉萎缩, 并巩固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MSA隐匿起病, 进展缓慢, 预后较差, 国外文献报道存活时间为5~6年[6]。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但早期明确诊断, 及时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 延缓病程。在晚期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及有效恰当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因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 提高疗效和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 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组6例MSA患者经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 病情稳定, 无呼吸道、泌尿系感染、无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延长了生存期,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24.

[2]Gilmans, Lowpa Quinnn.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system atyophy[J].Jneurol Sci, 1999, 163 (1) :94-98.

[3]戴妙霞.多系统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0) :1901-1902.

[4]李辉华, 徐文苑, 周美鸿, 等.多系统萎缩26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临床荟萃, 2005, 20 (22) :1297-1298.

[5]杨韶婕, 宋晓, 吕佳, 杨琳.早期多系统萎缩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 :2396.

上一篇:视频会议室建设研究下一篇:影像装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