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损伤

2024-09-24

神经系统损伤(共12篇)

神经系统损伤 篇1

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容易造成误诊。竹山县人民医院2003至2008年共收治32例支原体感染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 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3岁5例, 3~6岁9例, 6~9岁12例, 9~14岁6例。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或头晕28例, 发热24例, 呕吐7例, 感觉异常2例, 精神异常3例, 肢体活动障碍2例, 意识障碍1例, 抽搐5例。最后诊断为脑炎25例, 脑膜脑炎3例, 脊髓炎1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 脑梗死2例。以呼吸系统为首发症状的占8例, 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 (包括发热) 19例, 消化道为首发症状占5例。

选取病例标准如下:凡年龄在14岁以下, 出现了头痛或头晕, 发热, 呕吐, 感觉或精神异常、肢体活动、意识障碍, 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血清学检查MP-IgM阳性, 排除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和EB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 并且至少符合以下1点: (1) 脑脊液异常。 (2) 脑脊液MP-IgM阳性。 (3) 脑电图或肌电图异常。 (4) CT证实有脑实质水肿、低密度病灶等改变。

1.2 实验室检查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MP-IgM, MP-IgM≥1∶80有意义, 结果均为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14例。正常范围12例, 减低6例, 肝功能受损3例, 其中有26例行腰穿检查, 颅内压升高5例, 脑脊液 (CSF) 蛋白及细胞数升高的8例, 脑脊液MP-IgM 9例阳性, CT提示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左侧颞叶大面积梗死1例, 有23例行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异常11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确诊后均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 每天10mg/ (kg d) 静脉滴注, 治疗5d后停用3d, 5d为1个疗程, 根据疾病恢复情况再重复1~2个疗程, 出院后按10mg/ (kg d) 口服阿奇霉素2~3个疗程, 4d为1个疗程, 中间间隔3d。总疗程1~2个月。辅以甘露醇降脑压, 奥拉西坦、脑活素、依达拉奉, 胞二磷胆碱等保护脑细胞以及降温、吸氧对症支持治疗, 脑梗死患者使用丹参针剂。脑水肿及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平均住院12.3d。1例大面积脑梗死治疗4d死亡, 余31例均治愈, 总有效率96.9%。3例合并轻微肝功能受损, 征得家属同意, 未停用阿奇霉素。辅以护肝治疗, 间断复查肝功能, 逐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 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近年来基层医院对MP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有了充分认识, 然而MP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病因尚缺乏了解。

M P感染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如下临床特点: (1)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头痛头昏是最常见症状 (87.5%) , 其次是发热 (75.0%) , 呕吐 (21.8%) , 抽搐 (15.6%) , 感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少见 (共占34.8%) 。基层医院的儿科医师在遇到神经系统疾病时, 应该想到MP感染的可能。 (2) 临床起病较急, 多数患儿精神差, 食欲不振, 起病3~8d病情达高峰。 (3) 首发症状多样, 大多数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 (59.3%) , 与熊学琴[1]等报道的基本相符 (55%) , 其次为呼吸系统 (25%) , 消化系统 (15.6%) 。 (4) 脑脊液MP-IgM阳性率不高, 26例腰穿患儿中占34.6%为阳性。脑脊液MP-IgM曾作为诊断MP脑炎的主要依据, 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 可能由于IgM分子量大,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有关[2], 目前己不将脑脊液MP-IgM阳性作为诊断MP脑炎的必要依据[3]。MP感染进入脑脊液后需要1~2周时间才产生抗体, 因此检查的时间要把握好[4]。目前国内外专家主张开展PCR方法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PCR具有快速性、特异性、敏感性高等特点, 被广泛用于MP的诊断[5], 在感染早期就可检测到MP-DNA, 有助于早期诊断。 (5)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安全有效。本组病例中全部采取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 除1例死亡外, 其余疗效显著, 且有轻微肝功能异常时经护肝治疗可不必停药, 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证实该方法比较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学琴, 黄星原, 刘智胜.小儿肺炎支原体中枢感染40例临床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8 (1) :124-128.

[2]孟静.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1998.

[3]焦学琴, 黄星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 33 (4) :246.

[4]鲁继荣.MP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其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 (8) :449.

[5]孙旭, 李革, 刁敬军,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 (附三例报告) [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3) :160.

神经系统损伤 篇2

疗方案: 现治疗除神经营养药外可采用中药增强改善神经受伤局部血液循环,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术后的神经细胞以支配下肢功能获得恢复。锻炼时需采用校形鞋保护好踝关节预防磨损性足畸形发生骨性磨损并发足外翻致重残。

在平时的护理中也可以给患者们多吃些食物,进行补充能量:

组织的形成离不开维生素C要形成结实强健的纤维环,维生素C是不可缺少的。日常应多补充维生素C含量多的食品:红薯、马铃薯、油菜花、青椒、青白萝卜叶、油菜、菜花、卷心菜、芹菜、草莓、甜柿子、柠檬、橘子。

维生素E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流、消除肌肉紧张的作用,用于缓解疼痛。维生素E含量多的食品:鳝鱼、大豆、花生米、芝麻、杏仁、粗米、植物油。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篇3

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因某些因素的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问题一直是创伤外科和神经科学的棘手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综述如下。

1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澳大利亚学者sunderland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五度[1]:I度,神经失用,轴突连续性存在,可有节段性脱髓鞘,轴突传导丧失。II度,轴突中断,轴突与髓鞘受损,神经内膜组织未受损。III度,神经束内神经纤维损伤,轴突、髓鞘、神经内膜损伤,但神经束膜完整、正常。IV度,神经束损伤断裂,轴突、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破坏,神经束损伤,仅神经外膜完整;神经干的连续性仅靠神经外膜维持。V度,神经干损伤断裂,神经束与神经外膜均断裂,神经干完全破坏,失去其连续性。

2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2.1 保守治疗:(1) 物理治疗:王爱民等报道[2-3],应用非侵入性脉冲电磁场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刺激,结果显示电刺激能增加轴突再生速度,增加同肌肉重建联系的运动轴突数量。沈宁江,朱家恺[4]通过实验亦证实直流电场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2) 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据临床表现和症状,正中神经损伤与中医“痹证”和“痿证”颇为相似,当属经络伤、痿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景岳全书》指出:“痹者闭也,为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素问•痿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足也。”其病机多为经络不通,经气不续,气虚血滞,以致肢体、皮肉、筋骨得不到正常气血的温养,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肤麻木不仁等等。周围神经属于筋的范畴,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得濡养;肾主骨,肝肾同源,筋附于骨。故周围神经损伤与肝肾功能失常亦有一定联系。

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和“外伤必致血瘀”的机理,确立补气、活血、通络治则。故临床治疗中多以活血化瘀,补气通络类方药为主,如临床常用的补阳还五汤,补气通络汤等。

同时,不少学者对一些中药复方做出了不少临床药理研究。杨志东等[5]的补气通络方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和结构恢复的实验研究,认为该方剂对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郑晓辉等[6]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以海马为主要成分的壮腰生髓口服液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疗效。钱叶斌等[7]证实补阳还五汤能减轻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胞体的萎缩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有生等[8]研究证实党参黄芪丹参等复方中草药合剂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3)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先决条件是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轴突的延伸。而在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中,来源于雪旺细胞和体液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过低,远不足以维持神经元胞体的存活[9]。鉴于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基因重组方式合成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等,利用导管内注射或利用载体控释系统局部给药,从而发挥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这些己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可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0]。(4) 其它药物治疗: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11-13],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能很好的转移进入神经组织的细胞器,而健康人脑脊液中甲基维生素B12(CH3-VitB12)浓度占总维生素B12浓度的91.12%,由于该甲基的存在,参与了物质转甲基作用,加速了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雪旺氏细胞的细胞分裂而促进神经再生。Watanabe等[14]发现甲钴胺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使轴索骨架蛋白输送正常化,从而使轴浆转运恢复正常,刺激轴突再生。

2.2 手术治疗:20世纪五十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包括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联合缝合等开始应用到神经损伤的修复中,自1964年,Smith倡导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以来,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它提供了微创技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损伤小的特点。提高了神经修复过程中对合的精确度,最大程度减少了神经的损伤,提高了治疗优良率。(1 )神经松解术: 包括神经外膜松解术和神经束间松解术。周围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神经干周围及神经束间瘢痕形成,必须手术解除这些损伤因素,神经功能才有可能恢复。(2)神经缝合术: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与神经束膜缝合术,有研究表明,束膜缝合与外膜缝合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3) 神经移植术:包括电缆式神经移植、神经束间移植、有血供应的神经移植、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以及人工神经移植[15] 。(4) 神经植入术[16] :将植入神经远端神经束顺肌纤维方向埋植于肌肉纤维之间,神经外膜或束膜与肌肉缝合固定。以促进肌肉运动终板再生,恢复肌肉功能。(5) 神经吻合加自体深筋膜包裹术[17]: 该方法是用外膜法端-端吻合断裂的神经,然后就近取深筋膜缝合包裹神经断端。(6) 神经管桥术[18] 是指在神经断端间留出一定间隙(即神经再生室),并套以不同材料的管桥,使近侧神经断端发芽生长,通过这一间隙,达到远侧断端。使用的生物材料有琼脂、凝胶、羊膜、自体静脉、自体动脉、骨骼肌等;人工合成材料有硅胶、聚羟基乙酸、壳聚糖等。该方法代替了显微镜下外膜或束膜的直接缝合,部分代替了自体神经移植。(7) 黏合剂黏合神经术:用特定的黏合剂直接将两神经断端连接起来。张长青[18]切断SD大鼠坐骨神经,然后分别行缝合法和纤维蛋白凝胶黏合加外膜固定法修复神经,发现黏合法瞬间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黏合组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优于缝合组,认为凝胶黏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较常规缝合法优越。此外,有用医用黏合剂和酶黏合剂吻合周围神经,疗效与外膜缝法相当的报道,但均尚未获得临床证明。(8) 激光修复术:用适当类型和剂量的激光直接端端“焊接”神經的方法。劳杰通过实验证明[19],用CO2激光焊接吻合与常规缝合法修复神经,效果相当,且神经纤维损伤少;修复快,水肿反应轻。(9) 轴索修复术[20]:又称细胞外科技术,即通过减轻神经断端的物理、化学性损伤及改善神经的对合技术而达到周围神经轴索水平的修复。该方法己经应用于临床。

3、展望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篇4

1 神经吻合法

1.1 端端吻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神经缝合方法主要有神经外膜缝合和束膜缝合。受到显微外科水平的影响, 前者多于后者, Hueter于18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神经外膜缝合方法, 而神经束膜缝合由Bora于1967年首先使用, 二者各有优缺点, 外膜缝合对神经内部结构损伤小, 而束膜缝合的纤维对位较精确。李树学等[1]经临床实践观察, 利用端端缝合可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但神经束膜间缝合还有可能存在神经纤维外逸后的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的混淆, 降低了缝合的精确率[2]。Hakstianc首先用电极刺激神经断端的远近端神经束, 发现能有效的区分运动、感觉或混合神经[3]。国内朱家恺等[4]在术中也应用此方法, 但对低位神经损伤有较好临床效果, 而高位损伤则较差。并且, 神经束膜缝合还存在缝线过多导致的神经束间瘢痕反应从而影响神经再生等缺点。因此, 神经外膜与束膜缝合的优劣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

1.2 端侧吻合

此法是将受损神经的远侧断端缝合至邻近正常神经干侧壁上, 目的是使正常的神经干的轴突再生长入受损神经内, 恢复损伤神经的功能。胡孔和等[5]利用小腿游离皮瓣, 术中以端侧吻合方法行神经断端吻合, 术后观察结果显示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良好, 证实端侧吻合方法同样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多数学者认为端侧吻合临床上的实际效果不如端端吻合法, 所以一般只有在神经大段缺损, 没有神经移植条件的情况下才应用[6]。

1.3 侧侧吻合

此法是切开受损神经及相邻神经的外膜及束膜, 待神经纤维外露后行部分束膜和外膜的缝合。原理和端侧吻合相似, 都是通过正常神经的再生轴芽的长入以达到使受损神经的功能有所恢复。修先伦等[7]利用大鼠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应用侧侧吻合法, 观察可见供体神经有侧芽长入伤侧神经干, 并且经过常规的神经检测方法检测发现, 吻合后的神经各项指标效果近似于自体神经移植, 但其作用机制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 神经套管桥接法

神经套管在神经损伤后应用广泛, 在神经缺损较少时可替代神经移植术, 避免自体神经移植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还可应用于较长的神经缺损后暂时的神经保护。目前神经套管的材料非常多, 其中, 生物型材料和人工合成不可降解材料及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导管应用最广泛。生物材料中, 以胎盘膜为代表, 其有较广泛的来源, 价格较低廉, 组织排异性小、并且术后可吸收, 应用前景好[8]。组织工程神经导管中, Aloe[9]研究发现, 使用纤维素/雪旺细胞基质制成的神经套管能够增强神经再生。还有一种应用较多的硅胶管套管, 经宋修竹等[10]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使用硅胶套管桥接的大鼠坐骨神经, 离断间隙为5 mm, 功能恢复较好。李宝成[11]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 FGF) 复合翻转静脉神经导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 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是一种较好的神经桥接修复方法。神经套管可以为神经损伤后建造一个适宜神经生长的再生室, 从而减少运动神经纤维的错长。

3 神经移植

3.1 自体神经移植

当神经缺损较短时可以应用上述的修复方法, 但当缺损较长时, 最适用神经移植术, 根据不同的修复手段可以分为吻合血管的和不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神经全干移植、电缆式移植和束间移植术[12]。但可供吻合血管的神经来源必定是有限的, 因而目前应用范围有限[13]。其中, 临床上最常用的还是自体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 其手术操作简单, 易行。常利用腓肠神经和隐神经作为供体神经, 但当缺损长度过长时应用的效果也不甚理想。通常缺损长度不超过10 cm。当缺损超过10 cm时带血管的神经移植 (VNG) 方法就比较适用了。

3.2 异体神经移植

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 避免了自体神经移植时供区的神经缺失所导致的副损伤, 且神经来源较多, 但主要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 抑制免疫排斥是能否移植成功的关键, 因此, 近年来, 寻找更好的预处理方法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最近的研究则显示, 小剂量FK-506在不会对免疫系统起抑制作用的情况下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异体神经移植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

3.3 异种神经移植

异种神经目前还没有报道称应用于人体, 因为术后会出现强烈的排斥反应, 导致修复效果很差。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抑制免疫反应, 今后的应用前景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4 组织工程法和基因工程

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是最近的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技术, 二者以开发用于恢复、维持及提高受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生物学替代物为目标。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大量的增殖, 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的再生, 因而雪旺细胞在组织工程中被用作主要的种子细胞, 并且雪旺细胞也不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并能长期存活。因此, 应用组织和基因工程方法通过制造雪旺细胞而长期供应神经营养因子,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Yang等[14]利用羊膜制成的神经导管中, 植入雪旺细胞, 创造神经生长的微环境, 使神经纤维轴突与远端相连, 当羊膜完全降解后, 高倍镜下观察, 修复后的大鼠坐骨神经与正常神经侧对比无明显的差异。刘勇等[15]发现, 移植后的h BDNF-GFP-NSCs (h BDNF和GFP双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 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实验结果证实对大鼠视神经作用明显。但基因治疗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 部分种子细胞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且实际应用临床问题很多, 相信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提高, 组织工程及基因工程能为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提供更多的支持。

5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具有特殊的营养神经的蛋白质, 在神经损伤后可由雪旺细胞分泌合成, 可分为神经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三类[16]。其中, 神经生长因子 (NGF) 最具神经营养因子的特性, 临床研究广泛并最深入, 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可促进或调节交感神经元的分化, 对中枢和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再生均有重要的调控作用[8]。Savignat等[17]证实, 聚合体薄膜NGF的运用可以影响挤伤后大鼠神经的退变和 (或) 再生过程。此外,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BDNF) 的临床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证实。神经营养素3、神经营养素4/5、神经营养素6和神经营养素7及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细胞分裂素等, 都还处于实验阶段。

尺神经损伤的康复 讲稿 篇5

一、概述

腕部及肘部锐器伤,挤压伤,及牵拉伤(例如肘部肱骨内髁骨折,前臂尺桡双骨折,腕掌骨折都可以直接牵拉尺神经)是尺神经损伤最常见病因。

尺神经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①手的尺侧半面皮肤感觉障碍;②第1背侧骨间肌

和拇收肌萎缩最明显,其次是小鱼际肌群;③手指不能外展与内收,手指的夹力减弱或消失,小指常处于外展位,而且不能与环指并拢;④爪形手畸形,(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⑤尺神经损伤后,大部分手内在肌麻痹,因而阻力减弱,持物不稳,动作不灵活,对精细动作影响明显;⑥Froment征正常情况下,拇、示指做用力相捏动作时,由于手指内,外肌的协同作用,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均呈微屈位。当尺神经损伤后,拇收肌及拇短屈肌部分麻痹,因此,使拇指掌指关节屈掌力量减弱,此时再做拇、示指用力相捏动作时,拇长屈肌作用便代尝地加强,拇指便出现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这现象称为Froment征(+)。

二、临床治疗原则

1.闭合性损伤可先行保守治疗3个月。

2.开放性损伤,或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探查。

3.爪形手畸形功能重建及矫形。手部爪形指畸形矫正与重建手术可归纳为两类:即动力型和静力型重建。

(1)动力型重建手术:利用前臂动力型移位代替骨问肌及蚓状肌的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功能。例如:中、环指浅屈肌腱移位代内在肌,控制掌指关节过伸。

(2)静力型重建手术:例如:掌指关节掌板关节囊紧缩术。其机制是通过手术紧缩掌板及关节囊使掌指关节被控制在微屈位,控制过伸,从而使指总伸肌腱的力量可传至两个指间关节,发挥伸指作用。但骨间肌的内收和外展功能不能恢复。

三、康复治疗要点

1.佩戴掌指关节阻挡夹板,预防环、小指爪形指畸形。

2.用视觉代偿,保护手尺侧缘皮肤感觉丧失区。

3.对神经恢复无望者,可考虑重建手内肌功能手术。

4.肌腱移位术后训练

(1)术后维持腕关节伸直30。位,掌指关节屈曲80。一90。位,指问关节伸直位,石膏固定5~6周;

(2)术后6周去除石膏,改用弹力带牵引的屈曲掌指关节的手夹板,在白天使用。晚上改用静力型屈曲掌指关节手夹板,避免掌指关节被动牵引,以致缝接部位松弛。一般维持至术后8~12周。

(3)早期练习避免掌指关节完全伸直,主动伸指间关节:

12例上臂桡神经损伤治疗体会 篇6

关键词:上臂桡神经 损伤

【中图分类号】R722.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0-02

1、臨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12例上臂桡神经损伤,年龄在8岁至75岁,平均年龄在42岁。9例为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上臂桡神经损伤,2例为肱骨内固定取出术后出现上臂桡神经损伤,1例为肱骨骨折手法复位后出现上臂桡神经损伤。肌电图显示10例为不全损伤,2例为严重损伤。

1.2 损伤病因:①锐器、肱骨骨折致桡神经损伤;②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桡神经分离不充分,在肱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时,过度牵拉致桡神经挫伤;③手术周围组织粘连和骨痂生长过多压迫桡神经;④肱骨骨折手法复位不当导致桡神经损伤。

1.3 诊断要点:

①上臂有外伤史及手术史,出现腕下垂,拇指及各手指下垂,不能伸掌指关节,前臂有旋前畸形,不能旋后,拇指内收畸形。手背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上臂及前臂后部感觉障碍;

②肌电图显示:不全损伤、严重损伤、完全损伤征像。

2、治疗效果:

2.1 治疗方法:

12例经针灸、理疗每日一次及伸肘、伸腕、伸指、伸拇指及外展拇指伸肌锻炼治疗,每次15分钟,每日二次治疗后,10例患者经6至10个月治疗后得到康复,2例患者在保守治疗3个月后,桡神经损伤康复不明显,行桡神经探查及松解术后,继续给予针灸、理疗每日一次及伸肘、伸腕、伸指、伸拇指、外展拇指伸肌锻炼治疗7个月后得到康复。

2.2 疗效标准:

评分标准:优 活动范围正常,评分13-16分。

良 活动范围>健侧的75%,评分9-12分。

可 活动范围>健侧的50%,评分5-8分。

差 活动范围<健侧的50%,评分5分以下。

2.3 综合疗效评价

12例中,8例综合评价为优,3例综合评价为良,1例综合评价为可。

3、病案举例

例1、陈某某,男性,17岁,左上臂被棍棒打伤致左肱骨骨折、左上臂桡神经损伤,给予左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针灸、理疗及伸肘、伸腕、伸指、伸拇指、外展拇指伸肌功能锻炼治疗,5个月后,左上臂桡神经损伤康复,评分为16分。

例2、朱某,男性,45岁,右上臂跌伤致右肱骨骨折,给予右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右上臂桡神经损伤症状,给予针灸、理疗及伸肌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右上臂桡神经损伤康复不明显,给予右上臂桡神经探查和松解术治疗及针灸、理疗、伸肌功能锻炼治疗7个月后,右上臂桡神经损伤康复,评分为12分。

4、治疗体会: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7

1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设计

网络链路传输损伤仿真模型是建立在分析整个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多个元件具体性能的基础上的。传输损伤仿真模型,一方面可以用来为网络管理层提供所需的数据,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对物理层性能进行分析, 为物理层的设计者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传输损伤仿真模型的实现需要编写功能较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评估系统, 并且该系统同时需要考虑节点管理的功能。由于网络链路是由各种元件组成的。所设计的系统是以虚拟元件为基础的, 因此, 可以称之为基于元件库的传输损伤仿真与节点管理系统设计。

1.1 设计目标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是建立在整个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元件的具体性能。所设计的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应具备较为完善的数学分析模型, 图形化的输入与输出操作界面及网络损伤仿真模拟综合评价平台。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对网络系统中的主要元件建立对应的模块, 并对模块进行参数化设置, 进行网络传输波形仿真计算, 通过可视化图形系统输出波形图和误码率。

1.2 设计过程

本系统采用C++语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将引发网络损伤的元件定义为对象, 譬如: 光纤、路由器、中继器、交换机、网桥等, 都可以定义为对象。每个元件都包含其特征和属性, 不同元件的特性与属性有一些是具有共性的, 也有各自所独有的特性。将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分为两大主要部分, 一是对网络传输损伤评估的数据与操作部分, 二是实现人机交互的数据与操作部分, 其结构如图1所示。

人机交互数据与操作部分将所有的与网络损伤相关的元件按性质和属性进行分类, 建立元件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上将具有相同特性的元件归位一类, 定义相同的接口函数,再将相同类的元件派生出具体元件属性差异性分类, 定义各自的数据库结构, 根据元件对传输的作用, 赋予不同的传输函数。

网络传输损伤评估数据与操作首先要对元件库中的元件参数进行设置, 并检测网络连接各链路连接的状态和合法性,之后进行网络损伤波形仿真, 仿真将元件的连接关系与波形数据传递到对象接口, 通过对象接口函数反应到人机交互数据与操作界面, 用户最终获得网络损伤数据。

1.3 系统功能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功能可设计成为5大功能模块, 包括:网络元件库系统数据库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 网络数据传输性能评估模块; 设备系统模块和图形化人机接口模块。5大功能模块相互之间紧密关联, 其关系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人机接口模块是网络损伤仿真系统的中心,用户可以通过人机接口模块发布命令进行系统操作, 譬如:可以设置各元件参数、建立网络物理结构及启动损伤仿真等。网络数据传输性能评估模块对网络中的设备系统和元件库系统参数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接直接图形化显示。元件库模块参数和设备系统参数通过数据处理反馈到人机交互接口模块。

1.4 图形化操作流程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可视化是将仿真操作图像化, 用户可以通过图形操作轻松完成网络损伤查询与评估, 其流程如图3所示。

调整结构是对网络仿真元件进行添加和删除, 或者是编排网络个设备及接口之间的位置等; 设置参数是对网络中的元件属性参数和系统全局参数等进行设置。

用户通过图形化操作平台进行网络损伤仿真, 首先要检查链路连接的合法性, 以防止出现错误链接或者是出现连接遗漏, 其次, 调用各元件传输函数, 通过波形图对网络传输进行仿真, 最后输出仿真结果。

2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评估方法

网络损伤仿真方法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 计算在网络中每一节点的信号平均功率、ASE噪声、线性串扰。其次, 计算网络中选定的信号畸变与整体性能。

在波长域, 每个元件作为对于波长变量的增益或损耗函数, 不考虑相位传输, 用简化的表示形式进行功率计算, 不考虑网络元件对信号波形的改变, 忽略非线性效应, 故信号表示为载波波长与平均功率。根据信号占用一个波段还是多个波段来表示信号为窄带或宽带。网络元件可表示为在各个波长处的传输函数, 此函数可由解析方程或数据表给出, 并且在一个波段内增益或损耗可假设为常数。

各元件的传输函数也可能与输入功率或时间相关。这样信号、串扰、ASE噪声在经过网络的多个元件时, 其功率被乘以相应元件的增益、损耗值, 得到网络中各个元件输出端的平均功率值。另外, 当一个元件产生串扰时, 不能将串扰功率直接加到该波长段的平均功率上, 而是每个干扰都表示为不同的窄带信号。串扰引起的代价由第二步仿真来评估。

在第二步计算中, 信号表示为时域的波形, 需要考虑幅度与相位。对于给定的一个网络拓扑, 只对选中的网络进行计算。伪随机序列发生器可用来选择信号的调制方式、频率、相位、偏振等, 以获得初始的信号形式, 较小的串扰项可忽略或当作噪声处理。商用化的点到点的仿真软件不论其实现方法、内置模块个数、元件模型的细化程度, 都基本上建立在时域的波形层次上。在时域, 有限带宽的连续信号可以用以大于或等于采样频率进行采样的离散时间信号来表示。由于单独的信号是窄带的, 可以使用它们等效的低通表示形式来降低采样频率, 然而由于带宽的增长已人于单个信道比特率几个数量级, 完全的时域表示会导致过度采样。频域的表示形式更适合于线性系统, 可以将时域的信号与噪声源经过转换到频域进行处理。网络中的线性元件可以简单地由一个传输方程表示。在输出端口的最后一个模块中, 输出的光谱采样通过逆向转换回时域信号。时域与频域的表示形式是等效的, 商用软件中具有这两种能力, 有可能同时使用, 如在光纤非线性传播的建模中, 分步傅利叶法用于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全部的时域信号复振幅进行采样和离散化, 包含所有的幅度与相位信息。对于网络元件, 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元件, 建立相应的元件库并建立了传输损伤的模型。这样, 在建立了完整的系统框架的和元件模型的基础上,对整个链路的性能评估计算。

3 网络损伤仿真系统实现

用CRZ码作为传输波形分别对网络传输干线50km和150km两条线路的传输速率为40Gb/s速率的数值进行模拟 ,做出网络损伤方案评价参数。

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信道的BER随着信道的频率减小而增加, 而当链路长度增至150km左右时, 信道的BER随着信道的频率减小反而会有所降低, 因此, 位于中间的信道其性能是最稳定的, 而且BER相对较低。

4 结语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篇8

随着手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损伤的类型包括切割伤、撕脱伤、挤压伤以及外科手术造成的人为损伤。20世纪5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3.5岁,外伤21例,非外伤5例。上肢18例,下肢8例。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伤口以远或病灶以远肢体疼痛麻木,关节功能障碍。

1.3 合并伤

合并骨折11例,合并知名血管断裂16例。

1.4 治疗

外伤患者均急诊手术,合并骨折患者先行内固定,后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2例行神经移植术。非外伤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2例为肿瘤压迫坐骨神经,2例为巨大蔓状血管瘤卡压正中神经,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松解术。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损伤以远的肢体功能恢复、疼痛、麻木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准确定位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1)感觉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感觉纤维分布的皮肤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皮肤的感觉纤维分布多是相互重叠的,但是每条神经在皮肤上有它单一分布区域,比如正中神经损伤后,食指中指末节感觉麻木,尺神经损伤后小指末节皮肤感觉麻木,桡神经损伤后,虎口背侧感觉麻木。(2)主动运动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肌肉瘫痪,肌张力消失,瘫痪的肌肉与其拮抗的肌肉之间失去平衡出现固定畸形。

3.2 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

3.2.1 神经松解术

周围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磨损伤害使轴索发生溃变,神经干周围及神经束间瘢痕形成,使其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必须手术松解这些损伤神经的因素,神经功能才有可能恢复。本组病例中有2例坐骨神经旁的肿瘤压迫坐骨神经,切除肿瘤,并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坐骨神经外膜松解,手术取得满意效果。本组病例中还有2例右前臂包绕正中神经的蔓状血管瘤对正中神经造成嵌压,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血管瘤切除并行正中神经外膜松解,取得满意效果。

3.2.2 神经移植术

神经的吻合需处于无张力的状态,以免吻合口撕裂,妨碍神经的再生,若神经有缺损<2cm可通过游离两端间的神经予以吻合,如间隙>2cm应考虑神经移植,取较细的皮神经,截成4段如电缆一样组合在一起移植[1]。本组病例中1例尺神经外伤缺如,取腓肠神经截成4段如电缆一样组合在一起移植,随访3个月取得满意效果。

3.2.3 神经缝合术

传统的神经缝合方法主要是神经外膜缝合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神经束膜缝合的发展,神经干内运动束与感觉束未分开的部位选用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干内运动束与感觉束已分开的部位选用神经束膜缝合术,但是神经干内感觉束和运动束区分有困难,故临床运用繁琐且不可靠。本组病例在显微镜下操作根据神经的形态结构看清神经外膜上的血管纹理,以及按血管的自然位置予以吻合,另外在显微镜下能去除神经断端部位的外膜,以减少外膜结缔组织长入神经干内形成瘢痕[2]。

参考文献

[1]王澍寰.手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16-720.

神经系统损伤 篇9

关键词:腰椎,动态影像,辅助运动椅,粒子滤波,自动跟踪

1 引言

武警部队为了实现遂行多样化任务的目的,适应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部队训练强度逐渐加大,如器械训练、散打、倒功训练时,更易增加腰椎伸屈、侧屈、扭转暴力及轴向撞击力所致损伤的可能性,直至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椎弓峡部断裂和腰椎滑脱,大多出现腰椎不稳、腰椎滑脱以及腰腿疼痛等职业性脊柱疾患[1]。随着此类腰椎疾患伤病员的增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正常训练,造成非战斗减员,乃至影响部队整体战斗力。而在当前,通用的诊查方法(腰椎正侧位片———X光平片、腰椎CT轴扫片)为静态腰椎影像分析[2],X光动态片是对腰椎弯曲体位的影像检查,缺乏腰椎动态影像(受力同时运动)过程的分析[3],对前述病症的腰椎损伤程度的初期筛查、初期诊断得出模糊结论,从而对于降低后期此类疾患的发病率无能为力[4]。因此,部队医院要求装备能够筛查并准确诊断腰椎疾患的检查分析系统。

腰椎损伤检查分析系统的研制目标,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前述腰椎疾患的确诊率,对其发展初期及潜在患病风险给予正确评价,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5]。该系统的硬件设计在文献[6]中已经作了详细叙述,本文为该系统的实验研究。该系统的研制,对于提高我指战员防病能力、科学指导训练时间及训练强度、做好预防此类疾患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功能

系统由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组成。硬件部分由辅助运动椅[5]、C型臂X光机和计算机组成,主要完成病员及正常对照组的腰椎动态X光影像的拍摄。系统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受试者腰椎在C型臂X光机的X光球管和平板探测器之间,在X光机发出X射线的同时,辅助运动椅做前倾和后仰运动(测试时角速度相对固定),从而得到了受试者腰椎动态影像序列,为AVI格式的视频序列,将其导入腰椎损伤检查分析系统,进行各节段腰椎椎体运动参数的分析,主要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旋转角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椎间位移和椎间角。然后再根据运动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1 系统的硬件设计

系统的硬件部分,C型臂X光机采用西门子公司Artis ZEE Floor数字减影机;计算机采用Dell公司Inspiron Vostro系列台式机;辅助运动椅为专利设计,如图2所示[6]。辅助运动椅靠背在变角器的控制下可以绕转动轴自由往复转动,角速度为0.3~1.3°/s可调。其中,单次转动时角速度恒定。单次前后转动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按钮控制后背前后运动或暂停[7,8,9]。

2.2 系统的软件设计

1.角速度设定控制按键;2.角速度调节旋钮;3.角速度及实时角度显示屏;4.前倾、后仰、暂停按钮;5.角速度传感器(编码器)

软件设计利用Matlab工具软件,应用粒子滤波器原理[10],建立模型,构建粒子滤波结构,以被测者动态X光影像为数据源开发腰椎损伤检查分析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流程如图3所示。

2.2.1 软件算法

系统中粒子滤波算法思想来源于蒙特卡罗滤波[11],即在状态空间中,用一组加权的随机样本,即“粒子”:

对后验概率密度函数p(xt|zt)进行近似估计[12],以样本均值代替积分运算,从而获得状态最小方差估计的过程。其中,{wt(n),n=0,…,N}表示t时刻所对应粒子{Xt(n),n=1,…,N}的归一化权值,即

粒子滤波就是用{x0:t(n),wt(n)}来完全描述后验概率密度分布p(x0:tz1:t)[13]。

2.2.2 软件界面

软件用户界面采用人机交互式设计,如图4所示。

根据放置在动态影像序列第一帧的控制点坐标,来估计椎体位置。在状态空间,根据当前帧的数据,利用一组加权的随机样本估计后验概率密度[14],计算椎体的运动轨迹及运动参数。

由于系统噪声的存在,实际人体椎体和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小,不易于区分[15]。所以,在放置控制点前,为使椎体轮廓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标记、跟踪,需利用图像预处理方法对视频影像进行处理[16],其中包括图像灰度转换、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等方法。这样可以使影像序列椎体边界锐利,便于各节段椎体的准确跟踪。

在动态腰椎序列的起始帧放置控制点,标记目标椎体(即L1~L5),并以控制点坐标勾勒出目标椎体的轮廓[17],如图4所示蓝色标记框。

3 实验方法

为了对腰椎病变进行定量分析,召集腰椎病变患者15例(病例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3岁,平均身高1.74 m;正常人15例(正常组),亦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岁,平均身高1.72 m。以前倾—直立—后仰为一个完整运动周期,如图5所示,对动态腰椎序列中的目标椎体进行跟踪。在2组间,对比分析运动范围、位移与旋转角度、线速度与角速度、线加速度与角加速度、椎间位移与椎间角等运动参数。实验现场为我院介入中心手术室,如图6所示。

4 结果与讨论

表1列出了正常组与病例组在水平方向(X方向)的位移平均值。

由表1可知,正常组和病例组的L4与L5椎体在X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列出了正常组与病例组在水平方向(X方向)的线速度平均值和最大值,其中L4与L5椎体在X方向线速度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也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列出了Y方向(垂直方向)椎间位移平均值和最大值,其中,L4/5椎体在Y方向椎间位移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正常组与病例组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列出了椎间角平均值和最大值,其中,L4/5间椎间角的平均值和最大值,正常组与病例组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统计分析发现,在腰椎病变易发节段(L4~L5),正常组与病例组间差异明显。通过结合多个参数的分析,基本能识别出腰椎椎体病灶所在区域。

5 结论

对照分析表明,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分析结果有潜在价值,可作为腰椎病变临床诊断的客观依据。腰椎损伤检查分析系统作为一个临床应用医学检测分析系统,它能准确追踪椎体、估计椎体运动轨迹,实现椎体运动参数的量化。它可对腰椎疾患的治疗进行实时跟踪,作出效果评价,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这对于缩短伤病员的康复时间、恢复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也可以应用于训练一线,协助增加及改进训练方法。

PCEA并发股神经损伤1例 篇10

讨论 肌力减退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损伤, 肌源性肌损伤。硬膜外麻醉手术后出现外周神经损伤, 常见于:①技术性损伤:穿刺时由于操作不当, 穿刺针对神经根的直接切割;②硬膜外血肿:其损害程度与压力大小、压迫速度及受压部位有关, 多见于出血性疾病、术前抗凝治疗、妊娠晚期患者;③缺血性损害:长时间或严重低血压, 血管病变, 手术损伤脊髓的供应血管, 局麻药中加入缩血管药;④硬膜外感染:见于消毒不严致硬膜外脓肿, 蛛网膜炎引起炎性神经损害, 多伴发热等脑膜炎症状。本例患者出现右股神经损伤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局麻药的神经毒性损害:常见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 存在药理特性及人体的个体差异;b巧合性并发症:下腹部及盆腔手术时由于拉钩的长时间牵引致压迫性神经损伤, 盆腔肿瘤清扫淋巴组织时致闭孔神经及股神经损伤;c椎间关节的错位:见于妊娠晚期、腹压增高患者, 术后腹压剧减致腰椎关节的错位, 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d神经组织对硬膜外导管的化学性激惹反应;e穿刺针刺破神经膜导致神经束疝的压迫。

参考文献

[1]孙增勤.麻醉失误与防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9:298-299.

神经系统损伤 篇11

随着支撑喉镜技术的开展,该手术所引起的并发症日益受到关注,尤以舌神经、腭舌弓及扁桃体损伤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1月至2011年11月541例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共541例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病例,其中男性214例,女性327例。年龄16~65岁。其中声带息肉402例(并发对侧声带囊肿9例,并发慢性扁桃体炎7例),声带小结122例,声带囊肿17例。全部病例经病理切片证实。

1.2手术方法[1]:本组541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准备后,无手术禁忌证,全部病例经口/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仰卧垫肩,经口插入支撑喉镜,固定支撑喉镜架,用喉显微器械逐步切除病变组织,病变较小者可直接用喉钳咬除,较大者用喉钳向内牵拉,基底黏膜用喉显微刀或显微剪切开,或分次钳取切除干净,对声带囊肿可切开表面黏膜,将囊肿分离后切除,渗血创面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棉条压迫止血。术后予以补液,预防感染,给予地塞米松静滴5mgqd,4d,雾化吸入1次qd,3d。术后随访4个月~1年。

2结果

541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舌体麻木者13例,味觉减退者4例,其中舌神经损伤发生率为4.46%,腭舌弓损伤32例,扁桃体损伤21例,术后经相应治疗其功能完全恢复,多数患者在短期内自然恢复。32例腭舌弓损伤患者中,21例咽腔较狭窄,不利于插入支撑喉镜,咽腔狭窄在腭舌弓损伤患者中所占比例为65.63%;21例扁桃体损伤患者中,15例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增大,扁桃体增大在扁桃体损伤患者中所占比例为71.43%

3讨论

支撑喉镜术后舌下神经麻痹作为麻醉并发症,在麻醉学中有相关介绍[2],相关因素有:1气管导管套囊过大或带气囊拔管;2喉镜损伤;3颈部抬升导致腭部受压;4由于位置不当或套囊过大,导致神经在喉部套囊与舌骨之间受压,认为麻醉期间的外周神经损伤的病理病因是过度牵拉和压迫的综合影响,会造成神经供血不足,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0min,将导致神经失用。

刘春玲,曾新宇等分析,舌神经损伤与体质量指数(BMI),舌根肥厚度以及手术历时呈正相关。控制BMI与舌根肥厚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后的偏相关分析表明,神经损伤只与两者中的舌根肥厚度相关,舌神经损伤与BMI无相关关系,手术历时对舌神经损伤有明显影响[1]。

腭舌弓,扁桃体损伤,多发生在插入或者取出支撑喉镜或者麻醉镜时,分析原因为:1.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狭窄(如肥胖或超重患者的咽腔狭窄[3]或者扁桃体增大),不利于麻醉插管或插入支撑喉镜;2.麻醉药物,尤其是肌松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支撑喉镜插入困难;3.经鼻腔插管优于经口腔插管,便于术者操作;4.术者的技术水平,如操作轻柔,用力适当等因素,也可影响以上并发症的发生;5.手术时间的长短,对以上并发症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6.手术体位上,仰卧垫肩的好坏,直接影响支撑喉镜的插入及声门的暴露。

综上,我们考虑,在喉显微手术过程中,注意到以下几个环节,可能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①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对其体型,尤其特别肥胖,颈部粗短及舌体肥厚,咽腔狭窄,估计术中声门暴露困难者,根据病变特点,可选用局部麻醉电子喉镜下手术或全身麻醉时选择最佳麻醉及肌松效果时进行手术操作,并且要注意选用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及喉镜,术前注意向患者交代可能会出现此种并发症;②操作要轻巧,用力适当,支撑喉镜应尽量保持正中位;③声门暴露不满意时,可以由助手在颈前轻压甲状软骨,以减少舌根过度受压;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免造成舌肌血供障碍致舌神经麻痹;⑤把肩垫好,手术时助手可以轻压甲状软骨,以更好暴露声门,减轻舌根的压力;⑥在手术中我们发现,手术后在咽部垫一块纱布,待麻醉恢复拔管时一并拉出,可以起到一定的咽部保护、止血作用,可以减少拔管时造成的咽部损伤。

参考文献

[1]杨静,范雪梅,李天,佐式邏辑.全麻下鼻内镜手术后并发舌下神经麻痹1例[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4):253-253.

[2]刘春玲,曾新宇,周军,等.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舌神经损伤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8(2):109-110.

神经系统损伤 篇12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

在妇科手术中,手术的复杂性使得术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泌尿系统损伤,主要包括输尿管损伤和膀胱损伤。目前在临床中,一些严重盆腹腔粘连的手术及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这些手术的难度都相对较大,手术过程繁复,使得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情况也有所增多。

妇科手术中的输尿管损伤在手术中很难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在妇科手术后发现。一般情况下,肿瘤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引发输尿管损伤的可能性比较大,分为3种情况:①手术医生在高位处理骨盆漏斗韧带时,输尿骨盆入口处有可能有受损。②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切除前应先游离两侧的输尿管,以免造成损失,如果术者没能成功将输尿管游离,则容易导致损失的发生。③在腹腔镜手术中,常需要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如果出血点靠近输尿管,则操作时容易引起输尿管表面电热损伤,而手术后,输尿管被灼伤的部位发生组织坏死,出现尿瘘。

妇科手术中造成膀胱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患者既往进行过复杂的手术或放化疗,或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盆腔发生粘连,此时进行妇科手术容易损伤到膀胱。此外,患者的一些恶性肿瘤侵袭到膀胱,造成膀胱子宫间隙消失,导致手术医生对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时与阴道壁分界不清,缝合阴道断端,都可能造成患者膀胱受损的情况。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表现

妇科手术后输尿管损伤有相应的表现,主要包括:术后患者出现腹胀和腰痛症状,并且经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状较难缓解,并存在排气困难和发热,患者在适当的活动后,阴道排液量增多,在留有盆腔引流的患者中,可发现引流量增多,盆腹腔积液情况较为突出。如果患者经妇科手术后有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检查并确诊,避免因为输尿管损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方式

对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断,才能确诊。以下具体分析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方式。

通过实验室进行检查:实验室检查分以下几种情况:膀胱镜下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见到瘘口,就可以确诊为膀胱阴道瘘,即膀胱受损;检测腹腔引流液肌酐水平或阴道排液,如果发现引流液中的肌酐高于血液,或者阴道排液的肌酐水平同尿液中水平相近,则基本可明确为尿瘘;亚甲蓝溶液实验:亚甲蓝溶液稀释后取适量注入膀胱,然后将导尿管夹闭,此时如果阴道排液清亮,则说明是输尿管阴道瘘,如果排液是蓝色,则表明存在膀胱阴道瘘;给尿管注水300~500 mL,如果看见膀胱有漏出液体,则表明膀胱损伤。

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影像学检查也是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受损的一种有效检查方式。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检查妇科手术患者有无泌尿系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检查中发现输尿管一侧扩张并有肾盂积水,静脉肾盂造影中发现输尿管迂曲、狭窄等情况,则说明输尿管存在连续性的破坏。如果造影检查中发现造影剂存在外溢,并且进行输尿管插管时存在明显的受阻情况,则表明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有损伤。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途径

我国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可以分为术中诊断和术后诊断两种途径。以下具体分析。

妇科手术过程中进行诊断: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对可能造成的泌尿系统损伤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诊断,一旦明确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形成永久性损伤,提高整体手术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担,研究发现,目前仅有1/3的泌尿系损伤能在妇科手术中发现[2]。为了及时发现手术中可能造成的泌尿系统损伤,要求术者术中仔细观察,当发现一些异常的现象时,应多加关注和思考,如见到术野渗液较多,导尿管引出血性尿液等,都表明膀胱损伤。如果怀疑输尿管损伤时,检查两侧上端输尿管是否有增粗和蠕动的现象,如果有,则表明输尿管损伤。此外,还可以静脉注射靛胭脂、膀胱镜等方式检查,明确诊断。因此,在妇科手术中如果不慎发生泌尿道损伤,应该及时诊断并处理。

妇科手术后进行诊断:对泌尿系统发生损伤的患者,多数都未能在手术中及时发现,而是在手术完成后患者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时察觉,时间一般在术后7~10 d。如患者在术后出现血尿、腰痛、阴道大量水样引流,则应该高度怀疑泌尿系统损伤的可能,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患者如果在术后立即出现无尿,则有可能发生了双侧的输尿管损伤,应及时处置。如果术后患者阴道持续有液体流出,应向膀胱内注入亚甲蓝液检查,如果发现阴道流出亚甲蓝液液体,则表明膀胱已发生损伤,如果没有发现阴道内流出亚甲蓝液,则可通过静脉注入靛胭脂,此时如果发现阴道流出液的颜色变蓝,则说明存在输尿管损伤。当妇女进行结扎手术时,容易损伤一侧的输尿管,引起梗阻,使患者发生患侧腰痛、肾痛和肾积水的现象[3]。如果在妇科手术后,不能及时发现泌尿系统损伤,有可能导致尿瘘和肾功能损伤。因此,患者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注意,医生对患者可以进行术后定期回访,判断导尿管状态,并仔细排查泌尿系统损伤的情况,对出现损伤的患者进行修补,避免患者因泌尿系统损伤带来的痛苦。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预防

在妇科手术前,应该做好预防工作。手术医生在手术前应该进行膀胱镜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瘘口的位置和数目。而且,手术前的检查一定要仔细,做好术前讨论,术中仔细辨别解剖关系,需要时可以将输尿管游离出来,清楚地暴露于手术野中。对于子宫及膀胱间的致密粘连,应该锐性分离,避免钝性剥离,造成膀胱破裂。缝合阴道断端时应充分下推膀胱,避免缝合时误伤膀胱。对于有多次盆腔手术史或术前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粘连较重,或特殊部位肿瘤与输尿管关系密切的患者,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进行输尿管插管或术中游离容易损伤的部位,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得到恢复,避免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此外,对存在盆腔粘连等泌尿系统损伤率比较高的患者,应进行术前全面评估,并选择日期进行手术。如果医生在手术前预测到手术难度较高,可配备一些泌尿外科医师同台手术,降低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受损的概率。

综上所述,据国内和国外报道,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率比较低,但是一旦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受损,那么后果很严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正确,就会给患者造成很大伤害,并且有二次手术的可能。因此,这应该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此外,由于大部分泌尿系统损伤都发生在因炎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浸润、剖宫产史或陈旧性宫外孕等导致局部组织粘连的情况,使解剖关系不清楚,或者由于巨大肿瘤压迫,使输尿管走行改变受损。因此,做好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与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断与预防,希望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明霞,邱娜,沈娟,等.妇科手术造成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1):6148-6151.

[2]冯泽蛟.妇科手术并发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9):2558-2559.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下下一篇:银行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