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损伤(精选3篇)
血液系统损伤 篇1
急性肾衰竭 (ARF) , 近年改称急性肾损伤 (AKI) 使其在诊断ARF之前确立, 旨在早期认知和早期干预[1]。Chertow指出, 血肌酐上升0.3mg/ (26.5µmol L) 可使病死率上升4.1%;近来研究证明, 肌酐有少许增加0.2mg/d L (17.7µm L/L) 对ARF患者的存活也有影响。AKL指凡是出现血、尿、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所见的肾脏结构和 (或) 功能异常, 且病程在3个月之内。AKL也可以发生在慢性肾脏病 (CKD) 患者, 此时称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 或慢加急 (Aon C) 。AKI的诊断标准:肾功能突然减退 (48h内) , 血肌酐升高0.3mg/d L;或尿量减少尿量<0.5m L/ (kg·h) 时间超过6h。
近年来, 我院通过血液透析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肾损伤 (AKI) 的27例患者, 均取得很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我院住院治疗的27例急性肾损伤患者, 有16例男性患者, 11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15~63岁, 平均年龄为 (41.2±3.1) 岁。其中, 有6例伴有急性肾小球肾炎, 9例伴有急性药物中毒, 6例伴有复合性创伤, 4例伴有流行性出血热, 1例伴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1例伴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
1.2 评定标准和透析指征
本组病例评定标准和透析指征均符合1998年Bellomod等提出ICUARF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即血液透析) 的具体标准和2005年9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AKIN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和2007年ARFN提出的ARF肾脏替代指证, 以及2008年提出肾脏替代治疗不是治疗ARF而是预防ARF的观点。 (1) 少尿:尿量<200m L/12h; (2) 无尿:尿量<50m L/12h; (3) 高血钾:K+>6.7mmol/L; (4) 酸中毒:p H<7.1; (5) 氮质血症:BUN>30mmol/L; (6) 尿毒症引发心包炎; (7) 肺水肿; (8) 尿毒症引发脑病; (9) 尿毒症神经病变或者肌病; (10) 血钠异常:Na+<115或者>160mmol/L;透析性药物过量;高热[2]。此27例患者在HD前尿量均在50~200m L/12h, 少尿或无尿时间为3~17d, 平均5.5d。HD前血肌酐的剂量为553.6~1126µmol/L, 平均的剂量为812.3µmol/L, 血尿素氮剂量为28.9~68.6mmol/L, 平均的剂量为39.7mmol/L,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的平均剂量为11.9mmol/L, 血钾的平均剂量为6.7mmol/L, 有16例患者伴有左心衰肺水肿症状, 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 5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 2例患者出现休克。
1.3 方法
手术均实施颈内静脉插管 (Seldinger技术插管) , 植管后立即开始HD, 肝素维持剂量为700~1200UI/h, 采用碳酸氢盐缓冲剂为透析液。全部采用间断性血液透析 (IHD) , 每天透析6~8h, 每天一次, 血流量100~200m L/min, 透析液流量250m L/min。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 透析开始适当提高透析液钠浓度 (145~150mol/L) , 以便提高毛细血管再充盈率, 保持有效血容量, 增加血流动力学的耐受性。
2 结果
27例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透析后, 有22例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完全康复, 1例急性肾损伤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需要继续进行血液透析, 出现4例死亡, 治愈率为81.5%, 总有效率为85%。患者透析时间为5~26d, 平均透析时间为12.5d。经过透析治疗后, 患者在2.5~14d进入多尿期, 在3~5d内尿毒症患者的病症会有所改善, 治疗2周后, 患者的血压会逐渐稳定, 心电图和血电解质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的自我状态也会比较良好。血液透析1周后, 患者血肌酐平均下降408.7µmol/L, 血尿素氮平均下降20.76mmol/L, 最快的患者血液透析4d后, 即可降至正常, 最慢的患者血液透析1个月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患者CO2CP大部分在血液透析的当天或者隔天立即恢复正常, 高血钾指数在血液透析后12~24h内即可降至正常。4例出现死亡的患者均属于血液透析较晚的情况, 其中, 1例患者属于原发病, 3例患者属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拔管时间的情况是:有6例患者HD后第10天拔管, 19例患者第20天拔管, 2例第30天拔管, 只有1例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已有4年, 目前仍在持续治疗中。
3 讨论
AKI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病症, 病死率较高, 及时有效地采用血液净化技术, 可以明显降低AKI的病死率[3]。该27例AKI患者经过HD治疗病死率为14.8%。我们认为要认真把握透析的时机, 目前, 临床上主张预防性透析 (即在AKI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之前开始HD) ,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以及发生其他的并发症, 不主张在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后才进行HD。选用预防性透析的优势有: (1) 能够快速清除体内水钠潴留, 是防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佳方法; (2) 能够迅速纠正高血钾症, 是预防高血钾症的有效措施; (3) 能够改善AKI患者的尿毒症状态, 有效地改善细胞膜转运功能, 恢复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 从而有利于保持较好的机体状态和防止AKI的并发症。 (4) 有助于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和恢复[4]。
参考文献
[1]梁文化.探讨68例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效果[J].中外医疗, 2011, 30 (14) :75.
[2]赵金垣, 王世俊, 毛丽君, 等.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5 (2) :109.
[3]盛晓华, 汪年松.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5) :4167.
[4]杜晓刚, 何俊伶.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及其血液净化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5) :4182.
血液系统损伤 篇2
再障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感染和出血。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掌握】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
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和严重程度分为:重型再障慢性再障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①重型再障起病急
贫血:进行性加重,血红蛋白在60g/L左右。
严重出血:PLT<20X109/L,有皮肤出血点、牙龈渗血、鼻出血、多处内脏出血,(呕血、便血、喀血、血尿、月经增多)脑出血。
感染: WBC<2×109/L、口腔粘膜、呼吸道、皮肤、肛周感染,甚至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因中性粒细胞常少 于0.5X109/L,感染很难控制。
②慢性再障发病多渐缓
贫血: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头晕。
出血:皮肤出血点或轻微的牙龈出血,少有内脏出血,青年女性可有月经增多 发热者少见:感染较轻。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一、诊断
1、症状+脾不大+血象检查 +骨髓检查
2、排除其它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重型再障 的血象诊断标准:
Ret < 0.01;绝对值<15×109/L;
N绝对值 < 0.5 ×109/L;
BPC < 20×109/L。
1.有贫血、出血、感染、发热.2.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3.一般无肝脾肿大;
4.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5.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6.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措施
一、支持及对症治疗
1、个人卫生、保护隔离
2、对症治疗:成分输血、防治感染
二、雄激素长疗程
三、免疫抑制剂
ATG、ALG、环孢素A等
四、造血细胞因子
G-CSF、GM-CSF、EPO等
五、骨髓移植(Allo-BMT)
重型再障;年轻;早期
【熟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一、血象
“三少”;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减少;WBC减少,L相对增多;BPC减少。
二、骨髓象
骨髓小粒少,脂滴多;增生不良,造血细胞减少(巨核),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第四十八章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RBC破坏增多、增速(非自然衰老而破坏),并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6~8倍)而发生的一种贫血
【掌握】
1.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血管内溶血:
急起,疼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苍白,HB尿,黄疸,休克,肾衰
二、血管外溶血:
缓起,贫血,黄疸,肝脾大,胆石症,肝损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一、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检查
1、血管外溶血:
高胆红素血症,粪胆原排出↑,尿胆原排出↑
2、血管内溶血:
Hb血症、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Hb尿、含铁血黄素尿
二、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检查
1、网织红细胞增多
2、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3、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三、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检查
1、形态异常
2、吞噬红细胞现象与自凝反应
3、海因小体
4、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5、红细胞寿命缩短
【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一、去除病因:
药物、DIC等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等
三、输血:成分输血
四、脾切除术:
血液系统损伤 篇3
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性危险因素导致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 作为特殊岗位的护士,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 决定了血液透析护士常暴露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中, 若不注意个人防范, 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因此, 关注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损伤因素, 积极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十分重要。现就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损伤因素和防护对策探讨如下。
1 职业性损伤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损伤因素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每天行动脉或静脉穿刺、输血、留取血液标本、连接导管与穿刺针、处理穿刺点渗血、透析结束处理污物时都有可能接触到血液, 增加感染机会。而被污染的锐器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主要的职业因素, 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有关报道显示, 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为2.0%, 比一般居民高4倍[2]。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损伤因素
血液透析室环境相对封闭, 患者密集度高, 空气流动性较差, 而护士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如消毒用的甲醛、乙醇、冰醋酸、过氧乙酸、柠檬酸等都是挥发性、刺激性、腐蚀性的化学试剂, 且通常为超标的化学污染物。这些消毒剂使用过程中难免外漏或挥发于空气中, 如不及时通风换气, 对护理人员身体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
1.3 物理性损伤因素
(1) 血液透析室使用的透析机等电器设备多有触电、爆炸、烧伤的潜在危险因素。 (2) 血液透析室的环境相对封闭, 空气流动性差, 每天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紫外线产生臭氧时, 对眼部和肺部有较强的刺激。 (3) 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及反渗机、电视机、空调等工作声音, 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易使护士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与此同时, 各种设备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 对护士的身心可造成严重的危害。 (4) 护士在工作中需搬运透析液桶、搬运重症患者到透析床上、长时间弯腰给患者穿刺等, 这些操作如用力不慎, 往往会造成护士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肌肉拉伤等损伤。
1.4 心理性损伤因素
血液净化治疗需实施体外循环, 为保证体外循环顺利进行, 要求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及反应能力, 重视透析过程中患者和透析装置的监护和管理, 密切观察透析中的异常情况, 如有发生护士必须采取紧急措施,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急诊透析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 有的患者血管穿刺困难, 护士紧张、压抑的心情长期得不到调整, 使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易身心疲劳, 导致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目前, 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大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3]。 (1) 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预防和降低因不良工作习惯、不当操作造成的职业伤害。 (2) 护士进行操作时应佩戴口罩、帽子等;接触透析器、管道及为患者穿刺时戴手套和防护目镜;清洗被血液污染的透析器、管道时戴双层手套, 并加戴防护透明面罩、穿防水围裙, 以免血液及消毒剂浸入眼睛和污染衣服。每项操作后均应洗手, 洗手是阻断通过医护人员操作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重要作用[4]。 (3) 定期开展消毒隔离、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认清有关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及自身防护重要性。
2.2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 加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患者的管理:对HBsAg阳性患者行单独隔离透析, 用物做好标记。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每半年复查, 以便更好地掌握患者的情况。 (2) 血液透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 (3) 透析消耗用品专人妥善处理, 必须将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透析用品分开处理和存放。
2.3 加强管理, 严格操作规程, 强化感染控制意识
(1) 不管是上机、撤机、抽血、给患者用药及接触患者的体液、排泄物时都应戴手套操作, 手套有破损立即更换。 (2) 内瘘穿刺针十分锋利, 故在操作时应格外小心, 若皮肤被针尖刺破, 应立即尽量挤出损伤处血液,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10min, 然后用碘酒消毒, 并进行医疗处理。 (3) 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穿刺针、剪刀、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按规定废弃。使用过的针头禁止重新复帽,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感染几率。
2.4 加强心理防御能力
(1) 护士长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2) 保持心胸豁达, 多做换位思考, 理解透析患者的身体痛苦和长期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等各种负面影响。尊重并安慰患者, 建立真挚和谐的护患关系。 (3)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医院管理部门提供心理疏导, 鼓励和帮助护士在心理高压时寻找帮助, 在工作上给予肯定与支持, 尊重护士, 增强护士的自信心,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 小 结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等职业性损伤因素。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从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强化感染控制意识等方面全面、综合地完善防护措施, 使护士的职业性损伤得到较大程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倪传英, 袁晓华, 张文敏.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8) :1910-1911.
[2]邹颜清.血液透析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6, 24 (6) :2.
[3]蔡奕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J].现代医院, 2008, 8 (8) :119-120
【血液系统损伤】推荐阅读:
血液系统07-16
血液系统作用08-14
血液系统考试试题07-23
血液透析中心信息系统09-05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08-05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05-25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09-20
血液灌流合并血液透析06-18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09-18
血液生化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