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使者(精选6篇)
光明的使者 篇1
没有出众的外表, 只有一脸朴实的微笑;没有过人的才华, 只有一颗为山区乡亲守护光明的赤诚之心。在这片银线交织、住户星罗棋布的深山区, 他行走了30年, 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处土地, 他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诠释责任, 用忠诚和奉献书写人生, 被当地群众誉为“光明使者”, 他就是河南省镇平县电业局二龙供电所的农电工马子伍。
连续20年的“首席农电工”
30年前, 24岁的马子伍怀着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 踏上了农电工这个工作岗位。30年来, 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事事冲在前, 时时想着客户。
马子伍所负责的三潭村位于群山怀抱之中。该村南北绵延40 km、东西长约21 km, 境内山高沟深、道路崎岖、丛林茂密。三潭村的客户电能表分散在山顶上、半山腰上、山坡下的坝子上, 每月抄表时, 马子伍或骑摩托车、或步行上山下坡, 一次抄表就得跑上个六七天, 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 可马子伍从来都没有抱怨, 也没发过牢骚。每月他都及时抄完, 从没出现过估抄和漏抄。三潭村的线路大部分都位于山顶之上, 有的还跨沟、跨河, 线下丛林、树木生长快, 砍掉后易再生, 每年夏季来临之前, 马子伍都要沿线路清理树木。为了尽早完成清理任务, 他常常一干就是连续十几天。妻子怕他累着, 每次总是和儿子、儿媳一起跟着他做帮手。经过一家人的努力, 三潭村的线路通道始终保持安全畅通, 线路清障工作在二龙乡的所有行政村中首屈一指。
马子伍工作30年, 他获得了94个省级、市级和县级荣誉。其中, 他连续26年获得了镇平县电业局颁发的“十大优秀农电工”称号, 连续20年被二龙供电所评为“首席农电工”。2012年, 马子伍荣获镇平县电业局“‘你用电, 我用心’首席农电工”荣誉称号。
一心为了客户
为了方便村民报修用电故障, 马子伍把手机号码和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写在村务信息公开栏内, 只要接到村民的报修电话, 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赶到现场, 排查处理用电故障。2011年1月12日, 一场罕见的冻雨侵袭三潭村, 该村境内的五垛山风景区因线路故障跳闸而断电。五垛山海拔1 600多米, 山上有50多户居民。得知这一情况, 马子伍在向上级汇报后, 带着抢修工具立即奔赴五垛山风景区。由于是上坡路, 再加上路上都是覆冰, 他根本无法行走。心急如焚的他就用路边的枯藤条缠在鞋上, 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前行。到达山顶后, 他立即巡视线路, 查找故障点, 最终发现一棵树被覆冰压倒在线路上, 导致线路接地跳闸。在他艰难地除掉树上的冰, 排除了接地故障, 恢复通电时, 已经是晚上9时。看到山上农户家里亮起了灯, 他才放心下了山。
2012年1月22日, 除夕晚上8时, 难得闲下来的马子伍正打算和家人一起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之夜时, 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同村的周天广打来的电话, 他家不知道什么原因停电了。“周天广常年在外打工, 这是6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 可不能因为停电扫了他的好兴致。”想到这儿, 马子伍赶快放下手中的碗筷, 骑上摩托车向周天广家奔去。虽然是同村, 但是他家离周天广家有11 km, 中间是狭窄的盘山公路。马子伍到周天广家处理完故障后匆忙往家赶, 行到不远处, 他的摩托车灯光突然熄灭了。马子伍下车一看心里凉了半截, 车灯烧坏了。此时大雾弥漫, 再加上山路又崎岖, 他只好把摩托车先放到附近的村民家里, 然后徒步回家, 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怀有一颗善心
马子伍怀有一颗善良、仁义之心, 平常乐善好施, 经常帮助困难群众。
三潭村有一位84岁的老人叫张庆顺, 一生没有儿女, 老伴去世七八年了, 现在唯一的一个亲戚也去外地打工了, 孤苦无依的她靠着政府的救济勉强度日。了解情况后, 马子伍就每月帮张庆顺老人把电费垫上, 还经常上门帮助老人检查用电线路, 不时地给老人带去一些钱和衣物。同时, 马子伍还和一位聋哑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平常一有时间就帮助其练习说话, 并资助这名聋哑群众学习种养殖技术。
“他为人和善, 群众用电的事始终挂在心上, 这些年为群众服务, 他吃苦受累, 但没有一句怨言, 全村老少爷们从心底里佩服他、感激他。”提起马子伍, 三潭村党支书刘仁庆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题头照片为马子伍在杆上维修供电设施)
光明的使者 篇2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如老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邮递员等、而在我们看来、他们为我们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从不会去理解他们。通过一件小事使我的看法有所改变。
一天,我回家乘公交车,看见一为老人很艰难的爬上了汽车,才踏出一只脚就已经很吃力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刚要去扶时,只见一位小哥哥赶快上前把老人扶上车,并帮老人找到了一个座位。车上的人很多,不知是谁吃香蕉把香蕉皮扔在了车上,这时,小哥哥忙把它捡起来扔进了车上的垃圾桶里,我心想他不怕脏吗。这位小哥哥就站在老人的`旁边,车子开的很颠簸,他怕老人碰到车子,赶快用手挡住老人,我这时心里很感动。我对这位小哥哥说:“哥哥,你真好”,哥哥看了看我笑着说:“你好,小弟弟,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我心里听了,更是佩服他了。前面到站了,小哥哥赶紧把老人扶下了车,还帮着他拿东西,我在心里说,哥哥,我真是越来越佩服你了,我一定要像你学习,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就像那位哥哥一样。
班连庚:光明的使者 篇3
电是什么?在我们的辞典中,电是光明,是温暖,是动力,是一首灵动并闪光的诗篇;电是科学的造物,是随着时代而复活的梦想,是惠及众生的希望……不论山地还是平原,一座座高耸的输电杆塔巍然挺立,成为一群钢铁的雕像。它们手拉手,共同举起一条空中的天路,举起神州的圣景。
电是为人类造福的精灵,电力人则是光明的使者。
采写电力部门的人和事,有一种由衷的亲近感。因为,他(她)们是有着电流一样激情和热度的朋友。北京海淀清河小营东路,一座楼房大院醒目地挂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牌子。上到主楼五层,在一间会议室里,我终于见到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班连庚。在我的预想里,这位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是戴着金丝眼镜的白面书生,但这位50岁的敦厚男子以他的朴实无华打破了我的习惯思维。班连庚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国家电网仿真中心试验运行部副主任,还另有一个闪光的头衔:全国劳动模范。在宽敞肃静的实验室里,我见到一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鲜红牌匾“工人先锋号”。这是为班总领导的团队:电力系统研究所直流及电磁暂态研究室而颁发的。
班连庚是北京人,家里没有人读过大学,他却于198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电科院以后,又到西安交大电机系进修了一年,即开始了与电结缘的人生,屈指算来,已经三十余载。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普通的研究工作者,到国内电磁暂态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的人生闪着电一样的光彩。他就像输电杆塔上的一颗螺丝,用尽全身力量支撑着电的输送;他更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电流,放射着永不枯竭的激情与热能。
特高压串补——引领世界的输电技术
在我国之前国际上没有成功商业运行的“特高压”。前苏联曾建成输电工程,但断续运行后降压至500千伏运行。日本曾经建了两段特高压线路,但一直在500千伏运行。只有我们国家成功研究建设并商业应用了一百万伏的“特高压”输电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输电能力并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以在线路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简称“串补”。特高压串补是我国首次研发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是向西方学习输电技术,而现在,我们的特高压和串补却引领了世界的输电技术。说到这里,谦逊的眼睛里闪着骄傲的光。
从2008年起,班总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特高压串补技术专项研究。国际上没有成功先例,也就无例可循,只能自主创新。技术是开路先锋。技术若不可行,后续规划都将无法进行。面对“一年后给出技术可行性结论”的紧迫,班总和他的一班人思想和工作上的压力一时间如同“特高压”。班总一方面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把大家的精神从“特高压”的状态解放出来,一方面督促大家开拓思路,研究技术路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他带领大家迎难而上,开展了“额定参数如何选择”,“基本方案如何设计”,“过电压与电磁暂态问题如何解决”等近十项专题研究,历经数万次的仿真计算,组织院内数十位专家进行了20多次的技术讨论,对特高压串补的系统应用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估。晚上,院内仿真楼常常灯火通明。这里虽然不是发电厂,也没有任何的发电设备,但是。却聚集着一群智慧的头颅。这些智慧的头颅正在实施着对于电的创造性的研究和神性的缔造。经过紧张有序的奋战,班总的团队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结论。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大家相视而笑,紧接着,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因为,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特高压串补不是已经成熟应用的超高压串补的简单放大,既要对电网,也要对设备提出全新的技术参数。串补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达到运行要求,都要经得住考验,参数非常之重要。他们和厂家反复沟通,反复研究计算。全班人员和班总一起连轴转,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拿出了准确的参数。
有了技术参数,就为设备制造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支撑。设备制造正在紧张进行,但产品付诸工程应用前必须通过实验验证才算过关。火花间隙是特高压串补装置的关键设备,研制难度最大。在型式试验期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时间紧迫,问题棘手,需要班总和他的一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时刻,十万火急。班总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一往无前的劲头带领技术骨干奔赴试验现场进行计算分析,凭借对大量仿真结果的掌握。提出了试验优化方案,并与院内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试验成功通过。
这一切带来的成果是不凡的,推动了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串补关键设备研制的核心技术,而技术指标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力科研人真正站到引领国际的位置上,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豪与荣耀!
系统调试——关键性的战役
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调试。2008年,对于班总和他的团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像是农民的试验田,从晋东南的长治到河南的南阳,再到湖北中部的荆门,一条640公里长的线路,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一段意义非凡的,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班总和一班人将不同寻常的心血和汗水无私地浇灌这块特殊的试验田,果实是丰硕的。
工程系统调试是一个环节头绪多,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量大的复杂工作。而且必须到工程现场。班总如同一线战场指挥作战的将军,运筹帷幄。从前期的技术研究、方案编制,到调试队伍组建,测试准备,再到现场统筹协调,实验指挥,甚至到后勤保障。每个环节,都能看到班总忙碌的身影。冬季的中原大地,高大杆塔挑起伸向远方的电线,在狂傲的西北风中不断地颤抖和呻吟着。班总身裹一件绿色的军大衣,跟班调试。他把人员分成白天和夜间两个班。他总是挑更加辛苦的夜班上,有时干到深夜2点多,有时到凌晨大天亮。但是,对于他这个指挥员,白天照样不能缺席。他盯白班的时候,同事们早晨收到的邮件都是他在凌晨2、3点钟发出的。用班总的话说,底线关死了,必须用充分的技术保障做好调试。
nlc202309081415
不管哪个工程的系统调试,第一个到现场的总会是班连庚。他给所有参与调试的人员开班前例会,交代一天要完成的项目,确认准备工作和调试中注意的问题。一天的调试完成后,他又给大家开晚例会,完善总结一天的工作。晚上,他还要加班加点研究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现场调试的实践当中,根据调试实际,班连庚先后解决了双回线路在同一杆塔电磁负责耦合关系带来的一系列突出技术问题。他说,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就是电力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9月25日,经过全面严格的系统调试、测试和168小时试运行,承载着无数电网建设者辛劳和希望的世界首个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送淮南一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投运时刻。工程投运后,每年输送的电能将超过5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上海新建6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站,相当于替代输送标准煤1600万吨。它不仅能使淮南成为华东地区能源基地,还可减轻上海、浙江建设电厂的土地环保压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工程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验证特高压交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省占地的优势,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联网——最高海拔的工程
穿着红白相间的T血,或一身银灰的工装,钢铁的魂魄,沿着青藏的阶梯,立于高原的高之上。电的杆塔,举起融进汗水和泪滴的酒盏,举起地球最高海拔的光明。比特高压交流扩建工程早一个月进行的青藏±400kv直流工程是世界最高海拔的直流工程,对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配置利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古老的高原上众生的期盼和梦想。对于班连庚和他的团队,系统调试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青海格尔木一西藏拉萨±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沿线最高海拔53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占87%,建设环境十分复杂。当地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恶劣,藏中电网的薄弱更给技术分析带来太多的难题。
每一项调试都要有一个结果。变电站的主控室里,他带着大家检测计算,野外的杆塔下,他和大家一起通过设备采样测试。他说,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当大家的弦绷得过于紧张的时候,他又让大家放慢节奏,“定神”思索。他说,在高度紧张忙碌的时候,只有“定神”,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保持持久的定力。否则,指挥出了问题,损失可就大了。
拉萨的调试任务眼看着快完成了,听说格尔木的调试不太顺利,他就立马儿登上了去青海的火车。夜里,车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会儿又变成了雨加雪。凌晨到达格尔木。天晴了,高原的太阳升起来了。一个巨大的彩虹挂在空旷的天宇,拱起一座七彩的凯旋门,一队甲壳虫般的汽车缓缓驶进。班连庚望着天地之间耸起的输电杆塔的部族,如挺身站立的巨型藏羚羊,钢铁的韧角,举起十万重高远的天光。电的远征,沿着青藏的阶梯逶迤前行。这时,他的心境如高远明澈的天空。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们,正是电的圣者,也是用电流写诗的诗人。他们骑着飓风的鞍马,一路风尘,用雨雪的笔,踏着艰辛与孤寂,在橘红、黄赫、铅灰色的土地上,在诗性的高原,写出了一部千余公里长的、光的长卷。
言传身教——带出一支过硬的“铁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除了是科研单位,也是电力行业首屈一指的电力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班连庚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系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他从事电力系统科研和工程工作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这句警句箴言,班连庚理解的很是透彻,体会的也很深刻。因为,他永远忘不了他的两位老师——曾昭华和林集明教授级高工。他们不仅给予他知识,也造就了他的品性。老师所具有的精湛技术以及大公无私、坦诚热情、谦虚谨慎和对知识执著追求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着他。他动情地说,我虽然不是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但是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感恩方式就是以老师为楷模,像老师一样做人做事。班连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像老师一样追求执著、学风严谨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并且成就卓著。作为国内电磁暂态学科带头人,他参与编写6项国际国内标准,编写出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已获授权或受理专利17项。
随着国家电网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充实到队伍中来。他说,要吸纳一个团队,责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必须像我的老师那样,以一颗热情坦诚的心和博大的胸怀对待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知识,让他们尽快地成长。
不缺氧的信念支撑着、锤锻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直流及电磁暂态研究室,成为响当当的“工人先锋号”。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长,很多人已经在一线科研和实践中担当重要角色。他用心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铁军”,成为电力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光明的使者 篇4
光明使者江小金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方力 童颖骏
2011年9月12日,中秋节,在奉化市长汀松鸣山,天色阴沉,一棵棵青翠的松柏在微风中忧伤地摇摆,簌簌作响,仿佛是低回的呜咽,如泣如诉。两座高耸的铁塔直冲天际,坚定而深情地凝视着这里的公墓。
“没有登不上的高峰,没有过不去的海洋;插上坚强的翅膀,我要飞向远方„„”山谷里回荡着《我心飞翔》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动人心弦,这是宁波市电业局原副总工程师江小金生前最喜欢的歌曲。
每逢佳节倍思亲。江小金去世已经222天,小山坡上站满了上百前来与他团聚的人们。这些与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手捧鲜花,静默地肃立在他的墓前,心中都有太多的话要诉说。江小金,此刻是他们含在嘴里一个温暖的名字,是闪烁在眼中的晶莹泪花,是回旋在脑海中不会褪色的记忆,是沉淀在心底一份恒久的感动。
40年的风雨征程,江小金从一名普通线路工逐渐成长为宁波电力设计院院长、宁波电业局副总工程师。踏遍青山万千重,执着电力写华章,他用心灵点亮了万家灯火,绽放璀璨光芒。2011年2月2日,年仅58岁的江小金,因患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永远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和亲朋好友。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万家团圆时。
奔波在江小金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和生命的这片土地,整整一个多星期的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总是一心想着别人,却很少为自己考虑”;翻开他的遗嘱,上面赫然写道:“我会怀着感恩的心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字字句句间,这位优秀党员、基层工作者的高风亮节,令人感动。
“看到铁塔导线就觉得亲切,看见灯
火通明就感到自豪” ——江小金工作时常说的话
巨人般耸立的铁塔,是你神采飞扬的诗句;无限延伸的银丝上,有你高昂的奉献之歌。
铁塔是江小金一生的挚爱。与铁塔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70年他刚进入宁波高压供电公司当线路工的时候。那时,宁波的铁塔少之又少,大多是水泥电线杆。
一次,江小金在杂志上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国外的铁塔整齐排列,银色的电线向远处无限延伸,十分壮观。江小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如果我们都用铁塔代替水泥杆,就能给千家万户带去更多光明。”
从那以后,他翻阅了许多书,查找资料,研究铁塔。在江小金的人生中,书是必不可少的。不管在他的办公室还是家里,都摆放着大量专业书;他每次出差,书是必带之物,即使在生病时,依然离不开书。
正是这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他打开丰富的知识大门。他知道了,电力铁塔按形状分为上字型、叉股型、羊角型等16种;按用途分为直线铁塔、转角铁塔等8种„„当时,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铁塔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中国自行设计铁塔才刚刚起步。
上世纪90年代,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起步较慢的电网成了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市、县领导都出去“跑电”,仍然难以缓解用电压力。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建起大型电厂,可如何快速将电输送到千家万户,仍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电力系统面前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江小金也一直在思考,没有铁塔架线,就不能更好地将电输送出去,怎样在短时间内多立一些铁塔?“作为党和政府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工人大学生,破解这些难题是我的使命。”
建铁塔可没那么容易,碰上深山、滩涂、沼泽等复杂地形,便难以操作。而在宁波,要么是深山,大型桩机很难运进去;要么是软土地基,必须用大型桩机直径1米的钻头往地下打约30米深的洞,才能保证铁塔屹立不倒。因此,竖一座铁塔所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不言而喻。
一次,在测量选取铁塔位置时,需要挖掉一棵松树。看似不大的树,却花了施工人员不少时间,才将其连根拔起。看着树底下密密麻麻的树根,江小金忽然想到,铁塔的塔基如果像树根一样,不是既省力又稳固?
用小型桩机配上20至30厘米钻头,在每个塔基上打下7至9根桩,就像树根一样,牢牢稳定住铁塔。一名工人就可以将桩机背进深山的施工现场,既方便又节省时间。于是,1995年,江小金带头设计创新的“树根桩”问世了,这也是铁塔史上的一次重要创新。
如今,在我国东南沿海“树根桩”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比传统的方法节省成本10%至30%,而且比原来的塔基稳固一倍。
一座座铁塔密集地建造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征用和空中走廊的美观问题。
1998年,从当时的宁波鄞县到海曙要新建两条110千伏双回路高压线,规划部门给了一条30米宽的高压线“走廊”。一座铁塔只能支撑一条110千伏双回路高压线,可依靠30米宽度,只够建一座铁塔。怎么办?
要输送电就要建铁塔,但建铁塔,必须征用土地。一天傍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江小金上门给几家农户做工作。有些人一看是身穿米黄色电力工作服的人,“呯”的一声就关上家门,江小金碰了一鼻子灰。终于又敲开一户农家的门,老农说:“你们不用讲了,阿拉没有地,给钱也不要。”这位老农有些激动,“对阿拉农民来讲,土地就是命根子,可不能断了子孙饭。你们拿国家工资的是不晓得的。”
听了老人的话,江小金并没有埋怨。那晚,久久不能入睡。“经济越来越发达,以后可征用的土地肯定越来越少,这种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手指间夹着的香烟就快燃尽,他浑然不觉,直到被烟头烫到,才猛地回过神。这一烫,似乎也把他烫“醒”了,为何不能将两条双回路高压线并在同一座铁塔上?
江小金立即召集设计人员开始设计模型,并定制铁塔。抱着必胜的信念,江小金等人到北京有关科研部门做了承载力测验。经过反复论证,终于研究成功窄基同塔多回路输电设计线路。
2002年4月,宁波高压“走廊”上架起了全省第一条110千伏水平排列同塔四回路输电线路。要知道,一条水平四回路高压线比两条双回路高压线减少“走廊”20%以上,减少塔基占地面积50%,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江小金一生探寻真理,20年来,他创造了20个浙江省乃至全国电力创新的第一:
——他设计的浙江首条220千伏双回路ACCC导线,充分利用铁塔和通道,使输电量翻了一番;
——他提出的新型接地方式使每公里电缆能节省6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
——他引进GPS定位测量设备,提高了测量精确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江师傅,你已经做了很多贡献,现在是副总工程师了,不要这么拼命啦。”同事经常这样劝江小金。而他总说:“我只要看到铁塔导线就觉得亲切,看见灯火通明就感到自豪。”
认识江小金的人都知道,刚到电力系统时,他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生,后来成为业内知名的高级工程师,他一直对社会、对组织心存感激。
1977年,公司推荐江小金走进了浙江大学的校门,他也因此成为宁波电业局第一个从线路工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工作40年,江小金获得的荣誉并不多。在他家的书房,我们能看到的几本证书大多是关于科技创新的。“老江就是这样一个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人。”和江小金共事40年的宁波电力设计院送电室副主任盛加昌说。
每当有荣誉评比时,江小金总是自己退到一边,把年轻人推到前面。“年轻人需要鼓励,荣誉该留给他们。我的任务就是多做点工作,回报社会。要不是国家对我的培养,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省委追授他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40年来,江小金参与设计了宁波11750座铁塔;他带领设计人员完成了47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设计任务;他爬过的山加起来高达230万米,相当于259座珠穆朗玛峰。浙江各地电力设计院的同行们都尊称他为“江老大”。
“一个人要爬遍每座山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江小金常对同事说的话
“小金,请你谈谈看,去年我们宁波电力搞得怎么样?”2009年2月,宁波电业局召开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中,局领导点名要他发言,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
谁也没想到,江小金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想听真话,还是要听好话?”“当然要听真话。”
于是,江小金一连提出了几个宁波电力存在的潜在问题,比如项目储备、网架优化、拆迁赔偿等。他敢于直言的精神赢得与会者一片掌声。
“江小金常年在外跑,对基层一线情况摸得很清楚。他当时提出的建议对后来我们在线路改造、优化铁塔架设、拆迁政策等方面有很大作用。”现任宁波电业局局长孔繁钢说。
“小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常说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只想着领导,多为老百姓着想才是最重要的。”曾经跟江小金共事过的徐惠国说。
“他也经常这样教育阿拉这些年轻人。”宁波电力设计院的周立波依然记得,有一次,他由于疏忽,画错设计图的几条线路,想不到平时随和的江小金狠狠批评了他:“你以为学生做作业?做错了可以重做。一个小小的线路疏忽,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一个人要爬遍每座山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江小金常对同事说起这句话。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座山不仅是他对年轻人的期望,更是对自己敬业奉献的承诺。
狂风大作,洪水肆虐。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席卷温州,一幢幢房屋倒塌,一片片农田被淹,一辆辆汽车浸泡在洪水中,原本耸立的铁塔也被狂风拧成一段段“麻花”,全市135个乡镇、2051个行政村停电。
第二天,宁波电业局接到省电力公司下达的援建命令。当时已经担任副总工程师的江小金早有准备,主动请缨,带队赶赴温州。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江小金率领的第一批60名抢修队员马不停蹄赶到灾区。可到了苍南,受强台风影响,好多宾馆、招待所停业,许多抢修人员的住宿成了大问题。
这时,一起参与抢修的同事陈震华提出,要不抓紧求助温州电力同行„„“不行!”没等他说完,江小金把烟蒂往地上一扔说:“现在他们已经够忙了,我们不要再给人家添乱。”
一路找着能住宿的地方,从苍南的龙港找到鳌江。经过一家浴室时,江小金突然停下脚步,“怎么没想到,以前外出施工也经常住浴室的。”可等到次日凌晨2时浴室营业结束,可以入住时,还有12名抢修队员没地方休息。
“让线路工先休息,明天还要干活,其他管理人员跟我到工程车上休息。”江小金说着带头往浴室外走。“江师傅,您是总指挥,年纪又比我们大,怎么能让您睡在车上。”抢修队员们赶忙上去拉住他。
“你们最辛苦,理应先休息。我晚上还要看看明天的抢修计划,如果在一起会妨碍你们休息的。”江小金笑呵呵地拍拍队员的肩膀。
星空下,他还靠在工程车上考虑第二天的抢修计划;烈日下,他浸泡在散发恶臭的洪水中;暴雨中,他带头攀爬在泥泞的山间,干了湿、湿了干的衣服都晒出了盐花。
在温州抢修的10多天,每天夜里江小金都在工程车上度过。宁波抢修队在江小金的带领下,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还主动要求增加新任务。他们敢打敢拼的精神也感动了当地老百姓。一名聋哑孩子紧紧拽着江小金的手,用手语比划着,邀请大家到他家坐坐,喝口水,江小金婉言谢绝。临别时,这位不会言语的孩子朝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江小金总是身先士卒、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2008年初,浙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厚厚的冰雪覆盖在电线上,将铁塔压得东倒西歪。宁波也不例外,12条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发生导线覆冰倒塔故障,整个宁波电网仅靠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与华东电网相联,情况十分危急。
“这些线路的设计和施工我都参与过,让我带队去吧。”江小金又一次冲在最前面。
那天,下着大雨,雨水落在地上很快结成了冰。刺骨的寒风,更是把人吹得 瑟瑟发抖。在北仑九峰山500千伏线路的抢修现场,江小金穿着并不厚实的工作服,披着薄薄的雨衣。他一边拄着拐杖,扶着膝盖,艰难地往上爬,一边还不时回头提醒其他抢修队员:“大家留意脚下,注意安全!”
这时,江小金看到不远处有个运塔材的小伙子正坐在山路边休息,白色的雾气随着他急促的呼吸,不断从嘴里往外冒,身上薄薄的外套,已被雨水打得透湿,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看着眼前这个稚嫩的小伙子,江小金不禁想起自己刚到电力系统工作时的情景。那时他才17岁,是一名线路工人,徒手就得爬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铁塔,踩在电线上,就像演杂技,虽然有安全保护和抓手,仍然让人望而生畏,“那时多希望有人帮助呀。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线工人的艰辛。”
想到这里,江小金蹲下身,将自己的雨衣披在小伙子身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塞到小伙子嘴里,拿出打火机把烟点上。
江小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先回去换衣服,休息休息再上来。”没等小伙子反应过来,他已经弯下腰,将小伙子搬运的4个瓷瓶挂在脖子上,拄着拐棍,弯着腰,一步一顿地往山上爬。望着江小金的背影,小伙子简直不敢相信,禁不住流下热泪„„
小伙子哪里知道,眼前这个帮助自己的人是一名副总工程师;他又怎么会知道,江小金已经连续3天3夜抢修到午夜,体力严重透支。
“江总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总是装着工人兄弟。”宁波电业局品牌管理中心邬晓刚说。
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江小金自己掏钱让哥哥去买热气腾腾的盒饭,送给日夜忙碌的工人;在多少次条件艰苦的抢险中,没吃一口饭的江小金先给工人们泡上热气腾腾的面条„„
面对这些,工人们经常觉得不好意思。而江小金总是笑着摆摆手说:“我只不过在地球上轻轻地画了几条线,这点不算什么。”可这哪只是画几条线啊,这是他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得抓紧
和生命赛跑”
——江小金重病中的语录
2008年,江小金的腿上出现铜钱大小的红斑,起初以为是普通的皮炎,只是擦点药水。但到2009年,红斑依然没有消退,人还经常低烧、盗汗,饭量也大大减少,妻子俞秀丽十分担忧,催着他去医院。“哪有时间呢?现在有那么多铁塔要建,大型变电站要投产,我作为副总工怎么能不守在现场?”
2009年清明节,禁不住同事和家人一再催促,江小金才利用节假日到上海肿瘤医院做了切片化验。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患的是罕见的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这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淋巴瘤,美国近30年只发现4000例,中国尚无具体统计,在全世界都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拿着确诊单,江小金斟酌再三,傍晚时分,他请来好友徐惠国商量:“能不能不惊动家里的老人,不打扰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妻子身体不好,儿子学习工作很忙,能不能也暂时不要告诉他们?”对于这样的请求,徐惠国懵了——只有单位领导和家人瞒着病人的病情,哪有身患重病的人反而瞒着其他人?他心里装的还是别人。
面对病魔,江小金没有被吓倒,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他所热爱的电力事业。
结束在上海的第一次化疗后,江小金头发秃了,浑身乏力。在宁波电力设计院为他开的简短欢迎会上,面对大家,戴着棒球帽、脸色苍白的江小金却乐观地说:“你们尽管派活给我。我虽然力气活做不来,至少可以为大家审审图!”尽管是病人,他几乎每天准时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点光亮,他也要让它变成都市里闪耀的灯光。然而,命运就像是执着的恶魔,没有松开勒在江小金身上的绳索。
3个月后,江小金又开始持续低热,胃口也越来越差。幸运没有落到他的身上,癌细胞复发,他不得不再赴上海进行化疗。这一次,用了3倍于前次的剂量。结束化疗回到宁波后,江小金的白血球低于1000个。然而,他又出现在设计院710室——这是一个朝北的房间,由于江小金执意不肯让同事腾出朝南的办公室,院领导只得把这个杂物间整理出来。他总是说:“我不是来这里养老休息的,是来和大家一起干活的,可不能影响别人。”
在患病一年多、经历先后三期共18次化疗的时间里,他还多次向院领导要求,可行性研究、初设的审查他都可以参加,变电所路径勘探他也能带队。可是谁忍心让一个刚做过化疗的老领导干这些活?大家都劝他:“别辛苦了,还是多在家休养吧。”他却回答:“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得抓紧和生命赛跑!”
那段日子,宁波市二院血液肿瘤科的主管护士王微霞,记住了601床的这个特殊病人:只要病情允许,他总在清晨6时就来挂针,挂完后匆忙赶去上班;电力类、管理类、摄影类,他的床头堆满各类书籍;前来探望他的人很多,聊的总是工作。市电力局领导来了,他问起“十二五”宁波电力规划;省电力局领导来了,他记挂地询问全省缺电情况„„
大家都知道,江小金在病重期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余姚屯山变电站项目。这是宁波电力设计院第一次总承包变电站建设,工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杭甬高速铁路的建设,关系到余姚市千家万户的用电。
屯山变电站原定2011年1月底投产,工程进展顺利,同事们都很欣喜。1月20日,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和骨髓的江小金,连连给副院长舒恺发来短信提醒他:“项目不容易,我来不了了,你们多注意细节。”“请特别关注线路相位,要和有关技术人员事先到现场核实。”果然,在现场检查中,他们发现,进口设备导线上的A、C相位设置反了。要不是这及时的提醒,冲电时设备毁损,将给国家带来多大损失。由于新设备要从广州调运,临近春节,连购买安装设备时需要的绝缘润滑油都很困难,屯山变电站的投产不得不延期。而根据合同,工程必须在3月底前投产,大家都十分焦虑。
1月25日上午,设计院院长许育敏接到江小金来电,要她派司机去拿张纸。“肯定有要紧事,”许育敏立即赶到江家。江小金佝偻着身子斜躺在沙发上,见到她也直不起身来,但还是缓缓地笑着说:“我写了关于屯山变电站投产的10条注意事项。你既然自己来了,我再跟你详细说说。”
递到许育敏手上的,是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用铅笔写满字的A4纸。很难想象,因癌细胞转移、口腔严重溃疡,连说话都会剧痛的江小金,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写满大大的一张纸。讲了一个多小时,把所有技术和工程细节都提醒了一遍,江小金已经累得说不出话了。
“投产准备工作怎么样了?”1月31日,设计院的4位领导一起去病房探望,一见面,江小金就又艰难地问起屯山变电站。
“工期很紧,我们会创造条件尽可能按时投产的。您就放心,好好养病吧。”
“投产起码要两天,工人得连夜加班,天寒地冻的,你们要事先准备点茶叶、开水;周围可能没有饭店,多备点方便面。”江小金抿了抿嘴,口腔溃疡粘连在一起带来的剧痛,让他不由地紧紧抓住病床的护栏。大家注意到,护栏上银色的漆已经被他抓得剥落了,露出白白的不锈钢管。顿了顿,江小金微颤着唇角接着说:“你们备点烟,天冷夜长,让工人提提神。”听到这里,院长忍不住流下泪水,只好不停地点头。他哪里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到48个小时了„„
人无回天之力。两天后的大年三十,江小金因多器官衰竭停止呼吸,与世长辞。这是令多少人悲恸欲绝的日子。下午2时50分,在断断续续吃下两调羹稀饭后,病床上的江小金最后看了一眼身边的亲人和这个他热爱的世界,缓缓地闭上眼睛,两滴泪珠从他的眼角慢慢渗出来,顺着鬓角往下淌,隐入灰白发际。令人意外的是,江小金还努力笑了一下,仿佛用尽所有力气,微笑着跟大家告别,平静地走完他58年的人生。
„„
4月5日,清明节,江小金的墓前挤满了宁波电力设计院的同事们。清晨还大雨滂沱,中午就阳光灿烂了。“江院长知道我们来,很开心呢。你们看,天都放晴了!”同事们在墓碑前献上鲜花,许育敏颤抖着双手为江小金斟上满满一杯酒说:“您最关心的屯山变电站,3月29日已经顺利投产。要是您当时在,该多高兴啊„„”说到这,大家早已泣不成声。
正当大家离去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珠打在雨伞上,“哒哒”作响。大家沉默了,仿佛是江师傅舍不得他们离开啊。他是个多爱跟大家说说笑笑的慈祥长者。泪水和雨水,一起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离父母近一点”
——摘自江小金的遗嘱
“叭叭,叭叭!”见到江钰祥时,这个两周岁的小男孩,正摆弄着爷爷江小金在上海治病期间买给他的玩具手枪。他歪着脑袋,边瞄准目标边告诉记者:“奶奶说,等爷爷出差回来,会再给我买一把手枪!”
天真的孩子不知道,爷爷再也不会回来了。在江小金的遗嘱里,几次提到他心爱的孙子——“今后一定要培养好江钰祥”;“由于我的病,抚养诺诺的责任全部由外公外婆包揽去了,看着越来越乖、越来越可爱的孩子,我是问心有愧,只能说一句辛苦了。”
放心不下的,不仅仅是孙子。担任领导岗位多年的江小金,从不因忙碌而忽视双亲。父亲1997年中风偏瘫,体弱多病的母亲近年来住了17次院,每每父母生病入院,江小金都会主动要求值夜班。他总是充满歉意地说:“白天我工作忙,晚上陪夜的任务就交给我吧。”寒冷冬夜,他穿上棉大衣,和衣坐在床头,只要老人一有动静,他就起身照料。第二天早晨6时许,他把老人留给兄弟或妻子照料,自己却匆匆开车赶往宁波上班。
2010年12月8日,江小金生前最后一次回老家奉化看望父母。当时,他身体中的癌细胞已严重扩散,拍片显示整个胸腔都是阴影,在网上查过很多资料的江小金知道自己的病情恶化很快,想悄悄跟老人作最后一次告别。身体十分虚弱的他,每迈一步都要儿子搀扶。可是,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他依然面带笑容,丝毫没有谈到病痛。
“小金,中午休息一会再回宁波。”那天中午,看着母亲忙前忙后为自己铺 被子,江小金很想告诉她,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来看她。“阿妈,坐一下。”江小金拉着母亲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我最近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不能常常来看您啦,您要多多保重。”江小金说着,背过身子清了清嗓子,擦了把泪水,他不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的悲伤。
临走时,他虽然有点累,但还是缓步走到母亲的卧室,艰难地弯下腰,在她枕头下塞了1300元钱。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次来看望父母,他总偷偷地在母亲卧室藏点钱,离开后,再打电话告诉她。“他是个孝顺儿,什么都替我们想到。”
他要儿子江炯开车,沿着奉化的220千伏高压走廊绕了一圈。他乏力地蜷缩在座位上,提醒江炯见到铁塔就告诉他。经过由他亲手设计的金钟变电所时,他要求下车呆一会好好看看,但已经无力起身,只得由亲人搀扶下车。
在附近的松鸣岙公墓,有变电所相守,可以眺望高高的铁塔。他靠在大哥身上,握住他的手说:“我的墓地就选在这里吧,既能看到电网,又在父母旁边。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离父母近一点!”他还说:“我恐怕再也没机会了,拜托大哥带两位老人出去旅游,到处看看。”
那天,归程路上有点堵,儿子江炯忍不住按喇叭,江小金轻轻地劝道:“开车就像做人,还是低调点。”透过后视镜,江炯意外发现父亲流泪了。他抹抹眼角又断断续续地说:“江炯,你哪里知道老爸的良苦用心啊。”
毕业分配时,父亲一定要让江炯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岗位——线路工做起;2008年,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通过公开招考进机关,竞聘报名时父亲不支持,还背着他给评委逐个打电话:“我家江炯基层经验还不够,还是让他在线路工的岗位上再磨练磨练。”多年来的委屈,此刻在父亲的劝慰中顿然消失,他忽然明白,一直以来,父亲的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他能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江小金想到自己很快又要回医院,对妻子交代道:“你为我们家操劳几十年了,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妻子急忙打断他:“你累了,别说啦,先休息吧。”可江小金鼓足勇气接着说:“马上要过年了,以前都是我陪着你去商场买衣服,这次不能陪你去了,你自己去挑几件好看点的。”
看着丈夫期盼的眼神,俞秀丽强忍着泪水点了点头。她哪里会忘记,在江小金刚开始化疗时,一次她买完菜回到家,发现丈夫正忙着拖地、洗衣服。“你身体不好,怎么能干家务?”而他则低声说:“以前工作忙,没法帮你做家务;现在空了,得想法补偿一下。”妻子哽咽了,两个相濡以沫的人,禁不住抱住对方痛哭起来。
“做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江小金对家人说的话
看着一双双打过补丁的鞋,俞秀丽禁不住发呆。小金在野外勘探、测量,为电网框架选址布线,爬山时不知磨破多少双鞋,总是舍不得扔,让她拿到弄堂口的鞋摊补补再穿。
“他对自己就是这么小气。”俞秀丽哽咽了:“他总是说,阿拉是吃国家饭的,有固定收入,有社会保障,要知足,可不能忘记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要做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江小金递给妻子一双要补的解放鞋,又 从泛旧的公文包里掏出1万元钱。“老糊涂了吧,补鞋哪用这么多钱?”妻子笑着嗔怪他。江小金说:“把这钱捐到慈善总会去吧,不用留名字。”妻子不解地问:“单位里不是已经捐过2000元吗?”“我们再捐点吧,灾区人民太可怜了。”
整理遗物时,在书房抽屉里,俞秀丽发现一叠慈善捐款收据:1994年,宁波市人民教育基金会“资助费”2000元,当时,江小金的月工资不到800元;1998年,宁波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开出的6000元收据;2000年,慈善总会捐款2000元;2005年,印度洋海啸捐款2000元„„在江小金悄悄捐款时,留下的往往是“无名氏”、“江先生”这样的化名,多是匿名捐款,连发票都不要。
“他总是考虑大局,为他人着想。”曾经的邻居老蒋说,在位于宁波市区战船街的宿舍拆迁时,江小金本可以像他一样,拿上两套房。可是为了带头支持城市化建设,江小金很少考虑自家利益,带头签下拆迁协议,只拿了一套房。“少拿的那套房,放到现在,少说也有100多万元啊!”邻居替他惋惜,可江小金说:“钱够花就好了,不能老是想着多拿。”弥留之际,他还嘱咐妻子:“有困难自己克服,不能跟单位伸手。”驾驶员江华定记得,重病之际,江小金也总是婉言谢绝用公车接送他看病的建议。
江小金在遗嘱中写道:“在我弥留期间,可在市二院、社区医院度过,过后直接送殡仪馆,不要拉回家,免得影响邻居。”“丧事一切从简,不要吹吹打打,不收礼,殡仪馆有挽联,挂几幅就够了。”“40年前我静静到宁波,现在我想静静回去。能有几个朋友送我,已经满足了。”
这些为他送行的朋友,心中却是怎样的不舍。
永丰社区党委书记俞灵娟依然记得,江小金作为社区海选的居委会委员,提议成立党员志愿者“夜巡队”。难能可贵的是,在担任夜巡志愿者的两年时间内,不论多忙,只要排到夜巡值班,江小金总是提前安排好工作,从未缺席一次。
“每次同学会前,他都会提醒几个日子过得不错的同学,不要太张扬。同学之间不讲财富不讲官衔,只讲感情和友谊。”同学余雅仙对江小金的细心印象深刻。聚会上看到有同学穿着过时的中山装和解放鞋,江小金就提议设立帮困基金,其他同学你捐50元我捐100元,江小金自己就掏出1000多元。
他在遗嘱里是这样说的:“我一向小心做事,没炒股、不炒房,也没拿过别人的钱,对企业对我的培养和照顾表示感谢,我想我会怀着感恩的心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小金还在遗嘱中写道:“悼念会上向遗体告别一段,太过悲切,又浪费时间。我想改为播放我的题为‘我心飞翔’的照片集,5分钟结束,大家可以早点回家。”
大年初二送别江小金时,他亲手拍摄和挑选的一张张美丽风景照,伴随着激昂的歌曲《我心飞翔》展现在200多位同事和亲友面前,没有一个人能忍住悲痛的泪水„„
“我心飞翔,天地多宽广,我心飞翔,没人能阻挡那梦想的光芒„„”如今,大家忽然明白了江小金选这首歌的深刻含义。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在那电网密布的海际天边,您一定还在忙着巡线;在那青松翠柏茂密之处,在那高塔耸立的山头,依然看得到您梦想闪烁的光芒。一路走好,我心飞扬的小金师傅。在人们心中,您永远是一座用生命铸就的铁塔,是一条默默无闻传递光热的导线,是一位用丹心和忠诚点亮万家灯火的光明使者!
动漫里的“光明”使者 篇5
创意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土壤
记者:“JONJON囧囧”品牌是如何诞生的?
朱玉奇:可以说,“JONJON囧囧”品牌的诞生完全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最伟大的发明——汉字“囧”。囧字在这样的文明国度中去创作是幸运的,在互联网出现前基本是罕见字,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念!在康熙字典里“囧”字作为非常用字出现,本意为“光明、明亮”,积极向上的正面字。
“囧”字成为网络流行符号,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2009年团队根据“囧”字的本意作为设计初衷,寓意冲破囧境,面对窘迫的境遇,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满满的正能量,创造了全球首创由汉字演变而成的动漫形象——“JONJON囧囧”,我们坚信“JONJON囧囧”品牌一定是区别于其他国际品牌的。
记者:如何理解“JONJON囧囧”的形象、受众、内容等的定位?
朱玉奇:作为动漫品牌,形象是核心。一个优质的动漫形象,要有极具可塑性的形象特征、用于产品设计与生产时的高易用度。在内容上,我们主要定位于校园、爱情、星座、旅游等文化以及公益主题,通过漫画、动画短片、动画电影、绘本、新媒体等各种形式来演绎不同主题的内容。
“JONJON囧囧”方方的脑袋上,一对大大的眼睛,可以打造成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角色,在周边的开发上,以10~30岁女性为主要受众,除了传统的文具、玩具、食品等产品,还适用于珠宝产品的开发,这个是目前许多动漫形象无法超越的。
婚恋动漫商品品牌全新概念
记者:“JONJON囧囧”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朱玉奇:未来主要是以作品和商品开发为两个驱动,作品以爱情为主题,产品以婚庆产品和情人礼品为主要开发品类,采用O2O的模式,将“JONJON囧囧”、“JONNE囧妮”打造成爱的天使,将品牌打造婚恋商品第一品牌,建设动漫个性化婚恋商品定制与销售服务平台,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记者:现在正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创作理念是什么?
朱玉奇:现在正在创作的作品是《囧爱》,是一部全球首创用油画形式来讲述动漫爱情作品。“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不乏其人,“囧爱”就是真爱的意思。它更代表着健康向上的思想与理念,传承积极的人生追求,《囧爱》凸显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电影预计将于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档期上映。目前动画电影的剧本部分已经完成,即将开始制作,目标主要是想将《囧爱》打造成一部浪漫、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题材电影,希望能够开创国内原创动漫电影新类型!
记者:请问对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有何见解?
朱玉奇:这是动漫企业应当长期重视,并付诸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目前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类问题,一者是品牌版权使用不规范的监管,二者是盗版产品的出现,导致的形象受损,权益的流失。为此,我们品牌建立了一套版权保护体制,多管齐下,综合维权,坚决打击。
想要盈利 作品、渠道、周边缺一不可
记者:“JONJON囧囧”系列因借助新媒体如微博等广受关注,您对于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有哪些认识?
朱玉奇:新的传播方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解决了动漫产品严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全天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播出难、发表难、面世难”的发展瓶颈,动漫的品牌建设相应也有了更多的渠道与发展路径,其传播模式会更广泛、更灵活、更新颖、更有实效性。
记者:“漫画产业应该商业化”这句话您如何理解?
朱玉奇:个人觉得“漫画产业应该商业化”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商业化是必经之路。商业化的发展,在市场化机制的调节下,不仅会促进漫画作品内容质量的提高,同时会促进整个漫画产业循序渐进地发展,无论是从人才建设还是整个产业相关资源的聚焦和整合来说,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以“JONJON囧囧”品牌为例,谈谈原创漫画应如何实现盈利。
朱玉奇:首先,要保证内容的优质,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才具备市场的竞争性;其次,要寻找到合适的渠道,所谓合适的渠道,不仅指渠道的强大,同时还需要考究渠道运营者对漫画作品内容的认可,事半功倍;再者,要想实现巨大的盈利,需要注意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
动漫强国需尊重动漫市场 整合产业链
记者:如何理解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的讲话?
朱玉奇: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就是创造价值差异巨大,传统产业从合格线开始划分价值等级甚至不合格也有价值,但是文化如果不卓越、优秀基本等于零,做文化产业不能有将就的心态。另外我认为文艺也是有很多层次之分的,首先不管怎么样创作内容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基于此努力创作品位高、优秀、卓越的内容和产品奉献给大家,自然是去引领市场,就不会充当市场的奴隶了!
记者:评价一下现今国内和国外特别是美、日动漫发展?
朱玉奇:国内原创动漫市场整体虽有进步,但是与美、日等国家仍有差距。其实很多原因是我们的创作心态决定,我们早期一味追求产量导致品质无法跟上,其实做动漫乃至文化产业都不可急于求成的“急性子”。 我们现在大学动漫专业学生难就业就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点!
光明使者:将劝捐工作进行到底 篇6
赴西藏行医触动漂亮护士
1996年,满怀憧憬的陈淑莹从广州护士学校毕业,被分配至深圳眼科医院。时间一晃,六年过去了。这时的陈淑莹已经成为医院的一名骨干,专业经验十分丰富,她的敬业精神得到广大病人的一致认可。
2002年,国内首家国际狮子会分支机构在深圳成立。同年6月底,深圳眼库在深圳眼科医院挂牌成立。也就在这一年里,陈淑莹作为优秀护士参加了深圳狮子会“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远赴西藏为那里的白内障患者无偿治疗。正是这次行动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她的职业有了180度大转折。
在那里,陈淑莹看到了很多痛苦的白内障患者。很多人患了病,却因为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有的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年老、孤苦的老大爷。由于长久的失去治疗,他的眼睛早已经蒙上一层厚厚的“云雾”,大大的眼睛无神而苍白,现在已经接近失明。老伴去世得早,两个儿子也搬到外地去了,家里没有任何劳动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他连最基本的降眼压药物都买不起。眼睛的疼痛让他的眼睛变了形。 看到这些,陈淑莹顾不了旅途的劳累,迅速来帮助老大爷。她从药箱中取出带来的药物,给老人注射了,并对老人说:“大爷,您不要着急,要有信心,相信发达的医学一定可以让您的眼睛好起来!”紧接着,她请别的医生给老人做了手术,给老人换上了新的角膜。
在短暂的休息之余,陈淑莹流泪了,她是被某种东西震撼了,她和队友一边安慰病人一边给他们做手术。陈淑莹感觉他们来晚了,因为这里的病人太需要他们的药物和角膜了,然而他们的角膜很快就用完了。后来,随行的领导决定,不分昼夜的给患者治疗。心地善良的陈淑莹看到十分困难的家庭,她会把自己的津贴偷偷的放在他们的家里。
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眼睛角膜严重缺乏,他们带来的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短暂的支援时间一闪就过去了。当陈淑莹他们离开时,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地送别,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有的激动地哭出声来,有的甚至给他们跪下了。
后来,当陈淑莹回到深圳,得知有位老人因为年龄太大,手术没有成功。想到伤痛将伴随他的整个晚年,陈淑莹有些于心不忍,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想:我是不是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那段日子里,她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赴藏期间,陈淑莹熟识了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任姚小名博士。她主动找到姚博士,她想和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有什么好的办法。而此前姚博士早有想法了。她和姚主任讨论了好久,最终,她决定接受姚主任的建议:做一名职业的劝捐员。
陈淑莹答应后,感到自己的心在砰砰的狂跳,甚至还有些激动。她对自己说:这可是个极富挑战的工作。她知道自己的压力很大,毕竟她得辞去已经小有成绩的护士工作,她毕竟得去面对自己的亲友。但是,陈淑莹只要想起西藏的那些白内障患者,想起他们痛苦的神情,她就会很激动,她要为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3年5月8日,陈淑莹正式成为深圳眼库唯一的一位职业劝捐员。此后,陈淑莹先后又去了西藏几次,她对西藏患者了解得更深,也更加坚定了那份做职业劝捐员的决心。
成为全国首位职业劝捐员
开始总是那么艰难。尽管陈淑莹事先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只要鼓起勇气,别人就会理解的。可是第一次还是如刻在脑子里一般,让她难以忘记。
那时,她从朋友那里听说深圳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个将死病人,她急忙跑到二院。经过了解,她知道了那个病人的基本情况:今年26岁的青年伍大恒是家里的顶梁柱,在深圳某建筑工地工作。在一次施工中不慎从10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当场昏迷不醒。后经医生鉴定,属脑死亡者。
当陈淑莹赶到现场的时候,她听到了一片哭声,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样。年轻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不停的念叨着说:“我丈夫可以活过来,他不会死去。他不会死啊!”刚满2岁的孩子不知情地哇哇大哭。
陈淑莹先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一番,然后安抚伍大恒的妻子说:“红姐,不要哭了,人死了已不能复活了,我们都很难过,我也很理解你的心情,但哭不是办法。”然后,她诚恳地说:“你们能不能考虑一下,捐献伍大哥的眼睛角膜,那样他的眼睛就可以继续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胡说什么,你给我滚开,谁说我丈夫会死,我的丈夫不会的,不会的……”没等陈淑莹说完,就马上遭到死者妻子的斥责,接着大哭起来。“你是干什么的,这里不欢迎你,请你走开。”
伍大恒的父亲听说要他儿子捐献角膜,气就不打一处来,用方言破口大骂,甚至想对陈淑莹动手。尽管陈淑莹一再表明自己的义工身份,但在场的人没几个理解她。最后,陈淑莹只得无奈而伤心的离开了。出了门,她就差一点哭了出来。她第一次劝捐经历,就这样失败了。
接着,同样的故事又延续了好几次。这时,陈淑莹冷静下来,她仔细的分析了每次的得失,努力的想着对策,见面该怎么说,该怎么劝服其家属,最后该怎么办。她对自己说,一次失败不要紧,只要自己不灰心,就一定会成功的。
一天,陈淑莹接到通知,说深圳北大医院有位重病患者。她马上买了水果、鲜花跑到医院,这次她明显“懂事”多了。这个病人叫马敏,是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多年前和丈夫从湖南一起来深圳打工。后来,她不幸患了乳腺癌,现在已经是晚期了,医院已经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了。“敏姐,不要太焦虑了,得了病本来就不好了,如果情绪再不好,那就等于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着急又伤身体,千万不要着急……”她真挚地劝慰马敏。马敏感觉这个乖巧的妹妹说话很有道理,对她颇有好感。
接着,陈淑莹又说,“得了病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顽强的心态,不要怕,不要着急,应该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最后,她劝说马敏捐献角膜,但马敏显出了担心和紧张。 陈淑莹开导她说:“我觉得,您捐献了自己的角膜,您将帮助一个甚至几个失明者,他们会感激并记住您,您也会为这个世界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而高兴,因为你的价值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马敏为难地低下了头,苍白的脸缩在一起。“我不想死啊……我好好考虑一下吧,给我些时间。”
陈淑莹很理解她。那以后,陈淑莹经常去看望马敏夫妇。一天,陈淑莹在家里接到了马敏丈夫的电话,他说,现在房东怕他的妻子死在屋里,让他们在24小时之内搬出去。他很着急,没有办法,只有来找她了。
听到这事,陈淑莹马上和房东取得了联系,在一番苦苦的劝说后,房东终于同意了让他们继续住。陈淑莹看到这对夫妻很是清贫,自己拿出几百元给他们,并给他们买了水果和一些保健品。这对夫妇很是感激,也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丈夫和马敏终于同意了死后捐献角膜,马敏说:“我也是病人,我能够理解病人的苦衷,我要死了,但愿我的角膜能给更多的人造福,这也算是我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吧,我愿意捐献。”
没多久,马敏就永久的离开了,她的丈夫说,马敏是带着微笑离开这个世界的。当即,陈淑莹找来眼科医生,给她做手术。从没碰过尸体的她和医生一起给马敏穿上衣服,整好遗容,搬到了楼下。
握着那份合同书,陈淑莹的手不停地颤抖,她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了。她觉得她握着的是一份光明,她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啊,泪水又一次流了下来。这次,她成功了。后来,一位12岁的患有先天性失明症的小姑娘接受了马敏的角膜,她因此而复明了。
以后的日子,路就顺畅了很多。每次她都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细心的呵护,真诚的对待他们,尽管偶有挫折,但大部分还是成功的。慢慢的,她赢得了更多人的理解。
她要将劝捐工作进行到底
当初,陈淑莹刚刚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她的亲友很有意见。意见最大的是来自父母。陈淑莹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们都不想陈淑莹辞掉已经干得不错的护士工作;同时,他们担心女儿受苦,怕女儿吃不消,更害怕女儿整天和死尸打交道,精神也会受影响,再说别人也会有看法。
陈淑莹耐心地劝说父母:“爸,妈,我知道你们为我好,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来做这份工作。第一,我的西藏之行深深地感动了我,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觉得我有必要也有能力为之付出。第二,我现在确实是很喜欢这份工作,我在给别人的光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价值,我很高兴的看到别人因我的努力而复明……”
让陈淑莹倍感欣慰的是,她的做法得到了丈夫的理解。他给了陈淑莹勇气和信心:“多注意身体吧,别累着,对了,晚上别把我当成死尸搬出去了啊……”丈夫在鼓励的同时还不忘幽她一默。
父母在一番思考后,也同意了女儿的看法,父亲说,“我和你妈尊重你的个人选择,我们想说的是,要干就好好的干,当成你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份工作不好做,但你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要大胆的走下去,我和你妈既然同意了,就会很好的支持你的。努力吧,女儿。”后来,陈淑莹还主动的找到自己的亲友,一个个的劝说,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服和支持。
一次次的劝捐,陈淑莹也习惯了冷眼冷语。一次,她正在劝说,一位同房的病人说,“你看看这个社会,哎,都什么世道了,为了钱,连这种事情都干,真是什么人都有,哎。”一声重重的叹息传来。
像这样的事情对陈淑莹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有人说陈淑莹没有良心,还有人骂她是人体器官贩子,专门倒卖人体器官。对此,陈淑莹除了尽力的解释,并不太在意,她相信自己的行动将证明一切。
而因她劝捐来的角膜而复明的人却对她百般感激。一位遗传角膜病复明的老人亲自上门拜访,他睁开眼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看看陈淑莹。当他复明看到陈淑莹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要跪下,陈淑莹连忙将他扶起。后来,有的复明者寄来感谢信给陈淑莹和她的单位,有的复明者要用金钱来报答她,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我只是尽力的做自己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现在,当初反对陈淑莹的亲友也主动加入了义务劝捐的行列,让她欣慰的是上万名青年表示将来捐献自己的角膜。后来,陈淑莹在媒体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她经常收到鼓励她的短信,也有更多的人给她提供线索了。
“这几个月,我大概接触了近50例,但仅仅成功一半左右,劝捐之路还很漫长,我的任务还很重,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够主动来捐献角膜,那时我也会很乐意自己失业。”
如今,陈淑莹依然奔走在深圳的各大医院,奔走在病人之间,她像上帝派来的使者一样,给生活在黑暗里的人们送去光明。
【光明的使者】推荐阅读:
传播光明的使者06-16
做科研园地播撒阳光的使者06-27
导学案:做文化往来的使者06-29
文化使者09-20
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演讲稿06-28
春的使者来了作文600字10-26
平安使者推荐08-03
使者同义词05-28
美丽使者颁奖词09-15
光明的未来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