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

2024-09-20

文化使者(共12篇)

文化使者 篇1

不久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 参观了位于芝加哥市的沃特佩顿公立学校的孔子学院。这是美国第一座设在中学的孔子学院, 各种不同肤色和族裔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中文, 在此学习中文的人数也是全美最多的。在美国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 已经成为中国文教公共外交的亮点。选择孔子学院为国家主席访问之地, 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表明, 中国希望利用中国文化作为媒介, 使美国下一代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004年11月, 世界上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正式挂牌。2010年底, 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达700所左右。孔子学院正在给世界一个温暖而积极的中国。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

孔子学院的由来是有渊源的。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曾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过语言与文化机构, 以传播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从2004年开始, 中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经验的基础上, 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取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因此, 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孔子学院走向海外, 正是满足了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在日本, “汉语热”直追“英语热”, 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 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据悉, 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 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 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 2006年增长了3倍。据国家汉办统计, 2004年, 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 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 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 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了3000万人。

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表示, 在海外创建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传播包括汉语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如今, 伴随着世界“汉语热”, 孔子学院遍及世界各地, 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连印度的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建议印度政府学习中国的经验, 设立类似“甘地学院”之类的机构。

>孔子学院成为“走出去”的符号

孔子学院的建设始终是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说,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 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 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 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 “孔子学院的推广, 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 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2006年1月,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的评论, 其中引用当地一所汉语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孔子学院建立后的7年虽然世界各地的分枝“长势喜人”, 但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摊子虽然大, 但其深度远远不够, 仅仅是教汉语和练太极拳之类, 因此要更进一步地传播中国文化, 而不仅仅是教授语言。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 除了提供语言学习班外, 还常常组织各种极具本国特色的文化活动, 包括展览、讲座、沙龙、音乐会、电影放映、戏剧表演和研讨会等。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也有学者建议, 孔子学院的运作方式应该做出改变, 以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认为, 办孔子学院是一件好事, 不仅在世界上推广了汉语学习, 而且也有助于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 靠国家汉办这样的政府机构直接操作的方式应当作出改变, 最好转为基金会管理。这会为孔子学院打开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其活动范围也可以拓宽。

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所说的, 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靓品牌之一。在孔子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对提升国家形象和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使者 篇2

----记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施永忠老师在贵州从江县的自费支教经历

当前,各种媒体上“种文化”的说法随处可见,而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老师施永忠则是一位热心于到西部“播撒文化种子”的文明使者。

2006年暑假,他利用假期,与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志愿者,自费前往贵州省从江县支教,开始踏上做文明使者之路。那一年,他在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一方面深入苗乡侗寨进行调查研究,爬山涉水,访贫问苦,步行上千里,走访了雍里、翠里、高增、丙妹等三乡一镇的二十多个村寨,走访了近百位苗民、壮民、瑶民、侗民、布依族村民,写下了五万多字的支教和调研笔记;同时,在大洞中学、归林壮族小学、污扭苗族小学开设公开课和示范课,辅导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先后进行了一个月的支教活动,获得了当地党政部门的好评。

从此,他就一直关注那里。返回杭州后,他告诉杭州的志愿者们:西部特别是从江县的少数民族镇正确的是什么?作为东部应该如何去帮助西部落后地区:

一是从教育入手,为当地培训校长、老师----我们东部无论怎样热心支教大终究还是要靠当地的教师来完成艰巨的教育任务;

二是国家已经解决了学生入学的经费问题(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培困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真正需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资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以及急需的学生生活、体育锻炼、卫生设施等;

三为了实现确保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自身民族特色的继承发扬下去。所以,首先,他利用一年里所有的节假日时间,白天查资料,晚上伏案写作,把自己调查来的资料,加上查到的资料,整理补充,写成了《走进桃花源》这本书的草稿;其次,先后在浙江大学“长三角高校‘关注三农’公益社团论坛”,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民办东方中学做了支教的专题报告,介绍西部现状及新时代资助西部的新思路。而且,在第九世界公益组织的组织、支持下,努力征集社会公益人士的帮助,为污扭小学解决了小学生饮用水及厕所问题,高加小学的操场体育设施和教室玻璃窗,还有十几所小学几千名学生的《新华字典》。

2007年五一节,他放弃节日休息,又自费和十几位志愿者一块,亲自把从江县小学生急需的文具、文体用品、《新华字典》等送去,亲自走访丙妹镇最贫穷的乡村,调查了老或小学,并将自己的调查报告给当地领导审阅,结果被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看中,希望施老师能够帮助正式出版,供从江县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因为当地不用说学生就是许多教师,也对自己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学文化了解甚少。为此,他回到杭州后,就积极地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周俊编辑联系,在市教育局、浙大附中领导的支持下,自己出钱联系落实该书的出版事宜。

2007年7月,施老师为了让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下半年新学期开学前读到这本书,而且为了慎重,避免书中出现民族性纰漏,就提前从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出院,带着断了四根肋骨,肺气胸刚刚开刀结束的身体,支撑着带伤给准备前往从江县支教的浙江工业大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进行培训,坚持了两天。而且在到医院拆线后的第二天,就又自费,从杭州坐火车二十五个小时,并且在路况很差的盘山公路上乘汽车颠簸时来个小时,抱病到从江县支教半个月:一是组织全国十几位志愿者在丙妹镇大融小学、雍里乡敖里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举办小学生夏令营;二是将书稿带到当地请当地教育部门审查(因为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他认为作为教材坚持要慎重对待,真正把好事做好);三是应约给从江几十位中学班主任老师进行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班主任工作的培训。

2007年八月,他匆匆地不辞辛劳赶回杭州后,就在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市教育局以及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和一些热心公益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出版了《走进桃花源》这本书,并且在浙江图书馆的“人文大讲堂”做了支教的专题报告和新书发布会。自己出资三万多,与学校、教育局一起,购书八千册赠送给从江县所有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为少数民族地区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充满活力的文化之种。因为施老师希望从中小学生入手,播撒现代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从而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大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可以这样说:施老师这位文明使者,企望通过这本书,在苗乡侗寨播下文化的种子,从而收获文明的硕果。

《走进桃花源》是以宣传、保存和继承苗族、侗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供苗乡侗寨的师生们阅读、学习用的乡土教材,是施老师几次支教活动中深入苗乡侗寨调查研究所得,是他为西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的一份努力。他希望通过支教而带去的现代文明,通过这本书,能在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上更好的生长,更好的发育,相信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关注西部的人们从文化教育建设入手,引领西部农村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同时,他也结合西部经济条件、社会发展、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当地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利用假期,为当地教师进行了初中班主任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致力于改善西部的中小学教育,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也为后续的西部支教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当然,施老师的书也是一本真实的反映西部农村教育、农村生活的读物。书中通过他的亲身体会、真实记录,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农村教育和西部农村的种种现状。所以《走进桃花源》也可以是城市里广大青少年的课外读物。

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教育过程中的城市化倾向日趋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几乎都是为适应城市生活而作。城市的孩子,一出门见到的就是喧闹的车辆和宽阔的街道,从一记事起就开始与电脑打交道。生活上的远离农村,与城市化倾向严重而导致的心灵上同故土的疏离,他们渐渐把农村忘却。因此,书中展现的西部农村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城市孩子了解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另一方水土上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理想,唤起他们对农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和对比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对比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力,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他们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却忘记了农村那些为了生存的孩子。而通过这本书则可以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他们的生活。

2007年国庆长假,施老师动员自己的学生出资,在上海交大,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知名小学校长给贵州从江县和浙江景宁的50位少数民族小学校长进行培训。而他自己也牺牲假期,自费前往上海,亲自带队,陪着校长们听课、讨论、活动,亲自为他们上课。期望通过培训一位校长,带动十几位老师,改进一代代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十二月,则在金华参加由另一位学生在那里组织的、由从江县其他几十位小学校长参加的培训活动。

2008年7月,他为浙江大学“三农协会”设计策划了大学生西部帮困新思路:

一方面动员东部的小学和从江县岜沙小学结对子,形成东西部小学互动机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在西部开拓“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经济林项目”由浙江大学三农协会捐献优良板栗树苗,在当地建设可以造福百姓的经济林,以便走出一条增强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三是深入当地民间了解风土人情,访贫问苦,进行调查研究,为当地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并且又一次与大学生们一块来到从江县,在半个月时间里,上山下底,访贫问苦,指导浙大的学生开展工作,而他自己则亲自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给小学老师上课。

2009年7月,他又花费半个多月时间,自费到从江县。一方面亲自带了四十名浙大学子到从江三小支教,组织东西部小学老师进行教学交流,上示范课,讲评各种交流课,结合具体课例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并且首次尝试组织东部的中小学生到从江县和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架设东西部下一代的沟通桥梁,共同为西部的未来发展做出努力。另外又通过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这个平台,介绍全国各地四五所大学的志愿者,组织许多有爱心的志愿者近百人,到从江县进行支教、调研活动。

施永忠老师,是中学教师支教志愿者队伍中的典型。他象一位勤劳的现代文明使者,五次自费奔赴西部地区义务支教,给西部的孩子和老师带来知识和希望,带来都市的文明和信息,他就像清泉浇灌着山区孩子贫瘠干涸但又渴求希望的心田。虽然生活很艰苦,工作很劳累,但是他内心却充满着激情,因为在他看来,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正因此,他在支教以外,还坚持定期献血,从1999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日积月累,已经献血32次,献血22400毫升。

他在谈到支教经历时说:“怀着一颗嚼食菜根苦的心去支教,却品尝到了一种如饴的甘醇,感谢支教,它让我生命的时空得到了延伸,更新了我酸甜苦辣的定义,在那广阔而贫困的山区体验到了更多的生命意义。”他利用节假日,用自己以及学校提供的旅游经费,默默地用真诚和行动,前往被称作“第九世界”的贵州省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支教,践行着一名当代中学教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及一名中学教师的神圣使命。他从中学教师的道德义务的认识与履行来看,服从国家需要,积极服务人民,无私奉献,志愿支教,这些都属于道德义务行为。与法律义务的履行具有他律性不同,道德义务的履行具有自觉自律性,这种自律是个体内心对社会道德信仰的一种内化。当道德义务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感,就完全摆脱了一般义务所具有的消极他律性,而成为主体意识中一种自由自觉的选择,并从中升华出人性觉醒的高尚的光辉。

作为中学教师选择志愿支教,最初也许是出于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或是瞬间的触动与震撼。正如作者在书的前言所写的:“为的只是一个梦,一个儿时的梦-----走很多的路,认识很多的人,见识更多的文化,献出力所能及的一点点爱心----就这么简单而执着。”可是当他面对支教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目睹那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他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他要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这些愿望内化为心中的道德责任感时,他义无返顾,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要为贫困边远地区的孩童“讲解外面世界的精彩”,要用科学的火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这种高尚的人性的光辉,让他自觉履行了中学教师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并把这种道德义务延续下去。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近几年实施了西部支教计划,几年来,国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促进了西部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促进了教师转变就业创业观念,立志到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树立起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部特别是杭州市以施老师为代表的中小学教师对西部的支教活动,对促进东西部教育公平、发展落后地区教育有着重大作用。而中小学教师利用节假日自费支教,则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大力表彰和推进。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西部才能更快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日益优化,中小学教师支教志愿者活动一定能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伦理之光。希望见到更多的象施老师那样的在职教师,象一批批勤奋的文明使者,无私奉献,不懈努力,为西部孩子送来爱心,送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促进西部文化种子的萌发,从而为振兴西部,创建和谐社会,作出东部教育者的努力。

四年来,施老师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前后五次到贵州从江县支教,累计行程早已超过二万五千里,耗费也早已超过五万,累计志愿服务的时间也已达到两

千多小时,在我们苗乡侗寨,留下了他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足迹:

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和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卫生、体育、饮食条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他身体力行,他热心牵线,他热情鼓动,为西部教育带去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结合苗乡侗寨的实际提出了很好的教育改革意见,特别是身体力行的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校长、教师培训机制,为西部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培养机制,给西部的教育注入了汩汩的新鲜血液,使西部的教育充满了活力。

贵州苗乡侗寨的父老乡亲感谢他,专门写来感谢信:西部的老师感谢他,西部的孩子感谢他。他是从江县苗乡侗寨的荣誉公民,他是今天民族团结的典范,他更是苗乡侗寨教育的引路人,他给西部带去了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他从来不提出什么要求,今天在这里,我们谨代表苗乡侗寨的父老乡亲,写这份推荐信,表达对施永忠老师的敬意,也特别感谢杭州市委、市政府,杭州市教育局,特别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这样优秀的老师,也感谢杭州教师对西部一直以来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附:

赠施永忠老师

悄悄的你来了

悄悄的你走了

似天边的那一抹云彩

掠过苗乡侗寨的山头

清澈的都柳江水

映下了你的身影

那苍莽的山林

因你的到访而滋润如油

你的心灵如此淡定

从无任何奢求

你可曾想到

其实你留下的印迹

恰如一粒种子

待来年

会有意想不到的丰收

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秦昌州

文化使者李本正先生 篇3

文化先驱严复在弥留之际,遗嘱有言:“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一语道尽新知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他关于翻译事业的宏愿有待于有识之士继承并作为中华民族永久的大业。

李本正先生少年聪慧,已崭露艺术才华和对外语的兴趣,曾经为校园画壁画、刻印蜡版小报。在名校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时,不仅外语成绩一直优异,且爱好画画,是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积极参加者,为学校师生所称赞,故与美术和外语结缘甚早。尽管时事历变,他却甘于在寂寞中体道,在孤独中证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以外语基础深厚、词汇量大凸显出其语言天赋。天道酬勤,语言学专家杨成凯(林夕)先生慧眼识奇才,不仅合作翻译著作,并竭诚推举李本正先生,使其有幸结识范景中先生等知名翻译家和学者,共同投身翻译事业。

先生天性淳朴,淡泊自甘,工作、生活在天津这一大都市,深居简出,实可谓“大隐隐于市”。先生一生热爱翻译,翻译著作以严谨而自然流畅著称,而他却谦逊地称自己是“喜爱翻译”。 二十多年寒灯夜雨,云窗雪案,汲汲穷年,始终置名利于度外而巍然不动,对文化传译事业,秉持着使徒般的忠诚和毅力,细心考察与诠释中外文化,落笔审慎,问题无论巨细,都反复推敲,一丝不苟地认真解决,始终如一地恪守着知识神圣的操守。在此期间翻译和校译出版了大量艺术理论文章和著作。

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在《美术译丛》和《世界美术》这两种重要刊物先后发表涉及艺术观念、艺术史、美术思潮、艺术学方法论、艺术家个案、美术史料、绘画技法等各个方面以及不同层面的文章和著作章节,对中国美术新观念以及新浪潮的产生起到启蒙和推进的作用。

鉴于中国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局限和保守现象,李本正先生与范景中等著名学者和同仁一道把新柏拉图主义、图像学(欧文·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等不同学派介绍给中国美术界,丰富了中国美术理论界可资借鉴的艺术研究方法,使美术现象和作品的阐说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单一模式的状况。

除了艺术理论外,李本正先生还参与翻译了不少科学哲学的著作,如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开放的宇宙》等重要著作。这些译著,在美术界甚至其他领域都产生极大反响,不仅理论家、批评家,而且艺术家、哲学家都深受惠泽,因而在学界影响十分深远。

希腊艺术不仅是欧洲的精神象征,也是影响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李本正先生1980年代就与杨成凯、范景中等专家翻译出版了《希腊艺术手册》,这部工具书性质的书全面而又精炼,系统而有条理,严谨而又丰富地展现了古希腊各个时期的艺术状况——绘画、雕刻、陶瓷,并介绍了其风格形成、工艺技术等等,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故此书翻译难度可想而知,充分体现了李本正先生坚实而精湛的翻译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因此,这部工具书屡次再版,一直成为艺术界耳熟能详的案头书。

李本正先生对翻译工作的艰难深有体会,认为:“谈到翻译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据我个人的经验,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从事美术理论翻译多年,深感译事之艰辛,需要字斟句酌,反复阅读原文及相关材料,深度理解之后才会有晓畅的译言,这个过程往往并不一帆风顺。”

年轻学者阎洁在《李本正的美术著述翻译研究》中将李本正先生所译著作和文章与国内其他版本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本正先生越轶群贤的语言禀赋,并称赞其严谨而高超的翻译水平体现了娴熟地运用“增词法、减词法、正译法、反译法、重复法、词类转译法”等一系列解决各种翻译问题和难题的精密练达的技术与方法。

与李本正先生多次合作翻译过著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家杨成凯先生,曾经高度赞扬李本正先生:立身如世外高士,于今罕见,翻译上,有不少难度极高让众人棘手的句子或段落,经他的妙笔,翻译转换得十分自然、准确,令人拍案叫绝。

如今,李本正先生参与翻译的《希腊艺术手册》、《艺术与错觉》、《美术史的形状Ⅰ: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等都早已成为美术史家、批评家的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籍。近年,他又单独翻译完成了《视觉的探讨》这本关于视觉文化的重要著作,为中国艺术界又增添了一部欧洲专家从视觉文化的层面考察绘画、建筑、装置的理论专著,无疑将会对学界产生新的影响。

做一名优秀的中美文化交流使者 篇4

我所居住的Watertown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北部小镇, 这个小镇上居住的绝大部分是白种人。这里的美国人文明友善, 生活富足安逸, 但普遍对处于地球另一半的中国并不太了解。我是这个镇子上唯一的中国人, 因此, 我就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展示、宣传中国的悠久文化和风土人情。赴美前, 我通过申请成为南京市“博爱使者”, 我带去了许多宣传中国、宣传江苏和南京的画册、光盘、工艺品。在学校图书馆里, 我特地举办了一个小型“中国文化展”, 后来还被邀请到当地一所小学作了介绍中国的专题报告。展览用的那些资料我全部赠送给了学校图书馆, 并希望学校永久收藏。在全镇举行的新年晚会上, 我穿上唐装, 登台演奏了一首优美的中国钢琴曲《梁祝》, 在场的观众非常感激我带给他们的美妙的东方乐曲, 说这是他们听到过的最动听的旋律之一, 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很多同学对我带去的“中国结”充满好奇, 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中国结的制作方法, 在演讲课上教会了每一个美国同学……在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我深深地为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 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有趣的建筑学课程

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是明尼苏达州的一所五星级公立高中, 教学质量比较高, 开设了多门AP课程 (AP即Advanced Placement, 是学生在高中时候读的高中以外的课程, 一般都跟大学有关联) 。我被学校安排进入十二年级 (相当于中国高三) 学习。这一学年中, 除了交流学生必修的美国历史和英语外, 我还选修了演讲、AP数学 (微积分) 、AP物理、化学、建筑、油画、乐队等课程。其中Construction (建筑学) 课程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 理论结合实践, 以实践为主。秋季和冬季, 每天一节户外课, 即使摄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也不例外。课程作业就是集体建造一栋房子, 从确定地基到施工建造再到室内装潢和管线铺设, 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工程饱含了我和同学们的心血与汗水, 近百种工具许多我都未曾见过, 操作起来让我深深体会到工人的辛劳。后来我们终于建成了一栋十分漂亮的房子, 并以6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当我们站在建成的房前留影时, 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喜悦和兴奋更是溢满脸庞。亲身经历过这些活动,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和工作精神:认真、主动、合作、竞争。

感受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初来乍到, 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下学习, 对我来说确实是严峻的考验。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中美两国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高中通常一学年有四个学期:秋、冬、春、夏。早晨8:00开始上课, 90分钟一节课, 共四节。中午仅有30分钟午餐时间。下午3点钟放学后, 几乎全体学生都各自参加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 一般6点钟左右回家。不亲历美国的高中生活, 你可能难以相信:这里的高中学习生活与我们中国竟然没有什么区别:沉重的书包 (教科书厚达3~4cm, 书和体育用品多到有时甚至要带两个书包) , 良好的课堂纪律, 经常课堂测验, 每天也布置不少家庭作业。学生的成绩积点———GPA由平时的情况、小测验成绩, 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等折算而成, 满分为4.0。据我观察, 美国中学的排名现象较中国更明显, 每学期结束, 学生都会拿到分数条, 上有考试成绩、GPA积点、全年级排名等。学校的排名更是公开的, 网站上一目了然:每年高考成绩均分多少, 有多少学生参加了全美统一举行的AP课程考试, 合格率多少……

美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确有不同之处, 在那儿我才知道应该怎样预习, 才做到了真正的预习。因为上课老师讲的少, 涉及的内容多, 因此学生们必须先自己查阅资料, 熟读教科书, 甚至得先将题目做好。有些作业是完成报告, 引用一句话都要注明出处;有些作业则需要小组合作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 并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也注重因材施教, 灵活教学。例如我有时物理作业完成得很快, 老师就会要求我去做一些额外的实验;第一学期微积分选课与其他课有冲突, 学校允许我先自学, 第二学期再直接插班学习。在美国的一学年里, 我在学习方面展示了一个中国中学生应有的不畏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理科功底, 总积分GPA达4.0, 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高中毕业证书。

文化使者 篇5

——和文化集大成者王殿明的文化贡献可圈可点

陈步峰

和的使者王殿明,多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传播,且日见成效颇有建树。从理论到实践,从十余本理论专著到《中国和学年鉴》出版,从创作传唱“和之歌”到评选全球24孝、感恩书画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从平面展示到立体多维体验、从建设和的圣地——“中国首座和文化宫”到梦想王国——中华圆梦园,从远古的和文脉的挖掘提升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王殿明不仅形成了和文化体系,丰富完善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而且提供了宣传展示体验和文化的平台阵地,创造了弘扬和文化的新的样式和通道。使博大精深的和文化鲜活的展现给世人,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闻着香、记得住、学得进、想得起、传得开、做得来,为和文化科学的丰富完善拓展宣传和践行、为文化强国中国梦做出了突出贡献。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王殿明身材魁梧却步履稳健慈眉善目,一脸和气,思维奔放却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活脱脱一个天生的“和的使者”。

王殿明已经由一个爱心老转转型为和谐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院长、专家、“万和宫主”,继而成为中华圆梦园的“园主”,成为名副其实且声名远播的“和”文化的信仰者、创新者、建设者、传播者、倡行者 引航人、夯筑和谐大厦的工程师。专家点赞:王殿明是当之无愧的“和文化集大成者”。至少为和文化的发展弘扬做出了十大贡献。

1、倡“四和”。执着研究和文化,快乐担当和使者。在2006年和谐文化研究会创建之初,王殿明先生就提出了四句行动纲领:“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的使者”,这四句话简易直白,成为他和和文化团队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

2013年,王殿明又明确提出:“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这十二个字既是他本人与和的团队的行动宗旨与执着追求,也是面向社会的呼喊。他希望更多的人以“和”为本,实现更睿智、更轻松、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的人生目标。

2、著《和经》。中华上下五千年,和文化一脉相传:

大宇宙/众星和。日生辉/天地和。祖伏羲/太极和。和生物/首史伯。

圣孔孟/讲中和。道家说/天人合。真善美/和为尺。假恶丑/和为则。

举和旗/树和碑。和之家/合之国。新中国/大团结。新世纪/大和谐。

各民族/唱《和经》。兴中华/奔大同!/奔大同!(《和经》节选)

《和经》全称《和谐三字经》,这篇三字经经过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制作成小学生表演的快板节目,四处传唱,对普及和文化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3、写《和诗》。草根诗人专写和,质朴诗作更鲜活。

王殿明虽然不是诗人,也未曾学过写诗,前半生几乎与诗绝缘。但全身心投入和事业虔诚的追崇和的信仰之后,骨子里流淌着和的血液,眼里看到的和美景色,心理联想到和的景象,不由得浮想联翩,竟也激发出写诗的潜能,常常诗兴大发,反复吟诵共享,有时竟到了着迷的程度,夜不能寐挑灯夜战反复推敲,竟然一发不可收,创作出一首首哲理深刻质朴厚重的诗篇来。

如:人心无和人成魔/家庭不和砸饭锅/国家失和山河破/世界无和灾难多。

人心和顺人成佛/家庭和睦好生活/国家和谐山河美/世界和平天人合。

这首诗通过对“不和”所带来的家国之灾与“和”所带来的家国和美相对比,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使“和”成为践行的目标。人从和中来,信和本应该;和是众妙门,尚和和美在;万物和花开,效法多仁爱;环球一家人,和合新时代。

人人会说和为贵,为何时时不作为;各种危机在眼前,杀生武器堆成堆;实乃不知和为贵,信仰和合不到位;和的思想未生根,毒草遮羞和难辉。和生万物育人类,人当信和归本位;和救人类解危机,天地人和处处美。

“小万庄,大境界,万和宫里他同心结,看看圣贤咱心里爽呀,听听诗词好感觉。请到万庄看和谐,和是这里的大事业,看遍天下和最美呀,还是和字真高洁。请到万庄看和谐„„”——《请到万庄看和谐》

诗言志诗如其人,他的诗作全是为和而作,既丰富了和文化,又是他和文化研究发展阶段的再现及其思想境界升华的历程。今年五一前夕,在圆梦园忙了一天的王殿明思绪万千,顿来灵感,创作反复吟诵和诗,并在黎明前发微信共享。《盼复兴》:夜半三更难入梦,手抚梦碑思复兴,春风已渡戴河水,回首拜和现黎明。

4、作《和歌》:抒怀歌咏和之情,园中飞出和之歌。

一个科学的文化体系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将会飞得更高更远。一首《和歌》必将有力的展示和文化的魅力。我在讲课时曾自豪的分享:《党歌》《军歌》《国歌》都与石家庄有缘,而今天下第一庄又飞出了天下第一首《和歌》。《和歌》是圆梦园主王殿明发自心中的呼喊:

和生一个天/天圆一个和/日月星辰和无限/阳光雨露生万和。

和生一个地/地圆一个和/五行和生众儿孙/兄弟姐妹本姓和。

和生天下人/人圆一个和/天地人和同一梦/圆梦唯有都信和。这首《和歌》阐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天地人;中国人的价值观:天地人和;中国人的方法论:信仰和追求和。一切以“和”为标准,一切 以“和”为行动指南。这首歌经王咏梅作曲,著名词作者车行策划,感恩使者刘和刚动情演唱,成为传播和文化的最佳利器,不断扩大“和”文化对人心灵的教化熏陶作用。日前,该歌已经篆刻在中华圆梦园,成为园中一大亮色。

5、建和村。开发筑造万和宫,和谐文化第一村。

2006年,王殿明在自己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投资3200多万,历时一年建成万和宫。“我的家乡万庄,古时叫„万和庄‟。„和‟是我们那里的老传统了。”深厚的家乡情结让王殿明把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建在了家乡。一座被学者誉为“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出心裁、独树一帜、独出机杼、独领风骚”的集中华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中华万和宫”在冀南大地拔地而起。园内围绕开辟了十大文化区,希望人们在休闲游览中得到和文化的熏陶,调整心态,平和心绪,启迪心智。在改变万庄村庄硬环境的同时,他把和文化理念送到各家各户,每户都有风格迥异的和文化的宣传画,做到了一步一景一家一景。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 提升了万庄和万庄人的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同时,填补了和文化旅游空白,拓展了传播正能量的的真谛,趟出了和文化农村建设的新路,使得万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夜蹿红”,惹得政界要人、文人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纷纷慕名前来,抒怀畅谷,投笔歌赋、虔诚礼拜。

“琼楼东望西茫茫,龙腾虎踞阔复长;万家灯火村四畔,宝珠一颗画中央”。万和宫以和谐文化为主旨,以儒、释、道为主线,集历史文化之大成,融各派宗教与一体,以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神话传说、人物雕塑和植根自然、依山面水、碑石园林、绿草树荫、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为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和谐文化主题。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博古览今融汇中外的建筑格局,还以启迪想象的美术设计,使人对万和宫的欣赏超越了对建筑的理解。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气宇轩昂的殿宇回廊,静湖奇石相映,小桥流水成趣,林木花草姹紫嫣红,绮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精神融合一韵,让人尽享和谐之美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数百座先贤圣哲名人雕像,千余幅古今中外精美画品,数万字经典史籍箴言篆刻,无不显示了和谐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彰显了和谐文化的丰富、灿烂与多姿。人们走进万和宫,或直观领略或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文化的历史延续,启发对于万和宫寓意的认知,从而把人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当今社会的“和文化”建设上来。

中国青年网作为CCTV2008三农人物推荐活动的重点——“情系三农·和谐新农村”高峰论坛,于2009年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就三农问题作了精彩讲解,王殿明同志应邀在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认为他创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是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尝试。河北省文明办主任白石点赞:“万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是燕赵大地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挥毫泼墨,书写了“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大字赠予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晨崧先生赋诗盛赞:“心醉诗声月醉云,满园文韵梦追魂。圣宫更胜瑶池境,天下和谐第一村”。

6、成和家。建立平台聚英才,众志成城创名片。2006年成立首家专门研究传播和谐文化的研究会,随后成立中华和文化研究院,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之音和致力于和文化研究传播的仁人志士,不断扩大和文化团队,策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随着他的锲而不舍与文化智慧,两个组织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富有生机活力的感召力影响力最强的文化社团和文化名片。

7、创和文。著作等身成体系,生动形象传播和。王殿明的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且成果颇丰,极大的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有数百万字的精装本的《中国和学年鉴》而且有围绕着五大轴线(包括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生态和谐)创作的《王殿明九和思想》《和之说》《史伯研究文献辑要》《王殿明论和文化三六九》《学会快乐生活》《万庄史话》等十余部雅俗共赏的和文化专著,还有众多主流媒体的数十篇采访报道。

为了让“和”这个具有丰富、玄妙哲学内涵的汉字走出超越的道的境界,进入世俗的生活的世界,近两年王殿明先生先后尝试用“九”这个数字来阐释“和”,以便形成生活化的、系统的“和”的思想,从而指导人的生活。指导生活是他思考“和”的一贯路径,他认为: “和”是生活化的东西,不结合实践,不结合生活就是大话、空话。《和美人生三六九》,《日行九和》,《和家九生》,《和家九化》一系列“九和”思想相继成形。

《和美人生三六九》尝试用“三、六、九”把和美人生的主要脉络描述出来。“三”是三个基本点——“学、看、做”。有益的知识每天学一点;美好的事物每天看一点;助人的善事每天做一点。“六”是六件法宝—— 和吃、和穿、和动、和体、和欲、和天。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要把握一个“和”,都要恰当、合适。“九”是九盏明灯——孝、仁、礼、信、善、廉、耻、俭、和。九盏明灯也是九德,做人不仅是自身的修行,还是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九盏明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和美人生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操守标准。

《日行九和》从生活细节入手,关键在行动。以“和”为习惯,以“和” 为行动指南,重在实践养成,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助于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九和”分别是:一,面和,指微笑与人相处;二,言和,指说话要和气;三,心和,指敞开心扉,真诚待人;四,眼和,是以友好、善良的眼光看别人;五,身和,指乐施善举,要常怀爱心,助人为乐;六,食和,指注重饮食习惯和礼仪;七,德和,指以德为行,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行为;八,智和,指用智慧去塑造和谐,创造幸福生活;九,天和,指“天人合一”,“天和”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平衡点,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8、做和事。组织策划搞活动,爱洒天下做功德。

王殿明围绕社会焦点热点,精心策划组织了系列和文化文化公益活动,不断拓展和文化外延。投资200多万创办“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历时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为了寻访到那些行孝的典型人物,慕名到全国走访,上山下乡穿街走巷,还三顾茅庐诚请孝女“出山”,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向“孝子”鞠躬致敬,向全场行军礼感谢。24孝辑录成书,典范人物做成雕塑,即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华孝道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又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

王殿明不仅经常资助弱势群体,捐资助教扶危济困,而且经常创意组织承办和参加国内外的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老红军、老专家、老领导参加和文化研讨会报告会演唱会,以及和文化贡献者表彰大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王殿明会长应邀出席中央统战部举办的“和谐两岸 墨香中秋”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活动;2012年9月14日,由中国关工委、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起,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组委会承办的“万和宫杯2012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和文化的研究传播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许嘉璐、顾秀莲、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接见王殿明,并对王殿明独特的文化贡献给与高度评价。许多知名国内外专家也纷纷点赞王殿明的文化贡献。

9、杨和人。宣扬和的典范人物,使和文化更加形象鲜活。

他把古今24孝、十大慈善爱心人物,毛泽东宣扬培树的八大服务品牌,以及白求恩、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吕玉兰等和文化典型做成雕塑,把他们的事迹制成展板、编成书籍进行传播,使和文化更加鲜活形象。

10、建和园。文化助力中国梦,圆梦园中体验和。

王殿明投资五千多万,在旅游圣地北戴河创建中华圆梦园,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梦碑和第一和伯碑,创建“和文化”的宣传教育研究传播基地与 “和谐文化示范区”。旨在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和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宣扬和文化,促进和文化与中国梦的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把和文化信仰产业与文化养生旅游有机融合,以和化中华、助力中国梦。

圆梦和园建有东方唯一中国梦碑”,纯制质2 1米高的雄姿,与同质18、8米高的和尊神祖,联袂相映,矗立于渤海之滨,承天接地,远眺苍茫大海,近瞰雄关内外:芸芸众生、苍茫大地,形成雄碑与人、于天地山水,梦碑与和碑,中中国梦馆与和诸馆、景交相辉映,把和文化、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艺术的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为文化强国助力增辉。

圆梦和园雄伟大气,承受了天地赋予的无限巨大场能,置身其中走一走看一看拜一拜,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潜意识就会有一种神明的感觉。婆媳夫妻家庭矛盾者,将逐步得到缓解;上下级纠结者 将逐步得到释怀;心情郁闷者将逐步得到疏泄:贪欲妄为者将逐步得到惊醒;仇怨记恨者将逐步得到化解„„引起全国数十大媒体、百万网民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建园以米游人络绎不绝,交口传扬,为人们拓展了一个参观学习与信仰祭拜和的神明圣地。

园中还有玫瑰园、美梦园、三农文化园、十大思想家、领袖的风采、文化故事雕塑等多个文化展馆,不仅戴河环园而过,而且园中布局精到,各种名贵花木,瓜果梨桃、月亮湾、幸福渠、快乐岛、情侣屋等交相辉映,可谓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大有桃花源中可耕田的联想。

王殿明的执着精神和文化贡献可圈可点,他是军转的骄傲,企业家的自豪,专家的典范。因为他不仅是溯“和”之源的追梦痴人,而且是美梦成真的和的使 5 者,他把自己的追求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不断为强国梦想助力增辉。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1、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梦想和‚中华复兴我的责任‛的使命感事业心及其献身精神,是其执着探索辛勤耕耘超负荷运转的源动力。

王殿明从多年的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国梦的灵魂和动力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梦只能是个“梦”。“中国梦”最关键的不是发财梦,文化上的自豪与满足才是国人心中中国梦的核心。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中国梦首先是文化梦,文化梦使中国梦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多姿。经济使国家强大,文化使国家伟大。当今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信仰危机文化危机,因此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服务自强”实现中国梦。软硬失衡贻害无穷,协调发展和谐共赢,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和谐发展文化引领是真道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兴企强国。而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文化强国中国梦的助推器。和是上天赋予人类,并经过世世代代与天地自然、族群演变磨合进化、超越,而形成的优秀基因的结晶,她与天地一体聚敛了无限大的场能。‚和生万物‛,‚中庸之道‛,‚仁爱礼和‛,‚圆和大同‛等和的理念是天地圣德的体现,是宁宙及万物生生不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她惠及万物丰茂、人类健康长寿、智慧快乐;中和平衡、处世有道、兴业有术;仁爱友善、家庭和睦、敬业规矩、礼忠孝信;天下和畅、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她所呈现的场能,就像无形的大手和不可抗拒的伟岸教诲,在人的思想中、在社会、在家庭、在行行业业中,有意无意地激动人们的潜意识,劝诱、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天地相融贯通。因此,他在下海创业挖的第一桶金后,不是考虑如何赚钱享受,而是毅然决然的转型创建和谐文化研究会,执着的研究传播和文化。虽然‚创业艰难百战多‛,面临诸多磨难和非议,他却淡漠名利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义无反顾的做和的使者,和文化事业搞得越来越红火,使越来越多的人共创共享和文化成果。

王殿明讲:‚推广‘和文化’,是我的信仰、追求和事业,是我的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我应当快乐担当。现在人们有钱了,幸福感却不如以往了,为什么?因为人们需要一种文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我们就来做这件事,而且要竭尽全力做好做精。‛‚人这一生,要作为,要奋斗,挣到钱是一种本事,但把钱花到益处,为文化强国助力添彩、提升文化服务贡献度,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快乐和享受。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同人民大众的精神物质享受统一起来,共创共享文化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一生,是我最大的价值和追求‛。

2、用心用情用智和到位到底到心的服务是前提,用心经营精细组织经常有效地文化活动是保证。

有为就有位,只要服务到位到底,专家和社团也能干大事;协会更需经营,更要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效益。多年来,和谐文化研究会与和谐文化研究院,以干事业做功德的心态全心全意服务于和文化建设,为文化强国文化兴市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正能量。做到了八个一:一支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百余人的专家队伍和数百人的和的使者的队伍;一个品牌:和文化研究学会;一个平台:提供论坛、研讨、刊物、书籍、策划等活动及服务平台,每年数次举办文化论坛和研讨 6 会;一个学院:弘扬和文化的和学研究院。着眼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和企业热点焦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和文化课题研究,系统研究和文化,不断推动和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个标杆:宣扬和文化典范,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一系列的文化公益活动。一个华夏和谐第一村。一个中华圆梦园。

3、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考、虚心的学习和创新的智慧以及办事果断执行到位是关键。

他见贤思齐 唯先必学,而且雷厉风行,主张少争论多实践,先学起来干起来再说。他思想敏锐善于观察并勤学善思观念前瞻。每次听他发言不仅与市俱进常听常新,而且他前瞻的观念、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案例和动情的解说吟诵,每次都成为峰会和论坛的亮点,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王殿明会长善学勤思笔耕不辍,撰写近百万字字的论文和专著。中国第一梦碑、和伯碑、以及中华圆梦园、万和宫的整体建筑,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组织施工成为现实,成为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给人启迪和美不胜收的文化景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博大精深的和文化,创作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旅游学习感悟启迪的艺术品,这是中华文化传播艺术的有益创新,是为实现中国梦输出正能量的积极探索,从做梦追梦到创意实施美梦成真,不仅彰显了王殿明的创新思维聪明智慧和心灵境界,而且体现出了他强劲的组织指挥能力和雷厉风行精明干练的办事风格。

4、想干事、能干事、执着的干成好事,耐得住寂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快乐服务的美德智慧是成功的前提。

尽管日益操劳殚精竭虑,尽管年逾花甲、却承受着青年人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尽管持续投放巨资倾其所有,尽管无利可图甚至费力不讨好,尽管历经磨难不断挑战反思超越,但王殿明先生始终是乐观的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信仰而战,为了文化强国中国梦而做,是在做功德无量的好事大事,是在从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载入史册的伟大的事业。每当他搞完一次演讲、策划一个活动,萌发一个创意、完成一次施工、建成一个文化项目,完善一个文化景点,他在充满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大家看到王殿明先生激情的阐述他的创意和规划、精心的现场组织施工、动情的创作朗诵和的诗作时,很难猜出他的实际年龄,这与他的乐观心态快乐服务和对文化事业的执著追求十分不开的。

为感谢王殿明先生的文化贡献,赠诗一首: 王通古今知国情,殿上道理畅和风,明示振邦强民意,春舞大地唱复兴。

作者:陈步峰 系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服务文化新科学开创者 *** chenbufeng@126.com 共享网站:中国服务文化网 陈步峰与文化之音王殿明优势互补,为和文化事业助力添彩

沈辰 当祖国的“文化使者” 篇6

此次策展人之一,加拿大华裔沈辰再次成为焦点。

促成“中国秦汉文明展”北美行

沈辰,现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亚考古研究主任、资深研究员,促成并承接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国宝展览的流程设计工作。

这次主题为“中国秦汉文明展”的展览了2010年至2012年初在加拿大四座城市进行盛大巡回展出,空间跨越加拿大东部和西部。巡回展的首展便是沈辰所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这是兵马俑在北美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出。沈辰介绍说,本次展览将是兵马俑第三次在ROM馆内展出。第一次是1974年山中加两国政府共同举办的“新中国出土文物展”,第二次是2002年ROM和美国的一些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这次则是RoM自己策划设计的展览,专门为加拿大多家博物馆群展而设计。他说,此次“中国秦汉文明展”枷国巡同展从策划到展出历时两年多。

他表示,與中国文物的其它海外腱览相比,“中国秦汉文明展”所涉及的展品数量,展品大小,还有展地的大小均与以往有显着不同,本次展览将成为北美最大规模的兵马俑展览。

首展展品共120件(组),分别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陇县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15家文物收藏单位及考古单位。

展会期间,博物馆邀请中外专家学者进行围绕兵马俑、中国战争史,考古文化展开系列主题讲座。作为策展人,同时作为考古专家,沈辰也是系列主题讲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以出土文物为贯穿,时间跨度约一千年,中国秦汉文明展完糕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一段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沈辰说。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人们习惯称他为沈辰博士,他不仅担任馆东亚考古研究主任,同时还是安省皇家博物馆世界文化部的高级馆长,沈辰在此次展览的发布会中强调:“本次加拿大全国巡回展经过全新策划,与之前所由的国际展览有显著不同。不论从展出陶俑的数量,还是展览的规模来说,本展览都是北美所举行过最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加国巡回展将展出许多束离开过中国的展品。事实上,有些文物从未在中国任何博物馆展出。这对安省皇家博物馆及加拿大其他博物馆合作伙伴来说,无疑是一项引以为傲的胜利成果。”

而对于沈辰而言,此次展览则是实现了他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兵马俑所带来的震撼。考古学是一生最值得骄傲的选择

沈辰的父亲是一位地质勘探工作人员,从小耳濡目染,对野外考察考古就很有兴趣,1982年,沈辰考入武汉大学考古系,毕业之后,在国内工作的几年中,沈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研究旧石器的领先技术。于是他决定到美国塔尔萨大学追随名师学习“微痕研究”。他精心研究石器上的磨损和光泽,并通过微痕的类型辨别石器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生毕业之后,沈辰放弃了进入当时被认为“钱途”光明的计算机行业的机会,来到加拿大继续自己清贫的考古研究。他将目光锁定在加拿大出土的石器上。此外,他还对石器在安大略原住民向农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究。1996年,年仅32岁的沈辰成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的一名考古研究员,以华裔身份谋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席位,轰动了北美考古界。当时,学术界奇缺教学和研究的职位。沈辰在近40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甚至击败了中国考古领域泰斗、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的两位得意门生。沈辰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出国之后没有“吃老本”,继续钻研中国考古并学习了先进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做北美考古的研究。掌握了这些技术,又有实践经验,再转过头来从事中国考古,则如虎添翼。

他曾对媒体表示:选择考古学“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选择。”

尽管沈辰身处北美,近年来研究课题也以加拿大出土石器为主,但是关注祖国的目光—直未曾改变。

1997年间,沈辰当时已是安省皇家博物馆研究员,在一次考古考察研究中,第二次来到陕西西安兵马俑坑。在此之前,他曾经作为游人参观过一次兵马俑,而这一次,由于是考古同行,同时由于与秦兵马俑考古学家的友情,这次他能够更为近距离地观赏兵马俑。

而这次观赏兵马俑带给他的震撼也远远超过第一次。当时,他在佣坑前默默地许愿,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要将兵马俑带到多伦多,让加拿大人一睹中国兵马俑的风采。“兵马俑不仅令观者观赏中国古工艺制造之优美,更能体验从百年分封割据中一统华夏的秦帝国的风度。”沈辰说。

13年后,他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并且,自己为这件事提供助力,这让沈辰觉得很有自豪感。

“我们把参观这个展览列为今年‘举家出动’的暑假活动之一。”一位华人近日在加拿大华文媒体《星网》上撰文表示。据悉,仅在展出的最初两周,“中国秦兵马俑展”就已吸引了超过3万名当地观众慕名参观,在当地掀起一股中国文物欣赏热潮。众多华人与华裔留学生相偕前往,在异国他乡重温古老中华文明的脉搏。

而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作为竭力促成此事的沈辰,看到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心中又多了一份喜悦。

展品中包括18个实物大小的陶俑,其中16个为陶人,2个为陶马。这些陶俑刻划了形形色色的士兵及平民人物,包括将军,胄甲武士、低阶将领、弓弩手、杂耍者、骑兵和车夫,还有一件彩俑。展品中还有6个实物大小的武士头像及3个半尺寸的跪姿奴仆塑像。每尊都匠心独运,做工精巧,个性鲜明。

“中国秦汉文明展”将连贯展示兵马俑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沈辰说,从早期的兵马俑到秦始皇兵马俑,再到汉代的兵马俑,从造型看,兵马俑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其中秦始皇的兵马俑最为独特。

沈辰评价说,“秦始皇兵马俑有武士、文官、杂耍等,他把他的管理系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娱乐都带人地下世界。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或历史。”

沈辰现在身在国外,但他深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考古学的宝藏,而身在海外的一颗游子心,也让他时时关注中国的考古学发展,并竭尽所能地为中国的考古学尽一份自己的心力,近年来,他曾被中科院聘为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基金评选专家,在考古领域中仅他—人获此殊荣。他还获得了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以及美国的Wenner-Gren基金,这项重要的人类考古学基金鲜有授予非美国科学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美术馆(ROM)华裔考古学家沈辰博士多年坚守考古学这个“骄傲的选择”。在“浪漫又枯燥的冷专业”里成绩斐然。

沈辰认为在人文科学中,语言是第一位的。而跨过语言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年的磨练。重要的一点便是主动的参与,再难也要强迫自己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决不能闭门研究。沈辰认为自己外向的性格对本身学术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除了在考古学术上造诣深厚,沈辰对于博物馆经营管理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曾经指出“满足公众的需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力倡导博物馆放下架子,走近观众,吸收社会资金捐助,服务国民文化熏陶。“博物馆不再是傲慢的贵族,而要当谦和的平民。博物馆封闭孤立的时代结束了。”沈辰如是说。

话题再次回转到今年的“中国秦兵马俑展”,沈辰说,“人们时常叹古论今,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也向观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经过多年来的历史磨难之后,中国最终会强大起来。”或许这是每一个海外游子的心声。

文化使者 篇7

近年来, 赴欧美交流访问学习成为提升高校教师学术修养、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笔者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赴美访学, 依托密苏里州华人访学社交圈及当地华人网络社交平台, 主要对2015-2016期间赴抵密苏里州的96名高校教师在当地高校 (主要包括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 的生活、科研及社交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访谈和了解, 旨在了解高校访学教师群体在美国交流学习期间的各方面情况, 尤其是关注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沟通的使者角色。

2 研究发现和分析

笔者拟从高校教师在美访学期间的居住环境、专业交流情况、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社交、诚信等方面对高校访学群体的状况进行总结归纳, 并分析。

2.1 放学教师居住环境易使当地民众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教师在境外访学的月资助金额在1700美金左右, 因为相对比较有限的生活成本, 受调查者100%租住普通公寓t, 居住条件普通, 合租现象比较普遍。

美国租房市场有一个通识, 几乎所有的公寓标准配备天然气和冰箱, 其他生活设施基本不配备。一个租期结束, 房产公司会要求房客清空所有的个人自购物品, 对房子做深度清洁和墙壁重新上漆做新, 然后租给下一个房客。访学教师租好公寓后, 还要购置各种生活设施。因为在美留居只有一年半载, 所以除非资金特别充裕的教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会添置新品, 一般都会在当地华人论坛提供的二手市场购买离美访学教师及学生的二手物品。

至于居住地的选择, 访学群体以区域安全、学区、距离学校近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以圣路易斯为例, 高校访学教师集中居住在Clayton区, 该区以安全指数高和学区佳而著称。

分析:

首先, 高教访学教师总体居住环境非常普通, 人均占有面积不高, 居住地内较多使用二手物品及质量低劣物品。

高校教师在国内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代表的是中国教育文化界的精英群体。但是由于汇率因素和资金使用的分配 (较大资金分配在购置奢侈品和美国境内旅游上) , 在美国显示的生存状态远远低于国内中产阶级应该具有的实际状态, 易使美国当地民众及访学所在的教师同行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产生认知偏差。

其次, 高校访学教师十分重视居住区域安全性, 相对而言, 这种居住环境的选择有利于对于美国白人文化的了解, 但对于黑人和其他人种的文化了解较少, 使得对于美国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完整。

最后, 高校访学群体非常重视学区的选择, 体现出中国人对教育下一代的高度重视, 折射出的是中国人的教育观, 这种文化传达是非常了然的。

2.2 专业交流使者角色的出色完成有待于改善语言能力和做好个人规划

通过对一些访学教师的访谈, 专业交流受听力能力和外导影响较大:

2.2.1 语言障碍导致专业交流不畅

以东北林大的环境专业某访学教师为例, 她所在的实验室每周都有外导和其名下所有博士、硕士及访学的SEMINAR, 就本周的实验进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中产生的任何想法进行交流。该老师表示异常苦恼和受挫:因为受限于听力能力, 她无法很好地跟进外导及其他人的专业讨论, 无法很好地跟进整个交流。输入没有跟进, 自然无法良好输出。轮到他发言的时候, 往往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 即使没有口语能力的限制, 也不能良好互动。另外一个生科专业的访学教师, 也存在同样困惑, 每次SEMINAR, 外导都会预先布置一篇最新的专业文献, 然后针对性发言。预先读文献, 消化思考, 发言没有问题。后期针对某发言进行的讨论互动环节, 会因为听力不完全而不能良好互动。不少访学教师有同感。他们中的多数, 抱着非常高昂的学习热情, 每天坚持听力练习, 以期能提高听力!

分析:

接受调查的访学教师中, 95%的教师表示在专业沟通方面, 存在语言障碍问题, 其中听力能力导致的障碍比口语能力导致的障碍要大。口语表述不地道、表达不顺畅, 发音音准、语音语调有问题, 接收方总能轻易明白。而由于听力能力障碍导致的信息断层会使双向或者多向互动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访学教师代表中国教育界的学术水平, 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方面, 肩负着重要的使者作用。访学教师出国前应投入更多的时间, 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规划来提高听力, 切实提高听力能力, 改善语言能力!

2.2.2 选择适合的外方合作导师及个人规划影响专业交流

美国的经费管理制度严格, 后续经费跟不上的导师, 实验室会被没收, 人员会遣散。访问学者, 尤其是理工科的访学教师在一个经费充裕的实验室, 才能进行实验, 获取数据, 撰写论文。经费紧张的实验室在苦苦维持, 没有条件进行费用高昂的实验, 难以产出。而访学教师自身的规划也影响专业方面的成果。有某访学老师去外导实验室, 发现不具备条件实验, 立即改变原先规划, 放弃做实验, 重点利用优质资源大量研读专业文献, 同时利用原有数据撰写文, 请外导帮忙把关语言问题。

分析:

美方导师的资质、实验室条件及实验室人员专业素养对一个教师的一年访学经历有重要影响。资质好的外导带给访学教师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团队合作及其他。有条件的访学教师尽量全方面了解外导和实验室, 做好个人规划。专业交流使者角色的出色完成, 需要克服语言障碍, 做好个人规划。

2.3 饮食文化提前储备会更好胜任饮食文化使者角色

高校访学教师身在异邦, 青睐的依然是中餐。据调查, 88%的访学教师绝大部分一日三餐自己烹饪。

高校访学倾向于在家烹饪,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饮食习惯不同, 美国人习惯吃汉堡、比萨, 加冰的可乐, 沙拉, 餐饮做法简单易操作等, 中国人不习惯, 更倾向于传统中式面食、米饭, 做法方式包括煎、炒、炸、蒸等, 花样多、费时长、口味重;二是生活成本毕竟有限, 加上美国不菲的消费税和小费, 在外用餐消费能力有限。初到美国的访学教师外出用餐, 会尝试美式餐饮;定居一段时间的高校访学包括其他性质的短期旅美华人更倾向于去华人餐馆。在圣路易斯比较受欢迎的有JOY CLUB川菜餐馆, SEAFOOD中式自助餐馆等。中国人重礼节, 访学教师会邀请美方合作导师或者所在院系的同行到中餐馆吃饭交流, 构成了双方在轻松氛围下沟通的一个场景和渠道。在餐饭过程中, 访学教师不可避免, 需要介绍中国菜肴的名称、原料、做法、饮食理念、餐饮礼仪、餐饮区域差异等。

分析:

中餐美味不贵, 访学教师在家烹饪无可厚非, 但是, 因此减少了体验本土餐饮文化的机会。89%的访学教师表示, 受制于居住面积和居住环境的局限, 会选择在中餐馆招待外导及同行, 只有11%的教师会偶尔在家招待当地客人。较少的高校访学教师在家烹饪招待美国本土友人, 也就错失了家庭氛围下弘扬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在华人餐馆一起用餐并交流的过程中, 94%的访学教师表示不能非常良好、确切地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 要做好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使者, 需要对饮食文化提前储备, 提前进行相关词汇、词群、背景材料等的摄入和吸收内化, 输出才不会困难重重, 才能自如到位地介绍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同时, 访学教师也需要有意识了解美国的饮食文化, 餐桌礼仪等。

2.4 文化使者有义务展现中国元素的服饰文化

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5%的访学教师, 且全部是女性教师, 在特殊的场合准备穿戴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包括复古的中式发型、非常有辨识度的中式旗袍等。95%的访学教师表示奔赴美国时只带贴身所需衣物, 到美国买本地的品牌, 穿本地的服饰。这种普遍做法, 未能很好地彰显中国服饰文化。长途跋涉携带诸多衣物不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一些大品牌, 比如运动品牌耐克、服饰品牌诸如CK, 箱包品牌新秀丽等, 在国内市场上价格非常昂贵, 在美国价格却非常亲民。

据观察和粗略统计, 在美国的中国访学群体, 生活成本构成中三分之一在房租上, 不足三分之一在餐费上, 超过三分之一花费在购置名品衣物化妆品及箱包上。专门经营特价名品的Outlet市场上中国面孔和中国声音比比皆是, 消费力度令不少商家开颜。

分析:

中国访学人群对欧美名牌的喜爱和追逐促进其在美消费, 消费需求旺盛拉动美国经济, 美国商家当然喜闻乐见。但是, 正如习近平访问英国, 第一夫人大展中国元素之美一样, 访学群体应该在访学期间彰显中国元素的服饰文化, 留下中国特色服饰的印记, 体现中国服饰之美, 传达中华服饰文化。

2.5 应有意识增加与美国本土人的社会交往

77%的访学教师表示和当地美国人交往比较有限, 语言障碍是其中一个因素, 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差异。以圣路易斯为例, 棒球比赛是当地的体育热门, 也是当地人人际交往时的热门话题。访学教师可能连其规则也搞不明白, 即使借助于网络平台查询能够弄清基本规则, 在这样的话题上也很难达到顺利交流的效果。访学教师同美国当地人的交往主要局限在所在的院系同行和试验室同行及外导团队里的博士生、硕士生群体。

而这种交往密切程度, 则受多方面影响。访学教师个人交往能力及英语语言能力是一个因素。以密苏里大学某工商管理专业的访学教师为例, 此人交际能力很强, 但是受制限于英语语言能力, 该教师在与外导及其团队交际过程中, 只能是高频率参与, 参与质量大受语言能力影响。外导个人交际能力和交际喜好也是一个因素。以生科专业和资环专业的2个外导为例, 导师A性格安静, 不喜热闹, 除了学术SEMINAR很少组织团体活动, 即使组办活动也是hiking (徒步) 这种类型, 这个过程中环境安静, 语言交流非常有限。导师B则喜欢群体交往, 经常举办漂流、烧烤、potluck这样的聚会, 美食加啤酒, 无限欢乐畅饮, 在这样松弛轻松的环境下, 语言输入输出都比较多, 利于建立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另外, 中国人扎堆现象严重, 也促进了访学群体的交际圈更多地局限在当地华人圈。

分析:

国家重金资助访学教师, 远赴境外, 目的除了提高学术能力, 开拓国际视野外, 了解文化差异也是使命之一。访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融入本土文化, 了解本土生活。如果访学群体交际圈仅仅局限在华人群体中不能拓展外延, 不利于访学收益。访学教师学术交流学习之外, 应利用一切机会参与本土文化交往。没有条件的自主创造交往机会。提前做功课准备话题, 储备话题所需要的支撑材料, 通过交往彼此了解, 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更好地发挥中美文化桥梁使者作用。

2.6 高校访学群体应体现我国民素养和风范

美国诚信体系非常健全, 一旦有信用污点, 会终身携带, 无法逆转。访学教师群体都是高智商高学历, 在公共交往、与当地本土人士交往中恪守规则, 非常谨慎。诚信缺失, 更多的是发生在华人内部交往。

来自不同城市的二位访学因为租房问题发生纠纷, 访学A即将结束访学, 把自己的房子转租给即将赴往的访学B。结果因为B的原因, A承受不菲的经济损失, A要求B共同承担损失, B以经济能力不佳为由拒绝共同承担, 两人最后恶语相向。这是一个真实案例。但是, 华人失信绝非个案。

更有人将华人失信诉诸社交网络。2015年9月, 《在美国把房子租给中国大学教授的惨痛经历》一文成为微信热点, 逾10万网友围观。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在文中称, 把房子租给天津大学一位80后副教授后, 房子“变成狗窝”。承诺租住别人房子保持卫生, 结果卫生状况恶劣令人难以接受, 其中存在承诺确信问题, 但是在公共社交平台发布个人纠纷, 也值得质疑。

分析:

高校访学教师群体是高智商、高学历人群, 也应该是高素养、高诚信人群。走出国门, 每个访学教师代表的不仅是个人, 更是中国的名片, 应显示我们的国民素养和国民风范。在与老本土人士交往中展示诚信值得赞扬, 在与国人交往中也应秉持诚信, 不可区别对待。部分访学教师素养和诚信不利于中美使者的良好形象, 亟待提高改善。

3 结语

美国国务院公布, 自2015年1月5日起, 美国将对访问学者的英语水平提高要求。这个政策也从侧面反映出来, 部分赴美访学教师的英语交流水平低下, 未能达到美方预期。针对访学教师的语言要求会逐渐提高, 要求访学教师在申请前更针对性地强化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 为交流访问铺垫好语言基础。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 的宗旨是,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 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 以利于发展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 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如上, 高校访学教师赴境外研修, 除了学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外, 要本着学习了解目标地先进文化, 同时弘扬中国特色文化为目的。就目前情况来看, 访学教师学习了解目标地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主观驱动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但是在对本土文化的弘扬和推广方面, 去除不利的外部环境因素外, 缺乏积极的主观驱动。

访学教师一定要以诚信为本, 恪守境外当地政策法规, 积极参与所在院系的学术活动及其他活动, 给后来者创造更好的平台。在与同时段、同区域赴的访学及其他华人相处的时候, 应本着相互照应, 团结互动的态度, 同时要积极参与本土人士的社会交往, 并在交往过程中积极推广中国人在服饰、文化、理念等各方面的中华文明, 弘扬特色文化。

摘要:基于国家基金委、各省政府及高校自身系统内部的资金支持, 每年赴英美发达国家访学的高校教师数量可观, 趋于递增。国家斥资资助教育领域的骨干精英远至欧美高校访问交流具有战略意义, 了解该高校教师群体在境外访学期间的生活状况、专业交流情况及文化融入等也具有战略意义。本人拟对赴境外访学 (主要指美国) 的高校教师在访学期间的各个层面, 包括居住环境、专业交流、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社交情况、诚信等方面做了调查、总结和分析, 提出高校访学教师应突显其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了解目的地文化, 构建中美文化沟通桥梁的文化使者作用。

关键词:访问学者,高校教师,中美文化使者

参考文献

[1]国家留学网.http://www.csc.edu.cn.

[2]http://news.ifeng.com/a/20150831/44557846_0.shtml.

[3]http://faoffice.lzu.edu.cn/upload/news/N20150724103008.pdf.

[5]http://edu.sina.com.cn/a/2014-12-29/1042255788.shtml.

文化使者 篇8

我作为群艺馆的馆员, 平时特别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重点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所作的报告中, 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段落, 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 反复学习, 每一次都有新的心得体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以来, 年年提到的“文化惠民工程”, 更是不断地拨动着我的心弦。“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始终照亮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

通过学习, 使我深刻的认识到, “文化惠民工程”的实质, 就是通过我们群艺 (文化) 馆馆员的辛勤劳动, 使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得到实惠。一个好的国策, 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只有通过千千万万个群艺 (文化) 馆馆员们的齐心努力, 才能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感觉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

通过深入开展文化活动, 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通过开展文化活动, 不但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人民,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新风,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

在工作中, 我还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上级单位——河北省群艺馆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例2010年5月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颁发的《听力考级结业证书》;2011年11月获《河北省市级群艺馆业务人员培训结业证书》;2013年8月获《河北省市级群艺馆舞蹈、声乐师资培训班结业证书》等。

通过这些学习和培训, 提高了我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明确了我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 为我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耐心辅导文化惠民

随着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 随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沧州市于2012年也实施了“五一三三九工程”。实质上“五一三三九工程”就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

实施五一三三九文化建设工程, 引领辖区和谐文明新风尚, 全面繁荣社区文化事业。就沧州市群艺馆所在的运河区, 共建有室外文化广场24处, 各种文艺人才逾千人。艺术节、广场健身操、书画摄影展等各种文艺活动此起彼伏, 形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有一个的高潮。

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我们群艺 (文化) 馆馆员们提供了施展辅导才艺的广阔舞台。我也和同事们一样, 常年在基层单位辅导节目。部队、学校、公安局、交通局、中心医院、市医院、二医院、大化、采油三场、防疫站、赵庄西街……几乎各大单位, 都曾经有过我的身影。不但在沧州市区, 盐山、沧县、黄骅、泊头等各县市, 我也经常去辅导。

我积极参加沧州市群艺馆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文艺活动, 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例如从春晚、元旦庆典到民间花会进城;从九九重阳节老年健身舞展演到文化三下乡, 我都积极参加。此外, 我还独立主抓完成过舞蹈的专场演出。还在大化小学创办了少儿声乐培训基地。

2013年10月5日, 我不幸脚部骨折, 躺在家里, 我还是惦记着曙光社区的老年合唱团。10月17日下午, 我就叫爱人被我下楼, 用电动自行车带我去曙光社区去辅导。合唱团的老人们都很受感动, 对我的敬业精神大加赞扬。辅导完后, 一位老人非得用汽车送我回家, 把我背上三楼, 使我心里充满对老人的感激, 连声道谢。通过多年的辅导, 我与被辅导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也把党的“文化惠民”的春风送到了人民的心坎中。

我参加工作9年来, 自己在辅导群众文艺方面, 付出的很多, 但得到的回报也不少, 先后共有8次在全国、省、市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其中2005年, 在“全国第十届推新人大赛”中, 我的学生施汉琪获优秀奖。并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 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第三套演播室。此成绩成为沧州市群艺馆当年十件大事之一, 也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所获得的开门红。

三、下乡演出唱响“文化惠民”曲

多年来, 我和同事们一起, 每年都坚持下乡演出, 足迹遍及沧州市所辖的十五个县市及沧州市区, 把“文化惠民”的旋律唱得响亮, 把“文化惠民”的春风送到千家万户。

我的专业是声乐, 多年来上演最多的是女声独唱, 也有不少节目是女声小合唱、女生四重唱等演唱形式。每次演出我都以最大的热情为群众歌唱, 当然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这些活动中, 我除了担任演员, 还当过节目主持人, 组织过会场, 打过节目单, 撰写过串台词, 做过道具, 制作过服装, 编导过节目, 当过化妆师, 串台过礼仪……经过几年的锻炼, 我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全面的群文工作者。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为了提高自己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有时我还参加声乐比赛, 共有4次获奖经历。2010年10月, 在“异彩中华--《放歌长阳》全国城乡优秀歌手展演”活动中, 荣获重唱组合银奖, 青年组独唱铜奖。

四、围绕“文化惠民”开展歌曲创作

围绕“文化惠民”的主题, 结合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 我经常进行歌曲创作, 争取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2005年8月, 在河北省及沧州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征歌活动中, 我创作的歌曲《我邀春风去看你》荣获河北省文化厅三等奖, 《当年的小鬼子横的不得了》荣获沧州市一等奖;2009年11月在河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歌曲唱作大赛中, 我创作的歌曲《爱你中国》荣获河北省三等奖;2011年5月至8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征歌活动中, 我创作的歌曲《党旗下我站成了你》《我爱那红色一抹》荣获沧州市二等奖, 《西柏坡的歌声》荣获全国二等奖;2013年, 在河北省文化厅举办的“善行河北”“我的中国梦”“廉政文化”三项征歌活动中, 我又创作了9首歌曲参评。参加工作9年来, 我共有9首歌曲在全国、省、市获奖。

总之, 在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过程中,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 群艺 (文化) 馆的馆员们, 要行动起来, 做“文化惠民工程”的光荣使者, 完成历史使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历, 阐述了群艺 (文化) 馆馆员如何提高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与如何提高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 群艺 (文化) 馆馆员, 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 如何为公共文化服务等等, 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文化使者 篇9

无心插柳:玩微信也能创业

如同你们的好奇, 许多朋友也常问我:你学医出身, 怎么在加拿大创办起了文化公司呢?玩微信居然玩成了创业?

这是真的。我常说:我是互联网时代的幸运儿。

在加拿大, 尤其是在多伦多, 我经常被很多陌生人叫出名字。有一次, 我应邀参加一个大型活动, 不巧手机没电了, 正当我四处张望时, 对面来了两个陌生人:“你就是黄池吧?我们认识你!你的‘疯影色’搞了好多场有影响的活动。”哈哈, 原来我在多伦多这么有名气?

回想当初, 2013年1月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之后, 刚开始一年多我并没怎么接触当地社区, 主要时间就是陪孩子读书。2014年4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参加了当地的一个college (专科学院) 三周的移动互联网课程, 从此打开了互联网事业的魔盒。这个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如各种移动互联网工具的使用, 各种社交媒体的应用和交互, 自媒体时代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应用技巧, 微信的深层次应用等等。

非常幸运的是, 我参加的这个学习班被誉为多伦多的移动互联网学习应用的“黄埔一期”。班上共14个学员, 除了我以外大都是资深的老移民, 也是多伦多对新技术最敏锐的连锁百货、地产公司、金融机构、媒体和IT行业的老板精英。这种人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MBA啦。我后来的三个深度事业合作伙伴, 都出自在这个班上。

我和一位师兄成了多伦多最早创建微信主题兴趣群的, 要知道, 2014年4月的微信群的人数上限只有40人, 绝大多数的群都是熟人朋友间建立的问候群, 非常初级。而我们建的群却有“电子商务”、“飞客-旅行黑客”、“枪猎运动”、“摄影”、“旗袍”等当时令多伦多本地社区耳目一新的有人气的专业微信群, 群人数上限达到150人之多。

7月份之后, 我开始建立起以“疯影色”为统一标识的拥有20多个子群的微信群体系, 汇聚了以摄影大师和发烧友为核心, 横跨多个行业和群体的精英人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 从持枪执照和狩猎学习班、靶场实习、帆船和游艇执照学习与实践、段岳衡大师摄影学习班、航空拍摄实践、哈雷摩托俱乐部与旅游跨界交流等等。有个小故事, 有位W姓华人农场主种了大量有机黄豆, 苦于销售渠道不畅, 请我去帮忙, 我在几个小时里就帮他拉起一个几百人的群。他的黄豆在几天内被热心群友一抢而空, 甚至使本地知名的华人连锁百货店“天天百货”里的中国产豆浆机都脱销了。

当然, 我的朋友圈数量惊人, 遍及各个领域, 加拿大华人圈子渐渐都知道了有个黄池。多伦多当地华人不到100万, 微信活跃分子约30万, 我与其中大部分佼佼者都很熟悉。乘着这波互联网狂潮, 我在社区中成功地打造出“疯影色”这个品牌。8月, 著名的上海敬华拍卖行计划开拓加拿大市场并收集拍品, 他们的负责人辗转找到了我, 希望我以正式商业运作形式承接他们在加拿大六大城市的巡回活动。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注册成立了我在加拿大的第一家企业——— (加拿大) 易池文化公司, 第一单业务就是负责此次巡回拍卖会的会务、全部宣传以及藏友的联络沟通及陪同拜访。活动效果、委托单位和社会反响都还不错。

随着试水成功, 接下来我又入股加拿大“多伦多在线”, 担任其执行董事。这是2002年创建的加拿大最早的网上媒体。该媒体关系企业包括加拿大国际电视台 (覆盖北美) 、网络电视频道、多伦多在线网站、 (多伦多) 《成功时代》杂志 (报道当地华人企业与成功人士) 、易池文化公司在内, 形成全媒体化布局。在当地主流文化生态影响越来越大。2014年, 我们进行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成立30周年纪念、加中建交45周年纪念活动等200多场重大活动的跟踪采访, 我们的报道所反映出的较强的时效性、新颖性, 赢得了媒体受众、华人媒体同行、当地政府、主流文化圈的肯定, 业务发展顺利。

创业的机遇和感觉, 就是这么妙不可言。1年多的时间, 我从微信学习者蜕变成了一个媒体运营者。互联网时代链接了无比宽广的时空, 也凝聚了无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 我的创业之路从这里开始。

创业路上多风雨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说从涉足微信到投身媒体圈只是“无心插柳”, 那么要想“绿柳成荫”, 在加拿大站稳脚跟, 就需要长期精心耕耘。作为一个异国创业团队, 如何快速融入当地文化圈?我们有几个心得:

第一得:充分互动, 获得当地华人“老移民”的信任

“老移民”主要是指当年随技术移民浪潮而来到加拿大的那一大批移民, 他们当初在国内大都没有太多积累, 来加后赤手空拳艰辛打拼, 现在也大都“汽车洋房”, 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他们不自然地认为自己才是移民中的“主流”, 对于我们这类享受到祖国经济高速增长红利的、以投资创业为主的“新移民”, 开始时颇有些不以为然。不过, 随着我们之间频繁深入地接触和真诚沟通, 加上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 他们发现我们确实带来了国内的高效率和很多新思维;而结合“老移民”们丰富的本地经验和人脉, 我们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原来的“隔阂”变成了“结合”。

第二得:尊重规则, 以实力赢得当地“西人”的认可和支持

相对于“老移民”而言, 当地“西人” (主要指最早移民加拿大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后裔) 的态度可能更加复杂。虽然他们看重中国人特别是新移民所具备的良好投资潜力和创业热情, 也愿意中国人来兴办企业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的兴趣, 但要他们在内心深处和行为举止方面对我们完全接受和认可, 还颇需一番努力。

举个例子。我们每次举办的活动酒会party上, 都有赞助商免费赞助各种优质本地红酒和冰酒, 而能提供这些酒水正是本地“高大上”活动的标准之一, 但根据加拿大严格的酒精制品管理法例, 这些都需要申请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 (本地华人称之为“酒牌”) , 手续很繁琐。

某次我们邀请了当地负责商业会所管理的“西人”参加我们的活动, 他并不是很重视, 只穿着休闲西装出席, 到场后发现我们的活动在安排、布置、流程方面标准很高, 所有会务服务人员的穿着、礼仪表现也非常正式规范, 令他很受震动。于是, 他主动请求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即兴讲话, 会后还亲自发来邮件, 不仅主动允诺提供酒牌, 还乐意提供各种破例的配套服务。

可见, 要想征服别人, 只有使自己更优秀。又如, 今年我们创立和组织筹办首届“多伦多国际摄影节———2015TIPF国际摄影大赛”, 需要邀请北美的权威摄影评审机构CAPA担任专业裁判, 该机构主席一开始有些犹豫, 怀疑我们举办这种级别的国际性活动能否胜任。但当他参加了我们举办的“2015多伦多国际摄影节启动新闻发布会”后, 看到一百多名摄影大师和社会名流出席这场活动、全球36个国家地区的65个摄影协会发来贺信和表示参赛意愿, 看到现场展出的摄影佳作, 发布会的组织也体现出了应有的国际化水准, 马上变得非常投入, 对后续相关活动非常配合和支持。

可见, 在加拿大的国人和所办企业要想快速融入主流社会, 就要主动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交礼仪、文化风俗, 尊重他们建立已久的“游戏规则”, 业务水平力争达到国际化标准, 甚至技高一筹, 才能获得各族裔最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得:“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善用规则、大胆开拓使用各种资源

创业切忌孤军作战和孤芳自赏, 尤其在异国创业, 要悉心了解西方的企业和社会运作体系的奥秘, 勇敢主动加入其系统, 如鱼得水般地利用其系统资源, 例如, 我们非常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了当地行业协会和联盟的积极作用。

加拿大各类协会联盟在商业社会的运作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整合平衡作用, 当地政府对这些组织也给与大力支持。我们公司成立后就加入了加拿大工商企业联合会CFIB, 其他华企可能因为其不菲的年费而止步, 但我们加入后发现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 因为该机构服务价值很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也很强, 不仅为企业提供包括财务、金融、管理、会务等全套咨询支持服务, 还帮助企业与政府协商谈判、提高企业话语权, 甚至协助企业处理跨国事务。而协会对企业就政府的某些政策有代表性的切实合理的意见, 常常会被当地政府采纳和吸收, 政策也因之调整, 所以协会受到众多会员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把华人“老移民”、本地“西人”、当地行业协会和政府这几种外在力量凝聚结合到一起, 对我们迅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和复杂性方面, 起了乘风破浪般的作用。

第四得:创新求新、不拘一格用人才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 作为团队领导者 (Team Leader) , 自己一定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新兴技术, 并带头去实践。否则怎么要求你的中层和基层员工去学习和突破?现在, 我只需要用一个苹果手机加上我平时熟练使用的各种APP, 就能完成一条新闻从采编、照片视频的录制剪辑、正式稿件的上传等整个流程。老总都能这样做了, 团队的小伙伴们自然都会做到了。相对那些扛着传统专业摄影器材的媒体, 我们不仅节约了成本, 更提高了效率, 新闻质量也优于同行。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一场活动还没结束, 我们就第一时间发布了图文并茂的符合网络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报道!几个重大事件下来, 口碑就打响了, 本地各种重大活动都争先恐后地邀请我们参与主持报道, 有时我们的参与本身可能就成为一则新闻, 公司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多。

除了在专业和技术的学习应变能力以外, 创业团队还要具备追求前沿时尚的嗅觉, 熟悉最新的电影、书籍、各品牌流行趋势等。团队的二十来个小记者们, 不仅形象靓丽, 还有年轻灵动的活跃思维, 以及独特时尚的品味。在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 话语权已经从过往的精英阶层过渡到每个普通人身上。能不能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建立自己更大的影响力, 决定了你的系统力量能倍增到多大。因此, 我很注重考察培养每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比如, 打开手机, 你的一条信息有多少人转发关注?十个、一百个还是一千个?等等。

没有一无是处的员工, 只有不能慧眼识英雄的领导。有个叫阿凯的帅哥男生, 招聘的时候对我们公司一见钟情, 执意要加入, 但他给人的印象是生活悠哉、志在享受、典型的“富二代”Style。某次我们一个发布会的会后必须配有酒会, 但又无法根据当地法例提前申请酒牌。我马上想起了他。由于他经常参加和举办高端宴会酒会, 酒牌申请自然难不倒他, 各方人脉关系也四通八达, 本来需要2周才能办好的酒牌手续, 他居然当天就搞定。公司发布会上他再接再厉用公司LOGO做成的大蛋糕获得参会者的交口称赞。100多人的高端西式冷餐会办得妥妥帖帖!众同事无不佩服他在这方面的社交组织和活动能力。“偏才”用对了地方自然就成了天才啊。

内外兼修、跨界学习、中西结合、快速前行, 我的异国创业路逐渐走上了良性和快速发展的道路, 多伦多在线、加拿大国际电视台、易池文化传媒、疯影色摄影群落、IPF国际摄影师联盟、TIPF多伦多国际摄影节、尚易时间咖啡等项目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事业群。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加速器、以国际视野建立自己的舞台。西方人行的, 中国人也行, 甚至做得更好。

架起中加文化交流的桥梁

虽然企业在加拿大, 但我作为炎黄子孙, 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传播使者的责任, 自然不可忘却。2015年, 我们的一个业务重点就是大力做好中加文化交流, 传播中国文化经典。

而传播经典的最好范例, 莫过于我们所做的《孔府往事》纪录片在加拿大及北美的传播,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试水。2015年5月9日, 《孔府往事》在北美首播的全球发布会召开, 放映了第五集孔子第77代传人孔德成的传奇故事, 加拿大多伦多市100多位文化名流和政要参加观看了首映式, 这场活动引发了当地社区和文化圈的强烈反响。首映式结束后, 不但很多华人后裔找到我, 倾诉他们的感动, 而且他们的“西人”朋友、亲属, 也通过观片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向往。这让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责任深重。

随着华人在加拿大经济地位的提升, 中加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国文化的受欢迎程度正在增长中。只有深刻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向别人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 推广文化的“中国品牌”。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盛宴, 让更多的观众帮助我们宣传。通过一个个行动, 逐步增加话语权, 在我们输出产品、输出智慧、输出资本的同时, 输出我们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宣传又不会太猛烈、太张扬, 而是通过“熏染”, 达到“润物无声”的极致效果。

此外, 我们创立并举办了首届“多伦多国际摄影节”, 为中国摄影家、世界摄影家来到多伦多, 为中国企业能借助摄影节“走出去”, 铺设一个中国企业有话语权的高素质国际化文化艺术平台。该活动由我发起的国际摄影师联盟主办, 现已完成全球征稿, 10月初举行颁奖盛典和大师讲座。为了减少语言障碍, 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中文网上在线报名等渠道。整个活动的申报、比赛、培训、评选流程都是国际化的组织标准, 最后由资深专家进行统一评选。许多中西方企业也在洽谈赞助方案及合作协议。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这是一次很好的“走出去”的机会。

2015年到2016年是加中文化交流年, 我们希望借此契机, 为实现中加企业、资源的对接和整合助力。当大量中国企业想要到加拿大发展的同时, 加拿大企业也想到中国这个极其广阔的市场淘金, 我们愿做先行者, 给后来者积累经验, 作中加文化传播共融的光明使者。

创始人简介

黄池女士,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2010年创办易池文化传播公司 (中国) 。201 5年获得加拿大政府颁发的“优秀企业家奖”。2015年获得加拿大妇女儿童联合会颁发的“文化之星”称号。

公司发展历程

201 4年8月, 易池文化北美公司在加拿大注册;入股加拿大“多伦多在线”;合作CCTV《我要上春晚》北美选拔。

201 5年5月, 引进《孔府往事》纪录片在加拿大及北美的播放, 合作那英那世界多伦多演唱会。

201 5年6月, 合作亚裔小姐选美大赛。

201 5年7月, 合作抗日战争70周年《和平颂》大型歌舞剧。

201 5年8月, 合作曹禺经典话剧《日出》多伦多首演。

201 5年9月, 合作程派京剧《锁麟囊》多伦多演出。

201 5年6-1 0月, 主办首届2015TIPF“多伦多国际摄影节”, 在国内外获得强烈反响。

文化使者 篇10

英语老师您的字能不能再大点, 我们坐后排的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坐后排的人

老班, 给我换个座位吧, 我实在受不了后面男生的唠叨。

Y, I’m sorry!后悔的S

……

10月8日星期二晴

哟, “桫椤”还有这一手, 牛, 咱们班真是露脸了。

某些班干部有私心, 记录纪律情况时好朋友记得少些———不平则鸣

老班主任, 您误会我们了, 那次没打扫教室扣分是因为物理老师留下我们几个做奥赛辅导, 不是想“讽刺班干部身份”———被误会的人

你们为什么不把情况告诉我, 让我调节, 扣4分, 你不心疼?———劳动委员

顶, 狂顶, 521、166的运动员。

……

这些是我班“留言本”本上的句子。它的作者不确定, 可以留名也可以不留名。内容也不规定, 读书笔记、生活感悟、班级建议、同学对话都可以;字数不限定, 千言可以, 两句话也行;体裁不确定, 新闻、随笔、打油诗均可……“班级留言本”已经成为了我所带班级的必备之物, 成了我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力的助手。

一、班级信息的平台

了解学生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相对于观察学生、找学生谈话、班干部侧面询问、家访等方式, “班级留言本”可以让学生避免进办公室的尴尬而畅所欲言, 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给了学生一个轻松的倾吐心声的空间。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平台, 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波动, 两个学生之间的小矛盾, 大到班级舆论倾向、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从这里收集到班级最新的资讯, 同时从那些稚嫩的字里行间班主任还可以揣摩到学生的个性, 从而调整自己的班级管理对策。

二、师生、生生交流的窗口

中学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他们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 有参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而交往只能在互动中学习, 在这种互动中, 他们很容易受伤, 也很容易伤害他人。“班级留言本”有时候还成了一个他们矛盾的缓冲地带。有学生在上面道歉的, 有学生在上面致谢的。“班级留言本”为学生消除矛盾、增进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班级留言本”的查看者还有班级的科任教师, 有时候学生用不记名的形式在上面书写对于某位老师的建议, 科任老师在查看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有的科任老师还会回复这些留言。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窗口。

三、舆论监督的使者

正确的班级舆论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激励的作用, 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能培养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留言本”由于受众广, 还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我班有位学生上课喜欢睡觉, 学生在“班级留言本”上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睡佛”, 自从这个外号出现在“班级留言本”上以后, 这位学生调整了生活习惯, 上课睡觉的现象明显减少。再如班上有位男生爱嚼槟榔, 当“班级留言本”上出现“XX, 嚼槟榔=慢性自杀, 你想我们啥时为你举行‘葬礼’?”的留言后, 这位同学竟慢慢地戒掉吃槟榔的习惯。对班干部的监督则更直接, 班干部也因为有了“班级留言本”, 处理班务更加严谨、遇事考虑得更周全, 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班级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种力量, 当代学生个性张扬, 文化的熏陶作用更不可低估。“班级留言”参与者多, 是班级文化的载体, 能起到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记得一次运动会上, 我班学生在4×100米接力赛中以0.5秒之差位居第四, 学生们在留言本上相互鼓励, 互相劝勉, 留下很多的感人的话语:“加油!胜利属于166……”留言本上还留下了一些学生的斑斑泪迹。学生们一起撰写留言, 一起总结教训, 在后来的比赛中, 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然“班级留言本”也见证了他们的欢乐。

岑其 传播中华慈孝文化的使者 篇11

一个享有江南才子美誉的青年英才,一个永不厌倦的行者,一个穿越时空的智者。2012年,他继续行走中华,以书籍、画作、诗歌来颂扬中国传统慈孝,传递爱心,被社会广泛称赞为文化使者。

他是一位享有“江南才子”、“中国第一观音画家”美誉的青年精英,他是一个收藏鉴定、诗文书画精彩纷呈的专家,他是自2004年来累计捐款捐物高达一千余万元的儒雅书生。

近年来,他行走中华,以书籍、画作、诗歌来颂扬中华传统慈孝文化,促进人文关怀、和谐共处的理念,被社会广泛称赞为文化使者。

他是岑其,一位用艺术报效社会的文化人。

岑其,又名淇,字西桥,其画室名为大德堂,又号大德堂主。他生于1968年,为陆抑非大师入室弟子。曾受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在深圳、福州、宁波等城市举办画展,还在九江、赣州、上饶、南昌设有岑其美术馆,正在重点创作江西的山水人文,以完成他“走遍江西”诗·画展的心愿。

岑其是一位十分勤奋的画家,近年来,他的佛教题材的画作广为传播。长期以来,岑其忠实地画着传统的中国画,他崇拜他的老师陆抑非,崇拜老师同时代的大家。他强调艺术作品的高度,在于对传统挖掘的深度,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他的国画作品常以浓厚的文人气息取胜。他把心中对美的那份追求和意绪抒于笔墨之间,以轻松坦荡的人生吐纳和情怀来对待艺术,作品里自然流露出可读可赏、舒卷自如、耐人咀嚼的静雅之气。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岑其在国内外举办了10余次画展,出版20余种个人画集和美术评论文章。面对他的画作,这种真挚的情感一览无余,他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让人钟情。岑其擅作观音画,他所描绘的观音神采万千。他说这条传统的道路上走来,有如神来之笔。所以,在观赏他的观音画时,能真切地体验到艺术的生动与自然。几年来,岑其遍访海内外的高僧大德,如一诚大和尚、惟贤老和尚、星云大师等,都纷纷为岑其的观音画题字作诗,对他的佛心美意进行褒奖。

岑其19岁就皈依佛门,近年来,他用一些书籍来记述内心的觉悟和对禅的领悟。很多夜晚,岑其创作之余,总喜欢在温暖的灯光下精读各种佛经,思考一些人生话题。每有所思,他都会拿起笔来,记下那些转瞬即逝的思绪。在公开出版的《禅入我心:岑其二十余年参禅心迹》等书中,岑其写到:心所指向的地方,就是你的归宿,让我们宁静地守住自己的心,在沉浮中得到自我的完善。勇于放下者无畏,乐于放下者快乐,善于放下者精明,学会放弃,收获自信,人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热爱生活的岑其非常喜欢写诗,他对诗的热爱源于他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得益于祖国的美好河山和大地灵气之恩泽。繁忙的奔波和人生的艰辛并没有掩盖他的才华,岑其随手写来的诗歌细细读来,总让人感到宁静和谐温馨。他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多情的孩子/火焰熔入我的生命/我哼着自己的歌/一边为你写诗/一边还会画画……”优美的诗行是对岑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直接的诠释。细品岑其所著诗集,一种文人情怀渐次明晰,坦露出他深邃的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在黑夜采撷光明/一个出奇得惊人的过程/我背着誓言千年/招呼太阳/在天地间传送我的过去/我在黑夜里无法入睡/有一个美丽的梦/悠悠而来/很久以前/我举起双手/惊人地站着/直到现在。”

人间大爱是善行。岑其坚信,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要有成功的意念和自信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他说艺术需要孩子般纯真的心灵。这种平静的心态,也让岑其近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善行天下。多年来,岑其广泛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在慈溪、九江、赣州、上饶等地举办作品专场义卖或慈善画展,并设立多项助学基金,累计捐助款达到一千万元。每当听说有人做了善事,岑其总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关心,2012年春天,岑其还特意作画,捐赠给蓬溪无偿献血20年农民工郭青建的遗孀。

责任编辑 华南

做一名“爱心使者” 篇12

1. 用真情感化学生

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 是师德的灵魂。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学生, 应先让真情登岸, 用真情感化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用心去换位思考, 去关注细节, 去以心换心。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小学女教师, 尽管班内安排有值日表, 但是每次课间休息时, 她总是等孩子们都走出教室后习惯地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好奇地问她:“老师, 您为什么总是帮我们擦黑板?”她笑着说:“你们还小, 肺嫩, 不能吸入太多的粉笔灰。”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 她微凸着肚子站在讲台上。下课铃声又一次响起, 当她想再次去拿黑板擦时, 却发现已经有无数只小手在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擦着黑板。孩子们仰起一张张纯真的小脸:“老师, 宝宝更小, 他的肺更嫩!”顿时, 年轻的女教师热泪盈眶。年轻的女教师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 没有刻意地进行设计, 却赢得了孩子们那一颗颗最真最善最美的心。每当想起这个故事, 我心里都会激起一次次的震撼。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有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和真挚的情感, 才可能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唤起学生善良的心灵。学生小琦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 班里几个“捣蛋鬼”经常欺负他, 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 学习成绩也不好。在他初二时, 我接任班主任工作, 了解到是父母离异使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 学习不好别人又看不起他, 多方面的原因使他成了一个沉默、自卑、怯懦的孩子。我决定用爱和真情感化他。我多次找他谈心, 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性, 鼓励他努力、自信, 对于他的一点点进步, 我都予以表扬和鼓励。渐渐地, 同学欺负他的现象没有了, 他的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了, 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到了初三, 他完全是一个开朗、自信的孩子了。中考前有一天, 他父亲在校门口等我, 很感激地说:“老师, 这孩子多亏了你。”这是家长对我班主任工作的认可, 更是对爱心教育的肯定。爱学生, 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朋友式的平等的爱关心学生,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才能自然的走到学生中间, 帮他们分忧解难, 分享他们的快乐。

2. 用人格魅力点化学生

一切师德要求都要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有形表现, 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 往往使学生在观察教师时, 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 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 则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我平时做到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 得到学生的信赖。记得在一个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 一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 班长哭着跑到我的办公室说同学们交来订报纸的103元钱不翼而飞了, 我当时一愣, 接着就跟着班长往教室去。通过调查了解到下午来到学校才收的钱, 只有一节课的时间钱就不见了, 收钱的事情只有班里的同学知道, 刚才那节课是电脑课, 教室里没有人, 都到电脑室上课了。我马上找到电脑老师了解上课的情况, 电脑老师说上课时学生小彭请假说去厕所离开过电脑室。第二天, 我找到小彭了解情况时, 他情绪非常不好, 态度恶劣。我心平气和地跟他说:“今天老师叫你来是要讲个故事给你听。”他一听, 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在老师5岁那年, 家里很穷, 饭都难以吃饱更不用说吃糖、饼之类的零食, 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卖部, 每天我都到那里去看看橱窗里的糖和饼。一天我去的时候, 刚好小卖部的阿姨不在, 我看着橱窗里的糖和饼口水直流, 我实在忍不住了, 拿了一个饼就跑了。这件事一直都没有人发现, 但是这件事让我一辈子后悔, 良心一直不安, 我真后悔当初的行为, 后悔事后没去找小卖部阿姨承认错误。”“老师我错了, 是我拿的钱。”小彭这时开口了。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 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 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 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很多实践告诉我们, 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 必须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用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 方能和风化雨露, 润物细无声。

上一篇: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下一篇:幸福广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