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2024-10-21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精选9篇)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1

近年来, 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很快, 但是在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1 现状

猪舍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养猪小区的选址时, 不注意养猪小区对环境的影响, 也没很好地注重区内的生产、防疫布局。在猪舍选址及布局中注意避开了周围环境对养猪生产的不利影响, 而忽略猪场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 小区内规划不够严谨和科学

有的小区养猪户猪舍距离不够, 靠得太近, 没有隔离措施:猪场污水排放不集中;生产区与生活区安排不尽合理, 给生产管理造成不方便。

1.2 粪污处理设施不配套

养猪小区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年存栏3000头的养猪小区年排粪量约为2200t, 年排尿约为1000多吨, 加上冲洗污水排污量可观。目前, 绝大部分养猪小区粪污处理设施不全或没有固体粪便随处堆积, 把污水排放到河道、沟渠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

1.3 技术服务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 养猪小区注重了圈舍等生产设施的建设, 而没有或不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设施。例如, 一些地方没有人工授精设施, 配种改良操作无法进行:没有诊疗设施, 无法实施检查、诊断、手术等治疗操作:以农户为生产单位, 生产过程中猪多、人杂, 管理工作跟不上, 农户我行我素, 陷入“新猪舍、老喂法”。

1.4 防疫设施设备不到位

很多养猪小区没有消毒设施, 人员进出频繁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小区没有病死猪尸体处理设施, 没有病畜隔离舍, 一旦疫病传播, 群体抗病力下降, 加大了疾病发生的频率。

2 对策

2.1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行政管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由于公共设施投入较大, 县乡村各级都要根据中央在养殖上的投入相应进行配套投入。县级按文件规定应该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来理顺对养殖业的扶持, 把国家、县乡的投入落到实处。县乡村要按统一要求规划建设好生态养猪小区公共设施。要让相关农户主动调整好土地。使小区的内外整齐统一, 科学规范;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生产基础条件出发, 农户自愿参加的原则来组织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建设。

2.2 加强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

国家行政部门应从新品种推广、饲养技术 (包括疫情、病害预防、新技术培训等) 和市场需求信息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发展建立一批大型的精深肉品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农户养殖效益的提升, 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并且, 加大对生猪收购、屠宰、销售等环节的管理, 防止个别经营单位、屠宰商垄断经营。压级压价, 损害养殖户利益。

2.3 加强合理选址及合理布局

养殖小区应建在村庄的下风向, 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的地方。应距公共场所或其它畜禽或养殖场500m以上。公共设施方面达到电力稳定, 道路便利, 水源充足, 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4 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由动物保健组织对每个猪场使用抗生素情况、生产情况、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进行访问检查, 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督促养猪者遵守禁令,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兽医卫生服务水平。村级兽医要对负责的猪场每日至少巡查一次。检查疫病情况, 并作好详细治疗记录。各级兽医及兽医部门都要及时为保健组织提供猪场的发病、治疗及用药情况, 为猪场提供饲养管理至疫病预防的全程服务。

2.5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安全的饲料

除常规的配合饲料外, 青绿饲料是一类来源广泛、对环境及肉品无影响的饲料, 包括各种牧草、蔬菜、水生饲料、树叶和野菜等。建立青绿饲料种植基地大量种植一些高产优质的牧草 (如紫花苜蓿) 和饲料作物 (如饲用玉米) 等。合理利用农业加工副产品主要包括粮食加、油料作物加工和制粉、制糖、酿酒的副产品, 这些都是农村养猪的良好饲料。“糠麸类”饲料要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 特别是抗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 应该寻找在畜体内没有残留的替代品, 如卵黄抗体添加剂、益生素、寡糖、酸化剂等来替代高铜高锌添加剂, 以此提高猪肉品质。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2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合川,参加重庆市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提供给我们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对合川加快发展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合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欢迎和问候!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我们将认真贯彻今天的会议精神,借鉴兄弟区(市)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投入,规范小区管理,搞好服务,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从小区建设数量、质量上有更大突破,促进我市养猪生产由传统粗放分散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转变,推动生猪产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多情三江水,好客合川人。我们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为合川生猪产业的发展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言献策,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合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加强养殖小区建设做好生猪产业 篇3

生猪生产既关系到经济发展, 又关系到供应稳定, 当前的生猪生产及供应形势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可以说, 谁抓住了生猪生产这个机遇, 谁就抓住了畜牧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的重要关键。因此, 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 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千方百计组织搞好生猪生产, 加强宣传, 强化服务, 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推动生猪生产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生猪产业, 笔者结合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对于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1 加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就是预防疫病、控制药残和改善饲养环境。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不仅在选址和环境控制上高标准、严要求, 而且在运行中实行封闭式管理, 统一服务, 能够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使畜禽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从而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1.2 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根本措施

近年来, 我国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其流行特点显示, 疫情多发生在人畜混居的区域, 而小区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却很少发生。主要原因是, 农村散养的生猪饲养管理粗放, 免疫消毒等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特别是在免疫注射工作中极易漏免, 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风险和压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有利于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 有利于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有利于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1.3 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的有效途径

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最现实选择。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加快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转变饲养方式, 从而实现粮食就地转化, 劳动力就地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以往养殖业的特点是千家万户分散饲养, 人畜混居, 这不仅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把分散的养殖集中到小区内统一管理, 能够提高农作物秸秆青贮水平, 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而有效解决人畜混居、庭院环境污染等难题。

2 强化措施, 扎实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任务目标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2.1 以科学规划指导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要按照“调整抓优势、示范抓园区、基地抓规模、质量抓品牌”的整体工作思路, 在小区建设上重点抓好“五化”。即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防疫规范化、结构合理化。积极发展特种养殖,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良好格局。

2.2 以优惠政策扶持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由政府出台新建养殖小区的优惠扶持政策, 加大支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养殖企业和农户改建、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妥善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饲养场用地问题, 坚决执行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 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 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 大力扶持养殖小区、饲养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形式, 促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2.3 以优质服务推动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加强疫病防控, 努力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培训等措施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

2.4 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拉动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饲养场挂靠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养殖。

2.5 以舆论宣传引导标准化生猪小区建设

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宣传发动, 促进广大农民群众逐步树立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的思想观念。要认真总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3 抓好当前生猪生产, 切实保障“菜篮子”供应

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事关千家万户的生活, 事关经济的发展, 事关社会的稳定, 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对生猪生产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工作会议和有关发展养猪业的文件精神, 采取切实得力措施, 大力促进生猪生产。

3.1 切实搞好生猪疫病防控

要在抓好口蹄疫和禽流感防控的基础上, 集中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首先, 要落实好强制免疫政策。其次, 要加强产地检疫。强化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工作和免疫标识管理, 严格执行对病死猪处置措施。第三, 要搞好生猪疫情监督和流行病学调查, 特别要发挥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作用, 加大对运载畜禽及其产品车辆的检查力度, 严防外疫传入。

3.2 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4

(调研报告)

近年来,畜牧业正在由传统的小农户散养方式向现代的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进行转变,在这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将提升养殖水平、稳固养殖规模、预防动物疫病、防治养殖污染、抗击市场风险等就成为了加快养殖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根据我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一系列重要措施,特别是以实施XX县现代畜牧业“6115”工程和优质生猪“七个一”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化纳入了政府确立的重点建设项目,必将全面提高我县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全力实现绿色品牌战略,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在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生产发展上水平、上台阶。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在基层工作的经验,通过与农村现实情况相联系,认为:根据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形势,把生猪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应该说,这找到了提高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力和行业竞争力的有效突破口,能全力打造国家优质畜产品战略保障基地县,并可以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促使畜禽数量、质量和养殖方式进一步提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和必然的途径。

一 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的意义

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全县生猪养殖速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对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生猪产业是促进畜牧业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建设生猪养殖小区是畜牧业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牧业行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XX镇生猪养殖为例,近年来,全镇生猪数量、质量和养殖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规模化养殖场和大户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生猪养殖大户达到80余户,全镇2009年出栏生猪56000头。根据当前全镇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形势,把生猪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是提高全镇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增大户饲养规模,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养猪业比较效益,可以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有利于加快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良好的养殖方式,生产出优质的生猪产品,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可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净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基本要求

建立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可以在规划区域纳入相当数量有适度规模的养殖户,要求其生猪养殖应达到年出栏育肥猪150头以上或母猪存栏20头以上,标准化圈舍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其圈舍规范,外观统一,采光良好,通风及保温系统完善,具有自动采食和自动饮水功能,粪污排放及无害化处理设施齐全,场内整洁,环境优美。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在环保、防疫、管理方面做到有环保设施、有反应程序、有管理组织、有管理制度,在养殖技术上做到良种、良舍、良法、良料、良防。在生态建设上做到人畜分离,配套建设生物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粪尿分离,配套建设沼气池、贮粪池;母子分离,配套建设保育栏、隔热顶;料水分离,配套自动喂料箱、饮水器;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和隔离舍。

三 对加快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的引导

对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要实施正确引导、优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适度、人畜分离、管理规范、综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环污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分步实施。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建立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要科学、规范地做好场址选择、圈舍设计、生产规模和养殖品种、饲料供应、防疫制度、粪污处理等方面工作,减少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建设优美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对饲养小区的污染物必须进行处理或综合利用,防止对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应将(沼气)生产、有机肥料生产和养殖业污染物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和沼肥生产,合理循环地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养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桑)”、“猪-沼-菜”、“猪-沼-鱼”等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要搞好小区绿化、美化。在小区内造林种林,美化环境,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同时形成一个防护屏障,有利于防疫。严格免疫程序,定期注射疫苗,定期进行消毒和检疫,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隔离或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报兽医人员。小区内应饲养优质瘦肉型猪种,生产优质商品仔猪和育肥猪,要控制药物添加剂,要加强饲养管理,推行种猪、仔猪和有肥猪分段饲养,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实现良好的养殖方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场是畜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通过建立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优先发展一批生猪生产基地,使之形成规模优势,对于提高养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保障畜产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先发展一批现代畜禽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争创品牌优势,实现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近几年的农民增收来源构成看,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生猪生态养殖,增大饲养规模,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养猪业比较效益,就可以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良好的养殖方式,生产出优质的生猪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相对独立的养殖小区,也可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净化了农村的生

活环境,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幸福家园”的建设。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5

一、选址适宜, 布局合理

(一) 养殖场 (小区) 选址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 通风良好, 给排水相对方便。

(二) 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满足防疫要求, 有供电稳定的电源。

(三) 在总体布局上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净道污道分开, 正常猪与病猪分开, 种猪与商品猪分开。

二、设施完善, 设备配套

(一) 圈舍朝向、规格合乎标准化要求, 饲养密度合理。

(二) 有猪栏、食槽、自动饮水装置、通风系统、降温和采暖设施设备。

(三) 大门口有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和高压喷枪等消毒设施;有兽医室、常规防疫检测设备。

(四) 有污水排放、粪便堆放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三、防疫严格, 管理规范

(一) 有生产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二) 养殖场从业人员无人畜共患传染病。

(三) 建立规范的档案和生产记录, 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来源和数量、繁殖情况、生产性能、饲料来源及消耗情况、淘汰情况、发病用药情况、疫苗免疫种类及免疫时间、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销售记录等, 记录资料应保存2年以上。

(四) 小区内部应尽量推行自繁自养、单栋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 其品种应大体一致, 外购种猪应从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进。

(五) 仔猪、育肥猪销售出场时有动检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 病死猪能够使用锅炉焚烧或深埋处理。

四、废污利用, 排放达标

(一) 养猪场污水和粪便应进行集中处理, 其处理能力、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应根据建场规模计算和设计, 处理后应符合GB 18596规定。

(二) 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工艺应根据养殖规模、清粪方式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 选择达标排放技术模式或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宜采用沼气工程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 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粪污的地区宜采用达标排放技术模式;具备可利用污水的地区宜采用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6

1.1 促进了产业规模的区域集聚

截至目前, 全市建有外二杂母猪扩繁场6个, 存栏纯种外种猪4526头, 年供种能力36000头, 已建养殖小区247个。适度规模养殖和小区生产总量占到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48%以上。

1.2 促进了污染排放的有效控制

对养殖粪污实行干湿分离, 干粪集中发酵还田, 污水经过沼气池厌氧处理, 有效遏制了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养殖面源污染初步控制。

1.3 促进了产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小区内饲养品种统一, 执行统一饲养标准和疫病防治程序, 依托专合组织统一销售, 产业化水平和农户组织化程度迅速提升, 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 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滞后, 布局零乱

适合本地区的具体规划方案和措施缺乏, 边建边看现象突出, 布局零乱, 缺乏规范和标准。

2.2 小区入驻农户少, 人畜混居矛盾突出

受土地、水源、交通、人口密集和农田分散及“人不离畜, 畜不离人”的陈旧生活观念制约, 农户走出庭院进入统一规划区步伐慢, 人畜混居普遍。

2.3 环境污染逐渐显现

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 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 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不足, 部分养殖户直接将粪便排到场外, 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 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后的第三大污染源。

2.4 技术支撑力量不足

由于经费缺乏, 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人员少, 新业务开展不足, 畜牧新技术研究少, 适用技术培训少, 全程跟踪服务不够深人细致, 指导层面浅。

2.5 龙头企业带动功能不强, 市场牵动力不足

部分小区业主没有与龙头企业结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小区农户“就生产而生产”现象普遍, 加工流通环节利润“反哺”生产环节不足, 市场供需信息传输慢甚至脱节, 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 农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

2.6 动物疫病隐患潜伏

小区生产由于是多个业主共同经营, 在生产新技术应用、防疫观念、防疫措施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动物疫病隐患压力大。

3 对小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3.1.1 因地制宜, 合理选址布局。

要求地势高燥, 排水通畅, 背风向阳, 平坦开阔, 略带缓坡, 通风良好。因全市地形丘陵多, 平原少, 地下水位低, 应充分考虑到冬春干旱季节“水荒”的影响, 一般按15~20 kg/头。日总需水量来评估小区选址和规模大小, 同时要求水质优良, 符合国家无公害肉猪生产饮用水标准。小区配置专用变压器, 专线供电, 保证饲料加工和平时生产供能的随时性和均衡性;小区距交通要道300~500 m, 专道进出, 有利防疫隔离和产品运输。小区选址必须远离人口密集的工矿区、村庄、学校和屠宰场, 不能建于水源保护区的上游, 小区应位于居民区下风方向。农田、桑果园、蔬菜地是粪尿就地消纳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以此决定小区选址与规模对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 一般以1公倾土地消纳75头猪 (存栏) 的粪便为标准核算环境承载压力。

3.1.2 建设规模适度。

一般以常年存栏200~300头/户为宜, 个别户可放宽到500头以上。每个小区常年存栏1000头左右为宜。

3.1.3规范建修设计标准。

严格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畜隔离区布局, 坚持自繁自养, 根据生产用途确定生产流程, 以生产流程确定畜舍布局, 场内污道与净道分设。

3.2 完善发展政策、优化建设环境

3.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制定小区建设规划和发展措施, 检查、督促小区建设实施情况, 加强部门协调, 合力攻坚。

3.2.2 加大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畜牧法》和中央关于扶持“三农”促进生猪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 确保养殖小区建设用地、用水、用林、用电、保险政策落实;认真开展养殖户信用等级评定, 兑现种养业信贷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 激活民间资金投资小区建设;整合新村扶贫、产业化扶贫、农能沼气、日元贷款生态治理等项目, 加大对生猪品种改良、防疫体系建设、治污设施配套的财政扶持。

3.2.3 强化技术服务。

推行驻场兽医和定点帮扶挂牌责任制, 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开展全程捆绑式服务, 将免疫指标、成活率、饲料报酬、饲养周期等指标与干部绩效挂钩, 强化助农增收的科技支撑。

3.3 深化“龙头”带动, 助推产销一体化

3.3.1 倡导国家级饲料免检企业联姻小区农户, 传播现代养殖理念, 开展科技培训, 促成良种良料厂价直销供给。鼓励肉类加工企业兴办猪场, 辐射带动小区发展, 与小区农户以订单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助推小区发展。

3.3.2积极组建专合组织, 建立信息网站, 及时发布供需信息, 传播先进技术, 组织农户按需生产, 统一对外销售, 提高对外谈判力。

3.4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 规范小区管理

3.4.1统一养殖品种。

着力推进生猪内三元、内四元杂交, 打造适合国民鲜销的优质“风味型”肉猪品牌, 强势推进DLY和PIC肉猪的发展, 突破性发展适合分割加工、外销出口的“瘦肉型”猪品牌。

3.4.2统一防疫管理。

配套兽医诊断室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派驻专职兽医, 实行动物防疫条件认证, 开展程序化免疫, 规范防疫档案, 强化疫病溯源, 确保重大疫病有效免疫密度达国标。

3.4.3

统一饲料兽药招标采购, 严格投入品控管, 确保饲料质量和食品安全。

3.4.4统一饲养规程。

分品种、分阶段、分用途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规程, 全面推行阶段营养配方、程序化饲喂与管理技术。

3.5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深化污染综合治理

3.5.1 推广应用环保型饲料, 从源头控制抗生素、微量元素残留和氮磷排放。

3.5.1. 1 推广应用生态营养饲料, 添加合成氨基酸、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 降低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排泄量;添加EM、活性炭等生物制剂, 减少氨气和硫化氢产生;添加氯丙氨嗪防止蚊蝇孳生。

3.5.1. 2 按理想蛋白模式配制日粮, 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猪日粮中添加1%赖氨酸, 可使日粮粗蛋白降低2个百分点, 氮含量减少25%左右。

3.5.1. 3 倡导生物用药, 实行联合用药, 交叉轮换用药, 严格执行动物屠宰前休药期规定, 保证药物残留量不超标。

3.5.1. 4 推广中草药等绿色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 减少药残。在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1%~2%, 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 饲料消耗降低8%~10%, 猪瘦肉率提高5%~8%。

3.5.2 坚持“六分离、六配套”标准化圈舍建修原则, 以“绿色环境”生产“绿色产品”。

3.5.2.1推行人畜分离, 配套绿色隔离屏障。小区建设必须与人口集聚区分开, 在养殖场周围种植防护林, 在畜舍间配套种植“丝兰”、泡桐并间置牧草, 吸附臭气, 减少灰尘, 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3.5.2.2推行雨污分离, 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猪舍污水通过地漏进入污水管道, 闭路进入污水处理池, 雨水通过地表汇聚进入排洪沟, 杜绝雨污混流, 减少臭气、污水排量, 减少蚊蝇孳生面源。

3.5.2.3推行料水分离, 配套安装自动喂料箱和自动饮水器, 减少饲料浪费和污水排量。

3.5.2.4推行母仔分离, 配套仔猪保育栏、隔热顶和通风换气装置。减少冲洗散热污水排量。

3.5.2.5推行病健隔离, 配套建设隔离舍和消毒池。消毒灭源经常化, 将疫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3.5.2.6推行粪尿干湿分离, 配套建设干粪发酵塔、沼气池, 生物氧化塘。采用干清粪工艺, 将粪便掺入秸秆或谷壳, 送入机械堆肥装置进行好氧发酵, 腐熟后用作农家肥。按每存栏5头猪建1立方米UASB污水处理池, 猪舍污水经过其厌氧发酵、生物氧化塘等环节处理后, 可再生循环用水, 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 篇7

1 养猪小区的现状

1.1 数量小, 分布散

零陵区共有生猪养殖户5 985户, 户平饲养生猪不到5头, 而我区养猪小区共9个, 分别分布在邮亭圩 (1个) , 南津渡 (2个) 、富家桥 (2个) , 黄田铺 (1个) , 七里店 (2个) , 珠山 (1个) 5个乡镇办事处。

1.2 养殖规模小我区9个养猪小区内共有养猪户

31户, 目前共有存栏母猪1 356头, 2006年共发展生猪32 747头, 出栏生猪21 832头, 最大的养殖小区2006年底存栏母猪161头, 全年出栏生猪2 672头, 养殖户4户, 最小的养殖小区存栏母猪75头, 养殖户3户, 2006年出栏生猪1 300多头。1.3小区内部管理松散我区的养猪小区大多为自发组合而形。相互之间的约束力差, 管理松散, 小区内养殖户, 各自加工饲料, 单独引种、单独出售生猪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一小区存栏母猪为121头, 养猪户4户, 各有各自的饲料加工机组, 各用不同品牌的饲料, 相互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相互约束的规定。

1.4 养猪小区内的畜主专业教育程度低, 年龄较大, 接受新观念慢

我区9个养殖小区31户畜主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 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有9人, 高中文化程度为28人, 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4人。且年龄大多在35~5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3岁, 思想顽固, 对新知识、新观念接受较慢。

1.5 小区内生猪生产水平低我区9个养猪小区内

生猪15kg~100kg育肥阶段平均料肉比为3.2:1, 保育猪死亡率达7.3%, 育肥猪死亡率为4.8%, 哺乳仔猪死亡率为11.1%, 母猪年提供健仔数为21.5头, 出栏肥猪数为16.8头, 母猪淘汰率达到34.5%。生产成绩最好的养殖小区育肥猪料肉比为2.9:1, 母猪年供健仔数为23.2头, 肥猪18.2头, 仔猪死亡率为7.5%, 肥猪死亡率为1.7%;最差的养殖小区母猪年提供健仔数18.5头, 育肥猪为14.1头, 仔猪死亡率达16.2%, 育肥猪死亡率为6.7%;生产成绩最差的养殖户母猪年提供商品大猪仅为13.8头。

2 存在的问题

2.1 绝大多数养猪小区选址不合理猪场的选址是搞

好防疫工作先题条件, 猪场应远离屠宰场、生猪加工场地、农贸市场、居民区、交通要道, 有充足的水源。而我区生猪养殖小区大多都由老猪场、废弃厂房改进而成, 符合上述条件的少, 有5个养猪小区距国道线不足500米, 2个距城区不到2公里, 有8个小区建在地形、地势、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都不具备建立养殖小区条件的地方。南津渡一养猪小区还建在一居民区附近, 地势低, 栏舍潮湿排污不便, 对防疫工作非常不利。

2.2 场地规划建筑物布局不科学养殖小区总体规划

与布局上应从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等多方面来考虑, 场内各建筑物的安排应结合地形、地势、水源和当地主风向等自然条件以及猪场的近期规划综合考虑。一般整个小区与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三个部分, 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 生产区分配种怀孕母猪区、分娩区、保育区与育肥区。我区的养猪小区大多由老猪场、废弃厂房改建而来, 生产区与生活区不分, 无隔离区, 配种怀孕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猪舍不分。全区只有一个养猪小区实行了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分离, 种猪、保育猪、肥育猪相对分开饲养。没有一个小区根据主风方向而设计栏舍方向, 也没有一个小区设有隔离区, 无害化处理措施。仅有四个小区有进入生产区的消毒室。小区内的猪舍设计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养猪户公猪舍仅不到6m2, 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栏舍面积非常狭窄, 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设施不全, 生产区无清洁道和污染道之分。2.3防疫意识淡薄我区养猪小区大多数业主因受专业教育时间较短, 防疫意识淡薄, 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多数猪场无科学的免疫程序。我区养猪小区没有一个有较为科学的免疫程序, 在小区内养猪31户中, 有21户对商品猪仅在45日龄左右免疫猪瘟一次, 免疫剂量为2头份, 对母猪年免疫2次, 每次4头份。仅有10户的商品猪免疫猪瘟2次, 18个猪场的种猪未接种伪狂犬疫苗, 29个猪场的育肥猪未接种伪狂犬疫苗。猪链球菌苗、丹毒菌苗、肺疫菌苗免疫密度更低, 有的猪场根本没有进行过链球、丹毒、肺疫的免疫, 绝大多数猪场生猪免疫后根本就没有记录,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 接种剂量是多少, 哪个厂家提供的疫苗, 批次为何, 全凭个人记忆, 富家桥养猪小区一个养猪户连国家强制免疫的口蹄疫都不接种。 (2) 无定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是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全区9个养殖小区中的31户畜主中, 只有一位坚持每周消毒一次, 10位畜主根本就不实行带猪消毒, 只在生猪出售后空栏的情况下才进行消毒, 20位畜主虽然进行了不定期消毒, 但消毒剂、消毒剂的浓度都是随意使用, 很难达到消毒效果。 (3) 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措施很少落实,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是防止疫病传入和生猪之间交叉感染最有效的办法。全区有一个小区, 全部从外地购回小猪饲养, 9个养猪小区31个畜主都没有实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种猪、断奶仔猪、肥育猪混养相当普通。 (4) 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我区的9个养猪小区都无无害化处理措施。小区内病死生猪有的做简单的深埋处理或就抛弃在池塘内, 有的甚至将病死猪出售给不法商贩。 (5) 发生疫情不及时上报。我区养猪小区内发生疫情时, 畜主很少及时报告疫情, 一般请社会的游医诊断, 在无法控制疫情后, 才被迫报告疫情导致防疫监督机构无法及时掌握疫情, 延误了防制时机。

2.5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我区的养猪小区全部没有对猪粪等污物处理综合措施, 导致粪便等污物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 严重污染了环境。七里店养猪小区因污染严重, 很难找到卫生安全的饮水源, 黄田铺一养猪小区因粪便处理不好, 而污染周边老百姓的水源, 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不满, 导致小区内畜主与老百姓的矛盾不断。我区养猪小区随意排放污水、污物, 已给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2.6养猪小区的组织管理紊乱由于我区的养猪小区自发组织而形,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制度;政府也未将其纳入议事日程;防疫责任不明确;小区内内部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如南津渡一养猪小区, 因内部人员发生了口角, 导致场内到处是污物, 病猪乱跑、乱窜;小区内养猪户随意到外地引种的情况非常普遍。

2.7 兽药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区养猪小区内生猪在连续三年“瘦肉精”抽检中, 阳性率为零, 但违法使用氯霉素、痢特灵等违禁药品的现象仍有发生。小区内31户畜主中有9户使用过氯霉素或痢特灵;有15户曾使用过人用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拉啶、阿奇霉素等;有30户畜主不知道什么叫休药期, 也没有遵守休药期规定。

3 对策

3.1 充分认识发展养猪小区的重大意义

兴办养猪小区有利于优化养猪区域布局, 而合理优化的布局将有利于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有利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 挖掘资源潜力, 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因为养猪小区内的猪在整个饲养过程中, 都经有关部门的监督, 其产品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因而更具竞争力。有利于老百姓增收, 养猪在一定程度上是种植业的延伸, 也是种植业的互补产生, 做为养猪大区, 大力发展养猪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千家万户分散养殖, 人畜混养是我国农村的传统养猪习惯, 但弊端很多, 一方面庭院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庭院养殖很不卫生, 且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蔓延, 不利于疫病防治, 而发展养猪小区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3.2制订扶持养殖小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养猪小区是养猪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化养猪的转化, 促进我区养猪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制订扶持养猪小区优惠政策意义重大。 (1) 在兴建养猪小区时给予资金扶持。新建的养猪小区在接受政府统一规划的同时, 由政府出资筹建小区内的猪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水电供应、屏障、道路等设施, 给养猪户无偿使用。 (2) 降低养猪小区有关收费标准。养猪场是污染大户, 也是用电大户, 政府要出台措施, 在加强排污治理的同时, 降低排污费的征收标准。降低电费收费标准, 将猪场全部用电费按农业用电收费标准收取。 (3) 在土地使用、土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在考虑全区整体城镇布局的基础上, 优先考虑养猪小区的用地, 同时简化用地手续, 降低土地使用有关收费标准。 (4) 在引种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府出台政策在对每一位小区内的养猪户每养一头种猪, 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 给予一定的补助, 以便养殖户购买质量可靠的种猪。

3.3 加强组织管理

养猪小区的管理要有利防疫, 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养猪效益为出发点。养猪小区的管理要纳入地方政府主要议事日程。政府积极引导组建养猪协会, 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提高养猪小区自我管理能力, 逐步形成小区生猪坚持自繁自养、相对封闭、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严防疫情传入。政府要建立善全小区防疫工作责任制, 政府对养猪小区防疫工作负总责, 协调养猪小区内动物防疫工作, 明确养猪小区业务技术责任人, 具体负责小区内动物防疫工作。形成统一供应生产资料 (种猪、饲料和兽药) , 统一防疫管理、统一排污处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3.4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提高生猪养殖小区疫病防控能力。 (1) 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 提高各小区内从业人员疫病诊断、疫情处置能力, 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 利用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计划、企业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 向从业人员传授疫病防治知识。 (2) 加强技术指导, 及时推广新知识, 新技术, 新模式, 提高生产防疫水平。 (3) 帮助各畜主全面落实农业部颁发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 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 建立免疫档案, 实施免疫标识管理。 (4) 实行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对猪场实行相对封闭, 严格人员出入, 对进入的人员、车辆必须严格消毒,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严禁随意引种, 若需引种, 必须经隔离观察, 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5) 坚持定期消毒、全面消毒制度。定期对小区内所有的栏舍、生猪活动场地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做好记录。 (6) 强化无害处理工作。小区内病死猪、粪便、排泄物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区动物防疫监督站要对该项工作进行经常性督查,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同时, 设立专线电话保证信息畅通, 确保小区内病死猪及时得到有效处理。

3.5 政府积极引导, 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养猪市场细化

国内外大猪场都实行分阶段、分区饲养模式, 即甲地专门从事仔猪生产, 乙地专门从事肥育猪生产。我区的养猪小区也可政府的引导下, 按照这种模式组织生产, 由一个养猪小区专门从事仔猪生产, 另一个小区专门从事商品猪生产, 两个小区的养殖户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对接, 利润合理分配, 这样既有利于防疫, 也有利于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养猪效益。

3.6 强化防疫监督

(1) 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把好防疫条件审核关, 对养猪小区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符合条件的发给《动物防疫合格证》, 不符合条件的, 针对存在的隐患, 提出整改意见, 并抄报地方政府, 对那些隐患较多的小区要坚持采取整改措施。 (2) 加强免疫标识监督管理,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以小区内养殖户为单元建立免疫档案, 有一定技术条件的养殖户可自行免疫, 乡镇动物防疫员佩挂牌子, 免疫档案报乡镇站备案。 (3) 严把种猪调入审批关、检疫关、查证验物关和隔离观察关。对调入的种猪, 要按程序进行审批、报检、检疫、隔离观察, 确认健康后, 方可合群使用。 (4) 把好调出生猪检疫监督关, 对出栏生猪, 实行报检制, 动物检疫凭免疫耳标, 查明免疫情况, 确认健康后, 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5) 定期对小区内的生猪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及时掌握生猪免疫抗体水平。 (6) 加强从业兽医管理, 定期对各猪场的兽医从业人员进行动物防疫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 规范从业行为。

3.7 帮助小区切实做好疫情监测工作疫情监测是疫

情早发现、为处理疫情争取宝贵时间的必要手段,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定期对各养猪小区进行猪瘟、猪繁殖呼吸综合症、伪狂犬、口蹄疫的监督。根据监测结果, 指导养猪户组织净化, 对一些无治疗价值或有较强传染性的生猪建议畜主及时淘汰。□

生猪养殖小区猪肺疫治疗探讨 篇8

1 治疗情况

1.1 病例1

南沙镇菱角塘村生猪养殖小区刁某家3头约60 kg的架子猪不食前来求医, 症状:病猪呼吸困难, 气喘明显, 有短而干的咳嗽, 流鼻涕, 触摸皮肤发热, 咽喉及颈侧呈硬、热、痛。耳根、颈侧、腹部等处有出血红紫斑;根据以上症状诊断为急性肺疫;治疗:用链霉素100万IU×3支、青霉素80万IU×4支、安痛定10 mL×1支、VC2 mL×2支、VB12 mL×3支, 混合肌注, 早晚各注射1次, 连用2 d, 第三天用药减去维生素。病猪开始吃食后, 分早晚各1次在饲料中拌入一定量的土霉素粉, 连服4次, 经上述用药治疗, 病猪咽喉及颈侧、腹下紫斑明显消退, 病猪吃食恢复正常。追踪调查无复发。

1.2 病例2

南沙镇菱角塘村生猪养殖小区黄某家饲养1头重约30 kg的猪不食来就诊, 根据呼吸困难, 体温高达41.5℃, 咽喉及颈侧潮红, 手触摸咽部有灼热感, 卧地不起等特征性症状, 诊断为猪肺疫, 第一次用链霉素100万IU×2支、青霉素80万IU×1支, 安痛定10 m L×1支、VC 2 mL×2支、VB12 mL×2支混合肌注, 隔8 h后重复第一次用药。经上述治疗, 病猪痊愈, 无复发。

1.3 病例3

南沙镇菱角塘村生猪养殖小区赫某家饲养1头重约40 kg的架子猪不吃食已经有两天, 前来就诊, 症状:病猪精神不振、不吃食、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关节肿胀、流脓性鼻涕、下痢, 根据上述症状诊断为猪肺疫, 治疗:链霉素100万IU×3支、青霉素80万IU×2支, 安痛定10 mL×2支, 混合肌注, 12 h后重复用药, 第二天病猪开始吃食, 在饲料中加了适量的磺胺嘧啶粉, 连续喂2次。经上述方法治疗, 病猪痊愈无复发。

2 用药机制的初步探讨

2.1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

阳性菌, 所以在治疗时, 首选药应考虑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超剂量使用链霉素且配伍一定比例的青霉素, 利用两药的协同作用, 增强疗效, 有效地杀灭病原, 禁止病情恶化。

2.2 VB1能增强病畜消化机能, 补充

神经营养而减少损害, VC能加强毛细血管致密性, 具有防止组织出血的功能, 并能刺激机体造血机能, 增强抵抗力;临床上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是治疗热性传染病较为理想的辅助药。

高标准养殖小区的建设 篇9

一、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

小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选址随意, 布局不合理。有些小区选址离居民点、工厂很近, 交叉污染严重, 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有些小区建在低洼湿地, 不利排水, 疫病多发。

2. 环保设施不健全

很多小区内没有把净道、污道分开, 无统一的堆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 环保水平低, 不利小区可持续发展。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 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场为家”, 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 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 畜舍过于低矮, 窗户少而小, 采光通风不良。

3. 防疫制度不健全

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许多小区不注重消毒和卫生, 消毒卫生制度流于形式, 非生产人员可以随便进入, 畜舍内外环境和公共场所也不进行定期消毒。有的养殖户乱丢病死畜禽, 乱堆粪便, 乱仍药品、饲料包装袋 (瓶) , 这些情况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二、建设高标准小区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养殖小区的发展壮大, 弱化了其示范带动效应。因此, 要尽快规范养殖小区建设, 保证养殖小区按照畜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高标准起步, 高质量建设, 高效益运转”, 在农民增收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1. 选址要合理, 建场要规范

一要地势高燥, 地面要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 以利排水。二要远离污染源, 如化工厂、造纸厂、屠宰厂等。三要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四要便于卫生防疫。小区距居民点至少在500米以上, 距铁路和主要公路300米以上。五要交通方便, 电力供应和饲料资源充足。六要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 不占耕地。

坚持“集中投建, 同步运转”的原则, 参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筑布局。小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 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

2. 畜禽舍建造要科学, 并考虑污染治理

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 舍与舍之间距离应保持在10米以上, 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 各单元相对独立, 互不交叉, 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进行使用和管理。在养殖小区内, 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 同一单元“全进全出”, 彻底空栏消毒。小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 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排泄道要严格分开, 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小区围墙外下风口处, 并能与雨水分开。

建设养殖小区时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 结合本地区实际, 采取多种方法治理。可制取沼气, 供区内养殖户照明、煮饭、发电等, 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要对小区进行绿化, 改善小区气候, 净化环境。应在小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 在畜禽舍之间种植草坪隔离带, 也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 提高经济效益。让小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健全防疫制度

上一篇:非标自动化下一篇:主要竞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