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竞争产品

2024-10-21

主要竞争产品(共10篇)

主要竞争产品 篇1

摘要:中国与东盟的一些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存在剧烈竞争。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2004—2009年,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竞争的主要产品有三类,它们的2位数HS编码分别为84、85和90。与东盟同类产品相比,目前中国第85章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上升,并有超越东盟之势;第84章产品的竞争力较为明显;第90章产品则处于竞争劣势。因此,应该继续强化优势,着力加强对弱势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出口。

关键词:日本市场,主要竞争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出口竞争力

前言

近13 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不包括香港),而从2002 年开始,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1)近年来,日本也一直是东盟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的第三大出口市场。(2)由于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的出口产品都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日本的出口产品则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中国和东盟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值得关注。目前,应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或者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对中国与东盟产品竞争情况的研究主要有,林淑惠(2003)以美国市场为例,运用修正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测算了1998—2002 年中国与东盟五国的制成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值。(3)史智宇(2003) 从商品域和市场域两个纬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4)孙林(2005)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强弱及其变化趋势。(5)俞升(2007)应用出口相似度指数,考察了中国与东盟5 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与竞争关系。(6)杨海、李文静(2012)应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方法,对中国和东盟10 个成员国1995—2009 年间的出口商品进行显性比较优势分析。(7)产品相似度指数表明了中国和东盟在世界市场或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但仅凭此指数判断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力是不够的,选用RCA指数则能很好地衡量中国与东盟的国际竞争力。而现有的以RCA指数来研究中国与东盟产品的竞争力的文章多是以美国市场为竞争市场,很少以日本市场为第三方市场来分析中国与东盟产品的竞争力。本文按2002 版的2 位HS编码商品类别,应用最近的历史数据,有重点地选取中国与东盟对日本出口的主要竞争产品为研究对象,再通过RCA指数来实证分析我国这些产品与东盟同类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为提高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借鉴。

一、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

本文选取2004—2009 年6 年间的数据来确定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8)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分析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及东盟各年统计年鉴,按照2002 版2位HS编码对产品进行分类。首先,找出6 年间中国(东盟)对日本出口额居前10 位的产品,(1)再在这些居前10 位的产品中找出重叠产品,这些重叠产品就是中国(东盟)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其次,从两国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中再找出重叠的产品,即为两国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大东盟成立以来,东盟10 国常以一个声音说话,显示出了同盟整体的力量。随着东盟一体化程度不断地加深,东盟10 国作为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也将得到深化,所以本文所选的数据包括东盟10 国。

从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2004—2009 年6 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居前10 位产品中重叠产品的2 位HS编码分别是:85,84,62,61,90,94,95;6 年间东盟对日本出口额居前10 位产品中重叠产品的2 位HS编码分别是:85,27,84,44,90,40,03。因此,2004—2009 年6 年间,东盟和中国出口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存在剧烈的竞争,它们向日本出口的前10 位产品中有3类重叠,这些重叠产品的2 位HS编码分别是85,84,90,(2)即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这些产品就是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资料来源: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2007,2008,2010

二、中国与东盟主要竞争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RCA指数实证测度

(一)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

RCA指数是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测算比较优势的一种方法,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后来,巴兰斯、福斯特纳和穆莱(Ballance,Forstnerand Murray,1987)以及弗拉斯(Vollrath,1991)等人进行了理论指导和整理,使显示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得以完善和推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常用的计算公式为:

式(1)中,RCAXij表示某时期i国(地区)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是i国(地区)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wj是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X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RCAXij值越大,表明i国(地区)j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Xij>1 时,j产品在i国(地区)的出口份额超过了该产品在世界的出口份额,说明i国(地区)j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RCAXij值越小,表明i国(地区)j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当RCAXij<1 时,j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低于该产品在世界的出口份额,说明i国(地区)j产品属于比较劣势的产品。一般认为,若RCA>2.5,则表示该国k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0.8,表示该国k产品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RCA<0.8,则表示该国k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修正后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

由于巴拉萨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衡量的是一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竞争优势,无法分析一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本文采用修正后的RCA指数进行测算:

在本文的分析中,RCAXij表示研究期内中国(东盟)主要竞争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表示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j表示日本市场,k表示中国或东盟,Xkij表示中国(东盟)各主要竞争产品对日本的出口额,Xjk表示中国(东盟)对日本所有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日本对各主要竞争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日本所有商品的进口额。若RCA>2.5,表示中国(东盟)主要竞争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0.8,表示中国(东盟)主要竞争产品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RCA<0.8,则表示中国(东盟)主要竞争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UN COMTRADE,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2007,2008,2010

(三)竞争力分析

根据表3 的计算结果:

1.中国和东盟第85 章产品即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CAR值均大于1.25,说明中国和东盟该类竞争产品在日本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07 年以前中国该类产品的CAR值均低于东盟,其国际竞争力不如东盟明显。但是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中国该类产品的CAR值在逐年递增,CRA值由2004 年的1.41 增加到2008 年的1.97;而东盟该种产品的CAR值则在逐年递减,由2004 年的2.25 减少到2008 年的1.87。从这点上看,中国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地得到强化,并已有超过东盟之势,而东盟该类产品的竞争力正在弱化;2009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和东盟第85 章产品的CAR值都出现下滑。

2.中国第84 章产品即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的CAR值大于1.25,而东盟该类产品的CAR值则介于0.8 到1.25 之间,说明中国该类竞争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在整个研究期内均强于东盟,而且中国该类产品的CAR值在不断地增大,到2008 年已接近2.5,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优势,但2009 年又下降到2.02,东盟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基本没什么变化。

3.2004—2009 年,中国第90 章产品即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及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的CAR值最大仅为0.16,几乎不具有任何的竞争力,而2009 年则上升到0.86,由此前的不具备竞争力上升到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东盟同类产品的CAR值均大于0.8,虽然东盟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只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但与中国同类产品相比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产品是2 位HS(2002)编码为85,84 及90 的产品。到2008年,中国第85 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略超过东盟,而2009年CRA指数则几乎一样,说明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异常剧烈。因此,应该继续保持该类产品的强劲增长优势,加强其对日本的出口。在整个研究期内,中国的第84 章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均强于东盟,而且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与东盟同类产品相比在日本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优势的不断提升,这种优势还将继续强化。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第90 章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而东盟同类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则具有中等竞争力,中国该类产品竞争力远不如东盟。我国的光电等产业存在工艺技术、核心材料、关键器件与生产设备等关键因素落后等情况,部分重要的器件与材料依旧需要进口,在目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大幅增加了对光学元器件及光电应用等技术研发与投入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着力加强该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出口。27 章产品原本也是中国与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产品,由于此类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的紧缺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自中国和日本签订长期协议以来,煤炭和原油一直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两项大宗商品。但从2004 年开始,中日原油长期贸易项目终止,中国的能源将优先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2007、2009年两年中此类商品已不再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前10 位产品。

主要竞争产品 篇2

1、港口运输市场无序竞争的表现

相邻港口之间的无序竞争。各个港口为了自身的港口利益,会针对当前国家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尽办法回避国家制定的费率的规定,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各个港口之间会采取压价等措施来扩大自身的渠道,采用诸多不正当的手段垄断货源,这极大的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货主和公用码头的无序竞争。现阶段的码头之间的竞争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用码头对于改善港口的经营结构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货主码头往往以各种不正当的渠道与公用码头展开竞争,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使得公用码头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货源流失加快,非常不易于码头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不良表现严重阻碍了港口企业之间正常的竞争,甚至会影响部分港口的经济结构,长期下去,会形成市场垄断,给不法企业牟取暴利,属于社会主义中的不和谐因素,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2、影响港口运输市场秩序的因素

港口企业的违章行为。在现阶段的港口中,货主码头比较普遍,很多货主将自身的的码头承包出去,不给国家交税,甚至采取价格欺诈的手段来提升市场竞争力,这种违法现象在一些港口是很普遍的,由于政府部门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港口经济体系很混乱。严重影响公用码头的吞吐量,使得港口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升。再有就是一些货主码头的设备不符合现代的标准,应该被淘汰,但是货主为了节省成本仍在使用,不断降低价格,同时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运输市场需求不平衡。港口对于沿江沿海城市来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需要很好的去维护,但是过分依赖导致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平衡,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供大于求时,就会造成港口的货物堆积,没人要,造成资源浪费;当求大于供时,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某些港口城市为了发展城市的经济,以为港口就是经济的来源,因此建立了许多码头,但是却用不上,出现码头闲置的现象,这从侧面也破坏了港口之间正当的竞争。

港口运输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任何市场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这是基础,但是目前的港口运输的相关法规不完善,这给某些企业有了可乘之机,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谋取利益,从而造成了竞争无序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要想改变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完善立法是最深层次的保障,同时还要严格执行,从而改变当前市场的秩序。

缺乏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经济体制虽然已经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仍存在诸多遗留问题,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的结合阶段,各个地区的不平衡发展,货物结构和当前的经济市场不适应等现象都严重阻碍着新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不平衡注定会导致种种摩擦的产生,使得在竞争中采用极端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导致信息和资源都不能很好的更新,使得市场出现了‘封闭性’,影响供求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个公平、公正的港口竞争环境是各个企业的迫切要求,同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必经阶段,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求改变港口竞争的秩序,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

3、解决港口运输市场竞争无序的手段

3.1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任何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治理时不能盲目,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有更好的治理效果。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作用,从宏观调控着手,对港口市场进行全面的整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现象寻找本质,找到法律的漏洞,同时还要形成一个健康的机制,使得港口市场能够平稳的运行下去,在执法方面一定要做到位,对于任何违法现象一定要严惩,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这是很必要的一步。

3.2制定关于港口的管理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平竞争是很必要的,同时要明确竞争是很残酷的,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的过程,国家要有相应的统一的管理政策和法规,只有这样才有效的保障各个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港口运输市场竞争无序的现象才能够有效的得到制止,从源头上解决当前的问题,是广大的企业迫切希望的。

3.3理顺港口的费率

在价格上的不正当的压价现象是市场竞争无序的一个重要体现,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要从源头做起,理顺目前港口的费率问题,改变目前费率设置复杂、透明度低,港口内外贸费率、新老港费率双轨制等现象,对于现阶段的各种费率的规定要设置的更加严格和透明,对于一些比较旧的费率要适当的更新,因为目前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费率的设置和标准要和现阶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相关部门要设置比较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目前的市场的费率问题进行相应的整顿,采取各种措施在不影响港口贸易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治理,从而杜绝价格方面的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3.4深化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

现阶段,港口体制正处过度阶段的后期,各种无序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有的甚至已经脱离了政府的监督范畴,变成失控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完善市场的监管体制,对于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监管问题进行纠正,从而有效的改变市场局面,实现全面调控的目的。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并设立相关的监管部门严格监管,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完善,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4、总结

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因为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下,才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使得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目前的港口运输的无序竞争的现象,要从政府立法、市场监督、大力执法等渠道去坚决杜绝这种现象,使得港口运输市场能够有序的发展,从而深化改革开放,使得港口城市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其他行业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提供了借鉴。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篇3

韩国学者田一秀教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东北亚港口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服务保证度、货源潜力、服务成本、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港口区域中心度和中间度是影响港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Alex Lennane、Pavle Krumenaker等以德国经济腹地与港口发展关系为研究课题,得出腹地经济发展是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2]。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原理,将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划分为5个层次,设立13个指标,其中的5个层次分别为吞吐量、港口作业能力、投资趋势、港口财务状况和港口自然条件[3]。倪旭华在对上海港、釜山港和高雄港的评价中,建立了包括五项准则层的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3个港口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4]。匡海波在构建包括港口吞吐量、港口作业能力等四个方面较科学的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的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揭示了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对大连港、上海港等7个国内港口进行了实证分析[5]。刘贝斌对环渤海地区的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7个重要港口进行了实证分析[6]。纵观国内外研究发展可见,港口竞争力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的复杂概念,其影响因子变化多样。我国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系统,在研究范围和深度方面亟需加强。

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地区的12个主要港口,与以前对环渤海地区港口的研究相比,范围更广,囊括了该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重要港口,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从港口子群层面阐述了各地区港口发展的优劣态势。

2 环渤海港口竞争概况

环渤海区域主要包括京津冀地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个部分。该地区海岸线资源丰富,港口密集,在长达5139km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共60多个港口,平均不到90km就有一个港口,因此港口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初步统计,2010年在全国16个沿海亿吨大港中,环渤海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整个港口群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港口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能体现出一个港口在区位条件、腹地货源潜力、港口自然条件、集疏运体系、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配套服务设施和软环境等各要素[7]。一方面,港口竞争促进了港口不断自我完善,争取更多的利润,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港口之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出现恶性竞争,导致港口资源浪费,扰乱了市场秩序,如营口港和大连港,天津港和曹妃甸港等。一般来说,港口竞争可分为港口间的竞争和港口内部的竞争两大类。港口间的竞争通常包括同一经济腹地或同一海岸线之间的港口竞争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港口竞争[8]。港口内部竞争主要是港口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它不是本研究的重点,不再赘述。

3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的竞争力现状,需采用多个指标分析,因此需要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里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试图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对多变量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即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9]。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信息交叉,有利于分析。

3.1 指标选取

依据系统性、代表性、互补性原则,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地区12个主要港口的14个港口竞争力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港口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和港口在竞争力之间存在的差别。沿海港口竞争力体现在物流运输能力、基础设施、腹地经济等诸多方面,因此本文选取了港口货物吞吐量(X1)、货物吞吐量增长率(X2)、外贸货物吞吐量(X3)、集装箱吞吐量(X4)、装卸机械(X5)、泊位个数(X6)、泊位长度(X7)、仓库面积(X8)、堆场面积(X9)、港口所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X10)、港口所在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率(X11)、港口所在市GDP(X12)、港口所在市GDP增长率(X13)、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X14)等14个因子进行处理分析。由于所选择的港口各个指标随着社会经济意义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纲,指标值的数量级也不同,所以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才能进行计算分析。

3.2 计算过程

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经过SPSS17.0计算分析,通过检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证明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因子的公因子提取的比例都较大,基本上超过了85%左右。评价过程的公共因子特征值、贡献率见表1。根据列表可见,前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6.452%,即反映了原有信息量的86.5%,可用这4个因子作为评价环渤海各港口竞争力的因子。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港口年鉴》和2010年相关省份的统计年鉴。*标记数据来源于航运信息网www.csi.com.cn。

由表2可将选取的指标分为四类主成分因子。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装卸机械台数、泊位个数、泊位长度、仓库面积、堆场面积和港口所在市GDP在F1上的载荷最大,说明F1反映的是港口的生产能力;港口所在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和港口所在市GDP增长率在F2上的载荷最大,说明F2反映的是港口的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在F3上的载荷最大,说明F3反映了港口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涉及到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代表了港口的发展潜力;港口所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因子在F4上的载荷最大,说明F4反映了港口在一定腹地经济条件下的港口物流水平[10]。根据收集到的原始变量对主成分各因子进行恰当命名,得出各港口因子得分见表3。

F1、F2、F3、F4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环渤海地区各港口发展状况的总体水平,但单独的每一个因子并不能对港口在整个港口群中的竞争力得出综合评价,因此还需要按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其综合得分:F=0.51020F1+0.16120F2+0.11475F3+0.07837F4。通过计算得出环渤海各港口综合得分和排序见表4。其结果以0为均值,负值为平均值以下。从港口综合竞争力得分而论,青岛港得分最高,天津位列第二,大连第三,唐山、烟台居第四和第五,其余7个港口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青岛港、天津港、大连港作为环渤海港口的三大地区性枢纽港,其港口竞争力要远远大于其他港口,这与港口的集聚规模效应有密切联系。

3.3 环渤海港口群竞争力差异分析

大连港虽然排名第三,但与青岛港和天津港相比,其得分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港口腹地经济水平和在一定腹地经济条件下的港口物流水平因子方面,在环渤海地区12个主要港口中位列末位,这与大连港的枢纽港地位极其不称。2010年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为3.14亿t,但在标志着港口发展潜力的集装箱吞吐量上表现不突出,仅为526.2万TEU,分别占天津港和青岛港的52.2%和43.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落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落后等诸多原因导致东北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造成的。从子港口群来看,在辽宁子港口群中,除营口港近年来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等,其发展速度较快以外,锦州港、丹东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均远远落后于环渤海港口的平均水平;而营口港由于与大连港相距较近,腹地交叉,且没有形成很好的区域分工,造成对大连港的货源袭夺,恶性竞争现象日益突出。辽宁子港口群的经济腹地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地区,而该地区2009年的GDP仅为30556.75亿元,比山东省还要低3300多亿元,这无疑对大连乃至辽宁省各港口的发展十分不利。东北地区应抓住国家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产业类型,增加货源生成量,特别是集装箱生成量。同时,要根据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部署,加强辽宁省沿海各港口的合作,使之形成完整合理的布局,为港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天津港依托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为依托,在港口发展潜力方面和港口生产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金融、交通、科技中心,对港口的建设提供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一直居于北方港口的领先位置,在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津冀子港口群可谓一枝独秀。但天津港在区位条件尤其是自身建港条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因此想要建成北方的国家航运中心,仅靠自身是难以实现的。纵观世界著名大港如荷兰的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几乎都选择了地区港口整合,形成统一协作的港口体系来提高本地区的港口竞争力。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京津冀子港口群的其他港口均位于河北省,河北省政府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秦皇岛、黄骅、唐山三大港口的整合建设,但其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与天津港的合作。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天津港与河北省港口建设发展各自为政,河北省各港口的竞争力处于中游水平,出现“群龙无首”的现象;而天津港缺乏属于自己的喂给港、支线港,难以形成分工完善的港口体系。此外,天津港周边的秦皇岛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争抢货源情况较严重。天津港应注重区域整合,化竞争为合作,合理分工,实现良性发展。

青岛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于首位,在各主成分得分上排名靠前,发展均衡,显示出强劲的港口竞争力。2010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为1201万TEU,成为世界第七大港、第八大集装箱港口,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位。山东省和青岛市作为青岛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和港口依托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货源充足,加之港口注重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拥有大陆港口规模最大的EDI信息中心,配备世界最先进的大型桥吊,首创RTG“油改电”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青岛港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先进、最有活力的新型港口。但是,相对大连港和天津港而言,青岛港最缺乏的是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由于国务院分别给予大连港、天津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12],青岛港在政策扶持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亟须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壮大竞争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

山东子港口群主要包括日照、烟台、威海和青岛四个港口。烟台港和日照港在综合得分排名占第五、六位。2010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0852.5万t,增长了23.2%;日照港货物吞吐量为2.26亿t,增速为24.6%。两大港口分居山东省的南北两翼,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此外,青岛港和威海港合作成立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高达66%。2009年,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在全省沿海港航工作会议上正式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约定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合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12]。山东三大港口开展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建立港口作业费率沟通合作机制,不搞恶性杀价竞争,坚持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山东子港口群的竞争力,合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促进港口健康和谐发展。

4 结语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港口竞争力,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也与实际情况吻合。文章涵盖了环渤海地区的12个主要港口,在对象选取全面,有利于分析该地区各港口群的总体竞争水平,为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港口群在区域范围内展开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田一秀.东北亚海运市场如何一体化[J].港口经济,2002,(1):38-40.

[2]Alex Lennane,Pavle Krumenake.The Impact of Port and Trade Security Ini-tiatives on Maritim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5,(1):3.

[3]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报告[R].大连海事大学,2008:29-33.

[4]倪旭华.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上海港、釜山港和高雄港中的运用[J].水运管理,2004,(9):8-10.

[5]匡海波,陈树文.基于熵权TOPSIS的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实证[J].企业管理,2007,(10):157-162.

[6]刘斌贝.环渤海港口竞争力的地域差异及成因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7]宋丽娟.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定位和环渤海港群建设研究[A].中国海洋大学,2007,(6):5-6.

[8]于伽,韩增林.大连港口物流竞争力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9):93-96.

[9]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晶,吕靖.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影响机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0-62.

[11]邓利锋.环渤海港口竞争[J].水运管理,2009,(11):26-31.

壁垒攻防的实质是产品竞争 篇4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全面控制的渠道霸王,都是些各占山头的“大王,小王”。但这些经销商依靠多样的交易方式和多年的生意关系,也能对新进入者形成障碍。

对任何老经销商来说,新进入者就是在抢他们的生意,而新进入者面对的则是多个敌手。但实际上,这些对手背后的厂家产品,才是实际的对抗者,因为经销商操作自有品牌鲜有成为主流的,很少有人能在当地既站住宅流价格带,又霸占主流的消费场所。所以,不管渠道壁垒看起来多么坚固,实际上还是产品的竞争,而不是其他。

产品竞争有两个焦点:一个是消费趋势,一个是消费场所。垄断型经销商对终端的深入控制,首先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因此,进攻一地的渠道壁垒,关键是要找到当地的主流产品结构与主流消费渠道。

经销商在一地形成壁垒的产品一般在中档层面,而不是在两头。因为目前的经销商大多不具有在高档产品上形成壁垒的实力,即使有这种实力,其所控制的终端也几乎不会成为当地的主流消费渠道,而不在当地形成主流,就不能说建立了渠道壁垒。

而低档产品也不容易形成渠道壁垒。从国外的行业经验来看,经销商除了做好一般的流通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当的增值服务能力,才可能在低档产品层面建立起壁垒。因为低档产品没有一定的经营质量做后盾,是无法做到规模盈利的,只能是越卖越亏,这一点与大卖场不同。

所以无论是高档还是低档产品,部不容易建立起坚固的壁垒。这就是进攻者的机会。

进攻关键点

防守方与进攻方的持续能力与其核心市场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关系。有些经销商可能同时经营着六七个市场,产品结构比较复杂,但都是走量的产品,形成“小老鼠”市场的局面。而有的经销商则依托一地,长久经营,不但有走量的“小老鼠”市场,还有“大象”市场——产品结构以中档为核心。这种“大象”和“小老鼠”共生的市场是不容易攻取的。

对于“小老鼠”市场,就针对其主打产品,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而对“大象”+“小老鼠”市场,则要同时切人。

对低档的走量区域,以相同产品主打其主要的市场空间。有品牌实力的产品则可以从上往下打,瞄准其侧上的价格空间,营造样板市场撕开缺口。前期靠费用与服务直插进去,逐渐扩大成果,等到有一定量之后就降价,直接拉到对手的价格水平,他是招架不住的。在这种战术中,产品的选择(消费趋势与产品设计)和市场缺口(终端和价格)是关键。

没有品牌能力的产品,则应临时找一个具备一定消费力量的战术性产品,去冲击对手。

主要竞争产品 篇5

拖拉机是农机的“母机”, 一国农业现代化程度,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 通过观察其拖拉机制造业水平就可以看出个大概。从世界农机工业总产值看, 拖拉机占四分之一强, 拖拉机制造业在全球农业装备产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四轮——现代农机薪火传承者

我国农机工业最先也是从发展拖拉机开始的, 1955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筹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一拖制造的履带拖拉机曾畅销20年。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业重新回到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原始状态, 分田到户后土地以碎片化的形态存在, 大型的农机设备迅速退出了农业生产, 原来在生产中扮演主角的履带式拖拉机由于不能适应小规模农业, 几乎一夜之间便退出了作业市场。而有一种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功能多样, 经济实惠的农机产品却迅速的发展起来, 这就是小四轮拖拉机。

小四轮拖拉机农忙时可以用于农业生产, 农闲时可以做运输工具或动力输出设备, 由于其体积小、通过性强, 除个别偏远山区外, 几乎可以在全国所有地区通用, 于是短短几年就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普及;由于技术门槛很低, 两三年时间国内便出现了100多家小四轮制造企业, 在最辉煌时期, 小四轮的年销量曾超过100万台。至今小四轮拖拉机保有量仍有2 000万台, 可以说在中国农机工业史上, 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的影响力能超过小四轮拖拉机。

在小四轮拖拉机的带动下, 小型农机具和背负式收获机等产品也得到了发展, 可以说小四轮拖拉机完成了我国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最初任务。

在小规模农业生产中, 小四轮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农机手, 培育了农村农机消费文化。事实证明, 后期许多购买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 甚至农用车、工程机械和商用汽车的用户都是当年的小四轮拖拉机机手。

但好景不长, 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大, 经济建设开始加速, 农村人口开始以年均千万级别的速度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 农村有了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巨大需求, 专门从事农机服务的个体户应运而生, 这些人以农机作业为职业, 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 需要效率更高的农机, 此时一些企业开始研制中型拖拉机, 当产品推向市场后, 小四轮的作业功能和运输功能迅速被中轮拖所取代, 小四轮的黄金年代结束了。

中轮拖——拖拉机工业中的战略要塞

中轮拖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特质, 处于拖拉机产业链中“咽喉”位置, 是拖拉机产业中的战略要地。

说其进可攻, 是因为只要在中轮拖行业占据一定的位势, 就可以通过功率延伸, 顺利切入大轮拖行业。近年来, 进入大轮拖行业的企业绝大多数了选择了这种策略, 如黄海金马、山拖等生产企业。相反的例子是中国一拖, 开始是进入大轮拖行业, 由于缺乏中轮拖产品的支持, 处处受到竞争对手的牵制, 后来中国一拖补上了中轮拖短板, 才成就了其在大中功率拖拉机行业的领导地位。约翰迪尔是最先抓住中国农机机遇的外国公司, 其在中国开始经营的也是大功率拖拉机, 但也遇到了和中国一拖相同的问题, 所以在2007年斥资收购了中轮拖企业宁波奔野, 完善了其产品型谱, 其在拖拉机行业的竞争优势才得到加强。

说其退可守, 是因为一旦大中型拖拉机需求减少或受到竞争对手的打压、需求锐减, 企业生存受到威胁时, 就可以向下发展小功率拖拉机和争夺小功率拖拉机市场。

中轮拖也是最适应国内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农机。2011年国内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 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对大功率拖拉机需求在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土地所有权中空, 土地不能自由流动, 小规模农业生产仍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国内仍然需要大量的中小功率农机产品, 中等功率的拖拉机产品正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销量看, 近10年来中轮拖销量一直强劲且占绝对的优势, 据统计, 2004—2011年中轮拖行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 是继大轮拖之后, 农机行业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相信后期中轮拖仍将是拖拉机产品中需求量最大, 销量坚挺的产品。

中轮拖还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农机产品。在我国农机里, 中轮拖是最“外向”的, 每年中国出口拖拉机产品中中轮拖占70%的份额。中国造中轮拖具有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产品无可比拟的性价比优势, 通常情况下, 日本企业的产品在欧美比中国造产品贵5~7倍, 这无形中给中国造中轮拖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所以中国造中轮拖很受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中低档用户的青睐。

中轮拖产品还具备功能丰富, 用途广泛的优势。国内中轮拖行业竞争激烈, 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各企业使出浑身解数, 研发出了各种用途的产品, 专业化细分市场不断被开发出来, 不但满足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耕、种、收环节的需求, 还延展到了田间作业管理、大棚和果园管理、烟田中耕管理、草坪维护、水田耕作、县域公路运输、林场伐木、除雪和清淤等领域。正是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挖掘, 才使得中轮拖的使用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续。

如果把拖拉机产品比作一个能源输送的通道, 中轮拖就是这个通道的能源中转站, 一来吸收小功率轮式拖的优点达到自身功率增大、性能完善、功能拓展, 二是通过吸收更先进的技术达到性能升级, 从而升级成为功率更强, 效率更高的大功率拖拉机, 所以说中轮拖是拖拉机产品族中的战略要塞, 是“咽喉”, 制造企业应该重视象中轮拖这样的“中坚”产品而不是一味的“好高骛远”。

当前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让中轮拖的需求空间被大轮拖不断的吞食, 中轮拖在与大轮拖的博弈中促进了中轮拖产品自身的进步, 但不管怎样, 历史的进程不可改变, 中轮拖优势地位最终将让位于性能更好, 功能更强, 作业效率更高的大轮拖, 这只会是时间问题。

大轮拖——国内农业现代化的引擎

大轮拖被喻为农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国内能生产58.8 k W (80 hp) 以上的拖拉机的企业才能被看作是真正“入围”了拖拉机制造圈。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4年开始农机购置补贴后, 在利益的驱动下, 至少有30家企业新进入了大轮拖制造行列, 大轮拖和玉米收获机行业是国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成倍增长, 土地流转后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趋势, 再加之国家推动的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和土地整理等都需要比中功率拖拉机功率更大、作业效率更高的农机产品, 顺应这一趋势, 国内的大轮拖产品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从需求看, 大轮拖功率上延趋势非常明显, 近10年, 拖拉机行业中大轮拖取代中轮拖, 然后大轮拖又被更大功率的拖拉机所取代是产品发展的主线。

从竞争态势看, 国内已形成“东方红”、“雷沃欧豹”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军团和以迪尔天拖、上海纽荷兰、美国爱科等代表的外资军团两大阵营。从销量上看, 国内军团暂居优势地位, 约占年销量70%, 从技术水平上看, 国内军团大轮拖相当于国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目前仍在使用机械换挡和同步器换挡技术, 而国外高端产品已经普及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幸运的是跨国公司出于技术保护考虑、经营短视和用户购买力等原因, 其先进的技术与产品并没有引入中国市场, 这为自主品牌的大轮拖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时空, 再加之本土企业深谙本土营销之道, 所以自主品牌抓住了国内农机购置补贴的10年大好契机, 经历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跑马圈地与业务扩张。目前, 自主品牌的大轮拖已渐成气候, 随着技术升级和性能不断提高, 就连只用进口农机的农垦农场、生产建设兵团系统, 现在也在大量使用自主品牌的大轮拖产品。

在大功率拖拉机产品上, 自主品牌“蚕食”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已成不争的事实, 另外自主品牌大轮拖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YTO”、雷沃欧豹、金马等自主品牌拖拉机正越来越被国外用户所熟知, 一些自主品牌还通过在国外建立组装厂、建立装配线、合资合作企业、贴牌生产等方式, 在对国外市场进行反渗透, 可以说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自主品牌大功率拖拉机正在与跨国大鳄们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从中国农机工业历程上看, 自主品牌的大轮拖是国产农机装备与跨国农机巨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份量的较量。这种较量已经深深地刺痛了跨国大鳄们的神经, 自主品牌的坐大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和中国的自主农机品牌。因为从全球农机市场的竞争情况看, 亚洲的知名农机企业, 如久保田、马恒达等跨国公司, 也把自己定位在中小功率农业装备市场, 在大功率拖拉机产品上, 久保田至今仍很少染指73.5 k W (100 hp) 以上的拖拉机市场, 而年轻的中国自主农机品牌们, 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勇气, 用年轻而稚嫩的身体, 在跨国公司成人的世界里不惧权威, 勇往直前。

据调查, 当前中国一拖已经在147~220 k W (200~300 hp) 大型和重型拖拉机上全面布局, 并且已经进入了294 k W (400hp) 的拖拉机产品领域, 福田雷沃也在147 k W (200 hp) 以上产品上进行积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准备。其他后起之秀, 如五征集团、山东时风和江苏常发等都在加快追赶的步伐, 其在产品上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往往出人意料。

据笔者预测, 今后5年内将是国内大功率、重型轮式拖拉机等新产品的集中上市期, 随着一批批新产品的推出, 国内大轮拖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自主品牌将逐渐夺回被跨国公司长期霸占的市场, 在自主品牌的围堵下, 跨国公司不是节节败退, 就是放下高傲的身段, 被迫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用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入又将激发自主品牌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在本土市场之外, 随着自主品牌大型、重型拖拉机技术成熟和性能稳定, 147 k W (200 hp) 以上轮拖出口量将迅速增大, 凭借着性价比的先天优势, 自主品牌将一步步地挤占跨国大鳄们的传统市场, 届时国际农机竞争环境将发生剧烈的动荡, 国际农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出现松动, 中国制造力量将逐步显现, 如果时机成熟, 国内农机企业就会像工程机械行业的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一样, 进行全球范围的产业布局和全球化并购, 那时候, 属于中国的农机时代会切切实实地到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主品牌大功率拖拉机的发展。

预计后期在拖拉机行业, 中轮拖会快速取代小轮拖的市场地位, 如13~18 k W (18~25 hp) 会被15~29 k W (20~40 hp) 中轮拖取代;大轮拖快速取代中轮拖市场地位, 如37~51 k W (50~70 hp) 功率段会被51~66k W (70~90 hp) 功率段大轮拖取代;在大轮拖内部, 73.5 k W (100 hp) 以上功率产品会迅速取代低功率段产品的市场份额。

主要竞争产品 篇6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资源配置效率,熵权法,DEA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并强调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竞争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自主创新、科技促进社会发展与科技潜力的综合能力。城市不仅在空间上融合了大中型企业、高校和R&D机构等科技创新活动主体, 而且还能通过提供多种科技政策、服务内容、市场信息来引导和激励各创新活动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强省, 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省内城市科技发展现状, 对提高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 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城市科技竞争力。管燕[1]等利用改进的DEA方法, 对江苏省2003-2007年主要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得出省内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多处于无效状态。倪芝青[2]等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 研究了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从2006-2010年科技竞争力动态变化, 并分析了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李惠娟[3]等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得出教育科技投入水平和经济开放度对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直接影响。雷勋平[4]等使用熵权可拓决策模型, 分析了中部六省市2009年的科技竞争力, 并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黄宇[5]等对杭州2004-2008年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同其余副省级城市比较得出杭州技术效率无效、规模效率递减的状态。胡翠萍[6]通过构建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并利用AHP-变异系数法赋权, 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分析。唐颖[7]等基于结构方程原理, 提出了各指标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评价模型, 并结合2010年的数据探讨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等。周小柯[8]等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发现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基本呈现“东强、中平、西落”的格局。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结合采用了熵权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地级市2011年科技竞争力进行研究, 并为了更好的研究各城市科技竞争力中的核心优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研究分析各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1 指标体系设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定量化研究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前提, 本研究参照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倪鹏飞、倪芝青、赵希男等[9]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及25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科技潜力, 各指标如下表1所示。

2 城市科技竞争力测评

2.1 熵权法评价原理

熵的概念来源于热力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在已经在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熵引申出来的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 它主要根据各指标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大小, 不同对象在同一指标上的数据幅度变化较大时, 此指标的熵权也较大[10]。使用熵权法为指标体系赋权, 可以避免各指标在设置权重过程中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熵权法的评价步骤如下:设有m个待评价对象, n项评价指标, xij (i=1, 2, …m;j=1, 2, …n) 为第i个对象在第j个指标上的原始观察数值。

①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②计算各指标的熵权

③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设pij为xij相应转化后的值, ui为第i个对象的综合评分。

对于负向指标数据采用

④得到第i个对象的综合评分

2.2 数据来源

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11], 相关城市公开发布的2011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统计的2010和2011年各城市科技进步监测数据, 以及相关城市2012年的统计年鉴和官方网站。

2.3 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 利用上述熵权评价法的计算步骤可得到各个指标的熵值和权重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熵权值变化较大, 其中X19的熵权值比较小, 从原始数据中可以看出该指标对应的各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值都比较接近, 对评估各城市科技竞争力影响力影响较弱。而X1、X5、X9、X10、X11、X13、X15、X218项指标的熵权值都较大, 表明不同城市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较大。这8个指标分别对应着R&D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专利授权量、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分析发现8项指标中有2项属于科技投入指标、5项属于科技产出指标、1项属于科技潜力指标, 因此可以认为城市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将江苏13城市数据经过无量纲转化后同各指标权重加权综合可得到各城市的综合评分。为了验证熵权评价法的可信度, 本研究针对相同数据, 采用较为常见的因子分析法, 计算了各城市的得分排名, 两种计算结果如下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两种算法所得到的城市排名结果完全一致。表3中同样列出了基于熵权法, 对不同城市在4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进行排名的情况。

2.4 结果分析

⑴苏州科技竞争力很强, 在得分上远超其后的南京和无锡, 优势非常明显。从4项一级指标上来看, 苏州只有在科技潜力上面落后于南京, 其余3个一级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状态。

⑵南京、无锡、南通在综合得分上较为接近, 其中南京在科技潜力指标上排名全省第1, 这得益于南京拥有省内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优势的信息化水平。但南京在科技产出上存在产出不足, 专利授权数分别是苏州、无锡的16.1%、36.4%。南京的综合科技竞争力排在全省第2位;无锡在4项指标上分布较为稳定, 基本处于第2或者第3的位置, 在综合得分上排在第3位;南通在4项一级指标上的分布也较为稳定, 其中科技产出优势较为明显, 综合得分上同南京、无锡相比存在较小差距, 排名第4位。

⑶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与泰州为综合得分处于0.1~0.3之间的5座城市, 它们处于省内中等水平。常州的4项一级指标排名比较稳定, 在科技产出指标上劣于南通, 导致其综合得分小于南通, 排名第5。镇江在4项一级指标上的得分均处于苏南5座城市中的末位, 且由于其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和城市信息化水平数值偏小, 使之在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潜力两项指标上与苏中城市相比也没有优势, 综合排在省内第6。扬州的4项指标排名分布较为稳定, 综合排在全省第7。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 城市科技竞争力处于苏北领先状态, 科技潜力排名领先于镇江和扬州, 但能源利用率不高 (表现为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 , 综合排名省内第8。泰州的4项指标排名分布有一定的波动, 其中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分别排在第10、第9的位置, 综合排分省内第9。

⑷盐城、连云港、淮安与宿迁是综合得分处于0.01~0.1之间的4座苏北城市, 处于省内落后的位置。盐城的科技产出水平排名落后于科技投入水平, 综合排名为全省第10。连云港科技产出指标排名全省第10, 其中人均专利产出指标和高新技术产业指标都优于苏北除徐州外的3座城市, 综合得分排名为全省第11。淮安与宿迁城市科技竞争力处于省内末位状态, 分别位列第12、第13。

3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3.1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方法选取

城市科技竞争力作为一个规模指标, 综合反映了各城市在科技方面的竞争优势, 为了更好研究城市科技竞争力中的核心优势即资源配置效率, 研究了江苏各城市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研究分析各城市对现有投入资源的利用情况。

目前, 研究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法比较多, 以数据包络法 (DEA) 最为适用, 它可以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率进行评价, DEA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发展成拥有CCR、BBC和超效率等模型。CCR模型以规模报酬不变为前提, 研究各单元的总体效率;BBC模型以可变规模报酬为前提, 考察各单元的纯技术效率;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对区分出前两模型中得出的有效决策单元中的差异, 从而实现对所有评价单元进行有效排序[12]。

3.2 指标选取

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指标的选择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以及可获得性, 以及参考之前学者的文献[13,14]研究, 本研究在投入指标选择R&D投入、R&D人员数, 在产出指标上选择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授权专利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考虑到科技产出的时滞性, 本研究在科技投入方面选择了2010年的数据, 而科技产出则选取2011年的数据。

3.3 实证分析

首先使用EMS1.3中的BBC模型对江苏省13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 达到DEA (弱) 有效的城市比较多, 为了进一步反映不同城市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对所选数据再次采用超效率DEA模型, 两次计算结果合并, 并根据各城市的超效率DEA值, 将城市排序如下表4所示。

从计算结果和排名来看, 大体呈现出苏中、苏南、苏北地带性分布。苏中3座城市都处于DEA有效, 排名靠前;苏南5座城市只有南京、苏州属于DEA有效;苏北城市除了盐城, 其余都属于DEA无效且处于省内靠后位置。

⑴南通、南京、扬州、盐城、泰州、苏州属于DEA有效的区域, 占江苏地级城市总数的46.2%。这6个城市的总体效率值θ为1, 说明它们的科技资源配置为DEA有效, 并且技术和规模均为有效, 科技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的状态。南通排名第一, 由于DEA是对相对效率的一种评价, 尽管南通投入水平不算高, 但合理的科技产出一样会导致高效率。南京是江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 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它的超效率值达到1.389, 处于13城市中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第2的位置, 这表明南京即使在科技投入上再等比例地增加38.9%, 也能保持在所有城市中保持相对有效性。

⑵连云港、无锡和镇江科技资源配置接近于DEA有效区域 (0.8θ1) 。根据国外学者对整体效率值强度的分类方法, 上面3个城市属于边缘非效率单位, 短期内对投入产出量稍作调整, 即可容易达到最优效率和规模。其中, 连云港已达到纯技术有效的区域, 只是纯规模效率未达到有效, 呈现为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 需要适当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 扩大规模;无锡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无效率状态, 它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授权专利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存在1.07%的产出不足, R&D投入存在26.7%的投入冗余, 而且规模收益处于递减状态;镇江的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授权专利数存在着19.36%的产出不足, 技术市场成交额存在着36.5%的产出不足, 同时其R&D人员数有3.45%的投入冗余。

⑶徐州、常州、淮安、宿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0.5θ0.8) 。这些城市的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相比较而言, 存在严格的非对称性。徐州、常州在3个科技产出要素方面都存在着40%以上的产出不足, 而且在R&D人员指标上分别有6.4%、14.1%的投入冗余。淮安、宿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分列倒数第2和倒数第1。其中, 宿迁的纯技术效率已达到最优, 目前的投入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淮安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和授权专利数上存在12.64%的产出不足, 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上存在高达207%的产出不足, 同时宿迁和淮安均为规模收益递增状态。

4 结语

本研究首先采用熵权评价法研究分析了江苏省13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 得出了各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总体规模以及4项一级指标上的排序。然后, 采用DEA分析法对各城市科技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研究, 分析各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发现, 江苏各城市在科技竞争力的总体规模上的排序同其资源配置效率排序存在较大差异。

⑴苏南5座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在综合科技竞争力上得分都比较高, 在排序中均处于省内城市的前6名次中, 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城市在科技上也存在总量上的竞争优势。但苏南城市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上表现较差, 只有南京、苏州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处于有效状态, 无锡、常州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均低于苏中3座城市, 且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镇江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状态, 可以适当增加科技投入。

⑵苏中3座城市 (南通、扬州、泰州) 在资源配置效率上都处于有效状态, 表明目前投入的科技资源都已得到最佳的利用, 并且规模也处于最佳状态。苏中城市在综合科技竞争力上的排序同资源配置效率排序正相关, 南通、扬州、泰州在综合科技竞争力上分别处于省内中上、中等、中下的水平。

主要竞争产品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 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部门, 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行业。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很好的例证。

1 建立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竞争力系统包括四个方面能力:一是市场扩张能力, 包括产业实力竞争力要素, 指标包括:本地文化产业年均贡献值增长率、本地文化产业年贡献值占GDP总量的比重、本地文化产业年利税总额、本地文化产品年出口总额;二是成本控制能力, 包括产业效益、产业关联竞争力要素, 指标包括:本地文化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本地文化产业万元资产利税率、本地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本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当地就业岗位总数的比率、本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当地就业岗位总数的比率、本地文化产业原创上映和上演的电影、电视剧或大型演出项目、与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本地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额、年海外游客人次占本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本地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量的比重;三是总体创新能力、包括产业资源、产业能力竞争力要素, 指标有:本地人类发展指数、本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数量、本地万人口中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本地文化产业研发投入 (R&D) 占文化产业GDP总量的比重、本地万人口中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本地文化产业研发投入 (R&D) 占文化产业GDP总量的比重、本地文化产业年获得专利数量、本地文化产业年获得省市以上科技成果奖项的数量、本地文化产业年获得省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环境竞争力要素, 指标包括:本地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本地文化产业吸引外资能力、本地文化企业高新技术化水平、本地文化产业的外贸依存度、本地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本地当年人均创业投资额、本地人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本地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共提炼出28个评价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

2 计算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个指标权重, 无量纲化处理收集到的数据, 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辽宁、湖南、陕西、四川、陕西、云南、甘肃11个地区的竞争力指数进行运算。

3 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运用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 对我国1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 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评价结果如下:

十一个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1) 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数值差异显著。从表2所示的11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得分情况看, 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数值差异显著:排列前四名的分别是广东 (0.6922) 、上海 (0.6403) 、浙江 (0.5726) 、北京 (0.5693) , 平均竞争力指数为0.6186;排列后四位的分别是甘肃 (0.2500) 、陕西 (0.2870) 、云南 (0.2887) 、辽宁 (0.3685) , 平均竞争力指数为0.2986;其他三个省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介于0.37~0.42之间。

这11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平均值为0.4458, 标准差为0.15, 变差系数为0.34。数据表明, 尽管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 但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 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呈减弱趋势, 且地区间差异很大。 (见图1)

(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判断。根据论文研究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定义, 利用竞争力指数C来判断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其标准是:C≥0.6, 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较强优势) , 0.6

可以看出, 广东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6922位居11个测评地区之首, 其指数接近0.7, 表明具有很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 属第一集团。上海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6403, 居第二位。北京、浙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5~0.6之间, 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强优势, 分属第二集团。山东、辽宁、湖南、四川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3~0.5之间, 分属竞争力优势的第三集团。而陕西、云南、甘肃的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3, 都属竞争力劣势的第四集团。可见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得相关性。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资源,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4 对于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由上文可见,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呈由东向西,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递减的趋势, 尤其是西部地区, 没能很好的利用文化产业资源方面的优势。比较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的高低, 还可以看出, 同属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陕西、甘肃, 其竞争力指数均不高, 分属于竞争弱优势和劣势的第三集团和第四集团。这说明西部地区从整体上看,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对比较弱。尤其是陕西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1个比较地区中排名第10位, 仅高于甘肃, 竞争力指数仅为广东的41%、上海的45%, 与甘肃和云南接近, 但陕西的文化产业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这说明目前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竞争力还相当弱。

所以, 对于西部地区, 应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资源方面的优势。西部地区应该以产品创新为重点,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努力提高产业的创新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尤其重视文化产业是旅游、影视和娱乐等产业方面资源的发挥。在发展地区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钱雪亚, 张小蒂, 苏海舟.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度量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1, 6:14~18.

产品差异竞争:广告、品牌和服务 篇8

1 广告宣传与产品信息传递差异

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介绍产品性能、劝诱其购买的一种行为。通过广告,渐渐会使部分消费者对这种产品产生特殊的偏好,影响其购买决策。广告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是不同企业采取的广告策略不同,收益也有差别,企业往往会将价格竞争扩展到广告上来。Benham(1972)通过研究禁止广告的地区商品的价格,论证了广告在宣传商品,告知消费者的同时培育了价格竞争。同时,广告还能强化进入壁垒,由于原有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已经使其品牌深入人心,并培育起一定的产品忠诚群体。新企业要与其争夺客户,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这在Galbraith(1967)和Solow(1967)的著作中找到论证。李克克,唐小我等(1999)也指出广告增加了现有厂商的市场力量,使其收取较高的价格。Butters(1977)给出了广告的社会成本函数,并指出只有在消费者没有接到其他广告的前提下,一个广告才能增加社会剩余,同时垄断竞争的均衡会导致太多的广告和过少的搜索过程以及均衡价格的分散。

Grossman和Shapiro(1984)拓展了Butters广告模型,将广告与环形城市模型结合,分析了在寡头垄断相互作用中的广告问题。泰勒尔(Tirole,1998)抽象掉Grossman和Shapiro模型中的企业进入问题,集中讨论广告对企业个人需求的影响。此模型的结论包括:

(1)均衡价格大于充分信息条件下的价格,这是由于信息分散程度低而引起需求弹性低,此外价格随产品横向差异和广告成本一起变化;

(2)广告成本越低,横向差异化越大,企业越乐于作广告。

(3)企业的利润、运输成本以及广告成本是一起增长的。在产品和顾客获得广告概率给定的情况下,广告成本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减少企业的利润,企业势必会减少广告投放量,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这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建议对广告进行限制的原因。

除了以上所述的广告成本会对企业之间竞争带来影响外,广告密度也是与企业收益有密切关系的。但是,广告和利润并不是总成正比的,利润不会产生广告,广告也不会催生利润,这两个变量同时受外生变量所控制,如在泰勒尔的模型中的广告支出和购买时的单位距离支出。如果单位距离支出增加,广告和企业利润同时增加,这与事实相一致;如果广告成本增加,则广告减少,企业利润增加,两者之间是负相关。

2 品牌塑造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偏爱一种或几种品牌,这些品牌往往是企业通过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不断强化的结果。在消费者心中先入主的品牌可能对后来者构成了很大的进入壁垒(Bain,1956)。消费者很少会对新旧商品进行全面比较,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效用产生影响,所以竞争企业间常依靠巨大的广告投入了赢得更多的“先入为主”。品牌就是产品之间相互区别的标识符号,它通常包括商标、包装、价格等信息。与有形的标记相比,品牌资产更是内涵丰富,它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和其它与品牌有关的一切资源组成。品牌之所以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是因为通过品牌识别,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区分优质品和劣质品(虽然有时候品牌不能完全等同于产品的性能)。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品牌,通过品牌来表现产品的内在品质。

2.1 品牌的市场作用机理分析

在市场中,品牌价值是由商品和服务的内在质量、性能决定的,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是受供求双方共同影响的,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也密切相关。

2.1.1 品牌的市场区分功能

在品牌符号的表象下,不同的品牌却有着特有的内涵,它包括了商品和服务的不同属性和内在差异性,以及情感价值、附加服务、普遍供应程度等。相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有利于将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与同质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开来,有利于企业表述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的存在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和选择,降低其在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性能风险和心理风险。

2.1.2 品牌的主题价值功能

品牌是消费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综合体,品牌的物质利益体现在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消费过程的安全性等方面上,而品牌的精神利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象征。品牌的精神利益更多的是将不同品牌的消费者定格在不同的志趣、爱好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中,从这一层面上看品牌的主题价值涵盖了消费者的情感和自我表现。品牌能够在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过程中使其产生某种感觉,来表述个人的特征和主张,由此演化成为个人形象的表现手段。这也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区分消费群体,采取专项营销,强化竞争优势的依据。

2.1.3 品牌效应的累积性

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企业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通过品牌维护、深化、延伸来形成自己独有的资产,使企业在品牌投入中得到持续的回报。品牌的文化刚性可以保证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价值不会因为企业的产品种类的更替变化而消失,反而可以完全物化到具体商品中,使品牌的价值经过多次的产品生产、交换、消费而为企业带来不断的现金流,这就是品牌价值的累积性。

2.2 品牌竞争的模式分析

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品牌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同时品牌竞争又是全方位的竞争,更多的非经济因素左右着竞争战略的选取和运用。

2.2.1 创建品牌的技术领先优势

领先的技术是品牌竞争永不枯竭的优势和动力,技术的领先地位是品牌竞争中战胜对手的最大优势,掌握技术这个制高点和主导权,用核心技术创立品牌,不论品牌新旧都能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

2.2.2 培育优势的品牌文化

品牌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播,企业文化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品牌文化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消费品位,品牌的文化创新是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有文化底蕴的品牌还要注重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体会产品的理念,发现产品的内涵。

2.2.3 降低品牌的创建成本

成本永远是决定竞争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低的创建成本也会带来价格竞争优势。品牌差异化会大大降低品牌创立过程中的成本,它包含了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有了差异化就具有独到特色并形成优势,它既与技术优势有着内在的联系,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最终形成品牌的特色,通过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2.2.4 强化品牌的保护工作

与其他竞争战略相比,品牌是很容易被对手模仿和改进的,有些品牌优势可以在不经意间化为劣势甚至成为对手进攻的“靶子”。模仿和保护始终是品牌创立和经营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种力量,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的品牌基本是那些不断成功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使其无形资产免受或少受侵蚀的品牌。

3 服务与产品附加值

服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较新的竞争形式,有别于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竞争、品牌竞争等传统竞争模式,它是企业通过满足顾客需要、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而进行的市场竞争。波特(1998)指出对企业而言,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顾客创造了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和溢价优势,前者来源于价格低于对手,后者出自企业提供的独特服务。成本优势是利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差异来强化竞争,而溢价优势则是通过产品、服务、人员等的专项投入来获取较高出市场价格的那部分价值。从短期来看这两项优势创立的条件相悖,不可能同时建立。但从维持顾客忠诚的长远角度来看,在产品服务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成本优势与溢价优势。科特勒(Philip Kotler,2002)对产品服务进行了以下定义:产品服务,即产品附加服务(product-support-service),向顾客提供的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组合。孟慧霞(2005)认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附加服务是企业满足顾客逐渐升级的需求,在竞争中另辟蹊径的重要方向。

3.1 产品服务与顾客

产品服务具有不可感知性、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差异性及无所有权转移五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产品服务对其内在质量的预示作用较小、内在质量可观测性低、质量被揭示和证实的认知时滞长、品质变动幅度大,加之顾客本身专业知识的局限和信心的不足,使得服务品质的不确定性风险尤为突出。无论意识到与否,顾客在消费产品服务时,总是以顾客让渡价值为依据,力求投入与所得之差的最大化。在所获利益恒定的情况下,顾客在金钱、精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成本上的平衡取舍。产品服务不可感知性的特征,加大了顾客对服务感知和评价的难度;同时也使顾客对购买过程投入的精力、时间、程序的预期偏高,而价格则为其提供了一条推断服务质量线索。顾客会以此作为标准,支付高价格,以降低在经历、时间、程序等方面的高成本投入。同样的原因使然,一旦企业的产品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则成为顾客寻找替代品或转向竞争者的壁垒,碍于多种风险的存在和对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顾客宁愿选择支付溢价消费该服务,即对服务形成偏好,继续保留在该消费群体内,与企业进行长期的交易关系。

3.2 企业产品服务竞争的作用

3.2.1 服务竞争体现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体现着企业的“诚信”和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现着企业盈利和服务顾客的双重目标

服务竞争是以提高顾客对产品满意程度为目的的市场竞争,实质是服务理念的竞争,是以服务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要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就意味着一切要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即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到使用的全过程中无条件地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服务竞争的充分开展,(1)要有超过顾客期望的超值服务,(2)要有满足顾客未来需求的服务意识。

3.2.2 服务竞争有利于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利润作推动,而利润的源泉是对产品有潜在消费需求的顾客。顾客对产品的认可和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在产品质量、价格、技术趋同的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对同等价格的同质产品来说,服务已成为区分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完美的服务,企业才能留住老顾客,才能通过其对企业及产品进行的宣传,实现市场份额的长期巩固和扩张,最终享有长盛不衰的利润之源。服务顾客与企业盈利成正比关系,企业服务能力越强,为顾客提供的服务越多越好,顾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越强,企业越能占领市场。

3.2.3 服务竞争是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形式之一

服务竞争浸透在从产品设计到消费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顾客与企业员工通过服务接触的频率最高,因此,只要善于勤于挖掘员工的潜力,日臻完善服务质量。服务不仅是凝聚着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质性服务,如送货、维修、安装、现场演示等,更多的是企业与顾客的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相互信任的新型关系的建立。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竞争效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竞争形式都难以做到的。

3.2.4 服务竞争可以带动多样化竞争的展开

服务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制造到消费的全过程,而且也存在于各种竞争形式之中。例如,产品质量竞争就是要提高顾客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满意程度,产品技术竞争就是要让顾客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等。所以,服务竞争是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市场竞争的综合反映,它促使其他各种竞争手段必须从顾客需求与期望出发,全面升华竞争战略的实施效果。

4 结论

差异化使企业间竞争的内容更丰富,根据消费者感知难易程度将其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是由信息传播引起的,通过包括广告宣传、品牌塑造和产品附加服务来进行的。广告是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方面,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宣传确实可以影响企业的利润,但其作用是正向还是反向的并没有明确论断。此外,消费者在市场中往往追捧知名品牌,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品牌之所以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是因为通过品牌识别可以帮助其选择适合的商品。同时,通过适时增加产品附加服务来培育顾客忠诚度,也是建立良好声誉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克克,唐小我.广告竞争与市场进入壁垒[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12)

[3].简.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孟慧霞.论产品附加服务的竞争优势[J].生产力研究,2005.(5)

[6].Bain,J.S.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7].Benham,L.Th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on the Price ofEyeglasse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2,(15):337~352

[8].Butters,G.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Prices and Ad-vertis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9,(44):465~492

[9].Galbraith,K.The New Industrial Stat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7

[10].Hotelling,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EconomicJournal,1929,(39):41~57

[11].Salop,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Outside Good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141~156

主要竞争产品 篇9

一、河南省具备农产品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条件

1河南生产要素丰富,农产品产量大

河南省是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生产要素丰富。河南省耕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河南省有耕地10239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2920.28万人,占河南省全部就业人口的50.59%,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

河南省农产品产量大。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73.1亿斤,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河南省油料产量505.3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1.92%;河南省水果产量达到209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5%,位居全国第二;烟草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年产蔬菜6712.9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2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8年河南省主要的贸易伙伴为香港、日、韩、泰园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河南省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3河南是农产品出口小省

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虽然居全国前列,但是,农产品出口总量却非常小,占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的1.16%,占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1.5%左右;2008年河南省农产品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12%,这与河南粮、棉、油、肉生产总量均占全国前三名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河南省出口总量107.1亿美元相比,农产品出口只占4.23%,明显偏少。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河南拥有出口农产品的强大潜力。但却没有把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故目前竞争力不强。因此,如何把巨大的竞争潜力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指导

1强化出口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

河南省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不高,要想提升起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

(1)加强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的检测

如何使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测与管理力度,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过程中能够科学用药,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农产品养殖、种植环节的安全和质量。

(2)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以科技进步作为原动力的,要提高河南省农产品的竞争力,更需要科技发展做支撑。要增加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尤其是要引进适合出口的优良种子,以增强其竞争力。河南省是番茄的主要生产地,但由于种植的品种不符合出口要求,所以出口量很小,如果引进欧洲需要的品种,出口量一定会增加。

2农产品生产品种多样化

河南省的种植条件适合多种农产品,但是,河南省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却很少,主要为粮食类生产,其次是经济作物;就经济作物中,适合出口的种类也不多,主要为蔬菜类,原来占比重比较大的油料类、烟草类生产占比重越来越少,出口随之下降。所以,要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使农产品生产多样化至关重要。

3抓好农产品出口加工管理

河南省农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品少。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不够,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低。所以,应强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环节的控制。加强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和引导,通过省政府扶优扶强政策,引导企业自觉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意识,实现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有效控制,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扶持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根据河南省创汇农业的发展状况,大力扶持和培育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发展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所以,可以形成以龙云无公害蔬菜、中牟大蒜、双汇肉制品、速冻产品、三门峡果汁等创汇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创汇农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产品出口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严格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过程的管理

出口过程是把握出口农产品质量优劣、竞争力大小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要严加管理。

1对河南省出口农产品实施法定检验

河南省基本形成了内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框架,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却很滞后。所以,应建立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出口农产品实施法定检验。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实施从生产基地到进口市场的全面监督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发布出口农产品质量信息,对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出口企业实施问责制;对于进口国检出问题或遭预警通报的农产品,认真调查了解原因,以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提升河南省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根本保障。

2优化河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

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农产品进口数量锐减,所以,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进行优化。针对进口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本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在加强肉猪、肉牛、肉鸡等肉类产品、苹果汁类产品、绿色蔬菜类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鼓励出口企业发展尉氏的花卉、西峡的香菇等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出口,改变河南省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3分散出口市场

由于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加之出口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致使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所以,要鼓励出口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首先,应深度开发韩国、日本及香港等地区传统市场,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国际市场情况,稳定和提高其在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其次,积极扩大欧盟、非洲及东盟等其他各国市场。针对各个市场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开拓策略和扶持政策,改变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现状,规避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

4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中国农业部门在山东寿光等地开展了以条形码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出口蔬菜产品的源头可追溯,促进了山东蔬菜的出口。河南省也应该学习山东成功的经验,对出口大蒜、肉类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

5发挥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的作用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相关的行业协会有两种,一是生产领域的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如蔬菜协会、养猪协会等。另一类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如大蒜出口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在出口贸易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将政府、农户、出口企业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河南省应在西峡建立香菇出口行业协会、在中牟建立大蒜协会、在三门峡建立果汁商会,使其在组织执行出口合同、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出口企业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规范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四、河南省政府对出口农产品的扶持

1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

(1)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针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情况,省政府应给多方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外贸发展基金要向支持农产品出口倾斜,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对云龙等出口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予以资助;省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2)放宽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范围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担保业务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为投保企业提供不占用企业原信用额度的新的融资途径。根据出口农产品的特点及出口企业的情况,河南省政府应协调保险机构,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扩大宣传,转变企业的风险意识,有效提高企业投保比率,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3)提高农产品出口人员的素质

省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相关人员培训的力度,开展有关国外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企业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普及推广出口行业标准、获取国际认证、改进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

(4)扶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河南省要把农产品潜在竞争力转化为出口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蒜、香菇等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加工技术水平高、出口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鼓励三门峡湖滨果汁等出口龙头企业在苹果生产、果汁加工等产业关联度大的领域组成利益联结体,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农产品出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建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数据库及预警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动逐渐加大,农产品出口的风险逐渐增加,所以,河南省要建立本省农产品出口的数据库,及时把出口市场的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市场动态信息、质量安全信息和市场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企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建立大蒜、苹果汁等主要农产品的数据库,把大蒜贸易、大蒜国际市场价格、大蒜产需、印尼大蒜批发市场价格等数据库,以保证企业及时、客观、准确地判定出口形势,采取有利的农产品出口对策。对于大蒜、苹果汁等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的农产品,要建立河南省出口预警体系,及时预警国外市场针对和该产品的贸易调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确保河南省出口企业的利益。

3省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出口营销服务

解析空调产品终端零售竞争的本质 篇10

近年来随着国美、苏宁等全国连锁的扩张, 一个关于如何提升终端销售的课题, 就摆在我们面前, 如何在固定费用下, 实现最大的产出呢?一直以来在大家的脑海中, 关于终端零售 (即卖场零售业务) 有这样2个认识, 其一:大品牌卖的一定比小品牌卖的好;其二:只要强化导购员培训、产品价格拉低、促销活动加大及取得卖场主推就会提高终端零售销量。实际上, 这2个认识是错误的, 或者说是片面的。在一个顾客的选择购买过程中, 到底隐藏着哪些关键因素呢?难道二三线品牌的产品就一定卖不过一线品牌呢?为什么有的产品卖的好, 有的产品卖的不好呢?终端零售的本质, 到底是什么呢, 这中间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中国空调业现状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个课题,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空调业近年来发展趋势, 根据某网2004—2008年销售数据 (图1) 显示, 中国空调市场2004年后逐年呈下滑趋势, 在2007年达到高峰, 在2008年又出现明显下滑趋势;随着金融海啸对中国出口影响及在各个行业影响逐渐加深, 预示着2009年空调市场会出现进一步下滑;在终端零售方面, 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零售量为938万套, 较2007年下降5.79%, 零售额为938亿元, 较2007年下降1.43%。这些数字告诉我们, 尽管2009年在部分省区空调已纳入到家电下乡产品, 农村市场会稀释部分剩余产能, 但是在终端零售方面, 将会是更加严峻的竞争。

接下来, 我们了解一下品牌竞争格局, 根据中怡康数据分析, 从2005—2008年格力、美的、海尔3个品牌, 在零售量份额、零售额份额2个指标方面, 均出现日渐增长趋势 (图1、图2) 。根据某机构2008年12月数据显示, 2008年格力、美的、海尔3个品牌零售量占有率达到53.62%, 零售额占有率达到52.32%, 按照经济学对市场的定义, 目前中国市场品牌格局基本已形成一个寡头垄断市场, 一线品牌的地位已相当巩固, 相对来说, 奥克斯、海信、科龙、志高、三菱电机、松下等品牌, 市场占有率与一线品牌差距较远, 这个数据显示, 未来的品牌格局方面, 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现实竞争也告诉我们, 今天中国空调品牌之间的竞争, 不再是纯粹的单方面的竞争, 已经是产品、价格、服务、研发、管理、品牌、资金运作实力等综合方面的竞争, 然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不管它规模实力、品牌影响力有多大, 其企业资源都是稀有的, 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是, 如何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来提升产品销售、企业运作效率呢?今天我们探讨的这个课题, 就是从终端零售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能把产品的销售提升上去。

第二部分消费者的等边际效用

效用, 在经济学里, 简单而言, 就是“满足”, 更准确来说, 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下购买一定数量的各种物品能够使其总效用达到最大或者获得最大满足的消费状态。尽管效用无法进行度量, 但在经济学里, 理性的消费者, 总是想将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给带来最大满足的各种商品上。随着消费者总效用的增加, 其边际效用却呈递减趋势发展, 这主要因为总效用曲线的斜率也是一个倒置的U字形, 在经过最大点后就必然趋向最低点发展。对消费者来说, 其获得的效用与其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异, 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与效用一样, 我们无法从根本进行度量, 但彼此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现在, 我们作一个假设, 假设现在有2位消费者, 分别定义为高收入消费者H, 低收入消费者L, 要同时购买一套35机, 要求4级能效比, 对外观、健康、服务等均无特殊要求, 那么我们再假设某个卖场只卖格力与奥克斯, 这2个品牌只有35机、4级能效2个型号, 顾客必须在这2个品牌的2个型号之间做出选择。假定格力型号为KFR-35GW/GL, 终端最低零售价格为P1元, 其销售成本为C1;奥克斯型号:KFR-35GW/AUX, 终端最低零售卖价为P2元, 其销售成本为C2, 现在我们假设, 如果高、低收入者都选择购买高价商品, 都买格力空调, 此时高收入消费者、低收入消费者就会形成一个静态博弈 (图3) 。

每个方框第一排数字代表各厂家的收益, 第一排第一个数字代表格力空调厂家收益, 第一排第二个数字代表奥克斯空调收益;第二排第一个数字代表高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 具体表述为效用减去其购买价格, 第二个数字代表低收入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 公式类同。显然, 这种购买行为是并行进行的, 并不发生信息交流。我们可以发现, 当高收入消费者、低收入消费者同时购买高价商品, 对销售商来言, 格力空调收益最大, 奥克斯收益则为负数, 对高收入消费者来说, 消费者剩余次小, 低收入消费者, 消费者剩余则是最大, 换句话说, 如果高收入、低收入消费者都选择购买格力空调, 格力空调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对高收入消费者来说, 消费者剩余是降低的, 因为低收入的消费者同样也购买了格力空调, 而对低收入消费者来说, 消费者剩余则是增加的, 这对低收入消费者来说支付出P1, 是值得的。如果高收入、低收入消费者有一方不选择购买, 则其消费者剩余必然是零;但如果高收入、低收入消费者都不选择购买, 则其消费者剩余同时都是负数。反之, 如果高收入、低收入消费者都选择购买较低价格的商品, 得出与上面类似的结论。

显然, 在现实销售中, 可以发现, 作为高收入消费者、低收入消费者都存在着共同购买高价格、低价格商品,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但这是一个静态博弈平衡, 信息是互不发生沟通的, 而实际上, 我们必须借用动态博弈平衡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常识告诉我们, 高收入者一般都会首先考虑高价格的商品, 具有冒险、率先应用高价格产品、体现其品位的心理预期, 而低收入消费者看到高收入消费者选择高价格商品时, 也会产生模仿的心理预期, 当然更需要平衡其效用与成本。

经济学中效用的等边际原则告诉我们, 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 该消费者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这里所指的效用、价格, 不同商品并无直接关系, 只是强调最后1元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是等同的,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前面的问题, 高收入、低收入消费者在选择高、低价格商品时, 也会存在一个等边际效用原则, 高收入消费者愿意支付高的成本享受高的效用, 低收入者亦如此, 我们就可以认定, 消费者的效用会达到一个动态博弈均衡 (图4) 。

第三部分解析终端零售竞争的本质

“博弈论” (Game Theory) , 数学的分支之一, 由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 (Von.Neumann) 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 (Morgenstern) 于1944年创立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人工智能、生物学、火箭工程技术、军事及政治科学等。Game的本意是“游戏”, 直译是“游戏理论”。我们常听到的“囚徒困境”、“智猪理论”, 就是博弈论的代表。我们对终端零售竞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该博弈过程存在以下4个具体的特点:

(1) 先后次序博弈。由于每个品牌都会遵从自身利益最大化, 必然会产生价格变动, 假定A品牌对价格进行调整, B品牌必然也会保持跟进, 特别当一线品牌发生价格调整时, 二线品牌会马上进行价格调整;或者当某个销售占比较高的型号价格调整时, 其他的型号, 也会进行同步调整。

(2) 完全信息博弈。由于终端卖场内品牌销售属于公开面对消费者, 那么各个品牌之间很容易获得对方的价格信息。在对自身品牌的产品进行调整时, 必须要根据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变化信息分析后, 才制定具体的对策。

(3) 重复博弈。由于每个品牌产品的价格属于基于竞争品牌价格发生变化, 所以每个品牌之间的博弈过程是反复进行的, 属于重复博弈, 短时间内不会达到平衡, 平衡状态会存在, 但会随着各品牌的营销策略不断发生变化。

(4) 零合博弈。虽然在某个卖场, 存在二三个品牌会形成联合销售联盟, 但从长远及动态分析, 毕竟每个品牌之间还是竞争关系, 合作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这种博弈我们可以看作是零合博弈。

现在我们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某个具体终端零售卖场内, 不同品牌之间、同一个品牌不同产品之间都会存在动态的博弈。每个品牌、产品、价格、功能、外观等方面, 都形成一个大的集合, 描述每个产品的参数有品牌、副品牌、型号、功能、能效、外观、价格、销售量、占比等, 例如:格力新潮冷静王、KFR-32GW/E3251M1-N4、功能 (银离子抗菌、自动清洁、多种送风方式等) 、4级、平板、3 490元、270套, 12.69%, 在这些参数中, 可以发现如果对价格这个主变量进行调整时, 其销售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现在将研究的范围进行锁定, 对某个细分的市场进行深度研究。例如, 进行分功率段、分能效比研究, 这主要由消费者的需求次序确定的。消费者首先根据自己房屋面积、对能效要求确定购买的功率段与能效比, 然后再来确定品牌、功能、价格、外观等因素。反过来讲, 在某个时间段内, 这个细分市场内所有的产品会形成一个暂时的动态平衡, 每个产品也会具有相应的位置上,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建立对某个细分市场的动态模型, 按照价格段作为索引, 可分为高价格段销售区、主销价格段销售区、低价格段销售区, 其销售占比如橄榄型 (图5) 。

然后, 再针对每个销售区, 具体的每个型号的品牌影响力、价格、功能、外观、占比等参数, 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就可以找到具体产品价格向哪个方向进行调整, 调整多少, 调整后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四部分动态博弈论的实际运用

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一个根本性结论:在任何一个局部销售区域 (或某个卖场、销售系统、销售区域等) 内部, 各品牌、各型号都会形成具体细分到某个功率段、某个能效比的动态子博弈均衡, 在界定品牌、功能、外观等因素后, 我们就会进一步细分为局部动态子博弈均衡, 而只要找到这个子博弈均衡的价格解, 实际上这个价格解就是此价格段内销售占比最大的那个型号的价格, 这样再根据品牌、功能、外观等综合因素, 就很容易找到价格是否进行调整及调整幅度。

因此, 终端零售竞争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局部动态子博弈均衡, 每个品牌的每个型号会根据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博弈, 找到其销售位置, 通过彼此之间的价格调整, 就会达到一个平衡, 当其中某个型号价格发生变化时, 此平衡被打破, 又会进入下一个平衡。终端零售竞争的本质, 就是这种平衡, 不断被打破、不断又趋向平衡, 反复变化的过程。

日常销售管理中, 为对空调终端零售竞争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一般会取部分重点区域 (如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 、部分重点的销售系统 (如国美、苏宁、工贸等) 或是卖场的阶段性零售数据, 作为基础样本库进行研究分析, 这个数据库包括的信息有品牌、销售时间、型号、零售量、零售额及负毛利。一般情况下, 首先要分析各个品牌的份额占比, 包括零售量份额与零售额份额, 了解这个数据库的品牌格局状况。然后, 我们将这个数据库再进一步细分为分功率段、分能效比的子数据库, 下面取某销售系统、32功率段、4级能效比这个子数据库进行分析, 具体销售明细见 (表1) 。

然后, 按照价格作为索引导出此销售表的图表, 具体如图6所示。

通过图表显示, 可以发现这个子数据库, 可以分为高价格段销售区, 4个型号, 占比为25.34%, 低价格段销售区, 4个型号, 占比18.43%, 主价格段销售区, 7个型号, 56.04%, 然后我们再对每个价格段进行分析 (表2) 。

第五部分结论

上一篇:生猪养殖小区的建设论文下一篇:激情员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