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国际竞争力

2024-09-30

产品国际竞争力(精选12篇)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1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如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

1. 农产品的贸易规模。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产品贸易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份额还很小,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农产品贸易项下继续保持逆差,继2004年出现了46.4亿元的巨额贸易逆差之后,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明显大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为181.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大水平,2009年为129.6亿美元。

2. 农产品的出口市场。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国别分布单一,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而且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例很小。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深层次发展,也容易因为市场额过多集中于某一国家而遭受贸易歧视和报复,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 农产品的贸易结构。

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80%,农产品的加工品占总生产量的25%,深加工产品仅有20%,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随着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美国“BAP”标准的相继实施,中国水海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出口总额52.6亿元。由于“绿色壁垒”和禽流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蔬菜和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2009年蔬菜出口额67.7亿美元;畜产品出口额39.1亿美元。

二、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 政府的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初步形成时期即生产时期,相关政策的扶植有助于初步形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阶段,合理有效的政策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前瞻性较弱,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引导。制定、实施对农产品的生产、贸易有利的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国内市场,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成本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市场竞争力越强。成本和价格都会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成本低则价格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上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8年为114.7,2009年为99.1。

3. 质量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产品的品质等级普遍较低,这是农产品生产的科学管理程度较低和加工程度较低等原因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为规范,这也使得很多生产者及销售者为获得利益铤而走险。中国农产品多次出现由于安全问题被召回的现象,严重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对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4.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员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程度多是初中或小学文化,有些甚至是文盲。在生产过程中,也很少能够接受农业生产的专门培训,其生产素质、生产效率和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5. 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方式,以及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可以决定其附加价值的大小,较深度加工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还可以满足一定的消费偏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初级产品或低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在经营模式方面,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品牌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6.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农产品采取贸易保护策略,以此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这些国家通常都采取两种措施:对本国农业提供补贴和政策扶植;通过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中国政府在农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在遭受发达国家反倾销指控和技术贸易壁垒调查时,缺乏良好的经营策略和足够的应诉能力。

三、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根据世贸组织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的规定,对特定产品和非特定产品都享有相当于农产品总产值8.5%的补贴空间。第三,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力度,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向农业生产者转移。

2. 加强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首先,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投资责任,在中央政府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强化地方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鼓励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对农产品生产从源头上进行科技与资金支持,完善产权制度。其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开放金融市场,吸收闲散资金。第三,积极利用外资,利用各国援助及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与政府间贷款,为发展中国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

3. 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劳动力培训等方式进行。科技在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品质等方面有所帮助。科技的使用是通过生产者来进行的,加大科技投入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农业劳动力具有运用科技的能力,即要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力度。

4.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多元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具体来讲,应该将提升产品品质等级和对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作为调整重点,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环节的调整和各因素的有效利用,提升产品的品质等级,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 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

中国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加强科技创新,要加强农业科学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营销配送技术等方面,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赢得新的机会。

6. 完善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农产品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层次,做到有法可依。对出现问题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严惩不贷,争取在源头上减少并消除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力度。国内多次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这就说明检验检疫力度还不够,一些免检产品依然存在安全问题,也说明了免检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总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既要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施加影响,又要在贸易环节调整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宗成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50-53

[2]朱广其,赵家凤.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54-56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2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呈现贸易自由化趋势,这使得国际竞争力本就不是很高的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WTO所提倡的自由贸易政策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短期内会对我国部分弱势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农业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重点,考虑到我国各种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的巨大差距,本文大致介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现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不足,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竞争劣势;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加WTO,经济全球化得进程加快,农业国际化不断推进并将成为经济全球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国际化竞争给全世界各国农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得影响,推动者全球农业快速向前发展。尤其是21世纪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国际分工将空前发展,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都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农业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产品贸易要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运行。由此,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产品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一是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

二是生产要素。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三是我国出口商品产量占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达到3602万吨,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四是我国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是我国农业市场区位占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2.7%(1323.4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六是我国的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

(二)我国农产品竞争面临的问题

1、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部分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如园艺、畜禽类产品、水产品等。但从出口额来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出口不进反退。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相关农产品出口的障碍。但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根本提高。

2、遭遇贸易壁垒状况的恶化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成为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特征,严重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从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检验检疫壁垒和身份认证壁垒。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既规范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制订较高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入世后,我国一些农产品就因为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而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有的农产品则因为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其包装标签认可而不能出口。在这方面受阻最重的当属畜产品,其主要原因:一是检验检疫标准提高,检验指标范围扩大。

3、屡遭反倾销

据统计,从1979年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 反倾销 起,截止2008年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起诉500余起 反倾销 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贸易额超过150多亿,中国农产品出口也遭遇反倾销调查。

二、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一)我国政策和体制原因

一是在补贴和税费的政策方面,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发达国家均给予农民以各种支持和补贴,另一方面,我国不仅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还向农民

征收高额的各种农业税费。据有关方面资料,有关国家农民享受到的农业补贴如果按照耕地面积计算的话,每公顷土地为:美国为100—150美元。欧盟为300—350美元,日本约为600美元。如果按产品计算,目前美国对小麦的补贴约为每吨25美元,折合每吨约200多元人民币。而在我国,不仅没有如此高额的补贴,还向农民征收税费。

二是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也非常突出。地区垄断和地区封锁时有发生,例如有的地方为了使得屠宰税不外流,严格禁止生猪销往地区外部,或者重复征收税费。

三是在国内运费方面,存在着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例如铁路运费和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在公路方面,硬件建设发展得很快,但是各种关卡林立,频繁的检查和高额的收费使得许多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是在国际运费方面,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是非常不利的。

五是在粮食方面,我国主产区仍然在实行计划性很强的流通政策,是影响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保护价收购和顺价销售政策,使得主产区的粮食经营缺乏竞争力。

(二)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方面

虽然我国近些年做出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尤其是在以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均对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补贴和支持,包括对批发市场建设、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储藏和运输设施建设;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的卫生检疫、市场信息服务等等,均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公共投入很少,因此,造成了卫生检疫体系的不健全,市场信息的高质量和无偿服务更是缺乏,也无法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机制,无法建立起市场信息的可靠基矗。

(三)生产结构的原因

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很小,全国平均为0.5公顷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首先规模小的经济意义是每个农业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源少,因此使得劳动生产率也较低。即便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方,与国外相比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也存在明显差距。其次规模小也使得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约束。再次规模小使得营销组织较为不利。生产的品种较为混杂,从千家万户小农收购不同质量的产品的收购成本很高。

(四)我国农业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素

农民生产的素质对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和政策,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转变生产结构,最终都需要通过农民生产者来实现。我国农民具有一些很优良的素质,如勤奋、吃苦、耐劳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弱点,包括受文化教育水平低、市场意识较差、农民合作组织缺乏等等。

(五)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低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一些原料性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的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水果和蔬菜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畜产品方面,也是如此。

三、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一直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低,而且我国建国后采取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农业更加低弱。尽管农产品的竞争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但其影响的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现阶段完全考我国农业自身积累和发展是不实际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来自政府和非农业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例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二)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的使用化肥和搞残毒药,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的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在继续沿用传统的办法继续生产,势必会是农产品过剩更加严重,同时使得国外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进而占领我国的农业市场。

(三)改革和调整政策支出

调整和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1)减少乃至于停止对粮棉流通企业的补贴,将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推向市场,从而大大提高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减少乃至全部取消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2)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3)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4)对一些特殊产品如新疆棉花提供运费补贴等,对所有农产品的铁路运输取消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建立全国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公路运输取消所有收费关卡。(5)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尤其是对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投资给予补贴资助。

(四)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减少我国农民的赋税。农业税费是直接制约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减免农业税费。二是确定农民应当承担的劳务。90年代前后乡镇对农明的用工需要增加,例如水利工程的维修、公路铺石、公共建设都要求农民出工,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农民以币代劳。于是我国1991年国务院下发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三是要精简机构和人员。四是限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收费。

(五)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机构繁多,职能高度分散,部门分割严重等诸多问题,造成了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的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需要,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有效发挥。在农业投资方向、农业科研管理、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产销包括内贸外贸协调等等方面,都有一些突出表现。因此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成为对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重要原因。

我国加WTO以后,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加强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成为了我国未来农业发战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成为了我国各方面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进行的简单的阐述。

参考文献: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化工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措施

一、中国石油化工和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11—2015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润、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 19%、14.03%、-1.3%、6.26%。2015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1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5.2%,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8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82%。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第六位、第二位,无机原料、乙烯、甲醇、化肥、农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最近几年,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是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历来是对我国发起贸易“双反”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步升级。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化工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使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现实压力。

二、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之处

1.化工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化工产品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存在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造成一般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高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是低附加值的基础性原料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大量产品在中低档次和相当于生产成本的价位上恶性竞争,如无机化工原料等资源型产品;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部分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0%,国产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工业需求的50%,国产新品种农药仅占农药总量的20%,新品种染料仅占35%,子午线轮胎仅占32%(世界平均已达80%以上)。

2.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如反倾销、环保安全问题、国内进出口政策和关税调整以及国际上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性壁垒等等,其影响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产品进出口量和价格的变化中。此外,近年来由于国内部分化工产品的能力扩张较快,过去自身缺口较大的产品现在自给率大大提高,进口需求下降,而自身产能充足的产品在能力扩张、内需趋缓的形势下,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涉及化工行业的承诺基本到位,即取消配额和其它进口限制、减让关税、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等,我国化工产品将面临市场全面开放、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新的更严峻的挑战。

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前列的轮胎就能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化工产品贸易环境的严峻形势。目前全球已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埃及、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墨西哥和印度等9个国家对我国轮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我国出口轮胎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出口遭受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

3.研究开发投入不够

我国化学工业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研发投入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同时,中国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强,研发能力薄弱。我国化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够,所采取的技术以及加工装备都比较落后,而且集成配套设备的能力较低;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技术不够,使得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时期,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如此,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科技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方面是在企业的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在基础性研究与共性技术开发工作中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最后,也存在着产学研用没有紧密结合的情况,成果转化率低于30%。

4.品牌效力不足

对于我国的化工类产品,品牌的创建到维护本身就比其他行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产品的受众群体比较窄,专业性强,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资质要求,同质化严重,同行业之间品牌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品牌内涵和价值观念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在未来的化工产品的品牌管理,品牌策略的定位和选择方面仍就有很长的路走。

三、提高我国化工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优化化工产品的产业结构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主要可以从产品的结构调整和行业的调整两方面来进行。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说,我国在化工行业中应当扩展精细化工新领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化学工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在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基础上,加快对现有化工企业的改组,在产业中形成企业间充分竞争、产业适度集中,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化工新材料、轮胎行业、信息用化学品、精细化工等行业重点发展;对涂料、无机盐、染料、有机原料和中间体等产业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使得产品的生产分布与结构更加的合理。对于甲醇、纯碱等一些产能增长过快出现产能过剩或者是部分投资过热的产品,要适当地进行抑制,从而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当加强对化学产品的深加工,重点以当前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化肥、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以及附加值高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精细化学品与新型化学品为重点。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有市场竞争的出现,就会有产品结构调整问题的出现。即使是对于一些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需要对产品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化工企业要调整化工产品的结构,也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对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进行提高,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出口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方向的转变。

2.对国际贸易环境中的保护措施积极应对

对化工产业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化工企业以及政府等,都需提高管理技术以及环保意识,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研究,在国际贸易中要学会正确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来对本国的化工产业利益进行维护。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组织产品比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对该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所在国积极申请国际认证,从而减少化工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对国际化工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尤其是对于某些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化工标准、合格评定以及技术法规等进行关注,这对于扩大出口发展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追踪,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对我国的化工行业的产品质量指标进行调整,一方面可以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别国的技术或者是限制措施对自己进行武装,从而对我国的化学工业进行保护,使其更好地发展。

对于某些国家对我国化工产品的反倾销问题,我们不能够消极地等待,而是需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当前我国的反倾销机制尚不完善,而且我国的化工市场广阔,化工企业较多,因此建议成立常设机构——化学工业市场调查联席会议,由各化工行业协会、外经贸委、海关、反倾销专家组成,并且在重点企业中设置联络官员。对国内化工市场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调查,及时掌握我国化工行业在重点产品领域、重点市场的进出口情况,逐步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点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敏感、重点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为适时采取必要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

如果发现有倾销现象,就需要联合该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主动地提出反倾销申请,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对产业损害进行调查,并提出有效的反倾销措施。对于发达国家的限制,我国化工企业应当深入研究WTO的各项规则,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学会利用WTO的规则所允许的措施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保护,扩大自身发展的空间。

3.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技术更新

近些年来,我国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的化工产品出口产生了一些影响。2007年7月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化工企业出口的成本,影响到化工产品的多个领域。2010年7月,国家又对部分化工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政策的不断调整可以发现,国家在资源型、高耗能的产品出口方面进行限制,从而对国内的化工产业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移。因此,要想保证我国化工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就需要对研发加大投入,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大力提升生产技术和装备的水平。当前,化工行业仍然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创新能够对产业调整以及产业升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对于化工行业而言不仅是扩大出口的要求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4.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实施品牌战略

伴随着不断的发展实践,我国化工技术应用已初现大体体系,但是受发展起步相对晚,水平不足,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在绿色化工中发挥有效作用影响,使得我国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也不得不要向先进国家进口各种先进设备。鉴于此,应当强化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与先进国家大型企业开展交流学习,经由对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接触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品牌成为企业竞争新的利器,成为挖掘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方面,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化工企业纷纷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生产工艺、产品科技创新等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积极寻求本企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品牌管理与品牌策略的研究为化工企业的发展选择有力的品牌策略,积极开拓市场,拓展营销渠道,进行产品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的形象营销,最终实现品牌信用度、品牌形象的提升。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黄金时代,化工企业纷纷进行品牌管理,进行品牌策略的选择,更好的发挥品牌的价值。

四、结束语

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出口数量的扩张上,还应体现在出口产品的质量、产品结构的提升以及品牌的管理上。因此,需要积极转变化工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企业也需提升出口化工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将我国出口化工产品由资源密集型、高能耗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化工产品转变,以增强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玉杰.化工行业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3.

[2]张燕翔.我国化工贸易国际化初探[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2):53-54.

[3]董海英,朱剑荣.江苏化工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开放导报,2014,10(5):89-91.

[4]2015年1~12月中国石油和化工主要产品产销总量平衡表[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6,02:75.

[5]杨瑾. 安徽省化工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76-77.

[6]裴晓华,徐立青. 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30:11.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4

1.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形成机制

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是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与国外农产品相比较的市场占有力称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与国内农产品相比较的市场占有力称为农产品国内竞争力。农产品对市场的占有力由三方面决定:一是农产品对市场需求适应力;二是农产品价格和质量;三是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

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由上述三个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分别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而且, 形成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农产品市场适应能力由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规格、品种及供货时间等方面决定。如果用来交易的农产品与市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相一致, 则该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就强, 反之就弱。生产条件、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对农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决定, 而生产成本又与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及生产规模直接相联系。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由农产品贸易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市场完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决定。

1.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要素

竞争力研究范式由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提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创建了用以解释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即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 分别是需求条件、生产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和企业竞争对手行为。这一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是怎样相互促进或着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

波特关于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六大要素的分析范式在产业、产品和经济活动的竞争力评估当中被广泛承认和应用。Abbott和Bredahl在农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过程中, 从农业和农产品的实际特征出发, 对竞争力决定因素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和描述。从总体上考虑, 资源禀赋、投资、技术、人力资本、产品特征、贸易政策要素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2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进行分析, 便于更好的研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我国农产品贸易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农产品贸易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36亿美元快速升至2007年的1041亿美元, 上涨了近28倍。尽管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 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5亿美元升至2008年的405亿美元, 上涨了近27倍;进口总额从1980年的21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586.6亿美元, 上涨了近30倍。并且,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贸易有以下特点:

2.1.1 农产品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自1999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不论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都实现了连续九年正增长。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据WTO统计年鉴2000~2009整理所得) , 2007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达到了388.5多亿美元, 这比1999年增长了近173%, 1999年到2007年间的九年, 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54%;进口额则突破了600亿美元, 这比1999年增长了约371%, 且年增长速度均高于出口额的年增长速度, 9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了近22.3%。在2001年, 因为出现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 出口和进口涨幅均较小, 分别为1.48%和2.97%。

2.1.2 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比重日趋下降

1990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6.2%, 农产品进口总额则占商品进口总额的约14.7%。而在2007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降为近3.2%, 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降到了近6.8%, 农产品在商品贸易总的比重下降如此之快。

农产品贸易额占总体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说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我国总体贸易的发展速度, 尤其是农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

2.1.3 农产品进出口的结构

稻草秸秆及饲料类、工业用或药用植物、油料商品在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中所占比重最高。在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占比较大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类商品。近年来, 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水、海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额不断扩大, 而谷物等粮食产品出口额波幅非常大。

2.2 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2.2.1 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 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 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根据WT0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199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约3.6亿美元, 而200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则达到31.6亿美元, 严重的逆差情况至今仍存在。2007年的贸易逆差额达到263.8亿美元, 2000~2007年8年间逆差额平均年增长率约为41.7%。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恰是农产品出口与进口额的增速的不一致。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进口势态显著强于出口。2000~2007年间, 我国农产品进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3%, 而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3.5%。

2.2.2 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 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 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2.2.3 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 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 2000年欧盟 (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 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 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 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 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3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非常弱且可能存在恶化倾向。针对目前的情况,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改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结合上文提到的种种制约因素,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

发展农业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对农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结合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其他一些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进行比较后容易看出, 我国对农业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农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相竞争, 而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发挥能使广大农民增收、国家致富。因此, 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在农产品生产之初, 就盯准国际市场, 按需生产将在更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提高收益。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植和引导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能通过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 进而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因此,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为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竞争优势的展现提供支持。政府必须通过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扶植。积极有效的农业政策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发展及产业升级, 而且能够使农民增收、国家创汇。

3.3 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不管是工业, 还是农业, 科技始终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然而, 科技的使用是通过生产者来进行的, 因此对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就要使农业劳动力具有运用科技的能力。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培训、增加受教育年限等方式实现。

3.4 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上述内容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并通过历年的相关数据及我国农业近些年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着重说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本文意义在于寻找到旨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有效的对策, 比如, 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等。

参考文献

[1]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5) .

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篇5

产品不是越多越好

代理商、经销商以客户需求为说辞,要提升产品竞争力产品款式越多越好,结果造成企业有多少个型号的产品自己都不清楚。代理商、经销商、业务人员及客户还会抱怨,说企业产品款式太少了,多几种款式一定会好卖的,殊不知,产品越多,客户选择就越混乱。

研究客户购买心理决策会发现,当客户面对越来越多的款式时,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必然会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客户在购买时便会再三考虑。

我们指导过的一家企业,有很多型号的产品,老板连自己企业有多少款产品都不知道,只知道有很多,我们马上根据产品的特性、使用的场合,划分为三个系列产品,每个系列只有三到五款,调整后的一个月,销售马上就提升了,

不做比对手更好的产品

其实,问客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否知道你的产品比对手更好,得出的答案一定不是中小企业想要的。

我们做过很多的调查,中小企业自认为自己的产品做得比对手更好,这是企业一厢情愿的想法,除非企业已经在客户心目中建立起认知的优势。不然,客户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客户会说,我不知道哪个产品好。

比如,购买彩电,不会有人真的拆开彩电看看再购买。一般只是看画面或者听声音,就可以知道哪个产品好,所以东芝火箭炮的产品就突出“声音好”,松下画王就说画质好。一个突出新型音响技术,一个突出显像技术。难道东芝火箭炮的新型音响技术就比松下的好,相反,松下画王的显像技术就比东芝火箭炮的好?未必。

所以,我们不做比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要做和对手不同的产品,从而在预期客户的认知中突出我们才是最好的产品。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6

一般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农业现代化,选择政策重点,可以充分利用4个原理。它们是“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加快发展;“木桶原理”:加高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可快速提高水平;“竞争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可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创新等可开辟农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中之重

2008年在131个国家中,中国农业效率指标的世界排名是:水稻单产排第15位,谷物单产排第18位,小麦单产排第22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排第91位。中国谷物单产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很显然,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致有5条基本路径。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基本思路是:在國家农业部和科技部等的指导和协调下,在继续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区域子系统),组建中国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为单位,以高校为枢纽,以农企为骨干,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二是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灵活有效的、低息的农业金融服务,坚决杜绝“高利贷”;三是深化农业水利改革,建设现代水利体系,形成投资多元、管理科学和经营“非营利”的水利服务体系;四是根据科学规律,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五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需求预测,制定优质粮食生产指南,确保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土地。建议明确划分出5亿亩左右的优良农田,作为国家优质食品粮的“永久生产基地”,简称“国家食品粮生产基地”,挂牌生产,责任到人,定期检测,大力扶持。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

农业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农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要素转型和农业生态转型等。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约为40%,大约相当于英国1841年和美国1900年的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约为11%,大约相当于英国1880年和美国1929年的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升级,是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农业转型大致有5条路径。

2.1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转移。2008年~205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例将从40%下降到3%左右,农业劳动力总数将从3.1亿下降到0.31亿左右,大约有2.8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基础。

2.2实施现代畜牧工程,提高营养供应水平 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向种植和畜牧并重转型是一个必然过程。2050年中国谷物需求预计将达到7.8亿吨,肉食需求将达到1.2亿吨,饲料用谷物比例将达到58%左右,畜牧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达到50%左右,畜牧业将占中国农业半壁江山。建议明确划分出6亿亩左右的农业用地,作为“国家饲料粮生产基地”,挂牌运营,发展现代畜牧和养殖业。

2.3实施蓝色农业工程,提高农业供应能力 科学规划中国海域面积,建设现代海洋农业、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等。

2.4实施“三高”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态转型 发展“高品质、高效益和高环保”的高级现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等。

2.5科学修订农业区划,三大农业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和高速运输网络的形成,中国人营养结构和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区划需要进行科学修订。建议按“自然地理和农学、人文和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的三维标准和原则,修订中国农业区划,以后每10年修订一次。这种新的农业区划,可以简称为“三维农业区划”。

3.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必然选择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现代化涉及众多因素,从农业现代化角度考虑,农民现代化应该包括农民素质、农民收入、农民生活、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等。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涉及5个方面。

3.1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一代农民。建议在农村普及免费农业生产技术或劳务技术培训。

3.2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消灭农村绝对贫困 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家庭,给予“爱心帮助”,包括发放年度小康券;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3.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科学界定“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对其原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

3.4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具备条件的农村集镇,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按现代城市标准规划和建设。

3.5引导国民合理消费 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按需定产,供需平衡。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人均营养供应与国民生活质量(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人均营养供应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出现“营养过剩”,平均预期寿命不升反降。参考131个国家过去40年的人均营养与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及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10个国家的经验值(包括营养结构和营养水平等),适度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7

第一, 把安全卫生质量放在畜牧业发展的首位。首先, 要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加强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的检测, 通过严格的质量卫生安全检查执法, 防止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上市;二是加强畜禽的疫病检测与防治工作, 及时发现疫情, 控制疫情, 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三是加强畜禽产品进出口检测检疫, 把好国门, 严禁境外不安全食品和动物饲料入境。其次, 要大力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饲料安全工程项目, 控制动物疫病、饲料品质和饲养、加工、运输等生产过程, 使畜产品做到无疫病、无污染、无激素和无药物残留。在此基础上, 按照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组织高档畜产品的生产, 扩大营养、安全、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 瞄准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 加快结构调整, 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 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第二,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实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具有市场前景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通过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加工技术标准, 坚决关闭不合格的加工企业, 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 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加工企业集中, 把优势加工企业培育成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把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 通过产业链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 使之上联市场, 下联基地和农户, 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从而增强整个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制度。目前,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都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 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 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 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当今世界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欧盟规定牲畜饲养者必须记录包括饲料种类及来源、畜禽患病情况、使用兽药种类及来源等在内的信息并妥善保存。屠宰加工场收购活体畜禽时, 养殖方必须提供上述信息的记录。屠宰后被分割的畜禽肉块, 也必须有强制性的标识, 标识包括可追溯号、出生地、屠宰场批号、分割厂批号等内容, 通过这些信息, 可以追溯每块畜禽肉的来源。目前,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也开始有了可喜的进展。今后, 随着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的全面实施, 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将得到可靠的保障, 而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

第四, 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增加畜产品附加值。在畜产品的加工方面, 我国应不断提高产品的综合利用率, 扩大产品品种, 使粗加工逐渐向精、深加工转变, 形成高附加值出口系列产品, 满足不同消费类型和消费层次的要求, 以增强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

第五, 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 不断改善动物福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过程中, 发展有机农业, 改善动物福利, 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可以有效抵御动物疫病的发生, 提高畜产品品质及安全性。

第六,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实行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要提高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 扩大畜产品出口, 还需进一步实现对外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我们既要巩固日本、韩国等与我国相邻国家和地区的畜产品市场, 又要拓展对独联体和东欧、中东国家的出口, 同时还要积极扩大在北美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抓住市场时机, 通过创办跨国公司和畜产品出口企业集团等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辟国际畜产品市场。

第七, 调整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畜产品出口结构。在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的前提下,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相应调整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畜产品出口结构。继续巩固和扩大活畜禽、肉类和禽蛋出口;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畜产品, 如羊绒、山羊板皮、羽毛、蜂蜜等的出口;发展具有独特资源的名、优、新、特畜产品的出口。

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8

另外, 由于吉林省西部地区优良牧草在各类天然草场的分布广泛, 草原牧草种植显示出深厚的潜力与广阔的生产利用前景, 更带动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36.2万吨, 比上年增长1.5%。其中, 猪肉产量122.0万吨, 增长1.8%;牛肉产量43.4万吨, 增长0.4%;羊肉产量3.9万吨, 增长1.9%;禽肉产量66.9万吨, 增长1.5%。生猪存栏989.3万头, 增长0.3%;生猪出栏1480.2万头, 增长1.8%。牛奶产量45.2万吨, 增长3.9%。禽蛋产量95.3万吨, 下降0.4%。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信息网。

吉林省在发展粮食加工和畜牧业生产上有着明显优势, 同时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也比较发达。作为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之一, 吉林省的森林覆盖率较高, 生态环境和植被保护良好。目前在全省的各种资源中, 可用于发展绿色食品的生物资源多达上百种, 基于良好的自然条件, 吉林省生产的大多数农产品, 只要经过技术改造和进一步加工, 均可成为绿色农产品。

依托天然的资源优势, 吉林省的特色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水稻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吉林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 黄玉米生产一年一季, 色泽好、营养高, 适宜做饲料和工业原料, 颇受国内外饲料厂家的欢迎, 大豆纯正、含油量高, 因此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 吉林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三十多家, 主要产品为油、豆粕、饲料和大豆食品, 还有深加工产品即分离蛋白、组蛋白、异黄酮和低聚糖等。吉林省水稻是一季晚稻, 因生长期长、温差大、土质肥沃、雨水适量等原因, 吉林省产出的大米色泽明亮、营养丰富, 在全国市场上销路良好, 并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以2011年为例, 吉林省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17.52万亩, 比上年增加79.15万亩, 增长1.2%。全年粮食总产量3171万吨, 增长11.6%。其中, 玉米产量2339万吨, 增长16.7%, 单产7462.8公斤/公顷, 增长13.5%;水稻产量623.5万吨, 增长9.7%, 单产9019.9公斤/公顷, 增长6.9%。

2 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2011年吉林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20.47亿美元, 增长30.9%。其中, 实现出口总值49.98亿美元, 增长11.7%;实现进口总值170.49亿美元, 增长37.8%。

自2000年以来, 农产品出口额占吉林省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左右, 在全国的出口排序也列属第7-9位之间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传统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同时, 吉林省的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包括山野菜、人参、食用菌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开始在吉林省年出口总额中占到一定比重;据不完全统计, 吉林省每年出口的农产品品种高达300多个。从出口品种结构看, 吉林省则经历了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发展的过程。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已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是最主要市场。2004年,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5亿美元, 其中对亚洲地区出口额高达4亿多美元, 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3%;2005年, 农产品出口8.18亿美元, 其中对亚洲地区出口额达7.15亿美元, 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2006年, 农产品出口8.15亿美元, 其中对亚洲地区出口额为5亿美元, 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在亚洲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上出现下降趋势, 但与此同时, 其在欧洲及北美市场占有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市场结构上逐渐趋于优化。截止至2007年,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总额已占到全省出口额的70%以上, 产品远销105个国家及地区。但总体来看, 亚洲地区仍是吉林农产品年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 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 农产品出口也在积极开发欧美市场, 预计不久之后, 欧美市场将成为吉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又一大重要市场, 对其发展影响巨大。

3 吉林省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贸易作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 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可以有效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 吉林省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推动了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吉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业结构不匀, 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上, 但这一资源优势却并未在吉林省对外贸易上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吉林省的资源与技术劣势较为明显。产业结构的分布不匀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

3.2 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加大了外贸风险。

在市场集中上, 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而在亚洲地区市场分布上, 又主要集中在日韩两国,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这就大大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

同时, 在对外贸易中, 市场非关税壁垒问题也是阻碍出口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市场壁垒势必会影响吉林省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在进行朝鲜和俄罗斯的对外农产品贸易出口时, 由于两国的政治因素, 吉林省的出口贸易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造成了经济贸易区域分布过于单一, 市场发展缺乏多元性。

3.3 出口企业数量过少, 缺乏竞争优势。

据2008年吉林省出口企业数据统计显示, 有出口实际的企业仅有1400家, 同时出口规模达一亿美元的企业只有10家。因此可以看出, 目前吉林省的出口企业数量较少, 缺乏竞争优势, 企业出口贸易发展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3.4 外商投资虽然拉动了出口贸易的增长, 但也带来了投资风险。

目前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上主要有农业、化工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几大优势产业, 在全省GDP的占有率上高达80%。吉林省的外贸产业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上贡献突出, 但也带来了一些金融风险, 一旦国际市场发生萎缩, 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4 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研究

2012年1-11月份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6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据吉林省商务厅公布数据显示, 多数年份里, 吉林省的玉米、干豆、大豆基本上均为净出口状态, 玉米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较高, 其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显著。但食用籽油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劣势显著。

表中数据来源:据2001-2006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

在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中, 玉米、干豆、大米、中药材等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较为显著。因此, 吉林省在今后的农产品出口中,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优势产品, 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优势, 积极发展对外出口贸易;另一方面, 吉林省还要基于环保考虑, 保持锯材出口现状, 不再增加其出口额;另外, 对于一些国际竞争劣势显著的农产品如水海产品以及鲜、干水果和坚果等, 吉林省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等的扶持力度, 逐步增强其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

5 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5.1 政府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加入WTO后,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 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政府大力扶植国内的农产品加工贸易, 制定农业优惠政策。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科学指导, 产业结构布局有待调整, 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 对市场的研究不够, 没有充分把握好市场需求与产业经营的关系, 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调整经济扶持方式,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5.2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机制, 发展标准化农业。

目前, 吉林市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还面临着一大重要难题, 即农产品质量检测存在一些缺陷, 没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另外, 要提高吉林省的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还要发展特色产品出口, 积极开发和寻求具有本土优势的农产品出口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时, 吉林省还要建立统一生产标准, 实现农产品标准产业化发展经营。

5.3 进一步推行多元化出口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也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积极与轨迹接轨。因此, 吉林省在发展对外贸易出口时也要按照国际化发展要求, 制定相应的出口经营战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吉林省只有积极制定并适度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因此进一步推进出口贸易多元化发展, 提高贸易覆盖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是竞争的核心和关键。

5.4 改变营销策略, 发展自主优势品牌。

开发自主品牌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 在产品的研发环节,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市场知名度,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积极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发挥品牌优势;另一方面, 政府也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吉林省农业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吉林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企业还要考虑自身情况, 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打造自主品牌, 提高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朝着健康繁荣方向发展。

摘要: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辽宁省的出口贸易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而农产品对外贸易作为辽宁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并通过目前辽宁农产品发展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得出了影响吉林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吉林省,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秉龙, 王胜利, 王可山.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年11月.

[2]郭翔宇.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优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3]刘凤琴.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张维.陕西省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 2012 (18) .

[5]苏航, 徐丹丹.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22) .

湖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篇9

随着我国农产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业外贸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 地理条件优越, 不仅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 而且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 农业发展优势突出, 潜力巨大。湖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 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湖北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排名与其农产品总规模并不相称, 2008年, 湖北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7%。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 如何进一步提高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 出口贸易总体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额开始有较大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 2001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额为1.53亿美元, 2008年增至6.32亿美元, 年均增幅达到22.46%。横向进行比较,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重, 2001年为0.96%, 2008年达到1.57%;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占湖北商品出口总额比重, 2001年为8.51%, 2008年下降到5.45%, 而在2001和2008年, 湖北农产品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4.85%和15.71%。由此可见, 湖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湖北统计信息网统计公报 (2001~2008) 整理所得。

(二) 出口产品种类分析

在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中, 传统农产品如大米、原棉、肉类、板栗等, 已基本退出出口市场或呈大幅下降趋势。一批新的主导出口产品形成, 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蚕丝绸、魔芋等, 出口增长迅速, 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 湖北食用菌、水产品、活猪、活性酵母、禽蛋、烟草、蜂蜜等8个主要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8.18%。其中, 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活性酵母、烟草、天然蜂蜜、柑橘类水果罐头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8.6%、13.85%、12.48%、6.8%、5.85%、4.9%、3.3%。另外, 香菇、淡水产品、蜂产品、活性酵母、鲜鸡蛋出口都居全国第1位。

三、湖北省农产品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 (RCA) 、贸易竞争力指数法 (TC) , 再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法 (MS) 综合分析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分别从出口规模、净出口状况、市场份额等不同角度对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以下数据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湖北省统计信息网、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Xij表示i国 (或地区) j产品的出口额, Xi表示i国 (或地区) 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 Xw表示世界上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根据理论分析, RCA指数大于2.5便可认为该地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介于1.25和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0.8和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从表2RCA指数来看, 湖北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2001-2007年基本上都处于1-1.25之间, 其农产品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另外, 从总体来看,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在同时期,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明显高于全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 贸易竞争力指数法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又叫出口竞争力指数、净出口指数,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某种商品的出口减去进口再与该类商品贸易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Xij表示i国 (或地区) j产品的出口额, Mij指i国 (或地区) j产品的进口额。

可比净出口指数的取值在-1和1之间。如果TC=-1, 即该国该类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 没有国际竞争力;如果-1<TC<-0.5, 该产品竞争力差;如果-0.5<TC<0, 该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差;如果0<TC<0.5, 说明该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 若0.5<TC<1, 该产品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如果TC=1, 即该国该种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表3TC指数可以看出, 2004年湖北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39, 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005-2007年, 湖北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52、0.6、0.53, 均大于0.5, 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从总体来看,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2004-2006年是上升的, 但在2007开始变差, TC指数由2006年的0.6下降为0.53。从表中还可看出, 2004-2007年, 全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负值, 实际表现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连续的逆差。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法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MS) 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某种商品的出口额与世界上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Xij表示i国 (或地区) j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

从表4看出, 湖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1-2007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 湖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0.37‰, 到2007则达到0.62‰。

(四) 小结

从RCA指数来看,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呈下降趋势。究其主要原因, 是湖北商品贸易出口额这几年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湖北商品出口总额为20.99亿美元, 2007年为81.74亿美元, 年均增幅达到25.43%, 从而导致RCA指数一直在下降。从TC指数来看,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2007年出现下降, 但还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从MS指数来看,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从2001-2007年一直在上升。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是呈上升趋势, 但是竞争力并不高, 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提升湖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一)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有效应对贸易壁垒

首先, 要紧密跟踪国际动向, 尤其是发达国家通用的市场准入标准, 结合湖北省当前的农产品状况, 制定产品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标准和法规。其次, 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 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政府要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 以市场导向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相关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并在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管理措施。

(二) 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分散出口风险

继续稳定和扩大传统的出口市场, 保持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稳定, 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品质, 增加产品多样性, 使产品在传统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 进一步开辟出口市场, 避免过分依赖个别市场。提高预警及应变能力, 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使湖北农产品出口市场发展为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开发非洲、拉美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 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这些地方去建立生产基地, 从而为开拓和扩展这些市场作铺垫。

(三) 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增强出口竞争力

充分利用湖北良好的资源优势, 发挥湖北农业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如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禽蛋、优质油菜、优质蔬菜等, 对其进行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利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维持并提高出口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 增强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 发展多样化的产品种类, 并扩大加工企业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附加。

(四)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10

1 当前我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断增加, 畜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 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 污水任意排放, 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 养殖场大量排放的有机物污物中的BOD (生化需氧量) 和COD (化学需氧量) 值急剧上升。某些地区猪场的BOD高达1000-3000 (mg/L) , COD高达2000-3000 (mg/L) , 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 (BOD6-80, COD150-200) 。此外在生产中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和为提高畜禽生长速度而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 其超量部分也随畜禽粪尿排出体外;规模化养殖场用于清洗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上述各种有害物质, 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 便会对土壤和水源构成严重的污染。因此,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为了摸清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情况, 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畜禽养殖污染相当于工业污染的总和。我国环境污染正在转型, 工业污染比重下降, 农业污染日益突出, 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1.2 滥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 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抗生素 (包括饲料添加剂) 在降低畜禽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畜牧生产中滥用抗生素和超标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数据表明, 世界上抗生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畜牧养殖业。就养殖业而言, 长期或超标、滥用兽药, 尤其是抗生素及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1) “后抗生素时代”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人类滥用抗生素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 这样下去, 终有一天因为耐药性导致抗生素不管用, 人们生病可能无药可用”。几年前在一次“防止抗生素滥用专题”座谈会上, 与会专家敲响了警钟。

目前, 在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十五位的药品中, 就有十种是抗生素类药物。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已成为抗生素使用大国,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最新资料显示:我国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 而抗生素类药物上的费用就占总费用的50%以上, 这些都远远地高于国际水平。

抗生素滥用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产生复杂多变的耐药菌 (superbugs) 。在被称为抗生素“黄金时代”的五六十年代, 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 而这一数字到了1999年上升到2000万。美国1982至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 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9%。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用药困难, 人类仿佛又回到了没有抗生素的时代, 即“后抗生素时代”。

不仅如此, 更为严重的是耐药细菌可以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 从一个国家转移到一个或多个国家。甚至从人传给动物, 动物传给人。随着人们交流的频繁与便捷,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人流, 物流, 信息流更加畅通, 耐药菌种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所以, 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性转移已成为全球性的、世纪性的严肃命题, 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2) 当前养殖业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动物使用抗生素与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几乎同步。作为治疗、保健、防病治病和促生长用药, 抗生素在畜牧业发展的各个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全方位的推广使用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得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加大, 养殖成本的不断降低, 使得动物产品的价格在近20年间成本不断下降。然而, 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 抗生素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 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是由于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和误用, 不但激化了病毒的进化, 而且使细菌的耐药性直线上升, 使动物的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同时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 使得养殖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目前, 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致使畜禽机体免疫力降低, 并且破坏了消化道微生物的平衡, 导致动物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造成的养殖场细菌性传染病居高不下, 危害日趋严重。

二是在养殖业中, 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造成残留, 对人体构成危害。当人们吃进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时, 各种抗生素必然在人体内蓄积, 然后导致各种危害, 主要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细菌耐药、菌群失调, 更为严重的是可以产生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的不良作用。

三是动物大量服用抗生素后, 某些药物会以原型或代谢物形式主要经粪、尿等排泄到外界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一方面使环境中的耐菌株增加。一些稳定的抗生素随畜禽粪、尿排泄到环境中, 能稳定地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抗生素及抗寄生虫药物能使环境中的细菌和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又通过食物链对人类构成危害。动物排泄物中的一些抗生素, 可以通过食物链作用于人体。如链霉素和土霉素在土壤中降解很慢, 并能在土壤中蓄积, 被植物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保存很长时间的抗菌活性。通过食物链, 畜禽排泄物中的某些抗生素最后到达人体内。在低剂量抗生素的长期胁迫作用下, 人体内耐药菌增加。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兽药在环境中的蓄积、转移、转化和对各种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四是近年来, 药物残留成为影响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动物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内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性壁垒, 这一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出口的瓶颈。

目前, 抗药性基因的扩散及抗药细菌数量的飚升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和担心。特别是近五年来, 抗万古霉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促使各国政府痛下决心, 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严格限制并尽量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品种。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 饲料中滥用抗生素和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已经初见端倪, 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3) 由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据有关报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 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达30多种。目前, 猪、牛、羊、禽的病死率分别达8%、1%、4%和18%, 每年因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250亿元, 约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5%-3.1%, 农民人均损失25-35元。由于发病造成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畜禽产品品质下降、饲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费、防治费用增加、环境损害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更加巨大, 估计约为发病死亡造成损失的3-5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动物疫病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畜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2 当前我国养殖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

目前, 畜禽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纵观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新的致病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 畜牧养殖业中滥用兽药、抗生素、激素类物质的副作用, 以及曾在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口蹄疫, 二噁英、除草醚、甲孕酮污染饲料事件等都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代表性问题, 造成了重大影响, 并引起全球关注。今天的畜禽产品安全性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 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问题。世界一些国家也都构筑了自身各具特色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从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检验检疫体系、认证体系等诸多方面来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今天, 我国畜牧养殖业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新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

2.1 国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 我国的养殖业发展迅猛, 目前我国的肉类和禽蛋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大国。现代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肉、蛋、奶等产品, 但其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我们养殖环节中还存在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 动物源性食品的卫生安全成为消费者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并且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去年上海的“瘦肉精”事件、河北的“红心”鸭蛋以及“致癌”多宝鱼事件中, 人们都不敢消费相关产品, 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和大幅度降价, 不仅给相关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由于畜禽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畜禽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 养殖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2.2 国际市场, 畜禽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禽产品扩大出口的瓶颈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在出口肉类产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价格优势, 但这些潜力却没能成为现实, 其中最突出的是安全卫生质量问题。由于畜禽产品存在安全性等问题, 从1994年以来, 我国的猪肉、牛肉几乎不能进入美国市场;欧盟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猪肉、牛肉和禽类产品;我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宁可舍近求远从其他国家高价购买, 也不从我国进口低价的偶蹄动物产品;俄罗斯需要大量进口肉类, 但是, 对我国肉类安全卫生质量不信任, 给我国的进口配额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我国猪肉进入俄市场后不准鲜销生卖, 必须从口岸直接运到加工厂加工成熟食后才能销售, 而从欧美进口的猪肉则可以直接销售。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常常因为其安全卫生质量问题而被退货、销毁甚至封关, 使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即使价格低廉也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价格的竞争优势基本丧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国内发生禽流感、口蹄疫疫情, 导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维持对我国生鲜乃至熟制畜禽肉的限制措施, 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克服和解决, 我国畜禽产品出口仍将面临严峻形势。

3 大力推进动物健康养殖, 提升我国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

畜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 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 在国内市场上, 伴随小康社会的建设,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也日益改善, 特别是在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上越来越注重安全和质量, 另一方面, 在国际市场, 我们饱尝了国外技术壁垒给我国畜禽产品出口带来的巨大障碍。如果不解决好我国畜禽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将出现国内产品出不去而又被国人所排斥, 国外产品反而大量涌进来的被动局面。因此, 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必须大力推进动物健康养殖, 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改善目前的饲养方式, 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畜禽产品来提升我国动物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推进动物健康养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3.1 养殖业要遵循自然规律

近年来, 一些国家被疯牛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 食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 一些专家学者呼吁, 在发展现代畜牧业时, 要遵循自然规律, 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安全的动物食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一些发达西方国家经历了一场农业革命, 农业采取集约化工业化生产方式, 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顾名思义, 集约化、工业化农业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然而这种生产方式也为农业健康、持续生产埋下了隐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其违背了自然规律, 将土地当工厂, 将畜牧业当作机器, 盲目追求最大利润的做法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 由于违背自然规律, 人为地或过分地用改善饲养配方的方法来提高生产率, 打乱动物自然生长规律, 是导致禽畜疫情大规模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牛原本以食草为生, 但在利益的驱动下, 将工业化生产过程用于饲养动物直接导致了家养牲畜种类单一化和出现变异。如疯牛病就是因采用病死羊的尸体加工制作肉骨粉, 作为蛋白质添加剂来饲喂牛这种原本只吃草不吃肉的反刍动物而引发的。由于痒病的病原-朊病毒对高温的抵抗特别强, 肉骨粉加工温度不能将其杀灭, 朊病毒就通过这种浓缩饲料进入了食物链, 牛长期、持续地接触朊病毒, 导致这种病原在牛体内适应后越过了羊牛“种间屏障”, 并感染了牛, 从而导致疯牛病的发生。同样, 人类大量食用感染疯牛病的牛肉, 疯牛病的病原也越过了牛人“种间屏障”, 导致疯牛病的病原传染给了人, 产生人的新型克-雅氏病, 成为21世纪人类最可怕的瘟疫。

另一方面, 为了节省宝贵的土地, 缩短畜禽的饲养周期, 采用了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目前, 养殖场里动物密度太高, 养鸡动辄成千上万, 甚至几十万。传统的天然放牧被工厂式的集中圈养所代替。在空间有限的饲养棚内, 人们用工业化手段控制禽畜生长环境温度、湿度等。然而, 传染性疾病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的饲养棚中传染性极大。成百上千头牲畜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一旦出现瘟疫, 传染的可能性比传统天然放牧高出几十倍。在这种饲养管理条件下, 动物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 降低了抗病能力。另外, 为了预防疾病而无限制地用药, 导致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差, 所需的药量越来越大, 病毒突变加快。一旦在某个饲养环节出现问题或发生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时, 受害的不仅是成千上万的禽畜, 同时也会引发食品安全危机, 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因此, 在世界日益重视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情况下, 我们要吸取发达国家暴发严重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刻教训, 尊重自然规律, 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 以保证我国畜牧业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 不断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 增强我国动物性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争能力。

3.2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是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 是较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当前, 在我国的养殖业中必须强调树立“生物安全”观念, 从根本上减少和依赖用药物来防治动物疫病。

生物安全措施包括: (1) 采用“全进全出”制, 以方便对畜禽舍进行彻底的清洗, 减少由于细菌或病毒的遗留所造成的疾病传播。 (2) 严格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的流动和进入养殖场, 是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 (3) 对鼠和猫等动物的控制将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 (4) 对发病和死亡的畜禽, 应进行严格的处理, 防止疫病扩散;对引进的畜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 不将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畜禽引入场内。 (5) 定期进行疾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大中型的养殖企业应该建立疾病诊断试验室, 以及时了解畜禽的疫情动态。 (6) 饲养环境质量监测。

在推行生物安全措施的过程中,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先病后防"、"重治不重防"的错误观念, 树立"无病先防"、"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的正确防疫理念。要让养殖业主清醒认识到一旦发生疾病, 不但造成畜禽死亡, 增加成本, 而且影响产品质量,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其次, 要改变把疫病防治片面地理解成简单的喂药治病、免疫接种、疫病监测行为的狭隘的疫病防治观。应该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养殖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动物疫病的控制必须从动物的种源安全, 饲养条件、管理水平和防疫规则等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真正将预防高于一切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天的工作中去。

由于生物安全体系涵盖了从建场选址到畜禽舍建筑、防疫消毒制度、饲养管理配套技术乃至废弃物粪便无害化处理等畜禽饲养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因此, 它既是畜禽疾病的预防体系又是保证最大限度发挥畜禽生产性能的生产管理体系。在有效地控制 (净化) 畜禽疫病, 提供优质安全无公害畜禽产品的同时, 避免了疾病对饲养环境的威胁和破坏, 实现了对饲养环境的保护。

3.3 建立健康养殖体系

从营养、卫生、环境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饲养与管理来提高动物自身的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从而达到不使用或少使用抗生素等非营养性促生长剂的目的, 关键是要建立健康养殖体系。其中包括:

(1) 无公害日粮营养体系

日粮营养是畜牧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 在畜牧生产中首先要为动物提供优质、安全的全价日粮。采用安全日粮与科学的饲养策略是减少动物发病和降低药物残留的重要手段。目前动物营养学家和生产者正积极采取措施, 探索绿色、环保型养殖的新方法, 期望通过提高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限制某些不利成分的添加和利用, 来降低污染和残留, 提高动物产品的安全质量, 这种日粮被称为"生态型日粮"。

同时, 生产实践表明, 应用一些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进行营养调控, 可以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提高饲料利用率, 替代铜、锌和砷及部分抗生素, 降低产品中重金属与抗生素的残留。如利用有机微量元素 (螯合物、小肽类) 亦可以降低铜、锌等重金属元素残留与排放量;利用酶制剂 (植酸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可以补充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破坏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或毒物,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从而减少粪尿中氮、磷等物质的排泄量;利用天然提取物和有机畜产品改良剂 (大蒜素、大豆异黄酮、中草药提取物等) , 能够改善机体代谢、促进生产发育、提高免疫力, 增加疾病抵抗力, 而且无毒副作用, 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

(2) 无污染饲养管理体系

为了减少饲用抗生素药物的用量, 除提供优越的饲养环境、严格执行常规饲养管理规范外, 要特别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检测和迅速治疗工作。在饲养中为了减缓疾病的传播, 要按动物的日龄分批次、分阶段、分群、分舍饲养, 减少不同日龄动物之间的接触, 避免疾病由大动物传染给幼小动物或相互感染。

(3) 无公害兽医卫生体系

无公害的兽医卫生体系通过一系列良好的疾病监测和控制手段,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清除重大传染病的影响, 保障养殖场的动物健康, 从而生产出安全的动物产品。

根据国外的经验表明, 全面禁止饲用抗生素, 并不是绝对不用抗生素, 而是在预防和治疗时, 根据兽医处方在饲料中使用必要量的抗生素, 兽医有权监督、检查和使用抗生素, 所有的抗生素药物处理都要在兽医的监督下进行, 这就要求必须有高素质的兽医人员。

另外, 兽医在开具抗生素处方前, 应该注意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的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本地区、养殖场的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 使用最廉价和最窄谱的抗生素。

3.4 关注动物福利问题

近年来, 一些动物保护组织都在呼吁, 不论是在喂养的方式上, 还是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 都要善待动物,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在动物保护和人道主义温情的背后, 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作用已经显现。

动物福利对我国畜禽产品出口的潜在影响不可小视。我国是一个畜牧生产大国, 一方面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 我国畜禽产品已经出现过剩;另一方面, 要完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战略转移任务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 加快畜禽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畜禽产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虽然质量安全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 但将来当我国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克服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时, 有可能会面对新的贸易壁垒-道德壁垒, 即动物福利。某些西方国家可能会主要以这种方式限制我国畜禽产品出口, 所以我们不能低估动物福利对我国畜禽产品出口造成的潜在影响。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农业 弹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参于“国际竞争”也将随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我将从市场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分析与政府的职能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提供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使企业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企业没有永久的优势,但是竞争者的压力会使它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及超前的欲望。”这实际上是指出了市场结构会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越激烈的国内市场结构,越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对于农业产业而言,国内竞争越激烈不一定有利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呢。著名的“谷贱伤农”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法。这种说法描述的是这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代,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可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图1

作为谷物的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如图1所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当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会大幅度的下降,即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0E0Q0和OP1E1Q1的面积之差。相反,在欠收年代,农产品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使农民收入增加。

由上可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业所得利润水平要低于工业,换言之,如果农户从事农业连平均利润都不能获得,他还会有追加投资、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吗?那又谈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呢?

图2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短期的利润水平和长期的利润水平。假定有农产品A和工业品I,在短期有相同的边际成本MC。如图2所示,分别代表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要小于工业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同样的价格能力S下,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水平Pi要高于农产品A的价格水平P2。根据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我们从图2中可得,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利润分别为和,由于,所以。

图3

我们进一步分析长期的农业利润水平变化。这里,考虑两方面变动:第一,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受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A的需求收入弹性要低于工业品I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当社会总需求水平提高时,农产品A的需求的增加会慢于工业品I需求的增加。如图3,在同样倾斜程度下,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需求曲线更多的向右移动。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增幅要大于农业品A的价格增幅。第二,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比工业科技进步更慢,因此,工业品I的边际成本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边际成本曲线会更多的向右移动。在规模经济不变和价格水平确定的情况下,由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利润会逐渐下降,这种完全竞争会使生产规模缩小,已维持价格的稳定,最终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因为众所周知规模经济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三、农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农业生产同样不例外。农业生产要素是形成农业产品成本与农产品差异性的载体和基础,我们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成本函数来分析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产品成本的作用機制。

假设某国以土地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生产某种无差异农产品,在不存在规模经济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成本可用函数表示为f(A,L)=PaA+PlL,式中,A为土地投入量,Pa为土地价格,L为劳动力投入量,Pl为劳动力价格。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具有反向变动的关系,即AL=k(k为常数)。

我们可以秋初上述农产品成本函数的最小值。

设,,式中,为待定常数,。

利用拉格朗日的乘数法求极值:

由实际意义得到惟一驻点,为最小值点,由此得到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为。

从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表达式中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式中是指徒弟价格Pa和农业劳动力价格Pl)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关系(式中k值可以反映)共同决定着农产品的最小成本,从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在k值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成为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尽可能地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价格,以使本国生产的农产品成本最低。(3)在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就是k值。根据生产函数定义,在一定生产函数瞎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实际上反映的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普通的地方已有提出。

四、树立农产品的国际品牌

农产品的国际品牌的树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价格优势。利用本土资源的适宜性和劳动力的相对廉价,利用比较优势,从国际间贸易中获取利润;二是利用本土的地域文化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利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化,突出品牌特点,既推广了产品,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

另外,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要求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应遵循WTO规则。依据WTO《农业协定》,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内容。依据现阶段我国国情,政府要用足“黄箱政策”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要让政府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设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样中国农业不仅能从容应对加入WTO的挑战,而且肯定能在将来实现从弱质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

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12

1. 河北省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石家庄海关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自2002年以来河北省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 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57.54%, 2005年-2006年增速放缓, 2007年-2008年增速提高, 但在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出口增长率为负值, 之后迅速恢复, 2011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但出口增幅较2010年有所下降, 2012年主要由于欧债危机持续恶化, 外需疲软抑制出口增长导致进出口总额下降, 出口增速只有3.5%, 在全国的出口排名也从多年来的第十名下降至第十三名。

2. 河北省出口商品结构

河北省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石家庄海关统计, 机电产品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为99.3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33.5%。其中, 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取代了金属制品, 成为机电产品出口龙头, 出口额为28.4亿美元;金属制品出口23.7亿美元;机械设备出口21.3亿美元;运输工具出口20.4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紧随其后, 2012年出口30.9亿美元。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 (包含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箱包、鞋类、玩具, 河北省主要为前三种产品) 出口63.6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1.5%。此外, 河北省2012年钢材出口实现了正增长, 出口55.6亿美元, 增长9.8%, 高于全省增速6.3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一直是河北省的优势行业, 但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价格竞争混乱使得河北省医药品出口下滑较快, 2012年医药品出口9.2亿美元, 下降8.8%。

3. 河北省出口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 用百分比表示, 包括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能够揭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 同时也能够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通常采用出口依存度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其公式如下:

出口依存度=本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GDP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河北省的出口依存度较低, 不仅低于沿海发达省市, 而且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 表明河北省出口的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较低, 说明河北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参与度较低。因此, 河北省应该借鉴广东省等外贸发达省市的经验, 依托自身的地缘与资源优势着力提高出口规模, 提高出口对经济的贡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石家庄海关

二、河北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

1. 河北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一个最直接的指标。它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 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其公式为:

其中, MSij表示i地区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地区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国际竞争中, 该地区某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越高, 就表示该产品所处的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反之则越弱。

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石家庄海关

用河北省出口总额除以世界出口总额得出河北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 除2009年略有下降, 河北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同一时期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增长, 表明尽管河北省出口规模仍然较小, 出口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弱, 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 (TC) , 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 , 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 它表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其公式为:

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一般来说, 贸易差额为顺差的经济体, TC指数会比较高;贸易差额为逆差的经济体, TC指数偏低。TC指数的变化范围在1和-1之间。如果指数为正, 即为出口专业化, 表明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供应国, 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如果指数为负, 即为进口专业化, 表明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出口竞争力较弱, 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如果指数为零, 即为水平型分工, 说明该国产品与国际水平相当, 产品进出口交叉明显, 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根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制的《2012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2011年中国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 统计了全国及河北省2011年在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纺织服装及日用品、医药及医疗器材、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五类商品方面的进出口额, 通过计算得出2011年河北省五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

从表4中可以看出, 与全国相比, 河北省在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方面国际竞争力极强;在医药及医疗器材、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方面处于较大的竞争劣势。表明河北省在具有优势的五类产品方面国际竞争力优于全国五类商品的整体竞争力。

三、河北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定量分析, 发现河北省出口贸易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河北省出口依存度较低, 虽然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长, 但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出口在全国的排名下降。

第二, 虽然在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方面国际竞争力极强;在医药及医疗器材、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河北省出口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弱, 表明出口商品结构较为单一, 仍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 河北省出口产品易受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四、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策略

1.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扩大出口规模。

河北省内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 外环渤海的独特的地缘优势, 使河北省成为首都连接全国各地的通道, 沟通全国东南西北的纽带, 同时也是连接北方内陆各省与海上门户—天津、京唐、秦皇岛、黄骅等港口的桥梁,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 (市) 中外贸总值及出口、进口值均排名第五。因此, 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含京津、环渤海、靠港口的这一地缘优势, 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发, 加快整合秦皇岛港、黄骅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四大港区资源, 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由于河北省的地缘优势, 可以节省内陆运费, 因此,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河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优于内陆省份, 可以凭此优势提高河北省出口产品竞争力, 扩大出口规模。

2.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河北省出口商品结构较为单一, 以机电产品、钢材、服装与纺织品、家具为主, 其他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过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商品以及相关产业不断更新换代, 这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伴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这种商品结构潜伏的风险将不断增加。因此, 应该逐步提高河北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 降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原料型商品的出口比重, 并且通过研发, 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商品, 增加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商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与此同时,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 出口市场多元化。

欧盟和美国一直以来是河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 2012年分别为河北省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地。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门槛高, 贸易壁垒较多, 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过大, 同时也不利于河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 应该从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巩固扩大东盟、港澳台、俄罗斯、印度、韩国等传统市场, 重点培植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构建全球营销网络等方面入手, 进一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摘要:本文首先从河北省出口增长率、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依存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出口现状;其次, 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了河北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再次, 通过前面的定量分析, 找出了河北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最后, 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出口依存度,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出口评价法:评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J].理论学刊.2004 (2) .

[2]马春梅.河北省对外贸易特点、竞争力与发展思路[J].经济论坛.2008 (11) .

上一篇:做好课后反思下一篇: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