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竞争力(共12篇)
农产品竞争力 篇1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978年, 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三十二年来, 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914亿美元, 增长15倍,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可以从贸易总量、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考察。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情况
从绝对数量上看, 近五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 进、出口额的增幅波动较大,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加入WTO九年中,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呈现净进口局面, 中国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出口创汇的贡献逐年减小。虽然从2005年开始, 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 贸易逆差有所减少, 但是并未改变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局面。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从2007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又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180.9亿美元,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为-129.6亿美元 (见表1)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2. 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状况
近四年来, 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 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在出口方面, 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对日出口份额在20%左右, 但有下降趋势。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四位市场, 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 2006年为56.6%, 此后逐年下降, 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 但有分散的趋势 (见表2)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在进口方面, 美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进口市场, 中国农产品进口前四位市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马来西亚 (2006年第四位市场是澳大利亚, 2007年及以后被马来西亚所取代, 澳大利亚成为第五位进口市场) 。前五位进口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趋势 (见表3)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商务部网站。
从具体国家和地区来看, 在中国出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和英国, 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进口市场中, 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中不难发现, 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而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特别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依赖度降低, 对欧美市场增势强劲, 出口市场的分布状况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一般用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衡量。TC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 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 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 它均介于-1和+1之间。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i= (Ei-Ii) / (Ei+Ii) , 其中, 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一般来说将TCi≥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商品;将0.5≤TCi<0.8的产品列为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将0≤TCi<0.5的产品列为竞争力低的产品;将-0.5≤TC<0的产品列为竞争力差或具有低比较劣势的产品。将TCi<-0.8的产品列为竞争力极差的或高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见表4)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表4显示了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四年中分类别贸易竞争力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这四类农产品的TC指数大于0.8, 国际竞争力强。食用蔬菜、其他动物产品、植物液汁、活动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 植物液汁的竞争力近两年明显提高。 (2)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有: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这两类农产品的TC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差。其他农产品, 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禽肉及杂碎的国际竞争力较差。 (3) 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下降的有六类:谷物、糖食粉、淀粉制品、糕点, 饮料、酒及醋, 谷物, 畜肉及杂碎, 禽类产品, 畜类产品;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显提高的农产品类别有:植物液汁、杂项食品、活植物及花卉、糖及糖食、制粉工业产品。其他农产品竞争力波动幅度不明显。
三、结论
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近些年来, 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有扩大的趋势, 说明中国农产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但是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其竞争力是有差别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 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等, 显示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潜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如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谷物等。可见,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是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加工、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 应充分发挥中国劳动丰富的优势,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2]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 :56-64.
[3]陈卫平.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农产品竞争力 篇2
根据“十五”规划目标,山东冶金工业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改善产品结构;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发展主导产品,增加钢材自给率;同时,应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开发精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作 者:袁立宝 陈洪美 作者单位:袁立宝(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山东,济南,250014)
陈洪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供销处,山东,莱芜,271104)
农产品竞争力 篇3
一、河南省具备农产品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条件
1河南生产要素丰富,农产品产量大
河南省是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生产要素丰富。河南省耕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河南省有耕地10239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2920.28万人,占河南省全部就业人口的50.59%,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
河南省农产品产量大。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73.1亿斤,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河南省油料产量505.3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1.92%;河南省水果产量达到209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5%,位居全国第二;烟草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年产蔬菜6712.9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2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8年河南省主要的贸易伙伴为香港、日、韩、泰园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河南省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3河南是农产品出口小省
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虽然居全国前列,但是,农产品出口总量却非常小,占河南省农业生产总值的1.16%,占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1.5%左右;2008年河南省农产品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12%,这与河南粮、棉、油、肉生产总量均占全国前三名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河南省出口总量107.1亿美元相比,农产品出口只占4.23%,明显偏少。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河南拥有出口农产品的强大潜力。但却没有把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故目前竞争力不强。因此,如何把巨大的竞争潜力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指导
1强化出口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
河南省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不高,要想提升起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
(1)加强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的检测
如何使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测与管理力度,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过程中能够科学用药,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农产品养殖、种植环节的安全和质量。
(2)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以科技进步作为原动力的,要提高河南省农产品的竞争力,更需要科技发展做支撑。要增加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尤其是要引进适合出口的优良种子,以增强其竞争力。河南省是番茄的主要生产地,但由于种植的品种不符合出口要求,所以出口量很小,如果引进欧洲需要的品种,出口量一定会增加。
2农产品生产品种多样化
河南省的种植条件适合多种农产品,但是,河南省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却很少,主要为粮食类生产,其次是经济作物;就经济作物中,适合出口的种类也不多,主要为蔬菜类,原来占比重比较大的油料类、烟草类生产占比重越来越少,出口随之下降。所以,要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使农产品生产多样化至关重要。
3抓好农产品出口加工管理
河南省农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品少。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不够,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低。所以,应强化对农产品出口加工环节的控制。加强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和引导,通过省政府扶优扶强政策,引导企业自觉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意识,实现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有效控制,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扶持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根据河南省创汇农业的发展状况,大力扶持和培育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发展创汇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所以,可以形成以龙云无公害蔬菜、中牟大蒜、双汇肉制品、速冻产品、三门峡果汁等创汇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创汇农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产品出口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严格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过程的管理
出口过程是把握出口农产品质量优劣、竞争力大小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要严加管理。
1对河南省出口农产品实施法定检验
河南省基本形成了内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框架,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却很滞后。所以,应建立河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出口农产品实施法定检验。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实施从生产基地到进口市场的全面监督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发布出口农产品质量信息,对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出口企业实施问责制;对于进口国检出问题或遭预警通报的农产品,认真调查了解原因,以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提升河南省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根本保障。
2优化河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
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农产品进口数量锐减,所以,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进行优化。针对进口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本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在加强肉猪、肉牛、肉鸡等肉类产品、苹果汁类产品、绿色蔬菜类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鼓励出口企业发展尉氏的花卉、西峡的香菇等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出口,改变河南省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3分散出口市场
由于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加之出口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致使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所以,要鼓励出口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首先,应深度开发韩国、日本及香港等地区传统市场,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国际市场情况,稳定和提高其在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其次,积极扩大欧盟、非洲及东盟等其他各国市场。针对各个市场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开拓策略和扶持政策,改变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现状,规避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
4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中国农业部门在山东寿光等地开展了以条形码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出口蔬菜产品的源头可追溯,促进了山东蔬菜的出口。河南省也应该学习山东成功的经验,对出口大蒜、肉类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
5发挥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的作用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相关的行业协会有两种,一是生产领域的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如蔬菜协会、养猪协会等。另一类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如大蒜出口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在出口贸易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将政府、农户、出口企业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河南省应在西峡建立香菇出口行业协会、在中牟建立大蒜协会、在三门峡建立果汁商会,使其在组织执行出口合同、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出口企业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规范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四、河南省政府对出口农产品的扶持
1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
(1)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针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情况,省政府应给多方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外贸发展基金要向支持农产品出口倾斜,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对云龙等出口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予以资助;省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2)放宽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范围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担保业务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为投保企业提供不占用企业原信用额度的新的融资途径。根据出口农产品的特点及出口企业的情况,河南省政府应协调保险机构,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扩大宣传,转变企业的风险意识,有效提高企业投保比率,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3)提高农产品出口人员的素质
省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相关人员培训的力度,开展有关国外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企业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普及推广出口行业标准、获取国际认证、改进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
(4)扶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河南省要把农产品潜在竞争力转化为出口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蒜、香菇等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加工技术水平高、出口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鼓励三门峡湖滨果汁等出口龙头企业在苹果生产、果汁加工等产业关联度大的领域组成利益联结体,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农产品出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建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数据库及预警体系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动逐渐加大,农产品出口的风险逐渐增加,所以,河南省要建立本省农产品出口的数据库,及时把出口市场的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市场动态信息、质量安全信息和市场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企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建立大蒜、苹果汁等主要农产品的数据库,把大蒜贸易、大蒜国际市场价格、大蒜产需、印尼大蒜批发市场价格等数据库,以保证企业及时、客观、准确地判定出口形势,采取有利的农产品出口对策。对于大蒜、苹果汁等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的农产品,要建立河南省出口预警体系,及时预警国外市场针对和该产品的贸易调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确保河南省出口企业的利益。
3省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出口营销服务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4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
1. 农产品的贸易规模。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产品贸易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份额还很小,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农产品贸易项下继续保持逆差,继2004年出现了46.4亿元的巨额贸易逆差之后,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明显大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为181.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大水平,2009年为129.6亿美元。
2. 农产品的出口市场。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国别分布单一,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而且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例很小。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深层次发展,也容易因为市场额过多集中于某一国家而遭受贸易歧视和报复,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 农产品的贸易结构。
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80%,农产品的加工品占总生产量的25%,深加工产品仅有20%,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随着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美国“BAP”标准的相继实施,中国水海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出口总额52.6亿元。由于“绿色壁垒”和禽流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蔬菜和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2009年蔬菜出口额67.7亿美元;畜产品出口额39.1亿美元。
二、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 政府的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初步形成时期即生产时期,相关政策的扶植有助于初步形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阶段,合理有效的政策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前瞻性较弱,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引导。制定、实施对农产品的生产、贸易有利的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国内市场,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成本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市场竞争力越强。成本和价格都会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成本低则价格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上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8年为114.7,2009年为99.1。
3. 质量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产品的品质等级普遍较低,这是农产品生产的科学管理程度较低和加工程度较低等原因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为规范,这也使得很多生产者及销售者为获得利益铤而走险。中国农产品多次出现由于安全问题被召回的现象,严重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对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4.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员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程度多是初中或小学文化,有些甚至是文盲。在生产过程中,也很少能够接受农业生产的专门培训,其生产素质、生产效率和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5. 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方式,以及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可以决定其附加价值的大小,较深度加工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还可以满足一定的消费偏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初级产品或低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在经营模式方面,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品牌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6.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农产品采取贸易保护策略,以此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这些国家通常都采取两种措施:对本国农业提供补贴和政策扶植;通过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中国政府在农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在遭受发达国家反倾销指控和技术贸易壁垒调查时,缺乏良好的经营策略和足够的应诉能力。
三、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根据世贸组织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的规定,对特定产品和非特定产品都享有相当于农产品总产值8.5%的补贴空间。第三,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力度,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向农业生产者转移。
2. 加强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首先,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投资责任,在中央政府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强化地方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鼓励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对农产品生产从源头上进行科技与资金支持,完善产权制度。其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开放金融市场,吸收闲散资金。第三,积极利用外资,利用各国援助及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与政府间贷款,为发展中国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
3. 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劳动力培训等方式进行。科技在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品质等方面有所帮助。科技的使用是通过生产者来进行的,加大科技投入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农业劳动力具有运用科技的能力,即要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力度。
4.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多元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具体来讲,应该将提升产品品质等级和对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作为调整重点,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环节的调整和各因素的有效利用,提升产品的品质等级,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 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
中国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加强科技创新,要加强农业科学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营销配送技术等方面,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赢得新的机会。
6. 完善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农产品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层次,做到有法可依。对出现问题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严惩不贷,争取在源头上减少并消除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力度。国内多次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这就说明检验检疫力度还不够,一些免检产品依然存在安全问题,也说明了免检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总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既要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施加影响,又要在贸易环节调整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宗成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50-53
农产品竞争力 篇5
一、我国光伏产业遭欧美反倾销的分析
1.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反倾销分析
1)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反倾销影响因素分析
①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地位。这个是一个国家体制的历史延续问题。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利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来限制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产业的发展,倾销幅度的调查是进行反倾销调查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接受直接对我国进行实地调查而是利用替代国的情况来类比我国的实情,并以此计算结果来裁定结果,这必然会出现结果的偏差,是我国处于不利地位。
②我国的光伏产业过分倚重海外市场和对外出口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绝大数出口海外,不仅给国外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增加压力,还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大大提升,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外经济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外国市场必然会对我国的光伏产业采取阻碍措施以刺激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这既能实现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拉动国内消费,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更削弱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力量,进而为进军我国光伏市场奠定基础。
2)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反倾销效应分析
①国际效应影响
反倾销的示范效应不断地扩大导致进行反倾销国家的增多。从2011年到2012年反倾销案件可以发现,美国的反倾销的案件为欧盟的反倾销行为提供了客观的借鉴,进而快速的紧跟其后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其产生国际效应的主要由于已经发生的倾销案例可以为其他国家出现类似情况时提供方面的借鉴,同时,很多国家为了防患于未然,尽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一些资格很老的发达国家占据着反倾销的有利地位外,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开始崛起并成为进行反倾销的主要组成分子。
倾销和反倾销行为的开展,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开展。反倾销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集中性的体现,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更与国际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相悖而行。这种贸易补救措施的滥用却带来了一些列的恶性经济报复和惩罚现象,这种不良的示范效应给世界各国经济参与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欧美各国的反倾销行为,损人不利己,导致了双向损害的产生。这是因为,我国的光伏产业尽管主要依靠欧盟和美国两大出口市场,相应的欧盟和美国的多数的原材料和设备也主要依托我国,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恶性惩罚必然会导致其光伏产业链的损害。
②国内效应影响
欧美的反倾销惩罚措施的实行,给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包袱,这主要由于我国很多光伏产业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生存,巨大的国际市场的失去不仅导致光伏产业中的巨头行业元气大伤,更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回天乏力;同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萎靡不振,以我国的光伏产业为代表的外向型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地缩小,并通过不断地缩减工作岗位、减产等手段来降低企业成本,而且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的政府也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通过多种途径的振兴措施不断地刺激消费,鼓励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依旧阻挡不住大量企业的纷纷倒闭、破产,而这种经济形势下的大量失业人员的增加严重破坏了原本幸福和谐的家庭,增加了社会犯罪的几率,进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欧盟反倾销视角下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应对其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光伏企业角度的对策
1)各光伏企业应当团结一致,积极应对反倾销调查。
首先,各个光伏企业应当不断的提高反倾销意识,深入的学习国内外各相关反倾销法律,熟悉其流程和规则,遇到反倾销调查时,不要逃避,应当聘请相关的专业律师,在其指导下不断地收集各种有力证据,依照法律程序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避免存在侥幸和消极心理,从长远角度看齐,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并在财力和物理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一个企业的力量是积极有限的,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应当看到作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团结译者才能实现本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最后,企业应当采用各种途径,加强与涉案相关其他的沟通和交流,争取得到更大范围的支持,来增加获胜的几率。
2)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光伏企业应当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地增加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吸收和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对本企业人才的培训,保持生产队伍的活力,通过薪酬等方式不断地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更加注重光伏产业的品牌建立,通过品牌效应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实现我国光伏产业向更高层次的进军。
3)优化光伏产业的市场分配。一方面,不断地开发国内市场,通过各种途径的渗透到我国的普通家庭、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而实现海外市场相对过程的产能向国内内需的转变和过渡;另一方面,开辟欧美以外的海外新市场,再继续维持欧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求其他更具潜力的发展新市场,进而能够有效地过分依赖欧美主要市场带来的危机。
2.光伏行业角度的对策
首先,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和协调作用。一旦我国光伏遭遇反倾销事件时,通过行业协会的一直调节来应对是最有利的方式,一方面个体企业的力量相对薄弱,依靠行业协会建立反倾销专项基金等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人力等问题,进而增强涉案企业进行反倾销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的成立能够有效地解决各企业出现的意见不一致等现象,实现内部的有效沟通,而且行业协会作为各企业的代表与欧美等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我国企业相应方案的制定。
其次,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有效的反倾销奠定基础。我国光伏行业应当加强对欧美等国际反倾销法的学习,避免再次出现因不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致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因此,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除了聘请专业的反倾销律师团队外,应当有针对性的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反倾销应诉人才队伍,并聘请精通反倾销法、调查程序等的专业人士对参与光伏行业协会的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进一步为我国的反倾销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最后,完善行业信息,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其规模效应和其他便利条件,对光伏产业市场的国内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结合现代化网略技术,建立相应的光伏产业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并给相关的光伏企业以便利的进入和访问权限,及时发布本行业最新的动态,指导相关企业适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形势,对可能发证的反倾销调查进行预警,让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准备进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政府层面的对策
首先,我国政府应当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外交等各项职能,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提供强大的政府支持。鉴于欧美等国以非市场经济等理由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的反倾销调查,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对完善,为此,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利用外交手段进行多种方式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谈判,使世界各国接受并认可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我国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专门反倾销职能机构,专门负责各种对外贸易事项的处理;另外。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完善,通过包括我国向对方国出口的总额、数量、价格等方面的一系列反倾销指标等标准的规定,帮助我国光伏企业进行有效的反倾销预警,并建立健全我国光伏产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而为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政府应当逐渐的实现由过分对多晶硅、光伏等项目的优惠扶持政策向科技研发、技术创新、鼓励消费等方向的过渡和转移。不断的加大对高新技术科研资金和人才等的投入力度,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完成依靠高新技术和核心竞争技术为主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对光伏产品消费者的政府补贴来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带动国内消费,进而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最后,我国政府应当继续适度对光伏产业进行扶持,帮助其顺利度过该阶段的难关。当前环境和形势下,我国的光伏产业整体几乎遭受,并带来了众多的失业等社会问题,这就势必要求我国政府采取更多的政府支持策略进行扶持,以尽快改变这种形式。政府可以利用金融系统增加对其资金投入,促进内部流动,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并大力扶持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减少对外出口光伏产业的各种政策优惠和保护等手段,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光伏产业的竞争和较量还在继续,这就亟需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来进一步争取到更加公平的待遇和发展环境,改变这种危机现状,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长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娆.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胡美华.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
[3]赵梦.我国光伏产业遭受反倾销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3.
[4]韩玉军,李雅菲.美欧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的成因与影响[J].国际贸易,2013,07:18-22.
[5]杨学坤.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中“公共利益”的考量——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01:29-34+88.
[6]徐书宜.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6:159-160.
★ 国际软法作用研究论文
★ 对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论文
★ 对轻罪制裁的研究论文
★ 对计算机技术与园林绿化研究论文
★ 热电联产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论文
★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
★ 青年教师对农村学校适应现状研究论文
★ 研究民族乐器对恢复自闭症作用的论文
★ 我国房地产业界对按揭研究的论文
农产品竞争力 篇6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农业发展农产品农业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尤其是面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2.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0.44~0.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0.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0.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0.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
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3.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4. 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对农业予以政策扶持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 提高品牌意识,发展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化是发达国家外贸出口中的重要特征之一。知名品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据越来越大的国际贸易份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中,培养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国际贸易竞争中,品牌的竞争已远远超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单方面的对抗,它是一种能体现企业整体实力和知名度的竞争。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已出现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产品品牌。但目前吉林省的品牌化建设还远远不够,为促进吉林省的品牌健康发展,应努力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定位是否正确,即应选准对象。在吉林省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定位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地理位置等,从中锁定那些差异化、个性化、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行业,作为打造目标,突出“吉”字号,发挥吉林省的特定优势,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
作者简介:陈丹(1973—),女,汉族,吉林通榆人,现任吉林省通榆县团结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农作物栽培。
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品牌形象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 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 而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企业及其产品产地和质量的识别标志, 它是品牌概念在农产品中经营中的延伸和运用。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体现出农产品企业的信誉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一看到某个商标牌子就会想到这种农产品的营养、质量、价格、特色甚至售后服务的独到之处。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是指经营农产品的企业通过外在的品牌标识和内在的品牌价值定位, 形成基于自身独特性的、给消费者带来差异化价值的, 区别于其他农产品企业及其产品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农产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该品牌农产品在外在的原产地属性、资源禀赋、企业形象和内在优良的品质、风味、营养以及消费者对该品牌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并最终转化为农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农产品品牌不同于一般产品品牌, 一般产品品牌的研发投入、管理使用与利益享受为同一主体, 而农产品品牌开发、管理、受益往往不是同一主体, 而且有着很强的地域共享性。从分析农产品品牌特殊性出发, 探讨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指导。
1 注意品牌形象的特殊性, 提高农产品品牌质量形象
一般认为, 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系统, 用于体现产品及其服务的独特性, 借以创造价值、促进销售。一般产品品牌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名称、符号、图形等形象, 主要是以商标为代表的自创的标识。农产品除了具有上述自创性的品牌形象外, 还包括认证标志, 如“三品”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标识和地理标志等共有品牌。因此, 农产品除了注意商标图案、品牌名称、文字说明等设计与运用的独特性, 要想突出其品牌质量优势, 还应努力按照认证标准组织生产, 积极申领认证标志, 提升品牌形象。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含量控制在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限量之内, 由省级授权机构进行认证, 并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初级食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中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农产品指根据各国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的, 并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 获准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我国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认证。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生物属性, 获得上述质量认证, 能够使消费者产生认同, 因此, 由各级各类组织建立的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称号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 带来了该产品的热销和厚利。
2 注意品牌主体的特殊性, 提升农产品品牌市场价值
品牌是生产商的无形资产, 具有专有性。一般产品品品牌由企业拥有。而农产品品牌的拥有主体除了企业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外, 还包括集体拥有的集体品牌、地域品牌等, 即品牌为某一地域的所有农产品生产者、行业协会等农户联合组织或“企业+农户”等联合组织共同拥有。我们把这样的商标称为“集体商标”。集体商标是指由工商业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的成员所使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 用以表明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属于同一组织。集体商标属于开放型商标, 它的使用者同属于某一个组织, 而不是出自某一生产者或经营者。为让一个品牌带动多个产品、让分散的农产品享有更强的品牌效应,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 利用农产品地理特点, 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推动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 加快农产品集体商标的发展, 使分散生产的劣势变成地域集中生产的优势。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形成。许多农产品, 即使是同一品种, 在不同的区域其质量也相差很大, 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 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因此, 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 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 选择科学的农产品生产方式, 从而创立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
由于农产品依赖于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 同一区域内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以原产地注册形成的地域品牌是区域农户共有的资产。在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 农产品品牌成为组织内部共有资产。因此, 农产品品牌的拥有主体对产品质量负有共同的责任, 产品质量的高低是消费者判断品牌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产品要成为品牌商品进入市场, 必须经过粗加工、精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商品化处理, 并对农产品的质量予以检验。
3 注意品牌效应的外部性, 提高农产品品牌保护意识
对于使用地理标志的地域品牌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 该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无需付出成本而获得了消费者认同, 并且由于该标志对特定地域范围以外的同类产品的排他性, 获得了垄断收益。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原产地域是一种免费制度, 是由国家来提供担保的, 如产品出现假冒, 由政府来提供保证, 而不是由企业来提供担保。因此可以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品牌发展, 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快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改造、完善配套措施及提供必要的产业政策, 为提升品牌竞争力提供条件, 完善和强化有关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执法力度, 对假冒伪劣侵权行为进行严惩。
“三品”的概念构成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框架。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动下, “三品”在市场上更容易获得认同, 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能够以比较高的价格销售。“三品”生产者以比较低的市场开发费用赢得消费者。“三品”标志是一种品牌形象, 而且是农产品的整体品牌, 具有外部性, 使农产品生产者得到了免费的利益。因此, 政府可以从各个方面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与导向作用, 及时揭露各种假冒伪劣行为, 发挥强有力的社会监督职能, 大力宣传“三品”品牌, 引导消费者购买那些质量好、价格适中和服务优良的农产品, 促使消费者增强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和责任感。
农产品品牌诉求普遍强调绿色、自然、健康的概念, 一些处于领袖地位的农产品品牌由于率先推出了某种理念, 品牌效应产生了的外部性, 使其他品牌的产品免费受益。伊利花费巨资打造的“草原”概念被其他品牌无偿借用。对同行业企业, 如果在品牌主题中都过度强调某一自然特征, 那么这一自然特征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 这种品牌概念由于具有一般特征而不具有企业特征, 而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资产。因此, 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提高品牌的保护意识, 做好品牌商标的注册工作, 在品牌概念开发时尽可能地注意结合企业特征, 突出品牌个性, 增强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邓平波.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 2007, (24) .[1]邓平波.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 2007, (24) .
[2]王保利, 姚延婷.如何评估农产品品牌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1) .[2]王保利, 姚延婷.如何评估农产品品牌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1) .
发展低温物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篇8
低温物流又称冷链运输, 它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证产品运输中对于温度的苛刻要求、稳定产品品质从而实现产品增值和客户效用最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低温物流根据产品特征和产品营销环节的要求结合现代保温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手段全过程地产品运输、储存、配给等环节中产品温度属性进行监督、反馈和控制。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的独特特点使得低温物流对于保证农产品营销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实现产品转移和创造最大买方效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经成为农产品营销中价值增值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低温物流对于现代农产品营销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农产品营销中对于低温物流的关注和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把握:将农产品营销各主要环节诸如存货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全面地纳入到低温物流的系统设计之中, 提升低温物流链条中农产品营销主体之间的系统有机链接和整合能力, 加大对于农产品低温物流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综合运用, 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将农产品营销主体之间的低温物流业务环节和职能进行虚拟化集成和整合。
2 当前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营销环节中对于物流的特别是低温物流的需求和投入主要开始于2003年,在融入世界市场和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产品营销企业对于快速安全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随之增强。调查统计数据资料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对于低温物流的需求平均保持了年均14.3%的增长幅度,2010年国内农产品低温物流市场需求规模已经达到了325亿元,另外数据也显示,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研发投入2010年水平达到了2004年水平的21.7倍,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低温物流解决方案和模式,经济效益方面的直接投入产出比2009年底达到了1:11.9,对于农产品营销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归纳总结起来我国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农产品各营销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考虑分析,使得现有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设计中对于诸如存货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农产品营销的关键环节覆盖和统筹能力不足。据一份对于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中总体系统设计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所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总体年均提升了5.4%,而对于关键业务流程和核心环节的覆盖率仅提升了1.7%,目前至少有45.7%的对于低温物流贡献率在10%以上的重要环节业务领域没有纳入到低温物流总体系统设计之中,这使得目前低温物流系统的总体统筹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由于缺乏从农产品营销的供应链思维和角度来进行考虑,使得目前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中对于各供应链成员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及其信息流程缺乏有效规划,从而造成了供应链链条中成员之间较低的协作协同效率。据一份对于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中供应链范围内整合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2010年底,分布在农产品各经营主体内的低温物流子系统仅有23.7%的比例实现了基于Internet的链接,基于WAP无线技术的链接仅有7.1%,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对于市场变化需求的反应速度一般平均要滞后1.8~5.7个月,在不能实现整合的子系统之中,约有48.7%的比例是缺乏公共的接口而使得信息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传递和接收。
第三,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低温物流系统技术研发的有效和持续资金资源投入,使得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技术水平与国外横向比较上整体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能够为农产品营销创造巨大优势的现代物流技术手段和整体方案的应用开发方面。据一份对于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中技术研发投入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发展中技术研发总投入水平不及欧美发达国际2005年水平的80%,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中有近74.8%的主体缺乏对于低温物流技术的专业的技术研究队伍,目前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技术发展中的资金缺口维持在48.3%的高水平层次上,对于低温物流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
第四,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使得农产品低温物流中对于分布在各业务环节和职能领域的子系统的集成和整合能力严重不足,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化程度较低。据一份对于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中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发展中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年均增长幅度不到3.2%,其在信息技术上的资金资源投入年增加水平不到2.2%,大大低于同期其低温物流贡献率11.3%的水平,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也低出20%~40%的水平,这种状况造成了低温物流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只有17.3%。
3 发展低温物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低温物流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营销及其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营销环节中低温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农产品领域低温物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综合调查分析研究,同时借鉴国外农产品低温物流的先进做法和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农产品营销中低温物流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应该从农产品营销的各主要环节和领域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考虑,将其整体纳入到低温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上来,同时系统的设计要针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特点和缺失做好扩展的思想准备和架构支持,从而提升低温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对于农产品营销环节的覆盖和支持力度。随着农产品低温物流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不断提升,目前它覆盖了农产品营销中的大部分增值环节,但有些重要和关键环节及领域在低温物流系统中的融入程度和水平还依然有限,农产品存货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以及销售管理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业务没有纳入到低温物流系统之中,这就要从初始的低温物流系统架构设计中开始着手。
第二,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应该从农产品营销的上下游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和思维去考虑,在各供应链成员主体低温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对于接口的设计和安排以提升成员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同时根据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流的方向和业务运作来统一规划其信息流程机制,从而提升农产品营销供应链范围内的协作沟通效率。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农产品相关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也得到了加强,农产品低温物流所囊括的众多主体必须就低温物流的开展达成一致的战略合作机制以便其业务沟通和协作,而在供应链各子系统接口设计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供应链内系统整合的基础。
第三,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应该加大对于目前国际农产品低温物流技术应用现状和系统规划开发理念的分析和研究,加大对于现代物流技术和手段的综合利用程度并以新的理念和思维来驾驭,同时加大对于适合自身农产品营销环节的低温物流技术和体系的研发投入力度。
第四,农产品营销环节低温物流发展中应该充分探索和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来加强对于农产品低温物流相关环节和业务流程的集成和整合能力,提升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中相关业务环节、相关主体以及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整合水平。由于农产品低温物流中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的子系统架构和分布不同、需要以市场需求的变动为导向等诸多因素,使得农产品低温物流中各系统和模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衔接变得复杂而富于挑战,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低温物流环节和子系统的整合关键和重点是对低温物流功能和环节要素进行细分以为向虚拟化转移提供条件。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低温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性能的建议和对策:应该针对现代市场化农产品营销各环节的功能细分和要求来设计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规划和设计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低温物流系统接口提升其链接能力和效能,加大对于农产品低温物流技术系统的研发投入力度特别加强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综合利用程度,同时基于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各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物流信息共享力度和水平。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新时期条件下农产品低温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走进广东国通物流城——全国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开业[J].现代农业装备, 2005 (08) .
发展小杂粮产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篇9
一、发展小杂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 别小看小杂粮, 却有着大宗粮食不
可代替的作用, 特别在发展特色农业有着独特作用。由于小杂粮生育期短, 适应范围广, 耐旱耐瘠薄, 在我省干旱丘陵及冷凉山区, 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种植, 是灾年不可代替的救灾作物。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求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升级, 发展小杂粮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二) 小杂粮是食用源作物, 其营养丰
富, 是食物构成中重要粮食品种, 既是传统的食物源, 又是现代食物源。据研究, 有些小杂粮其营养指标比大米、小麦更具优势。如荞麦、莜麦中的蛋白质含量高出大米、小麦的1.5倍。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方面, 几乎所有小杂粮都高于小麦和大米、有的甚至高出4-5倍。同时, 小杂粮还含有特殊的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药用保健作用。如荞麦中的芦丁, 就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 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三) 小杂粮是食品工业的原料。
因小杂粮营养价值很高, 还含有特殊营养素, 很多食品加工业都需要小杂粮做原料。如大麦是啤酒工业的原料。苦荞、绿豆、小豆、芸豆、黑豆等都是食品工业重要原料。
(四) 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源。
小杂粮中的营养价值高, 如豆类作物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 粗脂肪丰富、茎叶柔软、易消化、饲料报酬率高。糜子、荞麦适应性强, 生长快, 生长期短, 能套种复种, 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青体和干草。
(五) 小杂粮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吨小杂粮出口相当于大宗作物一倍到几倍。如向日本出口荞麦的价格, 高于我国市场数十倍。
(六) 小杂粮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源, 也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项目。
贫困地区既缺乏生产资料, 又缺乏生活资料, 而小杂粮多种植在这些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小杂粮没有形成经济支柱, 因此,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加大种植开发力度, 发展小杂粮经济, 使小杂粮在贫困地亮起来, 富起来, “牛”起来。
二、我省发展小杂粮比较优势
(一) 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 属温带气候, 南北横跨6个纬度 (即北纬34°34’-40°43’) 生态类型多样, 从南到北, 从山区到盆地为小杂粮生长提供了不同的生理要求和独特气候, 使我省小杂粮种植区域广, 种类丰富, 从南到北都有种植的特点。
(二) 我省小杂粮品种全, 数量多, 质量优, 无污染。
我省小杂粮除复播的粟类、豆类外, 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及东西两山 (太行、吕梁山及其延伸带) 的丘陵山区, 远离污染源, 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 小杂粮生产、加工都具有一定规
模, 而且名优特产品和商品量不断创新和增加, 在国内市场都占有一定份额, 有的还进入国外市场, 为出口创汇, 增加农民收入都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据统计, 全省共有113个小杂粮产品通过绿色认证, 占全省认证总数的31%。其中谷子31个, 糜黍4个, 荞麦17个, 燕麦8个, 甘薯6个, 杂豆系列47个。
小杂粮获奖产品较多, 如沁县的沁州黄小米获世界博览会金奖;武乡县的汾州香小米获博览会银奖;灵丘国威苦荞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 “国威牌”苦荞冲茶, 获得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8年亚洲食品与杂粮研讨会推荐产品;平鲁、寿阳的荞麦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长治县振东五和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豆制品获“中国特色食品”称号;寿阳泰元双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苦荞系列产品获农博会“最受欢迎产品”奖;和顺新马杂粮开发有限公司的小杂粮产品获全国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 等等。
据初步统计, 全省小米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主要有: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山西沁州檀山皇小米发展有限公司、汾阳绿原米业有限公司、汾阳汾州香食品总厂、襄垣红土米有限公司、浮山神山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1个燕麦加工企业, 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 年生产能力达到0.5×104t, 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荞麦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主要有:山西佳鑫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天特鑫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晋中泰元双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顺新马杂粮公司。薯类加工企业中, 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朔州嘉利淀粉有限公司、蒲县昌源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金田园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农之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另外豆类主要通过农民经纪人销往国外及省内外, 其中绿豆约1200×104kg, 红芸豆1500×104kg, 红小豆200×104kg, 豌豆1500×104kg, 蚕豆、扁豆、豇豆等都在200×104kg以上。
三、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6年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为101×104hm2, 总产量为174×104t, 小杂粮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4%和9.0%。单产为111公斤/亩。2007年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为98.27×104hm2, 总产量为174×104t, 比2006年减少2.73×104hm2。2007年, 由于玉米市场价格上涨面积扩大到133.33×104hm2以上, 而小杂粮因单产水平低、效益较差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为97.53×104hm2, 总产量为174×104t, 比2007年减少0.73×104hm2。
小杂粮生产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据统计, 2006年, 全省谷子面积21.65×104hm2, 居全国第1位;产量38.19×104t, 居全国第2位。高粱面积3.86×104hm2, 产量11.2×104t, 均居全国第6位。燕麦、糜黍、荞麦、杂豆生产均居全国前列。但是, 生产发展还不适应形势,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小杂粮优质品种推广速度慢, 效益不高。
小杂粮主产区农民的经济基础差, 文化水平偏低, 科技能力不强, 因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力, 生产环节的投入也明显不足。小杂粮生产雨养农业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不仅单产低, 种植效益不高, 而且小杂粮原产品的质量和整齐度也很难做到标准如一, 出口比重也不大。
(二) 市场发育滞后, 营销手段落后。
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 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 小杂粮已成为山西省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 但由于地处内陆, 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 致使山西省小杂粮营销市场受局限, 打不开大的市场, 小杂粮的优质无公害性、营养保健性未被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所认同。
(三) 龙头企业规模小, 带动力不强。
山西省经过几年努力, 虽然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 但受各种因素制约, 有的企业有优良的产品, 但没有产品销售人才, 缺乏营销资本, “深巷酒香无人识”;有的机制不活, 长期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开工严重不足;有的产品雷同、品牌过多过滥, 不仅形不成合力, 反而造成同行业恶意竞争, 自相“残杀”、压级压价, 致使企业难以形成大的规模, 市场占有率低;也有的企业囿于货源、财力等原因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够, 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很难落到实处。山西的小杂粮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带动力也很有限。
(四) 加工技术落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由于对小杂粮研究、关注、投入不够, 因而小杂粮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偏低。目前主要还是以原粮或原粮经传统手工或简单的机械操作, 脱皮、脱壳、辗磨、压制而成的米 (仁) 、面上市, 产品粗糙, 科技含量低, 不上档次, 附加值低, 效益不高, 难以远销。
(五) 科研滞后, 品种混杂。
长期以来, 小杂粮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小杂粮科研与大宗作物相比差距很大品种缺乏, 用种老化, 而且多而杂, 栽培品种多数仍以农家品种为主, 加之不注意提纯复壮, 混杂退化严重, 既影响产量, 又影响商品质量, 更严重影响小杂粮产业发展。
四、推进小杂粮发展的措施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要拓宽投资渠道, 积极争取和落实小杂粮的项目资金, 在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引导农民、企业、金融部门等千方百计增加对小杂粮产业的投入, 形成政府引导补助、企业返还预付, 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在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新技术培训、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认证、龙头企业扶持、营销市场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投资。
(二) 加强基地建设, 发挥规模效益。
小杂粮品质的好坏, 与小杂粮在田间的生长发育密不可分, 因而要加强优质生产基地建设。一是要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推广模式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在建立健全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 严格质量检测、监测,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安全可靠性。二是要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 扩大优种的覆盖率, 要突出名优稀特, 为产业开发储备资源。三是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使基地、协会、农户、经纪人、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要加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产品认证和扶持,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三)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单产水平。
一要加强杂粮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 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商品意识, 保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新技术、新品种在生产上的示范应用及作用发挥。三要组织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攻关, 力争在品种培育上有所突破, 着力提高小杂粮的品质和单产水平。
(四) 扶持龙头企业, 把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要从资金、工商、税务等方面为企业发
展营造宽松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 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组织开展公益广告, 宣传山西省小杂粮的优势和特点, 扩大“小杂粮王国”的影响, 提高山西省小杂粮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引导农业部门和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订单农业, 建立企业同农民双赢的利益机制, 使农民能得到实惠。三是为企业提供无息、低息、贴息等信贷支持, 尤其是对订单农业的原料收购资金给予扶持, 杜绝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现象。四是培植小杂粮领军企业, 支持开展技术改造、设备引进, 用现代科技改造、嫁接传统产业, 开发精深加工品。五是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手续, 降低、减免审批收费, 帮助、促进企业持证合法生产, 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
(五) 加强市场管理, 坚持扶优打假。
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 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科学的膳食观念, 积极宣传小杂粮的营养保健功能, 营造人人亲近小杂粮, 人人享用小杂粮的市场消费环境。另一方面, 要花大力气扶优扶强, 规范市场行为,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保证名优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珍惜山西“小杂粮王国”之美誉。
(六) 加大投入, 科技攻关。
加速培育新品种, 研制栽植新技术, 加工开发, 新产品和名优品, 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总之, 要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装备为支撑,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 加快小杂粮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摘要:发展小杂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山西省发展小杂粮比较优势;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推进小杂粮发展的措施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研究 篇10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
据海关统计,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 比上年 (下同) 增长17.8%。其中, 出口14285.5亿美元, 增长17.2%, 出口价格上涨8.6%;进口11330.9亿美元, 增长18.5%, 进口价格上涨15.8%。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2.5%, 净增加328.3亿美元。
2.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
据海关统计, 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突破400亿美元, 累计出口401.9亿美元, 比上年 (下同) 增长9.8%, 比上年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出口37.6亿美元, 同比下降7.2%。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 进入2008年下半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明显受挫, 扣除价格因素, 2008年我国农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实际出口数量降幅大于20%, 11月份和12月份降幅更是超过30%。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由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外公布的数据与我国商务部及海关统计数据存在着些微差异, 本节研究全部采用FAO数据, 以保持口径一致。另外, FAO官网上数据仅更新至2006年, 因此本节统计的数据为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即2002年~2006年期间的5年。
1. 国际市场份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指标。该指标描述了一国特定的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比, 比例提高说明出口竟争力增强。从表1中看到,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3%的水平, 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逐步减弱。
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值。从表2中看到,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 说明我国是净进口国, 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逐步向-100%靠拢, 也说明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减弱。
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此种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率。从表3中看到,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整体农产品RCA小于1且呈下降趋势, 说明我国农产品整体没有显著性的比较优势。
无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还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看来,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都呈现减弱的趋势。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 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出口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2008年农产品和对外贸易的现状, 得出无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还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看来,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都呈现减弱的趋势。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John Williamson“, 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and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outline of a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October29, 2003
[2]Jeffrey Frankel, “On the Renminbi: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 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Series, RWP04~037, 2004
[3]蔡八弟:人民币持续升值, 中国农业怎么办.法制与经济, 2007年第03X期
[4]蔡: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1994年第10期
[5]陈龙江黄祖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检验与政策含义.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6]陈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渔业经济, 2006年第4期
农产品竞争力 篇11
1.目前中国工艺美术产品现状
(1)由于中国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商品的新旧更替不断加快,需要企业不断地向市场提供形形色色、易生产、低成本的、风格与功能定位准确的产品。而此时,中国日用工艺美术品则因生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不易用机器批量生产且款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商品功能与审美的需求等,使许多承载着中国工艺美术传统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日用工艺品一一退出中国市场。
(2)当外来的商业文化及产品进入中国时,由于中国未能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及时的、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并利用其设计出具有现代气息、成本低易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品供应市场,加上其他原因,导致中国工艺美术及日用工艺品无法进入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
(3)如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虽然工艺与技艺精湛、题材新颖、用材讲究,体量与形式有所突破,但是其企业的年平均产值和年平均产量较低,某些单个产品的价值极高,但是总体上没有从如何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普遍消费的日用工艺品等方面去研究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从中国工艺美术的继承方式和推广策略上进行研究。
(2)没有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不同产品领域的运用及价值转换规律方面进行研究。
(3)没有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运用方式与手段,以及通过现代科技、材料对日用工艺美术产品进行量化生产等方向上进行研究与突破。
(4)没有很好地借鉴国外产品的设计经验与理念。
(5)没有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艺术元素按当代审美倾向进行筛选、提炼与推变设计,使之成为简约现代的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
由于上述原因,最终导致一些中国日用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企业纷纷倒闭或成为国外日用工艺品的加工企业。
2.工艺美术对当代产品创新的价值所在
如今,工艺产品非常需要设计与创新,并且在设计与创新方法、生产能力与生产成本、工艺产品的量化生产、企业的创新意识与产品设计策略以及设计资源的运用经验等方面都需要发展和创新。其设计与创新最终目的除满足市场需求外,还包括产品差异化、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人类的产品设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形形色色各种风格的产品已应有尽有,并且有成千上万的设计师仍在不断地进行着产品设计。目前,产品创新的难度不断增加,设计空间越来越窄,要想实现创新和设计的突破,则必须寻求更多的技术与艺术、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支持,以突破我们的设计瓶颈并获得更多的设计元素和更大的设计空间,更快地提升我们的设计地位,从而使中国的产品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世界性,赢得中外更大的市场。
3.工艺美术的运用和价值转换方式
如何运用设计资源,是解决产品设计瓶颈并获得更多的设计方向以实现产品创新从而完成其价值转换的关键因素。中国工艺美术资源的运用和价值转换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3.1 产品设计定位及销售策略制订
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进行产品市场、消费人群的审美倾向、生产成本、技术与材料的支持以及企业的生产能力与设备、产品的外观风格定位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制订科学可行的产品开发与销售策略。
3.2 作品的整体运用
用现代技术设备及材料对作品进行整体复制,力求量化生产和市场的普及。
3.3 局部元素运用
可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某一装饰与纹样元素进行运用,如通过丝网印或树脂成型或金属冲压工艺等制成各种装饰元素件,而后再将其运用于灯具或家具等某一局部装饰。这种运用方式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提高产品的工艺系数和附加值以及使产品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产生现代的气息。
3.4 局部元素提炼与演变设计
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元素的造型及纹样做进一步提炼和演变设计,使之在保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现代简约风格,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3.5 局部元素在其他材质上运用
将资源中的审美元素与其他材质进行组合与运用,如将陶、瓷或玉材料的装饰元素与竹、藤、木、金属材料等组合并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运用,这样可使产品产生丰富的工艺效果和全新的视觉引力,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
3.6 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元素的快速复制方式
用现代工艺技术及设备代替传统的工艺技术和加工方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如采用电脑数控铣床(雕刻机)、激光雕刻机、高像素照相仿真设备等相关技术进行传统元素的快速复制,使工艺美术作品变为可量化生产的产品或商品。
3.7 传统元素进行现代组合
用现代创意方式(传统元素现代组合及构成)对中国工艺美术中的装饰元素进行组合,使之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以满足当今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12
1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1 新疆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随着新疆与周边毗邻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 成为新疆外贸的新亮点。2001年,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仅为1.936亿美元。至2011年,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就达到9.348亿美元, 十年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累计增加7.412亿美元。同时,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21%, 到2011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53%。然而,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新疆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2001年,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新疆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8.69%。2011年, 已下降到4.83%。虽然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在不断上升, 但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年) 。
1.2 新疆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新疆农产品种类繁多, 其中棉花、粮食及特色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驰名中外, 新疆本土的牛羊肉、牛奶、羊绒及皮革等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目前, 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甜菜糖和瓜果生产基地。新疆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林果产品、畜产品、蔬菜、初加工农产品及大宗农产品等五大类。出口的林果主要以梨、苹果、葡萄为主, 葡萄所占比重较大;出口的蔬菜主要以番茄为主;出口的畜产品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及鸡蛋等;初加工主要以水果和蔬菜初加工产品为主;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主要以淀粉和大米为主。2011年, 新疆农产品出口情况, 如图4所示。其中番茄酱、粮食、水果、蔬菜所占比重较大。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年) 。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年) 。
1.3 新疆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中亚、俄罗斯、巴基斯坦、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盟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 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也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 中亚一些国家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 农产品基本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较多依赖进口。所以, 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等国成为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2011年, 新疆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占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3%、15.3%和6.2%, 三者合计占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8.8%。除此之外, 新疆还有一部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及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香梨等部分特色产品甚至进入加拿大农产品市场。2011年, 新疆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如图5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 、新疆统计年鉴 (2012) 。
2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新疆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 即TC (Trade Competitiveness) 指数, 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基本公式为TC=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 该指标值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 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当该指数为-1时, 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 表示竞争力越薄弱。当该指数为1时, 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 越接近于1, 则表示竞争力越强劲。
本文根据2001~2011年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 计算得出新疆农产品的TC指数, 具体结果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 、新疆统计年鉴 (2012) 。
从表1可看出, 从2001年到2011年新疆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均大于0, 最低为2001年0.34, 最高为2002年0.83, 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从2003年到2007年, 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维持在0.3以上, 但整体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在于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进口的增长速度。至2008年, 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新疆农产品出口却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 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66。2010年, 新疆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降至0.28, 竞争优势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新疆农产品进口额由2009年的1.79亿美元猛增到4.75亿美元, 进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增长速度。2011年, 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9, 竞争优势还在明显下降。
2.2 新疆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 反映一国或一地区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该指数是用来衡量竞争力的指数, 用来反应经济体在现有贸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其公式为:
其中, XIJ表示I国或地区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 XI表示I国或地区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而XWJ表示W国j类商品的出口额, XW表示W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本文根据新疆2001~2011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 计算得出新疆农产品在我国产品出口中的RCA指数, 具体结果见表2。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12) 、新疆统计年鉴 (2012) 。
从表2可看出, 新疆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体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但总体开始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说明新疆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正在日益降低, 出口竞争力正在日益衰退。但由于新疆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 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潜力依然巨大。
3 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问题分析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较小, 贸易方式单一
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 大多数属于分散经营状态, 贸易水平和层次不高, 企业竞争力不强。由于缺乏高新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只是进行简单的易货贸易。而且新疆农产品出口主要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等传统的贸易方式为主, 虽然这两种贸易方式贸易额在新疆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较大, 但与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相比, 相距甚远。
3.2 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新疆出口的农产品中, 粮食、蔬菜、水果、番茄酱及棉花等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和低端的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大, 达到了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虽然粮食、蔬菜、棉花及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旺盛, 市场空间很大, 但都只是初级加工产品, 附加值低, 可替代性强, 竞争优势不突出, 波动性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出口较少, 所占比重较小。
3.3 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等国家, 这几个国家的出口份额占到了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0%以上。如此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 辐射面窄, 抗风险能力将会非常弱。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或需求标准发生变化, 将会给新疆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的影响, 导致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剧烈波动, 抑制市场的伸缩弹性, 将极不利于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3.4 特色农产品发展薄弱, 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 新疆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然而这些区域品牌还都只是一些大众化的初级产品, 产品附加值还较低, 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依然较小, 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竞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一些进出口公司在出口农产品时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量增速变缓, 呈现出贸易水平和层次不高的现象。在独特的气候和地质资源条件下, 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没能更好的在国内外市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对市场的占有力。
4 提升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4.1 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积极调整和优化新疆农业产业结构, 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加快发展具有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 加强新疆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 提高加工水平和层次, 延伸产业链, 更好地促进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出口优势。
4.2 开阔分散出口市场, 形成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
政府要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 积极推动新疆农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加强对国内外各国家各地区农产品信息分析和调查研究, 落实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鼓励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提高农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份额。打破新疆农产品出口以中亚等周边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格局, 分散出口市场, 分散出口的风险和波动, 努力形成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
4.3 健全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体系, 丰富贸易方式
政府要健全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争取各项农产品发展基金, 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培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 给予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政策支持。比如, 在关税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减免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费用, 加快通关速度, 给与“绿色通道”等, 推动新疆农产品大步“走出去”。除此之外, 还要大力丰富和发展除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外的其他贸易方式, 实现农产品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4.4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战略, 打造农产品品牌
在全疆规划建设棉花、番茄、特色果品、中药材、花卉、红花及牛羊养殖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计划, 为特色农产品建立一个长久的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平台, 维护好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注重产品品质和包装设计, 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 以此提高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摘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 对提高新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新疆
参考文献
[1]秦放鸣.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01) .
[2]聂文元, 李豫新.新疆出口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12) .
[3]孙加力.新疆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 .
[4]艾尼瓦尔·斯地克, 瓦哈甫·哈力克.新疆农产品贸易优势比较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07.
[5]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