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民族论文(精选10篇)
土著民族论文 篇1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的省份, 有满、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等土著民族, 这些民族形成了黑龙江悠久而绚烂的民族文化, 而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我们所关注。赫哲族的服饰文化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它的服饰文化正濒临灭绝的危险, 这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一、赫哲族鱼皮文化的源流
赫哲族长期居住在美丽富饶的三江流域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稀少民族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赫哲族古代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 出土的渔猎生活工具鱼叉与缝制鱼皮、兽皮衣物的骨针说明了赫哲族悠久的历史。“赫哲”的名称, 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 是原居于黑龙江八岔以下地区和乌苏里江沿岸者的自称。《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 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布色, 边缀铜铃, 亦与铠甲相似”。国内外的学者研究表明, 赫哲族文化来源于辽金五国部文化, 五国部文化来自勿吉——靺鞨文化。其中的鱼皮文化艺术是赫哲族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赫哲人代代相授并传承下来。赫哲人的先祖逐水而居, 不事耕织, 以渔猎为生, 且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恶劣、艰辛, 依靠自然资源生活, 生存的需要迫使他们使用鱼皮代替布、麻、线等用品,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皮文化。鱼皮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承载着一段文明和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使我们更意识到尊重历史, 珍爱先人的创造, 在今天显得如此的重要而有意义,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正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鱼皮服饰文化在赫哲族生活中体现
赫哲族世代以渔猎为主, 为御寒, 便利用鱼和兽皮制作衣服, 尤其以鱼皮衣服独具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赫哲族“鱼皮文化”。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 他们早年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生活在松花江中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主要以狍皮和鹿皮作为服饰原料, 而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则多以鱼皮作为服饰原料, 被称为“鱼皮部”, 许多风俗与宗教信仰都与他们的渔业生活有关。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 长衣居多, 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 袖子短肥、腰身窄瘦, 身长过膝, 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 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 针脚细腻而精致, 具有简洁明了的服饰风格。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 更加别致美观。赫哲人的鱼皮衣具有耐磨、不透水、保温、轻便等特性, 服装样式朴素大方却不失美感, 经济实用。这些特性使赫哲人在服饰工艺上不同于其他民族, 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
长袍衣襟上缀有两排鲶鱼骨纽扣, 素雅美观。女装为鱼皮、鹿皮缝制的长衣, 男女均为鱼皮套裤。清代, 女上衣形如旗袍, 襟长过膝, 腰身稍窄, 下身肥大, 袖肥而短, 有领窝而无领。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 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 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 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 缀海贝壳为边饰。冬季多戴狍头皮帽, 与东北汉族的苇笠头形式相同。男女皆用狍皮、鹿皮靴子和鱼皮乌拉。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的那乃人、乌尔其人、基立亚克人及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等也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的历史, 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比较丰富而典型的。这充分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近几十年来, 随着赫哲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纺织、化纤等各种现代服装面料的大量出现, 鱼皮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已不见了。
三、图案在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中的装饰作用
图案艺术, 丰富多彩, 源远流长, 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显得尤为突出。它们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山水花鸟、鱼虫家禽、田园农舍等。赫哲族在图案艺术上非常发达, 从造型上看, 赫哲族服饰图案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于线描式的以单线作纹样轮廓的手法, 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 在写实的基础上, 夸张、变形, 同时借助深浅不一的点, 长短不齐的线, 大小不等的面, 似是非是的形, 使之既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地组合在图案之中。在色彩安排上, 追求浓郁与厚重, 对比强烈, 常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 使色彩寓和谐于变化之中。在结构上, 则较多采用满地花的方式, 讲求服饰的整体效果, 显现出民族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赫哲族在图案艺术中也大量的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 并不断创新, 既富有本民族气息, 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 极富民族特色, 是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人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 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 形象生动, 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啣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 构图新颖别致, 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 以其独特的形式,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民族服饰除了具有审美意义外, 同时还蕴涵着民间信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衣和饰的结合发展成表现美感的艺术品, 显示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民族精神, 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四、汉族文化对赫哲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都是如此。汉族是中国第一大民族, 汉族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既包含自身的文化特色也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汉族文化深入到民族间, 使文化向着多元化发展, 同时这样的变化也影响着赫哲族服饰文化的变化。现在的赫哲族多以汉族服饰为主, 仅有少数人掌握传统的鱼皮服饰文化。汉族服饰已深入到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也使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走向没落。但这并不说明汉族服饰文化代替了赫哲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现在的赫哲族,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大都是从实惠、便捷和时尚的原则作出的选择, 而并不是对传统的东西有意抛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行动中, 赫哲族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服饰都成为我们要保护的对象。我们不是让他们回到以前的渔猎文化, 而是在发展现在生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 使我国的民族服饰文化更具有特色。
综上所述, 赫哲族作为黑龙江流域独有的少数民族, 鱼皮文化是黑龙江流域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因为鱼皮文化具有地域特色, 所以鱼皮文化也成为黑龙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社会文明的进步, 使东北各民族风俗趋于基本相同, 民族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这使民族特色的保留与发展比南方更为艰难。许多民族服饰已经基本上被改造, 汉化现象极为严重, 所以对于研究赫哲族服饰增加了许多难度, 这种难度不止是地域上的偏远, 更多的来自于传统习俗的消失和民族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 民族自身的习俗也在服饰国际化的潮流中渐渐消失。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 因而变异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锡标, 陈莹静.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
[2]千里原.民族工作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3]满懿.关于东北少数民族服饰[J].装饰, 2003 (6) .
[4]费孝通.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册.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1 (3) .
自由的土著 篇2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
在墨尔本火车站,两个白人妇女骂已经是州冠军的凯茜·弗里曼是“懒惰的土著”,要求她让出座位,虽然旁边还有空位。她的白人继父巴伯向她们咆哮:“她是我的女儿。”
2000年9月15日夜晚,澳大利亚人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奥运主火炬从水中点燃。深棕色皮肤的凯茜·弗里曼,穿着银色连体防火服,站在水中央,点燃水下的圣火台。环形的圣火从弗里曼的周围缓缓升起,四周瀑布飞泻。
几年过去,人们不仅记得澳大利亚的浪漫创意,还有弗里曼处变不惊的镇定。她点燃圣火的一瞬间,机器运转失灵,圣火台停在水里。弗里曼没有移动,平静地站在原地等待。幸运的是,电脑重启后,一切运转正常。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动作的意义——它是国家团结的象征,是向土著人发出的和解信号。
土著女孩与她的白人继父
凯茜·弗里曼是一个土著。
她的故乡在昆士兰州的麦凯。1973年出生时,她没有被记入澳大利亚人口。直到1977年,在一次全民公决中,98%的投票者支持在进行人口普查时,把土著人作为“人”统计在人口之内。
对于土著孩子来说,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1912年至1960年间,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人实行白澳政策,认为土著居民是低贱无知的,将他们的孩子强行带走,交给白人抚养或送到白人学校寄宿,让他们忘掉自己的语言、家庭、部族、故乡。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弗里曼的祖母就是“被偷走的一代”,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弗里曼的父亲诺曼是一个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可以在10秒内跑完100码(大概91米)。母亲西西利亚是个称职的家庭主妇,有土著、叙利亚、英国和中国四种血统。
弗里曼三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失去工作,开始借酒浇愁。两年后,诺曼抛下妻子儿女,回到自己的部落。
失去男主人的家庭陷入贫困,直到有一天,一个白人男子来敲门。
不久,这个白人布鲁斯·巴伯成为弗里曼的继父。当巴伯看到弗里曼偷偷练习跑步,他决定帮助女儿实现梦想。
11岁时,弗里曼在巴伯的陪伴下,频频参加各类田径比赛。因为巴伯在铁路工作,父女二人可以不用为路费担心。由于同时成为100米、200米和跳高的州冠军,弗里曼被昆士兰的报纸称为“来自麦凯的奇迹女孩”。
也是那一年,弗里曼生平第一次面对种族歧视。在墨尔本火车站,两个白人妇女骂她是“懒惰的土著”,要求她让出座位,虽然旁边还有空位。巴伯向她们咆哮:“她是我的女儿。”
1988年,巴伯终于为弗里曼积攒足够的学费,把她送进体育学校。
“我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与继父关系非常好,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榜样。” 弗里曼后来对记者说。
那面祖辈的旗帜
1990年,弗里曼第一次代表澳大利亚参加英联邦运动会。作为女子4×100米接力的选手,她获得冠军。这是澳大利亚土著赢得的第二块金牌。28年前,杰弗里·戴尼沃,一位男拳击手,在英联邦运动会上为土著人开创了历史。
1992年,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0米比赛第二轮就被淘汰,4×100米接力打入决赛,但没有拿到奖牌。
1994年的英联邦运动会,世界第一次真正注意这个澳洲女孩。获得200米金牌后,弗里曼舞动的不是澳大利亚国旗,而是红黄黑三色的澳洲土著旗。她告诉媒体三色旗的含义:红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太阳,黑色代表我们的皮肤。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土著人扛着这面旗帜,穿梭在澳大利亚的城市之间,为自己争取拥有这片土地的权利。土著人说,他们的祖先比英国人早来6万年。
弗里曼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突然这么做的原因。人们只知道,那一年,南非的白人政府还政于黑人,各国的有色人种特别是原住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弗里曼的行动在澳大利亚引起轩然大波。土著视她为新一代的精神领袖,白人批评她把政治带入运动场。
“发表政治性言论是不合适宜的。绝对不允许再展示土著旗。”当时的澳大利亚代表团团长汤斯托警告她。
获得400米金牌后,弗里曼又挑战性地举起土著旗绕场一周。
那段时间里,弗里曼在各种场合强调她的土著身份。她把“因为我是自由的”文在右肩上。热爱弗里曼的人根据这句话写出一首热门歌曲。
参加奥运,或是继续对抗
在悉尼奥运会前,弗里曼已经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她连续两次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400米冠军。
虽然澳大利亚的著名运动员有很多,但弗里曼享有一种超乎其上的荣誉。1990年,她被选为澳大利亚最杰出青年。1996年她得到澳大利亚最杰出运动员称号。1997年,她成为“最杰出的澳大利亚人”,总理霍华德亲自宣布这个消息。
这一切都显示出澳大利亚官方的良苦用心。让土著运动员成为主角,是白人主动向土著人示好的姿态。
然而,融洽的气氛在悉尼奥运会开始前突然剑拔弩张起来。联邦土著事务部长赫伦撰写了一个报告,认为与家庭分离的土著儿童从未超过十分之一,所谓“被偷走的一代”是言过其实,而且强制带走土著儿童有时是出于仁慈的原因,所以政府不会考虑对“被偷走的一代”进行赔偿。
土著被激怒了,威胁要以暴力方式破坏奥运会。许多白人则觉得土著得寸进尺,他们原本就对给土著特殊待遇有些不满。一时间,最近几年来在种族关系上取得的进展黯然失色。
弗里曼试图避开这场争论,但她的族人不断要求她抵制奥运会。
“我的民族中有人想借我的名声来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而我并不想领导新一轮的土著运动。我参加奥运会是为了400米,而不是政治。”27岁的弗里曼已经不是6年前那个冲动的女孩。
在开幕式上看到弗里曼时,土著人才明白她参加奥运会不仅仅是为了赛跑。
2000年9月25日,弗里曼毫无悬念地摘走400米金牌。这一次,她披上两面旗帜——澳大利亚国旗和土著三色旗。
就在比赛前几天,弗里曼的劲敌法国人佩雷克匆匆“逃离”悉尼。在法国现身时佩雷克称,澳大利亚人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她,有人对她比划威胁的手势甚至跟踪她。对于佩雷克的指控,澳大利亚媒体反唇相讥。《每日电讯报》的大标题是:“佩雷克大逃亡”,小标题是“她不敢夸口一定能赢弗里曼”。
悉尼奥运会后第三年,弗里曼在得到人生最后一个国家冠军后宣布退役。她将热情投入弗里曼基金会。希望惠及所有穷人。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对两百年来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澳洲土著及其后代正式道歉。之前的领导人都不愿这样做。
土著民族论文 篇3
一、土著人的不人道
凡尔纳把他的科幻小说统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在已知世界的旅行中, 小说主人公们遇到了各种各样土著人的“奇闻异事”。对于西方人来说, 土著人的“奇”与“异”首先表现在他们闻所未闻的贫穷与落后。旅行者来到澳洲, “一个个看上去不像人模样”的澳洲土著人, “全都身披着破破烂烂的袋鼠皮”[1], 居住的斜坡式的棚子“用大块的树皮叠盖着, 只能斜挡着一面”[2]。而非洲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的茅屋“其他人都会觉得无法在里面居住”, 它们“用不透水的灯芯草席和木头柱子搭成, 像一个个低矮的蜂箱。入口处用一块毛皮遮住, 住户或访客必须跪着爬进爬出。”[3]除此之外, 像布须曼人喜欢吸食大麻“玛酡库阿内”以增强体力 [4], 波里尼西亚土著人流行一种所谓“神禁”的迷信风俗 [5], 凡此种种愚昧与落后在小说中俯拾即是, 这与当时西方近代社会的文明富足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关于土著人落后的描写不是小说的重点, 凡尔纳着墨最深的还是土著人骇人听闻的野蛮和惨无人道。
土著人的抢掠行为在作家笔下随处可见。在非洲, 马可鲁鲁人“在恩加米湖和赞比西河上游流域之间的地区活动, 打家劫舍, 谋财害命。”[6]在南美, 印第安人“在潘帕斯大草原上和阿根廷平原地区游来荡去, 专干盗匪的勾当。”[7]在他们大肆打劫之后, 潘帕斯草原甚至成了无人区。[8]土著人的残暴也令人发指。《十五岁的船长》中有个叫莫瓦尼·伦加的酋长, “他是个凶残的怪人, 有的时候性子一来就让他的大臣、军官们割掉自己的耳朵或者鼻子, 或者手脚。”[9]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场景 :“走在酋长后面的, 还有他的官员、卫队长和巫师们。首先引人注意的就是这些看起来和酋长一样野蛮的人, 身上或者脸上都缺少点什么。有的少了只耳朵, 有的没有了眼睛, 有的没有了鼻子, 还有的少一只手。一个完整的人都没有!”[10]凡尔纳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 似乎土著人根本就没有“人道”一说。土著人野蛮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疯狂贩卖自己的同胞。在《十五岁的船长》中, 非洲土著组成了买卖黑奴的完整的链条。当地的黑人酋长们疯狂地围捕黑人, 有时甚至为此发动部落战争 :“被打败的壮丁、妇女和小孩就成为酋长们的奴隶, 被卖给奴隶贩子”[11]。奴隶贩子主要也是黑人, 小说中有个中非地区最大的奴隶贩子, 当地有名的奴隶交易商阿尔维斯 :“他根本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个白人。他只有名字是从葡萄牙语中来的, 很有可能是为了生意的需要。他是个真正的黑人, 在奴隶贩卖这一行非常有名。”[12]然后, 奴隶买卖需要长途运输, 而“那些押运奴隶的士兵通常是奴隶贩子雇佣的土著人”[13]。黑人助纣为虐、残害同胞, 他们的无人性令人感到惊惧, 而他们的愚昧麻木也令人感到悲哀。
除以上的野蛮凶残之外, 土著人还有一种极端无人道的恶行, 那就是吃人肉。中非某些地区依然有公开吃人肉的现象, “比如卢巴河地区的马尼耶人不仅吃战争后留下的死尸, 还购买奴隶回去生吞。他们说 :‘人肉带有咸味, 只需稍加作料就行。’”[14]新西兰“毛利人的酋长死后, 要杀人祭献,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杀活人做贡品, 才能平息死者的怒火, 否则死者会变成厉鬼要来拿活人泄愤的。此外, 他们也认为这是在为死者送去仆人。可是, 被杀的人当完贡品之后, 往往被他们吃了。”[15]而澳洲土著人“平时并不吃人肉, 但在部落之间发生仇杀的时候, 杀红了眼, 那也照样要吃人肉的。”[16]土著人吃人肉是个普遍的习俗, 最能反映土著人的惨无人道。
二、西方殖民的合理性
凡尔纳的创作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 这一时期也是法国自然主义的初兴阶段, 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主义对凡尔纳的深刻影响。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注重对现实生活作记录式的写照, 即左拉说的“把自然整体还原出来, 毫无剔除”[17], 拒绝对所描写的人和事作出主观的评论。在对土著人的描写中, 凡尔纳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 他力求客观真实, 避免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评说。但人皆有世界观, 更何况知识分子, 因此无论凡尔纳的观点隐藏得有多深, 我们也可以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寻找到蛛丝马迹 :“非洲当地人身上是没有口袋的, 对他们来说, 要口袋做什么呢?他们只需要把刀子、烟袋和其他物件挂在身体的各部位就可以了。他们在脖子上、胳膊上、手腕上、大腿上甚至脚踝上挂上白铜青铜项圈、手链、脚链、镶着闪闪发光贝壳片的牛角饰物, 还有当时非常时髦的红色珠子。戴着如此之多的饰物, 这些土著人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活动的货架。”[18]在这里凡尔纳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了对土著人独特装扮的嘲讽。小说中这样的文字在所多有, 其背后时不时地隐藏着凡尔纳对土著人各种落后不以为然的潜台词。
当然, 我们从凡尔纳对小说题材的取舍, 小说内容的安排更可以看出他对土著人的态度以及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意思。诚然, 凡尔纳作品中也有令人赞叹的土著人, 如《南部非洲探险》中“时时处处都显露出智慧与忠诚”[19]的布须曼土著“开路人”,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侠义的印第安人”[20]塔卡夫等等, 但老实说, 小说对土著人的正面描写是很少的, 更多的土著人还是野蛮落后凶残, 特别是他们的不人道之处更是被大肆渲染。凡尔纳小说关于土著人的描写为什么会侧重在把土著人写得如此不堪呢?我们只能说, 凡尔纳的视角是由他西方人的立场决定的, “白人对土著的表现大都是刻板的, 总是将其描述为不思进取、行将灭绝的劣等民族。”[21]这可以和土著裔作家的作品作一比较。如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阿切比的小说《崩溃》大量描写了非洲原始落后野蛮残酷, 甚至是非人性的民间习俗, 但作者是以对受害者深深同情的心情来描写的, 在字里行间, 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切比的“精神痛楚和深深的惋惜”[22]。而且他也用很多的篇幅, 以赞美的态度来描写他们日常生活中弥漫着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与各种原始信仰和风俗。在阿切比笔下, 古老非洲虽然落后, 但充满着原始的野性、激情和生命的活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出身不同, 作家的文学表现天差地别。我们认为, 受种族出身的影响和民族文化背景的熏陶, 小说必然打上作家民族感情的印记。更何况凡尔纳生活的殖民时代是种族主义的高涨时期!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法国人巴加内尔就说过“白种人向来是以头等人自居的”[23], 而且他还发表过有关人种学的高论, “对不同种族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比较”[24]。在西方殖民时代, 殖民主义理论是建基在种族主义之上的, “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奴役的需要, 制造了白种人优越于有色人种的谎言, 为其残忍的强盗行径辩护”[25]。凡尔纳在《神秘岛》中借英雄赛勒斯·史密斯之口把殖民称作历史“必然的进步”[26], 有的评论者也注意到“凡尔纳在一些小说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一种白人的优越感 , 并在某种程度上赞成殖民化”[27]。既然凡尔纳不能免俗, 因而他小说中对土著人劣迹的种种描写就为西方人的种族主义言论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而且, 他从人道主义出发, 刻意表现土著人的不人道, 更使殖民主义披上了一件合理的外衣, 为西方殖民找到了一个更加正当的理由。但在这里凡尔纳把土著人的不人道当做他们主要的品行而大书特书,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以偏概全的, 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凡尔纳借此来暗示殖民行为的合理性站不住脚。
凡尔纳不同于普通的通俗小说作家, 其作品往往包含着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所以小说中土著人的“奇”与“异”只是吸引读者的噱头, 而作家对土著人无人道这一题材的选择才是他的用心所在。人道主义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流的价值观, 凡尔纳用人道主义来观照土著人的所作所为, 看到了土著人的种种不人道, 这在当时颇能代表一些西方人的视角。但我们也要说, 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来描写和西方殖民者根本对立的土著人, 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客观正确的看法的, 到头来, 人道主义反倒成为了为殖民主义张目的工具。
摘要:在凡尔纳笔下, 土著人抢掠成性, 野蛮凶残, 他们贩卖自己的同胞, 甚至还吃人肉, 凡尔纳从人道主义出发, 对土著人的无人道进行了鞭挞。但凡尔纳的观点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实际上他站在西方人立场上对土著人所作的描写, 只是在为西方殖民的合理性寻找理据罢了。
关键词:凡尔纳,土著人,无人道,殖民
参考文献
[1][2][5][7][8][15][16][20][23][24][法]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陈筱卿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年版, 第266页, 第266页, 第373页, 第133页, 第141页, 第342页, 第267页, 第153页, 第162页, 第136页。
[3][4][6][19][法]儒勒·凡尔纳:《南部非洲探险》, 李沁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 第66页, 第70页, 第144页, 第194页。
[9][10][11][12][13][14][18][法]儒勒·凡尔纳:《十五岁的船长》, 梅思繁译,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2年版, 第236页, 第252页, 第218页, 第237页, 第218页, 第255页, 第246-247页。
[17]郑克鲁:《法国文学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810页。
[21]周小进:《污名、假想敌与民族身份--论托马斯·基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形象和澳大利亚民族身份》, 《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2期。
[25]叶持跃:《对种族主义问题的几点认识》, 《宁波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6期。
[26][法]儒勒·凡尔纳:《神秘岛》, 陈伟译, 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第509页。
从土著“酋长”到教育“大使” 篇4
我们在一间并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等待着刘麦楚芬院长,墙壁的四周挂满了加拿大著名高校的图片,图片上美丽的风景让我们有点走神。就在这时,刘院长推门而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点特别,平易近人得就像认识了很多年的老邻居,但是温柔和蔼的脸上却有一双目光敏锐的眼睛,眼神中闪耀着自信和智慧。整个采访过程中让我们感动的,还是拳拳赤子之心——“在中国是回娘家了,是在为自己家做事了!”这句话的末尾刘女士是拖着音说的,独特的语调中透出欢快和可爱。
在加州州政府我给里根“打工”
刘麦楚芬,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董事长,出生于广东,后随父母移居香港,在美国加州获得硕士学位,曾经在加州卫生部和人力资源发展部任职。
谈起在美国加州留学的日子,她说,那是生活最艰苦的时期:别人出去吃一顿饭就是10美元,而她一周的生活费才5美元。她总是在周五晚上才去超市,因为那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买一送一的。一只鸡是1美元,她把买回来的鸡分成7块放进冰箱,一天吃一块,然后写信告诉家人在美一切都好,每天都吃鸡!“香港人觉得可以吃到鸡的生活就不错啊!不然家人是肯定不同意的。”回首青年时代的苦涩,刘麦楚芬却是抚手大笑起来。
来美的第二学期,大学学费涨了,交了学费后的刘麦楚芬连生活费都没有。她想只能退学了,于是去向导师告别。导师一听,吹起了胡子:“书没读完怎么能回去!”立即帮楚芬发出一叠推荐信,第二天,工作便上门了。可是美国规定没有工作证不能上班,而学生是没有工作证的,还是导师出马,去移民局破例帮她拿到了工作证。楚芬的这份工作是做社区设计,令人佩服的是,一周后,市政府便直接打电话给她,请她去政府协助工作。从此,楚芬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而这也是她进入美国政府工作最早的起点。
为了搜集论文资料,刘麦楚芬后来又进入加州州政府,帮一位前辈校友做医疗紧急管理计划。当时任加州州长是里根。里根的一番话,给了她极大的启发,并最终成就了她事业上的信念。
当时加州的一些基督徒想建一所天主教医院,但由于政府补助不够,一直没能获得批准。后来,一群修女找到了里根,希望他批准建立医院。里根随后对楚芬的墨西哥人上司与办公室人员说:“这里是美国,应该给每个人机会,让他做他愿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当时在场的刘麦楚芬听后心里一亮,一扇新的窗口就此打开。刘麦楚芬说,“无论现在人们怎么评论里根,我始终尊重他,因为他关于美国的理念深深地教育了我,给了我向前的动力。”从里根的身上她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成为她一生为人处事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在寻找自己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别人发展机会。
给里根打工的中国姑娘获得了宝贵的启示,而这也成为后来刘麦楚芬津津乐道的故事。
变身加拿大土著“酋长”
在里根进行总统竞选时,刘麦楚芬离开了加州政府,跟随丈夫前往加拿大定居。从那以后,她便再也没有打过工了。
刘麦楚芬的丈夫是一位农业保鲜科学家,来到乡村广阔的加拿大自然是如鱼得水,但刘麦楚芬的工作却陷入了困境。楚芬擅长的是地区经济规划、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而这在他们居住的加拿大地区根本无用武之地。因为周围都是加拿大土著红人!“这些土著因为有政府补贴,整日无所事事,哪来的人才!” 刘麦楚芬说着两手一拍,做了个无奈状。
但金子不论到哪里都是发光的,而刘麦楚芬的潜能更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喷薄而出。闷了半年后,刘麦楚芬开始出动了,她已经想好了第一步——培训土著人!
土著女人的地位很低,总是被歧视、让人看不起,于是不少的土著女人总是喝酒度日。她将这些女人集中起来,鼓励她们戒酒,教她们如何照顾家庭、孩子,并让她们学会简单的家庭鸡、猪的饲养,举办和睦社区日,分享她们努力的成果,建立她们的自信;她向加拿大政府要求经费,帮助土著人为他们建房,把小孩子们送出去念大学;土著人的土地被抢被占,她帮他们分析文件,一条一条地找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向政府要求补偿;
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开放农业市场,当地农民和土著人的葡萄种植园面临破产困境,是她请来酿酒师,把葡萄酿成葡萄酒,并在这种冰酒上使用土著文和土著图案。这种加拿大冰酒首次在纽约推销,一周内便销售一空,土著品牌成为佳话。
自己用头脑创业的刘麦楚芬成了土著人的“经济发展顾问”,给土著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她也因此受到了当地土著人的尊敬,称她为“酋长”。刘麦楚芬说她很为此感到自豪,在加拿大她是一个外国人,土著人会把这样的称呼送给她,对她来说这是一份莫大的殊荣。
刘麦楚芬在加拿大渐渐有了声望,加拿大政府把她当成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80年代末,香港兴起了加拿大移民热,但是申请移民的人鱼龙混杂,申请手续也很不规范,这些都给加拿大政府审批签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时候,加拿大企业移民部的主任打电话找到了刘麦楚芬,希望她能帮助他们对申请移民的人做前期评估,考察他们当中哪些是真正想到加拿大投资的。虽然刘麦楚芬难于割舍和土著人几年来建立起的深厚感情,但是政府的委托和信任让她无法推辞,加上她对故土也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所以,她接受了企业移民局的邀请,重新回到了香港,这一干就是很多年。
1995年左右,广东邀请她来内地讲解赴加签证事宜。这时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不少商界人士都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加国念书,但加拿大使馆当时只对家庭团聚开放签证。熟悉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刘麦楚芬跃跃欲试了,她知道加拿大的法律透明、公正,只要按程序来,问题是可以很好解决的。“我来试试!”她开始提出方案,正式啃起了中国内地学生赴加签证这块硬骨头。
1998年1月,广东高教局主持的赴加留学项目在广东启动。第一次宣讲会在深圳举行,刘麦楚芬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会场来了600多人,甚至不少人就是捧着钱来的,连宣讲内容都不听,就是要出去!3月,刘麦楚芬的YesCanada!教育集团向加拿大使馆送去了38个攻读渥太华大学MBA的签证申请,3周后,这38个申请全部获得了批准!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正轨渠道向渥太华大学输送攻读MBA学生的机构。1999年开始向加拿大输送本科生。他们每年输送四、五百人,业务范围覆盖了几乎全国。她说,除了西北两三个省,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学生。
作中加教育交流“大使”很开心
随着职业从移民政策到教育业的过渡,刘麦楚芬越来越了解中国的管理学教育现状。她发现中国本科管理学教育的范围太窄,许多相关专业的教育互不相通,比如会计、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对相邻学科的知识甚至茫然无知。刘麦楚芬觉得这种状况和将来需要的人才趋势极其不符,“以后要的是全方位管理人才,要的是transferrable skill(可变通的能力技巧)。不是10个人干10件事,而是1个人能干10件事。”
2000年,刘麦楚芬和多年的老朋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前管理学院院长高仕登(Dr. Wallace Crowston)博士、渥太华大学前管理学院院长马洛云(Dr. Jean L Malouin)博士碰面了。这两位院长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加教育,高仕登博士更是在中国人还没有听说过MBA时,便开始为南开、西安交大等高校培养MBA教师,可谓是推动中国MBA教育的先行者。三人谈起当今中国管理学本科教育的问题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
“许多中国学生都并不是复合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雇员,所以企业觉得请不到适合的人,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刘麦楚芬说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困境。高仕登博士点头赞同,并认为中国MBA教育的大气候已稳,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就是本科教育了。
经过一番商议,三人决定联手合作,将加拿大教育上更为先进的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引进中国,在中国办学。
接下来的立项、申请,一切都很顺利,中国教育行业相关部门也很支持。但项目刚申请下来的2003年,SARS来了!
度过消沉的2003年,2004年他们开始寻找适合加拿大大学的合作伙伴。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与北师大珠海分院筹建逐步走上正轨。很快,加国10余所名牌公立大学加入了这支中国“远洋舰”。
当“三人峰会”决定派她来中国时,她对两位院长说:“我也不懂中国,我试试吧。”刚来北京时,她听不懂普通话,于是每天在旅馆开着中央广播电台一个劲儿地听,语言困难很快克服了。“不过现在写还是不行”,她遗憾地耸了耸肩。
说到这儿,她谈起了中国与加拿大办学的差别。她说,中国的理念对教育非常重视,这点比国外强,父母无论如何,饿肚受苦也要给孩子教育机会,而国外只供孩子到18岁,有能力就继续,没能力就拉倒。不过加拿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大,除了给大学拨款,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读书,无论是大学、大专、职高,政府都会以教育费、助学金、补贴等多种形式资助。
浅析土著知识旅游的阻碍因素 篇5
一、旅游者的自身因素
1. 结构性阻碍因素
结构性影响因素是那些阻碍人们将自己的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因素, 主要指的是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更进一步讲, 这些无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繁忙的工作、繁重的家务劳动、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或者是失业造成的。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在面对旅游机会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有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动机与欲望, 却碍于高昂的交通费、旅行费、门票以及无暇分身的恼人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出游的机会。
2. 自身生理因素
著名学者克劳福德和戈比认为有三种制约因素阻碍了人们参与遗产旅游景点在内的各种休闲旅游活动, 这同样也适用于土著知识旅游。
首先是内在障碍, 是指那些限制人们行动的因素, 其中包括生理残疾、智力障碍和认知障碍以及制约人们参观旅游目的地和景点的若干情境:①能力差距, 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可能使人无法享受到某些乐趣;②对于他人或器械的生理依赖性;③健康问题;④社交场所的限制性;⑤不了解有关休闲场所或设施的信息, 因此无法作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是环境障碍, 这主要涉及制约旅游者的外部因素, 包括:①其他游客对于不同人十的不友好行为;②不便于残疾人十行动的建筑结构;③自然或地形方面的障碍, 如丘陵、岩石、积雪和树木等;④缺乏充足并且便于使用的交通设施;⑤经济障碍, 如低收入和高额费用等。
最后是信息传播障碍, 即信息发送者和/或信息接受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二、土著知识旅游景区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土著社区都位于主体社会的边远和边缘地区, 生活在那些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没有直通的公路与汽车, 这可能已经让很多潜在的游客望而却步了。再者, 边缘与边远的历史境遇造成了土著社区极为贫困的经济状况, 由此也会令很多的潜在游客担心不已———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卫生、安全。尤其, 当今旅游市场的主体来自于城市地区,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旅游者在为异文化吸引的同时, 是否能够真正地“入乡随俗”是值得土著知识旅游经营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 缺乏便捷的可进入条件或是可进入条件差, 很可能将是阻碍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刻板印象的制约
刻板印象, 是指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 面对某些特征、符号以及人们的知觉进行归因。当人们面对某种新的情境而又缺乏对其了解时, 刻板印象就将发挥作用。由于土著知识的独特性和特异性, 土著知识旅游者将面对更大的文化差距, 由此也将对土著知识旅游中的跨文化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土著知识都是个陌生的概念, 正面的刻板印象, 如原生态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而促成土著知识旅游活动, 可以吸引旅游者。消极刻板印象的认知会延伸并影响到消费者对土著知识的形象的构建, “落后”、“野蛮”和“暴力”等也会被消费者嫁接到土著知识上。可能会让潜在的游客对土著知识旅游产生抵触心理, 或担心自身的旅游安全, 或对与当地人的交往存在忧虑。
四、缺乏知识准备
对更多的潜在游客而言, 土著代表着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野蛮”、“无知”、“未开化”的蛮荒世界, 弥漫着残酷性。因此, 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土著知识, 不明白土著知识价值与意义的人来说, 土著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未知世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选择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原因, 尤其对那些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 认为土著知识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普同性知识的巨大差异, 而难以接受土著知识, 形成对土著知识的抵触心理。其实这并不是土著知识本身的缘由, 而是因为主体社会对普同性知识的宣扬和对土著知识的歧视造成的, 是社会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Crawford D W, 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sr to family leisure[J].Leisure Sciences, 1987, (9) :119-127.
[2]Mckercher B, Cros H.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土著菌种的采集培养及菌种分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
2012年2月28日至2012年4月20日。
1.2 土著菌的采集
在南昌地区附近选择落叶或腐殖土较多的区域, A组为生活区的樟树林、B组为人迹较少的杂树林、C组为小山丘 (高出平地100 m~200 m) 的松树林, 分别采集原原种。方法:将8成熟的米饭装入原木桶内 (上口径25 cm、下口径20 cm、内空高15 cm) , 上覆2~3层纱布后, 放置事先已挖大小适中的洞穴内, 上覆落叶或腐殖土2~3cm, 再用浮土覆盖10~20cm成圆弧状凸起, 在上层覆一小块聚乙烯地膜防雨, 10~14 d后取出观察桶内菌丝生长状况。
1.3 土著菌的培养与扩增
选择生长较好的菌种 (原原种) 与红糖按1∶1于搪瓷盆中混匀, 置16℃~18℃、湿度为70%~80%室内活化培养, 7d后成浆状即为原种。将原种按1∶500的比例加入地下水稀释, 加入麦麸拌湿, 混合均匀后调制含水量至55%~65%, 摊放在20℃~30℃的室内, 铺成长方形状, 厚度20~30cm为宜, 上面覆盖稻草、草帘或麻袋, 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待菌丝长出后每隔2d翻动辅料一遍, 干燥后备用, 土著菌培养、扩增即完成。
1.4 土著菌种的分离培养
1.4.1 发酵床的制作。
将垫料与菌种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见表1) , 堆积在猪栏角落处成圆锥形发酵, 每天8∶00时测量垫料堆顶部深约30 cm处温度、色泽、气味并做好记录, 于7d后铺平发酵垫料, 第14d进猪。
1.4.2土著菌的采样。
试验分为4组, 记为1、2、3、4组, 对应垫料样为1、2、3、4, 其中1、2组为商品菌种, 3、4组菌种为自制土著菌种。进猪前一天采样, 从新制作完成的4个发酵床中分别取500g左右的垫料, 送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检测。菌种及垫料组成见表1。
1.4.3 分离培养基。
LB培养基 (代号L) :蛋白胨10 g, 酵母浸膏粉5 g, Na Cl 5 g, 加水溶解, 调p H 7.0, 定容至1 000m L。
1.4.4 培养方法
1.4.4. 1 称样稀释。
称取10.00 g样品, 加至装有100m L无菌水的具塞三角瓶中, 震荡30 min, 洗脱混悬样品菌体。稀释:取6个1.5m L的离心管 (无菌) 各加入0.9m L的无菌水, 标号1、2、…6, 取上述混悬样品菌体液100u L加至1号管中, 混匀后取出100u L加至2号管中, 混匀后如此稀释直至稀释到6号管, 对应稀释度分别为10~2、10~3…10~7。
1.4.4. 2 混悬分离培养。
依次从6、5、4号管中各取100 u L, 每个稀释度样液分别加到3块无菌平皿中, 标上“n Y”n:样品稀释度, Y:样品代号, 例如“71”就是表示1号样品稀释至10~7混悬在LB培养基上。其它样品如法操作。待培养基温度降至45℃左右, 便可按20 m L/皿左右倾入平皿中并立即与菌液混匀, 待凝固后倒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3~5d。
1.5 分析方法
采用相似性分析指数 (sorenson spairwis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Cs) 来比较不同环境下细菌菌群的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x为x样品菌种个数, Ny为y样品菌种个数, j为各样品共有的菌种数 (个) 。Cs值越大, 表明样品的相似程度越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著菌的采集
2.1.1 外界环境。
期间外界气温为5℃~14℃, 湿度为70%~80%, 以阴雨天气为主。
2.1.2 菌丝生长。
从表2和图1、图2、图3可以看出, 海拔较高丘陵地区松树林米饭上布满菌丝且较长, 色泽为灰白色, 而其他两组菌丝较短, 特别是生活区樟树林内采集的菌丝呈黑灰色。选择菌丝生长较好的菌种即采集小山丘松树林C组作为此试验的原原种。
2.2 菌种扩增
原种扩增辅料制作后第1 d、2 d无明显变化;第3 d, 8∶00时辅料表面长满白色菌丝, 菌丝长4~5 cm, 17∶00时有部分菌丝变为黑色, 辅料呈深棕色, 翻拌、揉碎、混匀;第4d, 8∶00时, 辅料表面长有少量菌丝, 14∶00时, 辅料表面布满较短菌丝;第5 d, 8∶00时, 辅料表面菌丝稍长, 14∶00时, 翻拌、揉碎、混匀;第6 d, 辅料经不断翻拌, 水分含量下降, 辅料表面已无明显菌丝。图4、图5为辅料菌丝生长情况。
2.3 发酵床的垫料变化
制作发酵床时, 堆积猪栏角落的垫料经24h后温度可达40℃~50℃, 第4 d温度可达最高 (56℃~70℃) , 以后垫料内部温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现将第4 d堆积垫料顶部约20 cm处的温度、色泽及气味观测情况列于表3。
由表3可知, 试验组1、3两组温度低于试验组2、4两组, 即垫料中谷壳比例高的试验组发酵温度高、表面有水蒸汽现象。垫料发酵温度与垫料的组成成分有关, 即与垫料的通透性、保温性等有关 (谷壳通透性能强, 保湿性较差) 。从色泽上可以看出, 1、2组商品菌种发酵垫料呈黑褐色, 而3、4组本土菌种发酵垫料呈黄色, 通过养猪效果可以认为, 垫料的色泽可能与垫料发酵熟化程度有关, 即黑褐色发酵效果较好, 而黄色垫料表明发酵过程尚未完成。
2.4 菌种分离培养
培养3~5 d, 培养基上均出现了菌落, 从菌落形态来看4种样品共出现了约9种菌落, 菌种与样品的关系及分布和数量情况见表4。
采用相似性分析指数来比较4个样品的细菌菌群的差异, 发现样品1和样品2的相似性最高, 为71.43%;其次是样品2和样品4, 其相似性为40%;相似性最低的是样品1和样品3, 为22.22%。具体见表5。
3 讨论
3.1 土著菌是一种复合菌, 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较好地生长、繁殖, 本次研究发现土著菌种采集时宜选择人迹较少、海拔稍高、落叶及腐殖质丰富等区域效果要好。
3.2 有研究报道, 发酵床垫料中的C/N是发酵体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合适的垫料C/N为发酵床功能菌群的生长提供最均衡的营养条件, 保证粪便快速发酵分解。锯末是最佳的发酵床垫料, 在所有垫料中C/N最高, 其值为是491, 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木质素可保护纤维素不被降解, 且与NH3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使得锯末最耐发酵。稻壳C/N值为75, 透气性能比锯末好, 表面积大, 有利于吸收NH3, 含碳水化合物比例比锯末低, 灰分比锯末高, 使用效果和寿命要比锯末差。本次试验, 堆积垫料发酵温度稻壳与锯末混合比例为1∶1要比稻壳和锯末比例2∶1低, 且稻壳含量高的垫料堆积发酵时表面有蒸汽现象, 这与稻壳通透性能要比锯未好的理论相符。
3.3 本研究发现, 使用商业菌接种不同组成的垫料发酵的相似性指数为0.7143, 高于土著菌接种不同组成的垫料发酵的相似性指数0.2857约1.5倍, 表明商业菌经过一定工艺后相对于自制土著菌菌种更集中, 其发酵效果比较稳定。但外来菌种是否对本土环境微生物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3.4 研究发现, 接种商业菌和土著菌的相同比例垫料及接种土著菌不同比例垫料之间, 其发酵的相似性指数比较低, 为0.2222~0.40之间, 土著菌种组和商业菌种组相同菌种为F菌、Q菌两种, 而土著菌种相对于商业菌种接种垫料有其特别的优势菌种分别为I菌、J菌、K菌、O菌、M菌、N菌、P菌、R菌、S菌、T菌。但这些菌属于哪个菌属, 是否是有益菌属等后续问题可对其通过16sr DNA的测序方法鉴别确定。
4 小结
4.1 由于土著菌采集、培养扩增等工艺和方法简单、易掌握、费用较低, 不会对本土环境微生物产生影响, 非常适合规模养猪场推广应用。但菌种间相似性较差, 在制作发酵床时垫料的堆积发酵时间及工艺需进一步完善。
4.2 商业菌种属外来微生物, 是经过商业纯化后的菌种, 制作工艺成熟、发酵效果稳定, 非常适合在较小规模的猪场推广应用。
摘要:为探讨本土环境条件下采集的土著菌能否替代商业菌作为发酵床养猪的适宜菌种。试验选择在不同区域采集菌种, 并将其中生长较好的菌种进行扩繁, 后与商业菌种分别接种在不同组成比例的垫料, 对发酵后的垫料进行菌种分离培养, 比较不同垫料接种不同菌种发酵后的菌群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菌种及垫料的组成对发酵后的菌群种类均有明显影响, 但对总菌数无明显影响, 商品菌种相似性 (71.43%) 高于本土菌种相似性 (28.57%) , 表明商业菌种经特殊工艺纯化后, 其发酵效果更稳定。由于土著菌在当地采集, 不会对本地土壤微生物安全带来任何影响, 因此, 采集培养效果良好的土著菌种制作生物发酵床养猪前景广阔。
土著民族论文 篇7
当前的大学生是所谓的“数字土著”一代。数字化环境中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的认知、行为习惯都留下了信息化时代的烙印[1]。以往研究认为,数字土著在认知上主要具有图像优先[2]、联想丰富[2]、多重任务分布[3]的特点;在学习风格上更倾向于探究性学习[4]和非线性思考[4][5]的协作学习[5];在思维方式上以即时更新[6]、网络化联通[7]为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班级方式组织,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上课的内容[8];且该教学模式还假定了学生会在课堂中同步接受知识,实际情况往往由于教师无法顾及各种程度的学生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差异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翻转课堂[9]是一种以预先完成知识学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互动、以问题情境组织入手的教学组织方式。与班级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更注重于问题情境创设,以知识的内化吸收为主要目标,改变了班级教学以知识传递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翻转课堂顺利施行,教师一般会提供课本、传统讲义或者PPT等材料让学生自学。除此以外,为适应当前大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利用数字化工具作为先导学习工具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具体来说,设计移动学习环境、构建创新的学习技术,会对数字土著一代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翻转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传递,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吸收和内化[8]。传统班级教学强调的是线性知识传递,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倾向于呆板、非个性化的同步传授。而翻转课堂将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到课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主题讨论以形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理论上,翻转课堂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会由于课前的预习过程没有组织好而达不到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课前预习资料比较枯燥,未充分预习;(2)预习目标不明确,未在上课前做好知识储备。
2.1 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要求
数字土著成长于互联网和信息开放的环境之下,具有技术接受能力强、习惯于数字化的社会化生活及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特点。其对知识的接受以网络化连通学习为主,认知层次往往以概述性的“知道在哪里”和“知道关于”为主[10]。引导学生的认知层次向“知道怎么做”甚至向“知道成为”发展就有必要理解数字土著对学习情境的要求:(1)向往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倾向于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2)能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环境,也就是探索型的环境更能激发数字土著的学习热情;(3)以图片和视频为内容主体的知识点组织方式;(4)具有信息共享和社交功能社会化学习环境;(5)能够表现个性化自我的情境。
2.2 移动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模式成为可持续教育的基本方式。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通过信息收集,进行即时学习,以解决单一目标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配合移动终端使用,就形成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网络化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方式,通过移动载具的使用,将网络化学习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内。
移动学习在组织方式上具有很强的个人化学习特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人化学习。由于移动载具具有数字社交工具的特点,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即时加入讨论,形成小组学习。移动学习小组学习具有随时组织、随时解散的特点,学习者仅凭个人兴趣或者学习目标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小组讨论。
虽然移动学习能够拓展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但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1)移动学习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不利于系统的理论形成;(2)对于目标导向的学习者,移动学习环境并不够舒适;(3)移动学习的内容组织形式往往是网络化的碎片,易造成学习者精力耗散;(4)移动学习可能会带来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移动学习环境很贴合“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但就认知来说,移动学习还停留在概念性学习阶段,需要辅以其他手段和内容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首先,在手段上需要使用问题导向型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其次,需要准备丰富的素材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线索;最后,需要辅以社交和讨论环境让学生表现自我。
2.3 被翻转的课堂
翻转课堂的实践需要基于学生在课外已经完成了知识传递的过程,课堂上通过互动进一步了解学习内容。翻转课堂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2.3.1 学生的专题汇报。
这种形式是引导学生制作专题汇报,通过阐述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自己的前期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递给其他同学,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议。但这种方式存在缺陷:(1)考核目标较少,难以兼顾其他同学的学习;(2)由于专题汇报学生的经验问题,课堂气氛难以控制;(3)难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望。
2.3.2 上课时安排练习,并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
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兼顾所有的同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检查。其缺陷同样存在:(1)老师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需要时间,找到典型的讲解样本不易;(2)在未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找到能够助教的同学很难。
2.3.3 合作学习,在教室中通过分组,并创设组员之间的合作互动情境,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的个体组员强调责任分担,组员合力完成学习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创造环境。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会存在以下问题:(1)个别学生只能从教师处寻求帮助,容易陷入困境;(2)在报酬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式学习,当自身获得较多时,竞争对手得到的就少;(3)过度竞争容易使能力低的学生放弃努力。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综合使用以上几种模式,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组员课前个别学习,课堂上则进行合作学习,由已经学会概念的同学做专题汇报,教导还不会的同学,小组与小组间则相互竞争,争取小组分数。
2.4 适于数字土著的翻转课堂情境创设
由于数字土著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较高且能够熟练使用信息获取设备,因此在课前的个人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移动学习方式。在移动学习组织上需要向学生开放一个学习导入的入口,该入口可以是网站,也可以是教师的个人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等等,同时教师需要组织一定的材料开放给学生阅读,并提供链接应对学生开放式学习的需求。
课堂组织上,首先引入竞争机制,由学生自愿做专题汇报,并通过提问和质疑的方式引入同学和小组间互评给分。老师在专题汇报和提问环节后提出引申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引导小组讨论。课堂上还可以辅以如何做设计问题安排练习,完成课堂设计。
3. 教学实践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大二年级两个大班的《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授课为例,进行了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以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翻转课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组织。
3.1 设计微信公众号作为个人学习组织的入口。
在公众号中主要以介绍知识点为主,以适应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并提供百度知道、wiki、chinaunix论坛的相关文章链接,同时提供网易云课堂和网易公开课的MOOCs链接作为系统化学习的途径。
3.2 在微信文章的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供学生按图索骥。
3.3 在第一节的序言课程上,对班级进行分组,该分组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组属性不能变动。
实际操作中,由于班级较大,因此总计分为10组,竞争向同学讲解14个左右的主题。
3.4 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可以竞争获得讲解资格,该讲解与学生的平时考核挂钩,并且允许学生互评。
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主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学生会倾向于获得容易的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将讲解和提问讨论给出一个总分,当有其他组通过提问并给出补充讲解将获得讲解组的分数,形成小组间的竞争关系。为了防止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博弈,教师所做的补充讲解将从总分中扣除。
3.5 设计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分为primer版和hack版。
课后练习并不鼓励学生一定要完成hack版,仅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因此仅记录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为了防止学生抄袭,教师使用git工具对学生的代码和文本做版本检查。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合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班级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意愿,并且在最后考试环节较传统教学班级的学生的平均分高出5分。可以认为该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目标。
4. 结语
结合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创设出适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情境,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在课前的预习阶段使用适于移动学习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在课堂上使用翻转课堂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竞争学习,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翻转课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组织教学且对营造积极的班级气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给出更好的技术手段降低教师工作量,以利于该教学模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Kivunja 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How Digital Natives Lear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4,3(01):94-109.
[2]Ke Zhien,&Huang Yiting.Images Better Than Text?N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9,193:15-23.
[3]Günther J.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2007,292(5):1-6.
[4]Brown J S.Growing up digital:How)theWebchangeswork,education,andthe ways people learn[J].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00,16(2):11-20.
[5]Franco,Paiva;C D.Understanding digital natives’learning experiences[J].Revista Brasileira De Linguística Aplicada,2013,13(2):643-658.
[6]Helsper E J,Eynon R.Digital Natives:Where Is the Evidence?.[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0,36(3):503-520.
[7]Ng W.Can We Teach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Literacy?[J].Computers&Education,2012,59(3):1065-1078.
[8]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Thinking together: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cience;From questions to concepts:interactive teaching in physics[D].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2007.
[9]Sweet D.Micro-lectures in a Flipped Classroom:Application,Creation and Resources[J].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4,26:52-59.
邯郸市春季土著菌的分离 篇8
1方法
1. 1菌种的采集
2013年4月下旬,随机选择邯郸市农田附近常年堆积猪粪处,挖3个半米见方的坑,然后将盛有八成熟米饭[5]的碗放入一个铁笼子中,一并放在挖好的坑里并用挖出的土回填。1周后,米饭上形成白色的菌丝就是土著菌原种。将米饭与红糖以1∶1比例混合,装瓶用宣纸封口。室温放置1周左右,待内容物成液体,即成土著菌原液。
1. 2菌液的制备
将土著菌原液用超纯水稀释,混匀,用3层纱布过滤,然后进行浓度梯度稀释,稀释到1 × 10- 3后振荡均匀,即成菌液。用来分离芽孢杆菌的菌液要在80 ℃ 以上水浴10 min,以杀死非产芽孢的微生物。
1. 3培养基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入环已酰亚胺来筛选芽孢杆菌; 用改良MC培养基培养乳酸菌; 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加入重铬酸钾和青霉素来筛选放线菌; 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选择性培养真菌。以上所用培养基均为自制。
1. 4菌种的分离和筛选
吸取100 μL菌液,均匀涂布于上述培养基,将改良MC培养基在37 ℃倒置培养2 ~3 d,高氏一号培养基在28 ℃倒置培养3 ~5 d,其他3种培养基均在28 ℃ 倒置培养48 h。
1. 5菌种的纯化
通过形态观察将菌株进行初步的分类,然后把不同形态的菌株运用平板划线法在对应的选择培养基上进一步分离纯化,用接种针挑取纯化的芽孢杆菌、 乳酸菌、酵母菌,用适量超纯水稀释、涂平板,得到单菌落; 将纯化的霉菌和放线菌用三点接种法接种培养得到独立的菌落。
1. 6菌株的初步形态学鉴定
1. 6. 1菌落形态观察菌落的特征主要包括: 菌落直径、厚度、颜色、质地、透明度、与培养基的结合程度等,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
1. 6. 2菌株显微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其显微形态,进一步确定分类地位。对各菌株菌落用数码相机拍照; 对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典型菌落视野进行显微拍照。
2结果与分析
从猪粪中初步分离出16株分离株,其中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出4种,分别命名为HHZF - MS - 1 ~ 4; 用改良MC培养基分离出2种,分别命名为HHZF - MC - 1 ~ 2; 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出2种,分别命名为HHZF - GS -1 ~2; 用查氏培养基分离出5种,分别命名为HHZF - CZ - 1 ~ 5; 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分离出3种,分别命名为HHZF - HH - 1 ~ 3。
经过菌落形态学鉴定( 结果见表1) ,HHZF -HH -1和HHZF - CZ -2初步鉴定为同一种菌株,统一命名为HHZF - CZ -2。HHZF - HH -2和HHZF - CZ -3初步鉴定为同一种菌株,统一命名为HHZF - CZ -3。 经过形态学观察和显微观察,初步认定菌株HHZF - MS - 1 ~ 4属于芽孢杆菌科,菌株HHZF - MC - 1 ~ 2属于乳酸菌科,菌株HHZF - GS - 1 ~ 2属于链霉菌科,菌株HHZF - CZ -1属于拟菌核壳属( Sderotiopsis speg. ) ,菌株HHZF - CZ - 2属于根霉属( Rhizopus) , 菌株HHZF - CZ - 3属于青霉属( Penicillium) ,菌株HHZF - CZ - 4属于酵母菌科; 菌株HHZF - CZ - 5属于地霉属( Geotrichum) ,菌株HHZF - HH - 3属于曲霉属( Aspergillus) 。
3结论与讨论
试验从邯郸市常年堆积猪粪处的大田进行春季土著菌的采集,然后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14株菌, 经初步鉴定,共分离出6种细菌,分属于耐高温的芽孢杆菌科和耐酸能产生乳酸的乳酸菌科。2种放线菌,均属于链霉菌科。6种真菌,1种属于酵母菌属( Saccharomyces) ; 其余均为霉菌,分别属于青霉属( Penicillium) 、曲霉属( Aspergillus) 、地霉属( Geotri- chum) 、根霉属( Rhizopus) 和拟菌核壳属( Sderotiopsis speg. ) 。
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猪粪中纤维降解菌,尤其是真菌的研究和除臭微生物的研究上,对猪粪中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分离筛选的研究较少,关于猪粪土著菌的分离筛选的研究更是不多见。前人的研究发现,新鲜猪粪中细菌的数量最多,霉菌次之, 放线菌最少。随着堆肥腐熟程度的增加,细菌的数量会减少,放线菌数量增加,酵母菌、霉菌的数量变化不大,在堆肥过程中,细菌始终是优势种,说明在堆肥过程中细菌起主要作用[6]。通过本次研究,可见猪粪堆积处土著菌细菌数目明显多于霉菌与放线菌。
4展望
本研究只是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初步鉴定了邯郸市土著菌的主要菌株组成。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思路是运用生理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鉴定菌种; 研究分离的微生物功能及其在猪粪处理中的作用; 研究筛选出来的菌株对猪粪处理的最优组合,将其产业化。
摘要:为了初步分离邯郸地区春季土著菌,试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和平板划线法对邯郸市常年堆积猪粪处土壤中的土著菌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邯郸市春季土著菌主要包括6种细菌,分属于耐高温的芽孢杆菌科和耐酸能产生乳酸的乳酸菌科;2种放线菌,均属于链霉菌科;6种真菌,其中1种属于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其余均为霉菌,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地霉属(Geotrichum)、根霉属(Rhizopus)和拟菌核壳属(Sderotiopsis speg.)。说明通过进一步研究筛选出对猪粪降解效果好的优势土著菌组合,可以促进猪粪便的合理利用。
秘鲁土著部落百年自杀之谜 篇9
布莱兹是阿根廷小有名气的探险家,2010年6月,布莱兹在听到朋友谈论有关苏鲁阿哈族自杀频发的事情之后,感到无比震惊,他和好朋友桑德拉决定去秘鲁一探究竟。
6月22日,他们乘飞机飞往秘鲁,好不容易到达了营地,四周是篱笆墙,房屋都是草木结构,非常简陋。
晚上,族人们点起了篝火,围在火堆旁狂欢,布莱兹和桑德拉也参加进去,他们觉得族人看起来很乐观,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怪异。可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们惊诧不已。
没过多久,一名族人像喝醉了一样,摇摇摆摆走到火堆中央,火舌瞬间将他吞没,浑身被点燃的他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但是族人们却没有一个试图对他施救,就在布莱兹和桑德拉为族人的态度惊愕甚至愤怒时,令人更加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婴儿,快步走到火堆旁,大声说了什么,而后跳进了火堆,她的长发瞬间被烧尽,卷曲,成了一个火球,婴儿凄厉的哭声不断传来,他们再也看不下去了,拿起木棒冲到火堆旁,将妇女推出来,但是奄奄一息的妇女却又爬回火堆,婴儿的哭声也渐渐微弱直到消失。布莱兹扔掉木棒,惨不忍睹的情景几乎让他崩溃,而族人还是无动于衷。
布莱兹和桑德拉亲眼所见两桩自杀后,他们的心情都很沉重,一番商量后,决定从苏鲁阿哈族人的生活习惯寻找突破口。
这天,他们忽然看到几名族人提着一个兽皮制的袋子匆匆赶路,里面鼓鼓的,不知道装的是什么,一问之下才知道今天是族人们猎鱼的日子,布莱兹请求跟他们一同前往。他们一直沿着河边走,走到河最狭窄的一段停下来,族人们纷纷将用麻绳连着的皮袋扔到河里,两个小时之后,水面突然浮出很多死鱼,一个族人告诉布莱兹袋子里是“鱼料”。布莱兹则认为,这可能是毒药!族人们丰收归来,趁着他们大肆庆祝的时候,布莱兹和桑德拉悄悄偷了一个皮袋,离开了部落。
回到阿根廷后,布莱兹马上将皮袋里的东西拿出化验,一个星期之后结果出来了,果然,鱼料里含有大量麻醉成分,人如果长年累月摄入,会出现神经错乱、意识不清等状况。苏鲁阿哈人百余年来一直用特殊配制的麻药捕鱼,每个人体内都含有这种物质。等到体内的麻药积累到一定程度,随时会出现神经混乱,做出难以预计的事情来,自杀就不足为奇了。
土著民族论文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池的选择
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糯扎渡鱼类增殖站进行检测, 选取4口池塘进行, 池塘面积为250~400 m2, 水深90~120 cm, 各配备1台0.75 k W水车式增氧机, 养殖水源来自大中河。
1.2 饲喂管理
每日分上年、下午2次投喂, 投喂品种据主养鱼的食性而定, 日投喂量根据鱼体重、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进行确定 (表1) 。
1.3 水质处理
用生石灰清塘, 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 控制有害物质;据水质检测结果加注新水。
1.4 检测方法
养殖过程中, 于2013年2—5月、9月、10月, 2014年1月, 取水源及池水进行水温、p H值、溶解氧、氨氮、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p H值、溶解氧采用便携式水质测定仪检测, 氨氮用纳氏试剂光度法 (GB7479—1987) 测定, 亚硝酸盐氮用N- (1-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 (GB7493—1987) 测定, 磷酸盐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GB11893—1989) 测定, 高锰酸盐指数用碱性法 (GB11892—1989) 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中河水质状况
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对大中河水质进行检测, 大中河水质变化情况见表2。
2.1.1 水温、p H值、溶解氧的变化。
分析大中河水温、p H值、溶解氧的变化。全年平均水温20.7℃, 最高水温22.8℃, 出现在2013年9月, 最低水温15.0℃, 出现在2014年1月。p H值全年平均值为7.88, 变化幅度在7.67~8.02。溶解氧全年平均值为7.92 mg/L, 变幅在7.46~8.27。
2.1.2 氨氮、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磷酸盐的变化。
从图1可看出, 土著鱼养殖池水源水质氨氮含量较高, 全年平均为0.423 mg/L。4月高达0.595 mg/L, 非离子氨达0.025 mg/L, 超过《渔业水质标准》0.25倍。结果表明, 亚硝酸盐氮、磷酸盐含量较低。
2.2 土著鱼养殖池水质理化因子状况
2.2.1 水温。
池塘水温的周年变化见图2。全年平均水温22. 2~22.8℃, 最高水温26.3℃, 出现在2013年5月。中国结鱼养殖池最低水温15.3℃, 出现在2014年1月叉尾鲶养殖池。
2.2.2 溶解氧。
池塘水溶解氧的全年变化情况见图3, 全年平均值为7.09 (丝尾鳠养殖池) ~8.14 mg/L (中国结鱼养殖池) , 最高值为9.40 mg/L, 出现在4月的巨魾养殖池, 最低值6.54 mg/L, 出现在10月的丝尾鳠养殖池。全年溶解氧基本维持在6.5 mg/L以上, 这是由于每个池塘都配置增氧机, 实行机械增氧, 并适时加水和换水, 使得养殖池水溶解氧常保持在较高水平, 有助于降低氨氮的毒性, 是土著鱼养殖池水质较好的主要因素。
2.2.3 p H值。
p H值的变化情况见图4, 全年平均值在7.69 (丝尾鳠养殖池) ~8.04 (中国结鱼养殖池) 之间, 最高值8.89, 出现在2013年4月的中国结鱼养殖池, 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 最低值7.43, 出现在2013年10月的丝尾鳠养殖池。
2.2.4 氨氮含量。
氨氮的周年变化情况见图5, 全年平均值为0.424 (中国结鱼养殖池) ~0.589 mg/L (巨魾养殖池) , 最高值1.242 mg/L, 出现在2013年9月叉尾鲶养殖池 (2013年9月氨氮含量各养殖池都较高) , 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0.24倍。最低值0.204 mg/L, 出现在2013年5月中国结鱼养殖池。池塘水质氨氮含量较高与水源有关。
2.2.5 非离子氨含量。
氨氮以2种形式存在于水中, 一种是氨 (NH3) , 又叫非离子氨、分子氨, 有毒性;另一种是铵 (NH4+) , 又叫离子氨, 无毒[1]。两者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 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水温和p H值。p H值越小, 水温越低, 水体总氨氮中非离子氨的比例也越小, 其毒性越低。p H值越大, 水温越高, 非离子氨的比例越大, 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见表3。
非离子氨的变化情况见图6, 非离子氨全年平均值为0.013 (丝尾鳠养殖池) ~0.028 mg/L (中国结鱼养殖池) , 最高值0.074 mg/L, 超标2.7倍, 出现在2013年4月中国结鱼养殖池 (4号) , 最低值0.007 mg/L, 出现在2013年3月丝尾鳠养殖池 (1号) 。
从图6可以看出, 除2013年3月外, 其他月份都有养殖池非离子氨浓度超标, 超标倍数在0.55~2.70, 2013年9月每个池塘非离子氨都超标, 超标倍数在0.55~0.80。2013年4月中国结鱼养殖池氨氮含量并不高, 仅0.243 mg/L, 但由于池水p H=8.89, 水温24.0℃, 有毒性非离子氨就达0.074 mg/L。
注:非离子氨浓度=氨氮含量×氨的水溶液中非离子氨的百分比[2]。
2.2.6 亚硝酸盐与磷酸盐。
2013年2—5月、10月每个养殖池水质均未检出亚硝酸盐, 2013年9月有检出, 但含量较低, 在0.004~0.025 mg/L。土著鱼养殖池磷酸盐含量的周年变化见图7, 全年平均值为0.017 (巨魾养殖池) ~0.042 mg/L (叉尾鲶养殖池) , 最高值0.099 mg/L, 出现在2013年2月叉尾鲶养殖池, 巨魾养殖池在2013年2月、4—10月均未检出。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旨在掌握土著鱼驯养过程中几种常见水化学因子全年波动幅度, 为土著鱼池塘养殖提供依据和建议。中国结鱼、巨魾生活在江河的干流, 对溶解氧要求高, 而丝尾鳠、叉尾鲶生活于江河支流, 对溶解氧要求较低, 但在土著鱼驯养中, 都要求充足的溶解氧, 每个池塘都配置增氧机, 实行机械增氧并适时加水和换水, 使得全年溶解氧基本维持在6.5 mg/L以上, 有助于降低氨氮的毒性, 是土著鱼养殖池水质较好的主要因素, 也是土著鱼类驯养和养殖的必备要素[3,4,5]。
土著鱼养殖池水体p H全年平均值在7.69~8.04, 仅在2013年4月中国结鱼养殖池p H值达8.89, 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采用注入新水的方法, 使池水p H值下降。也可用滑石粉 (主要成分为硅酸镁) 调节, 用量为15~30 kg/hm2, 全池泼洒, 可使水体p H值降低0.5~1.0。
由于增殖站水源 (大中河) 上游村镇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农业生产废水的排放, 导致水源氨氮含量较高。又由于池塘养殖过程中鱼的排泄物、残饵的腐解产生氨, 使池塘氨氮含量增加, 全年平均值为0.424~0.589 mg/L。2013年9月各养殖池氨氮、非离子氨含量都较高, 氨氮最高值达1.242 mg/L, 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0.24倍, 非离子氨超标倍数在0.55~0.80。2013年4月中国结鱼养殖池非离子氨浓度最高, 达0.074 mg/L, 超过渔业水质标准2.7倍。可通过培养藻类、加注新水和增氧方式合理调整, 降低水质氨氮含量[6]。
在氨氮、p H值较高的池塘水质环境下, 未导致土著鱼类发病, 仍能正常生长, 说明土著鱼类对氨氮、p H值有一定的耐受力, 长期处于氨氮较高环境中的土著鱼类耐受氨氮的能力也更强。试验表明, 土著鱼类能适应较差的水环境, 作为池塘养殖品种有良好发展前景[7,8]。
池水中溶解氧、p H值和氨氮等主要指标的变化, 会引起水质的变化,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土著鱼的生长[9,10]。因此, 土著鱼养殖期间, 根据水质检测情况调节水质, 主要是调节池水的溶解氧、p H值、氨氮, 从而控制非离子氨的毒性, 使池水保持良好状态, 有利于土著鱼养殖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水波.养虾池氨氮的科学认识与调控[J].水产养殖, 2013 (11) :29-32.
[2]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9.
[3]王文琪, 姜令绪, 杨宁, 等.氨氮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力的影响[J].海洋科学, 2007 (1) :25-29.
[4]王继芳, 姜令绪, 李延玲, 等.氨氮和硫化氢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生长和变态发育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21-24.
[5]胡贤德, 孙成波, 蔡鹤翔, 等.不同盐度条件下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毒性试验[J].广西科学, 2009 (2) :108-111.
[6]胡萍华, 金一春, 曲学伟, 等.氨氮对白斑狗鱼成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3) :116-118.
[7]戴修赢.苏州地区七种养殖池塘水质及其氮、磷收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8]韩建宁, 王红英.养殖池塘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其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6) :52-56.
[9]邓希海.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的调节控制[J].广西水产科技, 2008 (4) :33-40.
【土著民族论文】推荐阅读:
土著词语解析05-29
少数民族与民族文化论文05-21
少数民族之民族文化论文10-01
民族艺术论文08-27
汉英民族论文07-28
民族餐饮论文08-08
民族国粹论文09-29
民族声乐论文07-28
民族历史论文08-20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