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2024-05-27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精选12篇)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1

1 原文简介

当前外国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民族旅游与政治利益的关系、民族旅游的媒介作用、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艺术品的变迁、真实性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在这些研究当中, 大部分学者主要是站在东道主的角度, 去研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东道主、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影响, 而且大多是负面影响。

相比其他, 学者Gianna Moscardo 和Philip L.Pearce中《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是与其他有所不同的:他们在研究民族旅游时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 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 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对旅游者市场的特性、动机、本质进行剖析和了解。文中研究是在澳大利亚Tjapukai国家级原住民文化公园进行的。他们在两个特定的时间段, 选取了1500多位到此公园旅游的游客完成了1556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到游客的基础信息采集、了解他们旅游动机和方式、询问他们到此处游玩的感受及满意度等。基于这些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析、研究, 他们将这些接受访问的旅游者分成了四种类型:关系型、学习型、参与型和漠然型, 并发现, 每类旅游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他们对民族旅游的兴趣点各不相同, 而且对最终的旅游满意度也大有区别:

第一种是关系型的旅游者 (36%) , 他们是四类旅游者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他们对土著旅游体验的各个方面都感兴趣。一般来说, 这类人群是非常活跃的群体, 在所有Tjapukai项目体验中, 都具有高度的参与率。而且, 这组旅游者对民族旅游的延伸产品非常感兴趣, 他们也是对到Tjapukai原住民文化公园获得经历体验最满意的群体。

第二种是学习型的旅游者 (24%) , 他们对民族旅游的兴趣也很高, 但是, 相比较直接与原住民接触, 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本组旅游者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不太感兴趣, 一般多为年长者, 他们大多是为了去民族地区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

第三种是参与型的旅游者 (16%) , 其成员的特点是对学习民族文化和直接接触原住民兴趣低, 而对食品、工艺品、和参与传统活动兴趣高。这一类的受访者平均年龄最小, 他们更喜欢去寻找新奇的事物, 而不是真正对民族文化感兴趣。这组旅游者对于公园内的各类旅游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 但是一旦涉及文化信息的展示, 他们就不太感兴趣了。

第四种是漠然型的旅游者 (16%) , 无论是大众化的民族旅游, 还是原住民旅游产品, 他们的兴趣都是几组旅游者当中最低的。这类受访者之所以到Tjapukai原住民文化公园旅游, 要么是因为这个景区是在旅游行程中已经安排好的一个景点, 要么就是因为同行的其他旅游者提出希望到此处参观旅游。这类人群是几组受访者当中, 对此次旅游经历满意度最低的, 同时也是对各种旅游项目出席率最低的。在所有的受访者分类中, 这组所占的比例最小。

通过本文笔者发现, 两位学者在对旅游者进行分类归纳时, 很重要的一个辨别因素就是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而在研究人员列举出的旅游动机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动机因素是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

透过这一数据研究结果, 不禁让笔者又联想到另一问题, 即何为淳朴的民风民俗?民族旅游地区展示的文化其原真性有多少?对于旅游者来说, 他们希望得到的“淳朴体验”是研究者所研究的“原真性文化”吗?

2 民族旅游的原真性

原真性 (Authenticity) 是一个西方概念, 意为原生态、真实性。当前对于原真性问题的研究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对于以上几种对原真性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旅游研究中都存在, 我们不能直接论断哪种才是真正的“原真性”,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旅游类型具体判断, 而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者而言, 他们所渴望得到的“原真性”体验也不尽相同。

民族旅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旅游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 很多民族地区的居民以自己的文化为主要吸引物, 并亲自参与活动当中来吸引游客。这样一来, 民族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就比其他常见旅游形式多了目的地社区, 从而使得民族旅游中真实性的含义更加复杂。

2.1 游客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作为民族旅游活动的参与者,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希望获得真实性的体验。由于不同的游客在个体的社会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于同一旅游吸引物, 每位游客获得的真实性体验也不相同。

游客的旅游过程就是一种对理想中“真实生活”和“真实文化”的追求和印证, 这种真实性的评价是游客主观感受与外界环境刺激共同决定的。通常在游客寻找真实性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他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体验和知识相联系, 这种真实性往往由游客自己定义。游客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以外来人的身份去体验旅游地文化, 总是会存在着很大障碍。要解决此问题, 其关键就在于游客能不能很快地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 或者说尽可能地暂时舍弃一些在客源地文化下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主要特征。

2.2 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 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旅游业的兴起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 本地文化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民族旅游地区要么保持自己的核心文化来保持族群认同, 要么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而被外来文化所吞并。但是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真实性展示方式的多样化, 文化的“失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蜕变。

3 结语

对于民族旅游者寻求旅游过程的真实性问题,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说被开发过的旅游产品就不是真实的, 就不能让游客获得淳朴的体验, 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兴趣和动机来作分析。对于专业研究民族地区的人员, 他们所期望体验到的真实性当然是指的不曾被雕刻、不曾被商品化的最原始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对于普通大众的旅游者, 他们只是为了娱乐, 为了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 那么对于这类人群, 如果只是展示民族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不能吸引到他们, 他们需要的是在原文化基础上进行加工之后的“表演”, 这种娱乐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产物才是他们所期望体验到的“淳朴、真实的民风民俗”。

那么, 对于民族旅游地区, 既要做到满足部分旅游者的猎奇需求, 又要做到保护当地文化的原真性, 满足研究者研究调查的需求, 笔者有两点建议:

(1) 建立民俗博物馆。目前, 有许多重要民族文化和文物濒临消失, 我们可以将其陈放在博物馆, 既起到保护作用, 又可满足旅游者参观学习的需要。

(2) 在旅游地专门设立表演区。其目的地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 参与文化互动, 体验民族文化。这些经过雕刻与加工之后的民族文化展示表演, 是东道主真实社会生活的“舞台化”。对于民族旅游地区居民生活的真实社区, 这里是需要的到真正保护的地方, 我们应尽量不要让游客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不过, 对于那些希望真正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学者或游客可以融入到社区中, 去发现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

《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一文让笔者了解到对于民族旅游原真性问题的探寻, 需要与民族旅游者的类型相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而加深对此方面的研究, 则可以为民族旅游地区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现象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Gianna Moscardo, Philip L.Pearce.Understanding ethnic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4) .

[2]林龙飞, 杨斌.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5) .

[3]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4]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 2006, (2) .

[5]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2

------湖北武当山旅游景点游览之所感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部门对发展国内旅游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政策、措施不具体和缺乏力度,对发展国内旅游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够,制约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本人有幸游历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当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

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两方面的特色。宏伟的古建筑群: 一是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了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天上瑶台金阙: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

二是山峦清秀,风光壮丽。自然景观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又与精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如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就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过去,有些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游客来到后,一般都要来游览南岩,观看此险。此外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道教斋 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 足植物生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

长所需 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 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然而,武当山虽然是个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但是由于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只有武当山在一带独领风骚,不能有效的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收入的提高。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武当特区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武当特区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武当特区“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武当特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武当特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古建筑群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目录,声名远播。此外,武当特区至会仍保留着道教和武术的许多传统文化,如2008年10月,国际武当艺术节在武当山拉开序幕。出席的不仅有国内知名部门的领导,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等。为此,武当特区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武当特区入投入数千万修建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了星级的宾馆,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大家总忘不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回家,到了武当山你也不会空手而归的。武当山之旅沿线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华猕猴桃、蜜桔、茶叶等,另外烙画工艺品和玉雕工艺品亦很有收藏价值。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特区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3

关键词:湘西地区 民族工艺 旅游商品 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86-03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湘西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使得湘西旅游资源具备了独特的民族色彩,打造出了“神秘湘西”的旅游品牌,推动了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扩大了经济效益。湘西地区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方面同样具有其地域性特征,融合了民族元素,提升了旅游商品的审美价值与經济价值。

一、关于湘西地区民族工艺的概述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因为文化特点的不同创造出了不同的民族工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凤凰蜡染

凤凰古城的蜡染手工艺品闻名全国,是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工艺之一。凤凰蜡染多用于装饰,在颜色的搭配上朴素自然,画面神秘美丽,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少数民族质朴的生活态度。

(二)编织花带

编织花带属于苗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其工序复杂,具有加强的象征意义,是苗族民族工艺的主要代表。编织花带的材料主要是棉线与丝线,在色彩方面既有淡雅的黑白花带,也有绚丽的彩色花带,是苗族人民历代传承的重要文化财富。

(三)织锦

织锦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是土家族的重要民族工艺之一。织锦颜色绚丽,图案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曾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享誉国内外。

(四)竹编

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竹子种类众多,为竹编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湘西竹编闻名已久,材质自然环保,且成品类型多种多样,有小背篓、竹编帽、竹编鞋等。除此之外,湘西地区民族工艺还包括了剪纸、挑花、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等,形式多样,能够被广泛应用在产品包装设计的元素中。

二、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民族工艺元素应用的意义与问题

(一)意义分析

1.能够促进湘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湘西民族工艺属于民族文化,而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属于旅游文化,这二者的融合能够促进湘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区域文化的重要元素,为湘西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能够有效推动湘西地区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步。

2.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的振兴。由于长期以来湘西地区发展较为滞后,导致这一区域民族经济的落后,直到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才使得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而湘西民族工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其最早产生主要是用于为生活服务,随着时代的演变,民族工艺的实用性被大大削弱,而其收藏价值与观赏价值正不断强化。因此将湘西民族工艺融入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能够进一步优化工艺产品的经济价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能够提升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提升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能够深入挖掘出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有利于祖国的稳定与统一。将民族工艺融入到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能够提升游客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强化民族认同感,并且使少数民族人民获得归属感,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问题分析

1.民族工艺与产品特点不相符合。产品包装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保护商品不会因为外在的影响而受损,二是提升商品的外在形象,使之符合游客的审美特点,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但是当前有许多商家尽管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应用了民族工艺,但是却没有依据产品的实际特点,而只是简单地将民族工艺糅杂在其中,既不能体现商品的特点,也很难突出民族工艺的特色。再加上民族工艺的经济价值较高,将之应用到包装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一旦销量不好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民族工艺元素应用的雷同。许多商家意识到了民族工艺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具有新颖审美特点的产品包装。例如苗湘竹筷的包装材料用到了织锦,广受消费者的好评。于是许多商家开始跟风,开始将织锦用在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中,例如酒、茶等,雷同包装材料的应用使得这些商品失去了原有的特点,很难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3.民族工艺应用质量不高。部分商品尽管将民族工艺应用到了产品包装设计上,但是却只是简单地作为包装材料,而没有将之与其他的包装设计元素相融合。有的甚至只是在普通的纸质包装盒上印出了民族工艺品的图案,显得十分单调,应用质量不高,无法体现出民族性色彩。

三、民族工艺元素的融入对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民族工艺在湘西地区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同的产品包装设计对民族工艺的应用也是不同的。例如“苗湘竹筷”的包装主要是以土家族的织锦为包装材料,织锦本身是一种工艺品,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将之作为材料元素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既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又能提升苗湘竹筷的纪念价值,同时传递出了土家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元素包括色彩、图案、文字、线条、材料等方面,而民族工艺的融合,主要对旅游商品包装的色彩、图案、材料这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包装设计色彩的影响。民族工艺往往具有特定的彩色,例如竹编主要是以竹子原色为主,编织花带有黑白与彩色两种,这些民族工艺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基本上是保留了工艺品原本的色彩,使得商品包装呈现出民族特色。

nlc202309091700

对包装设计图案的影响。图案是包装设计视觉表现中最基本的要素,民族工艺的表现形式不同,其构造与外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应用在包装设计中会呈现出不同图案。例如凤凰蜡染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其呈现的图案往往与蜡染本身的图案是一致的,是蜡染制作者主观意志的体现。

对包装设计材料的影响。民族工艺形式多样,不同的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原材料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民族工艺其使用的原材料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黑白的编织花带主要是棉线制作而成,而彩色編织花带主要是由丝线制作而成。在包装设计中,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以及包装设计的整体效果来选择具体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当地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审美效果。

四、湘西民族工艺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意设计

商家在进行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时,应当根据产品的实际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工艺,并加入独特的创意,使之能够呈现出新颖的表达效果。例如著名茶叶“古丈毛尖”的包装设计,其包装材料是一个菱形的盒子,在包装盒上融入了刺绣这一元素。同时在包装上添加了“西普兰卡”的图案,将“西普兰卡”的传说搬到了商品包装设计中,新颖而独特,体现出了湘西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绿色设计

随着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许多消费者都比较倾向于购买包装设计绿色环保的商品。因此商家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时,应当在保证设计效果符合消费者审美特点的基础上融入环保的理念,对于民族工艺的选择,可以使用低成本、具有环保作用的竹编,用湘西地区特色竹料编制成产品包装,不仅方便携带,还显得自然淳朴,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三)高效设计

高效设计主要是指在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民族工艺元素的应用要做到简约而美观,还要结合商品特点与设计的整体效果来选择合适的民族工艺元素,例如织锦、编织花带等。尽可能避免各种民族工艺元素的堆砌,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包装设计的整体美观度,不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五、结语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独特而丰富,民族工艺种类繁多,能够被广泛应用于本土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既能够展现出商品的特点,又能增添民族特色,带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工艺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强调应用,而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并融入新颖的设计理念。使商品包装设计显得新颖独特,同时与时代特点相接合,从而迎合市场的需要,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张合盛,孟常.湘西民族民间工艺初探[J].装饰,1993,(03):41-42.

[2]李程.民族文化与湘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年.

[3]赵忠鼎,曾千红.浅析湘西民族工艺对本土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0,(01):135.

[4]甘雯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5]左文婷,孙伟,朱姝,孔丹.湘西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04):136.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4

一、“歌娃”项目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吉祥物设计相当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拥有特殊概念的视觉形象,清晰的识别性和强烈的视觉感应该是吉祥物能给人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作用是有辨识度和标志性,容易产生趣味性联想。

(一)设计理念

1、精神的反映:

这是具有浓烈的各民族特色的吉祥物系列设计,而不同于单个的企业吉祥物设计。民族的吉祥物的特点是反映各民族的精神,需要有顽强的毅力、耐力和充沛的体力。因此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吉祥物应选择健康,具有动感,生命力强的动物或人物造型作为设计素材。在聚居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其中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一向有爱唱民歌习俗的广西各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以以唱山歌对唱的方式传情达意,互相交流。名扬海外的”歌仙”刘三姐形象也是壮族人民心目中善良与美丽、智慧与才能的代表人物。因此我们特别选用壮乡小娃娃“歌娃”这一形象作为吉祥物的原形,是具有大众的选择的。

2、文化的传承:

从1993年起广西首府南宁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国际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考虑种种,我们给吉祥物定位便有了一个现代的道具:麦克风,“歌娃”的姿态几经改动,从直立的造型变为手持麦克风,边走边唱的造型。

3、历史的深层寓意:

传统的壮族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都要与歌打交道。刘三姐文化现象正是壮族歌圩之所以产生至今的一种文化产物,放眼全世界,只有壮族人民是把对“歌仙”的崇拜放在自己的生命信仰中,壮族人聚居的广西也正是由于这种信仰加风俗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诗乡歌海”。“歌娃”的产生顺应了广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对“刘三姐”这一“歌仙”载体的接受及肯定,将美丽与可爱,活泼与大气融于一体的形象更增添了大众对“歌娃”的喜爱。

(二)设计要求

吉祥物要有其标志的象征性、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过目不忘的美观性、达到传播效果延展性、丰富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更要有能让人产生正面联想的创造力。

二、“歌娃”项目设计内容和元素

(一)设计内容

民歌节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歌娃娃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基本要求,如何在造型上简洁,结构上清晰,色彩上强烈。吉祥物要突出是造型和动态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根本要求,吉祥物设计需要造型鲜明,省去繁琐的细节,把特征强化,在小小的吉祥物中体现最直观,最精简的民族符号,地域特色。

(二)设计元素

歌娃娃的服装采用了壮族的服饰,戴有花纹图案的印花毛巾,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可爱的小围兜无一不体现壮族姑娘的勤劳和美丽,能歌善舞。

三、“歌娃”项目设计的设计方法分析

(一)设计方法方案流程

歌娃娃作为一个吉祥物设计方案首先是从了解设计目的,需要做充分的前期资料调查,其次对设计工作内容从使用功能,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等等,只有对需求了解后彩能制定设计方针,为了使整个工作配合密切,还应制作工作时间表,使工作按部就班的顺利进行,避免资源浪费。

(二)色彩设计手法

在整个吉祥物色彩设计中,根据民歌节的性质,采用传统民族的色彩,经过色相冷、暖的兼顾和色度距离的拉开处理,形成了4个代表壮族特色的颜色:红、蓝、黄、黑。红色调的热烈最直观地体现南宁人民的热情如火的情感;黄色调体现南宁活泼、光明与发展的前景等;蓝寓意青春,体现各国歌手们的体力充沛,精神饱满;黑色象征着壮族中独有的黑壮文化—天籁之音。

四、结语

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申请报告 篇5

2012第03号

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

企业的申请报告

自治区民宗委、财政厅:

XX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XX年X月XX日,公司注册资金XX万元,流动资金XX万元,总资产近XX万元,土地资源XX平方米,建筑面XX平方米,现有员工XX名,其中各类技术人员XX人,少数民族员工XX人。公司以生产藏香、藏式土陶工艺品、民族传统手工艺加工及销售。虫草、藏红花、雪莲花销售为主营业务。近年来,公司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培养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产业”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开发藏香生产工艺、藏式陶瓷制品、藏式木雕、传统刺绣产品等民族手工艺品,传承和培养周边失地农民为传承艺人。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当地农牧民青年传承艺人,为其提供就业机会,留用或推荐至其它公司。公司生产的藏式土陶工艺品、藏香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内沿海城市。

目前公司可年加工藏香75万盒、年产土陶工艺品近400件、年产藏式木雕300套、年产手工地毯150对。公司生产的藏式土陶工艺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原料来源于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红土、黑土等含有矿物质的土,陶釉色泽纯朴,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藏式木雕家具采用林芝桦木精雕而成,造型独特、外形美观、色彩斑斓。藏香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等三十多种味纯天然藏草药精研而成。不含任何化学香料,不呛鼻、不刺眼,具有净化空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体内调和能力等功效,并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瘟疫等疾病。

公司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手工艺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几千年来,勤劳的藏族人民把本民族高超的绘画艺术、非凡的雕刻才艺和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应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创造了手工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文化。

公司利用精湛的手工生产技术,发展西藏特色的民族手工业加工,解决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来源,年均实现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83.55万元,可成为XX乡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对促进西藏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及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该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并将对当地的企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还将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为西藏经济繁荣,科研交流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安定团结做出巨大的贡献,社会效益显著。

公司不仅将我区资源优势科学的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对促进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解决当地农牧民、贫困人员及农村失地人员就业,以及带动他们增收致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公司在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始终不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政府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参加各项扶贫公益活动,企业招收员工方面着重于招收农牧区贫困人员,并以捐助物资和现金赞助等方式直接帮助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公司成立至今以直接捐助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金额达15万元,以间接捐助方式帮助贫困农牧民和困难家庭的子女金额达40多万元。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起到了一定的模范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支持手工艺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使手工艺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拉萨唐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手工艺生产企业,我们深感历史的使命、社会的责任、发展区域产业经济的重任,并力所能及地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更好的发展企业,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对“十二五”期间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的要求,现特申请“十二五”期间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

特此申请!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6

民族特色村寨是选择以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总户数不低于30户、传统特色民族不低于60%,民族风情浓郁、保护价值较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聚居村寨、传统村落和旅游特色村为建设对象,围绕城市周边、景区附近、交通沿线、农业观光、民俗风情进行布局。原则上每村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补助50万元、州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并整合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共同投入建设。

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已成为云南省特色村庄体系中的亮点、村庄建设规划深入修编的试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示范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民族特色彰显的样板,初步形成连通城乡旅游市场的特色旅游格局,大幅提高特色旅游从业人数,实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年来,省旅发委累计投入30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建设了200个旅游特色村,其中有138个是少数民族村寨;投入5000万的旅游发展资金建设了1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各地充分利用省级补助资金,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整合多方资金用于旅游特色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累计争取到省民民族宗教委、交通、扶贫、文化、农业、林业、水利、经贸、金融、广电、农办等多部门资金8.07亿元和社会资金26.77亿元来发展乡村旅游,1元的旅游发展资金撬动了128元的综合投入,达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带动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全省接待乡村旅游者从2009年的3342.35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6672万人次,年均增长18.2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46. 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41亿元,年均增长27.73%。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7

作者将个案研究全面地融实证性与理论思辨性于一体, 揭示民俗旅游场域中的各种复杂文化事项。本书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背景下民俗旅游村的民俗文化变迁, 说明旅游开发对地方传统的重建意义, 探求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机制以及自我保护的策略和自我发展的途径。[1]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由于时代的发展, 建筑、风俗、服饰等方面有所淡化, 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 不能完全被游客领会的当地民俗文化, 政府或投资商就地觅取合适的特色旅游文化, 构建民俗园, 集中呈现其民俗文化, 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在《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中, 三个特色民族村落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作者也做出详细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旅游大省, 他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桂林山水、龙脊梯田、北海银滩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青山秀水构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境内, 此地九山半水半分田, 不适合农业发展。在壮族历代的刀耕火种之下, 从明朝万历四十年 (1612年) 的廖登仁, 开发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基本成型, [2]几百年的时间, 在蜿蜒的龙脊上开垦了气势恢宏盘旋在山岭上的梯田, 绵延数里, 蔚为壮观堪称一绝, 也正是龙脊梯田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龙脊梯田位置也处于桂林-阳朔山水大的旅游观光圈内, 促进了游客对龙脊梯田的游览。所以带动了龙脊梯田周围三个民俗村的经济, 进而也加快了文化的变迁。

此地处于多山高原地区, 梯田的开发使此地的壮族、瑶族历代以农业为生。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改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业经济也不断地转变成了旅游经济为主。这三个民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以及参与性旅游。

旅游业的开发、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投资都使三个村落经济收入大幅度的提升, 增加了村民的就业, 公路水利等各种设施也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 商品化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 受到了严格保护而得以长存。民族建筑、民族语言、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庆及歌舞等民族文化, 也因为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旅游的开发也必然会给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带来冲击。村民从农业经济转型到旅游经济, 旅游吸引物 (资源) 大量的雷同, 互相抄袭。原来没有的文化, 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编造出神话、舞蹈和传统旅游纪念品, 这都是旅游的开发带来的弊端。本民族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也随之消失。由于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互动以及文化冲击, 使本民族在心理上、行为上有一定的改变, 也不利于民族传统的保持。

我一直在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村落进行旅游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文化变迁, 这样一定会使原来的民族逐渐丧失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是从给村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旅游的开发是很明智的行为。

其实不管旅游是否开发, 民族文化都处在不断地变迁发展之中。旅游开发会导致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变迁, 而变迁并非仅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如果一个民族村落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贫穷, 而旅游业作为发展迅速, 推行有效的第三产业是改变这种情况的最佳手段。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 大都分布于边远山区, 这里的环境、地势、资源远不如中东部地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 还是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村旅游的开发, 旅游资源就是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进行中, 一定要尽可能长远地把特色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 来吸引游客的参观、消费。但是开展民族旅游值得注意的是:第一, 不应该为了迎合游客而编造出来一些虚构的民族故事、神话传说。第二, 不应该制造非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第三, 尽可能多地开发旅游产品, 加大宣传, 促进经济收入。

在对民族旅游村的文化进行保护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 所以对于现在的少数民族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依然是任重道远。

摘要: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 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本文是作者根据阅读《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 从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利弊中分析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否有可行性。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页.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8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一)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优势

我国云南省是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 共有52个民族, 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共25个, 人口数为1530万人, 占全省人口数的35%左右。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 约占全省面积的70%左右, 尤其对于傣族、哈尼族、阿昌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15个少数民族而言, 这些少数民族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的特有民族。与其他省份相比, 云南省具备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在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秀丽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 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 云南省借助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使旅游业成为了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仅在2013年, 云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4亿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 云南省已经建成滇西北“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线、阿瓦山民族风情旅游线等旅游专线, 培育了丽江、石林、香格里拉等世界品牌旅游地, 并积极开发了版纳泼水节、苗族踩花山、彝族火把节等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节庆日。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云南省正抓紧实施“111226”工程, 即建设1个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10个国家公园、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等。同时, 云南省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产业特点的特色旅游村。由此可见, 随着云南省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 云南省势必会发展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旅游圣地。

(二)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劣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尚存在诸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游客仅对白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 然而却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同时, 在行政区划的影响下, 云南省没有对跨州市的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 缺少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其二, 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多数旅游景区将建设重点放在自然景观开发上, 而不重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入, 使得秀丽的自然景观没有与多样的民族风情相融合, 削弱了游客长期停留的吸引力。其三, 旅游文化商品的档次不高, 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扎染、蜡染、葫芦丝等制作, 采取面向大众的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 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 也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形象和价值。游客到丽江、西双版纳、大理等地去旅游, 见到的民族特色工艺品基本类似, 难以找到真正体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其四, 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不少景区存在交通条件差、通讯不畅、水电短缺等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景区的形象, 而且还阻碍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民族旅游,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 统筹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想要真正实现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旅游开发, 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换言之, 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 并在不断加强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当地民族特色以及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重点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充分开发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发挥出其各方面优势, 形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这样不但能够使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有效保护, 而且还能实现发展民族旅游的目标。例如, 在区域布局上, 昆明、玉溪可以着重突出古滇文化;大理则应当突出白族文化;丽江应以纳西东巴文化作为开发的重点, 以此来形成云南多样化、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二) 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

在对民族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并在具体开发时, 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为了确保保护经费充足, 应当设立专用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 该项经费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拨款, 也可以通过社会集资或是捐赠的方式筹集, 只有确保经费的充足, 才能使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其次, 建立保护区制度, 通过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建立半开放半封闭式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部分对游人开放, 这样能够防止过度的旅游活动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 还应当尽可能抵制传媒的同化, 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给予文化保护区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以此来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 要持续不断地加大对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的投入力度。一方面, 要做好古文化遗址的抢救与保护, 如古城、文物古迹等等;另一方面, 应当按照民族文化的类别采取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法, 如对物质文化要尽可能使其保持原有的状态, 对濒临灭绝的文化应当实施保护性抢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深入发掘, 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作为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

大量的实践表明, 旅游产品对游客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即产品的卖点如何, 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效益, 而民族文化产品无疑是旅游产品中卖点回报率最高的一类。为此, 应当对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 要对当地的旅游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可以依托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及乡土风情, 大力开发集娱乐、参与和体验于一身的旅游产品, 借此来展现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其次, 应当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建设进程, 以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小镇等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再次, 适当开发一些档次较高的旅游产品, 这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 要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工作, 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等, 对各种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大力宣传, 吸引更多的游客, 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 健全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管理机制

建立民族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 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该机制的建立需要以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 同时要明确旅游地相关机构和游客的权责, 具体包括社区、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商等机构, 以此来使他们各司其职, 确保管理机制的实施。首先, 可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对当地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统计, 同时制定分层、分阶段的开发方案。其次,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当地民族文化影响的评价标准, 采取可行的方法调控和审查已建与拟建计划对当地各个方面的影响, 为后续旅游开发提供评定依据。再次, 构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旅游信息咨询网络, 通过网络不但能够方便信息交互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而且还可以借助网络, 大力推广保护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方法。最后, 制定保证旅游服务设施与民族文化特色相协调的设计与建筑标准, 避免旅游开发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

结语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9

1.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趋势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3G、4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旅游业中, 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旅游活动中, 产生了“智慧旅游”的概念。随着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 有关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智慧旅游正在渐行渐近, 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地旅游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

2. 智慧旅游推动民族旅游发展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 应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和环境资源开发。这是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带有普识性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靠智慧旅游、借助信息化契机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通过对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民族文化商业化引起的游客表层体验和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下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探讨民族旅游的优化升级策略, 促进民族旅游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旅游的提出

1. 智慧旅游概念及核心内涵

从2011年开始有马勇等多位学者尝试定义智慧旅游, 其中有张凌云等综合评述了多位学者提出的概念, 指出了多种概念表述的不足之处;李云鹏等将国内智慧旅游的概念分成7个类别, 不仅从信息化的角度定义智慧旅游, 分析了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外延。基于前人的研究, 本文将智慧旅游解读为:

(1) 智慧旅游依托新型的技术, 主要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带来了智慧旅游的变革, 基于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智慧旅游;

(2) 智慧旅游首先是信息服务, 能够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时、随地、随需, 多媒介获取到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 更科学、灵活地制订、变更旅游计划, 使得有限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获得更满意的旅游体验;

(3) 智慧旅游的主体不仅在于游客, 还关乎于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他们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掌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数据形成“大数据”, 同时旅游目的地居民同样可以享受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利益共享;

(4) 智慧旅游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 其意义在于实现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2. 智慧旅游国内外发展现状

(1) 国外发展情况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对智慧旅游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智慧旅游更多地在于实践与应用, 多侧重于对技术层面的应用研究。比如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实施了一站式注册服务, 推出了“我行有我, 新加坡”平台、韩国“I Tour Seoul”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利时“标识都市”项目、英、德、日开发的“智能导游”、北美“游客自助导航”已广泛应用。

(2) 国内研究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631条相关文献, 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 国内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始于2011年并且呈现趋势增长 (如下图) , 由于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命名为“智慧旅游年”, 有关智慧旅游的文献在2015年达到了峰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CNKI学术总库数据整理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关于智慧旅游概念的讨论、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智慧技术的研究、智慧旅游在特定区域、不同主体、景区、酒店等企业的应用研究、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及其影响等几大方面的研究。在应用方面国内旅游业也越来越呈现出智慧旅游的特征, 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市“智慧旅游便利游”建设了网络虚拟旅游系统、自助导游讲解系统以及城市自助导览三大系统, 南京市推出了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等六大项目, 同时也有很多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加快进行智慧企业建设。

三、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 粗放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旅游开发的功利性太强, 不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 长期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一步恶化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导致民族地区处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两难状态。

(2) 民族文化流失严重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灵魂与核心, 然而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为迎合游客体验将民族文化的展现导引到商品化, 舞台化, 雷同化, 格式化, 庸俗化等方向上, 这样的过度开发使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 出现民族文化被同化, 甚至消失。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要注重对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3) 产品开发相对单一, 旅游体验深度和丰富度不够

民族旅游因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游客吸引力强, 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均是千篇一律进行民族建筑、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营销、民族美食体验, 旅游资源与产品设计单一, 体验方式简单, 在旅游开发初期能够吸引游客眼球。但是随着产品周期的发展及游客体验需求的增加, 旅游开发创新动力不足, 导致游客在游玩后的缺乏明显的感知差异, 难以吸引游客的二次消费, 在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旅游日趋弱势。

2. 民族地区转型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1) 民族智慧旅游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状况

在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和“民族”主题词为进行搜索仅得到10余条相关文献, 大部分文献均从智慧旅游在民族旅游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专家学者们探讨了贵州、阿坝、甘孜、恩施等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同时, 通过百度、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页搜索得出在新疆柯尔克孜族、阿克苏地区、贵州、甘肃甘南、敦煌、云南文山州等民族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智慧旅游实践,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喀什和云南怒江的智慧旅游平台。

(2) 智慧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关系

从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情况来看, 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力量。

一方面智慧旅游适应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的需求,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现代信息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形态, 是提升旅游业素质的关键环节。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的迅速展开、信息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智慧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旅游转型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族智慧旅游发展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民族旅游智慧化系统可以根据游客需求主动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目的地;民族旅游管理智慧化可使得管理部门更全面、快捷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态等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网上营销, 使得有更多的游客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传播和营销, 进一步为民族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基于智慧旅游下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随着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 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 以及实践者和研究者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民族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依靠智慧旅游,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对民族旅游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 将信息化渗透到民族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 服务于游客、政府、旅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持续发展。

1. 完成智慧旅游总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

在全国建设智慧旅游的新形势背景下, 民族旅游应抓住机遇, 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图2) , 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升级, 着力打造一个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 统筹协调管理本地区的民族旅游。同时在旅游信息集成与处理平台下, 还将重点建设四个智慧平台:智慧管理平台、智慧营销平台、智慧服务平台、资源与文化保护平台, 来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四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智慧旅游引导民族地区的优化升级。

2.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相比其他地区旅游, 民族旅游基础设施较薄弱, 旅游道路及交通、旅游食宿、游客服务中心、景区设施设备、旅游安全防范等设施是有待进一步整体规划和完善。落脚到智慧旅游发展, 应重视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网络的覆盖面, 改良通信设备, 要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地把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文件信息传递给游客, 真正让游客满意。民族地区还应体现自身的特色, 如在建设智能导游、民族住宿等应结合各民族村寨的特色及活动内容,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3. 构建智慧化体验旅游

信息时代的旅游者更渴望得到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服务, 民族地区应当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建设, 利用智能营销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增设顾客体验途径, 比如智能导游软件, 利用以VR技术为基础, 让游客通过声光与影像体验景点;设计路线规划系统, 通过交互路线规划工具, 量身定做旅行方案等。旅游企业要积极地运用智能化设备设施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 如自助导览服务、智能解说系统、私人定制和服务终端等, 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提供优质服务, 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4. 以智慧旅游引导资源和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 民族文化和民俗消失严重, 在开发和保护的夹缝中生态经济矛盾突出。在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中, 通过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信息设备实施监测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对生态环境、污染源、污染排放实施有效监控, 对古村落群、古建筑实施有效的监测和保护;通过安全保障监控构建旅游信息预警服务, 对游客承载进行预估和预警, 避免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大大超过景区承载力, 践行智慧化理念。以信息技术构建多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 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既能形成游客的虚拟体验, 通过不同类型的智慧旅游技术增强游客的体验, 可以有效避免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表演化, 同时也能更好地呈现和再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在解析智慧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将民族地区优化升级与智慧旅游的融合, 构建了民族地区智慧旅游体系, 并重点从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民族地区旅游体验、资源与文化保护等内容阐述如何通过智慧化进行创新变革。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对于子系统如何进一步落地实现并没有具体研究,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Samira Borouji Hojeghan, Alireza Nazari Esfangareh.Digitaleconomy and tourism impacts,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9.

[2]张凌云, 黎巎, 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05:66-73.

[3]刘玮.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探索[J].商业时代, 2014 (33∶) 131-133.

[4]梁昌勇, 马银超, 路彩红.大数据挖掘:智慧旅游的核心[J].开发研究, 2015 (5∶) 134-139.

[5]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 (05) .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10

一、资源特色比较

总体看, 西北民族区资源特色浓郁, 大尺度景观独具魅力。但是各圈之间资源特色互不相同。

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看, 西北民族旅游区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民族旅游文化圈:小西北伊斯兰文化圈,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圈, 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 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其风格是:伊斯兰文化充满虔诚;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 容易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但是其内涵却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和相似性;西域文化充满异域色彩, 尽显东西合璧之美, 但是其文化变动十分频繁,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文化积淀——汇聚交融——铁勒化——突厥化——回鹘化——伊斯兰化——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定型) ;藏文化凝重庄严, 处处透着神秘、神圣、神奇和诱惑。

从自然类景观资源看, 青藏高原起伏跌宕, 庄严静穆, 主要分为四个自然资源地带: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高山峡谷、喜马拉雅山地区;内蒙古旅游圈地形地貌以高原、草原为主体;新疆——古称西域, 其地形特点是: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 盆地被高山环抱, 俗喻“三山夹两盆”;小西北民族旅游圈则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草原均有, 类型齐全, 交错分布。

二、旅游产品比较

(一) 产品形象比较

新疆的主要是:草原生态游;沙漠探险游;丝路怀古游;绿洲农业游;民族风情游;边界购物游。

甘肃的主要是:红色文化游;丝绸之路游;寻根祭祖游;草原休闲游;宗教体验游;民族风俗游

宁夏的主要是:黄河水上游;沙漠探险游;长城访古游;丝路寻踪游;西夏秘境游;沙湖生态游;回乡风情游;贺兰探奇游;六盘消夏游;银川购物游。

内蒙古的主要是:草原风光类;民族风情游;休闲避暑游;温泉疗养游;

青海的主要是:宗教朝觐游;高原探险游;民族风俗游;

西藏的主要是:生态探险游;民族风俗游;宗教朝觐游;科学考察游

(二) 主要品牌比较

都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分别是:穿越西北内陆地区至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连接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从中原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文化古道。这三大古道把中原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文化体系汇集起来, 形成西北民族旅游区独特的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从具体旅游景观看, 新疆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青海有塔尔寺, 西藏有布达拉宫, 内蒙古有昭君墓, 宁夏有西夏王陵, 甘肃有拉卜楞寺。

三、旅游形象比较

宁夏最优势资源、最突出形象要素应是黄河、大漠背景下的塞外江南风光。故定位为:“大漠黄河, 塞北江南”。

西藏原来的民族旅游形象为“千山之宗, 万水之源”, 但作者认为其缺陷很大, 因为只是抓住了西藏的地理环境特点, 没有突出旅游资源最吸引游客的特色所在与文化内涵。西藏是藏族最大的聚居区域, 是藏传佛教的诞生地, 宗教氛围浓厚神秘。因此, 其主要形象元素是:雪域高原;藏族风情;藏传佛教, 民族旅游形象可以定位为:“世界屋脊, 圣地西藏”。

青海是中国的文脉和地脉的双重源头。从主要民族, 世居该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六大民族, 尤其是互助土族和循化撒拉族等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从地脉看, 属于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宗教文化方面, 主要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历史文化方面, 主要是有羌文化、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口角厮啰文化、蒙古族文化及汉族文化等。因此, 从文化看, 长江和黄河文明都源于此, 早期产生的昆仑文化是中国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 青海民族旅游形象主要元素应该体现青海独特的高原风貌、农牧经济互补、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会的特点, 其局部形象可以考虑的定位为:“三江文化之源”、“昆仑迷境”、“西羌故里”、“安多藏区, 河江源头”、“三江之源, 万山之宗”, 总体形象定位是“华夏脉源, 母仪天下”。

内蒙古内民族旅游形象主元素是:悠久辉煌的历史, 热情好客的民族, 辽阔无垠的草原, 草原形象可以包括内蒙古自然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景观, 故其民族旅游形象为:“草原天堂”。

新疆民族旅游形象差异化特色和新疆民族旅游内涵, 集中体现和描述为奇玄浩瀚的大漠风光:雄浑辽阔的草原景观;神奇恢宏的边塞山川;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神秘诱人的西域历史;神秘异常的遗址古国;风云际会的边疆战争;浓郁纯厚的民族风情;绿洲孕育的农业文明;多民族认同的穆斯林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建设;腾空惊世的核弹霹雳。其民族旅游形象的总体定位可以是:“千载西域边陲风, 活力亚心人文情”。

四、空间模式比较

甘肃民族旅游亚区划分为河西民族游览区 (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苏北蒙古族自治县、苏南哈萨克族自治县、裕固族自治县) 、甘南民族游览区 (包括卓尼、碌曲、夏河、临夏、和政、临夏等地区) 、临夏民族游览区 (包括临夏市及临夏、和政、康乐、广河、永靖、东乡七县) 。

内蒙古民族旅游圈主要划分为东部游览区、中部游览区和西部游览区——东部游览区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楞盟等盟市;中部游览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锡林浩特、阿巴哈纳尔旗等主要城市;西部游览区——包括阿拉善盟等地区5。

宁夏主要有三大民族旅游小区:中部游览区——包括中卫、中宁等地区;南部游览区——包括固原地区、同心地区;银川游览区——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青铜峡等。

新疆有亚心、东疆、北疆和南疆四大民族旅游小区。

西藏民族旅游空间区划为:藏南游览区——包括拉萨、日喀则等地区;藏北游览区——包括羌塘高原地区;藏西游览区——包括阿里地区;藏东北游览区——包括昌都、那曲等地区。

青海民族旅游空间包括四大游览区:河湟游览区——包括西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昆仑游览区——包括柴达木盆地等地区;三江源游览区——包括青海南部果洛与玉树等地区。

摘要:论文从资源特色、民族旅游形象、民族旅游产品、空间模式方面比较西北民族旅游区内部的开发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西北民族旅游区,旅游开发基础,比较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国少书民族文化通论,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李娟文等:中国旅游地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民族旅游商品论文 篇11

本届旅交会上,滇西明珠德宏表现堪称惊艳。德宏的旅游文化资源一向以“边、情、绿、宝”著称,边,即跨境旅游,德宏与缅甸山水相连,“一寨两国”、“一街两国”的景观比比皆是。情,是民族风情,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神韵和蓬勃的生命力。绿,则指生态,德宏地处亚热带、热带气候,花开四季,果结终年,是一块无污染的生态净土。宝,是翡翠、红木等旅游產品,德宏毗邻翡翠原产地缅甸,自古以来就是翡翠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通道。

德宏旅发委主任杨晓梅表示,作为德宏旅游二次创业新方向,德宏定位滇西旅游新突破。一是利用特有的地缘优势,进一步规范市场,在目前主要的边境一日游以外大力开发跨境深度游。二是在生态旅游方面做文章。将全州打造成一个生态公园。推进康体、养生、度假、休闲旅游发展,为游客提供放松、放心的感受体验,打造美丽德宏,养生福地。打造“ 舌尖上的德宏”,以现有的土司宴、绿叶宴等美食为依托,充分发掘德宏美食,并借助企业、媒体共同开展营销,丰富旅游内涵。

旅交会上,德宏州展团通过发放宣传图册6000余份、播放影音资料、现场解答公众疑问300多人次和葫芦丝演奏等形式,向广大旅游专业人士和公众介绍德宏的风土人情。据悉,近万人到德宏州展台咨询,意向组团洽谈17个,充分展示了德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旅游客源市场。

狂欢佤山秘境沧源

甩发舞、木鼓舞,佤山男女用粗犷奔放、释放着原始美和野性的原生歌舞征服推介会现场嘉宾,向外展示沧源的独特韵味。201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沧源旅游推介会现场,秘境沧源掀开其神秘面纱。神秘的佤文化、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名茶“滇红”故乡、神奇崖画、东方狂欢“摸你黑”,秘境沧源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

沧源县副县长张君玲在推介会上介绍,沧源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兴建的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处于中缅边界中段,国境线长140多公里,有大小出口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规划区内,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沧源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在建设中,合作区是孟定(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面向东盟的经贸先行地区,也为沧源发展边境旅游业、边境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整合优质景区世博旅游推出精品线路

旅交会期间,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举办推介会。将旗下昆明轿子雪山、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丽江老君山、楚雄恐龙谷等优质景区,整合为新的深度精品线路。主要为:在传统“昆大丽”(昆明、大理、丽江)旅游产品基础上,开发推广楚雄恐龙谷——丽江老君山线路,在昆玉红(昆明、玉溪、红河)旅游产品上开发推广昆明轿子雪山——红河元阳梯田线路。 世博旅游集团研发部张岚副部长介绍,此次主要推荐的景区虽然目前知名度不高,但山水气息、历史文化均非常浓厚,在发展纯旅游、摄影、健身休闲游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云南好礼获赞旅交会

成立于2013年4月的云南旅游业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重点实施省旅发委打造云南旅游商品品牌“云南好礼”项目。

本届旅交会,签订合同7份,总金额73万元;达成意向性协议13个,总金额超过了200万元;接待客商8000余人次。通过此次展会,进一步宣传推广了“云南好礼”项目,提升了云南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也为云南优秀旅游商品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展示、销售的窗口。该会参展人员表示:明年在昆明的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将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民族旅游的本质和特点 篇12

一是“朝圣说”。MacGannell认为民族旅游作为一种影响人们的文化心态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具有深刻的精神含义, “旅游就是一种现代朝圣”, 因为它还吸收了现代社会的宗教功能。

二是“休闲观光与朝圣说”。Turner认为民族旅游一方面是休闲观光, 另一方面又是去寻找神圣的东西, 观光和朝圣两者具有融和的趋势。

三是“仪式说”。Graburn认为民族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 也是“世俗的仪式”, 民族旅游的目的不但在于玩耍和休闲, 也在于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 如同生命仪式。

四是“经济活动说”。Vonschllard认为民族旅游是外来民族进入非定居地并且在其中逗留或移动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后来的主流学者Cooper, Mcintosh, Medlik和Holloway也支持这种观点。

五是“社会文化现象说”。Jafari的定义是民族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 以及游人、产业和旅游地三者间的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六是“休闲娱乐说”。Burns, Boostin, Barthes认为民族旅游不是“朝圣”, 是一种“非真实”的虚假事件。因为“朝圣”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是对过去的一种深远而神圣的追求, 而民族旅游的目的是快乐, 因此两者在交流和互动中表现的意义不同。

七是“策略说”。廖杨认为民族旅游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当代民族、国家以经济发展为载体来实现“政治一体化”和“文化大同”理想的策略。

二、民族旅游的特点

(一) 参与性

1、民族旅游需要游客参与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民族旅游资源基本保留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之中, 即使是自然旅游资源也因其人文精神而具有深远意蕴, 因此民族旅游中的自然景观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旅游产品, 游客如果要了解内在的、深刻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就必须深入其中, 亲自体验。

2、民族旅游需要少数民族参与产品开发活动。一方面, 民族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 只有少数民族参与其中, 才能实现此最终目的。另一方面, 生活在特定环境中创造、演绎、体现和表现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的少数民族, 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指向”, 只有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保证旅游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理理事会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该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就是将当地居民作为关怀对象, 并把他们的参与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 民族性

1、民族旅游涉及和展现出的是民族关系。从表面看, 民族旅游属于个体行为, 但是由于游客和少数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成分, 其行为必然被视为民族行为, 影响对整个民族印象的判断, 甚至波及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例如, 大部分游客虽以游玩为主要目的, 但其不当行为 (例如对戒忌的触犯) 有时会伤害少数民族感情, 甚至引发民族纠纷。

2、少数民族居民也是民族旅游资源。远离现代主流社会和文明的民族和族群本身, 由于特殊的文化和生理等特征, 能够满足游客求知、求异、求新、探索等心理需求。

3、各民族旅游区都有民族特色极其鲜明的旅游资源。如民族节日, 它好似一个民族的族徽, 我们可以把一些民族节日和其所属民族划等号, 例如:泼水节=傣族, 火把节=彝族, 雪顿节=藏族, 三月歌圩节=壮族, 摆手节=土家族, 西迁节=锡伯族, 老人节=朝鲜族, 唱哈节=京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等等。

(三) 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族旅游更是如此, 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主要表现是:

1、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内涵是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给旅游者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享受”。

2、如果旅游者和民族旅游地文化之间差异太大, 就容易形成文化障碍, 引起文化冲突, 使民族旅游地吸引力减小。

3、民族旅游必将引起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一方面, 民族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观察与体验, 是一种异质性非主流社会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 民族旅游提供了异族文化接触与交流的良机, 能够实现民族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良性互动, 实现民族文化采借、融合;另一方面, 也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流失、民族文化同化、涵化、变异等现象。

4、民族旅游涉及的文化范围非常广泛。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涉及。因此, 有学者宣称:游客通过参与民族旅游活动, 可以洞察一个民族文化风貌。

(四) 对戒忌的宽容性

由于民族旅游是人们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流动,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十分重要。当然, 因为游客属于游玩为目的, 不一定都懂得民族戒忌, 因此当地土著居民一般会把游客的不当行为看为对于本民族的侮辱, 而是比较宽容。而对于严重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 少数民族则有所反映。因此, 为了防止严重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关系, 导游应该讲解戒忌内容, 提醒游客注意事项, 尊重少数民族信仰和禁忌。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2]、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 (上) [J]旅游学刊, 2001, (6) , 第21页

[3]、廖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J]贵州民族研究, 2004, (4) , 第74-75页

[4]、陈兴贵: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3) , 第93页

[5]、吴晓萍: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3, 第243页

[6]、陈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推广[D]新疆财经大学, 2007, 第6页

上一篇:实例的应用下一篇: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