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2024-09-11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精选12篇)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1

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受8级特大地震, 在得知灾难后短短的几天里面,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 献血车门口排起了长龙, 此时此刻, 全国人民心紧紧地揪在一起, 大家为的就是一个目的, 与时间赛跑, 抢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就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的时候, 我们得知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 “王老吉”为地震灾区捐出了一亿人民币, 此时我们为自己民族品牌如此“壮举”而感到骄傲, 很多人提出学习口号:“要捐就捐一个义 (亿) , 要喝就喝王老吉”。我们不仅感叹说还是自家的企业好, 我们不是在此谈论看谁捐多捐少来决定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而是通过这件小小的抗震救灾的捐款事件看到了我们民族品牌的强大。

一、民族饮料品牌王老吉的强大

王老吉为灾区捐出巨额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不是为了做秀而不惜血本做广告, 那时它真正有这个实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销售的数据来证明这些:

2002年1.8亿元;2003年6亿元;2004年14.3亿元;2005年25亿元 (含盒装) ;2006年近40亿元 (含盒装) ;2007年近90亿元 (含盒装) ;王老吉2007年的销售额已达到将近100亿人民币。几年来, 王老吉迅速崛起, 超越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销量, 成为罐装饮料的黑马之王, 荣获“2007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2007年底, 被冠以“国饮”之名的王老吉凉茶荣登人民大会堂国宴殿堂, 获得了“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称号”。在这些巨大的市场营销业绩的背后, 凝聚是王老吉成功的品牌价值, 而这个价值是由它成功的品牌定位带来的, 是立足本土文化, 鲜明的品牌个性而创造的。

二、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

我们刚刚说到的品牌价值, 麦当劳与可口可乐将他们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国,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代表的美国文化在渗透地球村的每个角落, 他们巨大的品牌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 这是与它们代表的美国文化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品牌个性分不开的。如果我们说前两者代表的美国文化, 那么在南方这片热土上诞生的王老吉品牌同样是与岭南的本土文化分不来的。王老吉之所以能在大半个中国有如此骄人的成绩, 与它成功的品牌定位分不开的。这就谈及到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市场如此巨大, 竞争也如此激烈, 要想真正成为赢家当然开始的品牌定位要非常准确, 一旦稍有不慎, 就会一败涂地。既然我们明白这个关键点, 那么也就不得不认真而严肃的对待品牌定位这个问题。

1. 立足本土文化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 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 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 至今已有175年, 被公认为凉茶始祖, 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 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王老吉在品牌起初阶段也是模糊概念, 品牌巨大的优势是有着170多年凉茶秘方支持, 岭南地区长期以来有喝凉茶降火之说, 立足于广东这个本土文化, 这无形之中为王老吉铺垫了一个很好的品牌基础, 经过对市场深入的调查得加消费者购买是处于预防上火, 而不是上火后用来治疗的饮品, 这便有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空隙, 品牌准确的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而不是治疗上火的药物, 加之“怕上火喝王老吉”准确到位的概念宣传, 让王老吉红遍大地。看来成功的品牌定位至关重要, 而王老吉准确的定位是与本土文化是分不开的。

我们先来看看品牌与文化的概念。首先看看品牌的定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 (brand) 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应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还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标志, 一个品牌能表达出六层意思:属性。一个品牌首先给人带来特定的属性。利益。属性需要转换成功能和情感利益。价值。品牌还体现了该制造商的某些价值感。文化。品牌可能象征了一定的文化。个性。品牌代表了一定的个性。使用者。品牌还体现了购买或使用这种产品是哪一种消费者。其次看看文化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提到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在品牌包含的第四层意思中我们看到了文化这个关键词, 看众多知名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品牌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没有根基的, 也是不能持久发展与壮大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广东特有的水土也造就了独特的的本土文化, 我们看看广东特有本土文化有哪些:广州话、凉茶、烧鹅、牛杂、饮早茶、北京路、莲香楼、陶陶居、古老西关大屋……等等, 王老吉正是凭借着170多年凉茶历史, 凭借这个本土文化根基, 突出了自己品牌的鲜明个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 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耐和支持。看来有着文化根基品牌有着巨大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的。

2. 鲜活品牌个性

品牌发展的问题并不是象以上论述那么简单就可以解决了, 虽然有着这个本土文化根基, 但没有鲜活品牌个性也是深埋在深巷里的酒, 不大胆自信机智的叫喊出来, 怕也是无人问津的。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就是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鲜活了品牌个性, 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赢得的市场。我们看到刚刚在品牌的六层意思中提到个性, 也就是代表着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来, 让自己的品牌区别其他同类品牌, 让人们记住你, 让你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有着独一无无二人能替的位置, 借着泰德.贝尔曾说的一句话:“当所有人大喊大叫的时候, 你就轻声细语。当所有人都奔跑时, 你悠然漫步。”这就是个性。“怕上火, 喝王老吉”正是这“预防上火的饮料”个性的宣言:“我不是单纯的凉茶, 我是带有凉茶功能的饮料”。怕上火的人们看到这个鲜明的个性立即有了回应, 也就有了之前我们看到将近100亿的市场销售额。

品牌个性即使在同质市场也能带来企业需要的差异化特征, 从而在许多方面产生真正的价值。首先, 品牌个性使品牌富有情趣、令人难忘。想想看, 我们对一个人最糟的评价莫过于说这个人毫无个性, 就算被人当作讨厌鬼也比这好。没有个性的品牌在获得知名度和建立与消费者关系方面困难重重。其次, 品牌个性激发起人们关注对品牌的活力和朝气, 这对许多品牌都非常有益。第三, 品牌个性体现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如朋友、伙伴和良师。品牌个性所暗示的这些角色使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发展更清晰。

当然我们不是要求要品牌为个性而个性忘了自己的本原, 品牌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品质好根基, 再有个性也是个躯壳, 那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当消费者第一次识破虚假的鬼脸的时候, 那也就没有消费者第二次的购买行为, 美丽的泡影即刻消失。王老吉有着好品质, 当然理直气壮将品牌个性自信而响亮的叫出来。

三、打造强势品牌, 个性需要不断印证

品牌个性需要以不断的、耳目一新的方式传达给消费者, 让消费者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 不同事件中加强对该品牌的个性的记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喜新厌旧是人类对待周遭事物的一个共通特点, 一层不变的宣传只能使消费者慢慢淡忘自己, 最终也会被淘汰, 加强品牌个性更需要与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世界几个知名品牌如麦当劳、可口可乐, 就知道它们有着鲜明的品牌个性, 而且不断在鲜活它们的个性, 通过不同方式结合着时事与最新的娱乐时尚动态, 推出一个又一个故事, 不断在加强人们对它的印象。比如美国麦当劳借着《功夫熊猫》之势, 在店内推出影片内的公仔, 让小朋友来收集。相比之下王老吉虽然也有许多与消费者沟通的活动, 但带给消费者的新鲜感还不够, 还应有更多的故事更多事件来与消费者的沟通, 越是主动积极, 越是能与消费者拉近距离, 如果等到有一天被其他品牌取而代之时再来变化也就亡羊补牢后悔莫及了。

王老吉是民族饮料品牌中的佼佼者, 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巨大的品牌价值是成功的品牌定位带来的, 是立足于本土文化, 鲜活品牌个性带来的, 但我们绝不是在这里借着王老吉, 头上带着光环说自己美丽而沾沾自喜, 也不是让其他品牌照搬王老吉的模式, 是要借着这个成功的民族饮料品牌提示我们本土的众多企业在创立和维护品牌时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让我们立志准备打造强势品牌之时, 应花更多功夫看清周围环境与自身优势, 做出准确的定位, 让自己的品牌个性鲜明, 这样之后无论做再多工作也不会偏离方向与盲目投资, 并且需要不断给予消费者新鲜感, 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民族品牌朝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 打造更多的强势品牌。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有众多人类的智慧结晶, 但偌大的一个国家, 在世界上知名的民族品牌却少之又少, 我们需要加紧脚步, 通过不断努力, 相信不久以后我们的祖国会有更多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 (新千年版.第十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86

[2][美]大卫.A艾克, 爱里克.乔瑟米赛勒:品牌领导[M].新华出版社, 2001:61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2

打造小凉山文体品牌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19.79万人,其中彝族占42.09%,农业人口占90.02%。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彝族自治县,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4年被中央纪委监察部确定为定点帮扶县,是省纪委监察厅、省电力公司对口帮扶县。全县耕地面积26万亩,林地169.4万亩,草地157万亩,有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51.4%,有12.5万亩茶叶、1600多种中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15种,其中磷矿远景储量24.8亿吨;水电可开发量56万千瓦,目前水电装机容量26.68万千瓦,黄磷年生产能力3.1万吨。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05万元,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增长24.4%;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增加277元,增长11.6%。全县有县文化馆(图书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41个。

马边是彝、汉、苗为主体民族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都沿袭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本土的民族文化,形成了马边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民族风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石梁的 巨型站佛、荣丁的东皇佛殿、劳动汉墓群、明王寺的悬托佛像、荞坝古镇的吊脚楼、三河口的古城池等古代文化遗址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汉族民间的狮灯、龙灯、牛灯,彝族羊皮鼓舞,苗族芦笙舞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特别是彝族的羊皮鼓舞蹈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音乐舞蹈,边河号子、打鼓草山歌,彝族的说唱艺术、洞经音乐是马边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彝族的口弦、月琴、马布、木叶,苗族的芦笙等是马边人民最喜爱传统民间音乐;彝族民间抹花脸、泼水、背新娘、摔跤、对歌、选美等编织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彝族揪耳朵跑、转木、独脚跳、爬竿、金鸡啄食等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另有一番情趣;以经卷、祭仪为载体,以诵经、祭祀、草扎、泥塑、绘画、占卜、治病为主要形式的彝族毕摩文化博大精深,美仑美奂;毕摩绝技更是独树一帜,他们能用舌头舔烧红的犁铧,用嘴叼烧红的铁练,空手能在沸点的油锅中捞钱,光脚能在刀山上行如平地,赤足能在火塘上舞蹈等。除此以外,彝族还有许多民风民俗,公历3月,儿童集会祭祀为主体的“阿依美格”,农历十月过年,儿童祭果树的“阿依社日”活动,女子成年,换童裙的“阿依撒拉洛”仪式,农历十月的“诺素库司”即彝族新年。这些风俗成为马边彝寨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族风情。这些民间文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马边人民共同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马边人民灵魂的家园、精神的财富。

据初步统计,马边全县民间艺人、传人约有100多人,其中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者有47人,苏尼25人,音乐艺人有31人(其中汉族20人),民间手工艺人有7人,民间特技传人有18人。彝族的口弦、马布、唢呐弹唱能手平均年龄已在50岁以上。近年来,我县的文化体育软实力建设有了一定的增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文体软实力,是弘扬马边人文精神、挖掘彝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是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充分挖掘彝族文化元素,打造彝族文化建设品牌。马边在县城规划发展彝族特色建筑,推广彝族歌舞,传承毕摩文化等营造彝族特色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以彝族风情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彝族文化县”。走进马边县城,不仅可以看见矗立在西门花园支格阿鲁射日的雕像,还可以看见富有彝族特色的装饰和浮雕。每当晨昏,城区的各个社区内随处可见披红挂绿的人们扭秧歌、打腰鼓、跳达体舞。这是马边打造“一个县域,一个品牌”的一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打造“一个县域,一个品牌”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三大目标之一,近年来,加大投入,奋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打造 文化精品工程,举办彝族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国画展,发扬彝族民间传统文化

2010年,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体局主办,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承办,大型“中国•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100幅国画展”今年春节期间在县文化馆二楼展厅展出。本次展出的国画共有105幅,其中彝族神话人物39个、彝族传说人物19个、彝族历史人物31个、彝族故事人物16个,内容涉及神话英雄、历史典故、神祗鬼怪、传说人物等,集中展现了彝族的宗教祭祀、图腾崇拜、道德习俗、丧葬礼制、部族源流、节庆渊源等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彝族文化史上第一次较完整的搜集、整理和展示;它对传承、挖掘、发扬彝族民间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和开发彝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贡献。在展览大厅,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个参观者都被那极富民族特色、栩栩如生的国画所吸引,更为那每幅画背后所隐藏的神奇故事所诱惑。

-----传承彝族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马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丰富,“毕摩经颂”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用草扎的偶像)300多种和“古”(图谱)800种。向省市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八个大项申报为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县委、县政府重要领导的关心之下,为进一步打造马边文化品牌,我县今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一届彝族毕摩“热布”草偶展览。将彝族毕摩文化中的“热布”草偶神奇和神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展示,展出时间18天,接待了中纪委、省纪委、省作协、乐山师范大学等重要团体参观。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举办彝族毕摩“热布”文化研讨会,吸引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凉山彝族文化研究成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将彝族毕摩“热布”文化的揭秘与 三星堆文化,与古老的文字起源结合起来,向世人展示了马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各局级、副局级彝族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研讨会。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大风顶业余民族艺术团活跃在边城。

今年,我县成功举办 “迎新春• 彝族风情”歌舞晚会。春节来临之际,组织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为老百姓义务书写春联。举办 “春潮涌动新马边• 小凉山彝文化习俗主题宣传日”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举办庆“闹元宵”、庆“五•一”、“五•四”、“六•一”等歌舞晚会。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

组队参加中国西部花儿会,我县选手喜获银奖,我县“焰火组合”赴成都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比赛,参赛歌曲《月琴为什么会唱歌》荣获创作奖。

-----保护与开发地域文化特色,扩大民族文化交流

我县有彝、汉、苗、壮等14个民族,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普及,我县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文化氛围也在逐步向内地向发达地区靠近,所以就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护与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已经成为我县文化工作者及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彝族、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精品。这是文化建设中的一大靓点,在全市文化工作中将占有重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彝族、苗族古迹的整理和收集。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品收集起来,一是起到了保护作用,二是为我们创作民族特色艺术珍品提供了丰富素材。彝族的婚礼、过年、丧葬以及苗族的“花场会”和“栽猫猫”等,他们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但怎样表现的更完美,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开发与创新。

近年来,我们组织编导人员多次深入三河口、大院子、永红等彝族聚居地采集彝族的音乐、情歌、对白、民谣,发掘整理了彝族传统的月琴、口眩、情歌、对唱、达体舞等特色节目,创作出了一批如《心中的神女》、《春到茶山》、《春天的使者》、《格车》、《月琴为什么会唱歌》、《山乡希望》、《欢乐彝寨》、《彝人》等,反映当代彝族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优秀舞蹈作品,扩大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围绕马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走山野之里,抓好文艺创作,做好“彝族民间文化学会”、“文艺创作协会”的工作。抓队伍建设,突出大风顶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突出彝、苗民族文化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活动,与省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大凉山雷波县等地开展了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出版了散文集《垂钓之乐不在鱼》、中篇小说集《有火的地方一片红》、文学季刊《大风顶》共8辑、马边原创歌曲集成《边河之声》。收集整理、创作、编辑小说《印象阿惹妞》、、《马边民间文化》(遗传彝文版)、《马边彝族习惯法》等作品。《探访奥运福娃晶晶的英雄祖母》荣获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作品一等奖、省新闻协会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伍克非“二十年编著燃字词典”》获省新闻协会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2010年,我县群众体育活动五彩缤纷,组织开展迎春门球、棋牌 活动,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震响马边,在城区机关,街道巡演,并在三九广场集中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信合杯”(青年)职工运动会、8月8日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全县的38支代表队400多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男女100米、400米、800米、4×100米接力,铅球、跳远和拔河比赛,既是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又增强全民强身健体意识。2010年,我县全民健身阵地不断增加,新增12条全民健身路径和5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体育馆建设如火如荼。1个体育示范社区、1个体育示范乡镇、10个体育示范村全民健身工程安装完毕。

加强业余训练,提高竞技水平。2010年,我县组织参加了乐山市中学生篮球和田径运动会,经过激烈比赛,马边一中获得乐山市初中男子组第一名,马边中学荣获乐山市高中组第五名。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摔跤比赛中,我县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金牌1块,银牌1块,铜牌3块,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参加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比赛中,我县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运动队奖。

陶克涛: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篇3

陶克涛作为一名蒙古族旗委书记,他既是一位讲政治精于区域经济的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文人,他的文化修养极高,文人气质优雅,其次他也是个民族文化的专家,尤其是对察哈尔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即使站在精于民族史的专家群中亦不逊色。

陶克涛来到前旗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已使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盎然,人欢马叫,全旗的各项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旗跃上了历史最好水平。在全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陶克涛强力打造察哈尔民族文化品牌,弘扬和传承察哈尔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追溯历史,元时期这个旗属察哈尔部落,是后来的察哈尔正黄旗,而察哈尔文化在蒙古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其文化具有独特的色彩特质。据此,陶克涛通过挖掘和弘扬,把“忠诚勇敢的将臣品质、拱卫平安的神圣使命、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概括为察哈尔文化的核心要素,并以此作为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的根基。经过两年来的挖掘打造,这里已经出现了一批最能反映和体现察哈尔文化的标志性雕塑景观,那寓意路路畅通,平安吉祥,开放进取,和谐发展的“盘扣雕塑”就把察哈尔文化和汉文化巧妙相结,令人震撼。

他为察哈尔的优秀儿子、革命烈士纪松龄所立的立马铜像,更是让人激昂振奋,高约20米的金色盔身下,是纪松龄挥刀立马的铜像,在主骑旁还紧随着烈士侧牵的小红马。据说纪松龄有两匹爱骑,一匹大青马,一匹为小红马,在抗日前线这两匹爱骑伴他奋力拼杀日寇。这座威武的一人双马的铜像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它不仅真实再现纪松龄烈士跃马扬刀的杀敌瞬间,同时也隐喻了古代蒙古勇士出征一人多马的历史。

1981年,在前旗的固尔班布拉格(汉语为三泉的意思)豪堑营山下的一处辽代古墓群,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契丹女尸,被称为千年古墓睡美人,当时轰动全国。据此陶克涛他们又通过几组名为“三泉丽人”汉玉浮雕将契丹女的生平及史实,艺术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大家进一步地感受到此地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之外还有反映北魏建国之帝拓跋珪在此狩猎、出征、习射等活动的大型浮雕,这一组组、一幅幅历史画面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当时北魏王朝的重地。叫人想象无穷。

以民族文化塑造贵州旅游品牌形象 篇4

心, 开展网络服务, 完善旅游信息系统, 为旅游者查询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新闻等提供更方便的信息服务, 使其做好旅游决策。 (3) 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关系到城市旅游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能否树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4) 建立现代化电子商务系统。现代化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方式。极大地扩展了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 改变了旅游业的运作方式。全球预订系统的建立正是旅游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网络化迈进的标志。

2.4科学规划, 保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 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开发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提高旅游科技水平并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思想, 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措施。规划应具有长远眼光, 做到科学性、美观性、实用性和保护性的有机统一。必须与景观、生态保护规划相匹配, 既要考虑到便利性、经济性, 更要考虑环境的保护。执行中更要严格办事, 保证规划不折不扣地落实。只有这样, 才能从规划与管理层次上真正建立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2.5建立环京津地区无障碍旅游区

长期以来, 由于地方利益作祟, 各地旅游割据, 在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设施建设方面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区域旅游深层次、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环京津区域旅游发展, 应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信息共通、实现共赢的原则, 尽快打造无政策障碍、无市场障碍、无交通障碍、无信息障碍、无服务障碍的环京津地区无障碍旅游区。其措施有: (1) 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 确保京津冀三方规划的相互衔接。 (2) 共同举办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活动、联合宣传促销、共推景区联票, 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3) 允许各城市旅行社可以不经地接社, 自主定房、定餐、购票, 支持旅行社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4) 进一步发挥协调机制, 建立统一的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互动机制、旅游协调配套的投诉核心, 发挥贵州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对接,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统计显示:文化体验已居于首位。民族旅游是未来贵州旅游更具魅力之处,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可以极大地提高贵州旅游的知名度, 也可以树立区域旅游形象, 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洒落于贵州民间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建筑等一直备受外国游人的关注, 对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北美、欧洲等国家的市场具有吸引力, 同样也吸引着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其他民族。

1 贵州旅游资源及地理文脉分析

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中, 有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 有风情浓郁

机制。 (5) 实现旅游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 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6)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特别的培训, 实现京津冀旅游服务标准的相互接轨, 旅游饭店英语等级证书互认等。

2.6加强全面的旅游营销宣传

第一, 政府要为旅游目的地进行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 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形象可以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二, 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河北的旅游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 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责任由政府承担, 宣传经费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河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成立旅游促销专项基金。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发展, 统一、高效配置各种营销资源, 开展多种多样的促销宣传活动。例如河北省政府可以与河北卫视合作, 拍摄河北旅游风光片, 在其黄金时段对河北省的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第三, 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营销。继续巩固河北传统旅游市场, 综合运用产品、价格、营销渠道等多种营销策略, 加大对周边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发展。第四, 运用多元化的促销方式。旅游市场营销是协调地运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公共关系等各种手段, 实现和提升产品价值。在促销推广上, 除运用传统促销方法外, 应广泛运用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旅游交易会、旅游节庆热销、互联网营销等手段进行宣传促销。

参考文献

[1]张广海, 高乐华.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空间布局研究——以青岛市

旅游产业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刘新航.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提速[N].河北日报, 2008-02-20.[3]季娜娜, 段婵婵.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SWOT分析[J].石家庄

学院学报, 2009, (5) .

[4]马德生, 王丽芹.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J].商业

研究, 2009, (7) .的布依人家, 有侗寨鼓楼中的璀璨文明, 有底蕴丰厚的高原彝家风情, 有明代汉族移民的遗存, 有王阳明悟道的地方, 有夜郎文化、有中国酒类中第一品牌的茅台酒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 极具深层次开发潜力和价值。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 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

1.1 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具有相对的惟一性和独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才有旅游开发价值, 由其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贵州近几年, 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以独特创意、新颖的方式和大手笔的运作, 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 通过不同主题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 挖掘、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目前, “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 主要是长征文化、喀斯特地质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屯堡文化、国酒文化, 茶文化等。

1.2 贵州民族文化的完好性与现实性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是保存完好的, 贵州黔东南的朗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 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 没有遭受较多冲击和破坏, 郎德上寨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雷山苗族服饰”、“雷山苗族鼓藏节”、“雷山苗族芦笙文化”、“雷山苗族银饰工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艺术”等5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3 贵州民族文化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 这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 例如, 贵州黔东南的侗家鼓楼建筑艺术、苗族的反排木鼓舞、台江姊妹节、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经过贵州的文化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们的挖掘、整理、提炼和包装, 已享誉中外, 歌舞中奔放的情怀、明媚的欢快是侗族文化的精髓, 是风情浓郁的“歌舞之乡”的杰出代表。

1.4 贵州民族文化的可展示性和参与性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 因此, 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 对外展示就非常重要, 贵州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 绚丽多姿的歌舞文化, 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是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共同特征。贵州的每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展示, 都是一次歌舞文化的展演, 都是一次饮食文化的推广, 都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 每一个民族, 都是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来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延绵不断。

2 塑造具有贵州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

塑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 必须从民族文化入手,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少数民族文化、长征文化、喀斯特地质文化、国酒文化和屯堡文化。

2.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等世居少数民族就达17种之多, 在这些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等方面, 无不蕴藏着异彩纷呈的人文文化。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 大节三六九, 小节天天有, 一年之中贵州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有1000多个, 是我国民族地区民间节日活动最多的地区。到民族地区观赏民间的婚丧嫁娶、原始纺织、挑花刺绣、蜡染工艺、银饰加工、土法造纸、傩面雕刻是旅游者必不可少的观赏节目, 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和历史遗存以其独有的魅力, 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

2.2 长征文化

“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是中国现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这里, 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走向一个个胜利。遵义古城、赤水河畔、乌江两岸、娄山雄关和息烽集中营旧址等历史古迹是长征文化的亮点, 也是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

2.3 喀斯特地质文化

贵州岩溶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占贵州省总面积的73%, 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 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不断扩大, 导致地貌演进的时空变化十分复杂, 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洼地、峰林、峰丛、瀑布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等纵横叠置, 千姿百态, 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岩溶自然综合体, 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博物馆”。

2.4 屯堡文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 如“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 为了统治南方, 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 还从中原, 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 随着历史的变迁, 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 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 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 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 既有地域文化特点, 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 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 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 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 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2002年贵州安顺七眼桥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5 国酒文化

贵州是国酒之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 茅台的酒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各式各样的酒具, 妙趣横生的酒令, 字珠句玉的酒诗、酒谜、酒联等比比皆是, 建国50周年之际, 茅台酒因其淳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

3 结语

在全国旅游市场异军突起, 游客需求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从长远来看, 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要保持优势, 致力成为旅游精品, 就要求我们对当前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深层次思考, 主动对接市场, 做大做强“多彩贵州文化”、“生态贵州, 文化千岛”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瑞, 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芙蓉, 石新荣.贵州屯堡文化溯[EB/OL].新华网, 2004-03-21.

[3]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N].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07-08-14.

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篇5

3月30日,法国施耐德电气与德国莫顿公司签署了一份并购协议,通过此次并购,对施耐德电气进入欧洲最大的德国低压安装和控制系统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莫顿公司是设计、生产和销售全面种类的中高端部件的接线装置(底座、防风雨开关等),同时也为照明、接通、高压交流电和安全应用提供控制产品和系统。在,莫顿公司的销售额接近1亿欧元,其中德国之外的业务收入占30% 。自此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经拥有梅兰日兰、奇胜、莫顿等多个开关面板专业品牌。

看到这则消息,回顾一下近年电工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从施耐德收购奇胜、罗格朗收购TCL国际电工,施耐德收购莫顿,另外几大国外的电气巨头也在中国物色合适的收购目标。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国电工中高端的竞争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合的格局。位处于中低端的民族电工品牌的将如何面对这一新的竞争环境,CWWEN西沃电工营销团队在为民族电工品牌所做的服务案例中,很多民族电工品牌的高层都感觉比较困惑,这个行业还能走多久,自己的品牌还能走多久?将如何面对?CWWEN西沃电工营销团队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宏观的应变战略供民族电工品牌参考:

一、品牌创新 分庭抗礼

目前,电工行业的国外品牌极力追求品牌本土化,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尚在国外设计生产,受成本的因素影响,他们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内考虑本土化,

也就意味着抛去市场定位的因素国外的品牌的制造成本将与民族品牌的制造成本差距逐步缩小。民族电工品牌普遍定位于中低端。产品的赢利空间无法与国外的品牌抗衡。而目稍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又受到营销渠道的退化的困扰,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渠道的忠诚度下降。尽管可以采取一些营销技术性处理增加渠道成员的赢利空间,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对处于这一状态中的民族电工品牌,要考虑实施品牌创新的策略。首先:产品品质创新。以目前中国电工产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能够接轨,只是在装配的自动化水平稍逊,但中国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能够平衡这一差距。也就意味着民族电工品牌在产品的精密度上只要在产品的模具制造、注塑的设备前期投入加大,在与工艺与品质严格控制,能做出与国外品牌的同质产品因为在技术上不是问题,目前国外的知名的电工品牌有不少在中国ODM制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品牌形象创新。民族电工品牌受历史原因影响普遍存在品牌形象老化,品牌形象低端化的现象,与国外的品牌差距巨大。目前珠三角的少数品牌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在逐步的改进中。从目前的国内电工市场来看,我们民族品牌的终端展示物料的成本投入与国外品牌的展示投入成本几乎是一致的,但效果相差甚远,以出样板为例,材质无非是亚克力或雪弗板,但是除去品牌影响力的因素外,更大的是形象设计差距,可以这样的去理解:效果是80%的设计,20%的制作材质。当然这其中还有形象传播的人为控制问题,以合适的标准在合适的地方展示合适的道具。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6

摘要: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商品质量、服务的竞争,更是商品形象和品牌的竞争。商品品牌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广告语言,通常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品牌的翻译多采用音译,务必要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品牌;音译;译入语;文化失语;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81—04

品牌名称作为商品的“门面”,其翻译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海外能否打开销路,甚至是该企业命运的好坏。品牌名称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粗略来看基本上有三种方法:意译,音译,意、音译结合。然而品牌名称因其固有的“独特性、专有性”,常常被纳入到“专有名词”的行列,另外,企业也都想保持其品牌名称在国际市场上的统一性,因此品牌在翻译时多采用音译法;所谓音译,简单表述就是:基本上以“谐音”为手段,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其原语音节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音节,并用译入语的语言符号形式表示出来,如“Nike——耐克”。其实“Nike”在英语言文化里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该商标在原语语言文化里的寓意不言而喻——穿上Nike运动鞋就有了胜利的保障。翻译成汉语时,似应音译成“那可”或“娜基”。但是在汉语言文化里是没有“Nike”这个胜利女神,即便将其音译成“娜基”,保留了所谓的“洋腔洋调”,使中国人知道这是个人名什么的;但是对其寓意中国人是难以体会的,更谈不上在文化心理上认可、亲近该品牌(商品)了——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失语”现象:即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按母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文化概念,由此所造成的语用失误、文化冲突现象。即便译者匠心独运地将其改译成“耐克”(大体上仍属音译),其内在的民族文化色彩基本褪尽。但是“耐克”这个词在汉语言文化里不仅能表示该品牌属运动产品性质,而且还能暗示该品牌产品经久“耐”磨损的特点,甚至预示着穿上它就可“克”敌必胜。这种音译名的涵义与厂家取名为“Nike”的初衷也就“不谋而合”,基本上弥补了“文化失语”所带来的不足,为这种商品在中国迅速开拓广阔的市场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由此可见,鉴于品牌翻译的重要性,在采用音译法翻译品牌名称时也需要将译入语的民族文化特征考虑在内,最好是能与译入语民族文化底蕴“不谋而合”,这样方能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心理认可,从而为打开该商品的销路打下基础。本文试从理论和实例两个方面来阐述音译品牌名称需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这一理念。

一、理论上的必然性

(一)语言和文化间的紧密关系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交际工具。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语言的起源也丰富多彩,甚至每个字词究其根源都可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比喻或象征。语言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各种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运用各种组合规则和表现形式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不管怎么说,它均要得到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成员的认可,从而使语言显然具有民族特性。相对来说,文化一词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狭义上是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上基本可以理解为特定区域的民族在一定时期所具有的独特信仰、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在具有民族特性这一点上语言和文化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看,品牌从一种语言音译成另一种语言,该品牌所富含的文化底蕴在变通地破译时(这里主要指音译)需要迎合目的语即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否则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失误及文化冲突也就不可避免,该品牌的商品就得不到译入语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可,该品牌的音译也就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再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西方学者莱杜(La—do)曾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写道:“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约束的影响的,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这表明:特定语言承载特定的文化信息,特定语言受特定文化的制约;语言本身带有很深的文化烙印。品牌名称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必须反映特定的文化底蕴或说受到特定文化底蕴的制约。其实两者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简单地说: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其内容;文化的丰富催化语言的成长,语言的完善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也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总体。”因此品牌翻译表面上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实质上还要牵涉到相关文化信息的变通转译——笔者认为这才是衡量一个品牌名称音译质量高低的内在标准。所以从事商标翻译时“不仅要懂得语言文字,更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国别文化和商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翻译事业”。我国英语界前辈王佐良先生说得更是直白明了:“翻译者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此翻译品牌名称即便是采用音译法,也必然要考虑到译入语民族的文化特色,否则品牌音译就有失败的风险。

(二)品牌翻译的现实目的性

在目的论出现以前,诸多翻译理论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译者关注的是翻译对等问题即是语意层面上对等。于是他们提出了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并围绕“哪种译法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争论了多年,但至今都没有定论。后来随着诸如合同翻译、论文翻译、科技翻译等非文学作品翻译的大量涌现,译者开始关注文本之外的因素,如委托者的要求、译文的功能、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等,他们强调的是文本功能的对等。其核心理论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威密尔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语义对等观念的束缚,提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在他看来,“决定一切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就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居于首位的当是目的性法则(skoposrule),然后才是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在此种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译文中寻求其它方面的补偿,从而尽可能地完成交际目的。简言之,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松开了套在译者脚上的镣铐,也松开了紧箍在人们思想上的枷锁”。

从品牌名称角度来看,其本质是一企业商品区分其它企业商品的标记,这种“区分”的最终目的还是消费者记住、认可并最终购买该企业的商品。品牌名称经音译后如果达不到此目的,无论如何也算

不了成功、出色的译例。在消费者还未购买该企业商品前,出口企业得想方设法让海外消费者在语音上记住、心理上认可该品牌。品牌名称的翻译多采音译法,通过音节的模拟、改动、修饰达到朗朗上口、好听易记的目的;可要想消费者在文化心理上认同该商品,首先就得使品牌名称经音译后能够迎合译入语民族文化底蕴特征,即音译文本字面所能引起的所有联想意义不得与译入语民族文化相冲突,否则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会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不适避而远之,这时还谈何开拓商品的海外市场?还谈何音译品牌的成功呢?

二、现实性

(一)外来品牌的汉译

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生产厂家出口商品前都非常注重品牌的翻译,一般都要组成一个专门的智囊团性质的机构,事先进行一番周详的市场调研。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是80年代中期日本化妆品KissMe的翻译。当时日本生产企业习惯性地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对中国化妆品牌市场进行了仔细周全的调研。结果认为“Kiss Me”作为该品牌的英文译名,出口到西方能够借此直接向消费者传输这样的信息:女性使用该商品后将会风情万种、令人着迷,会吸引众多的男性。这较符合西方人对性感、男欢女爱大胆直露追求的民族文化心理。但是中华民族却是一个在文化心理上推崇含蓄美的民族,尤其是对性和爱的表达更是“欲语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且80年代中国“国门”刚开,中国女性对外来文化的可接受程度有限,受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影响女性内心基本上还是趋于保守,如果译成“吻我”显然过于张扬而得不到当时女性消费者的认可。于是就大胆地音译成“奇士美”:“奇士”与“骑士”谐音,“美”即“美好”、“爱美”之意,给消费者以“英雄美人”、“用了就能变得奇美无比”等美好的形象联想,语意上的这些美好的联想都能迎合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而且给人一种“洋味十足”的感觉,从而能够满足国人对进口商品的购买欲望。这样就在顾及中华民族文化品味的同时,同样也基本表现出了Kiss Me所要表达的内涵,这里舍意译而采音译同样形神兼备,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总之,“该品牌汉文译名在不失品牌特征的同时,迎合了中国女性含蓄的爱美特点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中国造就了‘奇士美这个唇膏品牌,使许多爱美女士趋之若鹜地前去购买,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

(二)中国品牌的英译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品牌也开始且必需参与国际竞争,这是趋势或规律。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规范和对外国文化的逐步了解,国人也开始注重品牌的翻译,品牌的翻译也因此趋向理性和成熟。如国产胶卷“乐凯”,“乐”即“高兴”、“凯”即“胜利”,外出旅行高高兴兴、买了“乐凯”便可“凯旋归来”,该品牌名称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国人出外旅游都希望快乐开心、平安无事的文化心理需求。在这点上西方人也有所祈祷、有所忌讳,如西方人因宗教信仰、文学宣扬等方面的原因大都怕也惧怕"13日”和“星期五”,如果某月的13日恰是星期五那可是最没运气、最为晦气的日子,据传每逢此日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罗斯福也拒绝出行。于是厂家便音、意译结合(主要是音译)将其品牌英译成“Lucky”,在英语里“luck”与“lucky”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形容词,均与汉语里的“运气”相关,拥有(买了)“Lucky”当然会高高兴兴外出、平平安安归来,这怎能不会引起海外消费者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呢?当然也有专家学者本着认真的态度对此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客观而言,这仅是从翻译的角度在诠释问题,撇开此,Lucky不过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词语,其在英语读者心中的分量及所能引起的联想究竟如何尚不得而知,毕竟英语中含有类似褒义的词不在少数……我国的“珞珈山”牌印花布也译作LUCKY。东一个Lucky,西一个Lucky,这样的译名到目的语中会不会如人们期望的那样lucky?”但这种做法本身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厂家已经开始注重品牌的翻译,并试图去迎合译入语民族文化的底蕴,这该是件好事。

中国品牌英译的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国浙江省的品牌服装“雅戈尔”,英文译名是“Younger”。在汉语言文化里“雅”字道出了西服的品味,“戈尔”发音时需翘起舌头、洋味十足,可谓全“中西合璧”、“派头非凡”;在英语里,“Younger”是“young”的比较级,90岁的老人听了都会明白其寓意:穿上它会使你更年轻的!这实在是高招:一、它表面上是在赞扬消费者穿上之后的风貌,实则是在赞美自己商品的品味和质量;二是这个译名很好地迎合了西方民族的崇尚年轻的心理文化:不同于极有怀旧情结的中华文化——中国人向来喜欢称老,老是资格、经验的象征;然而英、美民族崇尚年轻,认为年轻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所以年龄在英、美文化里是个非常忌讳(taboo)的问题,问对方的年龄是很不礼貌的,但是你可以称赞其年轻,这是绝对可行的,商标音译“Younger”在这一点上是极其成功的。

三、结语

总之商品品牌作为一种商品广告语言的浓缩,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种商品能否在另外一种文化背景下推广开来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与这种品牌翻译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否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直接相关。眼下中国已经进入WTO五年有余,中国市场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中国商品必需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商品质量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更是企业商品形象的竞争、商品品牌的竞争。这就涉及到品牌名称的翻译问题,而中西方文化间的较大差异无疑增加了商品品牌的翻译难度。品牌音译过程中常常存在“文化失语”现象,译者通常只能借助于相类似的语音来巧妙变通地阐释品牌名称原有的文化底色以最终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但是品牌译名又必须言简意赅、响亮顺口,要兼顾两者,实属不易。笔者才疏学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把品牌音译和文化底蕴这两个很少关联的概念放在一块,作为一个论题提出来,期望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这个问题,不断探索、分析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中国品牌角逐于国际市场做出译界应有的贡献。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7

一、以繁荣校园文化为依托, 促进特色学 校发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塑造, 有感染和熏陶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应突出其教育性的特点, 把握教育性原则,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载体作用来传承民族文化。因此, 学校确立了“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办学理念, 构建了具有传统风格的校园文化体系。在硬件方面, 将教学楼装饰成传统风格, 并张贴传统文化海报以便宣传。在软件方面, 第一, 以“古韵立志、书韵飘香、特色绽放”为三个主题, 突出学校艺体融合的办学理念, 感染和激励广大师生趋向真善美;第二,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少年志则国志,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报国理想,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 拓宽多种教育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 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特长, 例如, 我校围绕民族体育——抖空竹、打花棍, 民族音乐——葫芦丝、古筝, 民族美术——中国画、剪纸、篆刻及古诗文的背画唱开展教育活动, 成立了“青青”传统体育社、“动感节拍”舞蹈社、珍缘书画社、“丝竹”民乐社、“新叶”篆刻社等社团, 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 彰显学校特 色发展

特色提升质量、特色创优品牌、特色促进发展, 学校坚持把艺体特长办学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坚持把艺体特长办学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同时还要求加强体育锻炼,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确保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的时间,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同时, 要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结合国家的要求, 确立了“学校规范+特色, 教师德高+业精, 学生合格+特长”的办学目标, 在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传统文化建设, 从而彰显学校的特色。

在具体实施上, 我校积极开展体育、艺术的特色活动, 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在教学方面, 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艺术兴趣为目的, 以掌握运动方法和艺术技能为根本, 及时发现问题, 经过讨论进行教学改革, 从而把我校打造成参与面广、水平较高、设施完备的体育、艺术特色学校。

三、以突出艺体特长为统领, 引领特色学 校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期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并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 培养个性和专长。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自由游弋, 在艺术的天空尽情翱翔, 在健康快乐中逐渐成长。我校是北京市课间操示范学校、朝阳区田径传统学校和朝阳区体育学科基地学校, 学校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之优势, 在2002年将民间体育活动抖空竹引入校园, 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亮点, 将抖空竹活动纳入教学当中, 并多次参加市区表演、接待国际友人, 在长期的学习中, 师生创编出几十种抖法, 弘扬了民族体育特色。2006年成功召开朝阳区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校本教材的研发, 我校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积累了经验,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学校又将打花棍引入体育活动中, 使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为我校的民族体育项目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引进了传统体育项目之后, 我校还将它们编成课间操, 开展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的教育活动, 达到育人、育智、育体、育心的目的, 形成人人热爱民族体育、人人关心民族体育、人人参与民族体育的氛围。与此同时, 在深化我校已有的民族体育特色的基础上, 将民族艺术教育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特长, 形成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育情的艺术教育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此外, 我们还开设了葫芦丝、古筝、毛笔字、国画等课程, 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艺体教育品牌。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8

一、贵州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基本要义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贵州民族文化聚集了其居住在贵州本土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工具以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节日风俗构成。贵州省是民族大省, 近年来, 其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迅速, 特别是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大型民族文化活动、文化影视剧等在经济发展中成效初显, 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 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变迁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空间, 特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需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 摆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不足以及过度依赖文化创意与广告宣传等传播形式, 培育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社会存在的知名度, 在社会形态中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 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品牌建设是助推文化产业经济的细胞, 是带动经济效益的动力。民族文化本身有自身的特色。品牌建设包括了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文化品牌建设则是在文化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种相应的文化产品的知名度, 树立品牌形象, 实现品牌扩张。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包括了对文化产业产品的设计、宣传、维护, 对民族文化产品品牌资产建设、信息化建设、渠道建设、客户拓展、媒介管理、品牌搜索力管理、市场活动管理、口碑管理以及品牌虚拟体验管理等。贵州民族文化有自身独特的民俗感染力, 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发起点, 如何结合自身文化内容进行品牌建设是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基点。

二、树立品牌建设意识, 突破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理念

贵州省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号召下, 其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 从政府到企业到高校单位对民族文化产业的认同度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上有更高层面的进步, 以系列的文艺活动为载体, 对文化产品的宣传从市场手段到资本化运作再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的转换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模式, 面对民族文化的巨大潜力, 通过文化与经济交融、决策与操作互动, 文化振兴通过文化产业化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然而, 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 对文化品牌建设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建设优质的代表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的产品和产业链是突破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品牌是一种符号, 是对文化产品的精神诉求, 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向心力凝集的中心。成功的文化品牌不仅能为民族产业带来丰硕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是文化企业自身发展的具体表现。国外知名的文化企业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以及“好莱坞影视基地”等为代表在品牌建设成功后为随之而来的文化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后续拓展模式。贵州省有自身的民族文化, 依托自身文化的特点, 开发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繁荣的重要途径。

品牌建设意识的形成是发展文化产业走向真正商业模式企业发展的成熟过程, 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局限, 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需突破既有文化体制的约束,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传统文化属性中的演艺、广电、期刊、报业出发, 培植与贵州民族文化相同的产业模式, 突破文化体制局限, 加强文化产业的共融性, 实现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与食品业、文化与手工艺产业等结合, 建设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品牌, 实现黔东佛教文化、黔东南侗苗文化、黔北长征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和黔西北彝族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通性, 用品牌建设造就民族文化产业的互拥。

三、依托贵州民族文化资源, 建设文化产业独有品牌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的蓬勃发展中, 取得了成效性的成果, 从“贵州现象”到“贵州力量”形成了一大批贵州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是突破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 深化机制改革, 形成以文化消费为引导的品牌培植。

传统文化在传播与发展中会受思想观念引导力量的束缚, 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过于人文的传递和规避一些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人文经济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则需要突破人文意识的局限, 有益地吸收消费者的文化选择, 向更为精准的消费需求靠近, 将民族文化产品与消费者选择紧密联系, 挖掘一批有代表性有的贵州民族文化产品, 树立贵州民俗的文化品牌。在互联网+时代下, 通过大数据选择消费者的习惯审美以及差异化比较, 培植一批既符合贵州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又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文化品牌企业和文化品牌产品, 提高其文化市场占有率。

(二) 依托现有民族产业模式, 修正品牌标榜。

文化产业是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效结合的产业模式, 其民族文化因子是连接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纽带。产业化输出不仅是对产品的有效输出, 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有效穿凿。传统文化在历史沉淀和民族民俗习惯的传承下累积了文化力量, 其输出模式则主要依靠传统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和动漫为形式。依托现有文化输出模式, 形成与传统产业的有效结合, 实现产业与文化、企业与文化、文化产业化的穿插发展模式, 建立一批有文化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产业。贵州省内民族文化是其文化挖掘主体, 而同时其他行业产业也拥有与本土文化共同的渠道, 依靠政府机制和企业的有效改善, 实现企业与民族文化的相通, 打造文化品牌产业是协调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渠道。

(三) 成就一批精品文化产业, 实现品牌保护。

在已有文化产业和文化意识基础上, 培植一批精品文化产业, 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的又一渠道。以既有“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例,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沉淀, 其影响了一系列的文化和产业行业, 从选拨、歌唱、舞蹈、小品等赛事安排, 到活动宣传以及深入各地域市州县的意识形态的传播, 不论在经济创收还是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品牌文化力量已经在贵州本土乃至其他省份占据相当产业值, 其文化品牌的内涵建设更进一步向酒、茶、金融等行业扩展, 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品牌效应。成就一批类似精品文化产业, 实现民族文化的品牌基地, 有效运用品牌力量进行品牌增值。

(四) 整合品牌产业, 发展产业集群。

贵州民族文化其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不仅与传统文化行业相通, 同时也有自身的民俗特点。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以自身的产品特点为主, 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则汇集到各行各业。以各行业产业市场为渠道、以贵州本土多民族为内容, 整合文化品牌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 开发有民族特色的名村古镇、体现民族民间特色的手工艺产业, 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演艺影视剧和民族民间节日庆典活动等, 进而从民族文化产业链条上培植更多共同性的民族文化品牌产业, 形成多维品牌产业集群。文化品牌的整合过程, 既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也是文化产品输出和经济效益创收的增值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晓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新视野.2014 (05)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9

鉴于旅游品牌资产的重要作用, 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品牌资产评估方面的不断研究, 如Konecnik和Gartner (2007) 分析了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因子, 认为不仅要注重目的地形象, 还要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和忠诚度等多角度来评估[1]。Boo、Busser和Baloglu (2008) 建立了基于游客的品牌资产模型并将其运用在多个目的地的研究中[2]。崔凤军、顾永键 (2009) 提出了景区品牌资产评估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指标体系, 并运用品牌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将非经济性和经济性指标联合起来, 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模型[3]。曹晓鲜 (2010) 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区域品牌资产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的内涵、特性及其构成体系, 并结合湖南西部地区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进行了具体研究[4]。显然, 上述研究已表明学者们对旅游品牌资产问题的高度重视, 但研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具体旅游地品牌资产的研究方面, 针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资产价值评估研究还很少见。基于此, 本文以大湘西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研究将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构成

品牌资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是指一个既定品牌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5]。很明显,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品牌资产, 它属于一种区域品牌资产[6]。借鉴蒋廉雄 (2005) 提出的区域品牌资产的定义, 在此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界定为:在满足外部文化旅游者的需要、实现内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者目标一致的基础上, 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地品牌的游客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以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效应和竞争能力, 为民族文化旅游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居民创造最大的附加值, 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地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实现。根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特性, 我们可以从其核心价值来源的角度, 通过较深入的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来诠释其价值构成。

1.理性价值是旅游消费者通过其在整个消费过程所接触到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对旅游地的直接价值的评价,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 使其具有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特性, 从而显示其差异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也就是最直接的旅游吸引物, 如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品等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 由这些资源和产品传达出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 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特色性优势。

2.象征性价值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品牌个性, 所谓品牌个性是企业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风格而产生的区别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品牌特质, 是品牌独特性的表现。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表现, 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 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言, 其品牌个性塑造的核心就是要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气质差异, 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由于大多数的景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性, 那么民族文化旅游要体现其差异性, 更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 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元素。

3.感性价值是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地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在少数民族地区, 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对旅游者来说具有一种新奇感, 易被认同和便于参与, 亲身体验异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 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最明显的一大特色。丰富的参与体验感知, 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缤纷多彩、独特的旅游形态。另外, “非标准化往往才是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因此对服务企业而言能够提供有别于他人的服务就代表着自己具有一种优势。”[7]因而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服务在标准化基础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差别也能成为一种优势。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要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 在指标的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从多角度来综合判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价值; (2) 顾客主体原则。旅游者对旅游品牌价值的形成与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需要考察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认知、态度、文化旅游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3) 层次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按照各要素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断细分。 (4) 动态性原则。即指标的设计既要有反映现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指标, 也要有反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潜在价值的指标。

2.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内容。品牌资产实质上是一种来源或基于消费者的资产, 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质量、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消费者这四个核心特性, 那么在此主要从消费者即旅游者这一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具体来看: (1)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 与备选旅游目的地相比, 对民族文化旅游地资源和配套设施的全面质量或优越程度的感知。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品质认知度的评价主要通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指标来进行, 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品质的重要来源, 是最核心的价值, 而基础设施的健全程度也会对旅游者对其品牌品质认知度产生重大影响。 (2)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地或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凭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 主要从旅游市场和客源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 其中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而客源市场则决定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能否保持竞争优势。 (3)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是指该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在旅游者认识到或记起该旅游地属于何种资源类型或其突出特点的能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被旅游者认可的程度、品牌个性、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区位特征等因素都会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产生影响。 (4)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同一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产品或反复地向亲友以及其他人推荐某个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忠诚度可由游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 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识别程度, 并受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 (5)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某个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能够联想到的与该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相联系的所有事情。民族文化旅游地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都会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产生更为持久和根本的影响, 旅游地环境的舒适度、安全性、产业发展的条件及受重视程度等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直接关联, 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提升至关重要。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析, 在此构建出衡量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5个一级指标, 10个二级指标, 28个三级指标组成 (如下页表所示) 。

三、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分析

大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 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 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以张家界市为中心的北部土家族文化旅游圈、以吉首为中心的中部苗族文化旅游圈、以怀化市为中心的南部侗族文化旅游圈, 构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民族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性、体验性、原生态等特点日渐成为更富内涵和价值的旅游资源, 从品牌核心价值的角度来看, 品牌价值的构成是多方面的, 其核心价值的来源也是不同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便是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重要来源。大湘西的吊脚楼建筑群、德夯苗寨、板岩寨、古镇城堡城墙等民居文化, 苗族服装配饰、蜡染扎染、土家织锦等民族工艺文化是形成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性价值的基础;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歌舞等民俗文化, 神秘的巫傩、土司、赶尸等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等体现了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象征性价值;具有酸、香、辣特色的湘西饮食文化, 由上刀梯、下油锅等绝技绝活和八人秋千、玩龙灯、鼓舞等地方传统项目形成的民族体育文化便构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的感性价值。

依据所构建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构成层级及相应的测度指标, 结合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构成, 我们可以对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作简单的评价分析:

1.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度的评价。首先, 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来看, 千年古镇凤凰、德夯苗寨、美丽的王村芙蓉镇、南方长城、里耶古城、名人故居, 民族风俗等人文旅游资产都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感染力和名人效应, 这些都是具有较大的游客吸引力的品牌资产。其次, 随着大湘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各项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如在交通方面, 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尽最大努力支持湘西州交通建设。

2.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的评价。大湘西是湖南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方, 并且因其具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域优势, 该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 从2005—2009年的五年间, 大湘西的旅游收入在不断增长, 但在湖南省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 从2005年的22.34%降到2009年的17.99%, 这说明其竞争力有减弱的趋势。

3.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的评价。目前, 张家界拥有国家等级旅游区 (点) 数14个, 湘西州拥有“国字号”旅游招牌13个, 怀化市具有国家等级旅游区 (点) 17家, 这些旅游品牌增强了大湘西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但就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而言, 还不是很鲜明, 没有将大湘西丰厚的自然景观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提升。

4.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忠诚度的评价。除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外, 旅游服务对旅游者的影响也很大。在大湘西众多的旅游景点中, 有些旅游景区就存在欺诈游客的现象, 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游客的满意度不高。另外, 旅游地存在的负面宣传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的旅游品牌忠诚度, 如湘西土匪之说等。

5.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联想度的评价。就旅游地环境而言, 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 旅游地环境维护较好, 能给旅游者带来一定的舒适度。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主要由理性价值、象征性价值和感性价值构成, 基于此, 主要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度、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忠诚度和联想度五个角度构建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大湘西为例, 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品牌资产评估,大湘西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 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 (2) :400-421.

[2]Soyoung Boo, James Busser, Seyhums Baloglu.A model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 2008, 30 (1) :1-13.

[3]崔凤军, 顾永键.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J].旅游论坛, 2009, (1) :67-71.

[4]曹晓鲜.基于协同的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99-103.

[5]Farquar, P.H..Managing Brand Equity[J].Marketing Research.1989, (9) :24-33.

[6]蒋廉雄, 朱辉煌, 卢泰宏.区域竞争的新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5, (11) :107-116.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10

近年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家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由贫转富,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很快, 少数民族的家庭收入成倍增长。这些富起来的少数民族, 开始大量消费和使用各类现代工业产品。随着这种消费趋势的发展, 品牌意识已经开始在他们的购买行为中树立起来, 并且有逐渐强化的趋势。而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风俗信仰构成的民族文化观念, 对他们的品牌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的聚居区主要在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的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地。2012年8、9月份, 我到青海、西藏的藏族地区去考察。通过这次考察, 我也加深了对藏民族的了解。藏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至今大部分人仍然说藏语。随着与内地交往的扩大和藏区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藏民能够听懂汉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现行的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 同时也相互影响了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公元7世纪中叶, 佛教从唐朝和印度传入了西藏地区。佛教可分为三大部派, 即古代部派、大乘教和密宗。藏民族信仰的是大乘佛教, 并吸收了藏民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 形成了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进入9世纪后, “藏传佛教”为藏民普遍所接受, 并逐步深入到了藏民族社会各个阶层领域。藏民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师”, 藏语称为“喇嘛”, 所以藏传佛教亦被称为“喇嘛教”。

在连日来的考察中我发现:这几年, 富起来的藏族牧民很多都购买了自己的汽车, 其中购买越野车的数量占了很大比例。这不难理解, 由于当地大多数是高原地区, 山路多、土石路、湖泊湿地多, 一些牧民经常要跋山涉水, 越野车的性能可以很好的适应这种气候和路况特点。但是在这些越野车中, 大多数的品牌是丰田系列。这种现象与其它地方各种品牌都有不同, 我想, 如此高集中度的品牌选择必有原因。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偏好不同, 经济实力和家庭支出更是千差万别, 何以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丰田?这些年, 日系车的确在中国下了很大的功夫, 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但在中国其他地方, 日系车的本田、日产都不亚于丰田, 况且单就越野车来讲, 日本的三菱也很优秀, 其品牌认知度和性价比至少不比丰田差。欧系车的质量口碑一直比日系车更好。再加上近年韩国的现代及我国的长城等品牌的性价比应该更高些。何以在青藏高原丰田似乎一枝独秀?

带着这些疑问我再进行了更深次的探究后发现, 有些牧民是购买了其他品牌的汽车, 但是这些车的车标却被换成了丰田的标志, 因此更进一步造成了路上跑得都是丰田越野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为了面子, 直接换上奔驰、宝马的车标不是更能体现吗?

接下来, 在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我又发现, 跑的出租车大多是另一个品牌——中华轿车, 且是定位于商务或公务用途的那一款。疑问又来了, 就出租车来讲, 品牌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经济性、性价比才是第一位的。这一款作出租车的中华轿车, 车体较宽大, 其更适宜于公务用车, 在城市中驾驶的通过性不如那些车体较小的车型更灵活。其排量又大一些, 肯定比其他排量小点的耗油量高。虽然具备舒适性这一优势, 但拉萨毕竟比中心城市的发展还是落后很多, 而出租车却比这些个城市高级一些。在西藏考察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发现, 当地很多车内的饰品或挂件也高度的一致, 大部分是牛头饰品。我们去购物店, 购完物他们赠送的小礼品是牛骨制作的牛头工艺品。跟随当地的旅行团旅游结束, 导游所送的纪念品也是牛头工艺品。

带着这些疑问和发现, 与几个藏族司机和导游交谈时我问他们, 当地人为什么喜欢买丰田车?他解释说, 因为丰田车标像牛头。我进一步问他们, 你们养耗牛、吃牛肉、喝牛奶做的酥油茶, 家里挂着真的牛头骨, 车上和脖子上挂着牛头工艺饰品, 有的牧民家里烧牛粪, 买车喜欢“牛头标”, 你们究竟对牛怎么看。他们说, 牛是他们的神。耗牛还被称为高原之舟, 至今依然有些牧民还靠它来运送东西。

他还说暂时买不起丰田车的就用丰田车标换掉原有的车标, 我想这些人一旦有了条件换车, 首选肯定会是丰田的。

因当地的藏民都信仰藏传佛教, 大街上随处可见手里拿着转经筒不断旋转的藏民。即使在偏远的公路上, 也经常会碰见远道而来的藏民或几步一磕头, 或手持转经筒不断旋转。我便想到了中华轿车的车标上, 那也是一个非常像中国象形文字——牛, 而整个图案形状又像是藏民手持的转经筒, 至此那些难以理解的现象都显得合情合理。他们把非丰田车标换成“牛头标”并非为虚荣, 而是缘于至深的宗教信仰, 因为牛是他们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 中华车的车标既像牛头, 又像藏民手里的转经筒, 这些元素契合着他们的宗教理念, 使他们在潜意识里就认可了这些形象。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一词的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 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在藏区, 对耗牛的崇拜由来已久, 至今仍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他们把耗牛的头骨, 牛角作为灵物供奉, 把耗牛尸体当作镇魔驱邪法物, 有的藏族地区还有专门祭祀耗牛神的年。在嘉绒地区, 对耗牛的崇拜亦是多方面的, 他们在石墙上面嵌上白石耗牛头, 刚杀的牛头也往往供于房顶。在寺院、经堆之上, 也供有刻上经文的牛头, 虔诚礼拜之。嘉绒藏人还要过独特的祭耗牛神的年, 名叫“额尔冬绒”, 时间在藏历的十一月十三日, 乃是传说中嘉绒先祖“额尔冬爷”的生日。额尔冬爷爷在传说中的事迹, 与《格萨尔王传》很相似, 由于它神通广大, 能上天、入地、下水战胜各种妖魔, 嘉绒人得以安处。而“额尔冬爷爷”的原身 (法像) 即为牛首人身, 所以每逢过嘉绒年时, 土司、土官、守备、大户人家都要用面做一个二尺多高的牛首人身像, 供于家中神主位上虔诚拜之。另外, 四川西南部的冕宁藏区每隔十三年要在藏历的正月举行为期三天的“祭牛王会”, 可见这一古老信仰的生命力了。

通过这段邓廷良在《嘉绒族源初探》中的文章片段可知, 牛头的崇拜在藏区的虔诚状况。

联系丰田和中华轿车在藏区的实例可见, 当某个品牌中的某些元素契合了人们的信仰、崇拜、民俗时, 这个品牌就会得到极大的认可。反之亦然, 同样是丰田车, 当年它的一款主打越野车型——霸道的广告, 是把两个石狮子设计进画面, 一个石狮子给这款车敬礼, 一个石狮子俯首低头。由于石狮子的形象一直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之一, 且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始, 而卢沟桥最著名的就是石狮子。这些因素联系在一起, 使人联想到很多。因此, 该广告一出, 全国骂声一片, 认为伤害了民族感情, 有辱华嫌疑, 甚至网上发起了抵制购买丰田车的呼吁, 很快这个广告就被撤换掉了。由此我们来解释下“品牌”一词, 简单的讲:“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它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他们元素的组合所构成。更确切地说, 它是一种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许, 丰田越野车和中华轿车在藏区的例子是个案和巧合, 决非厂家有意为之, 但在品牌推广和传播上却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一是品牌文化元素与民族文化元素的契合。品牌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当然是这个企业在发展中刻意形成的。一个品牌文化也会包含许多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的契合点越多就越受其欢迎和认可, 没有契合之处就不会得到认可和欢迎, 如果相抵触就会得到抵制。此种认可和抵制, 当这个品牌是另一个民族的代表性品牌或文化时尤甚。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关系的好坏的巨大影响。

二是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具有民族性的, 其强大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代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的品牌往往具有地方民族的特色, 大的、国际性的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特色。越是国际性的品牌, 其文化内涵越具有民族性。一个品牌在发展形成过程中, 如能把本民族优秀的历史、品质、特点等元素充分发扬, 反而会容易得的国际认可, 容易走向世界。

三是品牌文化在民族文化面前是渺小的, 民族感情是品牌传播的“心”。品牌传播一定要重视民族情感这一因素。一个民族, 无论人多人少, 历史是否悠久, 他们都对本民族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自己可以挑毛病, 而反感外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更不会允许一个品牌去伤害甚至侮辱自己的民族情感。一个民族信仰的形成、图腾、辉煌、忌讳、屈辱, 都是这个民族最敏感的, 再强势的品牌在民族文化、民族感情、民族大义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总而言之, 品牌文化具有民族性, 而一个民族无论大小, 无论中外, 它的文化观念对一个品牌传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世界上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繁衍、发展过程中, 在生产生活、组织制度、人生价值观等层面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历史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信仰以及传承方式, 这些便构成了该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中, 文化观念会成为每个人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这些民族文化观念, 影响着本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品牌传播中, 品牌文化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曾经的民族品牌 篇11

我们所关注的那些曾经的民族品牌,是指过去曾以“民族品牌”自诩并获得民众认同和支持,如今虽被外资所控制,却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民众“惯性地”以为仍然是值得骄傲和信任的民族品牌。

也许,我们盘点的这些品牌还算幸运,虽然被外资控制,却还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影响力,很多品牌作为竞争对手被外资收服后,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金伯利收购“舒而美”,宝洁买断“熊猫”,德国利洁时买断“活力28”,高露洁买断“三笑”,达能收购“乐百氏’,欧莱雅收购“小护士”都是这样的例子。

中华:已被租用好多年

“我相信中华的力量。”2008年奥运会期间,羽毛球教练李永波代言的这句中华牙膏的广告语每每让人们心潮澎湃。这句广告语也因为语意双关、含义隽永而被某媒体评为当年度的最佳广告语之一。“北京奥运会”、“本土名教头”、“中华力量”,大量的广告元素诉求的是一张“民族”牌。

而事实上,“中华”这个民族品牌的经营方早已换成了跨国公司联合利华。

早在1994年1月,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取得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有40%的股份。之后双方在品牌上达成了许可经营合同,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牙膏”品牌的经营权,条件是须向上海牙膏厂缴纳一定的品牌使用费一一中华牙膏销售额的2%左右。双方约定,以10年为单位,在商标的续展期内,期末销量必须大于期初销量,否则中方有权收回商标使用权。

1954年投产的中国牙膏工业的创始品牌、之前一直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的中华牙膏,自此走上了外资经营之路。

素有“民族品牌杀手”之称的联合利华集团是垒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由荷兰Margrine 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Lever Brothers香皂公司于1929年合并而成。在经营中华牙膏之前,其市场上拥有“洁诺”、“皓清”等几个自有牙膏品牌。

合资之初,联合利华承诺在洁诺和中华两个牙膏品牌上的投入是4:6,但后来并没有遵守这一承诺,而是主打自有品牌洁诺。但洁诺的市场份额一直没有起色。

因此,自2001年起,联合利华开始投巨资建设中华牙膏品牌。近年来,中华牙膏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1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始终在15%左右,和高露洁、佳洁士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同列三甲。

令人唏嘘的是,直到如今,“中华牙膏”这一名牌的归属前途未明。自联合利华开始经营中华牙膏,一系列与中华牙膏命运相关的资产运作就频频上演。

2001年6月,双鹿股份与白猫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牙膏厂进行整体资产置换,并更名为白猫股份,上海牙膏厂就此借壳上市。

2005年8月,持白猫股份44.48%股份的上海白猫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29.9%股份转让给新洲集团;而原为上海市国有独资企业的白猫集团在国资整合中多次更换东家后,现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掌控,和记黄埔占股80%并拥有白猫品牌的所有权。

耐人寻味的是,在改制为上市公司前,上海牙膏厂有限公司每年净利润都超过千万,借壳上市之后,2003年白猫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开始下滑,2005年开始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白猫股份近年来经营困难,已主要依靠商标许可收入支撑。将“中华牙膏”商标许可给联合利华,白猫股份在2006、2007,2008年度共分别收取商标许可费1673万元、2560万元、2607万元。但除了2006年,白猫股份将地块转让获款3000万才勉强做到账面盈利外,其余两年均亏损。按照我国证券法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将戴5z$T帽子,第三年亏损将戴上*ST帽子,连续3年亏损后将实施退市。

虽然“租赁”给联合利华,但“中华”牙膏终归还可称为民族品牌,但如果白猫退市之后呢?

而就在今年7月6日,*ST白猫(600633)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09年1~6月亏损,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正在进行中。如公司资产重组不能在2009年内完成,或未能扭转经营亏损的局面,公司股票将可能被暂停或终止上市。业界人士评论,白猫股份“前景黯淡”。

那么,“中华牙膏”最终将何去何从?

现在市场上关于中华牙膏的去向猜想是:出售给和记黄埔集团,或是出售给租赁使用“中华”商标的联合利华?而一旦中华牙膏落户联合利华,国内牙膏市场的前三名将完全由外资掌控。

大宝:靓女好嫁人

“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可以说,这句平民化的广告语因为朴素、温暖,而拥有令人难忘的力量。长期以来,大宝也一直被看作民族化妆品品牌中的N旗帜,其旗下的“SOD蜜”、“日霜”、“晚霜”都是家喻户晓的产品。

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北京市先进福利企业北京三露厂,员工队伍中,有1/3为残疾员工。2002年,北京三露厂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国有企业转变为国家控股与职工持股相结合的股份制公司,同时更名为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误认大宝为民族品牌。实际上,一年前,大宝已经归美国强生公司所有了,尽管从包装和广告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2008年7月30日,强生收购大宝成功,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成为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京三露厂持有的83.42%的国有股和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持有的16.58%的股份,悉归强生。此项交易的总价值2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日化行业的并购金额记录。

此前大宝向来是低端化妆品市场的翘楚,直至2005年,大宝护肤品连续第8年获全国市场产销量第一名。在2003年搬迁到位于大兴区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前,大宝也一直是北京市崇文区的纳税冠军。

而大宝出售最核心的推动者,是掌舵大宝17年的掌门人杜斌。对此,杜有“18岁姑娘好嫁人”的说法:“现在企业效益好,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来,等到半老徐娘了,企业不行了,就卖不出好价了。”颇有些时不我待的意味。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篇12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媒体,文化产业,品牌传播

1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在我国,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指内蒙古、宁夏、新疆, 青海, 西南的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这是在该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由各种文明的交融和迭代逐渐形成的。每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表征, 体现为种种独有的生活风俗、礼仪习惯、审美情趣等等, 构筑了少数民族丰富、鲜活的原生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从广义上来说, 是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个方面, 从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包括其历史、传说、工艺、美术、建筑、礼仪、习俗、歌曲、舞蹈等等。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 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失传。为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产业化开发是必要的。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产业大力支持,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的工艺美术、旅游、会展和演艺业发展势头良好, 形成了一定的集群和规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品牌化趋势, 典型代表如贵州布依族的“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广西壮族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云南纳西族的“丽水金沙”文化品牌, 等等。

2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是依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在当今时代,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形成的极具开放性、交互性的传播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的发行量在逐年减少, 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增幅也在不断下降。在品牌传播中, 新媒体也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等逐渐成为营销传播的新阵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却面临着如下问题。

2.1 传播渠道依然以传统媒体为主

受相对落后的观念影响及客观技术水平的局限,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 依然停留在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框架之中, 主要还是通过图书、文艺作品、报刊、民族电视节目等方式进行传统式的宣传, 传播方式单一, 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较差。另一方面, 这种单向传播的局限性与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使得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印象趋向于故步自封或故作神秘, 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长此以往,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将不能适应越来越开放的文化产业市场, 在激烈的文化产品竞争中被淡忘或取代。

2.2 传播内容缺乏创意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发展过程中, 有不少品牌急于求成、舍本逐末, 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具备独特审美的民族工艺被激进的工业化生产流程所破坏, 丧失了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特点。这一现象反映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的内容上, 则表现为缺乏创意, 只重视产品销售而忽略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丰富产品创意, 注重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平衡, 才是改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出路。

3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策略发展展望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媒体传播的蓬勃发展, 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文化传播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解决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3.1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的作用, 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首先要在观念上正视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许多品牌也跟风建设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但只是虚有其表, 内容更新频率极低, 即使更新也是直接将传统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上, 并没有真正按照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和规律进行有效运营。长期以来,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往往以历史、传统、区域特色作为主要诉求, 在某种程度上, 衍生出对新媒体的一种潜在偏见, 如认为新媒体是新潮的、流行的、大众的,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将造成与品牌形象与民族文化脱节等等, 这些观念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低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全球化时代,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应当走向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 新媒体不仅有助于增强世界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了解, 也有助于年轻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3.2 依据新媒体传播特性和受众特点, 制作传播创意内容

正如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代表将民族文化全盘商业化, 使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也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快餐化和媚俗化, 在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制作富有创意的内容, 保证内容的质量, 同样可以“寓商业于文化”, 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建设优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广西的少数民族服装品牌“越人歌”壮服采取的就是以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品牌传播策略。该品牌于2015年9月开设微信服务号, 并开始投入运营, 服务号旗下设有壮服专有微信商城、微信内容推广、壮服重生活动栏目等。越人歌壮服先后在微信平台上举办了“壮族服装重生计划”、“发现民族之美/手机摄影大赛”, “招募壮服推广大使”等线上少数民族文化推广活动。短短几个月时间, 越人歌壮服在微信推广中收获了近两万阅读量, 近千个点赞 (其中“壮服重生计划”获得了过万的阅读量) , 在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同样达到了传播品牌的目的, 较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传播中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雅荣, 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9) .

[2]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张竞月.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 (4) .

[4]高良, 王子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J].艺术百家, 2011 (7) .

[5]王雅荣, 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9) :106-109.

[6]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团队潜能下一篇:美丽的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