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观演建筑

2024-10-02

深圳观演建筑(精选6篇)

深圳观演建筑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演艺活动也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参与其中,听音乐会、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深圳市的观演建筑即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得到了不断发展,观演建筑类型也日趋丰富,功能逐渐细分,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发展态势。

一、深圳市观演建筑概述

深圳关内有南山、福田、罗湖和盐田四个区,它们沿东西走向呈带状依次排开。南山区以文教科技为主,文化娱乐场所较多,因此观演建筑也相对较多,现在仍在使用的就有20座,其中有4座位于主题公园中;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新中心区,近年来一直在大量建设文化建筑,重要的观演建筑就有16座;深圳的老城罗湖区有深圳最早建设的戏院和现代化的南国影城等8座观演类建筑。

20世纪80年代深圳主要建设的是市一级的重要观演建筑,包括深圳大剧院、深圳会堂、深圳大学演汇中心、南国影联娱乐中心等(图1)。这些建筑主要由政府投资,屋顶采用桁架结构,造型简洁方整,外墙饰面以面砖、马赛克和玻璃幕墙为主,它们主要依靠形体而非细部来表现建筑的文化性和标志性,因而,具有典型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建筑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主要建设的观演建筑是各区及社区级的影剧院,其中包括蛇口影剧院、华夏艺术中心(图2)、群众艺术馆等。这一时期建筑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起来,建筑造型开始讲求形体构成,并通过隐喻以及文化符号的运用来表达建筑的文化性(图3)。

21世纪以来,深圳市的观演建筑日趋多样化,包括主题公园内的观演建筑,购物中心中的多厅电影院,专业音乐厅以及实验性的话剧剧场等(图4,图5)。观演建筑造型也开始出现商业化、符号化的特征,建筑造型手法越来越自由、时尚,以丰富变化的有机形体来塑造富有现实寓意的艺术效果,形象塑造也从线性的几何形态,走向塑形、多维和无定形的“非线型”方向(表1)。另一方面,随着建筑功能的日趋综合化,有些观演建筑便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庞大的建筑综合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观演建筑的固有形象开始弱化。

二、深圳市观演建筑功能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深圳在建市初期也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对文化建筑配置的规划设计方法,建设了不少功能单一的影剧院、会堂等观演建筑,既有城市型影院、剧院,也有乡村电影院。

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市的观演建筑开始与文化设施合并在一起建设,形成文化活动综合设施,为各区域的市民服务。这些综合性的文化建筑,融市民业余活动、博览展示、教育研修、娱乐休闲、商务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构成城市中各区域的演艺活动中心、城市社会生活中心以及市民心理和情感中心。群众艺术馆、华夏艺术中心、南山文体中心、南油文化广场等建筑,即是这一时期建成的观演建筑的代表(图5)。

进入21世纪,观演建筑与商业设施相结合的情况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观演建筑中融入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观演建筑通常会设置服务性的餐饮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演建筑开始大量地设置其他商业功能,如纪念品商店及与演艺活动相关的书籍和用品商店等。深圳音乐厅在设计之初本来并没有考虑设置商业功能,但在启用之后,出于商业需要,改变其原有功能在一层大厅内开设纪念品商店和鲍德温钢琴店(图6)。

其次,是电影院、剧院作为娱乐功能的一种,开始大量附设于购物中心内(图7)。这种情况在国外非常普遍,但在深圳,电影院设于购物中心的情况很多,而剧院与购物中心相结合的案例却只有南山区保利剧院,不过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最后,是观演建筑的普及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自从多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后,许多展示类文化建筑中,都会设置一个多功能放映厅,利用多媒体播放技术实现对高科技知识的展播,如少年宫的球幕影院等。此外,在办公和教学建筑中也引入观演建筑,如妇儿大厦中的妇儿电影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数学实验楼中的小型音乐厅和“黑箱”剧场(图8)。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观演建筑的功能不断地趋于综合化和复杂化,单一的观演功能逐步发展为辅助商业的加入,到与商业、文化、办公等建筑组合在一起建设,再发展到现在的商业综合体众多休闲娱乐功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城市建筑的综合化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不仅能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资源,而且可以实现硬件资源、人流资源和交通资源的共享。生活方式改变所形成的需求的推动下,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给建设方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说经济发展直接促进了观演建筑功能的综合化。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功能单一的观演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场化的竞争中逐渐淡出市场。乡村电影院已完全闭门歇业,部分功能单一的观演建筑也已停业并被废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传统的单厅影院和管理薄弱的国有影院经营惨淡,小型演艺场所先天不足,其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各个区政府等投资的与文化建筑一起建设的影剧院也在艰难的经营之中(图9),而与大型商业设施结合的影城却人气火爆。

2006年,深圳电影票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嘉禾、新南国、南国3家影城的收入就达到了8 000万元。可见多厅影城的票房收入在深圳电影市场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各购物中心的影城都享有较高人气,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影城更是特别热闹。

三、深圳市观演建筑功能的细分化

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对观演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观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也对观演建筑的视听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演建筑建造的标准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目前,只有拥有舒适的观演环境和高标准的视听效果,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深圳市的经济实力成为观演建筑专业化的物质基础,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观演建筑功能的细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圳建市之初,因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常常是以一座影剧院或会堂,来满足可能出现的多种放映、演出的功能需求。1987年启用的深圳会堂,是按照多功能会场进行建设的,有舞台和乐池,既可以举行会议、放映电影,又可以演出各种文艺节目。20世纪90年代深圳市观演建筑的建设,仍然是以多功能影剧院为主,量大面广、满足基本的观演功能,经济节约、施工方便、迅速便捷。特别是在社区中心,观演建筑多与文化设施合建,同样是要满足电影放映、戏剧表演和会议等多种功能。21世纪初,深圳市观演建筑的使用功能开始出现了细分化,电影院从影剧院、会堂中分离出来,小型多厅的影城在购物中心内大量出现,各种专业性极强的专用型观演建筑,如音乐厅、小剧场、歌舞剧场等也投入建设。

深圳市观演建筑功能细分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将电影院从影剧院、会堂中分离。在2005年~2008年间,深圳有10家现代化的影城开业,这些电影城专用性强,影厅小、数量多、具有良好的商业氛围,有的还配备了贵宾厅、包房,给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影城中一般设置三到四个150座左右的观众厅,同时配置一两个100座以内的小厅。有些影城还会设置一个15座的VIP厅,适合举办各类朋友聚会、公司高层会议和家庭聚会等娱乐活动。

深圳市观演建筑功能细分化的另一方面表现是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表演内容、方式的多元化,观演建筑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娱乐场所中多样化表演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临时性露天表演场所的大量建设。

深圳市主题公园内文艺表演活动的丰富内容,使得许多特殊的观演建筑形式出现,以民俗村为例,其演出内容有民族乐器、土风歌舞、民俗风情、民族服装表演等,所以,在这里专用的娱乐表演场所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观演建筑与传统的封闭剧院不同,它们多结合公园主题,舞台是半临时性的,以公园为表演的天然背景,观众席也很简易,但节目演出却特色鲜明、富有感染力,如民俗村的中国印象剧场,东部华侨城茶溪谷的茶园剧场等。当然,也有为了彰显实力、吸引游客,以建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观演建筑为手段,烘托公园整体氛围的案例,如东部华桥城中的大剧院(图10)。

随着话剧和各种新型舞台剧的流行,现代小剧场的建设在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近几年来小剧场的演出活动,开始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活跃起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验楼内,即建设有设备先进的“黑箱”实验剧场(图11),据说当年落成时,它是国内仅有的3座专业性极强的小剧场之一。2008年福田区文化馆也将原来的多功能会议厅改装成小剧场,用于演出各种前卫舞台剧。小剧场内一般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之分,仅以活动座椅围合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表演场地,因演出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为了适应高品质音乐演出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深圳市在2006年建设了深圳音乐厅(图12)。音乐厅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功能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国际性的音乐演出,同时兼顾国内民族音乐和声乐的演出。为了取得较好的空间效果和纯自然声的演出效果,观众席采用峡谷梯田式布置,四周安装有倾斜的反射墙板,建筑的顶部也悬吊着质地优良的反射板。

四、传统观演建筑空间构成方式的解体

观演建筑功能的综合化带来了空间构成方式的改变,观众厅与门厅、休息厅等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深圳市观演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随着观演建筑功能趋向综合化,平面关系越来越复杂,以致于在很多情况下,观演建筑不再独立设置而是与其他功能建筑结合在一起,成为庞大的建筑综合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各大商业中心内的影城和南山区的保利剧院。

单一功能的观演建筑的空间构成,主要是处理观众厅与辅助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以及观演建筑与城市的对接。与购物中心结合建设的观演建筑,其观演功能仅仅是众多休闲娱乐功能中的一种,因此多厅影城的平面布局不仅要处理好电影院内众多观众厅之间的关系、观众厅与联系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电影院与整个建筑综合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多厅影城最多可容纳2 000人同时观看电影,所以影城内部的空间设计,就必须以双向分流的流线组织入场和退场,做到进、出场观众的行动路线不交叉,交通便捷而又不混乱(图13)。

其次,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观演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对接,也已转化为观演建筑与面积庞大、功能复杂的商业建筑的关系,因此流线干扰、组织疏散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影城的入口与商业空间的衔接。大型购物中心的影城一般靠近主要交通大厅设置,即大部分人流都要经过的地方;通常布置在建筑一侧,便于设置独立而直接的疏散口,有利于快速疏散退场的观众;从纵向布置上看,多厅影院一般设置在较高的楼层中,这样可以将更多的人流吸引到楼上,激活上面几层的商业空间,甚至有不少电影院设置在顶层;有些影城还将观众厅立体化布置,在两个楼层上与商业空间相连,这样虽然会给交通组织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使观演空间与商业空间结合得更加紧密、方便,空间效果也更好。万象城中的嘉禾影城就占满了两个楼层,影城前厅还做成二层通高很有气势(图14)。

与办公、教学功能合建的观演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综合体中众多辅助功能的一种。在整体建筑空间布局中,观演部分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少,所以空间组织相对简单,只要处理好观演部分与相关服务功能的关系以及出入口人流疏散的关系即可。

当观演建筑与其他功能空间结合在一起时,进入观众厅的前导空间就会变长,传统影剧院前厅式的布置方式,便被通过式的纵向空间所替代,形成可串联起各观众厅的交通空间。为了提高交通空间的引导性与暗示性,许多影城都利用光电技术将其设计成极有魅力的展示空间(图15)。此外,由于观演建筑独立性减弱以及空间组织方式的改变,观演建筑的造型在很多情况下都被弱化成建筑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形象的外在表现开始室内化,甚至被消解、抽象为一个大屏幕或是超大的广告,这就意味着观演建筑设计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五、深圳市观演建筑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变化

深圳于1989年建市,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观演建筑的设置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体制,主要依据千人指标进行规划。当时深圳市观演建筑的布局被规划为:大型观演建筑(市一级观演建筑)—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等,区级观演建筑—南山区的南山文体中心等,社区级的观演建筑—各个文化站根据需要设置的影剧院和大型国有企业自行建设的观演建筑及城中村的乡村电影院等几个不同层级。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多延用早期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认为城市是由各个功能齐全、相对完整的独立单元构成,强调功能区划。观演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亦是根据这一理念,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选址配置,一般位于各自服务区域的中心。观演建筑在整个城市地域上的布局相对均衡,各单元内的可达性较强。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很多观演建筑已成为商业娱乐建筑群中众多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造在交通便捷的城市空间节点上(图16)。此时,观演建筑的设置不再局限在一个城市单元、某个社区或某个集团内,而是沿着可达性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布置。从图16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建设的13座观演建筑中有8座紧临地铁出入口设置,有3座靠近地铁和城市快速干道布置。这就说明,深圳的观演建筑在城市结构中的布局特征,已经由原来的均衡“点状”布置,演变为目前沿着主要交通线路的“带形”布置。

大型市级观演建筑,往往与文化建筑结合并集中布置在城市文化中心。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形成强烈的文化氛围,给市民们经常利用的文化交流场所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能共享城市交通的便利和相关设施,如停车场、公共绿地、休息场所等。深圳市中心区规划将文化建筑布置在行政中心之后、莲花山之前,市民中心后面的文化区分别设置了图书馆、音乐厅、书城、少年宫、当代艺术馆等,使建筑之间围合而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公园。

商业性观演建筑的选址则表现出与商业片区结合布置的趋势。由于市场竞争和城市土地收益差异等客观经济因素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原因,城市中心商业区内往往聚集一定规模的多厅电影院及剧院。这些商业性观演建筑与所谓的服务半径已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依据经济效益来设置。传统网络状均衡布置的规划模式,因此发生了彻底改变,观演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出不连续的“岛状”分布特征(图17)。在深圳关内现有商业圈中,除了以电子市场为龙头的华强北商业圈外,其他五大商业圈中都建有多厅电影城。从2002年第一家多厅电影城在中信城市广场开业以来,各大商业圈的主力购物中心均相继设置了多厅电影院。南山商业中心区的海岸城和一路之隔的保利文化广场都设有多厅影城,保利文化广场还建有剧院,导致了电影院、剧院在这一区域空间中更加集中。

六、结语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建设起步较早,在短短的20多年间,建设了大量观演建筑,其中有不少优秀建筑在建设之初就引人注目,受到好评,也有部分观演建筑逐渐被淘汰,一些影院甚至被停用,或是被改造。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深圳市的观演建筑也与其他建筑一样,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日益商业化、大众化,观演建筑的功能也因之而走向综合化和细分化。在此种趋势下,伴随着观演建筑功能的改变,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和造型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并导致了观演建筑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形成集中布置和沿快速交通线设置的空间分布特征。

近些年,深圳市演艺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对观演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外大型歌舞剧目的引进,对剧院声学设计、装修效果和整体气氛的营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影城的引进也为深圳市影城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但是,深圳市观演建筑在数量上与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观演建筑的专业性也有待提高,与文化、商业、娱乐项目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由于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不断有新的观演建筑投入使用,建造年代较早的观演建筑逐渐衰落,有些观演建筑已经关闭。因此,对这些早期建设的观演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也是一项非常现实且值得讨论的课题。

观演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 篇2

关键词:观演建筑,创新,自然意象

观演建筑是高层次的综合文化产物,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代表了城市发展的雄心壮志和文化品味。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相对于我们的城市和人口,各地文化设施还相当匮乏,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观演场所势在必行,因此观演建筑在全国各地已进入方兴未艾的建设蓬勃期。

观演建筑功能独特,专业繁多,技术复杂,被许多同行戏称为建筑设计行业的“重工业”。因此观演建筑设计创新就是要超越传统观演建筑模式,顺应时代的潮流,接受当代文化的信息,运用科技发展最新的成就,最大限度地满足总体构思,创造新颖的富有时代感的艺术形象和观演空间。

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多元审美的需求,理性的几何建筑形体不再是建筑创作的首要选择,随着人类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认识深化,建筑设计涌现了表达自然意象的现象。建筑设计人员正在突破传统设计方法,探索源于自然的灵感运用于现代观演建筑空间型态的创造之中。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城市地标的追求,也对观演建筑的设计创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思想观念层面上分析,混沌理论作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其产生给人类思维上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建筑设计的观念和认知带来全新的启示。我们生存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混沌促使人们改变过去对自然的认识,因为混沌无处不在,自然的本质就是混沌,并非简单事务的罗列,而是充满随机性、复杂性又相互关联。

只是在我们传统的观演建筑设计方法中,规则和秩序这种理性的线性思维还是束缚设计创新的教条。混沌理论就是要打破权威,启发思维,让建筑建立全面完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观演建筑设计中非线性系统的引入,将我们的视野从理性规则的建筑中解放出来,创作出与自然更接近的新型观演建筑形态。

一、基于环境的设计创新

基于环境的观演建筑设计就是将建筑师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用建筑语言表现出来,这实际包含一种回归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艺术情结。将自然意象融入建筑的灵魂,在较深层次上探索和表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当我们把建筑看作自然中的一个景观环境要素的时候,建筑和所处的大地、气候关系更为紧密,自然意象的建筑打破传统空间概念的屋面、地面、墙面的严格界限,随着各种界面的自然转换,建筑空间会给人们不同寻常的体验。这种空间形态具有混沌的形式与结构,具有生命体的特征,创造出一个“人造自然”的新空间概念。开放景观空间与公共室内空间的相互转换,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界限,有助于人们获得自然的归属感。就如同婴儿回到母体一样,身心达到无限放松,舒缓了各种压力。如我们创作的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竞赛方案就是表达“山”的意象,仿佛是白云山的自然延续(图1)。哈尔滨保利文化艺术中心方案以“冰之舞”为设计主题,冰的肌理契合音乐的抑扬顿挫,形体的高低起伏、延绵不断,如起伏的冰山,为冰之舞乐章营造完美的旋律(图2)。而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方案则以雪为设计主题,以地景建筑的处理方式,传达出对长春大地特征的创造性表达,雪的高洁暗合了舞蹈、音乐的高雅神韵,使整个建筑展示出“自在生成”的生命体特征(图3)。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广州歌剧院等项目的设计实践,就是走一条寻求基于环境、文化、科技的观演建筑的设计创新之路。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月湖之畔,汉江之滨,隔湖南望古琴台,作为月湖文化艺术主题公园的核心组成部份,成为武汉最高档次的文化表演场所,也是2007年11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会场(图4)。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建筑由一个1 800座的综合大剧院、一个1 600座的音乐厅和其他辅助设施组成。大剧院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为主,能满足国内外各类歌剧、舞剧、音乐剧、大型歌舞、戏剧、话剧等大型舞台类演出的使用要求。音乐厅以自然声演出交响乐为主。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基于环境的设计就是融合共生,设计只有充分整合环境,与环境形成共振,才能产生整体之美。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抬高大剧院入口标高,形成贯通汉江、月湖的入口大厅视线;另一方面,建筑总体动势顺应汉江、月湖东西延伸的形态,构成东西长向舒展的造型,有如行云流水,富于韵律感,形成互动的城市空间。建筑作为整体肌理的一部分,和基地形成清晰的图底关系,融入整体的城市环境。在此同时,东南侧入口大堂空间斜向偏转,遥指古琴台,形成历史之轴,宛如沧海之回流,使主入口空间更富于动感,突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题。(图5)

广州歌剧院以歌剧表演为主,同时兼有芭蕾舞表演、大型交响乐演奏、大型综合文艺演出、实验性话剧、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培训、新闻发布等辅助功能,是一座个性鲜明,功能齐全的艺术殿堂。两个观演厅分别为1 800座的歌剧院和400座的多功能厅,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广州歌剧院基于环境的设计就是创造和谐地景。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以“圆润双砾”为命题,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观演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上,富于地景建筑的形体寓意和令人激动的生命力,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图6)

建筑物并非孤立的,“双砾”是与城市景观相生与共。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当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物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二、基于文化的设计创新

标志性的文化观演建筑,其设计创意只有超越一般的形式法则,反映出新时期人类审美的发展脚步,才能成为一个既拥有深厚历史文化根基,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传世佳作。

混沌理论认为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环境,更是人类精神依托之所在。对自然地貌的理解,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显示出极大的不同,从而造就了如此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和空间,让人们在品味中联想到当地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特色。设计展示其独特文化底蕴的观演建筑,离不开地域文化原创性这一精神原点。对地域文化的提炼、抽象和创新,是地方建筑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精髓。

基于文化的观演建筑设计,就是要不拘传统形式,勇于创新变革,以超越模拟的象征手法,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表达出地域文化的创新之美。在其中多文化融合共生,给予人们以视觉冲击力和无限想象的空间,将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引入审美。引发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鸣,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获得其独特的文化体验。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基于地域文化——楚文化和知音文化作为设计的原点。楚文化艺术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浪漫风格,是体现“人神交融”方式的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楚歌乐舞艺术飘逸虚幻而热情奔放,具有运动的生命活力和深邃的宇宙意识,其博采众长,充满浪漫激情的艺术特色来自于开放进取、发扬踔厉的楚文化精神。(图7)

琴台大剧院形象设计构思以“山”为主题——“高山放歌”:建筑造型化静为动,虽静犹动,暗喻楚文化激越雄劲的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形式上以超越模拟的象征手法,表达出楚歌乐舞激情飞扬的动态之美。立面选材中,大胆的将楚风浮雕与质朴无华的清水混凝土、锈蚀的青铜和透明的玻璃并置碰撞,外部视觉界面富于力度之美,内部空间如群山叠嶂,峰回路转,营造出高山流水般的激昂、奔放的楚风意境。(图8)

建筑给人的感受时如水袖飞舞,舒展飘逸,时如金石顿开,激情迸发,由远至近,建筑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动感和张力,给人以无限暇思。巨大的尺度,富有永恒的纪念性,极具雕塑感和阳刚之气。

琴台音乐厅形象设计构思以“水”为主题——“流水知音”:音乐厅屋顶面板蜿蜒曲折,中间部分顶板以八片连续流畅曲板构成,七条玻璃天窗穿插其中,恰似流水,仿如琴弦。而入口处八片立柱构架,有编磬之意(图9、10、11)。两侧体块顶面和墙面设计有道道发光印迹,光怪陆离,仿如水瀑冲刷、岁月雕琢的留痕。暗喻千年琴台、古韵犹存。整体造型追求节奏轻快、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感,飞扬流动、意气风发的舞蹈感,造型设计中,强调线条在建筑中的巧妙组合,横线舒展自如,清新秀丽;竖线峻峭峥嵘,铿锵有力;斜线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曲线萦水流觞,韵味无穷。表达了万古高山、千秋流水的意境。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因与环境共生而成其大气,与空间相联而生其变幻,与文化相映而立其意境;形意相随,宛如高山放歌,流水知音,其音旷达,其境高远。徜徉在历史和现实间,再续高山流水,表达了人们对艺术的永恒追求。

广州歌剧院基于文化的设计概念源自这样的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城市文化焦点——融城市文脉、建筑艺术、环境景观为一体。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们通过对广州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把“圆润双砾”的理念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单纯而完美地表达出来。“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安然座落于珠江江畔,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设计构思。建筑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犹如鬼斧神工之作,天造地设而生,这是自然生长的大地建筑,极具未来感,表达出广州蒸蒸日上、神采飞扬的城市生命活力之美。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开放并且多元化设计手法和表达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他们注重建筑造型的整体性,强调空间的流动感,偏重于简化细部处理以减少视觉负担,以统一简明的色调与质感来体现空间的复杂性以及建筑自身的结构美,通过不同的空间体验来感受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

三、基于科技的设计创新

建筑的自然意象的表达,是与信息时代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分不开的。基于科技的观演建筑设计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以及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使观演建筑既散发出科技的魅力,又蕴含着人类情感的活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在各地标志性观演建筑上得以最充分的展示。

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使非线性、扭曲面等以前难以计算和分析的问题都迎刃而解,空间也可不必受形体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新结构、新材料的出现,使建筑师可比以往更随心所欲地设计各种形式的形象和空间。

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基于科技的设计就是创新与环保。国内领先的外帷幕单索玻璃幕墙系统;清水混凝土幕墙系统及铜板金属幕墙系统;防止太阳直射的可调节金属板遮阳系统;利用错峰节约电费的冰蓄冷空调系统;可以媲美国家大剧院的先进的舞台机械系统等。

广州歌剧院的基于科技的设计就是自然意象的表达。构思独特巧妙的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幕墙系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三向斜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壳;浑然一体的室内表面连续曲面装饰;颠覆传统形式的非对称观众厅声学设计等。(图12、13、14)

科技进步使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功能性变得越来越模糊,无法预知,随时调整自身,不断变化的空间正在不自觉地逐步取代原有功能确定的传统空间,或者一个空间要承受比以前更多的功能要求。观演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其担负城市重要的娱乐、休闲、社交等公共活动职能。因此,空间和功能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观演建筑更强调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交融,自然转换,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

目前各地标志性观演建筑大多规模较大,功能复杂,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观演厅并集商业、餐饮、会展甚至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中心。从建筑功能方面看单个观众厅满足不了各种类型的演出需求,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则借助于剧院自身形象进行运作经营,可以补贴演出的部分经费以求得经营收支的平衡。如武汉琴台大剧院就充分考虑了中西餐饮、艺术纪念品展示和销售、音乐教学与排练、录音制作等辅助空间,作为可营运面积以补助观演建筑的日常运作。

现代大型工程项目是各专业团队精诚合作的成果。除了好的创意,还要有各专业的技术配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项目专业合作方越来越多,也趋于全球化,建筑师所要协调和沟通的工作更加复杂,观演建筑设计涉及约二十多个专业,如:建筑声学、隔声降噪;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视线分析;标识系统、室内装修;泛光照明、景观环境等等。不同地域或国家的设计团队之间的合作,给设计管理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网络技术等信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多更快地接受和传递信息成为可能,使相互沟通和协调变得快捷与可靠。如广州歌剧院声学设计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澳洲马歇尔戴声学有限公司担纲,而武汉琴台音乐厅声学则由德国BBM声学顾问公司操刀。

通过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广州歌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哈尔滨保利文化艺术中心等观演建筑的设计实践,我们认识到设计创新首先是观念和文化的创新,其次是手法和技术的创新。在表达自然意象的基础上探索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适应自然、融合共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小海,曾坚.不规则建筑的自然意向.世界建筑,2006(4):110-113.

[2]黄捷,蒋涛,陈军.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及文化广场设计构思.建筑学报,2004(9):71-73.

大空间观演建筑防排烟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大空间观演建筑,防排烟,排烟设施

一、大空间观演建筑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近年来,大空间建筑逐渐增多。这类建筑在外部造型上追求概念化,由于外部造型及内部功能的多方面要求,这类建筑多数都是具有一个超大的建筑内部共享大厅,这个共享大厅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连通面积大,在竖直方向上一般也连续贯通多个楼层。这种形式增加了建筑的观赏性,但是由于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人员密度大﹑通风条件差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烟雾扩散速度非常快。一般来说在火灾发展阶段,烟气的水平蔓延速度为0.5~0.8m/s,竖直方向的蔓延速度为3~4m/s,有毒烟气容易迅速充满整个共享大厅及与其相通的楼层,能见度下降势必造成人员的混乱,对人员生命安全和建筑物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有数据表明:人在浓烟中停留1~2min就可能昏倒,4~5min就有死亡的危险。

二、火灾烟气在建筑内部共享大厅中的流动特性

大空间观演建筑的内部共享大厅是上下水平贯通的,烟气在其中的流动与一般的建筑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个是容易形成“烟气层”,在热作用下烟气逐渐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接触周围大量的相比较热烟气来说的冷空气, 在浮力、膨胀力和“烟囱效应”等作用下这些高温烟气不断上升,当到达顶棚后,进而沿顶棚向四周及下方扩散,形成烟气层。随着火灾的发展, 烟气层厚度也在不断增加。另一个是层化现象,由于建筑内部共享大厅贯通多层,空间较高,随着高度的增加,热烟气通过上部墙壁开口、缝隙、建筑导热构件等散热,温度逐渐降低,其上升动力越来越小,烟气在上升过程中被不断卷入的低温空气冷却,部分下落,当上浮到一定高度未达到顶部空间时就横向扩展,逐步停止上升,从而在建筑共享大厅的中间或稍底位置,在热对流的作用下形成混合气流,致使烟流方向倒转。

三、大空间观演建筑的防排烟设计

针对此类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火灾时的烟气流动特性,按照一般规范要求的防排烟设计方法来处理有共享大厅的建筑,可以说是不能满足此类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及人员疏散安全需要的。下面就以哈尔滨大剧院为例对大空间观演建筑共享大厅的防排烟设计进行探讨。哈尔滨大剧院地上8层,建筑高度55.15米,为高一类公共建筑,内部共享大厅面积超万米,高度从5~26m, 贯穿整个楼层。

此类建筑的防排烟设计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火分隔

防烟分区是控制烟气的基础,是为有利于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有组织排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规范中规定超过6m的空间可不考虑防烟分区的划分,但对于这种在竖直方向上有多层观众通廊的大空间,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有效的防烟分隔设施,阻止烟气的蔓延、扩散,从而有利于烟气排出。哈尔滨大剧院在观众通廊部分设置了机械排烟设施,在每层通廊设置了挡烟垂壁,以利于此部分烟气的排出(见图1)。

2、采取性能化设计优化设计方案

这种建筑内部共享大厅的防排烟设计,我国目前没有一套较科学、系统的规范来明确其要求。因此建议采取性能化的方法,根据建筑物结构、用途、内部功能和可燃物分布等情况,运用分析模拟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实际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案。

3、排烟量的合理确定

由于此类建筑的特殊性,其排烟量的确定也是防排烟设计中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相关规范是按照体积换气来计算,笔者认为可以多参考一些国外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优选出最合理的排烟量。哈尔滨大剧院在共享大厅通廊部位机械排烟的排烟量按60m3/hm2计算,自然排烟部分采用电动排烟窗面积为地面3%。

四、排烟设施的设置

1、排烟系统的选择

建筑的排烟方式分为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针对净空高度超过12m的大空间建筑,及其结构特点及烟气流动的特性,应采取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相结合的排烟系统。即在共享大厅烟气停滞发生层化的位置设置电动排烟窗,同时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

建筑内部共享空间烟气流动特性表明,仅在空间顶部设置排烟口或集中设置排烟系统是不能满足排烟要求的。哈尔滨大剧院共享大厅的高度从5m~26m,在大面积坡向玻璃幕墙覆盖下,顶部为高度5~13.5m的空中花园,顶部也是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无法做排烟风道,针对这种情况,在沿幕墙设置电动排烟窗自然排烟的同时,应在与共享大厅相通的各层观众通廊的墙面上部设置竖向排烟口和挡烟垂壁,从而加强了排烟效果。哈尔滨大剧院这种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相结合的方式,与国家大剧院的公共大厅、福州海峡会展的会议区的公共大厅、邯郸文化中心的博物馆的公共大厅相类似。

3、自动探测报警系统的设置

此类建筑共享大厅防排烟系统固然十分重要,但前提是及早准确发现并报告火情,防排烟系统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以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对于防排烟设计很关键。目前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很多,种类不同适用的火灾类型也不有所区别。针对大空间建筑,单一的火灾探测器肯定是无法满足要求的,为了准确、及时发现火情,必须设置多种火灾探测器相结合的探测模式。同时,根据大空间观演建筑的结构特点及火灾特点,建议采取在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在共享大厅四周墙壁上的适当位置设置线型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在共享大厅高度中间位置的墙上和顶棚设置烟雾图像探测器和火焰图像探测器。

另外也可采取一些有效控制烟气的措施,如安装自动扫描喷水灭火系统,限制在共享大厅地面上放置可燃材料数量等。

综上所述,大空间观演建筑防排烟设计,首先应确保防火分隔的完好性;其次优化设计方案,通过科学计算确定合理排烟量;然后综合选用排烟系统,加强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最后,还可采取一些加强措施,以确保防排烟作用有效发挥,确保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

参考文献

文化博览及观演建筑创新设计之路 篇4

一、品牌建设之路

我院30年的发展,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30年间,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仓亶足而知礼义,相应地,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飞跃,作为文化事业载体的文化博览类建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深化,我国新建了一大批观演建筑、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市民文化中心等文化建筑。

在我院30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博览建筑始终是我院设计、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重心。我院强调将文化博览建筑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途径;同时也将其作为我院的重要建筑品牌来扶持和培养。在设计实践中,积极探索当代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自觉不懈地坚持作品的创新;同时,我院也不断地参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建筑的有益互动,为努力建构中国现代建筑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院先后中标并承担了全国各地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博览建筑的设计。包括有:深圳科学馆(1984)、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86)、桂林博物馆(1986)、岭南画派纪念馆(1989)、星海音乐厅(1993)、鸦片战争海战馆(1998)、东莞西城文化广场(1998)、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06)、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08)、安徽博物馆(2008)、长春烈士陵园(2008)、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改扩建工程(2008)、宁波帮博物馆(2008)、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2008)、世界客属文化交流研究中心(2009)、烟台文化广场(2004)、乐山大佛博物馆(2005)、长沙滨江文化园(含长沙市音乐厅、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图书馆,2005)、西安文化艺术中心(2006),叶剑英博物馆(2007)、客家博物馆(2007)、天津博物馆(2009),等等。以上建成的项目均获得了省、部、国家级的各级设计奖项,充分肯定了我院在文化博览建筑方面的努力与成绩;在建项目也获得了各方面的肯定评价,扩大了我院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上述项目仅仅只是已建成的项目,还有一大批参与但未建成的项目。正是由于大量参与并不断从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经验,才使得我们的建筑师得到锻炼与提高。品牌建设是一条必须长期坚持走的路。

二、品牌创新之路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硬道理。它必须成为我院建筑师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和自觉行为。我们坚持的创新是在宏观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设计院采用导师工作室与生产室建制,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平台上鼓励建筑师创新思想的发挥。以导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中心培养、激发青年建筑师和研究生创作思维的活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并使之成为设计院的基本院风。同时不断推出原创的新作品。近年大量的优秀作品充分证明导师工作室是一个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的设计工作团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创新”所坚持的设计原则是:

1. 地域性原则

所谓地域性就是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城市文脉;让建筑融入自然山水城市人文风貌当中。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它朴实而敦厚的外表使之恰如其分地融入在稠密的老城之中,是一座内部功能合理,造型既与历史文化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古墓博物馆。该馆设计构思独特,以古墓为主题,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造型手法保护了古墓的完整性。整个设计既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又结合地方特点,传译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内涵,寓传统于创新之中,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如乐山大佛博物馆,该馆位于乐山大佛旅游景区保护范围内,建筑构思源于当地的汉代崖墓,建筑形体通过崖墓的正负形体转换演化过来;.建筑形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山体还原”和“山体契合”的生态原则,如同自然山石垒叠一般;.建筑空间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利用原有山体作为建筑的一侧墙体构成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岩壁展厅;建筑材料突出了建筑的地域性特点,选用当地出产的红砂岩作为建筑的石材墙面。建筑装饰隐含了对文化的呼应及对环境的尊重。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以“非建筑”为基本理念,从建筑形式的构建、内部空间的营造到建筑材料的选择,都体现了匠心独到的设计。特殊的位置、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功能、特殊的理念造就了此“非建筑”的建筑。

2. 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化原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建筑设计原则,是面向未来的设计。我们主张主动的用“建筑师”的方法解决建筑问题,而不是建筑师先“制造”问题再被动的依赖所谓“生态技术”解决建筑问题。我们力图摈弃目前大量存在的伪生态方法。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即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东方之冠”从344个全球应征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是一座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舞台”。传统风格的中国馆,不仅在造型设计上融入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而且注重节能环保,显示出中国社会对环境、能源等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是生态性原则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具体运用。中国馆的设计得到了国家领导及各方的肯定和赞赏,被认为“既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兼具国际理念、现代感和标志性,有助于全面演绎世博会主题”。

3. 时代性原则

立足当下,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建筑作品是我院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建筑作品能否成为品牌的关键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我们一直试图紧跟时代步伐并引领时代潮流。从建成的作品看,坚持这一目标能够使我院始终保持较好的创作活力,同时也能够逐步的提高我院的竞争力。80、90年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深圳科学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桂林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星海音乐厅等;尤其是21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安徽博物馆、长春烈士陵园、宁波帮博物馆、世界客属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乐山大佛博物馆、长沙滨江文化园(含长沙市音乐厅、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图书馆)、叶剑英博物馆、客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等。时代特征明显,设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4.个性化原则

一个设计院不可能只有一种统一的风格,我们追求百花齐放,尊重每一个建筑师的个人创造。近年创作的一系列公共建筑作品如:星海音乐厅建筑设计的原发构思是“以结构内空间为声场”。综合调度建筑、结构和特殊的声学因素。交响乐演奏厅采用钢筋混凝土双曲抛物线曲面屋盖(扭壳),受力合理的结构的内空间兼有正反方向抛物线的几何特性,塑造了优良音质体形的坯形。“山谷——梯田”式的座席围绕演奏台,构成有利的声学环境,造就了“一堂共享”的艺术氛围。以建筑声学技术为先导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个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通过对历史、场地的解读,准确把握纪念馆“战争——杀戮——和平”的主题,突出场所和意境的创造,创造了独具个性的建筑语言,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传统风格的中国馆,表达了新时代的中国风格建筑语言;乐山大佛博物馆以及长沙滨江文化园以其强烈的雕塑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后雕塑时代的建筑语言;此外如安徽博物馆、长春烈士陵园、宁波帮博物馆、世界客属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叶剑英博物馆、客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等........均从各个侧面来诠释建筑师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创作出了一大批富于时代感、个性张扬的建筑作品。

浅谈观演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 篇5

关键词:观演建筑设计,创新理念,建筑工程

我国观演建筑的发展由剧场演变而来, 也就是指观众欣赏演出的场所。而观演建筑一直强调的理念就是要为人们提供精神层面的享受, 以便于更好的传播思想、文化、艺术等非物质类文明。在近几年我国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的共同发展, 自各大剧院开始投入建设以来, 我国各大城市都加快了剧院及其其他同类型建筑的建设。这些建筑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而这些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创新的理念, 要能够结合更多的创新理念, 给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纵观国内外各大重要建筑物发现, 融合了创新理念的建筑物更能贴近时代, 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加快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研究必须要加快进程。

1 阻碍观演建筑发展的原因分析

人类的审美观点因为所处环境及所处时期不同会有不同的变化。在古代, 人们的物质文化相对匮乏, 娱乐方式较为单一, 对于观演建筑的要求也就相应比较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人们逐渐对于多功能型的观演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希望有更多具有欣赏价值的建筑空间出现。在对观演建筑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 阻碍观演建筑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专业性之间存在矛盾

不同的群体欣赏观演建筑的角度不同, 对于其理解也不一样。专业建筑人士心中的观演建筑是传递一种艺术的美感与心灵的享受, 但是现代人对于观演价值的看法就是自身身份地位的象征, 仅仅只是代表了个人的情趣象征, 很难深入到建筑本身。这就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性与非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观演建筑的发展。

1.2 营利性较差

我国的绝大多数观演建筑都是有政府或者是大型企业投资建成, 这种类型的建筑营利性并不明显, 就拿剧院来说, 其营利之处仅仅只是依靠较低的门票及其部分场地的租赁, 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取利润, 因此很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考虑是否有必要建造此类型的建筑。并且因为其营利性较差, 其资金损耗也较多。

2 观演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内容

近几年, 我国各大城市逐步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内涵的建筑,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观演建筑的发展。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从创新的角度来推动观演建筑的发展, 从而让建筑本身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2.1 融入目的性设计原则

尽管现代的建筑种类繁多, 但是我们要在众多建筑中找寻具有独特目的性的却不容易, 观演建筑就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目的性。观演建筑的设计首先就是要重视“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现对于文化类的观演建筑而言, 建筑形式要求美观是第一个, 但是其次还要注重的就是其实用性, 若是仅仅具有观看意义却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 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建筑设计目的性的实施意义, 并且要在崇尚环保节约的现在, 让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能够回归到这一基本原则中来。

2.2 要能够结合建筑的综合化与空间布局的立体化

建筑空间的综合化是建筑行业一直强调的重点之一, 现今社会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事物, 所以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增添更多的商业服务, 就要综合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进而突破传统的单一功能, 增加更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其他设施服务, 能够将建筑设计由原本的单一化发展朝着综合性较强的方向变化。当然, 建筑设计还有能够结合城市发展的思路, 保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城市的发展能保持一致, 通常一个城市的观演建筑群能够带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特色的结果。

2.3 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无论建筑工程怎么发展, 其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 所以在建筑设计上要从始至终的坚持以人为本, 要以人们的生活舒适为主要目的。只有重视人们的需求, 才能体现建筑的舒适性。其中,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人文思想, 可以大量的选用自然材料, 更深入的体现设计的人文思想。

2.4 要结合智能化的设计思想

建筑虽然是静态的, 但是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可以让其具有动态美。加入高智能的设计, 能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跟更加方便快捷。单单从我国现有的观演建筑舞台设计来看, 已经融入了计算机系统等等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产品, 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智能化思想。加入了自动化的装置之后, 建筑内的各种功能性的设计就会工作更加稳定, 一旦出现任何故障或者是问题时, 就能进行更加全面的检修或者是自我修复, 大大节约了资源, 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2.5 结合生态发展的观念进行建筑设计

我国目前的整体化发展理念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能坚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的, 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要坚持生态理念设计的, 也同样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个地区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时,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 尽可能的不要让建筑设计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及其措施相违背。除此之外, 若是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 还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单位进行实时的协调与沟通, 要同时保证当地的经济、生态、功能都没有遭到破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选择使用的常用能源尽可能的选择自然资源, 例如风能、太阳能等等在内的具有环保功能的资源, 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总结

任何设计都不能脱离的创意而存在,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分析, 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程度都是不可忽视的, 并且建筑设计的质量好坏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成本等, 并且影响程度颇深。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从建筑的目的性出发, 坚持做到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 融入智能化及其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能有稳步的提升, 并且还有希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开辟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红艳.浅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6) .

[2]孙会安.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二014, (5) :2、26.

[3]张法伟, 邵影军.概述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4) .

深圳观演建筑 篇6

观演建筑的功能独特、技术复杂、专业繁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代表了当代的文化内涵,更是一个城市共享空间的演绎。在设计中,如何建立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剧院真正成为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如何定义剧院在城市之中的社会属性,以其作为城市空间的标尺,营造供市民展示生活之美的城市舞台。本文将结合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项目,着重探讨在创作实践中观演建筑的艺术性、共享性、技术性思维设计手法的运用。

一、地域文化艺术的审美体验

建筑艺术美不同于单纯的艺术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又不等于生活。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提炼和艺术再加工,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简单地“就建筑而论建筑”并不能给城市带来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应因其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观演建筑作为高层次的综合文化产物,它不仅展示其所在地区独特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提炼。

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总体构思来源于长春的黑山白水和民间艺术——窗花。在长春,人们喜欢在窗户上粘贴各种剪纸图案——窗花。它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透过窗花看冰雪,春节火红色的窗花,烘托出鼓乐升平的喜庆节日气氛,与白雪皑皑的严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城市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共同赋予了长春的特色——红红火火的冰雪长春,同时也成就了大剧院“春花乐盒”的建筑立意。

设计中将民间剪纸艺术以抽象的建筑语言表达,用现代的建筑材料——铝合金挂板与点式彩釉玻璃取代了传统的媒介——纸,作为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窗花”的主要材料。并采用简洁、明快的建筑表皮肌理,抽象表达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图案。当我们把建筑看作自然中的一个景观环境要素的时候,建筑和所处的地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通过对长春自然环境特质的提炼,我们运用深浅不一的石材及不同透明度的玻璃组成虚实变幻的幕墙,形成白雪皑皑、树影斑驳的独特自然肌理,诠释北国春城特有的文化内涵。

二、城市共享空间的综合演绎

现代观演建筑的兴起反映了城市对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单一形式的剧场已经不能满足各类型演出的需求,单一功能的建筑更不能达到城市共享的综合性目标。我们通过对剧院配套设施的整合,打造出一个集文艺演出、餐饮娱乐、会议展览和酒店休闲等于一体的演艺综合体,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搭建一个市民共享的城市文化平台,使“剧院”真正能成为该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

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地处净月潭技术开发新区,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业打造城市名片,传承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活力。拉动文化消费人气,带动新区经济。设计中,在突显其地域特征的同时,更充分考虑满足剧院的综合运营要求,采用创新的剧院经营理念,使其配套设施能够有效利用。功能布局上设置了剧院和酒店共用的主入口门厅,剧场部分和多功能厅部分可相对独立经营,酒店公共服务设施和酒店客房区、艺术培训中心均充分配套使用,艺术品商业街和展厅随时对外开放。力求做到高效实用剧院资源,增加剧院收益。

部分剧院功能具有时段性特质,通过对该部分功能的综合考虑和设置,增加了剧院的可经营面积。在设计中我们为了有效提高非表演时段剧院附属用房的使用效率,采取按功能、时段局部运营的手段来节约成本。排练厅、琴房等高成本功能用房,平时可作为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学校等使用;多功能厅可兼作会议中心的大型会议室、宴会厅,为会议、学术研究、产品发布等大型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休息厅亦可作为文化展览、小型博物馆等弘扬地方文化的场所;配套餐饮服务设施与会议中心、文化商业等功能结合使用,随时对外开放。

“准确定位、开发特色、产业拉动、综合利用”,通过剧院、文化商业、餐饮、酒店的多功能产业综合拉动,结合城市的地方特色,综合利用、提升地块价值。

三、先进技术手段的集中体现

观演建筑为艺术活动而服务,其技术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形态都难以像展览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那样具有较大可塑性,单纯形式上的外壳设计,必然带来“房中房”的包装形式主义后果。现代数字化技术在观演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塑造手段,使非线性、扭曲面等以前难以计算和分析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建筑师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电脑的智能化被最大限度使用,通过三维数字化信息使建筑从方案、设计、加工直到建造全过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优化。

长春地处中国东北严寒区域,出于节能环保考虑,设计中尽量减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充分考虑北方气候特质,遵循新节能建筑标准合理设计建筑体形系数。在设计中运用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采用多项高科技环保节能技术实现生态剧院概念。

作为观演建筑的设计重心,观众厅及舞台部分的设计体现了工种繁多,协调难度大等特点,除了常规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专业外,还涉及舞台机械、舞台灯光、建筑声学、扩声音响、视线分析、隔声降噪、智能化、精装修、软装饰等多工种配合。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去实现建筑师的设计构思,形成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的观众厅设计,通过室内声学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作为室内声学音质设计的辅助工具,对设计方案及时地做出符合声学要求的调整,提出为达到音质要求的优化方案,使观众厅具有良好的建筑声学环境,以满足在不同的使用功能条件下,达到均好的主观音质效果。通过对观众厅的造型、体积和每座容积的控制及厅堂装修的配合设计,能够满足以自然声为主的交响音乐演出和以电声为主的综艺和歌舞演出需求。

舞台规模和形式是决定剧院建筑设计和演出定位的重要因素,舞台装备的规模和标准,成为先进完备的舞台系统的技术体现。作为政府工程的各大剧院,均把上演大型歌舞剧、音乐剧作为主要演出功能,并要求兼顾会场之用。本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厢型镜框式舞台,设有主台、双侧台、后舞台,构成四面舞台形式,可同时设置布景不少于六幕场景。主舞台为32×25m,台口宽约18m,高约12m。表演区装备大型双层液压式升降台,各升降台可单独升降及编组升降,满足各种舞台表演形式的变换,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侧舞台区域设全自动可移动式车台自动活动升降乐池,最大可容纳2管乐队(约90人),设观众厅活动座位100座。舞台灯光设两道面光、4层耳光,由侧光、假台口光柱、台口脚灯、舞台顶灯、天幕照明、效果灯,共同打造最先进舞台灯光效果。

四、结语

近年来,在我国观演建筑设计过程中,国内原创的设计显示了不俗的实力,逐渐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我们既要借鉴学习境外建筑事务所创新、高效的设计方法,同时也需要力求以文脉延续、艺术创新、数字化技术的设计理念,探索地域性观演建筑设计新思路。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长春净月潭保利大剧院。

建设地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

设计单位: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建设用地:约5万m2

建筑面积:5.5万m2

建设内容:包括1500座大剧院、300座多功能厅,及为整个项目服务的会议、餐饮、酒店等配套用房

设计时间:2008年至今

建设状况:方案深化(国际竞赛中标)

总负责人:黄捷、陈杰

主要建筑设计人:余彦睿、李敏茜、黄皓山、梁耀昌

参考文献

[1]黄捷.观演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南方建筑.2008(01).

上一篇:三大艺术下一篇:电动汽车电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