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共12篇)
深圳特区 篇1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 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 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 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 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 (含直辖市) , 其二为较低层级 (市州或县区) 的地方政府辖区, 其三为省级政府统筹下的高校联盟 (或大学园区) , 亦可考虑地理相临的跨行政区划的高等学校。
这其中, 关键是要赋予这些教育特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目前, 中国教育改革的最核心举措应是放权, 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现在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始自主招生了, 我们知道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 很难批准其成立。如果主管部门能够把审批权赋予广东, 相信情况就大不相同。
因此, 应该要向教育特区充分放权。具体包括:国家把管理高等学校的各类审批权下放给省级特区或高校特区, 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各项办学自主权,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向地方教育特区放权。形成凡属于教育特区权限范围内的、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 原则上都下放给教育特区, 并享受优惠政策, 准予“特事特办”;凡教育特区需要报送国家审批的事项, 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 按程序报送, 形成“教育特区的事在教育特区办”的运行机制。 (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针对“教育特区”的设想, 初衷我是赞同的
因为这样的建议和《规划纲要》中提及的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试验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若想这份议案能够被决策层高度重视, 应在要点上有所调整, 更多涉及诸如特区设立之后运作方式这样的具体内容, 要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 “权责平衡”也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比如, 如果中央批准了教育特区的设立, 那么谁来对特区的运作负全责, 因为特区之所以特, 不是负有限责任, 而是要负无限责任。但是, 这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 一个改革的试验一旦把问责的机制加上, 很可能会吓退一批想要尝试但是又不想担太多风险的试验者或试验地区。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平衡, 是考量政策设计者的关键所在。 (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教育特区”能否推行, 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例。近年来,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很多人都归咎于政府投入的不足, 但是我并不认同。
其实, 不同部门都有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专项经费的投入, 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扶贫办等等——从中央不同部门把职业教育经费拨下去, 这就变成“九龙治水”抓职业教育。
可是到了下面, 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意见, 最后这笔很大的财力就给分散掉了。改革改到深处, 实际上就是部门利益的博弈, 这些部门博弈如果不能够解决, 教育改革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因此, “教育特区”建立必须考虑中国特殊的体制, 尤其是行政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 地方党政一把手要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 否则“单就教育谈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 (引自htt p://o pi n io n.n fd a ily.c 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网友“高宏鹏”:设立教育特区有利于中国教育改革
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 促进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能否设立教育特区?
设立教育特区, 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机构和人才, 也许能更好地统筹国内与国际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 探索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 从而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当然如果设立教育特区, 开始最好还是设立一个, 这样成本较低, 便于管理, 便于交流, 有了经验再推广。 (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f767c0100pct1.html) 。
质疑方: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想到中国当下的整个教育状况,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现状, 我以为不易专门建立“教育特区”
第一, 中国的教育现状, 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改革势在必行, 已经不需要通过设立“特区”的方式来达到转变人的观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从而为改革树立典型的目的。我们都知道, 改革开放之所以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乃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思想还不够开放, 认识还无法统一。因此, 智慧的政治家才想到了用先行一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来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今天的中国, 无论是党和政府, 还是教育界人士, 还是社会上, 大家对改革的渴望与需求可谓呼之欲出。在这个时候建立“特区”, 显然不仅不能推动改革, 反倒很可能会放慢改革的步伐。
第二,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蓝图, 应该说, 教育界内外的人士大体上是有共识的: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试行”的问题, 而是“施行”的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 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 下到黎民百姓, 无不关心教育体制改革, 甚至无不对教育现状忧心忡忡, 也对改革前景充满期望, 而高校内部更是已经呈现蓄势待发之势。看看两会上那些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的议案和发言, 他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是多么高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现在的问题是, 人们要求改革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及其做法, 都与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冲突。那么, 如何改变现有的教育和管理体制才是上策, 而不是、也不应该非要用“特区”这样试验田的“特事特办后的成功典范”的方式, 去冲破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羁绊。
第三, “教育特区”的建立势必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首先, 特区应该设在哪里?无论是设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 还是在深圳这样更为开放的区域, 无疑会加大它们与内陆以及老少边穷地区之间的差距——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必然结局。反过来说, 从现实情况看, 将“教育特区”设立在内陆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此一来, 就很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好的越来越好, 不好的越来越差。其次,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 设立“教育特区”受惠的无疑是所在地的学生。但是, 对于那些在没有设立“教育特区”区域就学的学生来说, 当然就无法享受到“特区”所能带来的优惠和成果——这同样应该是明眼人就可以看到的不公平的必然结局。
总之我认为, 现在更应该做的是敦促政府及其各部门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扭转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不符合现代办学思潮的局面, 从而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撼动不了现有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 退而求其次去建立“教育特区”——这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引自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1/03/3001539598900.shtml)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不管采取项目试点还是“特区”方式, 教改都难从权力中突围
首先, 办“教育特区”, 核心不在教育发展, 而在教育改革。过去10年来, 我国教育走的就是快速发展的道路。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迅速将高等教育规模办成世界第一, 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造成教育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办“经济特区”, 获得中央赋权和优惠条件, 能解放生产活力, 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办“教育特区”, 再按这样的思路, 就可能变为一些地方和学校利用某些权利和优惠政策去做教育产业。比如, 招生规模是不是不受限?办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是不是少管一点?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是不是可以更大胆等等。也就是说, 关注点会集中在教育利益领域, 而可能对制度问题并不乐意涉及。在过去10年中, 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大学城, 在建设大学城时, 各地都叫出响亮的口号, 探索全新的办学摸索。可大家所见的是, 没有一地的大学城出现了有新意的办学模式。而分析目前已经启动的500项国家教改试点, 很多教育人士对试点效果不乐观, 因为有不少试点单位和地区想的是获得怎样的权利和优惠, 却没想具体推进改革的思路。
其次, 办“教育特区”不仅要获得授权和优惠政策, 更是自身放权的过程。如果只关注获得权力和权利, 而不推进地方政府自身放权, 真正的教育改革就难推进。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而在学校内部, 则是学校行政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权。地方办“教育特区”, 无疑要争取中央向地方放权, 可是, 地方政府获得权力之后会否向学校放权, 而学校获权之后又会否向教师和学生放权呢?
在笔者看来, “教育特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本质上不是获得权利和优惠, 而是对教育负责、拿自己率先“开刀”的改革胆识。如果以此来理解“教育特区”, 从目前来看, 很多改革根本就不需要中央授权, 地方政府在向学校赋权方面就可自主地大胆作为。具体包括, 在本省市取消所有本地所管的大中学校的行政级别, 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 调整政府拨款方式, 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学校拨款, 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 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中小学管理、决策的学校管理机制等等。但遗憾的是, 笔者对比了国家版教改《纲要》和地方版教改《纲要》, 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 地方版普遍保守。
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特区”如果作为一种试点, 当是国家要求其改革, 在赋权的同时, 要求地方政府向学校放权, 实现学校内部的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笔者看来, 如果要真进行教改, 比这种试点方式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教改措施提交各级人大审议, 通过之后变为必须执行的教育法规。否则, 极有可能出现教育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情况, (引自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1/03/10/1111432.html)
梁好:在脱离社会教育大环境之下开展的教育局部改革实验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首先, “教育特区”的建立与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以误解, 即素质教育只需要在“教育特区”内实行, 而非“教育特区”则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实施, 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 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 也是不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其次, 教育评价机制是新课改的基础与根本, 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保障, 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 素质教育就很难得到贯彻与落实, 新课改也就很难深入与彻底。因此, 只有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上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才能让素质教育无障碍地实施。“教育特区”的建立,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做基础, 其改革的实质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的“特区”也只能有名无实, 也只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嗜头。
第三, 素质教育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全面推进, 局部的改革与试点,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一方面, “教育特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惠泽, 而非“教育特区”的学生却要饱受应试教育之苦,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 “教育特区”让教育改革实施主体的学校与教师承担了一定的教育风险, 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进行课改教学试验, 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应试教育的外部环境, 并且他们进行的教育改革因为“特区”的名号, 只允许他们成功, 不允许他们失败, 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 新课改需要全面实施, 而非划定什么“教育特区”、实行什么“一国两制”。
教育改革不同于经济改革, 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不需要“特区”, 需要的是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共同提高。“教育特区”解决不了教育的难题, 也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药, 笔者认为, 还是不搞为妙。 (摘引自http://epaper.anhui.cc/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6&CurrSid=1128&newsid=4269)
本刊特约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院副院长余清臣:有规矩才有方圆
总体上赞成建立“教育特区”的想法, 但有两个前提:一是教育特区的使命必须是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路;二是教育特区必须为全中国教育发展服务的, 不能成为教育特权集中地。
中国教育发展进行到今天,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 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还没有被实践论证的时候就直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所以, 如果要建立“教育特区”, 一定要以实验为宗旨, 待实验成功后, 再向全国进行推广。实际上, “教育特区”就是要成为全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这块田里可以“引种”多种类型的实验, 只要是有益于教育发展的, 都可以拿到这里培育, 看一看哪一棵苗生长得更茁壮, 哪一棵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哪一棵苗更能够将教育的绿荫带到范围更广大的区域。当然, 在实验的初期阶段, 我比较倾向于在“教育特区”内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实验, 所有的实验都要慎重设计、论证、执行和评估。
在“教育特区”的建立地点选择上, 我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方面, 选择“教育特区”的设立地点时, 要考虑到区内学生的水平、教师的水平、教育领导的水平。另一方面, “教育特区”的设立地点要有利于实验者方便使用优质的教育智力资源。“教育特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对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化的实验场, 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教育实践人员进行配合, 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大学、研究机构等智力资源的利用, 那么实验的引领性就无法得到保障, “特”的意义就不复存在。此外, 地域的选择范围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教育规划重心相关。实验的过程, 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过程, 如何在选择适合的实验基地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由教育失败带来的灾难性风险, 是需要政府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规划的。
深圳特区 篇2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个人感想1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和“先锋队”,转眼间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短短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性城市。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赋予的新使命,深圳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征程?
8月6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特别盛典在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顺利举行。本次特别盛典以“新时代、新动力、新使命”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共同回顾分析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深圳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在致辞中表示,《经济观察报》诞生2001年,从一张报纸开始,现在已经成为有网站、微博、APP、微信、音视频全媒体传输平台,见证了中国加速全球经济的过程,也希望不仅仅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希望以理性建设者的声音和企业家们一起推动中国世界的商业文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前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活动中发表主题演讲《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演讲中,他表示,深圳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目前在外汇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整个外资投资比较艰难,但要看到发展的大趋势,最终企业都要走向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要主导自己的产业链,要有更多跨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衬托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力。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个人感想2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短暂的40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后秘诀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从创市之初,深圳就是一个对人才开放的城市,最早打破传统的地域、体制等限制,引全国之才、集全国之力建设。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国瞩目的引才之策。包括农村户口入深圳户籍,家属没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满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国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论级别职务,根据才能和贡献确定薪酬。
一时间竟引得全国人才东南飞,不少人受特区朝气蓬勃的生机召唤而来。放弃“铁饭碗”闯荡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带着368元的养老保险金前往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借了5000元购进一台286电脑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软件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9年间,深圳人才大市场仅接待像徐少春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数量就超过了350万。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如此大揽人才,不难让人想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有学者将深圳的创新气质与其移民特色联系起来,解释“移民之城”为何能够成为创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抛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愿意承受迁移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满足其对未来的高预期,这种文化特质尤其适合以IT为背景的高科技领域的创新。”
唐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移民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多元化的交往变得很正常,比如5个人凑在一起,一个是包工头,一个懂技术,一个能办得下贷款,一个做过处长,再来一个搞财务的,新公司就诞生了。
过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约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大专以上学历落户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进人才28万人。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个人感想3
回首深圳过去的4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始终雕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奋斗目标与初心,永远牢记着民生福祉。
这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称赞。与深圳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成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处即吾乡。民生安稳,可保心安。大家带着各自的向往在这里风雨兼程,就是为了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完成居民优质饮用水管网、市政中压燃气管网、管道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病有良医——今年起,深圳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构建立体化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学有优教——今年,深圳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32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出行有质——四十年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今年优化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5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环境优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30个。通过经济鼓励等措施,淘汰老旧车6万辆。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
除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业方面,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减负担保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成效显著;在基层服务方面,深圳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等机构的建设,推出各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延期办、线上办,让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时让便民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学校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学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深圳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深圳率先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惠企16条);为了促进消费,深圳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举挖掘消费潜力,全市各区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复工复产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基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才能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政府善治、体制保障;产业高校、优秀文化;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四十载砥砺前行,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初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来闯”,渐渐地变成“人人栖居”,深圳坚持以改革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便是人们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证明。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个人感想4
四十年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变化有多大吗?
请听我娓娓道来。四十年前深圳只是毗邻香港的小渔村,而现在的深圳已经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城市人口已经上千万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机场四通八达,著名的企业影响世界,人民生活富裕幸福。40年前我们深圳只是一个破烂的渔村,那时现在有名的东门就像个垃圾场,各种各样的垃圾都随处可见,臭气几乎覆盖了整个东门……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买米和肉都要凭票,要是迟点去的话就什么也买不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后深圳焕然一新,40年后深圳的东门,国旗飘扬,大街上人山人海,大商场林立,茂业百货、太阳百货、天虹商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加上鳞次栉比的商铺,日夜川流不息的人流,简直就是一个繁华的不夜城。东门只是深圳的变化的一个缩影,你看,从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到宝安龙岗,这一片土地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对比一下,会让所有人都惊诧不已,赞叹不已。而且深圳还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越变越好,就拿我们龙岗中心城来说,你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铁快开通了,大运会也快召开了,这一切真让人激动不已。
深圳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它建设得更好。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个人感想5
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四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
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4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4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4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今后,我们长大了,深圳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为创造更加崭新的深圳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更多的知识使深圳的未来更加美好!
深圳特区 篇3
年届九秩的吴南生,是深圳成立特区后的第一任市委书记。一家党报,在自己的报纸上刊发文章,回忆一位市委书记对报纸的重视、关怀、支持,是否第一家,我不能确定,即使有,也为数不多。八百来字的致敬函,言簡意赅,回忆过往,饱含深情;憧憬未来,信心百倍。但话说回来,尽管致敬函写到吴南生等市里老领导在报纸初创时期给予的财力、人力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但毕竟是公开发表的,且限于篇幅,具体如何支持,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不过,这个问题还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这也许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使然。
座谈会后,在与《深圳特区报》一位朋友小聚时,他提起一件小事,与厦门有关,也与我思考的问题有关。说是2010年8月23日,厦门市党政代表团到深圳考察,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接见了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时任市长刘赐贵。第二天,《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条新闻。但是,由于记者的粗心,刘赐贵误写成刘赐福,且名字上了报纸的副标题。报纸送到深圳、厦门两市领导手中,才被发现出了不该有的差错。据说,当时深圳市领导说,赐贵,赐福,都是好名字嘛,厦门领导赐福深圳,我们应当高兴啊。说完,大家哈哈一笑,一个差错,就在谈笑间过去了。当然,作为报社,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还是要的,但据说深圳市方面对报纸的差错也没再深究。
这是个插曲,正题是我从深圳方送给我的一大堆资料中找到的。
《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之前,有个试刊过程。据说,当时批复试刊的初步意见是:“外资来了,资本主义思想也来了,思想阵地要加强。深圳面临港澳,是桥头堡,你们报纸的任务,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阵地。你们在最前沿,面临港澳,你们就得干这个。”
对于这个意见,深圳市委领导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吴南生。他对从北京来调研的中宣部新闻局局长说:深圳是经济特区,要跟资本家打交道。你板起脸孔,像内地的报纸那样,人家害怕,就会很困难。
庆幸的是,来调研的领导十分开明,他听了市里汇报后,立即表态,报纸要根据实际情况办。当深圳市方面提出有些忐忑时,他进一步鼓励说:“没关系,错了可以改。报纸更应放开些,报纸如果不能说错话,那肯定是办不好的。”
中宣部领导能如此开明开放、实事求是,说出办报人的心声,十分难得。因为,没有一个报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报纸出差错。
《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不久,就出了一回大差错。有一次因校对失误,把一位广东省委领导以前的经历“粤东特委书记”错写成“粤东特务书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梁湘见到报社总编辑,只是指着报纸对他说了一句:“你看看。”总编辑紧张异常,不停地作检讨。可是,梁湘却也只是笑笑,不再提起,连片言只语的检查也没让报社写。
一个城市,一份党报。这份党报,就是这个城市的眼睛、窗口、形象、名片。这份党报,不仅仅要办给自己的市民看,还要办给外地客人看,如果这张党报成天板起脸孔,人家就害怕了,就对这个城市心生反感。
可是,三十余年过去了,板起脸孔的报纸仍然充斥报业市场。只是,这个市场,顶多也就是停留在机关单位了。时代变了,媒体格局变了,你再板起脸孔,只能吓唬自己,老百姓是不买账的。
由此观之,《深圳特区报》刊发给一位老市委书记的致敬函,是有其深意的。
(作者系《厦门日报》总编辑)
深圳特区 篇4
一、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分团体测验和个别调查两种测验形式, 讲解指导语, 随机抽取深圳在校毕业大学生及在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生, 在大家配合下, 根据规范的程序, 发放问卷500份, 问卷全部收回, 经过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49份, 共451人。其中男性221人、女性230人, 硕士22人、本科104人、专科生325人。
(二) 方法。
1. 焦虑自评量表[2]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对受试者进行测查。
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 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它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统计分析前将所有反向计分条目的得分调整过来, 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 自编问卷。
为使调查内容尽可能涵盖大学生就业时情况, 特聘请四位专家对问卷各项目进行评定、分析, 经过两次不同时期的筛选、施测, 最终形成27个子项目。最后, 将各项目按奇偶分成两个尽可能平行的部分, 计算两部分的相关系数, 得分半信度系数为0.351, 再用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后, 得校正分半信度系数0.415。呈显著性相关水平[1], 说明此问卷信度较好。所有数据都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32.8%的同学认为毕业时打算为工作兼深造, 排第一位, 先工作再深造的居第二位, 占28.35%;当问到毕业时你选择就业地区在哪儿, 几乎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经济较发达或沿海城市, 占49.79%;而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自己 (如西部) 的比例最少, 仅占2.75%;在求职中, 最困扰的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 占43.61%, 其次困扰的是对就业政策不了解、获取信息量少, 自身能力不足、优势难以发挥,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招聘会信息不足、求职技巧欠缺, 缺乏社会经验、就业能力, 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分别占44.04%、36.17%、28.51%、15.74%、11.48%。关于当今“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4.72%认为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比例最大, 依次是毕业生就业人数太多、竞争较大, 就业期望过高, 分别占30.85%、17.67%。
(二) 大学毕业生焦虑状况的总检出率。
根据标准分大于1.64为显著性水平, 即学生标准分大于1.64作为过度焦虑的学生, 通过对大学生的原始分数进行转换, 然后对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检出:在焦虑自评量表中, 大学毕业生过度焦虑学生检出率为33.7%, 男生所占比例低于女生, 男女生过度焦虑的检出比例分别为:15.7%、18%;以2010年毕业为分水岭, 2010年之前毕业与2010年之后毕业的焦虑状况检出率分别为:6.9%、26.8%;学历上, 专科学生焦虑比例高过硕士及本科学历, 而硕士比例最低, 专科、本科及硕士学历各焦虑状况比例为:22.8%、9.3%、1.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焦虑检出比例为29.9%, 而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最低, 仅为3.8%;在政治面貌中, 党员检出比例最高, 为19.1%, 而团员、群众、民主党派的焦虑检出比例分别为:14.2%、0.4%、0;而英语学习成绩好的焦虑比例低于英语一般的学生, 英语良好比例为8.2%、而英语成绩一般焦虑检出率为25.5%。
三、讨论
(一) 从调查可以看出。
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首选, 这些地区机会多、选择的余地大, 为他们找工作提供更多的空间, 但不管怎么样, 52%的学生还是希望专业对口, 而经济收入放在最后一位。几乎一半的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可度比较大, 不希望丢掉自己的专业, 走向社会后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于社会。在求职中, 困扰毕业生最大的分别是就业政策不了解及自身能力不足排在前列, 这说明在就业教育中,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是有必要的, 同时在大学生涯中, 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 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及找工作过程中充满信心;34.72%认为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在本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本调查有关系, 因为本次调查选取的学生样本大部分为高职类学生, 学历在就业过程中没有优势, 而技能技巧是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这也提醒我们高职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已经毕业的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与目前薪水待遇比较可以看出, 基本能达到平衡, 相差不大,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进行了期望值的转变, 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就业竞争估计适中。总之, 从本调查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对自身能掌握平衡, 保持清醒头脑就业。
(二) 调查结果显示。
在焦虑自评量表中, 大学毕业生过度焦虑检出率为33.7%, 高于以往研究, 男生焦虑检出率低于女生, 与近期研究相一致[3~4]。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 毕业是否失业一直是大家重点关注的话题, 同时在本次调查中, 12%的人在择业中考虑经济收入, 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 38%认为是扎实的专业知识, 居第一位;其次是社会实践经历。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社会实践,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本研究中, 大专毕业生325名, 学历在找工作过程中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指数。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很多单位优先考虑男士, 给女生找工作带来了压力。因此呈现男生焦虑指数低于女生。同时, 调查还显示:2010年之后毕业的大学生焦虑检出比例明显高于以往毕业生, 从学习上看, 学历越高, 英语成绩越好, 焦虑检出率越低, 这与预期相一致, 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找工作中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 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找工作的成功指数, 从而降低了焦虑状况。但另一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干部及党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焦虑检出率高于普通学生, 从常理上说, 学生干部、党员都是同学中的优秀分子, 具有不同的学校社会实践经历, 这些都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理论上来说在找工作中更有优势, 但同时, 他们受同学关注也最多, 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 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增加了心理负担, 因此本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在将来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中, 保持同学心理平衡度, 降低优秀学生的自我期望值,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童辉杰.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4].吕晓虹.大学毕业生就业之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教育与考试, 2007, 5
[5].李志猛, 秦颖, 董薇.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抑郁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2
深圳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 篇5
世界既然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深圳,我相信,深圳一定会有新的奇迹的!这个年轻的城市这么有实力,可它美吗?深圳的市民们一定会说;“美,特别美,特别迷人!”在深圳,有好几个AAA级的旅游景点,比如:东部华侨城,世界之窗,欢乐谷……,特别是东部华侨城,不仅好玩,而且特别美。在里面,有白五星级的酒店,有温泉,有绿绿的茶园,有五彩缤纷的花坛,还有好多好多好玩的地方……,我玩了三次还觉得没玩够呢。在这里,充分展示了深圳的美丽,是深圳的缩影。
为什么说深圳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呢?因为,深圳正在发明新能源汽车,比我们现在的汽车更先进,更环保。为了让世界有更多的不被污染的地方,现在深圳正在开展低碳环保活动,发明更多的关于低碳的东西,为世界添一片绿,保护大气层,保护地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深圳,虽然离国际大都市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今后,深圳的人民会再创辉煌,再添精彩!
深圳:深圳质量智慧先行 篇6
深圳市长许勤曾表示“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要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与理念,把速度、效益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
深圳发展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贾兴东介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把握信息科技发展机遇,大力夯实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为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年来的发展,为深圳奠定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此外在建立智慧城市项目中,深圳还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等优越条件。
“十二五”是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新起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前瞻布局,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深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现代化城市整合发展的更高形态,其核心在于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改革城市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当前深圳面临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深圳质量和幸福深圳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智慧深圳”建设将为变革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从而提升城市管理的监测、分析、预警、决策能力和智慧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满足公众对城市生活和营商环境的新需求,增强应对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智慧应用
据贾兴东介绍,在智慧深圳建设项目中,深圳为自己的发展拟定了详细的规划,计划到2015年,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信息通讯技术环境和可扩充、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实现城市感知能力、网络传输环境及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
“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基本完成,初步建成融合2G、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域高速网络,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
城市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形成城市信息系统的顶层统一设计,以及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云计算服务平台,智慧型城市管理及服务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民生质量明显提升。
云计算服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内容、创意应用等智慧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成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智慧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值超百亿企业为龙头的若干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传感网络、信息传输、平台管理、智慧应用等重要环节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以高端信息设备制造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以技术、标准、方案、服务模式为主要产品的智慧产业体系,以及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贾兴东着重介绍了几个重要任务包括:构建多领域“深圳云”体系。加快推进深圳云计算中心建设,鼓励运营商对现有数据中心展开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适度分散、适应不同应用服务、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信息、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云体系,形成辐射华南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建立公共平台,完善支撑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提高各个系统问的基础数据交换、优化分析服务能力,为各部门及第三方系统集成应用提供支撑,促进部门及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和共享,加速智慧应用孵化速度。
统一平台标准体系。深入研究现有各类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制定智慧城市运营平台的数据采集、传输、运算、服务的开放式标准体系,推进现有各信息系统向智慧化演变、过渡和融合。
云计算、物联网领军重点工程
在此进程中,将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有一定基础、惠及民生的领域,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先行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和推进智慧深圳建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凭借自身的经济特点,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
近年来,深圳积极拓展物联网应用领域,在高铁、公交、海关、治安、检验检疫、图书管理等行业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例如,广深铁路高速客运专线是国内第一条应用RFID电子客票的铁路线路,广深直通车沿线各车站已全部使用纸质RFID电子车票,将对珠三角轨道交通公交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重要影响。RFID技术已经在深圳公交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截至2009年底,“深圳通”累计发卡量已突破7007Y张,公交刷卡优惠总额和优惠人次均有大幅度提高。2011年6月,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正式推出“手机深圳通”服务,逐步为市民的公交出行提供更为便捷的支付手段。
深圳海关的货运业务约占全国的30%,快件监管业务占全国1/3,运输工具监管约占全国70%。深圳海关作为海关总署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采用自动感应和跟踪识别技术,全面应用自动核放系统,使每辆车的平均通关时间由2分钟缩减到5~6秒钟。
“深圳云”服务工程将构建面向城市管理、民生信息、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深圳云”体系,形成辐射华南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鼓励对现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建设适应不同应用服务、专业布局合理的云计算平台,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适度分散、适应不同应用服务、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积极发展“云服务”模式,转变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根据不同部门应用系统的按需动态申请,通过深圳云计算服务平台向用户动态配置提供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能力,实现硬件资源充分共享,降低社会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营效率及使用率,促进业务部门从专注系统硬件设备的运维管理向专注应用服务业务转变。
深圳市基督教深圳堂 篇7
基督教深圳堂原址在深圳市和平路22号,因原教堂太小满足不了新的使用要求,故深圳市政府在梅林路花果山边划拨4 000多m2土地给深圳市基督教会另建新堂。本工程为中标设计项目,1999年完成设计,2000年初开工,2001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设计构思:
深圳市基督教堂不仅是一座功能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该建筑以《圣经》“诺亚方舟”的典故为构思之源:《圣经》“创世纪”中写到,上帝为惩罚人类的罪恶,需用洪水覆灭人类,但有个叫诺亚的人,因其诚实善良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给他带上诸兽乘舟避难并重新繁衍下一代的机会。因此“诺亚方舟”即成为“救世”之舟,并作为“诚善”和“博爱”的象征。
环境:
本教堂建筑基地在山坡上,东西高差12m,为结合地形,建筑的基地从西向东升起,增加了建筑的雄伟感和挺拔感。该教堂背靠青山,与自然交融,以此追求建筑如同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有机效果。
功能:
在平面布局上,主礼堂和附礼堂是重要的功能空间,设计上采取纵向叠加的方式,将主堂置于附堂之上,其他功能用房设于前后或周边。按照基督教的习惯,两礼拜堂均满足了通透、明亮、宽敞的设计要求。
造型:
深圳特区 篇8
金属加工设备:加工中心 (CNC) 及并联机床;数控机械及数控系统;柔性加工系统;电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设备;锻造及压力机械;冲剪、切割及折弯机床;制造单元、系统及自动化设备;精密测量设备;其他金属加工机械设备等。
专用设备及特种加工机床:电子整机装联和表面贴装设备;环境模拟及可靠性试验设备;表面处理及镀膜设备;电工机械设备;热处理设备;装卸、输送及物流设备;快速成型及制模系统;其他特种加工机床及专用设备。
机床工具及零部件:手动、气动及电动工具;液压组件;卡 (夹) 具、刀 (刃) 具;机械零部件及耗材;工业机器人及机器手;高低压电器设备及器材;打磨及抛光器具;冷却、润滑、液压剂等。
模具配件及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模坯;常规及新型模具标准件;模具钢材、合金材料、非金属材料;模具生产用的辅料;模具加工工具及耗材;抛光、研磨、装配夹具等辅助设备。
深圳特区 篇9
深圳与汕尾两市相关主要官员在23日的会见中共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大计。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会见中充分表示肯定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机构组建、规划编制、招商引资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创新区域发展合作模式的重大探索,也是深圳汕尾两市加强区域协作、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尝试。
王荣说,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要加快推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工作。大家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多方联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培育形成合作区的综合优势,实现深汕优势互补、携手发展。他希望深圳、汕尾两市充分发挥优势,成为合作区建设发展的坚强后盾。
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表示,自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以来建设进展良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合作区内的腾讯、华润海丰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具备了大投入、大招商、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郑雁雄说,在汕尾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以“深汕合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汕尾将突出加快运转,着力抓好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工作,确保合作区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以突出深圳品牌、深圳经验、深圳信用、深圳总部和深圳实力,全力支持配合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任务;汕尾将突出创业精神,以深圳为师,艰苦奋斗,以特区精神加快合作区建设。
深圳特区 篇10
关键词:海南,喀什,经济特区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端, 喀什则位于我国的最西端, 两个地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环境还是经济发展程度来看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两个地区都是依托自身的资源、区位优势而被国家确定为经济特区的。因此, 喀什要想建设成为“西部的深圳”, 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 学习和借鉴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
一、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
(一) 交通建设
海南省的交通建设分为对外建设与对内建设。对外建设包括:一是空航建设。海南在建省前后交通一直较为落后, 只有乘船才可出岛。直到20世纪90年代三亚凤凰机场与海口美兰机场先后通航, 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岛内与岛外的人员流动;二是港口建设。海南建省之前, 水运业仍十分落后, 列入统计的港口 (含港区、码头) 只有9个, 48个泊位, 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仅有3个, 自有运输船舶241艘, 其中钢质船45艘, 大部分为木质船, 总货运能力不足4万载重吨。然而,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 目前海南全省拥有港口泊位153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31个, 形成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分布格局;三是铁路建设。2004年12月粤海铁路正式通车, 不仅结束了海南省没有火车的历史, 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 进一步加强了了海南省与岛外的经济联系。对内建设包括:一是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公路网的建设, 加强了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截至2010年底,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里,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使岛内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环岛铁路。东环铁路的通车使沿线市县的房地产和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升值, 间接带动沿线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沿线节点城镇经济水平的提升, 提高郊区经济发展能级, 促进郊区卫星城的发展。同时, 东环铁路的建设, 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充分体现“以大带小”的发展策略和“两翼推进, 南北带动”的区域发展思路, 从而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 特色产业
虽然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 旅游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较高, 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海南省不仅大力发展旅游业, 而且一直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其他相关产业。1.现代热带农业。加快塔岭、琼中、昌江、屯昌四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预冷库等农产品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产后处理技术体系。2.新型工业。以洋浦、老城、东方、金牌、昌江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依托,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 加快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集约发展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的新型现代工业。重点推进洋浦开发开放, 充分发挥洋浦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 围绕“一港三基地”的产业定位, 把洋浦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 根据国家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 积极发展软件产业, 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 重点推进金融、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信息化建设。
(三) 区位优势条件
海南位于亚太经济圈的中部地带, 还处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间。方位上北临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 南临东盟自由贸易区。海南也正是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岛内与岛外的经济联系, 同时带动本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喀什经济特区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一) 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突出。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地处亚欧大陆中心, 与8国接壤或邻近, 边境线长达888公里, 现有5个一类口岸和1个二类口岸, 具有“五口通八国, 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2.自然资源丰富。喀什某些矿产、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土地资源也较内地丰富。3.国家大力扶持。除国家财政支持外, 依据国家政策, 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深圳市负责对喀什进行对口支援, 可以给喀什带来更多的资金、人才与技术, 对喀什的腾飞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 不利条件
1.生态环境对工业的承载力薄弱, 如果大规模引进重化工业, 水资源短缺、饮用水资源保护等问题就会突显。2.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不足, 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尤其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 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瓶颈。要想让外来人才长期留在喀什, 仍需作出巨大的努力。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尤其是缺乏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的高档酒店等。4.土地利用尚不规范, 如果不能科学利用土地, 不仅会对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处理不好还会导致民族矛盾。
三、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对策
(一) 努力打造喀什模式
1.交通先行。一是对外建设方面, 要加快推动完善铁路网与公路网建设, 实现与重要地区的直通;改造原有机场, 建设新机场, 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 提高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 提高空中运输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同时要协调好双方的利益。二是对内建设方面, 要针对喀什面积较大, 沙漠戈壁较多的实际情况, 既要合理规划, 节约成本, 也要考虑到当地环境的承载力。
2.坚持加强巩固第一产业, 发展壮大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喀什在产业发展中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 以出口加工为导向, 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抓好粮食、棉花、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六项产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村城镇化。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电力、棉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矿产、轻工业和面向周边国家的服装类、小家电、日用百货等组装工业的发展, 努力实现由农业统领经济向工业统领经济的格局转变;加快轻工、服装、纺织工业园区、能源材料工业园区、石化工业园区、旅游及文化产品开发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 构筑喀什城市圈, 发挥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大的企业集团来促进大经贸、大旅游格局的形成, 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使喀什成为带动南疆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海南与喀什都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海南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南亚、东盟诸国之间的联系,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并且作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承接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日渐凸显。所以喀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重点发展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 这样既可满足邻国的需求, 也可以带动当地就业。
4.利用好扶持政策和外部援助。外部援助定会对喀什的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但是不能盲目利用。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人尽其才, 在技术的引进上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要只追先进, 而忽视其实际价值。在资金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分配, 注意资金的流向, 不要盲目投资或搞重复建设。
(二) 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1.稳定是关键, 保护好少数民族的利益。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民族之间的交流, 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2.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金融监管。
一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规模。虽然喀什的现有资金投放量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是为了稳定发展, 一定要合理有序地投放资金, 切不可操之过急。二是政府适度干预。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3.强化对外宣传。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让国内外投资者真正了解喀什的优势和特色,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对本地环境的保护。所以, 喀什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及人文环境, 切不可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
5.加大教育投入。
喀什要想更好更快发展, 一定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应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多的师资力量改善当地教学, 注意本地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外部人才引进。
参考文献
[1]赵英.喀什经济开发的产业与政策选择[J].西部论丛, 2010 (12) .
[2]王晓东.金融支持喀什跨越式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 2010 (10) .
[3]徐文涛.建设喀什经济特区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及经济政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 .
[4]龙锋, 邓启峰, 陈琼蓉.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时代金融, 2010 (2) .
[5]王明泽.东环高铁:书写海南腾飞新符号[J].今日海南, 2011 (1) .
[6]甘远志.海南房地产泡沫[J].资本市场, 2000 (5) .
深圳特区 篇11
广东创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三、关於企业欠薪保障
扩容前,宝安、龙岗适用《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扩容后,宝安、龙岗适用《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
1 . 明确欠薪保障费的标准
扩容前: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每年缴纳一次欠薪保障费。缴费时间為每年的第一季度,缴费金额為所在地一个月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季度后新成立的用人单位於次年开始缴费。
扩容后: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缴纳四百元欠薪保障费。新成立的用人单位於成立次年开始缴纳。
2 . 降低了处罚标准
扩容前: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欠薪保障费的,由欠薪保障费征缴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一的滞纳金(滞纳金最高不超过本金),并可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扩容后: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欠薪保障费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处以两千元罚款。
3. 对企业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隐匿或者逃逸的处罚做出规定
扩容前: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欠薪,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逃匿的,相关部门作出如下处理:
(1)对欠薪逃匿情节严重,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2)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将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列入「黑名单」管理;
(3)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违法资讯通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由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资讯基础数据库,实施严格监管;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相关资料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佈。
扩容后: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隐匿或者逃逸的,在按照本条例规定垫付欠薪后,由区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处以欠薪垫付数额百分之二十五的罚款。
四、关於技术秘密保护规定
扩容前,宝安、龙岗适用《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扩容后,宝安、龙岗适用《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1 . 明确的竞业限制的期限
扩容前:第十三条规定,竞业限制的时间不得超过三年,在竞业限制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向被竞业限制人员支付一定的竞业限制补偿费。
扩容后:第二十三条规定,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二年,超过二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竞业限制协议中没有约定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為无固定期限协议,可以随时解除协议,但应当提前至少一个月通知对方。
2 . 对竞业限制补偿费作出规定
扩容前:第十三条只规定在竞业限制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向被竞业限制人员支付一定的竞业限制补偿费。并没有规定具体标准。
扩容后: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补偿费,按月计算不得少於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约定补偿费少於上述标准或者没有约定补偿费的,补偿费按照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计算。
第二十五条规定,竞业限制补偿费应当在员工离开企业后按月支付。用人单位未按月支付的,劳动者自用人单位违反约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并履行协议;劳动者未在三十日内要求一次性支付的,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五、关於房屋租赁
扩容前,宝安、龙岗适用《广东省城镇房屋租赁条例》;扩容后,宝安、龙岗适用《深圳市经济特区房屋租赁管理条例》
1 . 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时间
扩容前:法律并没有对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时间作出规定,只是规定:「签订、变更、终止租赁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向县以上房地產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进行登记。」
扩容后:第六条规定,房屋租赁关系的设立、变更,当事人应自签订租赁合同之日起十日内到区主管机关登记或者备案
2 . 租赁期限
扩容前:《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20年。
扩容后:第十九条规定,租赁期限,住宅不得超过八年,其他用房不得超过十五年,因特殊情况需要超过上述期限的,需经市主管机关批准。
3 . 房屋维修费用承担
扩容前: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租赁合同负责检查、维修房屋及其设施。出租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维修房屋,只是房屋发生破坏性事故,造成承租人财產损失或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当赔偿责任。
扩容后:第三十条规定,出租人应按租赁合同约定的责任负责检查、维修房屋及其设施,保证房屋安全。
第三十九条规定,租赁期间,因房屋出现缺陷而影响房屋正常使用的,承租人应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缺陷扩大,并立即书面通知出租人,同时报区主管机关备案。出租人经承租人书面通知仍不修缮房屋的,承租人可报请区主管机关及时进行核查,经同意后可自行修缮,由此发生的费用,由出租人支付。
4 . 续租
扩容前:第十条规定,原租期在一年以上,承租人需要继续承租的,应当在合同终止三个月前提出,并经出租人同意,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扩容后:第二十三条规定,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需延续租赁关系的,应在合同终止前一个月提出,在合同终止前十日内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并进行登记。
5 . 承租人可以解除租赁合同的情形
扩容前:《广东省城镇房屋租赁条例》并没规定承租人可以解除租赁合同的情形。
扩容后:第三十六条规定,承租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承租人有权拒绝交付部分或者全部租金,并可解除租赁合同:
(1)出租人未按租赁合同约定的时间向承租人提供房屋的;
(2)出租人因房屋租赁向承租人收取租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3)出租人对承租人正常、合理使用房屋进行干扰或者妨碍的;
深圳特区 篇12
巴士集团助力大运
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巴士集团”) 是深圳市运营历史最长、运力规模最大的公交特许经营企业, 目前已积极投身到了迎大运的工作中。据巴士集团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人陶涛、集团运输部智能调度中心负责人刘开元介绍, 为保障大运期间市民及观众出行更加顺畅, 秉承“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的理念, 巴士集团成立了以胡剑平董事长为组长、李永生总经理为副组长的迎大运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大运工作办公室, 全力负责大运公交保障各项工作, 其中制订巴士集团大运会工作白皮书, 建立全程跟进、督办机制等120项具体工作正在积极跟进中, 其中的5项工作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明确分工:
配合市交委实地踏勘、规划大运会保障线路, 制定开闭幕式及赛事期间公交保障方案, 开展开、闭幕式及赛事期间公交保障方案演练及修正, 同时做好安全应急和运力应急工作安排;
协助市交委东部局筹备技术官员车辆调度分中心及开展分中心试运营工作;
遴选500名大型客车驾驶员和70名调度人员为大运会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
应对轨道5条线路开通, 实施公交与地铁接驳, 做好线网规划与调整工作;配合开展“平安出行”活动, 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
针对大运会制定实施高标准的技术保障工作方案, 强化企业动态安全监管机制, 实施驾乘人员主动安全管理, 开展“微笑窗口”、“亲善大使”、“星级服务”等公交服务提升专项活动。
同时, 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智慧深圳”的发展战略, 巴士集团也在积极建设“智慧公交”, 并将大力应用到服务大运出行的具体工作中。陶涛和刘开元两位负责人向《运输经理世界》记者透露:大运办公室还下设智能交通保障组, 将制定大运会智能交通保障方案, 全面负责大运期间的智能交通保障工作, 在大运智能公交方面也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 包括在大运专线、大运专属车辆及途经大运场馆周边的常规线路、常规运力上安装智能调度设备, 统一指挥, 统一调度;完善升级调度平台和GIS综合监控平台, 实时、准确全面监控服务大运车辆的速度、位置、驾驶行为等信息;全面培训调度员、司乘人员掌握智能调度操作技能, 为大运期间实施智能调度提供人员保障等。
而这一系列措施的执行都要依托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巴士集团智能调度中心。
智能调度给力大运
据《运输经理世界》记者了解, 巴士集团的智能调度中心投资近2000万, 于2010年7月正式建成启动。自投入使用以来, 初步建成了集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多途径综合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公交系统, 搭建了集团远程、集中、智能的调度平台。各子系统运作情况及相应效果良好, 企业管理效率和市民出行便捷性显著提升, 大大提高了车辆运营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 更加规范了车辆的途中运营秩序, 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控和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深圳巴士集团作为大运会赛事交通组织保障公共交通第一调度中心, 承担着运营调度、应急指挥等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大运, 目前, 智能调度中心已基本完成全集团近500名调度员的培训工作, 将从中针对大运会选拔优秀调度员担当智能调度工作, 从管理人员中选派专人参与政府部门大运会智能公交保障工作。大运会期间, 智能调度中心将利用车载GPS定位、行车示意、地图监控、视频监控等功能, 实时掌握车辆运行速度、间距、运行轨迹等各种信息, 并充分利用车厢内3G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掌握客流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对车辆发出各种调度指令, 实现公交线路高效运行, 使车辆准点、顺畅运行。同时, 巴士集团还将组织专人重点关注各大运动场馆、交通集散中心、道路交通节点, 一旦出现乘客滞留、交通阻塞或其他突发情况, 将按照既定预案及时处置, 确保开闭幕式及赛事期间公交保障服务水平。
目前深圳巴士集团共有4700多台公交车辆, 运营259条常规公交线路, 其中60%以上的公交车辆实现了GPS定位监控, 84条公交线路实现了远程集中调度。并且, 随着大运的临近, 根据市交委对大运期间公交保障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巴士集团还将在举行大运会开、闭幕式的中心场馆增开直达公交专线和摆渡专线。同时, 对于途经大运会比赛场馆的现有公交线路, 将增加线路的营运车辆数量;对目前没有公交线路经过的比赛场馆将新增公交线路, 以满足观看大运会开、闭幕式的观众疏散需求。
调度变革借力大运
目前国内智能公交系统在有的情况下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 很多公交企业还在使用老的调度方法。对此, 陶涛向《运输经理世界》记者表示, 智能公交系统是对传统公交调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调度模式、运营管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这种变化中产生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 但是, 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解决问题。他认为, 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 指导系统开发商按照标准开发产品;公交企业与系统开发商在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要进行紧密的合作, 大力开展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培训工作, 引导员工转变思想意识, 以尽量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有关参与大运服务的智能公交系统设备的采购方面, 相关负责人表示, 巴士集团接下来将严格按照深圳市交委最新出台的《深圳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系列标准》 (包括车载调度、平台、通信) 来执行设备采购工作。主要是建设符合标准的智能调度系统、GIS监控指挥系统, 其中设备包括车载调度终端、调度设备、场站RFID车辆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等。同时, 对设备的供应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设备提供商必须具有丰富的智能公交项目经验, 具备持续服务能力;能够提供本地化的服务;还要具备自主软、硬件研发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 拥有稳定的专业研发队伍, 能对公交行业持续投入等。
但是, 深圳巴士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由于智能公交行业目前正处于探索上升期, 目前所用的智能公交设备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系统的稳定性、数据的准确性, 系统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等都还有待提高;行业市场缺乏统一规范, 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带来挑战;售后服务、系统升级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不过, 为应对大运会的刚性保障需求, 巴士集团将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保障工作, 协调供应商加快做好系统完善提升工作;做好人员、设备资源的充分准备工作;优先保障大运会所涉及线路、车辆的智能交通应用, 切实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舒适、高效的公交服务。
新能源车将获重用
近年来, 国内举办的多项大型赛事, 新能源公交车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的深圳大运会, 新能源公交同样肩负着倡导“绿色环保节能”的重任。巴士集团表示, 到大运会之前, 他们还将完成691辆公共汽车的购置工作, 其中混合动力大巴344台, 纯电动大巴101台, 纯电动中巴26台, 混合动力双层大巴20台, 常规动力200台。
当然, 巴士集团所有为大运会服务的公交线路、车辆及人员等方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才能满足大运期间的交通需求, 包括配置高标准技术性能的公交车辆, 为车辆正常运转提供技术保障;调整、优化公交线路, 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实施智能调度, 实现车辆运行全过程、全天候的可视化和可控化, 根据观众需求灵活安排运力;选派技术好、素质高的驾、乘人员作为大运会公交车辆的工作人员, 为大运会提供高品质的公交服务;每天固定检查、清洗车辆, 确保车厢环境干净、整洁, 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
除此之外, 大运赛前, 巴士集团还会配合交通运输委做好大运村与各大场馆间的交通路线规划调整工作, 并计划在16处无公交线路的比赛场馆布设不少于1条的公交接驳线路。另外, 巴士集团也正在进行智能电子站牌的前期研究工作。
【深圳特区】推荐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11-07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08-31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09-13
观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心得感想05-22
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条例07-05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章程07-25
深圳经济特区商品房预售合同书06-14
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09-03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