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艺术

2024-10-02

三大艺术(共10篇)

三大艺术 篇1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剧种,旦角是京剧行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当,而表演艺术乃是旦角的生命,没有表演,京剧旦角就没有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作用。

然而,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本身,既是一项繁难艰苦的艺术创造工程,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观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其具有许多艺术特性,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三大特性,即:多元性、写意性、 情感性。本文专门对这三大特性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以作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理论总结,并用以指导京剧旦角表演的艺术实践。

一、多元性

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一大特性,是多元性。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化。

而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则由来已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艺术经验的积累。

京剧旦角,不仅包括其他戏曲中同样具备的青衣、花旦、 花衫、武旦、刀马旦等各个分支,而且还有本剧种中的小旦、 媒旦等独有的分支。因为京剧旦角有众多的分支,所以从总体上看,旦角的表演艺术便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旦角中的每一个分支,其表演艺术就各有其独特的特性。例如青衣(即正旦)多扮演庄重的中青年女性人物,表演上重唱功;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泼辣放荡的青年女性人物,表演上重做功与念白;花衫是青衣、花旦、 刀马旦的三合一,故在表演上兼容三者的艺术特性;小旦又称“闺门旦”“贴旦”,多扮演闺阁小姐或丫环一类人物, 表演上重做功;刀马旦多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女性人物, 表演上重唱功、做功、舞功;武旦多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 表演上重武打,尤以“出手”见长;媒旦,顾名思义,扮演青年秀美的媒婆,以与扮演老年媒婆的“彩旦”相区别,表演上重说白。

不仅如此,在唱腔上,旦角的板式包括塌、滚、摇、代、 尖五部,又细分为二十四类,除滚板(纯哭音)以外,均有欢、 哭、傲三类。唱腔节奏分快、中、慢三种,伴奏曲牌则多达二百余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而从更高的层面考量,旦角又有许多各具特性的艺术流派,分别以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为其核心标准。

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多元化是旦角表演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特性。

二、写意性

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二大特性,是写意性。

所谓“写意”,原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画法,又称“粗笔”, 原指“放纵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笔墨, 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向”[1],后来泛指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美学的一种原则性特征,有“写意性”之说, 与西方美学和西方艺术的“写实性”相对应。

中国戏曲也是写意性艺术,这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言:“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2]中国戏曲表演的写意性,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代表, 成为“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之一——梅氏体系,与写实性的 “斯氏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一起,各放其彩。同样,旦角表演艺术也以写意性为重要特性之一。这种写意性,又通过虚拟性、夸张性、 程式性等手段得以具体体现。

三、情感性

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三大特性,是情感性。

戏曲行当的分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戏曲表演的最终目的,是塑造成功的舞台人物形象。几乎所有的戏曲表演大师,都以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光彩照人的舞台人物形象为亮点。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塑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 虞姬(《霸王别姬》)的人物形象,豫剧大师常香玉塑造的花木兰(《花木兰》)、白素贞(《断桥》)等人物形象, 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楷模。

旦角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又以表现人物特定情境下的丰富、复杂、独特的思想感情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要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风度、气质等等,并以表现剧中人物特有的思想感情来感动观众,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对人物情感表现的成功与否。为此,就要实现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的有机统一、人物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

摘要:京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旦角是京剧行当中的一个重要行当,而表演艺术又是京剧旦角的生命。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特性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三大特性——多元性、写意性、情感性。本文专门对这三大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以作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理论总结,并用以指导京剧旦角表演的艺术实践。

关键词:京剧,旦角,表演,特性,多元,写意,情感

三大艺术 篇2

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与佛教的传播发展

佛教自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又经中国东传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佛教总的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藏传佛教的特色非常突出,首先是全民信仰,佛教领袖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佛教信徒大都比较虔诚.其次是政教合一,整个社会生活严格受王权、神权的控制,佛教的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院既是佛教中心也是政治统治中心.最后是藏传佛教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而汉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独立和充分,汉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逐渐被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代表了佛教在中国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作 者:陈晓亚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11)分类号:B94关键词:

2012新媒体艺术三大趋势预测 篇3

纯在线画廊

2011年可谓是那些只以网站形式存在的“纯在线(online-only)画廊和艺术空间”旗开得胜的一年。以解决如何展示网络艺术的问题为目标,这些空间以这种艺术的母体——网页浏览器作为展示载体。英国/意大利的在线画廊Bubblebyte.org以Laurel Schwulst,SaraLudv和Nicolas Sassoon等艺术家的展览为“必杀技”,将在这个月欢庆建站一周年。Fach&Asendorf画廊则与“友人”合作一场足够得瑟的GIF群展,如今正在举办Bill Miller的个人展示。

Klaus Von Nichtssagend画廊也推出其实体空间之外的纯在线空间KlausGallery,由艺术家、策展人DuncanMalashock操刀,已举办过两个项目,在新的一年有大量待开发空间。Art MicroPatronage在11月横空出世,旨在为新媒体艺术家们找到一种保证稳定生活的“群包”方式,在线“VIP艺博会”将在今年2月推出第二期,以在线展位替代传统的物理展位。“根茎(Rhizome)”则扩大其互动式Anbase,开发出一种保存数字艺术的系统性框架,并成为一处公众易于进出的线上场所。

大展频频

2011年,越来越多新媒体艺术家及与新媒体有关的艺术家在国际重要美术馆和画廊举办高质量展览。科里·阿克安佐(cory Arcangel)在惠特尼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Pro Tools”是继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在1973年的展览以来,首次给这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举办个展。尽管展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位艺术家早年代表性的数字艺术作品,更偏爱他的实体雕塑和版画,展览的影响和对新媒体圈子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录像艺术家莱安·特莱卡汀(RyanTrecati)并不像以往那样在YouTube上发布作品了,然而他在MoMA PSl举办的展览“Any Ever”可谓又一大新媒体艺术盛事——闭幕晚宴上还出现了著名网络时尚团体DIS Magazine的装置和表演作品。

Creative Time Tweets系列以行为艺术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的一个项目进一步推广社会媒体艺术,这位艺术家持续带动新兴艺术家群体以社交网络为媒介进行创作。数字艺术先锋曼弗雷德·莫尔(Manffed Mohr)在技术本位的bitforms画廊举办个展,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而319 Scholes的展览“‘新自然’备忘录(Notes on a NewNature)”以“一网打尽”的策展方式对新媒体艺术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的呈现可谓富含智慧、发人深省并愉悦眼球,2012年,难得能有策展人做到越居其上。

品牌机遇

高产艺术家Marius Watz(最近正与Scho~&Volkmer机构合作为Montblanc的新款眼镜创作抽象背景动画)去年年初对ARTINFO称:“媒体艺术有看上去很有未来感的优势,”这对商业产业而言是诱人的品质。随着在纽约FourSquare这样的公司和艺术博客平台Tumblr的崛起,许多公司也加入新媒体艺术的竞技场。由4chan的创立者Christopher Poole执掌的Canvas以对文化基因和网络图像进行无情地解构、重构,呼应着Dump,fin的混音文化,由《纽约时报》前任设计9币Khoi Vinh创立的Mixel则对iPad做起同样的事。

三大艺术 篇4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 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 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 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 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 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 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 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 拓宽专业方向。此外, 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 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 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 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上, 我们要注重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写生刻意写实, 追求真实;设计基础写生侧重于意象, 设计基础色彩在写生观察中, 应面对自然景物, 讲求感受和领悟, 并把这种感受传达于画面, 同时, 作为设计类专业色彩的训练, 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的写生, 还应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色彩, 这才合乎设计基础色彩训练的重点要求。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既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3]

集体色彩训练课题, 是在装饰色彩课程中融入集体创作的一种尝试, 通过集体协作, 共同完成一张完全的装饰色彩作业。最初的训练是有第一名学生随机用色彩在空白画布进行一笔涂抹, 随后学生在这个基础上, 完成这张装饰色彩的创作, 全班依此类推。在这样去适应了解同伴之后, 下面的课题, 就开始画面的分割, 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相应比例的作业, 但要求整张画面色彩统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 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 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 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 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 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 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 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 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 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 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 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 厚基础”的教学思想, 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 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 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 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 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 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 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 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 意义不明确, 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 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 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 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毕竟本科是四年制, 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 就显得跨度过大, 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 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 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 知识还没来得

一, 装饰效果良好。这就使得同学们初步形成了以后的设计团队意识, 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 各取所长, 还原装饰色彩教学于快乐的本真, 体现艺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课题设计,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为以后恰如其分的转换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萍.谈装饰色彩的教学方法.[J]大理学院学报2006.07.P66.

[2]万小寒.苏宇.严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

[3]张红宇.论设计类专业色彩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9P129.

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 又说要上岗工作了, 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 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 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 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 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 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4.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 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 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 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 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 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 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 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 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 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三大构成的重要性, 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考虑三大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 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 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 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 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由于三大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主线, 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 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 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 有一样是不变的, 即不脱离实际, 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 因此, 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 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 和时代需要接轨, 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1. 整合课程时间, 加强课程连贯性

虽然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可以独立成体, 但是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互融合的, 如果把三门课程分开单独上的话, 并穿插到各个学期, 既浪费课时, 学生学习起来也被搞得糊里糊涂, 无法理清各门知识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 将三门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同步完成, 既有大一上学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的铺垫, 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 课时量适当压缩一点, 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 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 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2,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把三门课程合成一门, 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 就无法体现三大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 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 保存经典实用的, 去除重复过时的, 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2. 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课程关联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 有平面和立体之分, 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材料等, 如何合理取舍内容, 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另外, 老师必须具备前瞻性和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直接到设计类企业进行调研工作, 了解企业所需设计人才的类型和规格, 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对人才需求中重要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三大构成课程中。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不同的设计企业也对人才规格有不同要求,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 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又如动漫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 因此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整合中。

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后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部分, 先单独讲授平构、色构和立构的经典实用内容, 例如平构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变化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常用法则;色构中的色彩三属性和色彩心理等;立构中的材料运用和形式法则等, 实训则以单项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为两两课程融合教学, 任课老师结合大量生活中的设计例子来深入分析每两门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结合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分重点讲解, 不能泛泛而谈, 例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来说,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平面广告中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总之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都应该通过三大构成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来。老师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项训练作业。

3. 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 演示技法, 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 形式单一, 学习动机未被启动, 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 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 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建构知识。例如进行理论授课时, 老师可以布置下堂课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 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利用教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在课堂分享。另外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学习, 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应结合电脑制作的手段填补手工制作的不足, 既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和数量, 又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为了节省制作时间, 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摄影技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题材, 例如某些立体构成作业就很适合用摄影手段完成了。此外, 老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新材料, 让学生养成探索新材料的爱好, 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激发创新意识。若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则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整合教学评价, 体现成效全面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 进行评分, 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 对于那些学习认真, 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 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 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电子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 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 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 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 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 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 结合调查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 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 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市场的职业岗位, 必须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始终如一地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摘要: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 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参考文献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7.27.

三大艺术 篇5

——以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建设为先导,发挥艺术团辐射效用。学校将建设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艺术团辐射作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学校艺术团下设交响乐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话剧团6个分团,共有团员461名。经过十年建设,艺术团已成为北京高校艺术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获得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2项、创作奖4项,在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接连折桂,获得一等奖6项、“优秀组织奖”1项。其中,学生交响乐团成绩突出,演出实力稳定,已成为国内大学生交响乐团“第一军团”。

艺术团曾作为唯一非艺术院校代表承担了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北京地区巡演任务,先后在高校中举行专场交响音乐会近30场;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交响乐团、美国青年交响乐团、亚洲青年管弦乐团等合作演出;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和庆祝国庆60周年“花样年华”演出重要演出;承担了“青春奥运,精彩北京——首都大学生爱乐乐团纪念奥运倒计时100天专场音乐会”重要演出任务,北京2008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暨第三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国庆60周年盛大庆典中,参与复兴之路大型文艺演出等重要任务。2009年11月,交响乐团作为首个赴台文化交流的大陆学生艺术团体,在台湾举行三场巡回义演,演出所得全部捐给“8.8”水灾受灾同胞。2010年,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演出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广泛实践活动基础上,学校在校内每月举办一期“校园艺术沙龙”,由6个分团轮流承办,演出时进行现场讲解。此外,艺术团大量吸收零基础团员,定期进行艺术培训,成为校内艺术欣赏实践课的有效延伸。

——以艺术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为核心,提升师生思想教育水平。学校十分注重将艺术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高度融合,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于2002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家推出了大学生版《长征组歌》,表达了交大学子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光荣传统的决心。《长征组歌》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创作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讴歌了红军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为原汁原味再现《长征组歌》,学校为演员们讲长征历史,请老艺术家、老红军讲解创作过程,使一批又一批学生演员深受教育和感染,提高了艺术团团员思想艺术水准,使演员和观众共同受到了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

艺术团先后在校内上演30余场,并在国安剧院、人民大会堂多次公演,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扬。艺术团还赴沈阳铁路局、海淀剧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为铁路职工、武警官兵、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专场演出20余场,将长征精神带到社区、带到基层,成为学校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的一项重要活动。

此外,学校在艺术团设立临时团支部,督促团员学习相关时事政治,提高团员政治意识,并深入开展提高团员先进性教育,培养团员吃苦精神,激发团员发挥模范作用,实现了艺术教育与理想信念的高度融合。

——以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为保障,实现艺术课程全覆盖。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年初,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讨艺术教育工作,并将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主管校领导每月与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和同学代表召开研讨会或专题工作会,制定工作计划。1999年底,学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主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此外还设立学生艺术团,下设6个分团,每个团配备带团教师一名、指导专家若干,形成了机构健全、层级分明的管理机构,构建起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

三大艺术 篇6

《潜伏》剧情滴水不漏,在惊心动魄的圈套里,在尖锐的矛盾中不断推动故事的发展。创作者善于阶段性把握节奏,内设情节相互独立,矛盾冲突连贯相继,因果关系层层推进,线索多面铺陈头绪清晰,故事转换递进既符合剧情需要也符合受众心理,避免了线头拉得太长让观众产生疲惫、让新进观众跟不上故事发展。难能可贵的是,该剧十分擅长把矛盾推上制高点再绝地反击。录音带事件就是一个范例。各种矛盾在这里交汇,翠平的暴露迫在眉睫,苦心隐藏的身份浮上水面,针锋相对的较量随时爆发,敌我双方主要人物及配合情节的角色悉数登场,正面交锋,成败一举。人物个性得以充分的刻画和表现,环环相扣的剧情全方位展示了每个角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层层铺垫,全面渲染,将戏剧冲突迅速推向高潮,曲折有致、扣人心弦、精彩纷呈,正当我们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到忐忑不安的时候,正当我们不知道主要人物为何按兵不动,次要人物为何繁忙异常的时候,事态急转直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精心严密安排的反录音带,出人意料又强有力的回击了敌人的“铁证”,有备而来的严密推理严谨论辩,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四两拨千斤,让人不禁拍手叫好连连称奇。既大开大合的奉献了一场激烈精彩的对决,又承上启下的交代出前面翠平代替妹妹接受任务的前因后果,延伸出后面我党战士千钧一发之际英勇献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义举,这样的情节在全剧中比比皆是。

没有高大全的完美模式和所向披靡的百战百胜,《潜伏》的男主人公余则成,并非时时刻刻都一招制胜出神入化,相反,他的本性丝毫不具有传奇色彩,有点心软、有点迂腐、有点犹豫,完全一副泯然众生的普通;女主人公翠平更不是有文化、有气质、有才情、有容貌的传统革命女性形象,她不识字、抽大烟、脾气急躁、风格粗犷。在急剧动荡的社会洪流中,在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他们和万千不同的心灵都在憧憬和探求着一个合理而美好的世界,在现实中一步一步摸索,在斗争中一点一点成长,最终找寻到光明的方向,并树立起毕生的信念。角色的塑造,既符合历史也符合人性,让人难以忘怀。

主人公“特别浪漫,特别感人”的爱情,纵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一次一次在组织的需要面前,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渴望。左蓝与余则成相见不能相认,即使在牺牲之前也要对着翠平喊“你的安全就是他的安全,快走”。守着逝去的左蓝,余则成纵使心如刀绞也只能对敌人挤出微笑。机场离别,相看泪眼,明知前路迷茫,明知可能永难相见,则成和翠平却只能两相望,遥相知。片尾,两个人为了崇高的信念而相隔海峡,翠平抱着孩子眺望的身影,则成眼角留下的泪滴,不知感染了屏幕前多少男女老幼。晚秋作为一个戏份并不重要的配角,从一个汉奸的侄女,到一个寂寞苦闷的商人之妻,再到在爱情的引导下走上革命的道路,面对丈夫心中住着另一个女人的无奈依然勇挑重担执行任务,成长的脉络清晰合理。用三个女人衬托男主人公的形象,让余则成从被人影响找到信仰,到和他人一起守护信仰,再到可以传输信仰给身边的人,日渐丰满,日渐成熟,同时也如同悠扬的歌声,缓缓渗透出革命英雄儿女情长的致性致真以及为党的事业甘愿放手的高尚情怀。

《潜伏》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十分成功,有力的反衬出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敌我双方智慧的展现,有交锋才有火花。贪得无厌的站长,几句话交待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表现了国民党穷途末路的境遇,为了后路而贪赃枉法,强取豪夺,却又偏执的袒护着余则成,“你心思重,手不狠,不适合潜伏。”身边敌人的这番话,无疑是对余则成潜伏工作的最大褒奖;李崖心狠手辣,但他的信仰坚不可摧,为党国消灭所有敌人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所有出场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都对故事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配角和主角一样出彩。

三大艺术 篇7

“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作为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时就感受到专业课老师讲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出现“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但现今作为一名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老师这种观点不能认同, 并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三大构成”对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在环境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构成学说的来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 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构成”来自20世纪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对于艺术有关的含义: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 研究如何创造形象, 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 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 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艺术的科学。构成学说在设计提出是由格罗佩斯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中进行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

三、三大构成的概念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 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 描绘形象。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 而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 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 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和表达不同的心里感受。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之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创造意境。立体构成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四、三大构成在环艺设计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认识了三大构成“对环境艺术专业有着重要性的教学意义。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 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尤为重要和必须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和学习三大构成“为进入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构成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 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的特征和表现, 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重构训练。构成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思考、分解形体的再构成。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品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了越是好的设计越是纯粹的设计越是能打动人的设计, 而正是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理解、提炼才能达到的。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三大构成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 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 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建筑、景观到室内三者设计的整体效果。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要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色彩、立体造型等问题。所以说“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设计中通过构成的组成、组合、造型和创造设计出最终的作品, 这是三大构成的体现。在环艺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四、总结

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论证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进行“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性。它把建筑设计空间、景观规划、室内设计所有设计所共同存在的基础性共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和教育重点。三大构成对于拓展环艺设计视野, 更新设计学术观念和启迪设计运用灵感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中扬, 李芃.平面构成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01.

[2]万轩.设计构成.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10.

三大艺术 篇8

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西岸艺术中心主场馆四个主板块展区 (“聚变力”“新物种”“泛科学”“未来场”) 之间以及边缘空间将嵌入具有互动性的独立微型小展馆, 它们以“设计域动”和“设计加油站”的板块散落在整个展出空间, 就是“两大联动空间”。“设计域动”项目包罗了各类设计领域的70多件本土设计师作品, 展示了当今多元文化与信息的汇集中逐渐孕育出“和而不同”的本土设计新面貌。年轻的本土设计师在“域”中追求极致;在“动”间尝试跨越。而由刘毅策划的“设计加油站”既可将其看作板块之间的连接点,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动力引擎, 它们将服务于整个主题并以更加清晰、单纯的语法拓展设计的边界, 包括创客车间、非遗工坊、设计休息、程序共享、体验黑暗、造字现场、机械崇拜、设计商店、玻璃内雕、设计影院、设计咖啡等各种有趣的能够和游客互动的微型空间。

“设计域动”重点作品推荐

1. 水泥茶几Concrete Tea Table

水泥凳面加入火山口, 作为茶几 (茶几装修效果图) 来使用, 一抹绿意独享宁静与悠闲。

2. FLY椅FLY Chair

作品利用时间的“定格”让人看到风、感知风。人造石材经过热弯工艺, 由“坚硬”转化为静止的“柔软”, 洁白的色彩和细腻的肌理, 犹如风一般飘逸和轻柔。作品以简洁的造型语言, 不加赘述地传达了东方的智慧和禅意。当静下心来, 用心体悟, 便能够感受到风的气息。风吹过, 却无痕, 只是刹那间的一物飘起又落下。

“设计加油站”重点作品推荐

1.“程序共享”——PARTY

“迷雾系列”灵感取自于当下的大气状况。很多人出行要经常戴口罩, 甚至整装待发。于是有了设计师夏瀚手中的这个已经被核战争和工业污染迷雾笼罩的废土世界, 以及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状态。用一些强烈对比, 展现一个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社会形态。设计师的艺术观点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感受并表达生活, 而不是刻意过多地去解读作品, 那样就太显得形式大于内容了。夏瀚更希望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故事。下图是该系列的第八件作品, 曾经迷失在路途中的几个角色在某个音乐的引导下聚在了一起, 然后必然是要举办一场盛大的派对!在这件互动作品中观众掌控着整场派对的音乐, 通过midi键盘带动整场排队的气氛, 希望作品能在交互中让观众沉浸在“迷雾系列”的语境中, 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作品。

2.创客车间——360 Fashion意念力头饰360 Fashion Brain Monitor Hat

时尚与电子科技正在碰撞成新的数字生活方式。作品“意念力头饰”能够让用户通过智能穿戴来帮助提高注意力。该头饰由Elisabeth Koch Millinery设计、由创客大爆炸将Macrotellect Brain Link脑电波检测仪嵌入头饰中。它可以测量佩戴者的注意力水平, 并根据数值以灯带显示。“意念力头饰”适合演讲者、表演者、以及商务人士们在演讲或活动前佩戴, 以帮助他们在紧张、思维涣散的状态中冷静下来, 集中思绪。

360 Fashion Network、创客大爆炸、Bruce Bateman、Elisabeth Koch-Millinery、Macrocollector Brain Link

3. 非遗工坊——青丝Black Hair

“非遗工坊”系列作品均以刺绣和花丝工艺结合为主, 两种工艺在中国均有几千年的历史。取其“青丝”, 一是采用了中国青花瓷的色系;二是“青”在中国有青色丝线的涵义, 也有“情”之谐意, 情谊绵绵, 渊源流长;三是“丝”既是花丝也是丝线, 代表着两种工艺的跨界结合。作品以刺绣的传统题材牡丹、蝴蝶、莲花等元素为主, 技艺以无锡双面精微绣的手法绣制, 将每根丝线劈成16分之一, 绣制精细、过渡自然。在设计上, 以现代胸针、挂件为主, 除了融入了传统工艺外, 莲花挂件里还加入了荷香为主的香料, 既美观又可驱蚊避虫。

二、三大特别展区

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在主展区展场内外分别将展示唐婉玲策展的“英国零碳建筑—停车场上的白领公寓”、Marcelo Leslabay策展的“西班牙重置设计—全新的工作模式”、Erich Brechbühl和Nol Leu策展的“瑞士平面设计”三个特别板块。

1. 英国:零碳建筑——停车场上的白领公寓

这个“英国零碳建筑”更贴近我们的需求——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及节省城市资源利用。该设计充分利用城市中庞大的停车场被占用的空间, 实现了建筑和自然能源的结合, 并且将空间再利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该建筑达到环保零排放二氧化碳标准, 顶层覆盖的太阳能光伏板除了制冷制热外, 独立系统太阳能给锂电池充电储存, 公寓内用水只有饮用水需要连接必须的淡水系统, 回收的雨水处理后用于厨房及卫生间, 就地取水回收再利用处理达到欧洲沐浴标准。在展览结束后, 这个达到国际零碳标准的“零碳建筑”可以移到别处实际使用。

2. 西班牙:重置设计——全新的工作模式

“重置设计”是全球化现象的一部分, 即小型企业同那些为自己作品寻找新市场的设计师们合作, 不断调整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新媒体将新的商业模式传播到全球各地。他们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并允许尝试新颖的材料, 更接近手工艺品。这种新鲜感和真实性带来的标新立异的产品往往能吸引更多的市场, 也推进了更多设计周和创意活动的出现。

DVELAS的这个懒人沙发, 是一个有故事的懒人沙发。你会发现, 每一个沙发上都有一个标签, 标签上标注着不同的信息:来源、港口、船只、帆船种类, 等等。这些信息和懒人沙发有什么关系呢?原来, DVELAS的沙发采用船的帆来制成, 同时使用了索具的技巧、专业的船帆制作技术和工艺, 为这些被抛弃的废旧帆重拾尊严。旧帆上展示的那些受到长时间海水冲刷而产生的铜锈, 反而在这里透露出了一丝丝艺术的气息, 看起来就好像它经历过的故事。独一无二的编号, 也赋予了它的独特性, 牢牢抓住当今消费群体希望自己的品味独一无二的心理。Dvelas的设计不但意味着它们直接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走向, 反应了设计文化, 而再利用旧物生产的方式也意味着成本的低廉, 让消费者和当代设计艺术走得更近了。

PCM Design, Raúl LauríDesign Lab, Sagenceramics的设计作品采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元素, 并赋予其功用性, 把瓜果蔬菜变成碗碟, 咖啡豆改成灯泡, 用浴缸来盛放玫瑰, 等等。在物体本身所富有的情感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 能使用户对其感到新奇又兴奋。这些作品不但充斥着生活中的人文情感, 也透出着一种后现代主义感的艺术气息, 每一处细节都能牵动着用户的感情。

目前, Raúl LauríDesign Lab的大部分精力都主要集中在网络传媒和营销方面, 这意味着广告费的节省和全球化营销。而Sagenceramics则通过开通网店, 将自己的商品带给那些寻找纯正、追求名誉、对这类手工设计产品有兴趣的客户, 将工艺品的世界带给普通观众。

对于Redo-me来说, 他们做的则是把设计大权交给了客户——正如他们的名字, 把DOREME重组一样, 他们的理念是利用使用已久的家具原材料完成的变化和变型。该系统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分为S, M和L, 可以任意组合。组装时, 只需要用一套简单的螺丝钉将各部件连接在一起, 并可根据需要调节合适的长度。也就是说, 产品最后的形态是靠用户自己的想法来组装决定的。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喜欢创意, 或者对于自己家具有要求的客户, 有了一个自主设计的空间, 吸引用户能够对自己的家具“做主”。

3. 瑞士:向平面设计大师致敬

自1950年代起, 瑞士平面设计就凭其卓越的品质享誉国际。本展览精选了来自77位瑞士不同年代的平面设计大师的作品, 共121件, 全面呈现了过去5年来的瑞士平面大展。瑞士平面大展自在首尔首展以来, 好评如潮。本届展览将由瑞士卢塞恩海报节主席Erich Brechbuhl和瑞士设计师Nol Leu共同策展。

三大艺术 篇9

随着国务院七部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的出台, 中国民办博物馆迎来了春天。为了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加强民办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4月7日至9日, 首届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

本届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具有前瞻性、规格高、国际性、立意深、议题广、凝聚力等五大亮点。邀请民间及国有博物馆馆长、从事博物馆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法律界人士200人, 共同探讨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研究民办博物馆发展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因素;介绍民办博物馆藏品保护、修复、展示、研究的经验;规范民办博物馆藏品的管理运营及交流、保护、展示等行为;集思广益, 为我国文物艺术品保护、收藏与交流的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促进《博物馆管理办法》的实施和贯彻, 推动早日出台《民间博物馆管理办法》。本次论坛最终形成发表了《西安宣言》, 《西安宣言》的诞生, 对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有序、规范、快速发展, 具有极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文物:海内外共同关注文物动态

2010年4月7日早上, 民间文物精品展评拉开帷幕。同日, “海外文物回流展”在10000平米的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开幕。

同期举行的“民间文物精品展评”活动再次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寻宝》栏目携手合作, 评选民间国宝。去年9月, 在大唐西市举办的《寻宝走进西安》受到了我市及周边省区藏友的高度关注。许多藏家都希望能再次看到民间斗宝的精彩场面。目前, 《寻宝》栏目组已在全国112家民办博物馆的3000多件精品馆藏文物中, 精心决选出12件民间国宝。节目预计于5月-6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黄金时段分三期播出。

“海外文物回流展”展出的1万多件、价值15亿的藏品中, 大多来自港、澳、台、欧美及大陆, 许多是唐代珍贵文物。这些精美文物流散海外多年, 如今又重回故乡, 接受亲人的慰藉, 感受亲人的温情, 有着特殊的涵义。届时, 将有两岸三地近百户重要商家, 世界各地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家、鉴赏专家、研究专家和爱好者云集大唐西市。汇集高古明清玉器、陶器、金器、明清瓷器、竹木、牙角、佛像、宗教等珍贵文物, 将吸引国内外古玩爱好者、收藏家、经营者、研究专家等30万名文博界人士的关注或参与。

三.艺术:大唐西市艺术馆成民间“艺术圣地”

大唐西市艺术馆是一座集艺术品展览、收藏、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艺术研究、美术教育、艺术衍生品展销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艺术馆, 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大小展厅六个, 包括名家工作室和各种性质的主题展览以及西餐厅、茶吧、书吧等, 为广大艺术家、爱好者提供参观、学习、休闲等全面服务。让参观者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几方面全方位感受现代艺术馆的魅力。开馆当天,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大唐西市创作展览中心和西安美术学院大唐西市教学科研创作实习基地也在艺术馆揭牌。

三大艺术 篇10

关键词:《论艺术的精神》 三大理论 绘画 音乐

被世界公认为“现代绘画的启示录”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论艺术的精神》从“内在需要”理论出发,通过“金字塔”理论、“内在需要”理论和“通感”理论描述了艺术的精神实质,探索了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从艺术的抽象性上为现代艺术的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论艺术的精神》首先提到的理论是“金字塔”理论,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就像一个如同金字塔般的三角形,金字塔的底和顶分别占据着艺术的两个对立面,即客观现实和内在精神。金字塔的底端是大众普遍能够认知的客观实在,它代表具象艺术。金字塔顶端代表精神实质,它是艺术家的心声,是抽象艺术的根源。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实质在于精神,艺术家只有真切的感受到金字塔顶端所含有的内在精神,才能够创作出更感人的作品。康定斯基又说金字塔的顶角如同音乐,因为音乐的实质也是通过震颤心灵的音锤表现出来的。正如他说“色彩宛如琴健,眼睛好比音锤,心灵有如绷着许多根弦的娜琴。艺术家是弹琴的手,只要接触一个个琴健,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

他还把颜色比作音符,他认为各种色彩的碰撞与结合就是旋律,有时甚至如同交响乐般震人心魄。

内在需要理论是《论艺术的精神》的理论基础,它承接了“金字塔”理论,更进一步说明了精神实质的表达是通过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而传达出来的。首先,内在需要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是驱使艺术家有激情的创作的内在动力,即“表现‘客观’的不可抑制的愿望就是被称为‘内在需要’的那种冲动,这一冲动是驱使艺术家前进的杠杆或弹簧”。其次,抽象绘画的本源是“内在需要”,由于没有具象的实物可以依据,抽象绘画的形式和色彩要能够打动人心而不跑偏成为乱涂乱写,就必须探索内在的精神实质,因为“一个对象的选择(即形式的各种成分之一)必须取决于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反响,而这一对象的选择也得从内在需要的原则出发”。

现代绘画史上的第一幅抽象绘画是康定斯基于1910年创作的。画面上没有具象的轮廓,只有不同大小的点,不同力度和方向的线,以及在点线中穿插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刚柔如同一种散文似的节拍。不同冷暖的颜色在这种节拍下如同高低不同的音符,时而蜿蜒迂回,颤抖不止。这幅画可以说是康定斯基抽象绘画的起点,画面中的节奏还较为单一,旋律也没有和声,更多的是单音的演奏。而他的另一幅作品《构图第七号》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气势明显宏大了,画面的结构也较之以前复杂得多。它被很多人称之为“音乐的狂想曲”。暗褐色的背景如同深沉的基调,伴随着其他音的起伏,呈现出不同的感情。画面无数色彩重叠与变化,犹如一个复杂的和声,时而让人紧张,时而让人放松。画面的构图初看觉得异常迷乱,但迷乱过后给人的是一种躁动,似乎是想揭开某种谜底的躁动,让人不安,而后又异常清晰,似乎看到了色彩斑斓的梦幻,也如同紧张的和声过后优雅的旋律。特别是画面偏中部的位置黑色的点和线勾出的轮廓像装饰音一般为整个画面的混沌增加了点睛的一笔。康定斯基在总结造型艺术时说:“伟大的造型艺术作品是交响乐曲,其中旋律的因素‘具有一种稀少的和附属的作用’,主要的因素是‘各个部分的平衡和系统的安排’。”康定斯基的作品就如同交响乐一般,复杂迷乱的构图达到的是一种整体的效果,这种整体是通过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形成的。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般说精神是与肉体紧紧联结的,所以,一种强烈精神感受通过联想引发另外一种联想相适应的感觉就是可能的了。”这就是康定斯基的第三大理论——通感理论。通感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看到酸的东西,就会流口水。通感就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用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即感觉互为转移。音乐与绘画之间可以通过通感来建立连接就是在自然不过了。绘画可以像音乐一般动听,音乐也可以像绘画一般滋润人的眼睛。通感是我们理解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审美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艺术,只是最终都会殊途同归,因为艺术的本质源自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艺术家无论通过何種方式去创作艺术,它的喜怒哀乐、他作品中的情感总会通过一种感觉传达给观者。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能创作举世闻名的名作,让后人感受到他的心灵,他的内在需要。康定斯基也同样认为绘画可以传达有声的感觉,可以像交响乐一般震慑人的心扉。

总之,康定斯基认为绘画与音乐的本质都来源于“内在需要”,内在需要时而使人兴奋时而使人伤感,这种精神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动力。音乐与绘画具有同构性,它们更能产生一种色听联觉,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创造性的新感觉,它们都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外在表达。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腾守尧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三大艺术】推荐阅读:

三大课堂05-15

三大规律05-16

三大合作05-25

三大产业05-30

三大因素06-05

三大平衡06-08

三大关系06-14

三大价值06-17

三大政策07-02

三大农业08-06

上一篇:直接政策论文下一篇:深圳观演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