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论

2024-09-24

绿色理论(共12篇)

绿色理论 篇1

摘要:本文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绿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哲学上, 本文首先明确了绿色经济的价值观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经济学上,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提出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 强调“外部性理论”, 即是绿色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论内涵,外部性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物质文明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当人们醉心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 自然也在酝酿对人类的报复。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自然资源枯竭、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土壤流失和退化, 都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2013年初, 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雾霾,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 迫使人们用“绿色”的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绿色经济”一词应运而生。

二、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

绿色经济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 即把人视为宇宙的中心, 按照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人类中心主义的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自然就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创造了所有的动物:“植物就是为了动物的缘故而存在, 而其他动物又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伴随着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而发展, 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 逐渐摆脱了原始文明与农业文明时代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大, 人类中心主义也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正是“人类中心主义”。该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将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 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统一性和本质联系。其目光短浅, 只看到人类改造自然那短暂的、表面上的胜利, 未能认清那所谓“胜利”的实质。中国多个地区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环境污染的后果, PM2.5造成损失难以估计, 而且治理的花费更是天文数字。

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人和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恩格斯认为, “劳动其实和自然界一起, 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 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这就是从人类通过劳动生产财富的角度, 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有力地驳斥了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看作人类附庸的思想。在对待自然的方式上, 恩格斯指出,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在于我们比其他的一切动物都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句话有如下几层涵义, 第一, 人与自然有本质联系, 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这种联系, 表面上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实质上造成了人类与自身的对立;第二, 虽然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 但是人与自然都由自然规律所支配, 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类若违背了自然规律, 必然遭到惩罚。所以, 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中只有人类, 所以其根本无法意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核心———人类。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伦理观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这正是绿色经济的哲学理论内涵。

三、绿色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绿色经济的涵盖范围很广, 其理论来源主要有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绿色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如下:

刘思华认为, 绿色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 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 是环境保护盒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 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

张兵生认为“绿色经济学则是一门以天人合一、共生共享和系统哲学理念为基础, 在以人为本和生态伦理指导下, 从研究生态资本和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优化配置与整体增值人手, 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鲁明中、张象枢认为, “绿色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 以实现经济生态化为目标, 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

以上对绿色经济不同的定义, 均强调了生态规律的重要性, 基本符合绿色经济的基本思想, 但仍有不足。

刘思华在定义中强调知识经济与生态经济, 但基本将其等同于绿色经济, 没有提出相对独立的理论。绿色经济不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 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讲包括三点, 分别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其理论重点在于对发展目标的认识和确立, 即我们努力发展所要达到的效果。绿色经济的涵义不仅限于此, 它的理论重点应当是通过什么方法, 利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张兵生的定义利用了“生态资本”这一创新概念, 初步解释了“绿色经济”。该理论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之处:首先, 生态环境的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 不同学者用不同方法测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无法将生态价值资本化并且合理定价。其次, 能否将生态价值资本化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 一旦将其资本化, 就相当程度上割裂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 很容易令我们重新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最后, 假若我们将生态环境资本化并给予合理定价, 逐利者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行为都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 如果逐利者破坏环境的成本小于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 那么他也会为了短期利益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总之, “生态资本”理论有理想化、操作困难等缺陷。

鲁明中、张象枢的定义同时突出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也有一定缺憾。首先, 其未明确主体, 没有指出谁来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 它未能说明当某行为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规律时, 行为人该如何选择;最后, 定义中“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所指不甚明确。

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绿色经济”的定义都不完善, 主要问题是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这里, 笔者尝试在改进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来定义“绿色经济学”。

萨缪尔森认为, 经济学就是一种“关于选择的科学, 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 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 并把这些物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显然, 传统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 它有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虽然很多学者研究绿色经济时批判该假设, 并对此提出了“生态人”假设, 认为“生态人”就是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这种假设实际上没有多少现实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实践中, 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对于普通的市场经济参与者, 一般都缺乏足够的生态学理论知识, 他们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承担了最为直接的市场风险, 在市场中生存是第一目的, 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更无能力确保生态效益。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 通过市场调节这些要素的分配和利用,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不会使人主动重视生态环境效益, 所以生态环境在这种市场规律下很难不被损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逐步深入, 研究者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内提出“外部性理论”, 即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带来影响, 但他个人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或者给与他人补偿。显然, 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者征收“环境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科斯指出政府只要选择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说明, 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主题。可惜的是, 这些思想早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 构建“绿色经济”理论, 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 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 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 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之所以强调政府的作用, 理由如下:

第一, 只有政府有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能有足够的认识。环境的破坏往往跟人们缺乏足够的环境知识。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 其全面爆发前的潜伏期少则两三年, 多则三五十年, 然而一旦爆发, 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处于潜伏期,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正因如此, 若想避免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 必须长期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基础性研究, 以获取足够的认知。显然, 只有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才能使这些研究长期进行下去。

第二, 只有政府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如前文所述, 单个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主动成为“生态人”。而政府如果采取适当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措施, 是有能力将普通的“理性人”规范成为“生态人”的。只要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相关制度建设, 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总之, 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 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而政府正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所以, 政府是生态问题的最终责任人, 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当然应强调政府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3].张兵生.绿色经济学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4].鲁明中, 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5].刘思华.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 2004.

[6].蓝庆新, 韩晶.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战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1) .

绿色理论 篇2

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是适应环境问题计量要求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与控制,它有自已的研究对象和实现目标;绿色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一些特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性。

作 者:柏传军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经贸系,安徽,六安,237012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年,卷(期):20(1)分类号:F234.1关键词:绿色会计 理论结构

我国绿色会计及其理论探讨 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过度开采,废弃物大量排放,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全球保护环境运动兴起,许多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不断将环境问题纳人会计研究的范畴。以比蒙特斯和马林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計问题》为标志,绿色会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此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绿色会计理论得以快速发展。我国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 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效益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以综合评估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特征如下:

2.1 反映和监督内容的完整性 传统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无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完整、全面地反映和监督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2 核算内容的广泛性 由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像空气、海洋、绿化、臭氧层等既无所有权,也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也无形中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取得利益的行为;绿色会计不仅核算传统会计中的财产物资,而且核算无所有权,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并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绿色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 绿色会计的成本不仅包含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经济资源),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各项成本耗费;绿色会计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还包括经营过程中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绿色会计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使人们关注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单个的企业,而是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考虑的整体,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 绿色会计的目标

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绿色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应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

4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绿色会计基本假设除传统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外,还应将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变为多重计量假设,并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和环境价值假设。

4.1 多重计量假设。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绿色效益的模糊性,若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和绿色效益,因此绿色会计在计量上应是多重的。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等,有时候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计量方法。

4.2 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蕴含了大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内容,要求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尽管绿色会计中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核算和监督的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绿色会计建立的基本前提,是构造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根本条件。

4.3 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于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于边际价值理论。

5 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会计核算原则除传统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包括如下原则:

5.1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核算中要符合、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正确处理企业利润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5.2 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核算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兼顾生态和社会环境效益,要综合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将会计主体置于生态环境之中,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综合计量和揭示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以规范企业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3 社会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必须舍弃当前单纯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标准的观念,代之以企业所创造的绿色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5.4 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6 绿色会计的要素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会计要素应在传统要素上有所不同。如在资产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在负债要素中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等;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处理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或罚款收入等;在成本费用要素中设置“环境费用”、“环境成本”等;利润要素中增加“环境利润”,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业务。此外在有些账户中要根据不同情况设明细分类账户,如针对排放有害物体或超标的热量、噪音、使用没有加以回收又不易分解的包装物等设置“排污费“、“包装物污染费”、“废弃物污染费”、“垃圾倾倒费”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7 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绿色会计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7.1 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其次将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列入会计准则,并使其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加以规范,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7.2 加强社会的环保意识 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最终使企业自觉进行绿色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

7.3 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 绿色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全面审查与监督,以促使企业正确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

7.4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一方面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还要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7.5 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因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及能胜任的,要培养专业的、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参考文献:

[1]潇霖.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会计研究.2008.6.

[2]赵欣.绿色GDP呼唤绿色会计.中国财经报.2007.4.

[3]刘欣.浅议绿色会计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7.9.

[4]杨玉波.绿色会计的核算.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10.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初探 篇4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 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效益的情况下,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发生基础是绿色治理, 而绿色治理思想主要是解决企业与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企业要想获得市场, 取得社会的支持只有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来分析产品成本费用和利润, 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 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 使企业产品“绿色”化,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是一种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的有效措施。

2.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可使企业获得政府方面支持的优势。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解决环境问题的要害在于变革传统的经济模式, 而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能使变革后的经济模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现如今的法律环境下, 任何一种活动要想持续下去, 除了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外, 还要获得政府的承认。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既是资源的利用者, 又是污染的制造者, 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企业只有在获得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前提下, 通过采取措施, 才能使其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绿色财务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方法。

3.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相统一的。

当前,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需要根据绿色财务管理理论的目标制定出长远的绿色目标, 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眼前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 也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考虑企业、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还要结合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等问题, 制定长远目标, 寻求实现的途径和所要采取的措施。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 绿色战略目标的前提也是企业盈利。这里的盈利是广义的盈利, 不单指短期的利润, 而是指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盈利。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毕竟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财务管理, 因此, 在考虑企业盈利性的前提下, 考虑企业的环境资源问题。倘若财务管理方案中利润较小但对环境有利, 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 从而在长久竞争中获胜, 也是值得考虑的方案。

二、实行绿色财务管理需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 制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

1.进行注册登记。企业需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交体现其绿色财务管理的文件 (如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规划书, 绿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 通过管理部门审批后, 得以注册登记。

2.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送经营活动的资金资料。

3.以环境保护法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法进行规范。

(二)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辩认和确定过程。如将“自然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 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计量中, 最困难的是自然资产的价值计量, 其总的框架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 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方法来计量。

绿色会计还要考虑公平和未来两个因素。

环境是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共同财产,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环境会计不仅要考虑环境因素, 还要考虑公平和未来两个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的性质。会计所计量的资本除了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 还有自然资本, 而自然资本在以往会计学中被忽视了。一般来说自然资本随着人工资本的产生而减少, 绿色会计要考虑公平和未来, 就是要披露这两种资本之间的转换, 并计算出最佳的转换比率, 以利于保持社会资产的总平衡。

三、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应采取的措施

(一) 发挥政府职能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因为长期内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致的, 所以不存在企业不愿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因为, 待企业认识到以后, 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无法挽回, 所以, 当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根据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 那么, 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上, 企业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政府干预后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每一个行为者只占极小的市场份额, 以致于没有人能够独自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上所有的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 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对于这类市场上的企业来说, 经济实力很弱, 如果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 企业没有那个能力, 也不会产生效益, 因为企业没有定价权, 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无法弥补, 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 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区分开来;通过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 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对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合理定价, 这个定价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 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那么这个定价, 要以居民的平均收入程度及其消费需求的比例进行定价。 对于生产者来说, 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对于垄断竞争市场, 由于厂商间存在着由于产品差别而带来效益的问题, 所以企业会利用政府的绿色标识形成的差异来创造效益, 从而自动形成企业间的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 利于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 政府要加强对厂商间串通而实际上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垄断市场, 政府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实行绿色财务状况及程度的资料给予公布, 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的话, 国家可以考虑收回国有进行经营。

(二) 发挥部门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1.定期进行绿色财务审计。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使得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及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共享及相互支持, 同时也会引起企业间的重组。

3.管理部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给予公布及宣传, 对于非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名单定期公布, 引起消费者及投资者的注意。

4.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标识的产品, 使人们愿意购买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产品, 使企业形成绿色财务管理治理理念, 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追求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吴向东.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北方经贸, 2003 (7)

[2].余永定, 张宇燕, 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阎晓红.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1 (4)

绿色理论 篇5

一、绿色会计理论概述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消耗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开始有了新的特殊意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会计理论开始出现在西方会计理论界,形成“绿色会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邓迪大学的格雷、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博士以及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其理论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ant)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从本质上讲,绿色会计产生于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对传统会计的批判的基础上,大都围绕自然资源的耗费应该如何补偿这一主题。

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解释,甚至可以适用于一种文化,一个理念的蜕变。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总是要对其之前的理论进行批判,而竞争两者也总在批判、争论中成长完善,留下最适合的继续存在。绿色会计理论的兴起也是如此。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运用货币计价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绿色会计认为其所反映的对象并不完整,它仅能确认能够用价格计量的东西,而本应作为会计计量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环境却被忽视,根据现代会计原理产生的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此成本仅包括经济成本,而不计算社会成本,这种计算模式使决策者没有任何环境危机的顾虑去追求经济效益。绿色会计则在传统会计原理的基础上,添加了环境资源,重视和突出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监督。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起步相对比较晚,从一开始只追求物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持续问题,环境被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开始警觉,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也加强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将绿色会计列入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经财政部批准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等,也有大量学着投身于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使得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成熟。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会计准则,在实践方面有许多障碍,环境信息提供的并不完善,缺少务实性。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1.有关绿色会计的法规政策需要明确具体

目前我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涉及的方面较为具体详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会计的进步,也有效保护了环境资源,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而有关绿色会计的相关法规却在其中没有过多涉及,更多的是为环境保护而制定的,使得在实际中应用太过于宽泛,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法律强制性的保护,绿色会计难以在实际中发挥本身有效的作用。

2.绿色会计实施方案有所不足

绿色会计发展尚不够成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实践性。首先,绿色会计在计量记录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价值上有一定的障碍。罗宾斯坦曾提出设立一个独立的自然资产信托账户,然后根据土地对未来一代所能带来的收益予以贴现,进而估算出自然资产的价值,当然,这个设想仍然十分粗糙,人们也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其次,绿色会计不能很好地调节企业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成本的矛盾。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是利润,经济利益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绿色会计要考虑环境成本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这与经营目标有所冲突。尤其对于小型企业,运用高科技去减少环境问题,无疑将花费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由于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尚未有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与体系,因此有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并不规范。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的制度性建设方面有显著的进步,而在实践中总有所出入。

3.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意识不强,对绿色会计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首先,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本质上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自动无视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势必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相关绩效考核只在意最终的营利结果,而并不在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多企业并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只先为自身谋取利益。其次,企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致使企业人员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尤其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未意识到绿色会计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4.绿色会计缺少相应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人才储备方面均有所不足。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只有培育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才能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而多数会计从业者绿色会计理念落后,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负责,有关绿色会计的教学发展落后,传播不足,绿色观念严重缺乏。在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学习,也缺乏相关的培训机构,绿色会计管理人才十分匮乏,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绿色会计。

三、在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绿色会计法律法规章程

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一系列绿色会计制度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绿色会计合理开展的基本要素。没有法律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内部不会严格执行绿色会计相关要求,相关惩戒力度不够,也致使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没有更积极的回应。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绿色会计制度,将其规范化,为企业运用绿色会计核算控制提供统一的标准。

2.选择适合的绿色会计实施方案

绿色会计起源于国外,在我国引入时间不久,在适应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中,也要有一个适合我国发展的标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国情的绿色会计才能适合我国企业。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较为可行的方法是用完善绿色会计报告的方式来规范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都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反映出相应的环境成本,在绿色会计方面真实的真实财务信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非财务信息以考核表的方式进行判断分析,并编制绿色会计成本费用明细表,对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完整的企业经营信息。

3.扩大宣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绿色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对于它的认识并不够全面。一方面,运用舆论体系加强宣传,使得绿色会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运用教材传播教导,让学生汲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绿色会计意识,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于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公众对于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为绿色会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注重绿色会计人才培养

首先,将绿色会计纳入教学体系,在学生时代,老师运用课堂传授学生的绿色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绿色会计理念,鼓励学生探索,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育科研型精英。其次,加强社会专业培训,对在职会计从业者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做好对会计人员的任用选拔工作,提高任职标准,以确保工作人员对于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只有持续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提高企业会计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绿色会计的实施与发展有着理论支撑。

总体而言,绿色会计理论旨在强调对于环境的保护,在市场经济中呼吁重视被忽视的资源滥用问题。虽然在传统的绿色会计理念中缺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会计的存在,继续探索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界的重要任务;做好对环境的保护,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

[2]于茂洪.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究[J].商业文化,.

[3]于天宇.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商论,2015.

[4]张玉红.浅析我国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商论,2015.

氢氧化亚铁变为灰绿色的理论探究 篇6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灰绿色;亚铁离子;碳酸亚铁;理论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9–006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者姜言霞等[1]认为,反应体系中Fe3+的含量是影响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关键因素,NaOH溶液的浓度对该实验也有重要影响,并得出了适合课堂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方案;“正交试验法探讨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2]一文则通过系列实验表明:FeSO4溶液的配制方法对Fe(OH)2沉淀白色持续时间长短有显著影响;张婉佳等教师[3]研究了控制反应体系的pH和反应溶液的密度及隔离空气的条件下,得出了实验室制备Fe(OH)2的最佳可行方案;还有许多改进实验[4,5]方面的论文,主要通过改进实验装置,避免氧气、Fe3+等干扰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以达到良好实验效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Fe(OH)2制备中沉淀颜色的变化规律,对高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得到能保存较久的白色Fe(OH)2沉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文章都没有确切回答Fe(OH)2沉淀为什么会发生颜色变化的微观上的原因。学者徐建飞[6]认为新生成的Fe(OH)2沉淀吸附溶液中Fe2+离子行为是Fe(OH)2变色的主因,但文章仅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并未从理论高度系统阐述其吸附机理。

1 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

笔者在研究、解读FeSO4与NaHCO3溶液反应中,做了以下两组实验。

实验1 5.0mL 10%的FeSO4溶液与体积相同的0.1 mol·L-1 NaHCO3溶液混合(实验温度约为 11.5℃),混合后半分钟,无明显现象,之后,逐渐可看到乳白色浑浊现象(略带浅黄色),无气泡,5min后,沉淀明显增多,颜色逐渐变为茶绿色,同时有极少量气泡产生,如图1左照。(试管内预先滴入少许植物油,以防止Fe2+被氧化,FeSO4溶液使用过量的还原性铁粉处理,保证溶液中基本无Fe3+,下同)

实验2 把上述实验的FeSO4溶液换成0.1 mol·L-1的FeCl2溶液,实验现象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最后得到的不是茶绿色的沉淀,而是灰白色沉淀(略带浅绿色),如图1右照。

为什么两组实验得到的FeCO3沉淀有显著差异?实验1在反应开始阶段,沉淀颜色接近FeCO3的真实颜色,几分钟后变成茶绿色。(注:FeCO3应为白色结晶)

2 引起的思考

笔者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马上联想到高中制备Fe(OH)2的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Fe(OH)2沉淀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灰绿色,现象类似实验2中得到的FeCO3沉淀。

随即出现的疑问是:上述实验得到的难道不是FeCO3沉淀,而是Fe(OH)2沉淀?后续实验和分析表明:

(1)上述沉淀物皆为FeCO3沉淀,而不是Fe(OH)2沉淀。

(2)NaHCO3溶液的pH始终为8.31左右[7](NaHCO3大于0.0025 mol/L范围内,随着浓度变化,pH基本不变),理论上不会得到Fe(OH)2沉淀。

(3)与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那样能快速得到Fe(OH)2不一样的是:生成FeCO3沉淀“非常”缓慢(实验开始时,笔者甚至误以为不能反应)。

(4)实验1中出现的茶绿色现象比实验2中出现得要快,且颜色更深,与在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得到Fe(OH)2沉淀的现象有显著差异。

上述两组实验数据的根本区别:实验1中FeSO4浓度大得多;实验1使用FeSO4溶液,实验2使用的是FeCl2溶液。

很容易让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反应体系中Fe2+浓度影响实验结果,过量的Fe2+可能被吸附到FeCO3沉淀表面。

那么问题就来了,制备Fe(OH)2出现的类似实验现象是否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想到这点,笔者意识到似乎找到了Fe(OH)2沉淀颜色变化的真正原因。

3 Fe(OH)2沉淀吸附Fe2+的可能性探讨

3.1 胶体的形成过程与特点

氢氧化亚铁溶胶是由许多Fe(OH)2分子构成的,其中心部分叫胶核,胶核的外边是阴阳离子所形成的吸附层,胶核和吸附层统称为胶粒,整个胶团的结构可用图2描述[以FeCl2溶液制备Fe(OH)2胶体为例]。

一般认为与晶体的组成离子形成不溶物的离子将优先被吸附,优先吸附与沉淀(晶体)具有相同成分的离子[法扬斯(Fajans)规则],胶核到底吸附带何种性质电荷的离子取决于体系的环境,如采用0.01 mol/L AgNO3溶液与同浓度的KI溶液反应来制备AgI胶体时,如果形成胶体时KI过量,则胶核(AgI)m吸附I-而带负电,反之,当AgNO3溶液过量时,则胶核(AgI)m吸附Ag+而带正电,因此某胶核带电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而带电的程度取决于胶粒的表面积的大小、胶核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吸附时间的长短,当胶核表面吸附离子而带电后,在它周围的溶液中,带相反电性的离子(反离子)会扩散到胶核附近,并与胶核表面电荷形成扩散“双电层”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高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中,操作是向沸水中加入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起反应:

FeO+是与Fe(OH)3组成类似的离子,所以被优先吸附在胶核[Fe(OH)3]m上,形成胶粒;如果在碱性环境下,则可吸附OH-而带负电。由此,我们常说的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是由于制备胶体的实验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而非氢氧化铁胶粒一定带正电。

对胶核[Fe(OH)2]m来说,其吸附的离子可以是Fe2+,也可以是OH-离子,其最终吸附何种离子,则取决于反应体系的离子环境,若溶液中Fe2+离子浓度明显大于OH-离子,则胶粒带正电,胶核吸附的是Fe2+。

3.2 Fe(OH)2沉淀过程的探讨

Fe(OH)2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分步进行的,体系中实际存在各种形式的离子和分子,在pH不很低的情况下,其含量都不高,其过程如下:

当许多个Fe(OH)2分子形成以后,Fe(OH)2分子就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核[Fe(OH)2]m,而一旦形成胶核后,就能吸附环境中的与胶核组成类似的阴阳离子,即Fe2+或OH-等离子,而后形成胶体。

值得注意的是,得到胶体不一定能稳定存在,因为胶体所处环境电解质浓度假如比较高,胶体就会发生聚沉现象,因此当浓度较高的Fe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后(体系中电解质浓度较高),无法得到纯粹的Fe(OH)2胶体,而是得到Fe(OH)2沉淀,沉淀发生得如此迅速,以致先前被吸附的离子就夹杂在沉淀物中,若胶核[Fe(OH)2]m吸附Fe2+,就容易得到绿色沉淀。正因为如此,制备AgI胶体时,只能采用浓度非常低的AgNO3和KI溶液来完成: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 mol/L KI溶液10mL(过量),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AgNO3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这样得到的AgI胶体中的胶粒带负电,胶核(AgI)m吸附I-离子。

4 Fe(OH)2沉淀颜色变化的理论分析

事实上,无论是胶体形成过程,还是一般的沉淀物都具有吸附离子的行为[存在Fe(OH)2沉淀的水溶液环境中,同时一定存在Fe(OH)2胶体]。应该关注的是:吸附过程并非瞬间完成,如同其他的化学过程一样,都有一个达到“吸附-解离”的平衡过程,即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沉淀物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吸附量的大小不但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也与胶核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离子浓度越高,则吸附量越大。

而实验2由于FeCl2溶液的浓度比较低,FeCO3沉淀吸附Fe2+的总量大为减少,最后得到的FeCO3沉淀就为浅绿色,比较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实验中的Fe(OH)2沉淀颜色的变化比较缓慢,其原因就是得到的Fe(OH)2沉淀速率快,[Fe(OH)2]m胶核来不及吸附Fe2+,因此往往需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转化为灰绿色,同时由于Fe(OH)2快速沉淀,Fe(OH)2分子之间靠得比较紧密,胶核的表面积相对而言就比较小。

4.2 Fe(OH)2沉淀的吸附行为

学者徐建飞[8]建议采取在NaOH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来制备Fe(OH)2显然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体系中Fe2+浓度比较低,[Fe(OH)2]m胶核或沉淀主要吸附的是OH-离子},许多学者也建议采用高浓度的NaOH溶液滴加到FeSO4溶液中来制备Fe(OH)2,实际上都是为了降低体系中的Fe2+离子浓度,减少[Fe(OH)2]m胶核或沉淀对Fe2+的吸附量。

而采用高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后体系pH较大,使得体系中的c(Fe2+)浓度较小,Fe2+不易被吸附在[Fe(OH)2]m胶核或沉淀表面。

Fe(OH)2形成沉淀越慢,则吸附的Fe2+就会越多,这是因为此时Fe(OH)2周围的Fe2+浓度相对更高,这与FeCO3沉淀形成速率慢、更易吸附Fe2+的道理一样。

因此可以预测:快速加入NaOH溶液,Fe(OH)2吸附Fe2+更少;滴入NaOH溶液浓度越大,pH越大,Fe2+浓度越小,Fe(OH)2变为灰绿色也就越难,这就是许多学者建议采用高浓度NaOH溶液来制备Fe(OH)2的微观原因所在。

当Fe(OH)2沉淀物存在Fe(OH)3沉淀时(即实验体系中存在杂质Fe3+或氧气溶入),为什么Fe(OH)2更容易发生颜色的变化?是更容易被氧气氧化?还是因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吸附Fe2+?

形成晶体(沉淀)时一般存在着自范性规律,即当晶体(沉淀)形成时,若得到的晶体(沉淀)单一,晶体(沉淀)结构越均匀,也越紧密,若有杂质固体存在时,得到的沉淀便不够紧密,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会更大(快速沉淀将无法得到大晶体,沉淀之间空隙增多,晶体缺陷明显)。

而且很重要的是,同浓度下,Fe3+优先于Fe2+形成Fe(OH)3分子形成胶核,但实验中,Fe3+浓度往往远小于Fe2+浓度,因此,在一定范围内,Fe(OH)3与Fe(OH)2分子可以同时形成,使得到的沉淀物不纯净。沉淀物不纯净,得到的沉淀越不紧密,沉淀的表面积就增大,则沉淀吸附离子也越多、越快。因此,当溶液中存在Fe3+时,得到的Fe(OH)2沉淀更容易吸附Fe2+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同理,氧气的存在也显然会使形成的Fe(OH)2沉淀不纯净,沉淀表面积越大,更容易吸附Fe2+而使沉淀颜色变化。基于上述理论,FeSO4溶液的理想配制原则就是:(1)排除Fe3+干扰;(2)降低溶液含氧量,“正交试验法探讨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9]一文中的最佳实验条件就是配制好理想的FeSO4溶液。

4.3 实验验证Fe(OH)2沉淀的吸附作用

为了说明以上理论的合理性,在稍过量的NaOH溶液中滴入FeSO4溶液后(已排除Fe3+与溶解氧的干扰),发现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但这一过程中若继续滴入FeSO4溶液,会发现沉淀量有所增大,就能很快观察到Fe(OH)2变为灰绿色。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理论的合理性,笔者补充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3 10mL 4 mol/L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0.1 mol/L FeSO4溶液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改用8 mol/L NaOH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则可以完全得到白色的Fe(OH)2沉淀。

实验4 在制备好的Fe(OH)2灰绿色沉淀的体系中,继续滴入高浓度的NaOH溶液,可看到灰绿色转化为白色。

以上实验充分说明Fe(OH)2之所以变为灰绿色的原因是其吸附了Fe2+离子,证明了上述理论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潮湿的Fe(OH)2放在空气中,并非转化为灰绿色,而是转化为红褐色,这当然是Fe(OH)2被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3的缘故。

显然,依据本文阐述的理论以及有关制备FeCO3沉淀事实,吸附行为是沉淀颜色变化的关键因素,上述实验现象证明笔者的观点是正确的。Fe(OH)2沉淀的颜色与是否带结晶水无关,和有无Fe(OH)3杂质相关性很小,而与吸附Fe2+有关。笔者重新做了带浅绿色的Fe(OH)2沉淀在水浴中加热的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与徐建飞老师[10]的实验现象相似,进一步证明了Fe(OH)2确因吸附Fe2+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对Fe(OH)2沉淀水浴加热后由绿变白,并有片状白色沉淀下沉的原因分析:由于Fe2+的水解是吸热反应,被吸附的Fe2+因水解而得到更多的沉淀物。

5 教学实验建议

实验还发现采用FeCl2与FeSO4溶液分别制备Fe(OH)2沉淀也有所差异,前者得到Fe(OH)2保持白色的时间更久,这可能是由于在FeCl2溶液中Fe2+可以与Cl-离子形成FeCl+离子(稳定常数为101.17),溶液中的FeCl+离子浓度比较高,计算0.1 mol/L的FeCl2溶液中的FeCl+浓度,大约为0.0664 mol/L(不考虑其水解的情况下),即FeCl2溶液中的Fe2+约有70%以FeCl+的形式存在,因此Fe(OH)2沉淀吸附FeCl+的效果更差{单个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越容易被胶核吸附,且FeCl+与组成[Fe(OH)2]m离子相似度降低},使得到Fe(OH)2保持白色的时间更长久。

教师如清楚地知道Fe(OH)2沉淀之所以变色的微观上的原因,在设计实验制备白色的Fe(OH)2沉淀时,只要抓住一个原则——保证Fe(OH)2沉淀时溶液中基本无Fe2+可吸附,即往高浓度、基本无溶解氧的NaOH溶液中滴加基本无Fe3+离子和溶解氧的FeCl2溶液来制备白色的Fe(OH)2沉淀是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姜言霞,阮宝玲,毕华林,李晓林.适合中学课堂教学的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方案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23):47~49.

[2][9]贝伟浩.正交试验法探讨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8):102~103.

[3]张婉佳,董洪霞,黄监民.制备氢氧化亚铁的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J].化学世界,2014,(8):486~471.

[4]杨晓东.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再探究[J].化学教学,2015,(2):56~58.

[5]张玩丽.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再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2):52.

[6][8][10]徐建飞,张平,杜淑贤.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方案再探究[J].化学教学,2015,(7):54~56.

中国绿色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探讨 篇7

1、绿色会计的理论依据

绿色会计是在相关会计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同时绿色会计的实践过程又推动其自身理论发展成为一套丰富与完整的体系。除了现行会计理论基础外,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还有环境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绿色经营理论。

(1)环境经济学理论。其是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理论。环境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短但是发展很快,并从中衍生出了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三级分支边缘学科。总体来看,环境经济学是以兼顾成本效益、投入产出模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为轴心,充分利用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来研究一种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2)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该理论是从20世纪中叶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3)绿色经营理论。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力于提供大量消费者所需的绿色产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2、绿色经营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战略,分析企业已存在的绿色经营活动对财务的影响,是我们发展和把握绿色会计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或为微观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绿色经营活动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对绿色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

(1)绿色经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绿色经营系统的发展是基于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所产生环境污染以及进行的环境保护活动所造成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企业为了对财务活动进行更好的管理,就需要绿色会计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和监督。

(2)绿色经营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模式。绿色经营理念在企业中广泛传播,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而且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加入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因素,该因素包括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部分。

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分析

1、绿色资产

(1)绿色资产的计量。绿色资产是通过以货币来衡量其价值的方式来计量。企业首先要对其将要使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绿色资产确认。在我国,企业只拥有对大自然资源环境的使用权,过去是由国家直接将自然资源拨给企业,而企业不需要付出相应代价。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正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简政放权、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模式,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实行企业无偿获得划拨的自然资源而开始实行有偿使用机制。企业对自己所能使用的自然资源要根据绿色会计理论进行确认计量:企业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的绿色资产应该以其购买价格或者评估价格确认;国家以绿色资产入股企业的情况,企业应该以其评估价进行确认;已经确认入账的绿色资产,如果之后有追加投入,应该相应地追加成本;绿色资产的转让、非常损失以及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或平均数削减其存量。

绿色资产价值计量公式如下:

(2)绿色资产的核算。从绿色资产与现行的资产种类和形态来比较,绿色资产涵盖了资产分类中的大部分。例如空气净化、污水处理设备,现行资产归属于固定资产类别,而以绿色资产的确定标准,其应归属为“绿色资产”。因此,如何将两种资产合理区分开来统筹核算显得尤为重要。而综合的研究成果,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符合绿色资产确认标准的归于绿色资产进行核算,按流动性分为绿色流动资产、绿色固定资产等;二是通过设置二级科目来核算绿色资产。

2、绿色成本费用

(1)绿色成本费用的计量。绿色成本费用的计量主要是核算各种绿色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有些绿色成本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以用一般的财务会计方法进行核算;有些绿色成本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是可以反映资源消耗和降级导致的消耗。但对于例如美化社会环境的效益、建设一个水库对局部气候的改善等,一般很难进行具体的数量化,这时可采用所谓替代法的“影子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指在计算具体某一区域环境带来的效益和损害时,可以利用同样大小区域的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和费用来表示这一区域的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和费用,也就是利用不是实际存在的影子价格把实际存在的环境收益或者费用具体化,再计算环境中各个因素的价格,然后再求其总和。

(2)绿色成本费用的核算。为了综合地核算绿色成本费用,可设立“绿色支出”账户,用以核算企业经营管理中与环境活动相关的以货币计量形式反映的支出。绿色支出账户下设三个明细账户:“绿色资本支出”、“绿色费用支出”、“绿色恶性支出”。

一是绿色资本支出账户。按照财务会计标准,企业的会计支出分为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资本支出是指企业的支出超出了一定年限并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绿色资本支出”是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投资形成的账户。该账户借方应记录为建设和购买环保资产所投入的支出总金额;贷方则记录为企业购建环保类的资产投入而结转出去的总金额;该账户借方累计额记录了企业购建环保类的长期资产投资总金额;借方余额记录了企业未完成的环保类建设工程项目总金额。

二是绿色费用支出账户。根据财务会计标准,企业支出的收益期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则可列为费用支出。“绿色费用支出”是指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所发生的不能列入长期投资的部分。由于这一类费用有时表现为企业的期间费用,有时又成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因此,该账户借方不能作为环保类资产投资支出;贷方记录应当转作经营管理成本或期间费用;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借方累计发生额记录企业环境保费用的累计支出。

三是绿色恶性支出账户。这一类型的账户支出是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所带来的罚款、停止生产、败诉等损失。该账户单独列出来对良性绿色支出和恶性绿色支出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该账户的借方记录每项绿色恶性支出的总金额;贷方记录经批准后可转入管理的费用或营业外每项支出的总金额;借方余额验证已经发生的待处理的绿色恶性支出;该账户年末一般没有余额;借方累计发生额可记录企业累计的绿色恶性支出。

3、绿色负债

(1)绿色负债的计量。对于绿色负债,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操作层面的难道大大增加。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5年的第5号《或有事项会计》中指出:当对环境负债的估计是一个合理范围,且在这个范围内没有比它更合适的方法时,应该选择最低金额计量。

(2)绿色负债的核算。绿色负债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要为环境问题产生的绿色支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绿色负债定义为“为净化大自然资源环境而形成的负债”,并根据支出的方式做出以下分类:为净化自然资源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为预测自然资源环境净化投入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由此可见,当决策者需要对环境污染治理时,确认绿色负债的时点就形成了。环境治理所需要的相关费用就形成了绿色负债。绿色负债的估计方法与一般财务会计所要求的谨慎性有一定分歧。为了避免企业绿色负债账户体系所核算的数据不因预计成本、估计成本的产生而失去与其他账户数据的勾稽关系,绿色负债的核算体系可实行复式记账的账户设置与单式记账的登记簿设置相结合的形式来构建。

4、绿色收入

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在未来给人类带来的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绿色收入有以下几个特点:绿色收入是一种效用,是对人类的一种满足程度的体现;绿色收入一定能够用货币计量;与绿色资产直接相关。从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出发,考虑到企业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将效用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开发利用绿色资产产生利润的过程,人类所获得的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资源产品,第二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产品进行再加工创收的过程,只有第一个阶段产生的收益才能确认为绿色收入;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指人类已经完成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预期在未来带来效用;一定期间内发生,绿色收入在一定期间慢慢产生是一个积累过程,折旧需要人们划分不同的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绿色收入的核算。

三、构建中国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议

1、制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绿色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但发展到现在,不同企业披露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各不相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一般企业只会披露好的环境信息,而坏的环境信息则会被人为的隐藏。这就会导致绿色信息的使用者很难获得真实的绿色信息,难以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得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因此,制定绿色会计准则对于推进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加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且备受公众的关注,同时强污染企业从事与环境相关的事业较多,可以将环境信息披露在强污染的上市公司中试行,然后再将这些公司的实行经验推广到一般的企业。

3、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论分析 篇8

关键词:绿色GDP,经济发展,分析

GD P是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也就是说在GDP的总量核算上要扣除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自然资源的代价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后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不利因素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而忽视了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 即未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环境的损失。这种不考虑外摊成本的经济核算后果是:一方面使经济产值虚幻增加, 使现行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虚假性, 看不到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回报;另一方面使资源持久削弱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GDP的理论应用分析

GD P经济的增长, 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指标, 因为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损失, 所以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增长质量和代价, 这样就给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评估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带来诸多的不便, 亟待解决。工业的进程的大力推进和人们意识程度的逐渐的加深, 在社会进步中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愈来愈重要, 所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一种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建立绿色GDP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就是关键, 其势不可挡的发展速度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并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目前, 世界通行的经济增长指标绿色GDP, 它是在经济核算中将生态影响也纳入框架体系中, 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增长统一, 使得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得到真实的反映, 所以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可以真实的反映国家的发展水平, 可以准确的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又由于GDP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所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管理部门了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现行的GDP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就是GDP, 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并不能辨识其发挥的作用是正作用还是逆作用, 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 由此可见, GDP中包括有损害发展的“虚数”。之所以在本质上认为GDP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 这是把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一律抛开其正号和负号, 统统以“绝对值”状态累加在一起, 所以就造成了它在反映发展上的表达不实。

1、GDP不计增加部分的质量, 而仅仅反映增加的数量。

2、G D P不计总量增长过程中的破坏性后果, 这种破坏往往是由于人为所造成的。不能反映分配不公、社会贫富悬殊等瓶颈问题。

3、G D P未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看, 它把妇女生育、志愿者的贡献、家务劳动等非市场经济行为完全或部分地忽略掉了。

4、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计算, GDP把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均视为社会财富, 如犯罪、自然灾害、家庭解体等成本等。

5、G D P计入并累计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 不能如实反映自净能力下降、环境的缓冲能力下降、抗逆能力下降。

上述种种都集中反映了GDP作为测量国家财富指标的弊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中, 要逐步改变GDP带来的“非实”部分, 将其改造或还原成能更准确反映发展数量和质量的新指标, 如绿色GDP等。

人们企图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NP中扣除, 从而再现一个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 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在众多的度量中, 绿色GNP应当是其中一个较易理解、较为方便计算的指标。所谓绿色GNP, 从最简单的图示出发, 它是将现行统计下的GNP, 扣除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

即绿色GNP=现行GN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绿色GNP将比较合理地扣除现实中的外部化成本, 并从内部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因此, 它应逐步地被认同, 并且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

据经济学家分析, 我国要想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 又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 我们就要把资源生产率提高4-5倍。在这种情况下, 对环境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若想进一步改善环境, 就必须把资源和生产率提高8-10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 但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增长质量却不高。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投入, 重复利用率很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 环境保护的代价是巨大的看, 除非有大的技术突破, 这种环保的期望方有实现之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所以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循环经济是十分明智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闭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它建立在对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这也是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经济活动准则, 它的追求目标是以尽可能减少环境代价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的实现发展效益。“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是一种开放型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在这种经济中, 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是高强度的, 而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 且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减量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资源消耗及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再循环是指对生活生产使用过的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处理, 进行全面循环利用, 使之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建立闭环的经济发展系统和物质循环模式。再利用是指解决产品自身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种模式主要从生态角度出发, 比如尽量使用翻新、修复后的产品,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提高零部件及产品的循环利用率, 节约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

四、建立环保型经济增长体制

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都是通过评价自然环境、经济和人文系统的表现来反映一定的政策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人类不得不重新寻求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管是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仅仅从经济目标来衡量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 从形式看它们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 实质上都把环境当作一个容纳生产废弃物、提供资源的载体, 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忽视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环境保护不能真正被落实下去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以此为基础向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而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远远不够的。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评价, 环保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在经济评价的过程中把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因素参与到经济总量中进行评价, 把环境资源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体系中去, 最终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五、结语

总之,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理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 亟待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掘和科学地研究,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法杰, 王玉灵, 郑钧编著《工程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9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 不难发现人类的变迁, 离不开文明的进程, 也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紧密相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 我们已经能够明确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要不破坏环境, 坚持环保理念和绿色管理。

19世纪, 世界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经济的增长大多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和掠夺为前提, 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随处可见。目前,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是会计管理的新理念, 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章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保护的新方法, 是对自然资源开展的保护, 也避免了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 随着“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管理、绿色消费”等概念的兴起, 在企业会计管控中运行绿色会计当然势在必行。它能够改变盲目追求经济最大化的错误思想, 在“绿色化”浪潮的影响下开展经营实践, 更好地促进企业开展科学经营。

本文就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 简单谈谈绿色会计的相关理论, 阐述一下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绿色会计理论的构建, 做好实践研究工作, 从而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做到经营与绿色管理的和谐共进。

2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对比分析

与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相比, 企业的绿色会计理论应用更加具有特色, 也更为鲜明, 具有较强的特征, 具体而言如下。

第一, 背景产生的差异。传统会计管理方式早在13世纪就已经出现, 它最早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意大利诞生, 采用与数学原理相契合的计算方式, 是现代会计学产生的雏形。绿色会计的出现是在环境资源不断恶化与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 和人们日渐明确的环保思想具有一致性, 是产生于经济紧张背景下的新理论。从七十年代早期, 西方很多会计专家逐渐深入研究这一理论, 使得绿色会计理论逐步形成。从本质上来说, 绿色会计就是围绕自然资源耗费得以补偿的思想应运而生的, 出现在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上。

第二, 目标定位上的差异。所谓的目标定位就是会计经营管理存在的目的, 以往的会计理念目标只是简单的信息处理, 是指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达成的管理需求, 其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 要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情况, 做出决定性战略。绿色会计理论与之相比目标更加明确, 定位在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之上, 用会计方法进行计量, 控制和反映社会环境资源的效益是其最基本的目的。而它的具体目标是要通过正确的核算方式, 分析评定出自然资源的价值、花费、耗损和各项支出, 做出对资源改善收益的计算, 为各有关机构提供准确的资料数据。

第三, 会计核算的出发点差异。由于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都属于会计核算的假设前提,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 按照国家出台的规章实施管理。传统的会计要确保各指标数据与规范保持一致, 划分好收益与支出的成本计价, 根据相关原则实施管理。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 各方面的原则和假设条件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基本前提被确定为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多元计量和会计分期, 将货币作为计量的基础单位, 并且将实物加入到了其中, 运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配合核算的结果分析, 使其在延续传统的会计经营方式优势的同时, 建立了更加具有特色的管理形式, 按照各种原则加以运用。

第四, 基本核算内容的差异。传统会计的工作形式较为单一, 核算的内容不够全面, 只知道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和资料内容, 系统连续的记录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执行过程, 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完成财务计划。它的基本方法也只是设置账户、账簿, 记录数据、填写表格以及开展资产的清查工作。绿色会计理论的应用更加丰富, 企业与资源的关系也较为复杂, 它在展开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则需要确认好核算的具体对象、内容和方式, 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情况的准确性。另外, 绿色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自然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 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 因此绿色会计应以环境业务的类别为核算对象。

总的来说, 绿色会计理论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理念, 是围绕整个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作内容, 全面而又持续的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能够更加有效的保护环境效益,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 绿色会计理论与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体系的构建

绿色会计理论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以财务活动的科学核算与分析、监督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活动, 绿色竞争的核心就是要构建绿色会计理论, 明确其理论的依据和结构。

首先, 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绿色会计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是真实而又客观存在的管理对策, 它的兴起必须要以最基本的理论为依托, 着眼实践, 掌握核心观点, 围绕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管控。

其次, 绿色会计活动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绿色会计是新型的经营战略, 做好分析工作是搞好管理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绿色会计是经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能够通过绿色管理的目标和经营顺利开展控制, 采用良好的技术手段发挥绿色会计的优势。绿色会计影响和推动着会计的发展, 具有环保理念的绿色会计能够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整合管理的基本内容, 避免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会计监督和管理之中。它还为企业目标指明了方向, 使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范围发生了更改。会计工作不单单要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奋斗目标, 还要保证做好管理和企业运转, 协调好各部分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采用绿色会计核算的方式, 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 还要做好监督工作, 对于经营情况的考评也势必具有更高的标准。

再次, 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架构。理论框架是每门学科开展的最基础的内容, 是系统的理念, 也是理论的前提, 根据开展的层次和范围, 其理论必须满足层层递进的特性。绿色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 包含会计的本质、职能、目的、假设、对象、要素等各种内容, 其基本理论框架与创新活动息息相关, 与历史背景也有紧密的关系。

最后, 绿色会计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会计环境是绿色会计理论及其实施的基础,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实践。政治、经济、法律都是会计的大环境, 而这一环境也会随着各种变化而出现更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恶化是绿色会计出现的大背景, 它也是国际组织与个人了解到其重要性的基础。绿色思潮是实施绿色管理的现实需求, 它能够改变无节制浪费的现象, 改变过度开采与利用等问题, 并转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弊端, 逐步走向工业化文明的道路。此外, 绿色会计能够真正走向前台的参考内容就是政策法规的制定, 它为会计理论的开展提供了规范性要求, 从环境、管理上制定了具体的计划。

4 企业绿色会计理论的实践研究

4.1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会计核算涉及到的会计资金管理和计算的内容众多, 绿色会计理论的实践研究也是如此。

首先, 绿色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 并能提升生态效益的经济资源被称作绿色会计。这一部分内容蕴藏着未来效用, 能够对生产提供巨大的助力, 当绿色资产在所有权或使用权上发生变更的时候, 它的价值就会得到彰显。从理论上来说, 绿色资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 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资产账户与绿色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的核算, 在其中添加无形资产账户, 借方登记从“绿色资本支出”账户转入的金额, 贷方一般登记绿色无形资产的摊销, 借方余额表示企业绿色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

其次, 绿色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出现大多与绿色资产的减少相伴而来, 它主要集中在人类消耗、物力、财力的耗费上, 它主要分为自然资源耗减与生态资源降级和资源的维护费用上, 并会单独形成独立的资产借贷方实施管理。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要设置绿色支出账户, 下设资本支出、费用耗损和恶性支出三个分支, 根据消费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定摊派, 明确借记双方的具体内容。

再次, 绿色负债。顾名思义, 负债是企业在资本上引发的大量花销, 是企业已经发生了的、与负债确认标准具有相同特征的, 与绿色成本相关的义务。只要企业支付了环境开销, 就属于负债的范畴。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为了减少开支, 常常忽视这部分的花销, 国家一般会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干预, 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措施, 规定污染收费数额。另外, 它在负债分类的过程中主要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方面内容。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 要明确企业的绿色支出, 分清负债的发生条件, 具体指出它是由于净化环境直接发生的债务还是由净化环境而预测发生的各项支付。绿色负债的核算研究还应当采用复式记账的账户设置名目, 在绿色负债的估计时点上对治理环境污染所需要发生的预计成本, 需要采取登记簿的核算方式, 实行单式记账。

最后, 绿色收入。所谓的收入, 就是指通过绿色环保给企业带来的盈利, 是满足效用的科学对策, 也只有与环保密切相关的收入才属于这一范畴。当然, 根据收入原因的差异, 它分为直接绿色收入与间接绿色收入两大类别, 直接绿色收入是对环境进行的开发利用, 间接收入则是人类对环境进行的开发利用。在研究核算过程中, 不能将广义的绿色收入项目完全纳入其中, 而是要根据企业获取的绿色会计收入的不同设置明细账户, 做好实际分配。

4.2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就是对涉及到企业绿色会计花销的内容进行公示, 其中包括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活动、环境破坏等, 在披露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当、公平和充分揭露的原则, 以满足决策者的实际需要。在信息开展披露的过程中, 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完整度, 披露可以在公司基本情况介绍中进行, 也可以融入财务会计报表之中, 列出有关绿色会计的信息。当然要做好研究工作, 保证信息披露的适当性, 企业要做好有关绿色信息的基础准备工作, 确定信息的来源和主体, 明确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途径, 阐述清楚企业的环境背景, 做出有关环境污染破坏的数据分析, 并提出保护措施。针对突发性的污染事件, 更是要做好记录工作, 在报告中单独提出。在此基础上, 企业还要规划好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细则披露, 规定它的具体披露时间、方式, 并通过资产的负债表予以显现, 进而建立单独的信息质量保护部门, 提高其实践性。

4.3 绿色成本管理实践研究

绿色成本管理是实践研究的重点, 它既包括成本的控制, 也关乎着企业的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已经过时, 目标的制定不符合现代化发展情况, 在理论上也只是反映出了最有价值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情况, 在绿色成本的归纳中不够完整。绿色成本的科学管理适应了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将被动的追求环保转化为了自觉的行动。另外, 在实施具体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 相关管理内容更加科学, 包括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计算法等。在控制管理绿色成本的过程中, 要根据有关的法律, 规范企业的长期管控目标, 制定完善的体系, 加强环境质量监控, 增加绿色环境整治成本投入, 并做好事前预测评估, 采用最恰当的会计控制方法, 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做好管理。

4.4 绿色会计信息的审计研究

绿色审计是严格把控好企业绿色资金消费, 减少浪费的可行性对策, 是企业管理环境的工具, 有助于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绿色审计假设是实践研究的第一要义, 在假设中要明确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有效性假设、独立性假设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环境政策执行情况、环保资金筹集数值以及管理的具体情况的审计, 作出精确分析。同时, 还要接受政府的检查, 与注册会计师相协商制定出审计的内容, 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起来, 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好实践研究。

5 结语

针对社会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我国各大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绿色会计理论, 找准它在过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结合理论兴起的背景做好研究。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践行绿色会计理论, 研究绿色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信息的披露, 从这些方面汲取经验, 提高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力, 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做好审计监察工作, 将内部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搞好有关绿色管理的宣传, 完善具体制度的建立, 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能力, 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

摘要:虽然近年来, 我国各大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开展绿色会计管理的积极意义, 并且不断改进会计工作形式, 完善资金管控, 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经营。但是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开展的时间毕竟较短, 很多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也没有明确认识到绿色会计理论的真实含义, 无法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运用中有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目前, 国际经营发生了新的转变, 绿色经济也为绿色会计开辟了道路, 在环境保护观念的影响下, 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投入不断增多。针对这样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各大企业一定要从思想上转变自己的固有观点, 提出会计管理的新思路, 从而树立绿色会计新理论, 并将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绿色会计理论,实践研究,环境构建

参考文献

[1]彭浪, 杨锡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绿色会计体系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2011.

[2]唐国平, 李龙会.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述评:基于《会计研究》期刊的文献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2011.

[3]周晓慧.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投资决策:现状、困境与出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 (02) .

[4]安露.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4 (04) .

绿色理论 篇10

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狂飙时代。在21世纪的帷幕拉开的时候,有鉴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其他要素的明显失衡,人们苦苦寻找承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优方式。在我国,十八大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弘扬生态文明有了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高级文明形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而且也内含“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联,展示了自然、人类、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文明的立论基础

1866年,德国学者E.H.Haeckel提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纵观生态学200年的发展史,是人与自然关系趋向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并逐渐由此进入生态学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生态学范式中出现了新的生态学理论,使人对这个发展相对失衡的世界有了不同的新看法,因之,大自然表象背后的有机性、联系性、整体性等本质属性开始深入人心。新的生态学理论可归结如下。

1. 盖娅假说理论。

“盖娅”是希腊大地女神的名字,古希腊人用来代表大地和大地上所有的生命。盖娅假说认为,所有生命构成的整体具有一个活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即整个地球至少地表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能够自我调节的活的系统,包括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在内,整体地发挥着作用。①该假说的核心想表达这样一个信仰——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有机体”,尽管自然界存在着“丛林法则”,但其最基本的规则是合作与共生。“盖娅”理论表明,有机物必须相互依赖以维持生存,人不再只是为资源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人们将自身视为在同一生物圈生活的地球公民,去共同保卫身处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寻求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混沌理论。

混沌研究始于“蝴蝶效应”理论,该理论可以比喻为:一只蝴蝶今天在中国扑打翅膀煽动了空气,可能会变成下个月在北美上空出现的风暴系统。其含义就是,投入中的细微差别可能很快就变成产出中的实质性巨大的差距。②由此说明,大自然从本质上讲,其运行过程是非线性的,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全球气候灾难。对生态学领域来说,“蝴蝶效应”的含义是深刻的,现在发生着的改变世界自然结构的,有可能是不起眼的变化发生着微妙作用。严格说来,混沌原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事务中,混沌理论所依靠的数学把秩序与混沌当作基本决定论的两个明显形式。自然界虽然存在多种状态,但加以归类,无非两种:有的井然有序,有的混乱无序。秩序和混沌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交织的自然系列。

3. 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理论认为,地球上任何生物个体,在生存竞争中不仅实现着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和个体,对其他物种和个体的生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价值);同时,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及其个体的存在,对于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都发挥着作用。由此延伸,自然系统的整体稳定和平衡是人类存在(生存)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一必要条件对人类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消费应该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所能容忍的限度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关于这一点,十八大报告讲得已够清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为的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以推进绿色发展。

4. 责任与公平理论。

在环境伦理学看来,生态系统是所有地球人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公共性”。由环境价值的“公共性”所引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从反面说,任何企业、个人为了经济私利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侵犯了他人享有环境价值的权力,这就是不公平。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就必须追问“不公平”责任问题:谁为了经济私利破坏了公共环境,谁就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解决公平问题,必须通过追问责任来实现。谁破坏了自然环境,谁就应该为他的行为承担经济责任,这才是公平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补偿与惩罚统一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环境而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应该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因为他们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公共环境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二、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云南省绿色经济实践

云南省在绿色发展的基调下,把生态立省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是云南最大的省情,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之所在,为此,我们要在理论上强调生态功能是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绿色经济也是辩证的,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生态环境。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判断,云南省多次提出,“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建设生产力”。多年来,云南省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无私贡献。在中国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盘大棋中,云南省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唯有如此,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才能越走越宽。为此,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云南绿色经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依托生态文明理论支持的绿色新政实施。

所谓绿色新政,就是体现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情,把建设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的着力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①绿色新政是2008年联合国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提出来以后,英国、美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在做绿色新政,为的是抢占绿色产业的先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绿色新政对我们制度性的改造非常重要。因此,从绿色发展入手,从阻力比较小,到条件成熟,大规模的绿色新政改革就成熟了。

具体在云南省,绿色新政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加快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不同区域的环境目标、政策和标准来实施绿色新政。又如,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心。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强化节能减排,推行经济增长,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绿色责任贡献奖、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的评比中,云南昆明市、普洱市、江川县均上榜“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②可以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对昆明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发展绿色,实行绿色发展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向前奋进。昆明市将以这次获奖为契机,更加扎实地推进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在继续打造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继续发挥昆明市的气候优势、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进一步把昆明市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高原绿色生态湖滨城市。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建议,对禁止开发区地区领导不考核GDP,因为为了保护环境导致GDP下滑从绿色新政及未来考虑是值得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江川县看到两年前抚仙湖水质突然降到了二类,为了保证抚仙湖一类水质,他们铁下心肠关闭污染行业,虽然导致了GDP下滑、经济下降,但是环保上升了,所以这么做值得。在江川县,保持抚仙湖一类水质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使抚仙湖周围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让到抚仙湖来的人喝上一类的干净水,这就是绿色新政的一份担当。

2. 云南省绿色贡献的理论与实践伸张。

“绿色贡献”概念,或者叫绿色的外部贡献,它是指某一地区当年的GDP占全国同期GDP的比例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占全国同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比例的比值。这一概念通过计算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SO2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提出了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绿色贡献又叫绿色的外部贡献。③2005年,国家环境规划院以万元GDP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COD排放等4个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距离和绿色贡献概念。

应该说,云南省在保护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绿色发展程度较高,根据2012年云南省林业厅发布的首个《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14 838.91亿元,约相当于全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倍。其中,年涵养水量518.17亿立方米,年涵养水源价值合计为4 494.12亿元,年保育土壤价值合计为3 361.33亿元,年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合计为111.40亿元,年净化大气环境价值合计为1 143.70亿元,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4 689.06亿元,①在我们看来,对森林价值的定量评估只是一个开始,更全面、科学、准确和系统的绿色贡献评估,仍有待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但是,这方面的绿色贡献在云南省的学术界还没有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理论主张”,由此,我们仅仅停留在“权利主张”的呼声应该改变。现在,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始专门讲绿色财政、绿色金融,这些概念会发展起来的。因此,云南省希望从绿色贡献出发,在下一步的深化探讨中,拿出有实证研究的理论成果;更希望国家在云南省森林建设、江河湖泊保护与治理、节能减排、产业生态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3. 打造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体系。

生态补偿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词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是指前者。

生态补偿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

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构想。就中国而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专节论述,强调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的当下,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我们在调研走访中看到,云南省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牺牲,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或补偿很少,致使有些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很难开展。以德宏为例,我们曾经调查过若干个生态区,都涉及到有没有生态补偿的问题,目前德宏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67%,但是国家给予的政策是每亩森林补5块钱,省里给予的政策是每亩补10块钱,这点补助还是太少,因此这些区域在发展经济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中矛盾十分突出,不少当地百姓说“现在是生态越好补得越少”。因为保护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保护的内在驱动力不强。怎样让生态好的地方人民富裕起来、搞生态建设的人富裕起来,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就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还是就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持久性而言,都应将“生态补偿”纳入经济运行的要素中,以求得经济学上的必要补偿。作为绿色资源大省云南来说,更应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并将之转变为发展优势。如前所述,为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对于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绿色GDP核算,理论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云南省生态补偿理论体系的框架应是:第一,把生态补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符合条件的生态补偿区域都纳入补偿范围,通过征收环境税、争取中央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试行征收排污费等方式,提高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第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吸引和鼓励企业、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体系。第三,探索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确定区域、流域环境容量和污染控制总量。第四,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应用,最终形成云南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

在云南省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加快推动云南省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一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优先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示范,以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小流域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突破口,取得经验后,逐步拓展到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江河流域和旅游开发等领域。二是在滇西北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全省生态补偿的5个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新道路。三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覆盖面广、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实现全省环境无净损失,因保护而利益受损人群得到合理补偿,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立足于生态文明理论支持的云南省绿色新政的实施、云南省绿色贡献的理论与实践伸张、云南省特色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和补偿机制建立及发展,既能行之有效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又能全面提升云南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为全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转引自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2李浙生:《倏忽之间:混沌与认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页。

3绿色新政是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的概念,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编者注。

4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昆明市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奖。编者注。

5绿色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量,以及增加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新增森林面积等直接增强固碳能力的量化指标。

绿色理论 篇11

关键词:战略小生境;绿色创新;应用价值

绿色创新是指为了避免和降低环境损害,企业采用新的或改良的流程、技术、实践、系统和产品。它涵盖了与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相关的硬件或软件创新,包括能源节约、污染预防、污染回收、绿色产品设计及企业环境管理上的技术创新。但是,绿色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等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在九十年代后期,外国学者提出了一种以新的绿色小生境管理为基础的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进行选择、繁殖,直至将其孵化为稳定成熟的技术,并最终顺利地将它推向市场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绿色创新的发展和解决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一、战略小生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背景

战略小生境管理这个概念最早由Schot、Hoogma和Elzen以及Kemp、Schot和Hoogma提出。Schot、Hoogma和Elzen将战略小生境管理定义为,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为绿色创新创建一个保护空间,并通过对该保护空间的管理(发展与退出管理)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目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物质能、交通、能源、材料、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中,用以解决许多重大的绿色创新领域内的问题。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中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绿色小生境。绿色小生境就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生产者、研究者、使用对象和组织机构进行不断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对萌芽的新技术进行培育繁殖,最终能成功直面市场的竞争压力并能实现产业化。二是社会实验。绿色小生境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平台,各个相关的对象例如用户、生产商到有关机构以及政府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技术的紧密互动和交流,通过这种活动逐步全面地了解到有关这项绿色创新的所有内容。这个承载平台就是社会实验。

(二)小生境的内部活动过程

在绿色小生境内部,相关的活动者进行着三种类型的活动。

1、表达期望和愿景。预期对小生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学习过程的进行吸引更多的关注,为持续的保护和培育提供了较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2、社交网络的建设。制定一个广泛的网络,包括所有相关的行动者,如行业角色、用户、科学家、社会组织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并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必要的资源。

3、多个维度的学习过程。具体包括技术方面和设计规范、市场和用户的喜好、文化和象征意义、基础设施和维护网络、行业和生产网络、法规和政府政策和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战略小生境理论在绿色创新中的应用价值

(一)战略小生境理论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管理思想

绿色创新的发展过程主要强调的是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由于价格机制需要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还要进行客观的理性计算等条件,而绿色创新中的技术作为新事物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还面临着传统技术的挑战、并且新技术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原因,使得价格机制实际上很难行得通。战略小生境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绿色创新活动时,针对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构建绿色小生境,通过一系列的小生境管理培育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

(二)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采用绿色小生境培养并保护绿色创新的生长和扩散。战略小生境管理提到市场的形成通常涉及到要探索小生境的市场,这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新技术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可能是商业性质的,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一定的选择标准,并涉及到政府补贴问题。这种为了新技术的"受保护的空间"成为了一个"培育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更容易发生学习行为,新技术也更容易得到提升,新的消费爱好也会形成。这种受保护的空间不仅仅指的是最初的小生境市场。一项创新技术的扩散可以被看做是从小生境到规模市场的一种探索,这种保护是必须的,受保护的空间从市场中获益,并成为通往规模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桥梁市场"需要更大的技术产量和一系列的再创新,这些都是在一项新技术成为商品之前就必须的。

(三)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战略小生境思想对绿色创新政策的制定及在创新政策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战略小生境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主要是关于社会技术实验的动态研究,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具体的方法,但是有助于解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面临的某些政策困境。当前这一方法成为一些国家创新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德国、荷兰、坦桑尼亚和南非,主要涉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另一方面,战略性小生境管理思想强调绿色创新政策制定的持续动态调整性。根据新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的内容应有不同:在技术的初期成长阶段需要的政策是基础的资金支持、制定战略计划等等,创造有利于研发的环境;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时,政策应着力为其的改进发展构建市场小生境,并能减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成本;在技术已经成熟的阶段,政策应着重于如何逐渐减少保护而将新技术推向市场,与已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抗衡。

参考文献:

[1]Marten J,Witkampa,Rob P.J.M.Ravena,Lamb€鑢 M.M. Royakkersa.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of social innovations:the cas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6).

[2]Tae-hyeong Kwon.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of alternative fuel vehicles: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policy effec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9).

[3]Kemp R,Schot J,R Hoogma.Regime shifts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rocesses of niche formation:The approach of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2).

[4]Rob Raven,Suzanne van den Bosch,Rob Weterings.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towards a competence kit for practition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1(1).

[5]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6]杨燕,邵云飞.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

[7]曾云敏.基于小生境思想的技术范式变迁理论和创新政策研究[J].财经论丛,2006,(3).

[8]张钢.绿色创新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13,(4).

探讨绿色会计理论与制度的构建 篇12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制度构建

一、绿色会计概述

绿色会计, 作为会计研究中的一个新兴学科, 是在传统财务会计不能有效地反映资源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 只有存在实在的与财产相关的所有权才能表现出来, 才可以反映在会计账表中, 但是像空气、水资源、臭氧层等这些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企业没有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表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 就导致了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及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 也就不会引起企业的重视, 便加剧了企业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取得眼前利益的自私行为, 自然企业不会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更为广泛的重视。为了让每一位地球人更好地生活, 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也必须肩负起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对环境方面的收益及支出进行客观地反映和控制。

绿色会计这一学科是将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要求除了要继承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外, 同时还要吸收和借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的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方法和观念, 从而形成一套绿色会计 (环境会计) 的理论体系。

绿色会计就是通过强调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及不可再生性, 并赋以环境以价值和价格, 对环境的损害加以补偿, 从而使企业不只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将其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起来考虑, 来达到企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 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主要从核算对象、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会计计量四个方面出发, 来更加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一) 绿色会计的对象

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是以能够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生产中的经济活动, 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资金活动的范围, 更加全面地考虑了除货币以外的生态循环及资源环境的价值。

因此, 在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中包含了更多的内容:1、资产类, 企业在核算时还要考虑“自然资产”:与环境相关的空气、水资源、矿产资源等;2、负债类, 即企业承担的对改善环境的责任确认为负债;3、所有者权益类:与资产相对应, 自然资本是权益要核算的内容;4、收入类:与环境相关的收入, 如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和企业因参与环保为企业带来的信誉度的提高等;5、费用类:除了经济成本以外还需要将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包含在内。

(二) 绿色会计的目标

确定绿色会计的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总体目标, 传统会计的总体目标单纯的强调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 忽略了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视, 导致了现在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绿色会计的总体目标中一定要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2、具体目标, 是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 为决策单位进

行具体的环境决策及经济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 包括特定会计政策的披露和会计报表中与环境相关的各要素信息的披露。

(三)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传统相比, 在这四大假设的基础上, 有了更多含义:可持续发展假设, 这一假设考虑了资源环境的再生问题, 需要企业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的核算、监督都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多重计量假设, 这一假设是与货币计量相对应的, 由于环境因素的特殊性, 如果企业仍是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在反映企业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来, 所以多重计量假设就是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之上, 以实物数量、质量、指数等进行计量。

(四) 绿色会计的计量

在上述的多重计量假设中, 已经阐述了绿色会计和传统会计相比较为特殊的就是不能单纯的以货币进行计量。这就说明企业的绿色会计需要以货币计量为主, 多重计量方法为辅的计量原则。在实际的操作中, 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及业务特点, 与绿色会计要求结合,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自然环境资源的计量上, 企业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价值进行量化:

1、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2、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3、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价值

上式中的价值计量多可以用接受意愿及价格替代等方法计量。

三、对建立绿色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一) 建立相关制度体系

绿色会计是一个复杂的学科, 所以在推行绿色会计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在执行时有一定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有明确的指示, 并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对相关的环境资源信息做出实际的披露。要建设绿色会计制度, 必须要有与绿色会计制度相匹配的相关制度体系做保障。由于企业的特性与运行的差异, 可以在各行业挑选一部分企业做试点, 在完善绿色会计制度的同时, 考虑如何更好的建立其他相关制度体系来保障绿色会计制度的构建。例如, 环保审核制度、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传统会计信息与绿色会计信息的融合与协调制度、绿色会计奖惩制度、绿色会计人员在岗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亟需建设的。

(二) 建立环境审计制度, 强化对绿色会计的监督

会计核算的内容以及数据是否真实可信, 要求制定与相关的监督措施。资源环境审计是对绿色会计信息内容的监督, 加强对环境相关会计信息的监督, 可以帮助企业绿色会计的完善。在开展环境审计的过程中, 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主题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靠性进行具体的评价, 能够加强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督促好企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经济利益的协调关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绿色会计理论和制度不断完善, 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实行绿色会计奖惩制度

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在执行时有一定的约束性,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有明确的指示, 并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对相关的环境资源信息做出实际的披露。然而、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更加应当加大环境的执法力度, 完善绿色会计奖惩制度。例如国家可以利用财政补贴、减免税等手段和制度, 鼓励并引导企业的资源配置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进行转移, 反之, 对于某些企业高污染的经济行为, 可以通过重税及取消财政补贴督促企业整改,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中国绿色会计的逐步发展。

(四) 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在我国目前还属于新生事物, 企业及社会的各方面对绿色会计还不是很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和相关的协会、部门开展一些社会宣传, 使绿色会计更多地被企业与市场接受, 加快绿色会计理论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绿色会计还是由传统的会计人员在做, 所以就要求除了具有原有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对财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 让企业的财会人员成为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贯彻执行有关的绿色会计制度政策, 具体的实务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会计理论、会计制度必然会随着企业对环境的重视发生更多的变化, 利用会计来处理企业的一些环境问题, 将会成为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绿色会计的研究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推广及发展还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及制度构建的提出, 不只是一个会计问题, 而是将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纽带, 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支持, 加强企业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意识, 完善绿色会计的体系构建与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妍.关于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1)

[2]李珍.论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2)

[3]许磊.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J].财会月刊, 2003 (05)

上一篇:中重度颅脑损伤下一篇: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