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

2024-09-24

回顾性分析(精选12篇)

回顾性分析 篇1

早产是指在妊娠28~37周分娩, 约占分娩总数的5%~15%[1]。因早产儿器官发育不成熟、并发症多、致死率高, 成为新生儿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因素, 降低早产的发生,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156例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 以便为妊娠管理提供依据, 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本院早产分娩156例, 年龄18~42 (27.45±5.05) 岁, 初产妇112例, 经产妇44例。

1.2 方法

对其病史、早产诱因等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

2 结果

在156例早产产妇中, 胎膜早破56例, 占早产总数的35.9%;子痫前期32例, 占早产总数的20.5%;既往有早产史29例, 占早产总数的18.6%;胎位异常20例, 占早产总数的12.8%;双胎10例, 占早产总数的6.4%;胎盘早剥5例, 占早产总数的3.2%;其他4例, 占早产总数的2.6%。由此可见, 胎膜早破、子痫前期、早产史、胎位异常、多胎是早产发生的前5位重要因素。

3 讨论

早产是妊娠常见并发症, 因早产新生儿的病死率、患病率、致残率以及后遗症都较高, 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是产科医生的又一工作重点。早产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并不完全肯定, 但了解其高危因素, 对预防和干预早产的发生至关重要。有报道, 导致早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且多种原因常合并存在[2]。本组分析发现:早产与胎膜早破、子痫前期、早产史、胎位异常、多胎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胎膜早破是诱发早产发生的第一危险因素, 发生率为35.9%。胎膜早破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 孕妇阴道炎可逆行感染致绒毛膜羊膜炎, 羊水感染, 致胎膜早破, 诱发早产。各种微生物造成的绒毛膜羊膜炎可能是迄今难以解释的胎膜早破和早产的原因, 孕妇合并亚临床感染, 是引发自发早产的重要原因。Hillier等1995年和Hauth等1998年报道在相当数量的自发性早产孕妇的绒毛膜上发现病原菌[3]。几年来研究显示, 有2/3的早产病例并发胎膜早破[4]。故加强孕期管理, 系统孕期检查, 早期发现和治疗孕妇阴道炎, 是预防和降低早产的关键环节。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疾病, 易致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母儿健康, 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属产科高危妊娠, 往往选择性的于未足月前终止妊娠, 是医疗性早产的原因之一, 本组发病率为20.5%。

有早产史的孕妇, 再次妊娠早产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有资料显示:第一次分娩为早产的妇女, 发生反复性早产的可能性比头胎是足月的孕妇高3倍[3]。本组资料显示:有早产史者29例, 占18.6%, 是早产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有早产史的孕妇, 孕期应加强管理, 利用超声及纤联蛋白检测等方法, 动态观察, 必要时住院予以干预, 可有效减少早产或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资料:胎位异常和多胎分别占12.8%和6.4%, 居早产危险因素的第4、5位, 胎位异常引发早产是因为不规则的胎先露, 不能充分的与骨盆契合, 以及前羊水囊的压力不均衡, 易导致胎膜早破, 诱发宫缩, 或较小的先露 (肢体) 机械性的刺激宫颈过早扩张, 导致早产;多胎妊娠早产主要是因为子宫过度膨胀, 宫腔压力大, 羊膜囊和胎先露机械压迫子宫下段, 反射性的引起子宫收缩, 促使子宫下段逐渐延长, 宫颈被动扩张, 进而宫颈锁闭功能消失, 附着的胎膜错位性剥离, 最终导致早产;同样过高的宫腔压力, 也是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胎位异常、多胎, 与胎膜早破常为因果, 同时存在导致早产。

综上所述, 导致早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胎膜早破、子痫前期、早产史、胎位异常、多胎等是最重要的因素, 经常一种或几种因素同时存在。系统的产检是做好孕期保健的重要手段, 可以提早发现早产的高危因素, 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或减少早产的发生, 对于不可避免的早产, 也可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如促胎肺成熟等, 降低早产儿的并发症, 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报道显示, 自然早产患儿病死率及并发症明显高于干预组患儿[5]。故而做好孕期保健是降低早产发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9-61.

[2]矫晓玲, 王璇.早产儿477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1) :95-96.

[3]陈春玲, 主译.威廉姆斯产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614.

[4]段涛, 杨慧霞, 主译.高危妊娠[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58.

[5]李海英.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 (附233例病例报道) [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191-192.

回顾性分析 篇2

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而“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期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回顾拓展一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主题,教师要就课文学习,结合学生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读书的名言,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真正意识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教学目标

1、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达到爱书,爱读书的目的。2、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读书、爱书的名言警句,并谈谈对句子的理解,交流并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进学生读书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重点

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读书做到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精神专

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准备

1、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节。

2、收集读书、爱书的名言警句。

3、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便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温故而知新

1、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从回顾本节内容切入话题,引发学生交际愿望,让学生自主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4、在组内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预案:

(学生有可能从课文学习的角度说)

学了《窃读记》感受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可我的家里藏书千册,可我却对他们视而不见,制止不力,惭愧,今后,我一定多看书,丛书中汲取知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

《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

《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我们知道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我从小就爱读书,读了许多名人传记: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通第周刻苦学习,在基础特差的情况下,奋起直追,最终名列前茅。居里夫人投身事业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想起他们,想起狄更斯的名言:“毅力能攻克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险峰。”我坚持了下来;当我取得成功时,我又想起他们,想起鲁迅“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的谆谆教导,让我在胜利面前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这些都是书给与我的。在人生漫长又曲折的道路上,是书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5、教师小结:

这是一片好的散文,谁还有这样的佳作我们共同来赏析。

踏上乐土

在这个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都以其不同的方式寻乐。人们可以轻松地点击鼠标,享受网上带来的乐趣;但研读诗书的人却很少;人们可以昼夜不停地关注股票的涨落,却不愿去翻阅唐诗宋词;人们有了烦恼宁愿去迪厅发泄一番也不愿静下心来品读文学名著。他们疏远了让他们反璞归真的乐土──书籍。当基辛格不再担任美国国务卿时说:“卸职以后最大的喜悦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文件,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书”,可见读书有多大的魅力。

是啊,试想一下,闲暇时有什么比手捧一杯果饮翻阅几页自己喜爱的书更惬意的呢?读书,是充实生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你静下来反思以求心灵的澄明。在这片乐土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悠然自得地欣赏,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你的身心会得到彻底的放松,其乐融融。

有一本好书,你会不再寂寞。正所谓一卷在手,神游天地。与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万物沟通,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踏上书籍这块乐土,你可以

自由自在地穿梭细腻感人的世界,阅读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欣赏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形象,懂得真实而纷乱的社会纠葛„„。我们在看到这块乐土内容广阔的同时,也会体验到这一片空间同样可以让你旋转得潇洒。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在文学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能在书籍的指引下步入文学的芳草地,就已经是得到了莫大的快乐。你可以体味鲁迅的深刻,感受张爱玲的绮丽,领略余秋雨的博识,你还可以感受到《小妇人》的温馨甜美和《围城》的幽默调侃,《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你想知道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岂不乐哉!

总之,你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只要踏上书籍这块乐土,一定能找到你自己想要的那份快乐。

6、研讨读书方法:

我学会了好的读书方法,使我的学习比以往轻松快乐了,真是事半功倍。就此话题研讨读书方法。

读书的方法还有:粗读;深读;精读。

还有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等五步阅读法;以及“框架读书法”;“比较读书法”;“质疑读书法”等。

二、交流收获、体会

师小结:

书,是人类的另一世界。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亦或是将来的,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无外乎作家徐鲁说书比人长寿。我们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情感。

回顾性分析 篇3

【关键词】巩膜; 破裂伤;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84-01

巩膜破裂伤为目前临床常见疾病,原因多为严重的钝挫伤所致,眼球直肌下或后部巩膜的破裂,外部检查不易发现 ,称为“ 隐匿性巩膜破裂”[1],易造成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失眼球,后果严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其预后意义重大。我院2006--2009年共收治隐匿巩膜破裂伤1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8例( 18只眼) 。男15例,女3例。最大62岁, 最小12岁。右眼l2例,左眼6例。致伤原因:拳击伤,石、木、砖击伤,酒瓶伤,跌撞伤等。就诊时间:伤后 24小时内7只眼,伤后2--5天8只眼,6--9天2只眼,l 0天以上1只眼;

1.2眼部检查:术前视力: 无光感9只眼, 光感8只眼, 眼前手动1只眼;术前眼压:3--10 mmHg ( 1mmHg=0.133kPa )16只眼,>10mmHg 2只眼; 伤口部位:角膜缘后至直肌附着处前8只眼,后巩膜破裂10只眼,眼球运动受限9只眼,眼球塌陷变形及角膜变平出现横形皱纹10只眼。本组l8例全部有球结膜水肿及结膜下大量出血,有17例前房积血。B超显示:眼球壁整齐的弧形回声上出现裂隙或断裂现象,玻璃体腔内可见不定形散在的细弱光点,眼球周围的强回声区中可见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1.3手术方法 :患者局麻后,在显微镜下行探查术,术中充分暴露术野,在结膜下血肿隆起最高部位剪开结膜及筋膜组织,暴露巩膜。剪除伤口嵌顿的玻璃体,以8--0丝线间断缝合创口,边缝合边向后探查,较大创口眼内容脱出者.先关闭创口中央,较小创口从一端开始,尽量还纳脱出的葡萄膜组织。对于缝合术后眼压太低的患者,将平衡盐液注入玻璃体腔以维持眼球形态;为防止术后视网膜脱离,对睫状体平坦部后的巩膜伤口进行冷凝。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皮质类固醇及止血药物等。

2 结果

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视力0.6者l 例,在0.1--0.3者2例,0.02--0.08者4例,眼前数指2例,光感--手动4例,无光感5 例。其中3 眼在伤后6--8个月发生眼球萎缩行眼内容去除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例,视网膜脱离者4例,行二次手术治疗。本组无眼内感染和交感性眼炎发生。

3 讨论

隐匿性巩膜破裂伤是由严重的挫伤所致,由于其破裂伤口位置靠后或因球结膜完整,结膜下大量出血掩盖其破裂部位等因素,以致临床上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而导致严重后果。根据本组的临床统计:视力严重损害(光感以下)、明显的球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大量出血、眼压低、前房积血可作为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诊断依据。而眼球运动的某一方向受限,眼球塌陷变形及角膜横形皱纹对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疑有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患者早期行手术探查是挽救视力的关键。B超作为特殊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早期诊断破裂伤的部位、性质、破裂程度均有很大的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对早期修复伤口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恢复视力维持眼球完整性有重要指导作用[3]。

隐匿性巩膜破裂伤引起眼内容物脱失是致盲的重要原因。故无论是术前检查,还是术中麻醉以及手术操作都应动作轻巧,局麻者要求患者不能用力闭眼,麻醉后不做眼球按压,术前一般不做直肌牵引缝线等以免造成更多的眼内容物脱出。手术探查选择结膜血肿隆起明显的部位。如果无法确定巩膜裂伤的部位时,应选择上方作切口。在探查出巩膜裂伤后,根据就诊时问的长短,伤口的长度,眼内容物脱出的多少,组织损伤的程度,巩膜裂伤口张力的大小来决定将脱出的眼内容是切除还是还纳。应边暴露,边还纳,边缝合,直至完全暴露,全部缝合。对直肌附着点以后的巩膜破裂伤口,缝合后做冷凝,必要时作巩膜外垫压,以防发生视网膜脱离。隐匿性巩膜裂伤应尽早行一期伤口修补,使眼球伤口水密闭合,玻璃体大量脱失者,玻璃体腔注BSS液,以恢复眼球正常形态、恢复眼内压及正常的血液循环。这对保存和恢复现有的视网膜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隐匿性巩膜裂伤,眼组织损伤广泛,病情复杂,在妥善的一期伤口处理后,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做二期对症手术处理。

随着显微手术及玻璃体手术的发展, 为修复严重的眼外伤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不主张一期摘除眼球,尽量修补巩膜破裂伤口,为患者提供了争取复明的机会,也改善了外观。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

[2] 李凤鸣.眼科全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63-3264.

[3] 卢学峰. 超声显像在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7):481-482.

[4] 王德亮,余学锋.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临床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6):637-638.

[5] 谭业双,许玲,王玲丽,等.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临床分析(附10例临床报告).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9):602-603.

某院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统计

本院2 01 1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共输血4097例。根据输血反应判断标准判断输血反应类型[1],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发生输血反应的例数、存在的输血反应类型及所输血液成分等。

1.2实验室检查资料

患者输血前均进行ABO、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检测, 输血时采取交叉配血标本进行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ABO、RH血型试剂以及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均由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微柱凝胶检测卡) , 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共发生输血反应62例 (1.5%) , 其中男33例, 女29例;年龄5~20岁6例 (9.7%) , 21~60岁2 7例 (43.5%) , 6 0岁以上2 9例 (46.8%) ;内科5 2例 (8 3.9%) , 外科1 0例 (1 6.1%) 。

2.2 输血成分及输血反应类型

(1) 输注红细胞悬液2327例, 发生输血反应43例 (1.8%) , 其中发热31例 (72.1%, 31/4 3) , 过敏反应1 2例 (2 7.9%, 1 2/4 3) 。 (2) 输冰冻血浆1485例, 发生输血反应17例 (1.1%) , 表现为过敏反应15例, 发热2例。 (3) 输单采血小板207例, 发生输血反应2例 (1.0%) , 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各1例。 (4) 冷沉淀输注54例 (1.3%) , 洗涤红细胞输注24例 (0.6%) , 均未发生输血反应。

2.3 2011—2014年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11年输血1035例, 发生输血反应28例 (2.7%) ;2012年输血931例, 发生输血反应12例 (1.3%) ;2013年输血991例, 发生输血反应9例 (0.9%) ;2014年输血1140例, 发生输血反应13例 (1.1%) 。

3 讨论

输血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输血反应分为输血传播疾病与非传染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输血传播疾病通过供血者相关传染病项目检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本文旨在讨论非传染性输血反应。引起此类输血反应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成分中的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

从本文结果中看出, 本院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 占5 6.8%。输红细胞悬液引起的输血反应率也最高, 其次为输入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与王维娜[2]报道相近。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输血反应以发热为主, 而输注血浆发生的输血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由于普通红细胞悬液中残存的白细胞与受血者发生了免疫反应, 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导致发热, 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3]。本文输血反应发生率1.5%在1%~10%的范围内[4]。从年度分布来看, 本院2011年输血反应率最高, 后呈下降趋势, 2014年又略有回升, 但未超过2012年, 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这得益于我院对输血工作的高度重视。

由于血液成分极其复杂, 很难真正模拟血液[5], 制造完全的血液代用品或者红细胞代用品难度很大。在输血无法完全取代的情况下, 唯有加强合理用血,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才能减少输血反应。建议可采取以下手段: (1) 输血前筛查:输血前除相关传染病指标以及ABO、RH血型基本检测项目外将不规则抗体筛查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2) 提倡发展自体输血:尽可能避免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和因异体输血产生同种免疫引起的各种输血反应[6]。 (3) 由于护士采样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10%, 血样的收集和管理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51%[7]。加强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工作, 提高护士对输血风险的认识, 可有效减少输血差错导致输血反应的可能。 (4) 输血前抗过敏药物的应用:根据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会容易导致的输血反应情况准确提前预防用药, 减少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采用白细胞过滤器, 预防体内产生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作用, 而降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8]。总之, 运用输血手段挽救生命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提高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1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7 (4) :308.

[2]王维娜, 邢志勇, 李玉龙, 等.107例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3) :296.

[3]邱威, 黄玉香.输血不良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62.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

[5]余明华, 修瑞娟.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7, 26 (2) :303.

[6]任伟, 李春华.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四川医学, 2014, 35 (1) :60.

[7]郑丽君.安全输血的护理过程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226.

回顾性分析 篇5

量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利用256层螺旋CT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探讨减少冠状动脉CTA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 将1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50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获取有效图像质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低69.7%。结论 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可以显著减少有效辐射剂量。

关键词: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回顾性心电门控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工具。CT冠状动脉成像多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的方式获取冠状动脉图像,但这种成像技术产生的射线剂量较高。本研究利采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比较,以期寻找能降低辐射剂量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随意抽取256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各50例。纳入标准为: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结果临床拟诊为冠心病;②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心率在45~80次/min,平均64次/min;③有明显的心律不齐、心功能2 级以上、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者和有冠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搭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不纳入本项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A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5~82岁,平均57.7岁,平均体重62.1kg。

B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82岁,平均60.4岁,平均体重63.7kg。

1.2扫描技术 所有检查均使用256层CT(Brilliance iCT,Phlipshealthcare,荷兰)。扫描前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并按标准连接心电门控,显示至少一个稳定的心动周期后定位扫描,根据心脏外形适时调整扫描范围。以右侧肘静脉入路,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 ml/s的流速注射碘对比剂(碘普罗胺370mgI/ml)45~60 ml,然后注射30ml生理盐水。扫描参数:球管旋转时间为0.27 s/w,矩阵512×512,扫描电压为120 kV。检查结束后留观患者15~30min,无过敏反应后告知患者离开。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数据采集时相设在心动周期的45%或78%期相,回顾性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时相设在心动周期的45%、75%期相。

1.3图像重组和分析 所有数据均传至EBW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在某支冠状动脉显示不佳时,采用心电编辑技术或以5%间隔重建其它期相数据,选择最佳重建期相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将冠状动脉分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4支血管进行分析,冠状动脉分析以原始图像为依据、三维后处理图像为参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按照5 分法评定图像质量:1 分,严重钙化或明显运动伪影,管腔无法评价;2分,运动伪影严重或噪声大,影响管腔评价;3分,较多运动伪影或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管腔评价;4 分,有轻度运动伪影和噪声;5 分,无明显伪影,无明显噪声。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CT图像质量评估,如果2名医师有争议和分歧时,同重新阅片达成一致。

1.4辐射剂量统计及计算 记录每例患者扫描所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ED= DLP?~k,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其中k为换算因子,采用欧洲质量标准的胸部平均值k =0.014 mSv/(mGy/cm)[1]。

2结果

2.1辐射剂量 前瞻性门控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76mSv,回顾性门控为 12.41mSv,前瞻性门控比回顾性门控的射线剂量低 69.7%,见表1。

2.2图像质量评分 本组100例患者共400支冠状动脉血管,其中图像质量优秀(5分)或良好者(4分)A组达到92.5%(185/200),B组为94.5%(189/200),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组不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冠脉血管(1分)分别为0.25%(1/200)、0,无明显差异,见图1,图2;

3讨论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回顾性门控的运用使CT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得到了改善,其主要优点在于可获取全心动周期的图像,且可以在任意平面进行多平面重组,保证图像质量。其缺点是大剂量的射线对患者影响较大。当前降低冠状动脉检查辐射剂量的主要检查技术手段有自动毫安调制、自动毫安设置、可变速扫描、期相选择性曝光技术、智能滤过技术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而以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效果最为满意[3,4]。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由Hsieh等[5]研发的一种心脏扫描模式,采用轴扫的模式,即扫描和进床分离,避免螺旋扫描中因重叠扫描而产生过多的辐射剂量,结合进一步扫描轴面数据采集技术和适应性心电图(ECG)触发移床技术,通过心电图信号触发只在所选择的心脏时相点曝光扫描,前门控采集在一次屏气下数个心动周期内进行1~2次曝光即可完成。本研究A组对于心率在70次/min以下者前瞻性门控技术采用重建时相78%,对于>70次/min心率者采用重建时相45%[6],获得满意图像质量。

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是采用螺旋全心动周期连续扫描同步记录心电信号,患者一次屏气完成心脏全期相容积数据采集,然后可根据心电信号选择R-R间期任意时相重组图像,其优点为可行心电编辑并可任意重组不同时相保证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最佳显示;缺点为选择期相外的数据并未利用,但已接受了多余的X射线辐射。因而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显著降低了X射线辐射剂量。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前瞻性技术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平均69.7%,与王继芳等[4]报到的73%相近,同时获得与回顾性技相似的图像质量。

然而,前瞻性门控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成像时需选择心率慢而稳定的患者。如果在获取图像期间,患者心率发生变化,采集的图像质量就可能受到影响[7]。因此,稳定的心率是前瞻性门控成功获取冠状动脉图像的关键。本研究在排除了明显的心律不齐的基础上挑选心率控制在≤80次/mi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取得了射线剂量低于回顾性门控的69.7%,而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满意结果。对怀疑为冠心病、心率能控制在≤65 次/min、律齐的患者,本着低剂量的原则,在100 kV 管电压下,行前瞻性门控采集技术检查,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方法。

参考文献:

回顾性分析 篇6

方法 对58例脑神经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除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外,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3例,较术前加重4例,无明显变化31例。随访存活1年以上、且影像学明显改善37例,最长生存期69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6例,16例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神经胶质瘤效果满意,显微手术以其损伤小,适应证宽,全切除率高等优点,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显微外科;回顾性分析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297-03 中图分类号:R 730.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19

多形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由于具有浸润特性,而且多在脑重要的功能区定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故大都预后不佳。虽然研究学者已证实暴露于大剂量电离射线下是危险因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朗[1]。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如今显微外科技术飞速发展,采用此技术治疗胶质瘤,将显著提高临床疗效[2]、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我们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胶质瘤58例并定期随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5~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脑胶质瘤患者58例,其中男44例,女 14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5.2岁。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持续头痛、癫痫发作、恶心、呕吐、认知障碍、性格改变。Gd-enhanced MRI 扫描:呈现T1低信号,FLAIR、T2、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CT上显示低密度区、瘤周水肿及钙化影,增强后部分肿瘤有强化表现。胶质瘤分布:额叶27例,顶叶15例,颞叶12例,岛叶4例。

2.手术过程 对患者实施全麻后,在CT及MRI影像的指引下开颅入路,切开硬脑膜,于显微镜下放大手术野10~15倍,术者行显微外科手术。由外及内逐渐切入瘤区,显微镜下可视胶质瘤包裹于脑皮质内,形态及颜色表现为紫红色、鱼肉状。术者全程在镜下操作,小心沿胶质增生带和瘤周水肿区分离肿瘤,同时用脑棉随时保护脑组织。一边切除一边止血,最终安全切除肿瘤。较大的肿瘤采用瘤内分块切除至肿瘤边界;有明显囊性变的肿瘤予穿刺抽吸囊液后再切除肿瘤;非功能区肿瘤可采用沿肿瘤边界或周边水肿带由浅入深,整块切除肿瘤及肿瘤病灶周围2 cm范围组织;功能区肿瘤需行囊内分块切除,同时辅助应用神经导航或术中唤醒麻醉[3,4],直到肿瘤完全切除,彻底止血,尽可能全切除,快速活检。肿瘤切除后,彻底清洗肿瘤残腔,避免血性脑脊液对血管的刺激。术后配合放疗。

结果

1.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51例(87.9%),次全切除5例(8.6%),大部切除2例(3.4%)。15例胶质瘤患者应用术中导航定位,10例患者应用术中唤醒麻醉。术后6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术后早期偏瘫2例,语言功能障碍l例,偏瘫和语言功能障碍l例,经术后随访3个月,1例永久性轻偏瘫。

2.并发症 除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前脑积水9例,术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8例。

3.术后病理结果 26例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与最后病理回报结果相同。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组织病理均为脑胶质瘤,其中 (WHO分级):Ⅰ级8例(13.8%),Ⅰ~Ⅱ级10例(17.2%),Ⅱ级14例(24.1%),Ⅱ~Ⅲ级9例(15.5%),Ⅲ级8例(13.8%),Ⅲ~Ⅳ级5例(8.6%),Ⅳ级4例(6.9%)。其中复发性肿瘤10例(17.2%)。

4.术后随访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2~60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3例,较术前加重4例,无明显变化31例。随访存活1年以上、且影像学明显改善37例,最长生存期69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6例(其中Ⅰ~Ⅱ级2例,Ⅲ~Ⅳ级4例),一年内肿瘤复发16例,均行再次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半年内均预防性口服抗癫痫药物,术前有癫痫症状者术后控制满意。

讨论

1.脑胶质瘤的经典手术疗法 正常脑组织的血管相对少,质地较韧性,色泽和形态表现为白色光滑。而肿瘤组织血管较多,颜色暗红,质地脆[5]。经典胶质瘤切除的原则为首先在瘤内抽吸瘤体,然后小心向外至脑水肿带、正常脑组织边界,从而全切瘤体。肿瘤周边的脑水肿区是内侧全切的标志,按上述过程分离肿瘤,一般不伤及正常脑组织。手术停止的标志为脑组织颜色变化(变为淡灰色),因为此时已分离至基底节区。而如果未能辨别肿瘤/正常界限或是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互相渗透紧密粘结不能全切时,可姑息性保留小部分肿瘤组织,保证神经功能,防止并发症,这样也可以达到更好的预后的目的。总的指导思想为:保留神经功能、保证生活质量摆在第一位。对于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应常规辅以放疗,以此来达到瘤细胞坏死或是靠放射线直接杀死癌细胞。现在的靶向技术可以使放疗时瘤周正常脑组织不受辐射,患者副作用少。新研发的肿瘤内照射技术更是可以避免伤及肿瘤周围及全身造血系统[6]。另外,还有些学者提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预先提取患者的自体干细胞,放疗后,再将干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再造全身的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

2.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传统开颅肿瘤切除术是根据视觉来确定肿瘤与浸润组织之间的界限,切除肿瘤时容易损伤正脑组织及重要功能结构,所以有时很难全切除肿瘤,术后易复发。手术过程中在肉眼下很难分清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不利于全切及重要功能结构的保护。若强求全切肿瘤,则手术创伤过大,往往易造成周边结构的损伤,轻则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重则致残及死亡。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肿瘤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为随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时机[7]。在显微镜下切除胶质瘤,需要术者的显微外科技术熟练,同时要有耐心,特别是对肿瘤与重要功能区之间的分离应在镜下仔细辨认。术野放大及照明充足,能准确辨别肿瘤与正常脑组织,既能最大限度的切除瘤体,又能避免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手术入路方面,脑室胶质瘤的发病率较低,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长大后可能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压迫周围组织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8]。自Pendl等[9]开创额叶皮层入路切除脑室系统肿瘤以来,该手术入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侧脑室额角和体部肿瘤有经额中同皮层和经胼胝体前部入路,三角区和枕角肿瘤有经顶叶皮层入路和经胼胝体后部入路。而经颞叶皮层入路可切除侧脑室颞角和三角区肿瘤。胼胝体前部入路不需要过多牵拉大脑半球,尤其适用于侧脑室体部中前部等中线附近肿瘤。胼胝体后部入路适合于侧脑室三角区或侧脑室体部肿瘤。陈菊祥等[10]报告23例侧脑室胶质瘤中全切除肿瘤15例,次全切除肿瘤6例,部分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效果良好。

3.术后复发 胶质瘤一般在原部位及其周边复发。国外调查显示,82%的胶质瘤复发在原肿瘤边缘2 cm以内,手术后1~3个月原手术区和边缘带、远隔部出现不规则的块状占位,大都可以诊断为复发。复发瘤与原始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即持续头痛、癫痫发作、恶心、呕吐、认知障碍、性格改变的再现。若表现为局灶性,多考虑复发区为原始肿瘤区;若表现与术前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多考虑复发区为原来肿瘤的远隔,此情况下患者的主要表现是颅内压升高以及复发灶引起的相应损害。相似的局灶性损害症状多提示肿瘤在原发部位复发。在远隔部位复发者,局灶性损害症状与原发肿瘤多不相同,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新病灶的局灶性损害症状。有关胶质瘤复发再手术的适应证和效果的文献报告很少,术后生存期也相差很大。Harsh等[11]报告70例幕上脑胶质细胞瘤的再手术结果,手术病死率为5.7%,术后存活3~88周。本组16例脑胶质细胞瘤复发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在高倍镜高分辨率的条件下尽量地将残余肿瘤切除。特别是位于非功能区的肿瘤,在显微镜下做到尽量多切或全部切除,较大的肿瘤减少肿瘤的残存,在一定的生存期内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Fisher JL,Schwartzbaum JA,Wrensch M,et al.Evaluation of epidemiologic evidence for primary adult brain tumor risk factors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J].Prog Neurol Surg,2006,19:54-79.

[2]Fisher JL,Schwatzbaum JA,Wrensch M,et al.Epidemiology of brain tumors[J].Neuroldin,2007,25(4):867-890.

[3]王宏伟,谢 晨,徐延斌,等.脑胶质瘤的微创治疗(附60例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9):395-397.

[4]张 忠,江 涛,谢 坚,等.唤醒麻醉和术中功能定位切除语言区胶质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9):634-645.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02.

[6]李 洪,李汝辉.脑室系统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4):68-69.

[7]陈明振.脑肿瘤显微手术的进展[J].中华显微手术外科杂志,1999,22(2):85-86.

[8]katayams S,Fujitak,Takeda N,et al.Subpendy moma in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cidentally detected by routine brain examination-case report[J].Neurol Med chir(Tokyo),1998,38(1):47-50.

[9]Pendl G,Ozturk E,Haselsberger K.Surgery of tumours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J].Acta Neurochir(wien),1992,116(2~4):128-136.

[10]陈菊祥,卢亦成,孙克华,等.侧脑室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1):1143-1147.

[11]Harsh gr,Levinva.Reoperation for recurrent glioblastoma and alia plastic astrocytoma[J].Neurosurgery,1992,21:610.

(收稿日期:2011-03-22 修回日期:2011-06-02)

胫骨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篇7

关键词:胫骨,骨折,固定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 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0岁以下儿童尤其多见, 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为常见, 胫骨骨折次之, 单纯腓骨骨折最少。胫腓骨在小腿部, 其软组织包裹极为不对称, 肌肉组织主要位于胫腓骨前外侧及后侧, 软组织生物力学很不平衡。其生物力学的张力侧位于前内侧。胫腓骨在小腿中位于前内侧, 其骨面直接位于皮下, 软组织包裹很少, 所以, 骨折极易导致开放性损伤。严重外伤, 创口面积大, 骨折呈粉碎性、污染严重, 软

基金项目:2013年自贡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批, 编号:2013S11) 组织挫伤严重为本类骨折的特点[1]。骨折治疗后尤其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用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 一直是骨科界面对的难题之一。

1 回顾

笔者统计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 时间自1980年4月至2013年7月, 共计158例。其中, 男性98例, 女性60例。年龄14~87岁, 平均46.5岁。开放性骨折57例, 闭合性骨折101例。开放性骨折所占比例和其他医院机构的统计有较大差别, 这可能和我们医院所面对的高能量创伤病患较少有关。统计骨折固定方法中, 动力加压钢板72例, 骨外固定架12例, 普通髓内钉5例, 交锁髓内钉21例, 锁定钢板46例, 锁定钢板骨外固定2例。

胫腓骨骨折动力加压钢板的应用较早, 技术也比较成熟。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良好疗效, 其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操作简单、费效比高、骨折得到可靠的固定。但是, 在大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中, 也总结出了这一类治疗方法的固有不足。其一, 骨折不愈合率和延迟愈合率较高。这一结果和钢板固定的特有技术操作规范有关。钢板固定要求在术中充分显露骨折区域, 并且要求做骨折端骨膜下剥离。这一操作对于骨折端血液循环破坏严重, 极易引起骨折端骨质缺血改变, 从而引起断端间的骨组织生长。其二, 内固定为偏心性固定, 容易发生应力遮挡, 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其三, 骨折术后不能够早期下地负重。

胫骨骨折应用髓内固定也较早, 从最初的普通髓内钉到各种类型的交锁髓内固定系统。普通髓内钉由于缺乏对骨折段的抗旋转作用而很快被淘汰。髓内固定系统的应用最大的进步在于极大的提高了胫骨骨折的愈合率, 这对于胫骨骨折本来就有不愈合倾向的问题尤其重要。胫骨由于其中下段特有解剖形态、骨骼内血液循环特点和软组织附着特点, 在其骨折后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 尤其是中下1/3段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固定在骨干中轴线上, 弯曲应力为0, 富有弹性, 应力遮挡小, 可以有效刺激骨痂形成, 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和愈合[2]。而其特有的手术操作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对骨折端骨骼血供的破坏。但是, 髓内固定系统操作中扩髓可以引起髓内压增高, 从而导致肺脂肪栓塞的发生率增高, 这种危险概率对于高龄患者尤其严重[3]。这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胫骨髓内固定的胫骨近端操作由于要进入膝关节囊, 这种外来的金属异物是否对胫骨关节面造成切割损伤?是否会对术后膝关节功能造成损伤?是否会造成膝关节远期疼痛?这些笔者科室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胫骨骨折应用骨外固定架时间也较久。骨外固定架在实际临床中主要用于严重开放性胫骨骨折。其主要解决的目标是小腿部软组织的愈合问题。如前所述, 胫骨骨折发生开放性骨折的比率是很高的。所以骨外固定架在胫骨骨折中的应用往往是最多的。在笔者科室中, 在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 共计使用32例/次骨外固定架, 其中用于胫骨就达29例/次。对于骨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局部软组织开放性创伤难以一期行骨折内固定者, 骨外固定架固定可以对恢复骨长度、软组织消肿、创口愈合极为有利[4]。但是骨外固定架在生活中很不利于裤子的穿脱, 这在冬季尤其明显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并且其提供的固定力不足, 容易产生骨折端的微动, 容易导致骨折肥大型不愈合。据统计笔者科室29例胫骨骨折, 其中不愈合和延迟愈合就达5例。我们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 逐渐采用一期骨外固定架固定, 二期骨折内固定的方案治疗。这一方案明显提高了胫骨骨折愈合率。

近10年来骨折钢板的设计有了巨大进步。其中LCP钢板的设计就解决了以前普通钢板的诸多缺陷。LCP钢板应用有以下优点: (1) 结合微创经皮固定具有创口小、对骨膜损伤小、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小; (2) 钉板间的锁定, 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系统; (3) 自钻锁钉与钢板组合锁定后有很强的角稳定性, 较普通钉板固定更牢靠, 更适合于干骺端和关节端骨折的固定, 也更适用于骨质疏松的骨折的固定; (4) 自锁功能使其无须精确预弯; (5)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5]。

2 讨论

2.1 胫骨骨折治疗的重难点:

由于胫骨特有的解剖形态, 其上2/3与呈接近圆柱形, 其下1/3为接近三棱柱形。在其交界处为骨质力学薄弱点, 容易引起骨折。而其髓内动脉供应血管是自远近端向中下1/3交界处走形, 这一处也是其血供减少处, 对于骨折愈合很不利。所以, 胫骨骨折治疗的重点不在于解剖复、牢固固定, 而在于保护骨折处的血液循环以保证骨折的愈合。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改变以“复位良好”为目标的治疗要求, 而转为以保护骨折处血液循环为主的治疗要求。这些年来的微创内固定术、经皮植入内固定物、透视下复位内固定术等均是这一治疗思想的实际发展[6,7,8,9,10,11,12]。

而胫骨骨折的治疗难点在于其常常伴有的严重软组织损伤。胫骨前内侧面软组织包裹少, 很容易引起开放性骨折。早期的软组织修复及愈合往往决定着这一类骨折的预后。由于小腿前内侧的软组织较少、较薄, 加之软组织损伤, 很容易引起局部软组织的感染性改变和缺血坏死性改变, 这对骨折的治疗极为困难。早期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策略对于这一类骨折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2.2 胫骨骨折治疗的展望:

胫骨骨折由于其血液供应的解剖学特点, 应该把如何保护骨折端的血液循环放在治疗策略的首位。这就要求解剖学的基础研究更加深入了解其血液循环系统和骨愈合机制。同时, 在内固定物的研究上也应该创新思维, 制造出更为符合这一类骨折愈合机制的产品。

随着显微技术越来越进步和成熟。在小腿部骨折伴有的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可以更多的引入显微外科的技术成就, 以尽早的修复软组织损伤, 如肌皮瓣、肌瓣、血管吻合技术等就很有利于解决这一类难题。

医院合理用血回顾性调查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输血病历428份, 其中普外科119份、泌尿外科82份、脑外科27份、骨伤科66份、手足外科11份、妇产科55份、内1科36份、内2科19份、内3科6份、儿科6份、内5科1份。

1.2 方法

以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3“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4“内科输血指南”为依据[1,2], 制定合理用血调查标准, 调查内容包括:Hb、Hct、凝血四项、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失血量、心肺肝肾功能、住院患者风险评估表、年龄、体重、输血成份及输血量等

1.3 红细胞合理输注标准

手术科室:Hb<70 g/L;Hb70~100 g/L的高龄手术、心肺代偿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失血量>总血容量20%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且失血量>总血容量30%时为合理输血[2]。内科:Hb<60 g/L或Hct<0.2或贫血伴缺氧症状为合理输血。

1.4 冰冻血浆合理输注标准

手术科室:PT或APTT>正常1.5倍或FIB<0.8 g/L创面渗血;补充凝血因子剂量符合10~15 m L/kg体重;大量输入库存悬浮红细胞后等为合理输血。内科:严重肝脏疾病、各种原因引进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并伴出血表现为合理输血。

1.5 少量输血判断标准

失血量<20%血容量、Hb>100 g/L、申请输注RBC≤2 U判断为少量输血。

1.6 搭配输血判断标准

无明确血浆输注指征, 习惯性申请输注RBC2 U+血浆200 m L或首日输注RBC2 U、第2天输注血浆200 m L判断为搭配输血 (200 m L全血制备的RBC为1 U) 。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科室与内科 (非手术科室) 用血情况比较

调查428份全部输血病历中, 合理用血病历277份, 总体合理性为64.72%;其中手术科室输血病历360份, 合理用血病历210份, 合理性为58.3%, 内科 (非手术科室) 输血病历68份, 合理用血病历67份, 合理性为98.5%。手术科室与内科 (非手术科室) 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43.91, P<0.05) , 见表1。

2.2 各手术科室间用血比较

妇产科、手足外科输血合理性分别为90.9%、90.9%, 骨伤科、脑外科次之, 分别为78.8%、74.1%, 泌尿外科、普外科欠佳, 分别为50.0%、31.1%, 见表2。2.3各内科 (非手术科室) 间用血比较各内科间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不明显, 见表3。

份 (%)

*与内科比较, P<0.05

份 (%)

份 (%)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附件3“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4“内科输血指南”分别对手术科室及内科用血作出了具体的适应证标准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2012年修订) 第19条规定: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 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 制定输血方案[3,4]。本文调查资料显示: (1) 手术科室与内科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内科好于手术科室, 其合理性比类分别为98.5%、58.3%, 说明手术科室医师未能较好掌握输血适应证、对输血指征的把握随意性较强。外科医师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输血适应证掌握欠佳, 与文献报道一致。 (2) 不同手术科室间输血适应证掌握也存在差异, 妇产科、手足外科输血适应证掌握较好, 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90.9%、90.9%, 骨伤科、脑外科次之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78.8%、74.1%, 泌尿外科、普外科欠佳, 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50.0%、31.1%, 无指征等不合理输血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科室, 分别为24.4%、51.3%, 而无指征输血主要是不合理输注血浆, 搭配输血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科室, 一方面说明这两个科室医师输“安慰血”还普遍存在, 为不该输血的患者输了血。另一方面与这两科室病种有关, 这两个科室肿瘤、肝胆疾病、肾脏疾病患者比重较大。临床医师为这类患者输注血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补充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 这些都属于不合理输血, 血浆不合理输注还与市场上白蛋白价格昂贵、医师认为输注血浆可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 同时医师又忽略了输血浆的风险有关。手术科室不合理输血比例偏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医师对手术失血量估计出现偏差, 术后输血指征放宽, 而血库工作人员不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 从而导致血库盲目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对临床输血的监督管理滞后有关[5,6]。

血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理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输血也是一个组织移植过程[7,8], 存在着免疫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传播相关疾病的风险,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9,10]。故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严格输血指征、明确输血目的, 不得把输血治疗作为支持疗法、不能将血浆作为扩容剂、营养剂使用。只有在替代方法不能解决需要, 并且不输血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预后时方可采取输血治疗, 输血应遵循能不输则不输, 能少输不多输的原则, 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利用血液这一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胡丽华.检验与临床诊断-输血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 卫医法[2000], 2000:184

[3]杨宝成, 孔令魁, 邵超鹏, 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3) :193-196.

[4]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5号, 2012.

[5]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43-179.

[6]滕本秀, 李忠俊.提高医院输血科科学合理有效用血的管理理念[J].重庆医学.2009, 38 (12) :1450-1451.

[7]安万新.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15) :329-330.

[8]龚永启, 王奕锐, 胡华, 等.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 :8-9.

[9]邢英新, 张秀云, 关兴丽, 等.从提高输血安全探讨医院输血科的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248-249.

我院门诊患者用药咨询回顾性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1年—2012年我院门诊患者用药咨询记录, 就主要咨询内容进行分析。

2 结果见表1。

3 咨询内容分析

3.1 药品名称、规格和生产厂家

每种药品都有不同的生产厂家, 药品的商品名不同, 外包装不同, 患者会产生疑问。曾经有1例患者咨询吲达帕胺片, 说自己要寿比山, 我院当时用的是寿棒, 就是吲达帕胺片, 是不同厂家生产的。还有的患者咨询说“以前我看妇科时医生开的蓝色盒子的药, 是外用的, 想再买, 问是什么药”, 结合我院妇科常用的双唑泰泡腾片即是蓝色包装, 让患者看一下该药, 确定下来自己要买的就是该药, 极大地方便了患者购药。

3.2 药品作用和功效

呼吸系统感染医生经常会开盐酸异丙嗪片, 有的患者就问这个药的作用是什么。盐酸异丙嗪是镇静催眠药, 也是抗组胺药, 其主要是通过减少炎性递质的释放来减轻患者呼吸系统的反应, 缓解咳嗽症状。还有的患者问金莲清热泡腾片是干什么的, 这个药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后有高热、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很多类似问题像“舒血宁是什么作用, 脉血康是治什么的”等, 这类问题相对较多, 患者希望对自己的治疗药物有所了解。

3.3 药物用法用量、用药注意事项

3.3.1 部分药物服用的适宜时间

抗感染类药物如头孢克肟片 (干混悬剂) 、阿莫西林等的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 而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则口服吸收较好。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 制酸剂如奥美拉唑片, 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口服溶液, 降糖药都适宜空腹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适合早晨服用。平喘药一般适合睡前服用如孟鲁司特咀嚼片, 建议患者晚20:00时服用, 因为00:00~02:00时是哮喘的高发时间。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片、双氯芬酸钠胶囊等适合饭后服用, 其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血脂调节药如辛伐他汀片、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等临睡前服用[1]。

3.3.2

药物的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老年患者、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一般都会减量, 要按计算的量使用, 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4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有的患者应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时, 认为都进行一次输液了, 要求同时进行钙制剂的补充, 就需要向其解释, 这两个药是有配伍禁忌的, 不能在一起应用。

3.5 药物不良反应

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出现了干咳, 咨询要不要换药?回答此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刺激性干咳, 如干咳不明显, 降压效果又较理想时, 建议不要换药;如干咳严重, 应在医生指导下, 改换其他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还有患儿父母咨询患儿因病情需要静脉输注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时, 出现腹痛症状, 这是什么原因, 告知是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可提前按用量服用蒙脱石散, 以缓解不良反应症状。

3.6 有效期及药品储存

曾经有一患者说给他的药过期了, 实际上是他不知道如何去看药品的有效期, 把药品说明书上的修订日期误以为有效期, 药师向他解释后才放心离去。还有患者咨询商品名为金双歧、妈咪爱、美常安这些药物都应当如何储存, 金双歧应当在2~8℃储存, 而妈咪爱在25℃以下避光处保存就可以了, 不必像有的药店那样将其也存放在冰箱冷藏室中。

3.7 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包括孕期、哺乳期妇女, 儿童, 老年人等。曾有一孕妇, 患感冒后医生开的处方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和双黄连口服液, 该孕妇咨询这些药她都能吃吗?药师告诉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适合孕妇服用, 安全性尚不确定, 建议改用阿莫西林胶囊。

3.8 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也是患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应以药物经济学为出发点, 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病情,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指导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2]。

3.9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有时会在假期碰到患者咨询许多问题, 有1例咨询发生在春天, 患者突然出现眼睛发红, 心里比较着急, 医生不上班, 咨询该用什么药。考虑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眼结膜出血, 建议先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 再服用维生素C片, 注意观察, 情况好转继续治疗, 情况变化不明显或加重随诊。

4 讨论

药品咨询工作的开展方便了患者, 不断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 但是深层次的内容还不是很多, 而且由于业务能力的限制, 有时药师也不能很满意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业务知识, 争取把用药咨询工作做细、做精, 向更深层次发展, 使患者用药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0-12、36-44.

21例妊娠子宫破裂回顾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妊娠子宫破裂,病因分析,剖宫产

妊娠子宫破裂是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于分娩期或妊娠晚期破裂, 若未及时诊治, 可导致胎儿及产妇死亡, 主要死于出血、感染、休克, 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080%~0.005%[1]。近年来, 剖宫产率明显上升,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增加, 加之在边远山区经产妇居多, 就医条件差, 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较高。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妊娠子宫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 我院共收治产妇21 010例, 其中妊娠子宫破裂患者21例, 占0.10%, 明显高于国外报道的子宫破裂的发生率。21例患者年龄19~41岁, 16例未做定期产检。初产妇2例, 经产妇19例。经产妇中, 产1胎者5例, 产2胎及以上者14例。本组发生妊娠子宫破裂孕24周的1例, 孕35周的1例, 孕36周的1例, 孕37~40周的17例, 孕41周的1例, 其中以37~40周最为多见, 占80.95%。

1.2子宫破裂的诊断标准

子宫破裂的诊断依据《中华妇产科学》第二版的诊断标准:子宫破裂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于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发生裂伤。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妊娠期子宫破裂和分娩期子宫破裂;按照破裂程度分为完全破裂和不完全破裂。完全破裂即为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全部裂开, 子宫腔与腹腔相通;不完全子宫破裂即子宫肌层全层或部分裂开, 但浆膜层尚保持完整, 宫腔与腹腔未相通。

1.3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

本组病例中, 瘢痕子宫破裂13例, 占61.90%。其中1例孕24周的瘢痕子宫在私人诊所引产导致子宫破裂;1例孕35周的瘢痕子宫系腹腔镜下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妊娠, 出现自发性子宫破裂。胎位异常、头盆不称所致的子宫破裂共3例, 占14.29%。产前使用缩宫素不当所致子宫破裂2例, 占9.53%。暴力压腹助产、宫口未开全强行臀牵引术、孕36周胎盘植入穿透子宫自发性破裂各1例, 各占4.76%, 见表1。

1.4临床症状及体征

由于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破裂的解剖部位不同, 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同, 见表2。

1.5妊娠子宫破裂的处理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 均无术后并发症。术前确诊13例;4例无症状, 因瘢痕子宫择期剖宫产, 术中发现子宫不全破裂;2例瘢痕子宫患者先兆子宫破裂行急诊剖宫产, 术中发现瘢痕处不全破裂;1例术前误诊为胎盘早剥胎死宫内, 术中明确为子宫完全破裂;1例术前误诊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急诊手术明确为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子宫破裂的处理方法见表3。

2结果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 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孕产妇无1例死亡, 其中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破裂之比为13∶8。非瘢痕子宫破裂中胎位异常、头盆不称所致的子宫破裂3例, 占14.29%;产前使用缩宫素不当所致子宫破裂2例, 占9.53%;暴力压腹助产、宫口未开全强行臀牵引术、孕36周胎盘植入穿透子宫自发性破裂各1例, 各占4.76%。9例子宫不完全破裂, 及时手术均得活婴, 新生儿重度窒息3例, 轻度窒息2例;12例子宫完全破裂患者胎儿均死腹中。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4例, 子宫次全切手术3例, 子宫全切手术4例, 均无术后并发症。

3讨论

3.1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本院同期住院产妇21 010例, 其中子宫破裂患者21例,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0.10%, 文献报道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1∶1 000~1∶16 000[2], 与此相符。本组中, 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破裂之比为13∶8, 瘢痕子宫为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 但有文献报道梗阻性难产为最常见的主要原因[3]。

3.2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 瘢痕子宫破裂13例, 其中完全破裂7例, 不完全破裂6例。完全破裂7例中, 有2例沿原疤痕破裂, 自疤痕右侧向下裂伤, 宫颈完全裂开, 边缘薄, 不整齐, 行子宫全切术;有1例原疤痕全部破裂, 自右侧裂至宫旁, 形成阔韧带血肿, 破裂口已有感染, 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及阔韧带血肿清除术;其余均行修补术。近年来因剖宫产率明显增高, 导致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变为妊娠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因此, 减少妊娠子宫破裂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掌握剖宫产的适应证, 争取与孕妇家属和孕妇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 降低剖宫产率; (2) 如手术指征明确, 术式尽可能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 避免位置选在子宫体部或与下段交界处, 因为缝合处易出现上下缘解剖对合不良, 从而增加子宫破裂的风险; (3) 术中娩出胎头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帮助娩出, 尽量避免切口撕裂, 否则易造成局部血肿和感染, 愈合后瘢痕组织大, 再次妊娠时瘢痕会限制子宫下段形成, 更易发生破裂; (4) 避免多次剖宫产, 一般两次剖宫产建议同时行绝育术, 否则两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可能性更大。有报道既往两次剖宫产的孕妇, 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1.7%, 而仅有一次剖宫产的孕妇,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0.6%[4]; (5) 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时间, 目前普遍建议为术后2~3年再次妊娠较为安全。

本研究中有1例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LM) 后1年妊娠, 妊娠35周腹痛剧烈入院时确诊为完全子宫破裂, 入院后立即手术, 术中见破裂部位为肌瘤剔除瘢痕处完全破裂。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 LM已成为年轻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 但不能忽视腹腔镜手术操作视野有限, 止血缝合的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5]。LM术后妊娠子宫破裂更为凶险, 因腹腔镜下手术很难按层次缝合, 使子宫肌层局部出现薄弱点, 且LM术中电凝使子宫切口边缘组织对合不佳, 容易造成术后局部肌层薄弱, 子宫壁肌纤维组织增生, 子宫肌纤维的弹性及扩张性减弱, 这可能是导致子宫伤口愈合不良, 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故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子宫肌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慎重。

梗阻性难产是既往引起子宫破裂最常见的原因, 但由于近年随着产科质量的提高, 城乡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健全, 头盆不称、损伤、使用缩宫素不当等致妊娠子宫破裂明显减少。本研究中梗阻性难产 (胎位异常、头盆不称) 导致子宫破裂3例, 占14.29%。由此说明, 进一步加强城乡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健全,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及实施, 减少多产妇, 做好产前宣教, 定期产检, 及时诊断胎位异常、胎儿及产道异常, 提前住院, 择期剖宫产, 可避免子宫破裂的发生。

本研究中损伤性子宫破裂2例:1例暴力压腹助产导致子宫完全破裂, 破口位于子宫前壁, 整齐, 无感染迹象, 无子女, 故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为当地乡村医生在家接生, 强行臀牵引术, 导致子宫完全破裂且破口已感染, 行子宫全切术。因此应避免暴力压腹助产及宫口未开全施行臀牵引术。

使用缩宫素不当致妊娠子宫破裂2例, 此2例均在当地乡卫生院待产。1例为分娩前肌注缩宫素10 U, 1例为孕足月引产, 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500 ml加缩宫素10 U, 快速滴入导致子宫破裂。高龄、多产、有多次刮宫及有宫腔严重感染史等原因使子宫肌壁原有病理改变, 应用缩宫素不当更易发生子宫破裂, 故应正确掌握缩宫素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此外, 本组研究中穿透性胎盘植入并子宫破裂1例, 本例孕36周, 系子宫前壁破裂胎盘植入并穿透, 胎死宫内。因胎盘植入面积大, 系第三胎, 故行子宫全切术。胎盘植入部位穿透, 出血迅猛, 有危及母婴生命的危险, 所以应早期诊断和处理, 争取良好的妊娠结局。植入性胎盘并子宫破裂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6]。

3.3子宫破裂的诊断

妊娠子宫破裂分完全子宫破裂和不完全子宫破裂, 完全子宫破裂系浆肌层完全破裂, 宫腔与腹腔相通, 羊水、胎儿及附属物常随之进入腹腔。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有: (1) 胎儿窘迫 (最常见的是胎儿心率异常) ; (2) 子宫张力的基线下降; (3) 伴随着“撕裂感”宫缩突然停止; (4) 腹痛或分娩过程中出现耻骨弓上方疼痛及压痛; (5) 胸痛、两肩胛骨之间疼痛或吸气时疼痛; (6) 胎先露回缩或消失; (7) 阴道流血或血尿; (8) 休克。结合B超可见腹腔积液, 胎儿死亡, 位于腹腔内, 子宫缩小位于一旁, 完全子宫破裂不难诊断。对于不完全子宫破裂不易诊断, 尤其是瘢痕子宫破裂常无典型症状, 有时仅表现下腹部不适, 轻压痛, 行B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破裂最为有效的手段。超声若发现子宫下段瘢痕出现缺陷或下段厚薄不均, 下段局部失去肌纤维结构或羊膜囊薄的子宫下段向母体腹部前壁膀胱方向膨出, 应考虑先兆子宫破裂或不完全子宫破裂。子宫完全破裂发生后, 羊水、胎儿及附属物均可排入腹腔, 超声检查可提示腹腔积液、胎心音消失, 也可行腹穿或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协助诊断[7]。

3.4子宫破裂的治疗

一旦发现先兆子宫破裂, 应立即给予抑制子宫收缩的药物, 如给予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 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镇静剂, 如哌替啶100 mg, 并尽快行剖宫产, 有望获得活婴。一旦确诊子宫破裂, 首先立即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尽快补液, 纠正休克, 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 同时尽快行手术治疗, 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后, 若子宫破口整齐, 子宫破裂在12小时以内, 无明显感染迹象, 或全身情况差, 不能承受大手术者, 可行修补术, 不需保留生育功能者同时行绝育术。破口大、不整齐且有明显感染者, 考虑行子宫次全切手术。若破口大, 撕裂超过宫颈者行子宫全切术。开腹探查时除探查子宫附件外, 应仔细检查膀胱、输尿管、宫颈和阴道, 如发现有损伤, 应同时行这些脏器的修补术。

3.5子宫破裂的预防

子宫破裂一旦发生, 处理困难, 并有危及母婴生命的危险, 应积极预防。分析这21例子宫破裂发生的原因可知, 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期宣教工作, 系列产前检查应从早期妊娠开始。严密观察产程进展, 提高先兆子宫破裂的诊断水平, 严格掌握缩宫素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严格掌握各种阴道手术指征, 严禁暴力压腹助产, 降低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尤其是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增高, 瘢痕子宫妊娠破裂已变为妊娠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凡以往有剖宫产史、子宫手术史、难产史和产前检查发现骨盆狭窄、胎位异常, 应强调住院分娩, 于预产期前1~2周入院。尤其注意对瘢痕子宫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应详细了解前次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切口及严重撕裂、有无切口感染及此次妊娠间隔的时间, 做好分娩方式的计划, 必要时提前择期剖宫产。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Landon M B.Predicting utering rupture in women undergoing trial of laborafter prior cesarean delivery[J].Semin perinatol, 2010 (34) :267-271.

[5]李学和, 陈梅.B超检查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568-569.

[6]Fang Y H.Placenta percreta presenting as a pinked uterine rupture and acute abd omen[J].Taiwan J Obstet Gynecd, 2010, 49 (1) :115-116.

回顾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三平面;临床回顾性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47-02

三平面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折类型,治疗较为困难[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110例患者中男73例,女37例;骨折位于左侧者68例,右侧者42例;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引起33例,意外跌倒45例,高处坠落21例,其余11例;致伤至就诊时间1-10h,平均5.5h。

1.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进行正位、侧位及踝穴位的X线片检查。位于矢状面的纵向骨折线从关节面开始,穿通骨骶后,沿着骺板向外侧延伸。纵向骨折线通常位于胫骨远端骨骺的中央,有时位于中线的内侧,通常出现更大的移位。踝穴位X线显示矢状面不同程度的骨折线及移位。按照Salter-Harris分型标准X线正位片表现Ⅲ型骨折73例,Ⅳ型骨折28例,阴性9例;X线侧位片表现Ⅱ型62例,Ⅲ型38例,阴性10例。

1.3治疗方法 对于无移位的三平面骨折、<2mm移位的骨折以及关节外骨折采用短腿管型石膏或长腿管型石膏固定,骨折位于胫骨远端的内侧,石膏固定时应保持足内翻的位置,反之,则保持足内旋的位置。对于骨折存在>2mm的移位时采用全身麻醉下的闭合复位。对于位于外侧的三平面骨折,将足置于内旋的位置,反之,如果骨折位于内侧的三平面骨折,将足置于外展的位置进行纵向牵引,之后用长腿型石膏固定,或者经皮穿人螺丝钉固定。对于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移位较大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法:患者仰卧于骨折手术床上,要求手术床的下肢部分能够透过X线,于患侧臀下垫枕抬高,常规消毒下肢皮肤和铺单。根据术前CT扫描确定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切口,选择L形皮肤切口,切口起自内踝上方的4cm,经内踝前缘向下后延长,止于内踝尖端下后方1cm。线路骨折块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清除血肿及卷入的骨膜组织。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并经X线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将直径4mrn螺丝钉从内侧向钋侧,或者从前方向后方穿入骨折块与骨骺或于骺端固定。完成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后,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1.4疗效评价标准[2]优:踩关节部位无疼痛及肿胀,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正常,X线检查无移位。良:踝关节部位基本无疼痛及肿胀,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活动范围≤30。可:躁关节部位遗留疼痛及肿胀,无畸形,肢体短缩≤1.5cm,活动范围≤20?。差:踝关节部位疼痛及肿胀严重,关节畸形,肢体短缩>1.5cm,严重影响生活。

2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經石膏固定40例,闭合复位石膏固定3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35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1-2年,所有患者骨折端均愈合,达优者72例,达良者32例,达可者6例,优良率为94.5%。

3讨论

三平面骨折其骨折线可同时存在于冠状面、水平面和矢状面上。这种骨折相对少见,约占儿童胫骨远端骺板损伤的6%一8%。三平面骨折时冠状面骨折线从骺板向近侧通过于骺端后部,矢状面骨折线从关节面的中线至骺板,形成前内侧,更常见的为前外侧骨折块。水平面骨折线经过骺板。这些骨折线可产生两分骨折或三分骨折。在两分骨折中,内侧骨折块含有胫骨干、内踝和前内侧骨骺,外侧骨折块含有骨骺的其余部分和干骺端的后部。在三分骨折中,内侧骨折块与前者相同,外侧骨折块分成两部分,矩形的骨骺前外侧1/4形成单独的骨折块。此类骨折的其他类型有四分骨折和关节外三平面骨折,后者骨折线经过内踝。对于三平面骨折的临床诊断需要密切联合不同位的X线检查,其中以正侧位片最为重要,踝穴位X线检查可帮助正侧位片确诊。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移位大小进行复位及固定方法的选择,一般可先行手法复位,最终选择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法。本组110例患者复位均获成功,对其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骨折端均愈合,达优者72例,达良者32例,达可者6例,优良率为94.5%。恢复欠佳的11例患者可能由于过早负重引起,导致恢复缓慢且遗留疼痛及肿胀。

参考文献:

[1] 石青,杨建平.手法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0,15(9):68-69.

232例胰腺癌回顾性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胰腺癌232例。有63经病理确诊, 其余均依靠临床症状、体征或 (及) 实验室检查异常有至少两项 (B超、CT) 影像学结果支持或随诊确诊。其中男139例, 女93例, 男女比例3∶2;年龄24~93岁, 平均 (60±12.9) 岁, 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进行诊治[2]。按其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每三年分为一组, A组111例, B组121例。主要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的116例 (50%) , 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 腰背部疼痛64例 (27.6%) , 黄疸107例 (46.1%) ;体重下降133例 (57.3%) , 上腹压痛96例 (41.3%) , 腹部包块17例, 腹水3例。

1.2 流行病学情况

吸烟≥20支/d×20年, 饮酒≥100 g/d×20年为准, 有吸烟史71例 (30.6%) , 饮酒史44例 (19.0%) , 糖尿病史24例 (10.3%) , 胆囊切除术后23例 (9.91%) , 慢性胰腺炎6例 (2.58%) 。

1.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PTCD减黄和ERCP临时支架减黄,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1.4 手术治疗

1.4.1 根治性手术

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 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1.4.2 姑息性手术

PTCD和ERCP永久支架解除胆道梗阻, 胆管空肠吻合、胆囊空肠吻合解除胆道梗阻, 胃空肠吻合解除消化道梗阻, 腹膜后神经丛毁损止痛。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平均31.39 d、21.86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处理营养支持例数分别为7 (6.30%) 、6 (5.78%) , 所耗时间分别为3.71 d、2.50d,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PTCD减黄和ERCP临时支架减黄, 所用时间平均21.83 d、14.45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根治性手术时间两组分别为7.12、5.33 h,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行术前营养支持7例 (6.30%) 、6例 (5.78%)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PTCD减黄和ERCP临时支架减黄, 分别为20例 (18.01%) 、40例 (33.06%)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姑息手术66例, 比较A、B组, 分别为21例 (18.92%) 、45例 (37.19%)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根治性切除37例, 比较A、B组, 分别为14例 (12.61%) 、23例 (19.0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注:覮与前三年比较, P<0.05 (t检验)

注:覮与前三年比较, P<0.05 (χ2检验)

3 讨论

由于胰腺解剖关系和胰腺癌疾病本身特点,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 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 预后较差。因此, 对胰腺癌的“早诊早治”被人认为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唯一途径。而对中晚期胰腺癌“准确诊断, 合理治疗”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3]。只有重视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才有可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4]。

通过对该院六年内治疗胰腺癌的比较发现, 由于人们对胰腺癌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在围手术期准备工作、对手术方式改进等方面不断探索, 故而取得一定的疗效。黄疸是胰腺癌比较突出的症状[5], 近三年来通过术前PTCD或ERCP临时支架减黄, 为手术创造了良好的生理条件, 加之手术方式的改进使得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提高。而术前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却未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考虑可能与样本较小有一定的关系, 可以进一步研究。同样因为围手术期积极准备, 加之术者技术提高, 吻合方式不断改进, 以及吻合器广泛使用, 使得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随诊内镜支架植入, 介入手术以及微创外科的发展, 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非传统手术治疗晚期患者, 单纯的姑息性手术愈来愈少[6]。PTCD和ERCP永久支架植入, 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在姑息性手术中大量运用, 所以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该研究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因为以上这些有意义的因素共同影响之下, 才使得病患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减少了患者的负担。

该研究还对在胰腺癌的一些流行病学高危因素进行研究。这些因素中, 目前唯一获得证据的是吸烟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7]。可能烟草中的致癌物质通过消化道逆行进入胰管和通过呼吸道吸收进血液循环至胰腺, 其中亚硝酸-4- (甲基亚硝胺基) -1- (3-吡啶) -1-丁酮对胰腺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8]。该研究中吸烟20年以上吸烟≥20支/d共71例 (30.6%) , 显示吸烟是诱发胰腺癌危险因素, 而且停止吸烟并不能马上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危险性持续10以上[9], 因此预防胰腺癌重要措施之一是减少吸烟人群。大量研究显示, 多数胰腺癌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短时间内伴有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在对患者切除约75%肿瘤组织后, 其糖代谢明显得到改善[10,11]。该研究中有糖尿病史24例 (10.3%) 也证实了该观点。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曾对胰腺癌高危人群制定标准[12], 其中涵盖了年龄、家族史、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吸烟、饮酒等因素, 并未涉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而该研究发现有23例 (9.91%)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罹患了胰腺癌。有国内学者提出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增加胰腺癌发生的风险[13]。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为:胆囊切除后循环中胆囊收缩素升高;次级胆酸增加 (尤其是脱氧胆酸) , 而次级胆酸或胆汁中的代谢物可能在动物模型中对胰腺有致癌作用[14]。目前就国内而言, 胰腺癌与胆囊切除关系的研究较少, 该研究中的发现值得关注, 值得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综上所述, 术前PTCD、ERCP放临时支架减黄, 手术方法的改进, 可使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不能根治患者可以针对性地给予外科微创治疗。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 对胰腺癌患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另外减少吸烟人群有助于预防胰腺癌的发病, 对于有高危人群应注意追踪, 尽可能完善检查, 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摘要:目的 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3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其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每三年分为一组, 共建A、B两组,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数据。同时还对所有患者的流行病学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解除胆道梗阻例数和所耗时间, 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例数和所耗时间, 以及住院时间, A、B两组进行比较, P<0.005。术前营养支持例数和所耗时间, A、B两组比较, P>0.005。胰腺癌高危因素有吸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和胆囊切除术后。结论 术前积极准备, 可以使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提高。对有吸烟史、糖尿病、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注意追踪, 尽可能完善检查, 以提高诊断率。

上一篇:绿色理论下一篇:结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