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相关费用

2024-08-16

药品相关费用(通用7篇)

药品相关费用 篇1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抑郁情绪,药品费用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大, 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 简称IDF) 统计, 2000 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 亿, 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 按这样的速度增长, 估计到2030 年全球将有近5 亿人患糖尿病[1]。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 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 患者必须时刻注意饮食管理, 经常监测血糖, 长期服药,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加之若血糖控制不佳, 患者在5 至10 年内即可出现并发症, 使人产生恐惧、 悲观和焦虑的负面情绪; 同时长期治疗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心理压力会剧增。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容易被人忽视, 一般人总以为患者只是 “情绪不好”, 只有当其发展为严重抑郁、 出现自残自杀时, 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事实上,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并不低。 据国外文献报道, 2 型糖尿病患者60%~75% 伴有抑郁症状, 其中10%~35%为重度抑郁。 糖尿病患抑郁症者是一般人的3 倍, 国内有报道, 糖尿病患者中30%~40%会并发抑郁症。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后, 会加重原有病情, 降低工作能力, 增加治疗费用, 加重孤独感, 使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 因此, 抑郁症可能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上海医保大环境中, 中年人医保自负费用较老年人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社区中年人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发生是否与药品费用相关, 从而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5 月—2012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403 例, 男152 例, 女251 例; 年龄40~60岁, 平均年龄 (53.2±5.4) 岁。 排除标准: (1) 既往有颅脑外伤、 脑炎及精神疾病史。 (2) 有严重听力下降、 老年痴呆症状史。 (3) 高血压、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弥漫性肝病等。 (4) 糖尿病并发症脑梗塞、 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

1.2 方法

利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家访以及患者来社区医院门诊就诊的时间, 采用汉密顿抑郁测验和日常生活自制问卷测试。汉密顿评分: 总分≤7 分无抑郁, 总分8<总评分<17 分可能是抑郁症, 总评分≥17 分为抑郁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对密顿抑郁测验结果及抑郁相关因素问卷内容进行统计、 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 98 例出现抑郁情绪, 发生率为24.31% , 其中50 例可能为抑郁症患者, 发生率为12.4%; 48 例诊断为抑郁症患者, 发生率为11.91%。 对403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 与性别、 婚姻状况、 年龄、 文化程度、 医疗药费负担程度、 人均月收入及有无人照顾等有关, 且与药品价格呈强相关性,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终生进展性疾病, 极易造成患者较大心理压力, 诱发抑郁, 而抑郁的发生将进一步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 增加致残、 致死率。 抑郁可导致患者生活模式的改变, 如体重增加、 运动减少、 吸烟及酗酒均构成糖尿病发病因素。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病程迁延, 反复发作, 因此, 早期识别糖尿病抑郁症患者, 及时干预可以缓解病情、 改善生活质量, 并获得卫生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表明糖尿病和抑郁症两者均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的调节障碍, 引发以皮质醇分泌亢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 加重病情。 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会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而使一系列升糖激素升高或使胰岛素敏感性减弱, 诱发胰岛素抵抗状态, 因而对患者血糖控制极其不利[2]。

浦兴社区以拆迁居民为多, 中老年住户占40%~50%, 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居多; 由于地处上海中环以外, 房价较低, 故现仍有许多中等收入的中年人选择此地居住养老。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的年轻化, 本社区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 物价上涨对上海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显著, 家庭刚性支出项目的价格上涨, 食品、医疗等刚性支出的压缩空间已十分有限, 逾九成家庭深感生活质量下降, 其中近四成家庭感到基本生活难以保证。政府为减轻居民看病贵的负担,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价, 以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为了早期识别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情绪, 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或社会干预, 此调查在社区内随机抽取了403例45~65岁2型糖尿病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结果发现4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98例出现抑郁情绪, 发生率为24.31%, 其中有50例出现可能为抑郁症患者, 发生率为12.4%, 48例诊断为抑郁症患者, 发生率为11.91%。由表1可见, 2型糖尿病抑郁情绪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 与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有无人照顾以及医疗药费负担有关。因此, 医疗费用为2型糖尿病抑郁情绪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医务工作者, 应加强宣传教育, 并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完成基本的自我监测, 早期强调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因素的综合干预,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社区医务工作者而言, 为此类病患做好全面的健康评估, 制订适合他们、 经济能够负担的治疗方案,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合理应用国家的卫生医疗资源,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过程中, 可以积极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 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早期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治疗基本原则, 真正做到饮食控制和合理的体育运动, 以求减少药品的使用, 最终达到降低药品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loomgasden Z T.The fwst world congress oil the insulin resistance, 2004 syndrome[J].Diabetes Care, 2004, 27 (2) :602-609.

[2]Lee H J, Chapa D, Kao C W, et a1.Depression, quality of life, and glyeemie contri|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J].Am Acad Nures Praet, 2009, 21 (4) :214-224.

[3]冯大样, 曾臻, 廖芳芳, 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2) :129-132.

[4]Petrlova B, Rosolova H, Hes Z, et a1.Depressive disordel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f insulin resistance[J].Semin Vase Med, 2004, 4 (2) :161-165.

[5]Egede I E, Zheng D.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ntional sample of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3, 26 (1) :104-111.

国外医保药品费用支付管理概述 篇2

一、药品目录支付管理

当今医疗科技飞速发展, 新特药品不断出现, 而且价格昂贵, 如全部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大大增加基金支出。因此, 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管理制度。药品目录管理成为国际上最通行也是最有效的医疗保险药品费管理制度, 为国际惯例。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物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 成为支付参保人员药品费用和强化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政策依据和标准,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药品目录管理。药品目录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支付方式:

1. 全额支付:

英国、加拿大、北欧等高福利国家将药品目录内药品全部纳入全额支付, 无论门诊还是住院, 目录内药品不需个人自费。

2. 限额支付:

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对药品目录内每一种药品实行限额支付, 余下部分由个人承担。

3. 按比例支付:

德国、拉丁美洲等国家对药品目录中药品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担费用, 部分国家同时规定每次就诊最高药品自费额度, 如德国最低不少于5欧元, 最多不超过10欧元。

4. 分类管理:

法国、意大利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对目录实行分类管理, 分基本全额支付、部分支付及限额支付, 我国目前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 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分甲乙类也属于这一模式。

分类复合支付模式逐渐成为趋势, 也是较为合理的。

二、参与目录内药品的价格形成

除确定药品报销目录外, 世界各国医疗保险管理者还积极参与到报销目录的价格制定, 直接控制及影响药品价格, 从而减少药品费用支出。

1. 直接参与价格制定。

英国医疗保险参与设置最高限价, 控制利润率等措施限定目录内药品价格。新加坡医疗保险参与对医院药品价格进行全面干预, 其政策取向是医院不允许在药品上获利, 采取了医院药品零差率政策, 药品出厂价格就是病人的零售价, 以减少医院药品开支, 从而减少医院开支, 使费用控制在国家对医院的总费用预算之内。

2. 借助参考价格。

德国对列入报销范围的药品按具有类似治疗效果的药品分组, 由政府或承保人按照一定水平制定适用于同组每一种药品的报销价格, 即参考价格。适用参考定价的药品, 且药品的价格高于参考价格, 则高出参考价格部分的费用由患者完全担负。适用参考定价的药品, 且药品的价格低于参考价格的, 以及不适用参考价格的药品, 由患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分担药品费用。

3. 谈判形成价格。

美国主要是依靠私营保险的形式实现对居民的医疗保障。政府对药品市场价格未进行直接干预。药品价格主要由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与药品生产或批发企业谈判制定, 或通过集中采购, 根据批量协商制定药品价格。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制定了用仿制药品替代品牌药品的规则。对于门诊用药, 设计出了一套激励措施引导消费者选择价位低的仿制药品, 即累退性质的消费者药品共付制度:消费者如果选择仿制药品, 就会享受最为低廉的药品费用共付率, 品牌药的共付率要高于仿制药的共付率, 而专利药品的共付率最高。

价格是药品费用的最重要因素, 参与价格形成及价格谈判, 是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三、药品费用支付总量的控制--费用结算管理

在制定药品目录的基础上, 世界各国还针对不同的病情、病种, 通过多种方式完善费用结算管理, 控制医疗总费用及药品费用, 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保证基金安全。主要费用控制办法有:

1. 指标控制。

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为药品比例及次均费用。药品比例指标主要控制滥开药、开贵药、不合理用药, 次均费用控制总体, 防止水涨船高, 两者相结合使用, 是最有效的控制指标。

2. 医疗总费用总额预付。

对医院总费用进行控制, 合理预算全年基金的收入与支出总量, 将全年可支出的“预算医疗总费用”定额包干到各定点医院。从总量上控制总的医疗费, 可以不要求药品比例, 但在执行效果上, 医疗机构压缩的也主要是药品费用, 因为这一块最有弹性。

3. 按人头结算。

费用通过服务人数进行定额包干, 对药品费用控制也是非常有效的。

4. 单病种结算。

病种费用支付额分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额、参保人员自付额两部分。参保人员在出院时只按规定的自付额缴纳费用, 无论实际费用高于或低于规定支付额, 均按规定的支付额支付, 不对费用作其他指标考核, 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不受目录限制, 可促使医生不滥用药, 能省则省。

5. DRGs (诊断相关分组) 结算。

美国DRGs结算, 实际上是单病种结算的更高层次, 是更精细、科学、合理的单病种付费。DRGs是用于医疗保险结算制度的分类编码标准。它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500-600个诊断相关组, 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 与药品费用发生多少无关。最终医师最可控的部分也是药品, 固定了这一类疾病的费用标准, 你就不能乱开药, 必须合理依规, 应该说这一结算办法对合理用药是最科学合理的。

药品费用控制有多种方式, 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的, 各有利弊。关键要采用合适的、多元的、变动的、不断完善的方式与措施, 是一种多方搏弈。

四、药品支付的基本管理规范

药品相关费用 篇3

目前, 控制医院药品费用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医保支付方式转变为预付制, 超支部分由医院补偿, 通过预算约束, 强迫医院承担经济风险, 自觉规范用药行为, 这使得各地均围绕破除医院“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 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医院药品费用, 减少因供方逐利而带来的药品费用快速增长[1]。降低药品销售价格、推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医师用药技术规范等与医院药学部门紧密联系的措施已逐渐施行, 因此医院应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的作用以控制药品费用。本文在此主要从医院药学部门管理方面对医院药品费用的控制措施予以总结。

1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并严控采购价格

对于医院需要采购的药品, 在全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内的, 在省网公示的医药企业进行比价, 通过对比不同厂家的相同通用名及规格的药品, 选用质优价廉者;对于招标外的药品, 优选国产同类质优价廉药品, 限制疑有促销的药品, 从而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另外, 对于同一药品, 尽量减少医院无理由频繁更换供应商, 尤其是质优价廉的药品。因为在更换供应商时, 可能出现药品供应暂时短缺, 影响临床医师用药, 如果供应不上, 可能促使医师使用价格较高的药品代替, 从而增加药品费用。

2严格新药准入制度

近年来, 许多新药不断上市。其中, 部分新药的确是通过自主研发,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 并申请专利权, 因此价格昂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部分新药只是厂家通过改变药品包装、剂型、规格及复方组成等手段而成, 而市场价格却高于原价数倍甚至十几倍, 这类“新药”品种多, 且用量大, 极大地促使药品费用快速上涨。因此, 医院对申请引进的新药应慎重, 在引进前应先进行一定的调研, 考察该药销售的合法性和质量的可靠性;引进后, 在一定范围考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有效性等。对于通过考察的品种, 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 并对其尽量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3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各级医院按要求设立临床药学室, 配备相应的专兼职临床药师, 同时积极为各临床科室提供药学服务。临床药学室的主要工作如下: (1) 每月对门急诊处方、出院医嘱进行点评。对于门急诊处方, 通过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临床诊断等情况对处方中药品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是否滥用以及基本药物使用率和处方金额等方面进行评价, 尤其是对使用抗菌药物和药品金额较大的处方重点检查;对于出院医嘱, 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和病程进展以及各项检验报告, 除了药品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指标外, 更对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尤其是抗菌药物和辅助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处方、医嘱, 集中整理上交医务科, 由医务科进行处理决定[2]。 (2)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 为医师护士提供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信息, 参与制定临床用药方案, 并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前提下, 建议医师以质优价廉的同类药品替代虚高定价的药品, 尤其是辅助类药品。 (3) 对临床用药进行适时监控,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避免药物资源的无谓浪费, 降低药品费用。 (4) 大力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降低不必要的药品费用支出。 (5) 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新药信息并开展合理用药讲座, 及时与临床交流各方面的药物信息;同时开设合理用药咨询窗口, 提供咨询服务, 解答患者的用药疑问, 制定健康宣传材料, 普及合理用药知识, 避免药品的浪费[3]。 (6)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药品使用监控, 每月将药品按使用数量和金额分别排序, 并进行用药结构分析, 将结果提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以供决策。发现有异常情况的药品, 及时调查原因, 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药品, 根据情况分别予以合理的干预措施[4]。

综上所述, 医院药学部门在控制药品费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院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让药学渗入到临床用药的各个环节中, 以合理控制医院药品费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基本医疗保障框架下我国药品价格合理化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4) :14-17.

[2] 郑小卫, 王增, 程斌, 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药学的工作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业, 2013, 22 (12) :109-110.

[3] 万彬.药品费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10.

药品相关费用 篇4

1 药品价格和费用管理政策探讨

本文主要讨论的国家为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巴西和泰国, 通过文献分析, 分别将这几个国家对药品价格和费用的管理政策进行分类:首先, 将直接降低费用的政策与间接影响费用的政策区分开。其次, 分成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政策[1], 分类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 发展中国家对药品直接政策主要使用强制性政策, 由政府直接主导药品价格;使用间接政策主要集中在非强制性政策上。

由表2可知, 医药分业、招标采购、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开办平价药店、全民免费的基本医疗体系以及行政强制许可和特殊专利药品协议降价等政策均有2个及以上国家采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因此获得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所以还需要分别讨论各个政策在每个国家实施的效果。

2 药品费用和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讨论

2.1 针对药品市场供方的政策

2.1.1 医药分业

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都实行医药分业制度。在印度, 医院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生在处方中只能提及药物的通用名称, 患者自己选择药品, 药商只能通过价格与质量来赢得社会的信任[2]。巴基斯坦的公立医院只提供免费药物, 禁止经营药品。患者有很大的自主权进行医疗消费, 自由选择医院就诊及化验室化验和检查。

总体看来, 医药分业制度的实施, 积极避免了医院和医生诱导的寻租行为, 不但促进了医生合理用药, 而且减少了病患的医药经济负担, 促使整个医药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

2.1.2 药品采购政策

泰国和印度对药品的采购制度实行了与中国类似的采购政策。印度药品采购政策采取统一采购、统一贮存、统一批发的方式, 经省一级中央药品集中管理中心具体操作, 实施“双信封”的招标模式。据统计, 此政策每年为印度政府节约约30%的药费预算[3]。

泰国也实行药品省级统一采购制度, 由省级药品采购委员处理各个医院的药品采集和选择制药企业, 缩减了省级库存的中间步骤和不必要的过期库存, 降低了药品流通过程的成本和药品价格。

2.1.3 政府定价和强制降价政策

政府在控制药品价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法令的形式直接降低药价。印度政府主要从药品价格控制规则上来降低价格, 药品价格控制规则制订定价目录中部分制剂和原料药的最高零售价格, 以及制订一些制剂的零售价格。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抑制药品价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且由于印度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药品价格管理部门, 因此定价政策得到了很好的监管和执行。印度规定, 为实现医药的公平性, 执行要求医生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为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进行免费医疗[2], 并且印度国家药品定价局还经常下调各种药品原材料和制剂的价格, 以降低药品的价格。

2.1.4 专利药品的药价政策

因为专利药品一般都占据药品费用大部分的份额, 所以各国把专利药品的管理作为控制药品费用一个关键点。印度政府颁布法律使原研药品不受专利保护, 使很多跨国公司的专利新药被无偿仿制, 对维持整个印度的低药价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泰国政府取消某些特殊专利药品的专利权, 并允许国内制药企业对其仿制。巴西政府则实施对某些抗艾滋病专利药物与专利生产厂家协议降价或者政府许可仿制等各项措施, 降低此类专利药的价格, 从而极大改善了由于两国艾滋病患者过多, 导致艾滋病专利药品价格过高的局面。例如:泰国保栓通锭的售价降低了90%以上, 使得泰国20万例心脏病患者有能力使用这种药物, 而艾滋病患者每月服用克力兹与依非韦伦的费用也从67美元降低到38.5美元, 降幅50%。

2.1.5 针对国内制药企业优惠的财政与税收政策

印度政府对国内的医药企业实行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1) 政府免征企业科研开发费的25%费用; (2) 由于降低税率减少了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药品的零售价格。通过这些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刺激了印度国内医药工业的蓬勃发展, 使得国内药品的价格比国外进口的相同药品价格低了很多, 对保持印度的低药费局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6 针对药品广告与促销的管理

印度政府规定, 在公共媒体上药品不能进行广告宣传, 这样使绝大多数印度制药企业将绝大多数资金投入于产品研发和扩大生产, 而不是产品广告宣传[2]。据统计, 印度制药企业用于市场营销的费用非常有限, 使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的市场竞争中。

2.1.7 政府严格控制私营医院的药品价格

泰国, 私营医院部分药物利润高达30%~200%, 而公立医院与药店的利润仅有15%~30%, 某些药物在私营医院的销售价比公立医院的销售价多30%。2007年, 泰国政府为了进一步降低民众的医疗负担, 通过采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的方式, 统一将私营医院中的药品价格下调5%~15%。

2.1.8 开办平价药店

巴西和巴基斯坦政府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开办了许多价格低廉的大众平价药店。平价药店的药品主要药品价格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定价, 从而价格低廉, 并且种类齐全, 而且按照处方用量拆盒零卖, 避免了浪费。平价药店的开办, 极大地降低了两国的药品价格, 保证穷人也能买得起药, 减轻了低端人群的医疗负担。

2.2 针对药品市场需方的政策

2.2.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印度、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均建立了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但从实施情况看, 马来西亚的基本药物价格依然超出了普通穷人的支付水平,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合理用药水平。印度医疗机构中基本药物的使用率达到87.3%~98.3%, 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和推广降低了该国15%~20%的药品支出。

2.2.2 关于医务人员的相关政策

印度政府对于医生的主要强化监管在药品销售和诊疗环节:处罚和激励机制相结合, 并对零售药店的药师进行监管。

巴基斯坦政府向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待遇以鼓励医务人员服务于公立医疗机构。另一方面, 政府也实施了严格的处方审计问责制度, 监控医生的处方, 促进了医生更加合理用药。

2.2.3 患者药品费用支付比例

泰国政府公共医疗保险和税收承担了大部分的医药费用,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保险形式, 例如:农村药品基金等。医疗费用主要由税收支付、人民自主支付、税收支付和人民自主支付相结合以及公共医疗保险支付, 但人民自主支付的方式比例很低。

2.2.4 全民免费基本医疗体系

巴西和巴基斯坦都建立健全了基本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巴基斯坦的公立医院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完全的财政支持, 所以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他的私立医院当作对病患进行适当的分流, 使公立医院可以承担起全民免费医疗的责任。巴西政府建立的是“统一医疗体系”, 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主、个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制度。

近期, 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一项计划:将对在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病患提供免费药物治疗。

3 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保证人民获得基本的药品医疗保障及社会各阶层对医疗药品费用的可负担性, 是发展中国家药品费用及价格管理政策的焦点;提高药品的可负担性以及可及性, 满足大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是发展中国家控制药品费用及价格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以降低我国的药品费用和价格。

3.1 对某些特殊专利药品实施更加宽松的管理政策

在我国, 如乙肝、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病、大病领域专利药居多。但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 这些专利药品的费用超出其承受范围。在我国, 每年国家和个人共支出约24亿元购买治疗乙肝 (贺普丁) 、艾滋病 (派罗欣) 和白血病 (格列卫) 的药物。因此, 我们需要对某些特殊专利药品的费用进行控制, 建议政府与生产厂家协议或必要时强制对某些一线药物降价, 减轻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

3.2 规范医生处方行为

作为患者的委托代理人, 医生具有药品选择和使用的决策权。在我国, 医药代表的出现导致医生收受回扣现象严重, 使药品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某些医生可能会利用决策权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甚至不合理的处方为己谋利。逐步建立监管体系建议, 激励与处罚相结合, 建立与医生的薪酬制度和医疗机构的财政收入相挂钩的成果指标, 增强其控制不规范的行为发生的主动性, 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构建处方审评制度, 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定期审评, 处罚处理不合理处方, 以达到规范处方的目的。

3.3 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免费医疗体系

从巴基斯坦和巴西的先例中可以看出, 全民免费医疗体系的建立使患者的医疗负担大大减轻, 从印度最近公布的“免费拿药计划”可以看出, 免费医疗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获得基本药品医疗保障的一大趋势[4]。在我国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但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免费医疗, 如由政府出资并选择厂家统一生产并统一分配给医疗机构某些使用频率较大的药品;实现全民免费接种必须的防疫疫苗;进行免费检查和治疗某些医疗项目, 从而直接降低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达到每人都享有健康权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冬梅, 胡善菊.欧盟药品政策改革评价[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06, 23 (1) :29-41.

[2]胡苏云, 滕文.印度医疗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 2007, 11 (1) :83-89.

[3]武瑞雪, 刘宝, 丁敬芳, 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国际经验[J].中国药房, 2007, 18 (17) :1283-1285.

药品相关费用 篇5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 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1 药物经济学

1.1 定义

药物经济学 (pharmacoeconom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1.2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 (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 成本效用分析 (Cost Utility Analysis, CUA) 和成本效益分析 (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 。

1.2.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1.2.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 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 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 (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1.2.3 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1.2.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1.3 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 (1) 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 确立研究的观点; (3) 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 (4) 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结果的货币价值; (6) 资源的区分; (7) 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 (8) 决策分析; (9) 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2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 (效果) 。药品的成本效果 (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 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 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2.2 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 因而存在着一定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 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 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2.3 帮助医疗单位制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2.4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2.5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越来越多的病人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 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 知之甚少, 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 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摘要: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途径。本文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 (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 (J)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1994, 11 (4) :165.

[3]史宇广.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J) .中国药房, 1997, 1:3.

药品相关费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在浙江省嘉兴市和绍兴市, 抽取浙江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县3个, 每个试点县选取综合性医院1所, 在每个医院选取剖腹产、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和单纯性胆囊摘除术3个病种, 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和财务报表, 获取2010~2012年连续3年的手术数量、次均医疗费用水平及其药品费、检查和化验费 (简称检查费) 及手术费占比等数据。通过比较3个病种改革前后在手术数量、均次医疗费用和费用结构的变化, 分析价格调整对它们的影响, 从而判断医疗行为的变化[1,2]。在3个医院中除A医院于2012年4月开始外, B医院和C医院均于2011年12月开始实施改革, 措施基本一致, 主要差别在于价格调整幅度有所不同。因此, 将2012年与之前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 即可得到改革的主要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剖腹产

剖腹产手术数量, 在2012年改革后仍保持增长。其中, A医院增长率较低 (约4%, 2011年为15%) , B医院和C医院增长率较高 (均为约17%, 而2011年分别为-4%和33%) 。见表1。说明该病种手术数量增长速度在改革后, 既有加快也有减缓, 改革措施对其作用并不明显。

均次医疗费用, 改革后仍有一定增长, 但增长速度有差别:A医院比上年增长1%, B医院和C医院为16%。见表2。因3个医院的原有费用基础水平不同, 改革后费用水平有接近的倾向。结合手术数量看, 数量增长较慢的A医院, 均次费用增长也较小;而数量增长较快的B医院和C医院, 均次费用增长也较大。说明该手术病种的均次费用主要与医院及其费用基础水平有关, 并未随着改革发生明显一致的变化。

费用结构方面, 改革后3个医院的药费比重均明显下降, 波动区间为8%~16%, 其中最低为C医院 (8.86%) ;检查化验费比重也有所下降, 为8%~24%, 其中最低为B院;手术费比重均比改革前2011年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见表3。说明改革后药品和检查化验费的比重得到了控制, 手术费比重有提高, 医疗劳务价值开始体现。

2.2 单纯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数量, 改革后3个医院变化不尽一致:A医院手术数量有所减少, B医院和C医院则为增长, 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改革前。见表4。

改革后均次费用的变化, 3个医院也不一致:除C医院增长较高 (其中又以使用腔镜手术增长率更高) , 其余医院基本控制了均次费用的增长 (A医院略有增长, B医院为负增长) 。见表5。说明该病种手术数量和均次费用的变化主要受医院影响, 改革对其作用并不明显。

(注:C医院腔镜手术数量2010~2012年分别为37、26、10例)

费用结构方面, 改革后3个医院的药费比重下降明显, 为32%~44%;检查费比重在10%~16%之间, 与改革前比较基本一致;手术费比重除A医院外, 其余两个医院均有所上升 (包括传统手术和腔镜手术) , 达到12%~25%之间。见表6。说明改革后药费比重下降了, 检查费比重基本不变, 手术费比重增加了。

2.3 单纯性胆囊炎

手术数量, 改革后除A医院有所减少外, 其余两个医院均有增长。见表7;均次医疗费用除B医院和C医院的腔镜手术略有增长外, A医院和C医院的费用增长速度均大幅下降, 年增长率至3%以内。见表8。说明改革后均次费用基本得到控制。

费用结构方面, 改革后3个医院的药费比重均下降, 波动范围为31%-43%之间;检查化验费比重在7%-17%之间波动, 其中A医院和B医院改革后略高于改革前, 而C医院则无论传统手术或腔镜手术均下降;手术费比重有一定增长, 在11%-21%之间波动。见表9。表明改革后药品费用比重下降, 手术费用比重提升, 检查费用比重在不同医院有差异, 或升或降。

3 讨论与建议

上述结果表明, 改革措施实行后, 所调查手术病种在各医院的病例数量以增长为主, 也有减少, 未见明显增长现象。考虑到县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提高, 基层卫生改革后住院病人向上流动等因素导致病例数量增加 (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因药品缺乏, 服务能力受限及绩效工资制度造成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导致基层出现向上推诿病人现象[3]) , 这些病种在住院诊治中出现诱导需求 (分解住院) 的可能性较小。

均次医疗费用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在不同医院和不同病种中并无相同趋势。A医院对费用控制比较严格, 各病种均次费用未增长或负增长;其余医院有的病种费用出现少量增长, 但均未出现异常增长。这说明本次改革未触及均次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可能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 (即要求均次医疗费用零增长) 。综合来看, 由于手术数量和均次费用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这些病种的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也不会发生明显增加。

在费用结构方面, 呈现优化趋势。在3个医院, 3种疾病的药品费用占病种医疗费用比重均出现下降;检查、化验费用比重基本得到控制;手术费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改革措施尤其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 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项目和调整幅度基本合理, 费用结构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这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5,6,7,8,9,10]。但是, 药品零加成政策无视药事成本和引起医疗机构财务对政府财政产生依赖性, 也不利于基层机构长远发展, 无法制订和实施其自身发展规划;均次费用零增长要求, 违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运行规律, 增加医生工作压力, 束缚医生诊治能力, 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不可持续实施。既能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又能调动医生积极性, 还有赖于支付方式的改革, 综合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和按人头等多种支付方式[9,10]。

此外, 各医院的药品、检查、化验费用的比重悬殊较大, 如剖腹产术, 2012年在C医院药费比重为8%左右, 而别的医院则高达16%;检查费比重低者为8%, 高者为24%。这说明药品和检查费用在有的医院还有一定程度的可减少空间。这些医院应该设法采取措施, 使较高的药品费与检查费比重下降到比较合理的程度。

摘要:目的:为了解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改革措施实施后医疗费用及相关医疗行为的变化。方法:抽取3个试点县的综合性医院各1所, 比较改革前后它们的剖腹产、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和单纯性胆囊摘除术等3个病种手术在手术数量、均次医疗费用和费用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分析改革对医疗行为的影响。结果:3个病种的手术数量、均次医疗费用在改革后的变化趋势与不同医院有关, 但在费用结构上则均呈现优化, 药品费用比重下降, 手术费用比重上升。结论:改革措施促进了医疗费用结构的优化, 未发现所调查的病种有分解住院现象, 但需及时调整均次费用零增长要求, 进一步深化改革, 利用支付方式引导医疗行为。

关键词: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改革,医疗行为,病种费用

参考文献

[1]周良荣.诊疗“看病贵”:医生行为及其干预机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1.

[2]杜稚, 贾石红.医生行为与医疗保健费用增长关系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 1995, 4:4-7.

[3]李显文, 郑炜, 汪胜, 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3) :301-303.

[4]柳萍.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新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浙江省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10:9-10.

[5]郑继伟.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 2011, 11:46-49.

[6]杨敬.开启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之旅——浙江省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5:3-7.

[7]杨敬, 马伟杭, 王桢, 等.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进展、挑战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 (3) :1-4.

[8]周正哲, 应争先, 魏晋才.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践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8) :24-27.

[9]李显文.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改革对门诊用药行为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5) :335-337.

铁路站房费用清理相关问题探讨 篇7

1 项目概况

新建宜昌东站, 坐落于宜昌市伍家岗区, 站房总建筑面积23490m2, 站台雨棚建筑面积52600m2, 宜昌市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作用。该项目由地方设计院按照湖北省定额编制, 合同承包模式为单价承包和单项费用包干, 鉴定中心2008年6月份批复, 工程2008年年底开工, 2010年12月竣工验收, 2012年完成竣工决算。本文结合项目费用清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类似项目起到借鉴作用。

2 费用清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铁路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建设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发展规划的影响, 使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批复后, 在项目竣工决算前, 出现较多前期难以预计的变化。因此, 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不能实际反映铁路工程的最终投资和真实价值。

铁路项目概算清理是对整个项目投资的一次再梳理、再批复的过程, 结合已批复初步设计概算的费用原则, 对物价上涨、标准及规范变化、政策性费用变化等因素, 造成工程投资影响较大的情况, 而特别增加的一项投资管理措施。本案例项目因初步设计批复较早, 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标准、政策变更等产生较大的出入。本项目自施工完成后既进入概算清理阶段, 主要围绕合同外新增、合同内Ⅱ类变更、政策性价差、装饰标准变化等费用进行。

2.1 装饰标准变化Ⅰ类变更有关问题

概算清理过程中站房装饰标准变化目前普遍存在, 同时因本项目概算批复较早, 实际施工图设计跨度较长, 规模、标准变化较大, 导致涉及金额较大, 由于调整后的站房装饰设计方案经鉴定中心审核后即直接用于现场施工, 但相关费用处理一般相对滞后, 多在概算清理时才给予处理, 导致前后费用的认定标准不易统一, 现场实际投入的标准在清概时不易界定。

根据合同约定:“若本合同签订的工程规模、标准和分标概算与依据初步设计鉴定批复意见编制的修改设计文件有较大的变化, 按修改设计文件编制的分标概算和相应标段的降造率重新计算承包价, 并修订施工承发包合同”。结合以上约定, 设计院进行了概算的编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设计院在编制装饰标准变化Ⅰ类变更时材料的单价确定至关重要, 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材料的采购合同的收集, 以备提供设计院参考, 有条件的可以由业主组织第三方审价, 避免因材料品牌、标准差异导致费用的出入。

2.2 Ⅱ类变更注意事项

在编制Ⅱ类变更过程中, 由于存在对合同条款子项目变更理解上的出入, 设计院同业主方在变更的编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设计院编制变更概算过程中, 未对《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进行详细比对, 完全按照地方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进行, 未考虑已有清单项目所包含子项目不计取费用的原则, 导致计算的费用与业主方审核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照计量规则:施工设计或Ⅱ类变更设计引起工程项目的增减或数量增减, 应按签订的承发合同中相应项目的单价和承发包合同的规定调整。且只调整与《工程量清单》的计量单位对应的工程数量的增减, 不调整所包括的子项目的数量变化。由于站房在工程量清单中是按照建筑面积计量, 所以大部分变更虽然设计院计算了费用, 仍被业主核定为子项目变更, 由于单价合同无风险包干费, 导致无法按照变更进行处理。此结果告示我们要加强对合同及合同内工程量清单的把握,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编制Ⅱ类变更过程中到的最严重的问题要算现场发生的拆改工程, 因根据《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规定, 房屋工程计量单位为平方米, 房屋建筑面积基本是不变的, 这就导致现场发生再多的拆改对站房面积是不会产生影响的, 这就需要过程中积极同业主沟通该部分内容后续的费用处理途径, 比如计日工等, 另一方面施工中争取待方案明确后再进行施工, 避免盲目抢工, 尽量减少拆改。

2.3 政策性费用

政策性调差一直以来是概算清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包括甲供材料及设备调差、自购料调整及相关政策性变化等引起的费用增减。

(1) 甲供料及甲供设备

由于业主在甲供料及甲供设备方面直接采取实报实销的模式, 所以需在过程中进行材料的统计上报。由于站房工程涉及大量的设备甲供, 且施工图设计时较初步设计要细化, 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变化, 及时做好相关的数量签认及甲供材料及设备的范围界定是关键, 避免合同约定甲供部分界限不清晰导致增加投入, 需要关注的是数量的审核。

(2) 自购料

按照《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材料价差调整的指导意见》 (2009-46) 进行调整, 此部分严格按照铁总每期公布的价差系数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约定的涨跌幅约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工费的政策性调整, 由于工费标准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考虑定额人工消耗量大于实际消耗量的情况, 难以据实调整。同时要注意运杂费在甲供或甲控条件下, 起运点变化较大的可以申请调整。

2.4 其他费

(1) 安全生产费用增补

由于初步设计概算在批复时未包含此项内容, 根据湖北省建设厅《关于调整我省市政工程安全防护费、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费的通知》 (鄂建文[2007]302号) 文件中第七条规定:“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2008年1月1日以后开工的工程执行本通知的规定。”本项目实际开工日期为2008年8月, 故概算清理时结合合同依据“经甲方确认的未列入《工程量清单》的相关工程项目, 须由乙方承包施工时, 依据合同规定, 按批复概算和相应的本标段的降造率计算承包价”将此项内容纳入清理。通过对地方政策性文件的应用, 顺利完成了此项费用的增补。

3 相关建议

(1) 作为施工单位, 费用清理应贯穿整个项目施工, 过程中以施工合同为依据, 以业主下发的相关费用清理文件为准绳, 结合地方颁布的相关法规, 加强同业主、设计院等各相关方的沟通, 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原则来回变等因素导致各项非计划性成本的支出, 导致后期费用签认困难, 形成不必要的损失。

(2) 清理原则的掌握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的合同模式清理的侧重点存在很大的差异, 清理过程中必须将问题积极向业主方进行反映, 深入细致做好费用清理工作。加强对合同计量规则的理解, 结合施工图内容进行分析, 进而不断优化施工图数量的清理结果。

(3) 加强各项费用的测算, 任何一项合同外费用的清理都需要提前进行经济分析, 对比选出一套最优的方案进行推进, 确定目标后加以落实, 避免盲目跟从。加强地方政策性文件的收集与理解, 包括征地拆迁补偿、人工费调整、费率等, 结合相关约定灵活运用到过程费用的清理。

4 结束语

在当今以基建投资为主的大环境下, 如何将现有的效益最大化将是相当艰巨的一项任务, 以确保干好工程的同时能够拿回合理的收入, 避免效益的流失。只有充分领会业主的费用处理原则, 了解地方相关政策, 围绕合同中心, 合理策划, 把握重点, 才能做好各项概算清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媒介素养传播学下一篇:公务员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