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5-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乐于探究发现、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容易让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信心,因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内的45 分钟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稍有分心或接受能力不强就会跟不上进度,慢慢地这部分学生就产生自卑。

基于Moodle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是希望通过利用Moodle平台构建一个地理学科学习综合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翻转课堂这个学习模式实现课堂知识的深度内化,教师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开始来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 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指导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形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可利用平台上的工具来自主地学习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笔者希望这种学习能更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育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Moodle平台不仅让小组成员之间实现堂上研究的互动,更实现了课下研究的即时互动,教师也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另外Moodle平台有强大的资源存储空间,方便教师上传资源、活动和学习材料的同时更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存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验成果或者调查结果等相关的过程记录,从而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从而改变学生机械学习的现状,将课堂向社会、向未来无限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1]。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为例设计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教学设计的流程大体上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以及课后阶段。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课前阶段

1.笔者深入研究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准备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参考资料、教辅资料、图册、微视频教程、课前自主检测练习等),并把这些资源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给学生。

2. 学生进入Moodle平台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自学相应内容并在Moodle上完成自主检测,把自主学习困惑反馈给教师。

3. 教师通过学习终端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如表1) 。

( 二) 课中阶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答疑解惑作用。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提交的疑点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要利用好Moodle的评价功能,设置鼓励语言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信心。

学生活动主要是在Moodle阅读内化教师对自主检测答案的分析,通过网络平台以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和师生互动形式解决自主学习中同学提出的疑点或教师设置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内化吸收知识(如表2)。

三、实验效果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笔者采取的是以“微课”、“魔灯”平台为手段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从教学设计到微课录制、网络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颠覆,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课堂中,使教学效果更高效。

(一)使用微课教学学生学习的时效更高

笔者根据本节的重点、难点、考点把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制成微课以视频形式展示出来,由于内容精简,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画面直观,学生易于把握,同时每个知识点都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读图观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视频时间不到5 分钟,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因此他们学得更专注。

(二)引用Moodle平台,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1.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平台测试功能提供了学生学习的选择题,设置完成时间,学生限时完成测试后,由平台即时批改,自动统计出学生的成绩,并且对成绩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可根据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

2. 实现教师个性化的辅导,发挥学生互帮互学作用。笔者设置了论坛、聊天室的讨论平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实现了即时的交流,对疑难问题,通过利用讨论平台请教教师或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辅导,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的作用。

3. 能实现因材施教。平台提供了菜单式的任务管理界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课程进度。这为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提供了支撑。

4. 全程记录学生表现,形成学生学习成长记录。学生在伦教中学只有一个Moodle平台账号,它就像身份证一样记录学生在各科目Moodle课上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记录档案。

5. 为教师减负。选择、判断和填空题由平台自动批改统计反馈,这样可以为教师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

(三)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4]

1.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传统课堂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内的40-45 分钟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稍有分心或因学习接受能力较差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学生因事请假也会错过聆听教师的教导,而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2. 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课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四、结束语

本节课是笔者利用Moodle平台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在课堂上师生借助Moodle这个平台,实施课前阶段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学习终端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备课;课中阶段师生交互活动、及时全面评价,能较好彰显翻转课堂以学定教的内涵及能根据实际重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指导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平台让地理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前移后续。但本节课结束后,笔者听到听课者较多不同的声音,这也是笔者困惑所在,原因是这一新型的教学目前存在较多限制,如学生学习终端的硬件配置,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无法提供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学生无法通过终端进行网络学习;再如教师的技术条件受限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较保守停留在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教学上,满足现状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更需要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加大宣传加大硬件建设等等。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达芙尼·科勒教授说:“翻转课堂式课堂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后的重大变革”。中国教育界及地理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受到翻转课堂的影响,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它颠覆了传统教学原有的教学流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学习知识,教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操作呢?笔者通过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以Moodle平台为技术支撑对高中地理翻转课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Moodle,高中地理,翻转课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内容把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把某个区域环境(必修三区域地理)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必修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二人文地理)有效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必修一教材当中前几章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很好的总结,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气候)、水圈(河流水文状况)、岩石圈(地形与土壤状况)、生物圈(自然带状况)的圈层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又为高一学生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某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活动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三种分异规律及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律和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不同自然带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自然带图片,做好预习工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导入 播放中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自然景观图各一张,提问两地景观存在什么区别,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通过观察并对比两张景观图,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中国地形图,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
活动一: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一:依次经过海南、江汉平原、北京、大兴安岭北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归纳纬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纬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一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

 

 

活动二: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二:依次经过辽河平原、希拉穆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及降水量分布图,归纳经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经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二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景观图。

 

 

活动三:通过读图,了解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在地球上的体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讲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2.三种地带性特征在地球上的体现: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沿大陆西岸、大陆东岸、中纬度分别画出三条旅行线路,引导学生读图,认识经过的陆地自然带。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按照三条旅行线路,依次读出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认识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在地球表面的体现。在学案上,对照并补充完成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 PPT: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

 

 

活动四:结合案例,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1.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变化。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垂直地带性及影响因素。

 

2.结合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1.观察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垂直地带性表格。

 

2.观察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PPT:1.长白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景观图。

 

2.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示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3

图1示意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主导因素(X1、X2)的关系,据图回答1~2题。

1.读图可知X1和X2分别是指:

A.降水量、蒸发量 B.纬度、湿度

C.地表水、地下水 D.地形、地势

2.分布在亚寒带大陆的典型植被为: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图2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及天然白桦林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4.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5.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A.9月中旬 B.10月上旬

C.10月下旬 D.11月中旬

图3显示的是1998年某科研工作者在我国某山区海拔3 700米处拍摄的冰川和雪莲花盛开景象(该地位于43°5′N,86°48′E,距离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西南约120千米处)。据此读图完成6~8题。

6.该科研工作者的拍照地点应位于:

A.秦岭  B.长白山  C.天山  D.昆仑山

7.此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3月下旬   B.5月上旬   C.7月上旬   D.9月上旬

8.雪莲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药用价值极高。近30年以来,该山地的野生雪莲:

A.分布高度变化不大

B.数量逐年增加

C.集中分布在高山灌木丛

D.分布高度随雪线而增高

图4是我国某地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与乙所在地相比,甲所在地:

A.林带面积大 B.平均海拔高

C.平均坡度大 D.平均气温低

10.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

A.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有可能分布在闽山区

C.居民区位于河流凹岸

D.水位季节变化不明显

图5为世界某区域原居民肤色南北渐变与气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示意图。图中实线代表皮肤中黑色素含量(%),虚线代表温度(℃)。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区域原居民的肤色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2.图中虚线代表的等温线,其温度是指:

A.一月平均气温 B.七月平均气温

C.年平均气温 D.年地表均温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灌丛沙堆是流动的砂、粉砂等碎屑物受植物丛的阻力,在植物丛附近产生沉积形成的不随风沙流迁移的凸起地形,是干旱地区沙漠、半干旱沙地等地带常见的风积生物地貌类型。近年来,该类地貌有减少趋势。

材料二:图6a示意某地区植被分布,图6b为灌丛沙堆景观。

(1)描述灌丛沙堆及荒漠在图示区域空间分布的特点。

(2)推测该地区灌丛沙堆在早期对绿洲的影响。

(3)分析该地区灌丛植被死亡导致的后果。

(4)提出灌丛沙堆生态保护措施。

14.(28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美国太平洋沿岸某气候类型区(图7a阴影所示)的M城市,夏季降水稀少。近几年,该城市夏季干旱程度加剧。为确保城市居民用水,2015年8月上旬,该市陆续在水域面积30公顷的水库中投入了数千万个苹果大小的黑色空心塑料遮阳球,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库的水分蒸发和防止库区藻类滋生。图7b为水库与黑色遮阳球漂浮的库区景观。

(1)指出M城市的气候及天然植被类型,并说明该气候类型区南北狭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M城市夏季降水稀少的原因。

(3)该城市采取的保护城市水源的新举措,向水库投放黑色塑料遮阳球,让整个水库表面被遮阳球覆盖:①可减少水分蒸发;②可防止藻类生长。请分别阐释其主要原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6.C 7.C 8.D 9.A 10.B 11.A 12.C

13.(1)灌丛沙堆及荒漠多呈带状(2分),分布于山麓地带(2分)和绿洲边缘(2分)   (2)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3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    (3)最终形成流动沙丘(2分),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2分),威胁绿洲(2分)   (4)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2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2分);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等(2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4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之一, 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重要体现。把握这一特征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个:第一, 可以从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五大要素中选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进而把握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第二, 准确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明确各要素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及意义、功能和影响, 熟练分析地理环境中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原因, 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正是由于四大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才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 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而由于气候干旱, 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 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 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例如,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下图所示。

(3) 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 会导致水土流失, 并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分布

陆地不同地区, 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 热量、水分及其组合不同, 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 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 而植被类型与分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 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 而是热带荒漠带。

2. 地带性分异规律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蒸发量少, 相对湿度大, 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地处赤道低气压带, 降水普遍较多, 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2)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广阔, 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从而使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依次更替。

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下降约0.6℃。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如下图所示) , 但并不完全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情况下,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 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地区, 由于山地降水增多, 可能出现森林带, 如天山北坡。

(2)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山体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 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 自然带谱越丰富。

(4) 山地自然带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同, 纬度越高,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 具体如下图所示。一般情况下, 同一山体, 同一自然带的分布, 阳坡海拔高, 阴坡海拔低。

(5) 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 (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 ,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分布高度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因而雪线分布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 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

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 不利于积雪的保存, 雪线偏高, 而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 背风坡雪线高。

以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为例, 该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如下图所示。

4.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表现及案例分析

(1) 表现。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并不是说无规律, 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相比较而言, 其自然带的分布没有呈现“地带性”的更替, 故称“非地带性”。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中, 各自然因素对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 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侧则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 并且很长。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 如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 案例分析。

三、典例精析

例1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2) 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思路分析】 (1) 通过读图发现, 随着地壳的隆起, 该地区地表景观由森林逐渐演变为山脉两侧的森林与草地、荒漠。这一过程中, 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 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 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2) 由于地势的变化, 使该地区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均发生了变化, 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 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 C (2) B

例2下图是我国鄂尔多斯 (中部某地) 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 (1) ~ (2) 题。

(1) 该地区自然地带

A.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

B.数量的增加与热量相关

C.数量的减少与水分相关

D.数量的变化与地形有关

(2) 该地区

A.湿润期, 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 使自然地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 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 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垦

C.干燥期, 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 应注意营建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思路分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地区自然地带呈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湿润期与干燥期自然地带数量的变化仅与水分的变化有关。

(2) 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东部的太平洋, 湿润期水汽增加, 通过读图发现, 自然地带向西摆动。湿润期, 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 但要注意合理开发, 不可大规模进行开垦;干燥期, 沙地面积扩大, 应注意营建防护林, 避免沙漠扩张。

【答案】 (1) C (2) C

例3一探险队在某地形区进行考察, 其从某地出发, 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 (如下图所示, 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A.横断山脉

B.秦岭

C.天山

D.青藏高原

(2) 该地形区南坡为荒漠、草原, 北坡为云杉林, 主要因为北坡

A.位于向阳坡, 热量条件充足

B.受西风带影响, 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山谷风的影响, 多夜雨

D.受副极地低压带的控制, 多降雪

【思路分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 说明该地形区气候干旱。结合基带的海拔高度和所处的纬度位置, 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

(2) 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 降水较多, 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

【答案】 (1) C (2) B

例4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洲南部 (45°S附近) 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据图说明基多气候的主要特征, 并分析其成因。

(2) 指出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原因。

(3) 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思路分析】 (1) 结合基多的气候统计图, 可得出其气候特征。原因可根据基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进行分析。

(2) 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的分布与其地形特点和沿岸的寒流有关。

(3) 图示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与地形条件的改变有关。

【答案】 (1) 特征:四季如春, 气候凉爽;10月~次年4月 (5月) 为雨季。成因:地处赤道附近,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势高。

(2) 受高大山脉限制, 自然带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3)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 东侧降水减少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受气候影响, 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5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6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图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图1)

★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生物)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方程式如下。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

水圈:新陈代谢作用吸收一些化学分子,并转化为另一些化学分子参与水循环,改造陆地的水分状况。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

★生物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循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图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考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其原理的分析,关键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的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3)

2.高频考点

★预测趋势

从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多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内容看,注重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

从能力看,注重考查综合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本部分内容考查,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这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考查中主要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今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组成的整体性:即各组成要素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孤立存在的。

影响的整体性: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表4。

变化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图4);②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图5)。

★主要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是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因而有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等,注意区分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的差别,不要将二者混淆。

(2)应注意几种特殊情况。①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迎风坡为热带季雨林带,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根据水分多少,又分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图6)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7)

2.知识拓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规律与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的有机结合

在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的变化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本区北部地区,由于山地的阻挡、距海远近等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的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是该地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是由于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北部山地呈东西走向,东南部山地呈南北走向,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温气流的影响,青藏高原有东南暖湿、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分异,这是青藏高原大致的水平地域分异;受地势高低不同的影响,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形成垂直地域分异。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图8)

★世界自然带与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和典型土壤的分布(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如表5)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图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图9)

★地理环境整体性(图10)

★垂直分异规律总结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图11),但并不完全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基本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北坡的自然带谱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天山和乞力马扎罗山进行比较);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比较)。

(4)影响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如针阔混交林,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到1 200米,具体如图11所示。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图12)。

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四图比较)。一般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4 500~5 000 m,阿尔卑斯山为2 500~3 000 m,挪威在1 540 m左右,南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乞力马扎罗山和珠穆朗玛峰比较)。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乞力马扎罗山、天山、阿尔卑斯山均如此);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即迎风坡雪线下界要低于背风坡雪线(珠穆朗玛峰最明显,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天山都有此特点)。两种条件矛盾时,一般是看主导因素降水(迎风坡)。如珠穆朗玛峰的山地自然带,该山地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那么除积雪冰川带外,其它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阳坡要比阴坡的高,而该坡的雪线可能比阴坡要低。③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及雪线的分布(图13)

★非地带性现象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哪种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现象分类。①“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③“约束”:如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约束,自然带分布狭长。④“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山麓的绿洲。

2.学法指导

★景观图

在景观图中,既有表现某区域的综合景观,也有局部单要素的景观。展示自然带综合特色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带(图14),表现了植物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参差错落的分层结构,植物种类繁多,粗大的树干被藤本植物盘绕,反映了这一地区在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繁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食物丰富,大型食草类动物应运而生。大象在密林中,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具有皮厚的特征;林间阴暗潮湿,善攀援的动物猩猩、猿猴,只得筑巢栖息于树上。通过景观图,表现了气候与植物、动物之间的联系。诸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等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图,也同样具有综合特色。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15)

突出“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综合反映了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实际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但比实际分布更典型。“理想大陆”是参照各大陆的轮廓特征绘制的,与斯查勒的“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很相似。所谓“理想大陆自然带”,它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没有海湾、半岛;二是大陆地表平坦,没有起伏很大的高原和盆地,也不受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制约,所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只有在这样假设的大陆上,才有可能在干扰较少的条件下研究自然带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导读图15,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首先从全球看规律:①低中高纬度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基本符合纬度地带性,反映了热量条件随纬度而变化的一般规律。②低高纬的纬度地带性最为明显。低纬地区处于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丰沛,水分条件沿经度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湿度大,水分条件的经向差异也很小。③中纬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自然带大致按经线方向南北延伸,由沿海向内陆显示出经度地带性。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A亚寒带针叶林带;B、G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E热带草原带;F热带雨林带;H温带草原带;K温带荒漠带;I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带G—H—K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然带F—E—D—C—B—A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例1:图16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双选):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解题思路:(1)对应选项和坐标图可知:北坡、西坡缺失某一高度以下的自然带,显然是山麓高度造成的;东坡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西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部高而窄,应是因为西坡更干燥造成的;北坡雪线比南坡低是由于北坡是阴坡。(2)该山体2 500米以下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带,故该山体应位于南方湿润地区;该山体1 500米以下分布着干旱河谷灌丛,说明其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答案:(1)AC  (2)AD

例2: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使恐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要素,下列最准确的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解题思路: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所没有的功能,主要是平衡功能、生产功能。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使环境恶化的不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1)D (2)D

例3: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图17)。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解题思路: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直接现象是河流干涸、草场沙化。根据图示进行归类分析:河流干涸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属自然原因;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属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时应沿着图示所提供的网络,解答更方便。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2.仿真模拟

图18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退与海进、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退与海进、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2)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3)青藏高原是否隆起与地理环境变化不吻合的是:

A.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干旱化

B.青藏高原隆起加剧西北地区干旱化

C.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

D.青藏高原隆起,与黄土高原堆积无关

读“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19),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位于我国。据此完成(4)~(5)题。

(4)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丁>丙>乙>甲B.丁>乙>丙>甲

C.乙>丁>丙>甲D.丁>丙>乙>甲

(5)若乙表示的是我国天山,则其南坡缺少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6)~(7)题。

材料一:图20为某国简图,该国总人口7 004.9万人(2006年),面积约163.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卡伦河是该国最长河流,也是惟一的可通航河流。下游从阿瓦士到河口,是良好的水运航道。

(6)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7)评价卡伦河下游通航的有利条件。

答案:(1)B (2)C (3)D (4)B (5)C

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认知差异研究 篇7

国外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 集中在20世纪末期。研究主要涉及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 (Ashworth&Larkham, 1994) 、遗产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Anne Drost, 1996) 、旅游活动对遗产地的影响 (I-hab Mohamed Shaalan, 2005;GreR, 1996;GordonW, 2000;CevatT, 2001) 等。

国内学者对于自然遗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自然遗产的价值 (张成渝, 谢凝高, 2002;郑易生, 2001) 、保护和开发原则 (徐嵩龄, 2003;张晓、张昕竹, 2001;张朝枝、宝继刚, 2004) 等方面。虽然国内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文献不少, 但专门针对自然遗产的价值认知差异研究, 还未见相关报道。随着遗产的开发利用, 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因此, 从更深的层面挖掘不同群体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认知差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 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重要性认知部分;二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权属和保护责任问题, 他们都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 5分代表非常同意, 4分代表同意, 3分代表不确定, 2分代表不同意, 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三是基本的人口特征调查。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在获得基础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Excel、SPSS15.0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统计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加以体现, 以此得出研究的结论。

(三) 数据获取

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为调查对象, 用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基础数据。共发放问卷1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 有效率92%。

三、统计分析及结果

(一) 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重要性认知差异

比较三个群体对武陵源各种价值的重要性的均值 (见表1) , 可以看出: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都把环境价值放在首位, 即认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环境价值最重要;当地居民和政府都认为经济价值很重要, 但旅游者认为经济价值最不重要。

(二) 世界自然遗产的权属认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旅游者、居民和政府三个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一般认为, 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赞同, 2.5-3.4.之间表示中立, 3.5-5之间表示赞同。

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权属问题的认知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三个群体之间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1、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当地居民所有”的问题上,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之间存在差异, 当地居民的得分均值最低, 为2.81, 表示他们对此问题持中立态度;旅游者的得分均值最高, 为3.46, 赞成率为50%。

注:均值越大, 表示越重要

注:群体“1”代表当地居民, 群体“2”代表旅游者, 群体“3”代表政府;“*”表示在0.0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下表均同

2、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中国人民所有”的问题上,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之间不存在差异, 他们的得分均值分别为4.26、3.97、4.14, 以此显示他们对此问题的态度都为赞同。

3、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全世界人民所有”的问题上, 当地政府和居民、当地政府和旅游者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当地政府的得分均值最高, 为4.01, 对此问题的态度为赞同;旅游者的得分均值最低为3.25, 对此问题的态度为中立。

(三)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责任认知差异 (见表3)

第一, 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世界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问题上, 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 均值分别显示3.85和3.59, 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二, 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责任”问题上, 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和旅游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 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均值分别为4.58、4.31和4.15, 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三, 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问题上, 旅游者和当地政府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 均值分别显示4.03和4.34, 他们对此问题都持赞同态度。

第四, 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旅游者的主要责任”、“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责任”、“是当地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中国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世界政府组织的主要责任”问题上, 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得分均值都在3.78以上, 持赞同的态度, 他们之间的认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通过对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的价值认知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对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价值认知, 不论是从旅游者、当地居民还是当地政府的角度, 他们都认为环境价值是最重要的。

第二, 在旅游者看来, 经济价值是最不重要的, 而且对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精神价值还存在争议;当地居民和当地政府则认为经济价值是重要的。

第三, 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中国人民所有, 当地政府则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应该归全世界人民所有。

第四, 旅游者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 其次是当地政府和中国旅游企业的主要责任。而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观点比较一致, 他们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责任”, 其次是中国政府的主要责任。

(二) 启示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发展过程还是延续了“先破坏, 后治理”的老路, 但这个惨痛的教训至少让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各方面的资料显示, 武陵源的空气环境、水环境等污染严重,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环境是开展旅游的前提, 旅游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自然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不能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加以利用, 它具有普遍的杰出价值,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自然遗产的环境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得到保护和发展, 当地政府和居民认为最重要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并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Ashworth G J P Larkham.Building a new Europe:tourism,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M].Routledge, London, 1994.

[2]、Anne Drost.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 .

[3]、Ihab Mohamed Shaala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d Sea of E-gyp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5 (2) .

[4]、Gre R.Sustainable Tourismand Cul-tural Heritage:A Review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nd Its Potential to Promote Sus-tainability[J].World Heritage Office, 1996 (3) .

[5]、Gordon.Heritage Tourism:A ques-tion of defini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4) .

[6]、Cevat Tosun.Tourism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Singapor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S01607383) , 2001 (3) .

[7]、张成渝, 谢凝高.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J].人文地理, 2002 (1) .

[8]、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利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 (2) .

[9]、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6) .

[10]、张晓, 张昕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 (4)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8

四种风格的学习者

自然学习循环圈上某个位置的偏好导致了学习者间的个体差异,其感知连续体从“直接体验”到“抽象概念”两个端点。那些在直接经验时刻应对自如的学习者,倾向于在12:00逗留得久一点,而那些觉得在抽象概念过程中应对自如的学习者,往往愿意在6:00流连忘返。

自然学习循环圈的加工连续体是从“用心反思”向“付诸行动”转换。那些在用心反思阶段举止优雅的学习者,倾向于在3:00停留得久一点;那些觉得在付诸行动中表现更得体的学习者往往迫不及待地奔向了9:00。

“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种选择的整合就形成了个体差异。我将它们分别称为:第一类型学习者、第二类型学习者、第三类型学习者和第四类型学习者。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7页

与学习的循环图四象限相对应的是四种类型的学习者,从纵向的“感知维度”来看,有些人倾向于直接体验和感受的方式,而有些人则习惯于间接分析和抽象的方式,从横向的“加工维度”来看,有些人擅长观察、倾听和反思,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行动、实践和尝试。因此,根据这“纵横”两维我们可以把学习者分为四类,即“为什么(12:00)”“是什么(3:00)”“应怎样(6:00)”和“该是否(9:00)”。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四类学习者。

第一类学习者“为什么”,他们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反思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最爱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渴望了解知识的内在价值。“为什么”学习者善于敞开全身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从周边环境和真实情境中汲取营养;他们敏于自我反省,喜欢问无数个“为什么”,追求意义的清晰性;他们追求和谐,与人为善,谦逊而富有对话精神,避免人际冲突。

第二类学习者“是什么”,他们在6:00的位置时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用心反思。这类学习者最爱问的问题是“是什么”,力求弄懂现己存在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学习者追求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和确定性,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理论和概念;他们思维缜密,按部就班,富有条理;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喜欢得出主观判断,并擅长演讲,面对冲突情境,可以理性地加以分析,妥善处理。

第三类学习者“应怎样”,他们在6:00的位置抽象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运作”,寻求理论的实用价值。“应怎样”学习者是实用主义者,希望能运用知识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并在行动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他们动手能力和时间观念强,做事富有条理性;他们习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树立权威,追求效率。

第四类学习者“该是否”,他们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偏好的问题是“假如……,那该会怎样?”“该是否”学习者与“为什么”学习者相类似,也喜欢从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出发,去反思和质疑现有的各种理论,思考各种其他的可能性,对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擅长综合和开拓;他们喜欢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环境,充分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灵活应变。

以上四类学习各有优缺点,如果以“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维来对这四类学习者做一个小结,会体现得更为明晰。从“感知信息”之维来看,我们发现第一类学习者和第四类学习者因为都始于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因此,这类学习者将体验置于理论之上,他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和灵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人相处时也更加细腻敏感,在具备这些优点的同时也具有条理性欠缺的问题,并且常常给人留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印象。而第二类学习者和第三类学习者因为都始于6:00的位置,将理论置于首位,因此,学习和做事都更加高效和果断,极具条理和效率,而缺点则在于可能会给人因循守旧、铁面无情的印象。

从“加工信息”之维来看,我们发现第一类学习和第二类学习者因为都在3:00的位置加工信息,即用心反思,因此他们关注理论要多于现实,追求理论的自足自满,优点在于构建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或多样性,不足在于缺乏实证的态度。而第三类学习和第四类学习者恰恰相反,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实践上,或者说他们习惯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拓展理论的可能性,缺点则在于反思精神欠佳。

自然学习循环圈

所有的学习都从学习者主体出发。循环圈从12:00开始,此时个人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在6:00,学习者获得专家知识,最后当学习赋予了个性特色之后,又回归到了学习者主体自身。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获得新知识形成了新的自我。

循环圈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融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习定义的精髓。依据学习循环圈学习能使我们从主体自我出发(镶嵌于体验中),再置身于外,将体验看做客体来加以审视。这种抽离体验的行为使主体自我带上了客观色彩。

如果我们想要与意义领悟的这种节律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就要通过使情感和思维彼此相连的对话保持持续运作状态。先建立联系,再脱离思考后建立起新的联系。我们通过操练(实践)来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并在每次操练(实践)结束后对新的感悟做进一步整合。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体验。对话继续深入,情感和思维不停歇地发生着互动,由此带来了领悟新体验的可能性,学习就可能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学习者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合二为一,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运作图景。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18~19页

上面提到的是学习的四种风格,代表着的是四种不同偏好的学习者。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应该经历这几个阶段,即“直接体验”→“用心反思”→“形成概念”→“付诸行动”→“融会贯通”,这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融合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凸显这一过程,我们再换一种视角来看学习的四象限框架,如图2。第一象限是“我”,这一阶段聚焦在主观的“我”(学生)的身上,激活学生已有体验、经验和知识,引入新知。第二象限是“他们”,这里的“他们”指客观的概念、知识、原理、方法等。第三象限是“它”,如果说“他们”是“知道的”,那么“它”就是“操作的”,在知道“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对“它”的实际操练,才能完成从“扶”到“放”的过程。最后是“我们”在经历了前面三个阶段后,新知识被充分地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

基于学习循环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来设计教学。根据第一象限,教师应该做的是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者彼此间的合作,唤起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安全和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兴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即充分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第二象限,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关键知识点和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识记、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等方式汲取知识,增长知识,走向客观。

根据第三象限,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练习或实践的机会,并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而学生则在过程中进行设计、预测、分析、演练、检验,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根据第四象限,教师成为“拉拉队队长”,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而学生则不断地调适、综合、评估和挑战,通过所学内容调整和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都是主客观逐渐相融合的过程。

运用概念之伞来教学

在运用自然学习循环图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堂授课开始之初向学习者提供一种感官经验作为连结,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搭建起意义联系……因此,为了在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师必须考虑比教学内容本身更广的知识内容。我们建议教师通过“伞形图示”揭示教学内容,找出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核心概念。

……

概念是一种重要观念,可以连接与内容主体相关的其他各种重要观念,并为学习者的生活创造意义。主题是概念的子集,用于具体描述某一特定事物。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80~81页

认知主义学者奥苏伯尔就早先提到过上位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需要通过高级的概念来统合。在运用自然学习圈进行教学时,从起始点12:00的位置开始,我们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教学内容往往与学习者之间隔了一条鸿沟。比如,历史课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教学内容很难直接与学习者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但如果这时教师提供一个“探险”的概念,则融合了学习者和内容,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因为概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观念,在连接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意义,主题是概念的子集。

在对特级教师的访谈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特级教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有别于领域专家的概念系统。比如,历史专家的概念系统仅是基于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性的,而历史教师的概念系统则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学科概念系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一项练习,即罗列本学科中你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的5个概念。

如何提炼学科教学中的概念呢?下面我们不妨根据麦卡锡教授的指引,来一次“概念”发现之旅。第一步,考察课程名称是否抓住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不能,那么什么概念能成为课程内容的主线?第二步,这个概念是否与学科的其他概念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学科的概念体系?第三步,这个概念能否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起有意义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个概念?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接触这个概念,但是可以再做一个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支架是什么?第四步,这个概念与其他学科中的概念存在联系吗?(最重要的概念往往横跨多个学科。)第五步,这个概念如何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第六步,以课文或单元为单位,提炼出各种主题,画出本课或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考察概念是否处于“核心”和“统领”位置,如果不是,那么在思维导图中寻找更核心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中提取概念,也可以对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概念进行梳理总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篇9

例1“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 图1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1, 回答 (1) ~ (2) 题。

(1) 根据图1中提供的信息, 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 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增强

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

(2) 根据图1中信息分析,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1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2植被覆盖率增大

3河、湖及其水 量增加 4太阳能资 源更丰富

A.14B.2

C.12 D.34

【思路分析】 (1) 读图1可知,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 风尘沉积通量逐渐增大, 说明西北地区干燥度逐渐增加, 风力作用逐渐增强。

(2) 青藏高原隆起后, 西北地区降水减少, 晴天多, 因此太阳能资源更加丰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 大陆性增强。

【答案】 (1) C (2) A

例2图2是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读图2, 回答 (1) ~ (2) 题。

(1) 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 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与图3中甲~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思路分析】 (1) 图2中沙漠→草原带→混合林→针叶林→苔原带的递变是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形成的, 因此其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 图3中丁表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甲、乙、丙都表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但能体现图2中沙漠、草原带的只有乙。

【答案】 (1) A (2) B

二、解题准备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之一, 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重要体现。

(1)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 我国西北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 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而由于气候干旱, 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 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例如,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图4所示。

(3) 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从而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如图5所示。

2.自然带的分布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表现是自然带分布, 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 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图6所示。

3.地带性分异规律 (如表1)

(1)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下降约0.6℃。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如图7所示) , 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麓与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情况下,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 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 由于山地降水增 多, 可能出现 森林带, 如天山北坡。

(2)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山体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 自然带谱越丰富。

(4) 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 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同。纬度越高,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 具体如图8所示。一般情况下, 同一山体, 同一自然带的分布, 阳坡海拔高, 阴坡海拔低。

(5) 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 (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 ,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分布高度的起伏变化, 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因而雪线高度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 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 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 不利于积雪的保存, 雪线偏高, 而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 背风坡雪线高。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及案例分析

(1) 表现。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并不是说无规律, 只是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比较, 其自然带的分布没有呈现“地带性”更替, 故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 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 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带, 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同一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且很长。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 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 案例分析 (如表2) 。

三、命题预测

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试题, 多以某一区域的变化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环境变化过程或原因;或者以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分析其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变化过程一般结合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分析;原因一般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去分析;影响一般从河流下游地貌变化、生态变化、生物变化等方面去分析。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试题常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 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和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等。或结合局部区域图, 考查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及其成因。

四、能力测试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图9) , 回答1~2题。

1.引 起 该 区 域 环 境 变 化 的 根 本 原 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独特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图10示意我国某山地东坡的垂直自然带谱,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该区域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B.自然带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坡度

D.甲处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该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 B.天山

C.武夷山 D.大兴安岭

5.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 (图11) , 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图11中亚寒带 针叶林的 分布规律。

(2) A地气温年 较差比B地______, 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

(3) 图11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 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 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图9中地壳上升, 形成了山地, 影响了该区域环境。

2.D地壳的 抬升使得 山地一侧 为迎风坡、另一侧为背风坡, 背风地带由于降水减少, 植被、土壤等发生了变化, 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D图10中甲处之上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 甲处必然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山地的下部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说明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较多, 因此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气温是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4.A依据山脚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 判断可能是横断山或武夷山;又因为主峰海拔达7556米, 则可能是横断山。武夷山海拔较低, 且没有永久积雪带。

5. (1) 位于北半 球中高纬 度, 横贯大陆东西。

(2) 大热量 (或太阳辐射)

(3)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 山地迎风坡, 多地形雨;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从而分布热带雨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10

从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出现,到约20万到200万年前的直立人,双足直立行走已成为人类的特有特征之一。步行是人类最日常、最基本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类依靠双脚的交替运动实现向某一特定方向的移动。行走时,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始到同侧脚跟再次着地的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一个步态周期包含支撑和摆动两个活动阶段,其中支撑阶段又由脚跟触地、跖趾触地、全掌触地、脚跟离地和脚尖离地五个时刻划分为初始触地期、前掌触地期、全掌触地期和离地期四个时相[1,2]。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根据卢卓等人[3]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在篮球运动损伤部位中排第一。在足部运动中,踝关节所受外力复杂多样,踝关节沿冠状轴活动,足背与小腿间角度小于90°时为背屈,大于90°时为跖屈,当踝关节运动幅度超出解剖学限制范围时则可能引发踝关节的损伤[4]。

Delval A等人[5]对帕金森病人下肢关节的活动进行了研究,并与正常人下肢关节的变化进行了比较。Dixon PC等人[6]将转弯过程分为接触、转弯和蹬离三个阶段,对儿童转弯时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活动进行了分析,并与直行向前时的状态进行了对比。Kerrigan DC等[7]先后分别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在穿鞋和裸足状态下行走膝关节的变化,他的研究中指出,女性在穿高跟鞋时比裸足行走时膝盖内侧所受压缩力高出23%。而她关于男性的研究则显示,男性穿着正装鞋和运动鞋时膝关节力矩跟裸足行走时对比没有显著差异[8]。此外,Kerrigan在对不同性别年轻人自然行走时的膝关节力矩进行对比后指出,在裸足状态下,男性和女性膝关节内在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差异[9,10]。

现有关于下肢关节运动的研究多侧重于特殊运动状态或特殊疾病的分析。关于正常人行走状态下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一个步态周期中,下肢关节角在脚触地三维起始时刻的角度和角度变化的峰值。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一个步态周期中膝关节和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进行逐帧比较,对比男女青年在自然行走状态下各时刻下肢关节变化的差异。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中共招募了90名青年大学生(男女各45名)参与实验,所有受试者均无已知足部疾病或行走障碍。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所有受试者自愿参与实验,实验前均已阅读并签署实验知情协议。

1.2 实验仪器

实验主要仪器为: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Charnwood Dynamics Ltd,英国)和Footscan足底压力测量系统(Rsscan,比利时)(分别如图1、2所示)。其中,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共包含3台cx1捕捉器,分别位于实验走道左右两侧和后侧,可精确采集受试者在走道内行走时所有下肢标记点的三维变化。标记点为主动式红外发光点,由驱动盒进行驱动,系统对每个标记点保持一对一识别。1 m长的足底压力测量系统位于走道中央,与走道保持水平。实验数据采集频率均为200 Hz。

1.3 实验过程

受试者着短装露出大腿以下部位,标记点如下图所示贴于受试者左侧下肢外侧部位,受试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以裸足自然行走速度通过走道,并保证左右脚分别接触压力板。当受试者自然行走双足通过压力板,并完整采集到3个以上连续周期的三维运动数据为一次成功试验,试验要求至少采集每位受试者的3次成功试验数据。

1.4 数据处理

通过Footscan分析系统中的时间选项,可得到足底与地面接触过程中,脚跟着地(IFC)、跖趾着地(IMC)、前掌着地(IFFC)、脚跟离地(HO)和脚尖离地(LFC)所对应的时刻。由这五个时刻将支撑期分为初始触地期 (ICP)、前掌触地期(FFCP)、全掌触地期(FFP)和离地期(FFPOP)四个时相。

通过三维运 动捕捉系统软件CodamotionV6.79选取受试者每次试验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完整步态周期内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数据,并统一将所有数据以100份导出,每一份即为一个完整步态周期百分之一时间内的数据。利用Matlab 7.9(Math Works,美国) 对每为受试者三次试验的数据进行平均,并最终绘制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三维动作捕捉以受试者前进方向为X轴正方向,Y轴垂直与X轴,直向受试者左侧。Z轴以走道平面为0点位置,垂直于X-Y平面,以相反于地面的上方为正方向。

通过SPSS17.0软件对整理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男女青年支撑期时相的差异和下肢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与讨论

2.1 男女青年自然行走支撑期时相差异

通过SPSS对各时相所占支撑期总时间百分比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各时相所占时间百分比均近似正态分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行走时相的差异。如图4所示,在同样的自然行走状态下,女性行走过程中跖趾触地时刻、全掌触地时刻和脚跟离地时刻均早于男性。男性前掌触地期显著长于女性(p =0.009),但是离地期则显著小于女性(p =0.048),其他两个时期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男性足底与地面接触总时间(即支撑期总时长)显著大于女性的接触时间(p =0.000)。女性前掌触地期时间显著小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女性在该时期内踝关节跖屈范围小于男性,在裸足自然行走状态下更具刚性,因而更早的完成跖趾到全掌的触地过程。而女性在离地期时间显著大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足部更加柔软,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持身体平衡,女性在脚跟离地后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压力重心从跖趾到趾尖的转移。

2.2 男女青年自然行走下肢关节角度变化的差异

通过SPSS对下肢关节各时刻角度及角度变化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各时刻下肢关节角度均近似正态分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性和女性行走过程中各时刻踝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的差异进行比较。

男女自然行走过程中踝关节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行走过程中,踝关节角度首先在初始触地期轻微减小,然后增大。在全掌触地后再次缓慢减小,脚跟离地后踝关节脚减小到最小并开始快速增大,脚尖离地时踝关节脚增加至最大,在摆动期踝关节则经历先减小然后缓慢增加的过程。

在步态周期2%至49%的时间段内,以及76%时刻,男性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女性踝关节角度。2%至49%这段时间,可视为脚跟触地后至脚跟离地的一段时间,其中也包含了踝关节角度最小时刻。也就是说,在脚跟着地后至脚跟离地这段时间,男性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女性踝关节角度。而两次脚跟着地瞬间和踝关节最大角度则不存在性别性差异。男性踝关节角显著大于女性,这可能是造成男前掌触地期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女性的原因,与时相分析结果相符。

男性和女性自然行走过程中膝关节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自然行走状态下,膝关节在跖趾触地前基本保持不变,跖趾触地后小范围缓慢地减小,在全掌触地后,脚跟离地前开始增大。膝关节角在脚跟离地前后达到峰值,然后快速弯曲减小,在脚尖离地后的摆动阶段,膝关节角达最小踝关节角度,然后再次增大。

在步态周期的1%至8%和10%至19%时间段内,男性膝关节角度显著小于女性膝关节角度。可以近似认为,在脚跟着地后至全掌着地而后未跟离的一段时间内,男性膝关节角度显著小于女性膝关节角度。然而,在66%至83%的时间段内,男性膝关节角度则显著大于女性膝关节角度。66%至83%这段时间是膝关节角快速减小然后增大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膝关节在一个完整行走步态周期内的最小值。也就是说,膝关节在两次脚跟着地瞬间和最大角度值时刻同样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但男性的膝关节的最小值显著大于女性,即女性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的弯曲程度大于男性。

3 结论

男性和女性在前掌触地期和离地期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男性和女性足底各区域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步态的性别性差异表现之一。

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的起始瞬间,男女自然行走状态下的踝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最大值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脚跟着地后至脚跟离地前的一段时间里,男女踝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男性踝关节和膝关节角度的最小值均显著大于女性。然而,女性踝关节和膝关节角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均显著大于男性。虽然医学上认为,下肢关节的极值变化对关节损伤的研究更有意义,但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关节角度在起始瞬间和极大值时刻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足底与地面依次接触的过程中性别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在对不同状态下,下肢关节运动角度变化进行比较时,除了起始和极值时刻外,也应该关注过程中的差异。

4 不足与建议

本实验中仅分析了男性和女性矢状面上踝关节角和膝关节角的变化,为更好的研究男性和女性下肢运动上的差异,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对下肢关节角三维空间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另外,本实验中重点讨论对象为踝关节和膝关节变化与时相的关系,以后的研究可以对更多下肢关节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钱竞光,宋雅伟,叶强,等.步行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其步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5(4):1-7.

[2]宋雅伟,王占星,苏扬.鞋类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3]卢卓,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特征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1(7):82-88.

[4]周丹萍.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与预防[J].中国医校,2012,26(12):959.

[5]Delval A,Salleron J,Bourriez JL,et al.Kinematic angular parameters in PD:Reliability of joint angle curves and comparison with healthy subjects[J].Gait and Posture,2008,28:495-501.

[6]Dixon PC,Stebbins J,Theologis T,et al.Spatio-temporal parameters and lower-limb kinematics of turning gait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J].Gait and Posture,2013,38:870-875.

[7]Kerrigan DC,Todd MK,Riley PO.Knee osteoarthritis and highheeled shoes[J].The Lancet,1998,315,(9113):1399-1401.

[8]Kerrigan DC,Karvosky ME,Lelas JL,et al.Men’s shoes and knee joint torques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3,30(3):529-533.

[9]Kerrigan DC,Riley PO,Nieto TJ,et al.Knee joint torques:a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 and men during barefoot walking[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0,81(9):1162-116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篇11

目前, 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仅次于美国, 位居全球第二。2014年,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195.62亿美元。但是我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外资流向的地区明显不均衡。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85%, 外资企业单位数占全国外资企业个数的88%, 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因此研究我国区域投资环境差异, 对发挥优势吸引外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区域投资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Hao Huang、Yehua Dennis Wei (2015) 认为外国投资者基于机构变化和集聚效应会改变他们在一些投资区位的行为, 为了减少不平等, 他们采用空间统计和分析, 研究在地区和地级城市之间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空间不平等的变化, 并采用回归模型和空间制度分析调查影响因素的不平等[1]。Danny T.Wang、Wendy Y.Chen (2014) 研究了机构发展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外部性, 认为制度发展减少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负外部环境[2]。刘蓉 (2008) 建立了一套衡量区域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评, 得出我国各省投资环境的相对优劣并进行排序[3]。张芝刚 (2009) 在建立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52个县级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价, 得到城市投资环境的综合排名[4]。张志雄 (2013) 基于阐述福建省的外商投资环境, 并借助SWOT分析法, 分析福建省外商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提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5]。

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区域投资环境研究角度各有不同, 然而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仍然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 从四个方面选取32个指标构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评价, 最后给出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准备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来表达和处理, 原理比较简单, 有较严格的数学依据, 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

本文将目标层我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A) 分为准则层四个指标自然环境 (B1) 、基础设施 (B2) 、经济环境 (B3) 、社会环境 (B4) , 以及要素层11个指标 (C1~C11) , 要素层指标具体又分为34个指标 (D1~D34) 。具体如表1所示。

3 我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标得分及排序

按照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权重与指标标准化的数值 (D) , 计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环境的各级指标得分, 最终得到综合得分及其排序, 如表2所示。

在自然环境 (B1) 方面,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黑龙江排名前五。山东、江苏、黑龙江为东部沿海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充裕, 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及绿化面积上优于其他省份。河南、安徽虽不是沿海地区, 但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满足外商投资对水资源和建设用地的需求。因此, 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 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吸引外商投资。

在基础设施 (B2) 方面, 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排名前六。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基础设施指标主要包括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以及邮电设施。上述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 生活水平高, 交通邮电便利。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 由于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 因此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在经济环境 (B3) 方面, 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北京排名前五。北京是我国首都, 其他地区大都是改革开放较早的经济发达地区, 拥有优惠政策和经济自主权, 地理位置优越, 比其他省市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开放的经济市场吸引大量外商投资, 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环境 (B4) 方面, 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排名前五。本文社会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人民生活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上述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线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高。企业发展更加注重科技研发和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值得注意的是, 四川、湖北、陕西等中部地区也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引进。

4 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投资环境差异, 运用PASW (SPSS) 18.0软件, 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第一梯度地区有江苏、广东、北京、上海, 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经济发达地区, 拥有独特的政策优惠以及经济自主权, 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得大量资本流入, 人力资源充裕, 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劳动力素质高, 能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

第二梯度地区有浙江、山东、天津, 它们都是沿海城市, 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基础设施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高, 同样吸引大量外商投资, 有众多工业企业集聚, 并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投资环境良好。

第三梯度地区有河南、陕西、内蒙古、福建、辽宁、安徽、四川、河北、湖南、湖北, 绝大部分是中部省市, 经济效应和社会环境比较弱, 所以综合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目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 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比较优势, 吸引中等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 并依托一些开发区和科研院等经济载体实现向技术密集型投资转变。

第四梯度地区有贵州、云南、黑龙江、重庆、吉林、江西、新疆、山西。值得注意的是, 山西作为中部省份, 长期以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得分很低, 过度开发资源能源使得环境恶化, 经济效益降低。同样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吉林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地区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科技投入,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梯度地区有广西、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甘肃, 除海南外大部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效益较差, 加上地理条件的局限, 整体投资环境处于劣势。这些地区还是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尽可能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 提升产业结构和企业管理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区域投资环境的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 各地区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优劣势不尽相同, 由此提出四点建议。

5.1 发展区位优势, 推动投资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西部省市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中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成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基地。东北地区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 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经济和地理区位优势,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5.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改善产业协作环境

东部地区产业定位主要为高科技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信息产业, 引资更注重高质量、高水平的外资。中部省市产业定位主要为科技含量高的重工业、化工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关联性较强的产业, 同时兼顾服装等轻工业以及旅游等文化产业。西部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线, 立足于本身丰富的能源、资源,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3]。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影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重要因素, 要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 加快完善能源、通信、仓储物流和水利等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对接周边省份, 打通向东、向西的快速发展通道, 密切东部与西部资源地区的经济联系, 同时网络设施建设也要不断加强[3]。

5.4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政府政策也是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 政府出台的政策既要有利于吸引外资, 又要控制引资的质量, 有利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加大科技投入, 吸引人才,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也依赖于政府优惠政策。因此, 政府应当正确、合理地规划投资区域, 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Hao Huang, Yehua Dennis Wei.Spatial ine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Institutional chang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market access[J].Applied Geography, 2015 (69) .

[2]Danny T.Wang, Wendy Y.Che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4 (3) .

[3]刘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09.

[4]张芝刚.江苏省县级城市投资环境评价[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 .

上一篇:接地阻抗测试下一篇:多媒体多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