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财政之成长

2024-06-08

发展财政之成长(共5篇)

发展财政之成长 篇1

反思型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自觉地分析和判明教育情境, 谨慎地调节和控制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之间的距离, 适当保持两者之间的张力。反思型教师借助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反思的持续动态过程,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更为科学, 教育教学实践更符合教育规律。尽管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个性智力特征, 但是在反思意识养成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却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在起作用。那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何以进行有效反思呢?教师何以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呢?

群策群力:在集体教研中反思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师团队, 组内教师通常都从事相同的教育教学工作, 面临共同的课题, 在教育教学中可能会遇见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因此就可以针对同一问题展开沟通和交流, 进行深度研讨, 充分展露思维的差异性, 不断进行团体思想的柔性碰撞, 不断增进集体思维的敏感度, 使团体成员相互分享同伴的智慧, 从而取得个人独自学习所无法达到的认识上的收获。因此, 学校既要定期组织备课组成员开展教学研讨, 做到课前集体备课, 课后集体反思得失;也要定期进行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和困惑的反思活动。组内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本学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在备课组内进行研究和探讨。组内成员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形式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框架, 首先由备课组组长和骨干教师实践展示, 其他成员集体听课和评课, 执教者结合集体评议适时进行自我反思, 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重构。惟其如此, 一堂有效的“实践———研讨———重构———再实践———再研讨———再重构”的实践反思课才能成功进行。最后, 每位教师各自选定某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研究, 从而使教师都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同伴互助:在诊断和解决问题中反思

反思的开端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捕捉, 是课堂教学中低效能现象的诊断和施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具体过程:首先, 从课堂教学问题自我诊断出发, 发动全校教师自查教学问题, 并用文本记录下思考的过程, 其间不仅要写出“课堂低效能教学实例”, 还要尝试运用认知理论进行归因分析, 并思考和研究解决对策。然后, 以问题研讨会的形式, 将课堂问题的自我诊断发展为同伴互助合作的共同会诊, 同伴共同反思、辨析和讨论, 各种经验、理念不断交流和碰撞, 从而查明问题的症结所在。反思和讨论的同时, 筛选出具有普遍性的教学低效问题, 然后由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并展示新课。最后, 由研讨会上的合作者们共同评点、反思和提炼。于是, 这种“问题反思———自我诊断———同伴会诊———实践检验———反思提炼”的反思模式,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同课异构”:在循环教学中反思

“同课异构”是指在备课组内所有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互动研讨, 在动态过程中进行集体诊断和反思, 进而达到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改善和提高教学效能的教研活动。听课时, 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悉心捕捉课堂教学事件, 运用录像手段记录教学细节;评课时, 教师要抓住细节展开讨论, 针对问题和改进对策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剖析和反思。对在集体反思中所达成的共识, 其他教师在执教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进行重新改进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以此完成一个反思改进的具体过程。

在这种链式教研的过程中, 教师共同为解决课堂问题贡献智慧, 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分享组内成员反思改进的成果。因此, 经过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再实践”,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实践研究, 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同课异构”, 循环教学的教研活动有“多人上同一内容的横向比较研究”和“一人多次上同一内容的纵向比较研究”两种形式, 即针对同一课题, 要求教师在不同时间、不同班级上课时要有不同的构想和方法。在第一节课后, 备课组要对讲课的教师进行两种方式的点评:其一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对“个性化优势”的肯定, 另一种是针对传统教学积弊的对“惯性思维”的否定。针对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展开研讨, 能够引发对不同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深度思考。之后, 执教教师综合所有教师的意见, 汲取所长, 再度进行教学设计, 在第二节课中扬长避短, 取得教学上的新突破。这样经过两次反复循环授课, 备课组展开同行听课、点评和研讨, 从而促进执教者和听课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去改进课堂教学,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绩效财政之成长 篇2

“绩效工作,是贯穿在整个财政工作之中的。”广西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邹琴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广西财政在绩效方面的一个集中写照。

系统工程

记者曾经在全国多处地方财政请教,财政绩效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多数都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叫讲究财政绩效”。这个定义准确,但并不完整。实际上说到财政绩效工作,或者更精确一些的说,财政绩效体系的建设,是由预算绩效(衍生出“无绩效不预算”),绩效跟踪,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已。

在财政的工作范围中,早已有“管钱”的说法。我们一直呼吁财政人不仅要做一个“管收管支”的政府会计,也要做一个对于财政资金延展中“用好”财政资金的财政人。正如广西财政人所说,财政绩效工作,不应该只关注于资金,而更应该关注项目。

那么怎么样才叫“高绩效”的政府投资理念?广西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蔡高根表示,应该是一个“准确的民生投入”理念。“一个项目有没有对国计民生做出贡献,带动了多少产业发展,解决了多少就业,贡献了多少税收。”他认为,单纯的“因发展而发展”的项目,实际上是不可取的。

“在我理解,什么叫做绩效?对于一个工业园区来说,定位就是最大的绩效。它应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率。”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位领导对记者表示。而我们走过的其他地市财政,大多数都有自己对于“财政绩效”的理解,其优先级很多时候甚至与“发展财政”平齐。

对于实施绩效财政,广西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处长何伟感触颇深。他认为,“五个财政”理财思路非常符合广西“老少边穷”的实际。简单地说,绩效财政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从资产管理层面上看,何伟认为,财政越发展,行政单位资产就越多,财政资金拨到单位以后,有70%会变成国有资产。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推进绩效财政也要把资产绩效管理纳入其中,把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搞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而在以前,资产管理混乱,由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较为普遍。

财政职能回归

相对于江苏、广东等绩效财政的“先行者”而言,广西财政人自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这不过是一句过谦之词,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同,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地,民生支出压力极大,许多地区还并未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吃饭财政”。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对于地方财源“爆发点”的选择,必然会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

“我们选择这些项目和企业,都是符合广西产业转移政策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布局的。”北海市财政局副局长周柯伊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先进后选”,广西财政更多的是采用了一种他们自己称为“招商选资”的方法:选择对地方贡献较大的,以及比较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

记者沿路一直在问一个问题:相对于前一阵大批上马又大批落马的光伏产业等“一窝蜂”产业,广西财政为何不“随大流”?了解了广西财政的谨慎和“绩效为先”的理念,各地给出了一个意料之中的答案:他们没有通过我们的“绩效审核”。

这句话说着很容易,背后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已经超出了财政部门的现有能力。各地财政人直言:招商有招商局,管理企业有工信局,有工商税务……等等部门,财政能做到的确实有限。而说到底,决策者是当地主官,财政也不过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已。

但我们说的是超出财政的“现有能力”而非“应尽职责”。邹琴表示,财政绩效,为政府绩效中的一环。财政的职权所在其实就有财政资金和政府项目绩效的部分,因此财政现在做的只是一个职能回归而已。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财政人也表示,财政绩效在广西一省乃至全国,都不应该仅仅是财政资金的绩效,而应该加入政府项目绩效,甚至是政府资产绩效的概念。

“广西地处边陲,幅员辽阔,而财政资金总量和东部省份相比又相对较少,因此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更有必要,也更加紧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组处处长赵云旗表示。

在广西已经推行两年的“五个财政”来看,广西采用的是一种“整体的,全面推进”的财政工作模式。在财政绩效工作中也是如此。

江苏和广东两地,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其财政绩效发展方式走了两个不同的道路:实践推进理论和理论规范实践模式。广西作为西部代表省份,选择了一条由理论规范实践的路。

“我们注重顶层设计,也充分发挥市县的积极性。”邹琴表示,由于广西等西部省份财源较为单一等原因,类似于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百家争鸣”方式难以推行,反而不如由上而下纵向推行。而记者也在其他一些西部省份地方财政得到了证实。

在摸索中前进

在本次专题报道中,我们一直秉承着专业财政媒体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广西“五个财政”的成长。而作为在全国财政范围内都是新生事物的绩效财政,在每一个地方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而广西财政人也谦逊的表示,调研并不仅仅是为了看到“我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广西地方财政反映,财政绩效工作的“下一步”,可能需要着重攻关这几个方面:

第一,绩效和预算工作的有效衔接。这也是一个全国地方财政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学界倡导“无绩效,不预算”,但距离实际执行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也期待着这个难题从广西开始“破题”。

第二,绩效工作在实行过程中的即时监督问题。绩效跟踪,是绩效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现在广西许多地市的财政绩效工作还是发展到一个政府项目后评价的阶段,已经有地方财政有意向要将绩效跟踪工作纳入到财政工作中来,但由于地方主官意识和部门压力等等原因,地方财政在这项工作的开展层面存在着巨大的阻碍。

第三,由部门自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就算是起步较早的东南沿海省市,财政绩效工作也多数停留在部门自评价的层面上。而完整的财政绩效工作是需要由部门自评、财政部门再评、专家合议、地方主官评审等环节组成的。一些广西地方财政人表示,正在对部门自评价后的项目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第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落实到位。财政绩效工作,或者政府绩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节制和引导政府资金的使用。那么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就势在必行。一些地方财政人表示,部门项目的评价结果还算容易落地,但一些大型项目,比如跨年的资金项目,或者一些地方主官主抓的项目,财政绩效工作难以实施和开展。

总而言之,广西财政人认为,财政的绩效工作,只是政府绩效工作之中的“执行者”和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运行,需要依靠上级领导的扶持,和顶层设计的推动。而并非是财政“一己之力”。

“这项工作很难,但我们必须要做。”这是广西财政人共同的心声。

发展财政之成长 篇3

自1979年以来, 改革开放促使湖北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轨道, 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不断将湖北的财政、金融和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如下图所示:

1.财政实力日益增强, 财政支出不断增加。1978年湖北省财政收入31.37亿元, 1993年增加到115.07亿元, 增长约3.7倍。1994年实施分税制, 全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从1994年到2007年,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9%。而地方财政支出日益增大, 从1978年的29.98亿元增加到2007年1 274.27亿元, 人均财政支出由65.53元增加到2 099.29元, 增长32倍多。

2.金融规模日益扩大, 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30年来, 湖北省基本确立了现代银行体系, 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基础上, 先后成立了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银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金融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1978年的贷款余额为96.78亿元, 而2007年达到了7 496.46亿元, 人均贷款余额由211.55元增加到12 350.02元, 增长58倍多。

3.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势头良好。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151亿元, 1992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 000亿元, 1995年、1998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2 000亿元、3 000亿元、4 000亿元、5 000亿元、6 000亿元和7 000亿元, 而2007年则达到了9 230.68亿元, 在全国位列第12位。人均GDP从1978年的330.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5 207.05元, 增长46倍多。

二、实证研究

(一) 基本假设和实证研究方法

关于财政、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国内外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在财政与经济、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上, 以及财政、金融两大因素中哪种因素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更强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观点, 尤其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由于地区差异及方法差异, 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本文假设, 在湖北地区仍然存在财政、金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并依据计量分析来判断财政、金融与经济增长互动性的相对强弱。

在实证研究方法上, 首先对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经济增长三类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采用的方法是通行的ADF检验方法。其次对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采用EG两步法。最后分别检查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采用Granger Causality Test方法。以上方法均在Eviews5.0软件上运用, 其中最优滞后期由软件自行选择。

(二) 变量选择与样本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以下指标: (1) 财政投入变量。一般用地方财政支出或人均地方财政支出来衡量地方财政投入的状况, 本文以人均财政支出为变量, 并在数据处理上对其取自然对数, 以维持原有的协整关系并消除异方差, 用LPCZ表示。 (2) 金融支持变量。一般用银行信贷、股市融资来衡量其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考虑湖北上市公司融资相比银行信贷可以忽略 (2006年末全省上市公司融资2.02亿元, 仅占当年贷款余额7581.32亿元的0.03%。资料来源:WIND资讯库) , 本文用人均贷款余额为变量, 取对数后以LPFI表示。 (3) 经济增长变量。以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计量标准, 取对数后用LPGDP表示。

考虑到湖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文研究中涉及财政、金融和经济数据的可获得性, 笔者选取的1978~2007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湖北统计年鉴》、《湖北金融年鉴》和2008年出版的《强省之路:湖北改革开放30年》一书。

(三) 实证分析

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分析。

进行单位根检验后, 可以发现LPCZ、LPFI、LPGDP经过二阶差分平稳, 是二阶单整序列, 具体如表1所示:

注: (1) 检验类型中c和t分别代表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k代表滞后阶数; (2) DLPCZ、DLPFI、DLPGDP分别表示LPCZ、LPFI、LPGDP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数值; (3) D2LPCZ、D2LPFI、D2LPGDP分别表示LPCZ、LPFI、LPGDP经过二阶差分后的数值; (4)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 *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

2. 协整分析。

以上单位根检验表明, 湖北省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经济增长的对数序列是二阶单整的, 即LPCZ与LPGDP以及LPFI与LPGDP都是I (2) 序列, 符合时间序列协整的前提条件, 接着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

(1) 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对 (1) 式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残差Et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LPCZ与LP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 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如下:LPGDP=0.939 949 210 4+0.898 658 403 7×LPFI (2) 对 (2) 式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残差Et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LPFI与LP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对 (2) 式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残差Et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LPFI与LP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 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是 (2, 2) 阶协整关系, 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注:Probability表示拒绝零假设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其值越小, 拒绝零假设的概率越大。

检验结果表明, 1978~2007年湖北省经济增长 (LPGDP) 是财政投入 (LPCZ) 的Granger原因, 而财政投入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经济增长与财政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单方向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 (LPGDP) 与金融支持 (LPFI) 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但互相推动效应不明显, 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同时 (2) 式表明, 相对于财政投入, 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显著得多, 人均贷款余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会促进湖北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三、结论与建议

1978~2007年30年间的财政、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实证研究表明: (1) 经济增长对财政的推动效应十分显著, 但财政投入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财政投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亟待加强。 (2)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二阶滞后检验结果显示其概率相比一阶滞后检验结果趋于缩小, 因此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存在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但现阶段, 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双向互动性并不突出。 (3) 从发展阶段看, 1998年之前, 金融与经济是良性互动的, 金融支持1%的增量可以促进湖北经济实现0.9%的增长。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随后5年里, 贷款额度增长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说明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十分明显。 (4) 金融发展相对快于财政的发展, 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相对也显著一些,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区域金融逐渐成为地方经济核心的趋势更加明显, 金融的发展与金融资源的配置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对于湖北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 基本符合本文的假设情况。

但在取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同时, 要真正做到财政、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其基础还是显得相对薄弱。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要加强财政、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 尤其是对湖北这样的中部欠发达省份, 如何运用好财政投入与财政政策、金融支持与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期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要积极谋求财政、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和它们之间的长期的、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 要充分发挥政府利用财政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作用, 就要进一步增加各项财政收入, 合理安排支出, 灵活运用税收手段、转移支付和基础建设投入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使地方财政更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 要加强对金融发展的引导和金融政策的运用, 着力解决金融发展中的某些制约性问题, 消除金融抑制现象, 要科学地制定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目标, 积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 在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地方各经济主体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

第四, 要利用武汉城市圈先改先试的优势, 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两大领域的创新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充分借鉴沿海以及此前各经济特区和改革实验区的经验做法, 结合湖北实际, 快速发展武汉城市圈金融业, 尽快实现圈内城市经济与金融、财政的一体化, 不断提升地区金融实力, 将武汉建设成为与中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中心, 以辐射整个湖北经济, 实现将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的战略目标。

摘要:财政与金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对湖北省19782007年30年间的财政、金融数据进行统计与协整分析, 发现经济增长对财政实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但财政投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还亟待加强, 而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影响趋势, 不过出现了金融抑制现象, 因此, 如何实现财政、金融与经济长期有效的互动发展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互动关系,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刘小怡, 夏丹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1;7

[5].李义超, 周英章.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用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3

[6].郭庆旺, 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中国软科学, 2005;7

[7].毛定祥.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性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6;6

[8].马秀娟.乌海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与金融发展互动性分析.华北金融, 2006;2

发展财政之成长 篇4

一、大学之道

《大学》自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清除、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段开篇之言,开宗明义,标明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使人明确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谓的“三纲”。大学之道所谓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方面的人伦道德。新民,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华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远,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达到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学”的涵义确有诸多不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已经十分发达,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有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无论哪一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首要目标,都应该坚持当今社会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古代“大学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不过,时代变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负抚养教育之责任;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敬,尽养老送终之义务,是为父子有亲。全体国家公务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国家的富民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公民义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君臣有义。凡是涉婚男女都要严肃对待爱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干扰、破坏他人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是为夫妇有别。兄弟姐妹都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为长幼有序。同学同事同志相处相交,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坑蒙拐骗行为,是为朋友有信。不难看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义是职业道德;朋友有信是社会公德。这人伦五德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全貌。高职师范学校的全体师范生应该遵循大学之道的规范,首先注重努力构建自身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伦道德体系,力争成为新时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称于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型学习的时代要求,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达到人民教师在人格、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首篇里的这段话,意在标明践行大学之道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态;诚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具有正确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养自己。齐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美国叫国,天下则指整个世界。就这八个步骤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联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联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信条,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审时度势而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在人生成长发展上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在校的高职师范生参与的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在进行格物、致知;学校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都可看作是在帮助他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帮助他们修身,为了把他们由一个普通的师范生修炼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齐家就是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态度影响、帮助家庭全体成员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泼可爱,学生积极上进,从业者努力工作,全体家人各司其职且皆能较好地融入与自己对应的社会群体或社交圈内,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责任担当。今天的高职师范生更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情愫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每一个高职师范生都应该做到: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拥有较大权力或者自身具有较大社会能量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当自己身处社会底层,人微言轻,从社会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效应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代高职师范生践行“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的要求,是一个系统的人生成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高职师范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对之进行引导和教育,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高职师范生要有付出终身关注和努力的思想准备。但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修身。高职师范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知识渊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竞争合作,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合格教师之身,从而为将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备而又具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必能在新时期全党齐心谋发展,全民合力搞建设,全面实现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大舞台上奏出科教兴国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出版社, 1999.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 2007.

发展财政之成长 篇5

新课改开始之初, 我们一度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新的教育观念与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 各学科都为在这两者间找到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艰难地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有着17年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冲突, 我在这冲突中摸索, 在冲突中实践和历练, 也在冲突中不断地成长……

●●新课程学生观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冲突

新课改后, 重新审视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位置, 让我们从理念上坚信学生在学习中能找到自我, 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看到了对于理念理解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 对新课程实践方向的反思应引起足够重视。

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的“师生互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被热闹的形式引向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只顾“热闹”, 没有真正顾及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每一课教学活动时, 都希望出现“教学高潮”, 甚至片面认为“教学高潮”才是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比如, 在比赛活动的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地道的民族舞蹈, 教师又在教学活动中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 学生的情绪确实在一时间达到了高潮,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 在思维发展中, 学生到底有什么收益呢?我认为教学高潮本质上不应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 而是对教学内在影响最大化的追求, 是基于教学目标、认知规律和情意需求的最优化契合而产生的教学智慧。教学高潮应是思维的高潮和情感的高潮。只有情感的高潮, 而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或者没有发展到按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 这样的高潮正是流于形式的热闹的“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 始终将重心放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上, 如注重问题提出的宽度、深度、角度和难度等。我曾听过一节“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信息技术课, 教师始终传授给学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图片设计要符合生活实际。我个人是非常反对这种观点的。正是这样的教育, 框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所以, 教师首先要清楚新课程角度和深度转变的实际内涵, 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冲突

1.预设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冲突

任何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都要求教师课前首先要“备”好课程, 分析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备”好学生, 把握学生不同的能力程度。而且, 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流程。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偏差”, 那教师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展开下面的课堂活动呢?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 一种方法是教师备课中, 在不同的环节要预见和设计出几种活动方案, 特别是比赛一类的教学活动, 以备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按照现场学生产生的兴趣点, 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 教师发挥教育机智, 努力生成新课。

2.过程指导与方法指导的冲突

在一节课中,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是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比如, 在我区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中, 教学内容是“文件的压缩”, 在指导学生操作时, 教师只是按准备好的一种操作方式指导学生按要求练习。其实, 要将一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压缩, 点击该文件或文件夹的右键, 会出现有关压缩的许多选项。这里教师应该做学习方法的指导, 而没有必要一步步指导操作。为学生设置驱动任务, 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发现不同选项的操作以及总结操作结果的不同等, 这就会使学生在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懂得如何尝试和自学。

3.分组合作与教学效益的冲突

新课程实施以来, 分组合作好像一下子成了新课程的标志, 无论什么课程、什么课时都有分组合作教学, 没有分组合作教学活动好像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在公开课、比赛课上, 有时表现得更为牵强, 在没有分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和必要时, 教师却硬生生地“鼓励”学生分组活动, 搞得学生无所适从。

在这次比赛中, 一位教师设置的分组教学任务我认为就存在问题。教学任务是:在幻灯片中改变文字、符号、字母的字体、字号、颜色以及双色背景的设置。教师要求四人组成一个研究团队, 由组长分工操作和设计, 并要求在一台电脑上合作探究。当时我感觉学生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电脑, 教师动员了好几次, 要求学生下地走动着去与别人“合作”, 也可以欣赏其他小组的活动, 学生才慢慢地离开座位开始分组活动。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这个分组任务的提出是否有必要;第二, 分组活动的效果如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改变文字、符号、字母的字体、字号、颜色应该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难度并不大, 即使以前在幻灯片中没有接触, 在学习Word中也早有接触, 虽然软件不同, 但差别不大, 相信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我看到在分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小组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机会, 有的学生到处去欣赏别人的作品。学生通过分组取得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整体能力的发展不明显, 甚至会低于学生的独立学习效果。

4.分层教学方式和效益的冲突

这是我一直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曾经多次在做评委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 但很多时候, 我听到的是,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 让操作好的学生带大家学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 如果我是一个能力较差的学生, 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 我会很灰心和反感, 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差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授导型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同时, 知识点讲解清楚到位, 探究任务要设置合理、有层次, 让不同程度能力的学生努力“跳一跳”, 都可能达到目标。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与发展的冲突

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使他们感到工作项目分散且非常繁忙。信息技术教师既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好课, 还要做学校的所有和电脑相关的工作和其他学科课件制作等工作, 整体工作量很大, 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有些教师怨声载道, 感觉很累、很辛苦。在这次的温州活动中, 我也调查了浙江省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状况。

在浙江, 信息技术教师分两条线发展:一类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发展, 他们的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 在个人职称评定方面根据自己的资历按照其他学科教师的评审办法取得相应的职称;另一类信息技术教师不做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 只负责学校的技术支持 (网络、硬件的维护等) , 在个人职称评定方面是首先要个人考取相应的全国的技术证书, 然后按照工作情况、年限等条件来申请评定相应的职称。对于这类信息技术教师职称的评定温州也有比较成熟的文件规定。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欢迎和接纳, 我觉得很可行, 值得借鉴。

上一篇:粉体化学镀银研究下一篇: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