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设想

2024-10-26

模式设想(共12篇)

模式设想 篇1

摘要:针对汽车时代的到来,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提出未来居住区结构框架, 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 引领居住建设新时尚。

关键词:居住区,汽车,人口老龄化,结构模式

居住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 所以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切实满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从使用者的利益出发, 营造一种方便、舒适、安静、高雅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小康之列, 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从每人一张床上升到每人一间房, 从花钱买面积到花钱买环境, 一直上升到花钱买服务, 人们对居所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象征。作为规划工作者除了应对现实以外还要有超前意识, 去分析、研究未来居住区的结构模式, 比如说家庭轿车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的新要求, 规划工作者都应该提前预测分析, 提出应对办法, 否则慢了节拍,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会被动, 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因为住宅的固定性、耐久性和高价值性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住宅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角的同时也成为规划工作者最关注的焦点。

1 私家车的激增对居住区结构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鼓励轿车走进寻常百姓家。世界经验告诉我们, 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就会进入家庭轿车的导入期。按这一标准现在好多家庭已超过这个水平, 但为什么还没行动起来呢?我对此也作了很多调查和了解, 得出结论:车能买得起但养不起, 也就是说每年养车的费用太高, 几乎与打车的费用差不多, 将来随着政策的调整, 比如说费用下调或收费方法改革:即以行车里程或油价含税等方法取费, 大家认为费用能承受得了, 那时私家车将会有大幅增长, 随之而来, 交通方式的变化对城市道路交通带来的影响, 汽车数量的增加, 汽车停放问题就摆在规划师的面前, 如果你忽视了它或估算不足, 这种失误不但在经济上造成损失, 也给生活带来不便, 总不能因为本小区没有停车位或停车位不足让业主将车停到500米以外的公共停车场吧, 所以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时要为小汽车安个家。我认为过去按每百户10个车位预留不够, 至少要按每百户20~25个车位预留。一个车位按30平方米计算, 一个居住区15000户, 共需停车面积9~11.25万平方米。这个数目足以改变现在的居住区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 所以未来的居住区在用地布局时一定要预留充足的停车场, 居住区的内部道路系统也要人车分流, 行车系统尽量能从街坊外侧沟通各幢住宅, 停车场尽量设在居住区出入口, 为了满足临时停车的要求, 在小区内开辟一定比例的地上露天半小时停车位, 小区内业主优惠价, 外来访友收取停车费, 这样既方便了停车又限制了露天停车数量和停车时间, 使露天停车场的周转率大大提高。

2 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摆在规划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一整天几乎都不离开居住区范围的老年人过得更舒适、更方便、更惬意。

2.1 居住区内部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服务设施

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从居住区规划上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不仅考虑老年人的生存空间, 还要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

老有所养——老年人供养设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养老形式产生不同的需要, 全托式如敬老院的布设, 半托式如托老所的设置, 家庭养老式如家政服务中心的配备, 都需要在居住区用地布局时予以统一考虑。

老有所医——老年人医疗保健设施:社区内设立医疗保健中心, 为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提供护理院等等。

老有所乐——老年娱乐设施:为了使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社区内应设多种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娱乐设施如老年健身房, 老年活动站等。

老有所学——老年文化教育设施:老年文化活动室, 老年图书阅览室, 老年大学等。

以上这些设施的配备无论是用地面积还是布局方式都将改变以往的规划模式。

2.2 居住区内配有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引进对关爱老年人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 智能管理中心与需要服务的终端连接一个局域对讲传呼系统, 老年人所需的一切服务, 只需通过对讲的方式安排妥当, 社区服务中心将以全优的服务满足需求, 老年人得到这种服务真可谓享受, 这种小区的建设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居住区内开辟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

低层高密度的居住区逐渐被高层低密度的居住区所取代, 居住区内有条件开辟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划分要依据使用者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老年人需要健身活动场地, 而且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相对于其它场地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场地面积要求也大, 场地周围既要有简单的运动设施又要有休息用的桌椅等设备, 而场地本身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活动场地由步行系统连接, 尽量不设踏步, 连接场地的各通道应选不同的材质加以提示, 使老年人便于记忆行走路线。

2.4 居住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

老年人住宅要完全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无论楼层高低都要设电梯, 室内外高差一律用坡道处理;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室内扶手的连续性;配置传呼对讲系统;采光要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每户争取在阳面设置露台, 为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晒阳、观景, 接近自然享受自然。

总之, 选择一个舒适方便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倾注人文关怀的居住环境是置业者的理想, 创建这样的居住模式是规划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 2001.

[2]编者絮语.

模式设想 篇2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模式建构设想

伴随着初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逐渐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具体设想:激趣导学--拟定目标--自学达标--互动交流--自测巩固--实践运用.

作 者:杨叶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红船镇中学,2746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3)分类号:G633.2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读课文 教学模式

好望角型船舶航次管理模式设想 篇3

【关键词】 好望角型船舶;航次管理;气象导航服务

0 引 言

近6年来,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持续低迷,好望角型船舶运价指数(BCI)已经从2008年6月5日的点跌至2015年1月15日的585点,跌幅高达97%。尤其是近两年来好望角型散货船运输市场低迷,振荡加剧,导致越来越多的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加大了对该市场的研究力度。

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按照“三三制”原则适度增加基础货源的揽取比例,以期控制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货源的垄断性,以及国际金融资本的市场投机性,使得租船和货源市场较难预测和把握,加之合同条款受限,更加精细的航次管理和成本控制成为好望角型船舶经营管理者所注重的营运手段。具体如下:

(1)选择执行经济航速,协商降低代理费、引航费、拖船费等各项营运成本;

(2)调整抵港时间,实现多装货物;

(3)使用可以综合实现船期价值最大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这些营运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船舶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航次营运成本,提高了航次期租水平,但作为一种相对常规性的管理措施,其并未与公司的服务能力和客户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整体运转一段时间后,管理进入相对的瓶颈期,取得的成效也随之降低。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企业管理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流程,理顺和整合企业内外部关系,强化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工作,以期在前期努力的基础上提升船舶航次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1 好望角型船舶航次管理流程

好望角型船舶航线较为固定,货种相对单一,装卸港通常不会超过4个。同时,由于航次燃油需求,港口费用较易于衡量和估算,整个管理过程也易于量化和控制,相较于其他类型船舶而言,具有较大的管理优势。

通过上述流程可以看出,目前调度员处于整个航次管理中的相对中心位置,从发给船长航次指令,到与租家确定装卸港、委托代理、安排加油、委托气象导航服务、安排燃油测量,以及检验、审核港费等具体工作都需要调度员进行落实和管理。同时,调度员将按照合同要求,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及外部资源,在以顺利完成航次任务为目的的基础上,为租家或客户提供相应服务。

但是,在更高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当前的营运流程还存在诸多问题。

(1)管理过程不是以服务租家或客户为中心,而仅仅是以顺利完成航次任务、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无法为租家提供超值或有价值的延伸服务。

(2)管理过程过多地依赖于调度员的经验,缺乏有效数据的累积和分析支持,不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管理弱点,更无法协助船舶所有人和租家发现新的利润点。

还需要指出的是,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都有自己的航运管理系统,并在逐年加大投入以期实现优化和监控航次管理的目标,但这样的系统更多的是服务于公司的宏观管理需求,倾向于财务管理或者效益监控。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忽视和弱化了该系统的服务功能,尤其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够重视船舶营运基础数据,缺乏数据公开的气量,使调度员针对有限的数据而得出的分析效果较差。

(2)船舶与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和方法不够规范和统一,不能保证航次营运数据的准确性及满足管理的需求。

(3)港口排队、堆存、装卸限制和效率等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有时会影响船舶所有人和租家的经营决策。

(4)部分船长、调度员在航次管理中较多地依赖于经验,不喜欢借助外部支持。同时,船舶管理者缺乏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无法以此对航次管理参与者进行考核,使管理中正面激励的效果不明显。

在互联网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贸易、金融等经济全球化局势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如何顺应潮流,有效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外部资源,深刻理解”互为客户”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和增值服务,并通过有效的服务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和企业价值,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尤其是在好望角型干散货船舶运输市场复苏的漫长过程中,企业应该进一步细化管理流程,构建船舶营运基础数据分析、港口信息有效流转的管理系统,满足管理及服务发展的需要,这是做强好望角型干散货船舶运输企业营运管理和服务的关键。

2 好望角型船舶航次管理模式的设想

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程度非常高,但企业的发展往往得益或受困于市场的起伏,缺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干散货运输企业应将企业内外部客户满意的理念真正地引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构建企业内外部均满意的管理系统和服务模式。

2.1 确立服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服务必须成为好望角型船舶运输企业的一项战略,全体员工由内而外都需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干散货运输企业,应依托全球资源为企业内、外部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库的建立和客户的积极反馈极为重要。企业通过数据库使管理过程更加透明,信息沟通更加有效,力争打破传统中时间、空间、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一个全天候积极响应的服务企业。

2.2 完善的业务流程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保障

为了有效开展服务营销,应对以满足客户需求为重心的内部管理流程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做强企业核心服务能力。企业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每个流程中,突出“服务”,再通过进一步引导,影响客户的选择,配合租家创造新的利润点。

好望角型船舶的航次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协同性,涉及租船、调度、运费、商务、燃油、气象导航、代理、检验、引航、拖船等多部门和单位的联动。每一个协作环节都需要业务信息的有效流转,其中处理船长、气象导航和港口代理提供的信息流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环节,这也是整个航次服务过程的需要。

2.2.1 气象导航

气象导航的发展距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伴随着先进卫星系统和预测模型的日臻完善,航海的气象导航服务能力也趋于成熟。在实际管理中,气象导航帮助船舶所有人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在确保船舶安全航行的同时,细化了船舶管理过程,有效降低了航次成本。

总体来说,气象导航服务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船舶的动态跟踪,通过优化航线和累积营运数据,实现航次管理的动态分析,进而指导船舶有效完成货载任务。但是,气象导航公司也有天生的缺陷:一方面,随着合同条款的“完善”,利用气象导航报告进行索赔几率越来越小,虽然国际仲裁确认气象导航报告可以作为对抗和分析依据,但气象导航服务机构在基于良好天气及油耗计算方法等方面确实存在不统一性;另一方面,气象导航公司所处的位置较为尴尬,既是服务单位,又扮演一定的仲裁角色,其公正性往往受到客户的质疑。在实际运作中,气象导航服务报告只作为参考依据,最终都是靠着和解来解决问题和争议;因此,越来越多的气象导航服务机构将主要服务定位于船舶监控和航线优化。

2.2.2 代理服务

优秀的港口代理应熟知港口情况和熟悉收货人,能在节省港费及节约船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港口代理只能够提供点对点的服务,且服务范围局限于有限的地理位置,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围绕客户的期望和活动进行服务,成本及服务相对不透明。

2.2.3 船长服务

船长和轮机长作为营运现场的第一人,责任心至关重要。优秀的船长在操纵船舶的专业性、信息汇报的准确及时性、维护船舶所有人利益等方面,是实现航次效益的保证。但是,如何实现对船长的监管,尤其是如何从优质航线、货量、节油等方面给予船长适时的正面奖励,在现实管理中较难把握。

基于以上3点,企业可以依赖气象导航、代理、船长、调度员等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和维护一个新的管理平台。这样的服务模式或许可以实现以下可能:

(1)通过气象导航服务,客户和调度员根据不同权限,了解和查询所有船舶的营运数据,了解船舶动态和营运状态。

(2)通过代理主动服务,可以了解目的国家或者港口装卸效率、排队、港费、堆存、收货人等一系列信息,便于租家和船舶所有人作出选择。

(3)在具体航行中,客户可以查询实际航行路径,便于计算运费。

(4)构建属于航运公司的即时通信服务系统,积极响应客户的需求,实现24小时的服务解决方案。

(5)查询船长资料,选择有能力的服务者,依靠调度员、气象导航和代理的综合反馈,对船长的服务能力进行分析和量化,从而实现激励的目的和效果。

2.3 合理对待每一位职员,结合整体素质优化,激发团队激情

在业务流转环节层面以外,员工素质、团队建设等软环境时刻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企业所有的期望值应基于打造一个好的团队,以实现每一个环节准确、迅速地推进。

业务人员除了扩充自身业务知识和积累经验以外,还要确保与各部门之间流畅合作。现在各大企业都很注重人员培训,也看到了培训带来的效果,但“激情”过后效果往往不能持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培训过于笼统,无法适用于各个部门。在培训时,应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经验、岗位的不同加以区别,培训内容应重视员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员工处于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之上,有信心、有能力与部门内部和部门间,以及客户之间灵活、巧妙地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与同事、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确保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人员的内部流动必不可少。在调度、使费、租船、商务之间的流转过程中,企业领导应在工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平衡点上,给予员工一定的激励和发展空间。只有合理对待,打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使员工自发产生责任感,带动工作积极性,按照公司期望的方向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带动周围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再将这种氛围传递给客户,在与客户的接触中充分释放自己的热情,及时发现和引导客户需求,提升服务的附加值。

高质量的服务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只有当企业价值链上的伙伴都对质量作出承诺、努力时,企业才能保证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企业应注重创造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使员工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形成合力效应,赢得客户满意。此外,船队的管理者应建立与员工双向交流的渠道,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变化和信息,并征求意见和改进措施,做好反馈工作。在服务工作中,企业领导应擅于授权,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为客户服务。

模式设想 篇4

1、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滞后,快递服务亟待改善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2 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8.1 万亿元,比2011 年增长了27.9%。2011 年,网购包裹快件近30 亿件,很多快递企业电商业务比重已经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有增无减。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称:中国个人电子商务消费市场包括企业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市场,在未来5 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2%,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523 万亿,占国内零售总额的7.2%。我国公开的预测显示,到2015 年,网购交易额将达到3 万亿元。

电商业务量的增长,带动了快递服务需求的增长,注册的快递公司也不断井喷式的涌现,像之前大家只是知道“四通一达”,而现在排的上名的有宅急送、E邮宝、天天快递、CCES等,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名不经传的区域性的快递公司。即便如此,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来说,不论是从服务供给量以及服务质量上来讲,快递业的发展依然是滞后的。经常出现爆仓、暴力分拣、服务态度恶劣、送货上门延迟等诸多问题,让客户感觉很不满,这已经影响到了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2012年共受理快递业务有效申诉137351 件,占全部有效申诉量的98.3%,比2011 年增加87886 件,增长177.7%。去年消费者申诉最多的问题仍然是延误、丢失短少、损毁,分别占46%、16%、6%,而去年因丢失、短少的申诉同比增长151.3%(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快递服务亟待改善,最后一公里模式转变是改善快递服务的一个切入点。

2、“最后一公里”模式创新情况

(1)EMS“便利店收派”模式。2011 年4 月,中百便民35 家指定超市和所有好邦便利店开始同EMS合作,代理EMS业务,武汉市民可在自家附近的中百便民超市收寄速递信件和商品。

(2)天天快递“社区包裹”模式。2011 年,海航天天快递有限公司和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上海家得利超市提供“百姓包裹代收业务”,又称“社区包裹”,客户可以选择去营业点收发包裹。

(3)顺丰“便利店收派”模式。2011 年10 月,顺丰速运与7-11 深圳100 多家门店展开合作建立授权代办点;2011 年12月,顺丰速运携手广州8 字连锁便利店的48 家门店,在包裹业务方面展开合作;在此之前,顺丰速运已经在东莞、广州、厦门、深圳开设多家便利店,进军便利店,跨行业整合。其中深圳自建了20 余家自营便利店,并已低调经营了近半年。与其他品牌便利店合作的门店基本都集中在市区范围不同,顺丰在深圳开设的自营网点皆不在核心商业区,而是在零售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宝安、龙岗两区,而且这些自营便利店大多由原来存取快件的中转站演化而来。与其他品牌便利店合作只是顺丰扩大渠道的一种方式,自营便利店才是顺丰的主要方向。当然,作为专业的民用快递公司,顺丰的本意很清晰,降低快递成本,增加站点收件和改进派送模式才是其真正目的。

(4)京东商城北京地铁“自提点”模式。2012 年,京东商城与北京京投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方)共同宣布在北京开通地铁便利自提服务。客户可以选择在“自提点”以现金支付,POS机支付的方式提取货物。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快递行业内的具有风向标的大公司已经开始关注“最后一公里”的收发问题,并为之作出自己的尝试。不管是便利店合作还是同地铁运营方合作,其实质都是想借助他们的平台来完成快递“收发”这一环节。这些举措既可以减轻物流的配送压力,又为消费者提供了快捷又便利的方式,使网民购物后更加方便、快捷、实惠。同时,这也是突破物流配送瓶颈的一个积极的手段,将会进一步刺激电子商务发展。

二、广州地铁“最后一公里”快递模式背景分析

1、广州地铁先天优势

广州地铁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1997 年6 月28 日开通,是中国大陆第四个开通并运营地铁的城市。广州地铁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营运管理,现有1 号线、2 号线、3 号线、4 号线、5 号线、8 号线、广佛线及APM线,广州地铁目前总里程236KM(包括广佛线广州段),远期规划有6、7、9、11、14、13、21 号线,长度达600 公里。广州地铁除了覆盖主城区外,已经或者将要覆盖番禺区、花都区、黄埔区、萝岗区、南沙、佛山以及增城等地。

(注:数据来源:百骏地铁线路站点介绍。)

据广州地铁运营总部2012 年的统计数据,地铁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伴随着地铁新线路的开通,乘坐地铁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以上两点都使得地铁站成为网购最合适的提货点,将地铁站点附近商铺引入电商配送模式中承接部分物流业务,可以建立一个覆盖面极广、方便快捷的配送网点,消费者可以选择到方便的地铁站服务网点自提以及寄快递服务,可以在自由的时间为网购消费者提供实物交接及代收货款的服务。

2、“最后一公里 “收发快递的多样式需求

广州作为大都市,经济发展快,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或者是企业之间的商务信件往来对快递的需求都很大。但是收发快递需要等待快递人员上门,时间不准确。比如就我个人来讲,有一阵子经常在凡客诚品购物,但是凡客诚品的如风达快递,送货到家上门时间基本在上午11—12 点之间,这个时候一般没人在家。如果收件地址改为单位,送货时间又到了下班后,依旧没办法收货。这样收发快递时,快递员和签收人经常会错过,所以一个快递包裹有时候要投递很多次,这对于本来就相对供给不足的快递业来说是一种浪费。客户自己营业网点收发快件为网购客户群提供了灵活的包裹接收方案,避免快递送货上门却无人签收。事实上,在国外发达国家,快递公司与便利店等商业机构的跨界合作已有前例。近年来,国内已有个别企业也开始了这种尝试。

重大的节日会促使电子商务需求旺盛,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物流滞后的问题。像“双十一”、“圣诞节”等节日,各大网站都使出各种营销手段争取顾客,创造了一个个的销售额奇迹,2012年,淘宝以及天猫销售业绩达到了191 亿。但是,物流却随之出现“爆仓”,快递变成了“慢递”,客户下单完货物滞留仓库,迟迟到不了客户手里。有时候网上跟踪订单,发现包裹已经寄到所在区域的快递营业点,但是分配上门送货却还要再等待几天,这个是节日物流中最耗时的一段,常常让客户很是不满。如果在交通要道提供自取货物的服务,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一服务。

三、广州地铁“最后一公里”快递模式分析

1、自建网点解决“最后一公里”

从运行模式上来讲,可以由“电子商务企业”比如京东、当当网、凡客等配送自主的企业或者是一些快递公司在地铁内自建网点,由于地铁内商铺的租金比较高再加上人工成本,所以这个方式下总成本会比较高。但是相对来说,可以提供的服务很多。

(1)揽货业务。客户也可以直接至营业网点办理寄件手续,网点暂时保管单据和快件,等待统一取货。这种模式下,客户寄件的时效性、灵活性、便捷性等都更有保证。

(2)收货业务。快递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快递放于我营业,等待客户经过直接取货,在营业点的监控下,也可以提供开箱验货服务。

除此之外,由于网点是自营的,当然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更多的业务。比如暂存业务、同城紧急快递服务等,都可以开展。如果客户渐渐接受了这种模式,还可以提供“网点”附近预约上门收发货等服务。

2、“便利店”收派模式

另外一种运行模式就是同地铁内“便利店”合作,代理“收发快递”业务。像在广州地铁内,7-11 等连锁店遍布还是比较广的。这种模式投入成本低,只需要前期同连锁店谈好合作,利益以及职责确定下来后,业务就可以展开。但是,这种情况下,网店能够提供的服务就单一,比较容易操作的就是代收货款,代办快递包裹的收件以及签收服务。

四、广州地铁“最后一公里”快递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这两种模式中,就收发快递这个最迫切也是最容易的服务,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收货流程(对于客户来讲)

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购买商品,下单时选择自提取货方式,并选定一个网点作为提货点。

客户通过在线方式完成付款或选择货到付款。

卖家向快递公司发出配送要求,然后快递公司将商品运送至指定便利店网点或其他自提点卸下商品。

当货物到达客户指定网点后,由网店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的方式通知客户,并将一个收货条形码发送至用户手机。用户携手机及身份证前往自己指定的自提网点,在专用设备上扫描条形码,并提供身份证信息,即可提取货物。

2、寄件流程(对于客户来讲)

便利店网点同样可以担负包裹揽收功能,有寄包裹或快件需求的消费者,可以自行到就近的网点,办理快件寄送手续,然后将包裹快件交给便利店网点由其暂存,而快递公司每天按时会有专员前来收件,并将包裹快件纳入自己的配送业务,最终配送至目标地点。

通过以上分析,广州地铁“最后一公里“快递模式还是有操作空间的。地铁站资源很多,平台很大,如果能够真正利用起来,对于快递业来说,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服务质量也容易监督,服务会越来越规范。如果能够借助地铁相对空闲的时间段,让其承载起同城货物的运输,那效益就更大,也符合绿色物流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B2C的迅猛发展,快递业的物流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快递服务呈现了很多问题,服务质量跟不上,会出现压件、迟送、漏送、丢件等现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采用“最后一公里”代理收派件的方式,让客户多一种选择,也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对于广州来说,地铁覆盖面广,并且也已经成为多数人出行的首选。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依托“地铁站”开展“最后一公里”收派件的一些物流设想。

模式设想 篇5

作者:漆明,刘英,牛文辉,何琴

【关键词】口腔 医学生 实习临床实践 新模式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等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所以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的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与过去的教学有很大不同,过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临床操作技能上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病人身上完成的。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由于医学生未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临床实践中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是不合法的[1]。这就限制了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国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提出,五年制口腔医学教育仍是我国较长时间内培养口腔医师的主体[2]。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患者信赖的口腔医师,完成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对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1整合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群

目前对本科口腔医学生讲授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其中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临床药物学及口腔正畸学等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有些实验学时不够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学时,节约教学成本,我们设想整合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群,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使各门课程相互联系、交叉融合、相互补充,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遗漏,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充分拓展仿真头模在实验技能操作中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仿真头模系统主要用于牙体牙髓病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实验课教学。为了配合临床口腔医学课程群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想充分拓展仿真头模系统的使用,让学生在仿真头模上进行牙体牙髓、牙周、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等各种口腔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模拟病人口腔环境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各种口腔诊疗器械的正确握持和使用、就诊时医患体位等,熟练掌握牙体预备充填、根管治疗、洁治术、印模制取、拔牙术、矫治器制作等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实验课操

作更贴近于临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避免进入临床实习后出现恐惧心理和束手无策的窘境。

3实行实验室开放

设想课余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主要是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进行口腔基本操作技能练习等,在实践中锻练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动手能力。

4组织口腔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设想学生三年级进入口腔临床课程后,动员和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轮流到口腔门诊学习,安排他们预诊、协助拍X线片、做牙医助手、练习书写病历等。让他们早期接触患者,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利于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提高临床理论教学的效果,对未来的临床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并利用“920爱牙日”、“科普宣传周”等活动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敬老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5构建口腔医学生实习前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新模式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人们根据医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义的,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临床操作能力,即对临床技能的应用,包括病历文件的书写、手术及各类临床操作等,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2)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3)人文关爱及沟通技巧。因为医疗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体,所以医生必须善于沟通,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上述能力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获得,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同样的内容,由于临床思维以及医患关系等不同,可以在对病例的分析速度、结论的准确性以及预后的判断方面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更应注重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3]。因此,我们在学生完成了口腔临床课程理论及实验室技能操作学习后,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训练。具体设想如下:

5.1临床实习前教育

模式设想 篇6

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效用,但真正要成为课程教学的中流砥柱,就要形成使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生态情境中的一环,维系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生态的平衡,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是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命形态的“语文课程学习实体”。

笔者根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生态化模式及其设想.

一、生态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充分凭借自身的信息素养,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合理适用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组织管理教学,指导协助学生学习。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过自身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内化,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内在结构。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活动彼此影响,始终为双方信息化的教与学提供经过自身个体内化整合的意义建构,否则这个过程模式是不完善、无法进入下一次创造和再建构的循环发展。这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不断创造的互惠生长的生态化环境。

二、基本设想

1.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呈现师生共处的知情意行的动态历程

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师生共同的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人际交互活动,是丰富复杂的。

教师和学生应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主体间的知情意行的动态的成长历程。语文学习的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但不是唯一的。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复归教师和学生应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活角色。

整合后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技能的理性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把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激发的潜能、产生的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结合起来,让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充满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

2.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展现师生体验自我生命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程学习认为语文学习目标是知识技能的目标,其过程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新课程的语文课程理论则认为,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关注的一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会经历动机激发和形成、思维活动、心理感受、体悟、探索,等等。在整合的学习中,由于师生的身体、心理、精神高度投入,就会有一种反思、顿悟、个性成长的体验。在体验中,“物为我所内化”,这也正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的课程境界。

3.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营造互惠生长的教学沟通的生态环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学习,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可资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突破了教材、课堂教学设备的局限,使得课堂语文学习沟通呈现渠道多样化、形式活泼化、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相对于以往学生可能掌握语文信息缺乏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强调教育对象的资源性,使得教育的资源总量极大增加。但生态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漫无边际地扩大学习资源,而是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整合可以服务于教学的所有资源,以尽力营造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其中,造就一个师生、生生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形成一个师生互惠的生长性的学习“生态环境”。

4.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成为促进师生互动生成新知的过程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充分运用,大大增加了课堂语文课程学习知识的含量。在认知性的课程学习中,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占据了学习过程的大部分,少部分是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例很少。在开放的、发展性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学习信息,统整教学资源,因而教师个人的知识分量适当地扩大了;学生在获得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的基础上,又通过自身的多个感官、多种方法获得和发现了更深一层的知识,从而递接形成了新的知识构架。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或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只有构建体现教学双方平衡生长的学习生态环境,信息技术才成为课程学习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才是真正融入了课程之中。◆(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模式设想 篇7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专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的场所, 包括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它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建筑, 还设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

通常来讲,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 一些较大规模的养老社区会选在城市近郊或郊外, 通过选择低密度开发形式来实现与郊外环境的相互协调。在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合理分区, 保证各自独立性, 避免相互干扰。开发大规模综合型养老社区, 完全可以考虑分期建设, 例如先建自理型养老住宅和部分服务设施, 并且预留出一定发展用地, 等整体条件成熟后再建护理型养老公寓及相应配套设施。

模式2在新建大型社区中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楼盘时, 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 这种开发模式有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客户群, 顺利走产品差异化路线。由此, 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 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具体开发时, 一方面应注意将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另一方面要控制养老组团规模, 尽量划分为多个小型居住组团, 以营造社区归属感。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类型, 主要有老少户住宅、老人专用住宅、养老公寓等。老少户住宅, 是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 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 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居住。老人专用住宅套型, 是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 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养老公寓, 则通常为社区中专门的楼栋, 其居住对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护理的老人。在规划设计时, 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 一方面人员、车辆 (例如救护车) 出入方便;另一方面养老公寓底层可以设置商业或公共设施, 兼顾房地产投资与对外经营, 同时便于对养老公寓单独管理。

模式4成熟社区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据资料显示,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城区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困难情况。以北京市为例, 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 老龄化程度严重, 但城六区的养老床位数量却低于远郊区县, 可见城区养老设施的需求迫切。城市社区往往年代久远, 周边配套设施成熟, 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但是社区周边用地资源紧张, 尤其一、二线城市可谓寸土寸金。因此, 有效的开发模式是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 既可以利用零散地块新建, 也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 (如旧诊疗所、宾馆) 改建等方式建设。在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这种开发模式投资相对较少, 同时易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设置养老设施

当下, 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让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联手。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色在于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 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令老人感觉居住其中非常有安全保障。

另外, 还有一些医院直接划分部分闲置床位, 用于开办医院内部的养老院, 这样既能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又能满足一些需要护理程度较高、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收容或服务的重病老人。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创新模式, 这在日本十分常见。它不仅能满足老人渴望与儿童相处的亲子心理, 还可以将养老设施和幼儿园统一建设、规划、管理, 节约建筑与和管理成本。幼儿园在居住区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托设施类似, 若将这类养老机构与幼儿园完美结合, 则可以更好实现社区内部的和谐紧凑, 同时圆满完成单一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结合的养老社区, 也是受时代风靡的产物。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继续学习、发挥余热, 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邻近大学周围, 并让老人免费享受部分教育资源, 将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吻合。养老地产项目开发, 除了硬

件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营造, 还应从老人精神和价值需求方面考虑, 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追求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真正实现自我上进的价值。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开发养老居住产业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 也不失为一种新型创意模式。目前, 市场上有开发商正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同时, 加入老年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理念。这类养老项目, 多会选址在具有优美风景资源及特色文化风俗地区, 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此类项目用地规模较大, 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容易形成分散, 规划时要将养老居住产品集中布置, 就近搭建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管理成本, 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障碍等困难。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投资商业地产, 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对于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 他们希望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 同时更需要优质医疗与护理资源。特别是高端养老客户群, 他们具备相应经济实力, 能够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此时, 在繁华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 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诉求。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昂贵, 开发商通常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 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建于一栋高层建筑中, 只需设计时专门为不同人群规划独立出入口, 以便集中分配、单独管理。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当今某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 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养老压力。例如欧洲国家, 其养老服务成本很高, 因此希望在劳动力相对低廉国家拓展市场, 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 令老人在健康年龄段来这养老。对我国而言, 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护理技术与管理经验, 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某种程度上还能促进就业、拉动消费。

模式11联手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

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 或者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模式也非常可行, 但要注意将其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与“中国特色化”。虽然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成熟, 但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完全相宜, 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外国老人差别较大, 必须适当转化方可运行。例如我国老年人居住习惯重视房间朝向与节能, 喜欢南向、阳光和自然通风, 不习惯长时间使用空调。这些因素都会对养老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模式产生影响, 如果直接生搬硬套, 容易产生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投资养老地产

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不再新鲜, 从险资特征来看其资金规模大、回报低、周期长, 比较适合投资养老地产, 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 保险业可能成为养老产业的重要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将护理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 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 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 并最终获得全盘成功。可以说, 这些企业在最初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人脉, 才是项目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如今最为新锐的养老地产模式, 是个别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项目。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资源优势, 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异曲同工之处, 很多经验都能直接运用到养老设施的服务管理中;另一方面也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 将其变身为新型养老公寓, 并打造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的分支项目。

模式15旧国有资产盘活改造老年设施

常变常新, 是投资风向与基本规则。如果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 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也堪称一项养老创新。这些国有资产大多所在区位较好, 在城市中的分布合理均匀, 适合进行规划与改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 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很可能逐渐空置, 将它们适当改造为老年公寓也是势在必行。

模式设想 篇8

1. 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源自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构建主义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研究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到了八十年代, 随着学习者自主性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及外语教学的日趋交际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共识。“自主学习”的概念越来越为广大语言教学研究工作者所熟悉和接受。在探索如何提高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过程中, 有关“自主学习”的概念对语言教学研究意义重大。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目前主要有如下观点:

Holec (1981) 认为, 自主是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其中包括确立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要靠后天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Cohen撰文指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 (Cohen, 1998)

Little, D. (1991) 的解释是:“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 进行批评性思考, 作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Huttenen (1986) 提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 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Gardner, D.&Miller, L. (1999) 认为自主语言学习 (self-ac cess language learning (SALL) /autonomous learning) 是一种语言

学习的方法, 而非语言教学的方法。

Wenden (1998) 指出, “学习自主性被认为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先决条件”。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行为主义学派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与自我强化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依关系”, 认为“自主学习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子过程”。

原苏联维列鲁学派把自主学习看成是“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

尽管定义及解释不尽相同, 但从上述文字中不难看出,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及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特征。

2. 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自主学习的具体内涵及特点目前主要有如下解释:

施慧英、赵建华 (2005) 两位学者认为适合中国实际的学习者自主性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学习责任心, 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 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现有的语言能力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 (3) 能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内容; (4) 能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并能根据使用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 能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及其学习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学习技巧及策略的使用情况; (6) 能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Dickinson (1993) 为了进一步阐述自主学习的含义, 他列举了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学习者的动机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 “需求”又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 (1) “学习者需求分析”, (2) “任务需求分析” (Abbott, 1978:99) 。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Zimmerman教授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 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 (1) 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2) 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 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 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3) 强调自主学习者指导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

Broady和Kenning (1996) 则认为, 学习者自主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责任、不依赖教师的学习以及自由选择。

3.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上述有关“自主学习”的定义以及对定义内涵和特点是就学习者整体而言。然而, 由于学习者年龄层次及学习阶段的差异必然注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也不同。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解释为: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约束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具体而言, 大学生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对自身的学习效果作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

第二, 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有效监控和管理自身的学习进程;

第三,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坚持不断从事英语学习;

第四, 能在教师指导下借助于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查询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资料等。

4.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设想

有学者曾经对入学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作过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1) 82.5%的学生提到在大学空闲时间多了, 却不知道如何安排利用, 不知道学什么及怎么学。 (2) 66%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外语学习计划, 更谈不上调整学习计划了。 (3) 71%的学生对外语学习策略了解甚微, 缺乏策略使用意识。 (4) 78%的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薄弱, 被动听课现象严重。 (5) 80%以上的学生不会监控自己学习的行为, 不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 (施慧英、赵建华, 2005) 。显然,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其必要。如何在大学英语教改的潮流中具体贯彻和实施上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根据《教学要求》的精神, 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建立适合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语言学习平台。

Esch (1996) 认为, 促进学习自主最重要就是为学习者提供环境和机会, 使其拥有某种程度的独立。环境因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之一。《教学要求》提出建立基于网络的新型多媒体教学模式, 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硬件条件和教学学习软件是保障。有了这种保障, 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教师才能有效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与指导。具体来说, 这种自主学习的语言学习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包括自主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如课堂学习资源、工具资源、作业资源、自我测试资源、视听说资料库等;测试平台:主要是网络课程大型测试的试题库。建立上述平台特别是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就有了真正独立自主自觉学习的语言环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以及教师的要求开展自主学习。

第二, 科学管理和监控自主学习的进程。

有了适合的大学英语语言自主学习平台, 还要注意对自主学习的管理和监控。上述调查结果充分表明,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即使有了自主学习的语言环境, 如果教师放任自流, 片面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终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会很理想。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放任自流。因此,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对其学习过程实施科学管理和监控。比如, 在课外,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平台的功能, 及时通过平台发布自主学习的任务, 并通过软件设定学生的学习进程、测试学习效果、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内容、统计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式来强化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三, 课堂突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 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 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对未来的影响。不少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把1/3的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 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训练和了解。按照《教学要求》的精神以及今后考试的趋势, 在教学中应强调和突出对学生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工具。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记忆英文单词多数采取大声朗读和重复读音、拼写及汉语意思的方式, 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教师如果能体现学习策略教学, 训练效果就不同。比如词汇教学中采用分析词语构成, 让学生用所学词语解释新学词语, 听写时只报听写单词的解释, 并挑出10-15个重点词语写短文, 锻炼写作, 学生普遍能较为充分地利用所学词语进行写作, 听写准确率大大提高。课文学习时淡化语言点教学, 强化语言篇章教学、阅读技巧训练等,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就能提高。

第四, 及时转变师生角色, 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在上述调查中完全可以看出,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与其在课内外的角色不无关系。我国的广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学习模式, 教师占主导, 学生被动听。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提出就是要改变师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 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借助于网络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资源搜集学习资料, 练习学习内容, 课堂组织检查或组织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英文小品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第五, 改变考核方式, 进一步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教学要求》建议大学英语教学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估 (占总评的40%到50%) 和终结性评估 (占总评50%-60%) 两部分。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客观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 并改变一次性评估忽略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努力的因素。过程性评估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作为评估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发言记录等。这样一来, 学生会因为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自觉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第六, 加大自主评估的力度, 促进自我监督能力。

在过程评估中除教师评估之外还要有学生的自主评估,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根据《教学要求》的建议,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发放评估表, 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课外作业, 如单词记忆、课外小组集体学习、自我监督等, 首先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自评, 然后小组同学互评, 组长评议, 最后教师进行抽查评议。有了这样的评估机制, 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自然逐步提高, 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定期、定量合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并及时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8.

[2]Esch, E.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ethods.In R.Pemberton et al. (eds) Taking Control: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35-49.

[3]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www.tajyw.com.

[4]华维芬.关于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调查报告[J].外语界, 2003, (6) :43-48.

[5]施惠英, 赵建华.论外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6]陈晓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www.jyztzx.com.

模式设想 篇9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自2009年6月启动以来, 发展态势一直保持着良好。按照《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的要求, 44个城市、2000余所中小学校被确定成为首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布局城市和定点学校, 在今后几年内将对高中和大学阶段逐步展开校园足球活动。经过3年多的不断发展, 到今年年初已有48个全国布局城市、3个试点县或县级市和5个省级校园足球单位, 约3000所中小学、110多万在校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中来。

2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主要采用全国领导小组—省市领导小组—区县领导小组—定点学校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看似衔接紧密的管理模式,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 即责、权、利相脱离, 导致了管理过程中的“缺位”现象, 最终造成管理的低效率。在我国现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 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及裁判员的培训由分属于体育系统的足协负责, 而球队的组织、教练员分配以及活动的参与则由分属于教育系统的学校进行, 这就造成了足球分管部门与校园足球的参与者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 从而使学校的成为了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直接决定者。然而据调查, 仅有38.7%的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校园足球培训班, 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此并不重视, 加之教育职能部门管理积极性调动不足, 同时足协自身受到有限的管理职能的制约, 这无疑会影响指令的执行和落实。

2.2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校园足球正是在体教结合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的校园体育活动。然而校园足球自2009年启动以来, 是以“体”为主导还是以“教”为核心, 是普及层面的大众足球运动推广活动, 还是提高层面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难发现各级管理部门工作的重心明显倾向于“教”和“普及”。其主要表现是, 在校园足球活动的筹备和组织过程中, 偏重点在于参与学校的和人数的多少, 而不在参与队伍中学生的潜力的好坏。这直接导致了各地校园足球联赛期间规模大而无序, 学生多而不强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在校园足球启动至今的几年时间里, 在定点单位中有组织的群体性课外足球活动非常少, 甚至有10%的定点学校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学生喜欢足球便自己玩, 学校未进行引导, 而且70%以上的定点学校在参加校园足球活动之后, 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时间和人数并无明显增加。这种对于校园足球活动重在参与, 不计得失的动机, 也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低成材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选拔体系有缺失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 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各自的优势与资源, 共同负责、共同培育, 同时依托学校建立人才培养主渠道。然而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中, 并没有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起合理的、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竞赛制度, 在活动的开展中也缺乏有效的优秀人才发掘体系。由于缺乏合理的竞赛组织制度和硬性要求, 导致校园足球活动中的比赛成为一项课外体育活动, 在不计较比赛结果的情况下单方面弃赛甚至双方同时弃赛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体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选拔机制, 导致校园足球活动越做越大, 却没有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2.4 保障制度不健全

校园足球活动是一项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牵涉面较广, 这就使得现有政策和制度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存在问题, 尤其表现在资金保障、教师 (教练) 资源、球员发展等方面。 (1) 按照《规定》要求, 原则上各试点城市应按不小于1∶1的比例进行经费配套, 以保障校园足球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但实际上大多数地区并没有按要求来严格执行, 从而导致活动经费不足, 活动过程简单低效, 活动本身缺乏有力保障。 (2) 学校足球教师 (教练) 数量短缺及教学水平不高是教育系统较为突出的问题, 而体育系统闲置的优秀足球教练员及退役运动员等专业足球人才, 却因学历水平低及学校教师编制等限制而不能进入学校, 个别以外聘形式进入学校的教练员则无法享受正式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 导致教练员生存问题得不到保障。 (3) 在现行教育制度的羁绊下, 升学率始终是教育系统、学校领导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家长最问题是踢足球会占据孩子大量的课余时间, 从而减少学习时间, 影响学业成绩。在这种体制下,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未来得不到保障。

3 解决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问题的策略及发展模式的设想

3.1 建立教育-体育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

校园足球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体育部门在技术、资金、赛事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能够有效地担任校园足球活动的主导者, 而教育部门则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 能够有效地组织、发动学生参与大型体育运动。因而由体育部门策划和管理校园足球活动, 由教育部门广泛组织学生教师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来。因此建立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配合、学生家长支持、社会舆论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 共同搭建一个完善的组织平台, 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关系, 构建“三结合”的培养模式, 有利于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3.2 明确以后备人才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校园足球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除此之外, 校园足球对于增加我国足球参与者基数, 选拔优秀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和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有着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校园足球不同于其他以学校为主导的培养兴趣和锻炼身体为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它是体—教部门共同组织的充分融入校内体育并在学校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的活动, 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足球参与人口的增加和足球运动的推广普及,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足球后备人才。因此校园足球的目标应该是先普及后发展, 以普及带发展的递进关系, 而校园足球本身也应该是以普及足球运动运动为手段, 以培养后备人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3.3 建立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是在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主导下尝试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发掘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 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分工不同, 其根本目的也是不同的。教育部门以组织学生的广泛参与为目的, 突出活动的“大”, 而体育部门则是以组织合理的竞赛体系, 结合社会资源, 发掘优秀人才为核心, 突出活动的“强”。所以在已有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基础上, 体育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 组织校际之间和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之间并行的竞赛体制, 增加比赛的竞争性, 提高比赛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资源, 发掘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从而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 夯实足球运动的社会基础, 推动我国足球运动在普及中不断提高。

3.4 完善校园足球活动保障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是“体教结合”的一次新的尝试, 由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领导, 但是仅仅依靠体育与教育部门闭门造车式的活动体系必然难以对资金、师资和球员的发展做出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和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跳出传统的体育体制和教育制度,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并与职业足球俱乐部紧密相连, 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基础上为校园足球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势必能够逐步解决现阶段校园足球活动中出现的保障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花楷.转型期我国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0-11.

[2]李卫东, 张廷安, 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5 (5) :22-25.

[3]孙一.中日韩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 (4) :60-65.

[4]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15-516.

[5]陈海翔, 金志扬.不回归校园, 足球就没戏[N].新闻晚报, 2011-08-15 (2) .

[6]侯珂珂.校园里能否诞生中国足球的“明日之星”[N].光明日报, 2013-03-01.

模式设想 篇10

一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 规定专任教师一年内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在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锻炼, 提高实践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与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形成校企互动、共享共赢机制。

根据教师发展情况, 实行分层施训策略缩短“适应期”, 强化“成长期”, 加快“成熟期”, 建立健全中青年教师的三级培训机制, 主要内容为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深造、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丰富教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1. 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按不同要求培训

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要求的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在职培训要求的侧重点也应根据所教课程的类型有所不同。基础理论课以符合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因此, 在职培训应以专业理论知识的深造为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以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为度, 要求教师能传授实际知识和经验。职业实践课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 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培养。这两类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 应以增强教师实际教学的能力为重点。

2. 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

本专业教育培训的对象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的专业技术规律的理论, 也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 教师应随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 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组织和研究能力, 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应涵盖这两方面。技工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培训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任务, 因此在职培训应帮助教师通晓学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学科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学科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入选者, 在出国研修、国内高访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 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 以促进他们密切追踪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 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药学本科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完成的前提条件。本文将更新教学内容, 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学习指导和教学交流的作用。

1. 注重主干课程建设

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形成特色鲜明的“专而不窄, 宽而有度”的专业课程群。紧紧围绕着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参照中药学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 着重建设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如中药学专业的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多门核心课程, 按照省级和国家标准优化完善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 使之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

2. 优化学科课程体系

充分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增加新兴中药学科课程内容和种类, 形成“主干课程——限选课程——自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协调, 促进的学科课程体系。

目前, 中药学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 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学科。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强化专业特色, 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营销学、中药商品学、药用植物分类学、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新药研究与开发等, 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中, 这些学科课程更能体现新兴中药学的突出特色, 可作为特色的新兴学科课程。

3. 优化课程比例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对中药学学科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删除一些与中药学不相关的课程, 而针对于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学科主干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 尤其是实验教学学时总数应大幅增加, 争取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1∶1,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采用仍是“一张考卷决定一门功课优劣”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将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得较好, 考试能得高分, 也通过了一些等级考试, 但学生缺少具体的运用操作, 实际水平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以至于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考试作用淡化, 期末考卷成绩仅占一门功课的30%, 考题以考查分析理解综合能力的问答题和事例分析题为主;平时学分占30%, 主要包括个人课堂提问的主动性、提供文献资料的多少及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实践成绩占25%, 以学生自主性实验设计的应用性高低为主;另外25%为替代学分, 如本门功课的创新性竞赛奖、发表论文及发明设计等均可作为替代学分。这种科学评价体系能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卢萍、朱鑫、王宪龄等.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医药教育, 2011 (28)

[2]仇佩虹、林丽、叶发青.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1 (5)

模式设想 篇11

关键词: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这一门学科感到厌恶和恐惧,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中职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种教育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它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教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育方式更新上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实际收效甚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职数学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在普高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压缩与删减,难的不教,剩下课本中的基本公式、运算和例题,记得住、会套用就可以,就连学生也不重视数学学习,许多学生常常“望数兴叹”,甚至“看到数学就头疼”。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1]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适当的评价系统进行检测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而回到课堂,教师根据评价系统反馈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设想

我在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学对数函数有什么用啊?学直线方程有什么用啊?我在生活中和以后的工作根本用不到。您教的这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除了这一状况外,中职数学教学领域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现状?作为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些现状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觉得很失望?我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改变问题。而现在的学生离不开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部署翻转课堂内容支撑系统。虽然我校校园上2009年就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但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在教学的实际使用和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只有少数的优秀教师在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与翻转化混合模式教学。既然已经有翻转课堂教学的雏形,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敏感,为此,我瞄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2]这一研究方向,目的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3]已具有的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构建翻转课堂,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把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平台翻转为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进行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

1.进行网络课程的创建与教学管理

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要具有系统身份的“管理员”、“老师”或“学生”用户,在被管理员授予某些角色、权限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的操作,主要分为“课程管理”、“课程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班级管理”和“学习中心”五大部分。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创建课程、导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创建班级、发布课程资源、完善评价反馈系统等这些准备工作。

2.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

基于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学生学情分析,我从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问题形成、课上内化知识三大模块,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与评价及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出如下翻堂教学模型[4]。

(1)课前自主学习模块——载体

该模块由课程内容(导学案)、课程资源(微课)、自主检测(在线测验管理)组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首先教师对要上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前期设计、录制、编辑和剪辑等,教师再上传导学案,学生通过下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学。导学案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理清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由于教师授课环节改为课堂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缺少教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效果。所以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以微课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授课视频的长度为3分钟~8分钟,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满足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需求。微课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很高,所以知识点要明确,尽可能地细化各知识点,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教师自主开发的微课更能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学习微课之后,学生自主完成“在线测验管理”中的两三个练习题自主检测所学知识。练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实现向新知识的过渡。

(2)问题形成模块——桥梁

课前自主学习虽然在课外实施,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空间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答疑或交流论坛讨论组进行发布,教师、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解决学生发布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论坛讨论式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授课资源的片面和机械性的缺陷,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模块是联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教师课上点拨教学的桥梁,只有构建好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的教学,有效地将“知识传递”转变为“知识内化”。此时的重点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中觉得困难的地方,由原先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线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教师也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薄弱知识等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学习。

(3)课上内化知识模块——主阵地

虽然课前自主学习的活动主体为学生,但课堂无论怎么翻转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无论学生怎么“自主”都必须有教师的“点拨”,课上应该是知识内化的主阵地。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将整个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和统一的讲授,解决学生课外视频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其次是协作式探究学习活动。探究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与师生合作探究两种形式,生生合作探究阶段,根据存在问题的类型分组,由各组组长负责主持,简要回顾课前自主预习内容,掌控本小组成员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由本组讨论解决,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交老师,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师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为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提交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个性化的指导。通过作业练习、小组项目、反思总结,使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次是学生经过课前课上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进行成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察觉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为教师的问题模块提供更有益的素材。

反馈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基于对小组的合作、任务的完成、成果的展示、检测的结果等进行适时性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不足提出改进、优秀进行表扬,不断激励不断引导。课后在形成性考核中体现学习过程要求,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作出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四、实施翻转课堂中感触

在基于学校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的尝试过程中:(1)明显地感觉到翻转课堂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活力,通过平台的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生观看视频的轨迹及完成作业的程度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显示出来,教师可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进行督促,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3)在课程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测评反馈,学生自主检测所学知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课程资源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资源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不足以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翻转课堂的高效实施需要足够多的优秀微课,而目前制作的微课偏向主干知识的讲解、制作的画面一般单调、语调平淡、枯燥乏味,交互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学习,降低学生的自主性,即使学习中存在问题也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达不到知识内化效果。

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基于学校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多参加各种信息化培训。希望更多的教师尝试这种教学模式,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新型技术教育,2012,(9):18.

[2]林才英,赵杨.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3]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

模式设想 篇12

1 研究对象

本院2006级护理本科生59人, 高中起点, 男生5人, 女生54人, 年龄22岁-25岁, 所有学生都在三级以上医院进行毕业实习, 并在结束临床毕业实习后, 返回学校参加统一的毕业考试。

2 方法

2.1 毕业考试的原则

2.1.1 以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实习计划为依据;

2.1.2 考试体现综合性, 包括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应用能力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全面考核;

2.1.3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考试综合能力测试要求, 力求与护士执业考试接轨;

2.2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2.2.1 理论综合考试

采用闭卷笔试方法, 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同时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以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基本内容为蓝本, 包括《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 题型采用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中的A1和A2型题, 二者的比例为1:1从学院题库中随机抽取。其中综合试卷组成比例为:《护理学导论》试题占10%, 《基础护理学》试题占20%, 《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试题各占20%, 《健康评估》、《妇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学》试题各占10%。共200道单项选择题。

2.2.2 综合护理技能考试

考试的方法、内容和形式, 采用三站技能考核法。总的要求是结合口试, 考核学生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如人际沟通能力、应急问题处理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行为规范等。内容包括理论考核的所有应用知识和能力。并模拟真实病房的情景。每站考试时间10分钟, 全场考试时为30分钟, 每位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依次经过各站点接受考试。基础护理技能以模拟人为操作对象, 收集资料与专科护理技能, 则由教师扮演病人角色进行真人实体考试。考前集中培训主考教师和助手, 预先制定每站, 每题的评分表, 各站固定主考教师和助手, 每站的评分结果及时输入电脑, 进行统计学处理。三站技能考核方法包括:

第一站: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取《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16项操作项目, 学生以抽签的形式, 选取一项为操作项目, 教师按评分标准给以打分。第二站:收集资料与专科护理技能, 我们从综合案例库 (选取的比例为:内科与外科护理各占30%, 妇儿护理各占20%) 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100个, 学生也是以抽签的形式, 选取案例, 并对教师进行评估与诊断, 案例中涉及的技能操作, 要求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操作。第三站:撰写护理计划。学生在完成第二站的收集资料及技能操作后, 按照案例问题的要求, 回到指定的教室, 进行书写护理计划。

3 结果

每位学生的毕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即理论综合和护理技能综合, 分别以百分单列成绩。

4 讨论

我院于2006年首次招收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如果毕业考试采取向专科生一样的单一的理论考试模式, 且考核内容仅为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 这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导致学生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 不注重护理技能及应用能力的训练, 违背了我院护理学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培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国内外护理实践表明, 单一的理论考试既不能代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素质的增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因此, 强化考试功能, 使考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符合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整体护理为主线, 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平台, 将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考核方案中, 建立既具有突出专业特点, 综合性强, 可操作的毕业考试模式。

我院护理学本科的毕业考试内容体现了护理学科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理论综合考试中, 我们调整卷面题型和结构, 取消了以往的概念、填空题、简答题题型, 应用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 在护理技能考试中注重对护理操作技能, 人际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考核, 从而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我们认为, 综合性毕业考核模式,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毕业考试的模式也引导学生重视临床实践, 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引导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重视护生护理技能的规范化训练[3]。今后在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贯穿以问题为中心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逐步完善毕业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斗玲, 汪娩南, 陈丽华等.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6, 20 (14) :807.

[2]韩斗玲, 汪娩南, 陈丽华等.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9:603.

上一篇:中国革命文学下一篇:排气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