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精选7篇)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1
一、行政许可撤回程序概述
行政许可撤回, 或称行政许可的废止, 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 终止某合法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并加以废止的行为。1可以撤回的行政许可必须是:该行政许可决定成立之初并没有违反程序法或者实体法的规定, 但却因为客观情况变化, 继续维持该行政许可决定的法律效力, 已经不利于保障公共利益, 从而使得该行政许可丧失了妥当性。此时, 行政主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废除此种行政许可决定的法律效力, 撤回该行政许可决定, 其法律效力自撤回之日起废止。在撤回之前, 该行政许可决定依然有效。而行政许可撤回的程序, 是指要撤回上述所说合法但已经缺乏妥当性的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定程序, 包括撤回行政许可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等。由于行政许可的撤回可能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那么行政许可的撤回程序必须有严格的限定, 否则行政许可的撤回就缺乏合理性和可可操作性。
二、我国行政许可立法对行政许可撤回程序的规定
我国《行政许可法》使用了“行政许可的撤回”这一概念, 该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2”。这一规定使行政许可的撤回与撤销区别开来, 并明确了行政许可撤回的原则和条件。行政许可的撤回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或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二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三是应当给予行政许可相对人补偿。这是行政许可撤回的前置性条件, 也可以说对行政许可的撤回作出了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既要符合法定的理由, 同时给行政相对人予以补偿。但是当前对“公共利益”的认定在实践和理论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 在实际执行中很容易造成滥权, 与行政许可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相违背。缺乏对公共利益统一的认定程序对行政许可的撤回来说, 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
对于行政许可撤回的具体程序, 《行政许可法》仅在监督这一章提到:行政许可依法被撤回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3但对撤回行政许可方式、顺序、期间, 目前我国行政许可立法还没有相关规定。行政许可撤回也可以说是一项具体行政行为, 理应依照行政行为的撤回程序,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行政程序法》, 也缺失行政行为撤回的程序性规定, 因此可以说在行政许可撤回程序方面, 当前的立法是空白的。当前我国行政法领域主要是维系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行政许可撤回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是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而保障公共利益的一种侵益性行政行为, 应当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进行规制。程序性规定的缺失或者不完备, 都容易造成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肆意扩大, 从而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规制行政许可撤回程序志在必行。
三、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建议
真正落实行政许可撤回制度, 遏制政府权力滥用, 需要构建一个完备的行政许可撤回的程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1. 行政许可撤回的补偿规定。
行政许可法规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但是在行政许可领域,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行政补偿标准。因此有必要在行政许可立法中增加补偿的操作性规定4。可以从补偿的条件、范围和补偿请求权的时效这几个方面规定。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在这一方面作了规定, 我国的行政许可法也可以借鉴其做法。
2. 增加听证程序。
既然撤回行政许可的行为是侵益性行政行为, 那么对它进行程序上的规制是有必要的。而在行政许可撤回的法定程序中, 很多国家都选择听证程序作为其必经程序之一。而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四十七规定了听证程序适用的具体情形, 而不论何种情形, 听证程序都只适用于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前, 而不是在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后。在行政许可撤回作出前没有经过听证程序, 就意味着没有给行政许可相对人提供一个机会阐明自己受保护利益的机会, 也没有给行政主体一个根据比例原则认定“公共利益”的机会, 而给行政主体恣意妄为提供了便利, 从而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3. 行政许可撤回的期限规定。
许多国家 (地区) 都对行政许可的撤回的期限作了规定, 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的撤回期限是1年, 而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规定的撤回期限是2年。5而我国没有规定撤回期限, 那就意味着行政主体可以依其意愿撤回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决定。此种做法侵害了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 违背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初衷,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 因此, 有必要规定行政许可撤回的期限。
摘要: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撤回这一制度, 但对于行政许可撤回的具体性程序规定在立法上并没有得到明确。本文将从我国行政许可撤回程序的立法现状出发, 来讨论如何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关键词: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参考文献
[1]李诗林.论行政许可撤回的说明理由制度.西部法学评论, 2008年第4期
[2]《行政许可法》第八条
[3]参见《行政许可法》第七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 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 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 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三)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四) 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 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五) 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4]王太高.行政许可撤回、撤销与信赖保护,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2)
[5]郝静.行政许可撤回的法律规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行政许可法实施新理念 篇2
关键词:行政许可;惯性思维;行政许可权
一、行政许可法实施理念问题及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将满11年,在我国法治化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的准人证则是行政许可法,它调解着市场主体与公权力的关系,但是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腐败、刁难群众等现象却频繁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行政许可施行项目可以交给市场进行规制,但中央政府和政府都进行了严格的行政许可,束缚了相对人的手脚和效率。
(2)有的行政许可项目中央政府已经取消但政府照常执行或者“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等等。
(3)行政许可权力的具体运用单位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层层设卡”等耽搁时间、浪费资源和精力;其表现为行政许可执法人员对许可相对人划分等级,社会地位较高的自然人和法人代表许可审批效率高,服务好;而对于初创业者等主体百般刁难,态度蛮横,工作积极性不高。
(4)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常常处于“救火”的状态,出现问题时才启动预防机制,产生严重后果之际才严把许可关卡等等。
二、行政许可实施惯性理念的法理分析
在行政许可施行机构谋取固有利益的驱动下,常理讲,执法机关依法执法,即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范实施,但实际中下级执法机关除了按照许可法规定办理以外,还要积极保证上级机关下移的任务以及同级机关机构流转的任务,最后还要保证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尤其本部门的利益更为重要。前两者所交给的行政任务无法避免和更改,然而要保证自我利益,可以在本部门行政许可具体实施环节和过程中进行利益链延长,也就是所谓的“吃拿卡要”,层层设卡,面面申请,环环许可,与其说是整个实施机构对其既有的权力的依赖和迷恋不如说是其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在“作祟”。由此可见此种情况下行政许可实施效率大打折扣。此外,行政许可实施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工作理念等也都会影响其实施效率和效果。
三、行政许可实施理念的转变
首先强化行政许可权设立的法定性。关于行政许可权改革,应顺应行政审批取消和下放的潮流,该合并则合并,该取消则取消,该裁剪则裁剪,相关机构保持主要环节的职能和权力,“引入竞争性原则,还权于市场……加强社会自我管理,还权于社会……强调公民的自主性优先,还权于民”
依法设立行政许可权还必须对内行政许可项目严格管控。一方面是许可项目的调整和执法机构的调整同步,合并、取消、裁剪和抓主要项目;另一方面是对行政许可项目在省内各地市上的分配进行严格彻底的清查和监督。比如有的地级市政府擅自制定的无法律依据的文件决定等比如“红头文件”、“会议决定”等。比如有的县乡政府在实施行政许可中利用行政许可进行乱收费,通过严格管控各种行政许可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遏制行政许可乱收费现象。
其次强化行政许可实施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建设。除了传统的会议和通知决定工作机制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政务、网络媒体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等保持信息随时顺畅地沟通,这样利于发现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行政相对人也便于和许可工作人员沟通。
另外,加强讨论、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阳关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很多学者也倡导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但是我认为信息不仅仅需要公开,而且要互动起来,交流起来,交流的主体应当包括参与行政许实施的各方当事人和有相关关系的人。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3
关键词:民用飞机,咨询服务,行政许可
一、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概述
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咨询服务主要指的是民航企业与咨询公司签订合同, 由咨询公司负责对民航企业所提出的技术性课题, 提供建议或解决方案。它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 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审核、招标任务书的拟定、产品的设计或者改装、设备的购买, 项目的监督指导等。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技术比较落后, 也缺少解决技术课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故而他们须聘请外国有经验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这样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 并且也可以节约成本。
二、我国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发展与状况
我国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咨询服务产业在我国的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 直到2011年, 我国才仅有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等几个专门从事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公司, 这些公司也主要接受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机场集团公司及其他业主的委托, 开展民航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咨询、技术咨询、工程项目管理及课题研究等工作。从总体来看, 我国咨询服务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咨询服务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相对应的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发展状况也非常缓慢。目前我国仅有《民用航空行政许可工作规则》中对行政许可问题作了一个统领性的规定, 还没有出台一个具体规定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法规。
三、我国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问题分析
(一) 行政许可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在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立法上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上只有《民用航空行政许可工作规则》这一统领性的规定, 咨询服务的相关性规定较少, 相关性条文不具体, 这直接导致在现实的操作中行政许可设定混乱, 程序不完善, 直接制约着我国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产业的跨越与发展。
(二) 行政许可的设立条件不具体、标准不明确
行政许可的设立有的过于宽泛, 有的过于苛刻, 使得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且办事缺乏公开化、规范化。行政许可的程序不完善,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可的混乱。这些不足直接制约着我国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发展, 行政许可的不力导致了咨询服务企业在质量上的良莠不齐, 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步伐。
(三) 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管不力
行政许可往往只与利益挂钩, 审批机关往往只享有权力, 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许可的事项缺少经常行的监督, 导致不符合条件、资格的企业得到了行政许可, 而对许可人的违法活动又没有得到有效的查处, 许可权的无作为与乱作为, 无制度和组织约束, 严重扰乱了咨询服务行业的经济秩序。
四、完善我国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对策研究
借鉴美国及欧洲国家关于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咨询服务行政许可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目前该行业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应与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 首当其冲的是大力完善我国在咨询服务方面的行政许可立法工作
加强咨询服务行业的行政许可立法, 加强咨询服务行业的行政许可细化工作, 让法律法规来规范民机咨询服务产业的发展, 并且加强对已经获得行政许可企业的监管, 不能只顾许可, 不重监管, 造成监管缺位, 这样以来, 才能促进我国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咨询服务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 在行政许可的设立中, 要注意正确界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领域
要注意处理好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市场经济自我管理与调节的界限, 凡是属于市场经营主体自我管理的范围, 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问题, 政府部门不应该多插手, 所以我们在对民用飞机咨询服务产业进行设立行政许可的时候, 要注意界限, 既不可设立过多的冗繁的许可程序, 又不能管理的过于宽松, 把握住一个度, 这是对完善民机咨询服务行政许可的一个重要要求①。
(三) 要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制度
目前, 我国现有的民用飞机咨询服务产业的咨询服务行政许可不但不健全, 而且存在着许可事项多、行为不规范和监管不力的弊端, 已成为有些部门、领导干部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条件。所以我们在改革行政许可制度过程中, 对那些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予以保留, 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消和调整, 做到依法许可。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我国民用飞机的咨询服务行政许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要加大对行政许可的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 完善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行政许可的运行不是孤立的, 而是出于一国整个法制环境和法律体系之中。对其监督不仅仅依赖于改善和净化整个执法环境, 而且需要增强公民的自身权利观念与民主意识, 加强整个社会对行政许可的监督。而且要增强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的意识和执法观念, 提高执法水平, 自觉接受监督。做好行政许可的监督, 对完善我国民用飞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咨询服务的行政许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吉昌, 姜春海.中国大飞机产业组织策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1) .
[2]华润熙.中国民用飞机工业发展中有关问题之我见[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 2000 (3) .
[3]潘振.环境、难题和建议——刍议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若干问题[J].国际航空, 2000 (3) .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4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我们多得不得了的行政审批 当中,缺乏对这些行政审批规范的制约的标准和条件,这样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因此,这 部法律把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作为这部法律的出发点,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制度上来 防止和治理腐败。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件事要跑好几个部门,而法律中规定能一个部门办理的就不要跑好 几个部门,这样起码可以降低老百姓的成本,降低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通过行政审批寻租的可 能。再比如,这部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审批,这就从源 头上防止了行政机关自设权力,从而达到为谋取小团体或者个人的利益的事情发生。所以说 设定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审批都是自己给自己定的 ,自己规定要收多少钱。所以说自设权力没有不腐败的。
再比如,法律对那些需要若干个部门办理的行政许可,规定一定要统一办理。当然这部 法上写的有的是倡导性的,但是我们要努力做到。老百姓办理比较多的事情都可以到行政大 厅里去办理,宁可自己麻烦也不要老百姓麻烦,防止通过繁琐的手续捞取好处。
再比如,无论是地方法规也好,行政法规也好,在设定行政许可的时候都必须要明确设 定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要求必须明确规定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条件 、程序。这条规定的重要性是很强的,什么样的审批,对审批机关有什么样的约束,基本上 是没有的,这个法对这方面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允许申请人,也就是老百姓不到现场 去提交申请书,可以通过信函等其他间接的方式,这句话虽然很普通,但是影响很大,减少 了见面的机会就减少了权钱交易,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这项制度是反复论证后,觉得应 该在这个制度中增加规定,而且也制定了相配套的制度。
行政许可原则上在20天内就要做出规定。拖延期限也是一个很容易捞好处的方式,单这 个过程就可以给办理人带来很多的利益。再比如,现在的行政许可法规定,所有实施行政许 可的工作人员不得向被许可人也就是申请人提出任何意义上的要求,我们叫索取或者收受财 物,也不可以谋取其他的利益,利益的范围比较广,都包括在内。
另外,今后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明确了收费的才能收费,其他的都不可以规定收费。 我们明确规定需要收费的寥寥无几,没有几个。如提供一个表格规定不收费,有的人对这句 话有异议,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文本的可以提供,但是不可以收费,就 好象到银行存款,去邮局邮寄东西一样,汇款单不收费。
最后还有一个规定,也是这部法律的特色,就是实施行政许可的所有行为都要承担法律 责任,不按照法律规定实施,最后出了事要进行处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责 任。法律责任共十条,其中有六条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规定。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5
目前餐饮服务行政许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安全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宣传,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无视餐馆卫生脏乱差现象, 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助长了没有许可证依旧正常营业的风气和卫生不合格餐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无证经营意识普遍存在
部分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业主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监管部门存在抵触情绪, 经营资质不足, 对于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缺乏积极性, 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
硬件设施投入较少
部分餐饮服务经营者有意愿申办许可证, 但受自身经济条件、经营方式及经营规模的影响, 在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少, 不能满足《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中相应的许可标准, 难以成功申办许可证, 部分小餐饮经营单位无法取得许可证又难以取缔的僵局由此出现。
监管困难
由于部分中小型餐饮业业主经营不善, 频繁发生转让店面现象, 由此导致《餐饮服务许可证》业主频繁更换, 且没有按照相应规定到监管部门办理注销或变更手续, 给相关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难度。
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 餐饮服务行政认可准入门槛逐渐提高, 小餐饮业需要多次进行整改和复核, 工作量逐渐增大。在此状况下, 对参与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业务要求及工作态度, 但目前部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且相关人力资源匮乏。
加强餐饮服务行政许可工作的对策
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行政许可审批效能
为规范餐饮服务许可程序,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提高服务意识, 优化行政许可程序, 依法行使行政许可审批权, 保证许可证的申请、受理、核查、审核、审批以及送达等环节公开透明、规范合法。第二, 严格审查申报资料, 重点加强对名称、设施布局、人员管理、房屋租赁、厨餐废弃物管理等方面的审查工作,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出示一次性告知文书, 使办事群众了解达不到标准的地方。第三, 简化审批手续, 执行行政许可“两次见面终结制”, 即第一次告知办事群众需提交的材料和填写要求, 第二次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 告知办事群众对于基本设备、设施现场要求的相关规定, 明确各审批环节时限, 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审批周期, 避免出现办事拖拉推诿的现象。第四, 根据餐饮服务许可要求, 加强行政许可指导, 制作餐饮服务行政审批流程图, 分类制作详尽示范文本, 使办事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许可标准和要求。第五, 严格依据《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许可现场核查表》等相关法律规定及规范要求, 加强现场勘验, 加强对场所环境、布局、消毒保洁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核查, 提高现场核查质量, 对于不符合许可条件的, 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可责令限期整改, 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待整改到位后再发许可证。同时对于“三防”设施的安装、餐饮加工间与操作间的布局等加以指导, 提高审批通过率。如果申请人不按相关要求进行整改, 则不予通过许可, 并书面告知。对于许可审批情况应定期公示, 以便公众查询和监督。第六, 做好审批卷宗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并建立电子档案, 以实现行政许可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第七, 做好许可回访工作, 每个月定期总结分析, 并通过电话回访、现场跟踪等方式了解申请人对行政许可办理效率、办理质量的评价和其对行政许可办理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满意度调查,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加强宣传力度, 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 如电视广播、报刊、墙报标语、宣传资料、知识讲座以及短信等, 面向社会大众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以及食品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使民众对相关知识有基本了解, 以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食物中毒事故意识。同时, 强化餐饮服务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使其明确知道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在从事餐饮服务前应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 承担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责任。
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首先, 对于餐饮服务市场的准入应严格把关, 严格取缔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无许可证餐饮店, 餐饮店没有达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要求则不予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其次, 严惩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重点加强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餐饮店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再次, 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作, 对于无许可证、许可证过期的餐饮店应重点监管, 对其进行相关法规普及, 督促其申报许可证, 以确保合法经营。另外, 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分类管理, 积极创新监管模式, 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监督体系中, 不断强化许可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结语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6
1.1 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
“森林资源, 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 包括竹林。林木, 包括树木、竹子。林地, 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 疏林她, 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 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 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 (1) 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 (2) 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 (3) 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 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 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
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 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 对资产的定义是: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 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 (1) 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2) 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 (3) 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 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资产, 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 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
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着的区别。 (1) 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 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 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2) 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 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 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 (3) 作为资产的资源, 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 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 (4) 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 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
条件下, 进行经营利用, 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 (1) 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 (2) 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防护林) 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是基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 对具体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的抽象与概括, 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一般管理规则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 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 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 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 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 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 必须反省使用资源的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 实施在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 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同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 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 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 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 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 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 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栗而适得其反。
2.3外在性所谓外部性,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超越于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外的外部影响, 即不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 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外在性可分为正的外在性和负的外在性。
3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实践证明, 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育的传统的体制和理念, 是使采育比例失调, 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 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在明晰落实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前提下, 实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与实物量的综合管理,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 科学的管理模式的构建, 是使森林资源资产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
3.1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体在价格、数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到森林资源和林业实行的经济性管制, 主要是行政机关行政许可。
林权证制度:林权证是依法经人民政府登记核发, 由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 林权证式样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书中详细记载了地块范围、面积、林木蓄积量等山场情况和森林资源状况, 明确了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拥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所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属内容。当权属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时, 如林地使用权依法发生流转等, 需要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依法持有了林权证, 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 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 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3.2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 依据植草益对社会性管制的定义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
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焦雨坤李宁 (齐齐哈尔市地产管理所)
摘要:节约建设用地有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从用地标准及规化、建设用地利用率、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等方法, 论述了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节约用地利用率机制
0引言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础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1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1.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 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 核减用地规模。
1.2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 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1.3 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
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能集约用地的要求, 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 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1.4 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 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 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 对超标准用地的, 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 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2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2.1 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
上, 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 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展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 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2 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 坚决无偿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
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 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2.3 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
开发的未利用的地做出规划, 引导和鼓励将适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 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 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 应依法及时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 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 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
2.4 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 在符合规
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 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
2.5 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
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 确需扩区的, 可以申请融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 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3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 健全节约用地长效机制
3.1 深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 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
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 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 (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 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 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 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3.2 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 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
储备土地出让前, 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 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 缩短开发周期, 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 按照有关规定,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 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3.3 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 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 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 督促及时开发利用, 形成有效供给, 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 不得发放土地证书, 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3.4 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
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 (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 , 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 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 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 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3.5 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经营性用地的, 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重新依法出让。
3.6 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 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
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 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 篇7
这个问题一直是行政审批中的一个问题,也是行政许可法立法的一个着眼点。行政审批 改革大的着眼点是我们加入了WTO。大家知道WTO非常重要的原则,一个是法律法规要统一实 施,第二个原则是要实行非歧视性原则。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全国的统一大市场有制度很 难深入下去。比如,目前市场上最抢手的产品就是建材,北京的建材要进入外地,外地的建 材要进入北京,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市场分割、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的现象也讲了很多了。 所有的地方保护,所有的行业垄断,所有的市场分割行为都与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有关,或 者说都是通过审批来达到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
目前在分割问题上,一个是地方保护,一个是行业垄断。在行政许可法当中有明确的规 定:地方性法规也好,地方政府规章也好,不得设定国家统一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资格、资质许可,不得设定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许可。如果这两句还不明 白,后面还有一句:设定的所有许可都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 营活动或者提供服务,也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产品进入本地区的市场。因此根据这个规定, 凡是带有这样一些保护色彩的都在这次的清理行列当中,如果不执行的话任何一个老百姓都 可以进行诉讼,从而达到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目的。
【行政许可法临时性研究】推荐阅读:
行政许可制度研究10-19
行政许可法实施机关10-06
行政许可法考试题10-15
行政许可法的适用范围09-23
学习《行政许可法》心得体会08-24
行政许可法与单行法关系论文10-28
卫生行政许可08-12
行政许可听证制度07-09
行政许可听证论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