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2024-05-12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共12篇)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1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 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个体必须在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 才能掌握知识, 并有效地运用知识。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而幼儿游戏与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有赖于环境的状态和人的状态, 即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见环境对幼儿游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性区域游戏环境是幼儿在园接触最多的环境之一, 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从事有明确目标的探究活动, 在环境刺激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 共同观察, 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才能达到发展能力, 培养探究兴趣的目的。因此, 我们应该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幼儿园游戏环境和主题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游戏环境的主题生成于课程

以往在确定游戏主题时, 大部分是预先设计确立的, 老师根据幼儿的经验特点, 选择一些幼儿较感兴趣的题材内容, 如较为普遍也是幼儿较喜欢的菜场、肯德基店、超市等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的内容也是以老师的主观愿望为主的一些动手区、益智区、语言区等。游戏环境与主题课程没有直接的联系, 比较机械单一。

而现在我们的自主性区域游戏与主题教育内容的联系非常密切, 游戏环境的主题确定生成于课程内容。如在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 经过与孩子们的商量讨论, 引发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主题, 开展了与“动物王国”主题活动相关的‘动物服务诊所’、‘动物形象设计’、‘动物小制作’等自主性游戏, 在动手一条龙、语言区、益智区等也准备了与动物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材料。一走进教室, 就象进入一个动物世界, 到处都是动物的痕迹, 这样的游戏环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动物的“亲密接触”更能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浓厚的兴趣。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在游戏中就能灵活贯通了, 如幼儿认识了老虎、狮子、乌龟、螃蟹等动物后, 在游戏时进行动物小制作就能得到启发, 做出的动物造型也较形象;在当小医生给动物看病时也能根据动物的特点, 配制动物喜欢的食物和药品, 等等, 而且随着主题活动的发展、课程的深入、和拥有的知识经验变化, 幼儿也会主动调整游戏的方法、规则, 有益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二、游戏环境的内容追随于课程

伟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保证和动力。新鲜的事物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反之, 一尘不变的游戏内容会逐渐磨灭幼儿的兴趣, 为了能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我们根据课程的变化而改变游戏环境, 同时激发幼儿对新课程和新游戏的兴趣, 也起到双倍的效果。

如在“我爱昆山”主题活动时, 通过参观、收集资料等活动幼儿对昆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有了一定了解后, 引导幼儿讨论想开设什么相关的游戏, 幼儿的兴趣很浓, 有的说开个‘奥灶馆’、有的说开‘一醉茶楼’、有的说办个‘周庄旅游区’等等, 根据幼儿的设想, 师生一起动手将原先“动物王国”主题时的‘动物制作区’改变成做‘奥灶馆方便面’;将原来的‘娃娃家’和‘动手一条龙’联合改变成‘周庄人家’, 更换添置纳鞋底、织布等具有周庄文化特色的活动, 孩子们玩起来也更有劲了。再如在“小鬼当家”主题活动时, 组织幼儿参观了奶牛场后, 孩子们十分兴奋, 要求在游戏区也开设一个牛奶场, 于是奥灶馆方便面不做了, 又养起奶牛来了, 同时做各种牛奶制品, 忙得不亦乐乎。

三、游戏环境的创设产生于课程

游戏的主人是幼儿, 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 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 使他们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 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去创设、布置自己喜欢的游戏环境, 这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游戏区最美最自然的装饰, 如在《动物王国》综合活动中, 为体现动物大家庭的和睦相处, 幼儿首次尝试用长卷画的方法画各种动物, 结束后老师将两幅长卷画贴到了游戏区的屋顶上, 感觉非常气派, 动物世界的氛围更浓郁了。从下到上, 游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孩子们有关动物的作品, 有为小动物设计的像框、有自己折的小动物折纸、有为各种动物设计的不同食物、药品等, 而且这些布置的作品都是孩子们在教学活动或区域活动中产生的, 老师没有花时间特意去布置, 都是孩子们的杰作, 游戏区则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绝佳展台。

优化的游戏环境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所谓优化的游戏环境是指有足够大的游戏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能让孩子感受到愉悦, 能让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能让孩子获得启示, 能让孩子学会创造, 能让孩子自主地与之发生互动, 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 这样的游戏环境才是优化的游戏环境。

四、游戏环境的效果服务于课程

孩子们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吸引着他们去探索、思考, 去参与实践, 在与环境的无数次作用中, 扑捉灵感、获得知识、习得经验。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 教师可以构建新的课程, 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 游戏环境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在“美丽的秋天”主题下产生的“农家乐”游戏中, 孩子们学做小农民, 自己种菜、磨米粉、做馒头、剪鸡蛋等, 这些现代的小农民们很有经济意识, 走出自己的家门, 做起生意来, 他们把自己的农产品拿出来卖, 或送到超市销售。吉雨宁小农民很会宣传, 她热情地给客人介绍自己的农产品, “快来卖呀, 新鲜的蔬菜, 真正的绿色食品, 不打农药, 没有污染, 又便宜!”生意非常好, 而菜场的营业员见此状也开始热情地为自己的菜做广告……抓住游戏中的这一亮点, 生成了有趣的广告、创编广告语、设计广告牌等系列综合活动, 孩子们都非常积极、投入。

老师将教育意图有意识地渗透在游戏环境中, 让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游戏的发展为课程服务, 使游戏环境和主题课程有机融合, 互为作用。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2

摘 要: 幼儿每日在园的成长从广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将这两项主要的活动细化,教学活动分为五大领域及日常的随机教学等,游戏活动分成晨间区域活动、自主性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及各项娱乐游戏等。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从任何层面来说都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学习性区域活动 角色游戏

我园一直在研究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容,将区域活动融于学习之中,又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玩中学,更让教育实践在不断尝试中转变,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不断探索出新的幼儿自主性学习模式。

一、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界定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节,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的方式为主,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幼儿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学习性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更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凸显,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必须使学习方法、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学习性区域活动正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体差异观。

二、什么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了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三、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1.学习性区域活动能与角色性游戏融合吗?

从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界定看,它们都是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摆弄、自主交流,在自己的发现探索中得到经验、增长知识,它们是有共同性的。

学习性区域活动虽然冠有“学习”的头衔,但其本质依旧是游戏,只是相对于其他游戏显得安静、开放,角色游戏中恰恰需要这样相对安静的游戏区中和,例如“手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幼儿有了丰富的区域活动经验,对于其参与角色游戏就游刃有余,相对的在角色游戏中不断提高相应能力,在区域活动中能更好地巩固、创造,相辅相成,日益提高。

学习性区域活动不仅能够与角色游戏相融合,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2.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怎么融合?

首先,在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设置之初,就必须了解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及类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提炼出来,以有趣的形式继续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它不仅成了一种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且成为教学活动之外幼儿自由活动的形式之一,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探索。渐渐地,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些区域活动的内容事实上完全可以投射到角色游戏中,供自己玩耍。

其次,在设置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时,要较全面地考虑到环境、材料的安排。环境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位置摆放上有别,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方便幼儿参与的同时,还要教师指导;角色游戏中,需注重动静区分,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同类型游戏区之间不必要的相互影响,又不可完全阻隔各游戏区之间的交流。材料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投放上有别。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应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有意识且相对比较全面地进行指导,对于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难度或是多样性的区分,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中,尽可能采用相对大众化的难度或方式,因角色游戏的内容分布广,教师更多时候只是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和适时指导,不可能只盯着一个游戏区参与与提醒,所以对于游戏材料及内容的设置,自然要顺应多数幼儿能力,才能促使游戏愉快开展。

最后,要融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就必须认清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增强各种游戏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不同时期进行实际的更新、变化。做到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投射到角色游戏中,角色游戏活动巩固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角色游戏结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有别于角色游戏的内容;二者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不尽相同、难易有别。

3.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融合的效果如何呢?

在我班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的实践中,我深感这种融合不仅使我成长,对于班级中不同幼儿的能力有了全面掌握,对于班级游戏的更新驾轻就熟,更促进幼儿发展,相较于单一游戏具有无法匹敌的优势。

在主题活动《请相信我》中,有趣的手工活动“包枕头”得到了幼儿的喜爱,顺应了幼儿的兴趣,我们将该活动内容投放到了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乐此不疲,我们根据个别差异,继续指导,对个别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幼儿做方法上的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他们辅助材料,鼓励他们自主创作装饰,将包好的枕头变得更漂亮。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投放到区域活动后,更具趣味性。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次角色游戏中,超市的一名“营业员”跑到手工区中,和正在“抱枕头”的一个孩子窃窃私语,我凑上前听,小营业员对我笑笑说:“这个包好的枕头能不能给我超市啊?”“为什么?”“因为很好看,娃娃家的妈妈说要给宝宝买个小枕头,可是我们超市没有枕头。”我会心地点了点头,孩子开心地拿起装饰好的枕头回到了超市。

因为经常性地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将区域活动中的相应内容有选择性地投放到角色游戏中,这样长时间融合,加上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游戏开展中动脑筋丰富角色,利用周围的游戏事物辅助游戏。如以上案例,超市的这个孩子,正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参与过“包枕头”的活动,才在自己参与游戏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别的游戏区的内容,从而解决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要让幼儿熟悉游戏,懂得尝试调动经验丰富游戏。

四、对于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融合的反思与总结

现在,每一次开展学习型区域活动时,幼儿必然对于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很熟悉,因为这些活动是晨间自选活动的基础。虽然每天早晨开展桌面游戏时,我们不能过多要求幼儿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传授幼儿游戏玩法,但每天的晨间桌面游戏多多少少带给幼儿一些创造性的尝试,也许不一定都很成功,也许有的甚至没有太大意义,但这些都是我们实践研究、不断成长的宝贵经历。我认为的融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结合的同时,加上晨间自选活动中的一些观察发现,也许会使得指导更具有意义,使得融合更全面。

总而言之,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的融合,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让教师更加及时、适时更新内容,提高指导能力,更让幼儿学会了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依靠自己的活动、游戏的经验解决问题,并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不断提高。这样的融合是别具意义的,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我们需要继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 游戏 教育

一、当前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融合的内涵

游戏化学习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娱教的目标是将生命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教育游戏是一种娱乐教育的实践,是教育内容与娱乐形式结合的产物,在娱乐的形式中开展教育的过程。实践的主体是游戏者,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愉快的体验与有益的知识。幼儿的教育高度强调了无意识在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幼儿品德和行为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的记忆主要还是什么以无意的记忆为主,而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将无意识的获得与无意识的运用到幼儿的学习中去。

二、当前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戏不具有全面性

教师在活动设计时是花了一定心思的,但与此同时,该游戏也暴露出了教学游戏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游戏没有关注到全体或大部分幼儿,使游戏成了少部分幼儿的“独角戏,其他幼儿在下面静静坐着的幼儿不免情绪低落,有的干脆将自己“置身事外”,跟周围的小朋友聊天,使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游戏时,尤其应考虑到每个幼儿实际参与和心理参与的可能性,做到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而不是游离于游戏之外。如果教师增加游戏次数,多准备道具,或者将游戏安排在户外,扩大活动场地,就可以保证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游戏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游戏被教师一手操作的,是教师在台上的表演,幼儿只能被接受,没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如果教师只是提出游戏建议,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就可以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经验。与幼儿的自然游戏不同,教学游戏的制定者、发起者是教师,但是游戏的主体应该是幼儿,我们要让教学借助游戏成为一个生动、开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过程,一个将课程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和表达的过程,'在教学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鹿”,应多给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

(三)游戏难度系数偏高与教学内容脱节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好模仿,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等待,特别是面对游戏活动的诱惑,所以组织幼儿的体育游戏更适合集体活动,大家在第一时间都能进行游戏,减少旁观和等待的时间。面对趣味十足、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我们要从中筛选既能产生愉快的体验,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部分,需要时做必要的改造为我所用 ,忽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活动中随意安插游戏,使教学游戏庸俗化、泛滥化,这样的教学游戏只是单纯地活跃了教学气氛,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游戏不是教学活动的点缀与装饰,我们要反对和避免为游戏而游戏旳现象。

三、改进当前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建议

(一)教师转变观念,回归幼儿游戏的主动权

长期以来,我国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上,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转变观念,从台前退居幕后,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心中有幼儿,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感受幼儿的需要,不能单凭个人经验和喜好來决定游戏活动。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学游戏的幵展应该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尊重幼儿,把游戏的主动权、掌控权交给幼儿,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有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才能发挥理论上所阐述的游戏的各种功能。

(二)当前游戏内容与教学相匹配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深入人心,幼儿园教师尝试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走出來,将游戏“输入”教学活动中;园领导也将教学活动的游戏性作为评价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幼教专家们不断呼吁幼儿园要避免小学化,保证游戏的最后阵地。一些老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丢弃教学游戏的使命,使教学游戏庸俗化、泛滥化。教师应始终明确在活动中运用教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转化,使其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的各环节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教学游戏作为其中的一环,也“肩负”着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责任”,不是让幼儿随便“玩”。

(三)创设游戏情境

开展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是在可感知的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幼儿爱模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认知方式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利用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围绕幼儿自身的生活内容、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社区生活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游戏情境。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早己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走进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小班幼儿有兴趣地主动学习,在轻松的游戏情节中进行简单的表达、交往、交流,逐渐完成知识间的过渡,保持对学习的乐趣。

四、结论

当今时代,电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还没有上学的幼儿也不例外,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小孩子用电脑打游戏的现象,不少幼儿园也开始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幼儿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简单、形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游戏成分,非常适合用来制作成游戏。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刘小英.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J]. 福建电脑,2005(8)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4

一、围绕教学主题,创设区域游戏

在创设区域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与主题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吸引幼儿主动去探索、思考与实践,让其获得启发与收获。教学实践表明,幼儿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很难把握,需要通过对孩子的不断观察与互动,对孩子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的重点分析,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如,“环保秀”就是让儿童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可以“环保”为主题,创办一场走秀的游戏活动,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紧密结合的教学。此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还应当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让其能在熟知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感知、探索与发现。

二、结合主题,创新区域游戏内容

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张扬个性,将主题活动游戏的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游戏中,能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在主题活动游戏的基础上实施区域游戏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主题内容是可以设置为区域游戏的,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孩子的需求随时调整区域游戏方式与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依据区域游戏教学效果对主题活动游戏进行必要延伸。这里以区域游戏为例,进行一个“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阅览区”“美劳区”“科学区”以及“体验区”等不同范畴的几个游戏区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游戏方式,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游戏,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主题活动教学中,实现幼儿课堂的教育性功能。在主题活动游戏伊始,教师可依据主题活动内容对已有的区域游戏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如,在开展这次主题活动的伊始阶段,教师可邀请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共同来展开一次“幼儿园与小学不同之处”的研究调查,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走进校园,通过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小学课堂所需的学习用品。这种区域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实现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的有机融合。

三、融合教学主题,实施有效指导

结合教学主题活动而生成的区域游戏在指导方面要求教师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尝试,对此进行有效指导才能确保幼儿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活动场所不足、材料器材混乱、准备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腾出足够的游戏空间,建立清晰完整的材料展示区、工作区以及存放区,为孩子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过程奠定基础。但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下为儿童创设出最大的活动空间,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与挖掘教学空间资源,如墙面、窗台以及桌面等可利用空间。例如,在“环保秀”这一主题活动中,由于教室活动空间较少,能活动的区域不大,而“手工区”内容较多,需要制作各式各样的模具,而这些基本上都需在桌面进行,为了避免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碰撞,教师可以将这一桌面游戏改为“窗台游戏”,为儿童创造更多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游戏环境,将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相融合,调动孩子的全部感官,让其在区域游戏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学主题内容,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幼儿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主题活动游戏是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区域游戏作为集体活动的拓展与补充,已成为目前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活动形式,前者主要是通过某一明确主题来进行相关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接受,而后者则是强调在某一区域内,由儿童自行选择游戏活动进行游戏。这两种游戏活动都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果,激发儿童的兴趣。

关键词:区域游戏,主题活动,游戏,融合

参考文献

[1]许春兰.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有机融合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6(21):95.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5

随着网络游戏的风靡,游戏中的人物已经深深的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玩网游的玩家们。而现代游戏中美仑美奂的人物造型与现代发达的科技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形象设计的多样性发展,同样,形象设计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多元化进程。两者互相影响,完美交融。一个优秀的网络游戏造型设计,一定是继承古老的、历史的优秀传统特色,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对未来发展进行瞻望与设计。它往往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现代游戏的人物形象,华丽的服饰和造型,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心。这场视觉盛宴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还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现代网络游戏人物形象设计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游戏的创作中,有了好的原型,精美的效果图后,就差怎么将这些变成游戏了。其实只要有优配置的电脑、先进的软件和熟练的技术,从平面效果图到3D 立体造型,也就是时间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先进的“武器”,我们就只能把图上的小人剪下来,亲自动手操作他们做动作,那么显然就失去了游戏可以让人身临其镜的魅力。所以,游戏人物的造型和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

一、现代科学技术是游戏人物形象设计的强力支持

2D、2.5D、3D 的游戏人物,都有不同的制作方式。我们就拿中国主流制作的游戏2D来说吧,不管场景,或者人物,制作软件最基本的需要3DMAX、MAYA,还有就是PS。其中,3DMAX是游戏的主流制作软件。因为他的有着比MAYA更加强大的模型塑造命令。人物形象的制作,首先要在3D 软件中制造好角色的模型,进行贴图绘制角色(也就是给你制作好的角色穿上你设计的衣服)。如果需要运动,需要运用到软件中的骨骼系统进行制作。所有的人物角色都制作好后,就需要运用程序写一个导出插件,导出为程序需要的格式文件。这个格式文件里面就包含着你做的人物角色的信息。

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的了解,3D游戏人物的诞生与科技的密切联系,下面,列举主要的8个制作流程进行论述:

(1)初步线稿的绘制:首先创作出大体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外形及装备等进行初步的绘制,主要体现创意;

(2)彩绘线稿(上色):在初稿基础上完善,上色后进行细节刻画,确定人物的细节及装甲设置;

(3)三维模型的初步制作:在线稿确定之后,进行三维模型框架的搭建,确定人物的三维模型;

(4)三维模型完善:搭建完三维框架后,对人物细节进行雕刻,雕凿人物的面部表情和三维装甲,体现三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5)三维模型制作骨骼系统:从整体上进行动作设置,赋予人物骨骼系统,让人物动作3D化;

(6)三维模型的材质定义:在雕凿和赋骨之后,为模型定义材质,让模型看上去更逼真;

(7)三维模型的光源定义: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光源调整,让人物和装备看起来每个部分的亮点和反射点不同,体现人物的三维性;

(8)三维模型渲染出图:之前的7个步骤准备完毕后,进行最后的渲染工作,对人物的整体及装备进行渲染,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样,我们心中人物的创意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生动的展示了出来,不再是平面的二维作品了。

二、现代游戏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的学科

3D网络游戏中,角色作为游戏的灵魂,贯穿了整个游戏的始终,更是玩家倾注的重点所在。3D游戏人物角色不仅成为一种文化引领的标志,更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了游戏产业,为游戏产业及其衍生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D游戏人物的设计就像拍电影好和做动画片一样,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还必须考虑到游戏中人物角色的美观和玩家的欣赏心理。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获取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人物形象设计也同样是人类获取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科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艺术是指人类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使这种表达能够引起他人的情感的共鸣,这个表达的过程叫艺术。而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就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构成,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形象设计师通过艺术设计,利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借助科学的创造模式来说明世界,表达新的观念,运用不同的主题和材料,达到设计师的创作目的。

有了好的原型,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人们的形象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日见凸现。这是因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个人形象意识的增强,形象设计越来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性的穿衣打扮的模式,和对应适宜场所的形式问题。或者说,通过形象设计本身设计制造出单纯的个人形象系统,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发生着更多维度的关系。

同样游戏中的人物的形象设计造型,也需要越来越完美。它可以运用发达的科技手段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得以实现。但是游戏人物的形象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如何对历史文化故事进行创新、发展、传承,如何设计出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的精品。所以我们必须要符合现代游戏人物形象设计的四大原则:首先游戏人物角色符合游戏风格,其次游戏人物角色符合游戏中的审美性原则,以及游戏人物与剧情场景统一原则,还有游戏人物角色的个性审美化原则。游戏中人物的形象设计理念应充分体现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大特点,即继承性、现实性、前瞻性。继承古老的、历史的优秀传统特色,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瞻望,进行设计。因此,理念是支撑,科技是手段。从本质上看,形象设计理念是最终能否成功设计出有艺术内涵并被玩家所喜欢的游戏角色的内在的关键的因素。

现代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设计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形象设计的多样发展,同样,形象设计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多元化进程。秉承古老文明的思想文化渊源,融入人们的先进艺术设计理论,以现代科技作为承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人物形象设计正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的综合性学科。

三、游戏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与巨大市场价值

网络游戏是以因特网做为载体,广大网络用户可以共同参与的互动娱乐平台。这个互动平台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网络游戏带来娱乐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的商机和高附加值,网络游戏与产品品牌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常态化,,并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动漫与网络电子游戏凭借着它们特有的优势迅速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与动漫作品相比较,网络游戏凭借着与玩家更直接、更丰富的交流的优势,获得的粉丝们热捧。在这个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它受到各类艺术形式的影响,并且反作用于相近的一系列艺术产业:如电影、动漫、玩具等相关产品。网络游戏中的人物角色是玩家与游戏之间的沟通桥梁,玩家对游戏中的人物也会倾注自己的感情。它是玩家在游戏世界中的替身,是网络游戏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游戏人物设计能够调动玩家游戏的积极性,是玩家关注的焦点。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一位优秀的人物不仅仅需要拥有精美的外表,还必须蕴含一定的深度,如审美和文化底蕴等,使其拥有“精神”和“个性”,一个内外皆丰满的形象才可以彻底打动受众。所以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和深远的艺术价值,并且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与经济效益。

1.游戏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出版物.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品种繁多的各类游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游戏人物形象愈加的深入人心。它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代言形象,并长期出现在书刊杂志、连环画、海报等出版物中。不少出版社直接推出了游戏类杂志,刊登各大游戏的特色和攻略,销量客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国际游戏大刊《GAMING》,以《魔兽世界》兽人造型作为封面,英特尔纳米处理器,也以游戏《赤壁》作为宣传代言。 2. 带动周边产品多元化发展。不少经典的游戏形象被制作成玩具、模型、挂件、文具,还有同系列的服装和道具。游戏周边产品的范围涉及电子商品、文体用品、玩具饰品、服装道具,发展趋势多元化,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鼓励的,良性经济发展形式。以游戏《魔兽世界》作为原型的周边产品品种最为繁多,有实体塑胶模型女法师、用游戏宣传画作为图案的鼠标、女牧师作为原型的卡通树胶钥匙扣、游戏图标作为图案的打火机等等数不胜数。3. 对时尚人物造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游戏的爱好者们集中起来,将游戏中的形象通过各种途径,在真人身上展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也慢慢形成了气候,有了自己的专业名词—COSPLAY。他们根据自己喜爱的游戏形象,进行设计和制作,包括服装、武器、道具,有些专业的团队,甚至做出了身体五官的硅胶模型,比如需要特殊造型的耳朵、鼻子等部位。在所有零件全部完成之后,穿戴在真人模特身上,多以走秀展示的形式进行表演。近些年,此类活动在世界范围迅速崛起,走向正规化。很多商家以冠名或赞助的形式举办COSPLAY比赛,使得这个舞台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游戏人物形象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它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游戏人物形象的巨大市场价值。这些作品中最为经典的是模仿游戏《魔兽世界》中阿尔萨斯王子的造型,和模仿游戏《魔兽世界》中女精灵的造型,这两个作品不仅完美呈现了游戏中服饰和装备,还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细节和神髓。

现代游戏人物形象的突出成果,开拓了游戏持续盈利的后续空间,由游戏角色形象衍生出来的产品拥有着比传统商品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便是游戏人物形象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

游戏人物的完美造型,可以运用发达的科技手段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得以实现。游戏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比传统商品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日益显示出这个产业的巨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游戏人物的形象设计理念,决定着如何设计出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的精品。理念是支撑,科技是手段。从本质上看,形象设计理念乃是最终能否成功的内在的关键的因素。

教育与游戏融合的途径研究 篇6

摘要:本文以游戏道具和学习工具为出发点,结合麻省理工学院(MIT)的Games-to-Teach项目单人RPG游戏“La jungle de optica”案例模型中二者的完美结合展开相关讨论,指出将学习工具道具化是教育与游戏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并简要分析了教育游戏道具设计步骤。

关键词:游戏道具;学习工具;教育游戏;Game-to-Teach;道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15-04

引言

将教学活动或者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到游戏中去,是事关教育游戏成败的关键,亦为教育游戏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者与设计者为此付出不懈努力,也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仍然是尝试性的,或者说是非系统化的。美国微软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的Game-to-Teach项目中,针对物理光学内容提出的单人RPG游戏——La jungle de optica之概念设计模型,蕴涵游戏道具与学习工具结合的潜质,为我们探讨教育与游戏融合的途径,提供了可供深入研究的思路。

一、游戏道具与学习工具

游戏道具是指游戏中能够与玩家互动,对游戏角色的属性有一定影响的物品。判断游戏物品是否为道具的标准有二:一是能否与玩家交互;二是这个物品的使用对角色是否有影响。所谓与玩家交互,是指玩家可以根据角色的行为进行某类行为,道具在角色没有使用的时候,是不会自己进行变化的。另外,任何一个道具的使用,必然引起角色(包括主角和NPC)的某些属性、状态的变化。例如,在商业网络游戏中一个补充体力的道具——“还魂丹”,可以对角色体力的当前值起到作用;使用“宝剑”道具,可以提升角色的攻击力,佩戴“袈裟”道具,提高角色抗击打能力等。

道具可分成三类[1],①使用类:指使用后会消失的物品,包括食品型和投掷型两种;②装备类:指可以装备在身上的东西,例如服装和可以戴在身上的武器;③情节类:指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这类道具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判断玩家的游戏进程是否达到设计者要求的程度,如,钥匙、腰牌、徽章等。目前,游戏道具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游戏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变成游戏的主要交互工具、任务辅助工具、游戏结构转换工具,也是一些游戏衍生品和商家进行网络经营的商业营利手段之一。

学习工具是学习者为了与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有效互动而使用的中介手段,是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其中担负一定认知功能的任何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智能形态的工具。如教材、电脑等属于物体形态的工具,而公式、定理、推理、图表甚至一些计算机工具软件(IE、公式表编辑软件、几何画板、Chem3D)则属于智能形态的工具。学习工具有两个基本特性[2]:一是中介特性,学习者通过学习工具与学习环境互动,更好地获取、加工和交流知识。二是认知特性,学习工具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者与工具之间进行了某种认知分工,共同完成特定的认知任务。

教育游戏是为了促进愉快地学习而创设的以游戏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严格意义上看,其实是教育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高度融合。为此,所使用的工具也会涉及到教育和游戏两个“场域”,为了达到“教育”与“游戏”的高度融合,并切实发挥游戏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和目标,将学习工具作为游戏交互的中介手段,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如何才能将二者巧妙结合呢? MIT的Game-to-Teach项目“La jungle de optica”模型,对二者结合的启示颇深。

二、La jungle de optica模型中道具设计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系(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Department)和微软研究院学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合作开展的Games-to-Teach项目(2001年6月—2003年8月)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对于我国设计开发教育电子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3] 项目旨在通过整合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内容与顶尖的游戏设计,来证明交互式、沉浸式电子游戏在教育方面的潜能,并尝试开发下一代交互娱教产品的概念模型。项目的主要实践性成果是先后设计了15个概念模型, 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个学科,其中个别模型已经开发成游戏产品。[4]

以学习物理光学的单人RPG游戏“La jungle de optica” [5] 的设计为例,分析模型中的道具设计。

1.La jungle de optica故事背景

从一帮盗匪手中拯救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侄女。玩家在光明神殿中解决光学谜题和制造透镜以阻挠盗匪,并把考古学家和他的侄女带到安全地方。

2.任务情节描述——“组装望远镜以侦查盗匪”

为了清晰而安全的侦查盗匪,Melanie建议去山上的天文台,利用望远镜从盗匪的背面远距离观察,或者爬到盗匪帐篷附近的树上近距离肉眼观察。玩家选择去天文台。天文台上有一个固定的取景器,在这里玩家需要自行组装望远镜。在组装过程中玩家估算天文台到盗匪帐篷之间距离并计算出合适的焦距。之后,却并未找到合适的透镜。玩家只能返回到神殿中另取一个合适的透镜,或者另寻一个合适的近距离观察点。在本案例中,玩家和Melanie回到神殿去取透镜,碰到一个谜题。她需要安置透镜使墙上的十字架产生一个倒置的图像,才能出现可供选取的透镜。她借助光学教材通过计算将透镜小心地安置在地面合适的位置之后,一束光反射在墙上并呈现出十字架的倒立图像,此时,有一巨石滚过,出现了三个透镜。Melanie告诉玩家这里有一个弹回机制,只能选取一个透镜。这迫使玩家考虑所需透镜的型号。玩家与Melanie针对每一个透镜的直径与性能交流之后,最终选取直径为1.2英寸的第三个透镜。玩家返回天文台,尝试重新安装透镜。安装成功,得到盗匪图像。

3.道具分析

此任务案例涉及的道具主要是透镜,并需要玩家利用透镜的物理特性组装望远镜来侦查盗匪。在此过程中玩家要根据透镜的相关知识完成:估算透镜焦距、选择透镜、安装透镜等操作。道具使用及相关知识应用详见表1。

在本案例中将游戏场域中作为玩家装备的透镜和教育场域中作为学习工具的透镜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在游戏活动中透镜是玩家的一个装备,可以利用它组装望远镜来获取信息对付盗匪以完成游戏任务,另一方面,它整合了透镜的基本知识,玩家要想成功利用这一装备事先必须掌握有关透镜的物理知识。案例中作为学习工具的“透镜”与作为游戏道具的“透镜”合二为一,无法分清二者的界限,结合得如此融洽值得国内教育游戏设计者借鉴。

三、教育游戏道具设计的启示

1.教育游戏道具的功能属性

教育游戏道具具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属性。一方面,道具可以作为一种装备以武器、徽章等外显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发挥作用,展现其游戏功能属性。例如:组装望远镜时,道具透镜便是游戏装备之一,是用于完成游戏使命侦测盗匪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道具同时又作为学习工具,内隐的发挥其学习功能,即:通过道具能够使玩家进行知识的学习或应用。这时的道具就具有了两种属性:游戏功能属性和学习功能属性。

例如:在本案例中,透镜在组装望远镜侦测盗匪的大背景下,一直发挥其“望远”的游戏功能,神殿选取透镜这一环节中,透镜同时发挥了其“呈像”的学习功能。通过选取透镜玩家必须事先掌握透镜呈像的相关知识,并利用知识判断哪个透镜符合组装要求,此时其学习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学习工具道具化

学习工具道具化实质是在教育游戏设计时将教育场域中的学习工具通过某些变化使其成为教育游戏道具的过程。

从活动理论看,学习工具是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者作用于学习目标任务的中介手段;游戏道具是游戏活动中玩家完成游戏任务达到游戏目标的中介手段。二者具有相同的工具的中介特性。差异在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学习工具为实现学习目标与完成任务服务,游戏道具为实现游戏目标完成游戏任务服务。由于游戏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构与模拟,其中所应用的道具都是来源于对现实活动工具的抽象与虚拟,而学习工具只是现实活动中所使用工具的一个子集。因此从活动角度看,用道具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工具是切实可行的。从技术角度看,现有游戏道具功能强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几乎生活中的任何工具都可在游戏道具中找到自己的映射。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环境下的学习工具完全可以被虚拟为教育游戏道具。

教育与游戏的平衡问题是教育游戏设计必需面对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教育游戏设计者与研究者的难题。笔者认为,探索教育活动各因素与游戏活动各因素的结合是寻找教育与游戏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游戏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使用的中介手段——学习工具承载相关知识内容,赋予合理的游戏功用而结合于游戏道具之中,可以实现教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道具价值,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境界。

将学习工具的“学习功能”置入道具的“游戏功能”中是设计教育游戏道具属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实质是将道具的学习功能游戏化,让学习功能弥漫于游戏功能之中,使玩家不再关注学习功能属性,以达到学习工具完全道具化的效果。

例如,在本案例中任务情境线索是:为了侦测盗匪,玩家必须得到清晰的图像;为了得到清晰图像,玩家必须组装望远镜;为了组装望远镜,玩家必须选取透镜;为了选取透镜,玩家必须掌握“呈像”原理——游戏功能最终致使玩家的新知识学习或已有知识应用的发生。将透镜在教育场域中“呈像”的功能属性融于在游戏场域中的“望远”功能属性,在玩家实现游戏“望远”功能的同时实现学习“呈像”原理的目的,使得道具的两种功能属性自然地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学习工具的道具化。

将道具属性的“学习功能”与“游戏功能”独立设计也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若学习工具与游戏道具在外显形式层面存在相似性,则可将二者外形结合起来,设计为一个道具,在不同的场域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例如:若在教育场域中学习活动需要具备一套测量长度工具——直尺,在游戏场域中需要给角色配备有柱状防身工具,二者在外显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则可将二者的功能属性独立设计后统一于道具——“戒尺”之中,在教育场域中它发挥测量长度的直尺功能,在游戏场域中发挥防身的“戒尺”功能,其功能在不同场域中可以随意转换。一般情况下外形是统一的,而差异主要表现在交互结果层面。如:若道具“戒尺”处于测量长度的实体对象时,通过一定交互,最终显示具有长度信息的结果;若道具“戒尺”处于防身状态下,最终呈现出对自身生命的防护。

四、教育游戏道具设计步骤

如何设计教育游戏道具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步骤(见图1):

设计教育游戏道具至少应当经历以下步骤:从学习任务中提取学习工具、分析学习工具的学习功能、学习工具道具化、设计教育游戏道具属性四个步骤。

从针对教育游戏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后的学习活动设计结果中通过词语分析提取出关于学习工具的内容,确定在学习活动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学习工具;再结合教学设计分析学习工具的学习功能,明确学习活动中学习工具的使用能够让学习者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学习工具的使用场合、方法与过程等;然后结合游戏剧本,将利用学习工具进行的学习活动改编为游戏任务故事融于游戏剧本中,实现学习工具的道具化;最后根据游戏剧本设计教育游戏道具的其他属性。通过分析“La jungle de optica”案例的任务情节描述,我们能窥探出设计者正是沿着上述脉络而进行设计的。

在案例中,以透镜呈像原理为基点,设计的学习功能是使学习者应用透镜呈像的相关知识,包括:估算L;估算f;判断透镜能否成像,L>2f;l>f利用透镜组装望远镜的方法步骤等。分析出“选取透镜”、“组装望远镜”等学习工具“透镜”的使用场合、方法与过程。然后将使用透镜的学习活动根据游戏故事情节设计出以下游戏任务序列:初次安装透镜组装望远镜(为了侦测盗匪)——选取透镜——再次安装透镜组装望远镜。模型设计者是如何将作为学习工具的透镜“变化”为游戏道具的呢?具体的讲,就是将学习功能置入游戏功能之中,使学习功能“游戏化”。通过故事情节设计赋予学习工具“透镜”合理的游戏内涵,也就是将一系列需要使用透镜完成的学习活动通过合理的故事情节转变成游戏任务,然后再赋予一个神圣的游戏使命:侦测盗匪。此时便将道具的学习功能通过“游戏使命”恰当地融入游戏功能之中,从而巧妙地实现了将学习工具的道具化。最后需要对道具“透镜”在教育游戏中的外形(颜色、形状)、交互(获取方式、使用条件、输出结果)、价格、等级等属性作出设计。

五、结束语

有关教育与游戏结合的内容是教育游戏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育与游戏结合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游戏产品的质量与市场。我们相信随着对游戏活动各因素与教育、学习活动各因素结合潜质的逐步认识与挖掘,教育与游戏的完美结合终将出现。

参考文献:

[1]博文视点资讯公司.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6):202-204.

[2]邱婷. 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6.

[3]马红亮,马颖峰等.美国Game-to-Teach项目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5):102-107.

[4] Games-to-Teach Project [EB/OL]. http://www.educationarcade.org/gtt/proto.html,2008-09-09.

[5] La jungle de optica[EB/OL]. http://www.educationarcade.org/gtt/Jungle/Intro.htm,2008-09-09.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7

一、民间游戏是有推广价值的规则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 它所需材料简单, 内容易学, 种类丰富, 趣味性强, 玩法多样,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 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载体, 对增强幼儿体质、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实践证明,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规则游戏的定义与功能

如果说创造性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自发性活动, 那么, 规则游戏就是由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 有计划的游戏教育活动。前者充分体现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后者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要使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筛选和整理。比如, 有些民间游戏内容存在着思想陈旧、不健康、不安全等问题, 如打砖头、玩泥巴等, 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有些民间游戏在刚开展时幼儿参与率高, 但游戏形式呆板单一, 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对游戏本身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民间游戏与幼儿现代生活实际相差太远, 幼儿很难理解, 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幼儿。

(二) 丰富游戏材料, 自制、改造游戏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民间游戏取材简单, 这些材料物美价廉, 许多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陀螺、铁环、沙包、绳子等, 大都制作简单, 但玩的花样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漂亮、形象的民间游戏材料既能节省财力, 又能使儿童感到其乐无穷;既满足了他们娱乐的需求, 也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1.创造性的准备游戏材料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了解, 也更加爱护。”在开展民间游戏之前,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 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 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 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 通过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 体验到创新游戏材料的乐趣。

2.传统游戏材料的替换

部分传统的游戏材料在现在社会很难找到, 或很难制作, 还有的游戏材料有不卫生的倾向, 而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游戏材料, 如果把这些材料替换到民间游戏中, 会有更佳的效果。如一块小石子, 有的幼儿用它在“老虎吃小人”的游戏中当作棋子, 有的用它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当作小米, 有的用它在“打瓦”游戏中当投掷器。

(三)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1.将民间游戏活动融于日常户外体育活动之中

民间体育游戏很多, 如捉迷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抢椅子、网鱼、击鼓传花、跳像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房、编花篮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游戏, 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如中班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 我们就选择“荷花荷花几月开“”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 使幼儿在愉快的嬉戏中发展了跑的动作。另一方面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 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发展幼儿智力及小肌肉的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以丰富活动区的内容。

2.将民间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之中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 如:幼儿课间、饭前饭后、离园前等各环节过渡时, 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 玩具携带方便, 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 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蚊子叮人”、“石头剪子布”等。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的来园活动这一个环节, 因为来园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在营造温馨温暖的环境的同时, 为其准备一些发展小肌肉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如“七巧板“”挑棍“”抓籽”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体验。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 游戏必将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菜单”, 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是一种尝试, 更是一种需要, 一种全新的体验。我衷心地希望“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互相渗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幼儿意志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摘要:在幼儿园中合理地、创新地开展民间游戏, 加强民间游戏与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能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 更能充实现代幼儿的生活, 促进幼儿全方位和谐地发展。本文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创造性的实现民间游戏和现代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8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晋商文化作为山西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统地域文化与商帮文化的完美结合,弘扬晋商文化是山西走上世界重要方式和途径。近几年来,通过影视剧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人面开始逐渐认识晋商文化,但是晋商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依然不理想, 晋商文化必须要寻求一种更新的传播方式为年轻人所认识。

德国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经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网络游戏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媒体得到了众多年轻玩家的青睐。通过网络游戏来传播文化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国内许多网络游戏公司开始尝试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游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晋商文化与网络游戏的融合

目前,传统文化与网络游戏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晋商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网络游戏的融合也显得迫在眉睫。然而通过调查显示,现有市场上并没有一款游戏是以晋商元素、背景、人物作为题材的网络游戏,晋商文化与网络游戏的融合还属于空白阶段,急待开发。

1.晋商文化是网络游戏的丰富资源

首先中国玩家对于耳熟能详的典故、深入血脉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亲切感和喜好度。在网络游戏中除了打斗外,还有很多武器的买有着卖和药材买卖等生活前景,在这些交易里可以融入晋商特有的文化和人物,让玩家在玩游戏之中对晋商文化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晋商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物这些是网络游戏的经典素材还未被开发,题材较新,开发元素较多。现有市面上的中国元素已经过度重复利用,游戏雷同,无趣单单一个“西游”题材,就有《西游记》《梦幻西游》《大话西游》《快乐西游》等多达七款的游戏。

最后 , 晋商文化 与网络游 戏中宣扬 的道德理 念十分契 合。晋商 文化的精 髓是“仁 、义、礼 、智、信 ”与现有 网络游戏 中宣扬的 “佛”“道”“儒”“义”等思想十分的契合,这一点是晋商文化得以在网络游戏中运用的重要原因。

2.网络游戏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方式

首先,网络游戏有助于大众亲近晋商文化。网络游戏作为年轻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承载和传递晋商文化的价值观,这是晋商文化在未来传播中不能放弃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游戏的精心设计,让大众在游戏中感知晋商文化、喜爱晋商文化, 这是晋商文化得以生长和弘扬的重要条件。

其次,网络游戏有助于大众把握与弘扬晋商文化。同传统游戏的功能一样,网络游戏也是年轻人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游戏中所附加的规则对玩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在玩晋商网络游戏的时候,就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这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玩家对于晋商文化的认知,对弘扬晋商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晋商文化与网络游戏融合可能存在的问题

1.网络游戏设计对晋商文化建构的误差

传播者对整个传播的过程起着“把关人”的作用。在晋商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网游设计者可能存在知识上的盲区,这可能会给晋商文化传播带来负面作用,影响到晋商文化内容建构上的准确性、真实性,最终阻碍玩家接收到的信息的效果。

2.晋商文化过度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青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晋商文化的娱乐性,可能会使人们依赖这种娱乐化的方式,从而影响对晋商文化作为深厚文化本质内容的深入理解。网络游戏强调在表现形式上的故事性、趣味性、情节性、贴近性以及吸引性,采取直观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晋商文化的内涵,这容易破坏晋商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变得琐碎而简单。

未来,网络游戏与晋商文化的融合将是十分必要的,网络游戏需要把游戏和文化相结合,而晋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使游戏本质得到一个提升。晋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新时代缺乏的是让大家喜闻乐见的 传播渠道,晋商文化也需要获得了新的更具活力的传播方式。

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学的融合 篇9

一、结合化学实验创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在化学教学中,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在化学实验中, 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快速带入新知识学习当中。同时, 利用小组分组实验教学, 在新知识基础学习上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架构, 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钠及其化合物”这一教学中, 教师首先进行课堂实验展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随后向学生讲解实验中“熔化”、“水变红”等实验现象, 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 继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课堂实验展示后, 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 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实验乐趣。比如, 在“原电池”这一单元学习中, 要求学生使用准备好的原料及器具设计出规定的原电池, 并利用自己设计的电池联合收音机接收广播节目。这样, 通过实践、思考、讨论及总结等实验过程, 可让学生快速掌握本章内容的理论知识, 以及促使学生在往后的化学实验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通过分组实验, 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利用实验教学不仅强调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也从另一面指出了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化学知识, 掌握化学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拓展学生的视野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总的来说, 学习离不开生活, 生活促进学习。因此,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并且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材, 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有机化合物”这一单元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并让学生分析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 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类似“我们日常使用的食品包装塑料袋是什么原料制成的?”“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用途或具备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 继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 又能促使化学理论知识简单化,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三、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与初中化学相比, 高中化学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及化学思维的培养, 而在这一学习阶段中, 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教学要求, 再加上高中生鲜明的性格特点, 极易促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甚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使抽象难懂的化学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例如, 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这一单元学习中, 教师可结合Chemoffice等化学软件进行课程讲解, 通过创建不同元素的三维原子结构, 与同周期的原子结构进行对比,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等知识点, 对元素的性质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进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单元知识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将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实验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并迅速掌握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 并且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内容, 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素娅, 韩小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化[J].新校园, 2015 (02) :46-47.

[2]郝云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时代, 2014 (06) .

[3]孙全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 2015 (08)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去实践、去执行。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不太会用信息技术, 大多数教师只会利用幻灯片实施教学, 很少利用动画技术与交互特性。这些教师往往将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搬到幻灯片上, 这不仅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也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有教师会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课件, 顺着别人的思路教学, 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教学质量。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不准确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 重点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 会让课堂教学画蛇添足, 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 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求, 也忽视了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切入过早, 会影响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效果, 切入过晚,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得不到重视

从教育部门来讲, 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还有待完善。教育部门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信息化要求过于笼统, 不利于学校落实。小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意识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效果。一直以来,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崇尚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 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方法

(一) 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无论是教育部门, 还是学校本身, 都应当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出台正式文件, 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合的细则, 才能让各个学校的管理者与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去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是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突破升学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诸多限制, 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个人角色, 通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引导小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工具,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 而不是控制者。除此之外,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探讨, 共同发现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让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创设教学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相关情境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情境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会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 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丰富, 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顺序”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去展示一些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源,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关于位置与顺序,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这三类位置与顺序关系, 利用课堂真实情境与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多种情境实施教学, 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展示位置与顺序, 更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呈现一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像喜羊羊、美羊羊等, 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位置与顺序。这样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去播放一小段视频, 随机暂停, 让小学生选择画面中的一样东西说出位置或顺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与趣味性。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 解决重难点问题

解决重难点问题,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去多种感官刺激,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更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 某些类型的应用题很难题解。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抽象的数学应用问题, 将题目中的文字与真实的图片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小学生少走思维弯路, 促进解题效率的提高。像在讲解相遇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图功能, 与小学生一起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变成为计算机屏幕中的图, 用不同的形状表示甲、乙双方, 更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让应用题动起来, 解决思维难点。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11

关键词:早教;游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9-0074-01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寓早期阅读教育中于游戏中,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满足幼儿身心需要。

一、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1.充分运用角色表演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角色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我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让幼儿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角色表演的阅读游戏中,我在角色游戏中十分投入,不敷衍了事,带动幼儿的阅读情绪。如:在《圆圆的故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引导幼儿一起模仿猪妈妈和小猪这两个角色,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在表演故事之前,用图文并茂的故事书或形态逼真的面具头饰来吸引幼儿,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幼儿都是善于模仿的小天才,表演时,语速慢,表情丰富,幼儿受到故事的气氛感染而很快进入状态,并且进行自主性地模仿。无论幼儿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和表现能力如何,我都积极地鼓励幼儿表演,让他爱上表演、爱上阅读。

2.挖掘阅读材料本身的游戏性,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性

有许多的阅读材料本身带有游戏性,我仔细挖掘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读物本身的游戏性,设计有利于幼儿阅读效果的游戏。如:在阅读《拔萝卜》一文中时,我准备了一个萝卜的道具,指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感受拔萝卜的乐趣。幼儿很满足,仿佛就沉浸在故事的情景之中。幼儿很快在游戏的情景中把读物的内容表达出来。

3.设计游戏的环节,增强幼儿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我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如:自编游戏法,在《洪恩幼儿阅读》中,有些儿歌像童谣,念起来琅琅上口,具有游戏的情趣。于是和幼儿一起来自编游戏。我把《拍手歌》编成拍手问答游戏,两个幼儿合作游戏,而《小鸭学唱歌》则编成益智竞赛游戏,比比谁发音准确谁就能扮演鸭妈妈。幼儿们戴着头饰和字卡胸饰游戏,真是其乐无穷。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游戏、生活游戏、动物游戏、智力游戏、问答游戏、猜谜游戏等等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幼儿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愉快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进行阅读,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思维的火花。

二、早期阅读与游戏活动区的结合

活动区是幼儿自主选择的规则游戏,我们教师在这类游戏中为幼儿设定阅读目标,让阅读目标在活动区中得以实现。

1.与图书区的结合 在图书区为了适合不同幼儿的需要,我们通过家长资源,在图书角里提供不同的书,方便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图书。我们将每本图书上贴上生动形象的小标记,引导幼儿对照书架上的大标记去分类摆放。我们还将幼儿熟悉的儿歌和故事配上相应的图画制成图书,这些书的部分插图可以翻起,背面呈现的是与该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文字,如将《猴子捞月亮》一图中月亮的部分翻起,背面就是“月亮”二字。幼儿们可以在阅读这样的图书时,边看图,边翻起插图看文字。另外,我们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了《宝宝生活故事》一书,这种书其实就是一本本小相册,将幼儿不同阶段的照片按时间顺序插好,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幼儿们都很愿意通过它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了解别的小朋友的成长经历。

在图书区我们设置了语言角,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动物的指偶,有动物桌面学具及草地、房子等背景图,有图文并茂的认字卡片和拼图,还有一些色彩美丽、情节清晰简单的单幅图片,供幼儿看图讲述,等等。大多数材料我们都定期更换,如认字卡片和拼图每次只提供五、六张,单幅图片提供十张,过二三个星期换一次,让幼儿保持讲述的兴趣。各种动物的指偶,我们示范玩法,可以戴一个两个讲故事,也可以戴五个六个讲,通过纸偶玩具,幼儿学会了礼貌用语、一些简单的交往语言,学会了很多手指游戏、儿歌、歌曲,知道了幼儿园的名称,自己班级的名称等等,小脑筋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几个人一起讨论,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

2.与美工区的结合 我运用幼儿能够理解的符号表示不同形状的纸、不同质地的纸、不同用途的工具,引导幼儿在相应的纸盒里分类摆放这些美工用品。有时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会跑过来问我:“老师,大象怎么画?小帽子怎么折呀?”于是我根据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设置一个小书架,让幼儿自主去查阅,这比我们教师的讲解更好。就这样,我们的小书架分了两类图书,一类是绘画类,在这里幼儿们可以练习描画,还可以练习模仿画;另一类是制作类,幼儿在折纸、制作方面遇到问题时,就可以请小书架上的书和图片来帮忙。另外,我们还投放自制的“制作说明书”。说明书运用连环画的形式,每幅图代表一个制作步骤,并加以简单的文字,向幼儿介绍小制作的过程,图书的页码就用相应的点数和数字共同呈现。我经常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幼儿提出一些常规要求。如贴上一张广告纸,上面有一个筐子,一团废纸、有一个箭头引入筐内,下面配有文字“废纸请入筐”。让幼儿有机会在他们能够理解的情景中丰富发展他们的书面语,形成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通过这样的引导促进了幼儿去自主阅读。

3.与其他区角的结合 我们在创设自然角环境时,布置一些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如《大豆如何发芽》、《金鱼的饲养》、《植物的根》等。让幼儿从书籍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在各种花、植物上贴上标签,写出其名称、种植时间,提醒幼儿每天观察它们的成长,做观察记录。在建筑区我们将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制成图书画册,供幼儿在搭建时参考。

益智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篇12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拓宽了思路、知识面以及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能否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显著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能力素质, 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内容

2.1 教学观念的融合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建设等相关领域出发,促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使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2 教学目标的融合

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方法、情感”,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教学目标之中的,通过对掌握的已有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处理,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认知。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将课程教学中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 是教学内容融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容重组和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为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资源的引入;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2.4 教学活动的融合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模式创新的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策略

3.1 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力

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动漫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文字教学内容转变为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综合呈现的直观内容,从而全面生动地呈现教材中文字承载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内容更能直观、有效地被学生接受,同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3.2 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传统教材滞后性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知识,成为提高教材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学习平台容量大、可以随时更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有效弥补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

3.3 构建 “主导 — 主体 ”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元素, 建立了一种平台支持下的交互学习环境。在这种交互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监控学习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上, 成为课程内容重构组合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情感的支持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术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通过实践研究, 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组织协商活动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6)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 借助信息工具平台 , 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 学中去,它不仅能为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 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也能为所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的互动平台,同时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崭新的学习新时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乃至中小学都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究,提出在融合的过程中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变革。

上一篇:专升本下一篇:海外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