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行业(共12篇)
城市供水行业 篇1
1我国供水行业现状概述
从供水行业特征来看,它具备以下属性[1]:(1)自然垄断性。供水行业对供水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城市供水网络建设城市供水网络建设的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多,且效益产出周期较长,所以在建设初期就需要进行细致规划,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监督,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供水市场的稳定性,杜绝破坏性竞争行为与重复性建设。(2)公益性。供水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其运营过程中不得存在排他性消费及独占性消费。因此,政府方面必须通过低价微利政策让供水服务质量得到保证。(3)服务性。供水行业属于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其产品是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无法被替代。(4)地域性。供水行业运营成本较高,并且在不同区域的成本具有差异性,所以供水产品与服务无法向不同地区自由流动,体现出了地域性特征。
2目前供水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阻碍
目前,在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中,供水行业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以上海市为例,相关统计表明,上海市整体供水能力已达到1200万m3/d,中心城区供水能力接近800万m3/d,区县供水能力超过400万m3/d,整个城市供水建设正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共关闭了100多家乡镇水厂,这使得城市供水安全及品质得到了提升。如今上海市原水供应主要来自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东风西沙水库与黄浦江上游,形成了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水系统格局。今后,上海市所有原水均由水库供应,不再从江河取水,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并利于生态环保事业与供水行业双向发展。然而,在城市供水行业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部分阻碍,具体表现如下[2]:(1)城乡分布不均。郊区与中心城区在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部分地区河网蓄排能力和排涝泵闸规模不足,制约了防汛排涝能力;部分供水管网络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漏损率偏高,污水处理能力有所不足;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2)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供水行业行政性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这对整个市场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这种行政性垄断是由政策及权力管制所致,除国有独资供排水企业外,对其他竞争者产生了限制。(3)部门协调不够。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潜在横向关系,在职能分配方面,不同供水部门之间是不均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效率。当然,多个部门对供水行业进行管理并不是不可行的,但需要明确各方责任,才能保证供水行业按秩序发展。然而,从当前供水行业管理现状来看,各部门的权责分配并不清晰。
3促进城市供水行业建设管理策略分析
3.1优化供水建设规划
首先,要对政府职能进行再造,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管理转变过来。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城市供水行业发展形势及要素进行管理,而不是单单对供水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权力真空[3]。以城市供水为中心,将上游相关职能与下游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突出主体监管部门,其他部门协助管理。实际职能整合过程中,并不是单纯性职能转移,还要将人员、资金等相关要素进行全部转移。其次,要加强协作能力建设。在实际管理供水行业过程中,要求公众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并建立决策听证制、政务公开制度等,以提升行业管理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供水管理中,形成合力。另外,政府应适当剖离生产者角色,主要职能定位为总体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企业实际经营等具体事务不应该干涉。
3.2完善应急机制
通过完善应急机制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保障。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城市水库建设,并落实备用水源,建立水资源污染物的去除技术、水资源应急处理技术等技术体系,以保证城市供水质量[4]。对水质检测、杀菌消毒等环节予以重点控制,让市民能够安全用水、放心用水。同时,需要对水资源处理相关设施进行整合,建立供水厂设备和供水管网的抢修预案,并扩大管网和二次水处理供水系统建设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能力。
3.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从市场准入入手,避免供水设施重复建设,对新进企业进行严格控制。鼓励优秀的水务集团参与到市场活动中,通过相互竞争促进市场发展。其次,要对行业质量监管给予重视。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水产品质量标准及服务标准时,要考虑供水企业利益,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两者利益平衡化,以促进供水行业平稳发展。另外,要对生产安全监管给予重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的标准和制度;并定期组织供水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发生安全问题时,能及时有效控制安全事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供水企业做好供水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4结语
综合来看,供水行业管理具有复杂性特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有效梳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恰到实处,发挥作用,为行业发展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环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供水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体系变得愈来愈成熟,但在某些环节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城市供水行业建设管理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结合上海市供水行业现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供水,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周雅珍,蔡云龙,刘茵.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J].给水排水,2013(12):13-16.
[2]逄金朵.浅析供水行业现代化管理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0(S1):83-84.
[3]谭鑫.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与运行管理[J].水工业市场,2011(05):63-68.
[4]桑高超,刘哲,张戎.从我国供水企业现状谈供水行业的服务质量管理[J].水工业市场,2012(09):55-56.
城市供水行业 篇2
城市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又无可替代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历来被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所重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1998年以来,国家又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包括城市供水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供水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城市供水能力大幅度增长,设施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城市供水行业的政策标准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管理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城市供水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保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城市供水作为一个公益性较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主要都是由政府投资和负责组织设施的建设,国有企业独家经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垄断性和自我封闭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城市供水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城市供水行业的垄断局面已经被打破,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开始进入城市供水领域,参与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城市供水行业已无可选择地面对整个国际市场。因此,进一步转变观念,打破垄断,引入市场机制,深化行业改革,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形势需要来说,都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时刻。
城市供水行业改革现状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一些地方在政府管理体制及城市供水企业方面,都实行了一些改革,使供水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近几年来,涉及城市供水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后带来的一些变化。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后,城市供水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体制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城市政府机构改革后,供水的管理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
———实行城市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城市的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长期以来虽然都是同属城市建设系统,设施的建设都是由政府投资或由政府筹措资金来组织进行的。但是,行业的性质却有所不同,在原来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供水属于第二产业,即生产加工业,而排水属于第三产业,即社会服务业。在城建系统内部,城市供水和燃气、供热、公共交通等都是属于公用事业,但这些行业包括经营城市供水的自来水公司在内都是企业,其生产经营和销售都是按企业来运作的。而城市排水却是事业单位,其设施的维护管理是由城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的,主要是城市维护费来支出。因此,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都是把两个行业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建成投产,污水的再生利用也被提到重要议程,城市排水管理的任务开始从过去的单纯设施运行维护向生产经营方面转变,排水管理单位也开始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从行业性质上来说,开始与供水趋于一致。同时,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角度出发,进行城市供排水统一管理,对有些城市来说十分必要。因此,一些城市近年来将城市供水和排水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进行城市供排水的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管理,提高设施水平。
———实行城市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一体化管理
近两年来,一些城市成立了水务局,把城市的水源、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城市节水等,统一由水务局进行管理,也有的城市水务局的职能中不包括排水、污水处理。实行这种改革的城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城市成立水务局,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才作出的决定。但有些城市成立水务局却是缺乏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甚至是不顾当地实际盲目效仿,或者是在某些部门极力做工作的情况下成立起来的。这种模式从目前情况看,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基本没有农业问题,主要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对于农村水利依然占很大比重的城市,不宜实行这种改革。
机构和体制的变化,关系到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一切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改革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因此,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一定要认真研究,慎重决策。对于城市水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是成立水务局还是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革,有一点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那就是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节约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等,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规划、房屋建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单纯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忽视其在城市范围内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机联
系,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给城市建设造成不应有的影响和混乱。同时,水资源的管理与城市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与城市节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等,是完全不同的管理,不能将水资源的管理无限制地延伸到所有的水管理,这不仅不能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反而会故此失彼。
城市供水企业改革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在供水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由原来的自来水公司改为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即国有独资公司。改革后的一些企业一般也都进行了清产核资,由政府成立的投资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负责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也按要求设了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等,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产权单一,机制没有完全创新,只在经营上减少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预,但还未能完全实现政企分开;取消了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但还不能使企业彻底改善经营,实现管理上水平。
———供排水一体化的水务集团公司将自来水公司与城市排水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在内的运营单位合并,成立新的水务集团公司。有的城市只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并入自来水公司,而排水管网设施的维护管理仍然由原来的排水管理单位负责。一些城市实行这种改革的目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及节约用水;二是适应给排水一体化管理的需要;三是以供水带动污水处理的发展。
———水厂的合资合作经营将自来水公司的单个水厂与外资合作经营或出售给其他企业经营,或者采取BOT方式确定建设和运营单位。这种做法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国家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上,在城市管网方面禁止外资介入。因此这方面改革的例子比较多,为供水行业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经验是引入了新的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问题和教训主要有:一是前几年采取的固定回报和包销水量等做法,在新的水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及对城市需水量预测不够准确的情况下,给自来水公司带来整个经营上的亏损,同时对合资或独资企业来说,其所获得的利润也就不尽合理,甚至合同条款难以履行;二是不利于整个自来水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自来水是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如果只将水厂部分拿走,就变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企业,下一步的改革与改制将很难进行;三是不利于企业的优化调度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四是不利
于企业规模效益的形成和集约化的发展。
———将一个公司分成几个公司,划整为零全国仅上海一家采取了这种做法。把一个多年来又大又老的企业解体,重新组建四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原来企业经营方面的一些问题,基本分清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并很快取消了财政补贴。这种做法只有上海这样一个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自来水企业能这样做,其他城市无法效仿。———将资产以股权形式出让把城市供水企业经资产评估后,把国有资产以股权形式通过公开招标,部分出让给其他企业,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股份制企业。新组建的企业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出让部分所得资金由政府统一安排,主要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的建设。在供水设施能力已饱和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就可全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目前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的改革。这也是一种比较规范和应当提倡的改革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各地对供水企业的改革缺少科学民主的决策。企业改革主要是由城市政府决定方案,特别是与外商合资合作的项目,一般都是政府决策在前,企业没有多少参与的权力和空间。政府的决策正确,就有利于改革和发展,决策失误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方面教训也是很深刻的。
二是一些地方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把政府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同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单纯地强调企业必须改革改制,没有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三是有些地方的改革只图形式上的变化,没有实质内容,更没有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
四是不从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单纯为了吸引外资,盘活资产,筹集资金。五是供水企业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垄断经营,缺少改革的内在动力等等。改革思路探讨
我们要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国企改革的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城市供水行业的实际和特点,研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思路。应当明确的是,城市供水企业的改革,不是简单地推向市场和所谓私有化的问题,而主要是解决机制问题,同时,还要明确城市供水行业的公益性质和其必须保证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前提。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固有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使供水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靠政府和企业本身很难实现,必须靠外力来推动,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要以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供水管理体制和供水企业的改革,同时把水价改革与供水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和经营的市场化。同时要制定特许经营办法,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供水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应当把企业改革的重点放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上,同时把产权制度的改革同市场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使供水企业能够建立起明晰规范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完成政府规定的经营和服务目标,保障供应,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国有大中型城市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可以实行真正意义上政企分开的国有独资,也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或者实行委托和租赁等特许经营方式。目前,无论是股份制还是股份合作制,国有资产应占一定的主导地位,特许经营需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在前,以保证城市供水的公益性及其公益目标的实现。
第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职能:一是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并监督实施;三是加强对价格和有关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四是引导和规范市场,组织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并加强监管;五是提供水质合格、水量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以使供水企业安全运营,保证城市供水需求。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更为艰难,仅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国企改革中的许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企业,而是在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因此,加快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是供水行业改革的关键一步。城市供水企业改革复杂艰巨,涉及方方面面,我们既要看到压力和困难,又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同时要统筹规划,从长计议,慎重行事,还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尽可能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风险,排除不稳定因素,保证供水企业改革的平稳过渡和供水事业的健康发展。
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初探 篇3
摘要:本文从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基本内容出发,分析了城市水务供水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加强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
引言
近年来,城市供水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度不断提升,用水危机日益加深,供水安全保障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健全供水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应对供水安全问题势在必行。
一、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基本内容
城市水资源管理基本思路是将城市水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是城市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水行业管理机构与各级水行业管理机构有机结合;水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包括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城市防洪、废水治理、水污染防治、水量和水质管理;采取生态保护与基础建设综合措施;采取非工程措施,如教育、价格机制、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制度。
图1 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各项工作之间关系
图1显示了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各项工作间相互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传统方法不同,它克服了传统管理方法中单一管理水资源的弊端,融入了“综合管理”新元素,主要特点包括:在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中,考虑了多种水源作为城市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废水、淡化水、洪水、引水、虚拟水;考虑了包括中水在内的不同水源水质特点,以满足不同用水对水质要求;将城市中蓄水、原水处理、循环利用、排水作为城市水循环过程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不是彼此割裂开来;将城市水源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保护;考虑了各类用水户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城市水源地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对政府、非政府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做了说明;考虑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之间平衡[1]。
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属于水资源综合管理范畴,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以水文流域作为管理单元。城市是流域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域范围内,城市水资源管理与流域层面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开展密不可分,因此,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主体的水行业还应掌握流域内其它地区水资源状况,如农村供水、农业灌溉、工业、能源用水等。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不能仅将城市自身水资源作为终极管理目标,它应该是一种手段,用于掌握流域内各单元水资源安全情况,从而改善供用水条件,减小用水矛盾和与水资源相关的各种风险。
二、城市水务供水主要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考开始闹水荒,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步加剧,逐渐在全国蔓延,全国有7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水质问题。根据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相关规定,生活饮水源水水质不得低于Ⅲ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点内陆水系或者河流地段,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质不达标。
3、用水供需矛盾。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一体化加快,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攀升,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数百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2]。
三、加强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有效措施探究
1、供水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
供水预警系统要应用到模拟仿真技术,同时还要涉及到现代水环境模拟理论技术,再加上一些高技术手段,例如GIS(地理)、RS(遥感)、GPS(定位)等。通过高科技技术条件采集诸多数字化信息,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情况等。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测,集中信息采集管理,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质基础信息平台和水质模拟仿真系统。
建立城市供水预警机制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质质量较差、供水设施频繁发生故障。深入落实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研究,加强水质的处理以及管网的安全运行管理。这一发展理念也顺应了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预警机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设备故障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城市供水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3]。
2、建立模型
当前的水质评价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近几年的重点城市供水水质的一些数据进行搜集,构建水质评价模型,为供水水质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其中评价指数计算式、水质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危害系数或指标权重)、水质标准值、评价分级构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可以对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的监测,实现供水水质的准确预警。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最常见的包括灰色模型、霍华特指数平滑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等维新息模型、数学模型等。任何的理论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点或者缺点,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已经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几种预测方式进行组合,相互弥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组合方式进行完善,选取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为预警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3、搭建信息平台
水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现代水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水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水务复合系统非常的复杂,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于水务复合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有许多急需解决完善的问题。当前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供水模型很难满足供水预警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供水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供水水质以及供水量的预警奠定了基础,可以对供水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为供水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了保障[4]。
4、提高用水效率
在用水户中,提倡和鼓励减少用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居民供水系统面临主要问题是如何减少供用水损失,有的地方渗漏损失率达50%。提高用水效率应该在水处理、输送、储存、使用过程中减小水的损失。减少水的损失涉及供用水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以及用水方式。过去几十年中,新加坡在减少未计量水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西班牙萨拉戈萨市政建立一个减少供用水损失管理示范区,区内配备了节水设施,安装了供水监测系统,采集流量、水压数据,利用GIS和模型对整个示范区进行信息化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水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多种方法的组合不断进行优化,造福于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参考文献:
[1]沙金霞.城市供水预报与应急调度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2]张钡,张世英.城市水务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11-215.
[3]荣四海,王玲,俞若雅.中原城市群城市水务产业管理机制及投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8-42.
浅谈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政府规制 篇4
关键词:中国,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
城市供水行业是我国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行业, 具有垄断性质较强的特点。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作为空间载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城市供水行业进一步完善是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发展和革新的关键, 承担着加强城市功能的重大责任, 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领土广阔, 淡水资源总量为28400亿立方米, 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 排名位列世界第四, 虽然水资源总量较多,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 也决定了我国水资源的极度匮乏,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 在世界排名121。截至2013年我国用水总量已达到6183亿立方米, 我国已被列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家, 城市缺水问题尤其严重, 部分城市日缺水量达到1600万吨。同时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近几年我国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80%都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水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机制, 这种过度的垄断导致企业竞争积极性和经营效率低下, 水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水价低、投资少, 产生寻租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政府认识到城市供水行业规制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并开始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进行改革, 效果显著。主要采用进入规制、价格规制、质量规制和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政府规制, 如放松进入规制, 加大外资投入比例, 提高供水价格,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 水环境不断改善, 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虽然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体系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如规制体制不健全、价格规制不合理、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欧洲三大水务集团在我国构建的“水务帝国”所逐渐形成的行业战略优势, 极大地增加了转变城市供水行业规制体制的难度, 现就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体系改革提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要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和政监分离, 改变城市供水行业规制本身的性质, 建立高效、公平、独立的规制体制。要想建立高效、公平、独立的规制体制首先就要了解其行业的属性, 并不应属于福利性部门, 也不应属于政府, 因而供水企业应自主经营运行, 政府通过建立集供水相关部门为一身, 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普遍参与的, 全国性质的统一公用事业规制机构。这一统一规制机构的职责主要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发放市场准入权、协调纠纷等等, 从而真正做到规制机构与供水企业产权与经济利益的完全分离, 供水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是要以公共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 建立健全水价的成本补偿和约束机制以及形成和调整机制。在中国水价的制定方法主要是成本定价方法, 因而水价偏低, 陷入“低水价——亏损——财政补贴”的恶性循环中。主要发达国家在水价制定上普遍采用间接价格规制、两部制价格、梯级、累进制等的价格形式, 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我国还应不断完善定期价格审查制度, 并建立主要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网络信息系统, 该系统能够真实地反映水价的动态, 及时地将水价相关信息发布出去, 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整和监督机制, 时时调控供水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 积极召开水价听证会, 公开水价的制定和调整情况, 做到信息公开。
三是要构建竞争机制, 实现跨区域范围竞争, 从而形成有效竞争格局。适当的激励, 为供水企业降低成本提供动力基础, 供水企业生产经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城市供水行业规制改革的深入, 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大量涌入, 大量铺设供水管道, 区域内竞争格局逐渐被打破, 跨区域范围竞争格局逐渐显现, 再加上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对城市供水需求在地域范围内的增长, 水资源的跨区供给问题日渐突出, 长距离引水工程纷纷涌现, 跨区域竞争逐渐成为构建竞争机制的新形式。跨区域竞争的产生使得各个区域的规制者在反复比较后, 会选择供水成本最低的企业, 从而促使不同区域的供水企业会纷纷积极致力于降低成本, 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范围内各个供水企业间的间接竞争。
四是要在放松市场准入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还要兼顾国有经济“存量”和非国有经济“增量”二者的关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逐渐形成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 供水就属于公益性国有企业, 因而要在保证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放松市场准入条件, 渐进地吸收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的进入与发展, “存量”与“增量”整合在一起, 实现行业的渐进性改革, 打破现有的垂直一体化经营, 建立特许经营模式, 即政府仅从宏观上对供水行业内部经营权、准入条件等进行规定, 并采取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招标, 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保证了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五是要规范城市供水行业的规制体制, 建立健全与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目前, 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水法》《水土保持法》《水利产业政策》等, 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程度来看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全面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仍未完全达到, 因而我国当前急需一部全面、系统和规范的供水法规, 该法规应在全面参考供水行业相关技术专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供水企业、社会群众等的建议基础上, 系统综合地考虑到城市供水行业各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立规范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的基本法律框架, 形成城市供水行业法律法规的全面递进式覆盖, 为有效规范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政府规制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尹莉.论中国自来水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J].理论学刊, 2003 (05) .
[2]梁志勇.对我国垄断性行业政府规制的探讨[J].新疆财经, 2005.
[3]刘立菁.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城市, 2007 (03) .
[4]石涛.转型期政府规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0 (01) .
[5]陈建丽, 李志民.浅谈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J].法制与社会, 2010 (08) .
[6]卞菲.我国城市供水的价格管制研究[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1 (09) .
[7]赵素梅.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8) .
[8]汪平, 邹颖, 单令彬.资本成本、政府规制与公益性国企效率最优[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02) .
[9]刘一源.城市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4 (11) .
肥城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篇5
肥城市人民政府令
第48号
《肥城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市 长:单传海 二OO八年五月八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城市生活、生产和其他用水,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泰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和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供水的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规划、水利、环保、卫生、物价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供水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城市供水应坚持开发水源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确保供水安全,优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鼓励中水回用。
第五条 城市供水事业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城市供水能力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二章 供水水源
第六条 城市地下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工作。
第七条 市政府组织建设、发展改革、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城市供水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八条 市环保部门应会同发展改革、水利、建设、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共同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九条 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内地下水水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保障城市居民饮用城市供水企业生产的安全卫生水。
第十条 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城市供水企业应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并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公示工作。
第十一条 在城市市区内严禁擅自凿井开采地下水。确需取用城市地下水的,在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前,须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
第十二条 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范围内,严格限制新建自备井。对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自备井,许可到期后原则上关停,原有自备井逐步收归城市公共供水企业统一使用或填封,城市市区原则上不再新批开凿自备井。
第三章 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三条 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应当按照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及城市供水建设计划进行,其建设资金可采取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城市供水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及受益单位投资等办法解决。所需铺设的主副管线和其他设施,谁受益谁投资,由城市供水企业按规划施工建设。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供水工程,应符合城市供水规划,经水资源论证后,按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委托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和监理规范。
禁止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第十六条 用户投资新建或改建区内供水设施的,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相应资料,经审查同意后,由城市供水企业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
第十七条 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用户室内供水工程竣工后,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用户室内供水管网、阀门、水表等供水设施进行检测验收,测试水质、水压等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用户室内供水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城市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第四章 供水经营
第十九条 从事城市公共供水的企业和自建设施供水的企业,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合格,并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供水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保持不间断供水。
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确需停止供水或降压供水的,城市供水企业应提前24小时告知用户和公安消防机构。凡不能间断用水的用户,应自建贮水设施。
因发生自然灾害或紧急事故造成停止供水时,城市供水企业应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供水,同时通知用户和公安消防机构,并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抢修供水设施遇到妨碍时,城市供水企业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排除妨碍;造成损坏的,应给予修复或赔偿。遇到紧急情况时,为降低损失、保障居民用水,城市供水企业可先组织抢修、后补办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实行职工持证上岗制度。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二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检测工作,确保城市供水管网压力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用水水压需要超过国家规定管网末端压力的,应自建贮水加压设备。
禁止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第二十三条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新增加的供水用户,应当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水指标后,持书面申请到城市供水企业办理用水手续。其中,建设工程施工临时用水,由建设单位到城市供水企业办理用水手续。
第二十四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实际用水量和水价标准按时缴纳水费。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或合同约定缴纳水费的,城市供水企业可按约定暂停供水;用户在结清水费、缴纳违约金后,城市供水企业应立即恢复供水。
采取停止供水措施时,城市供水企业应提前2天通知用户。
第二十五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按月抄表计量。对不能正常抄表计量的情形,应采取措施及时恢复正常抄表计量。因用户原因造成不能查抄水表的,在恢复正常抄表前,按前三个月中最高用水月的用水量计收水费;非用户原因的,按前三个月平均用水量计收水费。
第二十六条 禁止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对盗用和擅自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由城市供水企业按取水管径最大流量计收水费。用户采取不正当手段使水表停滞、失灵、逆行,按盗用水处理。
第二十七条 申请使用城市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到城市供水企业办理开户手续,填报用水申请,经城市供水企业审查同意后,安排施工和供水,并与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用户过户、停止用水、恢复用水、变更用水性质等,应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申请并结清原用水水费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用户不得擅自变更用水性质。
第二十八条 用水单位或个人变更过户时,原、新用户需持有关证件共同到城市供水企业办理变更手续,不得私自转让。办理过户时,原用户须一次结清原用水水费。否则,由新用户负担。
租用单位或个人场地从事经营或办公的,原则上由产权单位统一收缴水费。若承租单位(个人)有特殊要求需单独结算水费的,须经城市供水企业批准,由承租单位、出租单位、城市供水企业共同办理立户手续并装表计量。承租期满或中途停(转)租时,承租单位(个人)必须会同产权单位及时到城市供水企业结清欠缴水费,否则由产权单位负担。
第二十九条 用水单位或个人停止用水时,应到城市供水企业及时办理停用手续、结清欠缴水费,供水企业予以撤表销户。申请恢复用水时,需重新办理开户手续。
第三十条 城市供水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城市供水价格应当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
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施计价改革,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第三十一条 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严格区分用水性质,对超计划用水的单位,实行累进加价收费。
第五章 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三十二条 对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制度。
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应按照一户一表、计量出户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对已建成的居民住宅,应进行水表户外设置改造。
第三十三条 城市供水企业对其管理的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
第三十四条 在规定的城市供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挖坑取土或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
城市公共供水企业因改造、维修公共供水设施,在安全保护范围内排除法非法建筑物、构筑物等障碍的,城市供水企业不承担补偿费用。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城市供水设施,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拆除或者迁移的,应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城市供水企业商定改装、拆除或者迁移方案,同时采取补救措施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涉及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向城市供水企业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施工中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与城市供水企业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七条 城市供水企业对城市供水设施进行施工、维修、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积极配合,并提供便利条件,不得阻挠、设障。
第三十八条 禁止擅自将自建供水设施、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连接。
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必须经城市供水企业同意,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禁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第三十九条 计量水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并经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测定。未经测定或者测定不合格的,不得安装。
第四十条 城市二次供水设施,规划建设前须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城市供水企业依照供水水质、水压情况,指导用户规划建设,相关费用由用户负担。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归用户所有,由用户负责运行管理。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应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不能进行水质常规检测的,应按规定委托城市供水企业或其他法定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
第四十一条 禁止下列破坏城市供水设施或者危害城市供水安全的行为:
(一)擅自启闭供水阀门;
(二)擅自移动、拆卸、损坏计量水表;
(三)损毁供水井盖、阀门、管道等;
(四)在城市供水管网上直接装泵抽水;
(五)向城市供水设施排放污水、倾倒垃圾或向输水暗渠检查井内排放杂物;
(六)擅自从公共消防栓取水用水;
(七)其他损害城市供水设施或者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加强对城市供水的监督管理,建立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新闻发布等制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公众对城市供水的知情权。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四十四条 建设工程施工危害城市供水设施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危害行为;造成损失的,由责任方依法赔偿损失。
第四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有关名词解释:
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城市公共供水,指城市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自建设施供水,指城市的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向本单位的生产、生活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二次供水:指因建筑物高度对水压要求超过本市区管网的供水水压标准,将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中的水通过另行储存、加压再送往用户,以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
城市供水行业 篇6
关键词: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安全供水
一、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对节水节能的效果分析
据资料显示,当前,在城市二次供水成本中,我国大部分二次供水的泵站运行能耗占到了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以上,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二次供水的节水节能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建筑节能的法规文件中极少涉及城市二次供水能耗的问题,导致很多设计人员对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问题的忽视,未能认真选用供水设备,不能合理设计泵站的节能措施,导致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并且,也没有做到准确掌握自来水管网的实际供水压力,不能合理设计给水系统的分区和节能,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使得二次供水能量严重浪费,出现严重的高耗能、低效率情况,造成城市二次供水运行的能耗增大问题。
当前在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对节水节能问题实行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我们逐一进行效果分析。根据城市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流量和建筑高度,城市二次供水的给水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单设高位水箱供水
单设高位水箱的供水方式作为一种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是将市政管网的供水引至高位水箱处,利用高位水箱与用水设备的高低差异,实现重力方式供水,从而克服城市二次供水中水压水量的不稳定状况,并且,单设高位水箱供水的方式的系统简单,可以有效节省投资,既可以直接利用高位水箱进行二次用水供给,也可以只针对上层用户实现高位水箱供水,从而实现合理供水和节能,避免高耗能和低效率情况的出现。多用于城市建筑中允许设置高位水箱的六至八层住宅楼。
(二)水泵气压罐供水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供水,水泵气压罐供水不需要进行高位摆设,直接利用水泵从外网直接吸水加压,将供水吸至水罐,利用水罐中存留的空气进行压缩从而产生压力,再利用气压罐来调节二次供水的流量,并实现对水泵运行的控制。水泵气压罐供水方式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的造价较高,但这种供水方式受电力影响较小,水罐密封性能也相对较好,从而减少供水过程中水量的浪费,保证供水的可靠安全。但是此种供水方式一般不太适用于供水规模较大的系统,因其给水压力波动比较大,极易造成城市住宅楼中底层用户用水设备的损坏,使得二次供水过程中能耗增大。
(三)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
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引用市政管网供水到地下水池中,使地下水池储备一定量的水源,再利用工频水泵实现供水向高位水箱的提升,保证高位水箱中也存有一部分的水量,再经过高位水箱实现住宅楼用户的供水用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停水停电对供水造成的影响,也可以节约电能,使城市二次供水变得可靠稳定。
(四)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
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是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恒压变频水泵实现对地下水池的抽供水。并且可以根据用水高低峰来自动切换主副泵进行供水,在水泵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跳过故障水泵而继续运行。同时,还通过设置气压水罐来实现对高低峰用水时水压波动的调节。这种供水方式可以稳定出水压力,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无需进行高位水箱设置,只需根据供水量来调节变频供水,节约水能和电能。
(五)叠压(无负压)供水
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当前不少无吸程变频恒压二次供水设备都是通过微机实现有效控制的。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在能耗等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优势,其运行费用低,能够有效减少耗能,提高利用率,并且易于管理,自动化水平高,安装维护都很方便。由于城市建筑具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确定,在符合相关法规准则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二次供水方案,才能保证城市二次供水改造的经济安全,实现节水节能的目的。
二、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对安全供水的效果分析
城市二次供水相对于市政管网的直接供水,还需经过二次供水设备环节。因为这些二次供水设备通常与外界进行接触,其内层表面涂层在使用较长时间后通常会渗出有害物质、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若不能及时对这些二次供水設备进行定期地清洗和消毒,极易造成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而二次供水造成的水质污染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扰乱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供水安全效果的:
(一)从二次供水设计源头进行改造
在进行二次供水设计时,要符合国家建筑给排水的相关设计规范和卫生规范,,将设计好的工程改造设计文件呈交市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经其审批后方可进行二次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杜绝不合理供水设计的投入运行,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
(二)严把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质量关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竣工后,相关卫生监管部门应该进行验收工作,对改造工程的涉水材料、防腐涂料、供水管线、储水设备、和水处理设备等进行主要验收,确保供水改造工程的卫生安全性。
(三)监督二次供水设施的使用状况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投入使用以后,要有专门的领导小组根据 《 物权法 》 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考评监督,落实责任负责制,确保二次供水设施的防污措施安全有效,并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完善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跟踪和落实治理工作,使其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国外供水行业的管理模式 篇7
国外政府对供水行业的管理模式
1.国家所有, 政府经营
德国建立了良好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主要是国有, 在6000多家企业中有95%以上完全属于政府。供水服务一直与污水处理服务分别单独提供。但是, 商业化的考虑将导致新结构产生, 存在将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设施合并的趋势, 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今后, 为保持供水质量及其可靠性所需要的高投资, 以及市政管理者的财政限制, 将会进一步吸引私人企业加入到这一行业。需要指出的是, 在德国市场上很少有补贴, 这意味着收费必须能够支付所有的运行、维护、修理和投资成本。
加拿大提供给水和污水管理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 但联邦和省政府还要在地方政府实施这些责任时给予支持和管理。联邦和省政府通过提供赠款和长期借款, 为这些行业的投资提供财政支持, 并负责其各自管辖区域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订、实施和强制执行。
新加坡公共事业委员会 (PUB) 是一个供水机构, 负责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足够的和可靠的供水, 维持新加坡的经济增长。
2.私人企业进入供水行业
美国用于饮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国内的用户和纳税人, 只有2%的收入来自于联邦和各州的拨款。在美国, 私人供水企业有很长的历史。在供水系统中, 几乎有一半是私人企业;在污水处理系统中, 主要是在保留污水设施公有权的情况下, 以私人承包形式运行和维护污水系统。
英国天然水源和饮用水的质量之所以很好, 原因是国家在供水和污水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近年来, 在水务行业英国政府又进行了改革。1981年, 政府为了使大型水务委员会在性质上更加商业化, 使其受地方政府的影响更小而进行了改革, 不久政府又开始考虑在供水行业实行全面私有化。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进行产业私有化, 1989年政府通过法律, 将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主要职能转移到新成立的公司, 然后在股票市场上以浮动价格销售。同时, 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公共团体 (国家河流管理机构, 最近被并入国家环境署) 承担这些职能, 但仍然由国家控制。
法国供水行业实行的是公共和私人混合管理, 约70%的给水用户和35%的污水处理用户由私人企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是被一些大公司支配, 主要有四家公司———Vivendi、Mondeo、Saur和Cise公司。前两个公司为大约60%的用户提供服务。因为水和污水处理具有地方性, 所以具体的管理职责由各行政区 (城市) 承担。行政区可直接提供这些服务或将服务承包出去 (目前约75%是分包的) 。而价格则必须能够支付提供水和污水处理的费用加上向当地行政区政府缴纳的税款, 再加上支付给当地de l'eau机构的收费 (国家供水、污水管理机构, 负责这一行业的总体监督, 包括市场结构、运行状况和价格) 。
3.探索供水行业市场开放
意大利大多数公共设施领域, 包括供水, 一直都是公有。由于需要为投资增长筹集资金, 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供水行业开始渐进实行私有化, 其目标是通过鼓励采用更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吸引私人资金, 以满足巨大的投资需要, 促进行业的发展。在整个供水行业, 从水源收集到净化处理、配水和污水处理, 合并成一个管理结构, 将服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 由一个单位进行综合用水管理, 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规模效益。
澳大利亚供水设施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 并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 但又不能全部收回成本, 因此未反映出水作为资源的真实价值。现在大多数管辖区域都已成功地将公共设施的服务提供与管理职能分开, 并将重点放在商业化上。供水公司已开始将大量的股份退还给政府所有者。
加拿大随着联邦和省政府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赠款的减少, 地方政府对在供水领域吸引私人参与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直接的私人投资机会最多的是在长距离输水和处理设施领域。由于大多数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都是由同一个单位拥有并运行的, 所以水费和污水费合在一起收取。
国外供水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
美国的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运行、维护费用占总服务成本的58%~66%, 剩余部分是投资债务。获得投资有多种来源, 一般的偿还利息都低于市场利息。资金来源包括单独设立的发展基金、免税公共机构债券和市政改善预算。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的收费方式是以DWP作为收费代理, 用户从DWP收到一张账单, 包括水费、污水费和电费, 用户每两个月交一次费用, 但大用户要每月交费。
加拿大水和污水协会 (CWWA) 是一个全国性的团体, 代表该国公共领域市政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共同利益。该协会建议采用统一的计量和污水出水水质监测, 作为结构性收费的重要内容, 通过适当的收费结构, 实现水和污水系统的全额成本回收, 以及在设定费率时应利用长期的规划基准, 考虑以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为依据的、合理的未来规划的成本。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在工程服务部门的管理下, 作为独立的商业单位运行, 供水水费的设定原则是从用户那里回收全部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所有的投资费用和债务。
英国的供水公司收费是将所有账单 (通知单) 邮寄给用户, 用户可用现金到当地邮局或银行支付, 或使用个人支票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划账。供水公司鼓励用户采取直接划账的方式支付, 因为这是一种低成本、快速和更可靠的收费方式。用户也可选择按月交费。
德国水费价格并不是由各州设定的, 而是由供水者和市议员代表服务区的人口共同设定的。由于水和污水处理收费必须收回服务提供者的全部成本, 因此收费设定符合“成本回收原则”, 主要特点:一是根据各自的费用设定收费段;二是收费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与基础设施提供有关, 一个与运行费用有关, 两者必须结合在一起, 以反映实际的总成本;三是投资回收必须设定在适宜的水平上;四是必须为资产的维护和更换建立储备基金。
法国一些水公司的收费价格不一定要能够支付全部的服务成本, 而是由de l'eau机构向这些公司发放补贴, 作为协调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资手段的一个部分。
意大利1994年通过改革确定的新收费标准是以价格上限标准为依据, 特别是收费必须反映资源的性质, 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所需要的投资、运行费用、投资回收、生产力效益。1996年开始实施的新收费标准是以最高价格限制标准为依据, 与英国的方法相似。
新加坡水和污水定价政策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水价必须足以保障每年的售水总收入能够满足总的常规成本, 包括折旧和资金利息, 保障实现其在供水基础设施开发成本中的一个合理比例;二是供水收费收入必须足以收回能够接受的固定资产收益;三是水价一直被用来反映广泛的社会目标, 如对于每月用水低于规定水量的用户 (现在是40立方米) 采用较低的价格;四是制定水价还考虑了支持节水目标及防止大量用水的因素 (新加坡的水资源不足, 一部分水源从马来西亚购入) 。由于供水定价系统的作用, 公共事业委员会 (PUB) 已能够回收所有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投资成本, 从而能够保障供水服务的持续性, 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范例。
澳大利亚为了解决供水服务收费不能全部收回供水设施成本, 因而不能反映水作为资源的真实价值问题, 对供水行业已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改革, 包括与供水定价有关的措施, 如对于城市供水服务的收费安排包括入网费和使用费等。
国外供水行业的发展趋势
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从国家所有、政府经营方式向私有化、商业化运作发展, 通过吸引更多的私人企业进入供水行业以解决政府对其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问题, 由一些大公司具体经营供水和污水处理。如英国通过对供水行业私有化改革, 在实现投资目标、改善服务上, 与10年前相比, 取得了显著效果。
行业变革带动了收费方式变革, 将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合并, 分段收费, 综合管理, 由单项收费方式转向一单多项收费、代理机构收费、划账收费等 (如美国一张账单包括了水费、污水费和电费) 。
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制定水价时还考虑了支持节水目标、防止大量用水的因素 (如新加坡) 。
城市供水行业 篇8
1.1 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形势严峻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从地区性城市缺水向全国性城市缺水演化, 全国655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 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 全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水源污染是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全国地表水污染较重, 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8个省641眼监测井中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仅26.2%, 因此由水源污染导致的城市水质型缺水问题不容忽视。
1.2 供水管网漏损严重
管网漏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加剧了城市缺水, 也增加了供水企业的制水成本和供水设施的投资费用。因此, 杜绝“跑、冒、滴、漏”已成为供水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2 管网漏失率
管网漏失率是指在供水过程中, 由于管道本身的结构所引起必然损耗和一定的沿程和局部损耗所造成的水量损失, 以及由于管线老化所带来的其它损失占所有供水量的比例称为供水管网漏失率。
管网漏损量=供水总量-有效供水量
管网漏损率= (供水总量-有效供水量) /供水总量
其中, 有效供水量是水厂将水供出厂外后, 各类用户实际用到的水量, 包括收费的 (即售水量) 和不计费的 (即免费供水量) 。
3 管网漏水形式
(1) 管体漏水, 小管径管道的漏水现象严重, 检出的漏损点几乎都在老市区, 每点的漏损量均不大, 但是这些漏水点的漏水量总和几乎占全部漏水量的50%, 不可忽视。大部分铸铁管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接口漏水和管道断裂漏水。DN300以上的管道漏水点少, 但每个漏点的漏量较大, 接口漏水的情况较多。有的管道接口质量不好, 尤其是刚性接口, 主要是老城区采用铅口连接的管道, 接口漏水发生频繁。处于交通要道上的管道, 随着城市交通负荷的不断加大, 且有些管道由于道路的地质构造等原因覆土较浅, 管道震动强度大, 漏水事故发生频繁。 (2) 管接口漏水。 (3) 阀门漏水, 包括阀门轴杆密封填料处漏水、消火栓关闭不严、排污、泄水阀关闭不严、通气阀失灵串水和预留口处阀门关闭不严。 (4) 水表节点漏水。 (5) 小区水池、屋顶水箱溢流。
4 管网漏失率形成的原因
(1) 出厂水计量误差主要来自计量仪表的运行不稳定, 出厂流量计在流量、水温、水质有某些变化时或随着使用的增加, 出厂流量计不稳定或发生故障。
(2) 管道设计及选材不当
➀管道设计覆土深度未根据其所处具体位置经过严格的荷载计算, 造成供水管道覆土较浅, 由于地面车辆等外力辗压引起管道爆管或接口漏水等。
➁在大口径管道上排气阀的口径选用不当, 分布不合理。造成管道内残留大量气体, 压力不均, 造成管道爆管或接口漏水等。
➂管材选用了材质低、低压易爆管材。
➃阀门选用不当, 密封性差。
(3) 城市供水管网陈旧、老化
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主要指铺设年代跨度较大, 老的管道多为刚性接口, 经不起温度的变化、各种腐蚀、地基下沉、地面负载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管道防腐性能差, 抗压能力降低, 接口胶圈老化, 经常出现断裂, 极易造成爆管、接头漏水等现象。
(4) 管道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主要有敷设管道时管沟处理不当、钢管防腐处理、焊接质量不好、管道安装过程中接口处理不当、管身回填不严格按要求分层夯实、法兰连接不规范、管道试压、渗水检验不严或未过关。
(5) 施工破管、撞断消火栓漏失水量
市政施工、建筑施工时基槽开挖使管身两侧受土压力不均或挖掘机直接破坏管道, 均会造成管道发生意外爆管事故。建设单位在施工开始前应与供水部门做好管线交底工作, 而有的施工单位施工时不注意及供水部门没有及时将管线位置、图纸对施工方交底等原因都导致施工破管事故的发生。消火栓大都是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被撞断, 消火栓未按标准施工验收、消火栓放置的位置不符合规范、司机行驶时不注意等原因都导致此类事故的频发。
(6) 用户终端水表误差
➀水表计量误差。水表设计、安装不规范, 没有针对用户的具体情况选择匹配的水表, 选择的水表口径偏大, 当用水量低于水表的始动流量, 水表不走, 用水无法计量;选择水表口径偏小, 水表长期超负荷运行, 计量大幅度偏慢, 直至水表报废。
➁绿化、消防用表没有单独立表, 将绿化、消防的设计用水量叠加到生活用水, 至使水表选型偏大, 水表计量不准。
➂使用灵敏度不高的螺翼式水表, 当用水量偏小时, 就不能带动水表叶轮转动, 造成水表计量过少或无法计量。
5 供水管网漏损防治措施
(1) 加强供水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建立管网巡查工作程序, 按区域管理的原则落实好责任人, 加大巡线、测漏工作力度, 做好管网巡查记录。对那些使用年限长, 末端用户多的管道进行密切关注, 加强巡查, 对管道过河、过沟等薄弱处进行排查, 及时发现, 及时抢修。
(2) 加强供水用户的监管力度, 通过对城市供水设施及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对违反规定用水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处罚, 遏制一切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供水部门应设置监察管理部门, 确保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使用水资源。
(3) 强化管网检漏、测漏工作。合理的检漏方法是提高检漏准确度的基础, 现在一般的检漏方法有被动检漏法、听音法、区域检漏法、区域装表法以及区域检漏法和区域装表法相结合的方法。我国很多城市以被动检漏法为主, 而地下管道漏水的规律是由暗漏到明漏, 有时暗漏的水流入河道、下水道或者电缆沟内, 这样被动检漏往往查不出来。所以要更新管道检漏仪器, 并加强查漏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 提高检漏准确率, 并对全市的供水管网定期普查及时修复发现的漏点, 有效的减少漏失水量。
(4) 密切关注管网范围内的工程施工, 通知各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 应到供水部门办理相关的手续, 以确保城市供水管网的安全畅通。
(5) 做好水表计量管理工作, 对到使用年限的水表及时更换, 杜绝因计量失误造成管网漏失率的增大。
6 总结
供水管网的漏损不仅为供水企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也造成了水资源浪费。所以说,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对于供水企业来说, 供水漏失率的控制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系统过程, 需不断增加技术投入,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运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才能将漏失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尽力把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陈海荣.供水产销差率的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德国城市供水模式探析 篇9
1984年, 山西省和德国北威州建立了友好省州伙伴关系。从1985年开始, 山西省向北威州派遣研修生。2005年, 省发改委承担起了研修生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迄今培养、结业了11批研修生, 共计255人, 这对推动山西对外开放, 提高山西企业和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先后在德国克雷菲尔德市的市政公司 (SWK) 下属供水公司 (以地下水为城市供水水源) 和鲁尔河沿岸米尔海姆市的莱茵威斯特法伦水务公司 (RWW) (以地表水为城市供水水源) 实习, 在那里学习了饮用水生产、地下水地表水预处理、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设备管理及规划、水源地保护、管道维护、水质检测等方面的知识。
1 德国城市供水模式
1.1 地下水城市供水水源示例
克雷菲尔德市供水情况如表1所示。
克雷菲尔德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资源非常丰富, 地下水水位0~50 m不等, 根据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和流向, 在市区东部、西部各建有一个水厂。
地下水经输水管线进入水厂, 通过曝气增加原水的含氧量, 经过压力膜除铁、化学沉淀法脱钙等预处理后, 即成为成品水加压输入管网。由于不加消毒剂, 并且其硬度适中, 所以, 城市管网内的环境良好, 使得成品水达到了直饮的程度。
要想水源不被污染, 就要严格保护水源地的自然环境, 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 不得随意向农田施加农药;大型施工项目中挖出的土壤必须经过专业的实验室检测, 确定其中不含污染地下水的污染成分后才能回填。当地下水水源中不存在污染物质渗入和微生物超标等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水质问题, 只有区域地质特征下水体含较高浓度的铁离子、钙离子时, 水厂可通过沙石过滤系统 (铁离子曝气沉淀、过滤) 和脱钙系统 (化学沉淀法脱钙) 处理原水。
另外, 从原水的采集、输送、预处理, 到成品水的制备、输送等, 各个环节都受到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防止出现水被污染的情况, 因此, 出厂水不需要再加氯消毒。地下水水源制水工艺如图1所示。
“氯消毒是用在水污染应急状况下的”水厂负责人自豪的说, “到现在为止, 所谓的‘水污染状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1.2 地表水城市供水水源示例
米尔海姆、欧博豪森等周边县市的城市供水情况如表2所示。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比,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以米尔海姆市为例, 其城市供水水源来自鲁尔河。鲁尔河各河段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 (此类废水有专门的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 水源地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 有专人每天巡查, 确保没有危害水源地环境安全的行为和隐患存在。
由于地表水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含有一些动植物成分, 例如树枝、树叶、各种鱼类、螃蟹、牡蛎等, 因此, 在对地表水的预处理方面, 德国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在水厂中建造了很多砂石过滤单元和慢滤沙池单元。预处理速度快、处理能力强是慢滤沙池处理地表水的主要特点, 慢滤沙池如图2所示。在米尔海姆的水厂内, 最大的慢滤沙池有3 500 m2, 地表水经过砂石过滤、活性炭吸附流入慢滤沙池, 经过24 h渗滤到了地下, 除去了水体中的动植物成分。预处理后的地表水利用真空泵进入收集井, 经过臭氧紫外消毒后输送到管网。
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城市, 其出厂水常规消毒方式有两种, 即氯气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当管网水出现水质异常或管网污染等其他应急情况时, 需要使用氯气消毒;而紫外线消毒方式在德国城市供水消毒中使用的较多, 已然成为了德国城市供水处理工艺的主流和发展趋势。地表水水源制水工艺如图3所示。
2 结束语
浅谈城市供水安全 篇10
1.1 水资源短缺, 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2300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据统计, 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 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到20世纪末,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严重缺水还将加剧一些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截止目前, 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根据2003年的一次统计, 我国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80亿吨, 约有1/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中。造成我江河湖泊水污染的罪魁祸首, 主要是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的工业和城市污水只进行简单的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 致使一些河流丧失了使用功能。
1.2 供水企业净水设备和水处理工艺相对落后
供水企业的制水生产对保证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起着决定作用。地面水净水工艺过程一般包括投药、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城市供水厂起步有先后, 除部分发达城市的新建供水厂外, 绝大部分的供水厂采用的是传统的消毒工艺和净化设施, 于日益恶化的源水水质相比, 现有的制水工艺就有点力不从心。
1.2.1 饮用水的净化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饮用水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多。水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达不到《地面水环境标准》, 有些河流的水源氨氮 (NH3-N) 浓度增加, 有机物综合指标BOD、COD、TOC升高, 水中溶解氧 (DO) 降低, 嗅和味明显。这种源水, 用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流程难以处理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1.2.2 水的消毒
经澄清、过滤处理的水, 外观清澈透明, 但仍有大量的致病细菌。若要作为生活饮用供水, 消毒是生活应用水处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水厂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出厂水的生物学卫生指标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 需在净水生产流程过程中投加消毒剂, 当今通常用的是氯消毒法, 氯消毒具有经济、有效、使用方便等有点, 应用历史最久, 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受污染水源经氯化消毒会产生三氯甲烷等小分之的卤代烃类和卤代酸类致癌物质以后, 对氯消毒的副作用便引起了广泛重视, 可对其危害程度也存在争议。
1.2.3 水中藻类对饮用水处理的不利影响
水中藻类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藻类致臭:许多富营养化的水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臭味, 在藻类大量繁殖的水体中, 藻类是主要的致臭微生物;b.藻类产生毒素: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下会产生毒素, 这些毒素对健康有害, 常规处理工艺对藻类毒素去除率较低;c.药耗增加:生产中为杀灭水中藻类, 往往要加大消毒剂的投加量, 不仅使制水成本提高, 更增加了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 降低饮用水的安全性;d.藻类堵塞滤层:原水在混凝沉淀的过程, 水中大量的微小藻类因其密度小而未被去除, 进入滤池后, 在滤层中加速繁殖, 造成滤层较早堵塞, 从而使滤池工作周期大大缩短, 严重时可能引起被迫停产。
1.3 输配水系统安全性差, 二次供水污染严重
城市供水系统中输配水管网安全性能的好坏, 是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当然, 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管材低劣、管网老化、施工技术落后及非正常工况运行等问题, 其中以大中城市的老城区有为突出。
目前, 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输配水管网系统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导致了较为突出的供水压力不足、管网漏失率高、爆管事故频发, 我国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在20%左右, 每年因此损失的自来水近100亿立方米、管网余氯消耗速率加快、二次污染严重等供水安全问题。
1.4 水质监测环节薄弱
近年来, 由于水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尤其是部分供水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严重并继续恶化, 微污染水源水比例逐年增加, 严重影响供水水质。特别是针对目前突发现水污染事件频发状况, 对水质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1 水质监测点的选择有待规范
饮用水水质主要取决于水厂水处理工艺、输配水系统以及原水水质情况。目前, 内地部分供水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且经济相对落后, 对饮用水的监测只是停留在出厂水水质的监测控制;即使象上海、广州、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 虽然供水企业已经采用了在线水质监测, 但也比较注重制水过程和管网末梢水质监测, 对水源地和小区的水质监测相对薄弱, 没有明确的职责部门。
对原水水质的监测点的选择有待科学合理化。需要加大对水源地的原水水质监测力度, 特别对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的发现要及时、准确。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指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 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 与普通环境污染不同, 其往往发生突然、扩散迅速且污染物不明等这类事故给许多国家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危害公众健康。
1.4.2 水质监测设备的制约
目前, 由于传统的水质监测存在滞后性等方面的缺点, 我国大部分城市已采用水质在线监测, 但传统水质监测手段仍然存在于内地城市或郊区的小规模水厂。同时, 我国现有的监测设备主要监测常规的水质指标, 对恐怖活动性投毒或突发水体污染事件, 没有在线的监测设备, 突发水质安全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
1.5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
2005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江苏沭阳水污染。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 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 在发展中国家, 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 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2 供水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建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必须建立保障体系,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尺度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同的部门、多方面的共同协调来完成。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供水安全存在及面临的诸多问题, 提出从行政、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的综合手段, 通过三者的协同作用, 解决现在城市供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现安全供水的目标。
2.2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风气, 把它作为全民的行动, 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要坚持不懈。建立水环境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注重研究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对水资源条件的依赖和对城市供水安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 合理确定城市产业结构类型与布局;以绿色工业产业政策为准则,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在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 控制工业用水量增加, 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2.3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开源与节流并重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开源与节流并重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举措。通过节约用水, 尤其是对工业企业等集中用水大户采取节水措施,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一方面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同时减轻了城市供水厂和供水管网系统的运行负荷, 减少了城市污水排放量, 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 这对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水危机, 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动大家进入全民节水的行动中来。a.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做好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宣传;b.组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 将节水理念深入人心;c.不断开发和提供节水器具, 介绍节水技术、方法及经验, 将节约用水落实到实处。
推行节水措施, 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在工业重复生产方面, 必须压缩耗水量大、产出低的行业, 重点发展耗水少的高新技术节水产业和服务业, 同时, 抓好现有企业的节水工作, 提高企业的节水意识, 引导企业走节水型发展之路。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 大力推行节水新技术、新器具、新工艺、新设备, 推广应用循环用水、一水多用、二次用水, 以科技促节水, 使单位产值耗水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研究开发污水资源化技术, 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管道没有形成完整、封闭的体系, 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 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甚至还会污染地下水源。因此, 要加快污水处理及其配套设施和污水回用设施建设。在较大幅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污水再利用, 实现废水资源化。将污水回用设施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增加投资, 优先安排污水回用设施建设, 铺设再生水利用的管网系统。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 向以源头治理为主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以达到减污增效的双重作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4 加强水源保护, 建设多渠道水源供水
水源环境保护是防止原水水质受到污染, 保证供水水质的一项常抓不懈的预防性措施, 是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所在, 要做到:贯彻“环境保护法”、“应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止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组织制定水源环境保护计划, 分析影响水源环境质量的诸方面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提高水源环境的绿化覆盖率, 杜绝供水水源环境污染源的出现, 针对已存在的污染源, 组织制订治理措施计划, 密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水源原水水质可能造成影响的活动予以监督, 是水源环境处于受控状态。
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安全防护和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调研、充分论证, 科学选址, 选择周边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水量充沛, 污染源较少、水质上乘的地点, 作为居民第二饮用水源。通过建立相互独立的多水源供水系统或建设一定能力的备用水源, 并按常规水源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和监管, 以备随时应急启用。对于水源严重污染, 并不再适宜作为供水水源的, 应将城市水源保护、备用水源工程和城市节水等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2.5 加强制水工艺技术改造, 提升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能力
净水处理是城市供水系统的核心, 是实现源水有天然属性转变为可饮用性质的关键环节, 制水过程中净水处理的运行状况, 决定了出厂水的水质优劣。进一步加强净水工艺建设与技术改造, 采用国外先进的吸附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等净水工艺, 应用于生活饮用水处理, 提高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 解决原水水质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 逐步采用活性炭和臭氧和紫外线等消毒工艺, 取代氯消毒, 有效提高水处理净化效果和供水水质。以满足建设部发布实施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CJ/T206-2005) , 克服现有的常规净水处理工艺的不足。广泛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 建立和完善供水系统水量、水质与运行安全管理和监控体系, 实现城市供水系统管理技术现代化, 优化净水效果。
2.6 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管理, 避免饮用水二次污染
城市供水管网的完善与更新改造也是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能的重要措施。城市供水安全系统建设应坚持“厂网并进, 管网先行”的指导思想, 提高管网材质,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实施管网优化调度。当前, 需特别加大对严重老化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力度, 减少供水漏失率和爆管是故发生, 降低管网二次污染危害。
政府主管部门牵头, 供水企业和房管部门联手, 逐步推行对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技术更新改造。对水箱、水泵、水池和水管重新设计布局, 并更换“食品级”耐腐蚀材料, 逐步实现供水企业管水到户。既可以改善入户自来水的水质, 有可防止自来水的白白流失, 可谓一举两得。
2.7 加快城乡供水企业的集约化进程
内地或郊区水厂原水水质差、水厂规模小、制水成本高等问题, 促使了郊区水厂的集约化。集约化是居民的心声, 是企业的出路,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集约化供水是对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实施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调度、规模经营、优质服务的自来水供应方式。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有利于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利于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全面提高供水水质和提供优质服务;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8 完善水质监测机制, 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城市供水行业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多元化, 加快了城市供水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发展步伐, 同时也对城市供水水质督察带来了新的难题。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城市供水水质的督察能力, 建立健全水质督察体系, 形成系统、完备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控制与管理体系, 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供水企业应加大投入更新改善水质监测设备, 提高水质监测水平, 确保水质监测指标准确、快捷, 并按规定对供水水质定期进行全面自检。政府相关部门需定期对城市供水水源、水厂、管网和用户水质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同时进一步加大水质监测工作的透明度, 定期公布水质监测结果, 真正让人民喝上放心水。
建立生物毒性在线监测, 通过水生生物不同水平上的生物学指标变化, 预警水质的变化, 实现对水体的在线监测, 实时对水环境污染与否、污染的严重性作出评价, 水质毒性在线监测主要包括:鱼类、大型蚤、水藻及在线荧光监测等。
2.9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确保突发水污染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水环境安全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工作, 针对当前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 建立与完善城市供水应急预案与快速反应处理系统, 对水源水质进行连续监测, 优化水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在提高常规监测监控能力的同时, 逐步采用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 当水质出现异常变化时,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立与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既达到水质污染快速监控的目的, 又实现事故应急供水预案的快速启动, 确保在城市水环境污染事件突发时, 对城市供水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保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结束语
城市供水的安全运行, 涉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确保城市供水安全运行, 关键在于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我们要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现代化的资源水利转变, 深入研究城市供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事关大局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不断讨论、研究、交流, 保证城市供水安全, 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供水安全问题事关重大, 直接涉及公众的生命安全, 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仍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制水工艺, 正逐渐不能满足对日益恶化的微污染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同时, 随着各类突发性污染, 给安全供水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城市供水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此, 本文通过对水源、制水、供水等方面展开, 就目前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从而确保供水安全,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处理工艺,水质监测,应急处置,供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兴旺, 张思梅.水处理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1]李兴旺, 张思梅.水处理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
[2]支红英, 丁小妮.水资源状况[EB/OL].上海水利网, 2007, 12, 14.[2]支红英, 丁小妮.水资源状况[EB/OL].上海水利网, 2007, 12, 14.
关于城市供水成本与水价的思考 篇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已出台四年,对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行为、合理制定水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城市供水成本与水价的认识。
一、现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
我国城市供水从社会福利型的“水费”转变为市场供需型的“水价”,历经了近20年时间,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价格政策。
1994年,国务院第158号令颁布实施《城市供水条例》,规定城市供水价格应当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
1998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制定《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将城市水价确定为四元结构组成,即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四部分。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加大成本监审力度,依法履行听证制度,合理确定水价调整时机和力度;完善水价计价方式,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简化水价分类,将城市供水分类由五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三类。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成本公开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湖北省物价局随后下发了《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调整成本公开暂行办法》,规定水价成本公开的内容包括供水企业调价成本公开、成本监审过程公开、成本监审结果公开、政府制定价格结论公开;《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详细规定列入城市供水定价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二、城市供水成本的构成
城市供水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城市供水成本内部构成和其他商品一样,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供水成本中固定成本的高低与城市供水设施投资的大小密切正相关。一般来说,城市供水设施包括取水设施、制水设施、输配水管网、加压设施、高位水池等,特别是输配水管网,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投资额都很大,因此,固定成本在供水成本中的比重都很大。同时,“城市要发展、供水必先行”,城市供水设施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其管网铺设于城市地下,需要按规划一步建设到位,以减少改造投资和对城市面貌的破坏,因此普遍超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城市供水设施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超前系数,但是,根据城市的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对超前系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不应低于20%。当前,大部分城市由于新区开发建设使城市面积扩张,更进一步加大了供水基础设施投入,而新区供水量短期内不是很大,超前加剧,使得单位供水成本中的固定成本进一步增高。
供水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受城市水源条件、源水水质、地形地貌、供水扬程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水源条件好的平原城市这部分成本较低,而取水难度大、源水水质较差、供水扬程较高的山地城市变动成本较高。
三、城市供水价格的形成
《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我国现行供水价格的制定方法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供水定价成本+利润+增值税+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公用附加等)=供水价格”。
(一)供水企业成本
供水企业成本是供水企业财务账簿记录的成本,属于个别成本。它是供水企业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和标准进行核算而形成的,是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
(二)供水定价成本
制定城市供水价格所依据的定价成本是物价部门按照《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规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企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核定的监审成本。监审成本是介于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之间的成本,充分体现了“公平负担”的原则。
企业成本和定价成本两者站的角度不同、依据的核算标准不同。前者是站在真实反映成本信息角度,后者是站在消费者承担角度。理论上讲,把供水企业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定价成本,由消费者承担支付责任,另一部分为企业成本和定价成本的差额,这部分是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并不是公众所认为的“水分”。
1、资本化成本部分按照社会平均成本确定
对供水设施建设规模超前的问题,究竟超多少是合理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确定的平均系数为40%。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分类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根据本期固定资产应计折旧考虑本期生产能力利用情况确定。实际供水量不低于设计供水量60%的,按照本期折旧核定;实际供水量低于设计供水量60%的,按照实际供水量占设计供水量60%的比例核定本期折旧。
2、有专项资金来源予以补偿的成本不由消费者承担
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体现政府对居民供水的主体责任。由此而形成的资产在资本化后所产生的资本化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土地使用权摊销等)不计入定价成本,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3、供水的合理损耗按照社会平均值确定
城市供水管网新旧程度和材质的不同,影响供水的损耗。特别是城市的一些历史很长区域,由于管道老化、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导致供水漏损率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城市供水输水、配水等环节中的合理水损可计入成本。日供水50万吨以上的企业,水损率按16%确定;日供水50万吨以下的(含50万吨)企业,水损率按18%确定。并以此确定有效售水量。endprint
4、职工薪酬按照社会平均成本确定
供水职工人数按平均定员标准确定;平均工资最高不得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市政公用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和职工福利费最高不得超过核定工资总额的2%、2.5%和14%;“五险一金”按当地政府规定比例确定。
5、费用化成本按企业成本据实核定从严控制
原水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资源费、原材料、动力成本、修理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项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审核,原则上据实核定,但应符合一定范围内社会公允水平。从总体上讲,这部分成本主要依据个别成本,兼顾了各地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性。
(三)供水盈利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确定
供水公司作为企业,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都是需要有盈利的。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本保值增殖的责任,民营企业的投入资本也要为投资人获得收益。《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主要靠政府投资的,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6%;主要靠企业投资的,还贷期间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12%,还贷期结束后,净资产利润率从低核定。这里所说的净资产并不是企业财务账面所反映的全部净资产,是在此基础上扣减专项资金投入、闲置资产、超过合理规模的资产后的余额。现实中,供水价格中核定的盈利往往被应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成本所消耗,供水企业实际盈利很微小甚至是亏损。
四、城市供水现状
目前全国城市供水规模每年约600亿吨,供水服务人口近4亿。城市供水总量中,生活用水比重最大。总体看,供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十年来一直都未能处于一个良性运转的状态,供水企业普遍陷入“低价低质”两难境地。
一是水价偏低,亏损严重。2013年3月,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一份题为《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的团体提案。该提案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用水长期被看作是公益性物品,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水价长期偏低,不能反映水的商品属性,更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影响到了供水的服务,甚至影响到了供水质量。同时由于缺乏水价形成及调整机制,水价调整不能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以至于供水行业入不敷出,水厂严重亏损,严重影响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提案称,截至2012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含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平均为2.94元/吨。
二是供水成本大幅度攀升。近十年来,电价、原材料、人工等供水成本大幅提升。电价上涨60%以上,据测算,用电成本占单位制水成本比例近20%,原材料上涨1倍,社会平均工资上涨1.5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供水企业成本支出增加,运行艰难。
三是水价调整效率低。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调价滞后也是影响供水价格的因素之一。水价调整不但受到包括通货膨胀率、CPI、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而且往往要求契合“时机”,无形中增加了调整障碍和难度。另外,调价程序过于繁冗,每次过程时间过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价调整的效率。从企业提出申请,政府研究启动调价程序,审核成本到组织召开听证会,再到当地政府研究,上级政府物价部门审批。据相关调研发现,水价调整工作时间普遍超过一年,甚至更长。往往刚完成一次调价,新的水价就已经不能适应供水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水务投资投资部经理陈汪洋认为,目前的水价基本都执行的是历史水价,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成本支出无法涵盖,即便涨价了,也只能弥补历史的亏空,不能解决现在未来的成本付出,企业照样亏损,恶性循环地发展。
四是调价周期长。近十年来,全国电力价格调整平均每2年一个周期,而供水价格调整由各级地方政府掌控,平均约5—6年为一个周期,有的城市甚至长达10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建议进一步明确水价的周期性调整原则;可参照国外做法,根据供水的社会平均成本以及居民可承受能力,制定价格调整方案,比如以三年为周期,对水价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宜采取“小幅稳进”的方式,上涨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
五是水价调整机制不尽合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的调整,由供水企业所在的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报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当供水行业全面亏损,企业提出调整水价时,政府往往以公益性行业来要求供水企业,以尊重民意为理由,致使水价调整成为行业难题。
以笔者居住的秭归县城为例,供水设施投资大、格局复杂、成本高,运行艰难。
秭归县城有水厂3个、加压泵站2个、水库一座,供水管网71公里,覆盖县城8平方公里的范围,服务用户2万户。供水职工55人,资产7446万元,负债1506万元,所有者权益5940万元。
县城地形地貌特殊。秭归县城茅坪镇地处三峡库区坝上库首,属典型的山城地貌,县城最低处陈家冲海拔110米,最高处金缸城海拔390米,高差达280米之多。
取水条件差,供水格局复杂。主供水厂从长江三峡水库取水,由于受三峡水库防洪功能影响,库区水位涨落频繁,夏季最低水位145米,冬季最高水位175米,采用滑道缆车取水方式,取水缆车移动频繁。加之县城海拔高差大,供水格局为4级加压提升、分区供水,供水扬程达245米以上,全国少有。
历史原因形成投资和产能过大。秭归县城自1993年移民迁建以来,先后建设3座水厂,日综合供水能力3.4万吨。一水厂为茅坪镇搬迁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0.5万吨,主要满足县城迁建基建用水,建设投资935万元,取羊子沟水库水源;羊子沟水库由水利部门建设后整体移交给自来水公司,设计总库容124万立方米,建设投资1272万元。目前日供水量为0.2万吨;二水厂为县城规划的主供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万吨(远期4万吨),取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历经两个建设阶段,于2007年建成投产,建设投资4346万元;三水厂为新县城搬迁阶段临时性供水水厂,1997年由于二水厂不能按规划方案及时建成投运,三峡工程水库一期68米水位取水实施技术论证失败,县委政府会同有关技术部门研究决定缓建二水厂、建设三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能力1.2万吨,取茅坪河为水源,在1998年县城整体搬迁前建成投产,建设投资885万元,为秭归新县城1998年10月顺利完成整体移民搬迁和搬迁后的移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供水保障,由于茅坪河水质恶化,于2007年9月暂停运行,作为县城应急水厂备用。2012年是县城搬迁以来供水量最高的年份,日均供水量1.62万吨,占综合供水能力的47.6%。endprint
供水成本在宜昌市范围内最高,亏损严重。2011—2012年,供水1122万吨,售水882万立方米,售水销售收入1362万元(不含税金、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平均吨水收入1.54元,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吨水收入1.36元;供水成本1696万元,吨水成本1.92元,其中动力费421万元占制水成本988万元的43%,折旧费128万元占制水成本522万元的26%;吨水亏损0.38元,平均年亏损167万元。
新区供水设施建设任务重。按照秭归县城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再造一座新县城,达到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县城骨架扩展为“两园三区”,即九里生态工业园、三峡翻坝物流园、金缸城新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县城主城区。未来五年内,在金缸城新区、九里生态工业园、三峡翻坝物流园的供水设施建设投入将达4000万元,项目资金筹措和建设任务繁重。
五、制定供水价格应理清的几个问题
水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服务成本,而且要包括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消费者支付的水价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成本的高低,而根本上是取决于政策的取向;水价问题并不仅是消费者跟企业间的两方关系,而是包括了政府的三方关系;制定供水价格并不是消费者和供水企业之间进行的博弈,而是消费者与政府的协商关系。通过前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在制定供水价格时,需要理清几个问题。
(一)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并不是供水公共服务的全部成本
一方面,政府对供水设施的投入、建设规模不合理的超前投资、超高的漏损也是公共服务的成本组成部分,并没有让消费者承担;另一方面,供水的总成本不仅包括供水企业提供服务的这部分成本,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如水资源保护成本、水环境治理成本等。
(二)现行总水价中只有一部分是供水企业的收入
现行供水价格构成中含有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公用附加费,有的地方还捆绑生活垃圾处理费,这些费用均为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是政府委托供水企业的代收费用,必须全额上缴财政。以秭归县城为例,现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2.27元中扣除水资源费0.05元、污水处理费0.80元、城市公用附加0.02元,再上缴增值税0.08元,供水企业真正可支配的收入只有1.32元,占消费者支付的总水价的58%。
(三)适当提高供水价格有利于提高水质和供水服务水平
我国城市供水服务尚处低水平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公众健康,全面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2006年,国家出台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指标由GB5749-1985的35项增加到106项,新标准增加了71项,接轨国际通用水质标准,并要求从2012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同样期望供水服务能够“高质低价”。但供水成本的不断高涨必然导致水厂长期亏损。供水企业迫于资金压力,难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供水质量无法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一户一表”的全面实施,使供水企业服务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加,服务人工成本相应增加,将使供水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城市供水服务的最终理想目标应该是“高质合理价”,并不是“高质高价”。
(四)居民水费支出处于较低的水平
世界银行在对发展中国家居民可承受水价研究表明,家庭收入的5%为可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上限。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曾提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3%是比较适宜的。据统计,我国水费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在水价最高的天津市,其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仅为0.8%。我国城市水价远未达到世界银行提出的居民可承受上限,与有关部门提出的占家庭收入适宜比例也有一定距离。按照秭归县城现行居民生活水价2.27元/吨(含水资源费0.05元、污水处理费0.80元、城市公用附加0.02元)计算,2012年秭归县城居民生活用水人均36吨,水费支出82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8元的0.56%,占人均消费支出10925元的0.75%,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更低。在水、煤、电、气几种基本生活必需品中,水费支出金额最少。
六、供水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供水企业在提供供水服务的同时,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内挖潜,努力增收节支,定期公开水质、成本,使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一)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城市供水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约束。供水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并严格考核,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非生产性、非经营性支出,努力使成本达到或接近社会平均成本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单纯地强调成本控制而忽视供水的服务水平与效果,不利于企业改善服务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二)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公众参与听证会是表达民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供水企业也要做好成本公开和宣传工作,使社会公众知道你做了哪些工作,支付了哪些费用,让他们了解供水、理解供水、支持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三)照顾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
普遍享有供水服务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之一。当低收入弱势人群无力承担水价时,应该差别化地对这类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或补贴,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但不应以这部分人群的支付能力为由,人为拉低水价。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水资源要素价格,促进供水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初探 篇12
关键词:城市水务,水质,水量,预警机制
1建立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供水安全事关人们基本安全保障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占据在社会的最前沿。城市建设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 事关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生活利益。城市所特有的生产元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空间聚集性。因此, 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呈现出爆发性、衍生性、连锁交叉型, 因此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非常系统化、庞大化的工程, 其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多, 其中包括自然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 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城市的生命线, 属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物质。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基本物质条件,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分散供水以及集中供水是最为常见的供水方式,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集中供水占据了供水方式的主导。对于国家来说一切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经济安全, 水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安全, 只有供水安全才能保证水安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意义深远, 对充分保障了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有效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干扰, 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事关城市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城市供水系统安全隐患
城市供水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水资源短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考开始闹水荒, 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步加剧, 逐渐在全国蔓延, 全国有70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 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水质问题。根据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相关规定, 生活饮水源水水质不得低于Ⅲ类,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重点内陆水系或者河流地段, 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质不达标。 (3) 用水供需矛盾。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镇一体化加快, 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攀升, 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数百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 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
2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初步方案及措施
2.1供水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
供水预警系统要应用到模拟仿真技术, 同时还要涉及到现代水环境模拟理论技术, 再加上一些高技术手段, 例如GIS (地理) 、RS (遥感) 、GPS (定位) 等。通过高科技技术条件采集诸多数字化信息,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情况等。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测, 集中信息采集管理, 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质基础信息平台和水质模拟仿真系统。
建立城市供水预警机制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质质量较差、供水设施频繁发生故障。深入落实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研究, 加强水质的处理以及管网的安全运行管理。这一发展理念也顺应了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预警机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设备故障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城市供水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条文,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
2.2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2.2.1建立模型。当前的水质评价方法比较多, 最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近几年的重点城市供水水质的一些数据进行搜集, 构建水质评价模型, 为供水水质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其中评价指数计算式、水质指标体系 (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危害系数或指标权重) 、水质标准值、评价分级构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可以对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的监测, 实现供水水质的准确预警。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 最常见的包括灰色模型、霍华特指数平滑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等维新息模型、数学模型等。任何的理论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点或者缺点, 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已经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几种预测方式进行组合, 相互弥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组合方式进行完善, 选取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 为预警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2.2.2搭建信息平台。水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现代水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水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水务复合系统非常的复杂, 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系统, 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于水务复合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 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有许多急需解决完善的问题。当前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 单一的供水模型很难满足供水预警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供水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供水水质以及供水量的预警奠定了基础, 可以对供水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 为供水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了保障。
结语
供水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总结探索, 结合多种方法的组合不断进行优化, 造福于民, 造福社会, 造福国家。
参考文献
[1]林洪孝, 彭绪民.论城市水务复合系统构成与管理发展方向[J].经济体制改革, 2000 (06) :151-154.
【城市供水行业】推荐阅读:
城市供水模式05-11
城市消防供水05-31
城市供水价格06-02
城市供水管理09-26
城市供水需求12-31
工业及城市供水10-01
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08-05
城市集中式供水论文05-24
城市供水安全的守护者01-22
四川省城市供水条例全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