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

2024-06-08

工具性(精选12篇)

工具性 篇1

摘要:中职语文教育必须为专业教育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工具性与职业性, 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工具性,应用

一、中职语文迫切需要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 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 如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 要么语音不标准, 要么说话不连贯;有的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 要么回答问题词不达意, 要么阐述观点不明确;有的学生不会写作文, 要么信手拈来, 离题万里, 要么叙事不具体, 说理不清晰。 除此之外, 一些基本的常识, 如语法修辞、诗词名句等在他们的知识储备里几乎空白。 试想, 一个不会与病人沟通的护士, 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幼儿教师, 一个不会写规范工作报告的检验人员, 将怎么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 中职学生更需要语文工具性得到发挥, 将语文知识应用到职场上, 应用到生活中, 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如何实践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一) 语文工具性在表达上的应用

1.口语表达, 培养口头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培养的不是高端人才, 而是一线的技术工、业务员、操作工、检验员, 我们应根据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定位, 结合中职生的现状进行语文教学, 实现语文工具性在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 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把金钥匙, 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如果一个人没有较高的听力素质, 就会“听而不闻”“答非所问”。 要训练学生具有正确的听话态度, 听人说话时, 目视对方, 不东张西望, 集中注意力, 态度要谦虚, 要有礼貌。 中职学生年少气盛, 常因与上级主管发生言语冲突, 或与同事关系紧张而频频跳槽。 如果学生能带着谦虚有礼的倾听态度企业工作, 那么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就会相处自如。

其次, 能懂得表达。 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典范文章, 精华段落, 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开出背文书目单, 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背书活动”。 久而久之, 名言、名句、名段、名篇学生能熟读成诵, 良好的语感形成了, 厚实的说话材料也积累起来了, 有时自然便会“出口成章”了。 在上《雷雨》这篇课文时, 把人物语言和性格间的关系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和赏析小说人物语言的结合点,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欣赏小说, 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通过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 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的职业语言交流能力。

再次, 会临场应对。 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组织答记者问活动。 由两个学生组成一组, 一个学生为答方, 另一个学生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 提问题。 先是一对一地回答记者提问, 接下去由其他学生任意提问, 负责答问的学生继续予以回答, 以此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也可以设想实际生活中的接待、访问、致辞、求职面试、电话对话等特定环境及内容作相应的模拟练习, 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据一定的资料为画面配解说词,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愿说、爱说、会说。 让学生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 发挥语文工具性。

2.书面表达, 训练实践写作能力。

将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生涯相结合, 讲究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把语文用于生活, 用于职场工作中, 让学生体验语文作为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能写应用文, 这是中职生的必备素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 中提到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要求通过写作教学把作文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说:“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 犹如说话, 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 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 犹如泉流, 或长或短, 或曲或直, 自然各异其致。 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多多练习,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久而久之, 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联系实际生活、中职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在佳节之际, 给朋友、师长、父母发短信、写贺卡。 学写请假条、借条、求职信、工作总结、广告语、销售说明书等。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活学善用, 将实用文体的教学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工作和实际生活中。

3.融会贯通, 为专业学科服务。

中职教育语文既是基础又是专业, 要把语文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教师可选择一些名家名作或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作为计算机打字训练的材料,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自觉扩大课外阅读量, 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在讲授《荷塘月色》时, 让美术专业的学生根据理解画荷塘月色图, 旅游专业学生写讲解词, 计算机专业学生用平面设计绘制, 制作海报广告。 学前教育的学生口头描述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美景。 应用文可根据专业的不同, 突出重点, 服务专业。 如电子、机械制造、助产专业可增加操作规程, 中药专业可增加产品推荐书, 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教案编写, 电子商务、营销专业学生要学会写产品广告、各类合同。

(二) 语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应用

长期以来, 大家只看到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 而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实现语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应用。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在一线基层岗位的劳动者, 学校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 使之成“才”外, 更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使之成“人”。 高技术、好品德、有素质方能称之为“人才”。 当前有一部分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缺乏理想、信念, 加上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使他们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学习。 所以, 更需要利用语文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用真爱感染学生,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引导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向良性循环发展。

只有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现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好语文,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工具性 篇2

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的现状

调查显示,不少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索然寡味,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意思。于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教材选编、课堂教学、考试训练诸方面着手“改进”,试图消除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隐忧。如今我们的好多课堂是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来换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活跃。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教学,几乎看不到。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课文读起来结结巴巴。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础训练为代价。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工具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教材体例编写不当。

1.教材是一个个单篇文章的组合,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编写,完全抛弃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很少看到,知识、能力、训练等内容被逐出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回过头看看教学实际,高中语文教师抱怨初中语文教师连最起码的语法、修辞等知识都不教,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才来补语法修辞等,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学的负担。而且,学生过了那个“打基础”的年龄,语文知识也不太容易学进去,以致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掌握。语文教学应该涉及的字、词、句被代之以“自己去感悟”“在悟中学”“再揣摩揣摩”。由于教材没有知识体系,一线教师也心中无数,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何谈起? 2.教材选文实用文与文学作品比例严重失衡。以使用较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共20个单元,实用文只要5个单元: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演讲稿、悼词;必修三的第四单元:科普文;必修五的第三单元:论述文;第四单元:说明文。其余15个单元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为2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先秦诸子选读》《 演讲与辩论》《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语言文字应用》《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文章写作与修改》。16本中只有《中国民俗文化》《新闻阅读与实践》《 演讲与辩论》《语言文字应用》《 文章写作与修改》5本属于实用方面的,也仅占31%。

再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共20个专题,实用文只有3.5个专题:必修三的第三专题: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必修四的第一专题中的“英名与事业”:悼词、序言、演讲稿;第四专题:演讲稿、访谈等;必修五的第一专题:绪论、说明文等。其余均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17.5%。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传

和文艺性论文。高考指挥棒如此挥舞,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轻工具性而重文学性了。既然高考试题基础知识分值很少,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陪自己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于是,“知识和能力”这个工具性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严重架空。

语文教学工具性缺失之危害

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工具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长此以往,危害无穷。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实用为主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重视的,可是由于语文教学不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架空语文的工具性,大谈人文性,使许多学生如堕五里雾中,导致其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第二,造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华中理工大学曾对3511名新入学的各类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平均仅为63.9分。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谴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罗嗦”(转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这证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还很不熟练。一线教师常遇见这种情形:高中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甚至连信封的正确格式都不知道。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一词出现于建国初。“五四”以后,小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编审教科书时,吸收了叶圣陶先生的意见,改称“语文”。什么叫“语文”?历来看法不一,《新华词典》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而叶圣陶先生解释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文教育书简》)笔者认为叶老的解释非常精当,他强调语言因素,即工具性。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非培养文学家、鉴赏家。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何深等编著)指出,“中学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句话值得大家谨记:“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育“工具性”的特点,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私塾就十分重视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就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读本是“

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篇3

从事语文工作已经有25个年头了,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训练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习惯;现在看来,最终应教给孩子们怎么样主动热爱文字,激发他们学校语言的激情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引导,提示规律,定位联想,是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关键。

我在天津期间,也听了几次“少年真棒”识字讲座,那种“整体输入,定位联想,尽早阅读”的学习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那种从一个个识字,到一批批识字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们尽早识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先识高频字。我仔细翻阅了小学语文教材,发现生字表中的生字都是出自于某一篇文章的一定量的难字,缺乏规律性,遇到哪个哪个才是生字。通常教师们在教学时,通过音形义等形式结合语言环境,教会学生读什么,怎样写,组那些词,就字论字,学的非常有限,而且一个学期积累下来,也就那么200-300左右,这还需要学生全部掌握的情况之下,还有一部分甚至一半都掌握不了。我统计了一下小学新华字典中,录用的单字有10000多个,这样算来,需要几年的时间,错过了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所以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个识字教学一项,一周二、三次即可,先从认识高频字入手。汉子是有特点,有规律的如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非常有趣,所以可以在教学中融入音乐、舞蹈、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边学边玩,轻松识字,兴趣无穷。如讲故事的形式而言,我曾在《意林》中读过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妻子给远方的丈夫寄了一条被子,不久,丈夫发来电报,只有三个字:“由、甲、申。”妻子看不懂,就那电报问邻居,你们猜一猜邻居会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开动脑筋,急于想知道其中的结果;又急于了解这三个字,学生的答案会千奇百怪,这时你可以揭晓谜底。电报上讲“你丈夫盖被子,盖住的脑袋就盖不住脚,盖住了脚就盖不住脑袋,盖住了身子,脑袋和脚就盖不住了。”这三个字就是“you、jia、shen”。这样孩子们很快的学会了这三个字。还有以儿歌形式也会减少时间,提高识字效率。如“点戍”、“横戌”、“戊”中空,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一年即可识读1500个高频字,让孩子们早早的阅读,看世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看书、习作的能力自然而然相应提高,这不是事半功倍吗?

其次,要提供学生实地操作训练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这样看来,学生学会识字,就要有用武之地,让他们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喜悦和成功感。所以教师应巧设环节短到一句,长到一篇,“你来读给大家听”的设置,学会运用语言,为了不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可以先做一些辅导,如怎样断句,如何读的更精彩,接着在比一比的环节中,让孩子们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这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任务。其中的精髓是讓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三,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孩子们识字,不只是为了追求识字量,而是通过识字,养成阅读,看书的好习惯,所以要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他们审美的情趣,讲学生会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发散学生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质,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读、写、听、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

工具性 篇4

1 音乐的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音乐”一词的注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认真审读这一“注释”,我们会发现“音乐”一词包含如下几层含义:一是音乐所指的声音是人类喉咙发出的声音和乐器发出的声音;二是这些声音是有组织的,形成具有一定节奏和旋律的乐音;三是这些乐音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这三层含义可以进一步简略为:一是声音问题;二是乐音问题;三是内容问题。到此,还可将这三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为:将声音组织成能够表述一定内容的具有一定节奏和旋律的乐音。甚至可以再简化为:声音的节奏化、内容化。这应该就是音乐的本质,或者准确地说,这就是笔者对音乐本质的认识。

下面,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逐一展开讨论。首先,讨论声音问题,声音是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波则是能引起听觉的机械波。频率在20~2 0000 Hz之间,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人类说话,通过肺内呼出气流振动声带——附在喉部的勺状软骨上的两片带状的纤维质薄膜,发出声音,又通过肺内呼出不同气流的不同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组成表达一定内容的语言,即说话。动物也有声音,尽管有所不同,但也能通过肺内呼出的气流对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也能通过肺内呼出不同的气流的不同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组成表达它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也即说动物话。一般来说,动物语言只有同类动物之间才能听得懂。但是,通过探索,人类对动物语言已逐渐有所掌握。据报道,被誉为“猴王”的张家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员吴玉才,能唱一种只有猴子才能听得懂的“猴歌”。

人类和动物发出的声音靠的是肺内呼出的气流对声带的振动,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靠的则是相互之间的碰撞和磨擦。水流动对河床石块和土壤的磨擦发出水声,垂直下落的瀑布对底下石头的冲击则发出瀑布声,流动得过急卷起的波浪就发出涛声。当然,水声还有许多,由于水对不同物体的碰撞和磨擦而发出各种相应而又不同的声音。也当然,除了水声,还有其他声音,如汽笛声、喇叭声、爆炸声、雷声、风声等等。

其次,讨论乐音问题,也就是声音的节奏化问题。单个声音不会形成节奏,同种声音也不会形成节奏,只有若干个、甚至一系列不同种的声音才能形成节奏。当然,若干个,甚至一系列不同种的声音只是具备形成节奏的条件,而并不是具备形成节奏的必然。当这些声音杂乱无章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形成的只能是噪声或杂音;只有当这些声音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节奏,形成旋律,形成乐音。

显然,只要是声音,只要是若干个、甚至一系列不同种的声音,都可以形成节奏,形成旋律,形成乐音,因为它们都可以以一定的规律组合。人类的声音就不用说了,动物的声音,汽笛声,喇叭声,爆炸声,雷声,风声,水声,等等,都可以。不是吗,只要你到海边,就会听到有规律、有节奏的涛声。湛江是一个滨海城市,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其旅游景点之一,也就是被誉为新八景之一的“南三听涛”。当然,在这一景点,游玩的项目有许多,比如看风景、拾海贝、玩海滩等等,但听涛——听海水之涛声——却是主要的。无疑,这里的涛声很优美,很有代表性,当然,也很有节奏感,很有旋律感。

海水的涛声很优美,很有节奏,很有旋律,南三海水的涛声更优美,更有节奏,更有旋律。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海水的涛声是自然的声音,南三海水的涛声也是自然的声音,其形成的优美的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组织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但给大自然带来优美,也给人类带来愉悦;它是那样适合大自然,又是那样适合人类。当然,大自然造化的、组织的还有许多。发出“叮咚”声的泉水也很优美,歌曲“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就是对优美的泉水声的一种赞誉,更是一个生动的表述。至于鸟语更是令人悦耳赏心。

人类的追求是丰富的,大自然造化的节奏旋律满足不了人类的要求,因此,人类以自然的声音为素材,通过艺术化的方法,创造出一系列人为的节奏、旋律,也就是音乐。在音乐的创造中,最为基本的就是创造了“1、2、3、4、5、6、7”这一组基本音符,再在此基础上,上加一点和下加一点,创造了其高音部份和低音部份。然后,通过这些音符的不同组合,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音乐。

人类在创造音符的同时,还在创造声音的来源。显然,人类的发音只存在利用问题,而不存在创造问题,创造的只有发音的物体,这也就是人们已知晓的乐器了,如电子琴、钢琴、扬琴、手提琴、手风琴、吉它、二胡和锣鼓等。这些乐器都能发出人类所需要的声音,都能发出能够弥补自然声音不足的声音,都能发出将音符组合成音乐的声音,都能发出与人类发出的声音组合成一体的声音。

最后,讨论内容问题。所谓内容,有东西就有内容,只要有一个声音,有一个音符,就有内容了。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因此,说到内容,实际是指人们所需要的内容。作为音乐艺术,人们所需要的内容就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东西。这种东西,由于历代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已创作了许许多多,已几乎难于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达了。陈兴旺选编、武汉出版社于1997年10月出版的《中外名歌金曲大全》就选编了600首中外名曲,包括中华金曲精品、大陆影视金曲精品,港台金曲精品、外国名歌金曲精品、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最新流行金曲精品七大部份,包括《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水谣》、《天涯歌女》、《松花江上》、《盼红军》、《四季歌》、《二月里来》、《过雪山草地》和《拥军秧歌》等。这些歌曲都有一定的内容,都从某一侧面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在此,就不具体展开讨论了,因为这些歌曲的内容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

综上所述,所谓音乐,的确是声音的节奏化、内容化。那么,作为工具,作为农业劳动工具,是否具有音乐性?这就是下一个问题要讨论的问题。

2 工具的音乐性

既然音乐是声音的节奏化、内容化,那么工具——作为人类手脚延伸的工具、特别是农业劳动工具具备发出声音的功能或条件,以及其所发出的声音是否有节奏、有内容或是否能形成节奏、形成内容?无疑,只要具备这一点,工具就具有音乐性。

客观地说,任何工具都具有发出声音的功能或条件,问题只是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和所发出的声音大小而已。因为任何工具都是人类作为手脚的延伸,为了某种使用目的而制造。那么,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与对象、与他物的接触、碰撞、磨擦,这就会产生声音,产生接触声、碰撞声、磨擦声。

当你拿蛋糕刀将生日蛋糕切开的时候,至少产生、存在、形成了如下几种声音:一是手与蛋糕刀接触、磨擦的声音;二是蛋糕刀与空气接触、磨擦的声音;三是蛋糕刀与蛋糕接触、磨擦的声音;四是蛋糕刀偶然与蛋糕盒接触、磨擦、碰撞的声音。不过,此时此刻,你能够听到的声音可能只是第四种声音,而其他三种声音则往往几乎听不到;你切蛋糕时若特别小心,特别轻手轻脚,那么,你可能连第四种声音都听不到。当然,这并不是这些声音的不产生、不存在、不形成,而是声音实在地太小了,以致靠人的听觉听不到。一般来说,声波的频率必须在20 Hz以上人的听觉才能听得到。

的确,只要存在接触、磨擦、碰撞就存在声音,不一定人的听觉能够听到才存在。当你站在田园上,微风吹来,你听不到风声,听不到气流与气流之间、气流与作物之间的接触、磨擦所产生、形成的风声,但你会感到风的存在,感觉到空气流动的存在,因为正是微风的吹动,正是空气的流动,使你的脸上形成清凉的感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上,人们对风力的大小就有如下认识:0级,烟直上;1级,烟能表示风向;2级,人面感到有风,树叶有微向;3级,树枝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4级,能吸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5级,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6级,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7级,全树振动,大树枝弯下来,迎风步行,感觉不易;8级,可折毁树枝,人向前行颇感阻力;9级,烟窗及平房屋顶受损坏,小屋遭到破坏;10级,可将树木拔起,或将建筑物吹毁;11级,造成重大损失;12级,推毁力极大。可见,只有当风力达到一定时,其所产生、形成的风声才能为人的听觉听到,具体地,至少应达3级。

其实,有的工具本身就具有发声的功能,或者可以准确地说,人们在制作这些工具的时候就设置了发声的功能了。收音机、录音机等就不用说,就连儿童玩具——机关枪等——也能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当然,这些工具的内部装置不同,或者可以说,发声装置不同,但在发声这一点上来说却是相同的,即都具有发声的功能。

作为人类手脚延伸的工具是非常之多的,就用途来说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娱乐器具等,生产工具如锄头、镰刀和扁担等,生活用具如碗、盆和匙等,娱乐器具如排球、篮球和足球等;就材料来说则可分为石料工具、竹料工具、木料工具、瓷料工具、金属工具和塑料工具等,石料工具如椿臼、石砻和石磨等,竹料工具如竹笠、竹篮和蟹篓等,木料工具如牛车、风车和纺车等,瓷料工具如瓷碗、瓷盆和瓷罐等,金属工具如镰刀、稻叉和圆凿等,塑料工具如塑料脸盆、塑料水桶和塑料桌子等。显然,从不同角度还可再分,即使仅从用途和材料角度也仍可再分。不过,仅此已足可见工具之繁多。这么多工具,除本身具有发声功能外,其同类之间、异类之间和与非工具的物体(如空气、土壤和水等)之间的接触、磨擦和碰撞,势必会产生声音,产生各种相同或不相同的声音;换句话,产生同样繁多的声音。

工具能够发出声音,有的能够发出有节奏、有内容的声音,人类有目的地生产作为音乐之用的工具(如收音机和录音机等)就不用说了,像上面提到的扁担在使用时发出的声音就很有节奏。客观地说,人们在生产扁担时,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这一因素的存在完全在于使用功能——挑物——的生产。人们无目的地生产的工具可以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那么,有目的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句话,工具、当然包括农业劳动工具具有音乐性,人们是有可能使其工具性与音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的。

3 农业劳动工具的音乐问题

农业劳动工具是人类制造的,人类既然能生产出发出“哒、哒、哒……”之声音的拖拉机等农业劳动工具,那么,也能够生产出发出符合人类需要的声音的农业劳动工具,准确地说,也能够生产音乐型的农业劳动工具。

首先,生产能够发出给人类带来愉悦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在农业劳动工具上安装音乐设备。事实上,劳动工具播放音乐这一功能在现实上已有所实践了,汽车上装置录音设备、播放音乐,电脑上装置音乐设备、播放音乐。这无不给人们在开车时、坐车时、用电脑时带来了音乐享受,消除或减轻了开车疲劳、乘车疲劳、用电脑疲劳。不过,在农业劳动工具中用得还不多,还不普遍。

二是改进农业劳动工具的声音。客观地说,农业劳动工具发出的声音,除了人们有意识地装置音乐设备来播放的音乐适合人类需求外,其他由于接触、磨擦、碰撞的声音几乎都不适合人类的需求,或者可以说,对人类来说都是噪音。不过,应该看到,既然这些工具由于接触、磨擦、碰撞产生不适合人类的噪音,那么,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应该能将这些噪音变成适合人类需求的音乐,问题在于所期望的音乐及技术的掌握。目前,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先例。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当人类有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努力的时候,噪声变成音乐只是时间问题。

三是谱写与农业劳动及其工具相一致的音乐。目前,尽管有的农业劳动工具已安装了音乐设备并播放音乐,但所播放音乐往往与农业劳动及其工具无关,或者可以说,几乎都是播放一般的音乐,播放一般生活环境下的音乐,因此,难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农业劳动氛围,或者可以说,听音乐与农业劳动、与农业劳动工具使用无关。显然,这些音乐很难使劳动者沉醉在农业劳动之中,很难使劳动者将农业劳动作为一种愉悦的生活过程,很难使劳动者通过音乐的享受激发起积极的劳动热情。因此,研究、谱写与农业劳动及其工具相一致的音乐很为必要。

四是生产能够发出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从广义上来说,人类也属动物,也属生物,也属有生命的物体。人类对声音有反应,对音乐有反应,且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乐反应不同。音乐使人愉悦,噪音使人烦躁。适当的声场环境还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当外界有益的声波进入大脑后,就会激发神经的兴奋部位,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那些有益健康的酶、激素等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改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这是肉眼看不到的。肉眼看得到的是:交谊舞曲会引发人们起舞,轻音乐会将人们带到梦幻的世界,革命歌曲则会激起人们的革命热情,有的经典音乐作品还可治疗人们的疾病。不是吗?多少青年正是在《国际歌》中走上革命道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多少青年男女正是在情歌中相恋、相爱、结成连理。《刘三姐》是一部电影,是一组歌曲,是一篇艺术作品,却同时也是现实的写照,是生活的概括,是艺术的升华。《义勇军进行曲》是国歌,也是一首老歌曲,但每当它伴随着国旗徐徐升起,都会使人们心潮激动,胸涌澎湃。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可以治疗失眠症;肖邦的《夜曲》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症;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治疗便秘;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可以治疗高血压;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可以治疗肠胃失调。既然作为动物、作为生物、作为有生命的物体的人类对声音、对音乐有反应,即么,作为也是动物、也是生物、也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农作物病虫害对声音、对音乐也应该有反应,上面提到的“猴歌”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显然,农作物病虫害对声音、对音乐的反应在本质上也应该和人类一样或相似,有的是喜欢的,有的是不喜欢的,有的是对生命有益的,有的是对生命无益的。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假设两种音乐的存在:一种是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害的。通过这种音乐的播放可以使农作物病虫害抑或致死、抑或致伤、抑或受控制。一种是对农作物虫害有诱捕作用的。即通过这种音乐的播放,将农作物虫害诱获过来,集中消灭。例如,喷雾器能在喷杀虫害时,播放出一种能够诱捕害虫的音乐,那么,农户只需将喷雾器固定在田园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就能通过音乐的播放,将一定半径范围内的害虫诱捕过来,集中喷杀,省时、省工、效果又好。当然,这些仅仅是假设,还未是现实。这些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显然,探讨的焦点应该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音乐性及其音乐的创作。也显然,随着探讨的成功,随着一首首农作物病虫害音乐或一种种农作物病虫害音乐的创作成功,假设将会成为现实,准确地说,音乐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将成为现实。

最后,生产既能够发出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又能够发出给人类带来愉悦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目前,生产能够发出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仅是假设,准确地说,仅是能够成为现实的假设。不过,可以想象,随着这一假设成为现实,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发出的音乐在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同时,也对人类有影响;一种是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发出的音乐在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愉悦。显然,后一种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是理想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理想的音乐型农业劳动工具是存在的,问题在于这样的音乐还未找到、还未去找,更没有知道其表现的形式。不过,应该相信,通过广大农业工作者、机械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这样的音乐最终是会谱写出来的,这样的农业劳动工具最终也是会生产出来的。

摘要:本文拟从音乐的本质入手,揭示农业劳动工具的音乐性,探讨农业劳动工具的工具性与音乐性相结合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工具性的特质 篇5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工具性的特质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理解不能失之偏颇,重人文轻工具。要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的特质。阅读教学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载体,合理的阅读教学应遵循:由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从理解内容再到如何表达,体会表达的技巧、妙处等,从中学会了如何写,学习到语言。显然,内容是显见的.,而表达需认真琢磨的,长期实践的。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内容,读出感情后,再来反问如何让我们受到感情的熏陶的,体会布局谋篇、句式句法、用词用句的准确、精当,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举一反三。长期坚持下去,三维目标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提高的。

玩具性创新与工具性容忍 篇6

2016年4月27日,苹果再一次震惊了世界。只不过这一次它并不是靠开创性的惊艳神器,而是用它13年来第一次崩溃式的糟糕业绩。这一季,苹果公司营收506亿美元,同比下降13%,环比骤降33%;净利润105亿美元,同比下降23%。在大中华区营收为124.86亿美元,同比暴跌26%。数据显示,这一期间,苹果共卖出5119万部iPhone,销量同比暴跌32%;共卖出1025万部iPad,同比骤降36%;共卖出403万台iMac电脑,也是同比跌了24%!三大核心产品的销量全部暴跌,其中iPhone更是从诞生至今第一次出现销量下降!而这一财报又导致苹果的股价在当日大跌8%,损失了486亿美元(约合3159亿人民币),而更可怕的是,苹果过去的一年中,市值已经累计蒸发了接近2000亿美元(约合1.3万亿人民币)!

苹果公司是玩具思维的标杆式公司,其所推出的时尚、酷炫、新潮的一系列产品,超越了消费者的基本功能性需求,赋予了他们超越预期的情感享受。这也使得苹果的业绩连续多年独领风骚,甚至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那么,苹果的这一次业绩暴跌,是否也预示着玩具思维并非是代表当下以及未来的大趋势?

无独有偶,另一家被我们当作玩具思维标杆公司的国内企业——小米也几乎同时出现了逆转式的衰退。

从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的销量来看,小米手机不但失去了第一的宝座,甚至连前三都快保不住了。华为以总销量3200万部排在第一位,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1657.7万部。第二位的则是销量为1600万部的OPPO。小米的总销量为1480万部,其中国内市场约为1400万部,排在第三位。在小米之后虎视眈眈的是与OPPO同属步步高家族的ViVO,其销量与小米不相上下,为1400多万部。

如果小米拿不出逆境反击的绝招,很有可能在下一个季度被ViVO超越,沦为第四位,而这距离小米意气风发的巅峰期还不到两年!

苹果连续多年辉煌下的衰落以及小米短短几年荣耀后的败退,是否也意味着玩具思维的提前落幕?

其实,这种担心或质疑都是多余的。正如苹果与小米的雄起恰是玩具思维的杰作,苹果与小米的衰退,同样也是玩具思维的最佳验证。

真正的规律是很无情的,它绝不会受限于一家一姓一公司。任何公司,只要符合规律,就能兴盛;一旦背离了规律,就必然败落。这样的规律,才是真正的规律。

苹果iPhone的成功,在于“重新定义了手机”。在iPhone之前,手机只是一个通信工具,而iPhone除了打电话之外,可以听音乐、查询地图、上网看报纸、拍照片、摄录个人视频等等,这些远远超越通话需求的功能集合,就是玩具性创新。与其说iPhone是通信工具,不如说它是消费者的娱乐玩具。小米也是一样。小米追随模仿iPhone,又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小米重视顾客的参与,首先通过网络论坛积累最初的100万粉丝,随后的销售水到渠成,只在网上销售,每周的红色星期二被设计成网上抢购活动,每周的橙色星期五则接收用户的体验反馈,即时改进。线下也发动顾客参与米粉节、爆米花年度盛会等。这些创新的玩法都是玩具性创新。

玩具性创新带来的超级体验,成就了苹果和小米,但世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创新。每一种创新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正如《玩具思维》一书中所提出的一个等式:工具=玩腻的玩具,当开创者的玩具性创新成了竞争者的模仿目标,并进而成为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后,玩具就彻底地回归为工具。

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者还会存在着“工具性容忍”。即明明产品已经丧失了玩具性创新带来的超级体验,但出于大脑的认知惯性,以及暂时还没有出现足以提供另一种玩具性创新的新产品,消费者还会容忍等待一段时间。但是消费者的工具性容忍却会带给企业某种错觉,以为自己的产品依然广受欢迎,从而失去了加紧变革的紧迫感,直至断崖式的衰落悲剧般地降临。

苹果的危机其实早在乔布斯去世后就已经露出了端倪。iMac、iPhone、iPad都是乔布斯手上的杰作。库克接任CEO之后,几乎没有推出突破性的现象级产品。我们不妨看看,当年身为手机业老大的诺基亚在王座上做了什么。诺基亚在产品的工具性能上精益求精,不断地做着抗摔实验,打磨着各式各样的技术参数,希望自己的手机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苹果的iPhone则另辟蹊径,用玩具性创新击溃了工具性无敌的诺基亚。而当苹果成了新的王者之后,也变成了另一个诺基亚,iPhone不断推出新的型号,但改变的只是手机的尺寸、颜色、摄像头的像素这些工具性参数。

果粉对于苹果的创新乏力早就心怀不满。但是,尽管苹果的产品不再是具有超凡绝伦魅力的玩具,但就工具而言,依然是最好的工具。在强力的竞争者出现之前,苹果依然可以保住自己的王座。

小米也是一样。当2013年12月,雷军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和董明珠信心满满地打赌时,小米的年度增长率在100%以上。小米2014年度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令人咋舌的227%。但是小米的玩具性创新在被群起而攻之的竞争者模仿之下,小米顿时黯然失色,增长率连续骤降,并最终出现了衰退。

玩具思维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创新乏力的苹果和小米从玩具思维的正面典型转为负面典型,但这依然证明了玩无止尽的不变真理。

让苹果、小米沦为难兄难弟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华为。华为曾经是工具思维的典型代表,注重技术与生产、低调内敛、不善于与消费者沟通。但是华为却以小米为榜样,亦步亦趋地开始玩具性转型。

小米做网上论坛,华为也做。小米发展米粉,华为也发展花粉。小米有雷军开发布会造势,华为找到余承东针锋相对,大嘴说事。最有意思的是,当小米推出廉价机新品牌“红米”后,华为荣耀跟进推出了“畅玩”。把“玩”字直接放入品牌的名称中,说明华为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玩”的重要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华为并不是对立于工具思维来开展玩具思维转型的。华为在技术、生产、线下销售渠道等多年的积累,其实正是小米不具备的优势。当华为从思路上开始玩具性创新,并与工具性资源完美对接后,其竞争力的雄浑很快就展现出来了。

华为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苹果与小米的工具容忍期。从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来看,正是华为抢走了苹果与小米的奶酪。

当然,现在就下定论说苹果和小米已成明日黄花,还是为时尚早。华为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其产品并未达到苹果初推iPhone时的惊艳程度。在这个消费者玩心动荡的时代,没有一家公司、没有一个品牌敢于夸口自己能够赢得消费者长期的青睐。喜新厌旧本来就是消费者的心理常态,互联网的赋权使得消费者得以实现自己的主张。即便是苹果这样的超级巨鳄,一旦失去好玩的特性,也会失去用户的欢心。所以,我们不能再对曾经的成功、实力、规模抱有幻想了。同时,这也给了更多的后来者以机会。巨头大鳄们再也无法长久把持市场了,敢于玩具性创新、善于玩具性创新的企业一定能够后来居上。

让我们始终记得,玩无止尽,善玩者赢。

工具性 篇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表达;阅读能力一流,口语交际能力很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学生本来的英语基础、家庭的语言环境是一方面,同时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另一方面。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课改的理念,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提高口语交际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英语课。但在农村小学,尤其时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受到师资力量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笔试,追求学科成绩等是学校和老师层面的问题。在学生方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开口说英语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害羞心理,有些初中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大多数学生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又容易说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更加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说英语。

2.定势心理,由于语言的差异,使得以汉语为母语的初中生,养成了一种以汉语思维的习惯。而学习英语,则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这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3.从众心理,初中生正从半幼稚走向半成熟,处于这个过渡期的他们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表现在当他们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说英语时,也就心安理得地随大流了。

4.自卑心理,英语又要记单词练句型,还要背课文,费时费力,使得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缺乏信心,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不敢开口说英语。

5.敷衍心理,有些初中生虽然明白学好口语是有用的, 但又不愿吃苦;导致上课不好好学,课后又懒得开口练习, 敷衍了事。

三、如何解决

语言不是教出来的,是靠平时说出来的,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最大障碍在于:不少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爱面子,讲英语时信心不足,怕出错,怕被人笑话。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特别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交际环境, 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这样学生才敢开口讲英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每单元都以对话形式出现,交际教学法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课前开展free talk,daily talk。学生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秩事,内心感受,或朗读英语诗,唱英语歌,出谜语题,大家开动脑筋,临场发挥,进行有趣的热线形式的ask and answer,或放一段学生自己的英语录音。talk带给学生想说英语,会说英语,说好英语的动力,得以轻松、主动地用英语交流思想情感,提供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2.重视课文的模仿朗读和背诵。口语训练中,课文的模仿朗读和背诵尤其重要。我们的教师很多没出国学习,口语不是很标准,因而跟读课文磁带是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的有效手段。背诵课文能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储存词汇和习惯用语,形成快捷的语流和语感,从而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基础,这个过程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它更是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的保证。

3.口语教学中,教给学生说英语的一些必要的技巧。(1) 朗读的技巧。朗读训练不仅可以练习发音、语调和拼写,而且通过眼、口、耳和大脑促进大脑积极思维,建立起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语言感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熟练的语言技巧,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朗读要有正确的语音和语调。该怎么朗读?连续停顿怎么处理?升降调怎么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规则,并进行大量的训练。(2)练习连贯表达的回话技巧。我们与他人交流时, 很少发表长篇大论。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理解别人讲话的能力,然后根据我们所听到的内容作出回答。例如:你的朋友告诉你他对某事的看法。你仔细听,然后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答。你有可能陈述事实,给出一个或几个例子,然后说明你的看法。你很可能用些诸如I think,I agree with what you say,but和I'm afraid,I disagree,I think等短语。

4.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落实。Role play(角色表演):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多是对话,所以在学完一个对话后,可以叫学生进行角色表演,(act out the dialogue).在此基础上可以仿照原对话,发挥想象力表演新的对话。

Discussion(讨论):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设计两三个关于本课的问题以供学生讨论,先采取pair或group的讨论形式,时间一般控制在两分钟以内,然后鼓励个别学生向全班说说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还可以起到引入课文的作用。

Make sentences(造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应多多鼓励学生造句,同学们只要将例句看懂了都会非常乐意争先恐后地造句,有的句子甚至出乎意料的精彩。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很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组,新句型,而且还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篇8

教育人文性的精神实质或核心就是要求在教育中彰显和宏扬一种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与尊重, 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 (自然的、社会的等) 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

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 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 对付人生, 则生活美化, 人世平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 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用美术语言体现出来, 黑格尔将美术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

因此《美术课程标准》把课程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学科, “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 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 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 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 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 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打动学生的心灵, 接近学生的生活, 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 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把艺术教育定位在人文学科充分体现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性, 凸现了艺术学科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艺术课要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原因。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体现出了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 还是获得一种修养, 提高人的境界。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 而是培养有丰富情感能对艺术作品产生敬意的人。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对此作了更为深刻一些的看法, 他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 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 并有不同表现类型 (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 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 , 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里德认为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 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 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 才能摆脱这种状况, 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具有了人文性的新课程将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美术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进行发散, 自然地与语言、道德、伦理、技术等内容进行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等关系, 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 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 并以美术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当然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会去刻意考虑也很难考虑我这节课要上成工具性或人文性课, 因为任何课都会包含一定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因素。他们的差异表现在:1.工具性的课刻意追求技法、过多讲述专业用语, 而人文性更追求艺术学科的本质意义, 审美性及创造性。2.工具性仅仅把艺术课的目标视为高质量完成一件作品, 而人文性不仅仅关注作品是否能完成, 更看重学生在完成作品时的内心体验, 即更关注艺术活动的过程及影响。3.工具性课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同时课也结束了, 而人文性同时关注作品完成后对学生的启示, 甚至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M].

英语的工具性在教学中的落实 篇9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体现英语的工具性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学生在课堂中除了学习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运用所学的内容,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操练。只有把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当学生走出课堂,他们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熟练的交流和继续学习。

针对课本上不同学习材料,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对话材料,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能熟练、大声读准对话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本上的对话,就相关的话题小组间进行编对话练习,并进行对话表演。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者听一段录音,并就相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展开一定的讨论。在讲解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Teenage problems”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口语练习问题:“Boys and girls, now, please make up a new dialogue accordingto the problems you have. Certainly, you can imitate the dialogue in our textbook and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这些丰富多样的练习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层次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英语知识,而且还在课堂上进行了听、说、读的有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真正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

第二,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中体现英语的工具性

在课外作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为了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教师不能将英语作业仅仅定位成要求学生抄写单词,抄写句型等语言知识的巩固,而应该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英语作业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利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

当学完一些电话用语之后,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一次电话交流,可以是同学间的,也可以和家庭成员间,还可以和一些国外的笔友等。学生在通话的过程中首先会觉得所学的英语的是如此有用,同时还会发现自己要学的内容还有很多。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关于购物的单元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本单元所学习过的词汇和句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布置如下作业:“Boys and girls, today you are required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and identify the tags of theseimported goods.”这种不同寻常的作业,趣味性很强,完成起来不觉得累,还能让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内容,让课堂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课外,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些形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但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不但改变了常规作业的形式,还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感悟英语学科的工具性的过程,只有把这门工具学科学好,才能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第三,在自主拓展的学习中体现英语的工具性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辈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种自学能力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工具性这一特征。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都有英语的痕迹:物品的标签上,食品的包装袋上,电视里,街头的广告牌上……无处不在的英语即是学生学习的渠道,也是督促他们学习的动力。学好英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能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自主拓展学习。教会学生做个有心人,把生活中常见的英语收集在一个笔记本上;对于不会的内容,可以通过字典、网络等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把不会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课后进行自主拓展学习;在生活中尽量把所学的英语运用起来,也可以教给家庭成员,营造说英语的氛围等。这些课外的拓展学习,能增长学生的所学,也能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尝试使用,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科的有用性,从而意识到英语工具性这一特征。

而且,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当然,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需要充分体现英语的工具性。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它既是认识工具,又是交流工具。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它的工具性这一属性,并努力把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充分挖掘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环节注重融合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

摘要:2011年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两种基本属性。在英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学科的这两大基本属性在教学中的渗透,摆正英语学科的地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落实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工具性往往被忽视。因此,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认识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工具性,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用工具设计工具 篇10

分好组后,我们小组成员个个兴致勃发,首先我们再次尝试了老师刚刚演示的“利用几何画板构造轴对称图形”及“利用‘反射’变换,轻松地设计美丽的图案”这两项内容. 当完成第二个图案,一只美丽的蝴蝶挥翅而出的时候,笑容洋溢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原来,数学中的对称美竟是那样迷人,设计图形如此轻松有趣.

接着我们找准一个方向,动手研究用几何画板设计角平分线仪器. 以往我们寻找角平分线通常是借助量角器进行度量,老师今天要求我们利用两组相等的线段设计一个角平分线仪. 我组成员开始了讨论:如何利用轴对称图形,借助几何画板来设计呢?

一番热烈的讨论过后,我组明确:老师给的是两组相等木条,用它们来找角平分线,那么可以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角相等.

理论框架有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

1. 构造任意大小的圆;

2. 在圆上任取两点,构造两条半径,隐藏圆;

3. 分别以圆上两点为圆心,任意相同的长为半径构造圆,构造交点并隐藏圆;

4. 连接圆上两点与交点的线段.

经过以上几步的设计,我组完成了如下图的工具.

为了进一步验证工具的有效,我们进行了多次演示,发现无论何种三角形,要找角平分线,只要把工具上相等的两边拉伸到与原三角形两边重合,然后再连接相等的两边的交点,角平分线就有了. 还有小组成员,更是精益求精地拿出量角器多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无误. 一种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加强工具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要求广大教师:当前的语文教材,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之一,必须要加以重视课本内容的学习和研究。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一名中国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语言去认识世界,同时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研读古代诗文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品质。学习语文不是只为了达到应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当成交流的工具。

一、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本上的诸多课文,就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来表达某些看法,传达某种感情。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帮助学生解读这些文字呢?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明白作者写文的意义,是当下教学语文的重大难题。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作者安徒生确实是通过了小女孩因为饥寒交迫,无人问津最后冻死在了雪地里,这则童话的寓意也是揭示了当时人世间的冷漠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丑恶。但是这些思想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话题过于沉重了,而且在短时间内他们也没办法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更不用说能够发掘出作者想表达的这一层含义了。倒不如从文章的剧情入手,通过第三者的视角,为大家解读小女孩是如何的一次又一次被冷漠的人拒绝而流落街头,最后走向死亡的。教师通过解读小女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侧面反映出小女孩内心的无助和对未来的迷茫,反衬出了她对祖母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了作者写文的意图,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向上以及善良的感情。

二、倡导探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等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但并不能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教师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脱离课本,到大自然中观察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之美。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它重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个人涵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借此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过孟郊的古诗《游子吟》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品读诗句来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读完了孟郊的游子吟,你们觉得作者的母亲伟大吗?你们感受到了母亲对于作者深深的母爱了吗?那么你們的母亲是不是也有让你感动的一面呢?请你也分享给大家自己和母亲之间令人感动至深的一件事吧!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于是乎他们畅所欲言,纷纷动起笔来,开始回想自己与母亲在一起的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了。

三、梳理内容,总结语文教学规律

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当前新版教学大纲是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注重字音字形以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以保证今后步入高校学习更深的语文知识时,保证他们的语言句法通顺有序,表达的方式正确且合乎逻辑。特别是一些一词多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所表达的含义自然也是不尽相同了,还有的个别句式,也只会出现在特殊的情况下。这是教师们特别要提醒学生们去注意的,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学习语文,否则只会不断地犯错误,大大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写作水平。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把”字句和被动句中,教师要给学生们指出句子中侧重点的不同,使得学生们在造句的过程中不会把句子的重点搞错。特别是一些含有相同意思的词语,在不同的场合下,选择的词语也各不相同。这里就要讨论一下对话人之间的人物关系了。对于长辈而言,要选择一些恭敬的语言以表达说话人的尊重;对于晚辈或者同辈之间的人,就可以采取一些日常口语化的词语了,显得亲密,使得听话人不会感到太生疏。这些都是十分有用的交流技巧,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的。

四、积累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新课标是这么要求广大学生的:“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要通过学习语文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表达水平和个人涵养。”例如,在学习了散文《秋天的雨》这一文之后,学生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通过借助秋天美景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文章。那么,教师在上完这篇散文之后,就可以留给学生几个问题供他们思考:秋天的雨在你的脑海里是个什么景象?这篇散文的核心在哪一段?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秋天的雨这样能使你借景抒情的美景,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散文。通过解答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散文的写作练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趁热打铁,借此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内心所想的内容,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来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在之后教师可以选出几篇写得很好的文章在班上进行展示,供大家学习,以提升班级整体的文学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语文不能当作一个任务去敷衍。恰恰相反,要把学习语文当成一个兴趣爱好去对待。生活中少不了语文知识的帮助,学好语文不仅是提升个人内涵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增长见识,拓展眼界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黄芳.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4(2).

[2]黄芳.善用语文教学的“武器”——工具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4(2).

[3]朱月琴.语文课堂呼唤扎实的语言训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15(9).

工具性 篇12

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 作文在学生那里变成了“榨文”。这不禁促使我们联想到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那么, 在教学中, 人文性与工具性到底孰轻孰重呢?我们认为这两者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点, 是不可分割的, 是统一的。而快乐作文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让我们很好地实现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实现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我以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不管是教授字词的运用还是作文的构思, 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驾驭语言并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因此工具性中也包含着人文性, 这两者是统一的, 彼此是渗透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教化天下的, 那么, 怎样具体理解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呢?

首先是要以人为本, 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常常会有不少老师埋怨自己的学生不会写作文或是写出来的作文读了犹如嚼蜡。于是, 在给学生批改或是评讲作文的时候, 就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空”字, 意思是文章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 学生写不出东西, 除了与其自身相关,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呢?也许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忽视了人文性吧。我们没有在作文中把他们当成主体, 他们不是主人公, 自然就没有多少想法和感受, 在作文课上也就无乐趣可言。因此, 作文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悲剧。

其次是要讲究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性。作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写作文, 更多的是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说得更大一点, 其实作文对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具体写作方法和要点,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取舍的能力。此外, 语文本身就很重视人文性、思想性以及情感性的统一。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不过, 这里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要他们自己动情, 明白事理。如果他们做到了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写作, 将作文中的人文性与情感性统一起来, 自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有血有肉, 不再干瘪生硬。

二、在人文性中体会乐趣

我思故我在, 这对任何个体而言都是成立的。只有参与了, 思考了, 他才能体验到事情的奇妙之处, 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乐趣。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性, 作文更是如此。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后, 学生的反应经常是紧锁眉头, 即使在你点拨之后, 他们仍是“不开窍”。这样是写不好文章的, 更别谈立意新颖了。所以, 我们要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投入到其中。成为当事人自然就会有话说, 就会有想法。记得我曾经布置过一个话题作文, 话题定为“兴趣”。写作之前, 先让学生谈了一下自己的构思, 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有话可说的, 毕竟现在小孩子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关于兴趣有很多话要说。但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人都是写自己的绘画、舞蹈、音乐或是书法等等方面的才能。但有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们大家耳目一新, 他说, 这篇话题作文, 他会写“游戏”, 他说现在玩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兴趣”, 尤其是一些男同学, 在这篇作文中, 他阐述了一些人沉迷于游戏的情状, 游戏给这些人带来的危害, 同时, 还分析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被游戏所诱惑, 不能自拔。指出社会和家长、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游戏。他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那么, 他为什么在这篇话题作文中能获得成功呢?因为他思考了。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思想性是紧密相关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作文中体验到乐趣;做起文章来。才会不吐不快!反之, 痛苦的不仅是学生, 还有老师。

另外, 在布置作文时, 我们应少布置指定性作文, 多让学生自主作文, 提供较多的选择的余地,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这也是作文教学人文性中较重要的一方面, 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体现了人文性中“以人为本”的特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三、对工具性的理性思考

语言首先是交际的工具, 这就突出了工具性的重要。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怎么才能使这看似无趣的教学变得乐趣无穷呢?

首先, 推荐孩子们阅读他们喜爱的又能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的美文,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但在生活中, 我们有部分家长在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急于求成, 让孩子背一些作文, 这样也许短期内还真有效了, 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这些家长只是一味地强调作文的工具性, 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快乐学习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 也是学生所期盼的。教育界也一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 所以对于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我们也有必要考虑它的美学性。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反思, 要注意提醒他们该读什么以及怎么读。

另外, 不可过多地强调工具性。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机器, 我们的学校也不是工厂。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模一样的产品, 而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没有固定的模式, 不要给学生定下太多的框框架架。这样会反过来禁锢学生的思想, 挫伤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就感, 也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一直在说, 作文就是要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一味地强调作文的工具性, 势必会扼杀作文的本质。那样的话, 作文当真就是“千篇一律”了, 这才是教育真正的失败。

上一篇:数字印刷机的维护保养下一篇:派出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