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性

2024-10-06

肿瘤放射性(共11篇)

肿瘤放射性 篇1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近年来问世的放射性125碘粒子(125I)植入刖瘤内放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里程碑[1]。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一种主要的抗肿瘤因子,关于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时患者体内TNF的水平变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讨肿瘤患者采用125I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与TNF的关系,本文通过对3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于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我科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4.5±12.3)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Kamofsky评分≥70分,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肺癌18例,肝癌15例、胃癌10例、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癌8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放疗和三维适行强调放疗作为对照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放射性125I植入,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外放疗:采用德国西门子MEVATRON和PRIMUS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外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放疗剂量为(4 000~4500)cGy。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放射性125I植入,具体方法如下:Prompted SX Advantage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TPS)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瑞内医科达公司),放射性125I粒子(浙江省宁波市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特征x线能量为(27.4~31.4)Kev,γ射线能量为35.5 Kev,T1/2半衰期为59.6天,铅半值层和细胞组织半值层均为0.025 mm,铅金全封闭式植入枪,Dr.J脊柱针为植入针(18 G×150mm、18 G×200mm)[2]。放射性125I粒子的植入数需根据计算公式:(肿瘤长+肿瘤宽+肿瘤高)/3×5÷粒子活度。外放疗结束后7天内行CT扫描获得肿瘤图像及三维径线等情况,并将相关数据经TPS处理,勾勒出肿靶体积(GTV)[3],并根据肿瘤周组器官敏感性及粒子活动度等计算出粒子数及剂量作一详细植入计划。患者术前进行血尿及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术前2h禁食水,并给予镇静剂,然后进行植入操作布源间距:0.8cm;粒子平面播植间隔(1.0~1.5)cm,计算模拟实体肿瘤在处方剂量下的近似剂量分布,确定植入粒子数及导针方向、位置[4]。穿刺点局麻,在CT引导下将植入针插入肿瘤,缓慢进针,将放射性125I植入肿瘤,植入完成后拨针,消毒局部并进行包扎。治疗2个月后,行CT扫描,观察植入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TGF变化。

1.3 观察指标

(1)近期疗效:根据CT扫描结果并参照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肿瘤消失,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较治疗前减少≥50%;稳定(NC):较治疗前减少或增大<25%;进展(PD):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2)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NF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注:肿瘤控制率=CR+PR。

由表1可知,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88.57%,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显著(χ2=8.99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TNF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TNF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观察组TNF略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人类各种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手术和外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两大手段。但很多恶性肿瘤在确诊时均已为中晚期,患者往往会失去手术机会,临床研究表明,内放疗可明显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已成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5]。

理论上,外放疗的剂量与其疗效成正比,可通过提高放射剂量增强放疗效果,但由于正常组织耐受有限,即便有用三维适形调强技术,在放射剂量达一定程度后也无法使外放疗总剂量提高,而在外放疗的基础上,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的植入,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6]。目前,关于放射性125I粒子的植入内放疗已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y射线可直接作用于细胞DNA分子链,使其单键或双键断裂而且可通过电离机体内水分子,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自由基与大分子作用,间接性损伤组织细胞。而且实验证实,y射线虽然能量小,但其作用持续,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持久,在经过足够的半衰期后,可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能力。而且放射性125I粒子穿透力较差,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7]。

放射性125I粒子与外放疗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可提高靶区局部与正常组织剂量分配比,在尽可能提高肿瘤局部剂量的同时,降低了剂量率。(2)治疗持续时间长,使肿瘤细胞无修复时间或修复时间减少。(3)植入治疗时,肿瘤周围组织剂量少或无,组织损伤小或无[8]。(4)连续低剂量的照射可使肿瘤细胞正常的细胞分裂及再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而且近距离治疗降低了肿瘤细胞中的乏氧细胞对放射性的拮抗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多项报道结果显示,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也有相关文献报道研究证实,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各种晚期恶性肿瘤,肿瘤局部控制率高,近期疗效满意,而且并发症少[9]。目前,有少数相关报道指出,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各种恶性肿瘤时可产生粒子移位,但相关报道比较少见,有报道指出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内放疗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但目前报道甚少。

TNF具有抗癌作用目前已得到公认,刺激TNF分泌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病毒、肿瘤及放射线等,有文献研究表明放射线刺激TNF分泌主要与其激活了巨噬细胞TNF的表达有关,但还可能存在一条放射线介导的细胞内信息途径即Mn SOD表达受刺激而诱导TNF的表达,有研究表明,TNF与放射线作用于细胞G1/S的不同环切,放射线可增加TNF受体数目,使得TNF增加[10]。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TNF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总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徐袁秋,翟福山.125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18):1336~1337

[2]黄乔,陈华,许新华,等.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致肝损害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1):58~59

[3]Sicmieniuk E,Skrzydlewska E.Coenzyme Q“its biosynthesis and bio-109jeal significance in animal organisms and in hunmns[J].PoBtepy Hig MedDosw(0nline),2005;59(150~159)

[4]爨国庆,史中州,李潮源.辅酶Q10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对肿瘤常规放射治疗患者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0):30~31

[5]易慧明,况光仪,谭亦农.125碘放射性粒子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5;5(4):667~668

[6]陈学军,周建中,周志刚,等.CT导引下125I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6(6):509~5l0

[7]李英杰,蒋汉卿,李悦元,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30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20(3):535~536

[8]武云,王武龙,王培中.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外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4):415~416

[9]龚晓红,龚小宝.周振远体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123~124

[10]刘兴海,安献云,苗丰盈.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后淋巴细胞活化抗原表达的变化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8):78

肿瘤放射性 篇2

1、放射源的种类:(1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α、β、γ射线;(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

吸收剂量D: 吸收剂量的定义为d E/d m的商,d E为电离辐射在质量为d m的介质中沉积的平均能量。SI单位为戈瑞(Gy。百分深度剂量(PDD的定义

一、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 PDD

1、定义:水模体中以百分数表示的,射线束中心轴上某一深度处的吸收剂量,与参考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2、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特点: 剂量建成区:从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指数衰减区:最大剂量深度以后的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3 影响X(γ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面积、源皮距 4 组织最大剂量比(TMR的定义

水体模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吸收剂量的比值。影响TMR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面积、源皮距 7 楔形因子的定义和楔形板临床三种应用

①解决上颌窦等偏体位一侧肿瘤用两野交叉照射时剂量不均匀问题;②利用适当角度的楔形板,对人体曲面和缺损组织进行组织补偿;③利用楔形板改善剂量分布,以适应治疗胰腺、肾等靶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的肿瘤。

3.精确放疗的实现及含义 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照射: 精确定位:采用CT或MRI立体定向、三维重建的定位方法 精确设计:采用三维计算、三维显示、三维适形调强逆向设计的方法 精确照射:采用动态多弧或静态多野非共面聚焦式适形调强照射的方法 4.什么是适形放疗? 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是一种技术,使得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

5.3DCRT剂量分布特点:(1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的形状一致;(2靶区内的剂量分布符合预定要求。6.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对设备的要求:

(1基本设备 1.直线加速器 2.模拟定位机 3.CT或MRI 4.模室设备(2专业设备

1.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 2.定位装置 3.治疗摆位装置

4.限束装置(准直筒、MLC等 5.体位固定装置 6.验证装置 小结

1.定义:立体定向、SRS、SRT 什么叫立体定向? 利用立体定向装置、CT、MRI和X线数字减影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临近重要器官的准确位置和范围,这个过程叫作三维空间定位,也叫立体定向。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 的定义: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病变。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的定义: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多次大剂量照射病变。γ-刀: 使用多个钴-60放射源分布于头顶部半球的不同经纬度上,经准直后聚焦于一点,此点称为焦点。

X-刀: 以加速器为基础的X射线SRT(SRS :一般采用4-12个非共面圆形小野绕等中心旋转,达到γ-刀集束照射同样的剂量分布。

4.SRS(SRT的实现步骤

X(γ射线SRT(SRS治疗一般要经过四个过程: 1.固定头架:将立体定向装置固定在病人身上;2.影像学定位:利用立体定向装置、CT、MRI 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对病变准确位;3.治疗计划设计: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精确地设计治疗方案;4.照射治疗:按照计划对病变实施、手术、照射。5.临床应用的特点

(一严格掌握X(γ刀治疗的适应症(二严格实施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三严格按照治疗程序实施治疗

7、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

1体位固定的目的

保证患者从肿瘤定位到治疗计划设计、模拟、确认及每天重复治疗的整个定位、摆位过程中,患者体位的一致性。即提高摆位时体位的重复性和治疗的准确性。

2体位固定技术

放疗体位的要求,一方面要按上述方法借助体位辅助装置,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体位,另一方面还要求在照射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或每次摆位能使体位得到重复。因此,在体位辅助装置之上,应加诸如塑料人形面罩等防止患者因下意识运动而使治疗体位发生变化的体位固定器。

小结 1、3DCRT的定义

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是一种技术,使得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2、3DCRT的不足

3DCRT在以下情况下没有优势: 1.靶体积形状很不规则,并且靠近需要保护的重要器官。2.有关的靶体积紧贴容易损伤的器官,能放宽的范围很小。

3.有一个非常接近的区域己经放疗过,相接的照射野要有非常精确的界线。4.靶区的形状有一部分是内凹的,包围了重要器官。5.照射的靶区内需要给予不同的照射剂量。

3、IMRT的定义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是指通过控制照射野形态和治疗机射线束强度使得治疗靶区内部及表面剂量达到预定要求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5、实现IMRT的主要方式(重点介绍MLC(1 静态调强(分段式(2 动态调强(滑窗式(3 快速旋转调强(容积

实现调强放疗的主要方式:两维物理补偿器,MLC动态调强MLC 静态调强,断层治疗,束流调制式调强

小结 等剂量曲线的定义和特点

等剂量曲线:将模体中百分深度剂量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即成等剂量曲线。特点:(1能量增加,特定等剂量曲线的深度增加;(2低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弯曲,而高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平直;(3低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在边缘是断续的,并向外膨胀,而高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是连续的;(4钴-60具有较大的物理半影,而高能X射线半影较小。

7.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其原子核数目衰变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用T1/2表示。

T ½ = 0.693 / λ

λ为衰变常数

如:钴-60源T ½ =5.27年铱-192源T ½ =74天

2、电离、直接电离、间接电离

电离:原子的核外电子因与外界相互作用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原子核对它的束缚,造成原子的电离。

直接电离:由具有足够动能的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的碰撞引起的。

间接电离:不带电粒子(如光子、中子等,本身不能使物质电离,但能借助它们与原子的壳层电子或原子核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然后再与物质中原子作用,引起原子的电离。

小结

2.钴-60γ线的特点 1.穿透力强;2.保护皮肤;3.骨和软组织有同等的吸收剂量;4.旁向散射小;5.经济、可靠;6.缺点:存在半影、半衰期短以及防护等问题。3.钴-60半影的种类

2、半影的种类:

几何半影:源具有一定尺寸

穿射半影:准直器端面与边缘射束不平行 散射半影:由于组织中的散射线造成 4.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特点 电子束:①肿瘤后剂量骤然下降 ②调节能量可调节电子束的深度 ③皮肤量介于X 线和钴-60 之间 X射线:深度剂量高,皮肤剂量低

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维修难,价格高,但在维修和操作时没有射线。5.高LET射线的物理生物特性 物理特点是具有Bragg峰

生物特点是相对生物效应高,氧增强比低。∙ 6.模拟定位机的功能 靶区及重要器官的定位

∙ 确定靶区(或危及器官的运动范围 治疗方案的确认(治疗前模拟 勾画射野和定位、摆位参考标记 拍射野定位片或证实片 检查射野挡块的形状几位置

小结 电子线的射野剂量特点:射程短,剂量下降快,保护肿瘤后面的正常组织,单野治疗表浅及偏位肿瘤。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特性:四个区段: 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和X射线污染区 3 等剂量分布的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本课小结 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放射反应的特点 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

早反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更新很快,损伤很快便会表现出来。这类组织的 /β比值通常较高,损伤之后是以活跃增殖来维持组织中细胞数量的稳定并进而使组织损伤得到恢复。

晚反应组织的特点,这些组织中细胞群体的更新很慢,增殖层次的细胞在数周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也不进行自我更新,损伤很晚才会表现出来。晚反应组织的 /β比值较低。耐受剂量的概念

耐受剂量:产生临床可接受的综合征的剂量。

临床放射治疗中所能耐受的总剂量取决于照射野的体积。3 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

标准治疗条件:超高压治疗,1000cGy/周,每天一次,治疗5次,休息2天。4 TD5/5,TD50/5的概念

TD50/5为最大耐受剂量: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后5年,50%的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剂量。

TD5/5为最小耐受剂量: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后5年内小于或等于5%的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剂量。

小结

计划设计定义

计划设计定义为确定一个治疗方案的全过程。

传统上,它通常被理解为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患者治疗部位的解剖材 料及相关组织的密度等,安排合适的射野(如体外照射 或合理布 源(如近距离照射,包括使用楔形滤过板、射野挡块或组织补偿 器等进行剂量计算,得到所需要的剂量分布。从广义上,上述定义应理解为:确定一个治疗方案的量化的过程,包括 CT、RI、SA 等图像的输入及处理;医师对治疗方案包括靶区 剂量及其分布、重要器官及其限量、剂量给定方式等的要求及实现; 计划确认及计划执行中精度的检查和误差分析等。显然按照这种理 解,计划设计过程应是一个对整个治疗过程不断进行量化和优化的 过程。治疗计划系统成为整个治疗过程的有机连结体中的一个重要纽带。临床剂量学原则 一个较好的治疗计划应满足下列四项条件:

1、肿瘤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区即靶区。

2、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梯度不能超过 ±5%,即要达到≥90%的剂量分布。

3、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受 量范围。

4、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其 允许耐受量的范围。以上四点,简称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外照射靶区剂量分布的规定

肿瘤区(GTV 指肿瘤的临床灶,为一般的诊断手段(包括 CT 和 MRI 能够诊断 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包括转移的淋 巴结和其他转移的病变。临床靶区(CTV 指按一定的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的肿瘤的临床灶(肿瘤区 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CTV 包括 GTV 和亚临床灶内靶区(ITV 在患者坐标系中,CTV(GTV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由于呼吸或 器官运动或照射中 CTV 体积和形状的变化所引起的 CTV 外边界运 动的范围,称为内边界(IM。内边界(IM的范围,定义为内靶区 ITV。计划靶区(PIV PTV 是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 而提出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PTV 包括 CTV 和考虑到上述因素 而在 CTV 周围扩大的范围。PTV margin: ①靶区的移动; ②射野和摆位误差。ITV=CTV+ ① PTV=CTV+ ①+ ② 治疗区(TV)对一定的照射技术及射野安排,某一条等剂量线面所包括的范围。

通常选择以 90%等剂量线为代表的靶区最小剂量 Dmin 作为治疗 区范围的下限。一个好的治疗计划,应该使其剂量分布的形状与计 划靶区的形状相一致。但由于目前照射技术的限制,不能达到这一 点,这是定义治疗区的原因之一;另外治疗区的形状和大小与计划 靶区的符合程度,也可提供医师一个很好的评价治疗计划的标准。照射区(IV)对一定的照射技术及射野安排,50%等剂量线面所包括的范围。照 射区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治疗方案设计引起的体积积分剂量即正常 组织剂量的大小。危及器官(OAR 指可能卷入射野内的重要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耐受剂 量将显著地影响治疗方案的设计或确定靶区处方剂量的大小。治疗计划设计涉及的设备 治疗计划系统(TPS 模拟定位机 “4Rs”是指:

1、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3、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化(oxygen effect and re-oxygenation

4、再群体化(repopulation。

了解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篇3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全国银屑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皮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激光质控专家组委员,上海市性病质控专家组委员,等。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皮肤病著作多部。曾获得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入选医院“后备学科带头人”计划,获得院首届“希望之星”、院“优秀共产党员”、院“优秀青年”、院“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多次获得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擅长银屑病、白癜风、痤疮和皮肤科其他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激光美容及皮肤微整形注射美容。

门诊时间: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三大基石之一,用于临床的历史已经超过100年,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放射治疗的介入,而每100个被治愈的肿瘤患者中,就有40人通过放射治疗获益。但是,公众对“放射治疗”却知之甚少,肿瘤患者也很少会主动去放疗科就诊,有些甚至因此错失了有效的治疗手段或治疗良机,非常可惜。

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机器或同位素所产生的各种射线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如α、β射线,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一百多年前,伦琴发现X射线,我们日常医疗中常见的“拍片子”“做CT”,就是利用射线来诊断疾病。现在,放射治疗仍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放射治疗,部分癌症可以用放射治疗达到永远根治的疗效。由此可以看出,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线是如何杀死肿瘤的

恶性肿瘤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演变而来,是生长失控、具有侵袭性的一群细胞。一个胚胎长成婴儿,再发育为成人,本身就是一个细胞增殖的过程,但却是有序的、可控的。而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后,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人体无法像以前一样约束它,产生所谓的“异常增生”。简单地讲,在肿瘤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一些大分子如DNA会处于活跃复制状态,此时对射线最为敏感;而正常人体细胞由于大部分发育完全,DNA处于静息状态,对射线比较耐受。也就是说,在接受照射之后,肿瘤中活跃的DNA被破坏了,失去了增殖能力,趋向于抑制或者死亡;而人体的正常组织却没有受到致死性的破坏,可自我修复。放射治疗的机制之一就是利用这个差别,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但是在放疗过程中,不同的肿瘤细胞群对射线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肿瘤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有的癌细胞死亡了,被消灭了,而有的仅仅只是“挂了彩”,一段时间后还会卷土重来,继续作恶,这就是所谓的“未控”或“复发”。放射治疗的目的就是利用肿瘤的这种特性,采取各种先进技术,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细胞。所以,会有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的常规放疗;每天照射多次的超分割放疗;尽可能提高肿瘤区域剂量,保护正常组织的精确放疗;大剂量打击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等针对不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有哪些先进技术

随着人们对肿瘤放疗方法研究的深入,以及科技的日益发展为医学影像技术带来的革新,放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确放疗”“靶向放疗”的年代;两者综合使许多复杂的放射治疗都能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更精确、更有效、更快速地完成,不仅可以做到更为精确地区分敌我双方,“指那打那”;还可以做到顾及移动误差,“如影随形”,使放疗的精度提高到5毫米以下。更好地给予肿瘤区域高辐射剂量,而正常组织也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目前放射治疗技术宏观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顾名思义是指射线从体外经由身体各种组织进入体内,在肿瘤靶区产生放射效应,杀灭肿瘤细胞,主要包括常规放疗,各种“刀”如伽马刀、射波刀、陀螺刀等,还有重离子放疗也归属于外照射。另一类为内照射,包括粒子植入、131碘治疗甲状腺癌、99锝治疗骨转移瘤等,它们的特点是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肿瘤部位,产生短程射线束,自内而外用射线杀灭肿瘤。还有一些近距离后装治疗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由于后一类在现实运用中需要较高条件的硬件设备,对于治疗病种的先决条件较严格,一些治疗还会将放射源留置于体内。我们经常提及的放射治疗,往往是指外放射治疗。其中主要的先进技术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断层放射治疗等。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它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也就是说,照射肿瘤光束的形状尽量适合肿瘤的形状,而不是过去矩形光野或简单的几何形状,大大减少了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保护了正常组织。

调强放射治疗(IMRT) 采用逆向算法设计,使用高能X线、电子束、质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绕人体用连续或固定集束,在旋转照射方向上达到更精确边界,三维数字图象重建功能,使三维图象中靶区等重要器官与图象吻合,这是IMRT除三维适形之外,为更精确起见所插入的必要步骤。通俗讲来,就是在三维照射的基础上,不但考虑了肿瘤的形状,还有肿瘤的厚薄等立体因素,使得照射更为集中地落实在肿瘤上,达到肿瘤区域剂量更高,损伤更多;正常组织剂量减少,损伤更少。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 是一种基于上面所提的放射治疗技术上的质量控制技术,也就是说,当周边组织越照越少,也就是放疗的安全边界减少了,一旦出现误差,很可能造成漏照。而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后,照射的时候会在治疗位置上进行验证,确保没有误差再进行治疗,使得精确的放疗剂量“确确实实”地落在了肿瘤区域,它是治疗精度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对患者进行放疗前、放疗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放疗。

nlc202309040349

断层放射治疗(TOMO) 是集IMRT(调强适形放疗)、IGRT(影像引导调强适形放疗)、DGRT(剂量引导调强适形放疗)于一体,结合计算机断层影像导航调校,在CT引导下360度聚焦断层照射肿瘤,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高效、精确、安全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是运用以上的各种技术或特殊设备,给予小体积肿瘤更为集中的剂量分布和更高剂量的照射,以期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也受限于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类型和其他条件。

放射治疗有哪几种

放射治疗在临床上的运用包括根治性放疗、辅助性放疗、姑息性放疗以及肿瘤急症放疗。

根治性放疗 根治性放射治疗对于某些肿瘤的治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患者的放疗疗效甚至同手术疗效一样好,如早期宫颈癌、声带癌、皮肤癌、舌癌、食管癌和前列腺癌等,但患者可以保留说话、发音、咀嚼、进食和排便等功能,外观也保存完好。还有一些不宜手术的肿瘤,如鼻咽癌、影响容貌的皮肤癌等,放射治疗也能起到根治性的疗效。

辅助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是一种和手术结合、减少局部复发的治疗手段,常见有术后放疗,就是一些相对晚期,但仍旧进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等肿瘤,这些患者在术后可以通过放射疗法治疗潜在的肿瘤局部播散,达到减少局部复发的可能;一些肿瘤如乳腺癌,甚至可以减少复发,获得长期生存的获益。辅助放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一些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接受局部的肿块切除而非全乳腺切除,在术后加上局部放射治疗,不但可以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外形得以保护,手臂的活动也更加自如。辅助性放疗还包括术前放疗,有一些直肠癌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接受5周的放射治疗,不但能够减少局部复发,还可以避免肛门切除、移位,也就是达到了保肛的目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这些辅助放疗技术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写入了临床治疗指南。

姑息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是指应用放疗方法治疗晚期肿瘤的原发和转移病灶,其主要目的是延长生命,改善症状。特别是在止痛、缓解压迫和梗阻、止血、促进溃疡性病灶愈合等方面,疗效肯定。由于它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损伤不大,相对手术或化疗而言,对患者的体质基础要求不高,因此有一些相对晚期,甚至全身扩散的患者也可以针对某个局部的症状,使用放射治疗控制病情。比如,放射治疗可以控制80%以上骨转移癌的疼痛,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一些相对较早的转移病灶,如局限性的淋巴结转移,也可以通过放疗,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

肿瘤急症放疗 肿瘤急症放疗适应症不多,如肿瘤椎体转移压迫脊髓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刚刚起病时如果能及时放疗,往往可以达到控制肿瘤、改善症状的目的。

放射治疗副作用大吗

总的来讲,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所发生的毒副作用也往往和局部有哪些重要脏器有关。常见副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头晕 这些往往为接触射线后的一过性反应,即便持续也不会很严重。

血象反应 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这也往往取决于照射部位、剂量、以往化疗病史等,不能一概而论。

局部反应 由于身体各组织部位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不同,且放射线的类型、剂量、照射面积也不同,所以各组织部位的表现也不一致。如照射部位在头部,会出现头晕、掉发等;照射部位在盆腔,会出现腹泻;照射头颈部,引起口腔黏膜溃疡;等。

患者在接受放疗时,会被告知每周至少去主诊医生处就诊一次,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处理,90%的患者可以完成

疗程。

小贴士 放疗中需注意的事项

1.放射治疗前应与治疗医生充分沟通,告知以前的治疗病史,基础疾病,是否接受过放疗或其他治疗,这是保护自己的首要措施。

2.放射治疗进行时没有感觉,一段时间(约2~3周)后才会有所反应。要进行连续的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未经医师允许,请勿自行停止治疗。

3.治疗期间需按照医师指示,随时或定期检查(如血常规等),以观察治疗中的身体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4.治疗期间病人饮食上无需忌口,按照自己原本的饮食习惯来,可适当补充一些高蛋白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养精蓄锐。

5.如有手术或其他医师的指示要变更治疗方式,如加入化疗等,请及时与放射治疗医师联系,以免加重毒副作用。

6.照射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涂抹各种药物和胶布之类,以免加重放射反应。

7.放射治疗前,医师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所做的记号为放射治疗所必须的,治疗期间要保持干净,切勿擦掉;若记号变淡,请不要擅自加深,一定要告诉医生,请放疗科医生来帮助你加深标记。

8.放射治疗完毕时,应继续遵守医师的指示,定期接受追踪诊查,以了解病情治疗后的变化。

林 清 副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放疗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放疗科主任、肿瘤学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质子治疗中心以及美国Albany医疗中心研修恶性肿瘤的治疗。精通各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直肠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以及妇科肿瘤等的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20余年临床经历,在肿瘤放疗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特别在晚期乳腺癌、大肠癌综合治疗上有独到见解。擅长乳腺癌综合治疗,特别是针对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能合理安排结合化疗、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达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特需门诊)

肿瘤放射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2例, 男55例, 女37例;年龄38~75岁;其中肺癌38例、纵隔淋巴瘤17例、乳腺癌17例、食管癌20例。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胸痛、气促, 个别有紫绀。临床检查可见肺部炎症和纤维化。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放射性肺炎多发于放疗过程中, 在原来的病情得到控制后, 患者突然出现的咳嗽、胸闷等症状, 易使患者对治疗产生疑虑, 怀疑肿瘤复发或转移,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负面情绪会造成中枢神经过度紧张, 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力,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 向患者讲解放射性肺炎是暂时的并发症, 并非病情加重。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通过给予心理护理, 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以利康复。

1.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认真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变化。由于患者感染沐舒程度不同, 故体温的高低也不一样, 一般需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护理人员要勤巡视病房, 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并注意滴速, 一般应以每分钟40~50滴为宜。对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肺部疾病、易发生放射性肺炎、身体情况差的患者要严密监测病情

1.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观察患者的咳嗽、呼吸情况和伴随症状, 保持呼吸顺畅, 如患者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时, 采取半卧位, 指导患者放松、深呼吸,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浅度变化, 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给予氧气吸入, 轻度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2L/min, 中度呼吸困难3~4L/min, 重度呼吸困难4~5L/min, 每次15~20min[2]。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缺氧有无改善, 心率、指甲颜色变化, 适当调整吸氧浓度。

患者痰多、黏稠不易咯出时, 可用化痰药物, 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排痰困难时, 给予叩背, 嘱患者深吸气后咳痰, 以达到有效排痰, 必要时给予吸痰, 并注意痰液的颜色及性质。痰中带血的患者, 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大量出血时, 指导患者于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刺激性干咳的患者, 应及时给予一些热水, 并给予止咳剂, 以减轻咽喉的刺激而缓解咳嗽。

1.2.4 隔离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以减少肺功能的负担。由于放射性肺炎患者抵抗力较低, 要避免交叉感染, 控制家属的探视次数。保持室内清洁, 空气清新,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 湿度60%~65%为宜, 每周进行室内空气消毒1~2次, 每次20~30min。防止烟尘、刺激性气体吸入, 吸烟者劝其戒烟, 避免刺激呼吸道引起咽喉疼痛、口渴等。

1.2.5 发热护理

发热为放射性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定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当体温超过39℃时, 给予30%酒精或温水擦浴降温。及时更换衣服、床单, 并注意保暖、休息。饭后用淡盐水漱口, 以保持口腔清洁。对不能自行漱口患者给予口腔护理, 2次/d。进食少者给予静脉输液, 以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 增强体能。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及抗生素, 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

1.2.6 生活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避免劳累, 防止加重放射性肺炎。穿宽松衣裤, 有利于呼吸运动的伸展。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为宜, 以支持体质提高耐受能力。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增加尿量, 促进肿瘤细胞破裂释放的毒素排出体外, 促进炎症消退和放射损伤的修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教会其缩唇式呼吸方法, 即用鼻吸气, 用口呼气, 口唇收拢作吹口哨动作, 按慢吸快呼的节律进行[3], 尽量将气呼出。每日锻炼数次, 以改善通气, 锻炼肺功能。

1.2.7 雾化吸入和喷雾剂使用

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损伤所致肺间质性炎症, 利用雾化器或超声雾化器控制一定的温度, 将抗生素、祛痰平喘药加入湿化液中, 使液体分散成极细的微粒, 喷入呼吸道, 以增加吸入气体湿度, 嘱患者深吸气, 使吸入的气雾量达到最大。气雾微粒进入呼吸道深部, 达到湿润气道黏膜, 稀释痰液, 抗炎、祛痰、解痉作用, 保持气道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运动。雾化吸入较全身用药更直接、快速, 且无不适感。雾化后应嗽口, 避免口腔霉菌滋生。

2 评价标准与结果

2.1 放射性肺炎的评价标准

Ⅰ级, 轻度干咳或轻微用力时呼吸困难;Ⅱ级, 持续性干咳, 需麻醉性镇咳药, 用力时呼吸困难;Ⅲ级, 严重咳嗽, 使用麻醉性镇咳药无效, 安静时呼吸困难;Ⅳ级, 呼吸功能无改善, 需借助吸氧或辅助通气。

2.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 9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 症状基本消失, 顺利完成了治疗计划,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胸部肿瘤在放疗时使用大剂量放射线照射, 放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人体的正常组织也产生一定的损伤, 引发一些并发症,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有较高的病死率。有文献报道, 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0%~40%[4]。是导致胸部肿瘤患者治疗中断乃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组对放射性肺炎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情况和伴随症状, 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锻炼肺部功能, 同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 明显减轻了放射性肺炎损伤程度, 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使治疗计划顺利完成。既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而且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肿瘤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92例放射性肺炎患者做好心理、呼吸道、生活等方面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有效排痰等。结果 9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 症状基本消失, 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和精心的护理, 可减轻放射性肺炎带来的不适, 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关键词:肿瘤,放疗,放射性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宋佶芳, 李雪梅.46例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护理[J].重庆医学, 2010, 39 (20) :2833-2844.

[2]赵华.65例肿瘤患者放射性肺炎的护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9 (3) :222-223.

[3]赵慧梅, 赵振英.放射性肺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 :101-102.

肿瘤放射性 篇5

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肿瘤组织)都是一直处于自身不断的运动中,例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膀胱及直肠充盈与否都会影响肿瘤的位置和形状。此外,每一次治疗时人的体位也有变化,这种变化也将导致肿瘤位置的变化。因此,以往的放射治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为了防止出现“漏照”,不得不将照射区域扩大,这样不可避免地照射了较大范围的正常组织,相当于“坏人”和“好人”一块抓了。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浙江省肿瘤医院启用了包括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技术等当今世界肿瘤放射治疗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通过精确的定位、治疗来保证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尽量集中到肿瘤内,并且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它就如那精确的动态跟踪导弹。这一新系统体现了包括时间变化的“四维”动态精确治疗,在病人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和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迅速调整放射计划,使照射野紧紧“追随”肿瘤,误差不到0.1毫米,真正做到精确治疗。

有人形容这种治疗的独特性:首先,它像巡航导弹,实现了肿瘤靶区精确定位。在原来三维CT模拟定位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时间因素,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的准确定位。

其次,当找出肿瘤病灶后,根据其位置、大小以及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等的关系,设计出抓住癌细胞保护正常细胞适宜的照射方案,“不错杀,不放过”,这个步骤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完成。

肿瘤放射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9例恶性肿瘤病人中, 男99例, 女40例;年龄32岁~74岁;宫颈癌4例, 肝癌95例, 胸腔恶性肿瘤12例, 肝转移瘤3例, 肺转移瘤21例, 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 胸壁转移瘤1例;均经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后确诊。本组病例中应用放射性粒子源强为0.6 mCi~0.9 mCi, 平均每例病人使用32粒。本组病例术中粒子植入成功率达100%, 术后1个月复查, 未发生粒子移位和游走以及肺栓塞、放射性肺炎、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1.2 方法

治疗前先行CT扫描获得病人肿瘤情况, 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 (TPS) , 计算出放射性粒子的剂量, 然后在局部麻醉下用特制的18G带刻度、针芯的专用放射粒子穿刺植入针, 在CT定位下, 按所需间距逐次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入病灶内, 并将放射性粒子植入瘤体内, 粒子纵向、横向间距在1.0 cm~1.5 cm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常规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病人病史, 做好血细胞分类计数、血生化、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CT等检查。术前1 d做碘过敏试验、备皮、生命体征监测, 饮食照常, 嘱病人做好自身的个人卫生。手术当日病人可进食早餐, 勿太饱, 术前2 h开始禁食、禁水, 换上干净的衣服, 在护士的护送下按医嘱带CT片及病历入CT手术室。

2.1.2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项新技术, 病人对此治疗不了解, 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 主动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顾虑, 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此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基本过程、疗效、术中配合、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强调射线防护知识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消除病人的顾虑,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1.3 用物准备

手术当日准备干净的床单位及手术用物, 包括氧气、心电监护仪、各种急救药品及用物等。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监测

病人回病房后取平卧位6 h, 立即给予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并观察尿量。根据病人情况适当给予氧气吸入。如出现气胸、血胸者, 应给予病人患侧卧位。注意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水疱、皮肤损伤、出现粒子浮出等现象。嘱病人卧床休息12 h,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因为肿瘤病人大都有心肺功能减退, 加上手术刺激, 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急性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休克等。避免剧烈运动, 如剧烈咳嗽, 可按医嘱给予镇咳药止咳;大便困难时, 嘱病人避免在床上用力排便, 给予开塞露通便。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 如洗脸、刷牙、床上抹身等。

2.2.2 加强营养支持

肿瘤病人特别是高龄、晚期癌肿病人, 因化疗、放疗药物等致食欲下降, 摄取减少, 病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加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消耗, 病人营养状态进一步恶化。而营养是机体生长、修复组织、提高抵抗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3], 因此, 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人的围术期饮食应按病情和治疗的需要进行调节及安排,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2.2.1 饮食指导

术后当天给予流质饮食, 第2天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易消化、易吸收、有营养的食物, 如豆浆、牛奶、鱼、新鲜蔬菜及水果;禁食生、冷、硬, 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防止便秘。

2.2.2.2 静脉营养支持

根据病情需要及个体因素, 如极度消瘦、进食困难等原因, 可按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采用静脉营养袋, 即将葡萄糖、脂肪乳化液、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等溶液混合, 静脉输入, 从而满足病人机体的营养需要。

2.2.3 疼痛护理

病人术后大多数可有轻微的伤口疼痛, 但可以忍受, 医护人员应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 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 尽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教病人学会放松, 如听音乐、看书、聊天、穴位按摩等,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痛药。

2.2.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的并发症有肺栓塞、气胸、血胸、出血、发热、感染、粒子浮出等, 因此在术后应加强病情观察,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4.1 肺栓塞

肺栓塞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4]。肺栓塞的发生主要是放射性粒子迁移到肺形成肺栓塞。当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并伴心率加快、发绀等症状时, 应立即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勿深呼吸, 避免剧烈活动,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尤其是呼吸, 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给予低流量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

2.2.4.2 气胸、血胸

气胸、血胸一般发生在术后48 h内。对于行胸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病人, 术后如病人出现气胸、血胸的临床症状时, 应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 以利于止血和防止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等, 嘱病人勿大笑, 避免剧烈咳嗽, 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咯血、发热、胸痛、胸闷、气紧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发生少量气胸可不必处理, 嘱病人卧床休息, 绝大多数于1周内会自行吸收消失[5];如肺压缩超过30%者, 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胸腔抽气术, 必要时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 注意观察排气情况, 保持引流通畅。剧烈咳嗽者给予镇咳剂, 保持大便通畅。

2.2.4.3 出血

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应加强巡视, 定期查看病人穿刺点是否渗血,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如有出血现象, 应明确出血的部位, 对症止血, 及时处理。咯血时, 应让病人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口腔内积血, 防止窒息, 加强口腔护理, 注意进行床边交班。

2.2.4.4 发热

粒子植入后病人常会出现低热, 一般不超过38.0 ℃, 属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正常反应, 可不予处理, 如果体温超过38.5 ℃, 可适当给予物理降温, 如乙醇擦浴、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 可给予复方氨基比林2 mL肌肉注射或口服百服宁, 适当补液, 鼓励病人多饮温开水。高热病人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 应及时擦干汗液, 并更换内衣, 以防感冒。一般2 d~3 d体温降至正常。

2.2.4.5 感染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为侵入性的操作, 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所以, 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术后按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同时要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液、红肿、疼痛, 定时测量体温。

2.2.4.6 粒子的丢失

一般粒子丢失常发生在植入术后的前3 d , 当发现有粒子浮出掉地时, 嘱病人千万不可徒手捡起。应通知医务人员, 在适当屏蔽下操作, 使用长镊子和汤匙夹起, 放置特制铅罐内并报告核医学人员妥善处理。

2.3 预防

放射性粒子是低能量的放射性核素, 所以向家属及病人讲明防护的重要性, 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病人尽量安排居住同一间病房, 有条件的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病房, 手术后及住院期间给予防辐射铅布覆盖手术部位, 禁止病人串门, 保证病室通风, 空气新鲜。嘱病人与家属保持1 m距离, 病人家属尽量不要站在病人粒子植入一边, 防止长期接受照射, 影响身体健康, 不让病人抱婴幼儿, 并提醒孕妇及儿童不宜与病人接触。

2.4 出院指导

嘱病人出院后按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 了解治疗效果。指导病人及家属做好自身防护。遵医嘱用药, 适当锻炼, 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做重体力劳动,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6,7]。

3 小结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已得到肯定, 其治疗弥补了常规外科、化疗、放疗的不足, 该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危险性低、创伤小、肿瘤局部控制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可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8]。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应掌握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和护理, 通过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对病情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粒子的安全防护, 使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更加安全和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术前对139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 术后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护理管理, 做好相应的病情观察、营养指导及防护措施, 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粒子植入成功率达100%, 术中发生1例气胸, 肺压缩体积在30%以内, 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做好护理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肿瘤,放射性粒子,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福君, 吴沛宏, 顾仰葵, 等.CT导向下125I植入治疗肺转移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9) :906-909.

[2]刘朝阳, 林少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J].临床护理, 2007, 13 (16) :119-120.

[3]杨玉珍, 李峙.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3-4.

[4]陈俊春, 王素芳, 何华英.老年人晚期胰腺癌姑息性手术加粒子治疗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27-28.

[5]莫励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2) :221-222.

[6]刘素杰, 韩冬梅, 尹广君.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7, 21 (2B) :442-443.

[7]范斌, 刘爱英, 郝海芳.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4B) :1009.59.

肿瘤放射性 篇7

我院自2005年8月起至2007年7月, 为32例患者施行了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手术, 进行内放射治疗, 现将护理体会作如下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在41~77岁。其中前列腺癌2例, 胰头癌9例, 食管癌周围转移2例, 贲门癌术后复发2例, 乳腺癌1例, 乳癌术后胸壁转移瘤2例, 乳癌术后盆腔内直肠转移1例, 胸腔神经内胚瘤1例, 肝癌6例, 胆管癌4例, 腹壁肉瘤复发1例,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1例。

1.2 植入方法、部位、数量

通过术中直视或CT引导, 应用微创技术穿刺或植入枪均匀植入肿瘤组织中, 使其长时间滞留, 利用γ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杀伤肿瘤细胞而达到治疗目的。

术中125I粒子植入不能切除的肿瘤组织间。粒子植入数量为10~60粒, 平均26粒。

1.3 放射源的选择

选择浙江宁波君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25I粒子作为放射源。每粒直径为0.5mm, 半衰期为60.2d, 其能量为27.4Kevr射线。其特点是半衰期较长, 正常组织耐受较好, 防护要求较低。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以高度的同情心给患者以体贴与关怀,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疏导,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给患者讲解相关知识, 有助于患者形成积极的心态,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1.2 完善术前检查

如查血、B超、心电图等。按相关疾病术前护理常规, 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12h, 禁水8h。

2.1.3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除对所要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及希望配合诊治的方面分别宣讲外, 应重点解释粒子植入治疗的意义和安全性, 以及相关防护知识。

2.2 术后护理

2.2.1 安排患者住单人房间, 若无条件, 应保证床间距在>1米, 以防止放射性物质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伤害。

2.2.2 根据相关疾病做好术后护理常规患者回室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心电监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24h内低流量氧气吸入, 有胸腔闭式引流管及腹腔引流管或导尿管者做好管道相应护理。

2.2.3 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均应迅速准确, 尽可能缩短与患者的接触时间。

2.2.4 认真记录术后病情变化

注意粒子植入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因放疗引起的WBC总数下降和波动所致的感染表现, 125I粒子射线和过热点引起的肿瘤组织和邻近脏器坏死出血等。一旦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师, 迅速诊治处理。

2.2.5 做好术后动态心理护理

应随时了解患者的不适, 安慰患者, 及时与医师配合, 采取相应措施, 解除其痛苦。

2.2.6 体表针刺部位常规换药,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及粒子浮出。

2.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3.1 发热

由于术后粒子在体内发挥作用杀伤肿瘤, 有个别患者出现发热现象, 体温在37.5~38.2℃波动, 为正常术后反应。2~3d体温恢复正常, 体温过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及补充液体, 并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2.3.2 疼痛

部分患者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护理人员可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转移其注意力, 疼痛可自动缓解。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以减轻其疼痛不适。

3 健康教育

3.1 出院前做好系统的卫生宣教与防护教育, 指导康复, 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勇敢返回社会。

3.2 嘱患者在粒子半衰期期间严禁到人群密集地方, 不参加集会与会客。出院时坐专车, 不挤车, 以免公共污染。回家后2个月内不接触儿童与孕妇等。

3.3 康复指导进行轻量的户外活动, 多饮水, 多进食高蛋白低盐低糖易消化的优质食物。直肠癌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做到三定, 即定时服药, 定量活动, 定期复查。

3.4 粒子浮出的处理

若发现有粒子浮出掉地, 切不可用手捡起, 应在适当屏蔽下操作, 用长镊子和汤匙夹起放置于玻璃瓶中加盖。保证与籽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粒子应存放于少人走动的地方, 并立即报告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处理。

4 讨论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研究 篇8

关键词:放射线,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 肿瘤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肿瘤目前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凶险的疾病之一,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探寻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使肿瘤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从1991年第一个临床实验得以实施, 至今全球已有超过5000例肿瘤病人分别在400余个治疗方案中接受基因治疗。人们曾将彻底根治肿瘤的希望寄托于基因治疗, 但是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 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肿瘤基因治疗效果目前还难以同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效果相比拟。肿瘤的基因治疗是将对肿瘤有直接和间接杀伤作用的基因经载体转入体内, 以期在肿瘤生长部位进行表达, 杀伤肿瘤。

但由于基因导向技术尚不完善, 难以实现肿瘤杀伤基因的定位表达, 肿瘤的基因治疗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发现肿瘤基因治疗始终存在两个有待完善的问题: (l) 治疗基因的可控性表达; (2) 基因的靶向性导入, 其中前者更令人关注, 因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是基因治疗研究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 基因的靶向性导入也可以减少基因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对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治疗中必须有效地调控目的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靶向性表达。

2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设想

放射治疗是临床上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但长期以来, 肿瘤临近部位的正常组织损伤, 一直是困扰肿瘤放疗疗效与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辐射杭性的肿瘤需要提高照射强度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或是在肿瘤生长部位毗邻有重要器官时, 这一问题就更显严重和突出。

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都是对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也都在各自的实践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 9 9 1~1 9 9 2年,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学家WeichaelbaumRR首次提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 (gene-radiotherapy) 的设想。其含义是将对肿瘤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的基因转入肿瘤细胞, 在对肿瘤实施放疗时诱导基因表达, 造成射线和基因对肿瘤的双重杀伤作用。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降低等效照射剂量, 缓解正常组织的损伤, 而且由于基因的表达可由辐射诱导, 使得转导基因的时间控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电离辐射能精确操作, 使外源射线局限于肿瘤部位, 从而使转导基因的空间控制得以实现。

对于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中所使用的目的基因, 虽然多数具有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但大多不具有辐射诱导特性, 即不因为辐射的刺激而提高其表达量, 因此, 可以采用与辐射诱导基因的调控序列相福连的方法赋予其辐射诱导特性。因此, 对于大多数肿瘤杀伤基因而言, 该方法是实施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一项关键技术。有些肿瘤杀伤基因在治疗过程中本身可以提高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3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的研究现状

辐射诱导基因 (radiation一inducibtegene) 是指在细胞受到辐照后表达量呈应激性升高的一类基因, 此类基因的调控序列有一个突出特点, 即可直接感受辐射刺激而诱导下游基因的表达。其中利用可受辐射诱导表达的早期生长反应因子基因E g r-1启动子与相应的目的基因构建成辐射诱导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可能与该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有关。在研究辐射诱导性基因Egr-1表达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 Egr-1基因的5’端调控区存在6个CC (A+T) 6GG序列结构域, 可感受辐射介导产生的氧自由基而启动Egr-1基因的表达。Weichselbaum等首先将含上述调控序列的Egr-1启动子与TNF-a基因构建成表达质粒pEgr-TNF-a, 转染造血干细胞系HL525, 并将其注射入对辐射具有杭性的人鳞状细胞腺癌株SQ-20B的移植瘤内, 当给予肿瘤局部x线照射后, 瘤内水平较未照射对照组高2.7倍, 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在荷瘤裸鼠的血清中未检测到, TNF-a, 且未见局部和全身毒性的增加。Stabe等利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pEgr-TNF基因的转移, 观察放疗联合基因治疗对不同大小肿瘤的治疗作用, 结果发现, 单纯X线照射仅对较小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而瘤内注射Ad-pEgr-TNF加局部放疗对大小移植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肿瘤基因一放射治疗密切结合临床实践, 为解决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 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及定位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对于具有辐射杭性, 患者耐受能力有限难以采用大剂量照射的肿瘤, 通过结合基因治疗, 来减轻辐射剂量, 减少副作用的产生。目前对于浅表或可触及的肿瘤, 如体表黑色素瘤、乳腺癌或头颈部肿瘤, 采用直接的瘤体内穿刺注射。经实验证实, 这种方法注射的大部分剂量集中在肿瘤内, 使得肿瘤组织获得不同的基因转导, 可以更多的激发局部抗肿瘤反应, 而对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尚在初始阶段, 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相信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的深入, 肿瘤的基因一放射治疗在技术上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这一方法将为恶性肿瘤及其它方面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魏道严, 戴冰冰, 陈诗书.放射诱导调控腺病毒介导g尔报告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1, 33 (l) .

肿瘤放射性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2例肿瘤放疗患者中, 男23例, 女9例。年龄37~81岁, 平均年龄 (52±4.8) 岁。食管癌18例, 肺癌11例, 纵隔肿瘤3例, 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前均无肺部疾病, KPS评分≥70分, 白细胞和肝肾功能正常, 预期寿命>3个月。

1.2 方法: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 让患者躺在负压袋上抽真空固定, 定好标记点后螺旋CT 5 mm层厚, 连续扫描胸部进行定位。由医师勾画靶区, 包括肿瘤靶区、临床靶区、计划靶区, 同时勾画临近正常组织器官, 包括脊髓、器官、双肺和心脏。13例患者采用大分割放射治疗, 每次DT4~5 Gy, 每周3次, 总剂量在50~60 Gy;19例患者采用常规分割, 每天1次, 每次DT2 Gy, 每周5次, 总剂量50~75 Gy。

1.3 放射性肺损伤诊断标准:根据RTOG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 放射性肺损伤分级标准[4]分为0~5级。0级:无变化;1级:轻微的干咳或用力时呼吸困难;2级, 持续性咳嗽, 需要麻醉性镇咳药, 轻微用力时呼吸困难, X线无变化或有轻微棉絮状、片状影;3级, 严重咳嗽, 麻醉性镇咳药无效, 安静时呼吸困难, X线呈致密影, 需间断性吸氧或激素治疗;4级, 呼吸功能不全, 持续性吸氧或辅助通气;5级, 致命性。

1.4 观察指标: (1) 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是否化疗、分割方式 (1.8~2.0 Gy/次为常规分割, >2.0 Gy/次为大分割) 。 (2) 影像学资料:统计计量体积直方图 (DVH) 获得的V20、V30 (V20、V30分别指受到20 Gy、30 Gy剂量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数) 及MLD (全肺平均剂量) 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32例放射性损伤患者, 在3个月以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症状的有17例, 占53.13%;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在3个月以外的为15例, 占46.88%。在临床观察过程中,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症状者轻重不一, 1级为7例, 发生率为41.18%;2级5例, 发生率为29.41%, 3级为4例, 发生率为23.53%。4、5级1例, 发生率为5.88%。 (2) 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情况:1级7例 (41.18%) , 2级例 (29.41%) , 3级4例 (23.53%) , 4、5级1例 (5.88%) 。 (3) 肺的V20、V30、MLD等指标在不同范围时发生各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情况:V20指标:<20%总例数4例;20%~30%总例数12例, 1级3例, 2级2例;31%~40%总例数10例, 1级4例, 2级2例, 3级1例;>40%总例数6例, 2级1例, 3级3例, 4、5级1例。V30指数:<15%总例数11例, 1级4例, 2级1例;15%~35%总例数18例, 1级3例, 2级4例, 3级3例;>35%总例数3例, 3级1例, 4、5级1例。DLM指标:<20 Gy总例数10例, 1级1例, 2级1例;≥20 Gy总例数22例, 1级6例, 2级4例, 3级4例, 4、5级1例。各指标越大表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越严重。 (4) 临床各因素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结果, 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吸烟与否、肿瘤部位这些因素无关,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而与分割剂量, 是否化疗及物理指标肺V20、V30、DLM等因素有关,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本文统计的胸部肿瘤放疗致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5%, 与文献报道的19%~37%接近。放射治疗是目前胸部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 放射治疗时, 肺组织不可避免要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 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放射性纤维化。肺组织是放射高度敏感器官, 一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 甚至到肺纤维化阶段, 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危及患者生命。

在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 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定放疗方案时, 应该尽可能地缩小照射面积, 减少对肺组织的放射剂量, 尽量避免放、化疗同时进行。此外, 要注意预防感冒, 减少吸烟, 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 再者要提高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 放疗中严密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症状以便作出早期诊断, 并给予及时和恰当的处理。一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 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通常应用泼尼松 (1 mg/kg) , 连续使用数周后慢慢减少剂量[5]。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及早发现并予及时治疗, 如此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Her nando ML, Marks LB, Bentel GC, et al.Radiation-indueed Pulmonary toxicity:a dose一volume Histogram analysis in 201 patients with lung cane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1, 51 (3) :650-659.

[2]Muller G, Kiricuta IC, Stiess J, et al.Strahlenpneumonitis und Lungenfibrose nach cf-geplanter Radiotherapie des Bronehialkar zinoms.[Radiation Pneumonitis and pulmonary fi-brosis after the CT-planned radiotherapy of bronchial carcino-ma][J].Strahlenther Onkol, 1994, 170 (7) :400-407.

[3]程文芳, 钱飞宇, 李云英.肺癌放疗与放射性肺炎的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0, 14 (4) :274-275.

[4]Robnett TJ, Machtay M, Vines EF, et al.Factors pre-dicting severe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definitive chemoradiation for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0, 48 (1) :89-94.

肿瘤放射性 篇10

会议围绕“加强区域协作,促进放射肿瘤学共同发展”这个主题,采取特邀发言、专题发言、临床研究多中心协作专题评述、青年学术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了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和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新进展的有关问题。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国鼻咽癌分期工作委员会总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抗癌协会第三届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会议还评出了青年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并举行了颁奖仪式,肿瘤临床、放射物理与技术两个领域的20位青年骨干分获一、二、三等奖。

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泛珠江区域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近600位放射肿瘤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黄华勇 编辑:陈焕标)

肿瘤放射治疗铅挡块技术 篇11

目前加速器的照射野主要由其准直器系统确定, 它所形成的照射野一般为方形或矩形, 即规则野, 而临床应用的大多数为不规则野。外置电动光栅可完成一些小靶区的照射, 但是在进行胸、腹腔等较大靶区及鼻咽癌治疗时, 在进行小开口的光栅就不适合治疗, 就必须用到挡块技术。例如:在治疗鼻咽癌时, 采用热塑面罩固定, 根据侵犯的范围作个体化挡铅设计, 可有效的保护临近重要器官, 射野挡块可以做到与靶区高度适形、精确放疗的目的。还有电子线的个体化挡铅及某些特殊照射野的挡铅等都要用到挡块技术。

2 挡块制作模室常用的设备和耗材

2.1 低熔点铅

由于纯铅 (327℃) 的熔点较高且制作较困难, 一般只作为射野标准挡块使用。目前常用的制作挡块材料是低熔点铅, 它的组成成份为铋50%、铅26.7%、锡13.3%、镉10%, 它的主要优点为熔点低约为70℃, 易于熔化且密度较高, 在室温条件下, 它的硬度也好于纯铅。

2.2 高密度泡沫

须选用颗粒细、强度高、尺寸合适的高密度泡沫, 泡沫至少要保证三面平整、互相垂直, 否则会导致泡沫的切割梯度与射线方向不一致, 而泡沫的梯度与射线方向一致是测量铅块准确性制作和精确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梯度改变会导致在治疗平面内的投影发生错误, 导致多挡或少挡。一般制作X线挡块使用8 cm厚泡沫, 制作电子线使用2~3 cm厚的泡沫。

2.3 热丝切割机

一般有手动热丝切割机、自动二维程控热丝切割机及电子线泡沫切割机三种。使用手动切割机和电子线切割机必须有熟练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精确的切割操作, 若切割速度过快, 热丝弯曲会使挡块边缘变形, 反之速度过慢, 热丝会过度溶解泡沫, 导致尺寸不符合要求, 手动热丝切割机有经济、耐用、易维护的优点, 但精度不是很高。自动切割机则准确性及精度更高, 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切割效率, 并与治疗计划系统和加速器兼容。

2.4 自动温控熔铅炉

以前使用的熔铅炉采用具有保温功能的电火锅熔铅, 但温度控制不佳, 且需要浇杯舀取,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有专用的自动温控熔铅炉, 数字式温度显示, 可加热、无滴漏、防堵塞、温度控制精确, 并且能减少铅的蒸发, 气泡更少挡块质量更高。

2.5 挡块浇铸系统

挡块浇铸系统包括冷却浇铸台及X线挡块浇铸模具、电子线挡块浇铸模具。一体化的挡块浇铸系统集中熔铅炉、冷却浇铸台、通风装置、储物柜等, 可尽量节省模室空间及减少铅污染。

3泡沫模型的制作及挡块厚度

可用TPS系统打印射野轮廓图;也可在不同的源托距位置用有机玻璃板手动勾画射野轮廓图, 再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处理后得到等中心处的轮廓图。首先确定其中心, 切割机切模, 最后修磨、固定及验证。要注意不同加速器的源托距及源片距, 切割机各部件的几何位置与定位机和治疗机位置一致, 操作时要平稳采样。若在泡沫模型外贴一层透明胶带, 这样浇铸出的挡块既好脱出又光洁平滑。自动切割机由切割机、计算机数字化仪、打印机组成, 可与治疗计划系统相连接, 采集到的挡块数据通过数字化仪输入系统中, 通过设置好的参数条件与路径, 切割机自动完成泡沫切割, 从而使得到的泡沫模型更精确, 生成更快捷。为了更好的保护重要器官和组织, 挡块制作必须达到一定的厚度, 这一厚度取决于放射线的能量和允许通过铅挡块的辐射强度, 一般铅挡块的透射率要求小于5%。临床上通常将MV级的X线制成7.5~8 cm厚度的低熔点铅挡块就达到全挡的目的, 电子线一般统一制成10mm厚度的低熔点铅模。

4挡块的浇铸与修锉

浇铸前需要选好合适的浇铸模具, 对准十字线及方向, 注意挡块的外轮廓大小, 避免产生穿透半影。均匀注入温度合适的低熔点铅溶液, 速度不能过快, 最好分3~4次匀速注入, 这样可避免产生气泡影响铅块的质量。电子线挡块浇铸时, 要选择模具尺寸与电子线限光筒相匹配的型号,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线在限光筒上的正确卡位。待模具铸件冷却后, 从模具中取出, 进行修锉、打磨、去除锐边瘤子保证平滑光洁, 并在上面标明姓名、编号、肿瘤部位及方向等标记。以上操作最好严格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如穿工作服、带防尘口罩、戴防护眼镜、手套, 注意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以消除合金蒸气与粉尘的危害。

5挡块的验证及注意事项

制作好的铅挡块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质量验证, 验证的内容包括挡块的厚度、形状、大小和固定在托盘上的位置、方向。一般常用治疗机灯光野投影验证或者用模拟定位机拍摄挡块野验证。评价标准为:在治疗等中心处挡块投影或摄片的内轮廓遮挡阴影与计划片中轮廓线的偏差在±3 mm范围内, 视为合格挡块。不合格者采取不同的修整方法处理, 无法修整者必须重新制作。

6总结

上一篇:调频发射机数字激励器下一篇:糖尿病合并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