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系统

2024-06-19

社区系统(共12篇)

社区系统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日益关心, 尤其对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 经济发展的背后, 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日趋恶化, 由于在工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我国许多生活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而影响了自来水水质的进一步提高。现有的自来水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健康的需求, 饮用水质更高的健康水、天然水逐步成了城镇居民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饮用水水质更高的要求, 并且更方便快捷、价格可以更低,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分质供水已经逐步发展起来, 优质健康直饮水, 作为自来水的重要补充, 已经逐步进入更多的居民家中。

健康直接饮用水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 在一居住小区内设净水站或小型水厂利用特殊的水处理设施和技术, 将自来水进一步深度处理, 加工和净化, 在原来的自来水管道系统基础上, 再建设一条独立的优质供水管道, 通过该管道降直接饮用水输送到各家各户, 供居民直接饮用。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水深度处理装置, 去除水中各种有害物质, 长期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采用优质供水管道, 水管不会锈蚀, 有效防止水的二次污染。并且水质集中处理, 基建成本与处理成本均更低。管道直饮水系统采用的工艺生产的是优质健康饮用水而非纯净水。作为人们长期饮用的水应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 (包括细菌、病毒及部分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 的同时, 保证水中含有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硬度适中。

南方某社区为集多层、小高层、配套公建和商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大型生态居住区, 为了能为小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该社区建设分质供水系统, 在为居民提供自来水的同时, 也提供经过深度净化的健康直饮水。

1. 水处理方案

社区内设置一个直饮水处理间, 统一处理、制备社区内直饮水, 通过直饮水管网系统供用户使用。直饮水原水为供自市政管网的自来水。处理后出水满足国家直饮水技术规程水质要求。

根据目前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自来水水厂出水水质已有大幅提高, 能够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但由于部分城市管网长度大, 管网材料老化, 自来水在管网内长时间停留后, 水的浊度、色度、铁离子浓度, 细菌数、氨氮、消毒副产物均显著提高, 饮用水口感变差。

为此, 直饮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水中浊度、色度物质、降低铁、锰离子、氨氮和硬度、最大程度的去除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杀灭水中微生物, 同时又能最大可能保留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有机污染物, 该类污染物通常属于高稳定性、难分离、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江河原水, 通过常规水厂处理工艺没有有效去除, 随供水管网供出, 该类污染物通常属于小分子亲水污染物, 采用通常的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去除;另一部分为消毒剂与供水中残留有机污染物反应产生的副产物, 该类污染物化学性质稳定, 且具有一定的极性, 常规工艺及活性炭吸附对其去除效率均较低。高级氧化技术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简称AOPs) 是一类新兴的水处理技术, 通常采用一定的方法, 诱导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OH) , 通过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能力, 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将其直接矿化为无机物, 或将其转化为低毒、易吸附处理、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臭氧高级氧化由于其羟基自由基诱发条件简单、氧化效率高, 已逐步在饮用水深度净化工程中应用, 并且效果显著。本项目中采用的为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系统, 在特定的催化剂表面, 诱发产生羟基自由基, 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臭氧存在条件下, 催化剂可有效诱发产生羟基自由基, 从而达到氧化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该技术具有效果显著、设备耐用, 维护简单, 环境条件要求低等特点。臭氧催化氧化与活性炭联用则可产生协同效应, 提高有机的去除效率。因此在复合紫外催化氧化系统后设置活性炭过滤罐, 以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为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铁离子、锰离子、产生色度物质、硬度、剩余有机物, 在系统后部设置纳滤处理单元, 该系统可有效去除原水中铁、锰离子, 去除一部分钙、镁硬度成分, 三卤甲烷中间体、异味、色度、农药、合成洗涤剂, 可溶性有机物, 及蒸发残留物质等。

直饮水向用户供应前及回水管路干管, 均采用高强紫外消毒系统进行消毒。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确定该健康直饮水处理站处理方案的工艺流程为:

原水—>原水水箱—>催化氧化—>活性炭过滤—>精密过滤—>超滤系统—>纳滤—>消毒—>直饮水水箱—>增压泵

该社区处于所在地属于沿海发达城市, 用水量定额按上限选取, 即用水定额按5升/人·日、2.8人/户设计, 并按15%考虑未预见水量设计。为保障供水安全, 每个处理间应设计两套单独处理系统, 一用一备。

2. 管网设计

直饮水以自来水为原水, 通过直饮水净化设备处理后, 通过水泵由直饮水管道向居民用水点供应。制水及供水系统图如图1所示。

工程中采用全自动恒压变频供水装置直接提升供水, 可以满足最高用水点要求 (自由水头:0.03Mpa) , 高层建筑按照高度分区, 分两路供水:1~6层为低区, 7~12层为高区, 采用不同的加压泵供应。

由于小区建筑物较多, 供水范围大, 为使供水管网净水循环流畅, 尽可能不存在死角, 管网设计中采用全循环同程系统, 双管布置, 供水回水各布置一条, 使管网中未被用户使用的水能够及时流动并经过管网消毒系统回流至净水水箱。这也使室内外管网中各个进出水管的阻力损失之和相差不大, 保证室内外管网的供水平衡。

好的水质更需要优良的管材来输送, 决不允许二次污染。因此直饮水系统管材的要求可初步概括为:安全可靠, 便于施工, 不易结垢, 水力特性优良, 使用寿命长, 具有较好的性价比等。

目前直饮水常用管道包括:铜管、PP-R管、PB管、HDPE管、PEX管、钢塑复合管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本项目中选用PPR管作为供水管材。

3. 技术经济比较

该系统制水成本大幅度低于市场上销售的桶装直饮水, 系统投入使用5年后, 投资方可收回包括设备、管网的全部投资。而对于消费者, 该直饮水系统的建设, 将为整个社区居民提供新鲜、优质、安全的管道直饮水, 避免了可能购买存在卫生质量问题的市场桶装水带来的健康威胁。此外, 由于管道直饮水价格远远低于桶装水 (仅相当于桶装直饮水价格的1/5左右) , 居民也可以从饮用管道直饮水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马军, 翟学东, 刘娟昉, 王志军.高锰酸盐、预臭氧化低温低浊水的效能.中国给水排水.2004.05

[2]Zhai Xue-dong, Ma Jun, Liu Juan-fang.Removal of organic substances from water by Mn-catalysed ozonation followed by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a full-scale study.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5.sup.

社区系统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人口增多,流动加快,各种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两极分化在我国国内也是越来越严重,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虽然现在很多社区都安装了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的安装,越来越多的视频图像从未被监视,形成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归纳如下: 众多的摄像头,少量的监视屏幕,寥寥无几的监控人员.以人为监控目标的视频监控不能适应实际需求.大量视频图像处理(监控,存储,查找)存在许多困难,费时费力.现有视频的97%以上从未被注视过.被用来预警防范的视频图像在全球微乎其微.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自己的安全系统就十分的必要.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运营平台的建设,在现场安装网络视频服务器,摄像机,安防报警,等设备,利用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的实时监控.可以有效的防范偷盗等犯罪活动.1.2系统组成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由:分布式网络视频监控管理中心,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平台软件,DDNS动态网络域名解析系统,网络传输部分,网络视频服务器,前端网络摄像机,报警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系统的核心设备为网络视频服务器,负责现场视频,报警,环境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现场控制指令的输出等.分布式的网络视频监控管理中心,使系统可以容纳千万计的网络用户,同时也减轻了网络信息流量的负担.1.3设计原则 1)标准化

本系统采用的产品均遵循标准网络协议和传输要求.2)可扩展性

为了适宜未来系统扩展的要求,系统在满足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预留足够容纳性以便系统扩充之用.3)实用性和简易性原则

从用户角度出发,特别注重系统的实用,方便和直观,强调系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性能.4)易用性

平台软件使用界面良好,用户安装相应软件后就可进行实现监控,完全智能控制,不用单独设置.系统可以很方便进行在线升级,保证用户投资.5)分布式结构—系统更加安全

由于每一个设备均以分散的方式安装于远端的摄橡机端.即使单个设备发生了故障也仅仅是影响到这个设备,而不至于影响整个系统.1.4设计依据

系统设计遵循国际和国家有关规程,规范: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 T 669-2006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规范》 GB50198-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7-2001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368-2001)《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7401-87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308-200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1.5系统要求

根据社区的特点,及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了监控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功能要求: 系统技术水平先进,运用现代监控技术.系统扩展性:具有可升级性和可扩容性.系统的结构:支持C/S和B/S结构.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系统具有可设置性,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设置.操作事件管理:对所有操作建立事件管理,便于追踪管理.系统的通信性能: 1)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视;音视频动态码流;系统支持多种协议(TCP/IP, ARP, ICMP, FTP, DHCP, HTTP,PPPoE,DNS,组播);支持动态IP地址;多用户,多级密码管理功能.布防撤防

前端和后台均可进行布防/撤防的操作,前端设备提供遥控器和键盘的布防/撤防操作,后台监控中心也可对前端探测器进行布防/撤防设置.报警处理

设置告警自动弹出通道,弹出电子地图,弹出信息提示.告警管理:告警设置启用后,当有告警发生时,视频服务器会根据设定的动作进行告警处理比如联动抓拍jpg图片,联动探头输出,并把该报警发送到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在根据本地的设置进行处理.告警信息包括服务器名称,IP,报警类型,时间等信息将保存到日志文件中,以便于以后的查询.如果告警时客户端没有连接视频服务器,可通过设置使得当发生告警时触发客户端自动登录服务器并打开图像.弹出报警视频组;联动前端/后台声光告警输出.客户端可配置并存入日志文件中;监控中心可远程触发或解除前端告警 弹出报警视频组;联动前端/后台声光告警输出.客户端可配置并存入日志文件中;监控中心可远程触发或解除前端告警 配置后自动视频丢失告警

弹出报警视频组;联动前端/后台声光告警输出.客户端可配置并存入日志文件中;监控中心可远程触发或解除前端告警 配置后自动视频遮挡告警

弹出报警视频组;联动前端/后台声光告警输出.客户端可配置并存入日志文件中;监控中心可远程触发或解除前端告警 配置后自动探头输出 联动前端/后台声光告警输出.客户端可配置并存入日志文件中;监控中心可远程触发或解除前端探头输出.配置后自动也可手动输出 图像设置

图像设置是服务器至关重要的一个设置,因为它能影响这个系统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视频质量,影响网络性能等,所以在服务器的图像设置重力求做到简单但又能够很灵活的适应各种系统各种网络.在一般的系统中提供了码流和帧率可设,但仅仅用预先设好的几个值很难适应不同的网络,所以我们将一些高级设置也提供出来供用户设置,以使系统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是网络利用率达到最佳.图像质量

它是编码器用来控制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 清晰度

它是用来控制图像清晰度的一个设置项,共分为四级,1为最低,4为最高,定质量时图像清晰度越高码率越高,反之越低.定码率时图像清晰度越高码率比较小时效果比较差,码率比较大时图像质量越好.视频分组,调阅 1)视频分组设置 2)视频分组调阅 3)视频分组循环切换 图片抓拍 1)手动抓拍 2)报警自动抓拍 3)抓拍图片浏览

视频录像存储:本系统应具备前/后端存储功能;存储的分辨率,视频码率,帧率和音频码率可调,如有告警时实时存储,无告警时低帧率存储.1)定时录像 3)告警录像 4)录像状态检测 5)视频资料查询 OSD/MASK设置

1)显示信息设置:该设置主要完成字符叠加和图形叠加的功能,包括了叠加日期,叠加时间,叠加通道描述,显示字体.日期,时间显示在预览画左上角.2)遮挡区域设置:该设置主要完成在指定区域设置遮挡块的功能,用鼠标左键点击“遮挡区域设置”,系统将会弹出如下设置框,然后您用鼠标左键即可在图像的任意位置拖动画出您想遮挡的区域,最后点“应用”即可在监控图像中设置上遮挡块.如果想取消遮挡设置,用鼠标左键点击“遮挡区域设置”弹出设置框后,直接点应用即可.二 系统结构设计 2.1总体结构 2.2前端监控点

前端监控点是要进行实时现场监控的地方,可以在社区道路,各个出入口等公共场所,也可以在需要重点安全保护的地方进行监控。

根据场所的不同会布置不同数量的监控点,监控点的设备也可能会不一样,但是其原理皆相同,前端视频编码器现场的视频信号和报警信号,进行本地数字化处理后传送给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视频编码器提供IP网络接口输出,它可通过专线,光纤,ADSL等多种方式宽带线路将信号发送给位于监控中心的服务器.现场监视系统由现场监视设备,视频编码设备,报警设备,环境采集设备,网络设备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视频服务器,摄像机/球机,云台,等采集设备.现场监视设备采集的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线直接接入视频编码器(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视频编码器进行数字化编码压缩后接入专网,使数据可以上传至通讯网络,供各级监控中心远程调用.现场监视设备完成视频信息,环境变量信息与报警信息的采集,编码,压缩和传输功能,同时现场监视设备也能够接收各级视频监视系统下发的控制命令,做出正确的响应.2.3监控中心

在监控中心设置监控服务器(监控服务器的功能见第四章),负责整个系统的用户和权限管理,数据分发,集中存储,资料查询,安全管理等.2.4网络传输 三 系统应用

社区安防监控

在人们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在处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严重扰乱人们安定的生活.综合监控系统也同时对居民社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对于绝大部分小社区非封闭,各种人员都可自由流动的情况,尤其需要公安等安全部门实时掌握各社区的情况,严防犯罪分子危害人们.综合监控系统在社区各主要出入口或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安装摄像头,把监控实时图像传到公安或保安中心,安全部门人员在监控中心可以随时监控各监控点情况,这样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安全部门可以及时发现情况并及时抓捕犯罪分子;同时各监控点图像可录制在服务器中供将来回放,公安部门可以详细地查看犯罪过程,最重要的是可以从录像中辨认犯罪分子的相貌,给逮捕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有效缩短侦察的时间,提高破案效率.实际上,在综合监控平台上,不仅公安或保安中心人员可以看到监控图像,只要为社区保安室安装宽带网络并开通设置权限,社区保安也可以监控本社区的情况.四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宽带IP网络系统对视频监控业务方面的要求,NXSight监控系统使用分布式网络视频接入,集中视频转发,集中视频存储,集中权限控制与多级组织结构,高度集成能力.分布式网络视频接入,监控前端就近将监控视频接入到整个监控系统网络,而不是都连接到监控中心.集中视频转发,所有的用户都是向服务器请求视频,由服务器将视频分发给每个用户,多个用户请求同一个前端的视频时,服务器只向前端请求一份视频数据,然后服务器将视频分发给请求的每个用户.集中视频存储,平台服务器可以专门架设一台存储服务器系统+存储设备(磁盘阵列)集中控制监控前端的存储,统一规划和调配资源.集中权限控制与多级组织结构,平台服务器系统集中控制用户访问权限,适应系统应用行业的分级组织结构,根据不同业务部门进行权限控制和分级管理,与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高度集成能力,支持多家NVS,DVR前端,支持门禁,消防,报警,环境,动力等多种设备接入组网.平台服务器软件支撑平台采用目前最成熟稳定的LAMP构架:Linux操作系统,Apache 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网页编程语言.LAMP架构的稳定性已经经过全球市场的充分验证,并且这些系统均是开源系统,是未来软件发展方向,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模式.NXSight监控系统采用分层结构和功能模块组件模式;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系统规模,可以快速的结合行业客户业务需求定制扩展系统功能.是IT软件开发先进技术和传统安防管理软件的有机结合.4.1基本组件: 4.1.1网络视频编码器(NVE)网络视频编码器(Network Video Encoder)完成前端模拟摄像机视音频信号的MPEG-4/H.264压缩和网络传输工作,需要有IP地址(可为静态或动态IP地址,为管理方便最好为静态IP地址),能够按照指定分辨率和/或指定带宽对图像进行MPEG-4/H.264压缩.网络传输支持单播/组播,可只输出单播视频流或组播视频流,也可同时输出单播和组播视频流,极大地方便了系统设计.监控服务器通过NVE的管理通道(简称M通道)与NVE交互,完成分辨率指定,视频输出带宽指定,单播输出指定,组播输出指定,打开/关闭视频流等管理和设置工作.4.1.2监控服务器(MS)监控服务器(Monitoring Server)主要完成对下属多个NVE的管理工作和视频转发(把来自NVE或MS的视频流转发给MS或用户机)工作,通过M通道与NVE交互进行管理.用户登录时(使用浏览器),首先访问监控服务器,监控服务器对用户进行认证,可通知NVE发送单播/或组播视频流到用户,用户从监控服务器下载客户端控件(很小,第一次使用时下载),可直接接受NVE的视频流进行监控.用户机也可接收监控服务器的视频流,监控服务器支持单播/组播,可只输出单播视频流或组播视频流,也可同时输出单播和组播视频流,极大地方便了系统设计.监控服务器可多级配置,从而实现多级远程监控体系.在多级远程监控体系中,监控服务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带宽管理,详见后续说明.4.1.3总控工作站(CS)总控工作站(CS,Control Station)主要向管理员提供对管辖区域内设备的管理,状态的监视以及告警的管理.CS的各种数据均是从MS获取,MS主要负责数据收集,存储,转发,CS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可视化显示.CS可以同屏16路监控前端任意采集工作站的任何多路的视音频,通过授权可以控制前端云台和镜头;NVE/DVR发生的报警会实时传送到相应的总控工作站,总控工作站会以声光和短信的方式通知管理人员;总控工作站还可以和多个前端交互点进行音视频交互,领导可以向前端工作人员下达命令.4.2系统特色 4.1.1核心技术 MPEG-4多媒体应用标准

MPEG-4标准是目前最新的视频格式标准之一.完整的MPEG-4标准是一个多媒体通信的框架和规范协议,其中的视频编码算法的设计思想是在基于视频内容编码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极低带宽和可变输出码率(10Kbit/s到1Mbit/s)的条件下提供尽可能好的图象质量.多点通信

通过实现组播技术增强了传统IP网上的多点通信模式,为三网融合提供了通信基础,并且研究了可靠组播技术(Reliable Multicast)和分层组播技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在统一应用平台上的综合.实时传输和QoS技术

研究和实现了RTP/RTSP(实时传输协议),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在IP网络中的实时通信,为实时交互提供了通信基础;利用时间戳等技术研究和实现了减小多媒体信息传输延迟抖动和丢失的质量保证方法;研究和实现通信量整形和排队技术,提供对网络传输质量的保证手段.异构网络通信平台

实现自适应编码技术,实现在多种网络条件下的自适应编码和传输,提供异构网络进行通信的手段.嵌入式系统

芯片技术,DSP技术,RTOS的发展使得传统需要一台计算机实现的功能在一块嵌入式板子上就可满足.嵌入式监控前端以最小化设计实现监控所需功能,刨除了不必要的硬件设计,使得系统的成本大大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大大提升.4.1.2系统特点 系统的稳定性

前端网络视频编码器和网络硬盘录像机采用嵌入式技术开发,采用高速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使该系统比其他产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00000小时.视频服务器软件支撑平台采用目前最成熟稳定的LAMP构架:Linux操作系统,Apache 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网页编程语言.LAMP架构的稳定性已经经过全球市场的充分验证,并且这些系统均是开源系统,是未来软件发展方向,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模式.视频服务器和海量存储硬件平台采购国际领先的专业服务器硬件生产商的成熟产品.分布式网络视频接入

监控前端就近将监控视频接入到整个监控系统网络,而不是都连接到监控中心;对各种网络的前端访问采用了“双通道分离(控制通道和数据通道),控制通道主动注册,数据通道按需发送”的专用技术,使得每个独立系统中只需要视频服务器有一个固定IP地址即可接入任意网络连接形式的前端设备.集中视频转发

所有的用户都是向服务器请求视频,由服务器将视频分发给每个用户,多个用户请求同一个前端的视频时,服务器只向前端请求一份视频数据,然后服务器将视频分发给请求的每个用户,实现前端窄带网络视频传输;系统内视频数据存储

视频数据可分布式存储在前端硬盘录像机,平台NRU或客户端CU机器上;实现重要数据平台服务器集中存储和两端辅助存储,做到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可以灵活设置各种集中存储策略设置,包括实时,定时和报警集中存储策略.不管视频数据物理存储于中心还是前端,系统内所有的视频文件在中心管理服务器CMS的数据库里均有描述信息;用户回放资料只需登陆CMS,提交查询条件,在查询结果中选择需要查看的历史资料就可进行流方式点播,不用关心历史数据文件物理存放位置;所有报警数据均存于CMS中心数据库;所有用户数据和日志等数据存于CMS;集中权限控制与多级组织结构

支持基于角色存取模型的权限管理,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下配关联角色,并对角色的监控管理权限和界面访问权限进行灵活的授权,再将人员与单个或多个角色加以设置,因此权限管理非常方便,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应用复杂的需求,由于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要由权限管理中心许可,因此任何用户的权限改变能够即时反映到任何一个用户对任何系统的操作.采用多级交叉的权限控制机制,用户权限分255级,每个用户对于每个监控工作站具备的权限可以独立设置.避免了传统权限管理方式造成的一级权限可访问多个子系统的情况,保证监控信息安全;合理的权限冲突检测机制,用户仅可进行有权限系统操作,避免恶意删除和修改监控信息,最大程度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高级别的用户可以抢夺低级别的用户的控制权,确保控制唯一性;系统可以按区域,部门多种分配权限控制和分级方式,对同一组的用户支持统一配置和单独设置能力;多级组织结构,上级可以对下级授予管理员权限,该管理员可以管理本级的组织和用户;服务器集中控制和管理,对用户设置了权限后,不分访问方式和地理位置,用户登录服务器所能操作的权限都是一致;高度集成能力 顺从《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 V2.0》

提供平台接口,供前端厂家接入,和国内主流前端设备厂商合作,现已将海康,大华,图敏等厂家设备接入平台;并且接入国外Sony IP Camera.整个系统平台提供系统级,业务级和数据级的接口

通过提供数据库访问中间件和访问接口,其它业务系统可以和服务器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对整个系统访问的客户端功能的访问控件,系统所有外部服务的OPC访问接口;提供了通过网络接口协议访问的更深层次开发,支持多个系统之间的互联;已经和多个GIS系统,楼控系统,门禁系统,消防系统,MIS和OA系统进行了系统集成;平台性能

单VTDU(Xeon 3.0G,1G RAM)支持400路视频流(512Kbps CIF)并发转发;单NRU(Xeon 3.0G,1G RAM)支持300路视频流(512Kbps CIF)并发存储;CMS可管理64个VTDU和NRU,可管理1024台PU,8192路监控信号;支持100000个CU;支持1000个并发用户.4.3网络视频编码器(NVE)4.3.1简介

网络视频编码器(Network Video Encoder)是采用通信,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基于最先进的MPEG-4视频压缩技术开发的最新一代嵌入式网络视频编码器.它主要完成模拟视音频信号的数字化,数字化后的视音频信号采用MPEG4视频压缩算法和G.729音频压缩算法进行压缩编码,然后通过IP网将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以IP包的形式传送给监控服务器或远端用户,实现视音频信号的网络传输,网络监控和网络存储,同时可以支持远程的云镜控制和远程报警管理.北京讯飞NVE采用高速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使该系统比其它产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可以有效防止病毒.该设备无须铺设专用的视频和控制电缆,就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以太网设备无缝连接,系统采用标准的互联网TCP/IP协议,不仅能在本地局域网传送实时图像,还可以在网络带宽受限的ISDN,PSTN,xDSL 路由器,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和无线网络上方便地实现视频音频的同步传播.采用IGMP组播协议支持多个客户端连接,不占用额外的网络带宽.图像质量和网络带宽动态可调,占用网络带宽20K~2Mbps.本产品是基于开放标准设计的,系统提供了开发接口,设备可持续升级,同时系统可以对不同规模应用实现平滑扩容,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投资保障.4.3.2功能

音视频全实时同步:每台NVE支持1路全实时(延迟不超过0.5秒)同步视音频采集,压缩,存储,网络传输;每路25帧/秒,标准分辨率352×288,最大分辨率720*576.节省存储空间:采用业内顶尖压缩技术MPEG-4算法,压缩比高达1:500,每路每小时只需60~180M硬盘空间(包括视音频),网络传输所需带宽10K~2M可调.云镜控制:支持镜头的光圈,变焦,聚焦三可变控制;支持云台的全方位控制.网络发送:支持多用户网络监控,支持组播输出.远程报警及联动控制:可提供报警输入接口,当发生报警时,可联动多个设备协同工作.当监视点发生报警时,系统自动启动各种对应的联动设备,并将视频切换到相应的摄像机,开启灯光,自动录像.监控中心可弹出报警信息,并有声音报警和短消息提示.安全管理:重要操作均需权限密码验证,防止无关人员观看,删除,修改图像资料;未经授权的人无法远程访问.智能应用:图像有动态检测功能;压缩比,画质,码流可调整;4.3.3技术参数 型号

NVS-6A00MC/D/H系列 NVS-6B00HC/D/H系列 视频压缩标准 MEPG4 H.264 视频分辨率

FULL-D1(PAL:720*576, NTSC:720*480),CIF(PAL:352*288, NTSC:352*240), QCIF(PAL:176*144, NTSC:176*120),HALF-D1(PAL:720*288, NTSC:720*240)FULL-D1(PAL:704*576, NTSC:704*480),CIF(PAL:352*288, NTSC:352*240), QCIF(PAL:176*144, NTSC:176*120),HALF-D1(PAL:704*288, NTSC:704*240)视频输入

1~4路(NTSC,PAL制式)BNC(电平:1.0Vp-p,阻抗:75Ω)1~4路(NTSC,PAL制式)BNC(电平:1.0Vp-p,阻抗:75Ω)视频帧率

PAL:25帧/秒,NTSC:30帧/秒 码流类型

可选择视频流或复合流,自定义 视频压缩码率

16K~4M,无限制.也可以自定义.(单位:bps)音频输入

1~4路BNC(线性输入,阻抗:600Ω)1~4路BNC(线性输入,阻抗:600Ω)音频输出

耳机插孔/BNC接口 音频压缩标准 ADPCM G.711 音频压缩码率 8Kbps 16Kbps 语音对讲输入 麦克风插孔 存储接口 支持USB,SD卡 通讯接口

1个RJ45 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口,1个RS232口,1个RS485口 报警输入:2路开关量触发报警输入 报警输出:2路 电源:DC 12V 功耗:小于3W 4.4监控服务器(MS)4.4.1简介

经过多级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实践,我们认识到NVE对于构建局域网范围的远程监控系统是足够的;但是对于构建多级的远程监控体系,仅靠NVE难于灵活地搭建整个体系,我们设计开发了“监控服务器(MS,Monitoring Server)”.4.4.2功能概述 用户管理

MS提供了用户帐号的开户,修改,删除,密码修改等维护操作;对于每个用户可以指定他有权进行操作(包括浏览/控制/管理)的监控点集合.对于用户,他只需要登陆MS即可以对给予他授权的所有设备进行操作.对于多级远程监控体系,下级MS信任建立信任关系的上级MS的用户,像对待自身用户一样,按照事先设置的权限,为上级MS的用户提供服务.权限控制

和谐社区政务管理系统分析研究 篇3

关键词:和谐社区;政务管理;系统设计

胡锦涛指出“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和谐社会,也就是在法律公正和道德高尚的框架内,构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统一的社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信息化管理和推进部门已经把电子社区纳入我国“十一五”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社区电子政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1887年在其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经过多年发展,社区的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一般的解释是:社区是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心理要素共同结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俗讲就是以一定物质、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建设相对集中的,社会组织完备的居住生活区域。我国目前多指城市中近年建设的居民小区。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社会控制管理功能、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以及学习和工作功能等。由于这些功能,社区已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成为政府实施其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功能的载体。从范围上看,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与组成社会的某一部门、某一行业不同,社区所反映并非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所谓社区服务,就是政府和企事业通过社区组织系统(城市里一般是街道、居委会或社区服务中心)为区内居民提供物质、劳务及文化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们国家所关注和建设的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建立和谐社区必须先建立一个具有服务型的、和谐的电子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人与社会相和谐。加强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提高资源共享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人与人相和谐。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而建立和谐的电子社区又必须在政府管理和规划之下进行,需要政府提供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电子政务信息。要想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政府。反之,没有和谐的社会,也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无法建立一个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一个个稳定和谐的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社会实体。电子社区是电子政府的细胞,社区还是各种原始信息资源收集集中处,没有和谐的社区,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由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服务、稳定、和谐的电子社区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电子社区功能的重要性是由社区内容的多样性和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决定的,也是社区作为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政府的政务最直接、最便民的就是和谐社区的政务建设,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区,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政府。

电子社区为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子社区要求政府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而电子政务的开展也有利于政府对电子社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电子社区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应用阶段,是全民性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社会社区政务管理系统的特征

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临界点,将决定中国社会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服务型的电子社区,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社区所要提供的服务,也就是它所服务的人群所要求提供的服务做一个完整的分析,和谐社区电子政务应有以下特征: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展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社区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面对矛盾,处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同时社区党组织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和谐和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干部、党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凝聚力,切实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为促进社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换届选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信的见证,进一步增加社区选举透明度,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群众的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治建设意识;针对各种新型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及成员、社会流动人口和离岗职工不断向社区聚集的新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党建工作档案对社区党员的分布、构成、来源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便于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增强社区党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社区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促进和谐社区的创建。

(二)因地制宜,开展与时俱进的社区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宏观意义的社区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社区意识、社区心理、社区风尚、社区公德、社区艺术活动、社区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宣传橱窗、公益广告、艺术雕塑、标志性建筑以及环境绿化等物质层面的要素,它是社区区域、人口、组织、经济、科学技术等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反映,也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微观意义的社区文化主要指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交往、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等,这样的社区文化客观上对居民负担着社区教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提供某种社会心理的支持。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重点表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社区文化活动应以社区实际出发,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充分遵从社区内绝大部分居民和组织的意愿,根据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实施进程,制定或提出中长期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形成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如以“文明社区创建”、“我为奥运添光彩”、“文化志愿者服务”、“学习型社区、绿色社区”等。

(三)构建多层次的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学习型社区

社区教育不仅强调人的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它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三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咨询、经纪服务,帮助其获得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关爱社区中的弱势困难群体

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大量社会失调现象与各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一批社会低收入群体与弱势困难群体。这些社会低收入群体与弱势群体都生活在社区,尽管国家初步建立了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相当多低收入群体和弱势困难群体难以获得有效援助,他们的合法利益一再被侵犯。弱势困难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者、老年人、残疾人、失地群体、失房群体等。社区应建立健全的有关的信息库,并定期提供相应的帮助。

(五)加强社会治安、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的一步深入和社会流动从口的不断增加,原先“狭义”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已经转变为“广义”意义上的社区居民,社区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单元,社区稳定已经成为城市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转型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矛盾较多。随着社会的分化使得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凸现出来,并呈现复杂性、激烈性的特点。如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社区内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范围。虽然这些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能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的控制,就会激化成大的社会冲突,就会影响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社会和谐应率先实现社区和谐,要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微杜渐。还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档案,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合理妥善处理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社会保障及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而且对于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加强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等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开展社区建档工作,创建和谐社区

要想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深入进行民主法制社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措施,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这就需要大量的档案材料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和谐社区的创建需要有特色的社区档案资源为其提供快速、丰富的资源服务。如为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就业体系提供重要服务。

(七)组织和整合信息资源,寓管理于服务中

建设和谐社区的信息平台,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把小区建成一座信息孤岛毫无意义。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更大范围内的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无法提供信息资讯服务。若想在小区中提供VOD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炒股、电子商务、多媒体娱乐、网上证书、网上办公等计算机资讯服务,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完成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合,这已经超出任何一家房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的能力,也不仅仅是某个行业单独可以完成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城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完成电子社区的建设。

三、和谐社区政务系统的功能分析设计

和谐社区政务系统建设包括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本方案把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电子政务建设框架来整体考虑,以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区一级建立面向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人口、法人单位基础资源库;政府综合应用平台等;在市、区建立面向社区公众呼叫中心和政府门户网站群,为居民群众和企业提供政务公开、办事咨询、紧急救助、社区服务等信息服务。

本方案是一个包括了门户网站系统、OA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多类型的应用系统,要同时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多种先进的关键技术,保障系统具备优异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和谐社区设计原则:“和谐社区政务系统”的建设将坚持“以需求为向导,以应用为重点”的基本原则,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信息共享、安全保密”的指导方针。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本系统要建设成为能够科学管理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以社区各职能部门的需求为主要导向,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实现社区管理信息流实时双向交互,实现安全、便捷的系统管理,确保能为最终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可靠、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

图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见图1):包括四个体系、一个平台。四个体系是指社区资源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信息化规范体系,一个平台是指社区综合应用平台。

综合以上社区资源体系的功能需求,提出以下具体系统的模块功能设计:

(一)社区资源体系

包括社区资源库,社区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工具集等功能。提供社区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口、法人、房屋、公共设施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建立社区公共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社区管理数据库,通过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整合社区管理工作结果数据和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加载数据处理工具,对公共基础数据、共享业务数据和社区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社区管理体系

社区管理体系包括各个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社区综合办事系统、社区内部管理系统和社区工作支持系统四大部分,覆盖了各职能部门下到街道和居委的业务、社区面向居民办事、街道和居委内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整合以及基于社区基础资源数据库的社区日常工作支持。

(三)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体系包括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门户网站两大部分,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服务、商业服务、公益服务等社区服务。本方案中的社区服务体系,能通过社区综合应用平台与整个社区资源库的数据共享,实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社区服务终端可以包括:固定电话、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电脑互联网、触摸屏以及平安钟等特定终端设备(具体模块设计从略)。

(四)社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和谐社区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协调各部门业务、规范各模块数据交换格式,沟通上下级单位的重要标准。同时也关系到系统的扩展和长期应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由一系列的规范组成,目前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小组已經在着手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开展了试点工作。本方案的标准规范体系完全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标准规范体系包含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和实施标准规范四大部分。

(五)社区综合应用平台

社区综合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应用主框架、数据交换接口系统、配置管理工具和业务系统接入接口系统几大部分,主要实现社区用户的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的整合以及对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等功能。前台提供用户工作台,整合用户身份验证,实现单点登录,针对不同用户实现个性化工作桌面的定制。后台提供数据交换接口和规范,实现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总之,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的关系密切,而和谐社区的建设是通过对社区建筑群的几个基本要素(布局、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的优化配置,创造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温馨、便利、安全的环境;既考虑社区的现行建设和长远发展,也考虑社区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市场适应性和房产经济性。我国的数字城市和和谐社区的建设均处于示范阶段,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相融合,从网络到监控都有许多方面值得商榷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寇有观.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J].建筑学报,2002(5).

2、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谦,扬明波,胡弘昊.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J].电子政务,2005(7).

4、唐险峰.居住小区智能化与数字社区[J].四川建筑,2005(9).

关于“社区便民服务系统”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社区,便民服务

围绕上海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 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上海齐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拟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系统”。通过智能化的便民服务终端系统, 居民可以足不出户看到最新通知、菜价发布、公交信息;进行优惠团购、医院预约挂号等, 为社区居民提供绿色便捷的信息服务通道。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 按照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 以生活资讯领域为切入点, 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现代化服务需求为目标, 着力搭建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 以项目化服务为抓手, 创新理念, 整合资源, 统一管理, 分阶段地扎实推进“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工程建设, 全面提高社区信息服务水平, 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社区。

2 基本原则

2.1 民生导向。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开发, 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使服务终端延伸到各居民小区, 居民能够方便地查看当天新闻及市场菜价、公交信息等多种日常性、迫切性的生活需求, 充分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

2.2 提升服务。

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形成的统一管理的社区终端市场, 收集各小区居民更广泛、更切实的生活信息服务需求, 汇总各社区创建智能小区的切实要求, 探索信息流的高效整合, 为下阶段拓展信息服务项目, 延伸信息服务业务提供硬件、技术的便利和可能。

2.3 信息拓展。

充分发挥“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信息平台和媒体中枢作用, 积极开发各类服务信息资源, 努力实现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级各类服务资源在社区内共享, 实现各种服务资源和部门的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形成有效的对接, 为打造信息化社区、智能化社区拓宽渠道。

3 目标任务和时间规划

第一阶段:2013年, 在本区七个小区进行试点运行, 完成系统终端的安装到位、服务平台的运行调试、对试点小区中专职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对小区便民信息的关注及反应, 新闻及生活资讯的查阅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小区居民信息素养的提高, 为服务平台第二阶段新功能的推广与使用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对试点小区通过民意调查进行服务反馈, 改善原有功能, 着手二期规划:与专业团购网站合作, 组织与居民需求相符的专题团购活动;与专业优惠类网站合作, 可打印小区附近或指定商户的优惠券, 促进便民消费。与本区医院协作, 为居民定制信息卡片, 在医院客观就诊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服务平台提供读取居民信息卡后, 直接进行网络预约和挂号的功能。

4 主要服务功能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4.1 便民服务功能。

方便居民查阅小区物业、村委会等机构的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查询有关部门的联系信息。在二期规划中实现在小区即可完成预约挂号, 方便居民就诊。根据居民需求组织网络团购及获取商场优惠券等惠民服务。

4.2 信息传播功能。

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终端——LED电子显示屏, 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即时将国际、国内要闻传递给居民。系统将自动按照设定日期从网络更新、汇总各大新闻网站的主要新闻并加以分类供读者阅读。而先进的多点触控手势可以方便流畅地缩放报纸每个版面, 帮助浏览每个细节。终端能保存一定时间段内的各期报纸, 方便居民回顾浏览。

4.3 社区管理功能。

发布小区最新的通知, 如停电通知、活动公告、社区动态、免费体检等;及时通知到户, 提高居民应对能力。

4.4 生活资讯服务。

系统即时获取新农网等权威网站发布的农贸市场最新价格信息。系统提供本区电子公交线路、公交时刻表、公交站点位置等信息, 通过电子地图指示, 方便居民出行。

5 运作方式

5.1 小区投入, 统一管理

社区之间差异性很大, 应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找准适合社区推进社区便民服务系统, 把智慧社区建设重点放在从社区居民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求的事情入手, 务实推进。由试点小区负责投入, 政府部门提供扶持与支撑, 保证项目工程顺利落实到位。小区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项目的运行与维护, 参加本公司组织的系统使用培训, 负责使用平台发布便民信息以及小区通知等日常工作, 及时与本公司反馈建意、沟通协作。上海齐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服务平台功能调试正常运行, 提供新闻报刊、生活资讯、公交信息等各类信息的自动查询功能。提供友好的便民信息发布界面, 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开发更丰富、更便民的服务功能。

5.2 体现公益, 促进服务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要按照“公益为先、民生为本”的原则, 将服务信息严格限定在便民服务、信息传播、社区管理和生活资讯等四个方面, 不作其他商业广告的宣传。

5.3 分工负责, 合力推进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项目涉及面广, 需相关单位各负其责。政府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标准制订、监督管理和验收考核;上海齐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项目运作。所在的街道、社区负责项目终端选址、日常监管及为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各部门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 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6 保障措施

6.1“社区便民服务系统”项目是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的具体体现, 是深入开展社区智能服务管理创新的重大举措。结合本地社区信息化建设, 切实抓紧抓好。

6.2要对试点各社区基础设施和群众需求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在此基础上, 对“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布点进行分期合理规划, 逐年统筹推进。街道、社区要根据落点小区的实际情况, 科学确定信息终端位置。同时, 街道、社区要配合运营管理单位收集小区居民反馈信息, 以便二期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6.3在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 所在的街道、社区要积极主动地与运营管理单位进行配合, 在居民需求调查、卫生安全保洁、平台运行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帮助运营管理单位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7 综述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城市, 智能化社区正走向我们的生活。社区便民服务平台通过对各类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实现社区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居民生活现代化、社区服务集成化, 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 让居民生活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

参考文献

[1]梁志刚.用于智能小区的触摸屏控制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邓育洲.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打造新型数字社区[J].甘肃科技.2005. (5) .

[3]魏昆芹.浅谈对智能小区的认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1.

社区住宅标识系统解决方案 篇5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和住宅商品房市场投放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也随之加剧,由以前的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换。购房者在购买前要对各个楼盘的软硬件进行全方位考察和比对。因而,巨额的广告投入和大力的销售推广能将购房者吸引到项目现场考察和观摩,而能决定性影响购房者购买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楼盘环境现场形象包装整合和传播将是一个重要的竞争环节。因为目前的楼盘形象在平面、电视和户外媒体的支持下,包装形式日趋同一,在没有特质化创意的今天,住宅建筑和社区公共环境标识系统形象无疑是令购买者耳目一新的上好举措。“HzwSign住宅社区标识导向系统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将力助住宅社区楼盘环境现场形象成为购买者注目和印象深刻的一个鲜亮形象。

HzwSign住宅社区标识导向系统(Residential Signage & Wayfinding Systems)是针对于住宅社区系统内外部的空间和环境而进行的一项身份或形象识别与视觉引导工作,通过它可以使社区内的建筑、公共环境、服务设施、管理处所及各种空间与人联系起来,同时也使这些建筑、环境或空间与外界空间相连。它是现代化和人性化住宅社区连接人与空间必备的基础性设施。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房地产住宅开发商广泛采用。

我们在政府公布或行业公布的相关文件中,能找到众多的关于住宅社区标识导向系统要求描述的文字。例如:在网络上流行的北京市购房合同之《204条补充条款应对购房陷阱》之第11部分:社区设施部分之

第92条 住宅标识:社区内的所有建筑物应当有明确的标识,以利于买受人的特殊家庭成员能够顺利找到买受人所购住宅。

目前,国内住宅社区的建设愈来愈朝着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楼宇的平面和空间规模扩大,楼宇和社区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越来越复杂。不要说初入小区的拜访者,就是的物业管理者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该内部结构摸透。这样就很难保证公安、消防、医疗急救、邮政物流等关键时刻之效率服务能准确的定位和到达,可能会造成案发找不到现场、消防找不到火患地点和消防设施、医疗急救因找不到快捷的路径而延误急救时机、物流快递找不到住户标识而耽误投递时机等等。

而对于一个住宅社区,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人性化的住宅社区,最终要取决于该住宅社区内是否有一套完整的、高质量和符合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标识导向系统。它能方便不同的住户和初次拜访者,依不同的行进方向在复杂的住宅社区中快速、准确的进行空间定位,并有效的到达目的地并自如的使用各种配套设施,以达到人与空间甚至社区和谐融合的目的。

在过去,住宅社区内各子空间或住宅建筑均独立自设身份标识或视觉引导,并采用不同的造型、传播媒介和载体,但随着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CIS)理论实践、空间公共艺术以及人流结构多样性变化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标牌概念已不适应标识引导和人流对传输线路的需求,而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系统化标识导向系统,可以克服传统标牌设置方法的不足,将住宅社区内所有地点、线路、建筑与服务设施、处所的身份标识与视觉引导功能结合在一套标准的标识导向系统上。

社区系统 篇6

关键词:RFID WEB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053-03

随着信息产业、IT行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建立一个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的院前预防保健管理系统体系,已经成为医疗信息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但是,当前,用于医学信息存储、管理的系统一般都是单机或者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单机模式一般采用的是个人或者其他单独的计算机,数据安全性差、共享性差、数据汇总困难;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将数据统一存储在某一数据存储服务器中,其他客户机利用安装应用程序终端即可访问数据存储服务器。但它同样存在系统升级时,需要对所有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升级等问题。

因此,若将社区健康管理系统与WEB技术相互结合,创建一个基于WEB的系统,就可大大改善以上的问题。同时,RFID(无线射频识别)作为时下物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技术,若应用于社区健康管理系统中,必将能大大提升系统信息提取与录入等等方面的效率。

本文着重于论述一种同时结合了RFID技术和WEB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型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本文所述的系统由两大模块组成:RFID应用模块和WEB应用模块。系统利用WEB技术将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存储在远端服务器,并可以通过PC终端浏览器进行数据查询、访问、更新,其中,由系统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网络平台服务;本系统也利用RFID技术进行社区居民的身份匹配,节省大量的信息核对、书写、录入的程序,同时也加强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当医护工作者对社区居民进行体检时,首先会进行系统使用者身份权限认证和标签识别认证。认证完成后,医护工作者对用户进行体检,同时医生可以通过PC机本身服务器显示的标签内的信息,或者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与标签匹配的用户的过往信息,对社区用户进行健康状况诊断,并提出保健或者治疗意见。在体检结束后,居民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轻而易举地查询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信息和医生的诊疗意见,并进行私人信息的更新、与社区居民在线交流等等。

2系统硬件模块

第一模块是RFID模块。其硬件框图如下:

从识别性能和成本方面考虑,本系统中RFID标签主要作用为节省录入工序和时间,因此只需采用低频(125KHZ)无源标签即可。

该模块各部分硬件设施的具体构成:

(1)RFID标签

射频标签由三大部分组成:射频天线、射频芯片、标签封装材料。其中,天线用于实现与读写器之间的信息识别与交流;芯片主要用于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标签控制;而标签封装材料主要用于整个标签的封装。三部分之间又有接口电路或者焊接部分相连,使标签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其统一功能。

(2)读写器

读写器本身包含一个与标签匹配的天线,以及对信号有调制解调、解码、编码等功能的电路。它在本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射频标签天线发送来的信号,识别、调制解调、解码后传送到PC机,当PC机将处理过得数据重新输入读写器时,读写器将此数据信息编码、调制后传送给标签天线,从而达到更新标签中数据的作用。

(3)终端PC机

PC机本身包含与读写器相连的微型数据库和WEB浏览器终端,用于显示由读写器传来的标签信息,同时,也具有向下一模块中的WEB浏览器发送页面请求的作用,通过页面中与该标签信息匹配的信息,可追踪使用该标签居民的过往病史和健康状况,从而达到诊断或者提出保健意见等等功效。

第二模块为WEB应用模块。其硬件框图如下:

该模块各部分硬件设施的具体构成:

(4)PC机

可以是医护工作者体检时带的便携式PC,也可是用户家中带有网络浏览器的PC。前者主要用于满足第一模块中提到的功能,后者主要用于社区用户查询个人健康信息、查看医生诊疗意见、更改个人私人信息、在线与其他居民互相交流等等。

(5)WEB服务器

通过一定的工具搭建起来的WEB工作站中的特定的响应服务器,用于响应PC机请求,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最后将查询到的数据以页面形式展现在医护人员面前。

(6)数据库服务器

搭建在一较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中,分区储存各个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当WEB服务器发来数据请求时,负责验证并提取信息,同时将数据传回给WEB服务器。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两大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RFID模块:

该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 社区体检时,医护人员配备一RFID读写器以及一台便携式PC机。当体检开始时,医护人员先进行身份验证,进入系统。待标签信息也验证完成后,用读写器读出一位群众的RFID标签原始信息,信息显示在PC机显示器特定的RFID服务器上。

* 医护人员开始进行常规体检,针对该居民测量一系列身体机能值。

*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现场测出的各项身体机能的系数以及服务器上显示出的居民过往信息,判断该居民的健康状况,并给予一定的治疗诊断和保健意见。

* 至此完成了社区群众的信息查询、显示功能。

* 体检后,医护人员要对该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进行更新。

* 首先,由医护人员在PC机上已打开的服务器上再次进行登录认证,完成后更新该居民的数据信息,服务器将该更新信息传回给读写器并上传至WEB浏览器终端页面。

* 读写器进行调制解调、编码后,将更新信息也同时发送给射频标签,射频标签接收新信息,并进行存储。

* 至此完成了RFID模块的数据更新功能。

WEB应用模块:

该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 医护人员看到PC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的其接收到来自上一模块读写器发送的标签信息,于是打开WEB浏览器终端,向WEB服务器发送页面请求。

* WEB服务器接收到来自PC机的页面请求信息,于是向与之相连的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

* 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来自WEB服务器的数据请求,先对数据请求进行权限认证,然后再响应数据请求,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传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根据网络将数据整合为页面,传回给PC机浏览器终端。医护人员根据页面信息,便可做出一定的健康状况判断和诊治方案。

* 至此完成了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查询、显示功能。

* 当医护人员体检完成,更新数据时,WEB浏览器终端页面接收到来自PC机的更新数据信息请求,WEB服务器进行身份权限认证后响应该请求,并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

* 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数据更新请求信息后,响应该请求,将数据进行更新后,向WEB服务器发送数据更新完成信号。

* WEB服务器接收到该信号后,同时向浏览器终端发送完成信号。

* 至此完成了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更新功能。

* 体检完成过后,社区居民若要在家中查询个人健康信息等,可直接利用网络浏览器终端登录该社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经过身份和权限认证后,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历史、更新个人私隐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在线交流。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是指RFID模块中PC机端口的显示模块和服务器设计,WEB应用模块中的PC机浏览器应用程序设计、WEB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几个方面。软件实现主要用于两大模块系统的管理维护、数据查询、提取、更新等功能。

社区健康管理软件系统的功能可表示为如下框图:

(1)射频标签的认证、识别

主要实现医护工作者在体检开始时进入系统的权限认证、读写器识别标签后对标签的信息认证功能。该部分软件设计使得居民的健康信息处于一个安全的平台中,只有医护工作者在进行新的诊断之后才能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更新。同时,在查询和更新的过程中,居民的个人私密信息都被设计为隐藏的,医护工作者只能看到射频标签所代表的代码。这样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PC机服务器的数据处理以及系统维护

主要实现新居民注册系统、小型PC机服务器提供的社区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诊疗后居民健康状况信息的更新、用户个人信息更新、服务器系统维护功能。医护工作人员PC机服务器主要由小型数据库构成,本系统中采用VB 开发的SQL SERVER2000数据库,可完全满足社区小型系统的数据存储需要。同时,本部分软件设计将利用应用程序使得PC机服务器与WEB浏览器应用程序相连接。在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后,服务器中内容可上传至WEB服务器,从而使得用户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被有查询权限的人查询到。因此社区居民个人PC机无需安装服务器,但和医护工作者的PC机一样,须有网络浏览器终端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与安装,从而实现其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历史、更新个人私隐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在线交流的功能。

(3)PC浏览器安装与维护

主要实现医护工作者手中PC机的终端浏览器安装与维护功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免造成误诊。

(4)WEB应用模块中身份权限认证

主要实现网络模块中的各部分访问者身份权限识别功能。用户的个人信息都是用代码表示,并且该代码只和该用户的标签相匹配,只有用户本人根据标签上的匹配信息才能够更改自己的私人信息。同时,只有通过安全认证的医护工作者才可以更新用户的健康信息,只有通过认证需要用户过往诊疗信息的医生才能调用用户的过往诊疗信息。本部分软件设计同第一部分射频认证识别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大大改善了用户健康信息的安全性。

(5)WEB服务器数据处理维护

主要实现WEB服务器的搭建、响应浏览器请求和页面数据处理、系统维护功能。WEB服务器平台采用ASP.NET软件进行开发,同时建立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库系统,以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功能。

(6)数据库数据处理与维护

主要实现储存众多社区居民的大量健康信息的数据库的搭建、数据处理优化、响应WEB服务器数据请求和系统维护功能。该数据库由于存储了大量的不同社区的居民的健康信息,因此采用VB开发的较大型的ORACLE数据库。该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主要是进一步优化本系统的功能,使得WEB服务器数据载荷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减轻,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与其他医学系统的链接

主要实现本社区健康系统与HIS、PACS等医学系统的链接。这样的设计可大大方便用户在医院中的诊疗活动,医生只要在网络中通过安全认证,即可查询到患者在各个系统中的各种过往健康信息,进而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在与各个大型医学系统的链接中,本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HL7.0和DICOM标准。使用该类标准,大大促进了各个系统服务器之间的集成,从而使得确诊和治疗更加综合、准确而高效。

4总结

RFID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有目共睹,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它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医疗信息的网络化,也是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本文实现的基于RFID和WEB技术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医护工作者进行体检时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改善了网络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它还使得居民健康体检与医院疾病诊断相联系起来,提高了用户在医院就诊时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鹤,刘齐宏.基于RFID技术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9年16期.

智能社区物联网门禁系统 篇7

关键词:物联网门禁系统,手机控制门禁,门禁自动拍照

1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城市住宅的不断增加,以致新型的、智能的物业管理系统孕育而生。其中访客登记及值班看门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管理快捷、方便、安全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社区、住宅、酒店、写字楼、智能大厦、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级物业管理部门等,对物业管理系统,尤其是门禁系统的需求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针对以上需求的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智能社区门禁系统。利用中国电信固话、宽带及3G网络替代原社区传统楼宇对讲及门禁系统,为社区居民构建更灵活智能的楼宇对讲及门禁产品。用户通过手机可以开关社区门禁,同时,也可通过手机查看自己家的访客纪录和视频。

2 系统架构

2.1 社区门禁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社区门禁系统主要由平台与终端两部分组成。

(1)平台:

门禁云平台基于云部署。平台通过管理后台连接各社区网络,做业务数据的汇总及转发;通过前台门户提供物业管理者登录访问和管理操作。

(2)终端:

1门口机-安装在小区入口或楼宇入口的楼宇对讲及门禁终端,访客可以通过门口机呼叫业主或住户,与之进行音频对讲,并接收远程指令开门。门口机融合翼机通门禁模块,可提供业主或住户物业的IC卡或电信手机刷卡开门,如图2所示。

2电信终端:

固定电话-中国电信或其他电信运营商固定电话终端,用于接收来自天翼门禁云平台的呼叫,实现远程对讲及开门。

手机-中国电信或其他电信运营商手机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用于接收来自天翼门禁云平台的呼叫,实现远程对讲及开门。

2.2 系统主要功能

产品核心功能:刷卡或手机开门:业主可刷小区发行的卡或者是带翼机通功能的天翼手机,在门口机上刷卡开门, 如图3所示。

远程开门:访客在门口机上按房号发起呼叫,业主使用手机接听,确认访客身份后,通过手机控制门禁开关,如图4所示。

社区创新管理:开门记录及相关抓拍照片保存,开门记录查询功能;翼机通和IC智能卡门禁管理系统的放号与管理,如图5所示。

智能广告播放:当终端摄像头感应范围内有人经过时,终端屏幕会自动播放广告视频或广告图片,如图6所示。

3 关键技术

3.1 手机远程控制门禁

针对现有社区的楼宇对讲及门禁系统,只能在本地内部网络实现语音视频对讲及控制门禁的问题,我们通过门禁平台与电信网络相连,同时改造现有门禁系统中门口机的软件系统,增加双注册软件模块及触发的逻辑机制,实现门口机呼叫房间室内机的同时或无人应答时,将呼叫送往门禁平台,平台后续接续与室内机绑定的手机、固话或多媒体终端,实现远程语音或视频对讲、及辅助控制门禁的功能。

具体的手机控制门禁流程如图7所示。

3.2 基于RFID带抓拍功能的门口机

传统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的门口机主要支持两种卡:ID卡(IdentificationCard,身份识别卡)与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对于这两种卡,大多数门禁装置只读取其公共区的卡号数据,根本不具备卡数据的密钥认证、读写安全机制,因此卡极容易被复制,被盗刷,给出入居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传统的基于RFID的门禁装置仅提供最基本的刷卡开门功能。因此,基于社区、出租屋实现创新管理、提高安全保障的需要,RFID门禁装置要求不仅可以实现刷卡开门及记录存储,还能在开门时候进行图片或视频的抓拍,存储带抓拍图片或视频的开门记录,以增强安全管理。

在原有刷RFID卡开门功能的基础上,扩展实现了以下功能:

(1)门禁装置的红外感应模块感应到有人靠近门禁时,即启动抓拍,抓拍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

(2)门禁装置的读卡模块,在有人刷卡时,无论刷卡成功或失败,都启动抓拍,抓拍可以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

(3)门禁装置将红外感应抓拍的图片或视频、将刷卡时的刷卡记录及抓拍的图片或视频通过IP数据通信模块,上传至门禁管理平台,进行实时记录。

结构对比如图8,图9所示。

原有门禁设备中,并没有摄像头与红外感应模块设备,因此无法实现抓拍功能,另外原有门禁设备大多基于串行通信,上传数据能力有限,无法单设备进行远程管理。

基于RFID带抓拍功能的智能门禁装置实现了门禁抓拍的增强功能,在红外感应触发下,可进行门禁范围内可疑人员的图片或视频的抓拍;在刷卡触发下,记录卡号、刷卡时间、卡状态(是否为非法卡)的同时,对刷卡人进行图片或视频的抓拍,保存刷卡记录与抓拍的图片或视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比原有门禁设备更全面的刷卡开门记录。

基于RFID带抓拍功能的智能门禁装置改进设备的通信模块为IP数据通信,支持有线或无线的网络接入,使抓拍的图片或视频可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进行记录与存储。

4 小结

商业社区人群密度监测系统设计 篇8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由人群过度拥挤导致人群失控造成的人群灾祸时有发生。例如:马尼拉因拥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至少73人死亡。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对运动场、娱乐场地、会议中心、购物中心、车站等易发生短期、高密度人群场所的人群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而人群密度是人群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所以对人群密度的估计是人群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人群监控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算法存在着不足:

(1)在有些应用场合中,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的精确率不够,而且计算较复杂,不符合实时性;

(2)现有的拥挤环境下人群人数统计的研究还很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传统的人群密度监控中,对于低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像素统计的方法,对于较高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多尺度分析和分形的纹理分析方法,并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人群密度等级分类。本文针对第一个问题,提出用于高密度的人群的像素统计方法,提高了人群密度监控的实时性,降低了算法的难度。

1 监控技术的工作原理

传统的人群监控是靠闭路电视通过监视某一场景实现的,然后在由专门人员对人群密度进行估计,这种方法比较主观,不能做定量判断,且不具备实时性。

一个典型的智能化人群监控系统由图像摄取与采集、图像处理和控制单元组成,如图一所示。

其工作原理可描述为:首先用CCD摄像机对人群按一定频率扫描,连续摄取某一场景中的人群图像,用图像采集卡将所摄取的图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存中,完成图像摄取与采集过程;其次对人群图像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得到人群的密度和人数的流量数据,实现图像处理过程;最后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根据人群流量作出相应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简介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人群密度估计的自动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在密度估计上主要有Davies[1]、Chow[2]、Marana[3]等人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不足。Davies和Chow对利物浦街火车站的人群图像进行分析后发现[1,2,3,4],人群密度的估计可以通过提取两种特征量来实现[1]。第一种是前景图像(只包含人)的总像素数,第二种是边缘图像的总像素数,它们都与图像中包含的人群总数大致成线性关系。但是Davies和Chow的方法在人群密度较高时,由于人群重叠现象,测量值与人群人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导致误差很大且这些方法要求提供场景的背景图像。

1998年Marana等针对同样的场景提出可以通过提取纹理特征来得到人群密度[3]。他的依据是不同密度的人群图像对应的纹理模式不同。Marana的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高密度人群的估计问题,但计算量较大,处理时间较长,而且该方法没有考虑摄像机透视效应问题。Marana等主要提出了四种算法[3,4,5,6,7],它们都是基于纹理的不同特征进行的,目前所利用的纹理特征主要有:

(1)人群区域内的灰度直方图统计特征。粗纹理的人群的直方图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分布较之细纹理的直方图更为疏散[3]。

(2)人群区域分割后的一阶统计特征[6]。

(3)频谱特征[6]。粗纹理的频谱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细纹理的频谱能量主要集中在高频部分。

(4)分形特征[7]。平滑图像的分形维数接近于2,而高度粗糙的图像的分形维数接近于3。

图二给出了基于纹理分析技术的人群密度估计的原理。

3 本文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

在本系统中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为:人群前景的像素数与感兴趣的像素数之比[2]。本系统的人群图像的采集器设置在比较高的地方,所以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中,基本不存在人群重叠现象,而且这种方法计算量小更具实时性,所以本系统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人群密度。

输入的人群图像首先经二值化转换成灰度图像,然后进行中值滤波去噪。背景减运算将中值滤波后的人群图像减去背景参考图像,得到人群对象的前景图像。统计人群前景图像像素数与感兴趣区像素数的比例,经几何修正后即是人群密度的参考值。

3.1 图像灰度化

图像在处理前一般需要进行二值化,二值化的目的就是把灰度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

二值化后图像中的像素点不是1(黑点)就是0(白点)。

3.2 中值滤波

在图像的传送和转换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噪声,所以要先对灰度图像进行预处理,本文中采用中值滤波的方法进行预处理。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的信号处理方法。在二维图像中,对像素点(i,i)取周围相邻的8个像素共9个像素,对这9个像素的灰度值进行排序,用排序结果的中值代替原像素点(i,j)的灰度值。该方法能有效地滤除脉冲干扰及图像扫描噪声,同时,还能有效克服线性滤波器如最小均方滤波,均值滤波等带来的图像细节模糊的缺陷。

3.3 背景减运算

背景减运算将中值滤波后的人群图像减去背景参考图像,得到人群对象的前景图像。

3.4 人群密度计算

统计人群前景图像像素数与感兴趣区像素数的比例,经几何修正后即是人群密度的参考值[3]。如果该值小于40%,则为低密度人群,该参考值即是人群的相对密度。若该值高于40%,则属于中高密度人群。本文处理的图像是在某地铁站拍摄的人群图像。

经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无论是在计算速度还是准确率上都有很大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摄像角度的选取基本避免了人群重叠现象,而且计算方法简单,所以取得了很好的计算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在有些应用场合中,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的精确率不够,而且计算较复杂,不符合实时性的问题,提出用于高密度的人群的像素统计方法。在本系统中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为:人群前景的像素数与感兴趣的像素数之比[2],提高了人群密度监控的实时性,降低了算法的难度。

摘要:人群监控是借助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某一区域的人群进行监控,它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群密度估计是人群监控中的重点。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对于低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像素统计的方法,对于较高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多尺度分析和分形的纹理分析方法,并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人群密度等级分类。现有方法计算量较大,容易出错,且实时性较差。经试验证明,本文的方法较以前的方法更为准确有效,实时性更好。

关键词:人群密度,密度监控,图象处理

参考文献

[1]Davies A、C、,Yin J、H、,Velastin S、A、.et a1Crowd monitoring using image processing[J].IEE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1995,7(1):37~47.

[2]Tommy W、S、Chow,Siu—Yeung Cho,and Chi—Tat Leung、A Neural—·Based Crowd Estimation by Hybrid Global Learning Algorithm[J].IEEE TRANSACT10NS0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V0L29,NO.4,AUGUST1999:535~541.

[3]Marana A N,Velastin S A,Costa L F,Lotuto R A.Estimation of crowd density using image processing[J].Image Processing for Security Applications(Digest No:1997/074),IEE Colloquium on,10March1997,Page(s):11/1~11/8.

[4]Velastin S A,Yin J H,Davies A C,et al.Auto-mated measurement of crowd density and motionusing image procession[J].Proc.7th IEE Inl Conf.on Road Traff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London,1994:127-132.

[5]Haralick R M.Statistical and 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texture[J].Proc IEEE。1979,67(5):786—804.

[6]MaranaA N,CostaL F,LotefoRA,et a1.Onthe efficacyoftexture analysisfor crowd monitoring[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I1Computer Graphics,Illl~e Processing an d Vision,1998:354—361.

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的开发 篇9

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是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主要途径[1,2,3]。建立社区医疗信息服务体系,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有效方法[4,5]。建立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一条新的关于疾病咨询、交流的途径,增强中心医院与社区医疗部门的沟通,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并采用一种全新的Web开发技术ASP.NET,开发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社区医疗远程系统。该系统为社区医院的医生和中心医院的专家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交流环境。其目的是利用中心医院的专家资源给社区医院的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诊断或治疗,从而提高社区医疗的技术水平,促进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

2 系统分析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的和使用对象,将该系统的使用者划分为社区医院医生、中心医院专家及管理员等3个角色。社区医院医生和中心医院专家可通过该系统进行医院资料管理和医疗信息的传输,而管理员只进行创建用户角色和进行用户权限设置等管理工作,不干涉任何有关医疗诊断的操作。

在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各社区医院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中心医院专家上传不能确诊的患者图像及附加信息,该图像信息以图片(如心电图等)作为信息的核心,患者的附加信息作为图片的副属性。中心医院专家可根据该图像信息对社区医院患者进行辅助诊断,诊断的结果写入患者的附加信息。另外,每个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选择将录入和提交的图像信息上传给指定的中心医院专家。例如,可以将社区医院患者的心电图上传给中心医院心内科的专家进行辅助诊断,中心医院其他科室专家则无法参加会诊。

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可以实施对社区人员信息、医生信息、医疗设备信息及中心医院专家信息等方面的管理。社区医院医生只能对本社区内的医疗信息资料进行管理操作,而中心医院专家既可以对医院专家信息及医疗设备信息的基本资料进行管理操作,同时又可以查询各社区医院的信息资料,从而可实现信息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的共享。

3 系统功能

系统的用户主要为社区医院医生、中心医院专家及管理员,针对不同的用户,系统应该提供不同的功能,见图1。

3.1 社区资料管理

收集社区人群的基本情况及病史资料,社区医生的基本情况及主治方向,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基本信息[9]等,建立社区资料信息库,实现对社区人群资料、社区医生资料及医疗设备资料的添加、修改、查询及删除等操作。各社区医院医生角色只能管理本社区的资料信息,中心医院专家角色可查询任一社区的详细资料信息。

3.2 专家资料管理

收集中心医院专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称、主治方向、学历、照片及简介等,建立专家资料信息库,实现对专家资料的添加、修改、查询及删除等操作。各社区医院医生均可查询任一专家的详细资料信息。

3.3 网上实时会诊

网上实时会诊是全系统的核心,实现社区医院医生和中心医院专家对疑难病症的协同诊断。社区医生通过本模块将医学图像及附加信息上传到中心医院的数据库服务器,并可指定任一科室的专家来辅助诊断。被指定的中心医院专家可及时查看患者的图像资料,并直接对附加信息进行修改和评注,快速完成对社区患者的辅助诊断。

3.4 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患者图像信息及诊断内容的管理。社区医院医生可对图像信息和诊断内容进行查询及删除等操作,中心医院专家可对该图像的诊断内容进行修改等操作。

3.5 系统管理

管理员可创建用户及设置用户的权限等进行一般的系统维护和管理,不干涉任何有关医疗诊断的操作。在进入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主界面前,用户必须先进入登录界面,待服务器端数据库查核相应的密码权限后,才能进入本系统,确保该系统的安全。

4 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数据库采用的是Microsoft Access 2003。Microsoft Access 2003是Microsoft office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用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office系列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直观方便的优点,基本可以满足系统存储的要求[6]。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可以确定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5 系统实现

系统的软件运行于Internet环境之上,主要采用B/S模式[7],B/S架构的网络平台突出优点是客户端不需要安装特殊软件,只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浏览器即可,用户几乎不需任何培训,同时系统的后期升级和维护对用户也没有影响,是面向普通用户使用的最佳模式之一。在B/S模式下利用Internet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总体上是一个如图2所示的3层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8],包括:表示层、控制层、数据层。其中,表示层是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是实现用户与应用逻辑处理结果的交互界面,也是用户与Inter-net之间交互信息的窗口,如用户输入数据、显示诊断信息等,是由各种浏览器构成;控制层完成与用户操作有关的所有事物逻辑,主要通过中心医院的Web服务器实现其功能,它根据客户端的请求启动相应的程序来完成有关的事务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HTML代码的形式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数据层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它主要提供数据管理,对数据库数据进行读写,能够执行大量的数据更新和检索,完成数据存储。

整个系统开发平台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C#2005集成开发环境,利用ASP.net+JavaScript开发网页部分,利用A-DO.net强大的数据操作功能开发数据交互部分,使整个B/S系统有较高的网络性能和高度的安全性[9,10]。

用户进入社区医疗远程诊断系统时,首先进入登录界面,然后可进入其子系统。当角色为社区医院医生时,可进入社区资料管理系统、网上远程诊断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角色为中心医院医生时,可进入专家资料管理系统、网上远程诊断系统。角色为管理员时,只能进入用户管理系统[11]。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6 结语

根据社区医疗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完成了基于B/S的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开发。该系统界面简单直观,便于医生操作,实现了中心医院专家与社区医院医生针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交互式讨论和辅助诊断,既为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疾病节约了时间,又使专家的技术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了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促进了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Adams O B,Hirschfeld M.Human resource for health-challenge for the21century[J].World Health Stat Q,1998,51(1):28-32.

[2]李战胜,宫雪莲,袁长海.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1):31-32.

[3]Gravel R,Beland Y.The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50(10):573-579.

[4]Finkelstein S M,Speedie S M,Potthoff S.Home Telehealth Im-proves Clinical Outcomes at Lower Cost for Home Healthcare[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6,12(2):128-136.

[5]Scherr D,Zweiker R,Kollmann A,et al.Mobile phone-based surveillance of cardiac patients at home[J].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6,12(5):255-261.

[6]卢湘鸿.数据库Access2003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杨官平.B/S结构的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1:5238-5240.

[8]胡迎松,彭利文,池楚兵.基于.NET的Web应用三层结构设计技术[J].上海:计算机工程,2003,29(8):173-175.

[9]刘瑞新,马骏,何欣.C#网络编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黎卫东.ASP.NET网络开发入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2-76.

社区政务系统安全体系设计与应用 篇10

一、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 以信息发布、信息反馈、社区服务为目的的对外网站平台; (2) 以内部业务数据整合, 科室、居委会协同办公为目的的内部业务办公平台, 实现机关办公、公文流转自动化, 提高各街道办事处、机关的工作效率; (3) 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构成信息交换中心, 实现社区信息共享与交流。

安全策略指的是采用某种方式来描述用户对安全的要求。目前,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密性:防止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 (2) 完整性:防止未授权用户对信息的修改, 保证真实的信息从真实的信息源完整地到达真实的信宿。 (3) 可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系统拒绝服务, 或为他人可用。 (4) 可审计性:指对信息系统的访问实施监控和管理, 防止用户对访问过某信息或执行过某一操作以否认。 (5) 防抵赖性:防止通信的双方否认自身的操作。

吉安市社区服务中心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用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的公文流转。安全需求涉及社区内部网络办公信息的机密性;机关不同部门之间交换信息的机密性;内部网络信息通讯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防止内部信息对外泄露, 机关内部网络资源的权限访问控制及可用性等许多方面。社区内网的安全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具有保密性质的数据必须经过加密才能在内网传送; (2) 政务数据具有不可抵赖性, 要引入签名和认证机制; (3) 对系统角色进行划分, 不同级别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社区外网的网站一般是通过政府网站对外界发布各种信息, 包括政策、法规和条例等, 这些信息是严肃的、权威的, 不能被入侵者篡改、歪曲。因此, 必须保证政务网站是安全的, 不能够被入侵者攻击和破坏。为了防止来自互联网的越权访问、病毒入侵、恶意攻击等, 需要采取逻辑隔离、病毒防范以及入侵检测、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社区服务中心内网与外网存在物理连接的安全隐患, 如外网对内网的越权访问, 访问者的恶意攻击及病毒入侵等。所以要在内、外网之间实施物理隔离。

二、系统安全设计与实施

社区政务的安全一方面要求考虑政府内部网络的安全, 另一方面要求考虑面向公众服务网络的安全。这就必须解决好信息共享与保密性、完整性的关系、开放性与保护隐私的关系、互联性与局部隔离的关系。基于前述对电子政务所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提出了社区政务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主要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五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1. 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安全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物理级安全、网络级安全、系统级安全和应用级安全。其中: (1) 物理级安全。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和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 (2) 网络级安全。主要是防止网络入侵者通过网络攻击对整个政务体系造成破坏, 主要指的是基于网络层的安全保护措施。常用的防范措施包括防火墙、物理隔离、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及评估、病毒防护等。 (3) 系统级安全。主要包括备份恢复、主机保护、安全审计等。 (4) 应用级安全。这一层对应的是为用户提供最终的应用服务, 包括政务办公系统、业务系统以及对外发布的网站等。常用方法包括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完整性、数据传输、抗抵赖等。当然, 整个系统必须置于安全管理制度之下。

2. 关键技术实施。

安全技术的实施主要从物理、网络、应用及系统安全四个方面进行。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遵循动态部署的原则, 一方面满足目前系统的安全需求,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本系统安全需求动态发展。 (1) 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方案。社区服务中心内网系统是用于各职能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为了防范外网对内网的越权访问或恶意攻击, 内外网之间必须实施物理隔离, 考虑到时目前内网数据流量不大, 我们解决内外网隔离的有效方式是内外网各设置单独的服务器, 采取定时人工转接数据, 并采取相应技术保证数据在转接过程的一致性。待交换数据量大时, 再采取隔离闸等方案实现无缝连接。 (2) 网络级安全解决方案。 (1) 边界防护;在内网系统和政府专网的接口及外网和互联网接口的边界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设置防火墙, 配置其相应的网络访问规则, 使内、外网的安全保护合理化。 (2) 防杀病毒:社区网络中心采取一个多方位的防病毒系统, 如网关防毒、邮件和群件防毒、服务器和终端防毒, 杜绝病毒入侵。 (3) 内网的应用系统是整个社区政务的核心部分, 因此,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系统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1) 用户身份认证实现:用户登录内网系统需输入用户名和口令, 口令采用消息摘要算法进行加密保护;内网的公文流转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保障信息交互双方身份的确认。 (2) 角色分配和授权的安全实现:服务器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自动配置他所具有权力及可执行的操作, 明确用户的工作范围和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防止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 (4) 数据备份。进行数据备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尽快从灾难中恢复的正常运转, 采用的备份设备为磁带库, 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 也可以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采用的备份策略为每周一至周六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或差分备份, 周日进行全备份, 月底再进行一次全备份, 年底再进行一次全备份。

电子政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安全建设要求统一考虑, 长远规划,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在技术上要求适应动态变化, 建立自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 要求有相关法律保障, 并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本文阐述了社区政务系统基本结构, 在分析了社区政务系统的安全需求的基础上, 构建了社区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并提出确切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需求,安全设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梁军.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110-115.

[2]沈昌祥.构造积极防御的安全保障框架[M].北京: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36-41.

社区系统 篇11

关键词:火灾救援;社区;服务设计

火灾是日常生活中最多发的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大,社区楼房住宅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的居住方式,然而,我国居民住宅火灾频发,无论从火灾发生次数还是从伤亡人数和火灾损失来看,在全国火灾发生情况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时有重特大火灾发生,导致居民对住宅火灾应急救援的重视和要求在不断变化提高。在城市社区中,居民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即呈现突发性高、危害性大等特点,将火情控制消灭在火灾发生初期成为现阶段消防的重大课题。

1 现阶段火灾预防与救援措施

1.1 火灾探测报警设备的应用

火灾探测器作为预防以及初期火情探测设备,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公共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探测空气中的烟雾指数、温度变化与一氧化碳含量,起到火灾的示警作用。近年来,随着居民防火意识的提高,火灾探测器逐渐走向居民家中。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居民楼内均设置有手动火灾报警器,当居民家中出现火情,可以通过手动报警器求救。火灾探测器与报警器为初期火情的发现与控制带来极大的帮助,仍需要加强火灾实时发展趋势监测与准确的报告与定位。

1.2 火灾救援

我国火灾救援的开展主要依靠消防队来完成,接到报警后,消防队根据报警信息出警救援。灭火的最佳时间在火灾发生后的五分钟时间内,随着城市的扩大与道路拥挤情况,现有消防站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对所在管辖区域的覆盖。在“十三五”消防规划中,微型消防站的提出弥补了现有消防系统的不足,是实现网格化消防系统建设的重要步骤。目前,微型消防站已在上海、云南等地进行试点建设,主要形式是由街道或机关申请,政府拨款共建,投入使用后引起强烈反响,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 社区内家庭火灾救援的诉求

笔者与团队对社区居民、消防队与社区工作者,通过访谈与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了解各相关方对于社区消防服务及火灾报警设备的理解与需求。

2.1 居民

根据调研内容,火灾发生时,当事人会在发现火情后进行初期的扑救行为,火势无法控制则拨打火警求救。在这一流程中需要当事人有准确判断火情的能力,然而往往由于缺乏消防常识而无法及时控制火情甚至不能有效自救。火灾发生而现场无人,火情蔓延到一定程度才会被他人发现,继而报警,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会引起周边邻居的恐慌并给他们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被调查者表示,需要及时掌控火情信息与救援信息来提升安全感。居民集中表现了对快速救援、信息及时传递、火情监控、火灾知识学习的基本诉求。

2.2 消防队

在火警救援方面,火警在接到报警电话后,需要向报警人询问失火地点、引燃物、与现场火情状况,并向报警人反复询问确认信息,在确认信息后,根据情况派出相应的人员与设备赶赴现场进行救援与疏散工作。在电话报警时,当事人因为恐慌难以快速冷静地与消防部门沟通,影响救火的时效性。

2.3 社区介入消防的可能性

社区作为国家结构中最基础层级的社会单位,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家庭火灾监控与社区参与消防两方面进行研究,以社区为单位网格化建立微型消防站并综合用户移动终端形成联动报警救援系统,可以在提高居民消防意识的同时,降低消防队的工作难度,分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住户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保障。将社区微型消防站与用户相串联建立符合用户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微型消防系统,对完善城市防灾救灾功能,全面推进城市消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3 物联网带来的新语境

物联网将用户、火灾探测器与微型消防站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使问题的解决方案全局化。将服务贯穿“监测——报警——救援——疏散——后续处置”的全过程。技术与设计的跨界,使解决方案的广度得以伸展,通过细分用户、提供多种任务角色,构建新的群体式服务。使用户不局限于社区居民,在新的平台下,更多的利益相关人得以更便捷地介入。

4 设计的介入与应用

4.1 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是新形势下的创新策略转变,以提供非物质产品的创新型服务系统为核心,从系统创新角度完善整个流程,从用户角度塑造服务的功能及形式。其设计输出是服务策略,并以优化服务参与者的使用体验为导向,联系现有资源和关系网络,对服务流程中各接触点的使用体验进行再创造,从而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产生可持续的推动作用。服务设计通过考虑系统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关系、交互以及行为进行创新再设计。

以服务设计为指导,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构建以社区微型消防站为救援核心的社区火灾应急服务系统,通过物联网将用户与微型消防站两个利益相关方以及智能火灾探测设备联系起来,构成整个服务系统的核心链条。由消防站、政府、社区与设备提供商构成服务系统的外围链条,向服务核心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监督管理与服务运行所需设备。

4.2 服务流程

整体服务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实现火情监测、火灾报警与救援的核心服务。用户在移动终端填写家庭信息,物业核实信息后激活用户,保证住户信息的准确性方便火灾救援。注册完成后用户可在移动终端对火灾探测器实时监测的数据进行查看。

当火情发生,家中火灾探测器触发警报后,用户移动终端及微型消防站将收到警报提醒,用户在移动终端确认警报。在微型消防站确认出警的同时,用户将收到微型消防站出警信息,相邻住户会收到失火住户的定位信息和疏散路线图,帮助用户掌握火情顺利疏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在消防站工作人员顺利完成扑救后,附近住户收到安全返回的信息,即完成本次应急救援行动。若火势过大,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和用户需及时通知119消防队协助扑救。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所有流程均在移动终端上显示,用户可追踪火灾救援的进程,改变以往对火灾救援进度不可预知的特点,减少了用户的恐慌与不安定感。灾救援方面,接到报警更加迅速,由移动端通知周边用户更大大缩减了救援的工作量,加快了救援的进程。

4.3 更多的应用模块

减少火灾发生最好的方式是加强消防知识的学习,增强居民的防火意识,在服务中提供了器材使用、灭火方法、自救常识和消防演练的内容,可供用户查看学习,有助于促进用户主动地了解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火灾发生的次数,增强用户面对火灾时的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长峰.浅谈微型消防站的特点及优势[J].低碳世界,2016(14).

[2]谭婧.打造“3分钟”灭火防护圈 公安部消防局印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试行)》《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试行)》[J].法律与生活东方消防,2016(02).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生态系统探究 篇12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学习共同体

1 学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所谓“生态”, 本用于描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它指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充满生机、相互依赖并具有适应性的体系。“生态学”是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的。1979年, 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 认为可以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

随着教育理论的逐步发展, 新的学习理论的提出, 学习生态的观念慢慢出现, 而学习生态概念之所以晚于教育生态概念被提出,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①教育理念的变化。当代的教育理念已经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②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并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所以要研究学习生态系统就应该首先研究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团体。成员彼此之间通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2 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2.1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生态系统构成

虚拟学习社区既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平台, 同时也是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因此, 它不仅具有人机系统属性, 也具有社会学属性。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其中, 学习共同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学习者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学习者为中心”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学习者日益增长的网上学习需求, 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终极动因。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不仅可以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 并提高自己在学习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还可以深化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 增强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

2.1.2 助学者

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学者等, 有的学习者经过学习或训练之后也可以成为助学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 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与学习者开展深入的交互对话, 以此激发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 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 并建构新的知识。

2.1.3 信息流

虚拟学习社区中, 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两类, 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提供的结构化的知识信息, 用于学习者自我理解学习。互动信息流则是指社区成员间交互学习的信息, 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特定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有助于加强社区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学习,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构建。

另一方面, 虚拟学习环境主要由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物理环境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各种学习资源, 主要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构成。物理环境构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网络学习提供了物质支持。社会环境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各成员间形成的关系环境, 社会环境体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同伴、助学者和管理者间的相互关系。

2.2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特征

2.2.1 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是由人和学习环境共同组成的, 它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 表现出系统整体性。

2.2.2 开放性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所以其学习生态系统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与外界每天都进行着信息的输入、输出。由于该系统的开放性, 所以虚拟学习社区具有比传统学习更大的资源优势, 使其能够满足多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的学习社区使学习者方便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动力。

2.2.3 交互性

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交互的过程。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1)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

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任务和反馈, 学习者据此采取某种反应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2)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虚拟学习社区中发生的人际交互有利于学习的开展。成员间的交互可以促进成员间智慧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这种情况下1+1的结果可能会大于2, 因为在思想的撞击中会产生创造的灵感, 从而促进个人认知活动能力的提高。

3 虚拟学习社区的生态危机及化解策略

3.1 虚拟学习社区的生态危机

对于生态危机, 目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确切概念, 专家学者的共识是, 生态危机可分为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隐形状态的危机可以理解为潜在的危机, 可能并未对生态系统产生可见的破坏作用, 却存在着安全隐患;显性危机指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作用, 亟需解决的危机。了解生态危机的不同特征、危害性, 可为人们干预生态危机的隐性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虚拟学习社区中, 生态危机是指其生态系统中潜在威胁或者正在威胁社区学习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严重时会对社区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生态危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物理环境中的危机和社会环境中的危机。物理环境中的危机主要有信息资源环境危机和硬件软件资源危机;社会环境危机主要有情感缺失危机和网络伦理道德缺失危机。

3.2 解决策略

3.2.1 物理环境的设计

物理环境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的基础, 是虚拟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物理环境时, 以网络学习者为中心, 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选择适于学习者认知和情感发展的技术支持, 避免在物理环境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将技术和学习者本末倒置的设计方法。对信息资源的设计是预防生态危机、保护社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在信息资源的设计上, 从总体上看应保持其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一致性方面, 信息资源的设计应当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的安排相一致, 互为支持, 注意整体功能的一致;在协调性方面, 应保持虚拟社区中信息资源的输入与输出协调。

3.2.2 社会环境的设计

社会环境设计的重点在于改变虚拟学习中只注重认知发展、知识掌握的传统观念, 加强网络学习设计的人文关怀。以“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指导, 将情感交互理论与“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二者合理融合, 如图1所示。借鉴此模型, 可以充分发挥助学者的作用, 使网络学习共同体情感交互的4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会话层与反思层, 认知交互的3个层次——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概念交互, 相互贯穿, 协同工作, 使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 从而有效解决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情感缺失危机, 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豪锋, 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学术论坛, 2007 (4) .

[3]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立新, 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

上一篇: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下一篇:原位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