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特征(共12篇)
诗化特征 篇1
唐代小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基础上而有新的发展,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唐传奇小说中融入诗歌,诗歌不仅存在于文章的开篇、中间、结尾,更在于唐代诗歌的新的发展从形式、内容到韵味对小说的全面渗透。本文拟从才子佳人小说的“诗情”、狭义公案小说的“诗意”、神仙道化小说的“诗境”三个方面对诗歌对唐传奇渗透而形成的“诗化”特征予以探讨。
一、从才子佳人小说看唐传奇的“诗情”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结晶。 唐传奇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般郎才女貌,男主人公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女主人公则是温文尔雅、 高贵大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风流艳遇,眠花宿柳,唐代文人认为是风雅趣事。“爱情主题在传奇中多是作家扬显才学、抒发性情之作,无不体现其诗意人生的价值指向。爱情诗、山水画成为人们心爱的主题和吟咏描绘的体裁。”[1]才子佳人的结合符合文人的理想和对完美爱情的憧憬,文人们将诗中独特而浓郁的情感倾注到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情”。
《游仙窟》中的女主角十娘“博陵王之苗裔,清河公之旧族。容貌似舅,潘安仁之外甥 ;气调如兄,崔季珪之小妹。 华容婀娜,天上无俦 ;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这是一个出身高贵、气度优雅、举止得体的美女 ;五嫂“罗绮缤纷,丹青耀晔。裙前麝散,髻后龙盘。珠绳络彩衫,金薄涂丹履”。 一个是出身高贵、气度优雅的美女,一个是雍容华贵、艳丽妩媚的少妇,两人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 二人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情、出众的才思。作者运用大量的抒情诗和对偶句, 塑造人物形象,已远远超出了刻画人物的一般需要,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游仙窟》作为典型的邂逅风流的爱情题材小说,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以两性平等关系为基础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儒家礼教的反叛,其字里行间的诗情诗意鲜明地体现了诗歌对唐传奇的渗透,真正体现了才子佳人小说的“诗情”,展示了唐传奇的“诗化”过程。
二、从狭义公案小说看唐传奇的“诗意”
唐传奇中的狭义公案小说以其别具特色的风格对后世武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侠义精神的礼赞贯穿于整个唐代,不过在唐传奇里,它已不同于盛唐诗中的描写, 而是对现实中恣意任侠与从军边塞这两类豪迈实践的推崇和描摹。唐传奇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对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聂隐娘》具有幻设的诗性特征,看其描写“尼与我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可断。逐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猱百无一失。 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 读至此,使人惊叹 : “神乎其技”。不由使人想到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剑术高超、淡泊名利的侠客。他们高超的武艺、高风亮节的侠义精神,令人心生神往,这些剑术描写开后世武侠小说的先河,及至后面都市中刺杀有罪之人的描写,写得十分神妙,体现了人民渴望出现为民除害打抱不平的侠客的美好愿望 , 诗的意境在唐传奇中发扬光大,使唐传奇的“诗意” 得以展现。
唐传奇中所塑造豪侠形象的作品大都具有急人之难、成人之美的高尚品格,又具有非凡的胆略和才能,他们是乱世中人民美好愿望的诗意载体。因此,唐传奇对侠义精神的礼赞呈现出显著的虚构特征,其字里行间地体现出的侠义精神, 真正体现出了狭义公案小数的“诗意”,展示了唐传奇的“诗化”过程。
三、从神仙道化小说看唐传奇的“诗境”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追求语言的精致之美,更讲究通过语言表达情致、展示意境,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鲜明的审美品质。正如杨义先生所言 :“一个‘诗’字在其中起着消化彼此,贯通神韵的作用”。[2]唐传奇的作者多为诗人,创作诗歌、 铺排华丽的词藻是他们的强项,创作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也是作者们努力的方向。
《枕中记》叙授枕之人为“道士吕翁者,得神仙术”。而 《邯郸记》第三处则道 :“自家吕严,字洞宾,忝登上了八洞神仙之位”。以吕翁为洞宾,这一改变有助于作品宣扬神仙道化,营造一个虚幻的境界。通过这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在强化。《枕中记》卢生尽悟“穷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道,死生之情”后稽首再拜而去,顿悟的卢生已不再是个热衷于功名权利和荣华富贵的浮躁之人。而《邯郸记》的卢生不仅对尘世无所眷恋,而且最后竟拜吕洞宾为师,点化得道,成为仙界一员。两篇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构建都呈现出似真而幻、虚实相生的特点,既是假定的故事情境,又具有现实的影子,是建构“诗境”的体现。
唐传奇小说吸收诗歌作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诗化”特征,一方面丰富了唐传奇的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唐传奇的抒情性。它既是对前代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 又是对古代小说叙事技巧的进一步发展,更对后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化特征 篇2
教师的语音条件基本上是天生的,但也可通过后天学习不断改进。比起尖锐和声嘶力竭,学生更喜欢雄浑和厚重;比起单调和生硬,学生更喜欢圆润和柔美。是悲伤还是欢喜,是高昂还是低沉,自然要根据诗歌的基调和主题评判。但不管怎样,都应融入感情,富有磁性,抑扬顿挫,用心琢磨,多加实践,养成习惯,浑然天成。
古诗词鉴赏课需要教师有语言功力、丰厚学养,语言畅达、准确,语辞华彩,富有韵致,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逼人的书卷气,因为有底蕴,所以可以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尽显自信和从容。“势”在“场”存,是学养浅薄者学不来的。置身这样的诗意课堂,学生会备感享受。在这样的课堂里耳濡目染,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馈赠给学生的福利,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诗词赏析,进而喜欢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必然会产生的因果链条。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一班”学生普遍读得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有自信和见解,和整体课堂氛围的长期熏染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信然。
古诗词鉴赏课应是诗意流淌的过程
古诗词赏析,时代隔膜,情境陌生,用典繁多,跳跃转折,所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学生的课堂思维以流畅无阻、水到渠成为佳境,否则处处羁绊,课堂处处遭受滞顿,诗歌的美感和意蕴也就会散失逃逸。有时教师会努力找到一些线索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蕴的迷宫,比如分为几个层次、写了几个人物、用了几个典故,如此这般,如果寻找这些“路标”变成学生专注的目标,变成课堂的主要元素,就会使课堂枯燥无趣,更谈不上用诗词陶冶感染学生的审美意义了。有教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会把学生引到争议“词中几个典故”的歧路上,在课堂上运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是五个还是六个典故,始终没法感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课堂百般滞涩,师生备感纠结。诗词内在的深厚情感与无限感慨,淹没在知识性的细枝末节的讨论中了。
为什么课堂难熬,短短的45分钟成为折磨人的漫漫苦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或更深一层说,是教师没有把学生“拉进”诗歌本身所固有的情境中。师生难以互动,课堂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场合,场面必然呆滞。为讲课而讲课,结果是教师自己都不能融入其中,更不用说学生了,必然离情境更远。只有教师深深沉浸在诗歌中,对诗歌意蕴了然于胸,对诗歌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同时又有巧妙的课堂设计与精彩的语言表达,必然会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时,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朗诵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因为,最精彩的朗诵是以最深沉的理解为基础的。
将学生“拉进”情境,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比如,通过分角色表演让情境再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在体验中迅速进入情境。一位教师在讲《将进酒》时,可设计出这样一个巧妙环节。在讲到“主人何为言少钱”一句时,教师开始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告诉客人说,“我家的酒喝完了,也没钱再买酒了”。此刻,让学生登台表演宴饮之中的“李白”,边演边活灵活现地读出“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DD学生形神兼备的精彩表演,一下子让全班同学体会出李白外在的洒脱和内在的愁苦,用一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古与今、诗歌和现实迅速地衔接到一起。这样的设计,胜过千言万语。
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千古名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诗意自然流淌的过程,紧紧抓住“梦游”,用一首诗引导“梦游”的诗歌阶段DD“月夜飞剡溪,白昼山景奇。傍晚声震撼,仙府使人悸”。对于每一段“梦境”,从诗景、诗境和诗情三个方面让学生自行赏析、体悟,最后仿李白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做下联“仗剑壮游访名山,谪仙岂甘作词臣”,让学生在景、境、情多重思考和交流中把握古诗意蕴。
创设诗化情境 进行诗化教学 篇3
在实际教学中,我积累出以下方法,自以为效果还可以。
一、创设诗化情境,激发学诗兴趣
1.立足课堂,激发兴趣
(1)品味诗句,体验语言美。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它的音律美,在于诗句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即“诗眼”;在于诗中那些意蕴深远的千古名句。引导学生赏诗韵、品诗眼、诵名句,能让学生体验到诗词的语言美。
(2)捕捉形象,体验“诗情画意”美。在诗的世界里,云彩、河流、花朵、蝴蝶都会传情,草木、鱼鸟、日月、星辰都能倾听话语。教学中,捕捉诗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的“诗情画意”之美,从而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3)与诗人对话,体验“诗歌生命”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勃发,是诗人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生命价值的诠释。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达到诗人、诗歌、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生命的传达与体验。
2.直接面对,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如何引导学生真心接触诗文,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教室黑板的一角布置一块学习专栏——“每日一诗”,上面抄录教师精选的短诗一首,并提出背诵和竞赛要求。
(2)学习课文中的诗文后,发动学生搜集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文。收集与其他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并进行吟诵积累。
(3)推出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诵读,启发想象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通过诵读涵咏,体悟诗词的优美意境;通过诵读摸索记忆的规律,培养记忆力;通过诵读发挥想象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使诗词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4.课堂开放,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诗词、韵文的教学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我们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手段来理解诗意,还引导学生通过配乐吟诵、表演等形式再现诗词的情境。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语文诗化教学
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我在实践中,采用“品、悟、赏、联、拓”的五字诗化教学模式。
1.“品”,即语言品读法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诗歌语言十分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像人们所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如此。正因为诗歌语言具有较强的凝练性和表现力,在诗歌语言鉴赏教学中,就要注重诗歌语言的品味,通过品味其语言的丰厚底蕴,进而表达对诗歌的深入把握。这种以品味诗歌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品读法”。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诗歌大意。其次,配乐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最后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又是诗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悟”,即点拨感悟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取让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上台讲解古诗词大意,畅谈对古诗词每一部分的理解和感受。通过采用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锤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3.“赏”,即讨论赏析法
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诗词的内涵、语言、修辞、句式等多方面加以赏析。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动笔画出让人感动的诗句。感悟作者用语的精妙,领悟诗词蕴含的深意。再组织学生,通过论文交流自己的看法、心得和体会,通过对佳句的品读和赏析,不仅提高了学生欣赏品评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以往沉闷的课堂诗词教学变得生机盎然了。
4.“联”,即联想想象法
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给诗词配插图,并进行创造性描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绘画能力强的学生给诗文配插图,要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对诗文进行创造性的扩写。另外我还亲自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以典范,在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深人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将诗人或诗词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创造性地描写出来,并要求语言要精彩,想象要丰富。
5.“拓”,即迁移拓展法
在学习古诗中,我要求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与本课相关的诗词进行赏析。通过思维拓展训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自我总结。
古诗词鉴赏课的诗化特征 篇4
古诗词鉴赏课独有的诗意特质
诗歌是穿越时代、具有生命的文化精灵,诗歌课理所当然要有生动的个性,峰回路转,风光无限,而非平淡寡味、平铺直叙。特别是高潮部分,有时发生在激越的朗诵时,有时激荡在娓娓道来的赏析中,有时则感慨于深邃哲理的顿悟里。这是课堂最为动人的一刻,是学生成长拔节的求知欲和为师者的自豪感相互碰撞发出的耀眼火花,是课堂中最为迷人的灿烂花朵。
要想达到古诗词鉴赏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拥有沉醉的审美体验,赋予课堂以勃勃生机,教师的启发则是唤醒生命意识的按钮。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借助语言的感染力,设置一条可以便捷进入的通道,或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域,或构建一个深邃诱人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入其中便被笼罩,情绪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思维的火花四溅,辩驳的欲望强烈,就像久旱终逢甘霖,禾苗迅速进入生命的快速生长期。
这样的诗意课堂是一种生态课堂,而教师是良性循环的推动者。学生长期在“这一个”教师的课堂里,可谓生息相应,目光对接,颔首会意,周而复始,形成一种“智慧共生”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常态充满困惑与顿悟的转换、紧张和轻松的交替。教师是淡定者,课堂给人安宁,易于沉入内心,促发智慧生长;教师是激昂者,课堂催人奋进,长于鼓舞和励志,点燃学生激情。打动人心最长久者,不是高声大嗓,而是诗歌本身的魅力,是智慧的导引和哲思的光芒。
古诗词鉴赏课的诗意氛围
精彩的诗歌鉴赏课应该亮点频出,高潮迭起,让师生沉醉,共享艺术的甘露。如果教师富有艺术气质,可使课堂内容充满诗意,再加上外在之美,达到内外和谐统一,使课堂更加生动迷人。
教师的语音条件基本上是天生的,但也可通过后天学习不断改进。比起尖锐和声嘶力竭,学生更喜欢雄浑和厚重;比起单调和生硬,学生更喜欢圆润和柔美。是悲伤还是欢喜,是高昂还是低沉,自然要根据诗歌的基调和主题评判。但不管怎样,都应融入感情,富有磁性,抑扬顿挫,用心琢磨,多加实践,养成习惯,浑然天成。
古诗词鉴赏课需要教师有语言功力、丰厚学养,语言畅达、准确,语辞华彩,富有韵致,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逼人的书卷气,因为有底蕴,所以可以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尽显自信和从容。“势”在“场”存,是学养浅薄者学不来的。置身这样的诗意课堂,学生会备感享受。在这样的课堂里耳濡目染,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馈赠给学生的福利,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诗词赏析,进而喜欢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必然会产生的因果链条。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一班”学生普遍读得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有自信和见解,和整体课堂氛围的长期熏染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信然。
古诗词鉴赏课应是诗意流淌的过程
古诗词赏析,时代隔膜,情境陌生,用典繁多,跳跃转折,所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学生的课堂思维以流畅无阻、水到渠成为佳境,否则处处羁绊,课堂处处遭受滞顿,诗歌的美感和意蕴也就会散失逃逸。有时教师会努力找到一些线索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蕴的迷宫,比如分为几个层次、写了几个人物、用了几个典故,如此这般,如果寻找这些“路标”变成学生专注的目标,变成课堂的主要元素,就会使课堂枯燥无趣,更谈不上用诗词陶冶感染学生的审美意义了。有教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会把学生引到争议“词中几个典故”的歧路上,在课堂上运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是五个还是六个典故,始终没法感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课堂百般滞涩,师生备感纠结。诗词内在的深厚情感与无限感慨,淹没在知识性的细枝末节的讨论中了。
为什么课堂难熬,短短的45分钟成为折磨人的漫漫苦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或更深一层说,是教师没有把学生“拉进”诗歌本身所固有的情境中。师生难以互动,课堂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场合,场面必然呆滞。为讲课而讲课,结果是教师自己都不能融入其中,更不用说学生了,必然离情境更远。只有教师深深沉浸在诗歌中,对诗歌意蕴了然于胸,对诗歌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同时又有巧妙的课堂设计与精彩的语言表达,必然会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时,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朗诵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因为,最精彩的朗诵是以最深沉的理解为基础的。
将学生“拉进”情境,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比如,通过分角色表演让情境再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在体验中迅速进入情境。一位教师在讲《将进酒》时,可设计出这样一个巧妙环节。在讲到“主人何为言少钱”一句时,教师开始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告诉客人说,“我家的酒喝完了,也没钱再买酒了”。此刻,让学生登台表演宴饮之中的“李白”,边演边活灵活现地读出“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学生形神兼备的精彩表演,一下子让全班同学体会出李白外在的洒脱和内在的愁苦,用一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古与今、诗歌和现实迅速地衔接到一起。这样的设计,胜过千言万语。
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千古名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诗意自然流淌的过程,紧紧抓住“梦游”,用一首诗引导“梦游”的诗歌阶段——“月夜飞剡溪,白昼山景奇。傍晚声震撼,仙府使人悸”。对于每一段“梦境”,从诗景、诗境和诗情三个方面让学生自行赏析、体悟,最后仿李白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做下联“仗剑壮游访名山,谪仙岂甘作词臣”,让学生在景、境、情多重思考和交流中把握古诗意蕴。
诗化作文 篇5
现在的霓虹灯固然美,但不如从前的满天繁星,更美。现在虽然食物极大丰富,孩子们有的是零食可吃,但不如从前快乐多了,从前的孩子得到一块糖果就能乐上一整天。现在的爱情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送玫瑰,送钻戒,但不如从前的爱情真挚了,从前的爱情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真的那么美吗?恐怕未必。满天繁星比不上霓虹灯的五彩缤纷,一块糖果的甜味也会很快散去,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不一定能找到最爱。只是所有的一切,都被我们诗化了,所以才会觉得从前美。
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我们珍惜和怀恋逝去的时光,喜欢追忆似水流年,过去的一切,都成了最美的往事。
时光真的是一位高明的诗人,把过去的时光谱写成一首长长的抒情诗,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吟诵。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当初经历之时,有没有觉得那段时光那么美,那么值得铭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摇摇头。
此刻我们经历的时光,将来都会变成从前。“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时光如落花,盛开时我们忽略了它的美,反而在它凋落之时嗅到了它的余香。
那个年代,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时光“诗化处理”。当一段光阴退到岁月深处,我们只能遥望了,细节被忽略掉,故事的轮廓被朦胧化,只剩下一个唯美而浪漫的背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因为“人面不知何处去”,所以才有了如此美好的回忆。
我们喜欢唱:“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你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事实上,即使你再回到从前,依旧会沿着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我们很难改变当初的决定。
诗化语文·诗意栖居 篇6
【关键词】诗化语文 诗化语言 诗化情境 诗化情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78-02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问自己,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若干年后,学生记忆中的语文还会剩下什么呢?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为笔者拨开了迷雾:“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苏霍姆林斯基让笔者看到了一条明媚的阳光大道:“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心中有一个声音突然响起:追求诗化的语文吧,把诗情画意的青春与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诗化的语文课堂中自由翱翔。
何谓“诗化语文”?它应该指的是“语文教学的诗意化”。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思维可以认为是诗意的思维,语文学科更是充满了诗意与诗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与熏陶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优美的诗意,形成诗化的情怀,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情熏陶与感染,最终帮助学生去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片沃土上让语文诗意之花绽放呢?
一、诗化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诗意化需要有令学生动容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激发更主要是通过诗化的语言这个媒介来传达的。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是指经过加工的规范的标准语,而且更是指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趣的语言符号,故而语文课堂语言,应当是优美的,鲜活的,富于生命力的,能够传递真善美的,能够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并把学生带入语文的诗情诗性之中的。
可以借助于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学语言的诗意化应该是指教学语言要充溢诗意色彩,要活泼、优美、灵动,处处彰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元素,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去再现情境、表述见解,从而避免教学语言表达的枯燥、呆板与僵化。语文教师诚恳真挚地表达自己观点感受的描绘,倾注情感与学生对话,都会在语文课堂上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优秀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借助诗化的教学语言,抑或慷慨,令学生高亢激昂;抑或怒吼,令学生义愤填膺;抑或忧伤,令学生凝噎无语;抑或愉悦,令学生春风拂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穿透力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内心的起伏,才能再现课文的情景,创造诗般的意境,让学生在课堂如沐春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可以借助于师生诗化的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教师诵读、学生诵读,亦可师生齐诵。在抑扬顿挫、长短升降、轻重缓急、音韵婉转间将作者的感情、思绪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唤起学生的想象,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与景转化为声韵俱佳的艺术享受,加深学生的理解,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宛若《春》,不妨用那轻柔、舒缓的语气,婉转而悠长的音调读出对春的期盼与喜爱,感受江南春天的千娇百媚、生机盎然;宛若《安塞腰鼓》,不妨用那铿锵、雄浑的语调,掷地有声地读出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与热爱,感受大西北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宛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那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在浅吟低唱间跃然于眼前,在无尽的想象中跟随作者漫步童年的“乐园”;宛若《背影》,那无言而厚重的父爱,质朴、清新、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在深沉朴素的音韵里怎不让人动容?于平淡质朴间品味文字背后深沉的“父爱”。如此曼妙的音韵,悠长的语调怎会不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获得诗意般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诗化的情境
语文教育常常被称为情境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乔纳森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践诗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诗意般的情境,在情境中渲染美的氛围,调动美的情绪,让学生在审视美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悟美。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因子,有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导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感悟语文诗意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意情境。多媒体可以集声、形、光、色于一体,可以利用它来营造课文情境,创设审美化的诗意景象,为课文作动画式的诠释,感染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其中之美。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为感悟父母为孩子成长所做的付出,特意播放了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当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大屏幕上投影一幅幅父女图片,其中也有学生与家长生活中的照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学生的心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闪现着泪花,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学生完全融入到老师创设的诗意情境中去品味课文,感受人物之美。
可以通过绘制插图来创设诗意情境。有些课文画面感很强,极具诗情画意之美。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并绘制插图来感受语文诗意之美。比如教学《钱塘湖春行》,可引导学生想象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早春图景;学习《天净沙·秋思》,可引导学生绘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形象;学习《中国石拱桥》,可引导学生绘出制造奇特,巧妙绝伦的赵州桥;学习《秋天》,可引导学生绘出欢快悠闲的渔家秋景图……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在绘制插图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语文诗意之美有了创造性的诠释。
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创设诗意情境。在教学中,将所学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亲切自然。例如笔者教学《金色花》带着学生感悟母爱时,给他们诵读泰戈尔的《审判官》。当笔者读到“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时;当笔者读到“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时;当笔者读到“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时……学生是动容的,在他们的心里泛起了波澜。笔者接着说:“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别人,而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自己,孩子们,你们读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听了眼里闪着泪花,他们想起了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一幕幕……这样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由此纷纷发表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触。通过情境的设置与教师的引导,同学们对“爱”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在面对与父母的纠纷时多了一份理性之美。
三、诗化的情怀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重在于唤醒每个人自身美好的“善根”,“面对一丛野菊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而这就是诗化的情怀。只有当教育者真正回归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拥有诗人般情怀的时候,他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激活学生对知识、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热爱,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可以是“满心欢喜地等待”。语文教师的情怀是仁厚、充满爱意的,是积极、永不懈怠的,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这就如同一位诗人所拥有的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怀一般。他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他明白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没有终南捷径。他清楚地知道分数只是学生漫漫人生长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已,他从来未敢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也犯过错、吃过亏,他悦纳学生的成长是漫长的,是可以有高低起伏,可以有差异的。他满心欢喜地等待学生顺其自然身心愉悦地成长。
可以是“想方设法地唤醒”。“唤醒”受教育者对高尚优美人格的情不自禁的向往与追求应该是诗化语文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阅读《信客》《台阶》;一起感悟《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一起品评《老王》《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师所要告诉学生的不是句式、语法和修辞,而是如何在阅读中读到自己: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应该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一种类似信仰的精神,是一种不能用物质衡量却让我们大多数人内心羞愧的精神;不轻狂浮躁,不冷漠麻木,不唯我独尊,不自怨自艾;感慨生活的不易,怜惜人们的辛酸。用一颗温暖善良的心体味人间的冷暖,关注生活的喜怒。学生肃然,神情里写满了崇敬与庄严,言行中多了体谅与自律。
可以是“满是智慧地帮助”。诗化语文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并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不断地反省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完成自我的蜕变与升华。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上课铃响,教室还是一番闹市景象。两个男生扭在一起,一个剑眉倒竖,一个怒目圆睁。您悄无声息地进了教室。本以为会是场狂风骤雨,您却出奇地平静,一字一顿地说:“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低下头去看自己的脚尖时,别人才能够看到他头上的光环。”说罢静静地望着他们,您的目光庄严肃穆,宽容而又不失凌厉,清澈若泉水,把心灵都淘洗了一遍。那两个打架的同学竟然愣住,没让别人劝,缓缓松开了揪着对方的手。您赞许地笑了,是您荫庇了我们狂傲却又敏感的心灵,为青春戴上了理性的光环。我想精神成长其实就应该是在每一个这样的细微之处吧,教师不断地满是智慧地帮助学生成长。既感性又理性,既尊重又严格。无数个这样的量变终将带来自我的蜕变与升华,最终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
当然,诗化语文教学的途径远远不止以上三点。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情境、诗化的情怀只是诗化语文的一部分,它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更大程度地去拓展它、诠释它、演绎它。诗化语文教学,我们期待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学生在诗意中享受诗意,语文在诗意中实现诗意,语文课堂在诗意中成为充满生命张力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长.静听花开的声音——浅谈语言教学的诗意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2]毕泗建.语文课堂“诗化教学”论[J].中学语文,201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高效教学行为的分析、诊断与设计研究》(2014A068)研究成果
诗化环境诗化语言 篇7
一、诗化世界
艺术源于生活, 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读出日光的舒适, 一片枯叶可以领略秋日的絮语。打开孩子们心灵的眼睛, 将他们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用诗化语言表现出来, 逐步引导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感知生活, 从而丰富他们的词汇, 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春风习习之日, 让孩子们吹吹风, 说说风吹在脸上像什么, 告诉他们那是风儿在他们脸上挠痒痒;初夏季节, 让孩子们走入金灿灿的油菜地里, 闻闻那花香, 让孩子们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 告诉孩子油菜花偷偷擦了妈妈的脂粉呢;秋高气爽, 大雁南飞, 孩子们扫花坛里的落叶, 告诉孩子们叶子玩累了, 此刻要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睡觉了;冬雪皑皑, 孩子们堆个雪人, 让孩子和雪人对话……教会孩子们用诗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 时刻注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些将成为孩子们诗化语言的源泉。作为教师, 也要注意去挖掘孩子们生活中充满想象力的语言, 将之演化成一首首小诗, 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激情。比如在观察天上飞翔的小鸟, 问孩子们:“小鸟在干什么?”有的说:“小鸟在跳舞。”有的说:“小鸟和鸟妈妈在天上散步呢。”接着问:“你听到小鸟在说什么呢?”有的说:“小鸟说今天天气真好。”有的说:“他们说去云朵家里吃西瓜。”把孩子们的语言记录下来, 稍加整理, 读给孩子们听, 告诉他们一首小诗诞生了:今天天气不错/小鸟和鸟妈妈散步/去哪儿呢/哦, 云朵家买了西瓜/走, 去他家吃西瓜。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一句话可以成为一首小诗, 自然非常兴奋, 他们也会在生活中尝试着用自己的话编成一首首诗歌, 也许孩子们最初的诗歌不够押韵不够诗意, 有着诸多不足, 但是“不是每一个写诗的孩子都必须成为诗人, 老师不能对孩子要求得太多, 如果孩子愿意用诗歌的方式记录身边零碎的生活, 即使写的不算有诗意, 又有什么不好呢?”在孩子们心里播下诗歌的种子才是最主要的。
二、诗在课堂
彭斯远教授说:“从小习惯了汉字发音的孩子, 对于音韵的美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童诗中蕴含着新奇的想象, 巧妙的比喻, 鲜活的语言, 新颖的构思, 这些对幼儿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 让孩子们沉浸在音韵优美的诗歌中, 体会丰富的情感, 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 受到最初的文学熏陶。因此在课堂上, 幼儿教师首先选择适合幼儿朗读的诗歌材料, 教他们生动地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如诗歌《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诗要求孩子能掌握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用法, 体会叠词的韵味。教师在出示诗歌后, 先进行范读, 让学生听听老师怎么读, 然后接着进行引读, 弯弯的月儿 () , 小小的船儿 () ,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 () 。学生能熟练朗读诗歌后, 让学生加入动作来读, 上台表演读。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 边读边演, 学生会完全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其次, 诗歌多为想象的境界, 因此在引领孩子进入诗歌世界时, 需要教师适当地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勾勒出相应的图景, 把握诗歌的主题, 进而能较好地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诗化心灵
在孩子接触多了诗歌, 更深地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后,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仿写诗歌, 模仿诗歌的节奏、用词、结构, 写出简单的诗歌, 到了大班, 可以要求孩子编出新的内容, 进行创造性续写, 来自于诗歌本身又高于诗歌本身的编写要求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想象, 这是一种把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 能让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 升华孩子的情感。散文诗《家是什么》用灯、屋檐、床, 素描般地勾勒出家的温馨。这些事物学生很熟悉, 理解诗歌内容较为容易, 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尝试仿编个别诗句, 首先提问家还可以是什么?仿写第一句话, 孩子们纷纷用自己家里的物品说话, 家是什么?家, 是一件衣服, 一把雨伞, 一个空调……接着要求孩子在这个基础上编出它能带给我们什么?这步需要孩子在前面一步仿写的基础上再加以思考, 经过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后, 学生们纷纷举手:有了衣服, 就不怕寒冷了。有了雨伞, 就不怕外面下雨了。有了空调, 就不怕流汗了……在仿编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口语化, 离优美的语言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这是年龄造成的, 只要孩子们心中有了诗歌, 那么这些问题总会被解决的。
以诗育人,诗化人生 篇8
我是一个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工作的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常用诗来感化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最令我陶醉。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不知道时间的珍贵,只顾贪玩好耍,不思读书做学问。为了启发学生惜时,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流沙河的诗:“少年时代 / 遥想未来/ 前头是慢悠悠的岁月 / 就像衣兜里的许多钱 / 该怎样才使用得完呀……”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世界上最多而有最少, 人生中最拥有而又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年上期临考前的一天。早读课前,天刚下过一阵雨又出了太阳,已到校的好些学生在操场上玩水、踢毽子、放纸飞机,还不时传来“纸飞机,有志气,飞得高,飞得低……”的喝彩声。我见了默不作声地走进教室,学生见我进了教室,也忍痛割爱陆续跟进了教室,但个个仍然是一副玩相。我见了没有发火,也没有发话,而是触景生情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初露阳 / 父母耕忙我贪玩 / 腹内空空无学问 / 哪有脸面见爹娘。”学生见了个个收起了玩态,一脸羞愧,都马上掏出书来读。从此以后,同学们一早到校,不等上课铃响就自觉进教室读书了。
学习贵在不懈地追求和拼搏,有了这种进取精神才能不断攀登,不断进步。 为了鼓励学生的拼劲,我给学生写了一首关于月的诗:“月儿的秉性是 / 终生追赶太阳 / 哪怕赶来赶去 / 总相隔一夜之遥 / 但你,一个天生的赶者 / 总是一把镰刀劈进 / 一只木轮追赶 / 一个亿万年不变的主题 / 把太阳感动得露出火的笑……” 通过这首小诗,坚定了学生的信念,扬起了他们远征的帆船。
小学语文教学,以作文教学最难,要想作文教学有所突破,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让他们写出贴近生活、属于自我的作品,我想方设法寻求蹊径。譬如,一年一度的春游和秋游,让学生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给学生订报订杂志,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不同形式的作文练习,以便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尤其是我忽发奇想创办了班级小文学社,办起了刊名为《雏燕》的优秀作文选刊,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作文选刊刊首写了一首名叫《雏燕》 的卷首诗:“不要说我们羽翼未丰 / 不要说我们窝巢太小 / 一个个并排探出的小脑袋 / 在观看妈妈飞翔、唿哨……// 一次次稚嫩的试飞 / 一声声奶声奶气的鸣叫 / 我们练呀,练呀 / 早已将时空拥抱……// 天空是我们的家乡 / 大海是我们的练场 / 我们总有一天 / 写上蓝天,飞得高高……”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诗的感召下,学生们跃跃欲试,人人努力学作文,个个认真写作文,优秀作文如雨后春笋不时迭出。如1993年黄湘秀同学写的《春游斋公洞》发表在《小学生作文》上,1995年朱正光同学写的《珍惜方寸土,留给子孙耕》在道县国土局举办的“土地”征文中获一等奖。
学生到了毕业期,往往被考卷上的分数所左右,有的学生因考得好而兴致勃勃,有的学生却由于一时的失败而泪水涟涟,甚至一蹶不振。为了使学生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我写了一首题为《星》的诗来鼓励:“不因冷眼而暗淡 / 不因太阳宠爱而热汗潸潸 / 遥远的夜空里 / 一块湛蓝的帷幕上 / 那是星之乡……”我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及自己的人生道路来解释,学生大都明白了考分的意义,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特别是点燃了那些被失败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心中的希望,使他们重振精神,再度崛起。
另外,六年级到了毕业之际,因相互竞争还会出现许多不良现象。如因相互妒忌而闹不团结,在这种情况下,我又以诗来融洽学生之间的感情。“碧云天 / 青草地 / 叽叽叽 / 两只小鸡 / 为了一条蚯蚓在争来争去 / 啊,要珍惜儿时的友情 / 要珍惜儿时的欢聚 / 要知道将来长大了/ 各奔东西……”通过这首《小鸡》的诗,教育了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团结向上,共创辉煌。
学生要毕业了,每一位教师无不对学生寄予厚望,希望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向父母汇报。怎样才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在这关键时刻教师必须慎之又慎,如果表达不恰当,则适得其反,这时我仍然选择了诗,因为诗是最有灵性的了。在学生赴考前两天,我往往给学生开个毕业联欢会,让学生唱歌跳舞, 畅说欲言放松身心,让学生带着愉悦、带着希望走进考场。这时,我往往用一两首诗来勉励学生。如,我在一届毕业联欢会上题赠给学生一首题名为《守望》的诗: “一天 / 我来到一块荒地上 / 环顾四周 / 这里土地肥沃 / 水草长满 / 于是,我如饿汉遇上了面包 / 又似将士恋上了沙场 / 从此,我以日月为箩 / 担走了砾石和荒芜/ 以汗水为种 / 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 汗滴土哟,银锄落 / 背朝天哟,汗水扬……// 现在我什么都不像 / 倒成了一个地道的农者 / 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 / 希望小麻雀不来偷嘴 / 小耗子也不要嘴馋 / 坐在田埂上 / 静静地,守望,守望……”也许是这首寄予厚望的诗的作用吧,这一年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丰产年,合格率、优秀率均在学区第一,考入重点中学八名,在学区功压群芳,为学校乃至整个学区创下了新纪录。
在生活中我爱诗,我写诗;在教学中我用诗,我解诗。诗就像一枚小小的太阳,亮丽我多姿多彩的人生;诗就像一条感情的长河,温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诗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华门;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教育教学中由于我不失时机地运用诗,将诗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流程中,学生不仅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而且在道德情操和学海泛舟的地平线上,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倡导语言积累 诗化语文课堂 篇9
一、强化背诵,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 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透彻, 老师唯有不停地讲, 岂不知越讲得多, 教学效率就越低。所以, 我认为,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 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 我采用了3条措施:
1.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 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 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 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 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不多。为了增加背诵量, 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外, 每单元还挑选了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内容, 对在校内外举行的“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
2.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后, 要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朗朗上口、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下来, 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3. 开阔视野, 每周补充一篇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 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现用教材虽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 但数量太少, 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 让学生博闻强记, 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加以强化诗词歌赋的内涵。久而久之, 学生就掌握了大量的诗化语言, 可以出口成章, 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注重结合,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群书, 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 而在阅读过程中, 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 使大脑中已形成的练习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小学生在实现“量”的积累的同时, 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难能可贵, 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 这种朦胧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天长日久, 运用也就水到渠成。
1.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 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 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 包括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读的外延, 富有创造性, 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自行查阅资料, 形成自己的见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 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 如“读书报告会”、“好书推荐会”, 等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进阅览室、跑书店、听讲座, 通过读书笔记获得不少知识。
2.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掌握了许多精妙语句, 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 一展所学。因此, 我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能力。 (1) 组织学生多欣赏。我们经常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 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松的乐声中, 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2) 引领学生多评析。对中高年级学生, 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 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 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 增强诗文的朦胧理解。 (3) 发动学生多交流。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 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 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经典诗词、百科知识等发布上去, 互相交流学习。
三、引导想象, 感悟诗文意境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古诗的语言凝练, 行文跳跃, 在诗句背后隐藏着大段的空白, 这就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产生移情和共鸣, 让学生展开想象, 引起联想,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人境悟情。
诗化语言 营造本性语文课堂 篇10
一、平等交流, 是学生课堂语言能力培养的前提
新课程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构成了教学过程。平等课堂下的教师不再“高高在上”, 而是担当着“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教学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探究的活动。学生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个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改变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简单粗暴的家长作风, 学会与学生互相尊重, 平等对待,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 和学生一起学习、提高。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平等对话的角色参加到教学过程中, 和学生一道认真思考, 阐述见解, 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通过课堂语言的交流沟通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 学会用赏识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 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欲望, 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改变过去学生“学习被动者”的角色, 让学生“既听又说”, 营造一种“群言堂”的气氛。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 赏识学生在发言中的“闪光点”, 让学生自信、快乐地面对老师、面对同学, 而不是仅仅只相信老师的“标准答案”。
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陶冶学生的情感、构建学生的完美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建立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之上。教师内心的愉悦、表情的和蔼、动作的亲切、语调的温和, 无不让课堂充满一种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可放开手去学会自主学习, 发挥主体作用,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尽情展现儿童语言的魅力, 从而建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使课堂处处绽放智慧的花蕾, 使学生的语言丰富而美丽。
二、营造氛围, 设立课堂语言培养的情境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 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课堂教学展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美, 也是艺术的美, 其而展示的途径就包括教师丰富的课堂语言。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设置教学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培养正确的情感和态度。
下面是课文《柳叶儿》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今天, 老师给咱同学们带来了一样特殊的礼物, 可能大家都没有吃过, 老师也没有吃过, 大家想尝一尝吗?生:想!
师:那好, 老师就把它送给同学们, 谁来帮一帮老师? (学生分发柳叶)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柳叶儿, 老师专门用开水煮了好几遍, 泡了一整天, 希望同学们都能亲口来尝一尝, 品味一下这经过加工后的柳叶儿到底是什么味? (学生品尝柳叶) 生:苦, 不好吃。生:涩……
师:虽然柳叶经过了加工, 但我们感觉仍然很苦涩, 不好吃。那假如有一天, 让你拿柳叶来当饭吃, 又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宋学孟写的《柳叶儿》,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62页。 (板书课题)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述一个有关吃柳叶的故事。其实, 这个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你的爷爷、奶奶甚至你的爸爸、妈妈的身上。 (《二泉迎月》的旋律响起, 教师选取文中作者回忆的部分,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 师:好!故事就给大家讲完了, 下面给同学们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 你再次去朗读这个故事, 再次去感受作者当年的生活经历,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找出来, 待会儿我们一块来解决!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教师那富有情感性的语言, 如涓涓溪流, 滋润着学生的情感, 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有感情的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 振奋学生的情绪, 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轻松地掌握文本知识, 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课堂从来不是一潭死水, 它像大海, 永远变幻, 就是在宁谧的时候, 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波澜, 创造性思维的浪花随时跳跃奋飞、奔腾四溅……语言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始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着。以语言激活兴趣, 以兴趣激活思维, 以思维激活能力, 这诸多的练习活动, 使学生把语文看成最可信赖的朋友, 从而敞开心扉, 以一种亲切轻松的态度与它对话、畅谈。
三、尝试实践, 有效地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语段的朗读, 直接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并在自己的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阅读经历中, 学生可利用这种印象分辨出优美的句子, 生动的词语, 从而获得语感, 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和效率, 改变了过去简单、机械的抄写式的语言积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的方法。优美的语言总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让学生一生受益,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的兴趣, 利用初中学生的直观感和模仿能力, 运用仿写等操练方式提高学生语言的鉴赏能力。
下面是《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片段。
师:文章为什么能够把济南的冬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生:因为文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冬天的画面, 仿照《济南的冬天》课文语言, 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冬天的美景。 (学生观看画面) 师:写景时,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的景物, 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来描述。漫天大雪的时候, 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比喻什么呢?雪后放晴时, 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像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 好好想一想。同学们想想, 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 (学生先各自思考, 然后交流讨论) 生:周围的小山被大雪覆盖了, 好像一个慈爱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多伟大啊!
师:你说得很好, 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孩子说:‘宝贝, 安心睡吧, 这儿准保暖和。’”生:透明的冰柱似水晶一般, 在阳光照耀下, 发出璀璨的光芒。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阳光下仿佛闪耀着奇异的色彩, 营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
…………
此部分是对全文的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句子仿写练习, 教师在此过程中指点学生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词语、恰当的修辞方法, 学生的语言表达精彩不断。通过教师的评点, 学生不但能够更好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语言能力。
肖像作品的诗化情怀 篇11
工笔人物画的现代审美转换,主要体现于在融合西画造型与色彩语言的基础上,提高传统人物画的写实能力。作为浙江画院从事人物画创作的余宏达,从不随波逐流,他始终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并尝试肖像画创作的种种可能。在他看来,人物塑造要想真实感人,人物表情一定是趋于生活常态的。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气度。其实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质朴的,他作品所具有的肖像性、非情节性,无不是他的这种思想的忠实表达。
受访人:余宏达
采访人:冷滢
时间:2012年3月12日
地点:余宏达工作室
今年杭州的冬天显得格外的漫长,一直下着雨。今天早晨,打开邮箱,看到宏达发给我的近作,画面设色清新通透,一扫连日阴雨带来的不适。
与宏达同学三年,毕业之后我们在一个城市里工作生活,偶尔聚聚,虽然忙忙碌碌中,不常谋面,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新作,就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画室里勤快、厚重的身影……
SHMJ:宏达,你好,上周我们几个同学聚会,你未能来参加,听说是去上海了?
余宏达:是啊,那次很遗憾没能来,正好去上海参加画院组织的一次展览活动。
SHMJ:你现在在画院工作,同时担任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的秘书长的工作,平时很忙吧?
余宏达:是的。主要的精力还是在绘画创作上。这上面花的脑筋最多。协会主要是每年组织浙江的人物画家做一些展览和采风活动,大家交流一下是件开心的事儿,画院有任务的时候就要去,不用坐班,现在画院采取了画师课题制,我申报的是肖像画课题,三年为一期。现在有空就关在画室里做创作。
SHMJ:近期的创作计划就是围绕这个肖像画课题进行吗?
余宏达:这几年我分几条线来创作,一条是主攻大幅创作,为科学家或名人像的系列创作。以前的作品题材跳跃性比较大,现在静下心来做系列应该会挖得更深;第二条是画一批写意的肖像或历史画。在画院去年的红色起点活动中,我所画的一批意笔革命者肖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工笔大创作毕竟量太少,不利于个人汇报展览与推广,多一些写意作品会丰富形式弥补工笔的不足;第三条:小幅工笔淡彩的创作。这些绘画计划虽然都同时展开,不知道几年后会收获多少,但我还是以我的人生座右铭结尾“不求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继续努力吧。
SHMJ:我看你最近画了一批民国仕女形象,画面很清新。
余宏达:是的,这类小创作主题不这么沉重,内容轻松洒脱有利于小型的活动,这两个月来挖掘老上海怀旧的旗袍仕女题材就有感觉。一个画家毕竟精力有限,我虽然把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绘画上,但总觉得还是不够用。
SHMJ:在大学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好学生,说说你的求学经历吧?
余宏达:我自幼酷爱绘画,尤其在人物画上表现出一些天份,和现在的不少孩子差不多,我一开始在少年宫学习国画与素描。高中是我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考上了当时是刚刚开始招生的杭七中美术特色班,成为七中美术特色班第一届的班长。高中时,我虽然在专业上和文化课上一直是特色班的佼佼者,但由于生了病,居然病休两年,先后读了三届特色班才完成高中学业;同时,刚上高中时,我开始有幸跟随顾生岳先生学习绘画,开始只是偶有基础性的指点,后来也是因为病休我下定决心学习工笔人物画,先生看我有决心或许也有几分聪明,便正式收我为徒,正式成为他老人家的关门弟子。在我经过漫长而有些坎坷的高中五年学习后,应届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梦魅以求的浙江美院(现称中国美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在美院的日子对我来说是如鱼得水,校内艺术的学习更加系统、专业,校外顾老师也给我更好更深入的指导,专业成绩四年均列系里第一,校内外大大小小也获了不少奖。比较遗憾的是本科毕业那年系里并未招研究生,所以隔了半年我再考本系,研究生意笔人物专业,也以专业第一名顺利入取。研究生期间和社会接触更多,我也比较有热情投入到更广阔的艺术圈子里去,对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更全面的基础。2006年研究生毕业,我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较强的工作能力顺利进入浙江画院成为全院最年轻的专职画师。
SHMJ:顾生岳老师是一位让人尊重的艺术家,在整个求学过程中,顾老师应该给你很大的影响。
余宏达:是的,我觉得顾老师就是我人生中一个灯塔。一片小舟在艺海中航行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美院的学习既是幸福又是痛苦,因为会接触到许多说法、许多看法、许多想法,有相当多的同学因困惑烦恼而迷失方向,或许这个也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每当我困惑的时候向顾老师询问,他都可以给我最正确的解答,让我的心平静而后又充满向上的力量。顾老师除了指导我的艺术学习,还常常教我如何做人,比如我刚刚开始学画信心不足时,他告诉我“不愿做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困难,做一个有成就的画家,而每当我取得好成绩喜滋滋地向他报功时,他总是很平静的说:“之后一切要从零开始”。……其实,跟顾老师学习、相处这二十年里有许许多多的这样事例可举,我的从艺术路之所以走得比较顺与他老人家的悉心教诲密不可分。
SHMJ:顾老师对你这个关门弟子的评价也很高,很多场合都说起你,深感你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余宏达:是的,老师的期待是一种鞭策,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SHMJ:在画风上,也可以看出你受到顾生岳老师的影响,不知你是怎样看待你与老师之间画风上的这种相似呢?
余宏达:作为顾先生的关门弟子,许多人会问我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顾老师教诲重在基础,他十分强调对造型的理解,以及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程序。这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对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大有好处,毕竟只有很深的地基大厦才能建得更稳更高。我认为顾老师的艺术精神代表的是浙派人物画的精神,这是我首先应该传承的。所谓浙派人物画的精神,我认为是以西方造型基础融入传统中国画技法,在写意上表现为花鸟画用笔入人物画,工笔上表现为汉唐绘画技法入画。顾老师的扎实概括的造型与浑厚凝重的设色正是这一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是我必须传承的东西。至于开拓,这条路也刚刚开始,但我这些年也一直在作探索,在形式上我以大尺幅入画,刻画人物更强调“尽细微致广大”的深入原则,画面效果更强烈,这也是年轻画家本能上更愿意去追求的。
论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 篇12
散文诗, 一种不同于传统诗歌样式, 兼具诗歌与散文所长, 自由灵动, 融会贯通, 并无十分教条的韵律规定却又有鲜明的旋律美和韵味性的文体, 散文诗化电影则是指在剧作结构上具有散文诗的结构原则, 艺术审美中兼备散文诗意美的电影样式。在中国, 因电影有商业艺术之分。散文诗化电影属艺术电影范畴。
二、意象的外延———散文诗化电影韵律的构成
中国古典文论中讲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而散文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演变发展而来的文体, 自然也受到这一思想的重要影响。当然, 散文诗化电影创作亦是如此。
我们以《城南旧事》、《小城之春》、《台湾往事》、《我的父亲母亲》等散文诗化电影的叙事与抒情为基, 分析散文诗化电影节奏形成过程中的艺术情调与审美品格。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 叙事方面
1非传统的电影化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中不讲求剧作的“起”、“承”、“转”、“合”和“一人一事”贯穿到底的“整一性原则”。淡化戏剧冲突, 淡化情节, 注重情感走向。
散文诗化电影不把情节表达作为首要任务, 它注重细枝末节的生活表达。如《小城之春》中玉纹和志忱的四次见面, 玉纹的衣着从素色的黑旗袍, 到夹衫的搭配, 再到飘逸的黑纱巾, 最后是色泽明艳的旗袍。她的一次比一次艳丽, 行动一次比一次大胆, 没有情感的转折, 而是层层递进的情感波动。
2形散神聚的“自由”框架
所谓形散神聚在散文诗化电影的主要表现在外部所述故事本身相对松散, 而内在情绪节奏却紧密有力, 并非完全散状无序, 无重轻, 高潮平淡之分。
《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父亲的“等”、“追”、“找”、“看”描写, 很明显人物性格情绪变化大于情节走向, 母亲追求爱情的勇气远远大于我们对情节发展的需求。
3无重大利益冲突的人物关系
散文诗化电影所选择的主要人物常常是时代大环境中微小而平凡的小人物。没有较为直白的政治等意识形态的渗入, 人们思考到更多的是大时代环境中的小人物的命运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城南旧事》里可爱的小英子是平凡的儿童, 是全片的中心人物, 她用纯洁、干净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的父亲母亲》里儿子用回顾的方式讲述父母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没有敌我、善恶关系的对立, 影片传达出的宁静与圆融无不凸显世俗的关怀, 人性光辉的力量。
(二) 抒情方面
5画外音的引入
这里的画外音, 主要是指旁白。《城南旧事》里年华老去的小英子回忆的旁白;《小城之春》中女主人公揭示心理活动的旁白;《我的父亲母亲》中我讲述父母故事的旁白……旁白, 成为最直接的讲述手法, 让我们更深刻的感知真实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旁白都具有优美的文笔, 舒缓的节奏, 具有丝丝诗的韵律, 又点点滴滴道出真挚的情感。
旁白, 在散文诗电影中作为一种“在场”的存在, 让我们既更加肯定的故事的真实, 又让我们与影片中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拉进。它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丰富人物的性格内涵, 表达人物的情感体验, 更重要的是可以较为直接有效的把握节奏韵律的快慢。在每一个情绪上升阶段蕴积情感的冲击力, 在高潮之后又将视角拉回到客观, 让人的情感与剧中人物的心理情绪协调一致, 为建立起观众与创作者间有利的情感沟通提供了条件。
2意犹未尽的音乐
音乐可以煽动人的主观情绪, 加深电影影像视觉的感触映像, 增加电影缺少的感识维度, 给人一种话虽尽, 意无穷的情感体验。
《城南旧事》中那悠扬动听的“长亭外, 古道边……”道出了对曾经岁月的留恋。《小城之春》里戴秀为志忱演唱的“一朵玫瑰花”, 暗示了戴秀对志忱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中跌宕起伏的伴奏暗合了父母爱情艰辛与坎坷……这一切在电影中既是情感的补充与增加, 也是情绪的讲述, 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为影片声画的和谐统一, 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3故意消减 (激烈) 的情境营造
通常, 散文诗化电影以温润、舒缓的节奏吸引观众, 给人以平和细腻的美学体验。因此消减激烈、消减矛盾是其在情境营造上的必然需求, 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不会有两极镜头跳接、人物对话语言含蓄委婉。志忱与礼言重逢的喜悦、激动只用了喃喃的两句“十年了”, 道出岁月沧桑的变化, 人事的改变。
(2) 注重琐碎细节的积累, 在细腻自然的积淀中表情达意。散文诗化电影就如中国人煎中药慢慢的文火, 慢慢的熬。《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对于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从好奇、关心到倾听、了解、理解、同情。在无数循序渐进的细节中, 让人思索并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引发那些对故事的原因所在的思考。
(3) 内心情绪通过物、景、人调度与结合外化为叙事的情节驱动力。《小城之春》这种志忱到来后为其接风的那场戏, 后景是戴秀和志忱, 左边靠后是礼言, 前景是正在为礼言倒药的玉纹。志忱用余光看着玉纹, 而戴秀用歌声和细微的动作提醒志忱注意她……人物的关系和心理的矛盾在这样的画面中彰显无疑, 表面看来并无冲突, 可观众却早已心知剧中人的心理已是波澜起伏。
5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渗入
在电影中, 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往往是为深化影片主题, 提升影片内涵的制胜法宝。
“象”是在视觉刺激反复强调的情况下, 在一定的叙事机制中层次深入, 在语言和外部形体结合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表“征”意义。比如, 散文诗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发卡”、“青花瓷”都形成了对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内心活动的象征, 是父母那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爱情的宝贵见证。
隐喻, 则是导演不通过直接抒情说理, 而借助电影运动的声画影像在一定的条件下, 形成的画面内容之外的意义的延伸, 它是隐藏在影片内部中的。比如《小城之春》中那些残缺颓废的城墙, 就隐喻了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 冰冷与隐晦,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色。
三、情感的升华———吟诗唱晚的韵律之美
散文诗化电影为何拥有强有力的韵律之美也在于它特有的情感升华方式。
(一) 平和打响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 散文诗化电影就是淡化故事情节, 重情感而不叙事。这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是有些唐突的。电影的首要任务还是叙事, 散文诗化电影之所以给我情感上以淡化了情节的感受, 是因为电影中情感韵律的表达更为吸引人的注意力。《城南旧事》中那一个个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悲剧, 妞妞的生世之谜, 疯女人秀英与进步学生间的爱情, 宋妈孩子的夭折……这些情节段落, 当我们单独提取出来用平常的视角去看时, 都会为之悲恸。但在电影中小英子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讲述淡淡的掠过。让人感受到平静故事背后暗藏这不可轻视的力量:每一个生命的死亡、哀痛、无奈……都会化成面对生命无常时坦然的微笑, 这平和的一笑将撼动你的心灵, 让那些关于同情、博爱的普世价值自然生长。
(二) 温婉中的静谧与希望
《小城之春》中的小城暮气沉沉、荒芜颓废, 仿佛锁住了一切鲜活的生命, 阴郁而冷寂。玉纹是活在小城中的女人, 她温婉文静却孤独无助。芳华的年龄没有爱情的滋润, 昔日情人的到来让她不得不面对情感的断裂与彷徨。情人最后离, 一切又归于平静。
尽管如此, 玉纹还是喜欢每天到城墙上走一圈, 因为哪里有相比小城拥有更广阔自由的天地, 喜欢在妹妹那充满阳光的房间里刺绣……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鼓励人性解放的希望。
(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中常常讲到“体悟”、“顿悟”、“感悟”、“参悟”等, 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特殊的感知方式, 皆突出一个“悟”字。的确, 悟到的东西才是内在的而非皮象的, 才是有生气、有灵气、有生命力的。就如, 散文诗化电影中给人以质朴与朦胧感一样, 质朴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故事的真实, 朦胧则是因为我们观影时常常能意会到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散文诗化电影的主题一般是没有刻板的规定和硬性的标志。主题, 本身是一种理念性的东西。而散文诗化电影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 每个人的感悟不同, 所思所想自是不同。如果我们刻意的要求作品主题鲜明, 态度鲜明, 这就容易图解作品, 如此消减吞没艺术感的存在。
“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情、道不明的。这恰恰是作家、艺术家的特别之处。无数流传不朽的作品一再证实, 主题明确未必胜于主题朦胧。“悟”得的是一种情感的境界,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 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蕴藏于电影情感叙事过程中。它是为一种艺术精神的体现, 是创作者通过运动的声画影像系统与受众达到的情感共鸣,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摘要:散文诗化电影是一种具有散文元素和诗歌意趣的艺术电影。因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它较其他类型的影片更求节奏韵律之美, 故散文诗化电影的节奏韵律对此类影片的整体艺术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梳理散文诗化电影的韵律特征, 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作和认识散文诗化电影。
关键词:散文诗化,情感,韵律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华夏出版社.2006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罗伯格.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5]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夏衍.电影论文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8]骆平.中国电影:从《小城之春》到《城南旧事》[J].四川戏剧.2006
[9]朱恩彬.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诗化特征】推荐阅读:
诗化教学05-24
诗化教育06-03
诗化06-04
散文诗化08-27
诗化人生10-22
诗化电影10-23
诗化语文·诗意栖居12-09
《诗化教育》读书笔记08-22
诗化的语言__美妙的意境06-27
事件特征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