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精选12篇)
政府支持 篇1
一、创意农业的起源与概念解读
创意农业的提出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创意产业又名创造经济, 发源于英国。1998年, 英国创意产业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根据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界定, 共有13个行业部门包括在内: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视广播等。进入本世纪以来, 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 其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创意产业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中国, 发展创意产业与中央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一致的。进入本世纪以来,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发展创意产业, 特别是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诞生的高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浪潮和文化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民革中央在2008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发表提案, 主张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应走创意农业之路,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此之前, 一些专家已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认为创意农业是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资源, 发挥创意、创新构思, 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 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 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他们把创意农业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 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2]。
创意农业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 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 实现“双创”战略, 使科技和文化成为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二是模式创新, 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 通过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 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结起来, 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创意农业可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 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 如此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三是功能创新, 创意农业以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 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 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 从而构建出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3]。
二、创意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发展路径
尽管创意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 但创意农业的实践却由来已久。纵观现代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成就, 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晶, 其中也不乏文化创意。其精彩案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 也是七种不同的创意角度和发展思路。
1. 农业资源替代
针对本地的农业条件, 用充裕资源替代紧缺资源, 或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取得资源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创意理念, 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度任何地区。
以色列的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 是农业资源替代的典型案例。以色列国土面积窄小, 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漠地带。即使在地中海海岸的狭长地带以及几个内陆山谷极有限的肥沃地区, 也有约一半的可耕地必须使用灌溉供水。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大漠文化的背景下, 以色列人运用现代科技替代了珍贵的农业水土资源, 用温室减少水的蒸发, 用无土栽培技术替代了农业对土壤的需求, 用微灌与滴灌技术减少了对水的需求, 创造了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的世界奇迹。如今, 以色列的温室遍布许多国家, 适合于温室内生长的菜椒、黄瓜、西红柿等园艺作物种子、温室内的灌溉设备及耕作机具等配套产业更是渗透到世界各地。
2. 农业过程利用
把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有趣的一面 (或有感官刺激、或有教育意义的一面) 剥离并展示出来, 供城市市民和游客参与,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 提高农民的收入。浙江省千岛湖有机鱼休闲观光园区推出的巨网捕鱼项目, 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千岛湖拥有80万亩水面, 87种淡水鱼, 湖面宽的地方达4 000余米, 湖水最深地方达100余米。巨网捕鱼, 先派经验丰富的“渔老大”去找鱼场, 鱼场选好后, 捕捞队两条大船后面各挂有二十多条小划船, 像两条巨龙在湖面游迤, 驶向渔场, 形成第一道亮丽景观。
渔工到达渔场后, 先在渔场两头约3公里处各设一道栏网, 栏网一般70米高, 3 000~4 000米长, 渔工们称它为“封锁线”。这时, 登高望去就像在碧绿的湖面上笔直地画上了两道白色线。栏网下好后, 渔工们又选择鱼儿最容易逃跑的水中设立一个进得去出不来的畚斗网, 也叫“埋伏圈”。然后渔工们便各自坐上装满渔网的小划船, 在两道封锁线之间间隔有序地投下三层挂网, 鱼儿碰到这些网受到刺激, 拼命逃跑, 最后都进入了埋伏圈。在渔工们投放三层挂网时, 数十条船如同在这个水面大舞台上翩翩起舞, 天女散花, 就像一台大型的“水上舞会”, 成为“巨网捕鱼”的第二道景观。
当鱼儿都进入“埋伏圈”后, 渔工们便开始收网, 七八十名渔工发出一阵阵雄壮有力的号子声, 巨网在渔工的合力起拉下, 渐渐缩小。网中的鱼儿“预感”到大祸临头, 纷纷狂蹦乱跳, 顿时, 水花飞溅, 形成“巨网捕鱼”时群鱼狂舞的壮观景象。
因为巨网捕鱼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几乎每个参观的游客看后都激动不已, 它很快成了千岛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据报道, 一年游客能看到的巨网捕鱼次数达到150次上下, 公司仅船票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同时, 该公司的鱼也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 订单不断, 效益显著。
3. 农业环境利用
利用农业生产所特有的生态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旅游甚至休闲度假的服务。此类创意在大城市郊区普遍适用。
上海奉贤菜花节就是典型一例。每年4月上旬前后, 上海奉贤农村的油菜花一片金黄, 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举办菜花节以强化对美丽环境的利用。在2008年的菜花节中, 他们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 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奉贤农副产品展销等24项主题活动。游客来去自由, 无须门票, 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在菜花节期间, 每日的常规体验活动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菜花插花与编织, 可以让游客现场观看菜花搭配出的各种插花, 以及丝网花、剪纸、小蜜蜂、小蝌蚪等农家旅游纪念品;在菜花田旁边的作坊内, 菜农还展示如何将油菜籽榨成菜油, 游客可以亲自参与。
风靡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植物迷宫 (如美国的玉米迷宫) 也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它是利用农作物或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对视觉阻隔的环境, 设计迷宫, 供游客娱乐参与。此举利用了农业生产的环境, 又不影响正常的生长, 故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4. 农业废弃物利用
将农业或生活的废弃物, 通过巧妙的构思, 制作成实用品或工艺品, 实现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此类创意作品甚多。如用废弃的鱼骨作画;用农作物秸秆作画;用秸秆编织草鞋、手提袋、动物、宠物篮、杂物篮等;用树叶或树枝粘贴写意画;用鸟蛋壳或禽蛋壳做工艺品 (花盆、彩绘、蛋雕等) ;用树根作根雕等;用贝壳做各种造型的工艺品;用核桃壳、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用玉米苞叶、松果、棉花壳等做干花等。
此类创意农业的历史十分久远, 如麦秸画在隋朝时期就是盛行的宫廷工艺品。如今, 麦秸画已经成为不少地区地方特色旅游商品, 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麦秸工艺画一般需经过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 作品内容可包括人物、动物、花卉、亭台楼阁、风景古迹等。由于这一画种古朴典雅, 传神多姿,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同时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可以装饰宾馆、饭店、家庭住宅, 可以提高环境品位, 成为馈赠亲友的珍品。
此类创意农业不仅可以在大城市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内发展, 在远离城市的农业主产区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构思与开发, 通过产业化的方式, 形成批量, 降低成本, 创建品牌, 在把农业废弃物转变为致富资源的同时, 可以产生大量的劳动岗位和有价值的商品, 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5. 农产品用途转化
农产品用途转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目的是在尊重农产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挖掘它的多重特性与其他功能, 以提高它的经济价值。一些农产品原有的价值可能十分有限, 但转变用途之后, 其商品价值可能戏剧性地增长。如通常用来食用的各种豆类, 可以用来制作画、小饰品, 如手机链、项链、手链、脚链、门帘等;通常长在田间可供食用的果树或蔬菜, 可以将其微型化, 做成观食两用的盆果、盆菜, 如朝天椒、彩色西红柿、彩色茄子、五彩椒、盆栽草莓等;通常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材, 可以用来做画;经过剖光和防水处理的五谷谷粒, 通过巧妙的构思, 粘贴在一起, 则可成为一幅精美的图画;木材做木炭画等。
山西省和顺县的中药画就是典型一例。该县是一个盛产药材的地方, 当地的农民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将中药材进行开发, 使它的用途拓展。如今中药画已经开发出人物画、山水画、装饰画三大类15个品种, 现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城市, 并出口国外。这种独特的创意给农民带来了一条致富之路。据资料介绍, 一般10元左右的中药材, 做成中药画以后, 至少可以销售几十元到100多元, 高价位的可以达到1 000元~3 000元。据分析, 消费者购买中药画, 或取其药材的保健功能, 或取装饰或收藏功能, 其用途多作为礼品或旅游纪念品。
北京大兴区将农业与艺术、高科技相结合, 研发并制作了玻璃艺术瓜、贴图瓜、造型瓜等系列唯一性农产品, 丰富了该区都市观光农业的内涵。这也是农产品用途转化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使瓜的用途由食用转向观赏。
6. 农业节庆开发
开发节日和庆典活动,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提升地方知名度、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常用手段。乡村节庆开发应是创意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节庆活动的组织,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也可以在本地掀起旅游农业的高潮, 促进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南京农业嘉年华就是成功一例。
南京农业嘉年华以“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为活动定位, 每年在南京市的白马公园举办一次。活动期间, 各区县农业精品和休闲服务在会上亮相, 市民来此品尝、体验、购物、接受最新的农业信息。此举大大促进了南京市的城乡互动, 促进了市民与农民的交流, 已经成为南京市休闲农业的一个品牌。据比较研究, 2006年南京市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82万人次, 总收入9.75亿元, 与首都北京同年度1 500游客的12亿元旅游收入相比, 总收入是北京的81.25%, 但游客人均消费是北京的4.3倍, 达到了346元, 反映了南京市民农业旅游消费的支出与北京相比, 存在结构性差异, 南京观光农业已经在休闲餐饮和购物方面前进了一大步[4]。这与南京农业节庆活动的开展关系很密切。据调查, 南京的农业旅游在市民中的知名度达到94.6%。全市有各类农业节庆近20个, 比如螃蟹节、梅花节、葡萄节、黑莓节、西瓜节、雨花茶节、森林节等, 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以农业节庆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提升农业旅游地知名度的发展道路。
7. 农业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单独受损的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到目前为止, 生态修复已经广泛应用农业、林业、水利、环境等领域,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是全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自2005年实施生态修复工作以来, 累计投入了1.6亿元,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13家科研机构、高校合作, 采用挂网喷附、保育基培养、植生袋、无土碎石边坡灌浆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 重点对煤矿废弃地、采石场、旧灰窑、砂石坑、边坡、湿地等六大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试验工程, 修复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恢复景观和植被后, 先后建成休闲公园、果园和特色种养殖基地, 初步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改造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5], 成功地将生态修复的公益性向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方面扩展, 实现了生态修复向生态产业的转变。
三、政府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创意农业, 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组织。根据上述对创意农业发展思路的分析, 政府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6]。
第一, 统筹规划。如采用资源替代的思路, 政府必须组织资源调查, 并针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宏观上进行规划, 制定鼓励资源替代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
第二, 以观光农业园为抓手。农业过程利用和农业环境利用这两种发展思路, 都与当地的旅游农业关系十分密切。政府应主导观光农业园的统一规划, 并在协调经营方面给予指导, 例如, 规划、制定并推荐合适的观光路线, 避免市郊观光农业园的低水平重复, 要求一条路线上的不同园区在服务项目上错位经营等。此外, 要鼓励城市居民以各种方式与农民合作, 实行城乡互动。
第三, 构建产业链。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产品用途转化这两种发展思路, 都涉及到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展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品的产业链, 并尽量拓展延伸。政府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创业基地、创意农产品的建设和开发, 将其转化为规模效益, 形成产业, 同时形成地方品牌。
第四, 主办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地方经济的一张名片, 政府出面主办和市场化运作都可能会成功。但无论如何运作, 政府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 积极动员、组织农民和市民踊跃参与, 鼓励民间艺术、产品、服务参与节庆,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五, 着重培育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 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 壮大之源。因此, 发展创意农业就必须把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任务。政府应鼓励属地企业和事业单位, 通过多种渠道柔性化地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也可以同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定向地培养创意农业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向阳, 工爱玲.创意农业的概念、类型和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29-32.
[2]任荣, 刘树.北京需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J].投资北京, 2008, (2) :80-82.
[3]厉无畏.发展创意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上海创意农业 (奉贤) 论坛, 2008.
[4]王树进, 翁利根, 周林.论观光农业与一村一品[J].唯实, 2008, (6) .
[5]中国环境生态网.我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揭牌[EB/OL].http://www.eedu.org.cn/news/etech/home/200705/13273.html, 2007-05.
[6]章继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N].农民日报, 2008-05.
政府支持 篇2
为了改善我校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政府对我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镇政府协同县、市外事办联系“香港传知网络基金会”为我校捐献再生电脑70台(包括主机、15英寸液晶显示器、键盘),基金会还于11月2日对我校10多名教师进行了硬件培训,11月3日对我校及西峰、镇原等地的80多名教师进行了软件培训。
2、县团委联系香港乐施会于11月19日为我校捐赠图书3736册、书柜10个、篮球19个、排球网架7副、排球16个,乒乓球桌6台、羽毛球架一副、羽毛球拍三副、跳绳45根、计算机3台。
环县木钵小学
中国大学生为何支持政府 篇3
多数学生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支持政府的领导才是爱国主义的最佳表现。近几个月,西藏事件、四川大地震以及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学生们集会抗议外国对北京西藏政策的批评,还常常称赞中国政府对四川大地震作出的反应。成千上万名北京学生成为奥运志愿者,参与奥运会的后期保障,他们把举办北京奥运会视为国家的一大胜利。民众对政府的拥戴在四川大地震后达到高潮,他们赞赏中央政府及时向灾区派遣部队和运送赈灾物资,特别是总理温家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赶赴灾区。
时下的中国青年有更多的渠道可以接触境外媒体的报道和各种消息,他们多数人感到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政府存大严重的误解。当火炬传递在一些西方城市遭到抗议时,这种感情迸发出来,许多中国学生对发生的抗议感到不满,纷纷举行各种游行示威活动抵制西方企业,予以还击。
中国的年轻人常把政府与国家两个概念画上等号。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在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出生的,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腾飞,他们对政府的支持也根源于此。经济繁荣在政府赢得学生支持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学生们的不满一部分是因为残留的计划经济体制扼杀了青年人的发展机会,如在毕业分配制度的限制下,很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今天的中国学生生活在相对富足的时代,由于高校扩招,更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的讲师克林顿称:“现在的中国学生都是实用主义者,有很多经济因素促使他们坚持当前的这种爱国主义。”
政府支持 篇4
1 积极争取市、县累加补贴政策
通过积极争取和汇报, 2011年泸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通知》 (泸市府函[2011]36号) , 决定自2011年起对纳入当年《四川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耕种收农机具实行市级、县 (区) 级累加补贴, 补贴标准是市、区两级各10%, 各县根据不同机具种类补贴10%-30%。这是泸州市自2005年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以来, 第一次实行市级、县 (区) 级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政策, 对于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新路, 促进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 实现“十二五”耕种收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泸州市将农机补贴工作纳入了系统内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 并根据农业部有关要求与各县 (区) 农机 (农林) 局签订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 在责任书中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操作规范、奖惩制度, 同时要求各区县农机部门将责任细化到乡镇, 与乡镇政府也要签订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 切实把购置补贴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3 精心部署, 认真指导,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泸州市农机局、市财政局领导加强项目督促, 实时关注工作进展情况, 对各县 (区) 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县 (区) 农机部门认真执行《四川省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县级累加补贴资金兑现操作办法;县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项目累加补贴资金及工作经费,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 整合相关项目, 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综合效应
国家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支持政策 篇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节能与可再生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八个领域,共计147项产品。
本次发布的《目录》结合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发展的特点,对原《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编制,将燃煤电站脱硝装备、工业窑炉烟气脱硫装备、电袋复合除尘设备纳入鼓励领域,并增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鼓励发展的重点。《目录》同时确定优先鼓励发展污染控制与资源再生利用相结合的装备、废气废物处理与节能相结合的装备、能适应更严格排放标准的环保装备、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装备、城市化进程所急需的重点环保设备和产品。《目录》的颁布实施,对引导和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委明确规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凡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将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实行折旧政策。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办法。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中,重点鼓励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设备(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将给予适当补助。
1.改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通常,得到资金的地方政府没有融资手段,税收缩减,土地收入减少,难以满足中央所期望的放大效应;而有市场融资手段的社会企业,难以获得政策性资金,造成投资拉动的放大倍数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拉动的作用。因此,应当将财政资金逐步改直接投资为间接运营补贴,这种方式拉动资金的倍数更大,见效更快,效果更加综合,市场更加公平。
2.建立基于产出的补助机制,具体方式包括:成立省一级运营补助基金、建立化学需氧量去除的补助机制、完善产业贴息贷款机制、税收减免与补贴机制等。可由政府针对实际环境治理的效果,面向专业服务企业和具体项目实施。此机制可以放大10倍以上资金总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效率,各种类型企业同等待遇。
政府支持 篇6
(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
为了明确界定新时期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强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责和作用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
1.乡政村治下,基层组织对农民“多取少予”。人民公社体制是以三级所有制为基础,但人民公社不是一级政府,是管理委员会。我国改革以后,原有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逐步解体,被由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构成的乡村治理机制所取代,变成家庭经营为基础,我们又对人民公社进行了改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这样,人民公社转型为乡政府,生产小队变成农户,过去中间还有一个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我们就改为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二级构成。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乡政村治”,农村现在的结构仍然如此,即乡政府、村民自治组织。1983年我国建立了乡政府,1985年建立了乡财政,1993年明确了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条例,乡政府向农民收五项统筹,用于乡村办学,乡村道路建设,计划生育、民兵训练和拥军优属等开支,村民自治组织向农民收三项村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用于开支。1993年国家又开征了农林特产税,后来又有一些条例。在取消农业税以前,我国向农民征收了12项税费。在此之外,还有“三乱”,即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所以,到1993年的时候,从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来看,主要是取,给的很少。
2.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加重。1993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又加重了这种情况。分税制将财权上收,而事权则没有明确,能往下推就往下推,事权逐级下放,乡镇政府的事权因为处在政府层级的底端而不断增加。农民负担再次加重。到2000年,基层无法运转,干群矛盾激化,促使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3.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2000年,我国开始在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1年在江苏试点,2002年扩大至13个省,2003年我们在全国,除了西藏以外都是实行了改革。这一段时间的税费改革实际上是规费为税,征收办法的改革,把“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合并为农业大税,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办法,就是“要钱一把抓,花钱在分家”,主要是治理三乱,税费实际上并未减少。从2004年开始,我国税费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我们逐步降低整个农业税费,到2006年最终取消农业税,并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理念,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雨露普照农民,2006年我们的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都是由公共财政进行开支。
(二)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总体状况。
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较快。从2003年的1754.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2387.6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7.1%增加至10.5%(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总绝对额还是比重,10年呈增长和上升趋势。到后期,增幅和比重开始放缓。对此,我们在后期就提出,总量要稳步增加,比重要逐渐提高。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后,国家财政大幅度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电的方面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沼气要进行转型,不再发展混合沼气,主要发展规模沼气,今后要逐渐替换为可再生能源。在饮水、道路、住房方面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2006-2013年,全国共投资2075.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97亿元,共解决了4.7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3-2012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92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34万公里。自2009年以来,农村危房改造逐步由试点转为全面推开,到2012年实现了全国农村地区全覆盖,共支持1033.4万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
3.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是5个方面的事情。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最关心的是4个事情。一是教育,到2012年,全国近1.3亿农村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免费使用教科书的政策,3000多万寄宿生被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地区1200多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这个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两免一补。二是医疗,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10年实现了农村居民全覆盖,2012年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逐步向城市靠拢。三是养老保险,2009年下半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2014年已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1年,5000多万生活最贫困的农民直接受益。
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村面临的挑战。
1. 农村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从农村财政资金投入看,与农村发展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财政支农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OECD国家的平均农业补贴率为22%,其中韩国高达52%、日本47%、加拿大17%、欧盟23%,而我国仅有9.1%;韩国、日本的农业支持总量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64%,美国为36%,欧盟、加拿大分别为32%和26%,我国却只有13%(见图2)。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滞后。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看,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滞后依然是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农村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技推广服务等方面。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表现为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农村饮水安全。特别是中西部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2015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必须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的要求。三是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突出,现在是建设费用有,维护费用不足,农村道路总是年年修,年年坏,部分农村公路甚至处于“失养”状态。四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基层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弱,国家公共消防体系覆盖低,环境卫生差。
nlc202309050117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情况来说。一是城乡基础教育。2011年,城市普通小学生人均财政经费7037.4元,农村是平均每人5765元。从学校教师素质看,本科以上教师比重,城市49.6%,农村是21.7%。二是医疗。2012年城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城市85人,农村34,职业的医师,城市32,农村14,注册护士,城市37,农村11,医疗机构床位数,城市68.84,农村的是31.14。三是居民医疗保险。一个是城镇职工,一个是城镇居民,农村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个都有医疗标准,但真正报销的病的种类和报销药种类差别很大。四是最低生活保障。按照标准算,2010年城市是251.2元/人月,农村是117元/人月,城市和农村有很大的差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比较低。目前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导致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具体来说,第一是资金管理不科学,第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有效性比较低。
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整个资金缺口上不足。中央财政下拨的资金不足,远远弥补不了乡镇财政收支的资金缺口。其次,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还有就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向有偏差。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责任与财权失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省级政府与县乡级政府,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并不明确。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造成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失衡,乡镇处在政府层级最底端,在上级政府掌握人事任免、资金分配等权利的情况下,往往被动地接受上级政府的指令和下派的任务,既导致了基层财政的负担,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很多人都是以为,取消税费以后,农民没有负担了,其实农民还有很多的负担。如:上交集体的土地承包金、共同生产费用、建房收费等,一事一议筹资,农业灌溉水电费等农业生产性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外出务工收费、计划生育收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有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代办费,罚款,道路集资摊派、水利集体摊派、办电集资摊派等集资摊派,这么多费用说明了农民的负担还是蛮多,减负仍然是我们财政要做一个工作。
三、强化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有利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我们要很好地把这两个对接,不能泛泛地来扩大我们的公共产品功能。第一,建立稳定增长机制,第二完善中央对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三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管理机制,第四,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责任,第五,切实转变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管理职能,第六,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
(二)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不要认为公共财政就只能够政府干,其实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引导和代表市场来做,所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要把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改革。第一是要明确市场化改革目标,强化政府的责任。不是政府干的,政府交给市场去干。例如,农村的水利设施,公共财政投资以后,形成设施以后,政府可以把这个设施交给市场管护,让市场通过收费方式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设施维护。第二是要细分农村公共产品,明确责任边界。强化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不搞大包大揽、过度干预,市场能办的事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事交给社会。第三是积极培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机制。探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的有效运作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如准公共物品的付费制、竞争与合同制、特许权拍卖、合同外包等。
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宗宇翔
政府支持 篇7
关键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而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一、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桎梏, 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费用普遍不足等;加上科技创新使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 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后劲。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 它直接依赖于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配套制度, 因此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必须发挥积极做用, 大力推进相关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构建和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政府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整个国家的创新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是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的倾斜,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政府在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没有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在我国实施的一些涉及产业发展的国家科研计划中, 项目实施主体或创新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虽然被鼓励参加, 但往往只是陪衬, 一些计划项目即使获得了预想的关键技术, 也没有能力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获得自主创新能力, 造成创新活动与市场脱节、资源配置的不经济。即使是政府确定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究的关键行业、技术, 也往往在人、财、物方面向那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倾斜, 偏好“国字号”企业, 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受到排挤。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低效的选择。
2. 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量高速增长, 陆续实施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计划与工程。但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支持却很少, 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共只获得来自政府的96.8亿元研发经费拨款,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的4.5%和当年政府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13%, 而同期美国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经费占政府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超过20%。
3、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政府本应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现在往往因为某些职能缺位,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一些重要的法律如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还不够完善, 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执法不严、违法行政, 打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此外, 由于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改革的滞后, 某些重点行业和重点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 企业缺乏创新能动, 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4. 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 仅中央政府出台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就超过2500项, 但这些政策政出多门, 制定的时期不同, 针对的问题也有着明显差异, 使得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有重复、有空白, 也有自相矛盾和政策信号不一致的地方, 政策设计不科学, 可操作性较差, 政策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力等, 导致我国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性、操作性、稳定性。
三、政府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企业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条件。因此, 政府应该是为企业全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加大扶持力度, 促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主体。
1. 支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为了将企业锻造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 做好市场的监管工作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工作, 当好“场地维护员”, 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角。这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定科技规划时, 应当充分体现企业和市场的自主创新需求, 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 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 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产易制度, 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改善政府投入方式。
财力薄弱造成的投入不足是企业自主创新中一个普遍性问题, 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由政府牵头, 多渠道、多层次的加大全社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要在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技发展经费落实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增加科技三项经费额度, 确保政府的科技创新, 使创新企业得到应有的支持。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 构建有效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采取合资合作、技术转让, 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入股等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要筹办设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 集中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技术投入,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资金筹集渠道, 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 使企业成为科技投资的主体。对于一些地方或区域龙头产业和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不足问题, 政府要以项目为依托, 增加财政支持基数, 协调社会各方予以连续经费扶持和重点服务, 确保龙头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 并促进其进一步规模化。
3. 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
要围绕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制定并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政策, 如财政、税收、信贷扶持政策、技术创新奖励政策、加快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引进政策、公平竞争政策、产学研结合政策以及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政策, 并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自主创新有赖于良好的法制环境作支撑, 政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加强立法, 抓紧制定和完善维护创新秩序、健全创新保障机制、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弥补法律上的空白, 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公开执法程序, 严格依法行政, 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健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针对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来解决。要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的工作中, 大力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5. 注重对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技创新, 人才为本, 人力资本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的创新资源。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如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和职工给予重奖, 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保障机制, 通过提供住房、转移户口等各种安居政策, 解决好创新人才的职称、人身保险和子女就学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技术研发和营销人才。
6. 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
政府要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创新服务, 如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企业开放科研设施, 建立国家支持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等, 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 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企业开展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等, 为企业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和实现自主创新开辟更多的有效途径, 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的体系。
企业被赋予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这种创新主体的归位, 使得我国创新体系的构成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 有利于自主创新合力的形成。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 正在由直接组织创新活动, 过度到为企业这一自主创新的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服务, 这将会大大增进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动性和创新的收益, 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琳夏恩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7 (11)
[2]李晶:转变国家技术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经济问题, 2004 (1)
[3]张景安:利用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 2005 (6)
政府采购补偿交易支持产业发展 篇8
补偿贸易最早由德国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贸易形式。按照当前中国经济贸易理论的解释, 补偿贸易是一种由买方以赊购形式向卖方购进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等, 兴建工厂企业, 投产后以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部分产品或双方商定的其他商品, 在一定期限内, 逐步偿还贷款本息的贸易形式。
1. 补偿贸易的形式
早期的补偿贸易主要有直接产品补偿、其他产品补偿和劳务补偿等三种形式。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补偿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1) 传统的补偿贸易形式。按照补偿商品的不同, 补偿贸易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直接产品补偿、其他产品补偿和劳务补偿。在实际经济交往中, 上述三种做法可结合使用, 也可以部分用直接产品或其他产品或劳务补偿, 部分用现汇支付等等。
(2) 扩展的补偿贸易形式。一些具有较大成本优势和国际收支存在困难的发展中国家, 往往通过补偿贸易引进必须的技术、开展共同开发、引入国内成分要求等。补偿贸易的形式被明显扩大。具体地说, 扩展后的补偿贸易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技术转移。在补偿贸易实践中, 发展中国家不仅要求发达国家简单地提供贷款和设备, 而且提出技术转移要求。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层出不穷的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可以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技术和工艺, 达到避开非关税壁垒的目的。
第二, 研究开发。由于消费领域的摩尔定律, 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尽管发达国家的合作方同意以相当熟练的产品来抵扣所投入的资金和技术, 但是, 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能够与发达国家合作, 提高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
第三, 购买国内产品或配件。在来料加工中, 发达国家提供图纸、原料, 委托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 所加工的产品由发达国家在母国或其他国家销售, 发展中国家的加工企业收取加工费。
第四, 营销服务。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按图纸加工、合作研发的条件下, 补偿贸易中属于发展中国家成分和利益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通过附加销售其他商品的条件, 扩大出口。
第五, 人员培训。在补偿贸易中,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或提高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 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国家和与之开展合作跨国公司要求进行人员培训。
第六, 管理服务。管理服务要求具有合作关系国外企业派遣雇员到发展中国家从事直接的管理业务。在补偿贸易的初期, 一般要求派遣一些管理者进行工作流程设计、质量管理等基本的管理工作。在合作的后期, 一般要求发达国家派遣的管理人员协助和指导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等高端管理工作。
第七, 产品质量认证。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广泛的条件下, 跨国公司的质量认证是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补偿贸易中的质量认证是从事加工业务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合同关系要求具有质量认证权威的合作方, 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
2. 补偿贸易的作用
(1) 对资金和技术引进方的作用。由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开展补偿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解决外汇储备不足、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扩大出口等。
(2) 补偿贸易对设备、技术出口方的作用。贸易是互惠的,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方式必然也会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3) 补偿贸易存在的问题。尽管补偿贸易是一种有利于合作双方的贸易形式, 但是它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 寻找合作对象比较困难; (2) 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受到明显压制; (3) 返销产品价格相对降低; (4) 出口方尽力压低补偿产品价格。
二、政府采购补偿交易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
总的说来, 政府采购补偿交易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可以总结为技术补偿、克服贸易壁垒补偿、营销渠道补偿、价格补偿、促进相关技术发展的市场打包型补偿、资源的第三方补偿、就业机会补偿、环境补偿等。
1. 技术补偿
技术补偿是竞争弱势方和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采购所需货物、劳务, 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 要求国外供应商直接或间接提供相关技术的交易形式。按照技术补偿的形式, 该补偿交易包括直接补偿技术、间接补偿技术和具有扩大销售的半技术补偿等三种形式。
(1) 直接补偿。直接补偿就是政府采购的进口方在采购竞争强势方的物品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附加的无偿附赠进口方一定技术的补偿方式。
(2) 间接补偿。间接补偿不以直接的技术转移为手段, 而是出口国通过合作生产、共同研发、技术培训、参观考察、技术指导等方式, 间接地提高进口国的技术水平。
(3) 半技术补偿。所谓不计数补偿是指具有扩大销售性质的国内成分。为了提高国内的配套能力和扩大销售, 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国要求出口方按照一定比例采购进口国生产的材料和部件。特别是在进口国生产的零件、部件质量水平较低的条件下, 出口方必须想办法帮助其提高质量、改善性能。所以, 国内采购具有半技术转移的属性。
2. 克服贸易壁垒补偿
由于中国已经是WTO成员国, 美国政府年复一年的市场经济地位审查对中国已经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了。但是, 由于美国国内法优先于国际法和国际条约, 美国一方面可以利用WTO框架内的合法措施 (如反补贴法和反倾销) ,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制造障碍, 积极利用《购买美国产品法》、301条款等对其挥舞贸易制裁的大棒;另一方面, 它利用技术壁垒、以及汇率等贸易政策给其他国家制造麻烦。政府采购的补偿交易也可以利用供应商的影响力, 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给进口国一定的补偿。
由于大型跨国公司都与母国东道国政府和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 他们比较容易取得政府的信任, 媒体也乐于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一般从本国的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角度现身说法, 更具有说服力。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采购补偿交易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本国向政府采购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或行业。相反, 可以关系到国家出口的非官税壁垒、技术壁垒和直接针对某国行业的反补贴、反倾销案件, 并与涉及整个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汇率政策等密切相关。与其他私人消费不同, 采购者主要是政府机构, 能够比较好的克服完全竞争市场的盲目性。在加入GPA以前, 中国政府可以在那些无压力开放政府采购中, 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拆除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等方面的游说和帮助。加入GPA以后, 补偿交易措施受到严格的限制。根据WTO或GPA规定, 一方面, 补偿交易仅限于过渡期内, 另一方面, 补偿交易不得被用作歧视其他供应商的手段。在GPA框架下, 可以通过改变竞标方式或设立详细的指标体系的方法, 以变相的方式指定具有游说能力和意向的供应商。具体地说, 可以通过改变采购数量的方式, 把公开招标转变为邀请招标和议标的方式, 缩小招标范围, 使采购方和供应方能够直接表达补偿交易要求。设立详细的指标体系, 变相指定供应商则要求采购人和采购代理人设立具有明确与合理的价格目标和技术标准的招标公告, 并与意向中的供应商达成默契。
当然, 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补偿交易设计容易给腐败提供滋生的土壤。必须注意通过制度建设和强化信息披露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3. 国内投资
国内投资是政府采购商品和服务进口国要求供应商在向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同时, 对进口国进行投资的补偿形式。从进口国的角度, 供应商向进口国进行投资, 不仅带来可观的外资, 可以使用本国低廉的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投资带来的设备、人员、工艺中所蕴含的先进的技术;从供应商的角度看, 在进口国进行生产可以避开各种贸易壁垒并减少关税支出。所以, 国内投资也是政府采购广泛运用的一种补偿交易形式。例如, 澳大利亚就广泛和成功地使用国内投资补偿措施。
4. 营销补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市场营销体系更为复杂, 市场营销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更加重视销售渠道的建设和控制不惜巨资通过资产并购, 购入其他公司的营销系统、营销资源。与此同时, 市场中分化出一些专门从事营销的企业和公司 (沃尔玛、家乐福等) 。出现了一流企业搞标准、二流企业搞渠道、三流企业搞产品的局面。
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市场,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充满了诱惑, 跨国公司、政府采购供应商无不梦寐以求、处心积虑地打入这些市场。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方面, 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设立补偿交易条款, 要求那些具备条件、急于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采购本国零件和部件, 或直接代理销售中国的商品。
营销补偿实际上包括国内采购和代理销售本国产品两种形式。
(1) 采购国内产品。供应商出口物品和服务, 对进口国实施国内采购补偿, 可以根据进口的规模和种类, 协商采购的种类和数量。对于中国这样经济高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强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可以选择那些产品线多的跨国企业作为营销补偿的对象。
尽管中国在世界经济分配体系中并不处于高段位置, 但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不仅能够向世界提供大量的制成品, 作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零部件生产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大量向世界出口零部件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 主要零部件进入世界高端制造体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第一步和先决条件。
由于中国的成本优势, 中国主要在一些低端部件上向世界高端制造商输出轮胎等零部件。而在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 不仅不能出口高档零部件, 而且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 如发动机等。
所以, 在中国加入GPA之前, 必须尽快设立采购中国零部件的条款, 促进中国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加入GPA以后, 可以利用GPA关于发展中国家过渡期的特殊安排, 扩大中国零部件的销售, 提高中国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和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加入GPA的后期, 则可以利用WTO的原产地规则的相关规定促使发达国家的高端供应商扩大对中国产零部件的采购。
(2) 具有销售渠道的供应商在全球代理本国产品。在剩余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丧失了市场, 不仅产品无法销售, 而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研发骨干) 也会流失。所以, 在当前的剩余经济条件下, 中国同时应该执行市场换技术和市场换市场的战略。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在中国未加入GPA的条件下, 可以通过对国外供应商的谈判, 明确代理销售任务。
二是在中国加入GPA的过渡期内, 通过明确招标条件的方式, 鼓励国外供应商扩大代理销售中国产品。
三是在中国加入GPA以后, 可以在非公开招标方式中推行国外供应商代理销售责任。
5. 价格补偿
政府采购的价格补偿的第一目标就是建立由国外垄断企业支付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相关基金。在国外垄断市场的条件下, 即使国外垄断企业不采取“挖墙角、参砂子”的行为, 即使国内创新企业研发出了自己的新产品, 由于国外垄断产品营销体系完整, 影响力巨大, 国内企业根本无法孵化自己的产品。对于国外的垄断供应商, 应该按照总交易额一定的比例, 收取一定的产业发展扶植基金, 用于支持国内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成果的孵化。
政府采购价格补偿的第二目标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反垄断规则, 通过社会各方面代表举行价格听证会, 决定国外垄断产品政府采购的供应价格, 不仅符合国际反垄断管理, 而且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的价格决定能力, 可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6. 促进相关技术发展的市场打包型补偿
由于市场经济鼓励市场行为主体通过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利益最大化, 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市场失灵。作为克服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行为, 政府采购可以通过把市场打包的方式提高引力, 促进本国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1) 问题的提出。由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关技术垄断着的逆向选择, 特定行业和市场被垄断者长时间垄断, 延误了技术创新和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 以及妨碍相关国家该产业的发展。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市场打包的方式, 提高市场引力, 鼓励更多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创新机构, 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发上和创新上来。
针对未来市场打包竞标的补偿交易策略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解决市场引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把未来一定时期特定市场的打包后竞标, 一方面, 可以通过限制市场分割、扩大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引力;另一方面,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垄断厂商采取的组织进入行为。
第二, 解决原垄断者掺沙子行为。由于垄断企业追逐利润的特性, 垄断厂商总会在社会监管不力的条件下, 实施利益最大化措施。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证明, 垄断企业会才千方百计地阻止潜在竞争者的介入。通过将未来市场打包竞标的方式, 把未来一定时期的市场交给具有竞争力的研发者或竞争者, 可以有效防范垄断者的参沙子行为。
(2) 注意的几个问题。剩余经济条件下, 有效购买力 (需求) 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经济发展资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必须认真研究有效利用本国购买力资源的问题。在特殊历史条件下, 市场换技术可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选择。
第一, 只适用于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技术。市场经济必须以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基础。只有在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条件下, 政府干预才是必须的, 而且政府干预必须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 避免政府失灵。由于市场失灵表现在垄断和市场引力不足等方面, 只有市场 (如计算机的系统软件的研发、发动机生产) 上出现国外垄断现象, 才可以采用该措施。
第二, 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得到体现。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目前, 政府采购立法比较完善的发达经济国家, 由于竞争优势, 很少关注市场打包竞标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中国应该高度重视经济立法。在政府采购立法中, 反映政府对市场的统筹处置要求和能力。
第三, 具有明显的市场效应或社会效应。市场经济, 理所当然地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把未来市场整体打包后竞标的策略是一个政府干预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举措。一般地说来, 它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仅要测算直接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计算诸如控制权等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 在很多情况下, 必须从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审视相关措施的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可能会出现实施特定措施出现短期内亏损的现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应把社会效应作为实施该措施的首要目标。
7. 资源的第三方补偿
中国可以利用市场巨大、具有相当创新和重大国际影响等优势, 开展政府采购的第三方资源补偿。
(1) 概念。所谓第三方资源补偿, 就是政府采购采购国通过透过供应商或供应商所在国政府向拥有资源的第三方, 通过合作开发、易货贸易等形式向采购方提供资源或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保障相关资源的供给的一种补偿交易。
(2) 由于寡头垄断导致的中国的利益损失。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对石油、铁矿石的需求越来越大, 每年花费巨资从海外购进大量的石油和铁矿石。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铁矿石寡头的价格同盟, 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甚至使国内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但是,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铁矿石原料的价格高位, 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 中国通过第三方资源补偿, 保障中国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得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
8. 就业机会补偿
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主要提供就业机会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帮助更多的求职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保证国内的就业, WTO设立了专门的原产地规则。通过原产地认定, 避免因零部件的大量进口而导致就业机会的流失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
很显然, 进口商品就是开放市场, 就是让出了市场机会和社会宝贵的有效需求。由于中国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没有原产地和国产化率要求, 使中国重要的和众多的就业机会流失到国外。所以, 中国应该通过政府采购立法, 通过进口政府采购立法设立国产化率要求, 增加国内市场的就业机会供给。
9. 环境补偿
在当代科技条件下, 很多产品在其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 对使用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环境补偿就是进口国由国外供应商负责的消除污染带来损失的补偿措施。环境补偿, 一般包括经济补偿和恢复生态的行为补偿。经济补偿是由国外供应商支付的用以恢复生态的一定数量金钱。而行为补偿则要求国外供应商就进口国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采取的防治污染的行为。进口国存在的污染可以是该供应商提供产品引发的污染, 也可以是由其他原因引起而发生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Israel Kirzner (1963) .Market Theory and the Price System.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
[2] .Dr.Grey J.Zenz.Dr.Gorge Thompscm.Purchasing Management materials AEI.345.
[3] .Dollinger M.J..Entrepreneurship:Strategies and Resources.Homewood, IL:Richard D.Irwin.Inc, 1999.
[4] .Stinchecombe 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In March J.E. (ed) ,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Chicago IL, Rand-Mc nolly, 1965, 153~193.
[5] .Travis K.Taylor,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OFFSET ARRANGEMENTS.University of Richmond, July 2001.P.4.
[6] .吴文娟.“中国应大力开展补偿贸易”.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4) .
[7] .叶正茂, 顾卫平.“补偿贸易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动态, 2003 (7) .
[8] .孙天法, 温晓红.政府采购补偿交易研究.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政府支持 篇9
关键词:政府支持,消费,收入,社会保障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一直处于疲软和低迷状态。目前我国经济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股市长期低迷,经济增长放缓,迫切要求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并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农村需求不足是我国总体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一、当前农村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消费却一直很低,内需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下表 (表1) 列出了2000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最终消费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占我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还不足城镇居民 (其所占人口比例还不足40%) 最终消费支出的1/2。把这组数据用图示表现出来 (见下图)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消费总量上来讲,农村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远远小于同年度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是广大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却极其缓慢。
单位:亿元
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下降至2006年的43%, 但仍有接近一半的支出用于食品上, 医疗、娱乐及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较少。从表2中可以看出, 农村地区的耐用消费品支出主要用于电视机、自行车这些传统产品上, 令人欣慰的是洗衣机、电冰箱、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有较快增加, 但计算机及空调等高档消费品在农村的市场很萧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农村消费严重不足的原因
(一) 消费观念落后以及受基础设施的制约
由于收入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形成量入为出、计划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在观念上还不太能接受“借贷”超前消费的方式。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落后的消费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商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农民消费的瓶颈。
(二) 消费不足主要受农民对收入和支出的预期难以把握
有些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极不完备,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每年收成不稳定。即使某一年度农业大丰收,粮价时起时落,农民最终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尽管非农收入 (外出打工、本地就业等) 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非农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农民预期收入较少,而预期支出较多。农民一怕生病、二怕儿女上大学、三怕养老。农民劳动强度大,常常是“小病磨、大病拖”,而他们对大病的承受能力很低。目前大学不断扩招,学费也与日俱增。另外农民大多没有养老金,这三座大山压着农民,使他们必须减少消费,更多地进行储蓄,以防万一。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农民消费登上一个新台阶
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需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必须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政府职能,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积极开拓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一) 进行消费教育,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勤俭并不意味着不消费。政府需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政府还应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适当推进信贷消费在农村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有9亿农民,只要能带动他们消费,我国的经济便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 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没有收入就谈不上消费,刺激农民消费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其收入。
1. 要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从生产的角度来讲,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支持力度,使农民增产增收。从销售的角度来讲,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粮价及制定粮食保护价格,防止“谷贱伤农”,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 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目前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源泉。一方面农业具有季节性,在农作物未到成熟期时,许多农民是无事可做的。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科技进步,使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 (据估计约有2亿) 。要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只需解决这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前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由于近年来有些乡镇企业进入成熟期,有些则存在资金短缺、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雷同且布局分散、信息封闭等弊端,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政府应在政策上对部分乡镇企业倾斜,加强指导和扶持,搞活乡镇企业,使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及经济增长做出新一轮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这是市场规律及“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政府应组织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进行适当干预以保证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的同时增加农民进城就业收入。另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鼓励其发展特色经济,使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三)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政府应大力完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通信及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农民储蓄的主要动机是子女教育、看病及养老,根据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说,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和储蓄,以获得最大效用,由于农民预期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必然会尽可能多地进行储蓄,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消费心理,其主要来源于农民的“三座大山” (子女教育、看病及养老) ,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帮农民搬掉一些“石头”或者与农民并肩扛起这“三座大山”,使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下降,才能从根本上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1.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及经费保障机制,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使农村子女 (尤其是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及女童) 教育得到保障。教育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结点。农民素质提高了,一方面可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为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垫定了基础。
2. 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差别很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主要是城镇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是人均289.97元,而城镇居民为3384.6元,是农村居民的11.67倍。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已经得到广泛贯彻,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切实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政府仍应积极促进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支出以保障农民看得起病、其子女上得起学、农民养老无忧。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用多余的钱自己去买保险、基金,用新型的投资方式来保障自己以后的生活,减轻政府的负担。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其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也会有所改变,便会增加当前消费,农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建文.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向农村转移[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93) .
[2]陶纪坤.论农村社会保障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当代经济管理, 2007, (6) .
[3]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易培强.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4) .
政府支持 篇10
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各级政府纷纷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将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完成[1]。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日趋增长。虽然数据中隐含了业务之间大量的规则与联系, 但由于现有系统大都只提供数据录入、检索、审核与统计等基础功能, 难以揭示数据中的互相关系和规则, 因此无法从现有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决策信息以预测发展趋势[2]。针对上述情况, 国内外专家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设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王红霞[3]提出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陈开慧[4]提出建立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子系统, 并对各个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阐述。Robert G[5]通过分布式架构将数据分成信息服务与数据资源, 设计了用于网络中海量分布式数据抽取、分析、管理的数据挖掘架构。
本文运用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广泛通用性、超大规模计算能力、高可靠性以及高可扩展性等特点构建了政府决策支持服务模型, 首先构建政府业务数据信息资源池, 然后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能力, 通过挖掘揭示海量数据间的关系, 从而高效、准确地提取数据中隐含的规则和知识, 并以服务模式动态为用户提供决策服务。系统的建设将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可达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1 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 整个电子政务工作是各级政府以及不同部门各自独立主持建设的。现在完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大都各不相同, 造成各个异构封闭的系统形成信息孤岛, 未能实现互联互通[6], 并导致系统间的信息数据资源难以共享, 造成了极大的财力和资源浪费。同时, 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各自建设的业务系统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业务范围的扩展, 各类数据库中积累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因此, 分析、挖掘和利用来自基层各部门隐含的大量信息数据, 可以对政府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提供支持。总体而言,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具有如下特征:
(1) 业务数据存储分散化。由于海量数据都是以分布式的形式存在, 加上网络带宽的限制, 信息资源的安全性、私有性、规模性, 以及各个系统不兼容性等原因, 对所有数据源进行集中式管理并进行挖掘是不现实的。
(2) 数据计算能力有限。现有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既有结构化数据, 又有非结构化数据, 对各种类型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提炼、挖掘需要有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因此, 单机性能不足以处理海量数据信息。
(3) 数据挖掘模式匹配问题。现有网络环境下, 为了适应数据量的增长和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操作, 各个系统的数据多存储在分布式数据仓库中, 现有数据管理和决策软件并不支持现有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挖掘技术, 因而需要构建既能处理分布式数据存储, 又能分布式执行数据分析任务的数据挖掘模式。
由此可见, 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数据的存储与计算问题, 一方面要解决数据的分布存储问题, 同时又要考虑现有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处理能力。
2 系统建设可行性
Ian Foster等研究人员[7-9]对云计算定义的研究做了归纳与总结。云计算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能力, 将信息加工过程从独立的计算机或服务器转移到数据计算中心, 其本质就是将网络连接的各类资源形成资源池, 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云计算自身的特点解决了传统数据挖掘模式在网络数据挖掘中存在的缺陷。
(1) 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以分布式的形式进行存储, 具备强大的存储能力。同时, 云计算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 其共同奠定了海量数据挖掘的基础。由此可见, 其数据分析的执行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单机挖掘模式, 符合网络环境下数据分析要求。
(2) 云计算环境下, 存储设备、应用平台、数据服务都是可共享的资源。上述都可以被封装成具有统一接口的组件, 以服务的模式提供给用户, 由此可见云计算是从面向服务的角度出发, 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3) 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模式将数据分析、抽取、挖掘应用作为服务按需生产, 降低了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成本, 为决策支持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由此可见, 云计算技术既保障了平台的数据信息存储能力, 使存储的数据在数据挖掘中保持良好性能, 同时也考虑了数据挖掘的服务方式, 因此云计算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
3 总体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三种服务模式, 将数据资源存储设备、业务数据计算处理设备、业务应用系统等软硬件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形成一种按需获得的计算服务, 从而实现对基础软硬件资源的汇集, 并对其中各类异构的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集中式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决策支持数据中心, 通过对数据中心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最后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层主要是云计算的基础资源。它包括基础的硬件设备层和软件设备层。硬件设备层汇集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层主要由数据库、Web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软件资源组成。基础设施层是实现业务信息数据整合与共享的基础, 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进行整合, 以支持数据挖掘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 并对用户提供服务接口。
资源整合层是在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监管, 通过服务模型抽取、资源网络管理、智能监控、资源自动部署等实现对数据挖掘资源的智能分配与调度。它以资源为接口, 对外提供应用服务。
资源管理层主要提供统一平台的支撑服务, 为数据分析、抽取、挖掘的实施等操作提供核心服务, 包括各类服务实施任务、数据资源管理与计算资源的分配与调度等。与传统平台资源服务不同的是, 业务管理需要满足云架构的部署方式, 通过各类技术提供云服务, 以满足根据需要随时定制功能及相应的扩展需求。
应用服务层是整个信息平台对外提供的终端服务, 可以划分为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基础服务提供统一用户认证、统一鉴权等功能;专业服务主要指平台的各种业务数据应用, 如通过软件服务的创新模式向用户提供各类在线服务, 大大缩减各类部门的经济成本, 不仅为用户提供便利, 同时使得决策信息能随时随地方便地调阅和存取。应用服务层通过应用部署模式底层的调整, 实现在云计算架构下灵活地扩展和管理。
4 系统设计方案
基于云计算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是借助云计算技术集成政府系统的信息资源及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它对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加工和挖掘, 从而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能力, 帮助管理者提高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规范性, 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系统的构建包括决策信息资源池构建、决策信息分析平台构建和决策信息服务实施三个阶段。
决策信息资源池是决策支持系统的输入部分, 是信息决策工作的基础, 其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将极大地影响整个系统的效能和效益。准确、及时、全面地收集各类敏感性信息是政府做出决策支持的基本保证。决策信息资源池包括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数据资源池。计算资源池承担平台的“计算”功能, 由相同或者相似类型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虚拟组合在一起, 共同形成资源分配与调度的主体;存储资源池是将各个互联存储设备进行虚拟化, 形成统一的资源存储设备;数据资源池是从政府部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获取各种数据资源。
决策信息资源池包含以下模块:
(1) 信息汇集模块:利用Web Service等各类技术将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 形成需要数据挖掘的信息源。
(2) 数据分类处理模块:按照统一标准, 将各种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进行存储, 并将收集到的信息按政府实际需要编排主题组织、存储到资源池中。
(3) 资源分配调度模块:根据决策服务需求及挖掘要求, 分配和调度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与数据资源。
决策信息资源池作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源, 直接影响决策质量。首先, 收集的数据信息要具有广泛性, 即收集的数据能涵盖政府部门各业务工作以及工作各个层面的相关信息。其次, 要具有针对性, 搜索的数据信息应符合特定服务对象的特定目标。同时, 决策信息资源池还承担各类资源的调配。因此, 首先需要分析政府的决策需求, 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其次在分析政府决策需求之后, 需要根据政府的特点确定信息收集方式, 明确适合的收集渠道, 最后确定信息收集内容。
政府决策分析平台构建是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 将信息资源池初加工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与提炼, 挖掘出能满足战略决策需求的高质量决策信息, 目的是预测出台某项政策或分析某项决定的发展态势, 给决策者提供应对各种变化的方案。分析平台主要借助于系统提供的各种分析模型以及数据挖掘工具对资源池中存储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进行数据信息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提取、自动聚类等智能化处理分析, 得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
政府决策分析平台包括以下模块:
(1) 数据抽取:根据决策需求, 从资源池中抽取数据和资料。
(2) 数据加工:将检验、整理、重新组织后的数据和资料存储在资源池中。
(3) 决策解释:向用户提供统一、协调、集成的信息环境, 支持政府全局的决策过程。
(4) 决策反馈:通过评价数据挖掘结果, 不断调整数据挖掘的精度, 以达到发现知识并提供决策的目的。
决策分析平台工作流程将采用人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将收集的信息经过整理加工, 实现有序化、系统化、层次化, 并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将信息转化为所需的决策纲领。通过有效的政府决策分析平台, 在信息分析过程中才能及时对客观环境、社会公众、现状与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得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 提高政府对竞争环境的响应效率。
政府决策服务主要是根据决策信息需求, 动态地创建各类分析报告, 将分析研究得出的决策信息以图形、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及时传递给用户, 它直接影响信息决策效益的发挥。决策服务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 并运用各类交互技术随时调用存贮的各类决策数据, 实现数据的再生和利用。
从服务周期上划分, 决策支持服务包括周期性服务和随机性服务。周期性决策服务是根据政府部门发展的短、中、长期规划及各阶段的具体战略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某方面内容的决策服务。随机性决策服务是政府决策层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而向决策服务系统提出的实时任务, 其特点是时间紧、针对性强, 要求提供能快速做出判断的各方面情报。
综上所述, 政府决策服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实施, 它的工作流程是将决策分析系统产生的结论, 根据决策需求, 以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给决策者。
5 结语
随着云计算新型计算模型的兴起, 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解决了海量数据挖掘问题, 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根据云计算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 构建了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服务架构, 设计了数据决策分析的创建流程, 给出了决策支持服务模型的体系结构, 对于云计算环境下政府决策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以后的研究中, 需要在云计算平台下, 结合决策支持的应用实例, 构建决策支持的服务平台, 实现相应的决策支持服务, 从而实施并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
摘要: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以海量数据整合为核心, 通过对各类整合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将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在介绍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 描述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虚拟化、平台搭建以及服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数据整合,信息资源,云计算,数据挖掘,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苏新宁.电子政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2]李幸丽, 杜培军, 张华鹏.电子政务中的数据挖掘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 2006 (6) :158-160.
[3]王红霞.基于数据仓库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J].信息系统, 2006, 29 (3) :361-362.
[4]陈开慧.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5) :137-138.
[5]ROBERT G, GU YUN-HONG.Data mini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data clouds:experimental studies using sector and sphere[C].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2008.
[6]胡亨伍, 张俊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10) :30-31.
[7]IAN FOSTER, ZHAO YONG, IOAN RAICU, et al.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C].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2008:1-10.
[8]MALDEN A VOUK.Cloud computing-issue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s[J].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4) :235-246.
政府支持 篇11
在政府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中,湖北中小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然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堵塞,需要政府投入进行扶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支持体系,活跃湖北市场和科技创新要素,已成为目前湖北省政府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包括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一)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不仅影响本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而且还能对外部资金、技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当地资本配置效率和融资水平直接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水平较高,那么资本配置效率和融资水平就会提高,将会对生产要素产生有利影响,在留住本地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同时还会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等,进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因此,社会公共服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导向的需要,应重点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 没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而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其功能健全与否,又离不开政府一贯有力的支持。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咨询、财政诊断、管理优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府支持。目前,湖北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水平不高等因素已成为制约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湖北应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协作创新、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创业风险投融资等五大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二、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完善
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完善具体如下:
(一)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科技资源的支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良好的科技环境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投资。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一是硬件。各种硬件主要是用于科技研发材料、仪器、设备等;二是软件。各种软件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文献等;三是技术、服务、研究空间等各种物质和信息条件。科技基础设施是各种研究的保障条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湖北省作为科教大省,其科技资源丰富,各种软硬件基础条件较好,但这些科技基础设施并没有实现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根据湖北经济发展战略,从政府定位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在注重自主建设的同时参与省际或国际合作,加大对技术标准投入,增强湖北省中小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二)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并通过产业园区整合优势资源,促使中小企业加入到湖北区域发展支柱产业的大军中来。政府需要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升级调整的平台,培育中小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向中小企业集聚。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导向应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目标,在外部环境政府支持上,有必要以产业园区基础建设为突破口。
由于产业园区对基础设施的特殊要求,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地建设产业园区。在园区基础设施方面,为确保后续发展空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具有超前性,提高产业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以全方位满足投资者在交通、水、电、气以及商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湖北省利用既有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优势,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群的洼地效应,建成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
(三)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和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政府需要在市场环境培育、规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信息公开、普遍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包括确立湖北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整体战略;制定宏观政策,必要时开通绿色通道,协调社会、企业、公民间利益关系等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对地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制定信息技术研发计划,鼓励技术创新;建立灵活的管理结构,以便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壮大、与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和市场保持同步。
三、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须从宏观角度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但政府力量不能完全取代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因此需要积极推动不同的民间组织(包括企业组织、商业协会、金融中介等)参与到这个服务体系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和协调服务体系中各部分的合作和统一。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生存压力,解决融资难的矛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平台、融资协作平台、融资技术服务平台、融资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创业风险投融资平台五大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知识和创业支持,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瓶颈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机关和政府都特别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2003年经省中小企业发展局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是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下属机构。随着湖北省中小企业作用和地位的地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专业融资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设,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独立出来。其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有关法律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和计划,如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担保计划、技术援助计划等等;二是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如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防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垄断竞争,向更高级别的政府、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愿望与要求,可借鉴四川省经验,成立省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三是加大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助社会化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搞好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担保、资金、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二)中小企业融资协作创新平台 具体如下:
(1)建立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借鉴“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和担保双平台”经验,依托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专门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协作平台。这样的融资平台受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并且对其进行审查和专家论证。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门槛,可以通过建立贷款平台、专家评估制度来实现,这种制度的主要评价内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水平、成长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为树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同时,还需辅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平台。这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用,树立企业形象,也进一步体现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技术创新方向。
(2)建立全省统一的融资协作平台。为协调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般企业,可以依托湖北中小企业银企保互动平台,在全省建立统一的融资协作平台。该平台可以以各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为载体搭建。平台可采取财政无偿注入担保协会启动资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融资协作平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直接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鼓励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步伐,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二是鼓励现有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强对其信用管理,开展信用评价;四是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及时进行调研,建立项目数据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3)全省信用联盟。单个中小企业之所以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是因为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风险高、信用度低、资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不足的缺陷。但是,一旦多个中小企业一起合作,和单个企业相比,集体的资产规模、信用度、可抵押资产就要高很多,这样就能满足商业贷款要求,减少银行放贷风险,降低贷款难度。中小企业这种集体融资模式,被称之为信用联盟。这种信用联盟的融资模式,可以借鉴山东省的经验。山东省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来撬动民间资本,进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在这种信用联盟方式下,集中会员缴纳的风险金和财政资金设立互动基金,用于相互资助、贷款担保、逾期代偿等等。信用联盟之后,对于仍然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有效资产抵押等方式进行贷款。
(三)中小企业融资技术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此,可以借鉴江苏省市金融顾问支持模式。江苏省在2008年推出了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由各金融机构推选业务骨干组建金融顾问人才库,并对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实行一对一的结对服务,帮助江苏省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技术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湖北省作为中部金融中心和科教大省的技术资源优势,构建省级和地市级两级区域性融资顾问人才库,将省市内金融专家联系起来,构筑一个区域融资技术交流网,以帮助中小企业更有效、更迅速地从各个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同时在融资技术支持对象的选择中,要增加对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导,将接受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纳入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技术水平。
(四)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化网络平台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并将使社会经济结构、产业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把握信息与网络技术发展带的机遇,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融资交流网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课题。与大型企业乃至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的中小企业融资明显存在着资金短缺、信息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的有关费用应直接进行财政补助。湖北省可以以中国中小企业湖北网为主体,加快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构建区域融资网络来促进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融资平台 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创业企业,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是很困难的,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投融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投资设立规范化的创业投资企业,切实解决中小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创业企业。此外还应设立省级风险补偿资金,对新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给予启动资金补贴、风险补偿,并对创投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亏损给予适当补贴。提供中介服务生成企业孵化器,帮助中小创业者将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产品进入市场。建立企业孵化器,不仅是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综合性措施,更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孵化器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空间和政策环境,培育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和壮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创新型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建企业提供整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咨询,帮助小企业提高成活率和融资成功率,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地域载体和实验基地。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对市场机制反应最为灵敏的组成部分。而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着湖北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视角,针对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政府支持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包括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的整体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包括融资管理、融资协作创新、融资技术支持、融资信息化网络、创业风险投融资支持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发挥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法:《社会事业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期。
[本文系湖北省2010年软科学项目“创新财政企业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政府将支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12
2012年5月30日, 国务院发布公告称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际, 将对新能源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 此外还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告强调, 政府正努力把短期刺激举措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其中包括通过发展先进产业以打破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要注重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