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多面手

2024-07-03

幸福多面手(精选7篇)

幸福多面手 篇1

2010年继十年前《痛并快乐着》之后,白岩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力作《幸福了吗》,由此延伸出的你幸福吗这个话题,也成为2012年的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人们怨声却越来越多,耐心越来越少,匆忙的脚步不知道走向了哪里。幸福是什么?白岩松作为新闻人不仅告诉受众新闻事实,也引领受众去思考生活的真谛。这样的主持人是鲜活的、真实的,也正是这份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了白岩松独特的主持风格。

1 白岩松的主持特色

1.1 出口成章的即兴评述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初出茅庐的白岩松承担起香港回归中部队入港的现场报道任务,白岩松首先在管理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入港部队出管理线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十几分钟的直播非常顺利,这让第一次做大型现场报道的白岩松非常兴奋。结束了这边的报道,马上赶到落马洲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海关口,进行接下来的报道,这一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时间是约定好的,所以预先设计的十几分钟的报道被延长到了二十几分钟,只能根据现场的情况作应急报道。面对镜头白岩松一个人洋洋洒洒的完成了二十几分钟的报道,一刻钟的即兴评论一气呵成。

香港回归的报道结束后,中央电视台召开表彰大会,白岩松是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作为中国大型现场报道的里程碑,白岩松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有了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白岩松成为了一个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1.2 犀利与理性兼顾的新闻评论

从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到2003年岩松创办了新闻资讯类节目《新闻周刊》。2008年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开播,白岩松与中国时事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勇敢的站在中国新闻的第一线,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到国际形势,小到百姓民生,岩松被观众认为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

2003年的非典袭来,北京主流媒体中白岩松的《时空连线》是第一个关注SARS的,并且很快意识到非典疫情严重,而受众却缺少相关的渠道了解事实真相,信息的封闭,势必带给全社会一场无法躲避的灾难。2013年的2月份,在绝大多数媒体还处于沉默的状态,不敢说话的时候,白岩松制作了“政府信息应当公开”的专题,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如期播出,节目里白岩松大力呼吁非典疫情应透明公开,4月20日政府全面公布疫情,非典全面走向透明,如今信息透明成为大势所趋。白岩松在关键时刻捍卫老百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推动信息透明尽了一己之力。

而在大家渐渐遗忘非典的时候,2009年,《新闻1+1》中采访了非典后遗症患者,将人们已经遗忘的SARS后遗症人群重新触目惊心的展现在了社会面前,由于没有经验,在治疗重症的非典患者时使用了大量的激素,生命保住了,但病愈后被后遗症缠身,主要的事股骨头坏死,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而这些人群的信息与状况鲜有媒体报道,社会和公众不知道他们的状况,也不知道有多艰难,也无法伸出援手,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白岩松在节目中说道:“应当把他们的处境与现状放到阳光之下,这样社会上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们才知道他们在哪儿,才会去帮助他们,事情结束并不意味着划上了休止符,一个习惯于遗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而面对一个并不遥远的SARS之战,过早地遗忘,不仅不该,甚至危险。”[1]白岩松再一次在一片寂静当中让我们听到了他的声音。

有人说白岩松是中国的脊梁,而此时的白岩松保持了异常冷静和清醒的头脑,永远的一针见血又平静客观,在人人沉默时敢于振臂一呼,成功地担负起集体话语的代言人,在众人欢腾时保有了一份独有的冷静,2008年奥运会,中国军团非常辉煌地取得到51块金牌,第一次位列金牌榜首,举国上下一片赞扬,白岩松冷冷地出现了,他毫不客气的指出51块金牌中没有一项是集体球类的金牌,唯一的乒乓球团体金牌也是属于单打独斗型的,因此这样的第一还真的只是心理安慰,而没有到最后奔走庆功的时候,它让我们高兴却未必让我们骄傲。

在一片大团圆结局的2008中,刘翔是其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面对铺天盖地质疑的声音,白岩松再一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呼吁大家理解和包容,在体育赛场上,并不是所有的项目用精神与坚持就可以走向胜利的。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不应该把刘翔个人的成功强加在时代的成功上,一次跌倒不算什么,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

在白岩松的寄语下,2012年刘翔再一次出发了,这次刘翔摔倒在了跨越的第一栏上,白岩松再次发出声音,告诉我们健康远比成功重要,而这一次的出发,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

这就是犀利与理性兼顾的白岩松,让我们在沉默中学会爆发,在喧嚣中懂得平静。

1.3 大爱无言的性情中人

滔滔不绝的白岩松是我们最常见到的,采访、提问、评论,对于能言善辩的白岩松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偶然的“沉默”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爱无言的性情中人。

2012年,汶川地震《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白岩松负责采访警花蒋敏,在刚刚发生的地震中,蒋敏相继失去了10位亲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她强忍悲痛,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精神恍惚的蒋敏,白岩松建议取消对蒋敏的彩排,在当天的晚会中,拉住蒋敏的手,原本准备了很多问题的岩松,最终以“不说了,我们不说了”结束了对蒋敏的访问,返回后台的白岩松自己在角落嚎啕大哭。

2 岩松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每天我们看到的白岩松都是从容淡定、胸有成竹的,看多了这样的从容,很多人会产生一种他什么都懂的错觉。但白岩松清楚这份从容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和历练。背后是许多个勤奋累积起来的。其实这些从容不迫背后,不仅仅是天赋,也来自勤奋。

2.1 准备

航天新闻举例,从神三发射白岩松开始介入航天新闻的报道领域,文科出身的白岩松一开始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只好强迫自己阅读大量的资料,直播现场也多依赖航空专家的解读,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慢慢地即使专家不在场的时候,白岩松也能应付大部分问题,在最后几乎成为了半个航空专家,而这一切靠的不是天赋和聪明,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笨功夫和苦功夫。

“新闻1+1”栏目做医改报道,虽说这个题目白岩松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专业而晦涩的医改方案还是让白岩松看的头晕眼花,但是面对观众,白岩松又必须从医改方案中得出结论,帮助观众解读医改方案,因此白岩松就连续几个小时的盯着医改的资料,强迫自己读下去,才有了后来对医改方案的精辟评论。

白岩松的出色表现离不开这些辛苦的努力,因此任何精彩的背后都有人们的笨功夫在里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2.2 责任心

很多时候选择人云亦云是轻松的、也是安全的,为什么还会有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声音来源对新闻的热爱,当受众赋予你权利,你坐在新闻主播的位置上时,你就不在仅仅代表你自己,就承担起了一份社会的责任。

2.3 专注

2003年8月白岩松放弃了《新闻会客厅》、《新闻周刊》等几个节目的制片人工作,开始专心地做一名主持人,这份取舍也使白岩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因此,幸福是什么?当我们做好了准备,又懂得取舍,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心灵的淡定宁静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应该是幸福的。白岩松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实之外也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真正完成了作为意见领袖的精神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思媛.浅谈白岩松的语言风格[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3).

[2]孙燕妮.在受众意识的影响下新闻节目的主持风格演变[J],2011(3).

[3]陈振,杨浩.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技术技能多面手——钳工 篇2

钳工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技术工种, 是一项综合性知识应用实现的技能, 更是贯穿整个人类生活的社会技术。从远古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箭等简单制作, 到现代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工精密复杂的零件都展示了钳工的无穷魅力。在长久的生活中钳工展示了人类无穷的智慧以及推动整个社会技术发展的动力。钳工以其悠久的历史, 对生活的全面影响, 对人类智慧的综合体现和对人对知识对技能的综合要求而展示了其多面性的特征。针对钳工的这些特征以下从几个方便来加以探讨和说明:

2、钳工的悠久历史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钳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的第一件工具开始, 如拿石头敲碎坚果, 这一重大动作开启了人类的文明, 同时也是钳工技能的开始, 直到现在在基本钳工技能中还在应用, 用榔头敲击工具或者工件使其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就是这个技能的现实版。而在石器时代出现的石刀、石斧就更能体现现代钳工的基本技能---劈、磨、凿、锉、钻、铰等。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和技术技能进步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钳工技能, 并进行了行业的细化和丰富, 出现了专业的钳工种类如从事木材加工和制作的木匠、玉石加工的琢玉工匠、开山劈石的石匠、铁器制作的铁匠等等。在长久的人类生活中造就了像鲁班这样的能工巧匠的同时也催生出指南车、活字印刷、织布机、犁铧等一些列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设备。也正是这些技术技能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钳工时刻伴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直到现代化的今日钳工依然保持着无法替代的功能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钳工知识的大综合

钳工是以手工作业为主辅以设备加工制作相应形状要求的工件, 是对材料学、力学、化学、美学、技能技巧等综合知识大融合的一种工种。在制作工件时要求各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合合理应用并加以巧妙精密的技能技巧完成每一个工件使之成为艺术品孤品, 这也是对钳工技术技能的良好展现。具体的说来在钳工制作过程中在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表面要求、不同的化学变化情况下, 选择的材料、工具、加工方法、特殊处理方法也将不同。如一把榔头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要确定结构形状尺寸大小, 这将应用到力学、结构学、绘图、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材料的选取, 你打算制作的榔头的用处不同选择的材料也是不相同, 可选择的材料有橡胶、金属、木头、高分子材料等, 而这些又是材料学内容同时还结合了结构学和力学、美学、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因素;之后是确定加工方法, 综合榔头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使用用途、选取材料而采取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的加工工具和设备, 从而制作出合理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其后是榔头的特殊要求处理, 如局部硬化、防腐蚀、美观、标牌等等, 再加上送检、包装一个榔头就制造完成了。而整个过程就是钳工基本工作的良好展示, 也是对综合知识的充分应用, 特别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一个优秀的钳工工人就应该是一个掌握全面知识的多面手。

4、现代钳工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仪器和技术从而减轻了传统钳工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了加工精度, 如电火花、线切割、特种焊接、综合维修等技术技能。近年我国高速发展的模具钳工, 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使得过去无法加工或者加工不出设计精度要求的工件通过这些技术应用得到了良好的解决。特别是现代“四新”技术钳工的广泛应用, 更使钳工如虎添翼。在高技术、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中, 技术信息化在钳工中也有着很好的展现,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智能检验检测等,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工件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也延展延伸了钳工的技术技能, 从而使钳工发展更加广大。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篇3

平面媒体的报道一般都是一事一议, 是用无声的文字叙述。而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有声音、动画、电影图像等, 因此就要求记者在网络新闻的采写中, 在文字报道的同时, 运用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影视文本时可随时变换, 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写作的局限, 这种表述形式统称为超文本结构。这种写作通常是打破平面媒体的结构, 如交代背景、细节描写、事件的来龙去脉, 遵循一条主线, 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网络媒体则要求记者在采写时尽量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按层次先交代出来, 最大可能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然后写出现场感来, 就是要着重采访现场的相关人员, 如现场直击群众的叙述, 对事件的评价、看法等, 以及当事人的陈述, 让受众身临其境, 一目了然。最后交代事件的背景及详细情况。就一件事可以开设专题, 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全方位报道, 尽可能将事件的详细经过提供给受众。由于有相关的影视资料等, 所以更为直观, 让受众如临其境。这就要求在采写网络新闻中, 要思维敏锐、身手敏捷, 能摄会写, 克服传统媒体篇幅所限的束缚, 为受众提供多样性和更为开放性的新闻途径, 这就要求采写网络新闻的记者要成为“多面手”。如在识别真假奶粉的问题上, 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 群众不仅了解了非法商贩的造假全过程及受到的惩处, 知道了各职能部门的惩处力度, 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辨别真假奶粉的知识。同时配发评论, 反映百姓心声, 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在2012年东北网发起的“严冬, 有一种美丽叫坚守”这一专题制作中, 为了用镜头记录交通、环卫、铁路等一线工人不畏严寒, 坚守工作一线的真实场景, 我们七台河新闻网记者陈述采、摄、编于一身, 起早贪晚, 连续跟踪采访, 精心编写, 最终新闻作品被采用, 在东北网的该专题中刊发。在社会中反响颇深, 并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与新闻同行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 与受众之间搞互动交流, 这是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求网络媒体的记者始终与读者保持沟通,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与看”的关系, 与读者保持联系, 更能直接反映群众的心声, 这一点是优于平面媒体的。通过设立论坛、网上调查、网上投票等方式, 让受众更为广泛、更为直接地参与进来, 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参与意识。同时, 更为直接地传达上下级之间的意见和建议, 起到上下呼应的效果, 这是网络媒体的优势。

网络媒体记者要扮演好传播新闻的“导航员”这一角色, 因为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同时, 不乏“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现象, 个别从业人员为了追求点击量, 编造假新闻, 或夸大其词, 致使广大读者一时难辨真假。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网络新闻的记者, 充分利用第四媒体——网络新闻的权威性, 把握我们的话语权, 客观公正, 讲出事实真相, 从正面引导读者, 当好受众的“引导员”, 履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网络媒体记者在采写网络新闻时, 要着重制作新闻标题。这是因为网络新闻的表现方式是采用超链接的方式, 受众在网上浏览新闻时, 往往是通过点击标题进入内容页, 而标题是否吸引人, 是增加点击量的重点所在。往往一则标题足够吸人, 使受众有强烈的欲望想看下去, 那么, 你的稿件会被浏览。否则, 内容再充实, 再有可读性, 标题不够吸引人, 也不会吸引读者进入主页面, 就不会看到里面的东西。并且网络新闻的标题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标题制作, 平面媒体的标题有眉题、肩题、正副题等, 而网络新闻的题目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 都要言简意赅, 直观、生动, 让人一目了然, 而且能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在采写网络新闻时, 善于归纳总结, 将最重要的部分放到最突出的位置, 并提炼出足够吸引人眼球的好标题来。

综上所述, 就要求网络媒体的记者要成为“杂家”, 更要成为“多面手”, 方能及时、准确地将“第四媒体”的声音传播开来, 彰显其独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文逵;试论记者新闻采写的把关意识[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6期

幸福多面手 篇4

关键词:茅盾,文学翻译,境界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可称之为“大师”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还擅长文学翻译。诸如巴金、鲁迅、郭沫若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选集子里总有几卷是以译文的形式出现。在他们当中,茅盾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的双重身份跻身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事实上,茅盾在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前,就阅读和翻译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超过两百篇[1]62。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还挤出宝贵时间撰写了大量翻译理论和批评文章,将他的文学翻译思想全面展现于中国译坛。

一、畅游文学翻译海洋,置身典藏如鱼得水

1896年茅盾生于浙江嘉兴,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十一岁时,茅盾顺利考入浙江境内的植材高等小学堂。这所新式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经史子集外,还教授英文、算学、化学、物理、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在这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方式新颖的学堂,茅盾受益良多。他所学的英文教材是直接从英国订购的,编者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纳斯菲尔特;他的化学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济川。科学的世界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种子在年轻的茅盾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中学时期,茅盾学习更为刻苦,尤其是在英文学习方面,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为他日后畅游于文学翻译的海洋打下了良好基础。

茅盾在十七岁时即考入了当时全国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的预科班。在北大就读期间,他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在众多课程中,他最喜欢外籍教师所上的英文课,不仅培养了扎实的语言能力,也系统学习了一些英美经典文学名著。诸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科特的《艾凡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茅盾就是在外籍教师的英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的。与一般的外国文学课不同,外籍教师在讲授这些英美文学名著时,还会教授学生如何用英文进行叙述、描写等创作,让茅盾可以深刻体验英美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境界[2]148。三年后,茅盾从预科班毕业,他原本有机会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繁重,无法继续承担茅盾在北京读书的开销,茅盾只能放弃在北京大学的继续求学之路,开始自谋职业,维持生计。

1916年8月,茅盾来到上海,被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录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开启民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机构之一,编译所还拥有不少西方文化典藏。在此环境下工作,茅盾如鱼得水,他阅读了大量英美文学著作,逐渐形成了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极大提升了他的英文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1919年,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深刻影响下,茅盾对外来新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他开始关注各种学说、主义和思想,接触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抓住时机一鼓作气,文学干将功不可没

茅盾系统的文学翻译肇始于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期,这一阶段历时九年,是茅盾翻译、出版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生阶段。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收藏的大量原版英美文学资料成为茅盾开阔文学视野、磨练文学翻译笔锋的极佳素材,并因此开创了茅盾20年代文学翻译事业的首个高峰。此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轰轰烈烈兴起之时,茅盾抓住时机,接连翻译了一系列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如《住》、《食》、《衣》等,将它们发表在《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东方杂志》等进步刊物上,一方面助推英美文学翻译,另一方面以示对白话文运动的大力支持。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茅盾在这一时期还翻译了尼采、罗素等人的哲学著作,英美儿童教育作品以及多篇政治、经济评论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茅盾在中国近代译坛开创性地给予了英美女性文学作品高度关注,翻译了《家庭生活与男女社交自由》、《英国女子在工业社会的地位》等关于家庭伦理和妇女地位的文章。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国内局势需要,茅盾将文学翻译的重点从英美文学转向苏联文学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他翻译的《医生》、《世界的火灾》、《工人绥惠略夫》、《战争中的威尔克》等作品极大鼓舞了正在抗争中的中华民族斗志,不仅令他获得了更多的文学翻译声誉,也反过来提升了他的英美文学翻译造诣。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干将,茅盾在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事业过程中绝不像很多一般的翻译者那样刚愎自用、任意妄为。他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会经过慎重选择,希望将具有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而不是给他们译介应景的甚至充满萎靡颓废色彩的粗制滥作[3]35。为了使读者增加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茅盾等人主张系统地、有步骤地将英美文学译介给国人,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西方社会背景和人物经历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有利于国人系统地认识和理解英美文学的整体面貌,了解西方的先进思想,拓宽国人的眼界。茅盾凭借其文学翻译工作对此功不可没,他的大量文学翻译作品也证明了他的价值。

三、背井离乡继续译事,强强联合揭露黑暗

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化界进步人士采取残酷的迫害政策,茅盾由于牵连较广,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眼中的“重点人物”。考虑到个人安危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茅盾不得已选择逃离祖国,到日本暂避风头。他在日本生活了近两年,背井离乡、生活清苦,但他依旧笔耕不辍,在英美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两年时间里,他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北欧神话》、《西洋文学通论》、《希腊神话》等著作,译文总字数超过二十万。

1930年,茅盾从日本回国,经人介绍结识了美国的史沫莱特。她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女文学家,当时正在上海从事《中国呼声》与《中国论坛》的英文期刊出版工作。在史沫莱特的帮助和介绍下,茅盾得到了为这两份英文期刊撰写稿件的工作,并因此安顿了生活。与茅盾一起为这两份期刊写稿的还有鲁迅。后来茅盾、鲁迅与史沫莱特经常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联手合作,创作、翻译、出版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他们合作编印了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艺术版画,为美国、欧洲的多家杂志社撰写关于中国时局的文章,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各领域进步人士的摧残与压迫。

1946年,茅盾的文学翻译重点向苏联文学倾斜,他通过英文转译了苏联小说《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团的儿子》、《人民是不朽的》等,获得了中苏两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茅盾也因此在该年年末受邀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对苏联进行访问。他将在苏联的见闻编辑成册,出版了《杂谈苏联》、《苏联见闻录》、《游苏日记》等书籍,向中国社会详细介绍了苏联战后重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4]279。期间,也通过直引、转引等方式译介了欧美关于苏联情况的文章和著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茅盾兴奋地几乎夜夜难眠,他将激动的心情转化为文学翻译的动力,一口气翻译了大量欧美文学作品。他在《文学》的翻译专刊上发表了经他之笔翻译的荷兰小说家提巴克所作的《改变》,还在被压迫民族文学专刊上发表了经他之笔翻译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土耳其等国文学家的大量作品,并据此撰写了一篇名为《英文的弱小民族文学史之类》的论文。茅盾以自己辛勤的文学翻译实践和作品极大鼓舞了广大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勇气与信心。

四、翻译标准殊途同归,注重神韵注入新风

茅盾历来重视翻译质量,在翻译标准上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翻译再现原文的神韵和文学艺术色彩。茅盾曾说“:如果用红色笔触翻译灰色文学,或用神秘文字翻译光明文字,都会完全摧毁原文的神韵。”茅盾还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只用通畅的译文忠实表达原文还远远不够,要达到成功的境界,一定是要让读者从译文中即能深切感受到原文的文学艺术境界,并能从中得到如阅读原文一样的感动与启示。所以,成功的翻译绝不是语言外形在技术层面的单纯变异,而是借语言外衣,体验原文作者的创作心境与精神,于译者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体验印证,进而选择与原文语言风格最为相近的文字将原文从里至外、毫无遗漏地再现而出。茅盾所描述的、走向成功翻译的翻译过程将原文作者与译者合二为一,就好像是原文作者用译者的语言再次创作一般。要在此过程中翻得好、译得稳,译者不仅需要忠实原文,同时也需要积极的创造性,犹如一位演员以自我的生活与艺术经验来塑造剧中虚构人物一样。

幸福多面手 篇5

对老建筑的态度

在进行大华大戏院的改造初期, 周琦教授提出了两套方案:一个是完全修旧如旧, 希望真实的再现当年大戏院在建筑和结构上的原貌, 修缮后最好能作为一个博物馆, 营业功能弱化;另一个就是按照新型影院的结构要求, 在原来的建筑基础上保留其最具特色的前厅和入口, 其余建筑面积以现代影院影厅要求进行改造, 加强电影院观影功能。

主管单位衡量市场需求选择了第二方案。周琦教授表示理解, 第一方案是文物的保护模式, 耗用资金大, 建筑保护后实际作用变小, 且每年维护费用大, 是应该由政府主导的方式。而能够把新的建筑生命融入到这76岁高龄的大华大戏院, 让普通观众依旧可以在其中领略电影风采, 且绝对不输于新建成的现代新建电影院。这条是周琦教授于2012年改造大戏院, 赋予大华大戏院新生的最大愿景。

所以, 在即将看到的大华电影院中, 入口的门厅依旧保持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的设计风格:入口处是压低、出跳的宽大雨蓬;进入门厅后, 空间变高、变大, 令人豁然开朗。饱满的前厅希望带给观众观影前后更丰富的电影氛围, 并且融入多彩的电影产品介绍和电影小食的售卖。然后进入九个影厅, 则采用现代平实经典的设计风格, 融入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大华电影院的影厅部分改变最大, 将由现在的二层楼结构, 改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而门厅则以恢复原貌为主。现有的电影厅将拆除, 重新建设层高分别为4.8米、9米、9米的三层楼, 其中, 地上一层为电影文化展示中心, 二层三层共设9个电影厅。电影厅的主入口仍在老门厅处。此外, 地下也将新建一层, 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专门中控机房用来放置电影数字放映设备。改造后, 大华电影院将成为一位凤冠霞帔的现代女子。

在南京, 在早年读书时, 周琦教授是一个踏踏实实的民国建筑迷。近20年来, 完成近十多项相关的研究项目, 同时完成了近三十多项南京民国建筑的修缮及保护工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总统府”子超楼, 梅园新村纪念馆, 原国民政府外交部, 原清末江苏省咨议局 (湖南路10号) , 中山东路1号 (原民国时期交通银行) 。

如何发现老建筑中的精粹, 改造既有老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老建筑的独特风姿。在二十多年的南京民国建筑改造过程中, 他发现到,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新建与改造并重的新阶段, 有计划地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已势在必行”。其中, 文物型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改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一个是要修旧如旧, 另一个则是要创意升级。现在, 他还在大力呼吁南京市政府应该立即开展对每栋民国建筑的测绘工作, 将它们的建筑尺寸、建筑价值评估、结构等完全记录成资料。这项工作是现阶段对岌岌可危的老建筑能做到的最有效的保护。

设计无处不在建筑设计源自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设计作品产生的文化环境对设计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乔布斯20年的产品设计来看, 充分表现了西方设计精髓:快节奏&强创意。苹果的设计精神持续创新, 但是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更新都是颠覆性的。所以经历这20年的产品更新, 苹果的设计感、质感和表现形式无数次颠覆, 绝对不是任何其他产品可以随意仿效的。

再来寻找中国建筑的民族根源。二千年中国建筑史, 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一个亭子, 解释为“大屋顶”, 从周朝汉代到唐宋代达到高潮。虽结构体系构造一模一样, 但形式趋于完美。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造就中国民族的文化环境是慢节奏的, 儒家思想追求和谐、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态度。

周琦教授在研究民国建筑后又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交融的文化背景的求学经历让他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即将迸发的创造力。

数千年文化沉淀创造了中国文化设计的辉煌, 但是原创性极其缺乏。让我们在央视大楼附近创造一个新建筑—人民日报新大楼。周琦教授能有机会带领年轻设计师宣扬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也一定是积累中国建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创意精髓的产物。

百年树人。

西方文艺复兴后颠覆并重新创造了西方文艺的哲学基础, 经过到现在五百年的积累, 奠定了西方美学、建筑学等的文化基础。而中国两千年文化的积累, 至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真正更新, 不过二三十年。所以周琦教授这一代设计师只是这一百年中的过渡阶段, 他们担当承上启下、学贯中西的责任。这个时代责任需要几代人来完成。

2002年周琦获得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学博士学位。其间, 在大连, 南京, 美国芝加哥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2003年回国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世界遗产保护协会会员, 国际建筑科学院 (IAA) 教授。这样的学习研究背景让其更多的了解西方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发源, 他能够和西方设计师文化融合, 甚至在国际性大型建筑的设计上体现中西设计理念的精髓, 能够设计出饱含中国元素的国际性建筑。我们在言谈中没有涉及到太多他在建的人民日报社大楼中的理念, 一句话“这个建筑中几万个精确到毫米的结构和部件我都了然于心”让我们对其更加敬佩!

附言:

建筑是空间的文化

周琦教授一直在寻找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联。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核是西方建筑追寻了很多年而未寻得的核心思想。这让他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举重若轻。

建筑通过空间打动人。历史建筑中有很多章法和哲学思想是我们需要好好领悟的。周琦教授和我们谈起了老子, 说起了空间哲学。并总结到:被实体包裹的空间才是建筑的本身。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把空间演绎的最为精彩的话:“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建筑与电影文化的关系

建筑和电影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导演和建筑师在某种层面上都是调动空间、时间艺术的大师。张艺谋曾经表示过让建筑师来导演电影的想法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电影中对于建筑结构的运用是电影表现力内功的重要手段, 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建筑和电影都是说故事的高手, 这表现在皖南民居所体现的南方村落氏族伦理生活的需求, 也同样表现在一些优秀电影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电影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大华大戏院改造后对影院建筑的细节体会要注意对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 很可惜的是大华大戏院已经超过了70年的正常使用年限, 且在其中由有一次不成功的改造, 将一些混凝土结构放置在原本的木结构之上。这样的改造对于老建筑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多面”项俊波 篇6

军人、艺术家、经济金融专家,如果这三者都落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小概率事件的主角是谁呢?他就是上任半年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一个低调务实,远离媒体喧嚣的新时代金融保险监管者。

打“老虎”的项俊波

苍蝇要打,老虎更要打。军人来真格的特性是外界眼中的“厉害”。

在老山前线打过仗、负过伤,立过二等功,血染的军旅生涯铸就了项俊波知难而上、雷厉风行、果敢刚毅的性格。

项俊波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直接对准了业界熟知、业界外头疼、社会纠纷不断而久拖不决的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强势出击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状态。他表示,“要让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军人不打折扣的执行力,使得治理理赔难及销售误导工作得以快速推进:2011年底项俊波履职后的首次座谈会直接点穴行业的痛——消费者权益保护、销售误导和理赔难;今年1月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明确将治理行业顽疾列为今年重点工作;2月9日,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2月29日,保监会发布《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管理指引》;与此同时,保监会就《人身保险业务经营规则》广泛征求意见;4月26日,正式开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2378保险消费者(试运行)维权电话。

除了产寿险市场,他治理保险中介乱象时也绝不手软:暂停区域性保险代理机构准入;4月22日保监会公开批评平安人寿;4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落实监管要求强化中介业务管理有关情况的通报》,人保财险也被通报批评。

“违规处罚要严厉。要切实加大检查处罚的力度和强度,对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决不姑息,对破坏行业整体形象和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决不坐视,对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决不容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军人风格,不打折扣。

谋篇布局的项俊波

人们从未把电视屏幕上“总编剧项俊波”和一位央行副行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这确实是真的。酷爱文学的项俊波,其理想一度是当作家,现实中,他也是挤出休息时间,积极投身艺术创作。

项俊波涉猎极广,创作过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等。其中最出色的是与审计有关的反腐影视剧,国内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的电视剧《人民不会忘记》便是以项俊波创作的小说为题材。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也就是说,艺术家必须具备缜密思维、全程把控力、超强想像力、丰富精神内涵、强烈的变革意识。

管理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家的天赋让项俊波能流畅协调各方关系,为保险业更好地在经济金融领域施展身手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4月,成为保险业受惠政府政策的收获期:

4月19日,卫生部、保监会、财政部、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服务的指导意见》,保险机构正式拿到了久盼的经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业务的“绿卡”;

4月25日,业内一直呼吁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终于迎来了实质性进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政策通知,保险公司经营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按照当年保费收入不超过25%的比例计提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保险公司可以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4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不光是政策支持,来自高层的直接关怀,更是让保险人感受到温暖。

4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又赴上海对保险业进行调研,分别到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机动车物损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中心绿地分中心、中国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徐汇区支公司、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进行考察并了解情况。国务院副总理直接到保险公司进行“专项调研”,这在中国保险业是首次;4月21日,王岐山主持召开了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来自各方的关注,如春雨般飘入每一个保险人的心灵深处。

专家型的项俊波

项俊波更是经济金融保险专家。

老山战争结束后,他有一个机会:部队推荐他到军校深造。然而,项俊波却做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离开已经为他铺开锦绣前程的部队,参加刚恢复不久的全国高考。1981年,24岁“高龄”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随后,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和融方面的真正行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初,历经大案要案的审计,他的知识面逐步广泛,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检查都胸有成竹。随后项俊波出任央行副行长一职,成为一名成熟的金融监管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将其知识领域从经济拓展到法律,奠定了一个经济学者的坚实基础。

对于项俊波而言,多年审计岗位以及银行岗位的锤炼,使得他成为经济金者。掌舵农行上市,项俊波熟悉了资本市场的脉络。2011年,国内迄今最大一桩银行收购保险公司的案例落槌,农行成功收购嘉禾人寿——金融证券保险领域,他全经历。

作为经济金融专家,除了天赋,赋予他智慧的更多的是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全球视角、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他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防范风险必须强身健体,防范风险必须跟上世界步伐。4月,保监会正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现行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需要,将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一套涵盖资本充足要求、风险管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的“三支柱”整体框架,形成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启发是,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4月28日,项俊波在浙江温州调研时指出,保险业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进一步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保险产品,推动市场化改革,积极参与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对薄弱领域的保险服务,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要把国际金融监管经验与我国保险市场实际相结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要把科学的规范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保险监管中,加快推进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切实提高保险监管效能”。

多面“Jack” 篇7

Jack在历年英美名字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 十个男孩中, 会有四个被命名为Jack。也许是由于叫Jack的人太多, Jack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表, 如, Every man Jack (每一个人) , 就算人还未出生, 也摆脱不了与Jack的关系, 英语中, 可用Jack in the low cellar指胎儿。赞扬人可用Jack-of-all-trades/mission (万能博士) A Jack at a pinch (及时帮忙的人) 。批评人可用A jack pudding (小丑) 、Jack Sprat (矮子) 、Jack-a-dandy (花花公子) 、Jack Horner (自负自满的人) 、Jack-a-lent (小人物) 、Jack Ketch (刽子手) 、A Jack on both sides (模棱两可的人) 、Jack leg (不诚实、不择手段的人) 、Jackass (公驴、傻瓜、笨蛋) 、Jack out of offi ce (流浪汉) 、Jack among the maids (向女人献殷勤的男子) 、A Jack in the office (摆架子的人) 等是不错的选择。当然, 也有无感情色彩的A Jack in the water (码头打杂工) 、Cheap Jack (卖便宜货的小贩) 。Jack and Jill (小伙子和姑娘) 。Jack一词, 本无感情色彩, 但由于说话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 而赋予了其丰富的表达能力。

“Jack”不仅限于名字, 从人类到动物再及事物, “Jack”意义极广, 认真查阅会发现“Jack”十分有趣。人们也可以身穿Jack (夹克衫) 揣着Jack knife (大折刀) , 在Jack Frost (严寒) 中用Jack light (篝火) 烤着Jack rabbit (北美产的长耳朵大野兔) , 手端A black Jack (高大的啤酒杯) , 玩着Jack-in-the-box (能放出各种玩意的盒子) 和Jack’s alive (类似中国传花击鼓的游戏) 。仔细想来Jack无处不在, 随手一样东西都有可能跟他相关。

在英美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以及其他文学形式中也经常用到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听过《杰克与魔豆》的故事, Jack’s bean-stalk后来则用来形容急速发展壮大的事物。著名的拳击手Jack Johnson, 由于其重击威力如炮弹, 其名字最终演化为炮弹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在伦敦发生了轰动全国的Jack Ripper (开膛手杰克案件) , 使得Jack Ripper与evil一词划上了等号。处死了查理二世的刽子手Jack Kentch, 也被永远地定格在了字典之中, Jack Kentch如今就是刽子手之意。就连英国的国旗, 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竟有个昵称叫The Union Jack。

Jack的使用如此之广,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习语。例如: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Gill (有情人终成眷属)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用功不玩耍, 孩子会变傻)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行行皆通, 样样稀释) 。If Jack is in love, 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 (情人眼里出西施) 。Jack would be a gentleman if he had money (低微的人有钱也会成为绅士) 。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 (伙计不比老板差;卑贱者未必不如高贵者常用以表示人人平等) 。

英语学习并非仅是简单地背单词、翻译。在学习英语时, 如果忽略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对与语言的文化背景、来源、出处没有深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直译, 势必闹笑话。英语一句一词从产生到定型都是历史的产物, 其存在包含了无穷的生命力及无穷的乐趣。用心探索, 妙在其中。

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结晶, 在英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杰克一词在英语中十分常见, 与杰克相关的英语习语众多, 并且在不同习语中, 杰克的意义各异。杰克意义众多的原因与文化密切相关。名字风俗影响了杰克一词的意义;文学作品丰富了与杰克相关的习语;历史原因又赋予了杰克一词特殊的内涵。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不能将语言与文化割裂, 并且希望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历史、民俗等, 得到美的感受。

关键词:杰克,习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 2003.

[2]陈珍广.英语名言引喻典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炜编.咬文嚼字学英语[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区与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农业机械的选购常识下一篇:慢性头痛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