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发展(精选12篇)
幸福发展 篇1
幸福, 大概是最近网络上的最热词之一了, 不仅将幸福作为施政目标的城市和地区已经遍地开花, 社会各界也对幸福的含义作了各种解读。在党的十八大前后出现这股热潮是不奇怪的, 它反映了人们对党的热切期盼。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也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
幸福是个内涵丰厚的概念, 它既包括个体幸福, 也包括社会幸福;既有物质内容, 也有精神内容。但作为发展中国家, 人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依然是贫穷, 是物质消费的低水平和缺乏安全感。因此, 恩格斯讲“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力来满足, 而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 对我国仍然是适用的。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和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使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成为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这无疑是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升高的重要原因。
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 幸福不仅因人而异, 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和自己的过去比,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感到幸福;但和其他人相比时, 看到社会上还存在发展机会不均等、社会分配不公、以权谋私及腐败等现象, 有人又产生很大的失落感甚至痛苦感。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提升、快乐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幸福是一种比生存和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 它既包含安全需要、感情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包括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因此, 构建“幸福社会”也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之外没有特权, 法律之内有最大自由。这是胡锦涛同志“7.23”讲话的一个重要亮点, 也是让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 胡锦涛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强调,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作为肉体凡胎, 共产党人也要食人间烟火, 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其“幸福感”是和人民相通的。但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其“幸福观”则要比一般人更高、更深、更久远。幸福的高度在于, 共产党人一贯把人民的幸福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即马克思所言:“那些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幸福的深度在于, 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 始终在为人民幸福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 并以民生和幸福的需求使经济社会转型, 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也是幸福社会目标的对接;幸福的久远在于, 共产党人的宗旨本来就是为人民造福, 因此把如何更好地为之奋斗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和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这也是今天我们讨论幸福问题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稿件来源:央视网评, 略有删减)
幸福发展 篇2
“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这是时代赋予泰安人的重大历史使命。
向幸福出发,全市立足新起点,开拓新境界,精心筹划,蓄势待发;向幸福出发,走向发展之路。“为百姓谋福祉,是我们崇高的追求,责任比泰山还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已化为我们自觉的行动。我认为要想“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就必须:让工业成为县域发展的强大支撑、发展服务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齐心协力抓项目抢日争时快发展、“顶天立地”迈向旅游文化产业高地。
我们要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就是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志向和勇气,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当先进、创一流、作贡献;以更大的干劲和力度,更好的作风和形象,加压奋进、激情创业、跨越赶超,努力实现“泰安率先、全省领先、全国争先”。
“幸福指数”才是发展指标 篇3
东部省份开始对GDP降温
2012年,北京、上海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只有8%。2011年,北京GDP增长率是8%,上海是8.2%。
这样的增速调整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看来是一种正常表现:“上海是经济放缓最早的,当越来越多的省份GDP进入万亿时,越来越多的省份增长速度也正在放缓。经济提速是由南而北推进的,减速可能也会出现这种态势。单纯地说谁进了万亿,没什么意义,因为全国这么多省份地域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青海500多万人、西藏300多万人,很难与其他省份比拼GDP。”
然而,中西部的一些省份仍处于“高烧”状态。除了山东2012年9.5%的预期目标略高于全国平均的9.2%以外,中西部及其他地区GDP增长目标均在10%及以上,贵州省目标最高,达到14%,其次是重庆,达到13.5%。内蒙古、陕西、海南等省份的增长目标也都达到了13%。
“GDP大,并不意味着人均GDP就大,因为很多地方是按人口计算的。而全国各地人口悬殊很大,所以,GDP数字并不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如果说做大经济蛋糕,壮大全国乃至各地经济总量,是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的主要任务,當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万亿,意味着这一任务已接近完成。接下来,经济转型,必然要淡化GDP。
用“GDP含金量”取代“GDP”
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正在考验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的主题。
近年来,各地纷纷喊出了告别“唯GDP论”的口号,然而对于GDP的依恋,各级政府是否真的能做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呢”?事实上,虽然各地政府考核系统都在建立一揽子指标,各项考核内容逐渐丰富,但很多地方官员仍然难改GDP的路径依赖。
根源在于中国原有的核算体制。中国原有的GDP统计系统采取的是累加制,全国GDP数据需地方层层上报。目前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统计部门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全国的GDP,各省、市、县统计局负责核算各地区的GDP。
无论哪种核算制度,地方都需要统计当地的GDP。由此导致某些地方官员将GDP指标看成是升官发财的筹码,甚至为了取得可观的GDP指标,罔顾生态与环境。
应该取消“GDP崇拜”,而非GDP指标。“国家需要统计GDP,但各省份不一定要考核GDP。其实很多国家都不会去统计地方的GDP。”王一鸣建议,不妨选择一些地方进行试点,例如,在一个省试点不统计地市的GDP,看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官员的考核,“可以更多用公共服务指标来考核,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这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职责。因为老百姓并不关心GDP,GDP高了未必收入就高。”
“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发展GDP,而是说要GDP科学增长,要让GDP增加的正面因素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要让GDP含金量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能够带动就业、提高百姓收入、改善民生的GDP增长增速。”杨开忠说,幸福指数应成为发展的指标。
地方总和为何超全国
31个省份的GDP总和超过50万亿元,比国家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多出3万多亿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这种数据的差异除了统计技术与口径的差异外,还与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利益,追求增长的冲动热度未降下来有关。
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篇4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是未来的主要任务,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 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可以说, “幸福导向型”产业, 将是广东未来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力点。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本价值的回归, 以人类幸福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新兴产业群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广东率先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既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举措, 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继续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必由之路。因此, 广东必须抓住转型升级的先机, 就必须围绕人们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 “以人为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幸福有关的产业为突破口, 率先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才能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 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人的幸福需求是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 由追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与愉悦, 再到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低而高上升和展开。从本质上看, 产业的成长和新技术的变革源于人类由“生存”到“发展”的幸福需求的强大推动。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 基本物质生活的改善给民众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进入递减阶段, 而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一重大转变将有利于充分释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多元需求所带来的巨大产业空间, 从而一方面催生绿色低碳、生命健康、食品智能溯源感知等提高生存满意度的新型“幸福产业”, 另一方面又引领宽带数字娱乐、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数字教育云服务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新兴产业形态的诞生。这类“幸福导向型”新产业形态的成长与壮大, 将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并为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优越而适宜的环境。
思辨城市发展 构建幸福家园 篇5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让“四平式幸福”惊艳全国
实现“中国梦”是近年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个人梦”托起“中国梦”的战略方针,说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
关于生活的幸福,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幸福十谈”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以此为前提近年来四平市在“五城联创”战略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向着“美丽四平,幸福家园”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届都在不遗余力地通过一些现实举措推动四平百姓幸福生活目标的早日实现,在这条通往幸福的大路上,四平人走出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足迹,而幸福汇·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无疑是其中更加耀眼足迹之一。
全龄社区,四平幸福大事件
2016年9、10月份间,地产业“金九银十”的传统营销旺季,本该是“神盘”、名企笑傲江湖的时节,如今却被四平这座东北小城抢尽了风头。全国工商联社区服务研究会、中国房地产营销协会、北大黄埔同学会等带着“国字号”的组织和团体,纷纷云集于此,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一个诞生于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项目,何以横空出世,吸引了全国业内精英的饕餮之情?
说到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还要从华宇集团说起。吉林省华宇集团做为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地产企业最早成立于1998年,2005年起正式开启集团化产业运营,现涉足于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社区运营、酒店管理、广告策划、金融管理等多个前沿领域。十余年来,华宇集团于四平、公主岭两地先后开发华宇·蓝山英郡、华宇·蓝山尚城、华宇城等高端住宅项目,并以对建筑的匠心独运、对服务的精雕细琢,赢得了两地民众的美誉和内业人士的尊敬,引领城市整体人居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三、四线城市地产企业的杰出代表,一直倍受关注。
其实早在十年之前华宇就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的“业主幸福计划”践行全龄化社区的理念,时至今日在地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下,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理论与模型日臻完善,才将其公之于众,以供整个业界共同借鉴与推广。
在今天的幸福汇·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里,人们有着共同的梦想、情怀、价值观和生活理念,邻里间彼此理解、尊重和关爱;在那里,居民懂得健康生活、乐于奉献、共同分享;在那里,老有所用、壮有所为、幼有所长。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在繁华都市中造就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幸福在这里生根并且枝繁叶茂。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通过十几年来的身体力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褒奖,也给生活在华宇社区的居民带来了无比的荣耀和幸福。如今在整个国内的地产业都已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四平、投向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他们以历经数载的不懈坚持,创造了一个关于幸福的传奇。
立足未来,社区幸福大格局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战略方针是以高品质物业开发、完善配套为基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完善社群服务体系,实现0—100岁居民对幸福的追求,并且通过产品导入及产业链的整合运营,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不仅仅是站在项目开发或居民生活的角度来定义的,而是在思辨地产行业的未来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这也是其被全国业内人士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前提。
地产业发展承载着居民、城市、产业的未来,以往的开发模式在新的进代背景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而平台化才是地产开发的最佳模式。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优越性在于,它深刻洞析了居民、社会、城市、行业的未来需求,以前瞻性的视角来面对这一课题,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道德,一种将责任超然于利益之上的伟大情怀。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大部分生活需求,社区服务的不断完善无疑是促进居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社区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使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内容恰当地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生存、安全、情感、价值实现等更个层次的需求,成为实现居民幸福生活的共同体。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诞生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优质的住宅产品、优质的基础物业管理,加上全方位的配套体系,嫁接医疗、教育、文化、服务等社会资源,使社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平台,更是情感交流平台、产品开发平台、产业融合平台、公益服务平台,以及城市运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生活情境化、教育场景化、社区生态化,通过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影响,来实现人人生而幸福的伟大情怀。这就使整个社区成为一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成民各取所需,又能够相互奉献,在共同的价值观影响下,实现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以及整个社区的幸福。
着眼民生,幸福社会深思考
幸福实际上是一个相关国计民生的复杂课题,其根本实现点在于居民各层次需求的充分满足。近年来党中央将居民幸福指数提升做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各级政府对于保民生、促和谐也不断落地新的举措。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全方位提升居民幸福感并不是仅仅从政府层面能够快速实现的,有许多现实问题更需要从社区角度寻求解决途径。例如养老、医疗、教育、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位的保障。尤其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年儿童教育等问题尤为突出。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从思想观念入手,加强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熏陶,提倡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精神赡养;另一方面鼓励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而华宇全龄化社区通过关爱与教育体系、通过老、中、青、幼价值观与情怀的融合,恰恰符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不仅从生活、情感各个角度解决居民养老问题,同时以多代融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在解决养老、幼儿教育问题的同时,使青壮年的精力得以解脱出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事业当中,对于城市的和谐与繁荣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有教无类,幸福目标全龄化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核心部分为幸福汇(社区居民服务体系)。幸福汇以“健康·爱·分享”为核心理念,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主题,营造出自然、温暖、上进的生活意境和互敬、互爱、互助的社群关系,构建了一个0到100岁居民“人人生而幸福”的精神居所。
可以想见,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实际上要构建的是一个以社区为范畴的大家庭,这里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习惯的形形色色的居民,若想实现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必须使这里的每个成员形成大致相同的情怀和信念,必须使居民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这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的引导。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成功实际上正是得益于它有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华宇式教育是以传统文化及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全龄化教育”。这里的教育全部是公益性的,由华宇集团出资聘请专业讲师或由华宇公益志愿者及社会公益机构授课,一系列课程向全体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使受教育成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居民意愿、向往和荣誉。
针对少年、儿童,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侧重于孩子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对真、善、美的认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家长注重对孩子正确为人处世方式的培养及心智、兴趣、爱好的开发。在社区里开设定期的国学课堂,以传统美德中的“孝”与“礼”为核心内容,教育孩子学会孝亲、尊师,懂得礼义廉耻,进行道德启蒙的同时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不断传承。与国学课堂配合不定期开展国学训练营活动,让孩子在家庭、在社会所学、所想进行实践,在家里为父母洗脚、自己打理生活、孝敬长辈,在社区、在社会上参与公益活动,不仅仅使孩子养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通过孩子的成长让家长、社区居民及其他城市公民感受到中华美德的力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加友善、和谐的社会关系。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还推出“英精成长计划”,对社区内品学兼优的孩子长进行全程教育跟踪,提供最佳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完成学业,使社区内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
针对青壮年居民,社区更侧重于通过华宇商学院、社区菁汇平台提供自身能力提升、圈层营造、家庭生活技能培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让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修身、立业、齐家、治国,无论在家庭、在社区,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中流砥柱,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理想。
针对老年居民,以老年大学、社区老年中心为平台,促进老年人不断学习、发挥余热,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实施精神赡养,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除此之外,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更注重老、中、青、幼几代人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好的生活观念得以传承,使所有居民生活在一个多代融合、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氛围下,彼此关爱、共同进取。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系统化公益教育以居民现实需求、社会文明发展需求为前提,面向所有社区个体因材施教,迎合时代的进步主题,缔造了新型的家庭文化、家庭美德、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使整个社区的幸福理念、幸福目标、幸福文化等以代代传承,使大家庭的幸福生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化民成俗,人人幸福大情怀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将健康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不仅仅从社区角度为居民身体健康搭建平台,同时带领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物质到精神,使居民幸福的源头清澈甘甜、永不枯竭。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康复中心,免费为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检查、健康档案、病况跟踪等服务,帮助居保持健康的身体;开办幸福农场、幸福食堂,让居民自已种植生态蔬菜,倡导健康的餐饮方式,注重营养搭配,同时也点燃了为业主们的生活热情;开设业主生活课堂、组织与身心健康相关的讲座、交流、活动、比赛,带领成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兴趣爱好,掌握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技巧,使居民在学习、运动、融合中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成为一个健康型社区构建的标杆式范本。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改变了以往标准化的社区服务模式,而是对应不同居民的实际需求,倡导居民间互助式的服务模式,在培养居民共同情怀与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居民彼此奉献、共同分享。
分享,不仅仅包括物质生活,同时也包括快乐、成就、情感和荣誉等精神层面元素,这样使幸福在大家庭成员间不停流动,生生不息,从根本上实现社区的生态化。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创建了一系列的社群组织,包括学习、交流、活动、爱好等各种形式,涵盖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一个社群组织都是一个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居民通过组织和参与社群活动,分享别人的物质、快乐和情感,同时也敞开心扉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他人分享。这种分享的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一种情怀、一种幸福、一种影响。
农场收获节、百家宴、邻里节,在华宇与邻里分享的契机和场景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里,生活被演绎成了永不落幕的爱的传奇,孩子、青年、老年,在同样的幸福情节中,体会不同的人生真谛,每个人都成为幸福和爱的发光体。
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以其前瞻性的视角、人人生而幸福的伟大情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模式,为四平市居民的幸福传奇拉开了帷幕,同时也为全面范围内的地产业创新发展、居民幸福生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2016年11月,在北京的举办全国房地产营销协会年会上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荣获“2016年度中国房地产社区建设成就奖”;12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房地产峰会上,华宇集团总裁赵洪新应邀出席,并就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建设模式及成果进行主旨演讲。短短半年内,华宇全龄化宜居社区立足四平,吸引了全国对于幸福的关注目光,充分证明,这种“四平式幸福”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标杆和向往。
面向未来,华宇集团董事长赵洪新如是说:“华宇集团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基于行业创新、城市繁荣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发展多大、多强我没有什么要求,但我们一定要把我们对于幸福汇全龄化宜居社区的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幸福人生、幸福家庭、幸福社区、幸福社会的目标。我们过去、现在、将来所做的一切都在为此而努力。”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篇6
一、多项惠民行动和措施改善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把民生幸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增强群众幸福感放在首位,确立了“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基本解决住房问题、社会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多年积累的群体性突出矛盾基本解决”的“四大民生指标”。“四大民生指标”代表哈尔滨进入了民生福祉的新境界,多项着力创新改善民生幸福的制度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2—2013)》 “中国幸福城市”榜单上,哈尔滨居民幸福感排在全国104个城市的第三位。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组织的2012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幸福度为90.3%,比2011和2010年度调查结果高4.1和4.8个百分点。冰城幸福指数攀上历史新高。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哈尔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500元和11443元,增长12.3%和19.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哈尔滨市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8.3万人,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哈尔滨市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和11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11亿元。
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2012年,累计拆除违建1万余处、371万平方米。2012年,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房3.9万套,竣工51557套,为1.6万户群众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补贴,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目标。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哈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新增绿地250公顷,完成造林13.7万亩,“三沟”结束了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松花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下降3.7%。
社会秩序更加稳定。2012年,我市大安全社会治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最低,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88.9%的群众表示平安创建活动给本地的社会安全带来改善。
二、健全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我们也必须要看到,由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仍然较多。改善民生仍是我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健全保障改善民生长效机制,逐步化解民生难题。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民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与民生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准确把握国家、省政策导向,在教育、社保、科技、文化、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民生导向。哈尔滨实现跨越发展、城市发展新目标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必须将全市人民的整体意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哈尔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追求和重中之重,把发展的目标取向始终放在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上。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规范职工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工资指导线调控力度,完善操作办法。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倡导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是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的有效路径。积极扩大就业,鼓励多渠道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改善创业环境。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稳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完善基金筹措和管理制度,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
快乐学习,幸福交流,跨越发展 篇7
学习是润泽人一生的活动, 学习多精彩, 生活就会多精彩。我有幸参加了在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举行的湖南省首届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 为期十天的脱产培训为湖南省工作在一线的书法教师提供了一个热切渴望的学习、交流平台, 这是湖南省书法教育史上一次难得的盛典。它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种子播撒到了湖湘大地的各个角落。
感谢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为我们的书法教师培训精心策划, 感谢李再湘教授充满智慧的引领, 感谢郑卫主任、陈娅老师、小熊老师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感谢金海小学为我们提供的周到服务。精彩的课堂、丰富的业余生活、组织的温暖, 唤醒了每一位学员强烈的求知欲望。书法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此开始萌芽。高效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至于学员们到了结业都舍不得离开, 大家纷纷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领导重视, 隆重开班
培训班的开班典礼在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出席开班仪式的领导有: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廖湘生, 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书记贾腊生和副主任胡惠明、李再湘, 湖南省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朝阳、副主席龚晓秋, 宁乡县教育局副局长潘晓红等领导和专家, 现场参会的还有来自湖南省各县市的60名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和来自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书法课程对中小学生教育功能的挖掘与研究》的45所课题实验学校的100余名教师代表。开班仪式和湖南省第二届书法教育研讨会同步进行, 实行了“互相交流, 同步并进, 资源共享”的现代管理理念, 可见活动设计者匠心独具的思维和超前的现代意识。开班典礼由胡惠明副主任主持。领导、专家做了重要讲话, 对书法班的学员提出了殷切希望。贾腊生书记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为传承中华文化, 让书法教学进课堂, 让我们“一定要成为区域内书法骨干教师, 一定要成为区域内的学科带头人”;李再湘主任提出“更新理念”, 对如何推广书法教育和书法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廖湘生副厅长指出“书法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字, 它更是传承中华的一个宝典, 一个财富, 更重要的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需要。”他勉励大家在提升自身书法教育素养的同时, 要立志“为书法艺术传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还强调指出:“各地方要搞好书法教育, 要加强书法教师培训的力度, 培养合格的教师来承担书法教育教学任务。”各校要以书法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积极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 逐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齐四维校长详细介绍了金海实验小学的成功经验。整个开班典礼在和谐、隆重的气氛中进行, 大家深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为树立典型, 弘扬先进, 开班典礼上, 贾腊生书记和湖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协会主席范秋明校长分别授予金海实验小学“全国书法艺术实验学校”和“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培养基地”的匾牌。
正如李再湘副主任在这次讲话中即兴之作一样:“教苑精英聚玉潭, 率先抢道办书班。莫道教培少效益, 书坛论道不思还。”培训学员认真聆听了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和指示, 受益匪浅, 信心倍增。大家表示一定要珍惜这十天的学习机会, 不断更新理念, 学习技能, 提高素养, 到各地方后将勤奋工作、认真钻研, 积极推动书法教育, 辐射和引领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
二、设计科学, 高效培训
开班第一天, 以书法课题研究带动的方式就举办了湖南省第二届书法教育研讨会。先后有金海实验小学齐四维校长、常德育英小学罗玲校长、长沙市雨花区车站南路小学杨马玲校长分别代表学校做了书法课题研究的实施经验汇报。佳佳主任代表《书法课程对中小学生教育功能的挖掘与研究》总课题办公室回顾了四年多来书法课题研究所走过的幸福的旅程。成功的实践经验让大家心灵受到莫大的震撼。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金海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并观摩了两节书法教学示范课, 直观感受了金海实验小学实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杨赛老师的书法课中, 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专业化的书法课堂。就像李再湘教授说的“一流的老师教的是文化”, 杨老师从书法家的故事导入, 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紧接的课堂教学中, 环环紧扣, 有条不紊。最实用的是语文教师陈舒上的第二堂书法常态课。因为, 这节常态书法课在当今学校书法教育的推广中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和可借鉴性, 同时金海的经验告诉我们, 书法教师完全可以由语文老师兼任, 正如李再湘教授在点评中所说的“要发挥书法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 同时兼任书法教学的教师在自己还不够专业时, 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 这既是金海的经验, 同时也是当今书法教育的权宜之计与实施推进策略”。
在朱小林老师的报告中, 我们学习了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文件和书法教育的课程标准;从书法大家何满宗主席身上, 我领悟到一个成功的书法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尚的操守德行, 娴熟的技能技巧;在李再湘教授的讲座里, 我了解到书法教学具有审美怡情、培智健体、塑形养德、爱国传承、明智致远的教育功能, 初步学到了如何推广实施书法课题实验学校的一些方法, 而且学会如何更新理念, 大规模的策划书法教育活动的策略与技巧;在龚晓秋老师的讲座中, 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临帖与创作的专业知识;夏时老师对书法美学、文化与哲学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在王建湘教授的讲座里, 我体会到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四十分钟里, 去学会创新, 去思考;在谢建明老师的讲座里, 我学习到许多成功的经验, 领悟到许多书法的真谛, 感受到许多书法的乐趣;熊瑛老师在讲座里, 详细介绍了书法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她那幸福的书法人生。与这些专家直接交流, 大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感慨。我每次与各位专家进行交流、求教时, 往往被专家们耐心的、平易近人的态度所感动。“书品如人品”, 我想他们的为人就像他们的书法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家的风范。他们的话语激励着我, 让我在学到一些专业知识的同时, 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鞭策着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互动交流, 不断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从大师身上学到知识以外, 我们还总是在一起交流、探讨, 从学员们身上, 我学到很多有用的经验, 交换了许多意见和见解, 探讨了许多课堂教学的疑问, 得到了一些破解疑难的方法。在与学员们的交流中, 我是快乐、幸福的。在快乐中, 我设计策划了一系列健康向上、饶有趣味的活动, 为班上创作了班歌——《书法之歌》;在幸福中, 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书法教育方面的知识, 拓宽了知识的视野。在专家演示和笔会活动中, 大家更是大展才情, 挥毫泼墨, 一幅幅书法作品跃然纸上。我在学员们的作品旁驻足观望, 流连忘返。看着学员们创作的场面, 我意识到自己基本技能的差距, 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交流中, 我结交了很多书法朋友, 我需要继续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同时我也会牢记李再湘教授的教诲:“写字是小事情, 教育是大事业, 小事情中包含着大事业, 大事业需要通过小事情来实现。历史在快速前行, 也对传统的写字教学和书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国人都有义务认真写字、踏实做人、继承中华传统、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四、匠心独具, 精彩纷呈
湖南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是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设计组织的湖南省“2012年中小学校长、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培训内容有文化理念、书法理论、教学理论、书法技能、书法教育经验等;培训老师有专家、也有在职教师和学员;培训方式有开班仪式、书法研讨会、专家教师讲座、书法家授课、教学观摩课、名家演示课、笔会课、交流课, 大型现场书法展示活动等, 真可谓设计者匠心独具, 形式丰富多彩。特别是开班与结业的形式别开生面, 都设计为书法培训班与其他书法教育活动合并进行的方式, 达到了珠联璧合、如虎添翼的效果。尤其是2012年9月28日上午在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隆重举办了湖南省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观摩展示活动暨李再湘书法教育工作室挂牌典礼活动。教育界、书法界知名人士、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 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黄超文等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 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全省各地区的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书法课题组的成员、枫树山大桥小学的师生观摩了这次盛况空前的书法教育研讨活动。代表们通过观摩课、教师书法作品、学生书法作品展示等, 充分展示了书法教育的成果。观摩的教师无不为之称赞。这次活动的首席专家湖南省著名书法家、知名教育专家李再湘教授还授予了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李再湘书法教育工作室”的牌匾。工作室还展出了李再湘教授的书法作品六十多幅。书法作品种类繁多, 风格各异。其中有数十米长的《岳阳楼记》、各种条幅、楹联、中堂、斗方、匾额、条屏、扇面、手卷等挂满两个展厅。他的书法作品有的飘逸、有的沉稳、有的雄健、有的苍劲……默默欣赏、心旷神怡、耐人寻味。这次活动, 不仅是一次书法教育成果的展览, 也是一次国粹文化的展示, 更是为将书法教育事业在三湘四水进行传播的推广活动。它就像是一颗颗文化的种子, 将播撒在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校, 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携手奋进, 展望未来
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思想和理念, 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虽然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 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 已经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具有三个特点:科学性与亲和性兼备、全面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2008年9月19日,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 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 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 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 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 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论指南, 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 从实现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物质基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 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系统。将发展列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并对发展的内涵作出严密的界定, 就意味着实现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从而保证民生幸福能够获得不竭的源泉。这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基本前提,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价值取向与民生幸福的要求是一致的,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各方面都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也就意味着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可靠的保证。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 而且要重视发展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 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 而且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从而为民生幸福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就能使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局部, 提高科学筹划、兼顾各方的领导艺术, 增强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的能力, 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能够从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国内和国外诸因素的和谐协调方面为民生幸福提供保障。新的历史时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生工作新思路, 以有限的财力, 实现良好效应, 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 是各级党委政府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关注民生, 已是全党共识。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这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 做好民生工作尤其需要运用新思路来应对各种新挑战。
显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来从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就能够实现在以人为本, 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而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 使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二、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从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 也应该是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更加关注民生, 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也在积累和凸显, 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滞后, 其中主要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 不仅成为影响民生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 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些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当前, 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有利于民生幸福的实现。民生幸福至上, 堪称历史拐点的新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 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 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 干部考核机制也在转变, 最显著的变化在于, 各地制定的新的政绩考核体系, 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看, 民生以及民生的幸福必须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事业 (大文化) 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以目前的中国国情和发展成果, 国家财力不论怎样公平、社会不论怎样正义, 其他任何别的事不干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民生必须量力兼顾,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更要全力推动, 两者都是极端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协调统一的;注重民生促进和谐有利发展, 不顾客观实际和长远根本偏执当前民生、则水有尽源将竭。发展和民生也需要统筹、也需要和谐。
显而易见的是, 现在很多地方, 以往大行其道地“以GDP说话”的传统干部考核体系已被逐渐打破, 加大反映百姓切身利益的居民住房、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指标的考核, 实现百姓幸福指数与GDP的同步提高, 已蔚然成风。
科学发展观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 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 有利于在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 为实现民生幸福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 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把人与社会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崇尚“节约自然资源”、“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 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美丽看作是全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基础。生态文明下的发展, 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 不仅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为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即牺牲环境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还较为严重地存在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现象。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民生幸福, 就必须改变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扩大轻内涵提高的发展模式, 改变当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奢华、铺张的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 使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努力解决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 从而为实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质量生活创造条件。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图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无疑, 这也是一幅充满生态文明气息,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美好图景。
总之, 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从而使民生幸福建立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06.04.23
[2].党的十七大报告 (2007年10月)
[3].《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 (新华社2008年12月5日发布)
[4].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求是, 2009.1.1
幸福发展 篇9
身为校长, 陈兆兴将“发展幸福观”融入办学治校之中, 让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 获得“三赢”的成果, 即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 最终引领师生在体验当下点滴的发展和进步中追求幸福。
一、理念——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人生
陈兆兴用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诠释教师的职业追求,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引教师的专业化途径, 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生存、享受、发展”的理论剖析教师的职业状态……以这些理论为依托, 陈兆兴提出“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人生”的办学理念, 倡导“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每位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 让各位家长收获成功的喜悦”的教育理想。如此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 陈兆兴不愧为一位“思想型”校长, 并在区域内享有盛誉。近年来, 陈兆兴多次受邀做区域性专家讲座或教育教学现场会专题汇报, 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 陈兆兴的区域影响力不仅有理论的支撑, 更有实绩的证明。四十一中的生源属于广州市第五组生源, 虽然入学起点不高, 但经过学校三年的精心培养, 本科以上上线率连续两年获广州市第五生源组的第一名, 且超越第四生源组的平均水平。2013年, 四十一中高考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93人, 占年级高考人数的51.3%, 超出市预测指标95人, 既以196.5%的达标度完成广州市预测指标, 又以14 2%的达标度完成重点本科指标;大专A线以上348人, 占年级高考人数的93.8%, 以137.8%的达标度完成广州市专A预测指标。总之, 全年级有99.5%的学子考上大学。这“低进高出”的漂亮成绩说明“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人生”的办学理念已在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中熠熠生辉。
二、教师——在思想上引领、技术上提升
“发展”是四十一中的一个关键词, 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的发展中, 首先是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陈兆兴认为, 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引领、技术的提升。学校通过引导、培训和检验等手段, 既能使教师更新理念, 又能令教师提升技术, 还能呈现“爱学生、肯负责、会教书、有成绩”的优秀教师特质, 最终体现实际的教育教学成果。
1.进步即优秀:一位沉迷网络的教师的改变
在四十一中, 每位教师都不会被轻易放弃。在陈兆兴眼里,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2011年, 四十一中的一位化学教师引起陈兆兴的特别关注。他年纪轻轻, 却拖沓懒散, 作息不规律。原来, 他沉迷网络游戏, 根本无心备课, 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通过和他悉心交流, 陈兆兴认为, 他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但未找到职业幸福感, 对人生缺少规划, 因此, 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并促使他有意识地自我发展, 以督促他努力追寻和深深体验职业的幸福感, 最终规律地生活, 专心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这名化学教师真的有所转变。他与另外两名化学教师一起创造了四十一中化学科中考成绩雄踞公办学校全区第一的好成绩, 又身兼两个初三毕业班和两个高一班的化学教学, 还积极申请担任班主任一职, 显露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陈兆兴认为, 对于教师, 学校既要尊重、理解和引导, 又要提倡适当的竞争, 以造就优秀教师。其实, 每个进步的教师都是优秀教师, 如果能激发教师在体验当下点滴的发展和进步中追求幸福, 那么整个教师群体的精神面貌便会焕然一新, 学校教师的发展将提升到崭新高度。
2.“三级五维”式校本培训促专业成长
基于四十一中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 学校将青年教师作为主要培养对象。
目前, 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以“三级五维”式校本培训模式展开, 分别对“新入职教师”“工作不满5年教师”和“工作5—10年的教师”这三个不同级别的教师分别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将面上培训、微型培训、对点培训、横向联系的非系统性培训以及外出交流考察等五个维度渗透其中。
由于近年来招聘的教师较少, 所以培训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培训, 具体包括两点:一是对入职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实施“沃土工程”, 引导他们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形成个人成长案例;二是对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工程, 通过专题沙龙等活动, 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学习, 以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 最终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例如, 在“沃土工程“中, 四十一中精心安排了校长和副校长的“引领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以及专家指导的“展示课”, 既让青年教师观摩学习, 以领悟有效教学的内涵, 强化学科集体备课, 又让青年教师参与集体磨课, 以挖掘同伴的优点, 认识自己的不足, 不仅主动积累经验, 更追求有效教学。
其实, 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与反思不仅是学校最普通、最常规的教研形式, 更是校本培训最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只有在各种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中, 教师才能真正参与, 真正有发言权。例如, 在各类微型训练活动中, 让培养对象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以促进自我提升、总结和反思。
为了完整记录培养对象的成长轨迹, 呈现过程性评价的结果, 四十一中为每个培养对象建立“成长档案”, 搜集记载培养对象的教学计划、教育学案、工作总结、代表作品及公开课等, 以指导教师形成对自我实践、反思和提升过程的记录与分析, 从而主动积累经验, 最终达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考“大备战”成就业务骨干
四十一中在生源不佳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 坚持“学案教学”, 即所有教学资料在投放课堂之前必须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并编成学案。教师上课之前要认真研究, 以了解学情;下课后要回收, 以检查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效果。另外, 教师要在每周周末利用学案帮助学生进行错题分类、整理和重做。
在各个重要阶段的备考伊始, 学校副校长亲自上阵, 召集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和理综五大高考学科的任课教师集体备课, 以听取各位任课教师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小结和下一阶段学习的计划, 旨在及时肯定和纠正, 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鼓励教师, 使其充满信心。
每个备课组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 制定正确、适当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教学质量目标, 整体驾驭、深层把握教学内容, 剪裁重组, 抓好重点和难点,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例如, 高三各备课组每周例行集体备课, 大型考试 (以下简称“大考”) 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科备课组内的反思和总结。每次大考结束后, 级组都会尽快做好成绩的统计和分析, 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备课组。由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分析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 规划下一阶段须重点训练的内容。二是级组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年级在每次大考结束后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质量分析会, 通过校间的横向比较和历次考试的纵向比较, 既让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备课质量, 又利用分析会让学科间的任课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三是班级方面的反思和总结。以班主任为核心, 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相关会议, 并针对本班现状, 制定临界生名单, 帮助其适当减少相关科目的作业, 以减轻课业负担。
这样, 在激烈的“高考攻坚战”中, 四十一中不仅在“讲练结合, 打好基础, 渗透方法, 提高能力”的教学策略上摸索出成熟的手段和方法, 更培养出众多组织和协调能力较强, 且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
三、学生——主张人文关怀, 倡导个性发展
陈兆兴认为, 基础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不是所有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的平均发展, 而是基础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的公平在于:使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所以, 陈兆兴希望四十一中的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并努力做到:阳光自信, 习惯良好, 勇于担当, 善于合作, 富有个性, 身心健康。
⒈“校长来信”传递教育情怀
陈兆兴喜欢给学生写信。在他的电脑里设有“写信软件”, 其中包括所有学生的姓名和一个自动生成的注解, 注解的主要内容是: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了多少。为了使“校长来信”更具针对性, 陈兆兴为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版本的信, 由班主任在家长会时交给家长, 再由家长转交给学生。
“校长来信”通常出现在两个重要时刻。一是初三和高三毕业班毕业考试结束后的家长会上, 陈兆兴会写信向学生表示祝贺。二是初一新生入学时, 陈兆兴要求每位学生给他写一封信, 再根据来信内容悉数回信。为此, 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版本的复信内容。
陈兆兴认为, 校长给学生写信是调动学生自我发展内驱力的一种方式, 可以激励学生进步。毕竟, 死板的说教毫无用处, 因此, 学校要引领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励志活动唤醒潜在动力
人的成长需要机会和动力, 因此, 励志教育被四十一中视为唤醒学生潜在动力的“法宝”。
学校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通过成人宣誓和无偿献血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各班通过班歌、班旗, 团结和激励学生……一次次励志活动让学生越战越勇。例如, 高三毕业班的励志活动开展得热血澎湃。教室的“心愿树”上挂满了学生写下的高考理想, 墙壁上贴满了学生自创的励志标语。学校借助18岁成人仪式和百日誓师大会, 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理想教育, 并送上深深的祝福。又如, 高三毕业班择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举行主题班会。高三 (5) 班的一模成绩不理想, 于是, 据此召开主题班会, 由学生自主策划,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主题班会上有两个重点:一是播放科任教师的采访录像, 表达他们对学生的鼓励;二是校长意外现身, 呼吁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发奋图强, 以投入新一轮的学习。经历了实战总结和精神鼓励之后, 全班学生再度斗志满满。
3.STSE特色课程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天人合一, 和谐相生”的S T S E (S T S 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 nolog 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 特色课程是四十一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 在国际教育趋势的引领下, 四十一中以和谐课程文化为核心, 以实现“天” (自然学科) 与“人” (人文学科) 的和谐、师生间“人际”的教学和谐、各学科间的和谐以及学科自身必修与选修的和谐为目的, 系统、全面地构建S T S E特色课程, 并付诸实施。陈兆兴认为, ST SE特色课程将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这既与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谋而合, 又在众多的选修分支课程中充分延伸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课堂教学中, S T S E特色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综合及拓展, 也就是既要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 发展他们的人文素养, 又要在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用科学知识解释历史文明成果, 以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发展。总之, S T S E特色课程具有三个意义:一是从内容上探索理科课程怎样从纯科学的框架上解脱出来, 二是从方法上更多地锻炼参与、交流、合作、适应、决策以及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三是从策略上总结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一句话, ST SE特色课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加完善。
四十一中围绕S T S E理念已开发出一系列校本教材。例如:天文科技校本教材系列丛书《星空奥秘》《星空探秘》《天文科技DIY》和《学科中的ST SE》, 语文校本教材《天人合一, 和谐相生》, 生物校本教材《为人类寻找第二个地球》等。归根结底,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 将S T SE特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教育, 即安顿心灵, 抚育精神, 提升情怀, 守护灵魂。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四十一中在“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人生”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走得审慎、笃定。在陈兆兴看来, 即便是在社会转型期, 身为校长也要静下心来, 将办学理念贯彻到底, 让教育理想一脉相承, 最终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追求幸福, 教育的实践创造幸福, 教育的过程充满幸福, 教育的质量成就幸福”。
幸福发展 篇10
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专业发展”, 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
教师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关注的是一种外部的影响——教师职业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新视野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女性主义教育学”[2],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教育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新的教师发展观。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关于“非师范人格”的探讨[3], 认为现在对于教师形象的“师范人格”设计并不能应对教师职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 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 以及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 定义为教学效能感。[4]它的实质是一种教师信念或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学效能感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饱含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信念的。[5]
杨启亮教授认为,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心体验, 教师的幸福体验, 是从工作中感到一种成就感、生命的价值和内心的愉悦。
二、教师幸福体验的获得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1989年, 斯德菲在吸收了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从中可以发现,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 有低潮期。如果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给予教师适当的协助, 就可能会挖掘出教师最大的潜力。
1. 幸福的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意识、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对教师个体过去专业发展的思考、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待。教师专业发展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给予外部影响的关注、支持, 帮助教师的成长。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据教师个人的生活史给予因人而异的帮助, 这样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 外部影响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幸福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创造。
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 使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 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6]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教师的发展成长是在教师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循环互动的发展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以使其更好地行动。它带有更多主动探索的成分, 是教师把生活的“个人的”方面与“专业的”方面融合为一体。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可以说, 教师专业化推动着反思型教师运动的产生。
教育叙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 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自己没有改进、留下遗憾,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师的工作成为主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认同感、成就感、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体验。
2. 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双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劳动,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我们的教师需要关怀,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传统意义上教师职业被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内涵, 更多强调教师的责任、付出、奉献, 而对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却较少给予关注, 使得教师专业带有了些许的悲怆。“压抑个性, 默默无闻地承受自我异化, 可能使教育成为一项让人同情, 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尚’职业”。[7]“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无私奉献, 带病工作昏倒在讲台上”不是新时代的教师的形象。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本身。多种教师角色和多种角色期望同时作用于教师, 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这就需要教师的角色协调。如果将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专业自我。那么它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职业。
3. 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幸福的内心感受
师生之间是互动的, 是情感的交流, 在相互关系中感到轻松、自在、幸福。在幸福的教育中, 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师生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师生双方在教育幸福的创造和享受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怎样看待师生关系,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主体, 需要教育。为学生而活“无私”的教师和把教育只当成自己的实践的教师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才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直接受到教师个人经验、情绪、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同时, 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当教师把教育看做是生活本身的时候, 在工作中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
4.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发展, 需要学校创设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在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中, 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集体反思等方式,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教师发展学校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的发展才有意义, 才是真正的发展。
5.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需要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说“故事”, 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教学实践, 说出他们的一些体会与困惑。[8]说课, 创造一种和谐民主, 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享成功的经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骨干教师培养新手教师:专业引领, 听课观摩、评课, 是对他人的经验移植和整合。相互合作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身份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
6.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遭遇、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如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应该把培训经费划拨到具体的教师, 专款专用, 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各取所需, 自己选择、联系培训学校, 这样做同时也使“教师带薪休假进修制度”得以实施。
另外, 中小学有组织地实施包括由骨干教师传帮带进行指导的计划同时, 对骨干教师的工作应实施褒奖制度。
7. 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反省能力、自我分析、自我提高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人们普遍认为, 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管理的特殊性。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种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他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评——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 是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 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始终。
教师应该将自我角色定位在“潜在的学习者角色”。我们注重教师“自评”的结果, 但也不应忽视了“他评”, 应客观的最终将其“内化”。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 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 这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的过程。这样教师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 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生活观,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个性化的角色行为, 体现出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注释
1[1]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 2003 (1) .
2[2]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1) .
3[3]程红艳.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5) .
4[4][5]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
5[6]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3) .
6[7]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 2000 (5) .
科学育人求完美 和谐发展谋幸福 篇11
学校位于石家庄中心地带,毗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日报社,学术氛围浓厚,交通便利。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体育馆、学生食堂错落有致。学校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校园管理规范化学校”的光荣称号,被誉为“石家庄市最干净的学校”之一,是河北省省会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之一。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育人,和谐发展,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的办学思想,以“高质量,有特色,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一线教师18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96人。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模范教师、河北省模范班主任、河北省“三育人”标兵、石家庄市市管拔尖人才等优秀人才,70%的教师受过国家、省、市级表彰。
(一)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同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要求教师利用现有教材和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既教书又育人。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建设,如2009年教师节,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我为学生做件事”的活动,2010年教师节,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成了你”活动,很好地融洽了师生关系。
(二)专业发展
学校要发展,教师思想理念专业水平提升是基础。学校坚持把“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2010年4月12日,学校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省会首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借高校的专业教育优势,提升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自我进修、专家引领、校本研修等形式拓展视野,转变观念,从而增强教师的事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使教师的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持续发展化,从而使教师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动力,加速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教学特色
(一)教学观的转变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每一个学生都能塑造,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同时他们又有差异性,有个性,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认知、感悟、体会、思考,要引导学生求知、思维、总结、体验。因此学校尝试改变教学观:变注入式为发动式,即老师导,学生演;变接受式为自选式,即学生需要什么,老师讲什么;变纯知识型为能力、情感型,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变排排坐为团团坐
学校在新课改年级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学生的座位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这样坐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
教师和每位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情更加方便,个别辅导更加到位。更大程度上促使了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走下了讲台,走到了学生的中间,将大量的讲解变为更多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真的活跃起来了,将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第二、变教学为学教
“学案”的使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进度,实现了教学同步,教学互补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模式。教师认真研讨学案设计思路、学生认知前提,从教材的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分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课堂用题精益求精、举一反三,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主动学习。
第三、变一言堂为众言堂
采取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后,教师每节课讲授不超过15分钟,将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四、变单一书本知识的学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学科时空”。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趣味浓厚的活动:语文朗诵比赛、数学知识竞赛、化学应用试验、物理水火箭发射、遥控飞机、政治模拟联和国、英语校园剧等,掀起全校教师与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热潮。这些活动旨在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实践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今后开展适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校本选修课提供基础保证和施展平台。
第五、体育课变配餐制为自助式
学校根据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以体育课为突破口率先改革:新课改年级改变过去单班固定教学内容授课模式,以4-5个班为一个整体,开设足球、篮球、乒乓球三项选修,学校调控,合理安排课时,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教师分项教学。学生每学年选一项,下一学年改选其他项目,保证了学生高中三年身体锻炼的同时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成为其一生的健身方式。
三、德育特色
(一)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全员教育框架
学校坚持德育首位,倡导全员育人。2010年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充分整合德育资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我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每位教师都是导师,每个学生都受关爱。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严抓细管,重在养成
学生要想做人成功、学业有成,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在学生管理上本着“严格日常行为习惯,注重个性发展空间”的理念进行德育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既有每日常规严格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又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设计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绿地文化”、“井盖文化”等活动,评选“校园之星”激发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舆论导向作用,定期更换板报、橱窗和电子屏幕,营造了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校园环境,起到了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境界的作用。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品德,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在2009年冬季那场50年未遇的暴雪中,被媒体赞誉为“车坚守”的典型,就是学校高三年级的尹宇炜和牛君慧两位同学,她们也因此被省会文明办评为“省会文明标兵”,还被评为“2009年省会十大新闻人物”,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采访。
(三)感恩教育,已成特色
十五中是全国中华传统美德示范学校,感恩系列教育已成为德育特色。学校根据各年级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一年中教育的时间特点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高一年级以立志、感恩、自律教育为主题,开展新生军训、感恩母亲的携带体验、赴生存岛的拓展活动。高二年级以修身、善思、自强为主题,开展感念父恩活动、责任义务演讲大赛、体育联赛等活动。高三年级以谢师、责任、报国为主题,开展计算“为我成长家庭开销有几何?”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同学们参与其中,自己探索,自主体验,自我升华,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把德育工作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有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学生社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四)法制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进一步普及法制常识,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广泛开展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校外结合、辐射社会、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
四、办学特色
(一)山区班为了使山区的优秀学生能够在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后顾无忧地愉快学习,学校面向山区招收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生活困难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在校学习三年间,学校免收所有费用,并每月发放适当的生活补助。2009年第一届“山区班”学生毕业,本科率达到100%。
(二)飞行员班2007年经空军招收飞行员工作局北京选拔中心、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批准在我校建立了河北省唯一的“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预备班”。预备班学生在完成全部高中课程的同时,通过有计划地进行预备性培养和训练,为空军航空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和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输送人才。至今学校为国家输送飞行员50余名,在河北省中学位列第一。
(三)体育特长学校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员培训基地”,学校男子排球队组建于1980年9月,女子排球队组建于1996年。自组建以来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得骄人成绩。2005年7月,女子排球代表队参加了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美国全球青少年挑战赛”,获银牌组冠军。2009年4月,代表中国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第27届国际青少年排球邀请赛。在参加比赛的3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支代表队中表现突出,力挫群雄,获得第九名的好成绩,并获最佳团队的称号。
(四)合作办学学校与美国、加拿大等学校联合办学,招收英语加强生。学生除完成所有的高中课程外,每周有英语加强课,由外教授课,强化英语口语。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卡尼分校、英国的EMMANUEL COLLEGE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
简述西方幸福论的发展历程 篇12
西方的幸福论, 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来看, 一般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的幸福论。他这个阶段的幸福论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明显的、朴素的自然主义的特征, 即把幸福问题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物质利益联系起来, 把幸福归结为某一种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行为方式。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 第一个对“幸福”范畴进行理论探讨, 开创“幸福伦理学”先河的, 是古代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梭伦, 他从重视物质生活的原则出发, 指出:谁“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 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 然后又安乐的死去”, 谁才能“戴上幸福的头衔”。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的自然主义幸福论的代表人物的德谟克利特, 他强调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自然本性的需要, 幸福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幸福既有物质生活的享受, 又有精神领域欲望的满足。他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说明幸福问题, 奠定了西方自然幸福论的基础。另一类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后期斯多葛派和怀疑主义者等。如柏拉图认为“吃喝等等肉欲的快乐, 好像本中的负担”、“任何快乐都是没有必要的”;塞涅卡说:“没有任何情欲, 没有任何精神恐惧的人叫做幸福的人”, “最高的幸福在于精神上的无动于衷”等等, 他们一般都否认幸福来自于现实生活, 把幸福看成是同人们的物质利益、经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的精神实体。古希腊罗马时期朴素的自然主义幸福论, 是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的幸福论。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超自然主义的幸福论。宗教神学家们发展了柏拉图在理念中追求幸福的思想, 宣扬后期斯多葛派片面强调“理性”幸福的思想, 完全割裂了现实生活同幸福的关系。他们把人的幸福和与幸福有关的一切问题, 往往都拿到“上帝”和“天国”中去解释, 所有的基督教伦理学都根据《圣经》经典, 把顺从、忍耐、禁欲看成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认为尘世生活中没有任何幸福而言, 只有心甘情愿地忍受苦难, 虔诚地向上帝赎罪, 死后方能进去“天堂”享受幸福。公元2世纪到5世纪, 出现了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教父学”。这种神学理论主张的是以尘世的禁欲来换取彼岸世界的幸福。教父派的著名代表奥古斯丁认为, 尘世生活是罪孽深重的和暂时的, 永恒的和极乐的世界在“彼岸”。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是最大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他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幸福在于爱上帝”、“幸福存在于来世”的思想, 向人们大声疾呼:“人是幸福, 绝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万事万物的最后目的是上帝”, 而“快乐阻碍了人接近上帝”, 所以, 必须鄙视物质生活、拒绝肉体的快乐。宗教神学家们对尘世物质生活的贬斥, 压抑了人的本性, 粗暴野蛮的剥夺了人类追求幸福的权利, 但反过来也促进了对幸福论在精神方面的讨论, 这是宗教神学家门所没有料到的。
第三阶段是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幸福论。这个时期的幸福论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的思想内容, 既有着自然主义的思想, 又有着超自然主义的精神内容,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两者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从14世纪开始, 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家们开始觉醒, 他们打出唯物主义的“人权”的旗帜, 向宗教神学及其唯心主义幸福论展开了坚决斗争。他们指出:幸福不在“天国”而在人间;不在上帝, 而在自己;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个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费尔巴哈更是直接了当地指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这种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在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的斗争中,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资产阶级思想家们, 大都是庸俗唯物主义者, 他们在抨击“精神幸福主宰一切”、“精神幸福高于一切”的同时, 又把自然主义的幸福论推向极端;绝对夸大了物质生活幸福的作用, 认为“物质幸福高于一切”, 从而忽视了精神生活幸福。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幸福论实际上是“把丑与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穷凶极欲的本性, 在这种庸俗唯物主义指导下,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 也有人把超自然主义的幸福论推向极端, 宣扬空、虚、无为幸福。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 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关于幸福的学活尽管形形色色, 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 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 肉体额需要即为罪恶, 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为享乐主义, 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 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论是西方幸福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幸福论思想的精华, 把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暂时幸福和长远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内容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的、完备的无产阶级幸福观。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 在现实生活世界建立起来的幸福观, 既克服了在自然界中单的物质感官享受, 又克服了宗教神学中人类幸福手上帝的束缚。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商务印书馆, 1964年。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幸福发展】推荐阅读:
员工幸福企业发展06-03
促进教师幸福发展08-22
感受专业发展的幸福09-13
童年幸福与儿童发展10-16
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10-19
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幸福校园07-26
松溪:推动跨越发展 全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10-07
分享幸福更幸福06-17
幸福工作幸福成长07-09
幸福企业幸福员工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