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

2024-07-29

幸福家园(精选11篇)

幸福家园 篇1

幸福是什么?这既是一个诗意的话题, 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让一千个人来回答, 就会有一千种答案。那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眼里, 幸福是什么呢?幸福也许就是可以有个遮风挡雨的家, 也许就是可以抱着父母的腿撒撒娇, 也许就是可以告别咸菜吃上一顿营养餐……多么朴实、简单的愿望, 却又是多么奢侈的想法!“父母在远方, 身边无爹娘, 读书无人管, 心里闷得慌, 安全无保障, 生活没希望。”这一句顺口溜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困窘现状, 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幸福缺失的无奈。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 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担当起留守儿童幸福守护者的角色, 积极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能为留守儿童“遮风挡雨”的幸福家园。

一、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一) 开办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夜间管理的空缺, 白天在学校有教师的管理, 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当下午放学离开学校, 离开教师管教的范围时, 就是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 因此开办寄宿制学校, 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管理,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有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2、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

儿童提供就学保障, 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实行寄宿制办学, 可以不断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二)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1、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在校情况、父母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家访记录、关爱记录等;建立代理家长制度, 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白。代理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爱心人士组成, 学校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培训;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 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 经常与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让学生在学校也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2、建立齐全的功能室。

在留守儿童之家里开设阅览室, 舞蹈练功室, 体育活动室等,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活动, 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开设亲情聊天室, 利用电话和QQ聊天, 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桥梁,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帮助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3、建立春苗营养厨房。

通过营养厨房改变留守儿童的就餐环境和饭菜质量, 让留守儿童“告别咸菜吃上营养餐”的幸福梦想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二、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幸福守护者

教师要积极转换传统角色,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 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1、用爱浇灌。爱是教育的基石。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和督促, 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 教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 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上去关心、去照顾, 让他们得到爱的浇灌, 感受到家的温暖。如天气凉了, 提醒他们多穿衣;病了, 督促其按时吃药;违纪了, 多和他面对面聊聊等。同时应利用一些特定时间, 如各种节日、留守儿童生日等, 举行一些有创意的活动, 让留守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大家庭的爱。

2、用心沟通。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异常, 而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摧残留守儿童的“重磅炸弹”, 因此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如设立“情感俱乐部”, 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做学生烦恼的倾听者, 为学生打开“心结”,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情感寄托的空缺, 排解留守儿童心中的疑虑、自卑、愤恨、焦躁, 让濒临残缺的心灵驶入“幸福港湾”。

3、以诚相待。教师要扮演好“严父慈母”和朋友的角色, 平等对待留守儿童, 真心诚意地指出他们的不足, 肯定他们的优点。在处理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时, 要不急不火、不粗暴,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 以父母般的宽容和朋友的理解进行及时地了解, 给予他们荒芜的心灵以帮助。

4、以理导行。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 继续发展很可能变成“问题学生”。在教育前, 教师要先摸清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 通过班干部会、个别谈话、学生代表交流等形式,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利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充足的理由使学生信服, 从而让留守儿童回归到正确的行为道路上。

作为当代中国特殊社会群体的留守儿童, 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并且数量会越来越庞大。为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爱心、诚心、耐心去帮助他们,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做留守儿童的幸福守护者, 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让留守儿童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幸福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

[2]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人口学刊》2006, (3) .

幸福家园 篇2

——文艺演出进家门,百姓欢庆过个年 张文【实习】 彭婧报道

【同期声】美丽广元 幸福家园,我现在是在迎新年送文化到基层的演出现场。新年将至,广元市宣传部、文联,也将新年的祝福送到了青川县黄坪乡,为当地的老百姓带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正文】1月15日,我市宣传部联合市文联文艺演出团到青川县黄平乡开展文艺汇演,给当地百姓带去给新春的祝福。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文艺演出拉开了序幕。

【正文】据了解,此次文化下乡活动共有12个节目,涵盖传统戏曲、歌曲、舞蹈、等多种类型。其中由退休的老干部组成的老妈妈艺术团表演的舞蹈《老妈妈》赢得了在场村民的热烈掌声。

【同期声】老妈妈跳舞

【正文】川剧《拜新年》,脱口秀《方言趣谈》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同期声】黄坪乡老百姓:这个演出非常丰富,节目比较精彩。形式多样,有器乐演奏、有舞蹈、然后也有一些戏剧、小品等等的,我觉得这样的演出非常好,丰富了我们黄平人们的业余生活,作为我们黄平老百姓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时间看到这样的演出。

除了一批内容健康、生活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外,艺术家们还把春联送到了群众手里,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据了解,随着我市三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期1个月活动巡演涉及我市四县三区,为百姓群众带去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让老百姓不仅感受到那份热乎劲,更重要的让群众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篇3

父母的关心、呵护为我提供了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为我编织了爱的成长摇篮,当我犯错时,会严厉批评、指正我;当我获得好成绩时,会为我高兴;当我遇到挫折时,会鼓励我;当我抱怨辅导班、兴趣班太多时,会跟我沟通交流,达成默契协议,让我自己安排课外学习活动。在我们这个溢满浓浓温情、和谐的家庭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

弥漫着浓郁书香的校园、孜孜不倦育人的老师和团结友善的同学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本着细腻溫柔的心思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讲解,让我们学得特别轻松、特别愉快。我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患难齐分享同进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我吸取了知识的养分,怀着美好的梦想,发芽、开花、结果……

近些年,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农家搬进了小楼,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满意的赞叹,也让我切实闻到了丝丝幸福、美好的气息。社区居民自治,促进社区和谐;暨阳湖畔乐曲悠扬、舞步和谐;生态园中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古韵与今风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感觉,就像三月的春风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温暖,带着期待,带着享受。

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在我的心中就是这种能够感知的幸福、美好、温馨与和谐。

【教师评点】

小作者按照“总分”的结构清晰地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幸福、和谐的生活,层次清晰,结构鲜明。但小作者如能化抽象为具体,用比喻的修辞描绘自己感知到的幸福、从细微处着眼、把幸福感写得更具体些,文章就更棒了。

苏黎新

幸福家园 篇4

近年来, 辽河油田站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高度, 以党委“五个一”系统工程为统领, 坚持人企价值共创、共融、共享, 全面推进“家”文化建设, 以文化优势创造竞争优势, 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 努力打造发展、和谐、幸福的石油家园。油田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贡献奖以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企业文化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家”文化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涵

辽河油田的发展史, 是以优秀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的历史。四十年来, 几代辽河石油人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传承中国石油“因油立家”的文化传统, 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豪迈气概, 艰苦创业, 拼搏奋进, 在昔日盐碱滩建起了一个美丽富裕的石油家园。共同的建家理想和兴家历程, 凝结了深厚的“油缘、地缘、血缘”关系, 凝聚了坚韧的“油情、友情、亲情”纽带, 成为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心理契合点和精神共鸣。

进入新世纪, 辽河油田经历了两次大的重组和数次人员调整, 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员工队伍和矿区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利益诉求多样, 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形势严峻。面对这些新情况、新挑战, 我们深刻认识到,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和谐与发展需要用先进文化来引领, 员工情感需要用先进文化来凝聚, 员工思想需要用先进文化来统一, 员工行为需要用先进文化来规范, 员工力量需要用先进文化来汇集。因此,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石油特色、辽河特点的“家”文化。

基于这些思考, 我们秉承“企业以人为本, 人以企业为家”的理念, 坚持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 遵循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四统一”原则, 把“家”文化确定为辽河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围绕“我是石油人, 辽河是我家, 我与企业同创业共发展”这一文化主题, 构建了辽河“家”文化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构建人企价值共创的责任共同体, 建设发展之家;构建人企价值共融的情感共同体, 建设和谐之家;构建人企价值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建设幸福之家”的文化愿景, “关爱员工、关心企业、关注社会”的团队精神等基本理念, 探索形成了情感建家聚真情、民主建家保权益、学习建家提素质、制度建家促规范、品牌建家树形象、平安建家创和谐等6个建家途径, 总结凝练了HSE文化、科技文化、廉洁文化、班站文化等9个子文化, 整合提升了“热”文化、“苇海家”文化、“五色”文化等基层特色文化, 并建设了三级三类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其中公司级以上基地37个) 。经过多年推进, 共驻共生情系辽河、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家”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融入辽河石油人的血脉, 成为油田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

“家”文化的具体实践

推进“家”文化建设, 就是致力于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紧密融合与共同提升, 增强文化力, 推动生产力, 做到“软实力, 硬运用”, 努力建设发展之家、和谐之家、幸福之家。

坚持人企价值共创, 积极构建企业与员工的责任共同体, 建设发展之家。科学发展是最鲜明的时代主题, 文化是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我们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理清发展战略。企业的根本是战略, 战略的本质是文化。根据中国石油对辽河油田提出的建设“四个基地”、实现“三大目标”的要求,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油田实际, 明确了坚持持续稳定、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安全清洁、全面和谐“五个发展”;做好勘探增储、二次开发、科技进步、老区稳产、滩海建设“五篇文章”;规模发展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多种经营、矿区服务“五项业务”;建设科技、绿色、和谐大油田的“5553”发展战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科学判断形势, 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作为, 在危中寻机、难中求进, 提出了“五个不动摇”的工作思路, 带领干部员工迎难而上, 把握新机遇, 创造新优势, 实现新发展。目前, 油田各项生产经营业绩指标均达到或超过2009年年初预期, 顺利度过了经济寒冬。

二是大力倡导“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 落实发展责任。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和“站在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建设幸福家”、“坚定信心迎挑战, 共克时艰促发展”等形势任务教育, 以及岗位责任承诺、签订责任状等活动, 员工队伍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转变, “身在辽河骄傲自豪、发展辽河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成为辽河石油人的共同追求。

三是文化创新推动工作创新, 提升发展水平。以“家”文化推动观念的转变和思维的创新, 进一步理清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对策, 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勘探上, 树立“勘探无禁区”的理念, 积极推进精细勘探, 油田资源基础得到巩固。开发上, 树立“开发无止境”的理念, 以保持油气产量稳定为目标, 努力实现从追求规模产量向追求经济产量、效益产量的转变, 稳产基础持续增强。科技上, 树立“科技无极限”的理念, 形成了基岩油藏勘探、蒸汽驱、SAGD、水平井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优势技术。经营管理上, 树立“管理无穷尽”的理念和低成本观念,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加大节约挖潜、降本增效力度, 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延伸发展链条, 队伍遍及10余个国家和国内20个省、市、区。

坚持人企价值共融, 构建企业与员工的情感共同体, 建设和谐之家。辽河“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我们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 大力弘扬“关爱员工、关心企业、关注社会”的团队精神, 充分体现企业、员工和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

一是坚持“四有六要”, 努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以“四有六要” (即有理、有情、有形、有效,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培养人) 为原则, 紧紧抓住“知情、答疑、解难、聚力”四个环节, 形成了关爱员工、服务员工、凝聚员工的长效机制。倡导终生学习、快乐学习的理念, 开展“全员争做知识型员工、万人岗位自学成才”活动, 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目前, 拥有集团公司级专家12名、油田公司级专家58名、厂 (处) 级专家236名, 涌现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裴红、全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束滨霞、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赵奇峰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 努力构建企业与环境的和谐。辽河油田地处世界最大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非常敏感, 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始终坚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大力倡导“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环境理念, 全面实施HSE体系管理,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近年来, 共投入16.4亿元用于安全环保专项治理。油田采油污水回注利用率、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均达100%。油田连年被中国石油评为安全环保先进单位和节能节水型先进企业。公司下属的欢喜岭采油厂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成为中国石油和辽宁省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三是倾情尽责奉献, 努力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造福社会、奉献社会, 国有企业义不容辞。开发建设40年来, 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4亿吨, 生产天然气483亿立方米, 累计上缴税利费1476亿元,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开展贫困地区的扶贫、赈灾和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几年来, 相继为印度洋海啸灾区、阜新矿难、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等捐款, 总额达5000余万元。特别是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中, 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慷慨解囊, 累计捐款1942万元, 充分展示了辽河石油人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

四是注重人文关怀, 努力构建员工内心的和谐。心灵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按照中央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 从2005年开始, 我们在员工中培养了300余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61名国际注册的高级项目管理师和10名E A P项目培训师, 特别是去年启动了世界500强企业普遍应用的E A P项目 (员工帮助计划) ,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心理辅导、开通心理热线和网上平台等活动, 加大心理干预力度, 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和团队工作绩效。截至目前, 已有1.3万多名员工及家属直接受益。EAP成为辽河油田广大员工的“精神福利”, 营造了至诚关爱、暖心顺气的氛围和环境。

坚持人企价值共享, 积极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建设幸福之家。辽河“家”文化把“人企合一、人企共进”作为不懈追求, 通过惠民聚力、帮扶聚情、安宁聚心, 把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名员工、泽被每个家庭, 使员工真切感受到“干在中国石油有幸, 身在辽河油田有福”。

一是惠民聚力, 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牢固树立“民生无小事”思想。在生产一线开展“五小”工程创建, 为基层购置或更换冰箱、洗衣机、消毒柜等设施, 新建基层员工宿舍、食堂3.1万多平方米。实施“温馨家园建设工程”, 矿区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着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目前, 油田矿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配套, 文体设施功能齐全, 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员工家属安居乐业。全油田48个小区被评为省部级以上优秀小区。辽河油田先后获得“全国人居环境奖”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二是帮扶聚情, 认真履行“四个不让”承诺。在员工生活质量与企业发展同步提高的基础上, 从2005年起, 公司党委郑重承诺并全面落实“决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子女上不起学, 决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子女就不了业, 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看不起病, 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着力解决困难群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成立油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健全二级单位帮扶工作站, 形成扶贫帮困十大长效机制, 重点对油田五大弱势群体实施救助。2005年以来, 实施各类帮扶17330余人次, 支出帮扶资金7336多万元。今年,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公司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和部分单位副总师自掏腰包, 为全公司800多户特困家庭送去132万元慰问金和价值40万元的慰问品。公司还统一为每户特困家庭购买一台29寸数字高清彩电。

三是安宁聚心, 积极推进“平安家园”建设。平安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平安是群众幸福的前提。坚持专群结合、警企结合、油地结合, 构筑治安防控网络, 形成了“覆盖全面、反应迅速、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格局, 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和其他要害部位的动态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以人防为基础、物防为辅助、技防为重点, 油田小区视频监控到位率达100%, 推动平安建设由简单人力型向科技智能型转变。严厉打击涉油、涉物资器材等各类犯罪, 为油田的稳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家”文化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近年来“家”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共享,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必须牢记职工群众主体地位, 有效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从中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同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相融共进、助推发展,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将增强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实现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

三是始终坚持秉承传统、创新超越,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高度上继承, 既根植于浓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又适应时代要求, 吸收外来文化营养, 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内容、新内涵。对石油企业来说, 就是要坚持始终高举中国石油一面旗, 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歌。

四是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落地生根,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必须贴近基层、扎根基层, 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员工素质上、体现在效益提升上、体现在管理精益上、体现在形象树立上、体现在社会责任的承担上, 以文化的激荡促进基层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幸福的家园 篇5

我的家园虽然不是“山复水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丽山村,也不是繁华喧闹的热闹都市,但我的家园――油田,在我的心中,是很伟大的。因为它是幸福的,可爱的,它给人一种安居乐业的.感觉。我爱我的家园。

春天,我家门前的几棵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小芽。那嫩绿嫩得太可爱,像是刚出生的小宝宝。我家附近还有一片杉树林。那里的杉树长得十分茂盛,又直又高,远看,就像一个个守卫者在保卫家乡呢!如果你走出小区,就会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油油的麦田。我看到了这一切,使我沉浸在无限遐想之中,想到了丰收的喜悦。

我们这里的油井很多。楼前、楼后、田野里、大路旁、沟崖里,到处都有。这一台台抽油机多像阿凡提骑的小毛驴,头一点一点的。还有那大转轮,像那头小毛驴的尾巴,不停地快乐地转动着。它转动着幸福,转动着美好的未来。抽油机日夜不停地运转,好像在说:“谢谢你们创造了我的生命,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抽出许多的油,为你们造福的!”你看,抽油机的品质多么好啊!再说楼房吧,我们现在住的楼房已经不是过去住的那样了,而是水泥大楼。那一栋楼最多8层,十分高,看上去像一个个高大威武的巨人在顶天立地地站着。我们家属院里的小花园也很美,那里有许多花,真可谓是繁花似锦啊!那里的花各种各样,有桃花,有梨花,还有丁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想吸足上面新鲜空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十分好闻。还有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唱欢乐颂。

我们现在的路,也是那样土大路,羊肠小道,而是一条条长长的、宽宽的、平坦的大道。那大马道上车水马龙,各个汽车,都开得飞快,那样子,好像是有人在跟它抢道似的。还有那街道,现在不再卖那些“土玩艺儿”,而是在卖一些菜、肉、日常用品什么的,应有尽有。你看那几位老人,他们并排走着,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另一只手提着菜,满面春风地向这走来。只见他们都穿着用丝做成的衣服,身材胖胖的,一看就知道,这几位老人的家里肯定富裕了。你再看那边,有一位年轻的阿姨和一位英俊的叔叔,推着一辆精致的婴儿车,里面放着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他们肯定是幸福的一家。

劳动美家园幸福筑农庄 篇6

喜老师大胆创新地开展少先队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伊犁州“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伊宁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级“先进工作者”;获得伊犁州、伊宁市首届少先队辅导员技能技巧大赛一等奖,第四届自治区辅导员技能技巧大赛优秀奖,她所在的伊宁市第八小学也被评为市级德育达标校,市级少先队优秀集体 和自治区优秀少先队集体。

喜金花老师一直活跃在少先队事业中,幸福地沉浸于少先队工作中,享受着与队员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城乡接合部的伊宁市第八小学是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校,但在全市乃至全州都有“大”名气,这是因为在学校里有一片绿意盎然的少先队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庄。

幸福农庄创建5年以来,经历了艰辛创建、辛勤耕耘、幸福收获,使少先队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一、我的农庄我做主,体验自主管理的乐趣

幸福农庄占地650多平方米,外形似一片充满生机的叶片,有着浓浓的农耕文化气息。农庄内有蔬菜园和花卉园,其间以精致的木质篱笆做区域划分,篱笆这一侧繁花朵朵,那一侧蔬菜郁郁葱葱。

为了让队员们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大队部将幸福农庄分成24块劳动种植实践基地,由各中队分别认领属于自己的试验田。领到试验田后,辅导员们将各中队分为拔草小队、施肥小队、浇水小队等,由责任心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队员带队,各小队之间分工协作,同时将种植管理的具体任务落实安排给每一位队员,实行“小小农夫责任制”。

为了让队员们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大队部倡议各中队可以自主选择在试验田里种植的蔬菜和花卉品种,看似开放性的提议背后,却是对队员们关于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区域以及科学管理试验田提出的高要求。为此,队员们搜集整理了各种适合在小农庄种植的蔬菜和花卉的资料,并按照季节和种植条件等因素分类,最终做出了决定。瞧,有些积极性高涨的队员,还根据自己中队种植的蔬菜、花卉种类,策划并精心设计了有着农谚和本中队农庄名的个性“农庄牌”。

实践证明,学校大队部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队员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更做到了站好一个岗位,学习一种本领。

二、我的辅导我来聘,搭设家校合作的平台

刚开始打理农庄时,老师和队员们都是新手,对着自己的农庄不知该如何下手,因此大队部定期召开辅导员培训会,开设劳动种植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提升辅导员的自身实践和工作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着力加强家校沟通,大力挖掘家长资源,成立了“幸福农庄指导员家委会”,为每个中队聘请了一到两名擅长大棚种植的家长,邀请他们定期走进校园为各中队的队员们做种植实践知识的讲座,内容包括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锄草、喷洒农药防止病虫害等一系列种植实践知识。在“幸福农庄指导员家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幸福农庄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家长们全力付出,买种、拉有机肥料,并手把手地教队员们整理土地、分垄、播种、上肥……

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农庄里总有忙碌的身影:浇水、施肥、除草、掐尖、打杈、搭架……队员们在这里洒下了咸咸的汗水,心里却是甜甜的。

三、我的幸福我来晒,感受成长收获的幸福

为了发挥队员们的自主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并记录展示各中队幸福农庄劳作时的成果,大队部倡议队员们自主策划并制作农庄实践记录手册。于是,各种版本的《幸福农庄实践活动DIY手册》新鲜出炉了。手册从内到外全由队员们自行设计彩页贴画,把种植记录过程,特色和收获尽收册中。手册内容也极为丰富,有队员们的种植观察日记、栽培农作物的心得作文、种植和观察农作物的绘画作品、队员们的劳作特写和农作物摄影等,当然还有家长们的盛情寄语,有心的辅导员还为手册写下了精彩的小序。

每学期末,大队部都会组织评委会对每个中队的手册进行评比,体现“晒、评、展”的过程:晒——每个中队通过不同形式晒出各中队的种植收获“小确幸”;评——根据手册中不同的晒幸福作品收集内容和创新形式,由评委会成员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DIY手册制作中队并颁发奖状;展——在读书月中,把各个中队的《幸福农庄实践活动DIY手册》和队员们的书画展品一起展示,做到好资源大家共同学习欣享,使队员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熏陶。

收获的幸福不仅仅体现在《幸福农庄实践活动DIY手册》的评比过程中,各中队还可以通过种植成果奖励的方式来促进队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在活动中有出色表现的“小小农庄主”们,学校给他们的奖品就是他们亲手种的蔬菜瓜果,让队员们把它们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收获成果。同时,每学期结业典礼表彰荣誉之时,也总是少不了各中队选拔出的“最美幸福农场主”的身影。

四、我的教材我编写,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校把幸福农庄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组织辅导员和队员们查阅收集资料,查看农业种植书籍,并由大队辅导员编写了《劳动美家园 幸福筑农庄》校本教材。

教材渗透了《科学》《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知识,根据队员们的兴趣,內容通俗易懂,共分五章,包括农历常识和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调味类作物的种植常识。教材要求低年级队员做到:认识和调查本地的蔬菜、瓜果栽培技术,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的形态及其作用等;高年级则要做到:播种、栽培、锄草、捉虫,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及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写观察日记和科学小论文等。

根据校本教材《劳动美家园 幸福筑农庄》,学校利用平时的实践活动课和每周五的社团活动,有计划地引导队员们亲身体验,以植物栽培为切入口,鼓励队员们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幸福农庄不仅让队员们通过双手开垦,种植蔬果花卉,体验耕耘田间的劳动乐趣,还帮助他们树立了自我管理、自我赏识的意识。队员们在这里成长着,幸福着……

幸福家园 篇7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是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建设的新的着力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无论作为过程还是目标, 本质上就是把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既抑制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反过来又使城市发展落后, “三农”问题缺乏解决基础。农村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 尤其是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 在现代化建设的初、中期阶段, 必须强化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弥补现代化建设的短腿, 为最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 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其本身不是发展的目标。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则是农民幸福生活的载体和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全体人民分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就是为了让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 进而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模式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通俗地描绘了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情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也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升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内容, 农民的幸福生活不仅包括了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生活富裕, 还应当包括农民更有尊严, 农民对自己权益的维护和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和程度的提高等内容。十二五时期, 不仅要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让农业的比较利益提升、农民收入增长,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的建设, 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认真总结和承续十一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和教训, 反思和调整诸如“一刀切”地撤销和合并农村中、小学, 从而导致农村地区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更加缺乏, 农村人口被高等教育边缘化及以“大树进城、污染下乡”为特征的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差距继续拉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犯等有悖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 与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南辕北辙的政策。无论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多高的水平, 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有几亿农民要生活在农村, 农村仍然是他们生活的家园。所以,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既是十二五时期“三农”政策的紧迫任务, 又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长期战略目标。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向“两条腿”走路的方向调整, 更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协调互动。

城镇化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利器,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是被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所验证的真理。一定意义上讲, 城镇化就是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 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率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提升城镇化率也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一个主要追求。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加到46.6%, 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还要增长近一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将超过50%。一方面,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 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已在60%以上;另一方面,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导致城镇住房、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管理设施远赶不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 不仅使城市居民, 尤其是使进入城镇的农民, 更深受这些“城市病”之苦。事实上, 类似的城镇化风险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2010年全世界有14亿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生活在边缘化的状态, 居住在非正式聚居区, 缺少可降低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 从来到城市第一天开始就直接成为最脆弱的群体。鉴于此, 世界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表的《2010年世界灾难报告》提出, 说服和阻止大量人口拥入城市, 让人们留在农村来应对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巨大风险。这个变化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是, 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应该帮助进城农民提高工作技能, 增强收入保障能力, 在获得城镇户口的同时还要享受到城镇户口所赋予的公共服务, 防止农民变市民、市民变贫民的恶性城镇化。同时, 应当调整我国的城镇化战略, 实行让农民进城和把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美好家园的“两条腿”走路的城镇化战略。

此外, 城镇化是城市和农村互动的过程。城市和工业发源于农业和农村, 但城市和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并非自然地就要支持和反哺农业和农村, 而农业和农村的基础性和弱势性又决定了城市和工业必须对其反哺和补助;但是, 农业和农村又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工业和城镇的支持和带动,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所以, 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们到城市来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如果农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显然很多的人也会留在或迁往农村。农民到城市来一个很大的动因是让自己的子女接受现代教育, 让自己享受城市文明。如果能够把城市文明建设到农民的家门口, 在农村就能够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城市文明, 那么, 大量人口涌进城市的弊病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而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通过远程教育和医疗就可能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摘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十二五期间“三农”政策的一个新目标,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向“两条腿”走路的方向调整, 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幸福家园 篇8

1 以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关注焦点确立办学方向

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 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辛苦与付出。要想学校有好的发展, 学校校长必须从师生的良性发展为出发点, 确立适合于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重庆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地处渝黔交界的大娄山脚下, 是万盛区最边远高寒的一所农村小学校。下辖两所村小, 现有教职工75人, 学生824人。身处山区, 学生、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校之长, 我深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因此, 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本, 师德为先”的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示范, 为师生铺就幸福成长路。

1.1 群策群力, 为山区教育发展撑起一片天

学校原有11所村小, 办学条件极差, 教师队伍量不足、不稳定, 学生上学不方便、安全与学习得不到保证, 社会担忧。2007年初, 学校校长多次召开校务会、教师座谈会, 发动老师献计献策, 经过群策群力, 我们决定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 大力调整学校网点布局, 整合教学资源, 解决好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的问题。

于是, 学校先在茶园山上办试点, 把和平小学、柏树小学、青龙小学三校合并成一个学校。就这样, 在2007年的秋季, 办起了全区第一所农村小学寄宿制村小——茶园同创希望小学, 解决好了150名留守儿童的吃住管教等问题, 同时吸引贵州桐梓县部分学生来求学。茶园同创希望小学寄宿制办学的成功, 感动了市、区、教委等各级领导, 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 2008年的秋季, 区教委拨款把中心校建成全区第一所寄宿制学校, 如今, 全镇的村小也由以前的11所, 减少到现在的两所, 山里娃也会说英语、会打电脑、会唱好听的歌、会画漂亮的画, 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山区老师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 在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全校师生甭提多高兴, 山区教育事业亦有了一片蓝天。

1.2 发扬民主, 发挥能动, 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 作为校长的我十分重视发挥教代会作用, 号召教职工人人发挥主人翁精神, 积极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管理理念, 成就教师管理才能。

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统揽全局, 做到学校工作无小事, 事事记于心、践于行, 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艰苦奋斗, 建功立业。二是班主任工作做到“五勤”, 即脚勤 (多到班) 、眼勤 (多观察) 、口勤 (多提醒) 、手勤 (多动手) 、脑勤 (多思考) , 积极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三是教学工作做到“五认真”, 备课到位入格、上课互动交流、批改作业不过夜、辅导学生不厌弃、教研科研不作秀。四是“五个校园”建设添亮点, 初步实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人文化。五是学生行为习惯日益良好, 做到口里无脏话、手上无乱丢、脚步不乱踏, 文明守纪, 勤思好学。

2 管理中要体现公平公正、人文关怀

公平公正,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碗水端平。有时候, 老师不图什么, 评优秀的名额总是极少数, 职称评聘也是有政策有条件的。老师们就是图个真实, 就是图个校长做事公平公正, 阳光操作。一名校长应该让榜上有名者理直气壮, 让榜上无名者心甘情愿。只要办事公平公正无私, 就算没权、没钱, 但做到了问心无愧, 这样的校长就有魅力, 就有号召力。校长的人格魅力就成了一种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管理中, 我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所有评优评先制度均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 对所有参评人员严格按照制度逐项打分, 不循私情;对于学校财务一律进行公开, 收支透明, 主动接受监督, 让全体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人文关怀说明了就是校长要有“人”味。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无情的, 是冰冷的, 但校长执行起来必须要有人情味。在学校管理中, 我做到关心教师行动有“三体现”:学校每季度都为过生日的教师开展一次庆祝活动, 发慰问品、唱生日歌、办生日宴;凡是家里有困难的教师和生病住院的教师, 我个人都亲临家里或医院慰问;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 都给予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在教师群体中做到:沟通零距离, 接触等距离, 观望远距离。在处理各项事务时, 做到“对事不对人”, 在一些制度方面, 我基本上都按原则办事, 事后多找相关老师谈心, 这也消除了我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体现了人文关怀, 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 又体现了制度的人文性。

3 加强师德建设, 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是师生愉快学习、生活的前提。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一校之长除了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外, 还应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讲师德、铸师魂。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就能做到爱生敬业、无私奉献, 整个校园其乐融融。

3.1 亦师亦母, 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乐园

学校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 教师上班路远、任务重, 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 风雨兼程, 关注学生发展。

一是立足岗位建学园。学校寄宿制建设将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塑胶操场等。教师专长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们不断加强学科基本功练习,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学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成功立项, 《乡镇小学管理模式探究》《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等课题获区一、二等奖, 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屡获奖。

二是无私奉献造乐园。学校住校生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住校生管理教师就替学生保管钱物, 学校领导轮换值周, 老师们轮流值日, 担当“保姆”, 和学生同吃同住, 早晚辅导学生学习、锻炼身体, 夜里, 起来给学生盖被子、送学生上厕所, 有的教师为了管理好学生, 连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无暇照顾。从教会学生洗脸、叠被开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 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家离学校远, 老师们周末就分头到山上接送学生。山里的学生学习底子薄, 老师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他们补习。2011年教学楼重建, 学生从临时教室到食堂要经过公路, 存在安全隐患, 老师们就顶着炎炎烈日, 迎着凛冽寒风义务站岗, 筑起一道安全墙……全体教师的真情付出, 解决了学生吃、住、行、学等所有问题, 真正做到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 为学生建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

3.2 大爱无疆, 共同唤起学生的心声

在山区, 贫困学生、学困生不少, 这些特殊儿童成为了学校每位教师心中的牵挂。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生日晚会, 四季八节党员教师都要开展献爱心活动。学校里每位教师都义务当起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他们常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辅导学习, 搭建他们与外地的父母沟通联系的桥梁, 把留守儿童带回家感受家的温暖;每位党员老师都结有一户“穷亲戚”, 他们会定期给学生送去学习用具、鞋袜衣物、水果牛奶、大米油盐等学习生活用品, 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 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使学校贫困救助全覆盖;此外, 学校还设立了亲情室、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等活动室, 每周老师们还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学生家庭家访, 每两周组织一次情景模拟活动, 每月安排学生看一次露天电影, 举全体教师之力, 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 思想上的难题。

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师爱, 让学生感受到了如父如母般的呵护与关爱, 学校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幸福家园 篇9

关键词:博雅阅读,书院教育,人文精神

学者张文质在教育随笔中写道:“就让我在校园之外, 转来转去吧。远远地, 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校园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走进校园, 你首先会看见越来越美丽的校园、越来越先进的教学设备、越来越长的喜报宣传栏、越来越深奥的教学理念, 以及于其间神情漠然、行色匆匆的学子;倾听学子之间的谈话, 你会听到大多在谈最新的娱乐新闻、限量版的服饰、不辨清浊的网络信息, 很少谈毕业后的打算、对国事的看法、对艺术的品鉴。

这真实地道明了校园生活的尴尬:即使是优秀的学子, 因为精神生活的缺位, 也大多呈现出缺钙的佝偻与贫血的苍白。中学阶段, 该如何引领学子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促进其精神发育, 以精神之光照耀人生旅程?借鉴书院精神的“天一”博雅阅读, 旨在回归经典, 养育积极人格;消除分科弊端, 促进科学与人文平衡;构建开放课堂, 拓展视野培育兴趣;优化习惯, 培养优秀的终生阅读者。

一、回归经典, 完善人格, 培养积极生活者

教育的使命首先是使人“成人”: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现代教育强调知识力量, 赋予学子“法”“术”的先进;书院教育追求“道”的完善, 化育子民, 期待修学者身心和谐, 安身立命。古代书院教育强调“学有定本”, 学习以“经”“史”为核心的儒家经典, 如曾国藩以“刚日读经, 柔日读史”为修身起点——学经, 用经典来思考, 找寻人生道路;学史, 从历史中学习教训, 学习群体的、个人的经验。经典滋养人格, 张扬“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节义, 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

天一中学的“博雅”阅读, 基于“读书养气”“文化滋养”的宗旨, 精选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经典、史学经典、时文经典, 作为“天一必读书目”与“选读菜单”。天一学子在每个年段, 都必读五本经典, 如高一年级必读《论语》《论语别裁》《万历十五年》《巴黎圣母院》《呐喊》, 同时阅读教师选定的丰富“选读书目”。“博雅”阅读, 期待以“血统高贵”的经典作品, 发挥文化对学子精神世界的奠基作用, 培植天一学子的“善根”, 让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道家轻视物质的超越精神, 引领莘莘学子积极生活、积极创造的精神状态。

“博雅”阅读着眼于提升学子精神生活的品味。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活, 充斥着文明与粗俗的较量。引领学生从物质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自觉追求尽善尽美的生活品位, 是教育者必须身体力行。天一中学是寄宿制学校, 校园既是学习场所, 又是生活家园, 学子的生活方式就在教师的眼前展现。我们希望学子对话经典, 拥有丰富的精神享受。例如, 我们以“心灵的日出”“与君子对话”组织专题研究阅读, 让莘莘学子明白, 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 而且是用灵魂生活的时候, 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心灵穿梭古今、自由轻翔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的时候, 生命就超越了平庸芜杂, 有了贵族绅士般的高贵。

二、打破学科局限, 追求文与理、情与智的平衡

“人才”应该是高学力和高情感、高文化的平衡, 应该张扬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现代教育推行分科教学, 强化了学科内部的逻辑组织, 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这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 更适于培养“专才”, 但也导致学科之间的孤立, 易造成受教育者知识狭窄、见识闭塞、思维单向、情智分裂。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让一代人学会总揽全局、洞察关系、触类旁通、突破障碍。哲学家马尔库斯担忧现代教育培养“单向度的人”, 作家斯诺警告现代分科教育导致文化的分裂, 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进行认真研讨。这些观点值得有良知的教育者深切反思。

书院教育着眼于培育“通才”, 古人认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是真正的人才。岳麓书院有楹联曰:“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就主张“一切课程, 主在先重通识, 再求专长”, 其目的在于医治今世教育“分科直线上进、各不相关、支离破碎之流弊”。

因此, 教育要打破文史哲科的分界, 组织文化论著的主题式探讨, 在研读中达成文化的“贯通”。文化应当包含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多维宏大的文化视野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单元式研讨, 能够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统合, 补救分科教学“一叶障目”的弊端。为此, 天一中学每两周策划一个专题, 如“建筑文化周”“乡土之殇周”, 以丹纳《哥特式的教堂》、李泽厚《中国的宫殿》等文著, 结合安藤忠雄、王澍的建筑作品组成专题, 研讨建筑中深厚的文化。同时, 学校积极谋划打通课堂教学与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 开展“文化浸润”工程。目前, 学校在“天一科学院”推行项目式学习, 以此培养师生综合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以文理情智平衡的思维方式, 提升思考探究的品质。例如, “天一巡星社”的社员基于天文知识、物理知识, 在自主探究中深化人文地理、天文历史的习得, 升华着审美情感与诗意感悟的习惯与品质。

三、建设名人课堂、E学习平台, 在丰富阅读里拓展文化视野

名人课堂为学子创造与大师对话、与智慧相遇的机会。每年科技节, “天一学子与学者面对面”已经成为学校传统节目, 而在读书节、艺术节、成人仪式等丰富的学生活动中, 均有众多学者走进“天一名人课堂”。至今, 有神舟六号副总指挥秦文波、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杜江峰教授、“蛟龙号”深潜第一人叶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博伊特勒等人为天一学子带来科技与人文的精彩讲座。“开窗放入大江来”, 在天一校园的名人课堂里, 知识与社会生活生成了密切联系, 学生与学者的思想碰撞形成了兼容并包、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学生的视界范围超越了课堂, 学生的思想内涵超越了课本, 学生生长的积极能量超越了校园的给予, 奠定了其一生发展方向的原初兴趣, 激发了他们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激情与雄心。

E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时空。天一校园E学习平台以丰富的资源、立体的课程、开放的时空给学生的自主研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就“文化浸润”项目, 校园网上有专门的阅读资源空间, 包括“传世经典”“对话大师”“成果展示”等十多子目录, 包括文选、原典、工具书、推荐书目、教育视频、朗读音像、学生优秀作文展示等丰富资源。即使在假期中, 也可以通过E学习平台自由阅读研习。学生的阅读成果、阅读推荐也可以上传到中转资料包, 由老师及时浏览并有选择地转到经典资源内作保留。E学习平台打破了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 使文化恢复它原本丰厚与灵动的生机。

四、优化阅读习惯, 培养优秀的终生阅读者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 教师在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诸方面要作悉心指导。书院非常重视教师对生徒的自修指导, 如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提出“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的读书法。

必读书目、选读菜单体现目标定位和价值引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人生必读书。天一中学基于长期的阅读指导实践, 精编了“校本必读书目”, 以期通过高中阶段的阅读促成学生精神的成长, 使其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选读菜单则隐含了教师对学生在该阶段的阅读量与质的计划与要求。菜单提供每阶段自由阅读的选择范围, 更有利于阅读过程的组织与调控。菜单的拟定必须兼顾兴趣和目标的关系, 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又讲究营养丰富;以补缺型、拓展型、提高型皆备的作品达成多类别、多层次的优化组合。

专题阅读沙龙、读书报告会提升阅读品质。书院倡导学子们形成以友辅仁、相互切磋的风气, 共同探讨, 互相辩难, 相互砥砺志向。这既是自主阅读的组织形式, 也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专题阅读沙龙里, 学子们就“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者这‘人性的两极’ (屠格涅夫语) , 你的心更靠近哪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直面人道、人性。在传记文学阅读报告会中, 学生汇报了“薪火不尽——传主与时代”“肝胆相照——传主与作者”“虚实平衡——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等五个主题的阅读心得。

幸福家园 篇10

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长远战略出发, 以“幸福家园”工程为载体, 不断推进“职工之家”建设, 力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员工, 为增强队伍凝聚力,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这一路走来, 凝聚了中国农业银行临沂分行广大干部职工太多的心血和智慧, 中国农业银行临沂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工会主席潘兆华就是见证和实践者的其中一位, 近日本刊记者就“幸福家园”这一主题与潘兆华主席展开了对话。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谈谈中国农业银行临沂分行在夯实“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基础上做出的有益探索。

潘兆华:中国农业银行临沂分行现辖16家一级支行、134处网点, 其中县域支行9家、乡镇网点38处。在历届班子的重视下, 基层职工之家建设起步较早, 2005年起为城区网点中午值班临柜员工、乡镇网点全体员工实行午餐补贴, 并尝试统一配餐;通过推行省行部署的“六件实事”, 逐步实施了小食堂建设、每年为全员健康查体、带薪休假、全员培训、补充医疗保险和交通补贴等福利性安排;困难员工帮扶救助和送温暖、员工过生日送蛋糕送贺卡、员工有疾病和丧事进行慰问等也成为常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在部分支行和网点增设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是, 从全行看, 建“家”工作发展不平衡, 层次低、不系统, 基层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 尤其是部分网点营业区与内部生活区反差较大, 影响了基层对员工的吸引力。

2012年年初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在全面、深入分析基层现状后认识到, 要想让员工真正把单位当做家, 仅限于“有”是不够的, 更要达到让员工说“好”的标准;不能把“职工之家”建设仅仅作为一种附带的点缀, 必须站在人本管理的高度, 将其作为党委的一项重点工作, 提高标准和层次, 打造家园文化, 满足广大员工不断发展的幸福需求。

我们将建“家”工作作为系统性的“民心工程”, 统一各支行、各部门的思想认识, 动员全行力量扎实推进。对提升全员幸福指数, 文化需求进行量化设计, 以员工“体面工作、快乐生活”为目标, 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本保证, 健全党委主导、工会牵头、各方共建、全员参与的机制。具体措施一是制定了三年总体规划, 全面明确支行和网点的建“家”标准;二是召开全行性的现场推进会进行系统部署和典型推广;三是对建“家”的成果、用“家”的效果实施统一考核, 奖优促劣;四是开展“新家园、幸福梦”征文、大讨论、问卷调查等活动, 请大家出谋划策, 用好集体智慧, 同时引导广大员工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2014年7月, 省行“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启动会议在临沂召开, 省行领导进行了系统安排, 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进度、措施和要求, “幸福家园”工程进入了全面创建的新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在全面总结建“家”经验的基础上, 贵行如何去研究县城驻地和市区网点的“小家”建设的问题?如何去全面优化基层家园环境呢?

潘兆华:实现蓝图要有资源支撑, 更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实施去达成目标。前些年虽然也有投入, 基层就餐等实际问题也初步得到了改善, 但总体力度偏小, 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资金投入不足, 建设步伐不快, 面貌变化不大。

系统规划出台后, 2012年当年累计投入专项费用和工会经费230多万元, 对支行及乡镇网点食堂、活动室进行升级改造, 当年新增室内外球类场地、健身娱乐场所、员工图书阅览室17处, 新添文体娱乐培训设备50多台套;以“菜园、花园加果园”的模式对乡镇网点的小菜园实施统一规划, 并在有条件的5个网点新建了温室大棚、养殖基地, 为员工提供有机蔬菜食品, 基层网点“田园式”工作生活环境初具规模。2013年, 在省行财务费用和工会经费共同投入的大力支持下, 对支行和网点专项投入达到创纪录的610万元。其中, 年底前市行统一厂价采购了171万元的家电、家具 (包括7种家电、2类家具, 15个一级支行和38个乡镇网点全套配足, 其他网点按场所条件与实际需求配发。市行将310万元的专项财务费用、78万元专项工会费和固定资产指标一一对应匹配支行、网点, 推进标准化装修改造和新建活动场所, 专题下发文件、现场检查督导、会议集中调度相结合, 指导各支行行点对点运用。目前各项计划实施已接近90%, 完成升级改造的支行“职工之家”、网点“职工小家”面貌焕然一新。

去年以来, 在全面总结建“家”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又认真研究了县城驻地和市区网点的“小家”建设问题。过去认为城区网点租赁的多, 不宜建“家”, 其实这种思维定势与误区是可以打破的。鉴于配餐制容易吃腻、吃不热乎、吃不及时, 市区交通拥堵午间上下班难等客观问题, 依托现有实际条件, 重点解决中午开伙与休息问题。多挤出一间房、安上一张床, 就可以让一名员工小憩一会儿;巧用楼梯间、小隔段等空间, 设上炊具、餐具, 就能让员工选择享用自己喜欢的饭菜。目前市内三区驻地48个网点中, 已有29个分理处建起小伙房;23个分理处建起小休息室, 其中4处还是在网点周边租房设立的。

钱投入了, 条件改善了, 并不等于关怀、关爱真到位了, 用心为员工谋划幸福从业的环境, 才能巩固幸福基础。为此我们从全面强化基层管理入手, 在减负上取得突破。通过调整任务分配导向, 禁止任务指标层层加码, 引导基层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通过改进绩效考核, 对支行综合考评指标精简掉14项, 柜员的考核取消绩效工资与营销任务挂钩以便集中精力搞好优质服务;通过改进业务流程, 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达到89%, 柜面业务分流力度逐步加大;全面推行“周末轮休制”和“弹性排班制”, 柜员每月人均增加4个完整工休日、每天缩短上班时间半小时;通过改进工作作风, 市行会议、对下文件报表和检查分别压缩45%以上, 减轻了基层劳动强度。

《现代企业文化》:员工对幸福的期盼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通过全员参与, 共创共享来切实提升一线员工的幸福境界呢?

潘兆华:在工作和调研中也发现, 基层不少员工因对职业成长、文化生活有渴望而不能尽快实现反应比较强烈。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幸福共创, 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软件”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落实“权益保障计划”。以维护员工经济权益为基础, 让基层员工真得实惠。通过岗位薪酬落地改革, 利益分配向下倾斜, 连续两年支行员工人均薪酬同比增幅超过10%, 连续两年为员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加大基层资源匹配, 针对网点的重点产品穿透考核工资占全部绩效工资的25%。劳务派遣工绩效分配同工同酬, 并提高了福利待遇。全行一般员工的收入跃升到同业上游, 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强化。员工离职人数和离职率在四大行中明显偏低, 并趋于基本消除。

实施“职业成长计划”。制定全员岗位技能升级规划, 940名临柜员工完成了技能升级, 组织330名劳务派遣工参加学历提升计划, 147名劳务派遣制员工转签了劳动合同, 其中11人因在省行技术比赛中获奖得到破格转签机会。干部年轻化力度加大, 高管岗35岁以下的占比由12%提高到19%;员工专业晋升幅度大大提高, 一批近年来入行的大学生竞聘到专员、高级专员等业务岗。

实行“业余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市行机关建立11个、每个支行建立5—7个、每个网点建2—3个业余兴趣活动小组, 为每个兴趣小组匹配专项经费, 员工参与率一举超过85%。以前, 市行、支行举办活动, 参加的往往是熟面孔, 基层普通员工参与面很窄。现在, 员工通过兴趣小组自主开展文学创作、艺术欣赏、书画、摄影、棋牌、球类、登山、骑行、舞蹈、瑜伽等活动, 在欢歌笑语、亲情融融、回归自然等氛围中体验和谐, 快乐生活。

建立“心理援助计划”。聘请专家举办心理减压、家庭和谐、音乐欣赏等讲座, 与员工面对面咨询解决心理困扰, 传授“放松心态, 体验幸福”心理减压方法, 为员工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心理保健预警机制, 有重点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设立员工倾诉园地、员工倾诉信箱, 坚持常年设立服务“委屈奖”, 试点“发泄室”建设, 试行“郁闷假”制度。

推行“青春励志计划”。依托厚重的沂蒙精神和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分层次组织青年员工、女员工、党员干部进行传统教育, 开展救助贫困母亲“阳光1+1行动”“932梦想新起点”等公益活动, 正向强化员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使员工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对比自身的职业状态和生活境遇, 更加坚定珍惜当前、加倍工作的信心。

《现代企业文化》:银行业面对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 贵行是如何抓好工会工作来攻克难关的?

潘兆华:当前, 制约银行业高速增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解决继续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眼前。我们深刻体会到:

工会工作、“职工之家”建设不是一项务虚的工作, 而是真正的务实, 是一项关系人心向背的“民心工程”。不重视为员工谋福祉, 就很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幸福家园”建设是一项投入小、产出大的事业。我们通过实施“幸福家园”工程, 调动了全行员工以行为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产生了凝心聚力的效果, 推动各项业务持续向好。临沂经济总量居山东省第7位, 人均倒数第二位, 但我们的主体业务迈进到全省系统内的上游前列。两年多来给支行、网点的建“家”资金投入了八九百万元, 而各项存款增加了216亿元、全省系统内第4位、四大行首位;其中个人存款增加160亿元, 居系统内第3位、四行首位,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幸福家园”建设功不可没。

刘向阳的“幸福家园” 篇11

由此,在内部管理方面,刘向阳采取了黄帝内经心灵學的管理方式,一切规则都以尊重人的感情为出发点。比如开会时,急了可以拍桌子,累了可以出去休息,焦虑了可以说自己很焦虑,允许员工真实地表达情绪。

刘向阳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思维很重要,但情绪和感觉更重要,如果一个人的能量没有得到释放,压抑的情感就会体现在工作中,而当情绪和焦虑过滤之后,他肯定更加理性,行为更加符合团队的利益,符合现实。一个人的方案被否定,他会很不舒服,如果把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根据不同的意见相互回馈、调整,形成共识,就无所谓谁胜谁败,充分体现了一个团队的意志,就不会因为某一方败了而心里较劲,产生内耗。

“一个人的智慧往往受到情绪和感觉的无形操控,这是我研究黄帝内经心灵學的一个重要发现。”刘向阳说。

在郑州房地产行业,居易国际集团高管的薪酬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但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却是最好的。刘向阳把薪酬排在“平台”、“感情”之后,他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企业提供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居易国际集团培养了一大批房地产精英,面对其他房地产企业的高薪引诱,他们都没有离开,因为他们高度认同居易国际集团独特的企业文化形成的价值观。

向水,这是刘向阳给自己取的另一个名字。他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自己叫向阳,又叫向水,正是运用黄帝内经心灵學寻求平衡。应邀讲课的时候,刘向阳喜欢别人称呼他向水先生,甚至回避自己企业家的身份。

刘向阳解释说,这是自己的两种状态,阴阳调和是自己追求的和谐境界。水虽柔弱,但滴水却可穿石。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止则止,随缘而流;把石头扔进水里,就会被水覆没,因为水有包容性;着火了,用水扑灭,因为水有化解性。

在商业和心灵的碰撞中,刘向阳总结出一套“幸福营销”模式。在他看来,人不仅需要生活必需品,也越来越需要高端奢侈品,因此,商业布局的合理性与“幸福”密切相关,商业的丰富程度与“幸福”密切相关;人们不仅想要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更需要在购买过程中享受到尊严、愉悦情感的满足,因此,商业诚信与“幸福”密切相关;商业服务与“幸福”密切相关。商业的发展,同时是城市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与“幸福”密不可分。

现在的他不再流连于商场上的江山指点,却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话剧—托尔斯泰的巨著《复活》,5月22日该剧在保利剧院的成功首演,并在文艺界引起了广大反响。

演出话剧只是他对奥伦达部落规划蓝图中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部落中来,将会通过更多的其他形式把大家内心深处的幸福梦想体现出来,因为对幸福的追寻,是每个人人性的根本,是无法忽视的。而他自己当前的幸福梦想,就是要引导奥伦达部落里的所有居民,在实现自他的幸福梦想之后,发自内心的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将幸福感放大、再放大,逐步将奥伦达部落打造成中国的幸福样板。

而这种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创新理念构建一个性化的营销平台—用来自于每个人的幸福体验,作为渠道来传达品牌理念。可以说,体验式营销或者用户的自主营销正是幸福营销模式的基础,而这种营销方式比之传统的广告宣传、商业活动等更能够深入人心,并被受众认同。

上一篇:裂解质量下一篇:桥梁养护措施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