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家园(精选12篇)
成长家园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技能。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心从以往的“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以达成共识,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1. 爱的微笑是实现家园良好的互动的首要条件
爱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微笑。微笑是对孩子的肯定,微笑是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微笑是对家长的尊重,微笑是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微笑是促进家园沟通的重要条件。每当我对孩子笑一笑时,孩子说:“严老师我最喜欢你的笑,你笑起来像我的妈妈……”每当我对家长笑一笑时,家长会领悟到我的友好,时间一长,我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曾经我园(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保育院)有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十分突出,还获了许多奖。可是孩子、家长并不喜欢她,因为她平时非常严肃,缺少微笑。针对这一问题,园长组织我们以“如何去爱孩子”为主题进行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每天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孩子、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聆听孩子的心事……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常常会说:“老师喜欢我、爱我,我也喜欢她。”“老师抱了我,亲了我,就像妈妈抱我一样,好舒服哦!”慢慢地,家长开始信任老师,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
2. 良好的沟通是家园一致进行教育的重要保证
人与人有了沟通,就能消除隔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从而成为朋友。我们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朋友,把他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家长就能非常放心。生活中,我们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更要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例如,孩子生病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如有异常要及时送医院或通知家长。活动中要关注每一位孩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孩子胆小害羞时,我们可以常常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大;当家长误会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微笑来面对,要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要用平和的语言和家长沟通,以便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消除误会。
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心,了解了孩子在园的表现及老师的教学动态,以便自身在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同样,在沟通中教师也了解到幼儿在家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从而达到家园同步。例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则任性,不听话。这种现象是由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表现,就要求家园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使幼儿快乐成长。
3. 吸引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家长了解什么样的教育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开展多项活动让家长参与。例如,在“给你一封信”的主题活动中,首先我们对幼儿已有的有关信方面的知识请家长协助调查,然后请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资料,从而得知信的发展史:飞鸽传书—设立邮驿制度—运用现代科技传递信息。此外,我们还从多方面收集信封、邮票,家长们也奉献出了自己珍藏的邮票、信封。家长们还与我们一起制作了班级邮筒,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邮票……通过这些活动,家长真正了解了孩子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结果,而是生活的经验。在活动中,孩子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在生活中交往。
多元互动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家长和孩子展开了有效的互动。当孩子有了疑问时,家长及时介入,利用各种资源给予孩子全力的支持与帮助;当孩子展开集体活动和自由讨论时,家长给予启发,引导孩子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乐于探索时,家长给孩子提供条件和机会,使孩子对探究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也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正是在这种多元互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家长与孩子互动中,活动得到了顺利实施。
通过“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展示我们每日的活动;我们将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记录在“幼儿成长手册”中以做及时的沟通,同时提出所要配合的事项等;还设立“家长学校”以共同探讨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最新的教学动态。
总之,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并不难,关键在于沟通,对孩子要有责任心、有耐心、要细心,与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家园共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成长家园 篇2
——新城五小“儿童成长家园”工作汇报
新城五小地处韩城市新城区黄河岸边,是韩城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化进程,解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城市增容、学校大班额等问题,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建设的一所学校。学校性质为全日制公办城市寄宿制小学,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能容纳30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就学。现开设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53人,其中住校学生869人,教职工78人。我校因地理位置特殊,属城乡结合部,随着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涌入我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据统计,父母双方都在外的留守儿童235人,父母一方在外的流动儿童362人,合计留守儿童597人。留守、流动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特别是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缺乏管教、引发行为不当。因此,“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将是一个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如果解决好,对促使“留守、流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为帮助解决“留守、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师资配备、教育设施配备、留守儿童教育培训、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等多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在班级内、少先队中对留守、流动儿童充分关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具体做法有:
一、构建机构,完善师资及硬件配备。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班子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实施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形成了社会、学校、“代理家长”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了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我校在招聘教师时,着重对体、音、美等艺术科教师、及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择优聘用。2010年,学校建立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等十一个活动室。购置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室外健身器械等设施,保证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的成长和生活。
二、细化管理,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我校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每周一班会时间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每周二、四下午,为留守儿童开辟二小时活动时间,进行交流和心理疏导,解决儿童在学校遇到的身心健康问题。
2、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教育学生不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防止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3、学校对寄宿学生实施高水准的学生管理。由政教处牵头,安保处严格管理,并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班主任、生活老师和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为学生的饮食起居提供最周到的、最体贴的服务,让学生住得安心、吃得舒心,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4、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亲情电话”联系活动、隔周一次的“亲情面对面”网络视频活动等方式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5、有针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辅导教师要运用好各种时机进行引导谈心——特别是进步、犯错(根据留守学生心理特点、个体情况)。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多方沟通,以朋友身份在关心、提醒、爱护、照顾、理解的基础之上和学生谈心。心理辅导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指导班主任教师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倾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使每个班主任都能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校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6、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通过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报告会、家长会等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监护。使每个监护人都能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心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从而增强孩子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心。
三、丰富实践,关注留守工作硕果累累 “用心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是我们工作的信条。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年龄小,吃住都在学校,远离父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产生影响。对此,我校成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从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入手,合理安排,扎实实施,效果显著。我校还成立学生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绘画、十字绣、剪纸、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课外兴趣小组,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增强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成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以来,我校597多名留守儿童尽情享受学校工作安排中各项活动成果,并积极参与校内外举行的多项活动,取得多项荣誉。2011年6月,留守学生刘旭天、焦昌兵、陈海欣同学荣获市“环保知识竞赛”集体一等奖。刘旭天同学获个人一等奖。2012年4月,20名留守学生编排的舞蹈《红色烙印》代表韩城市参加渭南市“中小学生艺术大赛”,获得优秀集体。2012年6月,留守儿童
荣获陕西省妇联“十佳少年”光荣称号。2012年6月我校获得陕西省妇联“儿童成长家园”光荣称号。
教师成长的心灵家园 篇3
有人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追究起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探索也缘于我在教师成长路上的几次“相遇”。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到地方教科所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科研人员。现实进修机会的缺乏常使我陷入到“前途一片迷茫”的困境中。同时,我也发现身边许多富有激情和进取心的教师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成长烦恼。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成长的追求和思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成长的共同追求使我们一直在寻找着适合青年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发展的形式。
循着内心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我阅读了许多国内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文章,我珍惜身边的一切讲座、信息,我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可以滋养我成长的养分。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不断提醒我规划教职生涯的80多岁退休老教师徐报德先生;我“遇到”了叶澜教授、金美福教授的书,他们所提倡的“教师自主发展——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偶然”聆听到厦门市特级教师任勇老师年轻时和几个老师自发地每周六聚会读书的故事;我也“碰巧”阅读到了许多国内外名师和大家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个“团队”相伴而行的故事……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个体与团队在“合作互动”中的“教师文化”建构的过程。
当所有这一切“相遇”“混合”“发酵”……终于,以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以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读书沙龙为活动载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雏形渐渐在讨论和思考中形成。2008年6月9日,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在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前“席地而坐”,举行共同体的第一次读书沙龙!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学术和友情共同分享的“共同体大家庭”。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既有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有学校一线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校长),还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育老专家,老中青结合在一起,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此实现青年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自主成长之路。
英国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四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们认同了这种“家”的理念,共同和自觉地维护我们这个温暖的“家”。维系这个家的“纽带”是大家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是各位成员们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在我们这个家中,我们共同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共同阅读教育经典,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家中,没有功利思想,有的是对教育淡然处之的态度,有的是心与心真诚的对话,有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鼓励,相互欣赏,相互分担,彼此贡献。
在“共同体”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一群优秀的青年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共同的成长需求走进“共同体”,也正是为了追求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但共同体仅有这些“理想”是不够的,让这个“教育乌托邦”的理想“扎根大地”的是共同的行动方式。
我们根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确立了共同体“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四大活动方式:“共同阅读——对话分享——明师引领——行动研究”,共同体成员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邀请一名或几名“明师”或“嘉宾”作引领,每个人自主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共同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主地在“共同体”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自由地成长。
读书沙龙分享活动是体现共同体四大行动方式的最好载体,让共同体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四年来,共同体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开展了数十次的读书沙龙。我们的沙龙活动一切本着“自由、自主、开放”的原则来组织,每次沙龙的话题不定,人员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在这“表面的不定”中有着我们“内在的确定性”的东西。譬如,虽然每次关注的教育话题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宁静的、自然的对话,以及大家互相敞开心扉,谦虚谨慎地与同伴互相学习的氛围,都会自然地将我们的思想回归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 等教育的原点上来;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定,但确定的是来参与我们沙龙活动的人都是“尺码相同的人”——热爱生命、关注教育、愿意为改变教育而努力的人;虽然活动地点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次都会精心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咖啡厅),让参与者在放松身心中参增长智慧。教育者有了休闲的心态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才能以一种悠然(而非急躁)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未来。
从最原始的草地上“谈天”,到教室里的专题讨论,到咖啡厅里的自由分享,再到“世界咖啡”式集体汇谈方法,从面对面的交流到QQ群、博客等网络中的互动,共同体的沙龙活动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活动海报、热身游戏、好话一句、思维导图等一个个有效的交流形式在活动中被积淀下来,我们在共同体的一次次创新中享受情趣,交流信息,碰撞思维,收获新知,深化友谊。
共同体因倡导共读经典教育书籍而有了独特的存在,因“沙龙分享活动”而生机勃勃。在沙龙活动中,我们的共同愿景得以凝聚,共同阅读的成果得以分享,明师和嘉宾的引领让共同体变得更有吸引力,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在持续性的、面对面的专业对话中得以升华,内心越来越强大,心灵也越来越清澈。
在“共同体”中做幸福的播种者
“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最可贵的在于共同体成员们的昂扬向上、活力奔放的“生命状态”,以及共同体给老师们传递的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
如果有人问,共同体带给大家什么?我在四年实践的回答是:
共同体给人以方向感。教师成长归根结底是教师心灵的成长。目前,全国涌现出了许多自发的教师学习团队,这些自发的学习团队能够引领教师超越庸常生活,唤起心灵觉醒的力量。我们正走在这条“不断地认识自己”的心灵觉醒的路上。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共同体给人以幸福感。“教师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他就会把这份体验带给学生。”教师成长共同体追求“过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在共同体中,成员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行走,来自于成员们的相互欣赏和鼓励,来自于体验到心灵成长的喜悦,来自于教育行动改变带来的学生成长的成就感。
共同体给人以力量感。持续的经典阅读让我们的内心不断地强大起来,内心改变之后带来的是我们教育行动的改变。在今天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个教师的改革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改革力量将是不可低估的。有了大家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协助,我们充满着“力量”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体倡导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几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几位核心成员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旨趣和工作岗位,确立了自己的行动研究方向,成立了新的“共同体”。湖明小学的杜文斌老师将“亲子阅读”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并在外图开设“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活动,每周五、周六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实验小学潘品瑛老师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成立了“小水滴成长俱乐部”,组织妈妈读书会,提升妈妈们的育儿素养,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实验小学李玲玲老师成立了“凤凰树读书俱乐部”,开展本校教师的读书沙龙研讨;王艳霞老师结合自己的美工专长,和共同体成员一起开展“绘本阅读与美工延伸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共同体成员也都在努力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每一天“真实的课堂生活”中获得高质量、有价值的生命成长。这些或早或晚成立起来的“共同体”都秉承着“共同体”的核心精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工作与家庭中幸福行走,在育己、育人、育子中快乐成长,“读书、合作、研究”的教师文化在厦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在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
家园共育促幼儿健康成长 篇4
目前学前“ 小学化”教育的现象严重, 而它正是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催生出来的。 家长把幼儿园教育的成果狭隘地界定为识了多少字, 学会了几道数学题!殊不知, 孩子纯真的天性, 就是在他们的这种美好愿望里一点点被抹杀掉了!
一、案例
我曾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我常去的理发店老板, 因忙于生意, 就将两岁多的孩子送入一家私立幼儿园。 孩子入园后, 每天要写16K一页的作业。 有次我去理发, 孩子正在大哭, 妈妈则在大声嚷叫:“ 一年还没上满, 就哭得不上了, 送去还放不下, 你想害死我啊? ”我告诉她:“孩子太小, 不要逼着写字, 否则她会厌学的。 把孩子送我们园里吧。 ”
去年前季, 我们接收了这个小朋友。 开始时她总是淘气, 不愿意上幼儿园。 要么哭闹, 要么动手打其他的小朋友, 要么乱跑, 要么抢小朋友的玩具。 性格显得很暴躁, 而且极不合群, 问什么都不吭声, 老师多次疏导效果都不好。
我开始特别地关注这个孩子。 每天早上、下午雷打不动地转班检查时, 我都会和这个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交流一下:有时在她画的画面上添一个小动物或一棵小树, 有时为她捏的小鸟添个翅膀, 有时为她折的五角星添个图案, 有时为她的玩具摆个造型, 或在她做游戏时轻轻摸摸她的头, 还常向带班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 有一天, 我问她为什么哭着不愿意来上幼儿园。 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问题小孩的小天使终于开口说话了, 原来她是怕来幼儿园不会写字, 学不会儿歌, 被老师骂、被家长打。 我郑重地约孩子的妈妈跟她做了详细的交流, 给她耐心讲述了很多幼儿教育需注意的事情, 开导她要纠正以前那种过激的教育心理, 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慢慢地, 这个孩子变了。 以前, 她不愿意进班里, 更不愿意问老师好。 渐渐地, 她喜欢上幼儿园了, 有了自己的小伙伴, 开始尝试问老师好, 见到我的时候有时会问一声:“ 园长老师好! ”
记得今年寒假后的一天, 这个可爱的小宝贝见面就说:“ 园长妈妈好! ” 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也确实让我很感动。这是多么彻底的信赖和敬爱啊! 正是有我们老师每天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我们大家时不时的关注, 有妈妈正确积极的教育, 这个孩子的变化才是如此之大!
二、家园共育促孩子健康成长
1. 权威研究数据表明, 3~6 岁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黄金期, 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所以, 学前教育应该更多侧重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交流、合作、礼让等多种情感能力的培养。 而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单靠幼儿园一方的努力, 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每个家庭都参与进来, 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科学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可以组织全体老师展开讨论, 就如何寓教于乐、让孩子快乐成长, 集思广益, 商讨对策。
2. 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广泛组织各类活动, 不断创新游戏方式。
3. 幼儿园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 让家长参与进来, 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念, 科学育儿, 并把这种家园共育活动常态化。
4.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使幼儿在玩中获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在玩中开发智力, 在玩中培养能力, 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礼貌、懂得交流。
例如, 在实际工作中, 我园本着“ 孩子快乐、家长放心、老师幸福”的办园目标, 在做好常规保教工作的同时, 多次举办了“ 母亲节”、“ 感恩节”、“ 幼儿安全”、“ 亲子活动”、“ 节日主题”、“ 季节主题” 等多种类型的主题校园开放活动, 让家长走进幼儿园, 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 亲眼目睹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 亲自参与幼儿的各类活动, 从而促进亲子感情。
再如, 我们还开设主题类家长课堂, 讲解幼儿心理、保教等知识, 及时与家长联系, 适时将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细微变化反馈给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和学生一起营造成长的“家园” 篇5
姓名:孙晓丰
学校:东华镇中心小学
时间: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五日
和学生一起营造成长的“家园”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水平的发展。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者,一言一行更是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班级文化的重建,就不可能有课改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消除在班级建设上阻碍新课改的一些瓶颈,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用班级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搞活班级文化建设呢?
一、构建特色文化,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每个人的前进过程中,都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自身的进取精神,即内部动力;另一种是周围的鼓励、支持和竞争,即外部推力。在班集体中,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每一个同学而言,都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动力,同时又作为外部推力推动着每个人积极奋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对教室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美化,室内除设立宣传栏、规章制度栏、雏鹰争章栏外,还可以设立吉尼斯大看台、擂台赛,设立学生风采展示,比比谁最棒。如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小小百花园”、“相信我能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等新颖别致,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设计,形成了特色。通过“成长的足迹”“我的作品展”等优秀绘画作品栏的布置,反映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生活,而“小小图书角”则能动地沟通课内外,将学生从“小课堂”引向生活的“大课堂”,让孩子们驾驶着知识的小舟不断地探索。为拉近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知识的存在,我们让书本插上翅膀,带着小朋友遨游知识的海洋。铅笔、书本等充满童趣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些都将鲜明的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此外,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黑板报的设计与创作,由学生自己选材组稿、自己设计编排、自己书写、绘图,虽然有些只是信手涂鸦,却无不透射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重大节日和学校中心工作及时更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伴随着班级和学生个人的成长,逐渐地成为孩子们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内化了班级精神,活跃了班级文化。
二、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爱心
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而班主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长。这种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应该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班级中的成员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人人赞美别人,也被别人赞美。教师要善于不断地抓住时机,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浓厚班级的情感文化。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三、建立评价机制,构建交流平台
在班级建设中,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建立班级明星评价制度,定期对学生在学习、卫生、礼仪等方面进行评议,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出“计算高手”、“环保小卫士”“朗读之星”等,让受表扬者形成自信,让未受表扬者形成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习惯,明确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干得更为出色,产生自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成为班集体的骄傲,形成积极向上良好局面。而在评议班干部时,尽可能让大家发现他在工作中为大家所作的贡献,对尽职尽责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工作做得还不完美的学生,让他们查找原因,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构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学会赞赏别人与赏识自己,形成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良好人际关系,懂得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家园合作助幼儿快乐成长 篇6
关键词:家长;教师;家长工作;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0-1
瑞典的贝肯罗斯博士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孩子入园前在家庭里生活的经历、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获得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等等对幼儿园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和制约,进园后的教育效果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由此可见,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具备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
孔子在谈到为政者的行为时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施教与为政的道理一样,都需要以身作则。例如:当父母在交谈时,父亲突然对家人爆粗话,有的父亲甚至会对家人拳脚相加。一旁的孩子,你别看他年龄小,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发生矛盾时,孩子也会二话不说就对其他小朋友大打出手。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如此的重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二、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
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问题和困惑也相应增加,家长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孩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需要。例如:在实施绘本活动《小威向前冲》之前,我们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吗?孩子们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生出来的;有的说是从妈妈的胳肢窝里生出来的;甚至还有的说是在大船上捡来的……其实,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正面引导孩子,绝不能胡编乱说。就像国外的孩子,很小就开始了性教育,随着年纪的增长,反而会很坦然,不会花很多的心思在上面了。如果我们从小对孩子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反而孩子就越会觉得好奇,神秘,就越想去探究,可能会适得其反,收到不良的效果。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时候是观念上的不同,有时候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往往是沟通得很累,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这时,我们老师也应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对班内的每一个幼儿家庭,我们都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因为对幼儿家庭情况的了解,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前提。要了解幼儿的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相互关系及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家庭的经济、居住条件情况等。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的家庭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爱好,要充分看到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也能更好地开展个别教育。
二、尊重祖辈教育
隔带亲现象在幼儿园很普通,尤其是在农村,在我们幼儿园里许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溺爱现象就更严重了。对于这些老人,我们除了平时的热情相迎外,还要尊重他们,要经常当着他们的面多表扬孩子。因为一开始,就当着老人的面,数落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等于是把自己赶往一条死胡同里。只有等到老人开始接受,信任你时,才可以针对孩子的表现情况和他们进行交流,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与爱心。
三、与父母平等共商
首先,态度积极热情。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我们老师一定要要放下架子,不能高高在上,态度要热情、真诚、和善,这些是打开“沟通”这扇大门的金钥匙,让家长感到自己是受老师尊重的,被老师所接受的。
其次,要爱孩子。爱孩子,是我们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首要的条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爱不爱孩子,家长又看不见,又不知道,因此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殊不知,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家长从这面镜子中就能看见老师对孩子的爱。
最后,是紧密联系。(1)班级博客。
我们每一个班级都会建立一个班级博客,在班级博客中,我们以日志、照片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特别是在照片这一板块中,从孩子刚进园时那略显稚嫩的小脸,慢慢变得成熟老练,这也是孩子童年足迹的一个生命历程。
(2)班级QQ群。
虽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加入了群里,但群里仍旧是每天聊得热火朝天,家长们都坦诚相待,各自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互诉遇到的一些难题,分享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快乐。我们老师也是一有时间,就加入进去,有时聊班里的孩子,有时聊新闻……一起探讨,聊得很广,聊得甚是投缘。
(3)家校路路通。
家校路路通是一个短信交流的平台,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了,需要家长配合些什么了,都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到每一位家长。相对的,家长有什么要求、困惑、嘱托也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老师。
(4)家长园地。
每一个班级门口的家长园地也是家长们经常关注的,我们每星期定期更换其中的有些内容。其中的“本周好儿童”常常会在家长中引起不小的骚动,他们常常会以此来评价孩子在园一周的表现,会经常勉励孩子,下周加油,争取成为好儿童。
(5)家园练习册。
别小看一本薄薄的《家园练习册》,能充分看出家长对家园工作配合的重视程度。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高度重视,真实地向我们老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还能够根据我们反映的孩子在园的一些不良情况,及时帮助孩子进行改正。
(6)家长开放日活动。
这种方式是家长们最受欢迎的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真正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还可以了解老师,了解幼儿园。活动结束之后,家长们还针对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7)家访。
校园: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 篇7
校长:行走在校园里的文化符号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是每位校长必须深刻思考问题。校长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造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校长应是每天行走在校园里的文化符号。作为校长应该从这一整体角度出发, 既要寻找到理想的策略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特色化的学校文化。校长一要注重内在文化的修炼, 二要注重外在文化的引领。内在文化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校长的阅读既要“泛读”, 又要“专读”;既要广泛地阅读不同门类的书籍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又要阅读专业书籍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与课程文化比翼齐飞
在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过程中, 我校从多个层面去构建学校文化, 重点突出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内容:一是养育良好的行为文化, 二是构建多元的课程文化。
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每个学生都努力成长为有着良好行为文化修养和气质的社会个体。学校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出发, 制定了 《盘锦市第二完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规范》 中涵盖的内容既是一名合格中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更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如果让 《规范》 落实到行动中, 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加以实施。“讲文明、知礼仪示范岗”的设立、“行为习惯示范班”的评比是我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楼内设立了32处“讲文明、知礼仪示范岗”, 让学生一走进教学楼就可以见到学生文明、自律、知礼的示范形象,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在学校多元课程文化建设上, 我们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建设思想。“国家课程校本化”, 即把国家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进行校本化改造, 让国家课程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内容、统一的国家课程实施过程是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校本课程活动化, 即学校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所设置的校本课程更多属于活动课程类型。校本课程的设置要突出活动性, 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只有学生乐于参与, 课程才会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文化存在, 学校教育为学生所提供的课程应该全面观照不同个性学生的文化需要, 为其创造更多适合其长成需要的“文化场”, 使学生在这个富于个性的“文化场”中自由翱翔, 实现其美好的人生梦想。
科研文化助推学校文化生产力
(一) 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多年来, 我校一直坚持每位教师每个学期承担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我们把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课题研究称之为校本微型课题研究。开学初, 每位老师填写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申报表, 申报学期研究课题。课题申报结束后, 学校各教研组组织召开校本微型课题立项研讨会, 保证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学期末, 教师撰写校本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学校组织评审小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 并在学期末召开全校校本微型课题优秀成果表彰会, 实现校本优秀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共享。
(二) 总结教师的科研成果
我校每个学年度都要围绕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比赛。教学比赛在致力于遵守教学常规, 体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体要求的基础上, 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化艺术风格的课堂教学。教学比赛就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 是教师个性化智慧的创造舞台。学校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比赛中展现出的优秀成果编辑成册, 先后出版了 《新课堂教学模式》 《青春课程》 《成长的课堂》 三本书籍。在推进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把打造“温馨教室”“文化班级”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 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 创造了独具特色、温馨和美的班级文化。我们把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集中在一起, 出版了《品位班级》 一书。我校以教育科研为主要载体, 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播, 打造美好的文化家园的发展愿景。
书香文化夯实学校文化底蕴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引入了“书香文化”一词。“书香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香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秉持“书香是修养文化气质”的建设思路, 在师生阅读经典过程中, 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质。学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必然选择。学校明确规定:每周每个班级都要走进学校图书馆上一节阅读课, 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 阅览室丰富的藏书足以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要。每个班级均设有“图书角”, 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拿到学校放在班级“图书角”里面, 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书籍。与此同时, 在师生的倡议下, 校刊 《墨竹留香》 诞生了, 这是一本学生书写自己人生体验的刊物。一名学生写道:“我们的文字流淌出的诗情与画意, 激情与梦想, 希望它能感染着我们每一名现在的以至将来的学子, 让我们以校刊为载体, 挥洒青春, 盛放年华……”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学生是生产学校文化的生力军。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文化建设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个性飞扬的局面。学校每周开辟一节课的时间, 让全体教师走进校阅览室埋头读书, 也使静静的阅览室绘就着学校最美的文化风景。在假期里, 每位教师阅读一本名著, 书写心中的感受。
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书香家庭”, 学校每逢假期便开展“家长和子女共读一本书”活动。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 在共读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各自书写读后感。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一定是有着高雅、向上生活品位的家庭。这便是学校所期待的最为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园携手促进幼儿茁壮成长 篇8
一、明确办学思想, 健全规章制度, 培养研究家长学校的精英。
1、端正办学思想, 明确办学方向。
我们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切实贯彻纲要精神, 充分发挥家庭环境教育的功能, 真正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创设幼儿茁壮成长的最佳环境。因此, 我园积极组织教师和家长认真学习, 并结合我园幼儿教育现状, 分析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 使大家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办学目的和办学意义。
2、分工十分明确, 责任必须到位。
我园成立了园长任家长学校校长、副园长任副校长, 教师、家委会成员任家长学校的各工作人员的班子, 大家能明确任务、各负其责, 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3、建立工作制度, 培养爱校精英。
家长学校的成员来自一线教师和家委会成员, 他们的任务是不但自己理解教育方针, 树立新的人才观, 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并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 热情支持学校和社区的各项创建精神文明建设, 为提高整个城市市民的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贡献计策。
二、邀请专家授学, 开展丰富活动, 促进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 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是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的时期。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上, 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 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 使家长全方面地接收信息、指导实践, 主要形式及内容如下:
1、专题性讲座
我们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讲座内容, 主要内容有:针对小班刚入园的情况, 我们开展了家园互动座谈会, 以家园交流沟通的互动为主, 达到了家长在教子上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成效, 也增加了家园的理解和支持。还有, 中班开展的《培养良好习惯从小抓起》的主题讲座, 老师设计了宽松、民主的家长沙龙的形式, 使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 家长的交流也显得更为轻松、积极、主动, 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共享彼此的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互学效果。
尤其是我们还专门聘请一些专家为家长进行讲座。如:邀请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成员王新生主任为大班家长作题为《幼小衔接准备》的专题讲座;为小班家长作题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邀请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健老师为大、中班家长作主题为《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的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解答教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水平。专家们的讲座, 理论结合身边的实例, 讲得家长频频点头, 以示赞同、接受。
2、家长会、家访
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一学期至少开展好1次, 教师面对面地和家长沟通教育幼儿的各项工作, 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 也了解幼儿在家的各方面情况, 有利于教师调整好教育计划和对每个幼儿的个案计划。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我们教师每学期都进行家访, 还做到两天以上不来园的幼儿都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要求。另外, 碰到班里孩子有特殊的事例, 老师都会做到有事必访, 主动地进行家访。
3、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家长的开放活动日, 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半日生活程序及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 了解老师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组织孩子们的各项活动, 并进行家长意见反馈。
4、家园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密切亲子关系, 还有益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在亲子游戏中体验与家长、小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 为此我们定期组织亲子旅游活动;定期进行0—3岁亲子游戏活动, 邀请了社区0-3岁散居婴幼儿家庭和本园小托班幼儿家庭参加。同时举行了庆祝六一文艺汇演活动, 每个幼儿上台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艺, 每个家长笑颜满面;大班毕业典礼, 大班家长与幼儿、老师共同参加活动, 一起唱歌、跳舞, 抒发对幼儿园、对老师的热爱、眷恋之情。
5、对外交流窗口
(1) 专栏。家园之窗是反映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扇窗户, 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阵地。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 幼儿园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 主要内容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隔离护理”;“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等等, 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每班设有固定的家园联系栏, 每月初定期更换内容, 及时向家长反映本月的幼儿学习、活动内容和家教知识。如:“家庭教育、老师的话、亲子游戏、保健知识、主题计划”等等小栏目, 使家长们既了解了幼儿在园的活动内容, 又于无形之中学习到一些家教知识, 更了解了需要家园共育的要求。
(2) 《班刊》。每个班每学期经常利用家园小报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各年龄段开展的活动, 以及一些育儿方面的经验、科学常识等, 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园一致的教育工作。
(3) 信息。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 使得大家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我们每个班级的教师都积极充分利用家校路路通及时和家长联系交流, 建立班级家长QQ群相互交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并在网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等。
家园合作——搭起孩子成长的阶梯 篇9
一、唤起家园合作的意识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师对家长要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要以家长为合作伙伴关系,以孩子为共同的教育主体,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
1.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
现在的家长素质都很高,懂得幼儿教育的也不少,因此,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接纳家长的积极态度,使沟通和交流的渠道畅通。
2. 教师要了解家长,平时的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教师应将幼儿的一切放在首位,方便家长,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家长,做个有心人,多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家庭的家庭状况及需求,特别是某些家长有合理要求时一定要加以注意,当家长有某些事情缠身时,尽可能地满足家长的需要。
二、创设家园沟通的渠道
家园合作最重要的落点是打造家园沟通的渠道。在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家长会。
每年9月是新生入园时间,我园针对新生都要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园宗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幼教改革的新动态、新信息,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家园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对于老生,我们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开家长会,由园长介绍班级教师的情况及教育教学分工,介绍班级教育工作计划、活动安排等。
2. 家园天地。
家园天地是家园合作的一个窗口,是架起家园联系的桥梁。我们每班都开辟一块园地,一个栏目由教师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如育儿知识、生活常识、安全知识等)、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方法、一周工作目标、一日教育内容;另一个栏目是“沟通无限”,打破教师控制园地的格局,既有教师对孩子的记录,更注重家长的参与,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孩子的成长、变化和进步,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用照片;还有个栏目为家长提供评价自己孩子的机会,引导家长学会用赏识的方法关注孩子的发展。
3. 家长开放日。
我园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搞亲子活动。通过开放日,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学到了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体验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意识到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参加亲子活动,不仅增进、密切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特别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每年我们进行一次家长问卷调查,请家长为幼儿园的管理、服务质量、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教学能力、幼儿膳食、预防接种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平时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家长进行简短的交流,如发现孩子近期某些方面进步了,或某些方面还需努力等。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家园联系册,上面记录孩子的行为习惯、动作发展、生活卫生习惯、学习能力等,傍晚家长来接孩子时把联系册带回家,通过看老师的记录和听孩子的讲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进行反馈,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明确家园合作的要求
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家园合作方面,家长应与教师密切配合。
1. 要求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否拥有崇高的威信,对孩子能否正确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有一部分家长小学化倾向很重,希望幼儿园教写字、做算术,对孩子揠苗助长,幼儿园老师对他们解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幼儿园里应该培养跳舞、画画、唱歌、讲故事、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这部分家长就是不听,说这个幼儿园教育质量不好,有的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个老师不好,太笨了,下学期要换到别的幼儿园去。家长对幼儿园的老师不尊重,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带来持久的不良影响。
2. 要求家长尽力支持老师的工作。
每学期,我们都有一节课需要孩子带一些小动物、花、玩具等,我认为这对孩子上课是很有帮助的,可是我们幼儿园有一半的家长不让孩子带,说“老师这么无聊,带着些东西烦不烦啊!”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却因为家长的不支持和不配合而得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家园合作共促幼儿健康成长 篇10
一、做好新入园幼儿的家园互动
幼儿新入园时, 一般会在心理上产生胆怯、害怕等焦虑情绪, 既不愿意接近老师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 对课堂活动也毫无兴趣, 就更谈不上和老师的互动了。为了帮助新入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们十分注重开好入园前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们介绍了幼儿园情况, 让家长和幼儿一起认识幼儿园, 让家长知道办园理念、入园前应该怎样引导幼儿的具体做法, 让家长懂得基本的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还让家长了解园里教师的基本情况, 并由教师介绍新生入园日程安排、幼儿入园后的一日生活环节等, 以便家长做好幼儿入园后的配合工作。
为了让幼儿、家长和教师三方尽快熟悉, 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 比如, 新生家访活动。新幼儿报名入班后, 老师除了安排好一日活动外, 还抽空到有些幼儿家里去家访, 拉近教师和家长、幼儿之间的距离, 让幼儿尽快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在入园游戏的设置上, 也充分体现趣味性、益智性和多样性, 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区域参与活动。幼儿和家长还可以参加一些简单的亲子活动, 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注重教育活动中的家园互动资源开发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 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 使家长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活动中与家长的多次成功合作, 我们发现, 家长走到孩子中间, 这不仅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和生活化, 组织形式更活跃和贴进儿童, 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 我园举办了一次亲子玩具评比, 让家长、幼儿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探讨玩具的制作方法。家长和幼儿共同选材、设计, 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出了各种好玩的玩具:有用铁丝和光盘做成的自行车, 有用鸡毛和垫片做成的毽子, 还有用烟盒拼成的烟灰缸等, 真是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经过多年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合作, 我们深深体会到,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能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 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唤起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和主人, 为幼儿认识社会、认识周围生活、探索自然奥秘、掌握知识经验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
三、在“家园共育”管理活动中进行有效互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最常见的形式。我们让教师从每个班中推荐一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班级工作、有责任心、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家长当家委会成员, 汇聚他们从事行业工作的智慧, 一起配合幼儿园做好各项工作。家委会成员定期开会, 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 以便及时调整配合策略, 做到协调一致。他们代表全园家长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参与家长决策和监督。如, 物价上涨了, 幼儿园首先要充分保证幼儿的营养, 让每个幼儿都能吃得好、吃得健康。家委会成员通过开会讨论, 积极建言献策, 认为幼儿园应该适当调高幼儿伙食费标准, 既保障幼儿营养, 又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还能及时消除家长的顾虑。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 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既满足了家长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需要, 还促进了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园联系形式的多样化, 丰富了教育内容, 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幼儿园还通过办网站、园报等形式及时展示园内工作动态。家长也可以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家长园地中展示出来, 既对所有家长提供了家庭教育的帮助和指导, 又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家园互动的话题内容很多, 对幼儿园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很大, 我们总结出来, 就是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共同提高,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和全面发展, 让幼儿度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童年。
为孩子营造心灵成长的家园 篇11
一、习惯养成,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1.构建三级管理网络,落实好习惯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学校良好的活动秩序和学习氛围,学校出台了《囿山小学学生五大好习惯》,即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卫生好习惯、安全好习惯、生活好习惯。为了更好地促进“好习惯伴成长”工程的落实,我校构建了“班主任—年级值周教师—学校值周校长”三级管理网络,为好习惯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设立好习惯激励卡,开展多元评价
评价是保障习惯养成效果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特别喜欢集卡,所以本学期我们设计了“囿山小学五大好习惯卡”让学生去集,这些小小的奖卡可以为班级加分,可以为自己参加学校美德少年评比加分,也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
3.家校共育好习惯,构筑立体德育
建设好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发挥共同育人的功能,一直是学校的德育特色之一。学校扎实开展家校合作“六个一”系列活动,即一份家长信共育好习惯、一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一次家长访校日、一次优秀家长评比、一次家长代表大会提案,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二、“2+1”体艺活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以“文体活动方案”为母体,有效整合“大课间活动方案”“班级课外活动”“体育2+1活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的每日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有效锻炼时间。具体举措有:巧借午间管理,丰富社团活动;组织以班为单位开展艺体活动;组建校级运动队,突出学校特色项目;健全完善“三操”组织。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运动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运动形式。
三、课堂教学,努力践行高质轻负
1.细化教学常规管理,为“高质轻负”做保障
本学年,我们严格按照省新课标计划和上级精神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采用教研组常规检查两次,教导处抽查一次,同时开展教导处一日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另外,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后进生的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测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2.完善教研组建设,为“高质轻负”求落实
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学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关键。本学期来,我们制定教研组组长职责,以及讨论通过优秀教研组的星级评比方案,从队伍建设、教师培养、教研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制定评比程序、分配比例、奖励标准等方面细化工作。
3.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高质轻负”新范式
在专家的引领下,囿山小学在本学年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我们课堂改进实验小组成员在反复听课、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达成高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的”课改共识,提出了“121课堂教学模式”,即10分钟的预习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0分钟的尝试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10分钟的诊断作业及反馈,此环节重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以“三张练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三个循环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帮助教师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钥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努力践行高效课堂的路径!
四、评价改革,建立多元激励机制
评价是促进学生练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为此,学校推行多元评价的举措,设立习惯激励卡,目前已经设计了“好习惯卡”“学习激励卡”“班级特色卡”三类奖励卡。“好习惯卡”主要由学校值周校长、年级值周教师根据《囿山小学学生五大好习惯》,对当日表现优秀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奖励。“学习激励卡”主要是针对《囿山小学学生学习常规》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建立学习常规,重在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班级特色卡”由班主任依据各自班级的情况和学生教育需要,个性化地制定班级特色卡的激励奖励细则,设计开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特色班级建设的激励卡。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囿山小学的素质教育将会更好地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参考文献:
宋卫忠.学校素质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成长家园 篇12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家长与教师对家园联系的态度和认识
根据教师问卷“非工作时间家长询问幼儿在园情况会怎么做”与家长问卷“老师反映幼儿情况,希望得到配合,您怎么想”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重视“家园联系”的经常性、全面性。现在的家长已普遍意识到教育孩子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的,对于家园联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少数家长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在园情况,如果教师针对幼儿情况需与家长沟通联系,就尽量配合老师工作。教师、家长都是既有工作又有生活压力,只在认识上重视家园联系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便捷、更有效的家园联系方式。
2. 家园联系的起因与内容
(1)家园联系的起因
家园联系具有个别性、临时性,此时发起联系的原因有: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点是幼儿“生活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培养”;不同之处在于:在幼儿进步时,教师更多发起联系。另外,教师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和配合。
(2)家园联系的内容
根据问卷“与家长(教师)联系最多的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家园联系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由于幼儿所处年龄段的不同,家长对幼儿关注的侧重点存在异同。
3. 家园联系方式的整体使用率
根据“不同家园联系方式的使用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点是使用班级QQ、博客和手机短信的频率都很高。教师“接送时交流”这一方式的使用率最高,而家长是班级QQ、博客方式的使用率最高;家长使用电话交流的频率明显低于教师;教师在“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上的使用率高于家长。
4. 不同家园联系方式的满意度
(1)家园联系的满意度
通过对“您觉得哪种家园联系方式最有效”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和家长都对“接送时进行交流”的方式最为满意,其次对班级QQ、博客等网络方式较为满意,最后对“家长会”这一方式的满意度也相当高。
通过对家园联系方式的使用率和满意度比较发现:
相同点:教师与家长在接送时进行交流与班级QQ、博客方式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同时,这两种联系方式的满意度也是最高的;电话交流教师的使用率高于家长的使用率,满意度也是教师高于家长。
教师与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联系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卷“与教师(家长)沟通最大的收获”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与家长在家园沟通中最大的收获都是:“首先,及时解决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家园联系,使幼儿更好成长”;其次,老师“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获得了支持与帮助”,家长也获得了更多的“育儿经验”,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密切”,两者呈现明显的一致性。
不同之处:家长普遍使用手机短信联系方式却不满意;教师少用手机短信联系方式,却较满意;教师对“家园联系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的整体使用率高于家长,但满意度却低于家长。
(2)阻碍综合运用多种联系方式的原因
根据问卷“教师(家长)在家园联系中存在的问题”数据统计得出:教师的阻碍因素是“工作太忙,没时间与家长做太多的交流”,而家长也是因为“教师正在工作,不好意思打扰”,这两者呈现明显的一致性。
二、建议
根据教师和家长提出的家园联系意见,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
1. 统一家长和教师关于家园联系的认识
可以开展家长讲座,请一些育儿方面的专家,教师或者家长进行主讲,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教育理念,传授育儿经验。
2. 综合运用多种家园联系方式
(1)根据家长的年龄和职业特点选择联系方式。
(2)根据家园联系的目的选择联系方式。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联系内容与方式。
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园的相关活动或工作安排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相关变动,其中如何促进家园联系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如今的家园联系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针对这一问题,我随机选取了常州的某所幼儿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家园联系方式的实际使用率和满意度,家园联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通过分析统计,总结出促进家园联系的新形式。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幼儿教育越发重视,也更深切地认识到对幼儿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事,前两者的合作则显得更为重要。究竟如何做好家园联系的工作,怎样综合运用多种家园联系方式。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常州某幼儿园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论发现:传统的家园联系方式仍受家长欢迎,新型的网络手段能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便捷,但每种家园联系方式各有优劣,都不能单独存在和使用,为了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建议将多种家园联系方式进行优劣互补,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家园联系效果,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家园联系,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