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建设

2024-09-09

精神家园建设(通用12篇)

精神家园建设 篇1

高等学校的政治辅导员是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以及日常事务的战斗队伍, 是维护高校稳定和促进高校发展的坚定力量。当前,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所有的职业之中, 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的核心灵魂, 因此, 在辅导员职业化, 专业化的当下, 强调辅导员的专业服务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 由于历史以及传统的某些偏见, 辅导员职业尚不能同专业教师一样, 成为学生所崇敬的对象, 专业精神更为欠缺。这不仅仅妨碍其职业化、专业化, 更制约了队伍本身的成长, 从而影响学生管理事业的发展。

一、辅导员职业精神——欠缺的现状

首先, 体现在服务意识欠缺, 服务制度、机制不健全。服务是大学的价值之所在,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更加强调服务的理念。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性质。而现实中, 我们往往还是把学生完全放在一个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 不论是教学人员还是学生事务工作者, 习惯于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

其次, 服务能力不够, 专业素质不强。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教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学生管理则涉及到除教学管理以外的所有学生事务, 包括在校生活和活动的组织, 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约束和对学生行为的指导等等。学生服务则包含就业服务、心理辅导与调适服务、生活服务等等。提供这些教育、管理、服务必然要求辅导员具备完成工作职责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当代学生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特点, 又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显然, 面对这些高要求的工作, 一支专业素养欠缺的辅导员队伍是不可能较好完成的。

第三, 服务成就感不强, 职业荣誉感低。辅导员角色的偏移, 让学生不满意, 也让辅导员自己不满意, 没有成就感, 没有职业荣誉感, 失去了投身辅导员职业的动力, 这也是辅导员专业服务精神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服务精神与品牌建设——皆为客户导向

品牌, 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从消费者直观的角度分析, 品牌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产生的瞬时联想, 这种联想往往是非理性的, 不需要缘由的。当下辅导员所提供的教育以及管理的服务在学生中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正面的。当然了, 这在相当程度上是辅导员的尴尬地位以及角色所造成的。然而, 我们在这里仅仅分析辅导员自身主观上的原因。如果某位学生在听到某位辅导员名字的时候, 马上联想到的是这位辅导员亲切的笑脸、和蔼的语气、渊博的知识、耐心的教诲, 那么这位辅导员在此学生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如果这种品牌累积成群, 这位辅导员老师的服务品牌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这种品牌一旦确立, 即刻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可以自身复制、传播。这位辅导员老师的良好形象因此将不仅仅影响到其直接接触到学生, 学生的同学亲友心中都将建立其此位老师的品牌形象, 并且对其接管的下一届学生将引发一种先入为主的蜜月效应。

由上可见, 辅导员的良好品牌是建立在其对学生的个体以及群体化服务的良好反馈基础上的。如果辅导员没有对其客户——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品牌形象无从落实。这种良好的服务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建立在长期一如既往的服务投入之上, 这就需要服务学生的职业精神为支撑。因此, 辅导员老师的服务职业精神与品牌建设的关系为:首先, 职业精神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品牌建设的灵魂, 没有了职业精神, 辅导员服务的品牌难以为继;其次, 品牌建设是辅导员职业精神的载体, 具有良好的服务品牌效应,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才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三、品牌建设的途径——MOT积累

MOT即为“Moments of truth”, 源自管理大师卡尔森的书《Moments of truth》。MOT的精髓在于——服务精神的诀窍即为关键时刻的客户体验。对辅导员个体而言, 对于大部分的同学, 一学年接触辅导员老师的时间有可能不是很多, 如某位不是特别突出的同学, 一年之中对辅导员老师的直接接触为两次, 一次为直接到办公室向老师请病假, 一次为老师巡查宿舍时与其聊天, 合计时间为3分钟。这3分钟便构筑了其对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印象。其大量的3分钟便构成了其“客户”学生对其所提供服务的总体印象。对于辅导员职业群体即学工群体而言, 辅导员是一线工作者, 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整学工群体乃至学校, 千千万万的3分钟便是学校服务的品牌之所在。因此, 辅导员工作的最最重要的内容在和客户学生接触的界面上, 创造满意, 制造感动。

这种服务品牌的建立诀窍在于MOT积累, 就是满意度的积累, 感动的累加。历史造就我们擅长的是号召、动员、挥师、群情激昂、一呼百应的感性运动。但是, 仅仅有几个标兵, 几个榜样是不够的, 他们的优秀的地方不能被量化, 不能被严格的动作分解和工作内容描述, 不能将美好的理想分解为具体的目标, 将具体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步骤, 将具体的步骤分解为可见的动作。但是卡尔森通过“关键时刻 (MOT) ”的概念来演绎执行层面的分解, 有了分解的具体的动作, 就有了让多数人快速掌握的方法。因此, 并不一定要群情激昂, 也可以实现每个人都做好事, 而且基本上在工作时间都做好事。对于辅导员群体而言,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服务的“关键时刻”, 为这种服务建立一种充分信任一线辅导员、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环境。对于辅导员个体而言, 我们应该极度重视对学生服务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 请我们牢记, 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是学生对我们一辈子的唯一印象, 也许是其人生航道拐点的一次点拨。

摘要:当下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品牌建设的思路, 通过关键时刻的学生服务为导向, 为辅导员职业精神建设提供一条积累的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建设,职业精神,MOT

精神家园建设 篇2

先谈谈赵尚志生命的最后时光。1941年10月的一天,曾经叱咤风云的北满抗联总司令只带领4个人,越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黑龙江鹤立县。这4个人是原三军一师团长姜立新,战士张凤岐,赵海涛,韩有。这也是苏军为培训抗联部队成立的北野营里少有的几个不愿意和赵决裂的人。

几个人的小部队,进山没多久就被日本坐探发现。原来日本人一直没有忘记他,在中苏北部边境遍布日本便衣,仅在鹤立县山林里长期潜伏的特务就达三百多人。在转移途中,与伪鹤立县警察大队遭遇,战斗中赵海涛,韩有负伤,赵决定让张凤岐护送二人回苏联,自己和姜立新,新发展的战士王永孝在原地坚持下来。

鹤立县兴山镇警察署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和警署署长田井久二郎在多次抓捕赵仍未得手的情况下决定继续派遣特务进山。这次他们派遣一个叫刘德山的汉奸特务,并允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42年1月的一天,刘德山终于找到了赵尚志三人。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赵尚志的怀疑,并判断此人很可能是特务,在平常,依着赵的性格就是一枪了事。可恰巧刘德山和姜立新认识,这样被勉强留了下来。日本人在等了刘德山一个多月之后仍然没有刘的消息,又派了一个叫张青玉的特务进了山,几天以后他找到了这支小部队。此时刘德山在为这支小队伍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已经骗取了赵的信任。在他的介绍下,张青玉也被吸收进来。二人一起向赵尚志建议攻打梧桐河警察署,在经过权衡利弊之后,赵尚志同意了。

精神家园建设 篇3

1.多方调研,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企业文化礼堂建设既要有别工普通的企业文化展厅,又不能照搬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方案。为此,公司前往台州多个省级农村文化礼堂示范点和嘉兴、杭州等地的企业文化展馆进行实地调研。

在吸取多方特色后,诸暨公司决定以“文化,向上的力量”为中心主题,以教育、展示、活動、传承为主要使用功能,按照“实用美观、主题突出、节俭节约”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整合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创新载体形式,建设“两堂、两站、三厅、四室、五廊”的多功能文化礼堂。

2.整合两堂,突出三厅,完善五廊

因地制宜,将公司一个大型的多功能会议室建设成大礼堂和大讲堂。大礼堂主要用于安排重大会议、演讲比赛等活动;大讲堂主要是用于举办道德讲堂、政策宣讲等。在实际使用中使“两堂”之间形成内在关联,产生相互支撑和促进的作用,这样不仅没有冲突,也为企业节省了资源。

突出重点,分别设计了三个展厅来展示党建、工会、团青3条线上的特色亮点工作;并根据每个展厅展示的内容各定了一个主色调,如象征党旗飘扬的红色党建展厅,象征青春活力的青黄色团青展厅,象征团结和谐的国网绿工会展厅。

充分借鉴,在农村文化礼堂优秀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廊、成就廊、励志廊、文化廊、家同廊”的设计思路。其中发展廊:介绍企业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愿景规划;成就廊:展示企业获得的高级别荣誉;励志廊:展示先进人物和各类劳模典型;文化廊:传播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名言警句;家园廊:展示员工在生产工作和业余文化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3.立足企业,胸怀天下,弘扬主流

企业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终日的是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因此企业文化礼堂所弘扬的价值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在价值理念导向方面,我们立足企业,通过开设道德讲堂,组织劳模典型人物分享个人的人生感悟;挖掘平凡人物故事,开展“向他们学习”专栏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欣赏他人,认识自我——讲述我身边的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将能代表公司精神的人物、集体放进“励志廊”,激励员工向来自身边的榜样学习,引领员工思想。

二、具体案例

1.举办道德讲堂,培育优秀社会公民

公司把培育优秀的社会公民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并结合道德讲堂建设的相关要求,每1- 2个月举办一期道德讲堂。每期一个主题,主题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通过常态化的道德讲堂活动,以及各类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员工的职业素养、文明意识有新提升。今年,公司共有1000多人次员工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结对帮助32户孤寡老人,资助17名贫困学生,参加捡垃圾等环保行动4次,466名员工共为“五水共治”捐款13 .5万元。公司员工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全国劳模何贝为首的劳模,以及“身边的道德典型”和“优秀志愿者”。

2.打造职业充电站,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通过整合管理学院、教育培训基地、劳模工作室等资源载体,为员工打造一个提升职业能力的充电站。同时公司深化全员“攀登计划”,完善“管理、技术、技能和劳模”四个通道人才选拔机制,实施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劳模选树力度和技术、技能带头人传帮带作用,加快供电所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开展一线人员技能测试和竞赛调考,保证员工队伍人才齐,专业强。近两年有12人评选为公司系统8级专家,有442人次参加了高级工(技师)培训鉴定,7人次在系统调考中成绩优异,1个QC成果获全国QC小组活动成果发布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首次申请海外专利。

三、实践成效

1.全方位展示了企业文化,文化礼堂的展示效果出色。企业文化礼堂的建设,既通过各种图片、文字、实物等,引导参观者对诸暨电力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回顾,又展示了企业当前所做的一些重点工作和文化成果,并展望了企业的发展未来,使参观者能全方位地感受企业文化。

2.整合完善了现有资源,提升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将原来分散的教育培训基地、劳模工作室和供电所的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整合,建设成“职业充电站”,对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很明显的帮助。将职工活动中心的楼梯廊道设计为励志廊,将多功能大会议室设计为大礼堂和大讲堂,将办公大楼的走廊设计为文化廊出出这些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将文化礼堂融人员工日常的工作环境中,让员工时刻沐浴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

3.初步建成了精神家园,满足了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满足教育功能和展示功能的基础上,开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供员工学习放松;艺术创作室供员工进行书画创作;心灵驿站帮助员工减缓心理压力;线上“多维视角”平台,供员工互动交流讨论出出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礼堂内能“有所学、有所乐、有所悟”,满足员工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四、工作思考

浅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篇4

一、精神家园的含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家园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即精神家园的要素、功能和实现。从精神家园的要素层看, 精神家园不仅包括主体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文化体验, 还应当涵盖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在功能层面上, 精神家园给人以精神寄托, 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力量之源;最后从其自身的实现来看, 精神家园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之中, 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晶。通过从不同的层面对精神家园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把精神家园简短地概括为:“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获得安顿的地方, 情感的寄托之地, 心灵休息之所, 精神洗礼之处。”

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成

1、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气势恢宏, 在几千年沉积的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苟利国家生死以, 起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以及修身法则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 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理智地看待历史文化, 并对之进行合理的改造。

2、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不绝,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具有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四大发明的问世, 神州七号飞天, 嫦娥登月;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先秦时期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情怀, 宋朝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之情,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 “抗震救精神”以及“奥运精神”, 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性。

3、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

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兴旺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 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精神脊梁。 (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有的心声。 (3) 实现“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 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之歌, 呼唤东方巨龙的腾飞。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途径

1、充分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 做到古为今用。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当前我们应当对“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 “扶正扬善, 遵守信义”的社会美德进行合理的吸收, 并结合新的实际而发扬光大。

2、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增强文化产品服务。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文化遗产如古文物、书籍;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为此我们应当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古文物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保护那些濒危的古文物, 通过各种途径把被列强所掠夺的古文物进行收回。加快建立公共体系, 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而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3、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教育, 特别是要增强广大青年的民族认同感。

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 尤其是互联网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遵循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求同存异, 力行以人为本。

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离不开每个成员的认同, 因而应当在把握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从尊重主体的选择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角度来构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尊重差异中获得共识, 在兼容并包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力争每一位中华儿女可以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寄托地。同时, 要把建设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人民群最关心的利益相结合,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宗贵:《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3期。

[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 2007年/12月/4日/第009版

精神家园建设 篇5

【文化建设】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测试题

 o o o o 1.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包括

A.心理健康和品德发展问题 B.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问题 C.偏差行为问题 D.学习成绩问题

答案正确!

 o o 2.留守儿童问题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最大障碍

A.正确 B.错误

答案正确!

 o o 3.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是有意义的权宜之计

A.正确 B.错误

答案正确!

 o 4.班级活动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改变

A.传递知识 o o o B.改变态度 C.丰富体验 D.实现价值引领

答案正确!

 o o o o 5.留守儿童教育必须厘清的三种关系是

A.技巧与情感 B.帮助与引领 C.责任与爱心 D.制约与创建

答案正确!

弘扬干字精神 建设生态家园 篇6

过去这里是一个贫困山村,土地贫瘠,山岭光秃,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集体经济一无所有。改革开放引领大梨树村快速发展,干字精神铸就大梨树人创业辉煌。30多年来,老书记、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带领村民治理荒山,整修水利,兴办集体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态新村,创造了生态文明骄人业绩。回乡的大学生村官毛正新接任村主任、党委书记后,确立了“生态兴村、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坚持扎实苦干与科学发展相统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改善民生与提高村民素质同步的执政理念,全面推进大梨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集体资产超过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连续5年突破万元,位居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62位。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0亿元,村可支配财力16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

这些喜人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是靠一个“干”字。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干字精神是大梨树村成功发展的不竭动力。

干就要苦干——弯大腰、流大汗。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梨树村用20年时间治山治水,重整山河。针对当时山地荒芜、蚕场沙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实际,广泛发动群众,“小突击、大会战、专业队伍常年干”,累计出工10多万人次,动用土石方170多万立方米,靠手刨肩挑,硬是搬掉了20多座山头,开发荒山修建1.6万亩水平梯田,栽植桃、梨、苹果等果树百万株,退蚕植栗1万多亩,建成双万亩果园。同时,持续开展小流域治理,整修河流14公里,治理沟壑百余条,建设水库、塘坝,扩大水域,年蓄水量达到40多万立方米,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单位。

干就要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大梨树村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为要的执政理念,确立“生态兴村、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4项生态环境工程:一是绿色农业工程: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国家级五味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种植、无害化生产,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产品认证和欧盟GAP认证。二是污染治理工程:大梨树村果断关停早期兴建的4户污染企业,恢复旧矿山、厂区植被,搞好生活污水、垃圾设施改造。三是村庄绿化工程:开展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建成草坪2万多平方米,栽植景观树5万多株,河边路旁绿化60公里,街巷绿化5公里,单位绿化6000平方米,宜林荒山绿化率90%,公路两侧荒山坡面绿化98%,森林覆盖率80%,被授予中国绿色村庄,在中国名村影响评选中“绿色指数”位居第7名。四是舒适宜居工程:大梨树村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建设村民新居6万平方米,入住500户。新区倚山沿路分别为欧式别墅园和二层楼的商业街,彰显现代风格;沿河两岸为仿古民居,呈现出“小桥流水杨柳岸,青砖红柱四合院”的水乡情调。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村庄名片等殊誉。

干就要巧干——讲科学、闯市场。1985年,在中央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指引下,大梨树村冲破城乡分割禁区,挺进城市,在凤城市繁华区建设一座2600平方米5层楼的龙凤宾馆。1992年他们又相继在市内火车站和汽车站交汇处建起1.5万平方米3层楼凤泽大市场和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龙泽农贸中心,年交易额3亿元,实现利润400多万元,安置就业2000多人。

本世纪初,随着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需求不断升温,大梨树村巧夺天工,依托双万亩果园,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区。山上果园取名为“花果山”,几座水库命名为“瑶池”、“龟山东湖”、“龙母湖”、“双龙湖”等,形成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建设药王谷、养生坛、18公里绿色长廊、生态采摘园。创办影视城,拍摄了《女人一辈子》等10多部电视剧,打造出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和生态园林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优势。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农业公园、辽宁省旅游专业村和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几年来,大梨树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旅游区为载体,大力弘扬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干字精神,打造凝聚民心、引领文明的乡村文化。先后建设800平方米的村史馆、6000平方米的文体宫、5万平方米的干字文化广场,用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和邓小平“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激励村民。同时还组建村民艺术团、秧歌队、腰鼓队和篮球队。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通过举办采摘节、五味子节、新农村文化节和红歌演唱会,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辽宁电视台“话说天下”和“都市嘉年华”节目组等媒体走进大梨树,承办辽宁省老年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闭幕式及部分赛事,组织国内外知名篮球队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推进了大梨树生态文化建设。该村现已初步形成8大特色文化:以西汉武次县遗址和大梨树传说为渊源的历史文化;以纪念中国历代名医的药王谷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以养生坛及养生教育为重点的养生文化;以干字广场为标志的“干”字文化;以展示毛泽东家史和大梨树发展历程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红色旅游文化;以满族民居、歌舞表演为亮点的民俗文化;以吃农家饭菜,住火炕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果园观光、赏花摘果为品牌的田园文化。2007、2008年,该村村书记应邀坐客经济日报“对话”和央视“小崔说事”栏目,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共同探讨农村文化建设。2010年,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篇7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 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 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 (philo sophia (1) ) 之人聚集在城邦, 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 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 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 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 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 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 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 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 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学界存在多种表述, 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 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 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 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 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 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 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 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 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 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 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 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 欲国家之隆盛, 非但不可得, 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 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 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 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 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 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 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 大学不能外于人群, 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 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 有所守, 有所执著, 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 科学精神。

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 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 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 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 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不唯书、不唯上, 不为名利所累, 能勇于创新, 不断开拓认识, 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 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但它又是无形的, 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 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 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 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 对其地位把握有误。

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 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 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 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 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 其实, 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 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 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 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 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 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 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 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 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 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 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 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 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 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 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

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 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 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 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 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 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 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 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 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 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

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 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 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 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 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 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 “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 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 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 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 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 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 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 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 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 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 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 充分发挥其优势面。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规范上网行为,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 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 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 探索激励、评价机制, 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 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 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 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 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 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 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 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

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 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 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 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 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 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 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 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 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 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 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 无论在什么时代, 社会如何变迁, 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 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 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 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 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 “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 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 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 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 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 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 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1) 英文Philosophy (哲学) 由古希腊文philo (动词, 意为“喜爱、追求”, 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 和sophia (阴性名词, 意为“智慧”) 构成的动宾词组, 含意是“爱智慧”。

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 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增订版) [M].北京:三联书店, 2008.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

[3]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精神家园建设 篇8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作为企业如何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企业, 保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的课题。我们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结合企业的实际, 就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探索。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 注册资金30906万元。公司成立十几年来, 已逐渐发展壮大, 初步形成了以路桥建设为主业, 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新型集团公司。

公司成立以来, 始终本着“筑路架桥、造福人民”的宗旨, 积极参与城市的基础建设, 并始终以“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激励自己, 力争把每条路、每座桥都雕饰成大地艺术品, 为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作出了不懈努力。十几年来, 公司先后建设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新阳大桥、石鼓山立交桥、环岛路 (含演武大桥、钟宅湾大桥) 、同集路、集灌路、杏滨路、翔安大道、厦漳高速公路及海沧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成功大道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是交通的动脉, 而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沧大桥更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标志性建筑。

与此同时, 公司还先后开发建设了路桥高科技园、桥梁博物馆、牛头山公园、厦门科技馆、火烧屿生态乐园等社会公益事业。其中, 桥梁博物馆、厦门科技馆已成为厦门市重要的科普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路桥集团公司在创建精神文明工作中,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把创建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为促进企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路桥人在环岛路美丽的马拉松赛道上创作了马拉松群雕, 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以“永不止步”的精神铸就成有形的文明, 铸就了企业的两个文明。

一、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点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路桥集团发展十几年来, 始终倡导“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 “奉献社会, 实现自我”。在企业精神的引导下, 构筑路桥人的核心价值观。

1、以“冲刺”精神建造工程精品, 构筑文明环境

“冲刺”精神就是永争第一。路桥集团公司从一开始就树立“争创一流”的创业理念。路桥人在工作中信守的是“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公司在工程质量争创一流的同时, 追求艺术品位, 力争使每一条路每一座桥都成为展现城市文明的丰碑, 力争与城市文化品格、生态环境相协调。让路桥成为有形的精神文明载体, 是路桥人永远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石鼓山立交桥时, 公司考虑到它位于进出岛的入口处, 又是飞机起降时俯瞰鹭岛的重要视点, 因此, 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公园式的立交桥。那由草坪、鲜花、灌木、棕榈组成的6公顷绿地, 那以“石鼓魂”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墙, 以及那白色凉亭、鹅卵石小径、五彩灯光……无不折射出路桥人的艺术灵感和对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环岛路作为当前国内第一条沿着海岸十几公里的海滨旅游道路, 整个设计理念融入大自然, 大海、沙滩、绿草、彩色路、艺术小品浑然一体, 尤其是把《鼓浪屿之波》用音乐五线谱雕塑在环岛路上, 更体现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环岛路的建设是路桥人对道路建设理念的创新和突破, 整条道路犹如不断延伸的滨海公园, 充分体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交融, 人文与自然的协调, 历史与现在的对照, 生态与环保的交映。环岛路木栈道、音乐家广场的建设, 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厦门这个音乐之岛增添了跳跃的音符。每年的厦门马拉松比赛, 就是在这条美丽的道路上举行。海沧大桥在桥梁设计中同时进行了景观工程设计, 大到桥型、塔锚的结构, 小至单个桥梁部位无不进行精雕细刻, 并在工程沿线建立起完善的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座落在海沧大桥东锚的国内第一座桥梁博物馆, 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2、以“追赶”精神打造人才精品, 塑造路桥品牌

马拉松所体现的另一种精神是在在众多的参赛者中要有迎头追赶的坚韧意志, 追赶的过程就是竞争。路桥集团公司就是以这种不甘落后, 哪怕比别人先跨半步的意志, 以饱满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在市场经济中激流勇进, 建设队伍, 塑造品牌, 谋求发展。

集团公司能建成一批优质的路和桥, 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要持续发展, 靠的也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的员工本身具备较高的学历, 这是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 但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还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提高路桥的艺术品位, 路桥人的文化素质还远远不够。于是, 公司组织艺术沙龙, 定期欣赏交响音乐会, 让员工接受高雅音乐熏陶, 学会欣赏芭蕾、欣赏诗歌、绘画、雕塑,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以建造高品位的路桥。多年来, 公司举办的各种培训涉及现代企业知识、电脑、英语、工程监理、系统工程、企业管理等。

为使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行得正, 不出轨, 公司以人为本, 结合公司的实际, 结合行业特点, 结合员工的成长历程进行人性化的廉洁自律教育。尤其是项目经理以上人员, 具有一定的职务, 又掌握一定的权力, 更要让他们深刻认识职务的分量和责任。针对他们的教育, 公司总经理以演讲的方式, 以“职务是重于泰山的责任”和“修路不迷路”为主题, 展开心与心交流。公司还不定期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警示教育片、英模报告会等, 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大家认识到没有任何事物象职务所形成的“权力”这般具有复杂的双面性, 就象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成为令人敬仰的天使, 也可以坠落成为令人恐惧的魔鬼, 职务越重要, 权利空间越大, 那么, 责任将更大。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更是重中之重。因此, 在廉洁自律方面, 要时刻提醒自己, 做到修路而不迷路。

3、以“参与”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立志奉献社会

孙中山先生说过:“全无物质亦不能表现精神;但专恃物质则不可也”, “革命救国, 非有革命精神不可”。他的哲学思想中强调物质精神“相辅为用”。

“重在参与”的马拉松精神, 使我们企业融入了社会这个大团队。不能为了个人的第一, 而离开了团队协作, 离开了社会的支撑。公司提出了“铺路架桥、造福人民”为企业宗旨, 选择了“回报社会, 奉献社会”为行动指南,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重在参与”的精神告诉我们, 企业决不能有短期行为, 只有高瞻远瞩, 不急功近利, 两个效益协调发展, 企业才有生命力。我们筑路架桥时特别强调要注重保护环境, 遇到古树, 宁愿变更设计, 一律绕开。在海沧大桥建设中,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滩涂, 保护红树林, 特请日本专家来“诊断”。翔安大道的建设, 为了村民交通方便, 我们对每个出口都精心策划, 并设计人行天桥。针对公司年轻员工多, 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公司开展各项活动都强调在现实中学习, 在教育中提高。集团公司在捐助“希望工程”特别是在和革命老区武平县邓坑小学助学结对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单纯的捐钱捐物, 而强调双向的交流, 提倡的是“观念助学”。

集团公司坚持每年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参观路桥建设成果, 捐资老龄基金会, 这不仅仅是给予, 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率先向厦门市图书馆捐资, 老馆长感叹万千, 由衷地说出“书山铺路, 学海架桥, 路桥集团公司把路修到了人们的心中”。集团公司向陈嘉庚先生学习, 捐资集美大学, 同时支援西部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 连续三届赞助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承办“大海、音乐”雕塑展, 承建环岛路“音乐家广场”, 承建马拉松群雕……为厦门成为艺术之城、文明之城, 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

十几年来, 路桥集团公司在改革中发展, 在创新中腾飞, 其根本所在是思想领域的变革, 精神世界的充实, 赋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凡物可爱惟精神”。路桥人依附的是马拉松精神, 每走一步都在追赶, 每走一步都在冲刺, 团队的力量, 重在参与的意识, 使我们立足社会, 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将以这种精神开拓事业, 开创未来, 做长跑型的企业, 建设更高、更强的企业文明。

二、在新时期创建工作遇到的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也在不断增长, 企业通过全体员工

的共同努力, 逐步发展壮大,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员工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员工追求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本无可厚非

但在市场经济“金本位”的影响和冲击下, 有些员工存在一些宗旨观念淡薄, 价值观念错位, 职业道德滑坡, 工作缺乏主动等不良现象。

2、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波浪式前进, 有潮起潮落, 企业的发展同样有高峰也有低谷

企业在高速发展, 效益好的时候, 员工的收入也在增加, 这时所有的问题都掩盖起来了。当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效益明显下降, 员工的收入也随之下降, 这时员工就接受不了。所有问题都爆发出来。面对困难, 员工选择的是抱怨, 缺乏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的精神。

3、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价值、行为等虽然存在许多问题, 但作为企业管理层也应反思

企业精神、理念, 企业的主导文化宣传、贯彻不到位, 正确的价值观在企业的倡导不够深入, 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做得不好, 基层干部是否切实做到关心员工、反映员工的心声, 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

三、面对问题, 创新思维找对策

中央文明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 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把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把群众性创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根据中央文明委提出的要求, 结合公司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提出几点对策:

1、提高员工思想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培养高觉悟、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首要是尊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公司应从员工成才成长的需要出发, 教化、培育、引导员工。在思想上,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在责任心方面, 不断增强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 同命运、共发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切实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领导, 领导者从自身建设做起, 通过班子建设, 创建“四好”领导班子, 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 发挥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其次, 从健全领导体制入手, 构建企业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管理部门各负其责, 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共建机制, 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 建立长效机制, 创建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 层层落实, 收到实效。

3、培育企业文化, 把管理文化融入到创建工作中

精神家园建设 篇9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

1. 调查对象。

在被调查的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482名同学中, 男生407人, 占总样本的84.44%, 女生75人, 占15.56%, 男女比例约为5∶1, 基本符合我院男女配比的总体情况;参与调查的学生干部144人, 占总样本的23.65%, 非学生干部338人, 占总样本的76.35%, 比例约为1∶3;共青团员475人, 占98.55%, 中共党员 (含预备党员) 7人, 占1.45%。

2. 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对482名同学从强迫症状态平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分、抑郁平均分、焦虑平均分、敌对平均分、恐怖平均分和偏执平均分共7项指标进行了心理调查, 结果显示, 在总共482名同学中, 超越正常指标因素项目在4项以上 (具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的同学总共有26名同学, 占到调查对象同学比列的5.39%。

根据我院对284名同学贫困程度的界定, 我院属于贫困学生程度的同学共有218人, 在这218名同学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同学有20名, 所占比例为8%, 其余198名贫困同学并未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下。

从以上研究数据和结论可以看出, 调查的482名同学中, 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39%, 同时这其中只有20名同学属于家庭贫困的界定范围之内,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致同学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并非完全是由于这些同学家庭经济贫困所致。

二、“双困”学生家庭软环境探寻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与子女成长密切相关, 这其中家庭软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家庭软环境中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婚姻状况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

1.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是影响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文化程度是贫困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直接诱因。贫困生的父母多数文化程度不高, 整天为生计奔忙, 无法满足子女精神和心理上不同年龄时期的不同需求。同时, 家庭把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全部寄托在这个贫困生的身上, 从而出现只看重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 这无疑给贫困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贫困生心理素质脆弱、自我调适能力差、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对待事物消极防御情况的发生。

2.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都采取一种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子女缺乏思维的批判性, 对父母的依赖性强, 难以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质。到了大学以后, 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 从而表现出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父母教养方式从子女出生开始伴随着子女的整个成长过程, 因而贫困生在青少年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的影响在其读大学期间同样存在, 只是影响的程度与青少年时期相比有一些差异。

3. 父母婚姻状况是制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抓手。

在父母婚姻状态不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贫困学生,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其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 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缺少自信, 怀疑他人。这类同学在大学的生活中, 还经常为父母的关系等问题忧虑,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使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进一步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障碍。此时, 他们若不能较好地自我调整, 自然地就会处于消极状态。

三、“双困”学生家庭软环境提升机制

通过我们研究分析发现, 引起“双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主要是从家庭软环境中所产生, 因此, 为了能有效地帮助这些“双困”学生尽快的走出心理“陷阱”, 我们应该从建立“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加强人际交往, 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来逐步改善“双困”学生的现状。

1. 构建“家庭—学校—家庭”双边教育机制。

学校要加强与贫困生父母的联系与沟通, 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改变家庭软环境, 将贫困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 与家长沟通, 共同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教育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与理解,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贫困生父母要努力营造一种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和支持、直接充分表达情感、避免或化解家庭成员尤其是贫困生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多接受现代先进思想、灵活安排家庭生活。

2. 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

教师用以身作则的行为来感化学生,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正确的价值观, 高尚的人生观。一方面, 老师通过自己在业务上刻苦攻关与敬业的精神、言传身教的优良作风来影响学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与贫困生鱼水情般的接触、谈心交友般的坦诚胸怀来感染学生;同时, 我们也应通过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人才的成长, 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消除原有的不必要的自卑感,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加强“双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尽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重负, 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情绪状态,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贫困生心理素质提高。在年级、班级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 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社团, 并对贫困生中普遍性的问题开设系列专题讲座, 举办心理沙龙等活动, 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二, 心理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 防止出现对贫困生不公平的现象。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 建设高雅健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 营造互助互利、充满爱心的寝室文化。

4. 加强人际交往, 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对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 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多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小型晚会等, 让同学们能理解贫困生的难处, 主动与贫困生接近, 把他们容纳到大集体中。 (2) 引导贫困生勇于尝试, 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同时, 注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开朗的性格, 豁达的心胸。

“双困”学生是现在校园里不可忽视的群体, 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希望能从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等途径来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切实为同学们服务,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Rutter and Hersov: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nded) Lond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sher, 1985.

[2]Banaji, M.R., &Prentice, D.A, The self in social context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4.

[3]Cooper C.L.Cooper R.Stress and life event methodology.Stress Med, 1985.

[4]侯杰.大学生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高教管理, 2008, (2) .

[5]李志.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J].教育探索, 2008, (2) .

[6]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 2004, (12) .

[7]唐国胜, 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职业圈, 2007, (10) .

[8]冯海评, 张露.育人为本科学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0) .

[9]高文革, 薛瑜.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0) .

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篇10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高技能人才座谈会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凯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 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凯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制度保障, 落实和健全政策措施, 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培养力度, 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全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广大高技能人才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凝聚社会力量建设家园 篇11

该镇镇委书记陈悦明于2011年到任后,和镇长陈敏镌、镇人大副主席以及镇老促会会长陈天忠等一起,翻山越岭,深入老区、山区,倾听老区人民呼声,求计问策。经多番调研论证,该镇确定了“优先建设老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凝心聚力,打造‘一带二区’工业平台,促进农业‘三化’发展,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金灶”的发展思路。

建设“四横三纵”交通网络

该镇原道路“窄、乱、弯、破”,工业项目引不进来,农产品销不出去,群众富不起来,成为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老区人民呼声很高。

在市、区重视下,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上级的计划“篮子”,并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资金缺口很大。镇老促会和村老促小组成员及“五老”纷纷出谋献策,发动该镇在外成功人士和乡贤慷慨解囊。民营企业家黄勤武率先认捐1000万元,黄伟庆认捐500万元,黄瑞春认捐220万元,黄邦德认捐200万元,涌现了一个个情系老区、热爱桑梓的动人场面,一举认捐4500多万元。地处小北山南面金高线的改造工程,头炮打响告捷;半山区、平原的道路、桥梁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均已启动,并取得新突破。山门敞开,老区人民拍手叫好,赞不绝口。

打造“一带二区”工业平台

该镇依托区位、交通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打破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建立“一带二区”,“一带”,即揭海路3.81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带;“二区”,即波头村范围内0.94平方公里的东片工业园区;径头、官山、花园、潮美等村范围内2.65平方公里的西片工业园区。在落实招商引资中,镇老促会和村老促小组成员及“五老”等,大力开展“亲情招商”、“乡情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投资落户金灶。

目前,在园区内落户投产的企业有6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1家,正在培植上规模的企业2家。落户该镇金溪社区的汕头市三鑫服饰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主要从事服装生产。

做精做强特色效益农业

金灶镇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春有桑葚、夏有杨梅、秋有柿子、冬有三棱橄榄,四季常青,花果飘香。决策者立足农业发展传统,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扎实,效益农业初具规模,且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棱橄榄”等特色农业品牌,杨梅、香蕉、油甘、桑葚等名优特水果众多优势,升级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园区化发展、多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金灶镇老促会弘扬革命传统,激励老区人民自我“造血”,凝聚社会力量建设家园,在促进老区建设中真正发挥了助手、桥梁作用。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建设 篇12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 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大学精神集中地体现着大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取向。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少, 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 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世界一流大学应为时代的脉搏, 这不仅是指大学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 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 同样是如此。因此, 大学要有精神, 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所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据此, 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但一般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 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 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 大学是有精神的, 唯其精神, 使之能经世而独立, 历久而弥新。环视世界, 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使学校声名远播。

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 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为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遗产和中国近代大学, 北大不寻常的身世似乎先天地注定了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北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雄厚、教学质量最为优秀的国立大学, 已有百余年历史。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 已有37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北大模式”, 哈佛大学形成了“哈佛模式”。“北大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学术民主;务实创新, 修德炼能;教研并重, 博专并抓;学以致用, 造福社会。而“哈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素质, 培养通才, 讲究名牌效应;崇尚实践, 铸就干才, 突出案例教学;发挥潜能, 塑造雄才, 跨入自由王国。

(一) 北京大学

北大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使人们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赞美她的时候, 人们是从不吝惜笔墨和想象力的。的确, 北大的意义绝不止是一所高等学府, 北大之为北大, 不在其湖光塔影的美丽校园, 甚至也不在其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而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1917年, 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制, 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关于北大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改进的运动先锋,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北大精神是“民主与科学”。北大不仅学术上有很高成就, 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这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北大有自己的校格, 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世人的尊重;北大有自己的责任, 不顾一己私利而勇往直前。但是,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的洋务教育, 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1]

北大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 决非偶然。这与北大精神有关。自蔡元培先生掌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北大的沃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北大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爱。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 做剧烈的辩驳和争论, 一到患难的时候, 便共力合作。另外,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北大校内, 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 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 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 就共同来御外侮。故北大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 尚能安然无恙。[2]

然而, 不幸的是, 当人们为北大光荣的自由传统而骄傲并陶醉于其诗意的精神怀抱时, 被冷落的现实正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报复。而更不幸的是, 在现实快意的报复面前, 堂堂的北大似乎有些束手无策:骄傲的精神在充分施展了自己全部的魅力之后, 终于暴露了她的苍白无力。过分自信, 甚至有些自我崇拜的北大人现在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那种北大精神除了人们已充分肯定了的那些伟大的意义之外, 是否还存在着某些必须正视的缺陷呢?

(二)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 哈佛大学已经建校374年, 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 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3]的自由民主之思想, 大学是一个塑造灵魂, 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者摇篮。哈佛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革, 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哈佛大学前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阿伯特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 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时至今日, 哈佛大学仍遵循着艾略特的学术自由理念, 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 哈佛拒绝授予前总统里根荣誉博士学位一事便显示了这个看重自由和创造的伟大学府十足的底气。21世纪初,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4]

中国国内的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硬件设施不够吗?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制度和文化层面。我国大学鲜有自己清晰、稳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精神和价值的塑造上, 在大学文化积累、校风学风的建设上, 还缺乏应有的自觉和明确的定位。在大学的制度层面, 大学办学自主权还不够落实, 学术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校长、教授的聘任及选拔, 科研和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中国现代的大学, 是以欧洲大学为模式的, 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中国大学的责任是与西方大学不同的。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的差异, 主要是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学观念的不同。探讨中国大学精神的问题要远比西方的更加复杂。西方大学的制度虽然在中国畅通无阻, 但是西方大学的理念 (传统的理念) 却无法在中国扎下根来。[5]我们目前探寻大学精神, 恐怕首先要确认什么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所需要的, 我国的大学精神要根据自身历史传统所创, 是独有的。

大学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 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有大气。大气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 就是她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6]大气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 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 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这种精神, 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 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 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 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正如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 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一)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 大学理念的延伸和深化, 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想与宗旨, 它必须也必然为大学所独有。从教育的性质来看, 大学理念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大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实现的, 后者虽可能通过某些方面的教育指导使人具备某些素质, 但无法使人全面获得这种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或主要承担者的大学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而其之所以更丰富、更深刻, 关键就在于大学精神。

(二) 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时间的步伐已经迈入21世纪, 大学在新的世纪中将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主要是指与高等教育的现代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内容的转变。当前, 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 使得我国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话语背景。[7]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 并促进大学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 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也就是说, 大学品牌的价值更多地源于大学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8]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的, 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形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在大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经历了“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而逐渐浓缩而成的。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 还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广博的文化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播。而这种载体也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载体, 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舆论氛围等等。只有充分创造出这些载体,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能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操作性意义。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创建优良的校风、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独特的功能,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 因为大学精神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 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流的现代大学, 必须有现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建设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可以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为其建成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7]戴锐.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 (2) :22.

[2]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3.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44.

[4]唐耀华, 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41.

[5]陈小红.论大学精神的演变:从“理想”到“功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94.

[6]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10.

上一篇:财政直接投资下一篇:水库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