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问题分析

2024-09-26

家园共育问题分析(共4篇)

家园共育问题分析 篇1

近十多年来, 家园共育已经逐步成为幼教界研究和实践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家园共育,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范围,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成长体验, 能尽可能地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目前,家园共育活动还存在着家园二者地位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途径、忽视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和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 幼儿园工作方式过于强势,家长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部分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往往是幼儿园安排相应活动,然后再告知家长,要求家长配合。虽名为“合作”但实际上是以幼儿园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的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在这种关系中,幼儿园往往处于支配地位,而家长一方面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于是就缺乏主动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中,家长的作用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

2.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 家长只重视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 而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家长认为只有让孩子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才能在亲朋好友聚会时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他们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 而忽略对孩子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方面的培养,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变成“高分低能”人。

3. 幼儿园和家长过于关注幼儿的特长培养 ,忽视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目前,不少幼儿园和家长在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过于重视对幼儿在体育、舞蹈或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对幼儿的情商、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没有拓展教育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反而助长了不良的教育风气,对幼儿的成长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实现家园共育合作有效交流的对策

1.尊重 ,是建立家园合作的基础。尊重是彼此之间交流的基础, 幼儿园在尊重家长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如,我园近几年来每年秋季举办的新生家长培训会已成为学年度家长学校的第一课, 成效明显。家长学校第一课由园长主持召开,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园史、办园理念、办园规模、环境设施、教师队伍、保教工作、特色课程、幼儿活动、家园共育等能有初步了解,增加家长对园所的感情,进而通过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

2. 理解 ,是联系家园合作的纽带。幼儿园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地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的真实发展情况。如,我园开通了学园的网站,设置了班级主页、精彩视频、校园论坛、短信通等专栏,让其成为园务管理工作的好帮手,成为家园共育、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再如,在班级活动上传的主页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看到孩子在班级参加的教学活动、游戏等情况。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也就更加理解教师;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便会信心倍增,干劲更足,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

3.信任 ,是构筑家园合作的桥梁。信任家长并争取和善用家长资源,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如,在开展“节约用水”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向家长提出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倡议。在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幼儿学会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集资料,并精心设计了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环保手抄报,展示出了他们美好的向往和希望。家长、教师和幼儿在共同的活动中,自觉形成了学习团队的共同体。

三、开展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就必须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幼儿园还可以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知识竞赛, 为家长开设专门的幼儿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家教中的热点、难点的主题讨论活动,以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

2.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园共育亲子活动。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发现, 儿童在成长的不同年龄会出现相应的敏感期。若针对不同的敏感期进行有针对性地亲子活动游戏训练,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幼儿园开展经常性的亲子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度过快乐的时光, 而且父母本身在亲子游戏中也能得到一些教育启发。

基于信息技术的家园共育案例分析 篇2

关键词:网来网去;家园共育;信息技术

G6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进入21世纪,年轻的父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接送孩子要么来去匆匆,要么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和老师交流机会少之又少。传统的家园共育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已不能满足年轻父母的需求。但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话、短信、QQ、飞信、E-mail这些现代通信方式契合了时代需求,成为家园共育的新载体,既满足了家长的普遍性需求,也能帮助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满足了个别差异性需求。

实践中发现,新型的家园共育方式由于没有时间、地点的局限,没有内容、形式的束缚,家园双方之间反馈沟通及时,老师和家长的感情加深了,家长工作好做了。但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后,出现了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的矛盾,影响了家园共育效果。

案例一:常老师上班玩QQ

上午十点一刻,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操场上、大型玩具区热闹起来,张园长站在窗口,面带笑容地看着窗外孩子们在运动。突然皱起了眉头,大二班今天又没有准时下楼活动,想到一周來都是这样,大二班每天总是迟到十到十五分钟。

园长决定上楼一探究竟。上了二楼,远远地就听见孩子们唧唧喳喳的声音,到了大二班门口,孩子们已排成两队,几个调皮的孩子在打闹,听见常老师在说:“不要吵了,都站好队,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老师等会儿带他下楼玩游戏。”怪了,只听声音,却不见常老师人影。进了教室,巡视一圈,只见常老师坐在电脑前QQ对话呢。张园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又不好发作。于是严肃地说:“常老师,现在是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请你赶快带大家下楼运动!”说完就走了,走到门口,又回头说:“请你下班前到办公室找我,我们聊一聊。”

下午五点半,老师准时来到园长办公室,一脸委屈。园长还没开口,她先倒起了苦水:“园长,我知道这个星期我没有准时带孩子们下楼做运动,违反了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啊!……”

原来大二班这学期开通了班级QQ群,家长们热情很高,每天在上面问这问那,老师们回答问题应接不暇。有时因为带班,问题没有及时回答,家长还有意见,说老师不一视同仁,最近班级家园关系有点紧张。今天因为宝宝妈妈先问“宝宝上课有没有发言,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常老师就宝宝存在的问题和宝妈沟通了一下,这一下子好了,星爸、睿妈、轩妈等几个家长都来问。常老师谁也不能怠慢,一一回答,所以下楼迟了。

思考:

现在各班均有一些全职妈妈,特别是部队很多随军家属,刚随军找不到工作,比较清闲。随时上网提问交流,而电话、短信、QQ、飞信这些通信方式又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老师为了及时回复家长留言,带班时也找时间坐在电脑前和家长交流。这不仅影响了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违反了幼儿园规章制度,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案例二:孙悟空,请借我几根毫毛

羊老师最近有点烦。

下班前收到一条短信,十个字:“羊老师,村长喊你回村点豆。”

看完,苦苦一笑,这是苦恼人的笑。

小班时认领了幼儿园省“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运用博客开展家园共育的研究”。开了班级博客,每天上传照片、发表童言趣语、家园交流,在博客的田地里“种瓜点豆”,快乐耕耘。

羊老师最近白天黑夜忙。

白天忙幼儿园的事,一个接一个,年级组“幼儿成长纪念册”制作交流;教研组“一课三研”活动;区域活动观摩;年轻教师技能技巧大赛;“倾听孩子 学习指南”征文活动等等。羊老师是一个要求上进的老师,每一项活动都认真准备,积极参加。

晚上忙自己的事,四月中旬要参加自考。结婚两年多了,公婆催着抱孙子,小夫妻准备明年造人。今年学前教育自考本科最后两门一定要通过。

睡觉前,羊老师回了一条短信,十个字:“孙悟空,请借我几根毫毛。”

思考:

教师很想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但时间、精力、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园既要上课,还要做教科研。回家既要处理家庭各项琐碎家务,还要进修自学。造成家长的留言不能及时回复,博客、网页不能及时更新维护,家长有怨言,家园共育不能顺畅进行。

案例三:QQ私聊正热闹

新年过后,有一天孩子离园时,孟老师无意间在班级门口听到两个家长的对话。

一个说:”昨天我在QQ上给你消息你怎么没有回我?”

另一个答:“正好有事不在……”

又一天早晨孩子入园时,星妈和孟老师聊天,问:“宝妈是不是问您他家孩子吃饭的事情了?”孟老师点头称是。星妈皱眉说:“她都快把我烦死了,天天在QQ上问我孩子吃饭、睡觉什么的,我说你去问老师啊!她说问过了。还说你们三个老师说的都是一样的,会不会是统一口径啊”。孟老师奇怪地问:“QQ群里没看见宝妈问啊?”星妈说:“她和我私聊哎”。孟老师恍然大悟。

难怪最近发现许多家长孩子离园后也不走,聚在一起聊天,老师一走近有时散了,有时声音压低。有些爱和老师交流聊天的家长,见到老师也不说话了。最主要的问题是家长到园和老师沟通,却带着偏见而来,带着责难而来,孟老师看到了家长眼里的不信任……

思考:

只有家长广泛参与,家园共育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小班幼儿入园时,家长热情很高,献计献策,积极发言,但时间长了,由于班级教师任务多、负担重,没有及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教师避免麻烦,QQ号常时间处于隐身,家长的热情淡了,渐渐地也成了潜水者、观望者。由于家长孩子间年龄相当,有共同的语言,家长们会互加好友,私聊说说悄悄话。私聊一方面加深了家长间感情,另一方面却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为教师开展班级工作增加了困难和阻力。

参考文献:

[1]李平.共情:实现家园有效沟通的前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8.

[2]王茹.幼儿教师养生谈之三餐营养驻容颜[J].山东教育,2011,15.

家园共育问题分析 篇3

一、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和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 结合社会的需求, 以幼儿园为主体实施得系统的、有组织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除促使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之外, 还能积极引导幼儿在其中有效学习。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或家庭成员对三至六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对还未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为接受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家庭教育以品德、个性教育为主,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双方作为幼儿的教育主体, 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配合、支持, 同步协调地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一方面, 家园共育实质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家长要积极主动的支持幼儿园里的工作, 幼儿园要引导、接纳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 幼儿园和家长要统一目的。开展家园共育, 目的是为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优势, 互相弥补不足, 最终使幼儿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二、家园共育的意义

1.幼儿生活、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幼儿园, 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综合了这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 幼儿从幼儿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家庭里得到运用和实践。另一方面, 家庭里的教育又促使幼儿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 积极的家园共育, 形成了强大的教育推动力, 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进步和提高。

2.当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目标一致时会促使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有效的合作关系, 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幼儿在其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获得对社会的最初友好印象, 建立与人合作、学会积极参与的意识。

3.家园共育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教育幼儿经验的平台。通过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从幼儿教师那里学到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树立教育幼儿的信心;幼儿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幼儿的信息, 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和期望。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 每个人既是学习者, 又是教育者。

三、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与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识片面狭隘

家庭和幼儿园二者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最大功效。目前, 很多幼儿园和家庭都没有深入了解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对于家园共育的认识只停留在狭隘片面的层面, 因而也阻碍了家庭合作的开展。目前, 在家园共育中双方不到位的合作表现有以下几点。

1.有的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 就是怕孩子闹, 图方便, 因而对幼儿的教育表现得不怎么关心。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 教育的事由教师负责, 家长就是接送、照顾好孩子平时的物质生活就行了, 教师叫干啥就干啥, 缺乏主动的配合与参与。还有的家长则表示平时没有时间参与, 无可奈何。

2.有的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只是幼儿园的事, 幼儿在家归家长管, 在幼儿园由教师负责就可以了。有的教师在观念上虽能接受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 但事实上对家长的能力深表怀疑。还有的教师把与家长交谈当做幼儿的“告状会”, 一味指责幼儿的不好表现, 指责家长不好好教育等。正是因为这样, 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常常是单向的。

(二)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缺乏积极的互动

1.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 为了减少麻烦, 缺少与家长真正的沟通。如在家园联系栏, 不少教师只是把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张贴上去, 而不管家长是否真的阅读;把需要家长帮助幼儿准备的教学材料以及周计划公式般地告诉家长, 而没有听取家长的建议。因此, 家园共育难以真正实现。

2.部分家长对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态度消极, 表示很繁忙, 没有时间参加幼儿园的活动, 这只是客观原因。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只是幼儿园的事, 既然交钱去了幼儿园, 为什么还要参与幼儿的教育问题, 这些应该交给教师, 因此对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不放在心上, 甚至不参加。

(三) 幼儿园和家庭的地位不平等

家长总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多数家长视教师为教育的专业人士, 不敢反驳, 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权威的。家长会上家长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 只是被动地接收, 而这其实对于幼儿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由于我国现阶段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的稀缺, 很多家长认为有幼儿园上就已经不错了, 不该挑剔这挑剔那的。

(四) 家庭对幼儿园缺乏信任

很多时候, 家长和教师沟通时都只谈幼儿好的一面, 对幼儿的坏习惯避而不谈, 家长担心教师知道幼儿的不足之处后会对其另眼相看, 所以双方的沟通不能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 更谈不上教育了。如果家长足够信任教师都是以一颗平等、友善的心对待每一位孩子的话, 家长就会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从而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

四、幼儿园方面加强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推进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 要明确幼儿园与家庭双方都有责任, 少了一方的配合与参与都是片面消极的, 二者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成果。首先, 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家园共育的认识, 更新传统观念, 改变以往一些教师误把幼儿教育只当作幼儿园教育, 只关心教育教学的工作, 忽视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长远影响, 与家长的配合不够深入具体, 因而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克服狭隘的教育观, 意识到社会尤其家庭环境对于教育幼儿的巨大影响力。幼儿的发展受到来自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影响, 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 教师还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素质,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 使家长了解在教育幼儿中的任务和作用, 做好家长工作。

(二) 建立与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动态的过程,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并不是搞个家访栏目、弄个亲子活动就能完成的。因此, 家长与教师应抓住机会, 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经常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 比如, 有些幼儿经常在家玩了玩具从不收拾, 而在幼儿园却很勤快;有的幼儿在家里任性撒娇, 而在幼儿园却十分懂事。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 只要发现问题, 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使幼儿不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三) 多方面拓宽家园沟通渠道

1.进行个别的沟通。具体来说,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幼儿的时间进行交流。家长也可以把幼儿的情况反映给教师, 如幼儿今天感冒了, 需要教师格外关注等。这种短时间的交谈, 可以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幼儿某一方面的情况。 (2) 教师可以针对个别问题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比如, 对一些在幼儿园表现特别调皮、专门欺负其他孩子的幼儿, 或者在对教育孩子存在问题的家长, 教师可以专门请他们到幼儿园来, 细心、实事求是地说出情况并以诚恳、热情的态度, 共同商量教育幼儿的办法, 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进步。 (3)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与家长进行沟通, 比如通过电话、网络等式形式来加强与每位家长的交流, 鼓励家长加入班级QQ群, 让家长了解最近幼儿园要组织的活动, 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2.进行集体的沟通。具体来说,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加强家园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可以向家长介绍班级情况和出现的典型问题, 但要强调定期, 因为这种定期的、有组织的会议, 可以使家长获得阶段性完整的育儿知识, 也可以使忙碌的家长提前腾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2) 幼儿园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比如, 参观活动:结合主题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商场、博物馆等。在参观的同时, 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下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 相应地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 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 这也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幼儿的感情。又如, 户外活动:在春游、捡瓶罐等活动中, 邀请家长共同参加, 与孩子一块进行运动, 使家长间也能彼此认识, 为家长创造了一次探讨育儿经验的机会。再如, 亲子活动:可以在幼儿园显眼的位置放上幼儿与自己父母画的画、手工作品等, 并在每一作品上写明孩子和家长的姓名。这样, 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 并扩宽了幼儿园教育的视野, 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

(四)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请家长当“老师”。由于不同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知识, 可以邀请他们来园为孩子们上课, 讲解相关知识。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他们的工作场所, 让幼儿目睹成人是怎样工作的, 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由于家长是老师, 幼儿会感到很新鲜, 学习兴趣不仅会提高, 尊敬家长的情感也会得到升华。

五、家庭方面加强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 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家长应该考虑在幼儿的卧室使用颜色柔和的淡粉色, 这样有助于幼儿的睡眠。在卧室的角落里可以摆上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图书等, 还可以贴上各种图片, 比如各种小动物的、交通工具等。而且, 这种温馨的布置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十分相似, 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习和生活时就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 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会获得一种安全感, 这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二) 对幼儿的要求与幼儿园一致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 听教师的话, 可一回到家里却像变了一个人, 蛮横无理, 任性撒娇。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外向活泼, 可在家却内向沉默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和要求不一致。幼儿园对幼儿的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而在家庭中,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什么事都不舍得让孩子亲自动手, 使孩子好不容易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中得不到维持。家长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就无条件的迁就, 这只会害了孩子。

(三) 家长要变被动为主动, 从侧面积极参与教育教学

家园共育中不仅要求幼儿园、幼儿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 也要求家长主动与教师联系。家长要经常积极主动向教师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 关心幼儿的教育理念, 也要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家长积极主动的态度, 对孩子的关心往往会推动家园共育的展开, 有利于共促幼儿的发展。

(四) 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品格形成的熏陶

尽管幼儿园教师要求幼儿要懂礼貌, 要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要尊敬师长, 但是幼儿园毕竟只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幼儿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庭没有及时强调巩固, 没有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话, 幼儿良好的品格就很可能遭到冲击。所以,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说文明的话, 做文明的人, 热心助人等等, 使幼儿在一种友好、和谐、热情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为人处世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品格。

(五) 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巩固和延伸幼儿知识

生活即是最好的教育。尽管现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生活, 可是, 幼儿园毕竟条件有限, 大多数时候给幼儿呈现的也只能是图片、模型等, 使得幼儿无法真正感受到活生生的、鲜明的东西,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庭的教育积极配合, 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比如, 幼儿园里讲到的火车很长很长, 只凭图片幼儿可能无法感知到, 但如果幼儿有机会和家长出远门时就有可能看到真正的火车;幼儿园里谈到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家长就要做出榜样示范, 巩固幼儿的知识。

六、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幼儿是否能在其人生最初的阶段获得较好的发展依赖于家园共育水平的提高。明确好家园共育和家园互动中幼儿园和家庭方面各自应做出的努力, 从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家园共育, 就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

[4]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188-219.

[5]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41-161.

[6]勒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76-284.

[7]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家园共育问题分析 篇4

因此, 在家园合作共育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的民主化和人本化深入人心, 赋予家长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障家长的有效参与权, 就是维护家长自身的合法权利, 并且能够实现幼儿、家长、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方共赢。

一、家长话语权的现实问题

家园合作共育过程中家长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长话语权被忽视

话语是一种权力 (福柯) , 从社会权力分配的角度, 教师往往处于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 那么家长的权利很容易被忽视。笔者走访上海几所幼儿园时, 随机对遇到的家长进行访问, 在“你会向幼儿园教师提建议吗”“你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否会采用你提出的建议”和“你所提的建议, 多久会被教师采用”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上, 大部分家长有过向幼儿园教师提建议的经历, 但是具有相同比例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建议不是都能被采用, 即使被采用, 这个过程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对教师的调查从反面印证了家长话语权被忽视的原因:在一些幼儿园, 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认为家长育儿知识和教育能力低, 若让家长参与到家园合作共育就会给幼儿园带来麻烦和干扰, 简直是自讨苦吃, 先入为主地认为家长的话语是不专业的“指指点点”, 从而产生家长话语权被忽视的“心理前提”。还有一种现象是“选择性忽视”, 笔者在到一个幼儿园观察的时候, 发现有一位家长多次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活动中, 包括:家长参与的教研活动, 家长参与的教学活动等, 而其他的家长却很少看到。这种原因, 一是由于这位家长有时间, 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是站在自身的立场, 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方便的家长,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各位家长的利益,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教师这样做不能听到来自其他家长的声音, 无形当中就侵占了别的家长的话语权。

(二) 教师“话语霸权”

教师的“话语霸权”在幼儿园的教育现场是可以看到的, 它不仅存在于师幼之间, 也存在于教师与家长的接触当中, 我们提倡家长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地位和关系, 但是实际生活中教师凭借自身知识的优势与社会赋予的特定地位,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通常把持着教育的话语权, 用单向的声音取代双向的倾听交流。比如:在家长会上教师是主角, 教师完全掌握话语权, 成为独白者, 家长沦为倾听者;同时, 谈论的主题内容被教师设定在一个范围内, 所有的谈话内容要围绕这个教师自我建构的语境空间内, 从而使与家长的对话安全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境内, 教师成为牢牢的掌舵者。

(三) 家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

主要体现在:1.家园合作共育的组织形式的“异化”, 如家长会往往后来变成了“教师通知家长会”, 会上没有交流环节, 教师只是在会上将幼儿园的下一步工作计划传达给家长, 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配合教师的要求。2.家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还出现在近年来流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主动权都掌握在幼儿园手中, 什么时间, 多长时间, 什么人参加以及开放主题都是由幼儿园自己单方面决定, 家长无权干涉。3.还体现在, 即便有赋予权力的规定, 但很少有实质性的权力规定, 尤其涉及到监督、表决、任免教师及园所事务决定等一类的话语权, 更是少之又少, 几乎绝迹。譬如, 在毫无制度保障下的“家长委员会”的运作, 就完全“听任”幼儿园的吩咐和要求了。

(四) 家长“失语”

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事件的敏感性, 家长没法及时和教师沟通。另外, 由于家长自身并不是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士, 缺乏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素养, 在家园交流的过程中, 家长更多的是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进行, 在指向教育本身的深层次问题的时候, 家长是缺少发言的, 笔者曾经在幼儿园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多是集中可量化的一些指标, 如“幼儿今天学到些什么”“吃饭多不多”等这种知识上或者生理上的关注, 而不能从一个发展的眼光或者高级情感的角度对幼儿进行关注, 这就解释了家长很少能在一些专业的或者更有深度的问题上和教师进行沟通了。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 从法律保障体系来看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有没有专门制定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者法律, 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利并没有明确, 这阻碍了家长在监督、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依法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从我国目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来看, 偏重义务的履行, 忽视权利的保障, 关于家长参与的规定内容单薄, 缺乏细则, 层次较低。各省市在执行过程中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基调:将学校放在权威的位置, 家长要听取学校并配合学校。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家长参与学校决策, 参与儿童教育计划的制定是受法律保护的。

(二) 从幼儿园管理体制来看

我国的幼儿园管理体制比较封闭, 很少有家长参与学校事务, 并掌握实质性的权利, 更少有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 如对教师的评估、参与课程改革等。幼儿园目前的管理对家长来说并没有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在对一些幼儿园园长的采访中得知, 园长虽然认同家长应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多提提意见, 多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理念, 但同时她们也抱怨说如果真这样做的话, 会有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会给园长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其次会因为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观念的冲突带来更多的矛盾, 家长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给教师带来不便, 由此可见, 幼儿园对家长的参与持保留态度, 只赞同家长有条件地参与。总而言之, 不管从现有的管理方式还是从幼儿园领导的意念来看, 幼儿园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无疑对家长话语权造成了伤害。

(三) 从家长思想观念来看

虽然家长文化水平越来越高, 但是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家长缺乏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识, 认识不到自己参与幼儿园教育, 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家长整天忙忙碌碌, 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 或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幼儿园。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家长普遍认为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权威, 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轻易地接受。

三、家长话语权的理想追求

家园合作共育中的家长话语权的维护, 除了从宏观政府层面要加强与保障与家长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外, 从教师、家长和幼儿园的微观层面来看,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尊重家长的话语权

家长教师交流有三个功能:教育、沟通、交谈。教师与家长交流要更倾向于交谈和讨论, 要弱化教育功能, 打破话语霸权, 由教师独霸走向双向交流。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家长, 给予每个家长相等的机会。家园交流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家园联系卡、家长信箱、家长会、约谈、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等方式, 针对不同的家长, 使用不同的方法。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如既可以通过家长会集中时间交流讨论, 又可以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分散时间灵活机动地进行交流。帮助家长有效参与, 教师要作为儿童家长心声的倾听者。很多家长抱怨教师在家长会上讲的“区角设计”“建构游戏”等术语自己根本不理解, 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家长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家长话语语境的谈话和适当的主题, 缩小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语言鸿沟”。

(二) 家长要正确合理使用话语权

家长要以主人翁的姿态, 掌握说话的主动权。要在教师和幼儿园的帮助下, 积极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积极关注教育, 家长要做幼儿园教育的评价者, “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目前的家园交流, 从年龄来看以祖辈为主, 从性别来看, 主要以女性家长为主, 因此, 幼儿父母要担负起这份家园交流的责任, 尤其是男性家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 不能以自己忙为借口, 缺少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家长虽然不是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士, 但是可以利用自身职业和生活经验的优势,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献言献计, 如:有的家长从事科学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教师在上有关的科学课程的时候, 可以听听这些家长的意见, 来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

(三) 幼儿园要营造一个交流的环境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座谈会、展示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的通气会, 邀请家长现身说法, 交流经验, 对幼儿园各方面工作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参与活动的家长则可以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支持幼儿园工作, 参与幼儿园管理。同时通过使用“合理匿名”等手段, 解决家长在发出自己声音时的后顾之忧。通过深度会谈,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打造家长教师一体的学习型团队。畅通的话语途径, 可以将家长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传导到需要的地方。家长的话语权往往与家长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等权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要制定保障家长权利的“一揽子”计划, 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家长话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放大家园合作的职能和效应。另外要不拘泥于形式, 让家长随时随地开口说话, 为家长的话语权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当家长发现自己有能力掌握在家园合作领域中的话语权, 并能通过有效而恰当的形式运用这种权利时, 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去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促成家园合作共育更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声音.话语.权力—构建民主多元话语教学活动的思考[J].幼儿教育, 2005, (2) .

[2]李生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运行调度模式下一篇:西方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