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机制

2024-07-10

整治机制(精选9篇)

整治机制 篇1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这“四风”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造成党和政府与群众间的“隔心墙”的不正之风。群众对此“四风”深恶痛绝。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四风”整治。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纷纷做出各类规定, 狠抓“四风”整治;目前, “四风”问题有了明显好转。但是, 由于“四风”问题具有变异性、传染性、顽固性、反弹性特点, 狠抓时, “四风”会有明显好转, 略一放松就极易反弹。因此, 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本人结合实际, 作如下思考。

一、“四风”的突出表现

(一) 形式主义的表现

一是学风不正, 学用脱节。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 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学了也是为应付场面, 不求甚解, 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用;有的学用严重脱节, 说起来头头是道, 做起来还是老一套,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行, 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 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 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二是文山会海、空话套话。有的抓工作只靠开会发文件, 会议过多过长;有的地方和单位文件、简报“满天飞”, 没有实质问题, 只注重形式和数量, 华而不实;有的下基层调研习惯于被调研, 走的路线、看的点、见的人、听的话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 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 身下心不下;更有的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下基层调研一阵风, 不深入、不细致, 只做做表面功夫, 了解不到真实情况, 或是干脆坐在办公室想一想, 在电脑上找一找, 东拼西凑, 完成任务了事。三是不切实际、不求实效。有的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不认真领会中央精神, 不了解基层实际, 不研究情况, 不解决问题;有的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 热衷于抓“典型”, 点上热闹、面上冷清。有的抓工作不求实效, 不下工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 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四是落实不力, 工作疲沓。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 以文件落实文件, 以讲话落实讲话, 会开了、文件发了, 事情就没有人再管了;有的抓落实搞上下一般粗, 基层难落实、难见效。有的打埋伏遮掩不落实, 甚至移花接木;有的抓工作始终慢半拍, 不催不办、不推不动, 办起事来也拖拖拉拉。

(二) 官僚主义的表现

一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公仆意识淡薄、群众感情淡漠, 在机关颐指气使, 下基层架子很大, 不关心群众, 对群众疾苦和诉求麻木不仁, 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怕给自己添麻烦;有的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 对下吆五喝六、横眉竖目。二是跑官要官、任人唯亲。这些人走上不走下、跑富不跑穷, 亲领导、疏群众, 敢找敢送敢拍, 拉关系、走门路、建小圈子。三是不负责任, 不敢担当。有的对待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 执行上级决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 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 完全不顾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有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 见到荣誉抢着要, 碰到难题往外推, 遇到矛盾绕着走。四是表里不一, 纪律松懈。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视规定为无物, 使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三) 享乐主义的表现

一是思想空虚、精神颓废。有的意志消沉, 理想信念动摇, 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有的追求物质享受, 情趣低俗, 玩物丧志, 身心颓废。有的拈轻怕重、安于现状, 不愿吃苦出力,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二是玩心太重、生活腐化。有的上班时间打游戏、看电影、炒股票;有的晚上加点班就喊累, 但玩牌、打麻将却通宵达旦;有的多做一点工作就要报酬要待遇;有的借接待之名, 行玩乐之实, 沉湎于花天酒地, 常常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有的作风不检点, 甚至道德败坏、生活放荡。

(四) 奢靡之风的表现

一是讲究排场, 铺张浪费。有的讲排场比阔气, 喜欢比迎送的场面、比接待的规格、比接待的档次, 住高档酒店, 吃山珍海味, 喝美酒佳酿, 甚至还搞洗浴、桑拿、唱歌、打牌“一条龙”活动, 致使公务接待严重超标。二是巧立名目, 挥霍公款。有的什么钱都敢花、多少钱都敢用, 借开会、调研、考察、检查、培训甚至接受教育之名, 游山玩水, 搞变相旅游;有的把出国出境学习考察当做福利待遇, 不管是否工作需要, 都安排轮流外出考察;有的违反规定, 用公款缴纳住房公积金;有的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 隐性福利甚至比工资高。

二、“四风”的严重危害

形式主义是一种贪图虚名、不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它增加群众负担, 引起群众反感, 伤害群众感情, 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削弱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只讲形式, 不干实事, 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 往往使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决定和部署流于形式, 难以落实到基层;它不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不了解实际情况, 往往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造成重大损失;只图虚名, 不务实效, 劳民伤财, 往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丧失发展机遇;它诱发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 助长哗众取宠、虚与委蛇的不良倾向, 导致务虚不务实的歪风盛涨, 败坏党风政风, 带坏社风民风, 损害党的形象, 误党误国又害己。

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 做官当老爷, 高高在上, 摆官架子, 群众就会与干部在思想感情上疏离。他们不愿深入基层一线, 不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善于把握各类矛盾问题的特点规律, 把握不好推进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点、突破点和落脚点, 各项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他们不愿吃苦出力, 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进取的动力必然消退;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脱离干部群众, 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和饥寒饱暖无动于衷, 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引发上访事件;不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工作, 他们不能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 所以很难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不仅严重破坏社会公平, 还严重影响社会效率。

享乐主义片面追求人的自然属性的无限满足, 泯灭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这种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人生观, 浪费财富, 腐蚀政治, 懈怠精神, 败坏风气, 对社会文明进步危害严重;价值扭曲, 思想空虚, 精神懈怠, 贪图安逸, 不思进取, 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滥用职权, 浪费公款, 损公肥私, 及时行乐, 严重浪费公共资源;忘记党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比待遇, 讲排场, 大搞特权, 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奢靡之风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是享乐主义的一种蔓延、发展, 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方式去受贿, 以权谋私, 产生各种各样的贪官。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 如果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乐, 穿梭于高档会所, 沉迷于推杯换盏, 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 就没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就没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

三、“四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信仰危机, 理想信念出现动摇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造成的信仰危机还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使之出现动摇, 甚至造成没有理想、信念。

(二) 不良的用人导向还没有完全纠正, 政绩评价还不科学

干部提拔任用还存在唯GDP论英雄,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在给干部晋升加分;敢于“跑部钱进”争取到资金、项目的就是能人。

(三) 权力运行不透明, 监督机制软弱

普遍没有实行权力运行清单制,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决策还存在程序上的合法, 实际上由一把手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监督方式虽多, 但体制、机制造成监督乏力, 上级监督较远, 难以发现问题;同级监督较软, 权力不够;群众监督较难, 不知底细。

(四) 财政体制、项目审批存在漏洞, 为“跑部钱进”预留了空间

当前还在实行分级财政, 贫困地方既要保机构运转, 还要搞建设, 只有想方设法“跑部钱进”, 一切为了拿到项目、拿到钱, 在此过程中加速了干部作风的腐化。

(五) 制度不健全, 教育不给力

法律监督、纪律监督、人大监督等因体制原因, 独立性不够;许多领域存在制度空白;教育方式简单、说服力不强。

四、整治“四风”问题长效机制对策

(一) 完善学习教育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持之以恒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事业观, 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为扫除“四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 自觉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 巩固理论素养;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完善党员干部参学述学评学制度。健全党员学习档案, 定期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带头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以揭短亮丑的勇气, 净化灵魂、净化作风。

(二) 建立健全“四风”惩戒零容忍机制

不论“四风”问题大小, 对其一律零容忍, 建立起从通报批评、问责、组织处理、到党政纪处分直至移送司法机关的完整惩处链条, 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要畅通信访渠道, 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信访网, 接受“四风”举报, 增加线索来源。建立“四风”案件举报和查处奖惩制度, 凡是举报“四风”问题经查实和认真查处“四风”问题的给予一定奖励, 出现“四风”案件有案不查、有案不报、瞒案压案的, 给予严惩。还应深化纪检监察机关体制改革, 为相对独立惩治“四风”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能力建设, 建设一支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的“四风”案件查办队伍。

(三) 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制度化机制

一是要狠抓现有制度落实。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二是开展单位制度清理和修订, 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上下班纪律、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接待、财务管理、效能建设等制度, 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三要针对重点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惩戒制度, 要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公车私用、跑官拉票、推诿扯皮、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重点建章立制, 并随着“四风”的变异及时跟进。四要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 实现权力透明运行。要厘清权力清单, 加大权力公开力度, 对公开的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纠正和查处存在的问题,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效果,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 建立健全四风“照镜”定期化机制

一是将“四风”纳入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的必须内容, 实行自己“照”与他人“照”。在此“照镜”中, 关键是要明确采用整风精神, 树立“问题意识”, 敢于揭短、勇于亮丑, 敢于触及思想, 正视矛盾和问题, 从而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 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要建立常态化政风行风评议制, 实行他人“照”。要办好纠风热线、每年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 对单位和干部作风状况进行评议, 对于发现的问题下达监察建议书, 督促整改, 并对评议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 推动作风建设。三是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 对“四风”问题进行全面“照镜”。四是要加大“照镜”整改力度, 探索对党员领导干部整改情况实行过关办法, 凡是不过关的, 要重新整改。

(五) 建立健全“四风”监督立体化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纪律监督、人大机关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机关资金监督的相对独立权, 使之善于从中发现党员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 建立健全群众网上网下信访举报受理、查处、反馈机制, 强化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实行实名举报奖励和对举报人保护制度, 鼓励群众举报。三是要强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对权力运行过程全公开, 打造透明党委、阳光政府。四是要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将作风建设检查常态化, 特别注重采用暗访方式整治“四风”, 做到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五是要建立整风排查追究制度, 防止作风排查走形式、走过场、避重就轻, 明查暗访不深入等情况发生。

(六) 建立治庸治懒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制度, 构建“承诺践诺评诺再承诺”的长效机制, 采取结合实际规范承诺、跟踪问效督查践诺、分类指导认真评诺等办法, 使公开承诺践诺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沟通机制。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 走到群众当中, 了解群众疾苦, 倾听群众呼声, 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于来访的群众, 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三是要通过开设“行风热线”、“民情直通车”等方式, 搭建干部与群众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 让领导干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公开回应群众的咨询和投诉, 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真正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七) 健全干部作风考评机制

一是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加大群众参与、群众监督和群众评价的力度, 增加民意调查、群众评价在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指标权重, 引导党员干部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到群众身上, 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争取得到群众的认同。二是健全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党员作风民主评议、民意调查等办法, 引入作风建设群众评判机制, 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满意度测评, 促进干部作风持续改进。对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的干部, 那些在环境清苦、默默奉献岗位工作的干部要注重提拔使用;对作风不正, 作风不实的干部, 不仅不能提拔使用, 还要进行组织处理。三是健全干部作风问责机制。将干部作风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 把作风建设指标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对因作风飘浮、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 要严肃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建明.建立反“四风”长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研究, 2014, (1) .

[2]张华.健全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N].合肥日报, 2014-03-13.

[3]汪文川.“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J].传承, 2013, (4) .

整治机制 篇2

管理长效机制

为实现“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目标任务,工作分五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11月15日-12月31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整治的区域范围、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并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怀远县陈集乡大沟小学“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朝卫

副组长:崔建侠 姚海德 成 员:各班班主任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1月1日-1月23日)学校积极行动,以整治校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责任区域范围内的杂物、垃圾,消除卫生死角。

整治机制 篇3

1.组织督导,切实发挥各级组织的领导作用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16个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乡镇和行政村、职责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在村级还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而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和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东辽县还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督导组,建立了“一季度一调度、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评比”的督查和考评制度,加强了对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检查指导,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步伐,不断探索和积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模式和经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典型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2.宣传发动,切实发挥宣传手段的导向作用

坚持群众自主、政府主导,这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工作方法。东辽县把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贯穿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在促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方面,东辽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主体意识。专门抽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宣传组,驻村入户面对面地宣传讲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义目的,印发《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宣传手册》,做到每户一份;二是在县电视台开办专栏节目,注重导向宣传,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深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参观典型,提高参与意识。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和典型现身讲解等形式,让参观的群众深受教育,使群众自觉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之中来;四是强化村规民约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实效性,切实增强村规民约对群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全面提高了村屯的乡风文明程度,推进了民主管理进程。

3.创新机制,切实激励农村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为了调动农村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县制定并实施了《东辽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在村屯道路硬化、石砌边沟、卫生厕所、农户院墙改造、固定垃圾点、垃圾填埋场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县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以奖代补”政策面向全县所有村屯,从而形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强大动力。2009年以来,除了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项目以外,还把每年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切实开展有声有色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12年,东辽县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奖代补机制。研究并下发了《东辽县乡镇小街环境卫生整治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将乡镇小街街路硬化、甬路硬覆盖、石砌边沟、固定垃圾点、固定农贸市场、乡镇小街保洁队伍建设纳入以奖代补范畴,更加激励了乡镇小街经商企业和居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东辽县还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在着力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方面做文章,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建立保洁制度。使用省补新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为每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购买了1台垃圾运输车、1台铲车、1台钩机等保洁设施,安装了固定垃圾点,建立了垃圾填埋场,由专(兼)职保洁员进行公共用地的清扫,其费用由受益村民筹资自付;二是建立投入机制。通过交通、住建、卫生、环保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为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整治资金;三是制定有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

4.分步实施,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乡镇政府、村委会、相关部门按照《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方案》和《全县美化绿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本部门工作特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在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既抓镇容村貌环境卫生治理,又抓镇域村屯美化绿化,双管齐下,分线作战。在镇容村貌整治方面,以治“差”为重点,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以治“脏”为重点,在镇村干路整治方面,以治“杂”为重点,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以治“乱”为重点,在环境污染整治方面,以治“污”为重点,在公用设施整治方面,以治“弱”为重点,在裸露地块整治方面,以治“裸”为重点,在丑陋行为整治方面,以治“丑”为重点,通过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等综合整治措施,推动了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化绿化活动的扎实开展。我县还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墙、改水、改厕、改环境,普及清洁能源、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普及自来水)为抓手,优先解决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绿化美化一条街、绿化美化一条路、绿化美化一个村屯、绿化美化一条河的“四个一”绿化杯竞赛活动,使全县的生态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全县共投入整治资金1300万元,出动人员15.6万多人次,出动各种车辆32700多台次,清运生活垃圾13.6万多吨,平整路肩4680多公里,清理边沟7460多公里,清理乱涂乱画广告2800多处,清理不规范广告牌匾1100多个,清理路障680多处,净化街道13条,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在美化绿化工作中,全县累计投资2806多万元,共计植树4900多万株,绿化乡镇街道13个,绿化村屯148个,美化绿化了农村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镇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基本取缔了沿街门面占道经商、占道经营,保证了主街道路的交通畅通,及时清运垃圾和设置固定垃圾点,成立保洁队,确保了街内无卫生死角,栽花植树,美化绿化了环境;村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村屯道路干净,两侧无垃圾,边沟排水顺畅,沟内无污水、无污泥,屯内设有固定垃圾点,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运,四旁有美化绿化的花草树木,畜禽舍饲圈养,无散养散放;人们的卫生习惯正在转变。通过宣传教育,随地吐痰便溺、乱扔乱倒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抑制,文明整洁的卫生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整治机制 篇4

一、现状分析

山坪塘是指总容积在500m3—10万m3的小型蓄水工程。全市现有18.6万口山坪塘, 蓄水容积7.39亿立方米, 占全市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94.7亿立方米的7.8%;有效灌溉面积337万亩, 占全市有效灌面1027万亩的32.8%。据调查, 全市有14.8万口山坪塘存在病险, 其中最急需整治的有7.4万口。山坪塘工程在不具备修建骨干水源工程条件的山丘区, 是农田的唯一灌溉水源和人畜饮水重要水源, 加上山坪塘灌溉渠系短、整治成本小、水量分布广、管理难度低、水利用系数高、农田灌溉效果好等特点, 是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选水源工程。因此, 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热切期盼的22件民生实事, 其中“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作为民生实事入选。

全市山坪塘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 基本由村组自发建设。由于建设年代久远, 经过数十年的运行, 缺少必要的维护和管理, 存在各种病险及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功能的发挥和安全运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挡水堤坝单薄, 垮塌、渗漏严重, 影响正常蓄水;二是淤积严重, 蓄水能力萎缩;三是无放水设施或放水设施损毁, 无法发挥效益;四是无排水设施或排水设施损毁, 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借水堰、沉沙凼、排洪渠不配套, 人口聚居区的山坪塘缺乏安全设施;六是管理机制不健全, 山坪塘多数是承包管理, 部分无人管理, 基本没有水费收入, 无维修管护资金来源, 部分承包管理的山坪塘为提高养殖效益实行肥水养鱼, 水质污染严重。

二、整治任务和重点

(一) 整治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 我市拟从2013年冬至2015年共3年时间, 完成最急需的7.4万口山坪塘整治。届时, 可恢复、新增蓄水量约3亿多立方米, 新增、恢复有效灌面120余万亩, 解决150余万人、170万头牲畜抗旱水源。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13年冬-2014年春, 利用冬春农闲时节, 完成2013年旱情较重地区的1万口山坪塘整治任务。

第二阶段:2014年底以前, 完成群众饮水灌溉急需、病险隐患严重的3.2万口山坪塘的整治。

第三阶段:2015年底以前, 完成群众饮水灌溉急需、病险隐患严重的3.2万口山坪塘的整治。

(二) 工作要求。

山坪塘整治建议立足重庆实际, 围绕民生工作“五个坚持”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 又持续提升民生水平;坚持既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建立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断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的总体要求, 优先解决旱情严重及缺水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三) 整治重点。

山坪塘整治按照“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社实施、乡镇统筹、区县负责、市级考核”的工作原则, 确定了“无病险、能蓄水、真管用”的工作目标。突出2个重点:一是在项目选择上, 对干群积极、旱情严重、能与人畜饮水结合的优先安排, 城镇“两规一储”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储备) 范围不应纳入整治;二是在工作方式上, 推行两个“3+1”:必须完成规定动作“3+1”, 即整治挡水、排水、放水“三大件”和必要的清淤扩容;对符合地质允许、有水源、群众积极条件的还可开展自选动作“3+1”, 即深挖、修边、加坝扩容和修建沉沙井。

三、措施建议

山坪塘整治和长效机制建立, 建议要做到“五个加强”:

(一) 加强资金筹措。

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山坪塘整治投资标准按平均8万元/口计算, 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共需资金59.2亿元, 市级及以上财政安排33.15亿元, 占56%;其余资金由区县、乡镇及村社共同筹资解决。为确保资金筹集到位, 市政府同意由市级统筹2013—2015年小农水中央、市级补助资金用于山坪塘整治。建议区县结合“市级以上补助按照主城区、一般区县和贫困区县分别补助3万元/口、4万元/口、5万元/口”的标准, 整合抗旱补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水土保持等资金, 并推行“不搞平均主义, 突出贫困地区;不搞锦上添花, 突出雪中送炭;不搞花里胡哨, 突出实在实用”的资金分配原则, 创新实施“差额补助”模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 合理分配资金, 补充山坪塘整治资金的不足。

(二) 加强协作配合。

建议区县参照市政府建立的多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相应机构, 加强协作配合。一是区县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专题会议, 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研究解决面上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明确了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卫生计生、环保、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以及镇乡政府的工作职责, 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由水利部门牵头建立对口联络组, 对口联系镇乡, 要求做到“任务不完成、服务不减弱、联系不脱钩”, 及时解决水利民生实事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三) 加强质量监管。

为便于考核、验收, 建议山坪塘整治做到“一图 (区县山坪塘现状及年度整治进度分布图) 、一表 (区县山坪塘整治完工明细表) 、三相片 (每口山坪塘开工前、实施中、完工后各一张相片) ”。一是建立区县水利部门领导包片、科站包乡镇制度, 将相关质量监管责任明确到领导、科站和个人, 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蹲点,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山坪塘整治全过程的现场指导。二是组建乡镇干部、技术人员、受益群众三方全过程监督组, 严把各环节施工质量监督关。三是市水利局应加强督导巡查, 充分发挥8个督导组和1个技术巡导组的作用, 深入区县巡查督导, 重点督查督办相关质量问题。四是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前、验收前和违规违纪查处情况“三公示”制度, 发挥社会力量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受益群众全程参与监督, 严把工程质量关、管材质量关、设备采购关。五是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及资金补助管理、技术质量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确保山坪塘整治量质并举。

(四) 加强考核验收。

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山坪塘整治市级考核办法, 严格年度考核验收, 市级考核组要采取随机抽样查看工程、走访受益农户、向人大、政协代表和受益群众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结果纳入对区县党委、政府“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与下年度水利资金安排挂钩。同时, 建议实施“月进度通报”制度, 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并向各区县 (自治县)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书面通报各地工程进展情况。严把竣工验收关, 山坪塘整治出现挡水建筑边坡塌陷、塘体渗漏、无放水设施等重大质量问题和清淤不到位的, 一律不通过验收, 并限期整改;建立“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制度, 对在验收中不认真负责、弄虚作假、草率签字, 一经群众举报查证属实或验收后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 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 加强建后管护。

整治机制 篇5

今年羊角沟乡综治办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治安问题为突破口,以创建人民满意的治安环境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排查整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

职责落实确保排查整治不留死角死面

羊角沟乡党委、政府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作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财物投入,确保排查整治工作有领导主管、有专人办事,有办公设备、有专项经费,有工作机制、有督导检查,有考核验收、有责任查究。综治委其它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积极开展排查整治,确保排查整治工作不留死角死面。

各村都明确了领导干部在排查整治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对排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彻底,整改工作措施不力、方法不当、效果不好,导致突出治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治安混乱局面没有明显改观、群众安全感不高的地方,严格实行责任查究,问题特别严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各地还应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犯罪线索,敦促犯罪分子和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抓重点重点抓确保工作出成效

各地把排查重点放在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村、市场和学校等重点区域;犯罪分子容易藏身落脚的中小旅店、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容易产生现实危害的长期违法缠访闹访人员、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情绪和行为偏执人员、对社会极端不满人

员等高危人员;容易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两抢一盗”等案件的高发地段。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领域不查全不放过;重点人口、高危人员不查准不放过;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产生治安问题的根源不找准不放过;对治安形势不分析研判不放过。

实行明确排查的重点、要求、方法,确保排查有的放矢;明确排查的单位、领导、人员,确保排查落到实处;明确排查的任务、期限、范围,确保排查全面细致。抓好宣传发动和督查指导两项工作不放松。做到及时抓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坚持按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滚动排查制度,执行“一个乱点、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班人员,一套措施、一抓到底”和“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和定整治对策、定整改期限、定工作效果”的整治工作机制。

坚持边验收、边建设原则,对整治改好的治安重点地区及时考核验收,已验收合格的治安重点地区,及时逐级上报销号。

坚持严打整治加强源头预防

各地坚持以“扫黑除恶”为龙头、以案件侦破为关键、以打击“两抢一盗”为重点的严打专项行动,及时解决各类突出治安问题,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等犯罪的高发势头。坚持摧团伙、打流窜,破积案、追逃犯,惩处一批刑事犯罪分子,有效震慑违法犯罪。

整治机制 篇6

1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为做好此项工作,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真抓实干,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首先要成立打击“三种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制定打击“三种违法犯罪”实施方案, 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立公开举报电话, 指定专人负责受理举报登记, 使举报信息得到处理落实, 对举报情况经调查取证属实的要按国家规定给予举报个人奖励。组织辖区内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与村防疫员密切配合, 对区域内的养殖、屠宰、贮藏、流通等环节进行排查监督, 防止畜禽产品流入市场和餐桌, 保证百姓食肉安全。同时对监督检查人员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 保证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2广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各自辖区内广泛宣传, 采取悬挂横幅、现场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地方媒体报道等方式向社会宣传“三种违法犯罪”行为对公共卫生安全严重的危害, 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打击“三种违法犯罪”专项整治中来。在辖区内大力宣传国家对饲养环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补贴政策, 宣传非法处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法律责任。

3全面开展饲养、屠宰、流通等环节的监管

3.1对饲养场 (户) 监管充分调动各村防疫员积极性, 加大对所辖村内的饲养畜禽存栏、出栏、病死数量核查核对力度, 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 确保病死动物不出场、不出村, 使饲养场 (户) 明确不仅储藏、加工、经营、运输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是违法行为, 乱抛乱弃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也是违法行为, 也一样要负法律责任。同时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与饲养场 (户) 签订不使用“瘦肉精”、不出售病死动物和不乱抛乱弃病死动物承诺书。

3.2对屠宰场 (点) 监管定点屠宰场 (点) 检疫监督执法人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畜禽屠宰检疫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 严把动物“宰前检疫监督查验关, 宰后检疫监督处理关”。严禁无免疫标识、无检疫证明、无未使用“瘦肉精”保证书或“瘦肉精”检测报告的动物准宰;严禁不合格动物产品出场, 监督屠宰场 (点) 对病死动物和检疫检验不合格动物产品切实进行无害化处理。

3.3对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监管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屏障作用, 严格执行24h值班制度, 详实登记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 查证验物, 严格消毒, 使“三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车辆出不去、进不来,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3.4对农贸市场、超市监管规范市场、超市经营业主自觉守法意识与合法经营理念, 健全动物及其产品市场交易档案记录, 严格实行动物及其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入市制度, 严禁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入市销售, 同时加大日常巡查频次和力度。

3.5对乱抛乱弃场所监管定期巡查交通道路两侧、河道、沟壑周边等处, 若发现乱抛乱弃的病死畜禽, 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整治机制 篇7

这些学者对土地整治的融资投资多元化进行了探讨,但对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内在推动力和经济规律研究较少,对参与者之前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作用也缺少阐述。本文从分析土地整治过程中运用社会资本的内在推动力及参与者相关影响着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思路

(一)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内在经济规律分析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社会投资者选择投资土地整治的过程可以表述如下:首先,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的门槛和途径。社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各地政策特点选择有利于获取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当然,在具体项目运作实施中,一些诸如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改变、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鼓励政策、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用地指标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转变等意外事件和社会投资者的应变决策行为最终共同决定了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效益。

从项目收益角度看,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于农用地整治项目而言,其收益主要为土地种植(养殖等)收益,特别是传统种植时,其收益的增加与投资额相比较小,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要以此来形成合理的投资回报,则需要很多年来逐步实现。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看,由于涉及农户搬迁,不仅所需资金较高,而且还面临农户搬迁风险、指标交易受房地产市场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成本-价值体系下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很难成为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这种回报方式在现实中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由于市场中各类信息的反馈具有不完整性,所以政府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参与各方,如社会投资者、项目所在的村组农民、项目实施的主要参与人等各方的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进而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最终了解社会投资者获得的效益情况。当然这一效益情况,还受社会投资者自身的能力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的思路

一些学者认为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靠契约将风险约定,还可以通过柔性方式适应环境变化,由此,提出了激励柔性概念,即通过柔性化的方法手段对参与主体进行的针对性激励,其目的仍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鼓励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形成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其核心是如何科学的分配和调整各方收益。在收益分配中,引路柔性思想,目的是,通过增加柔性成分使各方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更注重于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引入社会资本后,社会投资者更注重于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而新的体系中,必须保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监督作用,而又要使社会资本自愿投资于土地整治,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激励主体,可以使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根据市场状况和一些前期政策效果,灵活地调整相关政策,能够产生持续且潜移默化的说服和引导作用,从而推进社会资本投资的意愿转化为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按照这种激励机制,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和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投资者,都能够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实现拟定目标的最优化理性决策。

二、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效益函数建立

(一)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短期效益函数

从经济角度讲,社会投资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资决策行为,而这些行为将产生各类不同的效果,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收益可能会由于采取粗放投资(如取得农户土地后给予很少的投资,甚至不对其进行投资)而增加,也很可能会因为大量投资,形成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新购生产设备、进行人员储备、开展沟渠路配套和土地平整等行为而减少。

社会投资者对土地整治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短期综合效益函数F可以近似认为与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A以及农产品市场或指标交易市场发生的市场环境变化ε具有线性相关性,可以表述为

F=A+ε,

其中V(ε)=σ2,E(ε)=0,ε为正态型分布。该函数方差值反映了市场对社会投资的影响,方差值越大,表明影响越大。

设Fs为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效益;其中c是与投资方式无关的效益,短期少量投资维持传统农业方式产生的效益为m,传统生产方式对效益的短期增加系数为p(p>0),短期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益为n,社会资本投资方式对效益的短期降低系数为q(q>0),则由于社会投资者采取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的短期效益为m*p,由于社会投资者采取现代农业方式减少的短期收益为n*q。根据以上分析,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效益函数可以表述为:

Fs=c+m*p-n*q+ε,

它能直观地反映短期内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决策行为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二)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长期效益函数

设Fl为社会投资者的长期效益,c′是与生产方式无关的效益,p′为传统种植业生产经营模式对效益的长期降低系数,传统模式对长期效益的降低效应大于其对短期效益的提高水平。社会资本投入较大成本采取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对效益的长期增加系数为q′(q′>q,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获得的长期收益增值大于短期收益的降低额),则由于传统经营模式长期效益的降低额为m*(p′-p),由于采取社会资本投资者采取现代农业方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增加的长期效益为n*(q′-q)。

从而可以把社会投资者在某一较长时期内的效益函数表述为:

Fl=c′-m*(p′-p)+n*(q′-q)+ε,

它能直观地反映在某一较长时期内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决策行为与长期效益的关系。

三、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模型设计

(一)政府的最优化决策分析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对社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其产生的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其对原有村组农民的权益保障进行考量,从而希望借助柔性激励手段促使社会投资者获得最大化长期效益。

假定政府期望社会投资者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长期综合效益为

Fg=Fl-Clg,

Clg代表社会投资者和参与各方(含政府、村组农民)共同支出成本。

社会投资者自身的净收益R=ClgCl,其中Cl为社会投资者投资成本,其大小与具体经营方式有关。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其风险一般是中性的,因此可以认为政府效益效用的期望等于期望效益的效用,即E[u(R)]=u[E(R)],R为效益。按照信息经济学中风险中性的定义,实现期望效益的最大化也就实现了期望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得到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最优化选择约束条件为:max E(F)=max E(Fl-Clg)。

(二)社会投资者的最优化决策分析

社会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期望效用,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社会投资者采取自愿投资土地整治,并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使得其采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或获得的指标收益高于传统方式,反之,则社会投资者不会投资土地整治。

设社会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R)=-e-w R,R服从均值为E(R),方差为V(R)呈正态分布,则V(R)风险厌恶系数可以表述为w=-u″(w)/u′(w),用其来衡量社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

社会投资者效益效用的期望为

社会投资者在投资方式不确定的情形下,加上农产品市场或用地指标交易市场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为实现上述期望,社会投资者会要求得到稳定的效益水平B。根据u(B)=E(u(R)),得,故B=E(R)-w V(R)/2。

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由u(R)=-e-w R、w>0知u′(R)=we-w R>0,从而得出u(R)为单调递增函数,这样只要社会投资者会要求得到稳定的效益水平B最大化,其获得效用u(R)也就最大化,从而

max B=max[E(Clg-Cl)-w V(Clg-Cl)/2]。

(三)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线性规划

通过以上最优化决策分析,不难发现市场竞争中社会投资者与政府的决策不完全一致,社会投资者以自我盈利为目的,其最有决策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社会投资者参与投资土地整治的约束条件:投资土地整治带来的期望效用要高于其投资其他领域的机会成本。由此,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应采取较为灵活和务实的激励政策安排,引导社会投资者进行投资,使两者的目标相吻合,即为激励相容条件。

按照线性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从政府的角度看,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驱动机制就是让社会投资者在满足上述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的条件下,实现政府效用最大化,即

目标:max E(Fl-Clg)

约束条件:s.t.max[E(Clg-Cl)-w V(Clg-Cl)/2]

E(Clg-Cl)-w V(Clg-Cl)/2≥B0

四、结语

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备条件。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用地指标的土地整治,应逐步全面放开社会资本投资,从而维持土地整治投资的可持续性。本文从柔性激励角度构建了线性规划模型,能够实现社会投资者和政府效用的统一,对如何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者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文章基于柔性激励的视角,运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过程内在经济规律和参与者相互作用关系着手,建立了社会投资者和政府对社会投资土地整治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函数,揭示了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机制,并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以期为政府鼓励社会投资土地整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柔性激励,社会投资,土地整治,线性规划

参考文献

[1]黄贤金,赵小风.论我国土地整理融资体系创新[J].资源与产业,2008(05).

[2]韩延华.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

[3]王丽.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良性循环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1).

[4]陈佳骊,徐保根.基于可转移土地发展权的土地整治项目融资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5]郭熙,黄俊.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04).

[6]吴九兴,杨钢桥,汪文雄.土地整治项目收益分配与投资博弈分析--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7]赵谦.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2(04).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徐青.为土地整治输入新鲜血液--土地整治中的社会投资收益方式分析[J].中国土地,2011(01).

[10]Braverman A,Stiglitz J E.Moral Hazard,Incentive Flexibility and Risk:Cost Sharing Arrangements Under Sharecroping[M].Princeton University,1982.

[11]Forestierre A,Torck B,Le Prince P.MTBE/ETBE,an Incentive Flexibility for Refiners[C]//Fifth Conference on Oxygenated Fuels in Europe,London.1990.

整治机制 篇8

根据《毕节市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 》及《毕节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 贵州省毕节市以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 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十二五”期间, 毕节市实施基本农田整治项目153个, 建设规模5.27万hm2, 总投资128 729.51万元。“十二五”期间, 毕节市基本农田整治项目累计完成土地平整工程1.54万hm2, 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和生物措施,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灌溉能力明显增强, 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总的来看, 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粮食安全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间, 毕节市通过各种类型的土地整治, 形成大量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基本农田, 为全市坚守耕地红线、巩固粮食生产安全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有效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灌溉保障率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运用率普遍提高, 农民耕种意愿大幅度增强, 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明显提高。同时,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 注重与项目区村庄整治的结合, 村庄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得以配套建设, 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三是促进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完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 有效促进了土地的流转, 初步形成了以大户流转承包为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 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有力支撑了传统农业转型和现代化农业发展。

2 毕节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毕节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结合自身实际, 着力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 推动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推动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 加强企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 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培育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稳定发展。

3 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机制分析

3.1 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

土地整治后,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土地布局得到一定优化, 农户劳动强度减弱。在田间道路方面, 新建、扩建田间道, 新修、硬化生产路, 使田间道路路况和通达度总体得到好转, 农户增加了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量, 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农田水利方面, 为解决水患, 修建河堤, 防止了大面积内涝的发生。为改变耕地地块破碎严重、形状不规则等问题, 项目对部分地块进行了坡改梯和土坎归并, 修筑干砌石坎, 使地块更为平整, 地块面积增大, 有利于规模化种植的发展。

3.2 农业生产条件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以土地整治为手段,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同时, 地方政府也逐渐认识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已成熟, 结合当地种植习惯和品种优势, 探索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3 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制分析

通过土地整治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 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 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支持。由于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关系密切, 但也不会直接带动项目区农业产业的发展, 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培育, 农户仅靠自身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难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4 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4.1 土地整治总体投入不足, 建设规范不完善

“十二五”期间, 毕节市用于土地整治的涉农资金在14.5亿元, 平均每年在2.9亿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专项资金, 地方基本没有匹配资金投入。针对全市100万hm2耕地, 这些资金明显不足, 上级资金下达的同时也下达了任务量, 为完成任务量, 盲目扩大建设规模, 分散投资, 普片存在建设标准低、667 m2平均投入少的现象。在建设规范上,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程和标准, 但这些规范和标准主要针对平原和丘陵地区, 没有山区特别是喀斯特地区土地整治建设基本农田的具体标准, 对山区就没有提出具体标准。

4.2 缺乏统筹协调, 未能形成部门合力

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工作, 除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外, 还有农业部门实施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农业土地开发项目, 水利部门的水土保持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 这些部门资金多存在单体资金量不足的问题, 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资金和项目管理规定, 多是各行其政、各施其责, 在实际建设中缺乏统筹协调, 难以形成合力统一使用有限的资金, 做到上一个项目打造好一片区域。

4.3 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由于毕节市土地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两者的有机结合更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导, 如是先开展土地整治建设基本农田后再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 还是先开展农业产业培育再根据产业特点开展土地整治活动, 或两者同步规划统一实施, 这些问题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 更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这就需要进行大胆探索、努力实践, 结合当地实际, 在实践中总结, 在总结中发展完善。

4.4 机构与队伍建设不适应土地整治的要求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水利、建设、林业、环保和工程等众多学科, 同时还涉及大量的管理工作, 对土地整治机构的人员数量、技术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例, 市级和县区都成立了土地整治机构, 但普片存在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问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整治水平的提高。

5 建议

5.1 统筹机制

搞好土地整治, 加强组织领导十分关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各级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的专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土地整治工作。二是要落实土地整治共同责任。要建立各级政府土地整治目标责任制, 要明确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通过创新组织领导工作机制, 使土地整治工作达到组织有力、配合严密、科学高效。

5.2 统筹规划

部门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 部门规划之间暴露出内容重叠、互不协调、相互打架、分割管理的弊端, 如《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等规划之间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 难以形成合力。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长期的土地整治规划尤其重要。一是要科学制定规划;二是要统筹做好规划的实施;三是要实施各种低产低效用地和山地整治并举。

5.3 统筹资金

近年来, 各级财政安排了大量资金用于毕节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 这些资金通过各个部门下达, 并按一定的管理模式运行, 这些资金对毕节市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实践上看, 单个部门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财政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 从政府到部门, 一直都提出要统筹部门资金, 但又都以存在问题保留下来, 可见这一问题的难度。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 (国办发[2016]22号) 明确提出“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 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用力的政策支持。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 尽快制订毕节市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实施办法, 推动农村面貌的有效改变。

5.4 统筹管理

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 在统筹资金、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需要统筹管理, 将相关部门中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 建立统一的机构, 专业对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进行管理, 统一管理目标、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度管理手段, 并积极探索发展机制, 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地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5.5 加强队伍建设

整治机制 篇9

牙克石-五九矿区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 北纬47°39'~50°21', 东经120°28'~122°29', 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管辖。矿区现有生产矿井3个且都是小型矿井, 资源即将枯竭, 为解决大兴安岭地区“以煤代木”政策提供充足的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 急需有新的矿井进行接续。由于牙克石-五九煤田为相对独立的含煤盆地, 盆地内所含可采煤层集中于含煤盆地的东西两端头, 因此矿区边界确定为东西两个独立的区域, 把含煤盆地中间大片无煤区划出矿区之外, 即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五九煤田矿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部分。矿区东区最长处约11.38km, 最宽处约9.13km, 面积74.86km2, 矿区西区东西最长处约27.05km, 南北最宽处约10.96km, 面积159.31km2, 矿区总面积234.17km2。

2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矿区位于Ⅰ-03-01呼伦贝尔典型草原防风固沙三级功能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矿区西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农田控制生态功能区, 矿区东区位于大兴安岭西阔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根据《呼伦贝尔市生态功能区划》, 矿区位于农田生态功能控制区。

3 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区划原则、整治目标及限制要求

3.1 区划原则

生态综合整治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遵循以下原则:发生学原则;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相互关联原则。

3.2 整治目标及限制要求

(1) 整治目标

沉陷土地治理率达到95%;沉陷基本农田治理率达到100%;沉陷区和排矸场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8%;植被盖度达到80%;表层土水土流总治理度达到90%;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0.7;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

(2) 矿区未来发展的限制要求

⑴西区

(1) 避免影响海拉尔河生态功能, 保证珍稀鱼类种类不减少, 对种群数量影响较小;

(2) 矿区开发不得影响海拉尔河两侧湿地区的生态功能;

(3) 工业场地、排矸场等选址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与基本草场, 按国家最严格的占地指标控制新建与改扩建工程占地;

(4) 要求采取充填式开采工艺, 控制沉陷积水区, 从面上保护区域生态功能不变。

⑵东区

(1) 不得影响煤田镇城镇发展规划;

(2) 严格执行沉陷区土地复垦规划。

4 生态综合整治区划

将评价区分为四个区, 分别是:低效灌溉农业综合整治区、城乡建设污染整治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湿地生态整治区。矿区各分区生态综合整治区划见表1。

5 生态综合整治措施

5.1 低效灌溉农业整治区

矿区规划方案的实施必须高度重视以土地补偿、复垦为中心的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 采取矿区内就地恢复与区外异地补偿等措施, 确保区域耕地及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不降低, 维持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 沉陷裂缝整治

沉陷裂缝是该区采煤沉陷地表变形主要形式, 发生在不同沉陷阶段的各种地类中, 是导致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对于破坏程度较轻的裂缝, 采取人工充填;破坏程度较重的区域通过剥离表土后利用弃土充填, 最后在覆盖表土。裂缝较发育地段结合进行土地平整工程, 削高垫低, 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地形, 使其正常生产。

(2) 土壤改良

由于多年大水漫灌, 矿区内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盐渍化, 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包括:

(1) 人工施肥。对土壤条件比较差的土地, 为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应在人工复垦后施用一定量肥料, 肥料来源包括动植物粪便、矿区生活区污水处理站污泥等。

(2) 绿肥法。可通过压青、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等多种方式复田, 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 土地复垦及配套设施建设

对耕地复垦同时, 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防止土壤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 设计合理的灌排系统, 提高土地生产力。

5.2 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 沉陷裂缝整治

参见低效灌溉农业整治区的沉陷裂缝整治措施。

(2) 补植

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草用地, 由于地表沉陷引起植株倾斜, 应及时扶正树体, 对由于沉陷或裂缝程度较重, 严重破坏地表结构, 从而导致植物死亡的, 应及时补植或补播, 补植植物尽量与原植被相一致。

对于原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或裸露区, 复垦后需要通过植被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结构等。植物的选择以先锋植物为主, 同时最好选择乡土植物。

(3) 封育与轮牧

进行生态整治后, 尤其是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进行围栏封育, 禁止牧民进入封育区放牧, 待草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对牧民开放, 推行轮牧制, 防止过度放牧导致植被退化。

5.3 湿地生态整治区

湿地生态整治区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 人工促进为辅的恢复措施。在湿地周边设置防护林带, 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减少对矿区开发对湿地的影响。采煤沉陷可能会引起湿地内局部地表变形, 应人工修建一定的排灌设施, 保证湿地水源补给。

6 生态恢复补偿机制

(1) 项目占地和重度破坏草地经济补偿

矿区开发将永久性的占用一部分原生状的草原, 也会临时性 (施工期内) 占用一部分原生状的草地, 使生境受到影响, 必须予以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目前暂定的土地费、补偿费标准:3850元/亩。

项目重度破坏的草地使得草地功能完全丧失, 经济补偿标准按照永久占地标准执行。

(2) 沉陷破坏区恢复投资估算

土地复垦费, 草地复垦费每亩按3000元计算, 按抚育5年计取补偿费用, 每亩抚育费以30元/a。一般影响破坏区需要人工恢复面积每公顷按9万元恢复计算。

(3) 矿区内牧民点搬迁费用

采取搬迁保护措施, 搬迁补偿费用约需9000万元。

(4) 生态恢复和补偿资金来源及管理

为建立有效的资金运作机制, 评价建议采取从吨煤成本中提成的方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建议矿井从每吨煤中提取1元上交到牙克石市国土资源局用作生态补偿资金, 生态补偿资金建立专用账户进行运作。对于井田内草地的破坏, 根据矿井、当地农牧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调查和评估结果决定, 然后编制矿井土地复垦方案, 具体复垦工作由当地牧场管理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资金由各矿井从生态恢复资金账户提取。

参考文献

[1]殷作如.邓智毅.开滦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 (20) :71-76.

[2]曲向荣, 等.霍林河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3) :14-16.

上一篇:盐酸吡格列酮片下一篇: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