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效果

2024-11-08

整治效果(共10篇)

整治效果 篇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 有效控制细菌耐药, 卫生部从2011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我院实际, 采用标本兼治的整治措施, 认真开展整治工作。现对我院3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 , 按月统计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抗菌药物相关数据, 包括门、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品种、用药频度 (DDDs) 等, 汇总各项应用指标作对比分析。

1.2 持续干预措施[1,2,3,4]

1.2.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成立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 由院长任组长, 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微生物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组成, 形成全方位完整的管理体系。主要职责: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制定抗菌药物定期遴选机制;负责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与咨询工作, 定期开展综合评估, 促进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化;组织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专题查房和应用会诊, 参与医院感染性疾病患者疑难病例讨论;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按月公示各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2 逐步完善管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佛山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等要求, 结合各科室收治病种范围和既往实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明确抗菌药物各项指标要求。对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以及各项指标不符合医院要求的科室和个人, 纳入质量考评内容, 作为医院对科室主任和医师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制定奖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1] (卫生部令第84号)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等相关文件。

1.2.3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建立培训机制:邀请抗感染专家对全院医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培训;医院感染科定期组织相关知识院内培训。科教信息科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针对每批新上岗的住院医师, 进行岗前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 对不合格者进行再次培训及考试, 直到合格为止。

1.2.4 问题的发现与持续改进:

把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列入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使用异常升高病区、院感高发病区、多耐高发病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控;安排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参与相关科室的日常查房工作, 查找问题根源、协助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区院感及多重耐药的发生率。通过业务查房对在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对存在问题在院周会、季度医疗质量分析会进行点评、通报以及公示, 并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按月、按季度公示抗菌药物责任状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将完成情况作为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与科主任季度、年度行政职务津贴, 年终评优选先挂钩。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各项指标统计:

2011年末我院重新修订抗菌药物目录, 品规数由2011年的133个品规调整至70个, 以及2012年末再次调整为34个品种 (64个品规) 。3年专项整治我院各项指标统计见表1。门诊、住院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费用比例2012年与2013年均较2011年有明显下降 (P<0.05) 。

2.2 全院各类抗菌药物的D D D s值和占比统计:

经过3年专项整治, 头孢类与大环内脂类的DDDs值和占比均发生明显改变 (P<0.05) , 见表2。

2.3 住院各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统计:

经过3年专项整治,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 2012年、2013年与2011年相比P值分别为0.004、0.002 (P<0.05) , 2012年与2013年相比P值为0.378 (P>0.05) 。

3 讨论

我院经过3年的专项整治, 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均达标, 并在2013年得到稳定的控制。抗菌药物目录、品规数、各临床科室的核定控制指标在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更趋合理;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的各项上报数据与我院实际控制情况吻合, 自2014年我院各项上报数据纳入国家网统计源。

抗菌药物目录从2011年133品规降至2012年70个品规, 特别是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中药理作用相近品种的删除;以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的严格控制, 常用的一代头孢使用量明显减少, 使得这几类抗菌药物的DDDs出现明显的改变。在使用量控制的同时, 我院加大用药合理性的管控力度, 充分发挥院感科、临床药师的监控职责,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更趋合理, 2013年部分抗菌药物的DDDs发生结构性变化, 见表2。

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处方点评公示制度等的严格执行, 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工作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的基础上, 抗菌药物的管控从量上体现明显改善, 但用药合理性方面仍有亟待改善的空间。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我院下阶段的持续改进措施: (1) 基本药物除安全、有效等特点外, 还具有药物经济学方面的优势, 因此提高抗菌药物中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在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降低不良事件的同时还可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 (2) 建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5] (如DAITO、HCAAS[6]) 对实时处方 (医嘱) 进行逐条审核,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 (医嘱) 及时拦截, 并及时反馈进行修正, 以减少药物不良事件发生。建立合理用药信息支持系统 (如PASS) 对抗菌药物门 (急) 诊处方以及出院医嘱进行回顾性点评,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 提高点评效率。 (3) 医院根据各科室自身专科特点, 组织专家组制定符合诊疗规范的用药指引, 完善路床路径的用药方案的制定, 同时, 对新入职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质控科、院感科、信息科、药剂科的合作, 加大管控力度。

摘要:目的 评价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开展3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结果 经过3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均达标;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AUD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结论 采取有效可行的持续性干预措施, 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

[2]杨凤娉, 陈杰, 毛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性干预效果分析[J].今日药学, 2013, 23 (8) :543-546.

[3]洪佳妮, 何定峰, 刘宪俊.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9) :33-37.

[4]董杰, 相秀英, 尹玉磊, 等.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 2012, 23 (30) :2813-2815.

[5]边原, 杨勇, 闫峻峰, 等.我院抗菌药物及其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对策[J].中国药房, 2013, 24 (44) :4198-4201.

[6]Chan YY, Lin TY, Huang CH T, et al.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of a hospital-wide computerixed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me in a large medical centre in Taiwan[J].Int JAntimicrob Agents, 2011, 38 (6) :486-492.

整治效果 篇2

宣传法。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要求,组织人员每天通过“小喇叭”播发禁止车辆乱停乱放录音和流动小喇叭喊话等方式逐店逐门宣传门前“五包”和“门内达标”及车辆停放的要求,凝聚广大居民和赶集群众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停车位置,不影响其他车辆及行人安全的意识。

劝导法。驻守人员组成劝导组坚持每天不少于4次上街劝导。在各自的包保路段中对初次发现有乱停放行为的车主,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导和教育,让其改正乱停乱放初次行为。

挪移法。包保人员合力对没有停靠在指定停车位的两轮摩托车、二轮电力助力车和三轮电力(汽油)车,推到划有停车位的地方规范停放。

“绑腿法”。对多次劝导无人答应或乱停乱放又上锁,包保人员无法挪移的车辆,专门加上一把“链子锁”。这样,驾驶人即使打开了他自己的锁,仍然驾驶不走车辆,那他必须找到包保人员说清情况并保证不再乱停乱放车辆。

整治效果 篇3

关键词:长江上游 整治建筑物 施工工艺 砼构件

长江上游经过几次较大规模治理,航道整治建筑物也越来越多,结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据统计,从宜宾至重庆971公里航道上,就分布着各种丁坝、顺坝、潜坝及其组合形式的坝体就有89座。

砼构件在航道整治建筑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参与航道建设的有关部门都在整治建筑物被不断冲毁,尤其对冲毁比较严重的部位的冲毁原因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不断寻找更好的保护坝体不被冲毁的方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保护坝头的新的砼构件和一种加固潜坝的新的砼构件被诞生。保护坝头的砼构件因其外形像“王”字而命名为扭王字块,而另一种砼构件则是一种四面体结构。其中扭王字块主要应用于坝头护面和镇脚,四面体主要作为潜坝坝体的主体修复。

1、扭王字块砼构件的应用

因这种构件外形像“王”,翼角较多,设想就是通过翼角的相互勾结,将独立的扭王字块联接成一个整体铺在坝头坡面上,就像坝头坡面被披上一件盔甲一样,以形成对坝头的特别保护。再加上翼角可以增加与河床或者坝头块石之间的摩擦,使抗冲击效果更加显著,而重达0.8t的重量,使水流更是无力将其冲跑。通过计算,按125架/100m2控制抛投质量比较合理,抛筑太密,水下施工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筑过稀,则整体性不佳。坝头露出水面部分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抛投,水下部分则采用散抛与测量相结合的形式。扭王字块抛投,须待坝头坡面整理工序严格经过隐蔽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方能进行,不然扭王字块抛投的质量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投完后的外观效果也会不佳。

2、四面体砼构件的应用

潜坝因其从不露出水面而得名,对其修筑和修复也只能通过水下测量的手段来检测其好坏,一旦坝体被冲毁其修复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如果只是局部受损因其在水下很难修补到位,再加上在低水位时坝顶同样要过船,所以对其坝顶高程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经常修补,难保不因抛投控制不好而坝顶被抛高,一旦抛高再去处理难度也是相当大。综上原因,对潜坝稳固性和使用年限的要求较高。为了增加坝体的稳固性,改善块石容易被水流冲毁而导致坝体受损的现象,研制了这种新型的四面体砼构件来取代块石进行坝体主体修复。根据坝体损毁严重情况和避免坝体抛高,设计了边长分别为1.1m和1.6m两种类型。对坝体损毁比较严重、修补高度较高的地方采用1.6m构件;在损毁较轻、修补高度较低的地方采用1.1m构件,并且每五个构件用钢丝绳串成一组,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抛投,更增加了构件的抗冲击能力。这种构件在抛投施工时,定位一定要准确,根据坝体损毁情况选用何种类型的构件也要准确,并结合水下测量的手段避免抛高。

砼构件施工工艺注意事项

越先进的施工工艺,往往对施工的要求也就越高,方法不当,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因构件制作成本过高而增加施工成本,带来不可小视的经济损失。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砼构件的应用的经验,总结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1、扭王字块砼构件

将这种砼构件应用在坝体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构件的制作质量,保证构件的强度。因为这种构件要取代块石,它应该比块石更具耐风化和抗水流冲刷的性能。

首先要从原材料着手控制质量。制作砼构件的原材料有:水泥、砂、水和碎石。水泥要有出厂合格证和订购设计要求强度的水泥,且进场前要根据规范批次要求进行原材料送检,满足要求后方可在监理见证下进场使用;砂,因砼构件预制场一般设置在河边,可直接采用河砂,但同样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送检;碎石,不得采用河中卵石,因其表面太光滑,与砼之间的咬合力太差,应采用岩石粉碎而成;水,可以直接用江水搅拌。

其次要控制制作过程。构件的制作为在模板中浇筑成型而成(本文指钢模),所以,在浇筑前,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有杂质;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涂;模板拼缝要紧密,避免振抖时漏浆。模板拼装好后就可以浇筑砼,由于扭王字块构件高1.094m,体积0.348m3,是一种大型的砼构,所以浇筑过程中对浇筑振抖比较讲究,如果浇筑振抖不合理,会导致砼强度低、砼粘结强度低而使翼角容易被折断、表面蜂窝麻面多等问题。浇筑必须采用分层浇筑,根据经验采取三层浇筑振抖效果最好,即能够保证构件强度,又能减少蜂窝麻面产生。构件制作时,要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和制作试块送检,以控制构件的质量。

构件的养护同样重要。构件制作完后要及时进行养护,根据气候条件和工期情况控制养护时间和方式,如果工期不紧,采用自然养护的方式就行。养护时根据各构件制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标号,一般先制作的先吊运。并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来判断构件是否满足吊装、抛投强度要求。

最后为构件的抛投。构件抛投前要根据试块送检情况,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吊装抛投。扭王字块抛投采用机械吊装进行定点抛投,通过计算,按125架/100m2控制抛投质量比较合理,抛筑太密,水下施工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筑过稀,则整体性不佳。坝头露出水面部门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抛投,水下部分则采用散抛与测量相结合的形式。扭王字块抛投,须待坝头坡面整理工序严格经过隐蔽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方能进行,不然扭王字块抛投的质量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抛投完后的外观效果也会不佳,因此,坝头坡面整理工序对扭王字块抛投工作顺利开展很关键。

2、四面体砼构件

四面体构件的制作与扭王字块的制作类似,注意事项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叙。由于其结构无翼角,浇筑时分两层浇筑就行,浇筑质量比较好控制。下面说几个与扭王字块不同的地方:

首先四面体构件成型后不像扭王字块那样,将组装的模板进行拆除,而因模板被整体固定不便拆除,通过吊机直接吊住预埋在构件顶部的吊环从模板中整体吊出,然后准备下一次浇筑。这样在第二次浇筑砼之前,要将残留在底部的杂质清理干净,并涂刷涂膜剂,不然第二次浇筑底部尖角将很难形成,而导致构件残缺被当作废品处理,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四面体的吊运。四面体四个角都为尖角,必须轻提轻放,否则很容易被折断,一方面影响构件预定的抗冲击效果,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构件外观质量,甚至使构件尖角损毁严重而不满足质量要求被列为淘汰品处理。

最后为构件的抛投。砼构建是一种为潜坝修复设计的构建,潜坝由于从不露出水面,其坝顶在低水位时同样要过船,如果坝顶高程控制不到位,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抛投时对构建尺寸的选择和抛投质量的控制上尤其要注意。为此,设计人员专门设计了两种尺寸的四面体构建,边长分别为1.1m和1.6m。在施工过程中,对坝体损毁比较严重、修补高度较高时采用1.6m构建;在局部小范围修复时采用1.1m构建,构建抛投每五个一组用钢丝绳串起来,连成一个整体,通过吊装机械抛投到指定地点,抛投完成后,及时进行水下测量,对坝顶高程进行检测,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结束语

目前,长江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对长江航运的发展更加关注和重视,新一轮的航道等级提升正在紧张的设计规划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整治建筑物将在上游沿线矗立起来。随着航道等级的不断提高,对整治建筑物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管是从结构的坚固性,还是从坝体整体外观效果来看,其要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整治建筑物的发展将是乐观的,长江航运发展将是永恒的,让我们共同携手谱写长江航运发展的新篇章。

整治效果 篇4

福建省漳州市城区尚存几条内河水系自远古以来孕育着这方水土人们的繁荣, 它起着通商通邮, 取水饮用, 灌溉生产等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陆路交通取代水路交通, 城区内河便成为排水功能。由于城市的扩展, 人为改变原有水系构造, 不同程度污染内河水体, 恶化城市水环境。为了改善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创造文明卫生城市。我市政府十分重视内河综合整治工作, 把项目建设工作任务下达我处。如何治理好内河水体污染问题, 摆上议事日程, 我处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认为造成内河水体污染发臭主要根源是尚未彻底进行雨污分流, 再加上河道两侧小作坊、餐饮业、违章建筑户、临时塔盖户随意排污入河沟, 还有生活垃圾倾入河沟腐烂等造成内河水体污染;此外, 河沟在枯水季源头没有活水补给, 沟内淤泥缺氧导致死泥, 河沟丧失自净功能, 水体便发臭成因。于是笔者提出以下综合整治分部实施建议方案:

(1) 完善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从源头的社区排污口入手, 逐步解决污水不进入雨水管道或沟渠状况, 同时解决并改造各排水户的洗涤水和厨房用水排入落水管至地面雨水盖板沟后流入河沟的问题。对已建的小区雨、污分流不彻底的, 提请政府干预, 由开发商自行解决, 经排水管理部门审查符合标准予以接收管理。

(2) 对已勘查一时难于彻底解决的雨污合流管道和城市污水管网尚未延伸区域的上游河段或被永久性盖板渠型式隐蔽的河沟源头采用鸭嘴阀或水利工程使用的自动翻板闸、橡皮坝的截污方法。目的使枯水期管 (渠) 水体和初期降雨产生径流对面源污染的水体纳入污水管道。降雨量加大时, 以上设施将自动打开, 这时雨水起到降解COD的作用, 排入河沟内的合流水体污染则大大减少。

(3)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违章建筑户搭盖占用河道两侧 (包括小作坊、餐饮业) , 擅自排污入河沟, 现时无法在岸边敷设污水管, 将采用沿岸坡支撑管道或挂管工程做法收集各排水户的污水接入市区污水管网。

(4) 对旧城区 (保护古城范围) 的排污户由于历史原因, 尚无雨、污分流, 甚至是马桶户, 由政府投资入户改造, 按联街联片引入市区污水管网, 若地势低畦, 按小区域集中采用小型污水泵提升方法导入市区污水管网。

(5) 应加强内河巡视管理, 设置垃圾存放箱, 严禁生活垃圾、废弃物倾入河道造成水体腐化。

(6) 控制污染源排入内河后, 应及时进行河道死泥清淤和污物清理, 打通诗浦至碧湖原水系通道, 近期可利用已改造的浦头主港道, 从北溪引水源入市区的内河进行循环, 将枯水季死水激活, 这期间其水位要靠桂林排涝闸调节作用。采用关闸拦蓄抬高水位, 让活水流入内河, 再根据西溪潮汐水位最低时开闸泄流, 不断重复循环, 可使内河水体逐渐变好、变清。远期水体激活应考虑从内河源头注入活水补给, 利用即将废弃的第一自来水厂取水口扩容提水补给或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中水”回用提水补给等办法。

2 已实施分部建议方案所取得工程效果与评价

2.1 对部分雨、污合流管道直接排入内河沟的工程做法:在合流管道末端择定合适位置断开增设截污井, 安装鸭嘴阀, 详见截污井示意图①。

截污井设置应注意事项:

(1) 鸭嘴阀选用口径应选择满足原雨污合流管的排水能力, 鸭嘴安装朝向原排水方向。

(2) 增设污水管的管径选择应根据截流前旱季2倍以上雨污合流流量与排污管设计坡度、管材的糙率计算确定, 应考虑初期降雨产生径流对面源污染水体必须纳入污水管。

(3) 截污井应布置两室, 即污水室和鸭嘴室, 污水室纵向长取大于3倍污水管管径即可, 应在预制盖板或现浇砼盖板设有检查口;鸭嘴室纵向净长应取1.5倍鸭嘴阀口径, 以便安装、检修、更换空间, 鸭嘴室顶板要考虑能掀开活动式盖板, 同时满足截污井所处工程位置的各种荷载要求。

(4) 侧向增设排污管高程确定, 应从鸭嘴阀生产厂家设定的充满度自动打开时鸭嘴阀的临界水位往下推算出污水管底标高, 该管底标高与截污井底应留有一定高度, 防止砂土过量进入污水管。

2.2 污水管网尚未延伸的上流河段和河沟被永久性钢筋砼盖板隐蔽的上游河段已采用自动翻板闸进行全断面截污, 再经岸边所设进水口引污至市区污水管网, 详见自动翻板闸平面示意图②, 采用自动翻板闸截污必须考虑河沟调洪计算, 满足原河道行洪能力, 保证上游居住区不受雨洪侵害, 从而确定门体安装高程及有关水工构筑物尺寸。

2.3 通过以上截污手段和沿岸勘察的污水排放口的接纳归集于污水管道后, 进行河沟内淤泥清理, 大大改善河沟水体水质, 经过同断面水质采样对比试验得到数据, 见下表1这说明截污的效果显著, 其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

3 结语

3.1 漳州市城区内河部分河段水体污染经过以上初步的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值得总结经验, 推陈出新。类似城市内河水体污染问题存在较为普遍, 如何有效控制, 较好整治及修复城市生态环境, 应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来不断探索创新, 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整治效果 篇5

自开展警车和涉案车辆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濮阳县大队按照总队、支队统一部署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行动,落实责任,强化督导,确保了整治工作深入扎实,富有成效。至7月21日,全队未发生一起违反公安部“七个一律”“五个严禁”的在用警车和违反规定扣押的涉案车辆的问题。

一、领导高度重视。“2.2公安部警车和涉案车辆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大队立即组织民警认真学习领会刘金国副部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把专项治理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了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与“五条禁令”紧密联系起来,自觉铭记在心,真正打牢思想基础。各股室所队也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传达和动员,切实提高了基层民警对专项治理工作认识。按照“谁使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逐级签订了责任书,每位民警签写了承诺书,把责任具体落实到股室所队长和民警个人,通过责任连带,使人人都是责任人,为确保治理取得实效,按照公安部“五个必须”,“七个一律”,“两个严禁”的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工作,强力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二、落实治理责任。对警车的自查,坚持逐车甄别,并建立台帐,确保不漏一车,不错一辆,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大队在用警车的基本情况都已经摸排清楚,登记造册,没有发生一起违反公安部“七个一律”“五个严禁”的问题。制定了警车及涉案车辆管理使用规定、警车出入登记规定和私家车违规问题治理措施等制度,提出了“五个一律不准”,即民警非工作时间一律不准驾驶警车;非执行公务一律不准驾驶警车;未着警服证照不齐一律不准驾驶警车;驾驶警车一律不准停放在酒店等公共娱乐场所门前;驾驶警车一律不准办私事,随时提醒民警自觉遵守警车管理各项规定,有效防止了违规行为的发生。在逐项自查的基础上,不断深挖,自查自纠,切实做到防微杜渐。一是对手续齐全的警用车辆车况进行自查,对全部警用车辆的灯光、制动、警用装置及安全防护配备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及时对故障进行检修,坚决杜绝“病车”上路。二是对非制式公务用车进行自查,对手续不全的停止使用,整改完毕后才可使用。三是延伸管理范围,对民警私家车辆进行自查,切实摸清底数和车辆来源、状况,将民警私家车辆纳入管控范畴。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坚决杜绝违反法律程序和要求处置涉案车辆,禁止任何民警以任何理由挪用涉案车辆,对于查扣的车辆及时上报,妥善保管,做到底数清、账目明

整治效果 篇6

本刊讯为推进“思想重塑,行为再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近日,四川铁通公司团委从“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中选拔缆线成绩优秀的选手组成“缆线整治青年突击队”,利用周末时间赴成都分公司开展缆线集中整治活动。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突击队根据成都分公司故障申报情况,对成都市金牛站西桥片区800对电缆从主干到支缆进行了突击整治,对电缆接头进水、未包封等主要电缆故障进行了整治,基本解决了此片区因此类原因造成的用户故障。3天来,突击队平均工作时间10个小时,重新接头包封22处、电缆3340线对,查找电缆故障19条。

整治效果 篇7

关键词:翻浆冒泥,病害,路基,整治

金温线是由浙江省和铁道部合资修建的地方控股铁路, 全长252.2 km, 设计最高允许速度80 km/h, 地铁一级, 最小曲线半径为300 m, 1992年开工, 1998年全线开通运营。由于受当时投资等限制, 设计标准低, 施工不到位, 开通不久就出现许多问题, 甚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随着浙西南经济的飞速发展, 金温线运量急骤增长, 开通不到5年运量就超过了设计的远期运量, 到2013年客货列车已经开行35对。而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随着运量的增加也呈现了快速发展趋势, 开通不到1年露头冒浆地段达到了18 km, 最严重时达到35 km, 病害发展速度超过了整治速度。设备管理部门把翻浆冒泥病害整治工作作为工务设备专项重点, 在上海铁路局工务处的支持下, 从1999年开始, 金温公司每年投资500万元~1 000万元对严重翻浆冒泥病害地段进行整治, 累计整治了88 km, 总投资超过了7 000万元。

1 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近15年秋检资料的分析和病害整治地段的路基填料、排水设备状况、道床质量、轨枕、钢轨的配置等分析, 造成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 基床土质不良

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中属于基床土质不良的占68%左右, 特别是金华南、永康站内和武义—石柱间部分路基位于黏性土地质地段, 设计时没有进行特殊设计, 尤其是金华南站原来是一座水塘, 修建时也没有进行换填, 大部分地段虽然设计要求填筑渗水土, 但由于施工中监理工作不到位及非铁路专业队伍施工, 路基施工根本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这是产生翻浆冒泥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金温线K10+210翻浆冒泥地段见图1。

1.2 路基排水不畅

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中属于路基排水不良的占85%左右, 在整治过的88 km翻浆冒泥病害中, 主要位于站内和路堑地段, 站内排水系统不良, 两线间没有排水沟, 路堑地段大部分是土沟或侧沟损毁, 没有泄水孔或失效, 路基没有路拱, 横向排水不畅, 这是产生翻浆冒泥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二。

1.3 道床厚度不足和污染严重

金温线铺轨时道碴基本是就地取材, 道碴质量根本达不到二级道碴标准, 特别是含土量极高, 1997年工电部刚接管线路就开始进行道床清筛, 由于铺轨底碴的不标准和道碴质量的不达标, 导致道床厚度不足甚至出现假道床现象, 在金温公司整治过的翻浆冒泥病害中, 道床厚度不足的达73%, 严重地段道床厚度不足20 mm, 基本上可以说枕底没有道碴。道床厚度不足和污染严重加剧了翻浆冒泥病害的发生。

1.4 轨道结构配置偏低

金温线轨道采用P43钢轨, 直线地段混凝土枕1 520根/km, 曲线地段混凝土枕1 600根/km, 轨道结构相对偏低, 在全路正线中基本上是没有这么低的配置了, 机车牵引采用的东风4型, 由于基床质量不良、排水不畅、道床厚度不足, 再加上轨枕根数少, 加大了对路基单位面积的扰动, 导致了翻浆冒泥病害的加速发展。

1.5 地下水丰富

在隧道内和地下水丰富地段, 如果排水不良也极易导致翻浆冒泥病害发生, 金温线清塘隧道、下岙3号隧道就是这种情况。

2 采取的整治方案及效果

针对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的成因, 从1999年金温公司开始对翻浆冒泥病害进行整治, 我们参观了原杭州东工务段和原金华工务段的整治工点, 结合金温线的实际, 采取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 从解决路基排水入手, 换填不良基床、铺垫土工布、土工格室和排水板, 提高轨道强度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并收到预期效果。翻浆冒泥整治现场图及断面图见图2, 图3。

2.1 基床换填综合整治法解决严重的翻浆冒泥

对比较严重的翻浆冒泥采取基床换填综合整治法。轨枕下挖深600 mm, 换填道碴和黄砂, 在路基面上做出双面或单面4%排水坡, 在路基面上均匀铺垫150 mm厚的黄砂, 在黄砂上面垫一层土工布或排水板, 在土工布上均匀铺上一层150 mm的黄砂, 上面再填满道碴, 保证枕下道床厚度达到300 mm及以上, 确保线路捣固作业不戳伤土工布。在换填前要先做好排水设施, 这一点尤其重要, 特别是排水沟的泄水孔要按规范施工, 确保基床里面的积水能够顺利排除。从1999年开始金温公司陆续对金华南、永康、石柱、新碧、缙云、石帆、祯埠等站增设了两线间排水沟, 对路堑翻浆冒泥地段翻修了侧沟, 地下水丰富地段还加设了渗水盲沟或渗水盲管。

2.2 道床破底清筛垫砂法解决表层翻浆冒泥

对表层翻浆冒泥的主要采取破底清筛垫砂的方法, 主要集中在山区铁路和隧道内地段, 破底清筛到基底, 根据情况垫100 mm~150 mm的黄砂, 上部保证300 mm厚的枕下道床, 修整好路基排水坡, 保证横向排水畅通。

2.3 道床边坡清筛解决零星翻浆冒泥

主要针对零星的翻浆冒泥, 采取将轨枕孔清筛到枕底, 轨枕外侧清筛到路肩, 清除土垅, 确保道床内积水顺利排除, 这是对零星翻浆冒泥的应急处理方法, 最终还要按照第一、第二种方法进行整治。

2.4 提高轨道强度, 均匀分布轨道作用力

加密轨枕、更换P60钢轨, 从2000年金温公司开始加密轨枕, 将全线轨枕的配置根数从1 520根/km一律增加到1 760根/km, 2002年开始更换P60钢轨, 到2008年6月全线更换完毕。

通过以上四种整治方案的实施, 金温线翻浆冒泥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线路设备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路基状态合格率从1999年29%提高到78.63%, 线路状态合格率从1999年的45%提高到87.55%, 正、到发线保养质量合格率100%, 2013年全年共接受上海铁路局轨检车检查12次, 优良率均达到100%, 为金温公司运输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结语

翻浆冒泥病害是影响线路质量和轨控质量的隐患, 设备管理单位必须高度重视, 因地制宜、标本兼治, 从根本上消除病害。但由于运营与施工的矛盾, 处理翻浆冒泥要利用施工天窗进行, 不仅安全风险大而且整治成本又非常高, 一定从源头抓起, 提高设计标准, 加强施工控制, 保证工程质量, 这是防止发生或减少发生翻浆冒泥病害最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总公司.铁路工程技术手册 (路基)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

整治效果 篇8

1 运用瞬态面波检测的基本原理

面波勘探, 也称弹性波频率测深, 是国内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面波分为瑞利波 (R波) 和拉夫波 (L波) , 而瑞利波在振动波组中能量最强、振幅最大、频率最低, 容易识别也容易测量, 所以面波勘探一般是指瑞利面波勘探。

(1) 面波勘探的基础。地表震源不仅激发纵波 (压缩波) 和横波 (剪切波) , 同时纵波与横波相互干涉叠加形成一种新的能量很强、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沿介质层面滚动传播的波, 称为瑞利面波 (地滚波) 。一般情况下, 岩土体都可以近似认为是层状介质。瑞利波在层状介质中具有频散特性, 瑞利波勘探的直接成果是瑞利波频散曲线, 频散曲线的特征及其变化与地下地质条件 (如地层的厚度、横波速度等) 密切相关。瑞利波在沿界面传播时, 其影响 (穿透) 深度相当于它的波长。同一波长的瑞利波的传播特性反映了地质条件在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 不同波长的波反映了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实际工作中, 在地面测得的瑞利波速度被认为是二分之一波长范围内介质的平均速度值。面波勘探要求地层横向介质变化不明显, 随深度增加速度逐渐增加。

(2) 瑞利波的特性。一是在分层介质中, 瑞利波具有频散特性;二是瑞利波的波长不同, 影响深度也不同;三是瑞利波的传播速度与横波传播速度具有相关性;四是竖向激振时, 瑞利波能量占总能量的绝大部分, 而且比纵波和横波衰减得慢。面波的频散是由它所经历的“路程”上介质结构决定的, 因此它对探测介质内部结构也有明显反映。

(3) 瑞利波法的特点:首先是浅层分辨率高;再次不受各地层速度关系的影响, 折射波法要求下层速度大于上覆层速度;反射波法要求各层具有波阻抗差异;瑞利波法只要求各层地层具有波速差异, 即使只有10﹪也可以进行分辨。再次就施利用瑞利波法检测具有工作效率高, 费用低的优点。

(4) 瑞利波测试深度。影响瑞利波方法测试的深度除与地层介质等因素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震源激发的频率及其能量。现场一般根据测深选用不同方法:可以采用24磅大锤敲击, 测深一般15-30m;采用63.5kg标贯锤从2m高处自由下落, 测深25-40m;在相同地质条件下, 炸药震源随着药量增加, 测深有所增加, 一般在一二百米之左右。

赣龙铁路路基注浆质量检测根据注浆深度普遍在10米至30米的特征, 采用Miniseis24系列综合工程探测仪进行数据采集, 震源激发采用24磅大锤敲击5厘米厚铁板。

2 现场数据处理

(1) 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面波数据处理采用国际知名的OYO面波处理软件Surface Wave Analysis进行处理。面波的处理从原理和方法上有别于反射波处理, 它的主要处理步骤如下:

在炮集记录上, 通过人工分析选取面波视速度 (即面波线性群速度) 的上界值V1和下界值V2及其相对应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确定面波时 (间) ——空 (间) 域窗口, 为下一步频率—波数域内资料处理提供面波数据。预调整参数进行拟合, 最终反演出较准确的地层结构参数。

(2) 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一是在X-T域中拾取基阶面波时, 面波窗口的上限应大于排列下土层的最大面波速度, 面波窗口下限应小于该排列下土层的最小面波速度。二是在F-K域中, 正常情况下, 基阶面波能量最强, 且延续性好, 但有时在复杂情况下, 基阶波的能量会出现低于高阶波能量的现象。这时应结合该场地钻孔等已知资料, 本着“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来解决。三是正常的频散曲线应该是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 其波速也逐渐增大, 但是呈收敛趋势。如果到了深部以后, 在同一地层发生速度倒置 (即波速不升反降) 现象, 可能是因为检波器自然频率不够低, 或是震源激发的频率频带范围不够低所致, 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有可能是来自外界低频干扰。频散曲线上的频散点的波速反映的是地表至该点地层的平均瑞利波速度, 反演分层后得到的横波速度才是该层的平均层速度。

3 赣龙铁路岩溶路基整治效果运用面波法检测的应用分析

根据赣龙铁路地质构造情况, 我们选取了两段具有代表性的岩溶路基注浆整治后进行了质量及效果检测分析。一是DKDK114+940-7孔下部灰岩无洞上覆粘土层型路基, 二是DK106+620-4孔下部灰岩有洞上覆粘土层型路基。检测现场采用Miniseis24系列综合工程探测仪进行数据采集, 震源激发采用24磅大锤敲击5厘米厚铁板。道间距为2.0米, 采集道数为24道。

(1) DK114+940-7孔下部灰岩无洞上覆粘土层型路基注浆效果及质量分析

赣龙铁路DK114+940-7孔的面波法路基注浆前检测于2014年12月18日完成, 测得土层加权平均速度为245.5 m/s、岩层加权平均速度为463.4 m/s;面波法注浆后的检测于2015年1月8日完成, 测得土层加权平均速度为365.0m/s, 岩层加权平均速度为492.6m/s, 通过注浆前后的加权平均速度比较, 土层加权平均速度增加119.5 m/s, 同比增加48.68﹪;岩层加权平均速度增加29.2 m/s, 同比增加6.30﹪。因此, 检测孔土层注浆后瑞利面波速度大于注浆前瑞利面波速度, 检测孔岩层注浆后瑞利面波速度大于注浆前瑞利面波速度。路基质量注浆量注到土层的量要大于注到岩层的量, 通过1月8日取芯验证, 可以清楚的看到土层里夹杂着更多的水泥浆。

(2) DK106+620-4孔下部灰岩有洞上覆粘土层型路基注浆效果及质量分析

赣龙铁路DK106+620-4孔的面波法路基注浆前检测于2015年1月12日完成, 测得土层加权平均速度为254.5m/s、岩层加权平均速度为455.7 m/s;面波法注浆后的检测于2012年3月13日完成, 测得土层加权平均速度为335.1m/s、岩层加权平均速度为504.7m/s。通过注浆前后的加权平均速度比较, 土层加权平均速度增加80.6 m/s, 同比增加31.67﹪, , 岩层加权平均速度增加49 m/s, 同比增加10.75﹪。因此, 检测孔土层注浆后瑞利面波速度大于注浆前瑞利面波速度, 检测孔岩层注浆后瑞利面波速度大于注浆前瑞利面波速度。路基质量注浆量注到土层的量要大于注到岩层的量, 通过3月15日取芯验证, 可以清楚的看到土层里夹杂着更多的水泥浆, 同时在岩层芯样中也能看到缝隙中的水泥浆。

4 结束语

整治效果 篇9

微型桩是一种小口径的钻孔灌注桩,孔径通常小于300 mm,桩内通常含有加筋体,根据工程需要,加筋体可以为钢筋、钢管以及废旧钢轨等。这种桩型具有施工场地小、钻孔适用各种类型的土、布置形式灵活、与同体积灌注桩相比承载力较高等特点[1,2,3,4]。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微型桩抗拔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例如:Poulos 和Davis认为[5],微型桩的极限抗拔力是由沿桩身的黏聚力和桩重组成,但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6]中则采用抗压桩的桩侧阻力乘以相应的抗拔系数来确定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吕凡任等[7]通过软土地基上微型桩的单桩、群桩抗压和抗拔现场试验认为:单桩荷载-沉降曲线是缓变型,属摩擦桩,在上拔荷载的作用下, 群桩和单桩中的直桩表现出相似的荷载-变形关系,而斜桩表现出比较大的抵抗上拔荷载的能力。魏鉴栋等[8]对软土地基中微型桩单桩和群桩也进行了抗拔试验,试验表明微型桩能承受一定的抗拔力,尤其是斜桩基础能有效地减少竖向拉力引起的位移,微型桩群桩则表现出更好的抗拔性能。

近年来,微型桩在边坡、基础工程及滑坡处理等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是在隧道病害整治中应用相对较少,尤其是利用微型桩抗拔性能进行隧底结构裂损病害整治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拟结合利用微型桩整治某隧底填充结构裂损病害的工程实例,对微型桩整治水压力作用下隧底填充结构裂损病害的原理及整治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类似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参考依据。

1工程概况

某隧道地处福建西北部,进口段隧道埋深约埋深在40~60 m,穿越F1、F2断层,断层可见宽度约15 m,地下水发育,麋棱岩为主,伴有绿泥石化,少量团块状硅化,断面产状100°∠70°,走向与路线夹角为42°,为压扭性逆断层,上盘下盘挤压片理发育,影响宽度各约20 m,施工详勘围岩级别定为Ⅴ级,局部Ⅳ级。补勘后,判定隧道洞身围岩均为震旦系丁屋岭组(Z1dn1)云母石英片岩夹千枚岩,全风化,自由膨胀率2%~37%,蒙脱石含量0.9%~6.4%,阳离子交换量42.88~89.26 mmol/kg,为非膨胀土,内摩擦角13.7°~21.1°,黏聚力20~53 kPa,压缩模量2.41~4.89 MPa。风化层,呈硬塑~坚硬状,结构致密,孔内标贯击数30~58击,弹性波速1 573~22 000 m/s。隧道底板以下局部地段为石岩系船山组灰岩,弱风化,石灰系经畲组(C2j+C3C)砂岩,强风化。补勘后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Ⅴ级。

隧道开挖后,隧道进口段衬砌出现大量裂缝,特别是在仰拱填充结构部位,裂缝上宽下窄,呈“Ⅴ”字形,局部裂缝发育斜向发展。多数裂缝均未到底,左线仰拱填充结构裂缝最深约82 cm,右线仰拱填充结构裂缝最深约129 cm。从变形资料看,呈现出隧底仰拱中心位置上抬,两侧墙脚下沉的状态。图1为仰拱填充结构表面开裂现场情况,图2为仰拱填充结构表面裂缝分布图。

2微型桩加固原理及方案

2.1微型桩加固原理

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在隧道进口段右上部建设水泥厂填筑场地,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抬升了地下水位。同时,该隧道采用在边墙与拱部设置盲管+无纺布+防水板的排水系统,隧道底部则不设任何地下水排导系统,这种排导结构会导致较大水压力作用在衬砌仰拱上,使仰拱开裂。根据隧底结构开裂特征,即仰拱填充结构部位,裂缝上宽下窄,呈“Ⅴ”字形,局部裂缝发育斜向发展,多数裂缝均未到底,在排除了其它影响因素外,认为仰拱填充结构开裂主要是仰拱在外力作用下上抬造成的。根据钻孔地质勘察资料可知:地下水位范围1.4~1.7 m,埋深在40~60 m,结合复合式衬砌水压力原理[9,10],假设作用水头为50 m,经计算可知,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水压力分布规律如图3所示。

综上述分析可知,仰拱填充结构裂缝上宽下窄,呈“Ⅴ”字形,多数裂缝均未到底,呈现出隧底仰拱中心位置隆起,两侧墙脚下沉的变形状态。因此,可以利用微型桩能提供的抗拔作用进行仰拱填充开裂病害整治,另外,微型桩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快捷,受力合理等特点,有利于在隧道工程中应用。微型桩加固仰拱填充开裂机理是: 通过借助微型桩的水泥浆沿其长度提供抗剪能力,产生阻力,发挥受拉特性,抵抗由作用在仰拱底部水压力及软弱围岩挤压造成的土压力,减小或抑制仰拱上抬,从而防止隧道仰拱填充结构的“Ⅴ”字形裂缝产生和发展。

2.2微型桩整治方案

在仰拱左右墙脚部位各设置两排微型桩,纵向间距1.0 m,两排桩错开0.5 m;中部设置3排微型桩,纵向间距1.5 m,桩径127 mm,深度10 m,桩内设置3根直径25钢筋束,桩身混凝土采用C30。仰拱地段设置孔径89 mm注浆加固基底,孔口管采用1 m长直径76 mm×6 mm钢花管,间距1.5 m(横向)×1.5 m(纵向)梅花型布置。基底加固微型桩平面布置图和基底加固断面图如图4所示。

3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3.1计算模型

计算时把微型桩考虑成一个全长黏结体,微型桩通过浆体与钢筋及围岩与浆体的相互作用产生抗力,阻止隧道仰拱抬升,从而防止仰拱填充继续开裂,保证衬砌结构的安全。衬砌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微型桩加固隧道基底计算模型如图5所示。

3.2计算参数

拱墙及仰拱为C35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取32.25 GPa,仰拱填充结构为C20混凝土,弹性模量取28 GPa,衬砌厚度取50 cm。Ⅳ级围岩,围岩重度为22 kN/m3,弹性反力系数取为200 MPa/m,围岩侧压力系数为0.3,围岩压力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11]确定。衬砌结构水压力分布按图4所示。微型桩抗拔能力简化成弹簧,其弹性系数取400 MPa/m,微型桩长度为10 m,衬砌与仰拱填充结构采用实体单元。

3.3计算结果及分析

图6为Ⅳ级围岩条件下采用微型桩加固前后衬砌结构内力状态及微型桩轴力分布情况。由图可知,未加固时衬砌结构最大主应力极值出现在填充结构上部靠近隧道轴线位置,为拉应力,最大主应力极值约为1.90 MPa;最小主应力极值出现在墙脚位置,为压应力,最小主应力值极值为-4.71 MPa。采用微型桩固后,衬砌结构最大主应力极值仍出现在填充结构上部,但其位置在隧道轴线两侧,为拉应力,最大主力极值约为0.39 MPa;最小主应力极值则出现在墙脚位置,为压应力,最小主应力极值为-1.59 MPa。左侧、中部、右侧微型桩轴力分别为26.5 、34.7、26.5 kN。由计算结果可知,经微型桩处理后,衬砌结构所受拉应力或压应力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小,仰拱填充结构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为0.39 MPa,小于仰拱填充的C20混凝土容许弯曲拉应力值0.43 MPa,仅为C20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值1.7 MPa的21%,不足以导致隧道仰拱填充结构出现拉张裂缝。可见微型桩加固基底结构的方案能有效处理隧道仰拱开裂病害。

由此可知,采用微型桩加固方案能有效整治由于水压力作用导致仰拱隆起开裂的病害,改善仰拱应力状态,有利于衬砌结构的安全,这种加固措施能有效整治隧道仰拱填充结构的开裂。另外,考虑到以往隧道仰拱填充主要采用素混凝土,而素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容易开裂,因此,在有水压力作用的仰拱上的隧道,建议在仰拱填充结构配筋,提高仰拱拉强强度。

4整治效果验证

图7为在水压力作用下隧道仰拱填充开裂段沉降曲线,该段隧底采用仰拱填充配筋、微型桩加固处理,施工时间为2011年5月2日。

图7可知,在观测期间隧道总变形量相对较大,最大沉降约7 mm,并且呈现出隧道左、右两侧边墙下沉,而仰拱结构出现了一定隆起变形,在2011年7月份之后沉降有趋于稳定趋势。另外,根据现场观测发现在这两个断面区域内,隧道拱顶与底板均存在大量的裂缝,衬砌墙裂缝宽度0.5~6.52 mm,底板裂缝宽度0.64~1.43 mm,裂缝宽度在2011年8月份后趋于稳定。

图8为采取仰拱填充结构配筋、微型桩加固措施治理后的仰拱及二衬,通过整治后一段时间的观察及变形测试可知,仰拱填充结构配筋、微型桩加固整治措施,整治效果良好,切实可行,为隧道病害整治与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可在类似病害整治中推广应用。

5结论

根据数值计算、隧道施工设计资料、隧道地质条件及现场观测、观察情况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微型桩能提供很好的抗拔作用,且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快捷,体系整体受力,受力合理等特点。

(2)微型桩加固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受拉性能抵抗由作用在仰拱底部水压力及软弱围岩挤压造成的土压力,减少或抑制仰拱上抬,从而防止隧道仰拱填充结构的V字型裂缝产生和发展。

(3)通过数值计算,经微型桩处理后,衬砌结构所受拉应力或压应力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小,仰拱填充结构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小于C20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值,不足以导致隧道仰拱填充结构出现拉裂缝。

(4)通过变形测试可知,仰拱填充配筋、微型桩等处理措施对隧道仰拱填充结构开裂能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变形稳定。

摘要:某隧道进口段仰拱填充结构在施工期出现大量未贯通的“V”字形裂缝。根据隧底填充结构裂损特征,结构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隧道地下水排导系统设计与施工情况,得出作用在仰拱填充结构上的水压力是导致其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发挥微型桩受拉特征整治水压力作用下隧底填充结构裂损病害的措施。通过数值分析、现场测试和观察得出了微型桩加固能有效减少或抑制仰拱隆起,防止隧道仰拱填充结构的“V”字形裂缝产生和发展。论证了利用微型桩整治水压力作用下隧底填充结构裂损病害的有效性,为类似隧道病害整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微型桩,仰拱,开裂,抗拔性能,整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永浩.微型桩技术试验及其应用.地基处理,1992;3(4):27—36

[2]何大为.小桩技术在房屋加层改造中的应用及试验研究.地基处理,1997;8(1):45—49

[3]孙书伟,朱本珍,郑波,等.新型锚管构架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报,2008;16(3)371—375

[4]周德培,王唤龙,孙宏伟.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及其设计理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7):1353—1362

[5]Poulos H G,Davis E H.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0:20—3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2008

[7]吕凡任,陈仁朋,陈云敏,等.软土地基上微型桩抗压和抗拔特性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5;38(3):99—105

[8]魏鉴栋,陈仁朋,陈云敏,等.微型桩抗拔特性原型试验研究.工程勘察,2006;8(2):14—19

[9]郑波.隧道衬砌水压力荷载的实用化计算研究.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

[10]郑波,王建宇,吴剑.基于等效渗透系数计算衬砌水压力方法研究.现代隧道技术,2012;48(6):43—46

整治效果 篇10

1无证行医大联动整治模式

1.1大联动的概念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是建立一套以指挥统一高效、部门联动配合、资源充分整合、力量全面下沉、信息广泛共享为工作思路,以加强城市和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充分整合各类管理力量的行政管理运作新机制[1]。

1.2大联动组织体系大联动机制为三级管理网络架构,区政府成立大联动指挥中心,承担全区大联动工作的组织、指导和考核等职能;街镇政府设立大联动分中心,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的处置任务;村(居)委会按照行政建制设立大联动工作站,负责对各类涉及公共安全隐患信息(包括无证行医)的排查和上报。“大联动”主要特点是街镇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巡查和多部门综合处置。

1.3大联动的工作流程大联动机制建立后,村 (居)委会大联动工作站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巡查,将排查到的无证行医点的完整信息及时通过《松江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进行网络上报至区大联动中心,区大联动中心审核后派发至区卫生监督所。区卫生监督所在《信息平台》进行受理, 在48小时内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完成现场检查,并向 《信息平台》反馈处置结果。对于处置结果一般有两种,一是查实的,联合公安等部门在8小时内完成快速行政处罚程序;二是未查实的,择日再次进行跟踪复查。在执法部门查处后,大联动工作站工作人员会到无证行医场所进行核查,如该处无证行医已被取缔,则通过《信息平台》上报核查信息,并由区大联动中心审批后予以结案。如经核查,无证行医场所仍在行医的,则执法部门还需进行查处。通过核查回访,确保了整治工作的效果。

2材料与方法

2.1调查对象通过查询 《上海卫生监督综合应用平台》和《信息平台》,取得2009年6月-2011年5月(开展大联动前)与2011年6月-2013年5月(开展大联动后)松江区九亭、车墩、新桥三镇无证行医巡查、查处、联合整治的数据,通过对无证行医点巡查户次数、联动执法数、行刑衔接数、案件强制执行率、底数变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大联动机制对整治乡镇无证行医的影响。

2.2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3结果

3.1无证行医巡查次数增多通过对开展大联动前和开展大联动后三镇无证行医监督户数和监督户次数进行数据分析,经统计学计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9,P = 0.008)。见表1。

3.2执法部门联动频率增加通过对开展大联动前和开展大联动后三镇执法部门联动数量(包括卫生、 公安、城管、药监工商等部门)进行数据分析。经统计学计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P=0.300)。见表2。

3.3无证行医信息的查实率提高通过对三镇开展大联动前对无证行医社会举报信息的查实率和开展大联动后《信息平台》无证行医大联动排查信息的查实率进行分析,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81,P=0.003)。见表3。

3.4行刑衔接案件数上升开展大联动前,三镇对无证行医人进行行刑衔接的有6例,开展大联动后对无证行医人进行行刑衔接的有25例。

3.5申请法院强制案件减少通过对开展大联动前和开展大联动后三镇申请法院强制案件数分析,无证行医人员受处罚后未执行缴纳罚没款需要强制执行案例有所减少。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5,P=0.00028)。见表4。

3.6无证行医底数逐年减少无证行医主要存在于外来人员聚集的城乡结合部[2]。九亭、车墩、新桥三镇正好位于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导入急剧增加,出现本地与外来人口比例严重倒挂现象,随之解决外来人口就医的无证行医诊所也愈来愈多,三镇无证行医点数量占到全区总数近半。近年来,由于以打击力度及监督频率的增大,无证行医点蔓延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无证行医底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的底数较2009年下降66.43%。见表5。

4讨论

4.1增加排查力量,解决无证行医发现难的问题多年来,随着打击力度不断加强,无证行医的隐蔽性也愈来愈强,人药分离、错时营业、上门诊疗、雇人望风等规避执法的手段层出不穷,使卫生行政部门对无证行医信息的排查发现带来很大困难。大联动机制开展以来,通过村(居)委会大联动工作站队员的巡查,可以及时发现地下诊所,巡查户数和户次数明显提升。

4.2整合执法资源,缓解卫生执法力量单薄的问题由于部门间职责不清,无证行医的整治主要还是靠卫生部门单打独斗,打击效率低、效果差。大联动机制开展以来,打破了传统的执法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有效地整合了卫生、公安、城管等各执法部门资源,各司其职,联动联勤。区卫生监督所在开展大联动机制的镇设立卫生监督工作站,加快大联动响应时间,与其他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提高执法效率加大执法威慑力和有效性,特别是卫生、公安小联动定点打击方式成效显著。

4.3加强部门联动,降低案件强制执行率由于受现有行政机关职权和法律的局限性,卫生行政部门不能限制无证行医者人身自由,也不能当场收缴罚款, 导致案件执行率低下。在大联动机制下,卫生行政部门借公安部门的传唤调查之力,联合在8小时内完成对无证行医者的行政处罚程序,案件文书有效送达率达100%。同时,在公安部门强大的威慑力下,无证行医者的心理防线容易瓦解,主动缴纳罚没款的比率大幅增加,降低了因无证行医者拒绝缴纳罚款而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次数,节约了大量行政执法成本。

4.4形成常态机制,行刑衔接数增加无证行医者在受到2次以上行政处罚后,其行医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顽固,使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取证。在大联动机制下,卫生和公安部门完善行刑衔接常态化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公安部门对已2次被行政处罚的无证行医者,除联防队员24小时巡逻外,还采取蹲点守候的方法,增强顽固无证行医者的取证成功率, 使得无证行医行刑衔接的案件数大幅上升。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上海市松江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实施前后对九亭、车墩、新桥三镇整治无证行医的效果。方法 对无证行医点巡查户次数、联动执法数、行刑衔接数、案件强制执行率、底数变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大联动机制后,无证行医巡查次数增多,执法部门联动频率增加,行刑衔接案件数上升,无证行医底数逐年减少。结论 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对严厉打击无证行医效果明显,但仍需完善。

上一篇:用电行为下一篇:和谐班集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