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价模型

2024-08-08

动态评价模型(共12篇)

动态评价模型 篇1

0 引言

高校图书馆历来存在有读者将新书长期据为已有而出现的“借—还—再借”周而复始循环的不良现象,导致了大部分读者不容易借到新书、好书。图书预约系统对于约束这种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作者结合我校图书信息中心数据,借助数学模型,对图书预约系统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图书预约失效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图书预约系统被普遍采用,根据我校2008-2010年图书预约系统的运行资料数据。预约成功对借阅者与图书的利用都是有益的,但预约失效也是一种常见问题。预约失效从读者角度来说原因可以分多种: (1) 因预约读者太多,排在后面的预约读者往往等待很久,也不能接到预约到书的通知。读者或许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所需图书,但没有及时取消预约,造成预约失效。 (2) 读者过期还书,图书管理员只能推迟预约通知时间,尤其是在一本书有多位读者预约时,对预约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 (3) 读者随意预约。传统的图书馆预约,需要读者到借还台出示借阅证才能办理预约登记,手续严格且繁琐,因而读者预约的随意性不大。开展网上预约服务后,读者只需输入借阅证件号就可以轻松网上预约,读者盲目预约和随意预约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些预约请求如果没有及时取消,势必降低预约成功率。

2 借助动态模型的图书预约系统评价

经调查得知:借阅者借阅图书时间越长,图书相应的对借阅者的作用越小,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假设:假设在t=1时,图书利用率s=1;t=45时,s=0。

图书流通率p与图书外借时间t和流通人数n有关图书流通率随着t的增加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断减小;根据增长情况拟合公式符合流通率的实际增长情况。现就一本书在两个手中传递,得到每天平均流通率。

在没有预约情况下每天平均流通率m1=50.00%;

预约有效的情况下每天平均流通率m2=66.67%;

在预约失效的条件下每天平均流通率m3=61.54%。

结合图书预约系统运行统计数据,得到各类预约图书的综合流通率wi (i∈A~K, N~V, X, Z)=m2×hi+m3×(1-hi), hi不存在时wi=m1=50.00%。结合2008-2010年数据得到各类预约书的综合流通率如表1。

注:其中,各类图书的类号分别为:马列类-A,哲学类-B,社科总论-C,政治-D,法律-E,军事类-F,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语言、文字-H,文学-I,艺术-J,历史、地理-K,自然科学论-N,数理科学和化学-O,天文学、地球科学-P,生物科学-Q,医药卫生-R,农业科学-S,工业技术-T,交通运输-U,航空、航天-V,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综合性图书-Z).

从表1得出的结果分析,预约的图书流通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预约图书导致借阅者借阅时间的缩短,可能导致图书超期现象的发生。预约系统对预约申请人数较多的一类书,图书流通率提高比较明显,但是还有一部分类别的图书预约的比较少,图书流通率提高不怎么明显。

对2008年到2010年所给出的数据包括:q1已预约、q2预约并已归还、q3已外借进行分类合计并利用公式,把数据分别做折线图和柱状图如图1、图2(其中,系列1表示n1,系列2表示n2)。

由上面的柱状图清晰地看出每一年的分类合计的具体的数据,为了更好的看出三年中图书预约服务的一个总的趋势又相应的做出了三年分类合计的一个折线图,从折线图可看出:从2008到2010年,无论是比例一还是比例二都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但这个上升的趋势增长的却越来越缓慢,对此我们解释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预约服务能够读者的需求,可以方便读者借阅图书,是一个很好的服务项目,至于这个上升的趋势越来越缓可能是由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网上直接阅读图书而不去图书馆借阅造成的,这不会影响图书预约服务的实施。

通过所建模型分析可看出,图书预约方式的优点是: (1)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大学生为了系统的学习,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学习,具有改进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的愿望,需要利用图书馆借阅文献增长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态,以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图书预约不受空间的限制, 读者不需要亲自前来图书馆办理, 只上网操作即可,同时它不受时间的限制, 还可以节省时间, 方便读者。 (2) 提高图书利用率。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的热门书, 在没有预约服务的情况下, 有些读者会反复续借, 这样一来, 就意味着把此热门书“据为己有”而影响更多的读者使用。有了预约书服务以后, 对于热门书只要有人预约就不能再续借了,读者可以公平地通过预约, 排队等候使用这些热门书。然而,图书预约方式又有其自身的缺点:尽管预约的图书流通率和利用率都得到了提高,但由于预约图书导致借阅者借阅时间的缩短,在读者没有看完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图书超期现象。预约系统对预约申请人数较多的一类书,图书流通率提高比较明显,但是还有一部分类别的书预约的比较少,图书流通率提高不怎么明显,这类书可能是由于预约者太随便而导致的。

3 对图书预约系统的建议

对此,笔者提出建议分别从三个方面(预约、续借、罚款)制定如下的借阅规则:

3.1 预约

(1) 设置预约保存期:如学生为3天;教师、研究生为5天。也就是说:预约者预约的书到馆后,将先为预约者保留,超过预约保存期就上架流通或转给下一个预约的读者; (2) 设定最大预约数; (3) 鉴于有的图书并没有被续借或者续借者预约而没有续借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图书流通率降低,我们对这类书提出图书馆可以不进行对读者进行预约服务,这样有效地来提高图书流通率和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还可以对某类图书(例:馆藏地为“文艺借书处”或在“自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直接给予不进行往外续借; (4) 对借阅者出现三次发生超期现象的限制其半年内不能进行图书预约。

3.2 续借

(1) 在续借之前如果没有读者进行预约,图书馆将允许读者再次续借一次,但续借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降低图书的利用率; (2) 规定每人可从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数量,若文学类图书借期为一个月,续借天数为十五天,对于文学类和生活类图书结余时间为两个月,续借一个月; (3) 对在借阅图书半年内如果借阅不存在超期现象的读者,在接下来的半年之内可以续借两次。

3.3 罚款

(1) 为了防止图书超期,凡是通过预约图书的读者超期后按天数罚款; (2) 如果超期一个月内读者仍未归还所借图书,图书馆将停止其借阅图书,直到读者将图书归还为止。

参考文献

[1]周霜菊, 孙济庆.图书实现通知系统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2) :44-54.

[2]于成兴.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矛盾及其动态管理方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4) :88-89.

[3]刘明, 兰孝慈.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2) :176-178.

动态评价模型 篇2

动态交通分配区别于静态交通分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交通分配模型中加入了时间变量,从而把静态交通分配中的路阻和流量的二维问题转化为路阻、流量和时间的三维问题,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在时变需求下处理路网的动态特性。同时考虑了复杂的供需关系,因而由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推导得到的交通流量分布能更好地反映路网中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和交通需求的时变性。时间变量的引入使得动态交通分配比静态交通分配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静态交通分配对比,总结出动态交通分配的典型特征包括:因果性、先进先出原则、路段状态方程、路段流出函数、路段特征性函数和路段阻抗函数。

城市道路动态通行能力模型 篇3

摘要:运用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综合考虑车流密度、车辆行驶速度、因突发情况导致车道占用时长不定等多种因素,建立城市道路动态通行能力模型,为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通行能力、中值检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U491.114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里人们的数量逐渐增长,车道上机动车的数目也随之日益增加,有时由于交通事故、信号灯时长等原因,便会导致车道被占用,从而引起交通的拥堵。当交通堵塞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目前,由于道路通行能力所涉及的交通流的复杂性,传统的交通流模型以概率论和微积分为代表的数学思想为基础,其限制条件极为苛刻,很难拟合现实中灵活多变的道路通行状况。研究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成为了一项热门的话题,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所提供的数据视频,利用边缘滤波、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建模思想展开分析与论述,力求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一份可靠满意的答卷。

1 建模准备

1.1模型假设

(1)视频提供信息真实可信,司机不存在醉驾的情况。

(2)假设只有电瓶车、小轿车和客货车。

(3)车身只要有超过一半通过横截面就算一个.

1.2图像处理

由于拍摄角度、相机像素等原因,使得视频画质不够清晰,所以我们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首先我们利用rgb2gray函数将真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再采用histep函数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为了使图像更清晰,我们先加入椒盐噪声,之后使用medfilt2函数进行中值滤波,有效地控制住噪声,使得图像轮廓及边缘不被破坏,视觉效果好。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直方图均衡化 图2中值滤波

2 事故发生时的可能通行能力分析

2.1数据分析

在正式分析之前,我们应知道什么是通行能力,通行能力是指受到道路、交通等的影响,通过某条道路截面的最大交通量。它又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根据所提供的数据,上游路段的红绿灯交替为60秒,为了减小周期带来的影响,我们选择以60秒为周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120米长的道路通过的车辆个数,来估算出车子的平均速度,进而推算出可能通行能力的大小。为了不同车辆在相同尺度下的交通流,在计算时统一化成标准当量,根据交通部的规定,具体换算见下表 :

2.2模型建立

2.2.1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里通过道路的最多车辆数。

它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v是指行车的速度(km/h),lo是指车头最小间距(m),

根据参考文献[2],不控制出入多车道公路基本道路通行能力推荐值为2000pcu/h

2.2.2可能通行能力(理论)

可能通行能力是指考虑到实际情况对基本通行能力的系数进行修正后的值,修正系数包括:①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②侧向净空修正系数 ;③纵坡度修正系数 ;④视距不足修正系数 ;⑤沿途条件修正系数 .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 ,我国规定的车道宽度是3.75m由于道路宽是3.25m,所以根据参考文献[3],[4]得:γ1=0.94,γ2=1,γ3=1,γ4=0.69,γ5=0.91,因此我们计算出了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大约是1180.4。

2.2.3可能通行能力(实际)

,单位是pcu/h,根据视频及前面所给的车辆换算系数,我们计算出的实际通行能力如下表所示(从16:42:20至16:58:20结束,每隔一分钟算一个时间点,出于谨慎,部分发生跳跃的视频我们直接忽略)

由上表可知:可能通行能力值总是在基本通行能力附近波动。在16:49:20左右,事故发生,此时通行能力急剧减小,这说明实际通行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現实的制约,本质上还是由理论值决定。

3排队长度与事故所在截面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等因素间的关系

3.1 模型建立

3.1.1排队长度的计算

由于车辆所排的队并不是一条直线,有关曲线无法用线性比例尺计算出结果,因此我们采用非线性比例尺。

3.1.2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测试

BP神经网络提出于1986年,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其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组成,当输入样本从输入层神经元输入后,通过层层隐含神经元最后输出到输出神经元,在返回过程中不断修正权值因子。这样反复进行的过程将使得预测的效果越来越切合实际情况。然而,本项目中理论通行能力、占道时长、路段上游车辆都是影响因子,使用神经网络不能直观描述三个变量与排队长度的关系,因此本项目将根据样本情况采用一定策略将某两个变量统一,使得BP神经网络有两个输入层细胞、一个输出层细胞。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冗余性和不稳定性,易受到局部极点的影响,收敛速度慢,因此我们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算法,与单纯的BP神经网络算法相比,这样做处理的数量数量更多,适合于复杂的交通流分析,我们先用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找到最优适应度对应个体,抛弃偶然性过强的样本,然后再用得到的最优个体设置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在此基础上上神经网络训练得出预测函数输出。

3.2结论总结

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息息相关,当排队长度增加时,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减少,事故持续时间增加,同时路段上游车流量增加。

4结语

4.1该模型的优点与不足

4.1.1该模型的优点

(1)采用图像处理,使得原视频不清楚的地方变得清晰,便于统计数据。

(2)在写参数时,我们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做到准确。

(3)使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使得数据分析的更加全面。

4.1.2该模型的缺点

(1)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我们仅仅只是考虑了车子的单向单车道行驶,未考虑多车道的情况,考虑的部分参数参照的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在我国不一定适用。

(2)在图像处理上还存在欠缺,因为情况的复杂性,未考虑对运动的物体实行跟踪。

4.2对交通管理部的建议

在出现车道被占导致排队时要及时处理事故,疏散上游车辆。同时要注意合理分流,增加主干道的宽度.

参考文献

[1]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题目[EB/OL].http://www.mcm.edu.cn/

[2] 陈宽杰,严宝杰.道路通行能力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10月187~193

[3]交调管理员,道路路段通行能力分析[DB/OL],http://www.SDJD.NET/Article/zhishi/200411/82.html,2004-11-19/2015-9-1

动态评价模型 篇4

一、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

传统的审计风险评价都只能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 而不能定量的评价。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模糊集, 将Delphi法、评价目标树和模糊矩阵融合一体而成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有三个要素:风险评价影响因素集合U;风险评语判断集合V;风险评价单因素到风险评语判断集合产生的映射f。通过映射f产生一个矩阵集合R, 对该矩阵结果产生风险评价影响因素进行权属分配, 就得到了风险评价结果。动态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风险评价影响因素集合U是通过建立成动态模糊集合, 即该集合将考虑风险评价影响因素的动态性, 这样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然后在最大隶属原理和模糊变化关系对风险评价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建立集合U。这样, 就可以得出动态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二、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如果只是理论知识, 对于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也就无法得到优化, 为了能够使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该评价模型时要先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且相互间成互补关系, 然后计算评价影响因素的权重级别, 根据评语矩阵建立评价矩阵。通过模糊分析, 最终对各个评价结果进行优化, 使审计风险评价能够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评价。

(一) 建立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审计工作中, 风险影响因素产生结果作出的审计风险评价, 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作出合理正确的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分为三层:最高层、准则层和子指标层。最高层主要有预期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和错报风险。预期审计风险指标是根据被审计企业的情况作出的预测, 制定出审计计划和策略等, 其风险来源于企业的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把控。针对被审计企业客户关系、业务处理程序管控, 设定相应的预期审计风险指标。错报风险, 是因为被审计单位自身原因产生, 审计工作人员将无法控制, 他们只能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错报风险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单位内部经营风险、单位与外部单位联系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错报风险评价指标。在得出错报风险指标体系后, 根据审计工作法律法规, 就可以得出检查风险评价指标。

(二) 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和计算权重。各个风险因素对企业风险产生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就得根据影响程度不同, 作出的评价也有不同。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作出模糊判断矩阵, 并确定各判断结果的权重级别。在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中, 会计变更是否适用、企业是否采用最新会计核算准则与方法、重大错报风险、重要项目或者特殊交易会计处理正常是否正确等都会产生错报风险。这些原因, 对于不同行业单位、行业单位经营的不同时间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将不同。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与判断, 得出优先判断矩阵。根据风险影响因素程度不同, 根据模糊互补矩阵得出权重级别, 即不同时期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级别, 并得出下层对上层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性。

(三) 动态模糊综合评价。在审计工程过程中, 审计单位首先是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分析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错报风险的一个连贯性工作, 中间过程中单位经营活动存在变化、更新, 所以审计工作存在动态模糊性。审计单位要做好审计工作, 就可以采用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及权重与时间关系函数, 确定风险变化量。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以前风险评估, 考虑风险影响因素风险变化量, 通过动态模糊方法进行连续性的分析与研究, 对预期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和错报风险作出综合评价。

三、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本文在对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介绍的时候, 主要是用预期审计的风险评估来介绍的。一般情况之下都可以根据审计风险的量化水平来对评价的等级进行划分, 从而建立的评价指标为高、中、低这样三个层次。按照一些相关的资料计算就可以预期审计风险的最终评估值, 对于初次接受业务的事务所来说, 如果预期审计风险的最终评估值比审计风险的合理水平低的话, 那么事务所就可以承接这项业务, 如果事务所将要面对多家客户的选择, 那么预期审计的风险也可以作为相应的决策依据。

在审计的不同阶段, 进行审计风险评估的时候侧重点和内容都是不相同的,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风险评估的时候, 对于那些应该要考虑到的因素现有的一些审计准则都是做了规定的。对审计风险有影响的因素比较多, 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 对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也不能够很好的确定, 同时大部分都只能够采取定性的评价。在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之后, 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框架当中, 然后再进行分类的分析和评估, 这样的话对于审计风险评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都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在构建了审计风险的指标体系后, 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的因素缺乏比较系统的考虑这样一个缺陷, 同时还可以使得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途径更加明确。在提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决定终结审计外勤的时候, 主要就是根据的模糊综合动态的评价结果, 这样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决策的时候, 科学性也就能够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采用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的分析与探讨, 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审计风险评价工作只能对企业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 而不能对它们进行定量的评价。但是采用动态模糊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将对审计风险评价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得出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准确, 为企业提出准确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广泛。审计工作主要针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现今审计工作发展方向, 可以看出风险评价是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风险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模糊性、复杂性, 以致审计风险综合评价工作具有很大的难度。本文主要通过对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它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 推广审计风险综合评价的应用, 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审计工作,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动态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毛望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审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2].胡晓.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3].孙忠林.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与应用[D].东北大学, 2009

[4].石鲁生, 王海燕.基于动态模糊理论的评价模型构建[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2

[5].孙纲.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一种动态网页自适应访问控制模型 篇5

一种动态网页自适应访问控制模型

分析了动态网页访问控制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种动态网页细粒度策略自适应访问控制模型(FPAAC),并在开发的模拟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作 者:薛原 XUO Yuan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广州分院,广州,510510刊 名:国土资源信息化英文刊名: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年,卷(期):“”(4)分类号:P23关键词:动态网页 访问控制 细粒度 策略自适应

动态评价模型 篇6

(上海海事大学a.商船学院;b.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0 引言

随着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上运输日益繁忙,船舶交通更加拥挤、通航密度持续增大、通航环境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航道直接面临趋于饱和的挑战.为了保持港口可持续稳定的发展,确保船舶在航道安全畅通地航行,有必要对航道通过能力和航道饱和度现状进行分析及评估,作出科学论证,以便配套航道能够适应各港口的发展需求,对航道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和综合规划.

国内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受限航道的通过能力,其中LIU 等[1]运用排队论对受限航道通过能力进行计算;邵俊岗等[2]运用排队论对港口通过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李子强[3]通过交通流的分析对航道通过能力进行研究;代君等[4]运用船舶领域模型对港口受限航道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国外文献对航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一些狭水道以及日本的部分海河航道,研究方法大都基于模型预测和仿真模拟进行分析,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且原有的静态模型和分析方法不能反映真实的交通情况,适用性较差,得出的结论也常常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5-8]

1 内河航道通过能力

内河航道通过能力(或称航道容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船舶技术性能和一定的运行组织条件下,一定航道区段单位时间(年、月、日或航期)内可能通过的最大货物吨数或船舶吨数.其中,前者又称货物通过能力,以万t/a为计算单位,后者又称船舶通过能力,以万艘/a为计算单位.

对于内河航道通过能力的确定,水运工程学者先后提出多种计算方法[9],如西德公式、长江公式、苏南运河公式、闵朝斌公式、川江航道公式、利用乘潮水位航道的通过能力计算公式、王宏达公式等.[7]其中,长江公式为

式中:WB为双向双行货流通过能力;C为上、下行载货不平衡因数;W为通航船队总载重吨;F1为年通航期因数;F2为非标准船队影响总载重吨因数;F3为各港发船不均衡,使船队非等距离通过桥孔的影响因数;F4为考虑非载重船舶通过控制段影响因数;t为船队通过桥孔或其他控制河段时间.

航道饱和度S是反映航道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交通工程学原理可理解为:航道饱和度是在保证航道安全运作的前提下,航道上实际通过的船舶流量Q 与航道通过能力C 之比值[10-11]:

式中:船舶流量Q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航道的船舶数量.可以通过对船舶交通进行观测和调查获得船舶流量的数据.

2 航道动态通过能力模型

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是静态通过能力,主要是指航道在自然条件、船舶交通状况均为理想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交通量;第二种是动态通过能力,主要是指在现实航道条件和交通状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交通量,其随现实航道条件和交通状况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由于航道中通航船舶的尺度、性能和速度不同,航道中的水深、地形、潮流必然会影响船舶交通;同时,追越、交会等交通行为也对航道通过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动态航道通过能力是指在具体约束条件下,航道具有的通过能力,其数值通常小于静态航道通过能力.

与静态通过能力相比,影响动态通过能力的因素较多,现选取3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船舶流密度、船舶交会和追越行为、由潮汐变化等引起的航道水深变化)对静态航道通过能力进行折减,得到动态航道通过能力模型[3]:

式中:Cd为动态航道通过能力,艘/h;W为水道宽度,km;ρmax为单位水道宽度上船舶密度最大理论值,艘/km2,可根据船舶领域形状和大小以及排列因素确定;V为船舶平均速度,km/h;a1为船舶流密度增大时,船舶航行阻力增加引起的通过能力折减因数;a2为船舶交会、追越时引起的航速损失因数;a3为由潮汐变化引起的航道水深变化影响因数.

a1是考虑到在双向航道中,船舶对向航行发生会遇或同向航行发生追越时,为避免船吸现象、发生碰撞事故以及减少船行波带来的影响而减速航行.a2是考虑航道内船舶密度较大时,船舶航行的自由度受到限制,不能以较高航速航行,导致通过能力下降.a3是考虑潮汐变化时航道的水深也随之变化,导致一些大吨位船舶受吃水限制难以在低水位时通航,使得此时的通过能力下降.

3 航道动态饱和度模型

由于船舶流量随时间变化,可以采用日平均船舶流量、月平均船舶流量或年平均船舶流量表示.由于航道中行驶的船舶大小规模不同,如船舶流量的单位只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船舶数量表示,而不考虑通过船舶的尺度和吨位,就不能确切地反映出航道内船舶交通流的拥挤程度和危险程度.因此,可以采用L 换算因数或L2换算因数(L为船长)进行标准船舶流量换算.

当通过能力取动态航道通过能力Cd时,航道饱和度即是动态航道饱和度

动态饱和度的取值可以大于1,当Q <Cd时,Sd未达到饱和状态;当Q=Cd时,Sd达到饱和状态;当Q >Cd时,Sd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过饱和状态的原因是静态通过能力与动态通过能力之间存在差值,这部分差值是航道的富余通过能力,当船舶流量占用富余通过能力时会出现航道非常拥挤、驾驶员感觉不安全的现象,此时容易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4 研究应用

4.1 流量观测数据

于2010 年10 月07 日12:00—2010 年10 月10日12:00 对长江江苏段航道比较典型的断面即苏通大桥断面进行72 h AIS 流量观测,以获取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流量数据,观测断面见图1.

图1 苏通大桥AIS 流量观测断面轨迹分布

4.1.1 标准船的确定与船型的船长转换

根据流量观测资料,船长在50~100 m 及100~180 m 区间内的船舶数量占船舶总流量的79.2%,长度<50 m 的船舶数量占船舶总流量的16.2%;长度>180 m 的船舶数量占船舶总流量的4.6%.因此,不妨将100 m 作为标准船船长L*,其他类型船舶通过L/ L*予以折算.此时,可认为标准船领域的长轴为600 m,短轴为160 m.

4.1.2 苏通大桥主通航孔航道宽度

设置苏通大桥大船主通航孔航道宽度为500 m双向通航,中间有100 m 分隔带,因此航道宽度取400 m.

4.1.3 苏通大桥断面船舶速度

通过流量观测统计分析,长江江苏段过境船舶的平均航速都控制在9 kn 左右,为方便计算换算成16.7 km/h.

4.2 动态通过能力计算

船舶领域是由日本学者藤井弥平提出的,该模型是以船舶为中心、长半轴沿船舶首尾线方向、短半轴沿船舶正横方向的一个椭圆.一般认为,在航道或港内航行时,船舶领域尺寸为6 L/1.6 L[4,12].

如果船舶流密度增大时,a1取0.9,a2和a3取0.8,则苏通大桥断面的动态通过能力

4.3 动态饱和度、船舶夜航率及不均匀因数计算分析

根据苏通大桥断面船舶流量观测,该处的平均船舶流量折算为16.9 艘/h.

由式(2)和(3)可知,该断面航道的动态饱和度

根据苏通大桥断面船舶流量观测、船舶流量折算、护航和封航以及特殊天气时的因素,对航道饱和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苏通大桥断面的平均夜航率为37.61%,特殊情况下夜航率为23.14%.由此可见,鉴于目前的船舶夜航率,昼夜船舶流量的不均匀因数

特殊情况下昼夜船舶流量的不均匀因数

该断面的平均船舶流量昼夜不均匀航道动态饱和度

该断面的特殊船舶流量昼夜不均匀航道动态饱和度

该断面的船舶流量封航1 h 通航航道动态饱和度

该断面的船舶流量封航2 h 通航航道动态饱和度

根据特殊船舶护航和封航流量昼夜不均匀饱和度分析,动态航道饱和度在封航2 h 及以上情况下达到饱和.

由于恶劣天气、能见度不良以及其他天气情况下船舶通航受限时,航道动态饱和度的计算与封航时基本一致,主要取决于受限程度及受限时间.

根据长江江苏段航道关键段的航道通过能力和饱和度指标分析,特别是考虑昼夜不均匀因数、护航、封航和特殊天气状况等因素时,长江江苏段航道关键段存在通过能力受限、航道饱和的现象.

5 结 论

主要通过对航道通过能力和饱和度的研究,建立改进的航道关键段船舶动态通航能力和动态饱和度计算模型.最后,结合长江江苏段航道关键段的船舶流量,对长江江苏段航道关键段通过能力和饱和度进行应用分析,证明该模型可以得到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分析结果.

[1]LIU Jingxian,HAN Xiaobao,YI Xiangping.Calculation of restricted channel transit capacity based on the queuing theory[C]// Proc Asia Navigation Conf 2009,Shizuoka,Japan:Japan Institute of Navigation,2009:81-86.

[2]邵俊岗,许小兵,王煜,等.洋山港区运营阶段的港口通过能力[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29(4):25-28.

[3]李子强.基于交通流分析的航道通过能力研究[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9-13.

[4]代君,王当利,刘克中.基于船舶领域模型的港口受限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3(4):679-682.

[5]YANG Xingyan,JI Hua,LI Wei.Study on the navigation capacity of the approach channel of Tianjin Port[J].Port Technol Int,2006(34):45-47.

[6]BLUME A L,HIGH J P.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way capacity[J].On Course PIANC Mag AIPCN,2005(118):27-34.

[7]EMTISSAL M H L.The maximum shipping capacity of the new physical layout of the Suez Canal[J].Egypt Comput J,1987(4):79-96.

[8]FRANKEL E G,LIM C S.Capacity algorithms for navigational channels[C]// PIANC 27th Int Navigation Congress,Osaka,Japan.1990:97-103.

[9]刘敬贤.大型海港进港主航道通过能力及交通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0]李国帅.虾峙门航道通航能力及饱和度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11]吕立生,沈庚余.黄浦江航道的饱和度及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2):207-212.

动态评价模型 篇7

近几年, 电力行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从初始电力生产自动化到80年代以财务电算化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 再到近年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特别伴随着下一代智能化电网的全面建设, 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电力数据资源开始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长远来看,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电力数据以其与经济发展紧密而广泛的联系, 将会呈现出无以伦比的正外部性,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人类社会进步也将形成更为强大的推动力[1,2]。

随着供电企业信息化持续建设与深化应用, 供电企业各项业务已与信息化初步融合, 信息系统内业务数据的数量和种类的逐步增多, 数据共享需求迫切。而数据质量和数据共享利用水平不高, 一是数据对分析决策支持度低, 同一数据存在多个数多源、统计口径不一致; 二是数据对运营管理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数据无业务系统支持, 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明确的数据问责;三是一线人员数据录入工作量巨大, 数据重复录入, 业务功能重复;四是数据质量管控滞后, 管控工作片面化,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性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和全面有效的数据质量保障机制, 制约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因此, 有必要围绕企业数据生命周期, 紧密结合公司推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 基于运营监测 (控) 中心信息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现状, 借鉴公司数据治理管理经验, 实现对供电企业数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夯实数据基础, 提升数据质量, 保障数据的准确、及时、有效和可信, 为数据的集成和挖掘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根据文献研究成果, 围绕运营监测 (控) 中心数据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电力大数据数据质量管理规范, 构建以业务系统为依托的数据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3], 设计面向电力大数据的元数据模型[4]、数据质量监控规则、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通过运用标准化的数据质量规范, 实时监控, 在线考评, 强化数据质量事中控制, 事后评价, 问题整改, 提升决策分析依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1电力大数据质量评价模型及动态探查监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1.1电力大数据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大数据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围绕电力大数据环境下开展数据质量评价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设计面向电力大数据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质量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模型[5,6]及评价方法。具体包括:

(1) 开展大数据下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研究, 分析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按数据质量的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及时性4个关键特性建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以指导并考核大数据下系统数据质量水平。

(2) 研究建立大数据下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 实现质量指标计算、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实时、自动处理, 满足系统动态、实时进行数据质量好坏量化诊断和评价的要求, 主要包括数据质量指标定义模型、数据质量评估算法或规则及数据质量诊断与评价结果, 其中, 数据质量指标定义模型, 主要研究数据质量层级评价指标树设计、指标权重设计及指标分值计算等;数据质量评估算法或规则研究, 主要研究通过一定的数据算法与计算规则建立评估模型, 实现对指标权重、指标分数自动计算与分析, 并生成诊断与评估结果。

1.2电力大数据质量快速动态探查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在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大数据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大数据质量探查检测[7,8]的关键技术。

(1) 针对大数据质量探查检测数据访问量大和大数据本身的“海量化”特性, 研究满足质量探查检测需要的大数据访问、采集技术。包括分布式存储访问优化算法研究;动态智能缓存技术研究。

(2) 针对大数据“快速化”的特性, 研究大数据质量分析与处理技术。包括适用于大数据质量探查检测的流计算、基于内存计算的高性能分析、实时数据质量分析的研究。

(3) 针对大数据“多样化”的特性, 研究大数据质量探查检测中大数据的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识别技术及血缘分析技术。研究基于网格的数据关联性评估技术, 实现数据的卡片化、地图化展现与管理。

(4) 针对大数据来源众多, 形式多样, 研究实时数据调度技术, 主要研究基于事件流的复杂事件处理 (CEP) 技术、并行算法、工作流技术为主的数据调度技术, 满足大数据质量快速动态探查检测的要求。

1.3电力大数据质量快速动态探查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在电力大数据相关技术研究基础上, 结合电力大数据质量实时监控需求与面临的挑战, 研究大数据质量实时监控相关技术。

(1) 研究基于Storm的流式数据质量技术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不落地进行实时数据质量监控的方法及应用策略,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结合Key-Value内存数据库, 通过规则库在Storm不同节点的使用分析, 达到实时监控的功能。

(2) 研究实时大数据捕获及同步技术, 在同步主通道开发旁路数据通道, 以支持数据质量实时监控的需求。

(3) 研究接口信息实时采集技术, 研究通过API代理调用、日志分析、数据库表记录分析、旁路监听等手段采集基础信息, 实现实时数据接口监控;进而实现数据的关联链接和数据血统分析及影响分析。

(4) 研究数据质量监控结果闭环自我提升技术。 在数据质量实时监控及接口信息实时监控的基础上, 研究基于实时事件触发的数据质量异动处理流程及接口异动处理流程技术。

1.4电力大数据环境下的外部数据准入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

结合电力大数据环境下的外部数据应用需求, 研究制定公司大数据背景下外部数据管理目标, 建立外部数据准入机制, 对外部数据进行分类、分级, 并根据外部数据的来源与类型选择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研究完备的外部数据准入机制及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外部数据接入检测机制和外部数据接入机制。

(1) 研究外部数据接入检测机制, 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性检测、数据规范性检测、数据身份认证等。数据安全性检测主要检测数据来源, 数据规范性检测主要检测数据类型、数据结构、数据规模等方面。

(2) 研究外部数据接入机制,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机制、数据等级评定、数据接入应急机制、数据回退机制、 数据测试管理机制。

(3) 研究外部数据接入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数据接入异常检测技术、数据流量控制技术、数据等级保护技术、数据库网关技术、数据复制技术研究等。研究电力大数据环境下外部数据接入的数据清洗转换、数据加载、数据接入服务等关键技术。

1.5实现电力大数据质量检测与监控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

该系统原型分为5个层次:数据资源台账管理、数据传输及调度、接口监控、数据质量监测、展现及应用, 如图1所示。

数据资源台账管理:模型信息、台账、系统信息等基础信息管理。

数据传输及调度:完成实时、非实时通用数据传输功能;各系统间数据调度功能。

接口监控:进行接口监控:ETL监控、OGG监控、模型监控、Web Service监控等。

数据质量监测:核心数据质量监测功能, 包括规则管理, 质量监测功能及评价通报体系。

展现及应用:在质量监测的结果上, 形成各种报表, 实现异动数据动态反馈功能。

依据原型系统, 结合省电力有限公司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应用需求, 完成示范应用。

2结语

本课题重点研究电力大数据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研究电力大数据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电力大数据质量快速动态探查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电力大数据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电力大数据环境下的外部数据准入机制及关键技术。完成对符合电力大数据特征的公司典型系统数据质量情况的研究与分析, 设计电力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与模型, 形成对电力大数据质量检测、监控、外部数据准入的相关方法与要求, 完成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与有效性验证, 为系统提升大数据质量提供统一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皎.大数据时代到来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J].华北电业, 2012 (4) :82-83.

[2]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1) :146-149.

[3]匡红刚, 王涛, 唐融, 等.数据质量闭环管控框架数据估值的应用研究大数据时代[J].华东电力, 2013, 41 (3) :547-549.

[4]郭莉.共享数据工程体系结构及元数据服务研究[D].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5]黄心宇.数据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现[J].商场现代化, 2008 (8) :396-397.

[6]张磊.油田数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型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 2010.

[7]鲁均云, 李星毅.基于内码序值聚类的相似重复记录检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3) :874-878.

动态评价模型 篇8

1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1. 1主要内容的分析

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分析其组成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情况,把表现出的主要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以便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系统结构,并能直观地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对主要内容分析的过程要利用数学模型来完成,并通过多元统计的方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数,来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评价,多元统计的方法应用非常简便,评价的理论基础也非常成熟,所以,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样本的研究中[1]。

1. 2具体的评价方法

首先,选取一定发展时间内的评价样本X,假设样本A = { 1,2,3,4,5,…,n} 的方向规格化数据变量, 假设样本X = { 1,2,3,4,5,…,p} ,PCA经过线性变化之后,用综合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变量S = ( sij)p × p, 利用这种线性的变化曲线,来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主要的计算公式为:

经过公式的计算,会得到一定的比率,最后求出综合的评价分数,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结果,这种计算方法的应用,使得评价的过程更加简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效率[2]。

1. 3全局内容的具体分析方法

PCA评价模型的使用,提高了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应用效率,实现了发展能力的评价过程,在全局内容具体分析方法使用中,也是利用PCA模型来计算。先选取动态的数据信息K: { Xt< Rn × p,t = 1,2,3,4,5, …,T} ,其中K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面数据信息,并且信息具有相同的样本点位置和同方向的变量指标: x1, x2,x3,…,xp,从而利用PCA模型进行量化评价。

1. 4水质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等企业的不断发展,其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水质,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要想提高地区环境保护的能力,就必须对水质情况进行评价,使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城市水资源的现状,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资源的污染。对水质评价的方法主要采取GPCA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信息的计算和评价,所评价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在评价的过程中,GPCA模型会把水质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对各个水质子系统进行污染指数的计算,从而分析水质污染的程度[3]。

2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2. 1环境保护能力的评价

通过动态模型的PCA评价可以发现模型评价的实用性,所以,这种评价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环境子系统的评价中,通过对我国各地环境保护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环境保护能力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区域环境治理的情况、保护的力度等,考察每个子系统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最后根据具体的状态要素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之后要与国内优秀的可持续发展地区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当地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当地政府更快地制定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各个因素之间的比较和计算,可以准确地得出指标层的指标数据,所以,要在得到数据的初期就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节约评价的时间,提高评价的效率[4]。

2. 2多元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考察发现,近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方法都是基于多元统计,多元统计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会通过数据规格化来整理每个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既保存了原本信息的真实性,又能通过统计更好地体现出与标准数据的差别。评价系统会把这种差别保留下来,方便人们的统计评价,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的完整保存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所以,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过程要合理地利用多元统计,使其可以明确地计算出地区环境应用的情况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的意义

各地企业的发展在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生态环境现状越来越差,所以,地区政府要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来不断探索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可以通过多元统计的方法来对当地实际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评价,且评价的结果真实可靠, 可以充分地体现出环境的发展现状。通过评价可以使人们明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加强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5]。所以,各地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工作,把评价环节落实到每一个环境变化的细节中,通过具体的评价结果,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4结论

动态评价模型 篇9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宁国市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是产业竞争力, 国家 (地区) 竞争力根本上是一国 (地区) 的产业竞争力, 而数以千计个别产业的竞争结果, 又能折射出这个国家 (地区) 的经济状况和进步能力[1,2,3]。因此, 区域竞争力应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才有现实意义[4]。由于产业本身的概念较为宽泛, 包括一、二、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 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以第二次产业, 特别是以制造业的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更为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制造业分类中各个行业 (产业) 的竞争力, 完整称谓应为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常常简称为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或区域产业竞争力 (忽略了制造业之外的产业) 。它是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1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金碚、费洪平、Blaine、Cho和Moom等学者认为, (国际) 经济竞争力的实质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5,6,7,8]。从本质上来看,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 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9]。因此, 区域产业竞争力通常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同一产业的竞争优势的比较, 即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它与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区别是, 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是衡量各地区间不同产业和产品之间的区际交换关系, 即各地区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但与此同时, 区域产业竞争力又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10,11]。产业的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 强调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不同产业间的比较, 强调各个地区优势的潜在可能性, 体现各个地区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 强调地区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 因此产业的比较优势采用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发展现状的比较来反映[12]。

但评价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无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的视角均有失偏颇,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构成,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各自的作用和地位要视所研究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市级区域和县级区域等比较小的区域层次, 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前期, 过分的强调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不合适的, 这样会忽视一个地区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优势, 并会带来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本文认为,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由特定区域内不同制造业间的比较和特定区域的特定制造业与更大区域 (一国或一省) 同一制造业比较所构成的比较生产力 (生产率) 。即制造业竞争力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势力两方面所构成, 以此共同反映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 本文建构的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函数模型为:

C=f (C1, C2)

函数模型可进一步简化表示为:

C=α·C1+β·C2

其中C为区域特定制造业的竞争力, C1, C2分别表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势力, α, β为权重系数, 可通过专家赋权法等多种方法来确定。如, 宁国市 (县级区域) 的制造业竞争力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宁国市制造业竞争力=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β×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力

综合专家赋予的权重, α, β系数分别取0.6和0.4。

2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制造业竞争力是可以量化测度的。本文根据以上建构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参考陈红儿等学者通过考察区域产业相对于全国相应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与本文所界定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力评价等同) [9], 根据科学与协调、动态与发展、规范与可比、简便与可操作性等原则, 结合本文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和目前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制造业竞争力各个方面的相互关联, 将区域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效益、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市场绩效四大要素, 共27个指标构成。其中, 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力由四大要素的15个指标构成;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由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效益和产业技术水平三大要素, 12个指标构成 (表1) 。现将四大要素及构成指标分别简述如下:

2.1 产业投入要素[13]。

产业综合要素生产率 (TFP) 比较指数=区域产业TFP/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TFP

产业资金利税率=利税总额/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产业资金利税率比较指数=区域产业资金利税率/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资金利税率

产值利税率=利税总额/工业增加值

产值利税率比较指数=区域产业产值利税率/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产值利税率

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原价

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比较指数=区域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

产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利税总额/产业销售收入

产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比较指数=区域产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100%

产品销售率比较指数=区域产业的产品销售率/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的产品销售率

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比较指数=区域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指数=区域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100%

工业增加值率比较指数=区域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

2.3 产业技术水平

产业技术水平主要来衡量产业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该要素在省级区域层次以上可以用产业研发经费的支出比重、产业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等指标来反映。由于本文所指的区域主要是市级和县级两个层次, 故数据资料获取有限, 对产业技术水平主要采用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和产业固定资产新度比较系数两个指标来反映产业技术水平。由于新设备往往包含了更多的新技术, 因此固定资产新度的高低, 在一定的程度上, 代表了产业技术的装备水平的高低, 能够反映产业的创新能力。

其中, 各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原价

产业固定资产新度比较系数=区域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

2.4 产业市场绩效

产业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由于产业市场绩效在不同区域间的同一产业进行比较才是比较合理的, 在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间缺乏可比性。故该要素只设计了产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和产业外向度3个指标反映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力。

其中, 各指标的计算公式为:产业市场占有率=区域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产品销售收入

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区域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全国 (全省) 相应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产业外向度= (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1) /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

3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产业竞争力评估大都采用综合指数法。本文也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具体评价的步骤为:

3.1 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由于其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总体竞争力的作用趋向各不相同, 不具有可比性, 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了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影响后才能计算区域制造业各行业 (产业) 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3.2 计算区域制造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力、竞争优势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序

将区域制造业各行业 (产业) 的全部指标进行分层加权计算, 就得到了该制造业行业 (产业) 的比较优势力、竞争优势力综合得分与排序。这其中关键在于各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确定。传统的分析方法是通过专家评分法、模糊判断法、层次分析法等确定权重, 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 本文认为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一种比较好的计算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的科学方法, 这样可以避免在系统分析中对权重的主观判断, 使权重的分配更合理, 并通过精确计算变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减少重叠信息的不良影响, 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

3.3 计算区域制造业各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得分与排序

在计算出区域制造业各行业 (产业) 的比较优势力、竞争优势力综合得分和排序的基础上, 通过构造由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势力组成的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函数, 并经专家赋予权重, 就能计算出制造业各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4 宁国市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本文采用了官方公布的《宁国统计年鉴 (2004) 》和《安徽统计年鉴 (2004) 》的数据, 并使用了国家统计局2001年新的行业分类标准, 由于局限于所获取的统计资料, 只能以规模以上企业的制造业的行业大类作为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象。2004年, 宁国市共统计公布了2003年的12个制造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之对应, 本文使用了安徽省2003年这12个行业的统计数据。

4.1 宁国市制造业竞争力的计算及结果

根据本文建立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先对原始指标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 共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力选出了5个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已达94.739%;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选出3个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已达88.931%。可见主成分的选取能够反映原有信息的绝大部分信息。然后分别构造宁国市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势力的评价函数, 计算出宁国市2003年12个制造业行业的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势力得分, 最后利用本文构造的宁国市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函数及专家赋予的权重, 计算出宁国市12个制造业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表2;表3;表4) 。

4.2 宁国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宁国市2003年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 得出宁国市排在前7位的制造业行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表4) 。其中, 水泥制造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主体) 、竹木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都属于生产要素驱动并具有工业化初期典型特征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是目前宁国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而汽车零部件 (橡胶制品业的主体) 、耐磨材料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体) 、电容器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主体) 等行业则属于投资驱动并具有工业化起飞阶段特征的竞争优势产业, 而后3个行业已经在宁国市形成了以其为主体的三大产业集群, 即汽车零部件集群、耐磨材料集群和电容器集群。这也说明了宁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转型之中。

5 结语

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 而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构成, 是二者的动态平衡。本文在批判继承目前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上, 建构了能同时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函数模型, 以及由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技术水平和市场绩效等四大要素、27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并以宁国市为实例对其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发现本文所构建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评价地方的制造业竞争力, 与宁国市的地方实际吻合, 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丰富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分析内容。

新型动态网站模型研究 篇10

关键词:AJAX,MVC,动态网页,网站开发,网页模板

随着WEB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不仅体现在网站是大量的多领域的信息来源,也体现在网站为其用户提供了很多实用服务,如网上购物、地图服务、天气预报以及电子图书馆等等。无论是信息类网站,还是应用类网站,早已采用了最新的动态网页技术来设计,动态网页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动态的响应[1],因此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如信息的及时更新、内容的不断更换和风格的自由选择等等,然而这些动态变化不能由网站的开发人员来完成,因为大多数网站都不可能配备一个专业的开发团队长期维护。普通的信息上传功能相对简单,难点在于网站内容的更换和网页布局甚至页面整体框架的修改,后两项功能的实现可以让一个网站在管理员的操作下完成根本的改变,包括网站中的全部因素。AJAX技术以其异步请求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动态网站的开发,文章通过介绍AJAX技术和动态网页的发展,运用ASP.NET开发技术,以GIS时代网站(GISERA)为例介绍一种基于AJAX技术的动态网站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1 AJAX技术简单介绍

AJAX最早被认为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的简称,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和技术的发展,将其他技术也涵盖在内,严格来说,AJAX不是一项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技术的集合,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项功能强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XHTML、CSS、DOM、XML和XSLT、XMLHttpRequest以及JavaScrip等[2],AJAX技术是目前在浏览器中通过JavaScript脚本可以使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AJAX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使用这些技术,使得古老的B/S方式的Web开发焕发了新的活力。Google、Microsoft、Amazon和Yahoo等都已经全面采用AJAX,新一代的网站迅速兴起。

2 新型动态网站模型设计

基于AJAX技术的异步求特性,客户端可以同时向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因此,我们将客户端页面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在页面加载的时候,这些独立的部分通过AJAX向服务器请求信息。我们称这些独立的部分为版块。客户端请求页面时,实现按版块加载的方式,每个版块之间相互独立,即使某个板块加载失败,也不会影响其余版块的加载,每个版块的显示内容和显示样式由该板块的模板决定。为了实现网页结构的内容的动态性,在网站的后台管理中设计这样的功能:添加、修改和删除版块,添加、修改和删除模板,利用这些功能,网站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修改网站。

2.1 基于AJAX技术的动态管理

分布在站点上的多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在加载的过程中需要异步独立加载,即各个版块在后台加载,且相互之间不收影响,这就需要利用AJAX技术的异步请求,在页面框架加载完成后再向服务器发送一系列的异步请求,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版块分布在网页的框架中,每个版块对应一个DIV控件,后台管理系统提供页面框架的可视化管理,管理员可以添加新版块,删除现有版块,移动现有版块,或者修改现有版块的属性,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唯一标识,具体到页面上就是DIV控件的ID属性,同时也是AJAX请求的唯一标识,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的模板。模板控制着版块的显示样式,如标题位置、图片大小、列表数目等信息,模板可以限制为某一栏目专用,也可为所有栏目通用。模板有很多类别,如标题列表、图片列表、图片滚动、图片翻转、静态信息、在线调查、浮动广告、导航信息等等。

模板代码中既有HTML代码,又有Page_String数据表中存储的可替换模板字符串,服务器端在生成版块内容时,根据Page_Div中保存的信息,读取相应数据表(Articles/Jobs/Resumes......)的信息,将HTML代码中嵌入的模板字符串替换为实际的信息,不同类型的模板读取不同的信息,个别的模板不需要读取这些信息,只需将HTML代码原样输出即可,下面看一个模板代码的示例:

HtmlCode:

这是一个最普通的模板,“$Title$”模样的字符串就是前面提到的模板字符串,“$Title$”表示板块的小标题,“$List$”表示一定数量的新闻标题链接,“$ListTitle$“则表示其中的一个新闻标题链接;服务器在处理这个模板时,将“$Title$”替换为Page_Div中保存的标题链接,如:最新资讯;将“$List$”替换为一定数量(保存在Page_Div中)的ListCode,当然,首先要将ListCode中的“$ListTitle$”替换具体新闻的标题链接。这样一个版块就生成了。

页面加载分为两个过程,第一,客户端通过URL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后返回页面基本信息和页面框架(包含各版块对应DIV控件的ID序列);第二,针对各版块再次发送请求,这些请求必须使用AJAX来完成,做到多版块同时请求且互不干扰的效果,服务器响应每个版块的请求,返回包含具体信息的HTML代码并显示到页面上,这样便完成了整个页面的加载。整个加载流程可参照图1。

2.2 网站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现有条件,网站选用ASP.NET+C#+SQL Server的.NET开发环境,采用MVC设计模式搭建工程开发,图2是网站体系结构图。

从图4可以清晰的看出MVC设计模式的思路(虚线框),这种分层结构具有的优点是结构清晰,耦合度低,便于分工协作。另外,这种设计思路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图中灰色部分OracleDAL,在现有的系统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当系统需要更换数据库服务器时,例如将SQL Server数据库更换成Oracle数据库,开发人员只需编写一个OracleDAL来访问Oracle数据库,替换原有的SQLServerDAL,在简单修改配置文件即可,减少了大量的代码重写工作。

3 小结

文章通过对网站建设的社会需求和动态网页发展过程的分析,基于AJAX技术的异步请求与响应特性,提出了实现网页内容和布局动态化的网站建设模型,设计了具有高灵活性的版块和模板,通过版块和模板的管理,实现了网页内容和布局的快速更换。网站开发过程采用MVC设计模式,体系结构清晰、耦合度低、便于扩展。然而本网站模型的应用实例刚刚投入使用,网站各方面的功能和性能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赵阳.基于模板库的动态网页的设计研究及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8,20(283):116-118,121.

[2]严杰.浅析浏览器端开发技术Ajax[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2):40-44.

[3]游丽贞.Ajax引擎的原理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3.

[4]高源晴等.基于MVC设计模式的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7:159-164.

[5]史胜辉.AJAX技术在Web客户端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9(6):88-90.

[6]宫丽宁.冷静分析、正确使用AJAX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16):4184-4185.

[7]杨志波.基于Ajax技术的WebGIS技术及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6.

动态评价模型 篇11

Email:davi44049895@163.com.

ZHOU Lujun

(College of Economics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discussed the dynamic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constant time delay in investment processes according to Kalecki's idea. By choosing time delay as the Hopf bifurcation parameter, it is found that a periodic behavior occurs when time delay takes certain critical values.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then provided to verify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Keywordsdiscrete time delay; Hopf bifurcation; macroeconomic model; business cycle.

中图分类号 O175.7; F019.2 文献标识码:A



1 Introduction

Turnovsky[1]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dynamic multiplieraccelerator model of Samuelson and Hicks based on the early work of Phillips,

Y.(t)=σ(D(t)-Y(t)),D(t)=C(t)+I(t)+G,σ>0,C(t)=αY(t)d=α(Y(t)-T(t)),0<α<1,T(t)=εY(t),0<ε<1,I(t)=I(Y(t),K(t))=K.,IY≡IY>0,IK≡IK<0,K*=νY,=γ(K*-K),0<γ<1,0<ν<1,(t)=γ(νY-K),(1)

where the first line of (1) means product market disequilibrium, in which Y ,D, C, I, G and K respectively denote the aggregate supply, aggregate deman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constant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capital stock of the economy and σ,γ the speed of adjustment, ν the accelerator parameter. Consumption is supposed to obey the Keynesian behavioral hypothesis C=αYd. Yd disposable income, T taxation collection, ε constant tax rate. The investment obeys the flexible accelerator model, in which the desired capital stock K*=ν Y is in proportion to income and the investment I= is defined as the lagged adjustment of capital stock to its desired level =γ(K*-K).

Actually in Kalecki’s [2] theory, the investment depends on income at the time investment decisions are made and on capital stock at the time investment is finished,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

(t)=I(Y(t-τ),K(t))-δK(t),(2)

here τ≥0 meaning constant time delay, δ≥0 meaning depreciation rate of capital stock.

Then we assume that the investment I(Y(t),K(t)) depends linearly on their arguments as sys.(1) and I(Y(t-τ),K(t))=γ(νY(t-τ)-K(τ)) in capital accumulation equation, after then the model combining (1),(2) and the assumption of investment would be

(t)=σ(α(1-ε)+γν-1)Y(t)-γK+G),(t)=γνY(t-τ)-(γ+δ)K(t). (3)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by means of linear 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theorem. In section 3,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Finally section 4 concludes the paper.2 Stability Analysis

For Sys.(3),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has the form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2期周路军:投资过程中具有时滞的一类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det σ(α(1-ε)+γν-1)-λ-γσγνe-λτ-(γ+δ)-λ = 0.

that is

λ2+Pλ+Q+Re -λτ=0 ,(4)

where P, Q and R are constants,

P=γ+δ-σ(α(1-ε)+γν-1),

Q=-(γ+δ)σ(α(1-ε)+γν-1),

R=γ2νσ>0. 

Clearly, Equ.(4) is transcendental, has indefinite number of roots and cannot be solved analytically. Then two main tools including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case of small time delay τ1 and Hopf bifurcation theory would be used to analyze Equ.(4). First of all we discuss the first approaches for the small time lag.

2.1 linear stability

It's easy to know that e-λτ≈1-λτ when time delay τ1, then Equ.(4) becomes

λ2+(P-Rτ)λ+Q+R=0,(5)

thus the solutions of Equ.(5) are

λ1,2=-(P-Rτ)±(P-Rτ)2-4(Q+R)2,

and they are negative roots or imaginar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 if and only i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

 (H1) P-Rτ>0,Q+R>0.

When (P-Rτ)2-4(Q+R)<0 and (H1) are fulfilled, both roots λ1,2 are imaginary roots and Re λ1,2=-(P-Rτ)2<0. There is a bifurcation parameter τ=τ*=PR if Re λ1,2=-(P-Rτ)2=0 and P > 0, the sign of real parts of eigenvalue sign(Re λ1,2) will change as time delay τ is increased and the pure imaginary roots λ1,2=±Q+Ri cross the imaginary axis from left to right due to dRe λ1,2dτ=R2>0. Therefore, a limit cycle occurs at τ=τ*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1).2.2 Hopf bifurcation analysis

For the larger time delay τ, we have to use the other approaches and find the characteristic roots with zero real part. Let λ=ωi, then substitute it into Equ.(4) (clearly, λ=-ωi is also a root of Equ.(4) as the real coefficients of Equ.(4)) and separate the real part and imaginary parts as

 -ω2+Q+Rcos(ωτ)=0,Pω-Rsin(ωτ)=0cos(ωτ)=ω2-QR,sin(ωτ)=PωRtan(ωτ)=Pωω2-Q,(ω2-QR)2+(PωR)2=1,

So

τ=1ωarctan Pωω2-Q+2nπω,n=0,1,2,…,(6)

and

ω4+(P2-2Q)ω2+(Q2-R2)=0.(7)

When n=0, critical time delay τ*=1ω*arctan Pω*ω*2-Q, while ω* is a solution of Equ.(7). For ω2 Equ.(7) is a quadratic equation, has only one positive root if Q2-R2<0, has no positive root if Q2-R2>0 and P2-2Q>0.

Let

F(ω)=ω4+(P2-2Q)ω2+(Q2-R2),

and(H2) P>0, Q+R>0.

As P2-2Q=(γ+δ-σ(α(1-ε)+γν-1))2+2(γ+δ)σ(α(1-ε)+γν-1)

=(γ+δ)2+(σ(α(1-ε)+γν-1))2>0,

signdRe λ(ω*)dω=signF'(ω*2)=2ω*2+P2-2Q>0[3]. 

When τ=0, Equ.(4) has only negative roots or imaginar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 under the condition of(H2), then Sys.(3)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Thus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analysis and Hopf bifurcation theorem we could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

Theorem 2.1 For Sys.(3),

(i)if (H2) and Q2-R2<0 hold, the equilibrium(Y*,K*)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when τ∈0,τ*) and a Hopf bifurcation occurs at τ=τ*.

(ii)if (H2) and Q2-R2>0 hold, the equilibrium(Y*,K*) is alway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when τ∈0,+

SymboleB@ ).

Fig.1(a)Y(t),K(t); (b) YK phase plane. when τ=5, it's asymptotically stable.

3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section 2, supposing σ=0.8, α= 0.6, ε= 0.2, γ = 0.7, ν= 0.45, δ= 0.1, G=40, by using matlab7.0 and Shampine et al. [4], we obtain that the equilibrium (Y*,K*) is (83.225,32.7698), the critical time delay τ* is 15.8256, the period of business cycle is close to 2πω*=44.471, and Figure1,2 when constant time delay parameter τ= 5, 15.8 respectively. From Figure1,2, we could see that the system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when τ<τ*, and Hopf bifurcation occurs at τ=τ*.

Fig.2(a)Y(t),K(t); (b) YK phase plane. when τ= 15.8, business cycle occurs.

4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simple dynamic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time delay in investment processes according to Kalecki's idea. Through choosing the fixed time delay as the bifurcation parameter and applying Hopf bifurcation theory, a business cycle was detected even for linear investment function different from Kaldorian S-shape investment function. The other similar system such as KaldorKalecki model,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policy lag, IS-LM model could see[5-7] etc.

References

[1] TURNOVSHYS J. Methods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M]. Boston: MIT Press, 1996.

[2] KALECKIM. A macrodynamic theory of business cycles[J]. Econometrica, 1935,(3):327-44.

[3] BERETTAE, KUANG Y. Geometric stability switch criteria in delay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delay dependent parameters[J]. SIAM J Math Anal, 2002,(33):1144-65.

[4] SHMPINEL F,THOMPSON S. Solving DDEs in MATLAB[J]. Appl.Numer.Math, 2001,(37):441-458.

[5] ASADA T,YOSHIDA H. Stability, instability and complex behavior in macrodynamic models with policy[J]. Discre Dynam Nature Soc, 2001,(5):281-295.

[6] CAI J. Hopf bifurcation in the ISLM business cycle model with time delay[J]. E Jour Diff Equ, 2005,(2005):1-6.

[7] SZYDLOWSKI M A, KRAWIEC A. The kaldorkalecki model of business cycle as a twodimensional dynamical system[J]. Journal of Nonlinear Mathematical Physics, 2001,(8) (Sup): 266-271.

投资过程中具有时滞的一类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周路军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 根据Klecki思想,对投资过程中具有常数时滞的一类动态宏观经济模型进行了讨论.通过选择时滞作为Hopf分歧参数,当时滞经过临界值时周期行为产生.并用数值例子解释了理论结果.

企业文化动态控制模型探讨 篇12

要回答这个问题, 通常地, 我们可以用各种理由, 从各个方面求解。事实上, 很多企业在进行文化模型选择时, 多是寻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企业标识的设计这样一个思路来展开工作。这种思路往往不能给人以一目了然的结果, 还极易在某个局部或在某个工作阶段层面上绕圈子。我认为, 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的方法, 在技术层面上提出更准确的选择方案, 这样, 我们在选择企业文化建设模型时就会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怎样才能建立起反映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呢?

建立企业文化模型, 首先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作为建立模型的要素加以关注。企业集团必有战略目标, 而且在集团战略目标层面上必须具有统一性。理论上, 集团内部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应当围绕集团的战略目标来开展。一个企业集团, 其内部除了资产纽带关系外, 还有包括战略目标的联系等多种纽带加以维系。这些纽带构成了企业活动的主要线索。而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必定要放在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目标上。另外, 还要关注到企业文化建设受着原有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的影响与制约。

控制的目的是让被控对象的性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指令或是目标完全跟随, 并具有消除外界干扰影响的能力。图1所表示出的闭环反馈, 其意义在于, 通过不断地对比被控对象的输出与希望目标之间的差异, 来调整控制执行, 从而使被控对象更好地跟踪目标。除被控对象外, 其余部分统称为控制装置。为了完成自动控制的任务, 控制装置必须完成测量、比较、执行三大功能。

如果用这一模型来思考企业文化建设, 被控对象自然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系。那么被控量是什么呢?我认为, 被控量的选择必须反映被控对象最本质、且应当是可以观测和控制的内容。所以, 被控量必然是企业文化对战略目标的作用。

综合国际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态控制模型表述如下 (见图2) :

输入源:企业的原有文化体系 (成型或未成型) 。

干扰源:与本企业实际差别较大企业的文化建设成功案例、原有企业中的不良文化、企业集团构成模式等。

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过程。从静态上讲, 企业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及文化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态过程。但是, 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之中, 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企业短期目标的实现, 这又注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外, 模型是闭环的, 需要不断地对比企业实际的输出与预定战略目标之间的差异来调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执行, 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快速准确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提出的要求。

上一篇: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下一篇:交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