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2024-10-25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精选6篇)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篇1

为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会考复习, 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 并能够顺利通过会考。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抓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看法。

一、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

1. 会考的性质。

高中生物会考是检查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只是学业水平测试, 不追求区分度。只针对基础性和均衡性, 不针对多样性和选择性。

2. 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70分,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识图、分析和实验题共30分。

3. 内容比例:

必修一30%, 必修二30%, 必修三30%, 实验10%。

4. 难度控制:

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其占分比例大约为7∶2∶1。

二、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 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 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 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 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 用图解表示, 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

1. 重视“双基”复习, 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第一, 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 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 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总复习的重要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必然有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分析的综合, 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 抓好章节复习, 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在进行章节复习时,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 学生感觉这样归纳, 使知识条理清楚, 记忆深刻, 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运用比较法, 化繁为简, 找出知识联系。

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 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 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突破难点, 抓住要点,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包括基本概念的比较, 找出相互联系。可以利用图表比较, 分析异同及知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内容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等。

4.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 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 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 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当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 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5. 注重教材插图, 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

插图是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具有增强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重视插图, 学会利用插图, 做到以图解文, 以文理图, 复习效果往往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从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等方面探讨了会考复习的要求。

关键词:会考,生物,复习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篇2

凡事必须有周密的科学的计划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师在复习前必须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同时教师在复习前,要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复习安排,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配合老师,做好教与学同步,发挥共振的功效。

二、利用概念图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是零乱的,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若教师不把知识进行整合,学生的学习很难提高。概念图则正好把知识系统化。把概念图教学策略应用于复习课中,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用课本由厚变薄,使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复习效果提高。我在复习时先出示不完整的概念图(当然要完成概念图学生不看书是有难度的),挑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于我在新课教学是没有应用综合的概念图教学,复习时使用概念图避免了炒剩饭,使学生有新鲜感,产生了好奇心,为了挑战主动的去看书,去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提高复习效果。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教学策略

虽说初中会考也是高中学校筛选学生的参考标准之一,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初中会考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重视初中会考的复习和考试。初中会考除了可以给予高中学校参考标准,也是加强巩固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会考复习,从而整理好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

一、加强学生对于会考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果,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会考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会考复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会考的重要性讲解给学生听,如,会考成绩也是作为中考的参考成绩之一,如果A同学和B同学中考的成绩是相同,然而A的会考成绩要比B的好,因此学校就选择A同学,而不是B同学,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考的重视度,做好生物的会考复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将会考复习的作用讲解给学生听,加强对生物的会考复习,加强学生对于初中三年的生物知识的总结,从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避免出现“学完就丢”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水平。

二、理解会考内容,掌握复习方向

要想提高初中生物的会考复习效果,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生物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物会考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于会考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复习方向。如,教师可以将初中生物会考内容总结出来,然后再分别总结出重、难点,并且对学生重点讲解生物会考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会考的掌控程度,提高学生的生物会考成绩。而且通过帮助学生理解会考考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复习方向,因为学生可以结合会考内容来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从而更好地确保自己的复习进度,确保复习效果。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生物会考成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会考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复习方向。

三、构建思维导图,加强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整体把握

因为学生是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的,因此到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生物知识,所学习到的生物内容是较多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在一起理解和记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构建生物思维导图,从而整体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理解。之所以要开展初中会考,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初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构建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整体把握。如,教师可以分别将不同学期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构建思维导图,例如构建七年级上册的生物知识思维导图、七年级下册的生物知识思维导图等,然后再将这些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归纳,再重现构建出新的思维导图。通过构建初中生物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将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更好地掌握初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构建分类思维导图,就是让学生摒弃学习时间的限制,通过对生物知识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总结,构建出不同生物知识网络图,从而更好地认识初中生物,提高自己对于初中生物的理解,提高初中生物会考的复习效果。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进行因材施教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是将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重新进行一遍学习和复习,但是学生在三年的生物学习当中都有着一定的学习差异,因此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會考复习效果,教师就要对学生开展分层教学。首先,教师结合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生物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如,生物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要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巩固,而生物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简单地对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就可以直接开展下一步复习,复习难度更大的生物知识。因此,通过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会考复习效果。

五、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

实验教学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如,教师可以总结初中三年来所教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然后再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归类,再对学生开展实验教学。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重新做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如,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生物实验中最基础的实验,然而很多学生并非能够清楚地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所以在初中生物实验复习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显微镜使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要提高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的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引起学生对于会考复习的重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更好的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确保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燕红.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5(1):167.

[2]周绍文.生物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有诀窍[J].新课程:综合版,2012(1):47-48.

谈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 篇4

一、学习“会考纲要”, 明确考试方向

通过学习, 我们要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方式、范围、内容、重点及难度和比例。结业会考试题中, 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7:2:1, 也就是说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例占70%左右。从近两年的生物 (苏教版) 结业会考试题来看的确如此, 《2011年初中生物会考 (满分100分) 闭卷》考试试题中第一册内容占32%, 第二册占23%, 第三册占25%, 第四册占20%。《2012年初中生物会考 (满分100分) 闭卷》考试试题中第一册内容占30%, 第二册占28%, 第三册占20%, 第四册占22%。综合所知初中生物一、二册书的考试内容占56.5%, 第三、第四册考试内容占43.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初中生物四册书的内容都很重要。不少题目、内容直接或间接来自课本, 注重基础考查, 灵活性较强, 紧贴生活实践考查, 因此教师教学要通过学习, 明确复习的重点, 把握方向,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制定好计划, 分阶段复习

复习时, 我们要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向学生说明, 要求其能够自觉配合老师, 做到教与学同步。具体来说, 生物总复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按课本章节复习为主,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图示的理解, 形成知识的网络。在这个阶段中, 复习的容量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节约时间, 提高复习效果。第二阶段, 查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 专题复习, 训练和培养学生解答选择题、分析说明题和实验题的能力。第三阶段, 综合训练及模拟测试。再次查漏补缺, 强化运用。

三、以课本复习为主, 抓住重点

生物会考的复习, 由于考试的要求不是很高, 而且时间有限, 只能选择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 平时在生物学习上的时间较少, 有不少知识已经遗忘, 因此复习主要以课本章节为主, 教师应注重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抓住主干知识, 讲解要突出重点, 并在此基础上, 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 从点到线到面, 尽可能形成知识的网络,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指导学法, 主动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技巧和主动性。因此, 在复习时,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教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诵读记忆性有关内容时, 要多理解记忆, 少死记硬背;要多边读边回忆, 少有口无心;要多结合图形和图表, 少机械重复。又如, 在评讲选择题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回忆法、直接解答法、淘汰排除法等解题方法,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

五、分层次指导学习, 制定目标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对于平时考试成绩较突出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失分点在哪里, 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平时表现一般, 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加强选择题、填空题的训练, 激励他们向良好努力;对于学习兴趣低迷、考试成绩时常不及格的学生, 给他们鼓劲加油, 强化记忆性的基础知识, 配合复习同样能取得合格的成绩。

六、注重书本上的插图, 指导识图作答

从近两年的会考生物试题来看, 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 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 其优势是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对图像的复习, 指导学生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 使图文结合, 提高学生对图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重视实验, 提高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践操作, 学生才能理解和巩固知识, 所以在平常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实在无法开展的实验, 则通过播放相关实验视频,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 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原理、步骤, 学会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评价和作出合理的结论,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特别是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要勤于钻研, 学习会考纲要明确考试方向, 注重紧扣课本知识, 抓住重点,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所教的学生分层次进行针对教学, 做到精讲精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一定能做好会考的复习工作。

摘要:初中生物总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如何有效地复习,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是关键。

关键词:生物,会考,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篇5

第一分册:

1.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2.《吉尔伽美什》史诗

3.《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 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4.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 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 • 哈夫拉金字塔——第二大

5.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 创始人:悉达多 • 时间:公元前6世纪 • 背景:(1)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2)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3)新教派和新学说流行

• 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7.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

• 形成:在平民与氏族贵族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 基础: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 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 全盛:公元前433至公元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8.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 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 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除在外 9.《荷马史诗》

• 民间艺人(荷马)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 •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10.希罗多德和《历史》

• “史学之父” • 《历史》: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体史书 11.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 公元2世纪初,达到最大规模

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13.“十二铜表法”

• 时间:451B.C.—450B.C.•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 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14.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 完成:《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积极作用:(1)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 局限: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15.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伊斯兰教随帝国扩张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 时间:公元7世纪 • 地点:麦加

• 创始人 :穆罕默德

16.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17.16世纪以后持续扩张,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18.欧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1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 产生:6世纪下半叶 •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 确立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 20.“采邑改革”的影响

8世纪上半叶

•(1)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2)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3)国王权力实际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1.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

• 时间:1077年初

• 影响: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22.阿维尼瓮之囚及其影响

•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

• 结果:教权急剧衰落,教权与王权斗争的转折点

23.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第二分册:

2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核心地区

•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5.夏王朝作为国家的基本特征

•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6.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27.司母戊鼎

28.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29.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30.西周的建立——武王克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31.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 内容:授土授民分物 • 方式:(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32.东周的建立——平王东迁:前770年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33.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

• 经济——最深的变革。(1)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2)农田的开辟;(3)竞相占地;(4)社会风气、氛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 政治——内政改革。政治、经济 → 富国强兵 • 文化:(1)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4.百家争鸣

• 背景:社会大变革,转型之时 • 影响:(1)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2)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3)影响最大的为儒(孔子、孟子、荀子)、法(韩非子)、道(老子、庄子)三家

3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6.商鞅变法

• 时间:356B.C.• 人物:秦孝公、商鞅 • 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2)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重农抑商,奖励农耕;(4)废分封、建县制;(5)什伍连坐制;(6)推行小家庭形式

• 作用: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实力大增,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38.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县 39.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 时间:公元前209年

•(1)直接原因:屯戍误期;(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结果:(1)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2)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拥兵称王 40.汉承秦制的内容

• 继承:(1)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继承秦朝的监察制;(3)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 有所损益:(1)废除秦朝苛法;(2)察举制(选官制度);(3)编户齐民(赋税制度);(4)刺史制度(监查制度);(5)郡国并行制(地方制度)

4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

• 仅注重礼仪服制而未能真正按照儒家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 “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儒表法里”

42.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3.三国鼎立:229年,曹魏、蜀汉、孙吴

44.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 45.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内容和实质

• 建立:初创于隋,继承发展于唐

• 内容:皇帝—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 实质: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46.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 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47.开元盛世:唐王朝由盛转衰

• 出现原因:(1)唐玄宗的才干和努力;(2)贞观之风的继承;(3)前期发展所积累的良好基础;(4)开元年间治理与整顿的成效

•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755-763 48.丝绸之路的全盛

• 大致走向:以长安为中心,(1)往东可达朝鲜半岛;(2)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3)往南可达天竺 • 臻于全盛的原因:(1)唐朝政治的清明;(2)经济的发展;(3)民族的融和

第三分册:

49.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 时间:960年 • 建立者:后周大将赵匡胤 • 都城:东京(开封)

• 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50.文官体制

• 目的:避免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重演 • 内容:

军事上:(1)中央——收兵权(“杯酒释兵权”、建立枢密院、三衙新体制);(2)地方——内重外轻(“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政治上:(1)“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文官政府(提拔文人组成统治集团、官、职、差遣相分离);(2)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和分割相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政权、集中司法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文臣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51.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 普及教育、传播知识,地方启蒙教育深入基层

• 17世纪末和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52.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

53.南宋的建立: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1130年,定都临安(杭州)54.岳飞抗金

55.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互市贸易的市场 56.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57.海上丝绸之路

• 背景:(1)传统商路受阻;(2)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3)政府鼓励 • 概况:(1)通商国约50余;(2)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3)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4)“番坊”与“番市” • 内容:(1)输入——香料、珍宝、药材;(2)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名称由来)• 内外影响:(1)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2)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58.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 59.沈括与《梦溪笔谈》

60.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称“大汗”。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燕京为“大都”。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开创了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王朝的先例

61.元朝的行省制度

• 目的: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 • 内容:皇帝—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中书省(又称“都省”,总理全国政务)—“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分管具体事务);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共11个)—*宣慰司—路、府、州、县

62.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63.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为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1368年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64.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 • 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 殿阁大学士→内阁(文渊阁)——明成祖朱棣创制,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65.明朝的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 66.军机处的设立

• 康熙:设南书房,内廷决策 • 雍正:设军机处

• 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 67.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 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尼布楚条约》

• 西北:平定准部分裂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 西南: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 东南:消灭郑氏割据势力;设台湾府

68.《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69.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 郎世宁设计圆明园中西洋建筑与景观

•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崇祯历书》

第四分册:

70.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时间

• 15世纪末英法发展为民族国家 • 要素:(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7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 背景:(1)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更多的黄金;(2)《马可波罗行纪》叙述东方各国富有黄金珠宝;(3)奥斯曼帝国使得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海图绘图技术发达);(5)航海和造船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传入)• 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72.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 发源地:意大利 • 代表人物:(1)但丁:《神曲》;(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米开朗琪罗:《大卫》、《最后的审判》(4)马基雅弗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7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74.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 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革命之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75.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路易十四时代》 •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论法的精神》 • 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百科全书》(主编)76.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及意义

• 时间:1775年-1783年 • 意义:(1)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77.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78.《法国民法典》

• 取消贵族特权,破除封建制度,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对以后的革命运动特别是1848年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9.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 第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第三,“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 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80.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81.“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及结果

• 时间:1871年3月18日

• 结果: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5月27日,共社失败 82.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 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 意义:(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2)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3)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4)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83.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三次王朝战争

•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打败丹麦 • 1866年,普奥战争 • 1870年,普法战争

84.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作用

• 时间:1689年 • 作用:(1)增强了俄国的军事、经济力量,使俄国由极端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推动了社会进步。(2)由于军事实力增强,为以后沙皇的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85.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86.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 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废藩臵县,“版籍奉还”,取消武士特权,倡导“四民平等”);②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确认土地私有权,改革地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行会制度,兴办工厂);③军事上:实行军事改革(征兵制)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影响:(1)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权益,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87.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

•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核心内容:电力的广泛应用 88.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 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与管理,促进生产发展 • 由于它操纵市场价格,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竞争 • 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

•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五分册: 91.虎门硝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839年6月3日 • 领导人:林则徐

•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 135.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1842年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主要内容:(1)割让香港岛(2)赔款洋银2100万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主要矛盾变化、革命任务变化、历史分期变化、社会思潮变化)

92.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93.太平天国的两部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94.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 主要内容:兴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培养人才 • 结果:破产——破产标志: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 9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地(台湾);(3)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5)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侵略由倾销商品转为资本输出

96.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97.八国联军侵华的具体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匈 98.《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赔款4.5亿两;(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3)拆炮驻兵;(4)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5)惩办祸首、严禁反帝

•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时间:1912年1月1日 • 地点: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国旗:五色旗

•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

• 《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 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0.“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的时间

• 三国同盟:意、德、奥 1882年 • 三国协约:英、法、俄 1907年 101.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 民族、宗教、领土关系复杂 • 战略地位重要,列强争相插手

102.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10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919年

• 对德、对奥、对匈、对保、对土和约构成《巴黎和约》——构建凡尔赛体系 • 实质: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104.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921-1922 • 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 实质: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遏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05.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四月提纲》的提出: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 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革命爆发,推翻了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106.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作用:(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10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解体时间:1991年 108.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09.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110.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11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 时间:1919年5月4日 • 历史意义:(1)是人民大众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2)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12.中共一大

• 时间:1921年7月23日 • 地点:上海法租界(兴业路)、嘉兴南湖游船

•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 113.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1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 115.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116.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927年8月1日

•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少奇 • 意义:(1)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1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秋收起义;主要领导人;井冈山会师)118.九一八事变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 119.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标志

• 时间:1935年12月9日 • 口号:反对“华北自治”;“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20.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 时间:1935年1月 • 内容:(1)纠正错误军事路线,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3)张闻天接替博古;(4)成立三人(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军事指挥小组 • 意义:(1)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幼稚走向成熟 121.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122.黑色星期四——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

123.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方式(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确立)124.英法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 内容: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表现:(1)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2)签订《慕尼黑协定》,纵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12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

• 时间:1939年8月

• 内容:互不侵犯;中立;10年;瓜分波兰

126.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127.敦刻尔克大撤退:33.6万人成功退守英国,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128.《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940.9.27 129.不列颠之战: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130.莫斯科保卫战:1941.9.30-1942.4.20;“闪电战”第一次失败 131.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

• 时间:1941年12月7日

• 后果: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英与日德意互相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13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信号(序幕):美国《租借法案》、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 基础:美英《大西洋宪章》,美英联盟

• 形成标志:1942.1.1,苏中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33.主要战场战略转折的战役

•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3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瓦解的开始 • 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 1943.11~12月,苏美英德黑兰会议

•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1945年4月25日,盟军与苏军易北河会师 •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第六分册:

135.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及其和平解决的影响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 影响:(1)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2)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方针得以实现;(3)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6.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及影响

• 时间:1937年7月7日 • 影响:(1)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以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

13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口号。• 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 毛《论持久战》报告,奠定理论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其初步形成。

• 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实现军事合作。• 1937.9,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 正式建立。138.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139.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及指挥者:1937年9月,林彪 140.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及指挥者:1938年3月,李宗仁

141.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时间及指挥者:1940年8月,彭德怀

142.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驶主权的时间:光复日——1945年10月25日 143.重庆谈判的双方代表及主要成果

• 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 • 成果:(1)《双十协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带来了短暂和平、民主的局面 144.内战爆发的时间: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145.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 146.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47.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 形成:雅尔塔会议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1)1943.11,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2)1943.11~12月,德黑兰会议,苏美英,①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②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发表《德黑兰宣言》。

(3)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②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德国的灭亡;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4)1945年,波茨坦会议,苏美英,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发表《波茨坦公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 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旧的欧洲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美苏控制世界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美苏都利用战后世界分化重组的时机,发起和组建了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的组织机构,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安排。

148.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149.冷战序幕拉开——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150.美苏争霸的重要事实:朝鲜战争、修建柏林墙、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151.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

152.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 153.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时间:1993年

154.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 155.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156.抗美援朝战争

• 开始: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参战

• 结束:1953年7月,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篇6

为此, 在复习过程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构建和引导复习小组工作,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得到巩固、修正和提高。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1]。也就是说, 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 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 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 给班级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一) 分组

将班级的学生按照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性别的不同混合编组, 有利于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

(二) 角色分配

由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会考的总复习阶段,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较短的时间内, 完成梳理、复习、训练和巩固, 是当下复习的方向。为此, 在角色分配上, 没有过多的分工, 每组只确定一位组长, 主要协调各组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控制小组内活动的进度快慢。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阶段

生物会考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料主要为苏科版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材以及苏州教科院编写的《新课程·新教材初中生物学习能力自测》 (下文简称《能力自测》) 。复习过程主要以《能力自测》为主共七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知识梳理、训练导学和拓展提升三部分内容。在复习每一个单元的过程中, 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第一课时:1.将每单元中知识梳理部分分配给9个小组, 每小组获得数个知识点的梳理任务, 组长安排组员到教材上去寻找各个知识点的出处, 此过程规定10min内完成。老师关注每组的活动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2.此任务完成后, 将接受第二项任务:巩固填空。这是由老师针对知识点提出的几个相应的填空, 来帮助学生记忆。此过程由组内学生自行完成并核对, 规定5min内完成。3.上述梳理性合作学习完成后, 进入第三项任务:“大海捞针”。即在相应单元后的训练导学和拓展提升中, 找出与本组知识点相关联的习题, 边找边练。此过程规定20min内完成。老师关注每组的活动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4.完成习题的筛选和训练过程后, 将获得正确答案并核对, 而后, 组长组织组内同学研究错题, 并组织语言对答案做出合理分析。这个过程规定15min并可延续到课后。期间, 老师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第二课时:1.组间交流, 向全班展示复习成果。以点带面, 组间合作, 旨在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 达到全面复习的效果。2.再学习阶段, 全面复习后, 各组完成剩下的习题。第三课时:再交流阶段, 每一组作为答疑团队, 为其它组同学解惑。

三、合作学习的评估阶段

一般而言, 常用的教学评价形式有:传统的考试、教师自编测验、平时观察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2]。为了全面体现学生复习过程的有效性, 此次课题研究采用实作评价方式进行。实作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是让学生通过应用知识与技能等高层次的思考历程, 在建构而非简单再认或记忆的练习进程中获得深度认知、情意与技能发展的评价方式[3]。

由学生测评数据作出如下维度分析图表

这两个图表, 分别测量的是两个维度的内容, 一个是知识的维度, 一个是能力的维度。首先, 图1中, 可以看出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小组合作度呈现正比关系。其次, 图2主要比较的是学生的合作度和能力维度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合作度较高的组, 能力维度也较高, 合作度的高低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最后, 从会考成绩来看, 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合作度呈现正比关系, 这也是符合前面所述的情况。

(一)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相较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很大的转变。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互动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甚至有些学生的互助不被老师认可并被阻止。多数情况下, 教师只注意到学生和教材之间, 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根据培养学生互助、主动的学习能力, 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的关系, 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好模式。

(二) 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缺点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还在组与组的良性竞争中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优帮差的情况下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也有了关注和帮助, 同时, 还能通过合作的团队力量, 取得原本个体无法达到的学习高度, 这对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都有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

摘要:在生物会考复习过程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构建和引导复习小组工作,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得到巩固、修正和提高。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个人的孤立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孤立学习,分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电子图预装配下一篇:粒径分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