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执行标准(共9篇)
产品执行标准 篇1
1 产品执行标准的重要作用
1.1 产品执行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
对用户来说,总是希望产品品种齐全,质量好,可靠性高,物美价廉且安全,满足用户需求。产品标准中,不仅要客观地反映质量要求,而且要对实现质量要求进行的试验方法、规则及标签等内容进行规定,从而为产品质量水平和安全水平提供技术依据。因此,产品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和仲裁的依据,是产品质量和安全最基础的要求和保障。
1.2 产品执行标准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质量和安全之争。质量管理和标准化都是现代化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质量管理一经出现便与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质量管理过程最为关键的是标准制定和市场竞争力贯彻实施的过程。产品执行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中心环节,产品执行标准技术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就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执行标准技术指标定得高,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艺水平和安全生产,从而也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产品执行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保证产品性能先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 云南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现状分析
2.1 现状调查情况
目前,云南省各级质监部门共备案有效企业标准8,000余项(食品企业标准除外)。自2009年6月,食品产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移交卫生部门以后,云南省卫生部门共备案食品企业标准1,300余项。但企业执行标准主要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执行企业标准的比例很低。为摸清云南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现状,从源头上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0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工作。该项工作根据云南省组织机构代码中心提供的企业名单,通过互联网进入“云南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登记系统”),登记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现状等标准化工作情况。该系统中的登记内容涉及企业标准化工作的20余个项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全面掌握云南省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登记系统”的样本是通过云南省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采用分层抽样与对称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的1万家企业,除去了肉类屠宰加工业和汽车修理业等不要求有产品执行标准的企业共计204家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化工、制药、冶金、装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纺织及服装鞋帽、木材加工、非金属制品等各行业的有效企业样本数量为9,796家,产品数量(为各企业产品数量的总合,产品种类有重复,下同)共16,674个。
本文以“登记系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将样本企业分为注册资金为0(指个体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多数企业非法人、合伙企业)、50万以下、50万~200万、200万~500万、500万~1,000万、1,000万~5,000万、5,000万以上等7类。各类不同注册资金规模企业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
2.2 不同规模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有效性现状分析
7类不同注册资金规模企业产品执行有效标准情况是:注册资金规模5,000万以上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1,383个,该类企业产品占产品总量的8.3%,有84.67%(1,171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规模1,000万~5,000万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2,559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15.35%,有78.16%(2,000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规模500万~1,000万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1837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11.02%,有79.48%(1,460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规模200万~500万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1,854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11.12%,有70.44%(1,306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规模50万~200万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3,507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21.03%,有69.75%(2,446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规模50万以下(不包括注册资金为0的企业)的样本企业登记产品共计1,501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9.00%,有65.62%(985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注册资金为0的企业登记产品共计4,033个,其产品占产品总量的24.19%,有72.85%(2,938个)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对比分析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除注册资金为0的企业之外,随着注册资金规模的增大,企业执行有效产品标准的比例增大。看来注册资金规模大的企业对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要强于小规模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以上的企业中,执行有效产品标准的产品达84.67%,仅有1.88%的产品无任何产品执行标准;注册资金在200万以下的企业,执行有效产品标准的比率低于70%;注册资金为50万以下的企业无任何执行标准的产品超过20%。
此外,注册资金为0的企业包括:个体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多数企业非法人、合伙企业。从样本数据来看,注册资金为0的企业存在14.23%的产品无任何产品执行标准,这主要集中在部分小规模个体企业;多数大规模非法人企业的执行标准情况较好。
3 云南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有效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云南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有效性较低,注册资金规模5,000万以上的样本企业有84.67%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产品标准,是最高的。而注册资金规模50万以下的样本企业执行标准的有效比例只有65.6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对“无标生产”的行为没有责任规定,无具体惩罚措施,而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对“无标生产”的管理措施也相对不足,致使对“无标生产”行为的监管力度较为薄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行业标准以及下级相应的标准应自行废止,但目前仍存在着有国家标准,而行业标准以及下级标准仍在使用的情况,或在有上级标准的情况下,少数企业仍执行标准要求低于国家标准或低于上级标准的企业标准的行为,这违反了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这样的状况,一方面说明了部分企业在执行标准中标准化法制观念淡薄,另一方面则是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
3.2 企业标准化意识淡漠,重效益轻管理,重经营轻质量
没有合法有效的产品执行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合格就不能保证。样本企业仅有约四分之三的产品执行的是有效标准,超过10%的产品无任何产品执行标准,仍有14%的产品执行的是非产品标准、过期企业标准或作废标准。企业法律意识、标准化意识淡漠,重效益轻管理,重经营轻质量,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又一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况下,少数企业在有上级标准的情况下,仍制定和执行企业标准,而企业标准与上级标准相比较,其技术指标水平低于上级标准,或放宽了要求范围,出现了“降标生产”的现象。
3.3 监管责任意识与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工作是云南省质监工作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登记系统”的信息是今后质监部门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工作依据和决策依据。本次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工作中,州市县级质监部门对企业在“登记系统”中填报提交的信息具有审核责任。
“登记系统”的信息中产品执行标准信息分为“有效”、“无效”(包括:执行非产品标准、过期企业标准、作废上级标准情况)和无任何执行标准。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觉得州市县级质监部门的监管能力与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现将州市县级质监部门审核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质监部门的审核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出入较大。这种情况说明,质监部门监管能力与监管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4 标准信息采集不力
样本企业执行标准中,存在6.05%的产品执行的是作废的上级标准;存在4.81%的产品执行的不是产品标准,更有超过10%的产品无任何产品执行标准。其原因在于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和标准备案相关人员对标准信息不了解,又缺乏有效的标准采集意识和采集渠道。
3.5 企业标准化水平不平衡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基本呈现随注册资金规模的增大,企业执行有效产品标准的比率增大,产品无执行标准比率减小的态势,小规模企业的执行标准有效比例大大低于规模企业,执行标准有效比例相差15%,说明了不同规模的企业,企业标准化水平极不平衡。
4 对策措施建议
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产品执行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要求,对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和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起着基础支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提高产品执行标准有效性的一项重大措施。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为基础,在执行好国家《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云南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和《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实施细则(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云南省产品执行标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4.2 强化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责任意识
产品生产企业应有合法有效的产品执行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产品生产企业的责任,企业必须无条件执行。国家《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和《云南省企业产品标准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企业是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应当对其产品标准的内容及实施后果承担责任。因此,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执行标准责任意识,对自己的产品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大法律法规和责任意识的宣传力度,让企业认识到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的重要性,提高企业执行产品标准的责任意识。
生产的产品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等上级标准的,企业可直接执行上级标准。企业应杜绝执行非产品标准,更应注意不可执行作废标准。同时,鼓励企业执行严于上级标准的企业标准。对于无相应上级标准的产品来说,企业应制定符合国家和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求的企业产品标准。企业在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过程中,应在严格执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量自身的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对于执行企业标准的企业,应注意本企业标准的备案有效期限(有效期为3年),及时做好到期标准的重新备案工作。企业应杜绝执行过期企业标准和作废上级标准的现象出现。
4.3 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管责任意识和监管能力
目前,产品执行标准的监管部门主要是质监、卫生等部门,各部门应通力配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情况,研究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下力气”、“动真格”,把产品执行标准的监管工作抓好。
要加强对一线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监管部门责任意识。针对多数一线监管人员在监管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所涉及的行业知识和相关重要标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不足等现状,建立健全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将培训工作任务纳入各级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利用以会代训、专门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法制意识、工作责任意识、标准化业务知识和监管常识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管能力。
要合理增加监管人员数量。应按照所在辖区生产企业数量对监管人员数量进行科学合理分配,适当增加各级相关部门监管人员数量。在州市县质监等监管部门设专职人员,增加兼职人员,充实标准化工作和产品执行标准监管力量。
4.4 分类指导,全面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重点针对云南省工业力量薄弱的地区、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如:注册资金小于50万的企业)、重要民生行业(如: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较为落后的工业行业(如:纺织及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定期开展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监督抽查工作。特别是对于食品行业,质监、卫生两大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建立关于食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监督工作的信息互通机制和监管协同机制,使得对产品执行标准实施的监督真正起到实效。
4.5 加强标准宣贯工作
监管部门应积极组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深入宣传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关管理政策措施,以及重要标准,用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建立健全重要标准的长效宣传培训机制,对企业和基层监管人员进行宣贯培训,特别是针对小规模企业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培训。通过大力开展宣贯培训,提高行业、企业自律能力,增强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监管队伍标准化意识和执法水平。
4.6 畅通标准信息传递渠道
标准信息渠道不畅,企业和基层监管部门对标准信息掌握不够、采集不力这一问题,是造成样本企业产品执行标准不准确、执行作废标准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建立产品标准和相关标准收集、整理和传递网络,省级标准信息管理机构应建立产品标准和相关标准信息数据库,并建立与各级质监、卫生等相关部门、企业相互关联的标准信息互动系统或共享平台,拓宽和畅通标准信息传递、采集渠道,让监管、卫生等相关部门与企业随时能够了解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信息。
4.7 强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
在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过程,严格把关,主要把好技术审查关,要弄清备案标准技术指标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有关规定,符合的才能给予备案,否则,应责令企业重新起草标准,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产品执行标准 篇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及规范的声明
1、本单位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便捷式复查换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所提交的材料和填写的内容全部真实、准确。如有虚假成分,愿负法律责任。
2、本单位在生产 玉米生产 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熟悉掌握该产品标准,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落实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执行该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程),决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各类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各类农业投入品,确保本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3、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有效期内产品质量稳定、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的获证无公害农产品,如有虚假成分,愿负法律责任。
4、接受各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机构及有关部门对本单位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情况的监督检查。
产品执行标准 篇3
1 复核备案模式和执行现状浅析
1.1 省级初审,国家复核。
对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要求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进行初审,不履行编号、备案手续。企业将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随产品注册资料一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批,复核后给予注册产品标准编号、盖章,即完成备案手续。在申报产品注册时,有的企业将其企业标准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有的企业则不办理备案手续。
1.2 注册标准,单独备案。
即对于第二类和第一类医疗器械,企业按照《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写规范》[3]起草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文本,在省或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核、备案,给予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号、盖章。绝大多数省份采取此类复核备案方式。
1.3 两套标准,分别备案。
我国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医疗器械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省、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第二类和第一类医疗器械,一则企业起草一份企业标准格式的标准文本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同时起草一份正文内容相同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格式的标准文本由省或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核、备案,取得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号。企业标准格式的标准编号由标准代号+序号+年号组成,例如封面为:****公司企业标准,Q/*##—年号,****公司发布,其中序号(##)由各企业根据企业内部标准发布情况依次自行编号。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号由YZB+复核机构所在地简称+序号+年号组成,例如封面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YZB/*##—年号,****公司发布,其中序号(##)在复核完毕后由实施复核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编号,在备案时才能得到。
1.4 同一标准,双重备案。
即对于第二类和第一类医疗器械,企业起草企业标准,邀请有关专家审定后,将同一份企业标准同时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省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在标准封面加盖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企业标准备案章和省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备案章,分别履行备案手续。
1.5 何时复核,规定不详。
标准复核与产品注册的次序有别,第一种在受理时先对企业提供的标准进行复核,给予注册产品标准编号、盖章,依次再进行注册检验、产品注册;第二种是按企业提供的标准先完成注册检验,在产品注册时一并对注册产品标准进行复核,给予注册产品标准编号、盖章,与本文1.1类似。
1.6
从管理历程上,有的从1.3的方式改变为1.2或1.4的方式,有的在1.5的复核次序上进行了调整,初步统计大致分为上述几类。
2 执行注册产品标准复核中产生探讨不足
2.1 本文1.1和1.5的第二种复核备案模式在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评审中,常常针对产品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提出修订意见,对同类产品的技术要求的一致性比较高。但企业针对已备案的企业标准不能及时同步修订或不修订,导致出现本文2.3中描述的缺陷。
2.2 本文1.2的复核备案模式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但不符合标准化法第三十二条第2款的要求,曾多次出现过医疗器械企业因此而被处罚的情况,给企业造成损失。
2.3 本文1.3的复核备案模式不仅增大了企业在制定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方面的工作量,同时容易导致,同一企业同一产品的两种标准文本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要素内容上不完全一致的弊病,特别是在标准修订中此类问题出现较多。
2.4 本文1.4的复核备案模式保证了两种标准文本内容的一致性,同时能够符合标准化法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关于标准复核备案的要求,标准的备案手续符合两个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但其标准文本格式完全按照企业标准格式备案,标准封面格式和标准编号等内容不完整而不符合《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写规范》[2]的要求。
2.5 为保证标准现行有效,标准应当适时修订、复审。对标准备案有效期规定的不同也易造成两类标准内容的不一致。企业标准备案的有效期为3年,到期复审。医疗器械通常是在产品注册证到期重新注册时(注册证的有限期为4年)再次进行注册产品标准的复审。本文1.1、1.3、1.4的备案模式中,当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企业标准修订、复审备案后,往往未能同步对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进行修订,导致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引用现行有效标准方面存在差异。此外,由于地区性差异,在注册产品标准技术要求方面差异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一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全国各省掌握的尺度不同;相同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省内各地市掌握的尺度也不尽相同。
2.6 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复核备案模式给产品检测方面造成的不足有两方面。其一,为确保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保证人民用械安全,《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3]第九条规定:“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注册检测,经检测符合适用的产品标准后,方可用于临床试验或者申请注册”。在产品注册检测时,检测机构通常得到的是申报企业提供的未经复核批准的注册产品标准(首次注册或修订标准时)或是上一注册周期的注册产品标准(重新注册时),所以只能按企业申报的注册标准编号和名称(首次注册时通常无注册标准编号)填写检测依据、出具报告,致使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检测依据与复核批准备案的注册产品标准编号不一致。产品注册评审中,当对注册产品标准提出修订建议时,特别是进行局部修订不需补充检测时,又出现检测机构存档的检测标准与注册存档资料中已复核备案的标准文本内容不一致的现象,有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采取检测依据为“所附标准”而不再填写具体的执行标准的方式,给注册评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在档案管理工作和产品注册相关环节上,注册产品标准编号、名称、文本内容等方面在一致性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陷。其二,在医疗器械流通监管和监督检验工作中,由于注册产品标准归属标准复核机构管理,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注册产品标准文本,也给监督检验工作和日常监管带来不少困难。
2.7 医疗器械执行标准在产品标识方面的矛盾。由于上述双重管理的现实,单一标识执行企业标准或注册产品标准,不能同时满足两个行政部门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了在产品包装上既标识企业标准编号又标识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号,导致同一个产品执行两个标准的不合理现象出现,也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使用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带来诸多麻烦。
3 关于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法律地位的讨论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4]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4类。第六条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了在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企业标准的地位和备案要求。
3.2 随着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不断开发,需要大量的医疗器械标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5]第十五条规定“生产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医疗器械的最高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类标准,没有提及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在《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医疗器械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注册产品标准”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七条“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应当有适用的产品标准,可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制定注册产品标准,但是注册产品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等规定中,提出了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并纳入管理,但其依据不充分,没有上位法的支持。
3.3 从注册产品标准定义和制定、发布主体来看其类别属性。《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之(二)给出定义,即“注册产品标准是指由制造商制定,应能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并在产品申请注册时,经设区的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关要求复核的产品标准”。并在第十四条规定“制造商在申报产品注册时应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产品标准文本和标准编制说明”;第十九条规定“制造商应对注册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负责”,以及在关于执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药监械[2002]223号)[6]中强调“注册产品标准的发布单位为企业”。可见,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制定、发布的主体为生产企业。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7]第十四条“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第十七条“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以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这三条关于不同类别标准制定发布主体的规定以及适用范围来看,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不属于行业标准,归属于企业标准的范畴更为恰当。
3.4 相关文件对注册产品标准法律地位的说明。《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不符合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的医疗器械的,视为不符合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此规定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8]第六条第四款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可视为‘保障人体健康的行业标准’”给予了司法解释,阐述了注册产品标准法律效力。
3.5 在执行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新产品,可制定注册产品标准作为产品注册的执行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在现实执行中仍有制定、执行注册产品标准的情况。对此应当如何对待,目前相关法规尚没有明确的说法。比如:市场上出现的带针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执行注册产品标准的情况;一次性使用手术口罩执行参照行业标准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制定的注册产品标准;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容器执行参照行业标准YY0314-2007《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制定的注册产品标准,等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有的省份随着不断改革的进程,由原先采取注册产品标准复核备案的管理方式改为采用企业标准备案的方式,在原注册产品标准进行修订时出现了新版本的企业标准(Q/***##—****)替代原注册产品标准(YZB/**##—****)的情况。若依本文3.4所说视该注册产品标准为行业标准,则标准的替代关系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冲突,在注册产品标准的法律地位的体现上更为含混不清。可见,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合理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4 建议
4.1 充分发挥各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地为目前临床上使用量大、涉及面广、技术成熟的医疗器械产品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促进产品注册、产品监督检测和市场监督等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9]第十三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医疗器械无疑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产品。应合理修订医疗器械相关法规,明确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的法律地位,保证与医疗器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性。在医疗器械产品标准尚未正式纳入药品标准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建议将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暂按我国标准化法的要求进行管理。
4.3 加强并规范全国各地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应用医疗器械标准统一技术要求、控制产品质量。依法加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减少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避免同一产品多个标准的现象,共同维护各类标准的严肃性。减轻企业在标准复核备案、产品注册、包装管理等方面由于行政管理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共同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复核、备案管理的现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从注册产品标准的制定、发布主体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方面,对注册产品标准的类别归属和法律地位进行了讨论,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医疗器械,注册标准,标准复核
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1号
[2]《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写规范》,国药监械[2002]407号
[3]《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16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1号
[5]《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6号
[6]关于执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监械[2002]223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号
[8]《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路灯执行标准 篇4
技术规格书
一 工作范围综述:
主要包括**基**米高杆灯的制造、运输、现场安装和调试(包括所有基础预埋件,如预埋法兰盘、预埋螺栓等)。
二、投标方所提供的高杆灯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GB)或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投标方应执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的最新版本。《钢结构设计规范》 GBJ9-1987,GBJ17-1988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J135-1990 《优质素钢技术条件》 GB/T899-1988
《钢铁制品热镀层技术要求》 GB/T13912-1992
《焊接质量保证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 GB/T12469-1990 《升降式高杆照明装置技术条件》 JT/T312-19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17-89
三、高杆灯技术参数
本次招标的高杆灯为电动/手动升降式。1 灯杆 1)所有金属结构(不锈钢件除外)内外表面需热镀锌处理,现场无焊接现象; 2)灯杆不得有影响强度的裂纹、灰渣、焊瘤、弧坑和针状气孔,并且无折破和中断的缺陷;
3)灯杆采用多边形拔销杆,插接式结构 4)插接长度应大于插接处端直径的1.5倍 5)整体安装垂直度不大于千分之三;
6)高杆灯应在风速33米/秒时,摄像机传回的监控画面应保证控制室内操作人员正常观看;
7)杆体整体使用寿命30年以上;
8)灯杆箱门采用暗锁,杆底小门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
9)除本身配备的防雷接地系统外,所有高杆灯小门内设等电位联结箱,箱内设6个等电位联结端子;
10)注明杆体材质、杆体的组成情况(节数、壁厚、上下直径)及重量; 2 高杆灯的升降系统;
1)高杆灯按照安装工业电视系统考虑,均采用单升降系统; 2)升降过程中对灯具及摄像机的冲击力量尽量小;
3)升降系统采用灯杆内置独立电动卷扬机构,卷扬机设有专门的止动锁定装置。
可通过线控实现5米外的远距离操作;
4)电动工具与卷扬机之间应装有可调式独立的扭矩限制器,以防止过载; 5)高杆灯采用电动升降机构,电动方式可以点动,断电时要求可以手动操作。6)升降系统应采用高柔性不锈钢钢丝绳,要求设计安全系数不小于6; 7)升降系统不应对设置在杆体内的电气、监控系统造成损坏。
8)升降机构应设置防灯架脱落装置,保证在钢丝绳断裂时灯架及时卡住不脱落。
活动部分
1)灯盘应为钢质框架结构,经整体热浸锌防腐处理,要求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可方便的拆开,便于安装,所有连接件应为不锈钢材质;
2)灯盘预留摄像机安装孔(板);
2)灯排结构连接件、基础螺栓螺帽等均应为不锈钢材料; 3)灯盘为园形结构,照明均匀分布;
4)灯盘或摄像机到达使用位置时必须可靠定位,且定位系统所需的维护量应接近为零,灯盘上限位增加行程开关;
5)灯具或摄像机进行维护时的工作应在地面完成。4 电气
1)高杆灯照明系统电气部分采用单基分相(三相)控制,每相各自设单独的断路器、接触器,接触器线圈采用AC 220V,每基高杆灯均可实现就地控制和集中远控;
2)电源:50Hz,交流三相五线制,380V/220V;
3)高杆灯的配电控制箱应具有超负荷、短路和漏电保护;
4)断路器、漏电保护器、接触器,断路器、接触器必须附带辅助触点,并且辅助触点必须引出到接线端子上;
5)高杆内的各种供电电缆和通讯电缆应通过专用卡具与钢丝绳可靠连接,随钢丝绳一同升降,自身不承受重量。照明供电电缆要求选用YC优质重型橡套电缆;
6)灯具和光源选用美国GE原装进口成套钠灯(非欧标产品,自带功率补偿,cos?≥0.9),每基高杆灯采用**盏**W灯,灯具质保期为五年,使用期为二十年以上,光源质保期为一年.7)高杆灯应安装供维修用的400V、32A插座和230V、16A插座各一个,插座用断路器保护;
8)灯杆顶部照明供电电缆与灯具电缆的连接应设接线盒,接线盒防护等级应达到IP65;
9)灯杆顶部设有驱动盘、防护罩和符合规范的避雷针,灯杆基础应预埋接地极,考虑监控的需要,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10)灯杆内应设监控系统、信号接线箱的位置和安装板;
四、提供文件:
1、投标方应提供有关高杆灯杆体强度、挠度等性能的详细计算书,以及电气控制详图;
2、投标方应提供有关权威机构出具的卷扬机安全使用鉴定、防爆检测报告、钢丝绳测验报告、钢材材质单、热浸镀锌合格证、等一系列认证、认可文件;
3、投标方应提供灯杆底部水平力、垂直力、弯矩的详细计算数据,并提供配套的基础及预埋件设计;
4、投标方应提供高杆灯的详细照度设计图及每基高杆灯的灯具安装及布置详图;
5、投标方应提供堆场每基高杆灯灯具的功率及详细的技术资料说明;
6、投标方应提供不同风速(45米/秒、33米/秒、16米/秒)情况下,安装摄像机位置的挠度及摆动周期数据(注明迎风面积),此数据应准确可靠,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损失由投标方单方面负责;
7、投标方应提供高杆灯基础条件图纸(由正规设计院出具)。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编号为 CJJ45-2006
术 语
2.0.1 城市道路 urban road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和城市居民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
2.0.2 快速路 express way
城市中距离长、交通量大、为快速交通服务的道路。快速路的对向车行道之间设中间分车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2.0.3 主干路 major road
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2.0.4 次干路 collector road
与主干路结合组成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的道路。
2.0.5 支路 local road
次干路与居住区道路之间的连接道路。
2.0.6 居住区道路 residential road
居住区内的道路及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街巷。
2.0.7 常规照明 conventional road lighting
灯具安装在高度通常为 15m以下的灯杆上,按一定间距有规律地连续设置在道路的一侧、两侧或中间分车带上进行照明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照明方式时,灯具的纵轴垂直于路轴,使灯具所发出的大部分光射向道路的纵轴方向。
2.0.8 高杆照明 high mast lighting
一组灯具安装在高度等于或大于20m的灯杆上进行大面积照明的一种照明方式。
2.0.9 半高杆照明(也称中杆照明)semi—height lighting
一组灯具安装在高度为 15~20m灯杆上进行照明的一种照明方式。当按常规照明方式配置灯具时,属常规照明;按高杆照明方式配置灯具时,属高杆照明。
2.0.10 截光型灯具 cut-off luminaire
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与灯具向下垂直轴夹角在 0°~65°之间,90°角和8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允许值分别为 10cd/1000lm 和 30cd/1000lm 的灯具。且不管光源光通量的大小,其在 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超过 1000cd。
2.0.11 半截光型灯具 semi-cut-off luminaire
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与灯具向下垂直轴夹角在 0°~75°之间,90°角和8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允许值分别为 50cd/1000lm 和 100cd/1000lm 的灯具。且不管光源光通量的大小,其在 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超过1000cd。
2.0.12 非截光型灯具 non-cut-off luminaire
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不受限制,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超过1000cd 的灯具。
2.0.13 泛光灯 floodlight
光束扩散角(光强为峰值光强的 1/10 的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 10°、作泛光照明用的投光器。通常可转动并指向任意方向。
2.0.14 灯具效率 luminaire efficiency
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与灯具内所有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之比。
2.0.15 维护系数 maintenance factor
照明装置使用一定时期之后,在规定表面上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与该装置在相同条件下新安装时在同一表面上所得到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之比。
2.0.16 灯具的安装高度 luminaire mounting height
灯具的光中心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2.0.17 灯具的安装间距 luminaire mounting spacing
沿道路的中心线测得的相邻两个灯具之间的距离。
2.0.18 悬挑长度 overhang
灯具的光中心至邻近一侧缘石的水平距离,即灯具伸出或缩进缘石的水平距离。
2.0.19 灯臂长度 bracket projection
从灯杆的垂直中心线至灯臂插入灯具那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2.0.20 路面有效宽度 effective road width
用于道路照明设计的路面理论宽度,它与道路的实际宽度、灯具的悬挑长度和灯具的布置方式等有关。当灯具采用单侧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为实际路宽减去一个悬挑长度。当灯具采用双侧(包括交错和相对)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为实际路宽减去两个悬挑长度。当灯具在双幅路中间分车带上采用中心对称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就是道路实际宽度。
2.0.21 诱导性 guidance
沿着道路恰当地安装灯杆、灯具,可以给驾驶员提供有关道路前方走向、线型、坡度等视觉信息,称其为照明设施的诱导性。
2.0.22 路面平均亮度 average road surface luminance
按照国际照明委员会(简称 CIE)有关规定在路面上预先设定的点上测得的或计算得到的各点亮度的平均值。
2.0.23 路面亮度总均匀度 overall uniformity of road surface luminance
路面上最小亮度与平均亮度的比值。
2.0.24 路面亮度纵向均匀度 longitudinal uniformity of road surface luminance
同一条车道中心线上最小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
2.0.25 路面平均照度 average road surface illuminance
按照 CIE有关规定在路面上预先设定的点上测得的或计算得到的各点照度的平均值。
2.0.26 路面照度总均匀度 uniformity of road surface illumi-nance
路面上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的比值。
2.0.27 路面维持平均亮度(照度)maintained average lumi-nance(illuminance)of road surface
即路面平均亮度(照度)维持值。它是在计入光源计划更换时光通量的衰减以及灯具因污染造成效率下降等因素(即维护系数)后设计计算时所采用的平均亮度(照度)值。
2.0.28 灯具的上射光通比 upward light ratio
灯具安装就位时,其发出的位于水平方向及以上的光通量占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的百分比。
2.0.29 眩光 glare
由于视野中的亮度分布或者亮度范围的不适宜,或存在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目标或细部的能力的视觉现象。
2.0.30 失能眩光 disability glare
降低视觉对象的可见度,但不一定产生不舒适感觉的眩光。
2.0.31 阈值增量 threshold increment
失能眩光的度量。表示存在眩光源时,为了达到同样看清物体的目的,在物体及其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所需要增加的百分比。
2.0.32 环境比 surround ratio
车行道外边5m宽状区域内的平均水平照度与相邻的5m宽车行道上平均水平照度之比。
2.0.33 交会区 conflict areas
是指道路的出入口、交叉口、人行横道等区域。在这种区域,机动车之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及行人之间、车辆与固定物体之间的碰撞有增加的可能。
2.0.34(道路)照明功率密度 lighting power density(of road surface)
单位路面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含镇流器功耗)。
2.0.35 远动终端 remote terminal unit
由主站监控的子站,按规约完成远动数据采集、处理、发送、接收以及输出执行等功能的设备。
照 明 标 准
3.1 道 路 照 明 分 类
3.1.1 根据道路使用功能,城市道路照明可分为主要供机动车使用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和主要供非机动车与行人使用的人行道路照明两类。
3.1.2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应按快速路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为三级。
3.2 道路照明评价指标
3.2.1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应以路面平均亮度(或路面平均照度)、路面亮度均匀度和纵向均匀度(或路面照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为评价指标。
3.2.2 人行道路照明应以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为评价指标。
3.3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标准值
3.3.1 设置连续照明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3.3.1 的规定。
3.3.2 在设计道路照明时,应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诱导性。
3.3.3 对同一级道路选定照明标准值时,应考虑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中小城市可选择本标准表3.3.1 中的低档值。
3.3.4 对同一级道路选定照明标准值时,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完善的道路,宜选择本标准表3.3.1中的低档值,反之宜选择高档值。
表3.3.1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标准值
级别 道路类型
眩光限制阈值环境比
路面亮度 路面照度 增量T1(%)最SR最
大初始值 小值
纵向均匀平均照度平均亮度总均匀度Uo最小均匀度UE最
度UL最Eav(lx)Lav(cd/m2)值 小值
小值 维持值
快速路、主干路(含迎宾路、通向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共建
1.5/2.0 0.4
筑的主要道路,位于市中心或商业中心的道路)次干路 支路
Ⅰ 0.7 20/30 0.4 10 0.5
Ⅱ Ⅲ
0.75/1.0 0.4 0.5/0.75 0.4
0.5 —
10/15 0.35 10 0.5 8/10 0.3 15 —
注: 1 表中所列的平均照度仅适用于沥青路面。若系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平均照度值可相应降低约30%。根据本标准附录A给出的平均亮度系数可求出相同的路面平均亮度,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分别需要的平均照度。计算路面的维持平均亮度或维持平均照度时应根据光源种类、灯具防护等级和擦拭周期,按照本标准附录B确定维护系数。表中各项数值仅适用于干燥路面。表中对每一级道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的左侧为低档值,右侧为高档值。
3.4 交会区照明标准值
3.4.1 交会区照明宜采用照度作为评价指标。交会区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 3.4.1 的规定。
表 3.4.1 交会区照明标准值
照度均交会区类型
路面平均照度E
眩光限制
(lx),维持值
匀度UE
在驾驶员观看灯具的方位角上,灯具在
主干路与主干30/50 0.4 80°和 90°高度角方向上的光强分别不路交会
得超过 30cd/1000lm 和10cd/1000lm 主干路与次干 路交会 主干路与支路 交会
次干路与次干20/30
路交会
次干路与支路 交会
支路与支路交15/20
会
注: 1 灯具的高度角是在现场安装使用姿态下度量。表中对每一类道路交会区的路面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的左侧为低档照度值,右侧为高档照度值。
3.4.2 当各级道路选取低档照度值时,相应的交会区应选取本标准表 3.4.1 中的低档照度值,反之则应选取高档照度值。
3.5 人行道路照明标准值
3.5.1 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混合使用的商业区、居住区人行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3.5.1 的规定。
表3.5.1 人行道路照明标准值
最小垂直照度 夜间行人流量
区域
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
Eav(lx),维持值 Emin(lx),维持值 Evmin(lx),维持值
流量大的道路
居住区 流量中的道路
居住区
流量小的道路 居住区 商业区 20 10
商业区 15 7.5 1.5 商业区 10 5
7.5 2 5 1.5 3 1
注: 最小垂直照度为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1.5m高度处,垂直于路轴的平面的两个方向上的最小照度。
3.5.2 机动车交通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机动车道没有分隔的非机动车道的照明应执行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标准;与机动车交通道路分隔的非机动车道路的平均照度值宜为相邻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度值的1/2。
3.5.3 机动车交通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人行道路照明,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混用时,人行道路的平均照度值与非机动车道路相同。当人行道路与非机动车道路分设时,人行道路的平均照度值宜为相邻非机动车道路的照度值的 1/2,但不得小于5lx。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4.1 光 源 选 择
4.1.1 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应采用高压钠灯; 居住区机动车和行人混合交通道路宜采用高压钠灯或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市中心、商业中心等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商业区步行街、居住区人行道路、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人行道可采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
4.1.2 道路照明不应采用自镇流高压汞灯和白炽灯。
4.2 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4.2.1 机动车道照明应采用符合下列规定的功能性灯具:快速路、主干路必须采用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灯具;次干路应采用半截光型灯具;支路宜采用半截光型灯具。
4.2.2 商业区步行街、人行道路、人行地道、人行天桥以及有必要单独设灯的非机动车道宜采用功能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灯具。当采用装饰性灯具时,其上射光通比不应大于 25%,且机械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实验》GB7000.1 的规定。
4.2.3 采用高杆照明时,应根据场所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功率和光分布的泛光灯或截光型灯具。
4.2.4 采用密闭式道路照明灯具时,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环境污染严重、维护困难的道路和
场所,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灯具电器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43。
4.2.5 空气中酸碱等腐蚀性气体含量高的地区或场所宜采用耐腐蚀性能好的灯具。
4.2.6 通行机动车的大型桥梁等易发生强烈振动的场所,采用的灯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实验》GB7000.1 所规定的防振要求。
4.2.7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宜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功率较小的光源可配用电子镇流器。
4.2.8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触发器、镇流器与光源的安装距离应符合产品的要求。照明方式和设计要求
5.1 照 明 方 式
5.1.1 道路照明设计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5.1.2 常规照明灯具的布置可分为单侧布置、双侧交错布置、双侧对称布置、中心对称布置和横向悬索布置五种基本方式(图5.1.2)。采用常规照明方式时,应根据道路横断面形式、宽度及照明要求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灯具的悬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 1/4,灯具的仰角不宜超过 15°;灯具的布置方式、安装高度和间距可按表5.1.2 经计算后确定。
表 5.1.2 灯具的配光类型、布置方式与灯具的安装高度、间距的关系
配光类型
布置方式
单侧布置 双侧交错布置 双侧对称布置 截 光 型
半 截 光 型 非 截 光 型
间距S(m)安装高度H(m)间距S(m)S≤3.5H S≤3.5H S≤3.5H
H≥1.4Weff H≥0.9Weff H≥0.7Weff
S≤4H S≤4H S≤4H 安装高度H(m)间距 S(m)安装高度H(m)H≥Weff H≥0.7 Weff H≥0.5 Weff
S≤3H S≤3H S≤3H
H≥1.2Weff H≥0.8Weff H≥0.6Weff
注: Weff为路面有效宽度(m)。
5.1.3 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灯具及其配置方式,灯杆安装位置、高度、间距以及灯具最大光强的投射方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可按不同条件选择平面对称、径向对称和非对称三种灯具配置方式(图 5.1.3)。布置在宽阔道路及大面积场地周边的高杆灯宜采用平面对称配置方式;布置在场地内部或车道布局紧凑的立体交叉的高杆灯宜采用径向对称配置方式;布置在多层大型立体交叉或车道布局分散的立体交叉的高杆灯宜采用非对称配置方式。无论采取何种灯具配置方式,灯杆间距与灯杆高度之比均应根据灯具的光度参数通过计算确定; 灯杆不得设在危险地点或维护时严重妨碍交通的地方;灯具的最大光强投射方向和垂线交角不宜超过 65°; 市区设置的高杆灯应在满足照明功能要求前提下作到与环境协调。
5.2 道路及与其相连的特殊场所照明设计要求
5.2.1 一般道路的照明一符合下列要求: 应采用常规照明方式,并应符合本标准
5.2.5 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常规照明时应使下穿道路上设置的灯具在下穿道路上产生的亮度(或照度)和上跨道路两侧的灯具在下穿道路上产生的亮度(或照度)能有效地衔接,该区域的平均亮度(或照度)及均匀度应符合规定值。下穿道路上安装的灯具应为上跨道路的支撑结构提供垂直照度; 大型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可采用高杆照明,并应符合本标准 飞机场附近的道路照明不应与机场跑道上的灯光信号系统以及场地照明混淆; 在设计该地区的道路照明时,应符合航空部门有关规定,并应与其取得联系。
5.2.12 铁路和航道附近的道路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道路照明的光和色不得干扰铁路、航道的灯光信号和驾驶员及领航员的视觉; 当道路照明灯具处于铁路或航道的延长线上时,应与铁路或航运部门取得联系; 当道路与湖泊、河流等水面接界,且灯具为单侧布置时,宜将灯杆设在靠水的一侧。
5.2.13 天文台附近的道路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路面上的亮度(或照度)应降低一级标准; 路面应采用深色沥青材料铺装,不得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采用上射光通比为零的道路照明灯具。
5.2.14 对有照明设施且平均亮度高于 1.0cd/m道路(或路段)与无照明设施的道路(或路段)相连接,且行车限速高于50km/h 时,应设置过渡照明。
5.2.15 植树道路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新建道路种植的树木不应影响道路照明; 扩建和改建的道路,应与园林管理部门协商,对影响照明效果的树木进行移植; 在现有的树木严重影响道路照明的路段可采取下列措施:
(1)修剪遮挡光线的枝叶;
(2)改变灯具的安装方式,可采用横向悬索布置或延长悬挑长度;
(3)减小灯具的间距,或降低安装高度。
5.2.16 居住区道路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居住区人行道路的照明水平应符合本标准
5.3.2 应合理选择装饰性照明的光源、灯具及照明方式。装饰性照明亮度应与路面及环境亮度协调,不应采用多种光色或多种灯光图式频繁变换的动态照明,应防止装饰性照明的光色、图案、阴影、闪烁干扰机动车驾驶员的视觉。
5.3.3 设置在灯杆上及道路两侧的广告灯光不得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和妨碍对交通信号及辨认。照明供电和控制
6.1 照 明 供 电
6.1.1 城市道路照明宜采用路灯专用变压器供电。
6.1.2 对城市中的重要道路、交通枢纽及人流集中的广场等区段的照明应采用双电源供电。每个电源均应能承受 100%的负荷。
6.1.3 正常运行情况下,照明灯具端电压应维持在额定电压的90%~105%。
6.1.4 道路照明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供电网络是设计应符合规划的要求。配电变压器的负荷率不宜大于70%。宜采用地下电缆线路供电,当采用架空线路时,宜采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 变压器应选用结线组别为 D,yn11 的三相配电变压器,并应正确选择变压比和电压分接头; 应采取补偿无功功率措施;宜使三相负荷平衡。
6.1.5 配电系统中性线的截面不应小于相线的导线截面,且应满足不平衡电流及谐波电流的要求。
6.1.6 道路照明配电回路应设保护装置,每个灯具应设有单独保护装置。
6.1.7 高杆灯或其他安装在高耸构筑物上的照明装置应配置避雷装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的规定。
6.1.8 道路照明供电线路的人孔井盖及手孔井盖、照明灯杆的检修门及路灯户外配电箱,均应设置需使用专用工具开启的闭锁防盗装置。
6.1.9 道路照明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宜采用 TN-S 系统或TT 系统,金属灯杆及构件、灯具外壳、配电及控制箱屏等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进行保护接地,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6.2 照 明 控 制
6.2.1 道路照明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并应根据天空亮度变化进行必要修正。宜采用光控和时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6.2.2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遥控系统时,运动终端宜具有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自动开关路灯的控制功能和手动控制功能。
6.2.3 道路照明开灯时的天然光照度水平宜为 30lx,次干路和支路宜为20lx。节能标准和措施
7.1 节 能 标 准
7.1.1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应以照明功率密度(LPD)作为照明节能的评价指标。
7.1.2 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 7.1.2 的规定。
注: 1 本表仅适用于高压钠灯,当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时,应将表中对应的LPD 值乘以1.3。本表仅适用于设置连续照明的常规路段。
设计计算照度高于标准值时,LPD 值不得相应增加。
7.2 节 能 措 施
7.2.1 应按本标准 和金卤灯。,照明半径达60米。杆体一般为圆柱型独体结构,用钢板卷制而成,高度为15—40米。
三、高杆灯的使用场所:
高杆灯的使用范围:城市广场、车站、码头、货场,公路,体育场、立交桥。
四、高杆灯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升降式和非升降式。升降式主杆高度一般是18米以上,电动升降操作方便,灯盘升至工作位置后,能自动将盘自动脱、挂沟,钢丝绳卸和。
升降式高杆灯设手动和电动两种升降控制方式,使灯盘 可以安全可靠地降到离地面2.5米处,方便维护工作。手动遥控装置引出线的长度为10米,操作人员在5米处遥控灯盘的升降,这样可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 全。升降式高杆灯还配备一段备用电缆,当灯盘降至最低位置时,该电缆一端插入电气控制系统的插座内,另一端插入灯盘上的接线盒内,如此就能对灯盘直接供 电,检修灯具。
升降式高杆灯所有灯具的密封等级为IP65国际标准,以防止尘土、雨水的浸入,保证灯泡的使用寿命。灯具的材料一般采用耐腐蚀性好的铝合金板和不绣钢。
五、高杆灯升降原理:
产品执行标准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7号) 和《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发[2010]12号) 精神, 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按照全国工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情况的专项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内容
督查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 (工信部节[2010]171号, 以下简称《通知》)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目录 (第一批) 》 (工节[2009]第67号公告, 以下简称《目录》) 的情况, 重点是:
(一) 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
1.是否组织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监察工作;2.是否列出未达到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中限定值的企业名单;3.对达不到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中限定值的企业, 是否责令立即停产改造;4.是否将改造无望或经过改造仍不达标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
(二)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情况
1.有无企业仍在生产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 是否责令限期停产;2.有无企业仍在使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 是否责令限期更换。
二、组织安排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行业协会及地方节能监察人员等组成9个督查组, 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情况进行督查, 督查时间为7月26日至8月20日 (具体时间和行程安排另行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安排本地区相关督查工作。
三、督查方式
督查组将采取听取汇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一) 听取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汇报, 了解地方开展《通知》和《目录》监察工作的总体情况、采取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和淘汰计划, 及做好专项督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实地抽查2-3家重点用能企业、1-2家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生产或使用企业。
四、工作要求
(一) 各有关单位, 部内各有关司局协助提供1-2名工作人员参加本次督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协助提供1-2名节能监察人员参加其他省市的督查工作, 并于7月19日前将参加督查人员名单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
(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情况督查工作,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自觉接受专项督查。
(三)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按照督查内容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提前准备好本地贯彻落实《通知》和《目录》情况的书面材料和相关文件资料, 如实向督查组汇报。
(四) 各督查组于8月30日前形成督查报告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
产品执行标准 篇6
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及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国家工信部决定开展2011年度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工作分为企业自查、地方监察、国家抽查三个阶段进行。现就我市做好工信部监督检查迎检工作通知如下:
(一) 企业自查。各区县、集团节能主管部门要组织所辖、所属重点用能企业按照22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目录 (第一批) 》及《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等有关要求 (可登陆天津节能网www.tjjnw.gov.cn下载) 进行自查, 并于8月15日前将企业自查情况报市经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二) 现场核查。8月15日至9月20日间, 我市将组织节能监测机构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现场核查, 主要程序有听取汇报、查阅基础资料和现场查看等。具体联络工作由各节能监测机构按照分组情况和企业分别落实。
(三) 国家抽查。10月份, 工信部将组织督查组对我市进行现场督查, 并选取3-4家重点用能企业和1-2家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使用企业进行实地抽查。
请各区县、集团节能主管部门督促本区域、本系统重点用能企业认真开展自查, 同时协助做好现场核查安排。请各有关企业严格进行自查, 积极配合节能监测机构进行现场核查, 对存在问题认真整改落实, 同时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
产品执行标准 篇7
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复杂产品装配执行过程具有典型的离散制造特征,涉及的零部件众多,工艺繁杂,精度要求高,装配过程具有混流生产的特点,但这些复杂产品的装配操作以手工为主,随意性大。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装配执行过程监控的范围仅限于装配任务的执行过程本身,忽略了装配任务和物流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对装配和物流进行统一管理,造成物料流与信息流的脱节,容易产生错装和漏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包含装配节点和物流节点的装配执行过程的模型,以便实现对装配节点和物流节点的统一监控和管理。而现有基于Petri网的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模型常被用于只包含装配节点的装配执行过程的建模[1,2]。另一方面,虽然Petri网可以从理论上显式地表示装配执行状态,但如何在现实中离线地自动识别这些状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凭借其非接触、远距离、可读写的特点,可以很方便地识别物料,提高装配现场监控的实时性,促进物料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同步[3,4,5]。更重要的是,装配状态和物流状态的改变都可以通过RFID标签的产生、销毁和更新来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对装配节点和物流节点进行统一建模,建立起RFID标签状态与装配执行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则可以增强装配执行过程模型的可行性,提高装配执行过程监控的实时性和精确性。
为此,本文首先建立航空发动机装配执行过程Petri网模型,然后讨论基于Agent和RFID的装配执行状态的监控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所论述方法的可行性,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装配执行过程Petri网模型
在复杂产品的装配执行过程中,物料在各装配工位之间流转,其状态大致可以分为装配状态和运输状态两种状态。当装配结束时,物料之间的组合形式发生改变,进入运输到下一个工位的状态;当运输结束时,物料的物理位置发生改变,进入在下一个工位装配的状态。可以看出,复杂产品装配执行过程具有离散状态、事件驱动的特点,其状态转移依赖于异步离散事件在时间域上的发生。物料在装配执行过程中的状态选自离散集合{装配状态,运输状态},而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则受类似于“领料完成”、“物料已到达班组”、“组件或部件装配完成”等事件的触发。为了便于复杂产品装配执行过程的描述、分析和控制,本文提出了装配执行过程Petri网(assembly executive process petri nets, AEPPN)模型。
定义 AEPPN定义为以下七元组:
AEPPN={P, T, C, I, O,M0, D} (1)
其中每一元素介绍如下:
(1)T={t1, t2,…, tm}为变迁的集合,由装配变迁和物流变迁组成,分别表示装配执行过程中的装配状态和运输状态;
(2)P={p1, p2,…, pn}为库所的集合,表示装配执行过程中的事件;
(3)C是与库所和变迁关联的色彩集合,用来区分不同的产品,即一个产品对应一种颜色。在实际的装配执行过程中,可以用产品的唯一标识码作为颜色。假设共有s个产品,则每个库所和变迁的色彩就有s种,即
∀pi∈P:C(pi)={a1,a2,…,as} i=1,2,…,n
∀tj∈T:C(tj)={a1,a2,…,as) j=1,2,…,m (2)
(4)I(p, t)是从库所p到变迁t的输入函数: C(p)×C(t)→N,对应着从p到t的着色有向弧,这里I(p, t)为矩阵;
(5)O(p, t)是从变迁t到库所p的输出函数: C(t)×C(p)→N,对应着从t到p的着色有向弧,这里O(p, t)为矩阵;
(6)M0为初始标识,表示初始状态;
(7)D={d1, d2, …, dm}为所有变迁的时延集,其中dj为变迁tj的时延,可映射为处于该状态的时间长度。
这里,假设在同一型号不同产品的装配执行过程中,同一类型状态的持续时间相同,即变迁的时延与色彩无关,不同产品的装配过程中同一工序所占时长相同,即
∀tj∈T:D(tj)=djj=1,2,…,m (3)
库所pi(取色彩ah)到变迁tj(取色彩ak)的输入弧表示为标量I(ai,h, aj,k)。同理,输出弧表示为O(ai,h, aj,k)。
假设在每个产品的装配执行过程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事件,且事件与托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那么,每个库所中某种颜色的托肯数不多于1个,即
∀pi∈P,aj∈C(pi):M(ai,j)≤1
i=1,2,…,n;j=1,2,…,m (4)
一个变迁仅在触发所需事件都发生时才触发,即在标识M下,变迁tj关于色彩ak使能,当且仅当
∀pi∈·tj:M(ai,h)≥I(ai,h,aj,k) (5)
其中,·tj表示变迁tj触发前。当变迁tj一开始激发,AEPPN立即进入新的状态,产生新的标识M′,表示该装配任务正在进行:
∀pi∈·tj:M′(ai,h)=M(ai,h)-I(ai,h,aj,k) (6)
当变迁tj开始激发后延迟di执行,AEPPN进入另外一个状态,产生新的标识M″,表示该装配任务已完成:
∀pi∈tj·:M″(ai,h)=M(ai,h)+O(ai,h,aj,k) (7)
其中,tj·表示变迁tj激发后。
2 基于Agent和RFID的装配执行过程监控方法
如上文所述,AEPPN模型中的装配变迁和物流变迁分别表示装配执行过程中的装配状态和运输状态。在每一个状态中,相关人员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Agent的方式对这些任务进行引导和控制,不仅提高了制造系统的敏捷性,而且使得制造系统具有分布性、异构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物料识别的效率,这里通过RFID标签对物料进行标识。当某装配所需零件集合从仓库领出时或某装配任务完成时,立即用一个RFID标签对零件集合或新装配体进行标识;当物料按照设计路径运输到目的地时,更新其RFID标签内容。RFID标签的新建和更新与装配执行过程中的事件相统一,装配执行状态可以通过RFID标签的状态反映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变迁都可以被视作是具有一定权限的、以一定协议相互协调的相互独立的平等实体,且每个实体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在自己的局部数据驱动下完成各自不同的工作。AEPPN控制系统可以由一个多Agent系统来实现,主要的Agent包括装配Agent和物流Agent。这两种Agent的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装配Agent首先读取RFID标签信息,并给出装配任务提示,然后分别从装配数据库中读取任务信息和装配工艺,再进行装配操作的三维可视化引导和工序检验控制。装配完成后,更新数据库中的任务信息,产生新的RFID标签标识此次装配产生的装配体。而物流Agent首先读取RFID标签信息,并给出物料信息提示,然后从装配数据库获取物料信息,接下来引导运输过程。运输结束后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物料信息和RFID标签信息。
从图1还可以看出,装配Agent和物流Agent之间不直接进行通信,而是以RFID标签和装配数据库为共享黑板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每一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并在标签的用户存储空间中存储物料当前状态、下一个操作指令等信息,便于在离线监控时读取或更改。装配数据库则存储与装配过程相关的所有数据,并建立RFID标签与物料之间的关联关系。
3 实例研究
航空发动机是典型的复杂产品,其装配执行过程涉及的零部件众多,工艺较繁杂,精度要求高。一般地,航空发动机由分流机匣、滑油泵等部件装配而成。其中,分流机匣部件由上传动、中传动、下传动三个组件以及其他零件装配而成,这三个组件的装配和分流机匣部件的装配均由班组1完成。滑油泵装配由班组2完成。航空发动机的总装由班组3完成。这里用RFID标签对物料进行标识,并建立如图2所示的装配的AEPPN模型。为了既能说明问题又不失一般性,这里对其他部件的装配进行了简化。图2中各库所的意义如表1所示,各变迁的意义如表2所示。
表1中,各个RFID标签标识的对象如下:A——上传动装配所需零件集合;B——中传动装配所需零件集合;C——分流机匣装配所需零件集合;D——上传动组件;E——中传动组件;F——分流机匣部件;G——滑油泵装配所需零件集合;H——滑油泵部件;I——光身发动机装配所需零件集合;J——光身发动机。此外,☆表示关联已建立;★表示标签已更新;○表示关联已取消。可以看出,表2实际上是一个17×10的“事件-状态”矩阵,表达了RFID标签的状态与装配执行过程中的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识别RFID标签的状态,就可以识别出装配执行的状态。这使得复杂产品装配执行状态可以以RFID标签的形式显式地表达出来,也使得在离线状况下自动识别装配执行状态成为可能。
由表2可以看出,装配状态和物流状态的进入可以分别触发装配Agent和物流Agent的执行,而这两种Agent在引导操作员完成装配或物流任务的同时,也反过来促使装配状态和物流状态发生改变,并产生新的事件。在图2中,目前共有编号为0295、0318两个产品处于装配中,即所有变迁和库所仅有0295和0318两种颜色:
∀pi∈P:C(pi)={0295,0318} i=1,2,…,17
∀tj∈T:C(tj)={0295,0318} j=1,2,…,12 (8)
当前装配执行状态可用标识M表示。由于存在
∀pi∈·t7:M(0318)≥I(0318,0318)=1 (9)
满足变迁t7的触发条件。因此,变迁t7关于色彩0318使能。而变迁t7所对应的任务就是装配分流机匣部件。当变迁t7开始激发时,可得标识M′,表示装配正在进行中,分流机匣部件还未产生。当变迁t7开始激发后延迟d7时,分流机匣部件装配完成,可得标识M″。标识M、M′和M″正是“事件-状态”矩阵的简化形式,可以通过“事件-状态”矩阵的运算得到如下所示:
这说明了装配执行状态与RFID标签状态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RFID标签的状态是装配执行状态的显式表达。通过识别各RFID标签的状态及其状态组合,即可离线地获知装配执行状态。变迁t7的具体业务逻辑可以通过分流机匣部件装配Agent实现。该Agent运行前,需要设置装配任务与装配工艺、装配班组之间的关联,以及装配任务之间的前后次序关系(第1步);定义触发该装配Agent的下达和执行等事件所需要的物料(第2步);列出该Agent运行时所要执行的工序(第3步);以三维的方式显示引导现场的装配操作(第4步);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控制工序质量的检验过程(第5步);当装配完成时,用一个新的RFID标签标识本次装配所产生的装配体,存储现场数据(第6步)。
5 结束语
包含装配节点与物流节点的AEPPN模型可
以完整地描述装配执行中的状态和事件;RFID标签不仅可以标识物料,而且可以反映装配执行的状态;装配Agent和物流Agent在引导装配任务和物流任务执行的同时,也促使装配执行状态的改变。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装配执行过程在线监控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增强离线状况下装配执行状态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装的发生。
摘要:针对复杂产品装配执行过程中物料流与信息流脱节的问题,提出一种装配执行过程Petri网模型,该模型用变迁描述装配状态和物流状态,用库所描述装配执行中的事件,并分别以装配Agent、物流Agent和RFID标签的形式来实现和反映装配状态和物流状态。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提高装配执行过程在线监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增强离线监控的可行性。
关键词:装配执行过程,Petri网,Agent,无线射频识别
参考文献
[1]钟诗胜,汤新民,池善纯.基于着色Petri网的航空发动机总装作业调度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6,42(6):52-55.
[2]汤新民,钟诗胜.基于Petri网的航空维修分解装配序列规划及其应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6,24(5):21-25.
[3]Huang G Q,Zhang Y F,Jiang P Y.RFID-basedWireless Manufacturing for Real-ti me Mmanage-ment of Job Shop WIPInventor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36(7/8):752-764.
[4]Huang G Q,Zhang Y F,Jiang P Y.RFID-basedWireless Manufacturing for Walking-worker As-sembly Islands with Fixed-position Layouts[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7,23(4):469-477.
产品执行标准 篇8
现代战争是高科技、信息化战争,要求装备研制周期不断缩短,装备性能不断提高,要求制造企业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的响应,这对装备研制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企业把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及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面向制造车间的生产管理技术与实时信息系统。将企业上层的生产计划与车间层的工业控制系统联系起来,并将所有实时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决策。它针对位于企业计划层和工业控制层之间的执行层,研究如何将制造系统的计划进度、产品过程控制、物料管理、质量监控、设备管理等综合考虑,以提高产品制造车间自动化管理水平。
1 发动机产品制造车间管理需求
以某企业发动机缸盖生产车间为背景,车间共有数控加工设备10台,目前缸盖产品类型有8种,产品工艺复杂,质量精度高。管理现状为:
1)生产作业计划制定主要依靠调度员经验,制定作业计划需要及时掌握已有资源信息及资源准备情况,这些信息采用人工查阅,作业计划执行情况需要人工统计,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
2)由于生产计划由人工经验制定,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设备的最佳效能。
3)生产过程信息量大,且主要采用人工处理,影响并制约生产效率提高。
目前的管理现状成为制约企业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采用新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应用数字化的管理工具,提高制造车间生产能力及管理效率。
2 发动机产品制造车间制造执行系统模型
分析发动机缸盖生产车间的各生产业务管理流程及生产车间的管理需求,采集流程中传递与处理的信息,分析各业务与信息模型间的相关关系,在网络协同制造环境支持下,设计适合该车间生产管理的连接车间计划层及生产层的车间制造执行系统。该软件系统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手段,系统应用提高了车间生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制造车间的生产能
2.1 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功能模型
系统由4个核心功能模块和31个主要程序模块组成。系统功能图如图1所示,核心功能模块包括计划管理、工艺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基于Web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制造执行系统软件能够实现车间作业计划的最优排序,计划调度管理,生产进度实时统计、工艺信息的浏览,NC程序的上传与下载,制造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功能。该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以Java为开发语言、Oracle9i为数据库平台。该系统实现了与工艺信息及设备层制造信息的集成,在制造车间内实现了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闭环式控制与管理。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
计划管理:它是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核心,通过输入排序基础信息包括:工艺路线;工作日;设备日加工能力及班次;排产任务。采用基于优先规则的启发式优化算法,以交货期最短、设备利用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实现工序作业任务的优化排序,将工序任务下达到各设备的上位机中,接受生产过程的实绩信息,对各个设备的工序完工情况动态统计与直观显示。有机协调整个生产系统,并向决策层反馈计划执行情况。
工艺管理:对车间生产工艺进行存储及浏览,可提供各类人员浏览;对NC程序按照设备型号及所属工序属性识别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可实现程序的上传及下载。编制各设备各工序刀具清单,下达刀具管理人员完成刀具配置任务。
资源管理:实现设备台帐及故障信息的管理,刀具、工装及协作件的台帐管理、出入库信息管理,对各资源状态信息进行查询。刀具配置管理主要实现接收刀具清单,对刀后,将刀具及刀具参数信息传递设备工作站,用于编程及程序调试。
质量管理:实现产品质量检验数据存储与分析、产品检验报告的录入、不合格品管理、废品台帐管理及统计。形成质量报表。将数据库中CMM产生的关键工序检验数据存入系统数据库中,对重点关键质量特征实现统计分析。提供产品检验报告模板,录入相应数据,形成产品最终检验报告。建立废品台帐一定时间内,对废品数量、废品工序分布进行统计;实现量具出入库台帐的查询与管理、对量具收发信息进行管理,对量具检定信息进行管理。
2.2 车间制造执行系统数据模型
分析车间计划、质量检验、工艺文件、设备台帐、工装、刀具台帐等生产管理基本信息表,设计系统数据库。首先需要分析程序模块与数据表的存取关系,形成C-U关系矩阵,矩阵直观地表明程序模块与数据表之间的存取关系,C表示程序模块数据库,U表示程序模块使用数据库,A表示程序模块创建并使用数据库。生产车间系统C-U矩阵如图2所示。
2.3 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网络模型
制造执行系统功能建立在生产车间局域网环境中,网络连接如图3所示,根据MES功能设置,在车间管理室、工艺室、刀具室、检验室、计划室、调度室、材料室设置计算机终端,执行生产管理各项业务功能。信息输入、查询、统计及生产报表输出。在每台数控设备附近设置一台上位机,数控设备通过上位机连入车间局域网,并实现数据通讯包括工序任务完工报告、设备故障报告、NC程序上传下载。
网络采用两级以太网交换机结构组建,主干为千兆。系统中各计算机终端通过交换机连入车间局域网中,网中各终端通过TCP/IP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讯,每台数控设备通过标准的RS-232串口或机床自带的以太网口与其上位机相连,该方法结合了TCP/IP网络的快速性及RS232串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优点,组成了车间级系统集成网络的混合式结构。系统集成结构图如图4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发动机缸盖制造过程,设计了基于WEB的B/S结构的的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车间计划的优化排产与调度、生产全过程的数据信息集成与监控,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制造执行系统为数字化管理工具,使生产过程数据处理高效准确,提高车间生产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京辉.制造执行系统在航天产品制造车间的应用模型研究[J].航天制造技术,2005,(2):52-54.
[2]杨光,刘利剑,等.面向机械车间的制造执行系统[J].制造业信息化,2007,(4):103-105.
产品执行标准 篇9
因为我国大部分自来水厂中的给水工艺仍采用20世纪初形成的混凝、沉淀、过滤和加氯消毒的常规工艺,面对水源水质的变化,从水质毒理性和饮用水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必须从强化混凝、增加生物预处理和发展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等方面进行给水工艺改进,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的新饮用水水质标准。
1 新标准特点
新标准的主要变化有: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至106项,修订8项,增加71项,其中水质常规指标为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为4项,非常规指标为64项。主要包括:1)微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项,修订了总大肠菌群指标。2)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3项指标。3)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等指标;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的限值;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修订了四氯化碳的限值。4)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加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5项指标,修订了浑浊度指标。5)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指标[1]。
2 最大处理难度
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超标项目是有机物,也是最大处理难度,这与城镇生活污水没得到有效处理有关。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会直接影响水的臭与味,让人厌恶。人们对水中有机物危害的关注,从有毒有害有机物到三致( 致畸、致突变、致癌)物质又发展到目前的内分泌干扰物。目前我们能够测出并研究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水中有机物才数百种,随着分析测定方法与分析仪器的发展、提高,能被测出的有机物将越来越多,而这些有机物对人危害的全面研究也需时日,所以在我们尚未认识它们的危害前,对其总量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我国人民未来健康是必要的[2]。新标准中“水源选择及水质要求”规定水源水中耗氧量不应超过4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不应超过3 mg/L。
3 处理工艺的改进
3.1 强化传统工艺
改进和强化传统净水工艺是改善出厂水水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传统净化工艺进行改造、强化,可以降低出水浊度,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全面提高水质。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化混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强化消毒技术[3]。改变投药方式、投药条件和采用新型混凝剂等强化混凝效果降低浊度,是目前水厂去除水中有机物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采用高效的斜板沉淀工艺是强化沉淀效果的有效措施,气浮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给系统沉淀工艺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采用双层或多层过滤以及新型滤料如硅藻土材料等,是降低滤池出水浊度的有效途径;生物活性过滤以及磁分离技术等更是近年来强化过滤的发展方向;研究开发新型的消毒剂是强化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另一个研究方向,近年来人们对二氧化氯消毒、紫外消毒和臭氧消毒等技术日益重视。
3.2 生物预处理工艺
饮用水的生物预处理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净水工艺的前生物处理过程。生物预处理工艺以生物膜法为主导,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法。生物预处理的填料上生长着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形成了生物膜,在与水接触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使水得到净化[4]。
3.3 预氧化技术
预氧化技术是一种提高常规混凝工艺效率的方法,由于氧化剂破坏无机颗粒表面的有机涂层,可降低其稳定性。氯是最早的水处理预氧化剂,但其危害健康的氯化副产物限制了其推广;高锰酸钾可用于受污染污水处理,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能有效地破坏水中某些氯化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水的致突变活性显著下降,除臭、藻类,并有良好的助凝效能[6]。高铁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标准状态下氧化势高达2.2 V,对低温低浊水有显著的助凝作用和优良的除污染和藻类作用;臭氧也可以用于预氧化,尤其能有效地去除腐殖质引起的色、臭、味等,对还原状态锰、硫的去除能力也强于氯。
3.4 以活性炭为代表的多孔介质吸附工艺
以活性炭为代表的多孔介质吸附工艺可有效地去除色度、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甚至水中的异味。具有较发达中孔的颗粒活性炭(GAC)非常适合于水处理;活性炭纤维(ACF)只有单一的微孔,孔径5 μm~14 μm,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很难进入ACF 的有效吸附面积中,对有机物的去除仅在20%左右;由细炭粉压缩而成的压缩活性炭卫生条件比粉末活性炭好,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在30%~57%,还具有对进水进行亚微滤和去除原生动物的作用[6]。由于GAC去除有机物的寿命仅3个月~6个月,再生困难,更换价格昂贵,生物活性炭(BAC)技术应运而生。BAC是以活性炭为载体,利用自然吸附生长的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同时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和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3.5 膜过滤技术
膜法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物理分离过程。States研究表明:只要膜设备运行正常,即使进水水质发生变化,出水中的细菌数量一般都在检出限以下。
超滤(UF)、微滤(MF)对胶体和细菌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有机物和盐类的去除效果一般。由于不需要昂贵的预处理去除颗粒,处理能力低于2×104 m3的小型膜工艺水厂的制水成本与常规工艺相当或较低。处理单元体积小,易于自动化控制;纳滤(NF)能有效地去除水中致突变物质和色度,TOC去除率90%,AOC去除率80%。NF对细菌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以作为物理消毒取代常规化学消毒。但进入纳滤膜的水需经酸化、加防垢剂等预处理防止离子沉淀,预过滤防止颗粒对膜污染,控制操作压力为0.8 MPa~1.0 MPa,操作较麻烦。由于超滤膜在去除有机物和病原菌的同时,也去除了80%的阴阳离子,长期饮用不利健康;反渗透膜孔径小于2 nm,对有机物、金属氧化物、微生物及胶体物质有较高的去除能力,可用于水的纯化,尤其是半咸水脱盐和半导体工业超纯水。但反渗透膜对无机物去除的“良莠不分”,使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同时去除。该方法操作压力高(>1.5 MPa),因膜易阻塞和污染,对预处理要求严。
3.6 臭氧(O3)+活性炭吸附技术
O3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能力是次氯酸钠(漂白粉)的2倍,它能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目前,如何利用O3的强氧化能力来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已成为给水处理领域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水处理中使用活性炭,能有效地去除小分子有机物,但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则很有限。如果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多,会使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加速饱和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缩短使用周期。若进水先经O3氧化,使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状态,就会提高有机物进入活性炭微孔内部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表面,延长其使用周期[7]。同时,后续的活性炭又能吸附O3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中间产物,包括O3无法去除的三氯甲烷及其前驱物,保证了最后出水的化学稳定性。O3+活性炭吸附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O3氧化提高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
4结语
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必将促进给水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水源水受到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饮用水源的污染对给水处理工艺提出挑战,常规给水工艺已经很难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强化常规工艺的前提下,开发出能有效去除各种有机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是当前给水处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满足社会的安全用水需求。
摘要:根据新水质标准的特点,提出新标准中给水处理难度最大的是有机物,鉴于此归纳出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给水处理工艺的改进,保证了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的新饮用水水质标准。
关键词:给水处理,水质标准,处理难度,预氧化技术
参考文献
[1]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报批稿)[S].
[2]庞洪涛,佟锐.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的体会[J].大家谈水利,2001(4):3-4.
[3]陈根荣,胡友彪.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4):71-72.
[4]夏四清,高廷耀.受污染饮用水源的生物预处理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6):285-287.
[5]吴小苏,任伟.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实例[J].山西建筑,2008,34(20):171-172.
[6]汪亮.饮用水水质处理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建设,2008(4):36-37.
【产品执行标准】推荐阅读:
灯具产品执行标准培训01-23
5s执行标准11-17
标准会议执行手册10-19
物业工作执行标准11-07
白酒终端执行标准01-17
门店现场营运执行标准12-17
污水处理执行标准08-12
安全生产执行标准10-08
公司执行力考核标准08-08
执行力的衡量标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