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移交

2024-09-28

系统移交(精选8篇)

系统移交 篇1

1 UML中的Use Case及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制品的文档。使用UML建立模型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现图来定义模型。建立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则是开发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以后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Use Case模型展开。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开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过程,需求分析的质量决定着用户的满意程度、产品质量高低、系统开发的工期、功能的完整程度等。对系统需求进行建模时,要将需求分析首先转化为用例,即用用例图清楚、准确地表达系统功能需求,使系统投资者、项目开发人员和系统用户达成一致的理解,并且用来指导项目开发人员的后续工作,以后的各项工作都以Use Case图为中心去开展。可以说,用例图驱动着其他模型的开发,是整个系统需求的核心。

所以,通过使用UML的Use Case用例模型从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行为出发对将要开展的系统进行建模,能够更好的了解到用户需求,帮助系统开发人员了解到“谁来做”、“做什么”,同时也能够避免因需求分析不清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更彻底的了解用户对整个系统需求。

2 电子公文与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

电子公文归档系统所作用的对象是电子公文,电子公文是公共机构产生的、专用于处理公务活动、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本型电子文件。电子公文归档移交工作的流程是从电子公文的收集和积累开始,再对电子公文进行整理编目,交付档案室进行归档,然后整理、登记、分类,之后存入档案室库房。档案室保管以归档的电子档案,并对本机构提供利用服务。档案室中的档案在本单位保存一定期限后,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有价值的档案。根据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流程,可以看出,电子公文归档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电子文件归档业务流全过程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它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馆的管理信息系统连成一体,是介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数字档案馆系统之间的自动化中间系统。

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实现电子公文的顺利归档和移交。归档是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公文交换,而移交则是与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公文交换,电子公文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接收过来,经过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的整理、验收,在完成待定期限的保管后实施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公文向数字档案馆移交。

3 使用用例图描述需求

建立用例模型(Usecase diagram)首先需要进行角色(Actors)确定,Actors代表一个系统的使用者或外部通信的目标。用例是系统中的一个功能单元,可以被描述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一次交互作用。用例模型的用途是列出系统中的用例和参与者,并显示哪个是用例的执行。

3.1 确定参与者

参与者是系统的主体,表示提供或接收系统信息的人或系统,他们是与系统有交互作用的人或事物,通常代表了一个系统的使用者或外部通信目标。本系统的参与者有公文归档移交系统、文件负责人、档案室、档案馆。

公文归档移交系统,是生成、存储、传递文件的信息系统,也是为参与者提供辅助技术支持的辅助系统,由于它帮助参与了归档移交业务,其本身就可以看成归档移交业务的一个参与者。

文件负责人是在电子文公归档前,完成公文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数据修改维护的操作。在电子公文归档之后文件形成机构还能对电子公文进行查询、检索及目录与数据信息打印。

档案室完成在线接收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含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和电子档案的业务。并与机关各部门实现网上信息交互传递,实现各部门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定期将电子档案导入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通过数字档案馆政务网站和互联网站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提供及时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馆通过政务网,完成对档案中心目录与原文数据的接收业务。远程对机关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帮助机关档案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到业务监督指导的“零距离”、“零延误”。

3.2 使用用例图描述需求

3.2.1 公文分类业务用例图

电子环境中,系统首先判断公文的类别,给公文以分类标记。此分类标记由系统提供选择,可以与公文的登记号合一,也可不同。当不存在公文的类别时,需要创建公文集合,再将公文归类到相应的公文集合类别中。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对文件集合的创建与文件归类情况通过电子公文归档系统进行核查。(图1所示)

1)公文分类标记用例的需求说明:

在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文件类别,选定后系统赋予文件以分类标记。

这个过程中要需要的需求有:(1)系统能支持类目两种以上的命名方法,并保证可以同时在某一特定层级上使用。命名方法包括依据分类方案中的分类名进行命名和依据分类方案中的分类编号进行命名;(2)保证分类标记在同一类目下的唯一性,允许在不同文件集合下文件分类标记有重复;(3)自动赋予该公文的上位类标记信息。

2)创建文件集合用例的需求说明:

(1)系统提供分类方案的查询,机关公文负责人选定分类方案。

(2)系统将分类方案予以集成,建立文件集合,自动生成集合创建时间,授权用户自定义文件集合名称。

(3)当分类方案的设计和配置需要修改时,修改文件集合,并可将集合内公文重新分类。

(4)在创建文件集合过程中,禁止用户在已存在的文件集合中创建子类,避免文件集合与文件在同一层级出现。

(5)创建同时给文件集合自动编号,自动生成创建时间。

(6)创建新文件集合的同时在新的文件集合中标识其上位类的信息。

3)公文归类用例的需求说明:

(1)找到相应的文件集合,此文件集合必须是集合中的最低一级。

(2)向文件集合中添加电子公文,再确定完成电子公文添加之后,用户可以锁定文件集合使之状态变为可读。

(3)若发现有遗漏或需修改,则重新开放已锁定的文件集合。

(4)在文件集合发生变化时,允许文件集合下的公文重新归类。

(5)当电子公文归类需要修改时,允许公文重新归类。

(6)将此过程中的元数据进行著录,如果元数据有继承的,要与其上位类元数据进行动态链接。

3.2.2 鉴定业务用例图

如图2,机关公文负责人将要归档的公文数据提交到公文归档系统中,系统根据预定规则进行初步鉴定,识别此数据单元是否是公文。系统根据预定规则自动判断某文件是否具有保存必要,根据文件的信息类别,即其记录、支持的业务职能,参照《电子文件保存期限表》,自动判断文件的保存期限。档案馆工作人员对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进行鉴别。

1)确定电子公文保管期限用例需求说明:

(1)系统根据公文元数据信息,参照《电子文件保存期限表》作出相应的运算。

(2)若以月为单位,系统以1-11个月进行计算;若以年份为单位,系统以1-100年进行计算;若为年份和月份的结合单位,则结合以上两种假设进行计算。计算后系统得出公文保管期限。

(3)若系统得出保管期限与《电子文件保存期限表》或人工判断不符合,则进行人工修改。

2)公文处置用例的需求说明,公文处置包含了三种措施分别是复审、迁移、销毁。

(1)复审是对初次鉴定的一次过滤,决定了电子公文未来的命运。复审结果分为三种一种是具有电子公文永久保存价值待移交档案馆;一种是继续保存在电子文件保管系统中有待本机构利用;还有一种是将电子公文销毁。复审带来一系列变化应记录在系统日志中。

(2)若电子公文需要销毁,在可擦写介质上保存的公文,其类目、案卷、公文的数据从介质上被完全删除,且不可恢复。在一次性介质上的公文,系统销毁与此介质的所有链接,使此介质无法链接到本系统或操作系统。系统最后保存一部分已销毁的元数据信息。

3.2.3 归档业务用例图

当登记的对象为公文时,系统根据编号规则,对公文进行登记赋予公文的唯一标识,系统同时记录文件的名称、形成部门、创建时间等信息。当登记的对象为公文集合时,由档案人员在系统中创建有关类目。系统根据文件鉴定结果,赋予文件以档案身份,形成电子档案的档号。进入电子公文归档系统的电子档案,进行按照移交档案的标准进行再次分类,电子公文归档系统将公文的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包括背景信息、内容信息以及文件系统信息的元数据。并对电子档案进行维护。对于归档后的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机关负责人可以即使查询。

1)登记公文用例的需求说明:

(1)如果电子公文有多个版本,用户可选择将所有版本登记为一份公文,或仅登记其中一份版本,或将每一个版本登记为一个独立文件。

(2)选定,浏览公文登记表。

(3)系统根据电子公文的元数据,进行一些项目的自动登记。

(4)根据电子公文的元数据,系统向用户提供一些与项目所对应的公文元数据的可视化选择,同时也可人工录入登记项目。

(5)登记完成后,提交给系统。

(7)系统将登记的时间和日期作为元数据进行保存。

2)归档用例的需求说明:

(1)将公文划归为一个或多个案卷。

(2)系统根据公文的元数据列出相关类目和案卷目录。

(3)当同一份公文在同一个案卷中进行的登记时,系统给予提醒和阻止。

(4)接收公文,确定接收公文的所有内容,包括定义文件类型、文件格式、文件结构的相关信息,对公文的完整性、真实性、可读性是否具备加以提示。

(5)接收公文的相关元数据,并保证与电子公文的关联性。

(6)选择归档方式,即时归档或定期归档,选择即时归档则将选中公文状态即时变更为“已归档”,若选择定期归档则等到期时系统向用户发出通知提醒,再对公文状态进行更改。另外还可以选择网络归档和介质归档,选择介质归档,系统直接链接输出设备,将公文脱机保存于介质上。

(7)给公文赋予档号,成为电子公文的唯一标识。

(8)归档后系统将公文生成一份以系统默认格式存在的原电子公文文件转换本。

3.2.4 移交业务用例图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将有社会文化价值的电子文件移交给档案馆。现阶段移交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信息系统根据文件的保存期限自动判断文件是否应该移交,并对应移交的文件通过安全网络传送到指导位置;二是档案人员根据系统的判断结果,将移交文件脱机保存在一定的介质上,将介质移交至档案馆。

公文移交资格判断用例的需求说明。在系统的决策支持下人工判断待移交的电子公文是否符合移交条件,移交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档案是否是最后核定的定稿;

(2)电子档案是否具有永久保存价值;

(3)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读性;

(4)电子档案包括的公文原件、相关元数据、归档时的日志文件、内容留痕和留真信息以及电子公文在本系统中的管理和使用日志。

(5)移交电子公文格式是否符合规定格式要求,专用软件产生的格式需要转换,无法转换的随文件一同进馆。

(6)电子公文与元数据关联完好,元数据格式符合要求。

3.2.5 电子公文系统用例图

在电子环境的公文归档移交业务与传统公文管理的区别就是著录需要贯穿于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它需要记录文件形成、管理、利用的全过程。这样著录业务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与传统公文管理活动有所区别。为了保证著录信息的准确性,在电子环境下著录被提前到了公文形成之前,由电子公文著录管理系统来完成对电子公文在整个生命周期活动的著录。在公文的不同阶段,所捕获的元数据不同,元数据在系统中不断被积累。跟踪是电子公文系统根据事先的定义自动记录电子文件生成、处理和保管过程。统计是根据预先定义自动生成有关的临时性报表。公文每个不同的阶段都在发生改变,在电子环境下文件系统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应对公文进行实时备份。权限控制用于控制各类用户的访问权限。

4 使用活动图描述关键用例

在需求分析中,需要用活动图对复杂用例加以描述。活动图实质上也是一种流程图,表现的是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控制流。其基本图形元素有动作状态、动作流、泳道、对象等。

4.1 电子公文归档用例

如图6归档公文验收与公文整理过程之间是靠“归档申请单”和“验收通知书”进行联系的。档案室首先接到来自机关公文责任人提交的“归档申请单”,根据申请单中所列目录调阅对应的公文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完成后,赋予公文以档案身份。这个活动在系统中表现的结果为系统将公文的状态变为已归档,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帐目,显示档案存放的逻辑地址。同时,系统向机关公文负责人发送验收通过通知。如果验收没有通过,系统则向机关公文负责人发送返回修改通知,机关公文负责人可根据情况选择重新申请或者退出归档。归档结束后公文传送到机关档案室,等待登记、整理、入库。系统在此活动中著录元数据。

4.2 电子公文移交用例

如图7,电子公文的移交用例由档案室和档案馆负责,其最终结果是将电子公文、公文目录、元数据及其关联信息由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进入数字档案馆系统中。根据实际移交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系统至少要满足两种移交方式的需求。一是在线移交,档案室向档案馆提交移交档案目录,档案馆调阅文样进行验收,符合移交条件的由档案馆负责选择公文存放的逻辑地址,通过安全网络进行在线移交,判断公文、目录信息元数据及其关联信息在移交过程是否受到破坏,数据完好则著录此过程产生的元数据,然后将公文、目录信息、关联信息及元数据一并进入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中。二是脱机介质移交,移交公文符合移交条件,验收合格之后,档案室根据移交档案目录中的相关公文数据导出,一部分纸质档案通过打印输出,还有一部分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等数据脱机保存于一定介质中,一并移交到档案馆。

5 结束语

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是建立在电子政务网和数字档案馆基础之上的“虚拟”文件中心,为保证各部门形成的电子公文、电子档案其信息的齐全、安全、有效和长期可读,加强进馆档案的监控与移交,保证进馆档案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电子公文归档移交活动具有复杂性,系统参与的对象众多,对电子公文归档移交建设前的系统需求获取比较困难。运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特别引入对用例图建模的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困难。通过对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用例的建模与对用例的分析,软件开发者可以准确的了解用户需求与系统功能,档案工作人员也可对系统功能有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参与软件开发的专业指导之中。

当然,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只有不断的实践才可使获取的系统需求更加完善合理。

摘要: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公文归档系统作为一个连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桥梁,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建设电子公文归档系统首先要从需求分析做起,确定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将UML(统一建模语言)的用例模型应用到电子公文归档系统的需求分析中可以更有效的获取系统需求,并清晰描绘出系统需求。

关键词:电子公文归档系统,用例图,活动图,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Jacobson I.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A UseCase Driv-en Approach[M].NewYork:Addison-WesleyPublishing Company,1992:16.

[2]薛四新.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0-120.

[3]国刚,周峰,孙更新.UML与Rational Rose2003软件工程统一建模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版社,2007:96-111.

[4]吴建,郑潮,汪杰.UML基础与Rose建模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56-65.

[5]谢海新.电子公文归档移交系统功能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6]刘丽,夏友斌.Use Case建模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J].图书与情报.2002(2):58-61.

[7]沈晓近.基于UML建模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计算机,2007(26):108-110.

[8]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5-273.

[9]李力钢.建立“电子文件归档系统”探析[J].兰台世界,2007(3):25.

系统移交 篇2

甲方:重庆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乙方:重庆XX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重庆市物价局《关于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实施意见》(渝价[2005]568号)和重庆市《关于实施电力增供扩销的意见》(渝办发[2001]67号)之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含商品房、集资房等),由开发商或集资建房单位按“一户一表”规范进行设计、施工,供电企业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审查、验收,建成验收后的输、配电设施必须移交供电部门直接管理。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好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将兴欣佳园直管公房拆迁安置房小区公用高、低压配电设备无偿移交给乙方直接管理。

二、配电房公用设施与专用设施分界点:以安置房小区10KV高压公用配电房至专用配电房的高压柜与出线线路搭接点为界。分界点(含分界点)电源侧设施为乙方管理,分界点受电侧设施为甲方管理。

三、双方共同确认本次无偿移交设施及设备如下: 兴欣佳园直管公房拆迁安置房小区公用高、低配电设施(含高压电源线路、高压配电屏、变压器、低压配电屏、低压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等)。

四、移交后的配电设施产权归属:

本协议生效后,第三条所列电气设施经乙方验收合格,产权归乙方所有。

本协议生效后,配电设施安装所占房屋产权归甲方所有。

五、协议生效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移交资产、房屋等经南岸供电局“固定资产移交验收签证书”所列单位及部门验收签字并办理相关手续后,乙方返还固定资产无偿移交卡片,本协议生效。

协议未生效前,第三条所列电气设施为甲方所有,甲方负责运行维护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因此产生的费用由甲方负责。

六、甲乙双方的责任:

1、本协议生效后,乙方负责移交的公用电气设施正常运行管理,在电气设施故障时,负责及时处理故障,恢复供电。

2、甲方承诺:配电设施所占房屋归乙方永久无偿使用,房屋属于小区公用设施,不得另作它用。甲方保证不收取乙方任何物管费用(如清洁费用、停车费用等)其它所有费用。如小区公共设施产权发生变化或甲方委托物业管理公司时,甲方应将本条款告知第三方。

3、甲方积极配合乙方的运行维护及检修工作,保证进出配电房的公共通道畅通无阻,并告知小区物管公司及小区全体业主。鉴于配电房地址是由甲方选定,若配电房投运后因运行噪音、地点等客观原因与小区业主发生纠纷,由甲方负责解释并无条件进行整改,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4、甲方应委托小区物管公司对公用配电设施房屋等土建部分进行正常维修,其费用按有关规定(在小区的大修基金中支出)执行,特殊维修由乙方通知甲方,甲方在接到通知一周之内安排进行维修,正常维修周期为两年。

5、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重庆XX 乙方:重庆XX电力公司

有限公司

负责人: 负责人: 经办人: 经办人:

科技档案移交管理分析 篇3

一、科技档案移交重要性

国家档案局1990 年发布的《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 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 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本部2000 年制发的《档案工作规定》也明确要求:“各单位文书处理部门必须按规定向档案部门移交收集保存的全部文件材料。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向上级档案馆移交应由上级档案馆集中保管的档案。”可见,档案移交首先是基层档案管理部门重要职责,移交工作好坏直接反应档案管理水平。其次,科技档案移交到硬件设施更优越的上级档案馆统一管理,既缓解基层库存压力,又可妥善保护档案,延长档案使用寿命。同时,档案利用单位从本部门直接扩大到全系统,也利于科技档案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利用。

二、科技档案移交应遵循的原则

1.时间原则。列入移交的科技档案应为永久性质的档案资料,一般指在本单位最低保存和使用达20~30 年,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资料。根据科技档案现行作用的衰减规律,在使用期限超过30 年后,其现行使用价值已基本减至最低,此时移交,既不影响使用单位利益,又可兼顾到档案全局利益。

2.价值原则。科技档案的特殊性使得有些科技档案利用价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降低,如法规、方案、总结类型的档案,尽管试验任务已经结束,但成果申报或成果应用仍在持续,相关科技档案在科研学术中仍起着凭据和借鉴作用。因此,对满足移交时间的科技档案必须经过档案管理机关及使用单位认可,根据综合价值高低确定是否列入移交范围。

3.质量原则。列入移交的档案不应以数量为基准,和盘托出、不加选择地有多少交多少,应以质量为准绳,在严格鉴定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基础上,将原保存期限为定期、可靠性差、内容缺失严重、已不具备价值的过程性文档和临时性文档剔除,确保高质量档案被永久保存。

三、科技档案移交管理流程

移交工作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移交准备阶段。包括熟悉各项移交制度和规定、掌握上级档案馆档案进馆要求、制定移交工作计划、明确移交责任分工、组织移交档案鉴定、生成移交档案目录等。二是移交实施阶段。包括装具(卷盒和保密柜/箱)准备、档案重新排列组卷、纸质档案技术整理、电子档案生成、移交说明、移交目录清单、卷盒装箱目录、移交档案交接、移交工作总结等。其中,纸质档案技术整理又包含对不规则档案的折叠裁剪、破损档案修复、档案页码标注及装订、保管单位封面填写、卷内目录及备考表填写等。

1.档案移交相关法律法规及档案馆档案进馆要求。制度和要求是工作基础和依据,是档案移交中心脉络,是形成高质量案卷前提保证,必须最先把握。明确移交任务后,应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系统学习国家档案局颁发的 《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0)、《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格式》、《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档案装裱技术规范》(DA/T25-2000)、《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

2002)等基本法律、法规和系列标准。在掌握基本法规制度,了解移交重大意义和实施要求基础上再梳理细化,学习上级档案主管机关制定下发的《科技档案管理办法》、《档案馆档案接收办法》、《科技档案整理技术要求》、《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数字化技术要求(暂行)》等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为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移交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2.组织鉴定形成移交档案目录。由于科技文件归档前已经过鉴定,因此存在移交档案不需要再鉴定的错误思路。而事实上,科技档案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价值变化。如型号任务档案,任务结束后会对相关文件组织鉴定归档,但由于型号任务具有延续性和参数的不确定性,技术文件会不断变更、修改甚至换版,即便是文件已经归档,最终版本与归档版本仍有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而一些设备、船舶随着升级或改造,当初归档的文件也有很多不再适用或废止,鉴于科技档案变化性特点,在移交前必须对初始鉴定时认定为质量不高、鉴定结果明显不好的档案和确定的保管期限进行全面审查、复核和调整性再鉴定。鉴定结束要形成鉴定报告,内容包括:鉴定背景、小组成员、工作概况、鉴定范围、鉴定方法、密级和保管期限调整情况、销毁数量等。鉴定后方可确定移交范围和目录、制定移交工作计划。

(1)鉴定原则。移交鉴定较初始鉴定要复杂些,它只能在初始鉴定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优势。特别是可以根据变化的社会需求,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鉴别档案价值,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修正初始鉴定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使鉴定结果更接近于客观、准确。在鉴定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管期限原则。文件归档鉴定是确保档案质量的第一个关键工作。档案移交鉴定可以依托当初鉴定结果,重点对定期文件和过程文件组织鉴定。二是使用频率原则。根据档案使用情况进行判别,在保管期限内使用频繁,尤其移交前5 年内仍有使用记录的科技档案,可以定义为“永久”档案上交。三是文件稀缺原则。科技档案移交时大部分已经失去现实使用价值,有时会被认为无存留价值而抛弃,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鉴定人员从历史发展观点进行甄别,对手写原稿、重大试验任务资料音像资料等可适当放宽鉴定条件。

(2)鉴定组织。档案寿命终审权和销毁权由档案形成单位直接决定。档案管理部门应先行拟制出满足移交时间要求的档案目录呈报上级档案管理机关,在上级档案管理机关组织指导下,由机关、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三方对移交目录进行审核,特别对密级较高的档案要逐份实物核对,检查借阅使用记录以确定其留存,形成移交档案目录经三方签字后作为移交档案依据。

(3)纸质档案技术整理。纸质档案整理是整个档案移交中最细致的部分,也是移交高质量档案的基础性工作。移交中往往面临大量老旧文件标识不清、破损严重、图纸资料折放不规则、案卷排列无序混乱等问题。能否移交记录全面准确、载体完整规范、整理清晰有序、配套电子档案齐备完好的高质量案卷不但取决于科技人员的努力,更取决于档案部门管理水平。为使移交案卷规范化、标准化,档案管理人员从全局考虑,依据《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和《科技档案整理技术要求》,制定了档案移交作业指导书,对案卷文件载体、格式、计量单位、外形整理等进行规定,确保档案高质量。①分类与组卷。首先按照移交目录清理档案,对确定移交的案卷根据进馆要求分类和组卷。不同分类方式决定了不同组卷方式。本部科技档案在归档阶段就按照试验任务、科学技术研究、设备、船舶建造进行了大项目分类。其中,试验任务档案按照不同型号任务进行组卷;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按照新科研与技改、成果与专利、学术技术交流、标准化建设进行组卷;设备档案按照设备研制、设备装船、使用维护、技术改造进行组卷;船舶建造档案按照前期论证、施工阶段、使用与维护、船舶退役进行组卷。分类方式清晰有序,因此移交时仍沿用原分类方式。各单位对文件分类方式各有不同,可结合本单位科技文件应用特点,在便于使用和查询前提下沿用或重新优化分类。组卷必须遵循“同一全宗、年度、保管期限的文字图表档案案卷,按内部组织机构的编制序列或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列,有密切联系的文字图表档案排列在一起”[1]17原则,结合上级档案馆规定移交卷盒的尺寸标准,重新组成新的保管单位和案卷,同时用阿拉伯数字对保管单位和案卷编号以固定保管单位和案卷顺序。由于科技档案的配套性,在同一类别下组卷时应注意,同一成文单位按时间序列进行分装,既保证了科技档案连续和完整,档案来源也一目了然,便于查找。②修裱加固。按照进馆要求逐份检查档案,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裱加固。即对纸张老化、破损、残缺档案修补、裱糊,字迹不牢易褪变、泅化的档案进行字迹恢复或复制加固。纸幅过大的档案要折叠成一般文件材料规格,纸幅过小的档案,要托裱在与一般文件材料纸幅相同的宣纸上。③标记。标记包括标注张号、档号章、卷盒及档案号填写。修补完毕的档案以件为单位标注张号,凡有文字内容的均须加注张号。用黑色铅笔按自然顺序逐张在翻口一侧正面下角编写,原有页号符合编写要求的可代替张号使用,不再重编。之后要逐件在封页左上角加盖档号章。内容包括:全宗名称、全宗号、保管期限、年度、案卷号、件号和张数。固定不变的全宗名称和全宗号等项目应刻制在档号章上,变动项目使用黑色铅笔填写。在一类卷盒处理完毕后,需对所有卷盒进行封面和背脊填写。内容包括:档案号、保管期限、组织机构或单位名称、年度、案卷号、卷内档案件数。填写字迹必须工整清晰规范。档案号是一组用字母和数字表示档案来源、类别、排列次序及相互关系的符号,供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使用,部分内容也可供检索工具或档案装具作标识使用。填写格式遵循 《科技档案整理技术要求》进行。④电子文档生成。电子文档包含全文信息文档和移交数据库信息两部分。全文信息文档是在标记完成并拆除原件固定金属物后,对非图纸类永久档案进行计算机扫描或缩微复制,制成与保管单位序目一致的电子档案。电子文档生成依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标准执行。移交数据库信息是在所有移交档案整理完毕后,对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修改,增加保管单位级信息,利用上报数据生成功能形成移交档案系统数据和系统全库备份数据,连同全文信息扫描数据和纸质档案整体移交。⑤档案装订。本部使用双股白棉线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对数量过多、过厚和精装、平装等不便装订在一起的档案单独装订,作为该件档案子件。装订要牢固,保持档案原貌,整齐美观,不掉页、倒页,不压字,不损坏档案,不影响阅读。⑥卷内目录及备考表。利用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生成、打印每个保管单位卷内目录和文件级备考表供查找档案使用。内容包括:文字图表档案目录页数、文字图表档案件数、张数、附注、立卷人、检查人签名及立卷、检查日期等。附注中填写本卷档案数量、质量状况;整理情况和真伪考证等需要说明的问题。与卷盒内档案核对无误后,由立卷与检查人员确认签字、装订后置于卷内档案前与正文一起移交。⑦档案移交说明、文字图表档案总目录和档案交接登记表。移交档案清理完毕后要编制移交档案全宗说明、移交档案总目录和交接登记表。全宗说明包括立档单位概况和全宗档案移交概况两部分。立档单位概况主要介绍单位名称、驻地、历史沿革、职能、内部机构和所属单位变动情况;单位结构、领导任职及变动情况;主要工作任务、重大活动和事件等基本情况。此部分由上级档案管理机关负责撰写。全宗档案概况主要介绍立档单位科技档案分类和组织方法;档案收集、鉴定和整理情况;档案保管质量情况;移交科技档案内容和数量;移交类目表;科技档案柜号与卷盒对照表;需说明的问题等,此部分由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撰写。总目录包含目次表、保管单位级目录、保管单位级备考表、保管单位文件备考表、保管单位文件级目录、电子档案目录。档案交接登记表是移交档案时履行交接手续的工具书,内容包括:移交某立档单位某年永久或定期文字图表档案检索工具汇集本数、磁盘张数。其中包括文字图表档案类别数、卷盒数、文件总件数;照片档案目录本数,底片张数,样片张数;录音档案目录本数,录音带盘数;录像档案目录本数,录像带盘数;附注、移交单位、移交人、接收单位、接收人;交接年月日。所有材料一式三套,经移交双方确认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随档案移交上级档案馆两套,本单位至少保存一套。⑧移交档案工作总结。档案移交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两次移交间隔时间长,不及时总结会造成工作方法和经验缺失。总结不但是对移交上级档案馆准确、完整、系统和规范化的高质量科技档案经验的积淀,也是做好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要环节。移交总结除介绍移交背景、工作计划、实施流程、移交成果外,更应侧重于移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上级档案馆对本次移交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制档单位对后续移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移交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移交制度和标准要清晰。没有制度和标准,就无法保证移交档案质量。以往移交工作中,在没有透彻了解移交各项制度规定和上级档案馆接收标准的前提下就匆匆开展工作,导致在卷盒规格、档案号章制式、页码标注、主题词提炼、电子数据库信息录入格式等方面产生很多问题,而随着档案清理完毕,往往某一个标准执行不准确就需要将前面已经完成的项目逐条更正,不但做了大量重复性工作,费时费力,还反映了档案管理上的漏洞和粗糙。

2.鉴定工作要细致。鉴定是移交必须先行完成的工作,也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由于早期存留的档案有很多项目填写不规范,文件撰写要素缺失严重,在鉴定时应以同期类似收文进行查证,尽可能补齐时间、成文单位等基本要素;对一些题目不能准确反映内容的档案,鉴定人员应仔细阅读原文,将内容补到题目中,以利系统检索。由于移交时间跨度长,全宗号也会发生变化,应按照同一时期内全宗号一致原则进行组卷。同样,成文单位名称也存在相同问题,有的同一单位名称会多次变动,应保持同一时期成文单位名称统一,并在备注栏中说明。

3.保证移交档案齐全完整。科技档案具有系统性和齐套性,移交时也要尽量保证完整。为此,档案管理人员仔细检查了机关及科技部门鉴定后仍有使用需求的档案,将其中影响成套或系统性的档案复印留存,原件上交以保证移交档案齐全完整。

4.移交数据库维护。科技档案移交后,应在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标注移交时间和移交档案馆名称,以备日后查询时明确去向。

参考文献

[1]文书档案管理办法(文字图表档案整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2000.

如何实现电子文件移交制度化 篇4

电子文件移交是档案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 而各部门权责不清, 因此, 构建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责任管理机制, 实现电子文件移交的制度化, 将是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电子文件移交的组织管理机制, 需要明确电子文件“向谁移交”、“如何移交”以及“移交后由谁管理”;而电子文件移交的责任管理机制, 则是要进一步明确“移交的主导部门是谁”、“移交之前谁负责”、“移交之时谁负责”、“移交之后谁负责”。电子文件的移交, 是文件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的移交。移交之前, 办公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产生及其格式的标准化, 文件管理部门则承担整理、维护和鉴定电子文件的责任。电子文件的移交是在档案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移交的方式以离线移交和在线移交为主, 移交时间多在电子档案形成之日起5年内。电子文件移交至档案部门后, 档案部门成为管控和维护电子文件的主体, 其他部门有查询和利用电子文件的权利, 但无权更改和删除其中的信息。此外, 文件管理部门仍有责任继续保存电子文件一段时间, 起备份和参考的作用。

电子文档归档及移交体系的建立 篇5

1 电子文档归档及移交体系建立的原则与要求

电子文档的归档及移交管理, 应遵循单位活动中产生有价值电子文件归档的原则。为了有效确保以及维护业务数据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长期保存性, 确保归档电子公文得到科学的利用和有效的保管, 电子文档还应遵循业务数据电子文档归档及移档体系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管理原则。该体系保证电子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结构的安全性, 保证在处理数据时流畅, 精确。

1.1 归档要求

文件形产生单位或信息采集部门定时向相关档案部门提交经过鉴定的电子文档, 并按照电子文档管理规定的格式将文件存至安全无病毒的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 以确保源文件的真实性, 安全性和可利用性。

1.2 移交要求

相关部门应对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 如期将电子文档移交至档案保管部门, 进行集中保管。在已联网, 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 在网络上可进行已归档的电子文件的移交和接收工作, 但仍需办理相应手续。

2 电子文档归档体系建立时应注意的要点

2.1 鉴定

2.1.1 应该鉴定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之后确定密级、归档范围和划定保管期限。

2.1.2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应包括相应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 并按照国家档案归档规范执行。

2.1.3 划分电子文件保管期限。参照国家关于纸质文件的归档移交处理办法划分保管期限。

2.2 检测

档案部门在进行应归档, 移交工作时, 应对电子文件的基本内容进行检测。硬件环境的是否有效, 及其信息的记录格式, 是否感染病毒等都属于检测范围。

2.3 归档

应按照鉴定标识进行电子文件的归档。此过程一般两步, 首先对实时进行的归档做逻辑归档, 之后定期完成物理归档。归档时, 要充分考虑电子文件的技术因素, 如: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在归档工作中, 若将电子文件是从网络直接转到档案部门, 存储位置式和格式不做改变。

3 电子文档移交体系建立时应注意的要点

3.1 移交、接收检验

3.1.1 电子文档产生单位在提交文件和档

案部门接受文件之前, 双方均应该对每个载体进行检测, 完全合格后才可归档。

3.1.2 检验项目如下:

载体有无划痕, 是否清洁;其文件上是否携带有病毒;查看电子文件的登记表、软件、说明资料等证件是否属实。

3.1.3 单位或政府档案部门应按照规定对归档或移交的电子文档做逐一验收。

对于其中不合规范者应勒令其退回发送单位重新制作, 并再次对其进行检验。

3.2 移交手续

电子文件验收合格后, 填写《归档电子文件移交、验收检验登记表》并签字, 盖章。检验登记表一式两份, 档案部门自存一份, 另一份交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

4 电子文件归档移交体系优化措施

(1) 归档, 移交电子文档保管方面; (2) 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单片载体应装盒, 竖立存放, 且避免挤压; (3) 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场、强热源, 并与有害气体隔离; (4) 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

4.1 电子文档体系健全措施

电子文件归档体系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推行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为了保障文档能够及时归档, 并被安全的存储已备今后使用, 单位, 政府各单位应将该体系列入发展规划当中, 重视其发展。

4.1.1 建立电子文件网络归档专用系统。

将本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其他电子文件生成源计算机连成一体, 建立专用计算机电子文档归档, 移交网络系统, 这样, 就能及时把各种电子文档通过专用系统传递给档案部门, 再有档案部门进行筛选有保存价值文档进行储存。同时, 各部门要通力合作, 将文档, 音频, 视频各种格式的文件统一交由档案部门处理。

4.1.2 将电子文档归档移交等一系列业务交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技术优势明显, 条件便利, 具有处理电子文档相关工作的充足的经验。再者, 该部门负责具体实行规划、统筹电子文档活动, 开发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4.1.3 档案部门必须对所有电子文档产生

的、有一定价值的电子文档进行脱机存储, 软磁盘、优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是存在病毒以及被盗取风险的, 所以不允许该类移动存储设备作为文件长期储存的载体, 脱机保存的载体要按照优先顺序依次排列为只读光盘, 一次写光盘、磁带、可擦写光盘、硬磁盘等。

4.1.4 对于特殊的加密电子文档, 归档时, 应在解密后进行脱机保存。

在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者装具上注明检索表示, 方便查找, 调用。在装载了国家级要文件和重大机密电子文档的脱机载体或其它工具上, 还应当标注相应的保密级别与保密期限, 并按照国家相应的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

采取何种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途径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关键是要关注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与安全性。于此同时, 档案部门及相关联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其中, 通力协作, 保障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体系的正常运行。

4.2 建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质量体系

4.2.1 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

无论电子文档的归档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接收的格式是否相同, 档案部门都必须能够将原先发送或接收文件的源文件复原, 能够记录电子文档生成, 发送, 归档的全过程, 保证其文件的绝对可靠。此外,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记录, 归档也要实行有效的监控, 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且能够得到电子文档的发送、接收时间。

4.2.2 保障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在确保电子文档及对应的纸质或其它不同形式的文件存在的同时, 还应确保应归档的电子文件全部归档, 电子文档形式的文件应与其他形式文件载体同时归档, 并切实保证其在格式, 内容, 相关说明及描述上的完全一致。

4.2.3 保障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必须保证随时能够调出电子文档中的任意内容, 能有效地再现电子文档中所记载的内容, 一些机密或重要电子文件要保证气长期有效性, 还要保证随着存储脱机载体软、硬件的升级换代及时做好文件的迁移工作。

4.2.4 保障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按照相关规定, 经过文件鉴定后, 将上一年的电子文档于次年6月向单位档案部门进行归档移交。有条件的单位, 可在文件形成的三个月内, 办理相关手续, 将其向本单位档案部门进行在线移交。

5 结语

建立有效的电子文档归档, 移交体系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单位或政府部门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可利用性以及真实性。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 目前该体系的建立工作仍是目前档案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规划发展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但是, 困难与机会并存, 我们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做好自身工作, 以确保电子文档归档及移交体系的有效使用

摘要:本文在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前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出了其体系建立的方法。

关键词: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体系,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2000.1.

[2]安信天元企业内部业务数据电子文档处理、交换、归档和信息安全, 2007.6.

系统移交 篇6

一、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简介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作为档案管理中的一种普及型的专用设备, 对于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经有很长的研究历史, 经过国内外长期的发展研究开始进行实践应用。通过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档案的管理, 在准确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 甚至是安全性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主要是通过黑箱的设计方法实现的, 利用专门的软件以及硬件结合来完善电子文件的管理系统, 在硬件的支持下, 可以利用软件很好地实现电子文件的管理, 包括文件检查、归档、以及备份存储等相关的操作。在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的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不需要了解机器的运行原理以及内部构造, 可以直接进行使用, 相比较而言, 简单易行, 也大大提高了电子文件管理的效率。

二、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已经完全进入信息技术的时代, 当前面临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已经被应用到各大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文件,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中, 均能够起到很好的记录作用, 并且应用范围与领域也在逐年地扩张。为进一步加快其利用, 当今人们更加注重电子文件的检查、归档、移交以及备份存储等。为了实现并加快这一建设, 以国家档案局与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开始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等进行了规范, 并且开发研究相关设备与技术支持。

(二)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究意义。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的产生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电子文件规范而产生的, 对于电子文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现了电子文件的规范性管理, 通过设备管理实现了电子档案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另外设备具有良好的特性, 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应用以及安全。2.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 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操作要领, 就可以进行使用, 完成相关的电子文件的处理工作,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效率, 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三、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究思想

(一) 建立实体证件的管理记录关系链思路。

建立实体证件的管理记录关系链思路主要是针对档案管理与文件管理的整体过程。在管理过程中, 需要了解并明确文件生成、管理等整个环节, 并且能够实现各个环节关系的固化。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实体文件来实现的, 效果良好, 于是在电子档案中也应该进行借鉴, 通过现有的技术实现对客户以及单位等信息的统计确认。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可以看出, 相关的实体证书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因此在新形势下这一思路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 可以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也能够减少企业资金支出。

(二) 组织结构代码证的应用。

组织机构码的出现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并且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是一种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书凭证。因为不同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样就保障了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在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的管理中, 若采用组织结构代码证, 可以有效地固化工作关系, 并且保证电子文件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 该技术已经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 卫星定位。

通过目前的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定位、导航灯相关操作。而在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中, 可以使用卫星定位来进行相关操作, 进行电子档案的移交以及接收定位与实时观测等操作, 这样就能够及时地掌握相关电子文件的信息, 包括地理位置以及时间等因素, 通过该思想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供关系链固化的可靠性, 进一步提高可信度。

四、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究目标

(一)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工作流程简介。

在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工作流程中, 实现了输入、显示、操作 (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 一体化。并且该设备的工作流程图中可以发现其原理简单, 相关的操作也相对容易, 能够很好地实现其功能。

(二)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要求。

1.具有必要的人机交互设备, 能够用于人机交互, 从而实现电子文件的处理。2.具有必要的内存容量, 并且处理器必须合适选择, 能够适应电子文件的存储与处理。3.能够完成电子文件相关信息的记录与跟踪。4.能够完成对音乐类、文字类、图像类等各类电子文件的处理, 提高其应用范围。5.具有相应的抗破坏能力, 主要体现在抗击磁盘机械性损坏灾难的磁盘阵列功能方面。

(三)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技术创新。

1.注重电子文件处理的四性。在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档案的处理以及相关操作中, 最注重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与可用性, 显然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注重这一点。首先应该注重软硬件的结合使用, 在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中采用了42项技术进行相应的检测操作, 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子文件的四性问题。通过自动检测, 包括电子文件容量、安全在内的各项内容进行检测与记录, 并反馈给操作者检测信息, 以便及时处理。2.提高各类文件的兼容性。由于当前需要电子文件的类型多样化, 因此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更加注重提高设备对各类文件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成了主流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接口;二是集成了主流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协议;最后一点是通过软件技术来实现对各类文件的处理。3.海量智能存储技术。由于文件信息量越来越大, 对于设备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存储量。就目前的技术来看, 可以利用磁盘阵列技术很好地实现海量存储。

五、结语

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并在实际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实现电子文件的检查归档移交备份, 并且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与可用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技术也将进一步创新, 需要相关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共同促进其发展, 促进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雷.《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解读[J].北京档案, 2014 (12) :10-13.

[2]孙洪鲁, 张瑾.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研制[J].中国档案, 2015 (05) :58-60.

[3]孙洪鲁, 张瑾.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存储机[J].黑龙江档案, 2015 (04) :27.

[4]周洁.电子文件归档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系统移交 篇7

关键词:建设-移交,基础设施建设融资,BT模式,项目所有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 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逐渐放松管制,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逐渐多元化。在政府性公共项目建设中主要的融资方式有“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以下简称BOT, Build-Operate-Transfer缩写) 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一移交”模式 (以下简称BT, Build-Transfer缩写) 。BT模式做为BOT的一种演变, 在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运用, 优势突显。在实践中, BT模式的运行及其合法与否、BT项目移交前所有权归属、合同的履行等方面存在较多的法律问题, 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BT模式的运行方式

BT模式, 即基础设施开发的“建设———移交”, 是指是指政府或其授权的项目发包人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人 (中标人, 以下简称BT投资人) , 在项目建设期内, 发包人无需向投资人支付任何费用, 由投资人承担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 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发包人, 由政府或发包人按合同约定支付对价、获得建成项目, BT投资人从中获得合理回报收益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1)

在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但资金紧张的背景下, BT模式和BOT模式均是投资人从政府那里获得的特许权利, 进行项目融资建设, 缓解政府投资压力。BOT模式较之BT模式, 多了营运环节 (Operate) , 而BT模式是直接移交给政府, 弥补了BOT运作程序复杂、谈判时间久、适用范围有限的弊端, 可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实践中, 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是不适宜交由私人经营, 不用于收益盈利的, 不能用BOT融资, BT由此产生。BT模式主要适用于公益性、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同时, BT项目工程涉及范围广, 耗资巨大, 由投资人自行融资、建设并承担风险, 竣工后直接移交政府, 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 也有利于项目监管, 因此BT项目要求投资人应具备雄厚的实力, 不仅能保证承接项目正常建设完工, 并且能在剔除高昂融资成本后获得较大利润。BT项目的发起人是政府或授予其设立的相关机构, 目前较常见的就是一些专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公司 (项目业主) , 负责对项目建设特许权进行招标, 选择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开发项目期间, 发起方承担项目合法性审批手续的办理, 并参与监督。BT投资人负责项目整体的融资、管理、建设, 竣工后移交给发起人, 由发起人在约定期限支付对价。

在实践中, BT项目的具体运行主要有四种情形, (2) 第一种情形:投资人仅承担投资职能, 由投资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 并由项目公司作为建设单位或由项目公司选择符合施工建设资质的施工承包商对项目进行建设。本文认为, 项目公司选择施工承包商可以通过二次招投标方式或者协议方式。如果在初次招投标选择投资人时明确要求二次转让必须招标时不得采取协议转让, 未要求转让必须招投标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协议约定;第二种情况:投资人仅承担施工职能, 设立项目公司进行融资;第三种情况:投资人符合施工建设资质的且有融资能力, 可以直接承担项目的融资和施工建设两方面职能;第四种情况:由BT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的融资与施工。

二、BT模式的合法性分析

B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性公共项目建设融资的模式, 对加快和改善公用基础设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 对于BT模式合法与否问题, 争论焦点在于BT模式是否等同于带资承包。

早期政府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 当时普遍实行带资承包 (资金垫付) 制。带资承包, 指政府选择项目公司承揽该项目, 项目公司承接工程, 除了按照正常的招投标程序进入外, 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项目公司先带资入场, 垫付工程款, 等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以后, 政府才支付款项。带资承包过程中, 项目工程的总承包商把项目转出, 一手转二手, 政府的资金压力最终由实际施工公司承担, 同时多次转包易使工程造价超概算, 超出部分又难以落实, 最终导致很多建筑公司的工程款拿不到, 而且是自己垫付的工程款拿不到, 大量拖欠工程款问题出现。为此, 国家建设部等四部委2006年发出了《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 规定“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得以建筑业企业带资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用BOT, BOOT, BOO模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除外。”但该通知并未提及BT模式, BT的合法性有待探究。

本文认为, BT模式合法, 与带资承包不同。首先, BT投资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融资、建设风险, 并考虑成本和收益管理, 统筹经营, 权衡利弊, 尽量降低风险, 相较于带资承包仅仅垫资施工更注重风险控制、成本管理, 可以避免因多次转包超出工程预算最终无力支付的情况, 也能更好的保证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其次, BT投资人将整个项目如期竣工后无瑕疵的移交给政府, 政府交付合理对价给投资人, 对价中包含项目成本和投资人的投资回报, 不等同于带资入承包工程仅支付工程价款的情形。再次, BT项目建设中是否存在带资入场的情形, 应当考虑具体实践中项目融资资金的来源进行定性区分, 投资方要规范具体运作方式, 杜绝不规范的做法。最后, 投资人对建设项目建设、融资相关问题承担责任, 即在项目具体建设施工中存在带资入场, 是由投资人承担责任, 最终工程款拖欠时, 由投资人承担责任, 并不是政府。同时, 投资人作为基础设施的中标人自身的实力雄厚, 可以避免或者足以承担由带资入场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要杜绝带资入场的建筑工程模式, 另一方面要解决大型建设工程资金的问题, 这都是围绕着融资的问题进行探究。从国家政策层面的鼓励、地方政府颁布BT模式相关的管理办法、指导意见或通知来看, (3) BT模式本身并未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 且BT模式在融资建设的优越性突显, 受到广泛推崇和支持, 具有存在的价值, 应当保留并不断规范和完善。

三、BT模式项目的所有权归属

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运用BT模式有必要明确BT项目移交前的所有权归属。

关于BT项目的产权认定, 一种观点认为BT项目由投资建设方享有所有权, 政府回购该项目, 支付价款后, 项目工程为政府所有, 属于买卖合同关系, 项目工程包括立项、工程、配套工程、土地使用权都发生转移, 等全部建完再完全转回。亦有观点认为, BT项目合同属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项目所有权始终未发生转移, 项目所有权由发起人所有, 即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公司享有项目的所有权。

本文认为, BT项目合同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政府采购标的是BT投资人提供的建设工程服务, 而不是项目的所有权。发起人享有项目所有权。理由是:第一, BT项目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涉及所在地的重大公共利益, 项目土地是由政府通过征收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划拨或者将国有土地划拨取得, 如果将项目工程移交前界定为投资人或项目公司所有, 那么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必然涉及增值税费等问题, 会增加工程成本, 再从房地不可分离角度来看, 建设工程无法独立于土地使用权, 成为可以买卖的标的。建设项目竣工也会在移交过程中产生许多困难, 例如需要繁琐的所有权登记变更手续和巨额的税务负担等。第二, 假设土地使用权转让, 项目工程归投资人所有, 投资人工作焦点将不是建设工程的筹备, 而是物尽其用, 以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 并大力宣传公司中标的消息, 提升公司形象, 筹谋增资事宜等, 最终导致建设进度缓慢也可能会导致项目被再次转让, 或者进行其他处分, 导致BT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项目难以建成。第三, 若项目由政府所有, 由政府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承诺竣工移交后支付相应价款, 一般来讲, 政府的履约能力和信用度是最有保障的, 只要BT投资人依照《BT投融资建设合同》如期完成建设项目, 预算款即可支付。若工期延误违约造成预算款项无法按期拨付, 可依照《合同法》的规定依照过错程度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并主张权益即可。

综上, 为了更好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BT投资人的利益, BT项目所有权归政府是最佳的选择。在明确法律关系和所有权归属后, 可以此来处理BT项目风险转移, 责任认定等问题。

BT项目的履行中, 项目参与各方应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明确约定, 避免纠纷产生。项目发起人应具备合法的主体地位和授权资格, 项目投资方应规范不合法行为, 按期完成项目, 逾期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政府应树立良好信用, 如约支付对价, 共同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建议立法部门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规范并引导BT模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诺等.房地产法律实务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37-54.

[2]席敏, 张婉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BT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 2005, 11:20-22.

[3]王闯.关于BT投资模式的探讨[J].财政研究, 2005, 11:40-42.

[4]杜亚灵, 唐海荣.合同治理对BT项目投资控制的案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71-77.

[5]彭春莲, 白莉.BT模式下政府与投资人法律关系及争议解决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 2013, 05:96-101.

系统移交 篇8

为了应对变电站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对变电站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监视。但变电站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多,并且变电站数据通常分属于不同部门,变电站管理子系统通常存在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模型维护不及时,需要建立新的可视化平台来优化整合有效资源,完成信息集成,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互动。本文以信息编码规范化角度为着力点,结合当前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管理,提出一种基于自定义设备编码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移交平台构建。

1 三维可视化模拟中信息编码建立

1.1 信息编码的概念

编码是把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或概念集合在一起,把不具有这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并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如果变电站管理不进行信息编码将产生大量重复信息,降低效率,管理成本增加,数据库大量冗余。建立坚强的智能电网需要对变电站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建立统一信息编码体系,首先解决数据集成性和一致性,变电站编码设计应满足在标识、分级、长度、结构等多层次要求。

1.2 可视化环境下信息编码要求

首先,编码应该满足系统分割要求,并在系统编码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设备之间继承性。其次,编码的适应性问题,要在各个阶段统一编码,就要求编码能够满足各阶段信息管理要求。所以变电站信息编码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在标识方面,编码能区分所有系统(间隔、单元)、设备和部件。

2)在分级方面,编码采用逐级细分的方法,数据字符具有固定意义。

3)在长度方面,编码长度可变,具有足够的代码储备,可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4)在结构方面,编码结构层次分明,具有面分类特征,不易发生混乱或重复。

2 三维可视化移交平台功能

在设计阶段全面应用三维技术基础上,实现设计数字化移交、基建数字化移交。通过基于GIS运维管理系统集成,将采集的电网运行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主设备状态可视化图像、设备维护信息等,发布到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构成一个完整覆盖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

2.1 在设计阶段的需求

1)全站区三维模型:建立站区的三维模型,模型与设计保持一致。

2)布置优化:充分利用模型可视化、优化布置方案。布置合理。

3)碰撞检查:设计过程中利用碰撞检查功能,及时发现设计差错,确保在设计阶段消灭碰撞问题。

4)生成图纸:保证了图纸和模型的一致性。

5)材料统计:利用数据库,生成各类统计报表,提高材料统计精确性。

2.2 工程数字化移交的需求

1)工程设计数字化移交提交图档,也应提交数字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平台。全景数字信息平台应用为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提供便利。。

2)工程设计前期必须统一规划标准工程数据库结构。采用三维集成软件作为移交平台。设计过程工程信息管理采用CS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建、一二次电气布置三维模型;详细的设备信息;施工图设计成品;材料和工程量清单;主要设施施工工艺要求;主要设备安装模拟。

3 数字化工程信息管理平台

数字化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应覆盖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

3.1 平台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设计进度管理、设计质量管理、设计文档管理、资料检索和查阅。

3.2 平台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可视化施工指导、工地拟定设计修改方案、施工进度管理、施工安全质量管理、采购阶段的应用。

3.3 平台在运行维护阶段的应用

平台包含各类设备属性、技术规范、运行参数和状态参数等完整一致的设备基础数据库,为高级决策分析提供依据,为运行故障及时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可视化虚拟变电站为生产操作与维护培训工作提前进行提供环境。

可利用平台为积累工程常见病信息库,以及主要资产技改、扩建、维护和故障排除等各类方案包。

3.4 系统结构及功能

按照土建、变电一次、二次竣工图,建立完整三维虚拟变电站。设置为日常巡视、检修操作、模拟仿真三种工作模式。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5 设备信息管理功能

设备信息管理包括台账信息、检修信息、缺陷信息、备品备件信息的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管理等这些需求。设备信息管理功能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上一篇:财务计算器下一篇:关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