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控制

2024-08-21

CO控制(精选12篇)

CO控制 篇1

摘要:CO2焊接工艺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焊接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需求。CO2焊接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其焊接工艺的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容易造成飞溅或使得焊缝成型变差。在充分了解、掌握焊接工艺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工艺。

关键词:CO2焊接工艺,焊接质量,工艺控制

1 CO2焊接工艺的特点

CO2焊接工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因为焊缝气孔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使得CO2焊接无法使用。直到50年代初, 随着焊接冶金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CO2焊接的冶金问题, 研制出了Si-Mn系列焊丝, 才使得CO2焊接工艺获得了实用的价值。然而从早期CO2焊接的应用方面来看, CO2焊接工艺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焊接方法, 但是由于CO2焊接工艺大多数采用低电压的短路过渡形式, 焊接的飞溅相对较大, 成为早期CO2焊接工艺推广普及的最主要障碍。CO2气体保护焊是二氧化碳焊机以可熔化的金属焊丝作电极, 并由CO2气体作保护的电弧焊, 是焊接黑色金属的重要焊接方法之一。CO2焊接工艺的特点主要体现以下6个方面:

(1) CO2焊穿透能力较强, 焊接电流密度大 (100~300 A/m2) , 变形较小, 生产效率比焊条电弧焊高1~3倍。

(2) CO2气体便宜, 焊前对工件的准备清理工作可以从简, 其焊接成本只有焊条电弧焊的40%~50%。

(3) 焊缝抗锈能力较强, 含氢量低, 冷裂纹倾向小。

(4) 焊接过程中金属飞溅较多, 特别是当工艺参数调节不匹配时, 更加严重。

(5) 不能焊接易氧化的金属材料, 抗风能力较差, 漏天作业或者野外作业时, 需要有相应的防风措施。

(6) 焊接弧光较强, 焊接时需要注意弧光辐射。

2 早期的CO2焊接工艺

CO2焊接工艺早期一般采用恒压特性配合等速送丝, 依靠电弧本身的调节作用来保持焊接电弧弧长的稳定, 传统的CO2焊接工艺主要通过调节回路串联铁磁电感的办法来调整电源的动特性。当电感L较大时, 电流上升速度di/dt值较小, 从而短路峰值电流Imax太小, 没有足够的短路电流促使形成短路小桥, 以致于造成固体短路而破坏短路过程;相反, 当电感较小时di/dt值过大, 造成短路峰值电流Imax很大而引起大量飞溅。通过调节电感量的方法来调整电源的动特性, 原则上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焊接工艺效果, 但是由于不同直径的焊丝或相同直径的焊丝在不同焊接电流下所需要的最佳电感值是不同的, 而铁磁电感又难以细调, 因此通过凋节电感量的方法来调整电源的动特性是难以获得最佳工艺效果的。

3 目前CO2焊接工艺控制发展状况

可以概括地说, CO2焊接工艺的研究是围绕着如何改进焊接工艺的缺点进行的。所采取的途径无非是从焊接电源、焊接工艺 (特指气体配比) 和焊接材料 (特指焊丝) 3个方面入手。例如, 为减少飞溅可采取如下3项措施: (1) 采用药芯焊丝; (2) 采用动特性比较好的波控电源, 如表面张力过渡控制电源, 也可采用脉冲电源等; (3) 采用混合气体。在此将分别介绍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电源3个方面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采用Ar+CO2混合气体能改变纯CO2焊电弧形态, 使弧根上移、电弧扩张, 并因此而改变熔滴的过渡形式。当采用Ar+CO2混合气体焊接碳钢和低合金钢时, 不仅工艺效果好 (飞溅比纯采用CO2要小得多并改善焊缝成型) , 而且还可以相应提高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因此, 尽管MAG焊 (Ar+CO2) 成本较CO2要高, 但在中、厚板及重要结构对焊缝质量要求 (如韧性、外观等) 较高的情况下, 应用趋于普遍。

通常低碳钢CO2焊的主要问题是焊缝成型与焊接飞溅。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前面已经进行了描述。但是, 为了CO2焊接工艺的进一步推广, 还应扩大其应用领域。如:高效CO2焊全位置焊、电弧点焊和自动化焊等。这些实际焊接生产的需求已经成为CO2焊接的发展方向。

4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工艺

本工艺适用于低碳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及各种大型钢结构工程焊接, 其焊接生产率高, 抗裂性能好, 焊接变形小, 适应变形范围大, 可进行薄板件及中厚板件焊接。

4.1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准备

焊接准备主要分以下步骤进行:

(1) 焊接前接头清洁要求在坡口两侧30 mm范围内影响焊缝质量的毛刺、油污、水锈脏物、氧化皮必须清洁干净。

(2) 当施工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或钢材的碳当量大于0.41%, 及结构刚性过大, 物件较厚时应采用焊前预热措施, 预热温度为80~100℃, 预热范围为板厚的5倍, 但不小于100 mm。

(3) 工件厚度大于6 mm时, 为确保焊透强度, 在板材的对接边缘应采用开切V形或X形坡口, 坡口角度为60°, 钝边p为0~1 mm, 装配间隙b为0~1 mm;当板厚差≥4 mm时, 应对较厚板材的对接边缘进行削斜处理。

(4) 焊前应对CO2焊机送丝顺畅情况和气体流量作认真检查。

(5) 若使用瓶装气体应作排水提纯处理, 且应检查气体压力, 若低于9.8×10.5PQ (10 kgf/mm2) 应停止使用。

(6) 根据不同的焊接工件和焊接位置调节好规范, 通常的焊接规范可以用以下公式:V=0.04I+16 (允许误差±1.5 V) 。

4.2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材料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材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CO2气体纯度要求99.5%;含水量不超过0.1%;含碳量不超过0.1%。

(2) 焊丝牌号低碳钢及高强度低合金钢重要结构焊接选用H08Mn2Si A;H08Mn2Si A低碳钢一般结构焊接选用H08Mn Si。焊丝表面镀铜不允许有锈点存在。

4.3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规范

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接规范如表1所示。

5 结语

CO2焊接工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应用较广。其一, CO2焊接工艺在理论上已较为成熟, 为CO2焊接工艺过程的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其二, 随着现代弧焊电源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弧焊逆变电源的兴起, 为实施灵活多样的控制策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将现代弧焊电源技术与完善的CO2焊接工艺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高品质的CO2焊接设备。只有设备完善了, CO2焊接工艺过程才有可能更好的稳定, CO2焊接工艺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目前, 我国的自动化CO2焊接技术的应用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动化CO2焊接技术代表着CO2焊接工艺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震, 郝廷玺.气体保护焊工艺和设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1

[2]薛忠健.45钢板的CO2焊接工艺[J].煤炭技术, 2003 (8)

[3]张幻.CO2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及应用[J].船海工程, 2008 (1)

CO控制 篇2

coalesce v. 联合,合并,结合

coalescence n. 聚结;凝聚

coalition n. 结合,联合

coarse a.粗的,粗糙的

coarseness n. 粗糙,劣等,粗

coast n.海岸,海滨(地区)

coastal a. 海岸的`,沿海的,沿岸的

coaster n. 沿岸贸易船

coastline n. 海岸线

coat n.外套,上衣;表皮

coating n. 涂层

NEXY.CO·时尚星光耀长沙 篇3

2014年9月13日,NEXY.CO“艺?生活”高端VIP专属沙龙全国巡回第三站——长沙站盛大开启。NEXY.CO品牌艺术总监Stuart先生亲临现场,为到场的顾客分享了NEXY.CO 2014 秋冬“摩纳哥之旅”系列的整体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

T台再现“摩纳哥之旅”

Fashion Show环节 ,模特们演绎了NEXY.CO“摩纳哥之旅”系列新品,为嘉宾们呈现一场关于时尚和艺术的视觉之旅,这无疑成为当日活动最精彩的一幕。

热播剧《卫子夫》中著名演员张亚希现身现场

在热播剧《卫子夫》中出演霍去病一角的著名演员张亚希携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嘉宾主持李金现身现场,与在场的VIP顾客亲密互动,并化身时尚顾问,参与VIP时尚变装环节。

高端VIP时尚变身,打造专属NEXY.CO韵味

VIP变身环节是NEXY.CO“艺?生活”巡回活动中的经典环节。换上了NEXY.CO新品服饰的VIP顾客们上台走秀,展示当代精英女性所特有的智慧与知性之美。长沙站最佳VIP顾客更尊获NEXY.CO特别订制的限量版纯金项链。

CO控制 篇4

在提高加热炉热效率方面,国内进行了多项研究和探索。例如,采用高效、低过剩空气系数、低NOX、低噪声的燃烧器,降低过剩空气系数,减少NOX排放;通过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降低排烟温度;采用空气预热器,将烟气中的余热加以充分利用,减少排烟损失;采用轻质浇注料和致密陶纤辐射室衬里以及衬里表面喷涂节能涂料,降低炉体表面散热损失;通过更换看门孔、防爆门,对流箱采用全封密结构,减少炉体漏风量。这些措施使加热炉的热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炼油企业加热炉的燃烧过程控制普遍采用O2含量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烟气中的氧含量,控制过剩空气系数,近似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但O2含量控制存在以下不足:1)测量不能充分反映加热炉每个燃烧器的燃烧情况。2)反应速度相对缓慢,控制策略调整也相对缓慢。3)O2含量设定值通常会由于防止操作过程中一些意外情况(例如燃料和燃烧速率的改变、燃料供应的波动)而提高,加热炉也会处于当前高O2含量的水平。4)空气泄漏和燃烧器配风不合适可能会显示一个错误的信号(误认为是一个安全的读数)。

目前,国内加热炉的氧含量多数控制在2%~4%之间,空气处于过剩状态。加热炉氧含量高说明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损失多,因而会降低加热炉的热效率。同时,过剩空气多还有其它的害处,如过剩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状态下生成氮氧化物,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过剩空气中的氧气加剧了炉管和炉内构件的氧化,提高了SO2向SO3的转化率,从而加剧了低温露点腐蚀,还会加剧炉管结垢,附着在炉管上的污垢难以去除[2]。

以目前国内的材质和设备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减少排放,必须寻找提高加热炉运行效率的技术和手段。理论配比燃烧是实现燃料和空气的理论配比,使加热炉达到最佳燃烧状态的一种理念[1]。加热炉在理论配比燃烧状态下,可以优化加热炉的燃烧,从源头上节省燃料,在降低过剩空气量和提高热效率方面效果明显,同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基于CO控制的燃烧优化技术就是基于理论配比燃烧理念的一种技术。美国BAMBECK公司的CO燃烧控制技术,已在国外Conoco philips、Murphy等多家石化公司的700多台加热炉上成功应用,但在国内还是空白。

中石化沧州分公司引进了BAMBECK公司的CO燃烧控制技术,2013年3月26日在延迟焦化加热炉顺利投运,运行良好。

1技术原理

在燃烧过程中,加热炉烟气中的O2与CO含量有一定关系,CO/O2/NOX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加热炉O2含量在1%以上时,随着O2含量的增加,并没有多少CO生成。此时,由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损失会大量增加。当O2含量在0.5%以下时,随着O2含量的减少,CO含量会快速增加。此时,由CO引起的不完全损失会迅速增加。如果O2含量在0.5%~1%之间,CO含量在50 mL/m3~150 mL/m3范围之内(见图1所示),此时,能很好地平衡过剩空气引起的排烟损失和CO引起的不完全燃烧损失,使得加热炉的燃烧接近理论配比燃烧。

同时,由于O2的轻微缺乏,会使得NOx排放量快速下降。因此,采用CO控制还可以大大降低NOx的排放量。

从图1 CO/O2/NOX关系图中看到:通过对烟气中的CO或O2的控制,可以使加热炉接近理论配比燃烧。目前,加热炉普遍采用基于O2的燃烧控制技术。此技术通常利用氧化锆在辐射室顶部定点测量烟气中的氧含量,控制加热炉的燃烧。但是,采用此技术,很难接近加热炉的理论配比燃烧,因为存在以下不足:

1)不能完全反映加热炉的燃烧。

在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燃料热值波动、燃烧器的堵塞、不洁净或毁坏,火焰不稳,扑向炉管或墙壁等燃烧情况。在这些情况下,都会产生CO,从而造成加热炉的不完全燃烧。有时,还会造成CO含量和O2含量同时升高。如果仅使用O2含量反映加热炉的燃烧,将会误导操作人员进行操作[3]。

2)不能准确反映加热炉的燃烧。

氧气测量通常利用氧化锆在辐射室顶部进行定点测量。由于只测量烟气中的几个点,所以,烟气偏流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同时,辐射室距离燃烧器较近,当烟气到达测量点时并未进行充分混合,所以,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加热炉的漏风对氧气测量的影响很大。

4)由于测量氧气的氧化锆是基于电化学原理进行的,所以,这个测量过程比较缓慢,对燃烧波动的察觉也相对滞后。

基于上述原因,使用O2含量控制加热炉燃烧时,都会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这就使得氧含量会偏高。

而基于CO控制的燃烧优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1)基于CO控制技术,直接测量的是CO。而加热炉的燃烧波动,可以通过CO含量的变化被迅速地察觉[4]。

2)烟气CO的测量点在对流段以上,并且是横跨整个烟道的激光束。所以,烟气偏流和混合不均对CO的测量影响很小。

3)由于空气中没有CO,所以加热炉漏风对CO的测量的影响很小。

4)对CO的测量,采用的是量子串级激光技术,反应迅速。

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当改变鼓风机变频时,CO的测量比O2的测量快10秒到20秒。

2实际应用

2.1实施情况

基于CO控制的燃烧优化技术应用于沧州分公司炼油三部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F102。延迟焦化加热炉是2010年新建加热炉,为立式双面辐射炉,设计热负荷为22.07 MW,采用低NOx燃烧器,以燃料气为燃料,强制通风,并设有余热回收系统,燃烧控制采用传统的O2含量控制,加热炉设计热效率已达到92%以上。如图2所示:

分析仪安装在引烟机入口处,如图3所示:

新的控制策略为引入直接反映燃烧效果的参数—CO含量作为直接控制变量,直接控制鼓风机的变频器开度,现有的加热炉烟气氧含量作为监测值。

基于CO含量监测的控制方案,在现有的控制系统中进行无缝集成,并依据现有的硬件情况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将新的控制策略引入现有的DCS系统中。

依据现有的安全仪表系统(SIS系统),在不改变原有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新增变量引入。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CO含量的设定范围,保证变量设定范围安全可靠。

2.2应用效果

基于CO控制的燃烧优化技术在延迟焦化加热炉上应用后,氧气含量由实施前的2.2%下降到0.5%~1.5%;CO含量控制在0~100 mL/m3范围内;热效率提高0.7%。见图4~图9。

目前,氧气含量在0.5%左右,CO含量在0~100 mL/m3内,风机变频开度在1%以内微调。如图8所示:

3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使用CO含量自动控制鼓风机转速,维持CO含量在0~50 mL/m3,氧含量能够稳定控制在0.5%左右,加热炉炉膛明亮,未发生二次燃烧,加热炉热效率一直维持在92.9%以上,对延迟焦化装置的能耗降低,减少CO2的排放和SO2、NOx排放方面的效果明显。同时,引入CO控制变量,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加热炉的燃烧状况。通过对CO的跟踪和控制,可以实现加热炉的精细化操作,延长加热炉的使用寿命。

此技术已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炼油厂700余台加热炉安全运行,节能效果显著。在中国约有数百台加热炉,如果在其中的大型加热炉上使用此技术,可为我国节能降耗、绿色低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obert J.Bambeck,Jason Mooney.Using aQuantum Cascade Laser Analyzer to Imple-ment Energy Savings in Combustion Control.

[2]钱家麟,等编.管式加热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3]Oil&Gas J.,1981,79(47):北京:134-138.

美容顾问服务流程(CO) 篇5

一、客人到店:

(1)顾问迎接:快步、微笑的说:“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2)客人:我想了解**方面的项目;

(3)顾问引导就坐:您这边请坐,我先帮您倒杯茶,告之客人花草茶请品偿;

顾问坐下:自我介绍我是xxx的专业美容顾问**;

顾问重复一次客人的需求(确认);介绍房间文化

(4)面部的护理项目:

我先了解一下您的皮肤基本状况,(拿出首次咨询表)告之客人咨询的目的:简单的了解您的身体基本情况,帮助您设计

适合您的方案,因为我们时刻关注的是,美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

做魔镜给予皮肤做诊断;

了解以前做的护理项目内容是什么?

了解以前在什么美容院做护理?

了解家居护肤产品的内容?

了解什么时间段有时间做护理?

告之客人我们现在会所的基本流程,要先预约才能接受服务;

A、项目了解我xxx的服务(选基础护理)?了解我们的项目并且有疗效的(选高层次的护肤)初次体验统一4折计算?

B、了解仪器护理:电波拉皮?取斑仪?了解以前在哪听说过这类项目?

了解是否有做过此类项目?

了解怎么知道我们有这样的项目?

了解对于这尖端项目了解多少?

告之我们与其它的不同之处?以及我们现在特价?

我们这类项目的效果突出点在何处?

身体的护理项目:

A、告之分类我们现在的身体项目的种类以及作用特点:生命动能从关爱生命关注亚健

康的角度出发,改善现有的亚健康症状;身体淋巴排毒主要作用特点是放松减压,而SPA是尊崇的享受与心灵与身体的放松和减压;

B、了解客人的身体的亚健康症状咨询表;

做血检给予客人警示;血液细胞的粘稠、形态、变异等进行讲解;引出项目的需求;从目前人群的生活方式上进行讲解项目需求;做身体淋巴排毒时技术诊断进行其它

项目的引导;

C、了解胸部或减肥项目:

理念是:胸部我们通过刺激可以达到坚实和紧实的效果;而减肥是在健康的基础上

来进行减少脂肪,体重上的减重变化是4至8斤间;

我们的减肥方式:增强基础代谢率;

热量的消耗;

促进代谢;

我们的丰胸方式:预防乳房疾病;

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营养的运输;

增强胶原蛋白的合成,不易松弛下垂;

了解对身体项目的认可度如何?了解以前是否做过身体项目如何评价?(5)项目介

绍结束后服务前给予客人介绍房间文化(根据客人的性格与职业特征为主)

二,护理中

入内确认护理项目,并告知美疗师注意事项

三,护理后

CO控制 篇6

[摘要]手持技术的应用可使抽象的微观反应变得真实、实时、快捷,将反应的定性变为定量分析,如对“”借助pH传感器提供可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秘反应的事实和用途。

[关键词]手持技术实验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0

在探究实验中发现,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靠肉眼观察并得出结论的。手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化学实验的研究范围,为信息时代下的化学实验数据源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手持技术运用到课堂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本着恰当、适时、必须、有度的原则,尽可能发挥手持技术的最大特点——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变定性为定量,为化学传统实验难以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名词解释:手持技术

1.原理

何谓手持技术?它是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已安装相应软件)这三者进行连接,把温度、色度等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研究的装置。应用手持技术的具体过程是传感器(探头)进行测量,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并传输给电脑,再由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图像,并直接展现在电脑屏幕上。下图表示了手持技术的相关原理:

图1.1手持技术原理示意图

2.特点

手持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化学实验在时空上的局限性,能使实验数据的测定更加简便,并且借助于手持技术自身所匹配的软件,对于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减少了人工计算的数量,提高了化学实验研究的质量。在充分应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把复杂的化学实验趋于简单化,易操作。

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传感器有数字化温度计、pH计、CO2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将传统的化学实验现象转化成可视的、直观的数字与图像,对于这些可监测的数字信号,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和本质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化学教师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技能以及教师专业化素质。

二、提出问题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与“量”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中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CO2与Ca(OH)2反应的问题。理论上讲就是当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先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使沉淀不断增加,继续通入CO2,CO2会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使沉淀溶解。记得当初我们老师讲完这个知识点后,很多同学就有这么个疑问从反应看溶液中溶质的变化流程是:Ca(OH)2CaCO3Ca(HCO3)2,简单的从溶质看,溶液应该是一直pH>7,老师给我们这么武断的猜测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但是当时他的解释无法令我们信服,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上了大三,接触了手持技术实验,就想可以了用手持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过程,引领学生共同探索现代信息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借助手持技术,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证据

1.将所需的pH传感器、笔记本(安装datastudio软件)、数据采集器和CO2的发生装置以及与Ca(OH)2反应的装置连接起来。(连接装置图如图1.2所示)

由手持技术采集的实验数据图(图1.3)

2.由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数据结果分析得出:

从图2可见,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酸度从pH=12逐渐降到pH=6.3,说明反应体系在CaCO3转换成Ca(HCO3)2的一瞬间,CO2就已过量,故溶液呈酸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反应体系通过不断通入CO2,Ca(OH)2溶液从最初的pH>>7到生成Ca(OH)2溶液与CaCO3沉淀共存(pH>7),再进一步过渡到CaCO3沉淀与Ca(HCO3)2溶液共存(pH≥7),最后演变成Ca(HCO3)2溶液与H2CO3溶液共存(pH<7)。

四、手持技术解决问题过程的启示

此问题的发现基于“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对比而产生的意外分歧,借助手持技术数据采集的优势,对问题的阐释提供了更直观、更科学的依据。虽然实验结果和预期不一致,但是却能引发我们另一方面的思考,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上都应如此。特别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和奉行这一点。要不断的鞭策自己学习,与时俱进,将新兴的教育辅助工具及时地传播到课堂,即使没有条件购置仪器,也要普及它的概念及用处,像这个CO2与Ca(OH)2反应的事件,如果老师当初用手持技术的角度给我们讲,我们也不会困扰这么多年,不过也不能责怪老师,反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无止境,特别是要当一名合格地老师,更应时刻鞭策自己学习,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CO控制 篇7

1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1) 防喘振控制不稳定, 抗干扰能力差, 只能手动控制。

(2) 防喘振控制余量过大, 机组防喘振阀开度大, 从而导致压缩机运行的能耗过高。

(3) 运行性能与防喘振控制功能不完善, 以及防喘振控制缺乏协调动作, 无法直观有效地调节压缩机。

2 CO2压缩机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1) 增设一套CCC Vanguard S5Duplex控制系统, 实现CO2压缩机的喘振控制、出口压力控制, 以优化机组的操作。

(2) 原来在ICS系统中控制的信号经一进二出分配器, 分一路进CCC系统, 另一路进原ICS系统。

(3) CCC压力控制器输出接入ICS系统, 串级控制ICS系统中的速度控制, ICS系统中的转速信号输出模拟量接入CCC控制系统, 实现转速追踪。

(4) ICS系统联锁停车信号、允许启动信号接入CCC系统, CCC系统故障信号接入ICS系统。

(5) 工艺条件具备的条件下, 重新测定喘振曲线。

(6) 对操作站进行改造, 各个操作台均可独立运行, 之间不再相互影响。

2.1 CCC Vanguard控制系统简介

CCC Vanguard控制系统是真正的实时多任务开放式系统, 采用先进的安全型CPCI总线构架;双重化冗余容错的硬件体系结合全面的冗余容错技术和独一无二的Fallback策略, 使得系统可靠性达到99.99%。先进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将关键任务与非关键任务按优先等级实施控制, 保证系统的执行速率不随I/O点数增加而下降, 如防喘振、调速、抽汽控制执行速率为20ms, 而一般监测为100ms, 使机组的精确控制成为可能。图1为CCC Vanguard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

2.2 防喘振线运作图及计算方法

据机组厂家实测后给出的综合喘振线数据, 利用Miconwell公司提供的Trusted组态软件及Wonderwaer公司提供的上位InTouch9.5组态软件, 作出喘振线 (两点变量连成线段) 和防喘振线, 喘振线为多段折线连接形成的一条曲线, 见图2。防喘振曲线及控制参数画面如图3。

据基本公式Y=aX+b, 分别找出5段喘振曲线 (共6个点连成的折线) , 两点之间斜率a、截距b的函数关系。采用InTouch9.5组态编程。只要输入连接成折线的6个点X、Y坐标的数据, 就可以在上位画面HMI上显示相应点连成的折线, 见图2喘振线 (A线) 。在喘振线基础上, 下移5% (称为裕度) , 形成防喘振线 (B线) 。当动态点 (中间的圆点) 坐标 (X坐标为喉部差压, Y坐标为出口压力) 接近喘振线 (A线) 时, 自动下移2%形成一条喘振下移线, 一般喘振一次下移2%, 最多5次, 同时产生“喘振标志”信号, 并记录喘振下移次数及喘振累计次数。当动态点恢复正常后 (防喘振线下面为正常工作区) , 经检查如果不是机器性能产生变化造成, 而是仪表故障造成, 可以在HMI画面上, 按下移线复位按钮, 使防喘振线 (B线) 与喘振下移线重合, 只显示防喘振线 (A线) , 同时喘振下移次数清零, 喘振累计次数不变。

(1) 自动位置时, 防喘振调节为纯自动调节, PID调节控制;

(2) 部分位置时, 正常手动输出, 当喘振发生时, 喘振调节控制手动优先;

(3) 手动位置时, 防喘振调节为纯手动控制。

调节器输出分程放大:调节器输出0~100%分程为0~50%、50%~100%, 对应输出4~12mA、12~20mA, 需要分别放大到4~20mA。

2.3 系统硬件

(1) 机架 (S5VANG-D10-03) 。采用最先进的双重化CPCI总线技术的10slots机架, 单架容量为1对冗余MPUE和3对冗余IOC, 以及1对扩展卡, 可带2个扩展机架, 可靠性高、运算速度快;最多可配置4个电源卡件 (PSMU) 构成灵活的冗余供电配置, 支持热插拔。系统机架配置如图4。

(2) 主处理器卡 (MPU1002) 。采用目前工控领域功能最强大的Motorola 1GHz处理器, 256MB DRAM, 5MB闪存, 卡上有3个以太网口, 4个串行接口, 支持在线热插拔。

(3) I/O卡件 (IOC-555-D) 。压缩机控制专用的Local I/O, 单卡容量AI 22/DI 16/AO 6/DO14/PI 6, I/O卡处理器40MHz, 扫描周期2.5ms, 内置4MB内存, A/D转换分辨率达到12位;能够对现场回路进行检测, 支持在线热插拔;输入/输出通道全部采用光电隔离;内置输入变量线性化、工程单位转换、开平方滤波、报警及流量、温度、压力补偿运算功能。

(4) 现场接线组件。FTA终端板连接冗余的I/O卡使得接线变得简单。Conditioning Module (CM-A-S5/CM-D-S5) 将现场回路与I/O卡件隔离, 保护卡件不受损坏, 开路检测能够判断现场回路的故障, 每个Conditioning Module中设有熔断器, 使得每一个信号回路能够在线维护。

2.4 系统结构

系统控制站机柜安装于机柜室内, 1个操作站安装在现有操作室内的操作台上, 通过以太网与控制站连接。CCC与ICS系统之间停车、允许启动、系统故障等关键信号通过硬接线连接。

另外, Vanguard系统采用完全双重冗余技术:主处理器、系统总线、I/O卡、电源和通讯, 所有组件支持热插拔。不同于热备系统的输入输出追踪模式, Vanguard的两套系统为同时工作模式, 通过在线诊断确定故障并切换系统。

2.5 系统软件

(1) 透平机械控制应用软件包 (TrainWare) 。处于透平机械控制领域领导者地位的涡轮机组控制专业解决方案, 能够在保证机组最大运行可靠度的同时, 优化机组运行和工艺操作, 实现节能和扩大机组运行区域, 从而适应装置负荷的大幅变动。涡轮机组控制软件包包括防喘振控制、速度控制、抽汽控制、性能控制、发电机控制、燃机控制等模块。

(2) 工程师组态维护工具软件包 (Configurator) 。集成工程组态、系统维护调试和工程设计的软件包, 可实现在线上装/下装。

(3) 人机界面软件为Wonderwaer公司提供的上位InTouch9.5组态软件。压缩机专用的人机界面软件, 全面采用OPC技术。

(4) Events Management功能。除了具有一般的SOE功能外, 还有高分辨率的模拟量记录功能, 类似飞机的黑匣子;当发生关键事件 (如停机) 时, 能够记录各相关变量变化状态, 包括开关量和模拟量, 开关量的分辨率2.5ms, 使得判定故障原因和处理故障非常方便。

2.6 通讯

3个以太网口、4个串行通讯口集成在MPU卡上, 全面支持IEEE 802.3以太网通讯协议、Modbus工业串行通讯协议、RS232/422/485串行通讯协议、TCP/IP协议、TrainLink和SureLink CCC控制系统内部通讯协议。操作站与控制站能够冗余通讯, 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 全面采用OPC技术, 为厂级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的数据接口。

Ethernet连接操作站、工程师站, 双绞线最大通讯距离100m, 光纤3km。

Trainlink RS485/422 CCC控制器内部连接, 通讯距离485Cable 300m, 光纤扩展3km。

ModBus连接DCS和其他控制设备如PLC等, RS485/422通讯距离300m, RS232通讯距离 (直连) 30m。

其安装要求如下。

供电90~240VAC UPS电源, 最大电压限制264VAC。

接地接地电阻小于1Ω, 信号地、保护地分开设置。

环境见表1。

3 现场安装和调试

CO2压缩机控制系统改造放在大修期间进行, 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尽可能地缩短工期。

工艺系统有特殊要求的联锁, 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在拆装过程中, 要注意安全, 规范操作, 不使用电焊;要重视接地系统和电源网络的检查, 做好控制功能的测试, 并和原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做好现场和主控的联校;改造期间牵扯到很多接线和对接, 必须对通道等进行确认;要加强与工艺、电气的联系, 组织人员从生产实际的不同角度对功能和控制方案进行再确认。

4 改造后综合效果评定

CO控制 篇8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 城市隧道的运营里程越来越长, 新建的单个城市隧道工程的长度也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过长的城市隧道在给城市交通提供快捷、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其中机动车排放造成的CO污染尤为突出。现代社会注重人、物、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这就对设计阶段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过程不但要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还应通过合理的模型建立、参数选取处理实际问题, 选取合适的通风方式来降低隧道内及周围的CO量, 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

一、城市隧道中的空气污染

1. 城市隧道中空气污染的特点

城市隧道的建设是有很多好处的, 如减少了城市建设宝贵的土地资源、快速连接交通节点、缩短交通运输的里程, 但是它随之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隧道中, 车辆和人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包括有毒气体。隧道产生的废气不仅会污染城市隧道中的空气质量, 严重的还可能对隧道内人员产生生命危害。而且隧道废气外排也会对周边临近环境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造成周边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问题。由此看来, 城市隧道的排风不仅关系到隧道内空气的质量, 也是影响到隧道外区域环境质量和卫生文明城市建设的大事。

城市隧道的地理位置与城乡公路、乡村公路隧道是不同的, 而且其服务功能也是不一致的, 形成了城市隧道与城乡公路、乡村公路隧道不同的交通特性。因此, 城市隧道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控制方法也是不一致的。城市隧道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要比城乡公路、乡村公路隧道大, 其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行车过程中的灰尘。城市隧道中行驶的有小汽车、旅行车、中型客车、大型客车和中小型货车、大型火车等, 机动车在尾气中排放出很多CO、CO2、NO2、SO2、Pb、H.CHO等, 尾气中还包括有烟尘。经研究, NO2会对人体产生一种类似慢性中毒的影响, 它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系统都可以产生慢性的、长期的、低剂量的毒副作用, 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 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把NO2排放与治理作为环境整治的一个内容了。

2. 城市隧道中的CO

城市隧道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 对人民群众危害较大的气体主要是CO和NO。专家经过多年的跟踪检验发现, CO是城市隧道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气体。当城市隧道中的驾乘人员、维修人员过量吸入CO时, 就能引发头痛症状, 严重的导致窒息死亡。2004年, 世界道路协会公路隧道营运技术委员会发表了技术报告。规定了不同的交通状况下CO浓度设计的最大值, WHO (世界卫生组织) 也推荐了短时间暴露在CO中的浓度极限值。我国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出发, 也在设计中对于城市隧道中CO允许浓度做出了强制规定。在设计时, 对隧道中降低CO浓度所需要的隧道通风量计算有了规范的方法。

二、城市隧道通风设计中CO的计算与分析

1. 城市隧道通风设计中CO的计算

我们以某项目城市隧道设计为例, 来说明降低CO浓度所需要的隧道通风量计算的具体方法。

某项目城市隧道设计交通量3 200辆/h, 隧道洞长1 500 m, 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分离式单向三车道, 行车速度80 km/h, 坡度为1.0%的上坡。设计进洞口标高585 m, 出洞口标高600 m, 隧道设计温度18℃。

LN=3 200×1 500=4.8×106>2×106, 因此采用机械通风、纵向射流式的通风方式。

(1) CO排放量

1) CO取其基准排放量qco为0.01 m3/辆.Km, 一级公路查到车况系数为fa=1。

2) 依据规范, 分别考虑工况速度在80 km/h、60 km/h、40 km/h、20 km/h、10 km/h下的速度修正系数fv和车密度修正系数fd, 见表1。

3) 计算CO海拔高度修正系数fh, 见表2。

因坡度较小, 进洞口与出洞口标高相差不大, 综合考虑, fh取1.22。

4) 车型系数fm, 见表3。

5) 对交通量计算分解

(1) 汽油车

小型客车840、小型货车560、中型货车320。

(2) 柴油车

中型客车480、大型客车320、大型货车840。

6) 在各种工况下的全隧道CO排放量计算

Qco=qco×fa×fd×fh×fv×L×∑ (Nm×fm) / (3.6×106) 。

计算当V=80 km/h时,

Qco=0.01×1×0.75×1.22×1.0×1 500×[ (480+320+840+840) ×1+560×2.5+320×5+840×7) ]/ (3.6×106) =0.01×1×0.75×1.22×1.0×4.733=0.043。

当V=60 km/h时, Qco=0.01×1×1×1.22×1.0×4.733=0.058;

当V=40 km/h时, Qco=0.01×1×1.5×1.22×1.0×4.733=0.087;

当V=20 km/h时, Qco=0.01×1×3×1.22×1.0×4.733=0.173;

当V=10 km/h时, Qco=0.01×1×6×1.22×0.8×4.733=0.277;

由以上计算得出, 当工况车速V=10 km/h时, CO为最大排放量, Qco=0.277 m3/s。

(2) 稀释CO达到允许浓度时所需的通风量计算

1) 根据我国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隧道内CO允许浓度为:正常运营状态为δ=150 ppm, 发生事故短时间 (15 min) 以内δ=250 ppm。

2) 隧道设计温度18℃, 换算成绝对温度T=273+18=291。

3) 隧道大气压无实测数值, 按照公式计算

P=p0×e (gh/RT) =101 325×e (9.8×43.26/287×291) =100752.4pa。

4) 稀释CO所需的通风量

QR (CO) = (Qco/δ) × (P0/P) × (T/T0) ×106= (0.277/150) × (101.325/100.7524) × (291/273) =1 979.6 m3/s。

其中:

QR (CO) 为隧道全长稀释CO的需风量 (m³/s) ;

δ为CO设计浓度 (正常路段为150 ppm, 阻塞路段为250 ppm) ;

P0为标准大气压 (k N/m²) , 取101.325 k N/m²;

T为隧址夏季的设计气温 (K) , 取291 K;

P为隧址设计气压, J计算得100.7524 k N/m²;

T0为标准气温, 取273 K。

在此实例中, 通过计算得出稀释CO所需的通风量为1 979.6 m3/s。但是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烟雾的污染、计算稀释烟雾所需要的通风量, 然后比较稀释CO所需的通风量和稀释烟雾所需要的通风量, 取其大者作为隧道所需的通风量。

2. 城市隧道通风设计中CO污染的分析防治

我国的道路规范规定, 城市隧道中CO污染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引入新风将CO稀释到允许浓度以下。城市隧道的通风方式有多种, 主要依据隧道的长度、气象、环境、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和交通条件来选择,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点。 (1) 由于自然通风的节能、低价等优点显著, 因此在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隧道自然通风减少了隧道工程自身的宽度和高度, 省略了通风设备。既节约了建设成本, 又大大降低了今后运行、维护、管理的费用。从实际经验来看, 1 000 m以下长度的隧道均可采用自然通风。 (2) 纵向通风, 包括射流式通风、有竖井的纵向式通风、半横向式通风、全横向式通风等方式。由于纵向通风工程建设和今后使用的费用较大, 为节约成本, 建议进行通风量计算时采用的交通量。对于有统计资料的老路, 采用全年小时交通量的第30 h交通量作为依据;对于新路, 可采用年平均日交通量的16%作为通风量计算的小时交通量。考虑到我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 城市隧道的通车数量在未来时间内仍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在规划设计时应该统一考虑未来交通量的增长, 但是在通风系统建设实施时可以分期实施。这样就能有效避免通风设备超规模设置, 继而节约能源。

三、结语

为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建设城市隧道时必须考虑CO的污染。CO是城市隧道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气体,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规范计算隧道稀释污染空气所需的通风量, 选择合适的通风机和合适的CO排放方法, 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 同时对预留的城市隧道交通量增长所设计的通风系统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这样既是避免了影响城市隧道和周边环境空气的质量, 又能节省能源和成本。

摘要:我国城市隧道的里程越来越长, 给城市交通提供快捷、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机动车排放造成的CO污染对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规范。应选取合适的方式来降低隧道内及CO的量, 以保证健康。

关键词:城市隧道,通风,CO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徐智.烟台城市主干道西山隧道设计与施工[J].公路隧道, 2007.

[2]范文田.我国城市隧道建设的发展——记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J].地下空间, 1992.

[3]谭真.城市隧道通风排污惯性效应及联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4]贺永年, 刘志强.隧道工程[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5]陆志红.浅谈城市隧道设计施工——常州大学城地道工程建设部分体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6]李世煇.隧道支护设计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9.

[7]陈锡贤, 刘国琦, 张家识.地下铁道文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9.

CO控制 篇9

某气体有限公司10万t/a食品级液体CO2项目中有两台650m3液态CO2低温球罐, 球罐的技术特性如表1, 球罐的主体结构如图1。该球壳板厚度δ=46mm, 刚度大, 现场拼装难度大;材质为低温钢, 球壳板组对、焊接质量要求高。

2 球罐组对

2.1 方法

现场制作三角架、挂梯, 使用25t汽车起重吊车, 采用分片安装的散装法进行球罐组对。该方法组对速度快, 容易保证组装后球体的几何形状及尺寸, 焊接变形小, 能克服作业面狭窄的影响。球罐组对完成后, 搭设既能防风又能防雨的特制防护棚, 使后续的施工作业尽可能免受天气 (温度、湿度、风) 影响, 保证施工环境符合焊接作业的要求。

2.2 程序

①组装前对基础、球壳板等零部件复验;→②工艺附件组对:定位块、限位块、吊耳;→③上、下段支柱、三角架、挂梯等与赤道带板组对;→④赤道带板吊装、调整;→⑤下极带围板的吊装、调整;→⑥下极带侧板、中间板的吊装、调整;→⑦内脚手架、外防护棚搭设;→⑧上极带围板的吊装、调整;→⑨上极带侧板、中间板的吊装、调整;→⑩组装检查。

2.3 工序及质量控制

2.3.1 零部件检查和验收

(1) 核对球壳板、人孔、接管、法兰、补强件、支柱及拉杆等零部件的出厂质量证明文件。

(2) 按排板图2核对每块球壳板的标识, 检查其长度弦长、宽度弦长、对角线间的距离、曲率、坡口型式、尺寸以及钢板的表面质量, 做好检查记录, 并与表2的标准值作比较;检查人孔、支柱、拉杆、接管、法兰等附件;检查产品试块 (共6块) 。

(3) 球壳板复验。用超声波检测方法随机抽查数量不少于球壳板总数的40%, 被抽查的球壳板编号为A1、A3、A5、A7、A9、A11、A13、F1、F3、F7、G2、G4、G5, 检查结果符合《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4730-2005标准Ⅲ级要求, 复验结果合格。

(4) 超声波测厚。对以上编号的球壳板, 在每块板的四个角离边缘250mm的部位以及板中心共五点, 检测厚度值, 共65点, 最大值46.9mm, 最小值46.0mm, 球壳板厚度符合规范要求。

2.3.2 基础施工及验收

该球罐采用无垫铁安装, 即各基础上有预埋钢板, 地脚螺栓从预埋钢板中伸出。地脚螺栓孔为机械钻孔, 精确保证每块板上的两个孔的精度 (间距为450mm±1) , 基础如图3。由于球罐支柱底板上的地脚螺栓孔为开口的槽形结构, 如图4, 所以球罐热处理状态下, 支柱可在钢板上滑动。因此基础的水平度、地脚螺栓的周向、径向尺寸精度要求高。为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 用U型管水平仪严格找平基础上的预埋钢板, 保证其水平度, 同时用木模 (经精确放样) 初步固定地脚螺栓, 在对地脚螺栓的安装精度检查合格后, 再用L50×50角钢把相邻基础上的预埋钢板点焊固定, 使预埋钢板形成一个整体, 然后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基础, 保证基础各部位尺寸允许偏差满足规范要求, 经检查8个基础方位偏差均小于0.5度, 标高偏差小于2mm, 基础水平度偏差小于2mm, 地脚螺栓 (内、外圆) 中心与基础中心圆的距离偏差小2mm, 相邻支柱基础中心间距偏差小于2mm, 基础中心圆直径偏差小于2mm。

2.3.3 球罐组对及质量控制

(1) 准备工作

①在球罐拼装前, 三角架、挂梯等安装用辅助工具在球片吊装前通过固定卡安装 (可移动) 在球片上。

②按编号在专用平台上组对上、下段支柱, 保证支柱长度允许偏差≤3mm, 同心度偏差≤ 2mm, 支柱的直线度允差≤3mm, 轴线位移偏差≤2mm。按焊接工艺焊接, 焊后再次检查, 符合上述要求。

③在球壳板的内侧, 每隔500mm焊一个固定卡, 对于赤道带球壳板在每块板的外侧重心位置焊一个吊耳, 对下极带板在球壳板内侧焊两个吊点, 对于上级带板在球壳板外侧焊两个吊点。确保与球壳板相焊接的所有辅助工具材质均为16MnDR。

④在赤道带的各块球壳板上用记号笔划出中心线 (即赤道线) 。作为组装、调整赤道带的检查线, 以检查赤道线是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2) 赤道带的组对

①赤道带的组对质量是保证球罐安装质量的基础。按排板图先吊装就位带支柱的赤道带板, 使支柱底座板十字中心线与基础 (预埋钢板) 十字中心线重合, 并用铅垂找正, 使各支柱垂直度<4mm, 找正后通过地脚螺栓临时固定。然后吊装插入其它各赤道带板直至全部闭合, 在插入不带支柱的赤道板时, 通过固定卡, 插入梢子并打紧使之临时固定。

赤道带球壳外周长= (球体内直径+2×46) ×3.141 592 6=10 792×3.141 592 6=33 904 (mm)

考虑共16条纵缝的焊接收缩, 增加16mm收缩量

组对前赤道带球壳外周长可在33 904mm至33 920mm之间。

②调整组对间隙、错边量、环口不平度等, 使对口间隙满足2±2mm、错边量<3.0mm;用U型管水平仪检查赤道线, 确保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任意板赤道水平度<4mm) 。测量赤道带圆周的外长周长, 使其满足尺寸要求, 保证球罐外形尺寸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③按焊接工艺在球罐内侧点焊固定 (焊条型号为J507RH) , 然后安装柱间拉杆并调整。修磨赤道带上、下环口, 使每500mm<1mm, 环口不平度<2mm。测量上、下环周长, 并记录数据, 为组对下极板、上极板作准备。

④组装下极带板、侧板、中间板, 直至全部闭合。组对上极带、侧板、中间板。

⑤球罐组装几何尺寸检查。

3 焊 接

按焊接工艺严格控制焊接参数及焊接顺序。每条焊缝先焊外部, 再焊内部, 外部焊缝焊完后, 对内侧用碳弧气刨清根, 打磨见金属光泽。焊接顺序为:赤道带板纵缝;上极带纵缝;下极带纵缝, 上级带环缝, 下极带环缝, 上极带方环缝, 下极带方环缝, 上极带拼缝, 下极拼缝, 焊后清理、打磨。

4 焊接之后的其余工序

(12) 全部焊缝磨成圆滑过渡→ (13) 总体检查→ (14) 无损检测→ (15) 焊缝返修及返修后无损检测→ (16) 内脚手架、跳板等拆除→ (17) 整体热处理→ (18) 水压试验 (过程中进行基础沉降观测) → (19) 附件安装→ (20) 气密试验→ (21) 除锈与油漆、保冷→ (22) 外防护棚与脚手加拆除→ (23) 交工验收。

注意无损检测应包含下述过程:

全部对接焊缝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100%γ射线检测, Ⅱ级合格。

全部对接缝 (包括全部T字口部位) 按20%进行超声波检测复验, Ⅰ级合格。

全部对接缝内、外表面、角焊缝、补焊处表面区, 包括工艺附件的焊道在焊接完成24h后应时行100%渗透检测, 并合格。

水压试验合格后全部对接缝内、外表面、角焊缝、补焊处表面区, 包括工艺附件的焊道, 进行20%渗透检测。

5 结 语

散装法安装球罐不受施工场地的限制, 对吊装设备的能力要求小, 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灵活性。用散装法安装低温球罐比非低温球罐组对、焊接难度都大, 对安装作业人员、焊接作业人员的水平要求高。通过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 本项目中的两台球罐成形美观, 焊接一次合格率99.1%, 试板各项目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本项目是环保项目,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央电视台以新闻图片的形式对本项目进行了报道。

摘要:介绍了用散装法现场安装650m3液态CO2低温球罐, 说明了散装法的组对程序以及质量控制, 对球罐安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CO控制 篇10

1 温室CO2浓度变化规律

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对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室内光合作用的强度与CO2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室内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 此时的CO2浓度值称为该作物的CO2浓度补偿点。而温室内随着CO2浓度的增加, 作物的光合作用也增强, 但当增加到一定程度, 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时, 此时的CO2浓度值即为该作物的CO2浓度饱和点。温室内CO2控制通常根据作物CO2浓度补偿点和饱和点来调控CO2。

温室内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倒“V”型, 其中光强单位为klx, CO2浓度单位为10倍。上午光照强度逐渐增大, 12时后逐渐减小。温室内CO2浓度随着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日出前由于晚上作物呼吸作用, CO2浓度最高, 日出后1~2 h由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CO2, 其浓度锐减, 到12时温室内CO2严重不足, 处于补偿区, 作物光合作用因缺少原料而进入“午休”状态。为减少因“午休”导致的作物产量减少, 温室内需进行CO2调控, 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最佳CO2浓度调控值, 由神经网络预测比较得出。

2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1 网络基本结构

采用含有1个隐含层的3层BP网络和RBF网络分别进行建模。其中BPNN拓扑结构分网络输入层、隐含层、线性输出层3个部分。其中P为输入向量, R为输入矢量的维数, S1为隐层神经元个数, S2为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a2为网络输出。

径向基函数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隐含层采用径向基函数作为激励函数, 通常采用高斯函数作为该径向基函数。

2.2 模型建立

植物生长取决于光合速率, 在一定光照强度下, 设Pn为光合速率, 单位μmol CO2m-2·s-1, [CO2]set为CO2浓度调控量设定值, 则植物生长速率预测模型可描述为:

分别采用BPNN和RBFNN来描述公式 (1) 模型, 将21个CO2浓度值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 光合速率实测值作为网络的输出向量, 进行训练网络, 网络训练误差见图1和图2。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 RBF具有优于BP的预测能力, 即RBF的泛化能力强。而且, BP需要经过多次试算才能获得比较好的预测效果, 需要耗用大量的计算时间, RBF则比较快,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3 仿真结果分析

根据网络训练结果, BPNN和RBFNN的预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偏差情况, 不易看出两种网络的优劣。

因此, 研究采用4项指标作为模型预测精度的性能评价指标来分析两种网络, 即相关系数R、平均相对误差ARE、预测误差平均绝对值Mean AE和预测误差均方根的平均值RMSEP。

其中, Yt (i) 为第i个样品的光合速率标准值, Yp (i) 为光合速率预测值。

对BPNN和RBFNN模型的预测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公式 (2) ~ (5) 的计算, 可以清楚地看到, RBF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从相关系数R、平均相对误差ARE、预测误差平均绝对值Mean AE和预测误差均方根的平均值RMSEP这4项指标评价指标来看, 都优于BP网络模型, 见表1。这表明RBFNN模型性能优越, 对光合速率值预测的精度相对于BPNN高。

3 结论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临床观察 篇11

一般资料: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患者59例,均为男性,年龄23~52岁,平均32±6岁,以青壮年居多。

工种分布:操作工26例(44.0%)、维修工16例(27.1%)、仪表工5例(8.5%)、分析工4例(6.8%)、更夫2例(3.4%)、汽车司机2例(3.4%)、起重工1例(1.7%)、扫碳工1例(1.7%)。

中毒原因:59例(100%)均属职业中毒。其中设备维修31例、管道CO泄漏21例、火炉采暖2例、驾驭室睡觉2例、矿井下失火2例、其他1例。

发病诱因:59例急性CO中毒昏迷4小时以上,经高压氧和药物治疗抢救苏醒后,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见表1。

如其中13例急性CO中毒昏迷,经抢救苏醒,9~16天后出院,均2周内出现昏迷或言语不清,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判断力差;11例苏醒2~4天,因得知缺少医药费、扣发工资、奖金或罚款后再度出现再昏迷;8例住院数周出院,在门诊接受高压氧治療,并口服B族维生素及曲克路丁等药物,4~7天发生言语不清,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判断力差;8例经抢救苏醒后2~3天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不稳、血压高且不稳定、心动过速和阵发性抽搐:7例苏醒后2~3天因精神受轻微刺激出现癫痫样抽搐、情绪不稳、睡眠障碍:4例无明显原因,3~5天出现无欲状、寡言、不认人、反应迟钝和大小便失禁;4例无明显诱因,经抢救苏醒后2~3天出现四肢张力增高、震颤和步态不稳;3例经抢救苏醒后2~3天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抽搐、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1例经抢救苏醒后4天出现自闭、精神异常。

将59例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共21例,年龄23~45岁,平均29±5岁;一组为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共38例,年龄23~52岁,平均30±7岁。

高压氧治疗方式:采用国产单人纯氧舱加压至0.2mPa稳定后持续低流量换气,保持氧浓度75%以上,连续吸氧40分钟,治疗总时间为80分钟,1天1次,至症状体征消失。

药物治疗方法:曲克路丁、营养脑神经药(如爱维治、脑活素等)、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对症治疗,两组用药基本相同。糖皮质激素、镇静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

疗效标准判定: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症状体征绝大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③无效:治疗无变化。治疗期限:12个月。

统计学处理:X2检验。

讨 论

CO经呼吸道吸入,再经肺泡膜进入血液。血中CO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后者含量与肺泡气中CO呈正比,而与氧分压呈反比。CO主要以原形通过肺排出。CO半排出期的长短与肺泡气中的氧分压呈反比。在正常大气压下,CO的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如吸入1个大气压的纯氧,平均半排出期为80分钟,而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时,CO的半排出期将缩短为23分钟。因此,这是临床应用高压氧治疗急性CO中毒取得满意疗效的理论基础。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据报道,机体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启动血小板凝集因子活性明显增加,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增强,血小板和白细胞附着干血管壁,使小血管腔易于狭窄,白细胞浸润,头部小动脉形成弥漫性小血栓,造成脑组织损伤,以至出现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故高压氧治疗只能缩短CO的半排出期,促进排除CO,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组织修复环境。本组通过两组治疗比较并未见明显差异,说明抗血小板凝集、扩血管、营养脑神经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治疗中高压氧仅起附属作用。

CO控制 篇12

一、控制关系原理

模拟控制电路三相输入电源中的的变压器与主电路的三相输入电源变压器一样, 都是采用星型/三角形接法。可控整流器件为三只程控单结晶体管。反馈检测控制信号不是直接取自电弧负载, 而使取自模拟负载。由给定信号与该反馈信号比较后, 经放大和其他控制电路, 输出的触发脉冲信号同时控制主电路中的晶闸管和模拟控制电路中的程控单结晶体管, 从而实现对主电路输出电压的控制。

二、控制原理和工作过程: (如图所示)

模拟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和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在P7539Q板上的三个程控单结晶体管V1-V3组成三相整流电路, 其输入三相电源与主电路的三相输入电源相位同步。V1-V3的触发脉冲信号来自与主电路晶闸管的触发脉冲同一个脉冲变压器TI1的另外一个副绕组。脉冲变压器TI1每隔120度相位角发出一个触发脉冲, 轮流触发V1-V3, 使V1-V3轮流导通, 从而使模拟电路产生的电流流过模拟电感L与模拟负载RP, R6组成的回路。从可调假负载电阻RP上取出反馈电压信号Uf, 经R10加到运算放大器N1的反相输入端。电弧电压的给定信号Ug (0-15V) 则由遥控盒内的电压调节电位器RP4调节后, 通过46号端子和电阻接至N1的反相输入端。另外还有一个提供给维持信号的正电压Uv (当调节电位器RP4置0时, 焊机最低空载电压约为50V, 该电压由Uv提供) , 它经R12a也加到运算放大器N1的反相输入端。这三个信号在反相输入端并联叠加 (或称为电流叠加) 后, 产生一个正的偏差信号电压, 即Uλ= (Ug+Uv-Uf) >0。通过运算放大器N1的比例, 积分运算后, 输出一个负的电压值Ut.该电压值经由49号端子送到P7539S板上的脉冲移相电路。去控制电容C10, C11的充电速度, 即控制两列触发脉冲的控制角大小, 进而控制。调节焊接电源的输出电压。最终使主电路的输出电压随模拟控制电路的输出电压变化而变化, 并实现稳定焊接电压的目的。

三、结束语

由于模拟电路的额定电流为主电流的千分之一, 相当于将主电路按照比例缩小。同时, 主电路的晶闸管触发脉冲信号与程控单结晶体管的处罚脉冲信号又是同步的, 因此, 程控单结晶体管的导通情况与主电路中的导通情况是相同的, 这就保证了主电路的输出电压与模拟电路的输出电压按照相同的规律变化, 从而完成模拟控制的作用和目的。

摘要:详尽解析大阪CPZX-500型CO2焊机独特的模拟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关键词:模拟,反馈,电弧电压

参考文献

[1] (加) 马思尔 (Mathur, R.M) , (印度) 瓦马 (Varma, R.K) , 《基于晶闸管的柔性交流输电控制装置》[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李宏, 《常用晶闸管触发器集成电路及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遗传基因算法下一篇:无线局域网及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