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价值

2024-11-05

土地使用价值(共12篇)

土地使用价值 篇1

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传世名作《国富论》中指出“价值”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某种特定物品的效用, 就是使用价值;二是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也就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 往往交换价值极小, 甚至没有;反之, 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 往往使用价值极小, 甚至没有。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 钻石几乎谈不上什么实际用处, 却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其他物品。”[1]钻石是奢侈品, 不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对于平常人没有什么使用价值, 但是价值极其昂贵, 等同于黄金和货币;而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其价值却十分低廉甚至一文不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价值悖论呢?下面就以钻石和水为例, 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从而也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 钻石与水各自不同的用途

我们以矿泉水和钻石为例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我们要明确矿泉水和钻石都是用来交换的,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们都是商品, 都包含着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

1. 矿泉水对于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来说, 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都以水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人的体重约60%~70%是水分。脑组织大约含85%的水, 血液大约含有90%的水。如果一个人不吃饭, 仅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身体组织, 可以活上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 连一周时间也很难度过。水是人类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人体内一切生理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人体的细胞和体液也要依靠水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 人体通过水循环完成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给人体调节体温、润滑关节和内脏器官。体内失水10%就威胁健康, 如失水20%, 就有生命危险, 足可见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正常人每天除吃饭以外还需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 才能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这种能够满足一切生物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属性就是水的使用价值。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但这些物品如果不是由人类付出劳动才获得, 那就不是商品。

2. 钻石的心理暗示与象征

钻石以晶莹剔透、璀璨夺目和坚硬无比的优秀品质深得世人喜爱,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集最高硬度, 高色散和强折射率于一体的珍贵宝石品种。在皇室贵族, 人们把它视为、权力、地位、威严和尊贵的象征, 把它镶嵌在国王的权杖和王冠上。英王权杖在1661年英王查理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制成。1910年, 在权杖上端镶上了世界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I”, 它形似水滴, 重达530.2克拉。[3]英帝国王冠上镶有著名的: (a) 世界第二大钻石“非洲之星第II” (b) “黑王子红宝石” (c) 圣爱德华蓝宝石。王冠上共镶有超过2800粒大大小小的钻石。[4]如今, 钻石不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忠贞爱情的象征。“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钻石戒指和镶嵌钻石的凤冠是婚礼上的新娘必备的装饰品, 它们象征着忠贞永恒的爱情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钻石以其雍容华贵、璀璨夺目的属性来满足人们对于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追求, 对于忠贞纯洁爱情渴望。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有用性就是钻石的使用价值。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钻石和矿泉水分别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要, 其使用价值的巨大差异是由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等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它只有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 才能把自身价值表现出来。假设:1克拉优质钻石的市场价格是20万元, 1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元, 因此, 1克拉钻石可以换得10万瓶矿泉水。 (1克拉钻石=10万瓶矿泉水) , 这10万瓶矿泉水就是1克拉钻石的交换价值。在这里, 钻石和水是两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因此, 交换价值就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只有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才可能发生交换关系。

那么, 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呢?从理论上看, 只有同质的东西才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使用价值具有差异性, (是不同质的) , 是不可以比较的。我们必须抛开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 去寻找它们蕴含的能够进行比较的共同的东西。例如:1克拉钻石=10万瓶矿泉水。1克拉钻石可以和10万瓶矿泉水相交换。这个等式说明相交换的这两种商品中含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显然, 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钻石和水的物理的、化学的天然属性, 即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 商品之间这种可以等量交换的共同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三、商品的价值

如果抛开使用价值, 矿泉水和钻石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为什么在市场上1瓶矿泉水的价格只是2元, 1克拉钻石的价格却是20万元, 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一) 生命之水为何如此廉价呢?

在正常条件下:人们通过具体劳动形式获取自然界江河湖海中的水资源并对其净化、消毒、过滤, 包装, 最终得到1瓶矿泉水, 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极其微小。所以一瓶矿泉水的价值才比较小, 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才如此低廉。而1克拉璀璨夺目的钻石之中蕴藏着难以想象的人类巨额劳动量。我们来分析一下钻石如此昂贵的原因。

1. 钻石在自然界中的存量极其稀少, 物以稀为贵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 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 是钻石的原石。钻石是在地壳运动和岩浆喷发过程中, 在地球深处极端高压、高温的特殊条件下, 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一种由碳 (C) 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5]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丽, 也是最昂贵的物质和财富。正是因为金刚石矿物的形成条件和时间极其复杂、苛刻和特殊, 致使其在自然界中的存量极其稀少。

2. 获得1克拉钻石耗费了巨额的人类劳动

一是金刚石矿床数量极其稀缺, 且分布零散, 矿床深藏地下, 因此勘探、寻找金刚石矿床要花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劳动, 要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勘探经验和探测知识积累, 耗资千万甚至数十亿美元。二是开采的规模浩大、难度极高。金刚石矿床的开采过程, 要充分开采含有钻石的矿石, 又要确保矿石中的钻石原石颗粒, 完好无损。开采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论是露天开采, 还是地下挖掘, 人力物力的投入是难以想象的。三是采出的宝石级金刚石矿床品位低。在开采出的金刚石中, 平均只有20%可以用来加工钻石, 而其余80%只能用于工业原料。但这20%宝石级金刚石的价值却相当于80%工业金刚石的5倍之多。据专家估算, 要得到1克拉 (0.2克) 已打磨好的钻石, 需要挖掘约250吨矿石。[6]四是钻石加工程序复杂, 工时量大。对开采出的矿石精心破碎和分选后, 要对每一粒钻石毛坯进行精心细致的分析, 才能确定切磨方案, 以确保其重量、净度和款式。有些世界著名钻石的加工, 由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工匠设计和分割, 每天工作14小时, 花费几年时间才完成。[7]五是到消费者手中, 一颗钻石的经历程序繁多。一颗钻石, 从它的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 到最后卖到购买者手中, 大约涉及200多万人, 一枚钻戒是天然造物主和200多万人精心劳动的结晶, 一克拉钻石包含了无数人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钻石极为难得, 其价值极其昂贵的原因就在这里。

经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知道生产钻石和矿泉水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它们不同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抽去生产矿泉水和钻石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 这些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 全都化为相同的抽象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如此, 凝结在矿泉水和钻石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了它们的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一切商品中蕴含的共同的东西, 也是商品之间可以相交换的本质原因。两种商品相交换所形成的比例, 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数量上相等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商品价值相等的表现形式。所以,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 就是因为它们彼此具有相等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假设在市场上, 当人们用矿泉水和钻石进行交换时, 交易双方都把各自的商品还原成一定数量的、同质的抽象劳动, 然后互相比较, 彼此包含的劳动量相等就可以成交。可见, 在这种价值交换的背后,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按照等价原则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经过对钻石与水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 我们已经深刻的领悟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关于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 也明白了“水的使用价值很大, 但交换价值极小, 钻石的交换价值很大, 却使用价值极小”的原因。在当今社会, 人类的用水量很大, 水资源污染也很严重, 适合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 越来越稀有, 远不是亚当.斯密那个时代极其丰裕低贱的水了。现如今, 水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以后也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了, 水的价值也日益增加。商家们早已瞄准了商机, 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瓶装矿泉水琳琅满目。昂贵的钻石是上流社会从心理上炫耀权力和尊贵的奢侈品, 或者是精美的艺术品, 对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使用价值, 自不必盲目追求。水虽然交换价值小, 但一切生命一刻都离不开它。为了美丽的地球, 为了子孙后代, 我们切记要珍惜、节约每一滴水!它是比石油、天然气、煤炭更加宝贵的自然资源, 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同价。淡水的枯竭将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终结。保护水资源, 人人责无旁贷。否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2]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9.

[3][4]戴英.12颗世界名钻的故事[J].上海工艺美术, 1994 (1) .

[5][6]郑一星, 胡思颐.实用钻石知识讲座 (二) ——钻石的形成、发现与品级分选[J].珠宝科技, 1997 (3) .

[7]李海波, 余晓艳.金刚石在切磨过程中的损伤及相应的处理方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5 (2) .

土地使用价值 篇2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最基本形态,劳动价值是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之上的另一种价值形态,因此要把价值理论推向自然科学领域,必须首先解决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为此必须对使用价值本身进行辩证分析。

一、关于使用价值统一度量可能性的争论

长期以来,人们被使用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或通约性。许多人认为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可能进行统一度量。有人甚至声称自己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统一度量的可能性。

人们之所以会否定使用价值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使用价值主体特性的不确定性。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质的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状态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主体特性决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会随着使用者素质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使用价值客体特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是指不同品质特性的事物对于使用者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的品质特性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别用物理的、化学的或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度量,如物体的几何尺寸可用“米”来度量,质量可用“千克”来度量,化学能量可用“焦耳”来度量。

3.使用价值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对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区域内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使事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

4.主观使用价值与客观使用价值的不同步性。它是指主观使用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客观使用价值。主观使用价值是客观使用价值的主观反映反映,其大小受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随着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事实上,使用价值的以上四种特性只能说明使用价值的复杂性,而不能说明使用价值不能进行统一度量。

二、使用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

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以主体的意识、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作为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然而,主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否受一定客观前提和基础的制约?在主观价值标准后面是否还存在一个决定它们的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标准系统,即“标准的标准”?这个问题不仅是价值理论也是整个哲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三种主要错误倾向:①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②只承认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完全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③虽然承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但无法找出这个隐秘在深层的“标准的标准”,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它。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思想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它把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它更看不到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数西方哲学家认为,人们的评价和价值判断标准都超不出主体的意愿和观念,此外并无客观基础。他们甚至通过“逻辑的论证”指出,一切评价标准的前提都是一个“应该怎样”的主观假定,它的终极前提也只能是这样的假定,要想通过指出其客观基础来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罗素语),从而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些学者认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与客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区分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实际上只是主体头脑和意识中的“应该”和“想要”;而客观价值判断标准则是主体的现实存在、结构及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能力,即主体真实的“需要“和“应该”,这个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存在决定意识和实践检验思想的方式,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判断标准。然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目前的理论界争论甚多:有人认为“主体需要和外部现实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有人认为“主体的利益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等等。事实证明,上述的“客观标准”并不是最基础的,那么,这个最基础的客观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根据拙著《统一价值论》的“最大本质力法则”可知:人类主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衡量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大小关键要看这一事物对于维持和发展人类主体的本质力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由此得出:

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判断任何事物对于主体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主体的本质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人劳动能力(即判断事物对于个人的使用价值大小,要看该事物是否有利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

三、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使用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每一类分别针对着不同的人类主体,服务于不同的客观目的,因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中,生活资料是服务于个人消费过程的,其使用价值是以个人劳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生产资料是服务于集体的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是以集体生产力为客观评价标准。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由于拥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称为“单人集体”,而把它归为集体的范畴,因此“纯粹的个人”只与生活资料相结合,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针对个人而言,只服务于个人的消费过程,以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根据《统一价值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首先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在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构成个人的劳动能力,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即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的消费过程中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人的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或基本类型: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其中,温饱类劳动潜能可用标准食物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来表现,后一类劳动潜能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劳动潜能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得出:

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法则: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的消费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所等效的标准食物能量。

2、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所有形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它本身不会产生增值,在正常情况下,只能以折旧的形式逐渐地、分批地将其使用价值等量转移到生产系统的产品之中。生产系统的产品可能是生产资料,也可能是生活资料,由于任何生产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地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因此任何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最终都会转移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中,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由此得出:

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法则: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以折旧的方式最终所转移的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

四、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由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又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因此食物能量可以成为使用价值的统一尺度。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就必须增强这个统一尺度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确定性,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以确定一个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在“负熵与价值”一节中提出了“标准有序化能量”的概念,主张采用一种标准化的食物作为有序化能量的基准尺度。由于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是以有序化能量为基础的,而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可以采用标准化的食物作为价值或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1、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食物能量):将特定的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等条件规定的大米(或面粉),定义为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方便性、灵活性和适用性,还需对这一基准尺度进行必要的补充。

2、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二基准尺度(贵金属):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等)具有较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较好的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较高的使用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使用价值的基准尺度的替代物,即“第二基准尺度”,来弥补基准尺度的不足。

3、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三基准尺度(货币):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可以选取一个使用价值基准尺度的法定货币符号作为第三基准尺度,来代表使用价值的基准尺度或第二基准尺度,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

4、绝对价值尺度:目前的经济学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除了普遍采用法定货币(如人民币元、美元、日元等)和黄金等相对价值尺度以外,还没有确立一个真正的“绝对价值尺度”,这个“绝对价值尺度”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精确性,既不会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改变,也不会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波动而转移,更不会随着各种经济事物的兴衰而动荡。而解决这个问题,是经济学的发展最终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不仅是经济学也是所有社会科学走向自然科学化(即客观化、严谨化和精确化)的必由之路。食物能量、贵金属和货币都不是绝对价值尺度,电能由于具有应用广泛性、生产规模性、高流通性、可转化性、易分配性、可贮存性、价值稳定性等特点,最有希望发展成为绝对价值尺度,经济学界最有希望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元。

五、使用价值的分量

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来探索事物的使用价值,可以更深刻地发现其内部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影响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内部因素,即一些内部因素起促进作用;另一些内部因素又起阻碍作用。根据这一观点,事物在向主体的本质力提供动力的同时,又对主体的本质力产生一定的阻力,或者说主体在接受某些功能服务的同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需要耗散一定的功能特性。例如,生物为了从食物中获取生物化学能,就必须花费一定的食物能量来维持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与器官的工作。为此,可以把使用价值分解为两个分量: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

功能价值:事物内部所有积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功能价值,用Qf来表示。

耗散价值:事物内部所有消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耗散价值,用Qh来表示。

使用价值: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之差称为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即

Qu=Qf-Qh(2-25)

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主体本质力的绝对影响量,它已经扣除了本身的负面效应。由于耗散价值可以看作是负值的功能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正负功能价值的代数和。

对使用价值进行分解后,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事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价值为零。例如,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界的事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但人类在吸收和利用它的过程中需要耗散另一部分功能价值,当事物的耗散价值等于功能价值时,其使用价值就变为零。根据“使用价值的边际效用规律”,事物的功能价值随着主体对它的消费速度的增长而下降,当消费速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其功能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由此得出“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使用价值零值定理:当事物的供给速度或消费速度足够大(即不稀缺)时,该事物的使用价值趋于零。

根据该定理,一些不稀缺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供给速度和消费速度很大,其使用价值必然为零。另一些稀缺的自然物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是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挖掘出它的功能价值。例如,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炭就不具有功能价值;人如果没有学会对金属的冶炼,铁矿永远也不会具有功能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提高了功能价值,并使其使用价值突破零的界限,从而诱导人类不断增加开发速度、生产速度和消费速度。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些自然物的生产规模和消费速度的不断增长,其边际功能价值又重新回落,并趋近于其耗散价值,从而使其使用价值重新回到零状态。当然,也有一些自然物的使用价值在回到零状态之前就已经消耗怠尽。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一只羊的爱情使用价值 篇3

未央第一眼看见林卓时,是有几分心动的。毕竟,林卓海拔超过一米八,五官俊朗,谈吐不俗,正是她喜欢的那类男人。但两分钟过后,未央就将自己的心动扼杀在摇篮中,原因很简单,林卓只是技术部新招来的员工,没有人会因为他长得好看就给他发红包。作为公司的会计,未央很清楚技术部门的薪水,她粗略地估计,林卓的月薪最多不超过八千块。

八千块能干什么啊?八千块只够买一只Lv包包,款式还不能是限量版的;只够买半平米的房子,地段还不能选在四环以内。联想到Lv和房子,未央一下子就对眼前的英俊男人没了兴趣。

但是,未央没有兴趣,并不代表别的女孩子没有兴趣,英俊的男人总是引人注目的。林卓上班当天,就成了女孩子们中午聚餐时的谈资,尤其是那两个刚毕业的年轻女孩,提到林卓的名字时,眼睛里便闪着熠熠的光,一个说他长得像古天乐,另一个说他长得像吴彦祖,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未央懒得插话,古天乐也好,吴彦祖也好,跟她有什么关系?对于她来讲,这两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男人加起来,也比不上面前的一盘红烧排骨。不过,当一个女孩子说到林卓是从芝加哥回来的“海龟”时,未央的筷子稍稍停顿了一下。她的眼睛看向窗外,想起一件事情来。

未央想起的,是她大学时最要好的女朋友,她也是在芝加哥读的硕士,不久前在当地嫁了,人,然后便不停地在Email里跟她说芝加哥这样,芝加哥那样。说来说去,都是说资本主义好。为此,未央给她回信时称呼总是写成“亲爱的卖国贼”。那个“卖国贼”,其实是个相貌平平的女孩,论姿色,还不及未央,但现在她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因为嫁了个中产阶级老公,有车开有房住,不像未央,二十五岁了还挤地铁,住单身宿舍,生活就像她每天做的流水账一样枯燥无比。

当然,未央不会因为自己过得不如意,就整天抱怨命运不公,因为她知道,抱怨起不到任何作用,它只会让女人变成人见人烦的怨妇。她必须提升自己,她只能提升自己。

知道林卓是海归之后,未央开始有意地接近他。于是,在等电梯时,在喝下午茶时,在许许多多的时光罅隙里,林卓总是能与未央不期而遇。未央表情淡然地跟他聊天,她只对他在芝加哥的读书经历感兴趣,有时也会跟他请教一些英语问题,这让林卓觉得,未央跟那些见到他就咋咋呼呼喊帅哥的女孩子不一样。

未央的不一样,渐渐地让林卓着迷。他跟她说起以前边读书边打工的艰辛,说起对于新工作环境的迷茫,也说起将来要如何按揭买房买车的打算。很多很多话,他都想跟她说。喜欢一个人,才会跟她有说不完的话。

未央不是不知道林卓喜欢她,只是,她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谈恋爱,尤其是跟一个未来很光明道路却很曲折的男人谈恋爱。她在学习新的财务软件,还打算考国际注册会计师,为了啃下那几十本外文专业书,她不得不恶补英语。于是,不论在周末还是在晚上,每次林卓打电话约未央时,都会听见她一边哗啦啦地翻书,一边说:“不好意思啊,我现在有点忙。”林卓便讪讪地说:“那下一次好了。”可是,下一次,再下一次,未央永远都在忙。

外教+兼职男友

若不是林卓跟顶头上司吵架,未央可能永远都不会主动去牵他的手。

林卓早就说过,他对部门经理非常不满,那个四十来岁的胖子,大概是觉得他后生可畏,从他上班第一天起,就想方设法排挤他。未央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他,新人都这样,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不到半年,林卓就忍不下去了。

那天中午,离下班大约还有半个小时,林卓和胖子在紧邻财务部的经理室里吵翻了天。一开始是用汉语吵,后来越吵越凶,用汉语吵觉得不过瘾,又换成用英语吵,一直吵到下班还不罢休。他们的争吵,让那些逗留在门外的同事觉得有意思,他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说:“海归吵架,真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叽里呱啦上青天啊!”

未央先是惊讶于林卓的英语讲得如此流畅,继而便开始担忧他的处境。想了几秒钟,她终于敲响了那扇被十几双眼睛盯着的门,她说:“林卓,有人找。”

林卓怒气冲冲地出来,红着眼睛问:“谁找我?”

未央拉起他就走,边走边说:“叭在楼下等着呢。”到了楼下,未央却说:“是我找你。”然后,不等林卓说话,未央就招手拦了一辆出租,说,“我请客。”

吃的是火锅。两个人隔着氤氲的热气,看不清楚彼此的脸。未央柔声细语地安慰林卓,甚至还主动握住了他的手。林卓一时激动得语无伦次,反反复复地说谢谢。未央说:“我们之间,不要说谢谢。”

林卓想了想,又说:“这一次我的工作怕是要丢了,你不介意吗?”

未央摇摇头,她说:“我相信你。”

患难中的情意显得尤为可贵,林卓的眼睛又酸又涩,他被未央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解释说:“我是一吃辣椒就流泪。”

未央低下头说:“我是一吃辣椒就脸红。”

没过几天,林卓果然丢了工作。而未央,她果然相信他,对于他的赋闲没有半句怨言。在林卓抱怨好工作难求时,未央就安慰他不要着急,还开玩笑说,做一段时间的家庭妇男有什么不好?有这样心胸开阔的女友,林卓哼着歌,在家里煮饭烧菜打扫卫生,把家庭妇男的角色演绎得有声有色。

当然,林卓不止是家庭妇男,他还是未央的英语老师。是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未央下狠心,要林卓完全用英语跟自己对话。为了方便记忆,屋子里的种种物件,大到冰箱,小到手纸,都被未央贴上写着单词的便条。林卓说:“考国际注册会计师又不用考口语,你何必费这个力气?”未央的理由是,技多不压身。

能拔羊毛就不要挖墙脚

不得不承认,对于语言,有些人可以一点就通,而有些人就像朽木,怎么雕琢都成不了型。很不幸,未央属于后者。

大学里,她整整考了四年,才勉强通过英语四级,险些没有拿到学位证。之前,她把自己的失败归结到没有语言环境这一点上,但现在,林卓给了她环境,她的脑子依然不开窍。这让她又急又气,每隔一段时间,未央对英语的憎恶就会周期性爆发,她把书本和磁带扔得满地都是,把那些写着单词的便条全都撕下来,只留下一张写着笨蛋的字条贴在自己的鼻子上,她说:“English,English,你真的能把老娘累死。”

这种时候,林卓就劝她不要太为难自己。未央说:“你不为难自己,世界就会为难你。”

未央的话很有哲理,让林卓无话可说。他对她的疼惜,只能埋在心里。

直到半年后,未央再次坐在一堆英语书里抓狂,林卓终于忍不住了。他拥住她的肩膀说:“不要再逼自己了,托福考不过有什么关系,出不了国有什么关系,你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个愿意一辈子陪着你的恋人,你什么都不缺。”

未央一下子愣住。原来他知道。

不错,未央最初接近林卓,不过是想了解一些国外留学的情况,她看不上一穷二白的他。但那天听到他跟胖子经理吵架,她忽然改变了主意。她偷偷算了一笔账,上新东方的培训班学费要两万多,请家教每个小时至少也要五十块,对于一个收入不高花费很大的小白领来说,这两项都是不小的开支,可是,如果有了林卓这个英语一级棒的大海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既找到一个英俊的男友,又有了一个体贴的英语老师,未央觉得,这件事很划算。至于未来,她当然没打算陪他细水长流,别看未央表面安静,可是内心汹涌着呢。虽然她生得眼睛小,颧骨高,用东方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美女,可是,她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该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只是缺少机会。远的如名模吕燕,近的如那个跟自己关系要好的女朋友,她们跟她都是一种类型的女人,既然她们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活得如鱼得水,那么她为什么不能?所以,考国际注册会计师只是个幌子,未央在不屈不挠地考托福,她套用宋丹丹大姐的经典台词对自己说,拔不到社会主义的羊毛,那就去挖资本主义的墙脚。

可是,未央的托福成绩从来没有超过三百分。这让她非常崩溃。她的那些周期性发作,都是在查询到托福成绩的当天。更崩溃的是,林卓居然知道真相了。他说:“有一次你忘了关电脑,我无意中看到你跟大洋彼岸那个女孩的聊天记录,你说你在考托福,为了学好英语还找了个临时的海归男友。”

未央红了脸说:“既然知道了,你为什么还对我好?”

林卓说:“因为我爱你,所以不怕被你利用。再说了,我觉得,当你发现我的使用价值足够多时,你也就离不开我了。”

未央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滴滴答答落了下来。

未央不打算去挖资本主义的墙脚了。她不再羡慕那个住在花园别墅里的女朋友,事实上,过了蜜月期,那个女孩Email里的甜蜜就被抱怨所取代,因为文化冲突,她和大鼻子老公的婚姻就像战后的伊拉克,处处潜藏着危机。未央觉得,还是自己活得踏实。

现在,林卓在一家大型外企找到了新工作,她也升职成了财务主管,他们在四环买了房子,日子过得既波澜不惊又欣欣向荣。听说了她那个拔羊毛挖墙脚的理论,林卓笑得不行,笑完了,又深情款款地说:“我就是一只羊,你可以一辈子在我身上拔羊毛。”

迷迭香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探讨 篇4

河南省泌阳县于2011年由泌阳县金庚农林专业合作社引种栽培迷迭香品种, 现已发展333.3 hm2, 并建有年产迷迭香精油500 t加工企业一处, 为该品种在豫南区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示范作用, 为研究迷迭香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1,2,3]。

1 迷迭香的使用价值

1.1 食用价值

迷迭香在生活食用中常当作香料使用, 通常在羊肉、海鲜、鸡鸭类等肉食烹调好后添加少量迷迭香粉, 能去腥提味;在烤制食物腌肉之时放入一些迷迭香粉, 烤制出来的肉食味道特别鲜美;在调制沙拉酱时放入少许迷迭香可以做成香草沙拉油汁;把干燥的迷迭香用葡萄酸浸泡后, 可作为面包类的蘸料。在西餐中部分食料也经常使用迷迭香, 使西餐风味更加独特[1,2,3]。

1.2 美容价值

迷迭香不仅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 用于美容, 让皮肤更加细腻平整, 同时还具有消除脂肪、紧实皮肤的功效。迷迭香同时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毛发再生改善脱发的功能。

1.3 医疗保健价值

迷迭香是目前公认的具有高抗氧化作用的植物, 是天然抗氧化剂, 医疗用途极其广泛。迷迭香具有消除胃气胀、增强记忆力、提神醒脑、减轻头痛症状的保健功能[4]。迷迭香茶拥有能令人头脑清醒的香味, 可改善头痛, 常饮用能改善语言、视觉、听力方面的障碍, 还可治疗风湿痛, 强化肝功能, 降低血糖, 有助于动脉硬化的治疗, 有助于麻痹的四肢恢复活力。迷迭香还具有镇静安神、醒脑的作用, 对消化不良和胃痛具有一定的疗效[5,6,7]。

1.4 观赏价值

迷迭香为唇形科多年生常绿芳香小灌木, 叶狭长型似松针, 边缘反卷, 灰绿色革质, 茎方形, 小花由叶腋着生为总状花絮, 花有蓝色、淡蓝、粉红色、紫色、白色等颜色, 花期6个月, 茎叶花香气浓烈。综合迷迭香的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枝繁叶茂, 花型姿态优雅, 清香宜人, 而且花期长,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5 工业价值

迷迭香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 迷迭香的茎、叶和花均具有宜人的香味, 花和嫩枝提取的芳香油可用于调配空气清洁剂以及香水、香皂等, 还可以应用于饮料、护肤油、生发剂、洗衣膏中。

1.6 生态价值

迷迭香对种植土壤要求不严, 能够在造林困难的砾石含量较大的区域成活, 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施用普通农家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 因此特别适合在水源保护地种植, 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 迷迭香的文化价值

2.1 国外迷迭香文化价值探讨

西洋民间流传着诸多迷迭香的浪漫传说。据说古代匈牙利女王喜欢用迷迭香泡澡, 同时迷迭香也有海上灯塔之称, 迷航的水手们可以凭借迷迭香的香气判断大陆的方向。另外2则传说为迷迭香与基督教有关。一则说迷迭香的味道是耶稣所赐, 具有神的力量, 可以净化驱魔;另一则说当圣母玛利亚带着圣婴耶稣逃向埃及时, 途中神圣的外衣曾被迷迭香勾到, 迷迭香的小花瞬间由白色变成天蓝色, 以示对圣母的敬意, 从此, 迷迭香的花就转为淡蓝色。迷迭香被定义为爱情、忠贞和友谊的象征。在婚礼中被编织成头冠戴在新人头上, 代表忠贞;意大利人也在丧礼仪式上将小枝的迷迭香抛进死者的墓穴, 代表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4,5,6]。

2.2 国内迷迭香的文化价值探讨

根据文献和史料记载, 三国时期迷迭香就被引种到中原, 相传是魏文帝曹丕从西域引种栽培的, 当时主要作为庭院栽培, 在我国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本草纲目》中记载:“时珍曰:魏文帝时, 自西域移植庭中, 同曹植等各有赋。大意其草修干柔茎, 细枝弱根。繁花结实, 严霜弗凋。收采幽杀, 摘去枝叶。入袋佩之, 芳香甚烈。与今之排香同气。”魏文帝非常喜欢迷迭香, 曾邀请当时的有名诗人王桀、曹植、陈琳等人一起作《迷迭香赋》诗, 脍炙人口, 流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我国大量从国外引种栽培迷迭香, 到现在为止其已发展成为园林绿化、生产栽培及观赏的重要植物, 其自身功效被充分挖掘, 其文化价值也被人们所重视。2000年世界香草协会将其定为千年禧香草, 国内围绕迷迭香为主题制作了由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迷迭香》, 并拍摄了长20集的电视连续剧《迷迭香》。随着迷迭香功效的挖掘, 其文化价值正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有待人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主要从食用价值、美容价值、医疗保健价值、观赏价值、工业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介绍了迷迭香的使用价值, 并探讨了其在国内外的文化价值, 以期为该品种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迷迭香,使用价值,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殷国栋, 高政, 张燕平.迷迭香引种栽培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 (4) :86-92.

[2]邹淑珍, 胡小红.迷迭香引种栽培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 2009 (5) :65-66.

[3]魏金庚, 徐德平, 肖义, 等.泌阳县迷迭香引种栽培初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24) :108-109.

[4]王跃兵, 刁德方.香料保健植物迷迭香在北方的栽培及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 2009 (4) :50-52.

[5]闭志强, 严华兵, 董伟清.迷迭香非试管快繁技术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 2010 (6) :62-63.

土地使用价值 篇5

采用条件价值法,通过支付意愿调查,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的非使用价值为37.61亿元,其中存在价值16.66亿元;遗产价值10.94亿元;选择价值10.00亿元.广西红树林人均支付意愿值为50元.总支付意愿率为59.2%;除年龄与支付意愿无关外,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收入水平、了解程度、偏爱程度等都与支付意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性别与WTP值相关,但不显著,而其他因素与WTP值呈现极显著相关.

作 者:伍淑婕 梁士楚 作者单位:伍淑婕(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贺州,542800)

梁士楚(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桂林,541004)

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 篇6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土地用益物权 权利配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56-01

土地用益物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的土地上设立的、旨在对土地进行使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土地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配置分为土地所有权配置与土地用益物权配置两个层面。其中,土地用益物权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土地用益物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初始分配和再分配。土地立法是土地初始配置的重要形式,是确立土地制度的法律手段。在我国物权制度建立过程中,科学地评价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对于完善土地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的关系

土地的利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土地配置表现出来:一种是从技术的角度,考察土地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上实现最优配置,即土地资源配置;另一种是从权利的角度,考察土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最优分配,即土地权利配置。土地的配置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土地权利配置的过程。实现土地合理配置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

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客观上要求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这是土地资源配置宏观目标。土地的合理配置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衡量土地在各种用途之间通过不同的土地权利主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土地使用权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土地状态,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利益平衡的目标,即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价值标准;二是衡量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土地利用效率,包括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生产效率)和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制度效率)。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外生变量即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衡量单位土地面积投入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增加;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内生变量即制度是可变的前提下, 比较和衡量制度变动的条件下,单位土地投入引起的产量变动量。上述两个标准的实质就是如何将公平与效率标准结合起来,完成对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评价。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首先,土地权利配置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土地权利配置的效果对土地资源配置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土地权利配置能够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其次,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伴随着土地权利配置,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必然会引起土地所有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从而弥补权利初次配置之不足,促使土地资源配置由效率较低的地方向效率较高的地方流动。再次,土地资源配置决定土地权利配置的方向。土地资源配置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向效率最大化的方向配置。最后,土地权利配置对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反作用,土地权利配置的目的是确保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和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权利配置是为土地资源配置服务的。

二、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

无论哪种配置方式,均存在着土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考量。就我国土地制度而言,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追求的目标。

第一,在宏观上,必须考虑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公平。衡量宏观上分配公平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人与地之间的比例。依据《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分类,土地可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使用地。土地的配置首先在农用地与建设地之间的合理、公平的配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决定了土地制度的特点必须将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对此,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均做出了规定。土地在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人均耕地、人均农地指标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对土地的要求,建设用地的规模是否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协调,如果满足了这些要求,土地的宏观配置就实现了公平。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土地的宏观配置还包括土地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配置,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配置。

第二,在农用地内部,如何实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之间的合理、公平配置,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土地的要求。如果符合农村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就实现了农村社会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同时也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建设用地方面,依据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土地在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平衡。只要土地的分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在不同用途上的边际收益相等时,就可认为土地实现了有效的配置。

第三,在每种用途的土地上,存在着土地权利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如我国农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农民利用土地的权利,这就存在着农地资源和农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农户或农民之间合理配置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 “不患寡,只患不均” 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 自古以来的农地制度的分配遵循“绝对公平” 的原则,效率原则往往被忽视。农地的配置遵循公平原则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承担着两种特殊功能,即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的大问题,土地配置不遵循公平分配的原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的配置始终遵循着“绝对公平” 的原则。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价值,意义和对策

1 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人类的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另一方面, 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从而会影响其生态服务价值, 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是伴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凸现的, 具有时代必然性。所谓的生态价值是指环境价值中无形的比较虚的功能性的服务价值。土地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都具有特定的生态服务功能, 比如森林具有生产有机物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保土的价值、纳碳吐氧的价值、游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净化环境污染的价值。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 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但是由于现实中缺乏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保障, 结果导致天然的生态价值沦为公有资产, 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无偿占用这一资产, 这是生态产权不清晰造成的悲剧。任何一种有形或无形资产, 如果没有明确的产权就会使这种资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甚至由于过度使用而遭到破坏。

可见, 如果一种资产沦为公共产品,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那么就会造成毫无限制的使用, 从而导致公共产品消失个体利益受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现在还未纳入经济价值的范畴, 但事实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偿的使用它, 如果没有一种实现这种无形生态资产的机制, 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公地的悲剧", 最终, 受损害的是人类自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福利, 并且大多是无偿的, 而现阶段土地利用则大多以单纯经济利益为目的, 在这种目标下的土地利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导致了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量减少, 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大幅度减少。因此, 通过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数值化核算, 可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结果, 使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直观的评价, 并以此为据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有效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2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确认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确认其生态价值, 土地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有利于人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而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人们考量经济活动的指标, 就必须建立实现这一价值的制度, 使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真正成为一种资产, 实现资产化管理, 使之脱离公共产品的范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

2.1 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可以量化的, 这些量化的价值是一种服务资产, 它不是以有形物的形式出现的, 而是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上, 因此这种资产应该进入经济活动的内部, 以实现它的资产价值。也只有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才能在实践中建立生态产权制度, 规范生产者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在生态产权不清的情况下, 生态资源的社会再生产与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 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 结果导致少部分人对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损失就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7]。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 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 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入生产成本统筹核算, 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 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 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2.2 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 使得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 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 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 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 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 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应被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而这种生态服务或者说价值的载体便可看作是"生态资本"。生态资本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 即自然资源总量 (可更新的或不可更新的) ;环境消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 即环境的自净能力;自然资源 (及环境) 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 即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 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而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体现它的整体价值。如果随着生态资本的增值, 而生态投资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投资, 因此,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使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体现在土地上, 就是土地使用者在开发利用土地之前就必须对使用该土地生态资产的行为付费, 政府可以采用税收等手段让生态资产的受益者认识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而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 反之, 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 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3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进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 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 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 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 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 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 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 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 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 但都可以不负责任, 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 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土地是环境资源的一种, 但其作为环境资源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 才导致过度开发或浪费、破坏的现象。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 关键就在于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 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提倡树立生态价值观理念是当务之急。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其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只有重视土地资源内在的生态服务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 因此, 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研究 篇8

人力资本要具备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人力资本在形式上必须适应现有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需要

社会分工发展的程度, 决定企业的生产方式, 决定企业对人力资本形式的需求。当企业普遍采用协作的方式来生产扣针时, 只会独立制作扣针的人力资本, 就不能在形式上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当企业普遍采用机器生产服装时, 只会手工制作整衣的人力资本, 在形式上必将为企业生产所淘汰。总之, 在一定的社会分工状态下, 在形式上适应企业生产方式的需要, 是人力资本具备使用价值的必要前提之一。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 是企业的天性。然而, 通过雇佣人力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必须以具体商品的生产过程为载体, 为了完成这个过程, 企业必须采用一定的生产方式, 生产某种特定的、有社会需求的商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使用价值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前者是采用具体的生产方式生产特定的商品, 后者是抽象劳动的耗费形成剩余价值。可见, 在形式上适应生产结构的需要, 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具体生产过程的条件, 是人力资本完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物质基础, 是人力资本具备使用价值的首要前提。

二、人力资本在效率上必须适应剩余价值生产的需要。

企业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 才能实现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的形成是行业内部企业生产竞争的结果, 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正是企业竞争的表现, 因此, 人力资本必须在效率上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才能够使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不高于社会价值, 为企业生产利润。

当企业采用的是社会普遍的生产方式时, 人力资本也必须具有社会平均的效率, 才能够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所谓社会普遍的生产方式, 是指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形式, 当大多数企业采用协作方式进行生产时, 利用家庭劳动进行生产的企业, 其生产方式就显得相对落后, 当大多数企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时, 协作工厂的生产条件就低于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同种形式的人力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效率, 才能够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 为其带来正常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例如, 在制作扣针的协作工厂中, 一共有十八道工序, 负责第一道工序的工人, 平均效率为每日操作1000次, 那么, 一个具有这种形式的人力资本, 如果其效率只能达到一天操作800次的话, 就不能够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合格的商品, 不能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

当企业采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时, 人力资本必须具有高于社会平均的效率, 才能够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产业内普遍的生产方式是不断优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 所有企业的生产方式的更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总有一些企业, 由于各种原因, 其生产方式落后于社会正常的生产方式, 这些企业雇佣的人力资本, 必须在效率上或者劳动强度和长度上得到大大的提高, 才能够弥补生产条件的劣势, 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这些劳动者之所以会接受更加苛刻的劳动条件, 是因为他们面临两方面的竞争, 一是与同种形式人力资本的竞争, 二是与先进企业采用的新的生产方式的竞争:一方面, 落后形式的人力资本, 其市场需求急剧下降, 为了争夺日益减少的工作岗位, 这些劳动者竞相提高劳动效率和强度、接受更长的工作日, 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少数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效率的人力资本胜出并获得雇佣;另一方面, 落后企业雇佣的人力资本, 必须与多数企业先进的生产方式竞争, 弥补落后生产条件的劣势, 才能为企业生产剩余价值, 例如当扣针制造行业普遍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时, 第一道工序的平均效率能够达到2000次, 那么, 落后企业的人力资本必须提高劳动强度, 在正常的10小时工作日内操作1600次, 再延长2.5小时的劳动时间, 最终达到每日操作2000次的效率, 才能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不高于社会价值, 在此前提下, 人力资本才能够为企业生产社会平均的剩余价值率。

综上所述, 人力资本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适应剩余价值生产的需要、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需求, 是人力资本作为商品在质量上合格的标志, 在此前提下, 人力资本才能够作为商品进行出售, 实现自身的价值。此外, 从社会而言, 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必须满足社会生产的总需求结构, 人力资本市场才能够出清, 使得所有的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都得到利用, 不会出现失业和高级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摘要:人力资本, 归其本质, 它是一种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有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人力资本必须能够生产剩余价值, 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企业的雇佣, 实现自身的价值。

土地使用价值 篇9

1. 品牌香奈儿

品牌是作为与商品挂钩的符号。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他们所做的是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工程, 在那里, 他们必须积极构建材料来展示身份象征, 因此, 品牌是携带大量可用的文化内涵的。这个功能是主要的, 从它产生的使用价值, 而社会声望功能是次要的, 从产生它的符号价值1。在这篇文章中, 香奈尔的标志将作为一个例子来判断现今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和使用价值。品牌香奈儿的标志是由两个字母互锁“C”来表示“Coco.Chanel”。Coco是Gabrielle Bonheur Chanel在年轻时的绰号, 作为一个法国时装设计师, 她在1910年在巴黎创立品牌香奈儿, 品牌创立之初专门从事高级时装和成衣服装, 奢侈品及时尚配饰。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可可·香奈儿解放了当时女性“五花大绑”的穿衣风格, 并迎合女性的口味设计了优雅的连衣裙, 搭配宽松上衣和西装, 长裤和裙装, 和简单的设计首饰, 这取代了在19世纪过于华丽的服装和时尚配件。

2. 香奈儿的双“c”标志

当可可·香奈儿确立了香奈儿品牌, 她一直在改变, 把从男性化的角度时装设计转换到细长妩媚的风情潮流。品牌形象可以被定义为印象, 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个性总额 (实际和隐藏的素质和缺点) 。在另一方面, 品牌联想是什么, 这是品牌根深蒂固的在消费者心中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品牌联想是建立在对于品牌的认可, 只有当客户的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到产品和品牌的功能性, 文化和象征意义才能相关联到一些品牌正面的东西。因此, 两个互锁字母“C”标识由可可·香奈儿设计的香奈儿代表的品牌形象。这个标志是可可亲自设计的, 这个品牌符号, 代表了可可小姐心中认为女性具有的双重性格。在她看来, 在一方面, 女性需要独立生活, 可以自行其事并且具有女人味, 而另一方面, 他们仍然希望在感情上依赖于男人。

在当今世界, 品牌的名称与消费者与特定品牌有关的隐性和显性的含义。顾客会被品牌具备的功能, 特点和属性, 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说服。由不同的公司提出了同样的产品有非常细微的差别, 除非具有审查技术的机器, 否则不会被客户区分开来, 但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分辨。因此, 当消费者看到了香奈儿, 他们很快就会想到优雅的套装, 简单的珠宝和山茶花作为装饰元素的服饰。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采访中, 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穿着睡衣接受采访, 她说:“她在睡觉时的必需品是五滴香奈儿5号香水”。

二、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在消费文化中的体现

无论是时装, 珠宝, 香水都是chanel的使用价值的体现。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 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5。 (Karl Marx 1867) Chanel作为以设计师命名的品牌, 香奈儿小姐从品牌初始设计的简洁、舒适的帽子代替了花俏的边饰到步入上世纪二十年代, 香奈儿小姐在那个女性只会穿裙子的时代推出的女装裤子都是给现代时装史带去的重大革命。香奈儿结合了女人味和男人的阳刚之气为女性提供了新的服装样式3.至今, chanel一直秉着华丽且实用的使用价值在众多的品牌中成为佼佼者。然而, chanel之所以成为当今的奢侈品牌之一, 华丽和实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于在现在的消费文化中符号价值的体现。

鲍德里亚区分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提出了一个符号价值的概念。一个特定的钢笔, 在没有增加功能的情况下, 意味着相对于其他的笔不会有更多的价值;但钻戒可能没有任何功能可言, 但可以代表一些特定的社会价值, 比如社会的阶层。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 它保持体征和组织完整性的顺序4。根据鲍德里亚的研究, 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 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 而是由它的使用延续一个社会系统内的参与者。“当我们消费时, 我们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 (这是孤立消费者对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精心维护的错觉) 。因此,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瓶香水价值10美元可以在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 这是商品符号价值的体现。

三、利用符号价值进行的品牌推广

chanel的发展历史也是设计师coco.香奈儿的传奇故事。在消费社会中, 品牌推广不是只能通过生产产品的品质, 同时也寻找其背后的符号价值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广告, 包装, 展销, 时尚等, 各种品牌组成了一个系统的物体。这个物体, 如符号, 它们的使用价值并不比他们在系统中分化更加重要。该商品获得自己的符号价值, 从而帮助下, 通过推广现代传播媒介建立一个对象符号系统。因此, 广告在这一过程中的显著的作用。广告创造个性化, 通过寻找最小的边际差异个人的目标。“所有的人都是对象作为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但不意味着他们在符号价值上也存在平等。”如果我们的消费产品作为产品本身, 那么我们通过利用广告消耗它们的含义, 象征性的价值。广告有助于产生整合, 而不是在天真, 尤其是有道理的, 但在这个意义上, 都有着差异化, 通过对象的代码。在消费社会, 取悦自己出现的关键在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人的话, 就变得很重要作为取悦自己的手段, 这是最终的目标。一个消耗自己的自我放纵的行为, 并创建自己的尝试-这是类似于自我意识的感性体验, 使其可以包含并抹去。

在香奈儿的香水广告中, 广告的女主角都独立勇敢, 美丽优雅, 仿佛当你拥有香奈儿香水的诱人香味的同时你可以成为与女主角一样的优雅与独立。现在香奈儿的服装, 珠宝和香水代表着一种情感和自我的表现, 也许是一种审美体验, 快乐感觉, 表现财富, 学识, 修养, 自我个性, 生活品味与社会地位。香奈儿把设计理念作为符号衍生到现在生活的每一方面, 从闻名于世的时装, 香水发展到餐具, 食物甚至火柴盒, 人们消费的更多的符号的象征性, 香奈儿代表的是一种品质和精神。

四、结论

当我们谈论名牌奢侈品, 我们应该改为谈论对社会各界的认可的管理:承认并尊重对这些品牌的追随者, 但更重要的是品牌所提供的服务和特权2.因此, 香奈儿的标志代表了这些服务和特权。当符号价值被植入广告, 通过广告的效果, 消费者无法拒绝购买, 因为它让你觉得你必须通过感知相关责任消费, 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事物持有我们整个社会。符号价值, 使消费走向希望, 而不是需求。换句话说, 我们的消费是为了自己消费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符号价值是它的最重要考虑商品和某些品牌的消费时。从香奈儿的历史和发展来看, 符号价值在品牌和消费文化中体现的越来越重要。

成功的品牌香奈儿证明, 开拓市场, 销售产品较少取决于其质量, 但更多的时候依赖于象征意义的消费者认知。事实上, 大多数货物的质量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 消费者很难辨别与面部特征的质量。如果你不使用技术手段, 如何测试一个非常昂贵的面霜的保湿能力可以比平价的更好, 或者牙膏是否比另一种更好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龋齿。事实上, 更难以识别的差异, 消费者更相信的符号值的判断。

参考文献

[1]Schroeder, Jonathan Morling and Miriam Salzer 2006, Brand Culture, N/A, Taylor and Francis, New York.

[2]Kapferer, Jean-Noël, Bastien&Vincent 2012, The Luxury Strategy:Break the Rules of Marketing to Build Luxury Brands, 2 edn, Kogan Page, London.

[3]Abrams, Dennis 2011, Coco Chanel, N/A, Infobase Publishing, New York.

[4]Baudrillard, J 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 Mo:Telos Press Ltd.

农村集体土地拆迁补偿价值的构成 篇10

近年来,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周边农村的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 引发了各种矛盾, 其中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是目前征地中的突出问题, 也是农村拆迁补偿中争论的焦点。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就要探讨目前补偿标准价值构成存在的问题。从补偿的构成来看, 目前的征地补偿涉及了对土地资源及其地上投资的补偿、搬迁居住补偿等几个方面的补偿。《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被征用土地的补偿仅限于土地及其定着物和劳动力的安置费用, 只体现了土地作为劳动生产资料价值的一面, 而对于土地本身增值、预期收益、养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价值功能以及被征地灭失后所产生的连带损失的补偿未能有所体现, 未能遵循“完全补偿原则”。

一、农地拆迁补偿价值构成的缺陷

(一) 未来可实现价值的补偿问题

1.“涨价归公”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所有者所有。从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规定来看, 农民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 其收益权受到削弱。同时, 政府低价获得土地所有权后, 又以高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其价差全部收归政府所有, 即所谓的“涨价归公”, 这一巨大的反差难以为农民所接受。

《土地管理法》中所规定的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但还远未消除低成本征地的不合理状况。耕地的常年产量不能反映土地的位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等影响土地价格的经济因素, 也不能反映市场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真实评价, 尤其是未考虑到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土地价值的升值潜力, 目前的补偿标准显然偏低, 而廉价的土地征收成本使政府在征地中获取了本应属于农民的利益, 挤占了广大农民的权益。

2007年浙江省征地补偿总费用为1025038.4万元, 出让土地出让收益为16794672万元, 征地农民收益仅占出让收入6%。来自江苏省的调查表明, 在全省农地转用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 政府大约获得60%~70%,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 而农民只得到了5%~10%。

“涨价归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农地转非不是农民努力的结果, “涨价”并不是由成本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土地的位置, 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市场的景气状况。这种观点事实上承认了土地增值的社会经济根源, 而否认了农民集体对于土地本身拥有的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实际上涵盖了土地本身具备的如地理位置等社会性因素。事实上, 这种“涨价归公”的做法, 是建立在忽视土地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土地补偿, 完全是按照农地前三年土地年均产值来确定的, 确定征地补偿费用并没有与被征用土地所处的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相联系, 而土地增值正是土地本身的区位等因素的体现, “涨价归公”完全剥夺了农民本应对土地增值收益所拥有的分配权利。

2. 对预期收益的补偿问题

农村私人房屋按用途可以分为住宅房屋和非住宅房屋两大类。对于非住宅房屋按照其使用的目的, 还可以再细分为非经营性房屋和经营性房屋。

(1) 住宅房屋。对于住宅房屋, 一般不存在预期收益问题, 但如果住宅房屋空闲, 被拆迁人便可以用于出租。租金收入是被拆迁人的一笔可观收入, 尤其是在以房屋出租为生的地区, 一旦房屋被拆, 其可能就丧失了收入来源。而且, 一般来说, 拆迁人提供选择产权调换的房屋比较偏僻, 如果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话, 这里的地段位置不佳, 房屋很可能租不出去。因此, 很多靠租金收入维持生计的被拆迁人失去了生活来源, 不得不去重新找份工作来谋生, 这增加了生存成本。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被拆迁人没能找到新的工作, 生活因此陷入了贫困当中。如果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话, 货币补偿款中又不包括租金收入, 那么他们就丧失了租金收入这一稳定的经济来源, 今后得另想办法谋生, 因此他们无法从简单的金钱补偿中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困难。住宅房屋的预期收益往往是被拆迁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损失, 若这一损失得不到补偿, 利益的天平无疑是偏向了拆迁人一方, 不符合公平的基本法理。因而, 对于住宅房屋的预期收益, 主要是指房屋租金收入, 也应当纳入拆迁补偿范围之内。

(2) 经营性房屋。对于经营性房屋, 如果所有权人自己用于经营的话, 那么其房屋被拆迁, 他所丧失的是生产经营的预期收益;如果出租给承租人, 那么他所丧失的是租金收入这一预期收益。对于承租人来说, 他所丧失的也是生产经营的预期收益。实际生活中, 有些承租人遇到房屋拆迁时, 租赁合同尚未到期。如果不是遇到房屋拆迁, 他们完全可以按照未到期的租赁合同进行生产经营而获得一定的收益。即使是已到期的租赁合同, 承租人也完全有可能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续租合同, 那么他们还可以继续进行生产经营而获得一定的预期收益。现行补偿范围对于经营性房屋的预期收益并没有规定, 这严重损害了房屋所有权人和房屋承租人的预期收益, 是我国房屋拆迁补偿范围的一大漏洞。

因此, 无论是住宅房屋还是非住宅房屋, 都有可能存在预期收益, 拆迁人进行房屋拆迁, 应当将预期收益纳入补偿范围之内, 但目前补偿标准中忽视对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的预期收益这一重要损失, 可以说是一大缺陷, 这也许是被拆迁人和房屋承租人对征地拆迁补偿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无形利益补偿的问题

1. 社会保障问题

土地由于其长久性、不易灭失性, 只要持续耕种, 其产生的土地收入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可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生活保障。农民失地之后, 要以缴纳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险形式作为替代, 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目前的征地补偿中, 政府应着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 择业成本和新职业风险问题

由于农民原先所具有的生存技能、文化背景、信息资源都是以土地、农村为基础, 在其失去农民身份, 转为城市居民后, 这些原先的资源都不再被使用, 他必须要学习新的技能来从事其他工作。同时, 面对新的城市背景, 其不确定性更高, 而为了熟悉、了解面临的新形势, 必须重新构建信息途径, 获取信息资源, 这些必然要增加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源成本、就业风险成本、信息成本等相关成本。另外, 在补偿时仅是考虑农民维持现有身份的生活, 而不是考虑农民转为居民后的生存费用。

3. 心理问题

被拆迁人对于长期居住的房屋的周围环境、房屋的历史以及良好的邻里关系, 都会有一种喜欢、依恋甚至沉迷的感情,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被拆迁人的无形利益。被拆迁人搬到另外一个地方, 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熟悉周围的环境。有些被拆迁人, 可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也无法适应, 由于拆迁所导致的一系列不利后果, 必然会给被拆迁人带来某些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伤, 使其蒙受一定的无形利益的损失, 目前的拆迁补偿标准并没有对此进行规定。

(三) 土地发展权问题

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制度设计中, 如耕地开垦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土地收购储备、土地用途管制和用途分区, 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土地发展权思想, 但缺乏统一而明晰的“土地发展权”归属和价值意识, 没有把土地发展权作为一项土地权利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土地发展权在我国是一个新的领域, 这一提法目前还仅限于理论界, 在实践中还未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使用。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发展权必然归国家所有;而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则是我国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说, 要发展和谐社会, 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按照土地的产权特点来说, 土地发展权应该归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实际上是土地增值收益的分割问题, 对于土地利用中涉及到的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人三方来说, 要达到效率最优, 就应努力找到一个利益分配的均衡点, 让三方在这一权利的实施中均有利可得, 真正做到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二、农地拆迁补偿费用的核算

2004年8月28日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2款规定,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是指因国家征收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前述可知, 这种核算方法并没有考虑到预期收益、无形利益的损失, 因此, 笔者在此提出农地拆迁补偿费用的核算方法。

对于地面无房屋的农地而言, 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土地出让费与土地补偿费的差价的一定比例+无形利益补偿费+土地发展权补偿。

对于地面有房屋的农地而言, 征地拆迁补偿费用除上述费用之外, 还包括对预期收益的补偿。

综上所述, 农村集体土地拆迁补偿价值构成存在漏洞,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也是国家安定团结的保障。因此, 有必要重新对拆迁补偿价值构成重新衡量, 以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柴强.各国 (地区) 土地制度与政策.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2].花汉兵.谈拆迁项目实行招投标的可行性.中国房地产.2002.2

[3].陈龙乾.土地征用后转用增值收益分配的若干问题探讨.房地产市场.2007.7

[4].汤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分析.当代经济.2009.5

小学语文微课的价值、研制与使用 篇11

2014年,杭州市教育局发布了《推进杭州教育信息化 发展智慧教育行动计划》,提出了“推广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学习工具的应用,结合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和资源的运用,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建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要求,拉开了杭州市小学语文微课实践研究的序幕。我们重点选择了杭州市西湖区的西湖文新小学、星洲小学、求是浙大附小、行知小学、省教研室附小等一部分学校开展试点研究,主要研究小学语文微课的教学价值、研制方法与使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微课的价值

微课,是一种以微型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制作的,支持线上与线下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学习时间短而负担轻、学习内容少而易理解、资源容量小而宜传播等特点。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微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教师培训的微课,主要呈现某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或某一种教学技能演示的过程,如语文教学环节类、语文教学技能类等微课;另一类是面向学生学习的微课,主要呈现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如语文知识类、语文技能类、学习方法类等微课。为了兼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微课,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特点,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让他们学会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把制作好的与语文教材相结合的微课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在家观看,既可以利用微课进行预习与试学,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复习与拓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等老师教了再学”“课堂学了回家练”的依赖思想和被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在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决定自己观看微课的进度与次数,很好地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践行了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

2.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制作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微课,就必须深入解读教材,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精心选择语文微课的制作内容,这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整合等多种能力,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可以弥补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如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提出,从第二学段开始“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但是部分语文教师自身书法基本功欠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就请书法专业人员协助制作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练写毛笔字,很好地解决了专职书法教师不足、书法指导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根据学生学习和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微课制作时设计了三种微课,即学生课堂学习前的前置性微课、课堂学习中的中置性微课、课堂学习后的后置性微课。学生使用前置性微课,就能更有效地提高预习质量,为课堂教学预热,教师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使用中置性微课,就能更好地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使用后置性微课,可以复习巩固或拓展延伸学习的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微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聚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知识点,能够将单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具有灵活、多元、自主的特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虽然微课不可能替代教师的指导,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但是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对提高教师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有益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微课的研制

微课的研制,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微课的设计和微课的录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录制工作越来越便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摄像头、电子白板等都是很好的录制工具。语文微课研制的关键是语文微课的设计,要努力实现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讲清一个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

1. 语文微课的内容设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篇课文的教学,一篇作文的指导,可以制作微课的内容有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制成微课,这就涉及微课内容的选择问题。语文微课的制作,一是要突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只有学习内容集中,主题明确,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二是要规划好微课使用的时间,是学生课堂学习前使用,还是课堂学习中、课堂教学后使用,不同时间使用的微课,内容设计的重点也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微课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要求认3个字、写8个字,其中“际”既是要认的字,又是要写的字,“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个词对理解寓意也非常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和寓言故事的寓意,杭州市西湖小学的郑雪琴老师和陈颖佳老师合作设计并制作了微课《理解和积累词语》:在学生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讨论“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这个问题,适时呈现微课:现实生活中“无边无际”的天空、草原、大海、沙漠等景色→青蛙坐在井里看见井口大的天空……在联系生活、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中,学生不仅很容易地理解了“无边无际”的意思,而且在情境中对这个词进行了实践运用,同时明白了青蛙弄错天空大小的原因,体会到小故事中蕴含着的大道理,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用图片、录像和文字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语文微课的形式设计。刚开始研制语文微课时,我们制作较多的是就语文教材中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进行详细讲解式的微课,这种讲解式的语文微课在实际教学中是必要的。但语文微课如果都是这种讲解式微课,语文教学就会变成用机器讲解代替教师讲解,与当前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太吻合。于是,我们积极开发了演示式、探究式、比较式等多种形式的微课,在微课中增强交互性,如设问式讲解、讲解中设置暂停键、加入学习小伙伴、创设学习情境、渗透学习方式指导……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杭州市行知小学金晓莹老师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学习查字典”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的要求,设计了《部首查字法》的微课:先结合国庆长假旅游引出要查的福建省著名景点“鼓浪屿”中的“屿”字,创设生活应用情境和母子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分步呈现部首查字法的过程,确定要查字“屿”的部首“山”,在“部首目录”中找到部首“山”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部首“山”和要查的“屿”字及页码→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到要查的“屿”字,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情境中了解部首查字典的方法;最后,连贯地展示查找新疆著名景点“喀纳斯”中“喀”字的录像过程,让学生完整地感受部首查字法查字的真实场景,放手让学生用《新华字典》查找语文教材中要求查的字,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促进学生从语文知识的获得到语文技能的形成。

3.语文微课的时间设计。按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平均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小学每节语文课的时间为40分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最长坚持10~15分钟。“微课”,顾名思义要凸显“微”字,语文微课应该做到时间简短,不宜过长。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体会到: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写字指导微课,一般在2分钟左右,既渗透写字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又保证学生写字的时间;中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微课,一般在5分钟左右,既突破阅读理解中的重难点,又保证学生朗读、讨论、练习等语文实践时间;小学生在家观看微课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既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符合人眼视觉驻留规律,不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小学语文微课的使用

我们研制的微课是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主要是前置性微课、中置性微课和后置性微课,不同时机使用的微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 前置性微课的使用。前置性微课,即教师上课前把事先制作好的微课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在家观看视频,主要是为课堂教学做好预习试学、知识铺垫等工作。如杭州市学军小学凌歆慧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把制作好的微课《“西辞”与“西出”》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前置性学习思考单:这两首古诗中的诗人分别在哪里送别朋友?朋友是去什么地方?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出时间,为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做好准备。

2. 中置性微课的使用。中置性微课,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杭州市省府路小学李珊珊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习作“观察中的发现”,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学校生态园的观察所得,再让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观察要仔细》,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黄瓜叶子的边缘是锯齿状的、开的花像黄蝴蝶、茎上长满了小绒毛、卷须呈螺旋状……让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有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在习作时,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自己观察到的植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边看微课中的黄瓜视频边写作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积极倡导教师要灵活地使用微课,不囿于微课。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何莉平老师在试教三年级软笔指导课《撇》时,课前制作了微课《“撇”的写法》,课堂上学生直接看微课视频后临帖练习,课堂气氛冷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何老师自身的书法功底很好,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就先请何老师示范书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撇”字起笔、运笔与收笔的书写要领,然后播放微课,分层要求:已经了解书写要领的同学可以临帖书写,还没有明白书写要领的同学可以观看微课视频临帖书写。这样调整后,何老师现场书写的漂亮的“撇”,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兴趣大增,课堂气氛轻松而愉悦,微课视频也很好地发挥了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作用。

3. 后置性微课的使用。后置性微课,即教师根据语文教材或学生课堂学习后的需要制作微课,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在家观看,巩固或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如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理小学郑中伟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时的“闪、劈、按、打”等动作的细节描写,感受武松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等特点,然后,抛出课后思考题“小说中几次写到‘哨棒’?为什么要反复写‘哨棒’?”让学生回家上校园网观看拓展延伸型的微课《古典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对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举止行动及景物片段等具体细腻的描写)有了全面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中置性微课放到校园网上,让课堂上没有学懂的学生在家继续观看,或让缺课的学生在家自学。

土地使用价值 篇12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不可忽视

人事档案对人才流动有没有用?人事档案对流动人才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为, 现阶段人事档案对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建立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的需要。

人才进入市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 这是市场经济在人才方面的重要特征。人才的市场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是人才进入市场、成为人才市场的基础。人才不能进入市场自主地“流通”, 就形成不了人才市场。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是人才市场主体地位体现的保障, 与人才的社会化管理相对应的是人才单位管理、部门管理, 其实质是变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方所有为人才社会所有, 变“单位人”为“社会人”。而这“基础”和“保障”的两方面作用都与人事档案有着重要的关系。人事档案对其人才本人来讲起着社会对人才认识的作用。要变人才为社会所有, 使社会正确认识人才, 人事档案既不能弃之不要, 也不能成为单位栓在人才脖子上的枷锁。人才的人事档案是归社会所有的公共财富, 不能据为某个人、某个单位所有。人才人事档案的社会所有, 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才的主体地位, 实现人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2.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科学准确地使用人才的保障。

长期以来, 国家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及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保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人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人才的成长轨迹、工作经历、社会活动、业务专长及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情况, 是人才的一面镜子, 为用人单位科学准确地选聘人才、大胆合理地使用人才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通过利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还能够识别假文凭、假职称等虚假人才, 保证人才的真实性, 加深对人才的认识, 为人才的合理使用发挥保障作用。应当看到,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档案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则是双向选择、人才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 人才的人事档案应该随之进行改革和完善, 由过去注重政治审查向注重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职业信誉为主要内容的方向转变, 使人才人事档案真正发挥科学准确选才用人的作用。

3.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的依据。

目前, 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正在逐步完善, 朝着社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公民工作身份复杂多样, 福利待遇各不相同, 所以社会福利保障工作不可能一刀切, 一步到位。根据人事档案唯一性的特点, 当前许多针对个人的社会福利待遇都是依据本人的人事档案进行兑现的, 具有准确性、详实性、连续性的优势。根据这一特性, 社会保障部门能够方便准确地了解流动人员的工作过程、工作时间、单位性质等所需内容。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1. 多头管理, 各行其是。

目前, 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在政府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的只占一少部分, 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在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 甚至个人手里。另有一些人事档案由于种种原因在原工作单位、毕业学校, 或是弃档而去, 或是单位卡住人事档案不放。还有一些没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人才中介机构及其他组织, 为了自身的利益随便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这些不应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 对保管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严肃性更是缺乏认识, 随意存放、随意变动、随意查阅, 严重损害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2. 死档、弃档、假档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流动人员数量的增多, 各级人才中心管理的人事档案包括档案与主人长期失去联系的“死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报道, 成都市人才中心保管的3万多份档案中已有五分之一成为没人要的“死档”;四川省“死档”已超过20万份;上海市大约有四分之一、约5万份档案不缴纳保管费, 成为无人问询的“死档”;武汉市人才交流中心保管的5万多份人事档案中有30%的档案被主人“丢弃”。除了“弃档”、“死档”, “假档”现象也相当严重。在上海的求职人员中, 约有三分之一求职者的求职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 其中包括档案材料的虚假。

3. 人事档案材料适用性差。

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一方面是一直沿续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做法, 档案内容主要以学历情况、参加工作时间、职称情况、工资核定情况、奖惩情况、干部身份记载为主, 人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人才的业绩情况、诚信情况、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 甚至没有记载。另一方面是流动人员所在单位尤其是私企从不过问个人档案情况, 即便是工作多年, 其人事档案内容也无任何记载, 影响了社会对这部分人才的正确认识和其应享有社会福利待遇的有效兑现。上述原因使得人事档案的内容与时代发展需要拉大了距离, 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要确保实现

“流动人员”的界定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出现的, 现在已扩展到整个非公经济。流动人员所处的人才管理环境与计划模式下的国有、全民所有制的人才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对这部分人才的人事档案管理不应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应从面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人事档案应起的社会作用研究确定非公单位人才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

1. 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向和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种资源由市场配置。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也不例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是为人才服务的, 是为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服务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人才资源上看, 就是把人才资源变成社会资源, 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人才进入市场流动有充分的自主权, 人才与单位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 双方的选择是双向的、自主的, 双方要按照国家的政策法律规定, 建立公平合理的契约关系, 并受国家政策法律的保护。由此, 可以得出结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适应人才社会化、市场化要求, 由社会统一管理。

2. 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依法规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鼓励人才流动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20多年来, 人才流动以不可阻挡之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加大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推进人才的社会化管理, 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我们应认真总结20多年来人才流动的社会实践经验,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人才人事档案管理, 改变目前管理不到位、不统一的混乱状况。由于人才流动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才, 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管理的全局, 急需国家立法。

3. 充分发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作用, 把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推进人才的社会化管理, 必须使人才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跟上来。国家应明确规定哪些社会化服务必须利用人事档案以及利用人事档案的程序手续, 使各省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等工作一致起来, 让全社会都了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归口管理, 明确人事档案内容的收集、补充渠道, 知道人事档案的作用、需利用人事档案办理哪些相关事宜, 清楚人事档案的转递程序和转递手续等, 如流动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档案工资、出国政审、“三险一金”的办理等项社会化服务都要与本人人事档案结合起来。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利用做到统一、规范, 更方便、更有利于人才和社会发展。

4. 丰富人事档案内容, 提升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要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出发, 科学地规范人事档案内容, 淡化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方面内容, 充实或增加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果、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内容, 鼓励流动人员终身学习, 提倡终身教育制度, 将其受再教育的情况记入人事档案, 有关部门可通过档案记载有计划地安排培训及培训内容,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服务, 使人事档案有充分的利用价值。各地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部门, 要切实担负起对所保管的人事档案材料及时补充的责任, 对归档的重要材料要进行甄别和鉴定, 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建设, 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

为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当前还要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建设, 不仅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各项设施, 而且还要具备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精干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要对国家授权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心进行检查, 对不具备管理人事档案条件的, 要限期改正, 愈期不能达到要求的, 不能继续授权。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使人事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使人事档案的利用更加方便、快捷、适用, 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上一篇:火焰模拟方法下一篇:串联补偿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