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理论

2024-05-30

系统管理理论(共12篇)

系统管理理论 篇1

生命系统理论 (Living System Theory, 以下简称LST) 是美国学者J.G.Miller在生物学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研究, 通过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社会学理论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概念进行高度概括、综合和拓展而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综合理论。LST论证了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可分为复杂度递增的八个层次, 具体为:细胞—器官—有机体—群体—组织—社团—社会—超国家系统。生命系统无论从哪个层次上均可以抽象出20个能够完成不同功能的基本过程, 这些基本过程与一个或多个生命组元一起组成了生命系统的20个子系统, 其中l0个用于处理信息, 8个用于处理物质/能量, 另外两个介于二者之间, 既负责处理物质/能量, 又负责处理信息。

一个企业相当于生命系统八个层次中的组织层, 其职能部门相当于群体层, 所有的职工相当于有机体层 (人) 。由于其固有本性, LST能应用于组织层的任何生命系统类型, 所以LST能够为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一个新的框架。LST与传统方法在研究企业这一生命系统上有一明显区别, 即LST注重系统的关键过程, 传统方法注重企业的活动和结构。

Lane Tracy (1993) 在“生命系统理论在管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中, 回顾了LST在生产和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 并为研究人员列举了许多有效的例子。他认为, 组织行为领域格外需要LST强有力的支持, 因为组织行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有机体 (如人) 、群体、组织。

1 绩效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 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就被管理者的产生目标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周期性地持续关注, 促进企业及员工成功实现预定产出的管理方法, 它包括制定绩效计划, 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诊断与提高, 是一个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循环往复进行的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

相对于传统的绩效考评而言, 绩效管理是一个更加完整而科学的概念, 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有时战略开发、制定预算等工作与绩效考评相比显得更为重要。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目标管理, 它特别强调持续的沟通、反馈, 甚至强调辅导的过程以帮助企业和员工提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实现既定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其过程管理, 而不是目标管理。

1.2 绩效管理的意义

(1) 绩效管理是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竞争中,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不断提高其整体效能和绩效。Levinson于1976 年曾指出, “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评价系统都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一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绩效评价的明显缺点在于: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的和武断的;不同管理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会使员工因好的绩效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可而产生挫折感, 或者为根据自己很久以前的不足做出的判断而恼火”。实践证明, 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绩效管理, 因为,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 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通过绩效管理, 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促进形成一个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 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投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改善团队绩效;通过不断的工作沟通和交流, 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的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

(2) 绩效管理可以促进质量管理

近年来, 质量已经成为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Kathleen Guin指出:“实际上, 绩效管理过程可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因为, 绩效管理可以给管理者提供‘管理’的技能和工具, 使管理者能够将全面质量管理看作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暴露出许多问题, 如评估数据的获得、管理者的沟通技巧、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职责设置的清晰度和有效性等, 而问题的暴露也会使企业找到其管理的方向。可以说, 一个设计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质量”的过程——达到或超过内部、外部客户的期望, 使员工将精力放在质量目标上等。

(3) 绩效管理能满足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而带来的管理的变化

多数结构调整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反应, 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 如:减少管理层次 (De-layering) 、减小规模 (Downsizing) 、适应性 (Flexibility) 、团队工作 (Team-working) 、高绩效工作系统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战略性业务组织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 、授权 (Empowering) , 等等。组织结构调整后, 管理思想和风格也要相应地改变, 如: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 以便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员工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机会, 促进他们对工作的投入, 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给员工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不断提高他们的胜任特征, 等等, 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2 信息化对绩效管理的作用

绩效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传统的绩效评价中的数据主要是手工填写, 这样的数据不仅工作量大、时差大, 而且准确性差。绩效管理的数据收集如果来源于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 其数据不仅准确可靠, 并易于计算机处理。企业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在应用ERP系统的企业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数据已经全部记录在系统中, 因此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 无论是对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过程的管理, 还是绩效评价与应用, 都需要从信息系统获取最基础的数据信息。

绩效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工具, 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减少工作量, 克服主观影响, 使绩效管理更加趋向客观和公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将各岗位、各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简称KPI) 与实际工作和目标紧密结合, 用红绿灯、进度条等形状表示出来, 使员工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 及时地进行改进。系统包含了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 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 运用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简称OLAP) 工具自动提取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员工绩效水平的数据和分析, 为制定管理目标和人力资源协调方案提供参考。

3 基于生命系统理论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基于生命系统理论对组织的分析, 我们从人类工程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 将组织及其内外部关系用图1表示。

在图1中, 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组织, 组织中的员工既是绩效考核的被考核者, 也是作为组织成员而言成为绩效考核的制定执行者。从生命系统理论的角度, 企业、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是有机联系的, 企业绩效建立在个人、团队绩效的基础上, 并且是可以重合考量的。因此, 员工绩效是根基, 绩效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员工绩效管理, 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员工管理。

在以上的绩效管理关系模式下, 为了适应绩效管理的需要, 我们在建立ERP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的实时提取时, 还必须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必要的变革, 这种变革是在传统绩效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生命系统理论中体现的“组织行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有机体 (如人) 、群体、组织”, 我们建立如图2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模型。这一模型设计的思路是在传统企业绩效管理中采用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对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数据, 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客户数据等, 如果离开了信息系统, 获得这些数据就变得非常困难。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绩效管理所需要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准确可靠, 并易于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 DSS/OLAP就是进行后续操作的“决策辅助系统和在线分析处理数据库”, 它是通过建立运营系统和ERP, 建立一个数据仓库, DSS/OLAP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最后形成执行信息和管理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模型并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需要, 新的信息模型是通过预先建立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简称KPI) 的数据库, 使其与运营系统、ERP联系起来, 从中提取符合要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数据, 通过联机分析处理系统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简称OLAP) 等进行数据处理, 最后进入绩效管理接口, 形成绩效评价报告。

这一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模型与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型相比, 借助了生命系统理论中的组织分层结构特点, 增加了分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了绩效考核与评价的信息化程度;这一模型与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绩效管理模型相比, 在采用了分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 通过分层次地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 最终形成的绩效评价报告更具科学性。

4 结语

基于生命系统理论来探讨和分析绩效管理系统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目前绩效管理发展趋势来看, 从理论层面上, 有助于丰富绩效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上, 有助于为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绩效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者绩效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有助于增进当前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为绩效管理活动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MILLER J G, MILLER J L.Introduction:the nature of living sys-tems[J].Behavioral Science, 1990 (35) :157.

[2]彭雁虹, 褚启勤, 李怀祖.生命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3) :36-37.

[3]安德烈A德瓦尔.绩效管理魔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116.

[4]朴愚, 顾卫俊.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5-15.

[5]孙滨丽, 杜栋, 王世文, 等.管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302-329.

系统管理理论 篇2

摘 要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将给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带来很大的方便。它能实现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减轻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巨大的兴趣。文章阐述了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思想,以及应用ASP技术实现其前台和后台信息交互的方法及过程。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既满足教务管理用户集中、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最大范围地使用该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的论证,对应用领域进行调查分析,参考各种资料和进行数据库编程实践,成功地实现了基本的设计要求。我们设计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实验室管理,预约管理,实验项目管理,用户管理,公告管理等功能[1]。

关键词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B/S体系结构,预约管理,数据库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现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2 系统设计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1.3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1.4 系统的开发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系统的关键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系统的开发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运行环境Dreamweawer MX的主要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2.1.2 SQL Server2000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2.2系统的开发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2.2.1 ASP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2.2.2 B/S体系结构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用户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3.2系统功能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3.3系统开发环境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系统功能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4.2要实现的关键功能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3系统数据流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5.2数据库的完整性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5.3数据字典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系统设计细节.....................................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 Web服务器的建立...........................错误!未定义书签。6.1.2 数据库服务器的建立........................错误!未定义书签。6.1.3 访问数据库................................错误!未定义书签。6.1.4 应用程序开发..............................错误!未定义书签。6.1.5 并发机制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6.1.6 安全机制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6.2登陆界面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3用户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4实验室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5公告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6课程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7项目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6.8预约管理设计与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6.1用户登陆界面

图6.2系统主界面

图6.3管理员密码修改界面

图6.4学生信息查询界面

图6.5教师信息查询界面

图6.6查询学生结果

图6.7增加学生信息界面

图6.8增加教师信息界面

图6.9修改学生信息界面

图6.10实验室信息查询界面

图6.11修改实验室信息界面

图6.12增加实验室信息界面

修改功能和新增功能与上述修改、增加学生情况类似,这里不再重复。

图6.13空闲实验室安排界面

图6.14空闲实验室信息界面

图6.15发布公告信息界面

图6.16公告信息查看界面

图6.18课程信息查看界面

图6.19查看课程项目信息显示界面

图6.20查看项目信息显示界面

输入“软件工程”,查询到信息界面如下:

图6.23预约课程查询界面

系统管理理论的由来与走向 篇3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试图用整体性的眼光解释世界,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由此诞生出了古代的系统思想。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当时朴素的系统观。但是,这种整体观,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一种混沌状态下的猜测。

真正创立系统论的,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此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影响。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系统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卡斯特对系统管理理论有着洋洋洒洒的长篇阐释,但其思想要领,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可以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总之,系统管理理论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运用“输入-转换-输出”的分析模型,着眼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管理活动。这一学派强调,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各种组织内部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组织又处于环境超系统之内。就其本质而言,系统的性质,取决于系统内外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比如,石墨和金刚石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原子之间的结构方式不一样,二者在性质上迥然有别。系统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用关联论来取代元素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系统论提供范畴、分析方法与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可以说,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来发展管理学本身。没有系统论,就没有系统管理理论。因此,我们需要追根溯源,从系统论的发展谈起。

系统思想的发展历程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就已经把宇宙看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然总体。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宇宙整体同构,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由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创立的原子说,把宇宙分为若干层次,而把原子视为其最基本的要素,并试图从世界统一性、整体性和一体性的角度来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德谟克利特则著有一本历史上有记载但却未能流传下来的著作,书名是《宇宙大系统》。据推测,这可能是最早使用“系统”一词的西方哲学著作。到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形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但是,传统的系统理论,与“元素说”无法划清界限,而且其理论还建立在“元素说”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所说的系统,在概念上更多是立足于集合论。

系统思想产生革命性变化,起源于黑格尔开创辩证法。进入现代后,系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辩证思想中那种有机地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20世纪初科学理论与科学工程实践中,促成了系统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一般系统论的诞生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 V.Bertalanffy)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贝塔朗菲批评了当时关于生命体本质“机械论”和“活力论”的片面性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他率先建立起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机体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著名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每一种学科或者科学都有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可用来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概念结构。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垄断全部知识,因为每门学科只不过反映现实世界的某一小部分而已。但是,各门学科有相似之处。一般系统论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各门学科的类似性,并概括出一种理论框架,也就是建立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来描述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

再进一步,贝塔朗菲指出,所有学科都具有的类似性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整体或有机体的研究;②有机体趋向于一种“稳定状态”,也就是取得平衡;③所有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即有机体受它所处的环境影响,同时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一般系统论的这种观点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20世纪40~20世纪5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的形成与发展

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C. E. Shannon)和韦弗(Warren Weaver)建立了信息论。最初人们所注意的主要是它在通讯工具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作用,对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似乎没有什么重要价值。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它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信息论逐渐显现出它在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方面的应用价值。

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正如维纳本人所说:“从我对控制论感觉兴趣开始,我就已经完全领会到,我发现的那些可以用在工程学和生理学上的有关控制和通讯的想法,也可以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果如其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关管理学的书籍几乎无一不涉及信息、反馈和控制论,以致人们认为,管理学因此而真正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20世纪80年代,系统理论的深化和实践运用

在基础理论方面,这一阶段,自组织理论诞生,推动着人们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一般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着眼于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自选择等等问题。自组织理论的代表较多,典型的有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的“协同学”,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Manfred Eigen)的“超循环”理论,还有与实验科学结合更密切的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系统管理理论 篇4

一、投资决策流程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Simon将经济组织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提出了决策过程一般模型[2] (图1) , 认为决策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即情报活动, 确定决策目标;设计活动, 拟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选择活动, 选择最优方案。三个过程相互关联, 互相作用, 形成了决策的动态过程。

根据Simon的模型, 结合投资决策过程实际, 将决策过程一般模型具体化, 可以得出支持DSS系统逻辑的投资管理决策过程模型 (图2) 。

二、投资管理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

2.1投资决策DSS模型库规划。

本文使用面向对象语言搭建模型库管理系统, 其基础思想是将投资决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3]。根据投资决策的特点, 模型库划分为知识模型类和数学模型类两个子类, 并将数学模型类按照投资决策支持的需要, 进一步划分细类 (图3) 。知识模型在投资决策DSS中表现为对投资决策任务的分析和推理以及风险控制规则, 是对投资决策规则的定义及行为的约束;数学模型是投资决策DSS进行分析决策的核心, 用以实现对投资决策问题的计算分析。其本质是输入变量 (X) 到输出变量 (Y) 的映射, 即, 包含输入变量、输出变量、数学表达式和算法对象四要素。以β指数模型为例, 如果投资者希望使用β指数模型选择收益波动小于基准值的投资组合, 则其一般形式是:

则β指数模型类可描述为:

类名称:β指数模型类

父类:数学模型类

属性:ri//输入变量集

rm//输入变量集

输入变量集

决策变量集

Get_Function//获取目标函数

Get_Constraint//获取约束条件

Simplex//求解β指数问题的单纯形法;

[结束]

各类模型从模型的结构角度可划分为原子模型和组合模型两种[4]。原子模型不可分割, 在投资决策DSS中负责进行基础的运算, 如计算期间收益率、价值波动率等;组合模型则按照自身的模型结构组合原子模型而成, 负责进行趋势判断、策略等的计算, 如计算收益率的持续性、风险波动率的变动预测等。

2.2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架构。

模型库管理系统由模型库、模型字典、内外部数据库和模型库管理模块构成 (图4) , 模型库储存的是模型的代码, 在面向对象语言下模型库就是模型对象集;模型字典储存着各个模型的编码、方程式、功能, 模型在模型库中的定位等信息, 以供决策计算时模型库管理系统调用;外部数据库提供支持决策的外部参考数据;内部数据库不但用于提供内部决策支持数据, 还会根据系统的运算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实时跟进最新的内部管理情况。管理模块具备模型的运行, 存储和生成功能, 根据计算需求从模型字典中调用相应模型进行计算或生成新模型。

2.3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运行流程。

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首先是读取模型, 依照模型的属性执行模型的操作, 原子模型则直接进行参数取值和计算, 组合模型需要依照模型逻辑执行各个原子模型的计算, 并实现各个原子模型间数据的正确传递。原子模型结构固定, 组合模型的结构和运算逻辑可根据决策需要, 通过建模功能实现调整或者新的组合模型的生成。模型运算的结果会根据投资者在各个环节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实现模型库管理系统的动态化。

结合图2的投资决策过程模型, 得出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

三、总结

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为充分实现DSS系统的动态运作。本文基于面向对象法, 结合对投资决策流程的分析, 从模型库管理系统的模型类划分、系统结构和系统运作流程等方面论述了投资决策DSS的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在其支持下能够保证投资决策DSS的性能和实用性, 满足投资决策的系统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2]何开伦, 李军.实用型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原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 14 (3) :64-67.

[3]王冰, 琚春华.面向对象DSS模型库设计[J].计算机时代, 2005, 6:15-17.

系统管理理论 篇5

本软件根据来电马上得到客户的详细资料,购买意向,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投诉/建议记录,回访记录,迅速完成客户的报修,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功能强大的处理流程和统计报表会成为各类售后服务企业的好帮手.本软件可用于售后服务企业的呼叫中心软件来使用,操作和使用上都比较容易上手.主要功能如下:

★ 来电号码和客户资料自动弹出

● 可直接看到客户的详细资料,如姓名,电话,地址,归属的业务员,e_mail等其他联系方式等等

● 可直接看到客户的来电记录,曾经有过什么购买意向

● 可直接查询客户消费积分和积分兑换情况

● 可直接看到客户的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售后更换备件的明细),投诉/建议记录,回访记录

★ 灵活的参数设置可使录入数据成为一件轻松的工作

● 商品销售单位设置,同时可以设置该销售单位下的技术负责和销售代表(在销售统计中可按照销售代表统计销售量

● 商品名称型号设置

● 维修备件设置

● 自定义编码设置

● 本软件提供5个自定义的字段,可以根据用户行业的特征来自定义这5个字段的含义,比如电脑行业可以定义成硬盘id号,显示器id号,汽修行业可以定义成发动机号,车架号等等以此类推

● 售后服务单/销售单据打印设置

● 客户积分设置,一元对应多少分,积分是用什么来计算

● 录音功能设置(注:该功能需要支持录音功能的来电采集设备,在购买的时候请和我们的销售人员确认)

● 其他综合设置,如:售后服务类型,回访方式,回访客户反馈意见,回访目的,备件报废类型,备件入库报废经办人等等

★ 销售处理

● 销售记录查询

● 欠款不欠款记录查询,并可对欠款记录做回款处理

● 任何时段的购机统计

★ 售后处理

● 打印派工单及单据状态流转(待处理,已出单派工,售后完成,审核完成)

● 售后完成后的数据录入,单据状态流转,单据查询

● 最近需要定期维护的记录查询(来自购机记录的设置),可单条或批量生成售后服务记录

● 任何时段的售后服务统计 ★ 投诉/建议处理

● 投诉/建议处理(查询记录,处理结果的录入,单据状态流转(处理中,处理完毕,审核完成)等等)

● 任何时段的投诉/建议统计

★ 回访处理

● 回访处理(查询记录,回访结果的录入,单据状态流转(处理中,处理完毕,审核完成)等等)

● 最近需要定期回访的记录查询,可查询销售以后没有回访过的客户是哪些,售后完成以后没有回访过的客户是哪些等等

● 任何时段的回访统计

★ 审核处理

● 有审核权限的管理人员对已完成的售后服务记录,投诉/建议处理记录,回访记录做最后的审核或取消审核

● 处于审核完成的各类记录不能再被修改,删除

★ 维修备件管理

● 维修备件入库管理

录入入库单

● 售后人员领取备件管理

录入出库单

● 维修备件报废管理

录入报废单

● 售后人员名下备件清单查询

◆ 售后人员领取备件明细/汇总

◆ 售后人员维修消耗备件明细/汇总

◆ 截止目前售后人员名下备件清单(领取-消耗)

● 维修消耗备件明细查询(支持模糊查询)

● 任何时段的维修备件出,入库,报废统计

★ 综合查询统计(当天或某段时间)

● 新录入客户统计

统计某段时间新添加的客户数量

● 按接线员统计报修数量

可做为考核接线员工作量的依据

● 按时段统计报修数量和备件,交通,服务费用金额和百分比(当天或某段时间)

● 当天销售,售后,投诉,回访的数量汇总统计

● 客户综合查询统计,可按以下两个条件组合查询统计

1.大于等于多少,等于多少,小于等于多少

2.1 购机应收金额,购机已收金额,购机未收金额,购机次数

2.2 售后备件费用,售后服务费用,售后交通费用,售后金额合计,售后服务次数

2.3 投诉/建议次数

2.4 回访次数

★ 客户积分统计管理

可方便的查询客户的积分情况,客户兑换积分的情况,客户兑换礼品的数量。可实现单个客户的积分兑换,也可实现批量客户积分的兑换

★ 知识库自动维护

在做售后处理的时候,可根据客户提出的故障现象查询故障处理知识库,在电话中就可以指导客户来解决一些可能是非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故障,可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在做投诉/建议处理时,可根据投诉的内容查询投诉处理知识库,可辅助处理人员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处理客户的投诉

上述两个知识库可自动根据系统的运行来自动维护,更新,也可以在系统中手工进行整理

★ 开机提醒

可设定提前几日对将要到期需要定期维护的记录,将要到期需要定期回访的记录做自动开机提醒.

★ 灵活,方便的派工单打印,可根据需要自主设计销售单或派工单的格式

支持多种打印机(宽行,窄行,微型打印机等)

★ 统计处理过的报表均可导出到Excel或word中

供数据的二次利用,和通过网络的分发给其他相关的管理者使用

★ 来电客户留言管理

★ 客户资料的方便查询和录入修改

★ 黑名单客户的设定

★ 来电日志的查询

来电,去电号码,通话起始截止时间,通话时长,播放通话录音等

★ 客户组的功能

把不同的客户按不同的客户组(可以是业务员或区域等)进行分类以便管理和统计

★ 客户资料的导入导出(Excel)

★ 单机版本和网络版本合二为一,使管理和应用更方便

购买一套就是单机版本,购买多套,简单的设置一下就可以实现共享数据,构成网络版本

★ 用户权限的管理使公司客户资料更加安全

● 修改客户组名称

● 删除客户组

● 修改客户资料

● 删除客户资料

● 删除来电日志

● 客户档案导入导出,日志导出

● 删除留言

● 修改留言

● 删除记录权限

● 修改记录权限

● 备忘录管理权限

● 参数设置权限

● 购机处理权限

● 售后处理权限

● 投诉/建议处理权限

● 回访处理权限

● 审核处理权限

● 维修备件管理权限

● 综合统计权限

● 客户积分管理权限

★ 一台电脑最多可支持管理8路电话的来电

本软件在销售的时候标准配置是一路的设备,如需管理多部电话,请向销售人员说明,需要额外增加费用

系统理论群星谱 篇6

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他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的熏陶。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贝塔朗菲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研究,后来又涉足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他是一般系统理论的创立者。1954年,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已见前文所述。他的这种思想,发源于对近代科学思想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不满,还有对现代社会中漠视人性现象的深恶痛绝。因此,一般系统论具有人文主义色彩。贝塔朗菲认为,重建人类特有的尊严,就要拒绝那种人类的价值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机械论观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是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受挫,而是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生命的无意义,以及价值、前途、目标的失落。

正是在弘扬“人性”这一意义上,贝塔朗菲拒绝还原论。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我们行为的方式或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认为他只不过是物理、化学层次上的机器,他就不可能为人类的远大目标和尊严而努力。如果人只不过是一种动物,他就不会致力于发展人类的创造性和同情心。由此可见,拒绝还原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技术处理,而是要服从于人类独特价值的信念。

由于将人文性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贝塔朗菲试图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贝塔朗菲的思想远远超越了生命科学本身的范围,为20世纪的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对生命、进化、人性等问题的探讨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思索的话题。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

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维纳4岁开始读书,9岁时读中学,11岁上大学。在校期间,他是著名的神童,从数学到化学、物理、工程无所不学,18岁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

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维纳对其他学科兴趣不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有两个问题引起了他的特别兴趣。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另一个是火炮命中率问题。二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在努力提高防空火炮打飞机的命中率。当时平均3000发炮弹才能击中一架敌机。维纳开始探索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由此萌发了控制论的基本思路。他从驾驶汽车的简单动作中提炼出“反馈”控制方法,并发现机器的控制和人的控制机能有相似之处。最终他于1948写出了《控制论》。

维纳一生发表论文240多篇,著作14本。他对控制论的定义是:“设有两个状态变量,其中一个是能由我们进行调节的,而另一个则不能控制。这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那个不可控制变量从过去到现在的信息来适当地确定可以调节的变量的最优值,以实现对于我们最为合适、最有利的状态。”1964年,维纳荣获美国总统授予的国家科学勋章。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申农(C. E. Shannon,1916-2001)。他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为了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申农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至今在信息量的计算上使用的“比特”(bit)这一单位,就是由他首创的。计算机中使用的“字节”(byte),就是来自于比特。

1943年,申农的信息论初具雏形。1948年,他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这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申农关于信息传递可以消灭噪音、完全保真的定理,成为现代通信工程学的基础,五十年来,人们都在为了实现他的预言而努力。申农的研究也激发了所有现代的纠错编码技术和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换句话说,没有申农,就不会有音质一流的CD音碟,不会有因特网,也不会有美国宇航局的外太空飞行器从数十亿公里外传回来的照片。一句话,没有申农,就没有今日的“数字化生存”。

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利高津

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17-2003),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种自组织系统状态。在非平衡系统中,如果系统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系统内部各要素存在着非线性相干效应,就可能产生自组织有序状态。从热力学的观点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下,热力学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产生负熵,形成有序结构。说通俗点,就是研究事物如何从混沌无序的初始状态走向稳定有序的组织结构。这一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从混沌到有序》之中。

这一理论,对系统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封闭系统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比较典型的就是正负反馈机制。由此,热力学原理准确地给出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条件。

普利高津反对决定论,他的另一代表作《确定性的终结》,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世界的概率性。这一名著,可以同哲学家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相媲美。

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

赫尔曼?哈肯(H. Haken,1927-),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他于1960年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1973年以后,他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协同学虽然是物理学理论,却可以解释相应的系统现象。哈肯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在于是不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只要有足够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哈肯的著作有《激光理论》、《协同学引论》和《高级协同学》等。

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雷内?托姆(R. Thom,1923-),突变论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并因此而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突变论研究的是客观系统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具体来说,就是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特定事物从一种稳定组态突变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在现实中,突变论可以用数学模型来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并发生质变的过程。在系统理论的发展中,突变论有着重要意义。有人把突变论的提出,称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三百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用于人类社会系统,突变论可以研究多种问题,如战争爆发、经济危机、攻击与妥协、人类习惯等等。从哲学角度看,突变论有效破解了事物质变是渐变还是飞跃的争论。

系统管理理论 篇7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这两个系统中的数据更新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要求必须做到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的同步, 以及数据的共享。而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操作人员, 要达到一个系统更新的同时可以使其它系统同步更新, 对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是十分必要的。

2、系统连接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本身具有形式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对系统依赖性等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对数据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管理系统则是需要高度数据库安全的软件系统, 能够将员工的私人保密信息得到很好的维护。既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即时更新, 又确保信息安全性, 那么, 就需要针对当前学校的信息系统做横向的连接。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连接设计首先考虑哪些数据需要共享, 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类型结构统一, 以及系统操作人员对数据的操作权限。根据系统连接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型。

教务管理系统主要从人事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的信息, 比如, 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信息, 而人事管理系统从教务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工作量、教学效果等信息。由于系统连接应该在原有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所需的数据又要通过统一转换, 所以提出中间服务器和代理这样一种架构模型 (如图1) 。

这种架构最突出的优点是服务集成能力强, 即它能够将系统互操作的流程性、事务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全部集成在中间服务器来实现, 而各应用软件只需要提供报文收发功能即可。

代理是应用软件的互操作接口, 它负责实现应用软件与中间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中间服务器负责在代理之间转发报文、控制信息流动, 同时, 还负责身份验证、加密保护、存取控制等安全管理。

由于本系统要求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通过网络交换数据信息, 所以, 采用XML技术来表示各个对象信息, 这种可移植性语言为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3、数据的安全保密设计

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数据库, 人事数据库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部门负责, 和中间数据库。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了职工基本信息、个人工资等重要信息, 而教务数据库存储了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成绩等重要信息。因此, 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该连接方案中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1) 各系统数据库管理分工明确。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系统管理员管理, 中间数据库和人事数据库由学校人事系统管理员管理。

(2) 教务系统通过代理访问中间数据库。

教务系统查询数据时, 通过中间数据库向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发出访问请求, 由人事管理系统向中间数据库更新数据, 通过代理向教务系统数据库写入新数据。这样, 避免了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访问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 保证了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性。

(3) 建立严格的用户登录制度。

用户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不同的用户权限不同, 比如, 教务管理系统的用户, 不能随意更改教师的基本信息, 只能通过中间服务器查看教师职称等基本信息。

4、系统连接的实现

中间服务器服务启动之后, 才可以进行报文的收发工作。中间服务器的启动在listen类中实现, 并通过listen类调用报文代理Msgproxy处理各种报文,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报文处理是中间服务器的核心部分。中间服务器接收到代理发送的报文后, 首先对报文进行身份认证和有效性认证。通过XmlValidatingReader类对XML流执行验证。报文通过验证之后, 在处理该报文之前需要获取文档中的XML项的信息, 对XML报文进行解析。报文种类根据EMIF规范进行分类, 例如, 请求报文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应用程序通过代理向中间服务器发送Request报文索取需要的信息。中间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 会返回一个Ack报文应答该报文能否处理。

代理是系统和中间服务器的接口, 完成报文生成、解析以及处理等功能。首先, 报文是通过XML序列化生成的。XML序列化将对象中的字段和值序列化为XML流, 保存为XML文件的格式。代理对报文的处理包括注册代理Register、注册提供Provide、预约Subscribe、取消预约Unsubscribe、事件发布Event、数据请求Request、数据应答Response等报文。

目前,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还是基于同种数据库的, 不同种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5、结束语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后, 有效利用了原有系统的资源, 无需进行重复的数据输人, 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 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 保证了两个系统的应用软件的独立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实现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 方便了系统管理用户,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兴辉, 蒋维杜.基于HIS的门诊系统与医疗保险门诊系统的连接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3.8

系统管理理论 篇8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是通过扫描仪的扫描, 将纸质的会计档案转化成电子式的会计档案, 然后再用OCR技术将会计档案的电子化影像建立精确的索引, 实现档案的电子化, 最后采用容量大的存储设备对会计电子档案进行长久的保存。

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 可以将会计档案的信息进行分享, 提高会计档案保管与其他环节的工作效率。比如,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提取相关的管理数据, 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关管理信息。

二、会计档案管理系统中与金融系统有关的两个特点2.1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 都是要取得凭证的。会计人员在接到原始凭证的时候, 要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一系列的审核, 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在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来登记账簿, 接着是根据账簿来定期地在销存软件中形成了有机整体, 所以说, 会计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的严密的, 会计档案管理系严密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一般的管理系统。

2.2记载事物的连续性强

资金的运转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她的具体的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会计为了完整地反映和监督资金的运转全貌, 必须系统、连续地予以记录、计算、分析和评价。所以, 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会计档案本身就具有连续性, 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 再到进销软件中的财务报表, 时间上依次连接, 内容上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

三、什么是金融系统

金融管理系统是关于资金流动、集中和分配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一个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一起构成的有机体。广泛被家庭、公司、政府为了执行金融决策而使用的机构, 囊括了股票、证券和债券的市场, 当然还涵盖了保险公司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系统的资金是通过金融系统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短缺者的。

四、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1) 在金融系统建设中, 要形成的文件数量是很多的, 而且系统建设必备文件又不是同于一般的技术文件。在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 为了总结和协调的需要, 要产生很多详细的技术文件, 而且还得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总结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的必备文件。 (2) 着眼于成本差异分析的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 金融系统决策者所要考虑的不仅是数据化的指标核定, 更加需要着眼于成本的分析与执行者行为的结合。金融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盈利性的系统, 通过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的三者结合, 实现净利润的最大化。膨胀不断的经济使业务和会计信息量大大增加, 所以,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变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管理机制扥首要选择。 (3)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管理的功能, 可以实现对系统管理用户的维护, 比如说是新增系统用户, 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修改过着删除, 这些都是可以用在金融系统上面的, 金融系统是一个中介机构, 里面有证券、债券、保险等的市场, 设计道德用户也是很多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 利用会计档案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可以对金融系统里面的大批量的用户信息进行保护。 (4) 机构维护也是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让用户按照ABIS中的机构隶属关系, 从而来进行增加机构的操作, 或者是用于机构信息的修改以及机构撤并后机构的删除和隶属关系变更后的维护。 (5)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统计功能, 便于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范围、档案的种类或者是保管的状态对会计档案进行统计, 计算出档案的记录数。而金融系统里面是有资金盈余者的资金流向资金短缺者的一方, 中途肯定时候金额的交易, 那么利用窥觊档案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可以更为清楚地记载交易的数量和情况。

五、结语

本文大概讲述了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只有将会计档案好、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优点真正运用到金融系统当中, 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宋斌, 马恺.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福建金融.2004-05

系统管理理论 篇9

随着港口码头行业的迅速发展, 港口信息化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信息系统的开发、定制、集成越来越受到各港口企业的重视。2010年7月本人参与了某港口码头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发项目, 在该项目中我主要负责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技术架构及项目管理相关工作, 其中也参与了库存管理和计费管理的研发工作, 主要编写一些关键性的代码及相关的维护。公司生产业务主要有港口码头业务承接、船舶进港业务 (含内贸船和外贸船) , 列车卸车作业, 堆场库存业务和计费业务, 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堆场库存 (需要实时动态地体现出装船、卸车作业量) 和计费业务 (需要严格分析公司各类不同业务的计费方式) 。

生产管理系统基类的开发及后台数据库平台的集群整合是我的主要任务, 其中生产管理系统按照上述业务分为计划管理模块、中控调度模块、生产业务模块、库存管理模块、计费管理模块、基础信息模块、综合业务查询模块、综合报表查询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等9个子模块。整个系统涉及到与港务信息系统、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TMIS) 等的外部集成, 及企业内部与自动化控制、火车轨道衡重等系统的集成,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作, 涉及工作面广, 需要协调的系统和人员较多, 如何把控项目进度成为该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系统因为采用的是B/S的软件技术架构, 用户从业务管理, 生产作业队的生产作业, 财务部门的计费及高层的报表决策, 均通过网上进行, 客户端也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软件, 而且程序的部署放在后台WEB服务器上, 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维护的成本。系统采用.NET作为中间业务层, 利用C#语言编写中间的业务逻辑, 前端页面是ASP.NET编写, 应用服务器采用微软IIS, 因为该项目要求在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 项目任务大, 进度紧, 大概10个月左右, 项目组的情况是:项目经理1名, 需求分析师1名, 开发人员是5名, 测试人员1名, 文档管理员1名, 质量管理人员1名, 软件配置人员1名, 数据库工程师1名, 系统架构师由我兼任;由于业务部门的要求, 项目组全体人员全部在现场开发;在项目基础设施方面, 现场数据库服务器平台、配置管理服务器都已经部署完成, 开发机器是项目组人员自有的笔记本电脑, 开发工具及其他项目的软件平台状况良好。

在本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中, 我通过合理的估算项目工作量、制定进度计划、识别关键路径上的关键任务, 通过有效的监控项目进度, 及时地对项目进行管理, 保证了本系统的如期交付。

二、建立计划进度网络图

制定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分解结构, 采用按阶段进行分解的, 第一层分解以需求调研及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基类开发及代码编写、黑盒白盒测试、系统正式环境部署及试运行、系统维护, 以下再进行细分, 逐层往下分解如需求分析分为:现场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需求定义, 再对需求分析进行分解为业务需求分析、技术需求分析、需求约束条件, 其中业务和技术需求分析仍可以划, 如业务需求分析可分为业务功能分析、业务接口分析等。其他所有的模块分解均采用逐级分解的方法, 直到分解到能够进行计划编制和进行预算。然后根据工作分解结构, 定义每个工作包所需活动的列表。在整个分解过程中, 请开发方公司技术总监全程参与指导, 最后的WBS分解结果, 项目组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讨论修改, 并获得了用户认可。

根据定义的活动列表, 辨别活动的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 分清各个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这花了我几天时间, 理顺依赖关系;在该项目中绘制依赖关系的时候, 借用了Microsoft Pro ject2003软件, 定义出活动任务表, 包括任务和子任务, 以及前后关系, 依赖关系设置好, 然后通过Project2003中的网络图视图, 自动把握定义的各项活动以网络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根据活动进度分解, 制定出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及甘特图, 定期开会确定进度进展情况, 并对甘特图进行及时调整。下面是项目进度计划及甘特图的部分截图:

由于生产管理系统业务复杂, 涉及面广, 各子系统环环相扣, 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由9个子系统构成, 分别为计划管理模块、中控调度模块、生产业务模块、库存管理模块、计量管理模块、基础信息模块、综合业务查询模块、报表查询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计划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制定计划, 协调生产;中控调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卸车和装船两大部分。能够帮助公司协调安排具体的每列火车和每条轮船的实际装卸流程, 指挥并协调各操作部门进行高效率的港口作业;生产业务模块针对各个部门的相应的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反映、汇总, 便于各部门领导管理、调度;库存管理主要有货运管理员指垛作业、货运管理员盘点作业、货运管理员管理作业、货运作业反馈、计划反馈、自拉煤作业、着火煤作业、困难特殊作业和泵房洒水作业等业务;计量管理模块对需收费, 付费的项目与原始单证进行核对, 发现问题后提出修改申请, 核对无误则统计记账, 开出相应的票据。同时生成相关报表;综合业务查询模块主要是系统根据公司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要求, 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然后生成相关的生产统计报表, 用来了解公司的总统生产情况;综合报表查询模块反映生产各部门的具体生产情况的日、月、季度、年等情况, 以帮助相关人员查询到相关的报表数据信息;基础信息模块主要包括了生产管理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基础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各不同岗位、角色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和设定。将生产管理系统划分为9个子系统, 为后续项目计划制定、控制提供了基础。

与港务信息系统、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TMIS) 等的外部集成, 及企业内部与自动化控制、火车轨道衡重等系统的集成工作是由数据库工程师与其他系统工程师配合完成的, 我们先确定各系统接口要实现的功能, 然后制定出接口方案 (多数为数据库间接口) ,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对跨数据库平台间的接口工作非常熟悉, 而此次系统开发的主要负责人是公司生产分管老总, 不同系统工程师间的沟通工作也经过多次有效会议并生成会议纪要得到了合理解决, 接口工作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进度。

三、识别关键任务及工时估算

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首先从技术上和业务上明确项目中的哪些业务任务是制约后置任务的, 哪些业务任务处理比较复杂, 技术上哪些是关键的, 实现后可以重用, 哪些是系统基础架构等等;在该项目中, 复杂的业务:主要有中控调度业务、计费管理业务、库存管理业务等, 技术难点:有系统基础基类的开发, 有窗口基础类、系统管理类、通用函数类库等。因为这些关键业务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在项目的历时和资源估算过程中需要重点予以考虑。每个任务的历时时间, 项目组人员在项目总监的指导和项目组人员的讨论下借助公司的历史经验库, 采用三点估算的方法:按照技术业务熟练水平高的去做, 估算一个时间 (乐观时间) , 按照正常的项目估算一个时间 (可能时间) , 然后以技术业务一般的估算一个时间 (悲观时间) , 借助公式平均值=1/6 (乐观时间+悲观时间+4*可能时间) 。得到每个项目的历时时间。

根据网络图找到整个项目的关键路径, 也就是项目历时最长的路径, 在下面资源分配的时候进行倾斜, 对于其他非关键的, 则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 可以让有经验的带着经验不足的进行开发。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库, 可以了解哪些人能力强、业务水平高, 同时也知道哪些人善于沟通不善于沟通, 通过人力资源库, 进行人力资源配备, 我建立了责任分配矩阵。对于每项活动, 安排具体的人, 哪个是负责的, 哪个是参与的。便于项目组进行人员绩效考核和项目的成本预算。对于关键活动, 安排一些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因人员有限不可能每个人员安排一个任务, 有的成员, 兼职多个活动任务, 并且要负责一些关键业务。根据每个任务活动时间和资源, 以及项目的总体时间要求, 项目组成员一起参与, 我负责制定了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 同时及时组织业务部门人员及公司的相关领导参加, 进行审查、确认, 并形成项目会议纪要, 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四、项目的进度控制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 我定期检查项目组的工作进展情况 (采用周、月、季、年等阶段, 进行进度绩效评估) , 每个人每周根据项目进度计划要求及工作任务安排表, 汇报自己的工作, 到底做到什么程度 (完成了哪些工作, 未完成哪些工作) , 有哪些技术和业务上的难度, 下一周任务安排。采取周报的形式来及时了解;同时也根据项目计划中的一些关键点, 主要指里程碑节点情况进行进度监控。如需求阶段结束后, 组织人员评审时, 进行进度绩效审查, 通过进度绩效指数和进度绩效偏差分析, 形成进度绩效报告, 向公司和业务部门汇报。及时发现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具体偏差, 如果是一些关键路径和关键任务上引起的偏差, 则及时采取安排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或加班, 或者请求公司派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在技术基础基类研发过程中, 出现了进度缓慢的问题, 因为该基础基类一旦延迟后面很多研发工作都要受到影响, 后来我跟公司的领导商量, 安排了一名10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 指导基础基类的研发工作, 同时及时地调整了项目的进度计划, 并跟业务部门及时沟通, 说明了原因, 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并写到进度变更日志中。

五、项目总结

由于项目进度管理得当, 项目最终按期完成。我们的项目组赢得了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一致好评。通过项目进度管理, 我明白了项目进度的控制的关键是关键路径上的关键任务;同时关键任务离不开关键的人。

项目组成员的团结、稳定是项目研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平时要多注意以老带新, 鼓励新人自学, 加强技术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挖掘人的潜力, 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 为项目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带来积极的效果。与业务部门积极定期交流, 同时让业务部门参与到项目中来, 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沟通、项目需求变更的繁琐问题, 让业务部门了解项目成功的关键不仅仅责任在项目组, 他们也有责任;让业务部门和我们一起体会阶段的成果, 对积极推进项目的进展大有益处。

同时, 通过该项目, 也发现了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比如前期需求分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团队成员对港口业务的认识深度, 且公司业务部门人员对信息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同时, 未能充分地引导业务部门需求, 导致需求开发里程碑进度偏差较大。另外, 假设情况、约束条件、风险等考虑“不全”, 造成项目进度计划中未考虑一些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例如本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因事请假、突然离职等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另外, 硬件资源对项目开展形成制约因素, 由于硬件升级原因导致项目进度受影响。

系统管理理论 篇10

为了解决行业用户大量多媒体资料数字化保存、检索和共享发布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声像管理系统。声像管理系统是传统媒资管理系统拓展形成的解决方案, 它提供针对多媒体资源的数字化采集、远程传输、存储管理、在线发布等一系列应用服务, 轻松满足用户对各种多媒体资源的精细管理与即时发布需求, 从而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文结合某单位实施的声像系统建设, 简单介绍声像管理系统的架构, 详细分析播出环节的系统设计、网络架构、业务功能及系统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1,2,3]。

1声像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架构根据用户方技术发展规划, 按照安全稳定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设计, 考虑技术的前瞻性、可扩展性、高兼容性和高性能, 提出了如下设计方案, 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主要由收录、制作、存储分系统、播出分系统组成。

收录部分由收录服务器、视音频编码器、控制/编单工作站等设备组成, 实现对20路TS流文件的UDP收录, 并将收录的素材存入存储部分。

制作部分由高标清非编工作站、配音工作站等设备组成, 实现对采集的声像信息、文字、图片等数据的非线性编辑。

存储部分由在线盘阵、磁带库、应用服务器、编目检索工作站等设备组成, 实现声像资料的保存, 提供声像资料上下载、资料编目、检索查询、迁移等功能。

播出部分由视频服务器、播出二级存储、应用服务器、工作站 (上载审片、播控、监控) 等组成, 实现2个标清频道的播出。

本文的工作重心是对播出部分的架构及相关技术做介绍, 具体如下。

2播出平台系统架构、业务功能及关键部件的详细设计

2.1播出平台系统架构

按照规划, 本次项目建设要能够承担2个标清频道, 通过新建的存储子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互通, 并与原先的播出系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线路信号融合。从系统建设的整体架构上分析,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播出备播库 (二级缓存) , 内容的存储管理、调度与传输网络, 播出网络系统, 播出控制系统, 播出网络软件系统, 控制与网络系统监控部分。除这些应用系统之外, 还包含网络互连及相关的硬件支撑系统, 结构如图2所示。

2.2播出平台业务功能

根据要求播出分系统能够实现2个频道的播出, 其中具体的功能如下:

1) 节目上载、审片功能:可通过对总控矩阵的调度, 将播出节目直接上载至播出服务器, 并具备手动审片功能。

2) 节目单编辑功能:通过节目单编辑软件, 针对每个不同频道, 设定播出串联单的模板, 每天 (每周) 导入模板, 做简单调整生成播出节目单。

3) 迁移功能:通过同步迁移软件发布并迁移节目素材。

4) 自动技审功能:对导入二级存储的节目素材进行自动的技术审核, 对素材的视频和音频技术内容以及素材的编码封装格式进行自动审核, 对于没有通过技审的素材进入人工审看环节。

5) 人工审看功能:对未通过自动技审的节目素材进行人工审看, 对技审内容进行补充, 审片包括批量审片和快速审片。

6) 素材管理功能:对硬盘素材进行同步、迁移、回迁、删除等操作, 并且可以对素材进行查询、管理等。

7) 自动播出功能:通过播出软件对不同源的节目进行定时播出、顺序播出、定时插播、顺序插播、手动触发等多种播出方式, 支持帧精度切换。同时具有主备自动倒换、设备控制、日志记录等功能。

8) 播出统计、查询功能:对播出情况、完整的播出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记录日志方便系统工程师进行系统维护。

以下针对主要的子系统设计作详细地介绍。

3关键部件详细设计

播出平台关键部件主要包括:视频服务器设计、二级存储部分设计、播出控制系统设计。

3.1视频服务器部分设计

播出视频服务器全部采用单机架构、本地存储模式设计。在每个频道内部, 视频服务器的备份采用1+1备份方式。

3.1.1播出视频服务器通道设计

本方案中配置了主备2台OMNEON-Mediadeck-7000视频服务器设备。每台服务器插入2块板卡, 1块编解码板卡和1块解码板卡, 编解码板卡可以完成2个编解码通道, 支持MPEG-2格式视频的录制和播放, 解码板卡可以完成2个解码通道, 支持MPEG-2格式视频的播放。

每台视频服务器的通道如图3所示, 1个编解码通道负责节目上载, 1个解码通道负责解码审看, 2个播出通道负责2个频道的节目播出。主备视频服务器物理上完全独立, 采用模块插入, 板卡和电源均采用热插拔, 主备视频服务器的通道设置以及功能完全一致, 保证了播出系统的安全性。其中审片通道输出到监看大屏进行观看。

3.1.2视频服务器业务量计算

标清素材最高码率12 Mbit/s, 音频按照2声道音频计算;相应音频容量:如果音频全按24 bit量化, 48 k Hz采样计算, 则有

3.1.3视频服务器存储容量

2台主备视频服务器, 负责CH1和CH2的主备播出以及上载审片。通过下面计算, 满足需求。

本次配置的服务器每台的有效容量为6 Tbyte, 按照2个频道每天24 h新增节目量考虑, 计算服务器可存储的天数。

两个频道的每天的播出量为

服务器可存储天为

3.1.4视频服务器带宽

每台OMNEON Media Deck 7000 FTP的带宽为100 Mbyte/s, 一般从二级存储到播出视频服务器以5倍速传输。

5倍速×2频道×14 Mbit=17.5 Mbyte (5)

单台OMNEON Media Deck 7000完全满足5倍速二级存储到播出视频服务器的峰值带宽。

3.2二级存储部分设计

存储体架构设计如图4所示。

二级存储是备播的核心设备, 上载采集工作站将素材根据策略迁移到二级存储体。备播缓存区中只有符合迁移策略, 且通过MD5校验、技审及人工复审的节目文件才能够进入备播缓存区, 因此备播缓存区定位为合格的待播节目存储区。二级存储体设计为完全备份方式, 关键环节均为备份。

在硬盘播出系统中设置二级缓存是为了扩展播出服务器的存储容量, 以及实现播出分系统与全系统之间文件交换的中转存储。

1) 存储容量

播出二级缓存的有效存储容量约为20 Tbyte物理容量, 本次系统配置20 Tbyte的有效物理容量。按照每天24 h新增节目量考虑, 二级存储可存储的节目素材天数计算如下

2) 读写峰值带宽

播出网存储体的有效带宽约为150 Mbyte/s, 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3) 存储并发峰值带宽计算

并发峰值带宽:2个标清频道, 同时以5倍速往二级备播写素材。考虑到外网备播和播出内上载并发的情况, 上载系统至备播的峰值带宽等于外系统备播峰值带宽。

2频道×14 Mbit×5倍速≈17.5 Mbyte (8)

4) 标清文件自动技审读带宽

14 Mbit×2频道×10倍速≈35 Mbyte (9)

5) 人工复检

2台人工复检工作站带宽为

6) 视频服务器读共用存储体

带宽=码率×每台服务器播出频道数×服务器数×倍速。

标清文件读并写入主备播出服务器带宽为

14 Mbit×2频道×2台×5=35 Mbyte (11)

根据上面计算, 并发混合峰值读写总带宽为

此次存储体配置有效带宽150 Mbyte, 满足实际系统需求。

3.3播出控制部分设计

播出控制部分设计主要围绕文件播出开始至结束的阶段进行设计。该部分设计以节目单为总线, 围绕节目单的编辑、修改、更新, 播控工作站的控制播出, 应急上载审片及头尾检测的处理, 机动备份播出系统的跟随播出与控制, 以及授时与守时的具体实现方式展开, 具体如图5所示。

主要特点:

1) 控制2个频道的播出, 播出控制工作站互为主备, 播控工作站1为CH1的主控制工作站和CH2的备控制工作站, 播控工作站2为CH1的备控制工作站和CH2的主控制工作站。

2) 当主机出现故障时, 备机通过心跳线检测自动倒换, 接管所有播出的控制权, 且软件界面上有备机接管的提示语。

3) 采用422控制方式对主要播出设备进行控制, 安全稳定。

4) 每个频道配置一台RS-422倒换器, 对控制信号进行选择控制。

5) 每个频道受控设备主要有视频服务器的主备播出通道、主备播出切换器以及键控器。

3.4系统监控部分设计

系统监控是确保播出系统安全播出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控系统将对播出系统内各个环节的设备、信号、业务流程、软件运行状况等监控与监测。

播出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主要包括:网络设备、播出备播库存储系统的检测和报警,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监测报警。

本次播出监控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 可实时监测数据库服务状态, 对播出控制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和应用服务监测和报警。

2) 对应用服务器、FTP迁移服务器等其他网络服务的监测和报警。

3) 实时监测系统内素材管理工作站、素材迁移进程状态。

4) 可实时对在线播出设备和播出程序监控。

5) 监控系统具有完善的监控状态日志管理, 能够实时记录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设备状态, 监控日志方便查询, 并且在发现问题时能够根据出现故障的情况, 结合日志给出智能性的判断。通过详细的故障日志信息, 可帮助相关人员对复杂故障问题进行事后分析、排查。

6) 播出监控系统可适配播出分系统信号全程监控系统的要求, 提供各种监测结果。

本次播出监控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1) 监控对象广泛, 除了支持传统视音频设备的监控, 还支持播出软件监控、数据库软件监控, 以及业务流程的监控。

2) 监控配置灵活, 支持监控节点和监控内容的设置, 同时支持对AV设备相关参数的配置接口。

3) 信息展现方式直观多样, 支持多种显示方式, 包括设备布局图、机柜图、流程图等。

4) 支持报警策略配置, 支持故障影响范围的确定及进一步逻辑分析能力, 提供智能应急提示。

5) 多种报警通知机制, 支持声光图文即时报警、游动字幕提示等多种方式。

6) 监控信息支持分级权限管理。

监控的目的是监测播出系统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 判断系统整体工作状态正常与否;当出现设备或信号故障时, 可对故障位置、原因快速定位, 并通过与故障内容相关的声光图文即时报警, 从而帮助值班人员快速应急、正确处理, 提高系统应急的效率。

4小结

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 多媒体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重视, 为了解决行业用户大量多媒体资料数字化保存、检索和共享发布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声像管理系统。本文结合某单位在声像管理系统方面的应用实践, 详细分析了声像管理系统中播出环节的系统设计、网络架构、业务功能。媒资系统技术构架方法以及架构本身是否合理关系到媒资功能应用是否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是否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发展需要。该媒资系统的实践给媒资系统构建方法, 甚至业务的拓展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互通提供了很好的应用经验。

摘要: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多媒体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重视, 为了解决行业用户大量多媒体资料数字化保存、检索和共享发布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声像管理系统。结合某单位在声像管理系统方面的应用实践, 详细分析了声像管理系统中播出环节的系统设计、网络架构、业务功能。该媒资系统的实践给媒资系统构建方法, 甚至业务的拓展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互通提供了很好的应用经验。

关键词:声像媒资管理,播出系统,MRM

参考文献

[1]吴俊华.媒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10, 6 (8) :6319-6320.

[2]刘朵.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整体介绍[J].河南科技, 2006 (6) :36-37.

系统管理理论 篇11

关键词:档案管理 OA系统 联系

0 引言

现阶段,办公自动化系统呈现双轨制模式:在OA系统中传输的是数字化文件,但是在归档的时候仍然沿用的是纸质版的文件。纸质版文件在价值上和法律效力上确实存在很大优势,但是数字化的文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企业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将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衔接的问题。文中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的阐述。

1 档案管理系统和OA系统联系

企业在进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时候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将档案管理功能嵌入到OA系统中,在OA系统中实现文件和信息资源的归档、保存;第二种是分设两个系统,并实现两个系统的衔接,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和办公自动化的统一管理。

现阶段,OA系统中直接整合了档案管理的情况比较少,无法实现OA系统的嵌入式管理是因为:将档案管理功能嵌入到OA系统中缺乏实用性,不能灵活动态的跟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接;同时办公自动化中的档案管理部分只能满足通常的文书档案要求,不能实现对图纸、声像等一些特殊档案的管理;在OA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公司就重点关注了企业流程管理部分,忽略了档案管理的内容,所以OA系统在功能上存在欠缺,在OA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明显存在着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方面的缺陷[1]。

因此,多数企业还是实行档案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开处理的模式。

2 实现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有效衔接的方法

2.1 保持二者登陆账号一致

现阶段,在大多数企业中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都有自身登陆界面,因为权限的不同又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账户以及密码。笔者认为要想实现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就必须保持两个系统之间的账户和密码的一致。虽然每个系统的用户权限不同,但是毕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母系统,两者之间应该保持权限一致,可以将办公自动化里的权限表复制到档案管理系统里以实现账号的一致性[2]。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独立性,赋予档案系统相应具体权限,以实现账号同步、一次性进入的目的。

2.2 通过一个接口实现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存档

就文件的使用周期看来,文件资料到档案资源是个动态的、相互衔接的过程,档案资源的质量直接取决于电子版文件的质量,这种情况客观上需要两个互相联系的独立系统来完成,在组织制度和操作程序上互相配合,实现两个系统的完美衔接。因此,要实现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亟需开发一个可以便捷准确的将OA系统中数据传输到档案系统中的接口。利用这个接口实现OA系统中文件数据向档案系统的传输[3]。

2.3 把握好物理归档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效率,将电子文件长时间存储在OA系统中是合适的,同时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减少系统在线带来的电子文档的风险,应制定合理的文件归档的时间节点。在OA系统中设置的都是逻辑上的归档环节,只是将电子文件进行归档标记,实质上还存在于原服务器上。如果不能制定合理的归档时间,会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很多麻烦。如果OA系统和档案系统的服务器不属于同一个网段,在进行归档操作时经常会引起死机,有的会严重影响OA系统所在服务器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请OA系统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定期为企业进行集中归档。

所以要制定好电子文件归档的时间,完整及时的将电子文档转换成档案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4]。

2.4 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文件存档的跟踪管理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对电子文件的研究、出台、存储和销毁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对于电子文件流动全程做好系统监控和跟踪记录。只有档案工作人员做好文件资料的全程监管,才能保证电子公文存档时的安全和规范,确保电子文件从办公系统到档案管理系统的顺畅流转,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5]。

3 结束语

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正由传统的双轨制模式过渡到单轨制模式,也就是用系统中通行的电子形式的文件彻底取代纸板文件的流通方式。现阶段,在企业主流的管理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OA系统和档案系统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东.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的关联问题研究[J].广东档案,2011,04(12):16-17.

[2]冯雯.浅析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形式[J].陕西档案,2011,03(21):25.

[3]周冬梅.关于高校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链接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19):250.

[4]谭伟.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的实施顺序[J].中国档案,2006,10(12):51.

系统管理理论 篇12

1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具有的特点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 将学生学籍管理的整个过程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 让教务处以及各分院行政管理人员均能实时地参与管理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 从而有效解决过去学籍管理中所所具有的工作量较大、错误繁多、流程比较繁复以及审核过程过于复杂等问题。将计算机技术与Web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模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集结学校各部门的数据, 组构成一个学生学籍网络管理系统[1]。

该系统在设定各种简单到复杂的学籍管理流程时无需专门的技术, 并且能够支持多个部门的多个人协同完成数据的导入、修改以及导出等工作。同时, 该系统还能以现实中的部门权限层次及范围作为依据, 对人员角色及权限进行快速定位, 并且能方便地备份和恢复数据, 使得管理规范及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 该系统还能将操作员修改过的用户名及操作时间和IP加以保留, 从而方便跟踪查询非法操作或者误操作的现象。同时, 该管理系统还能给用户提供转专业、各系专业、生源区域、宿舍安排等多种查询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查询条件, 查出所需的学生信息。

2 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 Web技术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应用结构, Web的客户端主要目的是将信息内容展示给客户[2]。由静态向动态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Web客户端开发技术, 其服务器技术通常由ASP、CGI、PHP以及Servlet等技术组成。并且该技术还具有多方面特点, 首先, Web技术的图形化和方便导航, 能够集合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 在一页上同时将具有丰富色彩的图形及文本性能显示出来, 是Web在当前应用十分普遍的重要原因, 而在此之前的Internet网上信息仅仅只以文本形式显示。并且, 利用Web技术, 仅仅需要从一个链接向另一个链接跳动, 便能实现于各页以及各站间的浏览, 所以该技术的导航十分方便。其次, Web技术能够跨平台进行访问, 由于用户是通过browser浏览器软件实现对www网址的访问, 因而不受系统平台的限制。并且由于图形、视屏等大量的信息占用的磁盘空间较大, 而利用Web技术, 可以在不同站点存放所需的信息, 使用时只需利用浏览器选择站点即可。

(2) E/R模式———当前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的主流开发模式。E/R模式的网络技术架构在当前的应用最为广泛, 鉴于它与互联网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其在采集和查询信息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并且因为该架构主要是网页界面, 因而比较容易设计, 且所需的维护成本较低, 同时开发难度也不大, 并且由于其具有的平台无关性, 在升级维护上也比较方便。利用WWW浏览器可以对Internet网上各种由Web服务器产生的数据、文本、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信息进行访问, 而产生这些信息的Web服务器还能够采取多种方式连接在数据库服务器上, 并将大量的数据在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实际存放。通常除了在客户端保留WWW浏览器, 而其他任何用户程序均可以由Web服务器下载到本客户端, 下载时可以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 然后再经由Web服务器向用户反馈。E/R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请求、处理和应答, 其具有的优点包括:分布比较广泛, 查询、浏览业务较为方便;服务器功能可通过增加网页来添加, 因而扩展业务比较简便;具有极强的共享性等。

(3) 数据库技术 (SQL Server) 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 数据库的地位不可替代, 其设计优劣与系统效率及实现效果直接相关。对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 能够令数据存储效率有效提高, 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将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 因为SQL Server的界面风格与Windows比较相似, 且拥有许多向导功能, 因而安装和学习比较方便;并且SQL Server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也比较好, 在构建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同时, SQL Server还具有丰富的图形化管理工具, 从而在很大程度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此外, SQL Server技术还具有动态的自动化管理与优化功能, 且可靠性较好, 管理方式比较简单, 能够有效实现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管理、学号信息查询管理以及退出功能管理等功能。

3 结束语

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之中, 利用Web技术, 只需选择www浏览器, 便能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E/R模式的应用, 利用网页界面, 能够迅速访问由Web服务器产生的数据、文本、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信息;而利用SQL Server技术, 则能有效保证学生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这种结合Web技术、E/R以及SQL Server技术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具有迅速检索、方便查找以及信息充足等优点,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量。

摘要: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在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当给学校的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以及简便迅捷的查询手段。而应用计算机技术, 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实现迅速检索、方便查找以及信息充足等优点,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蒋晓琴, 沈娟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 2012, (21) :88-89

上一篇:治疗对比下一篇:伺服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