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成本

2024-09-01

防范成本(共4篇)

防范成本 篇1

当前, 我国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债权性融资以及股权性融资三种。内部融资主要通过商品收购、预收贷款等企业之间进行资金拆借, 相互提供信用从而解决当前资金缺乏的问题;债权性融资又分为银行贷款融资、金融租赁以及发行公司债券, 其中银行贷款融资是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最为常见的渠道, 根据实际贷款的期限用途选择恰当的种类;股权性融资可以分为股权出让、增资扩股以及上市融资。不同的企业融资方式存在不一样的财务风险, 为此,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形下, 企业要不断积累经验, 积极预防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企业发展中融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1.1 债权融资风险

就我国目前的融资状况来看, 债务性融资的优点较为明显, 例如程序不如其他方式复杂、融资的速度非常快等, 最重要的是债务性融资能够发挥出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但在债权融资过程中, 对于融入债务的企业来说, 其债务性资金所承担的风险甚至超出了权益性资金。债务性资金不仅要支付本金, 还需要承利息, 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 或许偿债压力尚可承受, 但是一旦经营出现问题, 无法按期还款, 就可能导致风险甚至演化成为危机。企业面临的债务越多, 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堪重负最终破产的企业比比皆是。所以,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控制债务的规模。此外, 企业负债越多、债权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溢酬, 这将直接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反而抵消了采用杠杆产生的优势。

1.2 股权融资风险

企业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股本无须在约定限期偿还, 相比债券融资的方式, 不需承担还本付息带来的压力、也不会有股利带来的负担。相对而言, 具有保守、风险小等特点。此外, 通过普通的股权融资能够形成权益性资本,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样的资本无疑是信誉的最好证明。普通股的股本以及其产生的资本公积金与盈余公积金共同构成企业负债的基础, 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降低融资带来的风险。但股权融资同样有着不足之处, 以控制权稀释风险理论来看, 投资的一方能够获得股权, 尽管这能够减轻企业负债压力、明显稀释经营风险。但是毋庸置疑, 企业原股东的控制权利也很大程度被稀释, 在股权转让较多的情况下原有的股东甚至无法掌控企业的经营。第二种是经营风险, 投资方股东与企业创始股东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别,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分歧, 对企业实际运营决策造成困难。尤其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治理机构中, 这样的经营管理问题非常突出, 投资方股东往往要求保证自身在企业董事会中的席位。

2 企业融资渠道、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影响企业融资渠道、成本与风险的因素非常多, 总体有以下几种:①市场经济环境。总体经济环境决定资本的供给与市场需求, 此外还影响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社会经济中总体资金需求与供给发生变动, 投资方也会根据需求调整利益率;②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在这里指的是经营风险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其中经营风险有企业前期的投资的决策决定总体表现为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则是企业筹资的结果, 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普通股收益率变化。例如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 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也无疑更大。投资者的收益率要求也会随之增高;③证券市场因素。证券市场条件影响到证券投资的风险, 主要包括市场流动的难易程度及价格波动水平;④融资规模因素。如果企业的融资规模较大, 成本也相对更大, 风险也随之上升。

3 防范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3.1 融资渠道多元化

防控来自于融资渠道的风险, 措施有很多, 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 就是实现融资多元化。融资多元化是企业在现有国家政策下融资的最优选择, 更是满足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行为。融资渠道多元化的优势有很多:如新型的融资渠道与资金的使用效率高, 因此能够改善资金的流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多种融资渠道之间相互配合能够互为补充, 弥补各自的缺点, 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在此基础上, 通过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形式能够加快融资的速度, 是企业更好地把握商机;第三则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用意识, 改善整体的投资环境。主要方法有:引进海内外的战略投资者, 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能够充实企业的资本金, 还在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既满足企业融资需要, 还能够适应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的需求;第二是吸引风险投资,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经营较为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新产品市场较小, 资金周转不灵, 吸引风险投资者能够解决资金紧张问题。

3.2 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企业要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应当与金融投资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常见的方式有采取主办银行制度或者贷款额度授信管理制度。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构建长期性契约, 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稳固的关系。除此之外, 投资机构入股能够建立对应的产权关系, 从而借助投资机构的市场优势实现融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当以诚信为首位。任何欺骗和不道德行为, 都将影响到信誉, 甚至造成融资失败。

3.3 优化确定融资的组合方式

经济学中, 最优负债融资结构是指, 企业承担最小的融资风险, 且经营过程中成本最低、经营周期与还款周期相互适应的融资结构。企业应当合理安排长期或短期负债融资, 优化组合。确保长期负债融资能够满足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而短期负债融资同时能够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需要。二者之间相互匹配,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

3.4 明确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管理目标

在前文中提到, 通过负债经营, 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 维持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度负债经营, 维持相对合理的资本节本不但能够促进融资成功, 更对企业经营产生益处。因此, 企业在决定融资之前, 应评估自身财务水平、成本、投资项目收益率等, 从而确定选择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方式。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导致融资的难易程度和风险也不同, 须在融资之前考虑建立良好的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 确保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在总体融资战略指导下设计不同的方案, 评析各个方案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在融资实践中动态选择。

3.5 强化企业的内部监控

充分发挥出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所有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水平, 引进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 才能够确保企业融资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总而言之, 企业发展中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及风险防范之间有着较大的关系, 其中融资方式与渠道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加强融资管理、规范自身的资本运行, 才有可能降低融资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与融资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以及财务风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企业发展面对的经济环境变化较多。只有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制定可行的融资策略, 并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 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企业发展,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方式,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伯超.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13, 28 (9) :60-62.

[2]李蓓.如何筑牢银行与民间借贷之间的风险“防火墙”——对小微企业涉足民间借贷的分析[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20:76-77.

[3]王奂儒, 王大伟.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及防范[J].商, 2015, 19:181-182.

防范成本 篇2

关键词:局域网;防范;非授权网络设备接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2010年落成的信息大厦,办公网局域采用单核心星型拓扑,核心交换机H3C 7510-E对下汇接所有楼层的接入交换机H3C 5100-E,部分接入交换机下联无线AP H3C WA2210-AG,核心交换机对上连接互联网出口设备,局域网拓扑示意图如下:

在核心交换机上,除划分若干服务器vlan外,还为每楼层划分了独立的Vlan,每层的网关也集中部署于核心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通过Trunk电路互联。

各楼层交换机仅用于终端和无线AP的接入,接入端口按用户实际需要开通,楼层交换机软件版本如下:

H3C Comware Platform Software

Comware Software, Version 3.10, Release 2203P08

Copyright (c) 2004-2009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H3C S5100-50C-EI with 1 Processor

64M bytes DRAM

16M bytes Flash Memory

Config Register points to FLASH

Hardware Version is REV.B

CPLD Version is 002

Bootrom Version is 803

可以支持接口MAC地址绑定,且每台交换机支持不小于1024条的MAC地址表,可以满足楼层用户接入的需要。

局域网投产初期,运行稳定、用户反映良好,日常维护中逐渐发现,不少用户出于使用方便,私自连接各型无线网络设备对局域网接入范围进行物理扩展,并且任意终端均可通过未授权的网络设备接入,严重影响局域网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以下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此类非法接入进行严格的技术限制。

一、目标

以最低成本防范办公网局域网连接未授权的无线网络设备,以此杜绝用户终端通过这类未授权的网络设备接入办公楼局域网。同时,尽量照顾局域网用户现有的上网习惯,如开机即在线——无需身份认证,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可以在大厦内移动使用——无线网络有缝自动切换。具体目标如下:

1.非授权的网络设备即使连接局域网,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

2.授权的网络设备提供的网络服务,必须是加密的

二、措施

在各楼层接入交换机的在用接口下进行IP-MAC地址绑定,每个接口的配置步骤如下:

1.绑定IP-MAC地址表:

参考命令:am user-bind mac-addr f80f-413a-8f7f ip-addr 10.1.0.1 ,其中f80f-413a-8f7f 是客户机MAC地址,10.1.0.1是给客户机分配的IP地址。

2.配置源IP、MAC地址检测:

参考命令:ip check source ip-address mac-address

辅以管理手段:一方面禁止用户携带私人网络设备接入局域网,另一方面,公司为无线网络覆盖不到的用户采购可加密的无线AP设备,由技术部门部署,满足这部分用户的网络访问需求。

三、方案评价

1.MAC绑定优化的局限性。经过与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交流,除了进行MAC地址绑定外,暂不存在其他识别接入设备的技术手段,由此导致,为了接入授权的网络设备、并排除非授权的网络设备,不得不将用户终端(如PC、智能手机等)也纳入MAC地址绑定范围,既给用户带来不便,也增加了安全防控的成本。同时,该方法不能控制集线器等ISO物理层设备对网络进行的扩展。

2.存在变通的解决方案:终端准入控制。准入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在网络覆盖范围弹性变化的情况下,接入的终端都是合法用户授权的,而用户是否合法是由管理员统一管理的、接入的终端是否合规可由配套的软件进行实时检测,并且每个用户能够访问的资源也是由管理员统一管理的;加之一定的审计系统,就能够实现较完备的终端管控(黑白软件名单)、接入控制(身份验证通过才能使用网络)、访问控制(给用户授权一部分目标主机)和事后监督(针对问题查找用户的访问日志)。准入控制系统存在维护成本,尤其是用户与访问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维护,岗位变更、业务升级等都会导致准入控制的调整,要确保各项调整的及时性,人力成本是必须考虑的。

3.MAC绑定高昂的维护成本。正如措施中说明的,MAC地址绑定必须在接入交换机的每个接口下分別进行,导致新终端入网、老终端迁移都更加不便。当前,大厦全网部署DHCP且未配置任何安全绑定,用户增加新终端几乎无需技术支持,用户可以利用现有的有线或无线网络环境自行入网,终端迁移也非常方便。但安全加固后,通常不再需要DHCP服务,用户使用任何新终端(例如,更换PC机或智能终端等)访问办公网都必须先提供MAC地址(即使用户不具备自己查询MAC地址的能力)和上网地点(例如,工位、房号、楼层等),管理员准确完成(包括空闲的IP地址、正确的楼层交换机、正确的接口号、正确的MAC地址)绑定后,用户才能在指定的环境中(例如,固定的工位,或某一台AP的覆盖范围内)使用办公网。如果用户需要在较大的范围使用自己的终端(例如,更换办公室,便携式办公等),则必须在多个接口、甚至多台接入交换机上进行重复的绑定。由此导致的服务时间每终端预计不低于30分钟,包括联系用户确认需求的时间、变更申请的时间、变更操作的时间等;如果用户接入的是无线网络设备,还应考虑无线设备配置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其维护的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防范成本 篇3

一、集团公司战略成本动因控制面临的风险

(一) 企业规模经济与经营多样化难以协调

集团公司在实行战略成本动因控制时, 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规模经济, 而规模经济的特点是员工队伍庞大、商品库存较多和投资金额巨大, 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合作。集团公司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 并获得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但是, 集团公司也有生产调动不够灵活、固定资产处理过程繁复、员工调动复杂等弊端, 这些使建立在规模经济之上的集团公司投资较大, 转型成本高昂。在考虑生产成本的同时, 企业还须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随着时代变迁, 消费者需求正朝着追求个性和时尚方面变化, 这就需要产品向多样化发展, 若企业一味追求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便会导致商品积压。因此, 企业规模经济与产品多样性的矛盾将导致企业规模动因与多样化动因难以协调的风险发生。

(二) 技术创新可能使经验积累失效

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使得企业依靠现有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竞争优势, 所以, 企业的竞争对手被迫不断寻求新的技术体系来取代旧的技术体系。一旦某个产业的技术体系获得创新, 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追求会使得该产业领先企业在本技术领域的投资和积累失效, 因此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无法如数收回对大型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 产业内各企业间的相对成本地位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三) 企业成果易被模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方面, 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技术创新, 可能采取学习或模仿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成本控制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 行业新进入者或追随者为了取得成本优势并快速占领市场, 也可能通过模仿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些都将使被模仿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相互竞争的企业间的管理与技术差距将逐渐缩小, 原企业难以继续维持其成本优势地位。

(四) 纵向整合风险

纵向整合是集团公司在上升发展阶段和现有行业背景下的选择之一。纵向整合可以整合企业所需的所有资源, 集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于一体, 但是也应注意到在实施纵向整合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风险。

1.市场整体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整体风险可分解为特定行业风险和经济周期风险。对于集团公司而言, 很难防范某些特定的行业风险, 因为对于实施纵向整合的企业来说, 前后关联产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关系, 有时甚至会加剧风险。

2.经营杠杆风险。

由于规模经济效应, 通过纵向整合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但总体管理成本会上升。由于经营杠杆作用, 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利润会有更大幅度提高;但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高昂的管理成本可能成为企业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 产生更大幅度的亏损。

二、集团公司战略成本动因控制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加强市场调研和企业规模控制

市场调研是通过实施系统、客观的方法识别、收集并分析消费者市场的信息, 从而掌握市场变动情况, 进而调整生产策略、提高产品质量、解决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市场调研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只有长期、有效的开展才能取得关键市场信息, 使企业的产品行销对路。在企业规模控制方面, 集团公司必须严格控制每个项目公司或子公司的规模, 通过市场调研结果, 制定合理的产销计划, 对于升级较快的产品, 应加强成本动因控制, 不能任其发展, 要在达到成熟点之后逐渐缩小规模, 进而节省资金, 寻找下一个成长点。

(二) 提升差异优势

差异优势是企业实施差异领先战略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通过差异领先战略, 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要, 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别具一格。差异优势的主要特征包括独特的产品性能、杰出的产品质量、高水平的服务、独享的价值感受和较高的研发能力。苹果公司是差异优势的领跑者, 当人们购买苹果产品时, 通过使用可以享受到其与市场同类产品的差异优势, 包括质量、服务和性能等诸多方面, 可以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 因此, 差异战略是战胜技术创新的方法之一, 但也应当认识到, 企业本身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任何好的产品如果在技术方面落后终将被市场淘汰。

(三)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保持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密切相关, 以苹果公司为例, ipad平板电脑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创造了销售奇迹, 而平板电脑技术并不是苹果公司首创, 其他电脑公司也曾设计研发过平板电脑, 但由于其体积和质量方面的局限性, 在技术领域长时间无法取得突破, 纷纷搁浅了此项技术。苹果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研发, 一方面用高端处理器优化了传统平板电脑的产品性能, 提高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用时尚的外观搭配高端技术, 引领了消费需求, 开拓了国际市场, 并依靠核心技术优势迅速抢占了成长中的市场。由此可见, 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新产品研发动力, 并转化为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 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四) 充分发挥纵向整合中的学习经济效应

“学习经济”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 通过组织学习, 从对方获得知识和能力, 并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纵向整合风险是固有的, 但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加以弱化和抵消。学习经济效应可以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战略资源价值,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结语

集团公司应该重视和防范战略成本动因控制风险, 分析自身所处的市场地位, 尽量选择相互促进的成本动因, 对于相互对抗的成本动因则应区分重要因素和非重要因素, 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在几种成本动因之间权衡取舍, 分析各自对总成本的影响而决定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万寿义, 王政力.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应用模式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 (5) .

防范成本 篇4

(一) 集权情况严重

因为历史、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经营范围、市场渠道等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同时, 陈旧的管理思想导致管理层人员的集权思想浓厚, 很多决策过程多是一言堂, 决策的依据往往是遵从领导的意见, 不能达到群策群力的状态;又因为集权思想的存在, 很多管理人员身兼数职, 虽然利于不同岗位的协调, 但是随着事务的繁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很多岗位工作不能兼顾, 也带来了工作效率的降低, 并且集权不利于民主监督, 易滋生腐败。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水平不一, 工作效率不高。管理层对于相关部门的控制力度不足, 部门自主权力过高。

(二) 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

虽然我国多数企业都依法设立了公司治理结构, 但在实际操作中, 董事长通常都会兼任总经理职务, 造成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同时, 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影响的审计、决策等部门都在“内部人”手中, 不能形成群策群力的效果, 影响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三) 部门职能部健全

在实际经营中, 一些部门的职能被弱化甚至替代, 不能具体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 造成执行力的缺失, 影响企业决策的执行。例如, 很多企业把财务工作集中到财务部门, 而不是将其具体到企业各部门的公作中, 一方面使得财务部门的财务监督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另一方面, 也造成个别部门的预算费用超支,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 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 最根本的结局对策就是建立完善的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前的事前评估

为防范企业内部风险, 加强内部控制。在制定内部控制体制前, 可以通过“成本——效益”法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的可行性展开分析研究, 确定制度的可行性和面临的困难。如果自身实力不足, 不能满足调查需要。可以考虑同高校或社会上的顾问咨询企业合作, 全面调查企业需求, 推算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力、材料及其他成本, 于此同时要预测出控制效益的具体范围, 准确评价该项制度的综合成果。事前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础, 也是制定控制制度的依据, 必须保证准确、科学。

(二) 内控体系建立的事中控制措施

1、依照企业经营的需要,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行业、规模、性质等情况的不同, 须依据具体情况, 选择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环节、控制措施和方法的严密程度同控制效果成正相关的关系。有的内部控制措施不是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 可能会浪费企业的资源;同时, 为了加强对内部风险的控制, 也将花费较多的成本。故而, 企业制度的制定必须从最基本的层面, 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做起, 控制住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

2、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人是企业的核心和动力, 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每位员工的职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因素, 既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是一切生产要素的核心。所以,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

企业控制环境由很多要素组成, 诸如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哲学、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权责机制等要素。我国企业内部风险多是因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足够重视, 企业的组织结构同内部控制体制不符, 造成内部控制形式化, 不能形成效益。所以,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能够在保证成本前提下, 建立富有成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企业内部风险, 实现企业效益, 。

3、建立便捷的沟通信息系统

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 利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 降低损失发生的几率。管理者及时掌握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 利于掌握企业动态, 参考经营状况对企业进行修正,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信息系统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内部及外部的与内部风险相关的信息, 并进行系统分析。还应根据科技发展及自身特点的转变, 及时改变组织结构, 减少信息传递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三) 内控体系建立的事后审查

内部控制制度的绩效主要体现为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设计目标, 完成风险控制的效果、有效控制企业效益等诸多方面。内部控制体体制的事后审查, 可以检验管理决策正确与否, 对内部控制的职能做出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还可对暴露出来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提高工作效率。

三、成本效益原则指导下的内部风险防范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有的控制成本及效益难以量化, 需要较强的主观判断。所以, 主观判断的错误会导致控制未能如期实施, 造成巨大损失。或因成本超预期, 造成企业收益为负, 得不偿失。所以, 应当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实际操作做出适当的约束, 把握住适当的“度”, 减少工作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成本效益原则不是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守的惟一原则, 所以应与下面的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相互协调。

(一) 合法性原则。

企业所指定的内部控制制度须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一致, 必须将合法性原则至于首位, 对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在合法性原则基础上, 不能以成本效益原则作借口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

(二) 相互牵制原则。

为保证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必须保证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职权的合理分工与设置, 即使企业组织机构精简、员工数量少, 仍需职务间的分离, 保证岗位、人员间权责的分明, 相互间的牵制、监督。个别单位为压缩运营成本, 只有少数人员负责行政工作、资产保管和会计核算, 通常每人身兼数职, 岗位间分工不明确, 对相互监督的职务不能严格区分, 容易形成贪污、腐败、盗窃、公款挪用等违法行为, 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 重要性原则。

企业资源一定时, 应采取重点控制, 将成本用在对企业经济效益及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上, 如此方能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在实践中, 个别企业的内部控制片面强调严密性、完整性, 照搬现成体制, 设置繁杂的控制制度, 不能抓住工作重点, 造成成本的增加。这种思路及做法已经严重的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能在企业运营中有效地执行, 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的工作效率。

(四) 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必须约束企业的全体员工, 任何人不得超越制度的规定。企业内部风险防范的效果取决于管理层的重视及执行程度。一些工作氛围不良的企业, 集权现象特别严重, 特别是一言堂的工作方式很容易导致任人惟亲情况的发生个别员工凭借特殊的身份严重践踏企业的制度。领导也很容易越权管理, 视企业制度于无物, 给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巨大的困难, 影响企业人员对企业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所以, 若保证成本的前提下, 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并遵守公司制度能有效的提升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五) 时效性原则。

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很多情况下需要更多的主观判断, 需要从企业的全局利益角度去全面考虑。宏观经济、经营业务、企业规模、供求状况等环境的变化, 会造成企业内部风险重心的转移。所以, 权衡企业成本和效益的过程是动态过程, 必须根据企业环境变化进行完善和调整,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

针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须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创造企业自身价值。而防范风险的能力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制是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的主要选择。我们须清楚的看到, 经营效益与内部风险的防范在不同的经营阶段会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必须依据阶段的不同, 综合考察、评估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体系不是一天建立的, 需要长期的资金、技术投入。故而, 应在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及实施过程中, 始终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提高工作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同时,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会面临诸多的经营风险。怎样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特别是内部风险,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本文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着手, 阐述依据成本效益原则下, 对企业内部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成本效益原则,内部风险防范,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先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我国企业信息公开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 2008 (5)

[2]彭爱新.浅谈小企业内部控制效益原则[J].硅谷, 2008 (4)

【防范成本】推荐阅读:

如何防范07-15

治安防范07-16

山火防范05-08

纠纷防范05-10

防范特征05-19

监听防范05-20

问题防范05-21

相关防范05-23

政策防范06-23

防范监测07-11

上一篇:高校招投标管理系统下一篇:高中地理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