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工作研究

2024-08-01

规范化工作研究(精选12篇)

规范化工作研究 篇1

一、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内涵和范围

(一) 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环境下, 通过建立会计凭证规范化流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点线面培训、印制成特色化分类宣传手册、开展自查、互查、抽查巩固会计凭证规范化成果等措施, 强化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 统一财务标准流程, 规范会计基础行为, 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实现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益化管理, 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二) 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范围

会计凭证规范化是指全部的会计凭证和业务全过程的规范化, 具体包括原始凭证规范化和记账凭证规范化。原始凭证又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规范化。会计凭证全过程涵盖凭证的取得和填制、审核和传递、打印和保管。

二、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 建立规范化流程, 为会计凭证规范化提供制度支撑

会计凭证规范化尤其是原始凭证规范化内容多、范围广。仅仅把规范化手册和工作实施方案发给前端业务部门, 往往会像石子抛入大海, 波澜不惊。针对此情况, 首先成立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工作小组, 并组织财务部门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原始凭证规范化、财务管理要点进行集中系统学习。然后分工将原始凭证规范化具体内容整理成电子表格、融合分解成174条流程。每条流程具体到财务专责、具体业务部门及相关人员, 同时下发至业务前端部门, 要求前端部门按照规范化流程对原始凭证的取得、粘贴格式、各种业务所需要的附件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此项工作纳入部门配合工作考核。

(二) 开展“点线面”培训, 为会计凭证规范化提供人力支持

积极与培训中心对接, 订制培训套餐, 即“5个点+5条线=1个面”。首先, 对财务5个专职进行培训, 聘请高校老师进行授课, 学习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等方面内容, 推进精益化核算水平。其次, 将5个专职负责业务合并拆分延伸5条线对各前端部门财务专员进行培训。最后, 通过财务专员向本部门其他人员辐射。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 最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会计凭证规范化培训工作, 见图1。

(三) 印制特色化手册, 形成会计凭证规范化深化应用机制

为巩固培训成果, 深化会计凭证规范化应用, 分三个层面 (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 将规范化流程五大模块业务整理成特色手册, 又特别印制了公司领导层财务业务手册。手册细分专业类别, 注重岗位需求, 简洁易懂。如发票 (外来原始凭证) 开具注意事项、报销单据 (自制原始凭证) 填写相关要求等等。相当于进一步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培训, 全面提升了财务前端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四) 巩固规范化成果, 健全会计凭证规范化长效工作机制

以会计基础创优工作为契机, 以会计凭证规范化流程为模板, 在会计凭证审核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 结合财务日常稽核和内控要求, 总结了“自查-互查-抽查”三查法。专职自行检查原始凭证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情况;互查采取对记账凭证AB岗互查法。A岗和B岗交互审查, 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工作效能。财务资产部主任负责不定期抽查是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 建立会计凭证各环节的审核和传递流程, 切实保证业务发生和会计信息记录的处理正确、合规和完整。

三、保证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通过建立会计凭证规范化考核表, 开展“自查-互查-抽查”三查、日常稽核与专项稽核、专项检查等措施, 对前端业务部门原始凭证规范化开展情况纳入月度配合工作考核, 结合会计人员个人绩效、评先评优等内容, 督促会计人员加强记账凭证的规范化操作。

四、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 强化会计信息源头管控,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通过各项举措, 统一会计处理规则, 形成会计凭证规范化深化应用和长效工作机制。强化了会计信息源头管控, 提升了规范化水平, 深化了会计集中核算, 进一步夯实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二) 深化财务业务协同融合, 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会计凭证规范化工作表面看起来很简单, 一张附件、一个签名、一项系统流程, 但真正做好不容易。通过强化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 在对前端业务培训指导的同时, 不断加强财务审核, 强化财务监督。进一步细化核算办法, 开展自查、治理、依法从严治企等工作, 防范内外部检查风险,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管控水平。

(三) 固化长效工作机制, 为推进原始凭证电子化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信息化条件下前端业务基础信息质量不高, 记账凭证管理不规范, 直接影响财务信息化水平。因此财务信息化程度越高, 越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会计凭证规范化工作, 并加大力度组织对前端业务培训, 取得了长足实效。

(四) 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 提升财务信息化支撑能力

会计凭证规范化涉及工程、资产、成本、资金、财税等诸多业务, 通过规范会计凭证管理, 统一财务标准流程, 加强过程督导, 深化了财务集约化管理, 持续提升财务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会计凭证规范化管理的改进方向

(一) 积极探索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方式, 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

目前原始凭证开具的区域广泛, 信息标准不统一, 很难被会计信息系统自动接收, 必须由会计人员加工和手工录入;同时电子原始凭证不具有法律上的证明效力, 必须以纸介质保存并签字、盖章。基于以上两点, 现阶段原始凭证电子化还是在统一的企业级信息平台上, 实现对经营业务中纸质原始数据的采集上传。

传统的纸质原始凭证一旦生成, 具有不可改动性, 若有改动, 也必然留下痕迹。电子原始凭证是以磁介质或光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 对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时不可能在磁介质或光介质上留下痕迹。因此既要通过后续软件开发加强电子化原始凭证的访问权限管理, 又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

(二) 积极探索创新财务稽核手段, 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财务稽核工作是加强会计监督, 规范财务行为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通过设立财务稽核岗位, 积极探索稽核工作体系建设, 研究探索细化财务稽核规则, 提高财务稽核规则的可读性, 切实发挥财务稽核在会计基础规范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Z], 1997.

[2]刘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 2005 (01) .

[3]张雪松.《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 2009 (01) .

[4]杨晓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1) .

规范化工作研究 篇2

学校教育是推进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坚持在教育教学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以下是我们生物备课组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一些实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用制度促使教师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学校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并认真检查落实情况。特制定了《西区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案》等制度。要求师生积极推广普通话,上课、会议以及和学生交流一律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说话要符合语言规范,要准确、严谨、有条理,避免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语言表达要干净利落,少用“啊”“这个这个”等衬语,避免口头禅。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中也规定:语言清晰、较简练、准确,运用普通话;板书工整、简练,设计合理。

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进度、讲学稿的每次检查都要将规范化用字作为重要监察内容,发现错字、别字立即予以纠正。

2、坚持课前的普通话阅读,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生物课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阅读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课本知识或相关文字,使学生既熟悉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阅读能力,还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此外,注意发现学生讲学稿和测验考试中文字表达准确,文字书写清洁、工整的榜样,进行表扬和示范教育,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朝规范化的方向努力。

3、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

经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措施的实施,普通话已成为师生的教学语言。我们科组的所有老师都能坚持使用普通话授课,就算方言口音比较重的老师也克服种种困难,尽一切努力朝规范化的语言文字靠拢。

如何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总体较差,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存在种种不足,很难达到运用计算机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要强化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意识和指导思想,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一、全面普查案卷

这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第一步工作。因为一般的综合性档案馆多年来大多未做全面的清查,有移交单位划分保管期限不准确,有案卷标题不规范或无标题,有缺少卷内目录,组卷混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份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查考价值的文件充数其中。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去糟取精,以防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二、重新组合案卷

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鱼目混珠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重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模糊不清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全部案卷更加规范。这不但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率。

三、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归档文件的散失。分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既大大提高著录速度,又便于迅速查寻。

五、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

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提高效率,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靠思维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例如:拟写关于厂房基础建设事一事的关键词有人写“基本建设”,有人写“基建”,有人写“厂房建设”在进行计算机后控时统一规范为“基建”。还可利用计算机“活动增加”的功能把一些不规范的词与主题词中词义相同的合并,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手工标引速度慢,计算机自动标引不准确的缺点,而且解决了主题词的词义含量问题。最后调查档案全宗的保管状况。这项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了解目前馆藏的库房条件:包括库房装具数量、长度,库房面积及其它保管条件等;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设备的增添、面积的扩建等,为全宗的科学排放做好“硬件”规划。

六、实施“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的完整化、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检索利用的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我们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归档的时机,只有完成现行阶段任务的文件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要明确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分工,即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文件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七、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此外,还要有敏锐的工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利用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当然,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措施还有许多,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我们通过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推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为初步建成计算机检索体系,为实行计算机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年版。

[2]王荣国、李东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形态及研究范围》,《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5期。

规范化工作研究 篇4

一、我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起步相对较晚, 虽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最根本保障, 能够有效的维护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会计基础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障, 也是企业会计事业健康发展必然要求, 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 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出现企业资金短缺、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 会计基础工作一直都是薄弱环节, 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财务管理因此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会计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对企业会计人员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 出现会计人员短缺的情况, 使得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企业财务管理陷入僵局。

二、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工作规范化的具体方法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对会计、财务工作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 才能保障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 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转变企业内部人员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不管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人员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增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对各项工作在授权的同时明确应负的责任, 一旦发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出现问题, 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同时, 企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对会计工作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与会计基础工作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其他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配合力度。

(二) 抓好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

有的单位制定了各种财务规章制度, 并随着经济内容的扩大、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不断的更新或完善, 如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等, 这些制度的制定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的角度对会计基础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使单位会计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 制度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把各种财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严格按照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可以建立必要的检查和奖励制度, 对执行情况加以考核。

(三) 加强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与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体系。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出发,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 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正常高效运行。良好的科学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会计活动和财务管理提供切实的依据, 企业的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也可以有章可循。

(四)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 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整合分析, 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防止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减少资金浪费, 用实际行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

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是广泛的, 会计基础工作在单位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流程, 它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是业务水平提高的体现, 其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进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 是会计人员永远都要学习的内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待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 最终实现整个经济活动的有序运作, 为单位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小玲.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审计与理财, 2009年08期

[2]唐学梅.论加强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性, 会计师, 2010年03期

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化 篇5

一、安全保卫检查工作的程序和内容

(一)安全检查的程序

检查的程序。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现场检查阶段、检查完成阶段。

1、准备阶段。

又称前期阶段,是进入被查单位前的期间,直接关系到重点检查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其工作主要有三项:

①检查工作计划,就是要根据下达的检查单位数和时间要求,并结合各个被查单位的具体情况,综合制定出各个被查单位的具体检查时间及其检查工作方案。

②制作专项检查通知书。实施检查前应当向被检查单位送达书面专项检查通知书。因此,要对被查单位逐一制作专项检查通知书。检查通知书的内容包括:被检查单位的名称;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检查单位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检查组检查人员名单、联系方式;派出单位公章及签发日期。

③向被查单位送达专项检查通知书。一般可在检查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检查工作前,检查通知书送达到被查单位处。

2、实施现场检查阶段。

这是重点检查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是按照预先制定的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实地查看被查单位的安防设施、管理资料,对发现的问题调查、取证,并编制检查工作底稿,当检查人员已经取得的物证、书证等证据不足以证明或不能反映所查事项的真实情况时,还应当询问有关当事人,并制作询问笔录。

汇总检查资料、核对检查工作底稿、证明材料等是否合规、齐全、完整。

在本阶段编制检查工作底稿和制作询问笔录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里再就其制作要求作一简要提醒。

在编制检查工作底稿上,主要注意五点:

①检查人员应当按照统一印发的检查工作底稿的格式和要求编制,做到一项一稿或一事一稿。

②检查工作底稿主要记录以下内容:被检查单位名称;工作底稿编号和页数;情况摘要,即与检查结论或者被检查人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事项摘录;附件的主要内容及页数;被检查单位签署意见并签名(盖章);检查组制单人签名及填制日期。

③检查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情况摘要部分的陈述客观真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底稿中所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等,必须准确无误。

④检查工作底稿附件可包括下列证明材料: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资料原件或复印件;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视频资料;检查人员制作的与情况摘要所反映事项有关的表格和文字材料;所收集的工作底稿附件都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未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材料,检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⑤所制作的检查工作底稿都应当由检查人员签名,在确定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表达准确、附件完整之后,交被检查单位签署意见,若被检查单位拒绝签署意见,检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在制作询问笔录上,主要注意四点:

①检查人员询问前应当出示证件,并告知被询问人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以及隐匿证据或提供虚假证据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有关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回答询问、反映情况。进行询问时至少应有两名检查人员在场,每次只能对一名被询问人询问。

②检查询问采取问答方式进行,询问的内容一般包括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原因、情节、结果等。

③被询问人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应按统一印发的检查询问笔录的格式及要求制作笔录。其笔录包括:被询问人姓名、工作单位及所在部门、现任职务;被询问人姓名、工作单位及所在部门、现任职务;询问时间、地点;询问事项和证言;证言记录完毕,询问人应请被询问人核对,允许被询问人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证言改动处须由被询问人按手印;最终结束时由询问人签名、记录人签名、被询问人签名或按手印。

④记录人记录证言应当忠实于被询问人的原话,不得修饰和形容。同时检查人员还应当为被询问人保密。

3、检查完成阶段。

这一阶段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重点检查的效果,其工作主要有三项:

①对检查工作底稿、证明材料等资料再一次进行审理,以避免其中发生差错;

纸质档案规范化保护修复研究 篇6

1  纸质档案病害分析

新征集的旧纸质档案或保存不当的纸质档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如水渍、污渍、皱褶、断裂、纸质酸化;写印色料的褪色、变色、晕色;虫鼠损害、生霉、磨损、破烂不堪等现象,这些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害,称为纸质档案的病害。综合归纳主要病害有:

(1)水渍:受水浸湿而留下的痕迹。

(2)污渍:纸面上各种被污染的痕迹,如灰尘、泥渍、墨渍、油渍等。

(3)折痕: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线状痕迹。

(4)皱褶: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层形成凸凹不平的皱纹,局部变形。

(5)断裂:纸面局部断开,相互无连接或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6)磨损:外力摩擦造成的痕迹。

(7)烬毁:高温火烧造成的损毁。

(8)脱色:写印色料局部脱落、褪色、字迹模糊。

(9)酸化:纸张pH值<5。

(10)残缺:局部缺失或字迹残缺。

(11)脆化:纸张物理性能降低,易碎。

(12)微生物损害:霉菌侵蚀造成的损害。

(13)动物损害: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造成书画的损坏。

(14)锈蚀:由于金属生锈的侵蚀(铁钉等对纸张造成的腐蚀)。

2  修复理念与原则

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针对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修复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理念与合理保护的原则。修复理念是,以体现档案价值为宗旨,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保持档案的“原真性”,尊重和保留最初形态,不改变档案本体遗留的历史痕迹;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档案在历史、科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注重保护修复中的科技含量,提高预防性保护意识。

修复原则包括:

(1)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始终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少干预档案本体承载的历史信息。

(2)兼容性原则:即档案原材料与修复所用的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上必须是相接近。

(3)可再处理原则:选用当今较先进的且已被证明有效的技术和材料,同时应考虑到随着档案保存时间的延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后人二次修复留下足够的可再次处理的空间。

(4) 耐老化原则:基于档案长期保存的特点,修复中选用的材料应能够降低外界因素对档案本体的影响,避免造成修复性破坏,保证其延长保存寿命。

(5)规范化与标准化原则:修复档案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修复技术与质量规范化,修复人员规范化,努力达到档案修复管理的标准化。

3  纸质档案保护修复流程

3.1  前期调查:前期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记录档案基本信息、价值和保存现状。内容应包括档案的名称、年代、级别、尺寸、质地、质量、来源等,说明档案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档案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紫外线指数等。

3.2  检测分析:通过科学仪器进行常规检测,包括纸张厚度、密度、定量、白度、色度、帘纹宽度、pH值、写印色料溶解性等。

(1)厚度,是反映造纸技术水平和纸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密度,指纸张紧度(g/cm3),与原料性质压榨有关,紧度可以反映纸张结合的致密程度。定量,指单位面积纸的重量(g/m2),它与纸的用途和制造工艺有关,对于面积规则、损伤较少的档案,可直接称重并测其面积,通过计算得知。对于不规则的档案纸样可以用对比法测定。测量厚度、密度和定量是对档案残损选配补纸的重要参数。

(2)白度、色度。纸的白度可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的纸一般白度显现高。色度的测定是为了与保护修复后的纸张进行对比,判断保护修复过程有无造成色差变化。

(3)帘纹观察。帘纹是区别手工纸与机械纸的重要标志,观察帘纹形态判断纸张质量和制造时期,便于科学选配修复用纸。

(4)pH值。纸张pH值对纸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很大关系,弱碱性的纸张状态比较稳定;偏酸性的纸张由于酸催化水解导致纤维素?-1,4糖苷键的断裂后被氧化生成羧酸,从而导致纸张不断酸化、降解。对档案纸张表面pH值测定,是决定是否采取脱酸处理的依据。

(5)写印色料溶解性。纸质档案上字迹、印色在进行保护修复前,需测试其溶解性,为保护修复措施提供参考。通常采取棉签蘸取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溶液,轻轻擦拭字迹或色料部位,如果出现掉色现象,要采取固色处理。

(6)材质分析,材质分析尽可能做无损分析(从破烂糟朽散落的碎屑中取0.3×0.3厘米即可)。检测方法是将样品用蒸馏水浸润揉团放在载玻片上,滴几滴蒸馏水后用尖头镊子和钢针将纤维分散开,使其分布均匀,然后滴上I-ZnCI2染色剂,通过纤维测量分析仪观察其纸张纤维,即可判断造纸原料。修复应尽量采用相同材质的纸张作为修复用纸,材质分析为修复纸张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病害突出的纸质档案应采取特殊分析,特殊分析是针对性的病害分析,包括污染物、微生物、褪变色等鉴定,分析方法有傅利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

通过以上基础检测和分析,对档案所处的状态进行总体评估和病害发展态势预测,为选用保护修复材料、确定修复重点和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消毒灭菌:为了防止微生物病害的发生以及霉菌之间的交叉传播、感染,纸质档案在修复前后均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确保再入库时与未修复保护的档案隔离存放保管,预防交叉感染病害。

消毒灭菌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和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法。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对纸质档案无副作用有一定效果,但时效较短。环氧乙烷杀菌普广杀虫力强,是当前用于纸质档案灭菌除虫卵和霉菌孢子均有较强灭杀作用较为理想的成熟技术,但环氧乙烷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废气必须合理、谨慎处理。

3.4  清洗、去污:根据纸质档案的具体情况,进行除尘去污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清洗方法:物理方法是借助各种机械外力和能量使污垢分解并剥离开物体表面,以达到清洗的目的和效果,主要方法有:毛刷清除法(用软毛刷将表面灰尘轻轻刷去,减少表面灰尘);剔刮去污法(针对档案本体上的固态泥点、蝇粪、黑点杂物,使用刀尖小心剔刮剥离);面团粘污法(将小麦粉加水揉和成软硬适当的面团,用面团在纸面上来回滚动将污渍粘除);水清洗法(用纯净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水渍黄斑、轻度霉迹污渍)。若是顽渍可采用超声波乳化技术进行清理。

(2)化学清洗方法:对于局部严重污渍使用棉签蘸5%乙醇溶液进行清理,清理时基本不会对写印色料造成损伤。有实验研究表明:5%乙醇溶液对各类字迹的耐久性影响较小,乙醇又有去污杀菌的功效,而且操作方便效果甚佳。若有锈蚀,可用专业工具去除锈钉后,清除周围锈渍,使用棉签酒精局部清洗。

3.5  去霉: 霉迹霉斑主要是白霉、绿霉、黑霉、红霉等,去霉方法有:

(1)乙醇(酒精)擦涂法可去除“白点片状”白霉菌。具体方法是,用柔软洁净的纱布或脱脂棉球蘸取75%酒精在有霉菌的部位进行擦拭,根据霉菌严重程度控制擦涂的次数。特别注意的是,擦涂前先进行写印色料易溶解性试验,如果写印色料易溶解就不能使用此方法。此外,酒精属于易燃物质,使用时要注意防火。

(2)高锰酸钾与草酸搭配使用去绿霉、黑霉、红霉。具体方法是,先用0.5%高锰酸钾溶液擦拭霉斑残留部位5分钟~10分钟,再用2%草酸溶液中和棕色沉淀,然后蒸馏水冲洗干净。若不能彻底去除,再用1%溶菌酶溶液涂擦并保持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冲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阴干。

3.6  脱酸:档案纸张pH值<4表示严重酸化,需要对其进行脱酸处理。脱酸方法有:(1)使用偏碱性(pH值>7)的清水清洗,也可用0.2%的碳酸氢镁溶液做脱酸液涂刷在档案纸张背后实施脱酸,再用清水冲洗。(2)用淘米水(pH值约8.5~10.3)浸泡清洗有很好的脱酸效果。

近年来,等离子脱酸、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成果。

3.7  皱褶展平整体整理:档案大多存在皱褶病害,须将每一皱褶耐心细致轻轻展开、将变形状态整理恢复常态形状后分批进行压平。对于档案边缘磨损严重或遭虫蛀的,据情况可用古籍修复方法进行衬垫修复。经检测是属机械纸张,要依据纸张的拉力、强度、色度、质地等要素遴选与之相适合的纸张做修复材料。修复后进行压平处理。

3.8  保护写印色料:档案中的写印色料主要包括油印版、蜡印版,手稿类的红、蓝、黑墨水及铅笔等。出现褪色、变色、晕色等病害,可采取宣纸衬垫隔离方法保护每件档案的写印色料。对于蓝黑、纯蓝墨水褪色严重的字迹,可使用LC显色固色剂实施恢复。对于圆珠笔、复写纸字迹褪色,可使用BAH、DAH恢复剂恢复;对于扩散的圆珠笔、复写纸字迹可用TH22、NHJ剂恢复;为了防止机械摩擦造成损伤铅笔字迹模糊,可喷涂胶剂进行封固,并拍照记录。

3.9  制作装具:将保护修复后的档案量身制作装具,如:文件盒、文件夹、压膜和档案储藏柜等,分类有序装入装具保存后再放入柜中进行科学保管。装具盒、夹等应采用无酸、无金属离子材质,以避免长期保存对档案造成锈蚀或酸化等危害。珍贵档案采用RP技术保护袋保护。

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 篇7

伴随现代化科技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开始在内部实施人员管理的信息技术, 为的就是加快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档案管理作为企业行业思想上的先驱, 对于企业在今后行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制度缺失, 造成人才不足。我国现今的企业大多是采取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样非常严重的制约了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在企业普遍没有采取科学的员工的考核, 员工的晋升与诫免, 员工的岗位培训等等制度管理, 导致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领导班子长时间不调动, 没有新鲜的血液融入, 造成了企业内部没有生机与活力;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严重失衡, 缺乏高级的专业人才, 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 现代化程度低下, 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信息化的时代, 企业现在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档案管理, 而是采用原来的传统的企业员工用笔记录的方式。电子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 并且缺乏相应的电子化档案档案管理的经验, 相关的保密工作做的也不足。总的来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管理制度的落后。

(三) 缺少对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认识。对于档案档案的管理目的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守档案机密, 而企业往往因为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 没有在这个岗位上设置一名专业的人士来管理, 大多采用的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兼管。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 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的混乱、保密工作不足等问题不断出现。

(四) 档案管理形同虚设, 缺少实际意义。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档案管理仅仅就只是一个档案, 放在那里没有一点价值更不会加以利用。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仅仅就是企业成立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不重要的环节, 没有实现一个档案应有的目的。作为企业的档案档案来讲它应该更好的发挥一个信息资源的作用, 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企业改革的核心, 企业档案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推进企业对于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更能够为企业事业发展在人才储备上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这其中企业在新的形势下是如何进行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的问题是非常值的思考的。那么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就要迎难直上, 就是要先“下手”, 那么作为企业起着根本保障的企业档案档案管理就是我们最先应该入手的。

(一)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档案管理中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人员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实现规范化。所以, 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求其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知识, 对于档案相关知识不能只局限与表面的理论, 而是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档案管理文化、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设施等等。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及职业方面的道德素养, 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真正的将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企业的档案管理当中。

(二) 规范管理案卷, 实现现代化管理。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 我国的案卷管理大多数比较复杂、繁多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进行案卷管理过程中将所有的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且是“一股脑”的进行档案保存。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也限于内容的不丢失。但是实际上, 档案真正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实现的是对其的时间、属性、类别进行详细的划分, 便于寻找的同时, 可以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在对档案进行细致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档案是累计多年, 发展到现在没有实际价值的, 对于这些档案就可以选择科学的销毁, 避免流入他人手中的同时也可以便于企业档案的优化管理。

(三) 正确看待档案秘密和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关系。保守档案中的秘密是每个档案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基本的职业操守, 同时更是一种来源于工作的责任。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档案、各项资料信息档案对企业发展或个人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企业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容易导致内部出现不和谐环境, 严重的还会导致内容管理上的混乱。企业管理者应当注意, 其管理方法只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一种手段, 不应与过多的档案秘密连接在一块 (企业实际发展中正常需要除外) , 正确的看待档案秘密和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今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维护档案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档案工作规范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进行严格的档案建档工作, 即进行严密的装订、入库等等级手续, 通过各个环节的完善才能进行档案的存放。看似简单的工作, 其实对企业档案规范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档案归档后, 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对档案进行修改, 甚至是销毁工作, 确保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企业由于其涵盖范围广, 涉及人数多, 单纯依靠档案部门的传统管理方法是不可能达成企业档案管理最终目的的, 因此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规范化上的应用, 提升企业档案规范化水平, 进而加快完善我国企业运行体系, 早日达到企业整体的合理化发展。

摘要:企业档案是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收获更多有效信息, 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 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现代科技信息化要求企业通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因此, 企业实现内部档案工作规范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秀辉.新时期下对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认识[J].城建档案, 2014 (11) :15.

财会规范化管理研究 篇8

近些年来, 我国财会部门正积极开展财会质量管理工作, 以此为契机, 在全国范围内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量化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 是应对新形式需求的重要举措。

1我国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 我国在财会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上对财会规范化管理不够重视。许多行业部门对财会规范化管理都认识不深, 开展此类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作作风呈现散漫状态;第二, 工作作风不够严谨, 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很多工作人员不能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理业务, 经常出现业务事后补办、面对检查时突击整改等现象;第三, 财会人员缺乏深入科学的业务知识学习, 缺乏充分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易出现差错。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应该引起财会部门的重视, 以求尽早的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解决。

2加强社会财会规范化管理方法研究

2.1学习并掌握规范化标准

学习掌握财会规范化标准是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财会人员应深化规范化管理认识, 积极掌握规范化标准和规章制度, 并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守规范化标准和规章, 端正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建立严格按规章、标准进行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2.2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实现财会规范化管理, 就要加强财会人员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首先, 要整体把握财会人员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具体情况, 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岗位、年龄、知识结构不同, 培训的内容、时间、进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分层次的培训规划, 循序渐进的学习套路, 必然能让财会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个人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3开展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

开展目标责任制, 将任务量化并严格落实到每一个财会人员, 合理分工, 各司其职,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要落实质量考核监督机制, 端正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 严格考核包括出勤、学习、态度、能力、工作质量等在内的监督考核制度。此时, 负责监督考核职责的财会人员要明确个人职责权限, 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从小事上保证规章制度、规范化标准的贯彻执行, 坚决杜绝违反经济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

2.4关心基层财会人员, 调动工作积极性

基层财会人员的工作往往更为繁重, 责任重大, 各级领导应该积极主动的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 加强与基层财会人员的沟通交流, 及时为职工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充分调动基层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实现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5组织考核评比, 奖罚分明

定期组织考核评比, 有功必赏, 有过定罚, 奖惩分明, 可以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热情。以企业为例, 企业财会部门定期抽调部分业务骨干, 对员工的业务、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学习水平等方面开展考核评比, 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同时, 对工作中出现较多纰漏的人员作出适当的处罚, 最大程度上刺激员工工作热情, 激发员工工作创造力。此项工作的展开, 既能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进行摸底, 还能培养壮大考评队伍, 对于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意义重大。

2.6实现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结合

质量管理、绩效管理与规范化管理三者的完美结合是推进并完善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任何单位企业都要与时俱进, 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形势的需要。广泛开展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 把财会规范化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 推动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 完善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

3结语

面对财会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各级财会部门应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展开财会人员技能培训, 深化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 积极应战;财会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 端正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 推进财会规范化管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钟文庆.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贺志东.企业筹资的财会操作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敏.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 篇9

一、当前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地质档案的储存设备不完善。

由于对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使得地质档案的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够以国家规定的地质档案管理标准来执行管理配套设施的购置, 造成了现实中地质档案储存设备的不到位。

2. 地质档案在归档过程中出现档案立卷不明、分类不详细、准确的现象。

由于地质档案属于地质科技档案范畴, 依据《档案法》规定,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 以维护档案的安全和稳定, 使得社会各方面能够平等的利用档案资料。但是在现实的地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地质学科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 使得地质档案由于人为因素出现了立卷不明、分类不详细、不准确的现象, 影响了档案的查阅与使用效率。

3. 地质档案在信息采集方面采集手段落后、领域不广泛。

地质档案在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由于不能够及时地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采集手段, 而仅仅是依靠传统的信息资料抄录等手段进行信息资料的整编与汇集, 导致信息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采集面单一、应用领域不宽泛。

4. 地质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整体服务质量水平较低。

地质档案的管理是为了给相关的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以满足使用者工作、研究、学习的需要。但是, 在实际的地质档案管理过程中这一服务理念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与实施, 相反, 地质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另外, 管理手段也有待提升, 当前的地质档案管理仍然以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为主, 管理中现代技术手段未被充分接纳和采用。

5.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尚未充分的采用现代管理理念, 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工作责任意识不足, 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二、做好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1. 加大对地质档案储存设备的投入, 改善地质档案保管的环境和条件。

地质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增加对于档案储存室的修缮预算, 保障足够的档案室修整与完善资金。定期对档案存储室进行检查和维修, 以及时发现问题, 拟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不适于现代档案保管的设备进行果断淘汰, 及时增购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档案存储设备, 以为更好地保管档案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加强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形成良好的档案分类管理机制。

实现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必须以地质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为基础, 并加强对档案分类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制定统一的分类管理标准, 严格执行《档案法》的相关管理规定, 建立起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坚持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3. 注重原始地质档案的归档管理, 保障地质档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原始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有效性是地质档案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否则, 地质档案管理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原始地质档案的形成贯穿于整个地质勘查工作的全过程, 它包括具体的地质勘探立项、设计、实地野外勘探作业及最终的勘探成果报告、审查验收等环节, 这些阶段所获取的地质档案是第一手的、最原始、最重要的档案, 对于以后的具体的施工建设具有引导和纠偏作用, 因此保证原始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做好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4. 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

实现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具体来讲可以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以进行地质档案资料的全文数据库检索。地质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将现存的地质档案资料进行图文数字化, 将纸质的档案资料进行计算机的电子扫描、编辑, 从而将地质档案资料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 为地质档案的保存与管理提供了更多一层的选择;并且, 进行地质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取消地质档案资料的使用时空限制, 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地质档案资料的随时调取与查阅, 大大的提高了地质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5. 加强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必须注重对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理念的灌输与培训, 提高其对于管理工作重要性与价值的认识, 将现代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中, 将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作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 从硬性角度来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地质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跃进.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问题的探讨[J].中国档案, 2009.8

医用日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篇10

1 医用日语翻译现状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提到:“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医用日语翻译, 要求译者既通晓日语, 能够大体读懂翻译内容, 又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准确翻译专业术语等词汇, 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 译出的文章语言通顺、无病句错句。诸多要求无疑使得医用日语文章翻译变得难上加难, 进而翻译出来的译文也五花八门, 参差不齐, 给参考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翻译规范化研究也因此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医用日语翻译规范化

2.1 标题翻译规范化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标题翻译是否得当甚至影响阅读者对于整个内容的理解。译好标题, 首先要读懂标题意思, 分清句子主谓关系, 抓住主要内容, 进行相应的直译、减译、增译等。医用日语文献属于医学科技内容, 大多数以单个词、词组或者并列词组构成, 这时往往有较长的定语修饰,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其修饰关系。少数以动词句子作为标题, 这时要注意翻译语气。

(1) 标题以词、词组、并列词组 (通常是と连接) 构成, 翻译时较简单, 直译即可。

○ゲノム解析/基因组解析

○排尿障害の評価/排尿障碍的评价

○成功の条件:運鈍根と6C/成功的条件———运钝根和6C

○麻酔薬の脳保護作用/麻醉药的脑保护作用

○子供の理学療法:小児心疾患/儿童的理学疗法———小儿心疾患

○FORUMゲノム人類学の最先端KIR遺伝子とHLA遺伝子の共進化/FORUM基因组人类学的最先端KIR遗传因子与HLA遗传因子的共进化

(2) 标题以具有较长修饰语的名词构成, 修饰语中经常出现「において」「における」「に対して」「に対する」「に関する」「についての」等词, 这时翻译较固定, 一般直译为相应的“关于”“对于”等即可。根据标题意思, 有时也可不译。

○高齢者の脳に対する麻酔薬の影響/麻醉药对于高龄者大脑的影响

○FORUM多臓器提供の現状における課題/关于FORUM多种器官提供现状的课题

○臨床実習における私の工夫 (3) 情報収集/临床实习中我的努

(3) 信息收集

○緊張病性昏迷に対してolanzapine速効型筋注製剤が有効であった1例/1例olanzapine速效型肌肉注射制剂对紧张症昏迷有效的病例

(3) 标题以「…の1例」结句, 在翻译时基本上采取顺译, 可以译成“1例…的病例”, 需要注意的是中日语言习惯中数量词的位置问题。

○術前化学療法を施行した潜在性乳癌の1例/1例实施术前化学疗法潜在性乳癌的病例

○乳癌術後の上肢浮腫に発症した悪性腫瘍の1例/1例乳癌术后上肢浮肿并发恶性肿瘤的病例

○男性副乳癌の1例/1例男性副乳癌症的病例

○尿毒症性胸膜炎の1例/1例尿毒症性胸膜炎的病例

(4) 标题中有冒号时, 翻译时可以使用副标题, 这样层次关系更为明显。

○進化する漢方薬で世界市場を狙え:東洋医学/定位发展中的中医药领域的世界市场———东洋医学

○大規模災害時に慢性透析をいかに維持するか:東日本大震災に学ぶ透析災害対策/如何维持大规模灾害产生时的慢性透析———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学到的透析灾害对策

○呼吸器外科の低侵襲手術:胸腔鏡からロボット支援手術まで———呼吸外科的低侵袭手术

(5) 标题是动词谓语句时, 翻译时注意语气的译法。

○松沢病院「身体合併症病棟」で身体拘束最小化に取り組む:現場の声を届けたい———致力于松泽医院“身体并发症病房”中行动限制最小化研究———传达现场呼声

○認知症高齢者の行動のなかに、目的のないものは1つもありません———老年痴呆患者行为活动均有目的性

2.2 专业术语翻译规范化

医用日语文献翻译时, 尤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翻译。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困难的部分, 也是读者阅读过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翻译医用日语文献时, 首先要查明专业术语的准确意思, 然后相应译成中国医学中的专业术语。并且要注意译文中首尾统一, 前后一致, 方便读者参考查阅。

日语文献中有许多词的写法与中文相似, 例如「糖尿病」「脂肪」「高血糖」「動脈硬化」「結膜炎」之类的词语, 这些专业术语在翻译时比较简单, 相应的翻译成“糖尿病”“脂肪”“高血糖”“动脉硬化”“结膜炎”即可。

除此之外, 更多的日语专业术语写起来不同于中文, 翻译时尤其要注意, 不能只是生硬的译成相对应的汉字, 要弄清词语的意思, 然后查找相对应的术语。例如:「赤血球」应译成“红细胞”, 「硝子体」应译成“玻璃体”, 「障害」应译成“障碍”, 「歯科」应译成“牙科”, 「老眼」应译成“老花眼”, 「漢方薬」应译成“中医药”、「膵臓」应译成“胰脏”。

医用日语中还经常出现外来语词汇, 翻译时注意译准意思即可, 例如:「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译成“康复”, 「コレステロール」译成“胆固醇”, 「アルツハイマー」译成“阿尔茨海默氏病”, 「サイコデルマトロジー」译成“精神皮肤病学”。

译事三难:信、达、雅。翻译医用日语应认真负责, 切忌主观臆断, 尽量做到规范化。在翻译标题时, 标题以简单的词、词组、并列词组 (通常是と连接) 构成时, 直译即可;标题中出现「において」「における」「に対して」「に対する」「に関する」「についての」等词时, 翻译较固定, 一般直译为相应的“关于”“对于”等即可;标题以「…の1例」结句, 翻译时可以译成“1例…的病例”;标题中有冒号时, 可以使用副标题;标题是动词谓语句时, 注意语气的译法。翻译专业术语时, 不能望文生义, 注意区别医用日语中当用汉字的意义与中文中汉字的意义的异同。通过本文的研究, 希望对医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倪虹.中医药术语汉日翻译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2.

[2]戚兆力, 腾悦.日译汉医学论文应规范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3.

[3]王玉英.信、达、雅在医学日语翻译中的灵活运用[J].日本医学介绍, 1997, 7.

[4]赵诣.医学日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与翻译系列 (一) [J].日本医学介绍, 2004, 8.

死缓限制减刑规范化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死刑;死缓;限制减刑;实证研究

项目基金: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死缓限制减刑的实证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S0703)资助。

我国在《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了死缓限制减刑制度。这一制度一度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性质、适用条件、死刑体系逻辑顺位等问题的热烈探讨,并一致认为这一制度具有增强死刑缓期执行的严厉性、加大对严重犯罪分子的惩罚和改造力度、解决自由刑与死刑衔接脱节问题等作用。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就相关案件审理程序的若干问题出台司法解释,并发布两个指导性案例。

然而,由于缺乏细致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化量刑程序,在司法实务中,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类似的案件、事实和情节,在实际情形中存在因标准不一、认定不同得出不同判决的现象。同时,由于限制减刑在死刑体系中逻辑顺位和适用次序不明,存在同一量刑情节重复考量、限制减刑情节适用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司法裁决过多地体现了权力个性化的色彩,造成类似案件被告人处遇相去甚远,形成不公正对待的现象。因此,亟须检视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状况,探寻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一般思路,以更好发挥限制减刑的特殊作用。

一、司法判决反思与借鉴

截止到2016年1月1日,以“死刑”和“限制减刑”为关键词,在北大法意数据库中共搜索到194份刑事判决书,我们随机选取其中50份最终作出死缓限制减刑判决的判决书为样本进行分析,重点考量不同情节在判决路径中的次序和作用。

“在死緩限制减刑适用中,实际上需要考虑三种情节:一是决定死刑适用的情节;二是决定死缓适用的情节;三是决定限制减刑适用的情节。”[1]按照此种思路,将量刑情节按照死刑适用、死缓适用、决定限制减刑适用进行梳理划分,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未对三种情节适用进行区分说理。在所取样本书中,只有28%的判决书对适用死刑、死缓和限制减刑的情节进行了区分说理。在这区分说理的14份判决书中,又有4份判决书,在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上,只提到了累犯。而根据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累犯及八种罪刑,是决定限制减刑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这相当于仍然未说明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

另外,有30%的判决书对三者的适用情节完全未作区分,20%的判决书对其中二者未作区分,甚至有8%的判决书未提及限制减刑的情节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某市中院的一判决中,在其他情节相同的情况下,犯罪人甲由于其家属积极代为赔偿被害人家属民事损失而判处死缓限制减刑;而同案犯乙无该情节,亦作出死缓限制减刑决定。试想,若对此判决不作出充分说理,犯罪人甲是否会认为其判决应轻于乙;被害人家属又是否会认为应对犯罪人乙作出更严厉判决即死刑立即执行判决呢。

虽然死刑立即执行、死缓、死缓限制减刑同存在于死刑体系,但却使得犯罪人面临巨大的自由刑差异甚至是生死两重天的局面,对于这三者的适用,更是由从轻或从严不同的犯罪情节所得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三者的各自情节作出区分说理,才能有足够的依据作出最后死缓限制减刑的判决。

第二,存在量刑情节重复适用的情形。通过对判决书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某市中院的死缓限制减刑判决书中,影响死刑的情节和影响死缓限制减刑的情节均包括“犯罪后果严重”。

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对象前提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较死缓而言,限制减刑无疑是需要在死缓的基础上考量从重的情节。而“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除了个别配置绝对确定法定刑(死刑)的罪名以外,如果对罪犯决定适用死刑,都应当具备相应的从重处罚情节为基本条件。”[2]因此,死缓限制减刑和死刑会发生从重量刑情节重复适用的问题。而对各种情节不能进行重复评价是量刑情节适用的基本原则。[3]这就需要对量刑情节尤其是从重情节进行适用区分,只能择一说明其是影响死刑的情节还是限制减刑的情节。

第三,情节抽象,评价标准模糊。在21份单独列明限制减刑情节的判决书中,14%的限制减刑决定受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所影响,还有14%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影响。而这两种要素都是完全不好评价的标准。有学者认为,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过于抽象模糊的评价标准应当被取消。[5]另外,还有57%的判决书中,笼统提到犯罪情节或人身危险性,而这两项,是决定限制减刑的量刑情节考虑方向,并不能细致和充分的列明死缓限制减刑的判决理由。

当然,在对这50份最终作出限制减刑决定的判决书进行梳理分析之后,也能看出其中一些合理的地方,可以对死缓限制减刑规范化提出借鉴。

首先,判决思路基本按照死刑——死缓——死缓限制减刑的路径。笔者认为,这符合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一般思路。与死缓及限制减刑的相关法律规定相一致,亦符合死刑整体的逻辑体系。

其次,正确看待案件诱因在死刑案件裁量中的作用。在这50份判决书中,婚姻恋爱、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并不一概作为故意杀人犯罪中的从轻情节,而是判断是否存在被害人过错。笔者认为,这是对1991年《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以及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的正确解读,是领悟其“民间矛盾本身并非可宽宥事由,被害人的过错才是减免被告人刑责的根本因素”[4]立法精神的体现。

二、死缓限制减刑规范化路径

根据对死缓限制减刑刑事判决书的实证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死缓限制减刑规范化路径作出以下建议。

根据刑法第5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累犯和八种特定罪行,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又根据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适用死缓的条件是:第一,罪犯应当判处死刑;第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得出,限制减刑的前提是判处死缓,而死缓判决前提是判处死刑。因而,死缓限制减刑的判断思路可以大致分为三步:死刑——死缓——限制减刑。

首先,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三位一体的极其严重。[6]除故意杀人罪以外,对可以判处死刑的,我国刑法都规定了“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情节特别严重”、“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等情节要素。因此,在决定死缓限制减刑路径中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法定情节判断是否判处死刑。

第二步,法官应当检视案件中是否存在从宽情节,以排除死刑立即执行,决定死缓适用。

第三步,死缓前提下,确定是否为累犯或八类特定的犯罪。在此应注意,根据罪刑相当原则和同类解释规则,适用于死缓限制减刑的累犯的前罪也应当为暴力性犯罪。[7]在此基础上,检视除第一步决定死刑适用的情节之外的其他从重情节,以决定是否决定限制减刑。

按照此种思路,要求对死刑、死缓、限制减刑情节进行区分说理,厘清不同情节各自适用阶段,避免同一情节的重复考量,并能体现个相对明晰的判断思路。

除此之外,应当坚持法定量刑情节优于酌定量刑情节的原则,同时注意避免在酌定量刑情节内部的过度适用和不恰当适用。在50份刑事判决书中,不论是死刑还是限制减刑层面,犯罪手段都很大一方面的因素。有学者认为,当为实现杀人目的而过程又未必顺畅时,即很容易出现杀人工具、方式及次数的“手段残忍”,而这是犯罪人是实现为杀人目的客观上所必需的。因而,“单纯地以杀害部位、杀害工具或者杀害时间长短为依据,来评价是否‘残忍’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8]这就要求法官在对量刑情节,尤其是酌定量刑情节进行适用时,应尽可能的说理充分,避免模糊性和难以量化的事由。

结语:死缓限制减刑制度是坚持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纠正死刑偏重、生刑偏轻的一次大规模的刑法调整。限制减刑的适用不仅关系到犯罪人个体的定罪量刑,更关乎司法规范与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对50份限制减刑判决书的检视,发现在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上,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判决说理亦不够明晰。对死缓限制减刑规范化路径作出死刑——死缓——限制减刑步骤规制,并进行适用情节区分说理,不仅可以提高审判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2][4]叶良芳应玉倩:《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第12号指导案例评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第509页

[5][7]贾银生:《论死缓限制减刑的本质与适用》,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

[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第237页

[8]鲍腾飞涂欣筠:《实质解释论视角下的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研究》,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侯文静(1991—),女,山东淄博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级刑法学专业研究生。

阚倩(1991—),女,湖北孝感人,中南財经政法大学2014级刑法学专业研究生。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研究 篇12

1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高校食堂的规范化管理是指高校餐饮组织依据企业管理的运营框架或流程,用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和数据化的方式对高校食堂的日常管理进行改革,实现管理过程的井然有序和组织配合的协调高效[1]。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化运作,在学生食堂的成本核算、食品制作、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以责、权、利对等为基础的,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实现低价位、高品质和优质服务。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求。与其他以盈利为目标的餐饮企业不同,高校食堂追求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价值目标的最大化,即通过餐饮服务体现社会关怀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为创造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富有营养的美味餐饮是高校食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餐饮组织的最大经营目标。高校食堂的顾客群体是一个由18~28岁青年人构成的消费群体。这一年轻群体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又生长在改革开放后期宽松、富足的环境里,维权意识强,对食堂菜肴的花色品种、口感外形以及就餐环境、服务水平等都比较挑剔。在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主要靠家庭供养或奖(助)学金生活,除少数家境特别富裕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每月可支配现金极少,其他需求(如服装、电子产品、社交等)又很旺盛,因此,他们对食堂菜品的价格十分敏感,稍有涨价,就会引发学生的不满,严重者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高校食堂要在保护健康、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适应这一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同时又必须满足他们对低价菜品和高水平服务的需求。然而,成本的逐年上升使得高校食堂低价位、高品质和优质服务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今年上半年,食品消费价格指数领先于CPI指数(106.5)达到了114.8。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 2011年8月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其中, 食品价格上涨13.4%。市场物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使得“咬着牙亏损”成为众多高校食堂的经营常态。而用人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得高校食堂的亏本运行更加雪上加霜。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高校食堂有一定的补贴政策,但面对高企的物价和用工成本,这些补贴仍显得杯水车薪,抵挡不住学生食堂的亏损趋势。高校食堂如何在成本上升的条件下保持相对低价并提高餐饮服务水平已成为学校餐饮组织和高校领导关心的重要问题。

高校食堂服务对象同质化、菜品价格低廉化、投资收益微利化、绩效评估价值化的特点使得学校餐饮组织不可能象其他餐饮企业一样采用阶梯式菜单,以低端菜品吸引人气,以高端菜品赢得利润的盈利模式。高校食堂必须以低端菜品为主,通过提高菜肴的性价比吸引顾客。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低端菜品的盈利空间极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亏损,再加上学生食堂以大锅菜为主,造成成品浪费的概率更大。高校食堂的成本包括原材料价格、水电气能源消耗、员工工资、管理费用等显性成本,也包括人浮于事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剩饭剩菜造成的原材料浪费等隐性成本。通过规范化管理,用程序化、标准化方案对学生食堂的各项管理要素进行设计,可以形成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削减仓储成本、能源消耗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浪费、原材料浪费等隐性成本,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的管理目标。

2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流程

高校食堂规范化是按照食堂的运营流程对餐饮组织体系进行重组的过程。其整个流程从设置岗位职责开始,通过编制工作流程、过程控制、检查评价、信息反馈和过程控制改进完成一次循环。(参见下图)

2.1 岗位职责设定

通过明确每一个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质量要求,帮助员工按照既定要求和标准行使工作权力,并承担相应决策的责任。定立岗位职责必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员工做好工作的意志动因条件、能力素质条件和热情耐心条件, 通过意志管理使岗位角色形成做好工作的意志意愿;通过能力管理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具备与其岗位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通过情感管理和情绪管理,不断提升岗位角色的信心和责任感,形成其做好工作的稳定意志意愿和热情耐心。

2.2 工作流程编制

根据专业化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确定高校食堂管理流程。该管理流程应当覆盖食堂运作的主要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发料、定价、厨政管理、销售、餐盘回收、成本核算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采购管理。高校食堂的采购管理包括定期采购计划(如米、面、油、饮料等的采购)和非定期采购任务计划(如生鲜食品的采购)。由于高校食堂顾客的同质性和低消费,食堂在制定采购标准时必须考虑学生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和学生的消费能力确定菜品的理论价位和菜谱,根据菜谱和理论价位倒推菜品的成本,再依据菜品的成本价格制定采购方案。

2.3 日常工作的过程控制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包括:建立员工业绩档案、为员工确立岗位绩效目标、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等内容。规范化运作流程的每一次循环为一个绩效周期。在每一个绩效周期的开始,食堂管理人员都必须和员工一起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绩效目标,并与员工保持积极的双向沟通,给予员工适时的支持和帮助,提供必备的资源,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绩效目标朝预定的方向前进。当规定的绩效目标截止日期过去以后,管理人员应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绩效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应予以及时兑现,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

2.4 检查评价和过程控制的改进

通过编制高校食堂各项工作的管理表格,如客户评分表、食品采购监督表、厨师业务水平考核表、服务人员培训考核表、学生监督考核表等,对食堂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作出客观评价。根据检查评价的结果和运行状况的反馈,对过程控制进行改进,如修订岗位职责,修订菜谱,优化食堂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3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中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降低餐饮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因此,高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应当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从各大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看,实施标准菜谱、批量定制和销售预测制度可以帮助高校食堂解决优质和低耗的矛盾。

3.1 标准菜谱制度

标准菜谱是指列明某一菜肴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料名称及其数量、操作方法、每份分量以及剩余原料的处理方式等必要信息的表单[2]。标准菜谱制度由投料成本卡、每套客饭标准成本表、烹调损失测试表等资料构成。由于使用标准菜谱,各种菜肴的主料、辅料和调料的配比都有明确的规定,厨师严格按规则操作,可避免滥用辅料和调料所造成的浪费,还可以预先确定菜肴的供餐份数,减少生产过剩或不足的问题,降低销售损失等。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标准菜谱分析评价食堂是否能实现盈亏平衡或者获利?还可以评价食堂在客户服务方面是否已达到了目的?菜肴能否满足就餐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食堂才能留得住学生,才能保持学生食堂客流的稳定性。

标准菜谱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调查研究。如向相关厨师了解菜肴烹调方法和制作过程,通过现场观察记录烹调方法和操作顺序。 (2) 计算标准成本。管理人员可根据投料成本卡计算每份菜肴的标准成本,并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 (3) 测试和修订。经过多次测试和修订,形成符合预先确定的要求标准菜谱。 (4) 推广实施。通过培训,向员工说明使用标准菜谱的意义,帮助其掌握使用方法,并监督其实行。由于食品的原料既要受季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市场供应的限制。所以在筹划标准菜谱时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食品原料供应情况、种类、规格质量和价格情况,记录存档,以备查阅。

3.2 批量定制制度

餐饮批量定制是指将“福特主义”的工业化生产线的原理应用到厨房,将烹调解析成细部,剔除厨师技艺特殊化的影响,以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3]。麦当劳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这一模式把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原理具体化了。工业批量生产的规模效益曾引起过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个性化产品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之间不断拉大的差距则又促进了对这类标准化产品的需求。目前,许多高校食堂都有3~5个分部,各自为政,产品的同质性、劳动的重复性和资源分散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如果能借鉴麦当劳式的批量定制概念,由学校或者某一大学园区的中央厨房对所需原料进行集中采购、集中管理并进行初步处理,然后运送到各分厨房进行最后的烹调,则可以节省大量的前期制作成本。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将中央厨房分为调汁组、烧腊组、熏酱组和调馅组等车间,食堂必需的饺子馅、菜品的粗加工、熟食等都由中央厨房供应,则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保留各个食堂的特色。

3.3 建立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

与一般餐饮企业相比,高校食堂的客流量一般比较稳定。学生就餐时刷卡消费,消费信息自动进入管理信息系统,资料收集相对容易。但目前高校食堂的POS(刷卡)系统缺乏细化的单个产品信息和消费信息,不利于用来计算食品的适销指数和销售量。建立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者通过对市场信息(如原料供应品种、价格、供应商情况)和顾客消费信息(如消费品种偏好、消费价位偏好、消费时间偏好)的掌控,对餐饮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目前,高校食堂的POS(刷卡)收银系统已经具备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雏形,稍加完善就可以作为食堂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涵盖的信息包括餐饮组织内部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员工信息、学生就餐信息等,也包括所在地区的市场供应信息、原料价格变化信息等。这些信息是餐饮组织的宝贵资源,是管理者高效组织餐饮生产活动的保证,也是管理者决策的依据。高校食堂MIS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学校餐饮组织管理的目标,设计出一套适合于现代餐饮组织管理要求,适应高校食堂特点的应用软件系统,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以满足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低价位、高品质食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焦一伟.企业规范化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 2008 (6) .

[2]万光玲.餐饮成本的控制[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幼儿舞蹈的作用与影响下一篇:卫生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