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工作

2024-09-12

规范工作(精选12篇)

规范工作 篇1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指关系到所有经济活动表达出的文本, 其合法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就是会计基础工作, 因为它们最终会通过各种形式、采取不同时点汇集而成会计信息。狭义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与会计专业工作直接相关的外部法律凭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披露会计信息之前的内部专业处理手段的运用与合成。简单地讲, 即表现为凭证、账簿、卡片、报表、印鉴、签字与签章。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特点

1. 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广泛、而且与单位内外各项经济

活动密切相关的工作, 从基本的借款、报销等日常活动就能发现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即可导致无功而返, 如支票印鉴齐全、数额正确与否;发票项目填写齐全与否等等。

2. 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带有一定的技巧性的

工作, 如果从每一项经济开始即进行政策咨询和策划, 可以规避很多外部干扰或事后算账, 最大限度地保全所内各方经济利益。

3. 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以事实为依据, 真实、完整、合规

合法反映记录经济信息的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应以真实的经济事项为依据, 按照有关工作业务流程, 符合相关内外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全面的反映经济信息。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

1. 提供了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所应遵守、执行的标准。

由于行为规范通常规定了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 何种行为有效、何种行为无效, 这就为行为人提供了一个事前的判别标准的行动指南。例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离职移交的相关工作要求。

2. 确定了对会计行为进行评价、监督的依据。

行为规范不仅是行为人执行的事前标准, 也是对其进行事后监督评价的尺度和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对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在这个意义上, 它还起到了降低当事人与监督评价方的交易费用、节约监督成本的作用。

3. 提供了会计行为优化的一种激励机制。

由于行为规范往往内设了一定的奖惩机制, 为当事人对各种行为的结果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预期, 他们据此计算风险值并权衡利弊, 然后根据趋利避害原则做出选择。《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的奖励与惩罚的合并适用, 无疑增强了该项行为规范的激励功能。

三、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意识淡薄, 职业操守不强。

部分基层会计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国家现行或者修改的会计法律法规不熟悉, 相关的法律观念淡薄, 常常会出现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会计工作的开展。张某在担任会计工作期间, 以个人名义在某邮电局开立账户用于存放单位版面费收入, 除用于单位的相关支出外, 还将存款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使用, 显然张某违反了公款私存和挪用公款两项规定。

部分单位领导对会计相关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存在家长式的管理作风, 唯其意志开展会计工作, 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按其决定往往会产生极恶劣的直接后果。某单位领导减少对投资公司的投资, 将一部分股份变卖, 收益收回后直接分配给当初投资“有功劳”的人员, 未计入单位收入账, 也没有履行相应的收益分配手续。

2. 内控制度不健全, 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企业已统一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对现金、往来款、合同等进行统一的规范控制管理, 但事业单位在这方面还没有统一, 各部门、各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也大不相同, 甚至存在部分单位对采购、借款报销等重要的控制制度未能制定, 或是制定的制度严重缺乏操作性。如某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由具体使用人员自行采购, 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的人员不参与合同管理及验收管理, 导致采购的资产没有履行政府采购程序, 同时也存资产采购过程中发生了收受“好处”的情形。

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 未能很好的执行会计人员内部牵制规范, 监督职能弱化, 会计人员在工作轮岗时未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办理相关手续, 单位聘用不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 这样的漏洞往往就会导致个别人钻空子, 发生违法违纪的行为。部分单位由于体量较小, 只配备少量的会计人员, 甚至有的单位只有两名会计人员, 这样很容易导致岗位之间缺乏牵制, 因为此类情况发生的挪用公款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某幼儿园聘用临时工, 在收取孩子伙食费时, 利用市场上购置的收据, 采取收款不交财务等做法挪用公款。

3. 业务处理不规范, 信息处理不准确。

核算等日常管理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形, 如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不符合要求, 会计记录不清晰, 会计业务处理不规范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存在的问题较多, 如:跨年度较久的原始发票、发票无单位名称、印章不齐全、大小不符、缺少附件张数记录、冲销借款缺少借款收据等;会计凭证摘要简化, 不能说明事由;更正凭证说明不清晰, 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随意性强;记账凭证上会计主管、记账、出纳、审核、制单人的签章不全, 记账凭证中有空行的, 未划线注销等。

财务会计报告内容不真实, 反映信息不准确。比如报表内容不完整, 对有关会计指标有意无意地计算错误;有的报表调整修改后, 未及时更正原始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 造成账表不符;没有定时的报告制度沟通, 会计信息非专业制造, 导致账簿实有记录与专项报表数据不同;有的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向有关部门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

4. 会计监督不到位, 管理控制不严格。

在会计审核和复核的过程中, 监督管理的职能履行不到位, 监督管理人为因素较多, 监督的尺度不统一, 对相关制度的把握不到位, 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从而影响到宏观政策的把握和判断, 对整体经济管理带来影响。

会计监督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较大, 单位的管理者和经济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对会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些要求违背了会计的基本政策规定, 但出于工作岗位和业绩考核的考虑, 会计在监督过程中不得“适度”放宽要求, 妥协处理经济业务。

四、如何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修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1994年制定的, 会计工作发展到今天, 很多内容、方式、要求和管理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规范中的部分已不适用或是与管理要求不配套。进一步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相关会计政策, 从政策层面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增强管理意识, 提升会计工作依据基础。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加强道德素质建设, 在思想意识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主动参与管理和提升个人素质。在信息发达的今天,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 可针对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人群进行宣传, 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现身说法, 在宣传政策的同时, 广泛建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约束机制, 规范会计业务行为。约束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约束, 在会计业务实施过程中:一是解决单位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 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从程序上规范行为;二是加强对领导的行为约束和管理, 避免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压力, 人为的干预会计行业, 掩盖了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行为的约束, 公平公正、符合要求的处理好会计业务, 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提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 加强诚信建设。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对广大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知识不断更新, 熟练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熟悉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守法意识,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控制度, 加强核算流程和监控和会计核算的监督, 推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地设置会计岗位, 实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纳入单位年终业绩考核, 营造出爱岗敬业、诚实认真的工作氛围;建立对会计主管人员的约束机制和问责制, 保障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规范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行为, 避免不正当竞争对会计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会计基础工作规范[Z].

规范工作 篇2

一.目的为规范规范公司前台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二.前台文员主要工作

1.负责前台电话的接听和转接,做好来电咨询工作,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不遗漏、延误;

2.负责来访客户的登记、接待、咨询并通报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公司的接待服务规范,保持良好的礼节礼貌;

3.对客户的投诉电话,及时填写登记表,并于第一时间传达到相关部门处理,定期将客户投诉记录汇总给总经理;

4.转接总机电话,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

5.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维修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

6.打印、复印文件和管理各种表格文件;

7.安排公司的会议及相关的差旅预定;

8.保管各种表单、手续、手册;办公用品的申购、发放管理;

9.更新和管理员工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10.接受行政经理工作安排并协助人事文员作好行政部其他工作;

11.完成本部门分配的其他工作和任务

三.服务规范

1.来访接待

1)来访者进门,前台马上起身接待,并致以问候或欢迎辞。如站着则先于客人问话而致以问候或欢迎辞。

 注意事项:客人进门前应及时打开电动门,起立表示欢迎对方,并保持微笑。

2)单个人问候标准语如下:

 “先生,您好!”或“先生,早上好!”

 “小姐,您好!”或“小姐,早上好!”

 “您好!欢迎光临野力公司。”

3)来者是二人以上的,标准问候语则为:

 “各位早上好!”

 “大家上午好”

 “先生、小姐,你们好!”

4)对已知道客户或来访者姓名的,标准问候语如下:

 “X先生好!”

 “X小姐好!”

5)接待程序

a)引导来访者到接待厅就座,递上茶水,送上公司宣传资料并与来访者确认其单位、姓名以及对方所要寻访的业务部门或人员;

b)通知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介绍时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

c)如来访者寻访的对象是公司副总或总经理,应先与副总或总经理确认是否接见,如可安排接见,则引导来访者至副总或总经理办公室,行走时走在客户或来访者侧前位置,并随时用手示意。途中与同事相遇,点头行礼,表示致意;

d)进入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回应再进。进入后,回手关门;

e)介绍双方,介绍的顺序为先介绍副总或总经理,后介绍来访者,介绍完毕退出。

2.电话接听标准:

1)听到铃响,应在第二声铃声至第三声铃响前拿起话筒;如果超过3声铃响,再接电话,必须先说:对不起或对不起,让您久等。

2)电话接听时先问候,并自报公司、部门。语言规范如下:

“您好,某某(中国)有限公司!”或“您好,这里是某某(中国)有限公司!”

3)接听电话时必须保持足够耐心、热情。注意控制语气、语态、语速、语调,语言亲切简练、礼貌、和气。要具有自己就代表公司的强烈意识。

4)要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一般不要在对方话没有讲完时打断对方。如实在有必要

打断时,则应该说:对不起,打断一下。

5)对方声音不清楚时,应该善意提醒:声音不太清楚,请你大声一点,好吗?

6)如电话打进来了,对方要找的同事不在,礼貌的做法是先向对方说明情况,再询问对方名字,并考虑如何处理;同事回来后,立即转告并督促回电。注意要做好详细的电话记录。

7)转接电话,首先必须确认同事在办公室,并说:请稍等。

8)转接电话时,按键应该短促干脆,不要过长时间按着(一般不超过一秒钟),拨完分机号码后,轻轻挂上电话。

9)谈话结束时,要表示谢意,并让对方先挂断电话。不要忘了说再见。

10)如果谈话所涉及的事情比较复杂,应该重复关键部分,力求准确无误。

11)如果领导在开会时的电话接听

 首先向对方解释领导正在开会,礼貌询问对方是否需要留言。

 如有留言,应按电话备忘录的要求做好记录。

 如对方执意要通话,应记下其基本资料,请对方稍等,随后将资料写在便条上送交领导并等候吩咐。

12)领导正在会客时的电话接听

 首先应跟对方解释并询问是否需要留言或劝其过会儿再打来。

 如遇紧急情况,应请对方稍候,设法联系领导以听其吩咐。

 若受话人正在参加重要会议,则应礼貌致歉,婉劝对方过会儿打来。

 注意事项

1)通话中禁止使用“喂”、“你找谁”、“你是谁”、“你有什么事”等用语。

2)正确使用称呼和敬语;

3)对容易造成误会的同音字和词要特别注意咬字(词)清楚;

4)不要讲俗语和不易理解的专业语言;

5)语言要简练、清楚、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6)无论对方是陌生人还是熟人,禁止使用幽默语言以免造成误会;

7)要尽量不失礼节地辨明对方的身份、姓名、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

8)避免以下各种不礼貌现象:

A.无礼。如:“你不报姓名,我是不会给你接转的。”,“你有什么事就说嘛”等。

B.傲慢。如:“他正忙着呢,现在没空”,“不知道”,“不在”,“我已经说过了,明天再打来”。

C.有气无力,不负责任。如:“我也不知道他在不在”,问:“到哪儿去了?”答:“不知道”,问:“我等一会儿再打来吧?”答:“随便”。

D.急躁。即不等对方说完,自己抢话说且一口气说得太多太快。

E.独断专横。即不断地随意打断别人的叙述或位未等对方说完就挂线。

F.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即回答问题不清楚,犹犹豫豫,毫无把握。

G.不耐烦或出口伤人,态度粗鲁,语言生硬。如:“声音大点,你说什么?我听不见”,“下班了,明天再打”

9)询问打电话者时,口气一定要保持谦虚、客气、友好,语气要和蔼。要尽量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

比如:“请问先生您贵姓?”

“方便留下您的姓名和公司名称吗?”

“请问,您需要我为您做点什么吗?”

“请您稍等片刻,我通知经理来接听您的电话好吗?”

“您交代的事情我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复述一遍给您听行吗?”

“很抱歉,经理暂时不在,需要给他留言吗?”

“请问,您可以留下您的电话号码和住址吗?”

“谢谢,请多提宝贵意见。”

“请放心,我一定将您的意见转达给我的上司。”

“好的,我们一定遵照您的吩咐去做。”

“请不要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10)当工作中出现差错或失误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表示歉意,并尽力挽回公司的形象。

如:“实在对不起,是我们不小心碰撞了您的物品,请您多原谅。

“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很对不起,是我们没有给您解释清楚,产生误会,还请您多原谅。”

“对不起,我们暂时还没有开展此项服务,如果您有此项要求,可向值班经理提出,我们尽力为您解决。”

“对不起,总经理暂时不在,您是否需要给他留言呢?”

“不好意思,打搅您了。”

“对不起,我没听清楚,请您再重复一遍好吗?”

四.前台文员仪容仪表规范

1.着装要整洁合身,不得穿脏或有皱折的衣服。

2.头发梳洗整齐,长发要捆绑好,不得戴太夸张的发饰,只宜轻巧大方的发饰,头发不得掩盖眼部或脸部。

3.不得抹太多胭脂水粉,只宜稍作修饰,淡扫娥眉,轻涂口红,轻抹胭脂便可。

4.不得留太长指甲,不宜涂鲜红指甲油,指甲油只可用淡色的,不得用强烈香料(香水)。

5.在工作的时候,常带着自然的笑容,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能令客人觉得容易接近。

6.不得故作小动作,打哈欠要掩着口部,不要作出搔痒、挖鼻、掏耳、挑牙等不雅的动作。

7.工作时不得咀嚼口香糖及吃东西。

8.站姿要端正,不得摇摆身体,不得倚傍墙、柜而立或蹲在地上,不可歪头歪身,及扮鬼脸作怪动作。

9.除了工作上应交待的事,不得互相攀谈私事,不得争论,不粗言秽语。

10.不得擅自用柜台电话作私人之用,如遇急事可请求上司用后台的电话。

11.不得在工作时,阅读报章、书籍或上网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等。

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篇3

《意见》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一是坚决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非法和破坏浪费资源的煤矿;二是淘汰落后生产力。2007年末淘汰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的矿井;各省(区、市)规定淘汰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上的,从其规定;三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煤矿本质安全程度。矿井必须采用正规采煤方法;四是压减小煤矿数量,提高矿井单井规模。经整合形成的矿井的规模不得低于以下要求:山西、内蒙古、陕西30万吨/年,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北京、河北、东北及华东地区15万吨/年,西南和中南地区9万吨/年;五是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符合已经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回采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意见》规定了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一是纳入煤炭资源整合的矿井必须是合法的生产矿井或建设(新建、改扩建)矿井;二是已关闭煤矿原则上不得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经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认定尚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可以纳入整合范围;三是煤炭资源接近枯竭且2007年年底前采矿许可证到期的煤矿,一律不得纳入资源整合范围,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应注销其各种证照,一律予以关闭;四是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一律不得纳入资源整合范围,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应按照《特别规定》依法予以关闭。

规范工作 篇4

电算化时代,信息技术是工具,是会计人员手脑功能的延伸。会计人员的思维、方法、流程、手段也就成为会计软件摆脱不了的框框。因此,电算化就是手工核算的模拟,其过程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过去发布的会计电算化相关文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制定,更多地反映了对电算化核算过程的规范,统一性、强制性要求多。

信息化不同于电算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是企业组织会计工作应当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而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因素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适应,共同决定着不同的会计方法、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因此,过去的一些政策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工作规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摆脱了“模拟手工” 的电算化思维,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过去规定和现行做法。同时,工作规范把会计信息化放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环境中,重视会计与其他业务活动的有机联系,强调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工作流程和模式的革新,以及信息化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对于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工作规范以引导、启发为主,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工作内容和进度。

从规范到引导,体现了信息化地位作用的演进,更体现了“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的要求。

二、条文解读

工作规范第三章“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各方面提出了要求。下面逐条予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

除本条第三款规定外,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

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代理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首先需要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障。该条对此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会计是企业各方面经营管理信息汇聚的枢纽, 规模越大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涉及的部门、业务、流程就越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就越复杂。因此,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项目,其建设实施应当由具有足够权限的企业负责人来领导,重大事项需要企业主要负责人主持决策。

对于具体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体,企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小微企业可以指定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负责,或者把会计信息化工作交由代理记账机构;大中型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或者设置独立于两部门的专门部门负责。

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有熟悉本企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熟悉本企业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信息化方案,以及能在本企业贯彻推行的配套制度体系。否则,会计信息化可能与企业经营成为“两张皮”,造成建设失败和投资浪费。

第二十二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内容,避免投资浪费。

尽管信息化是方向,但信息化作为企业经营的环境因素,需要与企业发展所处阶段、规模、内部文化、组织架构、员工素质、法律、监管等其他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因地制宜地推进,不能“赶时髦”,追求 “一步到位”。因此,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建设内容可以分阶段逐步完善,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分模块搭建。

第二十三条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注重信息系统与经营环境的契合,通过信息化推动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革新,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制度体系。

前面多次提到,信息技术与其他环境因素要相互适应配合,共同对企业经营管理构成影响。同时,会计也是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实践证明,决定会计信息化成败的不是“建”而是“用”。设计上再完美的信息系统,如果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配合,没有处理好内外部利益关系,没有得到用户部门的支持,就可能成为摆设,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因此,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不仅要考虑系统建设本身,还要研究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是否契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过程,往往也是会计工作变革的过程。变革的关键是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认识要统一,而最终结果则要以制度的形式来反映和固化。只有认识统一、制度保障前提下的系统,才可能运行良好,发挥预期的效益。

第二十四条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注重整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实现各系统的有机整合,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共享和集中,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到一定层次,必然要求信息更高层次的共享和更大范围的集中。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功能可以逐个模块地搭建,范围可以从局部到全面,但是规划必须是整体性的,技术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地域分布广、分支机构、核算层级众多的企业集团来说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系统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为将来的整合做好准备,必须采用一种“语言”说话。 这样,未来各个系统之间才能“对话”,信息化的优势也才能充分发挥。否则,各种系统就会成为一个个“孤岛”,相互间没有联系。或者成为一个个“烟囱”,信息只向上通,没有横向联系。

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无论是会计领域还是其他业务领域,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一点: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很重要。没有规划和标准,一开始可能省事了,但未来到了必须整合的时候,就会花成倍的精力去处理系统间不兼容问题。为了整合不得不废弃原有系统重复建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这种情况下,组织和人员对原有系统的依赖性和惯性, 更会对新系统的实施形成阻力。

因此,大型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无论从一开始就采取统建方式,还是“先分后统”方式,都要有顶层设计,要在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其中,技术标准主要是指用于交换的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是指企业对各类业务概念的统一定义,又称为数据字典(例如会计科目表);系统参数则是指为完成特定业务处理或者控制功能而需要自上而下传递的数据。 例如,对于经理可以审批的费用限额、某类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等,企业总部制定标准后可以传递至各级系统中,这就需要统一定义相关系统参数。

第二十五条企业配备的会计软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提供合格的会计软件是软件供应商的责任。 企业同样也负有使用合格软件的责任。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企业的这一责任有两种情况:如果企业自己开发会计软件,则开发的软件应当符合工作规范的要求;如果企业外购会计软件,则应当选择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产品。否则,企业可能面临工作规范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处理措施。

企业可以参阅工作规范解读之二《会计软件的规矩方圆》,详细了解对会计软件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企业配备会计软件,应当根据自身技术力量以及业务需求,考虑软件功能、安全性、 稳定性、响应速度、可扩展性等要求,合理选择购买、定制开发、购买与开发相结合等方式。

定制开发包括企业自行开发、委托外部单位开发、企业与外部单位联合开发。

该条主要是提示企业进行会计软件配备方式决策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成本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软件功能、安全性、稳定性等因素也很重要。企业应当衡量自身技术力量以及外部开发单位能否有效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第二十七条企业通过委托外部单位开发、购买等方式配备会计软件,应当在有关合同中约定操作培训、软件升级、故障解决等服务事项,以及软件供应商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责任。

该条是提示企业在软件配备中不可忽略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会计软件不同于一般商品软件,要保障软件的正常使用以及会计工作的持续开展,相关服务不可缺少。对信息安全责任的承诺,也是供应商服务的重要部分。而一些软件厂商可能重产品而轻服务,小微企业由于经验不足也可能在购买产品时忽略相关服务问题。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通过业务的处理直接驱动会计记账,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趋势之一是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 过去,企业经营数据可能需要先导出,经格式转换、 分类汇总等人工处理后再导入或者输入会计系统。现在,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互联后,业务发生时,业务系统就可以将数据直接推送给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根据这些数据,按照既定规则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记账。这一过程就是业务直接驱动的记账。它的优势: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增进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三是避免人工差错;四是防止舞弊;五是提高系统间数据一致性。

例如,对于加油站来说,每次加油完成挂枪后, 自动加油机就能生成油品种类、加油量、单价和总金额信息。生产管理系统搜集到这些信息后,就能传递给会计系统,从而触发会计系统生成确认收入和成本的分录,并完成记账。整个过程几乎在加油完成的同时完成。

当然,实现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的集成,一个重要前提是技术标准和数据字典的统一,也就是第二十四条所强调的内容。举例来说,如果生产系统中把加油量定义为“公升数”。而会计系统中定义为“加油量”,则两系统中的数据就无法进行配比, 也就无法实现自动的数据交换。

第二十九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本企业信息系统与银行、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实现外部交易信息的集中自动处理。

信息化的一大驱动力是互联互通的需求,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外部主体间同样如此。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企业层面走向社会层面,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互联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企业间互联,实际上是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向企业外部的拓展,其目的也是实现自动记账,只是将驱动记账的环节向前进一步延伸。因此,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所具有的优势,企业间互联同样具备。同时,企业间互联毕竟是更高层面的信息化工作,它还具有更多优势:

一是为交易及其核算的无纸化奠定了基础。 交易中,纸面文件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包括表示证明、确认以及认可的信息。企业互联后,纸面传递的信息就可以被电子信息代替,证明、确认或者认可也可以通过电子签名实现。特别在电子发票(含电子签名信息)进一步推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企业间交易都可以实现完全的无纸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节省社会资源。

二是为企业改进客户服务,升级营销模式提供了契机。对于银行、电信、能源、差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类企业来说,他们的客户可能存在交易无纸化需求。因此,提供专门的客户端软件或者标准接口,供客户信息系统获取电子凭证,就成为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进一步说, 企业互联以及配套的服务模式升级,是互联网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企业来说就是竞争优势、市场和利润。

电子机票就是航空公司与机场系统互联,共同改进乘客体验,转换机票销售模式的典型案例。过去,乘客办理乘机手续,手里必须要有纸质机票。 因此,乘客主要通过实体销售点购买机票,不仅往返奔波,还可能出现乘机时忘带机票的不便。而实行电子机票后,乘客更多采用电话、网络订票的方式,通过银行卡支付。乘机时不需要携带任何购票凭证,机场终端即可根据乘客身份信息查询出购票情况。这极大地便利了乘客,也为航空公司节省了销售费用。

三是有利于交易和信息的集中处理。企业间互联一般是通过统一端口进行,业务和相关信息从一开始就是集中处理的,而不像传统交易方式那样,由各层面、各地域分散进行,然后再进行信息的集中。这就减少了信息处理环节和成本、提高了效率。

具有普遍服务义务的企业,如银行、公用事业、 邮政等企业,一般在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企业互联中也应当更为主动,开发本企业的数据服务功能和接口标准,甚至推动制定行业和国家标准,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十条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前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应当安排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或者岗位参与,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信息汇聚的枢纽, 处于信息流的下游。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是其他业务系统的重要用户。因此,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有必要向其他业务系统提出对上游信息的需求,也就有必要参与前端系统的建设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业务直接驱动记账,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界限不再黑白分明。ERP等综合管理软件的出现,更使得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纯的会计系统或者业务系统的概念可能已不存在。因此,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会计职能,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都应当参与。

会计信息化专门机构或者岗位对前端系统建设的参与,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前端系统采集或者生成的信息内容是否满足会计工作需要;二是前端系统采用的技术标准、数据字典是否与会计信息系统兼容。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 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控制,将控制过程和控制规则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对违反控制规则情况的自动防范和监控,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该条是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衔接条款。

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在内部控制问题上要把握好: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对象。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系统中融入的控制功能正确地发挥作用。

关于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详见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第三十二条对于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且具有明晰审核规则的会计凭证,可以将审核规则嵌入会计软件,由计算机自动审核。未经自动审核的会计凭证,应当先经人工审核再进行后续处理。

过去文件规定,对于机制凭证,也需要进行人工审核才能记账。这反映了当时的“计算机模拟手工”思维。

允许计算机自动审核凭证,是工作规范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而作出的突破之一。采用自动审核, 要把握好两项前提:一是必须是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关于“自动生成”的概念,请参见工作规范解读之一《会计资料无纸化政策破冰》中第四十条有关解释。二是要有明晰的审核规则。所谓“明晰”,一般要有量化的指标,通过信息的比较作出判断。

对于自动生成的凭证,原始数据产生的过程往往就已伴随着审核和控制,只要数据传递和转换中没有新的风险,则可以视同已自动审核。

第三十三条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化。

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财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决策支持信息化。

该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方向性引导, 启发企业不断将会计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

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决策支持信息化阶段的内容划分,该条的列举是示范性的,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阶段划分推进工作,也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化只有这些工作可以开展。实际上,财务管理工作与决策支持相关,决策支持也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对不同行业,同样的工作内容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例如,对于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都是独立于财务部门的职能领域, 其信息化不一定建立于会计核算信息化基础之上。总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推进会计信息化。

第三十四条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实行会计工作集中的企业以及企业分支机构, 应当为外部会计监督机构及时查询和调阅异地储存的会计资料提供必要条件。

财务共享是指企业(集团)将下属单位相同的财务职能集中,由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机构来行使,即各单位共享一个机构的财务服务。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提出。目前,财富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 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监管政策的趋同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规划和实施财务共享。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财务共享可以是部分业务流程的共享,如差旅报销流程共享,也可以是包括对外报告和财务分析在内的全业务领域共享;可以是所有地域集中的共享,也可以是区域性集中的共享。目前,全球企业财务共享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总账、差旅与报销、财务报表、员工薪酬、资金管理等交易型业务流程。也有部分企业将内部审计、预算、计划与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等非交易型业务放入财务共享范围。

财务共享与会计信息化密不可分。共享伴随着集中,使得财务处理与业务发生在物理空间上分离,只有依赖于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空间差异,保障财务处理的及时性。同时,财务共享带来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信息系统层面的支持,带动信息系统标准化。

财务共享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高效率低成本。财务共享的诞生源于企业对于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节约财务成本的追求。 通过把内部不同单位相同的、重复设置的财务职能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经验、制度的共享,形成规模优势。

二是专业化。财务共享形成财务人员更为明细的专业化分工,让各类会计人员一方面能够将更多时间集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领域得到更加丰富的经验积累,从而大幅提升各类财务工作的专业水平,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同时,财务共享将会计核算工作从企业财务部门中相对剥离,使财务部门有更多精力关注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三是服务导向。实施财务共享后,财务就从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转变为外部服务供应商。共享服务中心一般与集团内客户签订共享服务协议,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和质量标准。这就促使财务机构转变自身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多地响应企业其他职能的需求,提高财务服务的满意度。

因此,工作规范鼓励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职能转型,更好地发挥会计服务管理的作用。

当然,财务共享也带来会计核算地与企业注册地不一致的问题,给注册地监管部门开展会计监督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工作规范要求实行财务共享的企业为监督机构及时查询和调阅异地储存的会计资料提供必要条件。一是在注册地办公场所要提供能访问到企业全部会计资料的终端,供监管机构查询;二是要根据注册地监管机构的需要及时调阅异地储存的纸面会计资料。

第三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使用的境外投资者指定的会计软件或者跨国企业集团统一部署的会计软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二章要求。

该条是对第二十五条在特殊情况下依然适用的明确。它强调,任何企业的会计软件都需要遵循工作规范第二章要求,没有例外情况。境外投资者指定的会计软件或者跨国企业集团统一部署的会计软件,必须在根据工作规范要求进行汉化等修改完善后,才能交付使用。

第三十六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的部署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应当在境内保存会计资料备份,备份频率不得低于每月一次。境内备份的会计资料应当能够在境外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独立满足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会计监督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虚拟专用网络、远程访问、云计算等技术的采用,使得信息系统成为只在逻辑上存在的概念,物理上,终端设备、服务器可以天南海北,遍布于全球各地。这为跨国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的部署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从安全和成本因素考虑,企业集团可能把多国企业的系统服务器集中存放在某个或者数个城市。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更是直接将多国企业的会计工作集中在某个城市进行。这就存在着境内企业的会计资料存放于境外服务器的情况。

从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工作组织以及信息数据有自主决定权的角度来讲,上述做法无可厚非。 但是,会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由此形成的会计资料也不仅是企业财产。会计工作还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企业会计资料也是政府对企业监管的重要依据,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信息资源。因此,企业会计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同时,还应当在境内留有备份,以避免我国政府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可能受到境外因素干扰的风险,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按照本条规定,每月一次的备份频率是最低限度要求。对于企业实际应当采取的备份频率,以及备份的会计资料范围,工作规范采取了“能够独立满足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以及外部会计监督的需要”的原则性规定,企业应当在该原则基础上自行把握。

第三十七条企业会计资料中对经济业务事项的描述应当使用中文,可以同时使用外国或者少数民族文字对照。

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二条制定。需要注意的是,该条的本意是保证会计监督人员理解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和内容,而不是说,描述中完全不能出现其他语言文字。在不妨碍监督人员理解的前提下,描述中的产品、材料型号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专用词汇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文字。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电子会计资料备份管理制度,确保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请参见工作规范解读之一《会计资料无纸化政策破冰》第四十条有关解释。

第三十九条企业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及国家秘密,关系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电子会计资料;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将其携带、寄运或者传输至境外。

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二十四条、二十五条制定。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可能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国家重大利益, 维护企业电子会计资料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增强保密意识,建立和完善专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因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等原因,需要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秘密的电子会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报有审批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应当报有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需要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电子会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报国家档案局批准。

相关链接

2013年度全国会计资格考试金银榜揭晓

2013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会计资格考试)金银榜于近日发布,共有316人入围金榜,其中初级金榜103人、中级金榜91人、高级金榜122人,2849人入围银榜。初级金榜最高分200分(满分200分),中级金榜最高分288分(满分300分),高级金榜最高分88分(满分100分)。

党群工作部主任工作规范 篇5

1.主题内容与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______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的工作职责、权限、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的工作。

2.引用标准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纪委工作管理制度》、《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公司有关标准制定本标准。

3.职责

在公司党委书记的领导下,负责党群工作部各项工作的组织计划和检查落实。

3.1内容

3.1.1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及公司党委的决议、决定。

3.1.2负责公司思想政治工作。

3.1.3负责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定规划、制度,组织开展检查、评比、总结、表彰活动。

3.1.4负责公司对内对外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3.1.5在公司党委、纪委的领导下负责公司纪检监察工作,贯彻落实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指示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总结工作。

3.1.6在公司党委、纪委的领导下负责对违纪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1.7负责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3.1.8负责公司工会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总结工作。

3.1.9负责工会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职代会工作。

3.1.10负责公司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管理。

3.1.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2工作程序

3.2.1.在公司党委书记领导下开展工作。

3.2.2.做好党群工作部各项工作的组织计划,并检查落实。

3.2.3.及时总结、报告本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3.2.4.严格按公司规定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

4.权限

4.1.有权列席公司党委会、党政联席会。

4.2.有权督促检查党委会议决议的落实执行情况。

4.3.有权检查党(团)支部和工会各项活动落实情况。

4.4.有权检查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情况。

4.5.有权检查各部(室)和员工政治学习落实情况。

4.6.有权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

4.7.有权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

4.8.有权检查工会工作各项活动开展情况。

4.9.有权检查内部治安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实情况。

4.10.有权向公司党委和公司领导反映员工意见建议和要求。

5.检查与考核

5.1按本工作标准进行检查与考核。

5.2按本部(室)及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检查与考核。

5.3本岗位由公司领导负责考核。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党群工作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项宝善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初探 篇6

关键词:档案;档案工作;管理;工作规范

档案最早出现于我国商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件材料才能作为档案的传统观念不断被颠覆,档案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外延不断被扩大,如磁记录材料、激光记录材料等在档案中所占比重愈发增大,当前档案已经成为一门种类多样、门类齐全的学科。

一、档案与档案工作

档案是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能够作为原始记录保存下来的以备考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其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了解决或记录各种问题、事件等形成的原始记录,通过鉴别保存,以备将来考查利用。相比一般的信息资料,档案记录了各种事件活动的真实面貌,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只有通过鉴别判定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按照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材料,才能真正成为档案。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和知识性。其中原始记录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图书、笔记等文字记录材料的重要性质,是档案最基本的性质。档案能够真实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留当事人的思想、行为、意识,甚至声音形象等,因此对各项工作都具有查考凭证的作用。同时,档案也能为人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知未来。充分理解档案的性质,对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档案的真实完整,阻止危害档案真实性事件的发生。

广义的档案工作是指所有与档案有关的工作活动,包括档案管理、教育、科研等;狭义的档案工作是特指档案的业务管理活动,即对档案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本文主要以狭义的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档案业务工作可分为七个环节,即收集、鉴定、整理、保管、检索、提供利用和统计。通过收集工作把工作活动中产生的零散文件集中起来,通过鉴定优化文件,使档案更加精炼;随后对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整理,使档案系统化,并加以妥善保管。检索工作是提供利用的基础,通过提取档案中有用的检索信息,编制检索工具,为利用者提供查找档案的信息线索,最终实现提供利用。档案统计是为对档案开展有效控制,通过收集各个工作环节中的数据,并加以研究分析,为提出改进完善意见提供基础性数据。档案工作具有明显的管理性、服务性和政治性。档案工作是负责管理档案信息的专门性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手段、理论和原则。档案工作是为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的服务性工作,这是档案工作存在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档案的产生往往代表着某一阶级利益,服务于某一特定阶级,因此,档案工作一定也必须具有政治性。

二、档案机构与法律制度

要做好档案工作,首先要了解档案机构的设置和档案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档案机构组成的科学完整的系统,具体分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馆和档案室三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负责管理全国档案事务的机构,对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涉及国家档案局、各级档案局、处等。档案馆属于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永久保存档案的中心,是档案工作的终极基地。档案馆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衡量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的真实水平。我国档案馆分为中央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档案室是机关单位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机构,是国家档案的源泉和基础,决定着国家档案的完整程度和管理质量。档案室主要负责指导监督本组织文件材料的归档,接受保管本组织档案材料,定期向档案馆移交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室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普通档案室、科技档案室、音像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和联合档案室。

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档案工作都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且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高度,在执行上受人为作用较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针对档案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属于国家层面的档案法律,即《档案法》,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档案法律体系的核心。《档案法》共分为六章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档案机构及其职责、确定了国家档案范围、制定了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责任等等。由国务院制定的档案行政法规,如《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等。由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档案工作方面的决定、条例、规定等,如《珠海市档案管理条例》、《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此外,还有国务院各部、办、委、局制定的档案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档案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档案规章。

三、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十标准”

针对基层组织档案管理工作,除了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档案法律制度规定外,作为一级归档主体,档案室应建立符合本组织实际需要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管理。同时,注重“强化收集、细化整理、切实利用”这一原则全面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十标准”,即一个制度、二个统一、三个确保、四个登记、五个严禁、六个定期、七个掌握、八个防范、九个不准、十个加强。具体来说,一个制度是指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能否做到位,制度建设是根本,档案制度是贯穿档案工作始终的主线,是档案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分别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档案的安全保密、收集鉴别、整理移交、查借保管、销毁统计、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制度化规范。在制度的落实上,注重加强宏观指导和微观掌控,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制度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工作秩序,使档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个统一,即统一存放,统一管理。整理归档后的档案,要统一移交存放在档案室专门的档案柜中,方便进行统一管理。三个确保,即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四个登记,即归档登记,查借登记,转移登记和销毁登记。其中,查借档案除了按规定办理相应的查借手续外,还应指定专人监督,督促借阅档案部门按时间要求归还档案。五个严禁,即在档案室内,严禁吸烟、严禁使用明火、严禁使用大功率设备、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物,严禁无关人员随意出入。六个定期,即定期归档、定期清点、定期统计、定期检查、定期移交、定期销毁。七个掌握:即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自身的岗位职责,掌握档案的各类法律法规,掌握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档案业务知识和技能,掌握室藏档案内容,掌握档案检索工具的应用以及掌握档案室安全防范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八个防范,即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尘、防高温、防污染。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档案储藏条件,对一些问题设备、过期的防虫防潮药等进行更换。九个不准,即不准随意谈论档案内容,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档案秘密,不准涂改、抽页、拆毁、增删档案,不准擅自提供、复印、抄录、携带、销毁档案,不准扩大档案查借阅的范围,不准随意丢弃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带有字迹的纸张,不准在档案室会客,不准将应销毁的档案挪作他用,不准将档案室、档案柜钥匙随意借用。十个加强,即加强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落实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档案设施的更新与完善,加强查借阅档案的工作效率,加强档案检索工具的有效性,加强档案工作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教育和保密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广平,向阳.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军萍.如何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110-112.

规范工作 篇7

1.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核算系统的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不足也不断的显现出来, 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这些弊端的危害越来越大, 比如其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不规范, 其会计凭证填写系统的不健全, 都不能实现对会计科目的应用应用, 导致其会计业务处理环节的不协调运行。有些企业在内部经营管理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肆意登记账簿、开设账户等的环节, 不能保证其账表环节的有效匹配, 不能确保其企业的内部经营业务的稳定发展, 不利于会计核算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提升。

有些企业在会计管理过程中, 缺乏对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应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有些单位缺乏对会计稽查岗位的设置, 不能满足国家会计规范法规的需要, 不能确保其会计制度相关行为的有效落实。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 由于相关领导管理者的监督思想的缺乏, 导致其经济活动业务的不稳定运行。导致了一系列的虚假的会计凭证的出现。不能实现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健全, 不能保证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 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对原始凭证的有效控制, 其会计监督工作制度法规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按照国家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进行会计机构的设置, 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结构缺乏, 其对会计人员的自身操作行为也不能进行良好的规范, 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缺乏,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 不能实现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证的有效缺乏, 在工作过程中, 大量应用一系列的兼职会计, 不能实现对会计业务的有效处理, 导致会计工作的监管系统的缺乏, 其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缺乏, 不利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稳定发展。

在会计工作交接过程中, 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 也不能实现该环节的稳定运行。特别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对其会计工作交接环节产生了一系列麻烦。有些会计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工作交接意识的缺乏, 导致其会计移交资料的不完整性、不规范性, 导致了其会计工作的不协调运行。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会计交接制度, 导致其内部会计移交工作的不协调运行。其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系统是比较缺乏的, 不能实现对其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出现了一系列的麻烦。

二、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 影响会计基础工作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很多的, 比如其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不利于其会计工作的稳定运行, 相关的法律规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有些会计管理人员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的认识, 其法律意识比较缺乏, 企业的惩罚制度不够完善, 这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的现象。很多单位忽视会计基础工作, 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一个收付的问题, 抓好抓赖无所谓, 不会影响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一切工作都是各单位的领导说了算, 上级部门无需过多干预。这样的观念就造成了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管、检查的状态。

其会计人员的自身的业务素质极其政治素质比较低下, 不能确保其会计技能继续教育环节的持续发展。其会计人员结构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有些会计人员自身的学历是比较低的, 不能实现对其系统的会计理论的有效应用, 导致了一系列的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协调运行。不注重会计职业的继续教育, 理不清开不明账证表之间的关系;有些会计人员虽说具有了一定的会计素质, 但平常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和新的会计法规的学习, 以原来的会计规章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业务处理, 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能规范有序的进行。

三、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方案

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们要进行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 实现其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加强, 确保其会计基础工作系统的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加大对会计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方法, 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稳定运行。保证其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系统的健全。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科学有效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的可靠保证。首先,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制, 划分清楚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其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自我管理, 自我监控,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我们也要进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也要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度的健全, 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 确保其会计工作环节的稳定发展, 进行一系列的会计人才的有效应用, 以确保会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实现对会计人员的自身继续教育的实现, 确保其会计职业技能的有效应用, 保证其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工作的稳定运行, 确保其会计人员激励制度的健全。管理当局应当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 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激励机制, 采用愿景激励、企业文化激励、工薪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 激发会计人员的投入会计工作的激情,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营造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良性氛围, 整体提升会计工作的效能。管理当局还应该为会计人员深造和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使他们尽情施展自已的会计才华。

四、结语

会计基础工作系统的健全, 离不开相关人员的重视, 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 保证其内部运作环节的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S].财会字[1996]19号.[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S].财会字[1996]19号.

[2]郭小峰.浅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2 (11) [2]郭小峰.浅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2 (11)

[3]张金虎.浅谈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7) [3]张金虎.浅谈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7)

[4]刘水英.刘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现状与建议[J].会计师, 2012 (4) [4]刘水英.刘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现状与建议[J].会计师, 2012 (4)

加强和规范工会经审工作 篇8

一、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工会经审工作

1. 加强工会经审工作, 是保证工会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工会组织的经济活动面临企业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竞争的新情况下, 迫切需要提高对经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会经审会承担着对工会经济活动的审查、审计监督职责。加强经审监督工作是依法治会, 保障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需要的重要途径。

2. 加强工会经审工作, 是帮助工会组织当家理财的需要。

依法加强审查监督, 是《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赋予经审组织的职责和权利。经审组织在工会经费的审查监督上, 坚持经费使用有计划, 严肃财经纪律, 讲求经费的使用效果, 控制经费流向, 执行统一的开支标准, 确保经费用在刀刃上。使工会组织有限的资金和财产发挥较大的作用, 为工会大局服务。

3. 加强工会经审工作, 是促进工会干部廉政建设的需要。

经审组织通过事前监督, 能够起到预警作用, 可以防范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通过建立健全适应工会经济工作特点的内部监控制度, 规范财务收支的各个具体环节, 严格遵守上级工会的有关规定。通过全面审计和跟踪审计把问题的原因分析清楚, 提出处理意见, 防止问题由小到大, 防止有关人员在经济问题上犯错误, 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经审工作机制

工会经审委员会是代表会员群众对工会财务收支、使用和财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组织。加强经审组织建设, 配备高素质的经审干部, 是搞好经审工作的基础。重视加强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把政治素质高、作风正派、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选配到经审工作岗位上。实现了各单位工会都有经审组织或经审人员, 同级经审会对本级工会负责, 并下管一级的上下连动的工作格局, 为作好全集团的工会经审工作提供了组织与人员保证。

制度是规范经审组织和经审人员行为的保证。各单位都应紧密结合实际,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工会财务管理及经审工作相关制度, 坚持用制度规范工会委员会和经审会行为。同时, 经审会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坚持经审会定期向工会委员会报告工作制度;坚持经审会学习制度;坚持将工会财务达标纳入经审工作评选条件之一, 从而切实促进经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监督效能, 确保工会财务活动真实可靠

1. 要从源头上堵塞漏洞, 加大对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审查力度。

工会财会制度是衡量工会经费开支是否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的主要依据, 制度的制定, 关系到工会经费的安全和完整。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不严格、不科学, 往往是产生违法违纪行为的症结所在, 也是工会经费管理中的重大隐患。因此, 工会经审会不仅要熟悉工会财会制度, 而且要加大有关财会制度制定 (修订) 的参与力度, 对工会财务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执行审计过程中, 必须严格进行内控制度的检查, 及时发现工会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2. 要把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作为重点。

经审会应对预算编制的原则、经费使用方向、收入预测、支出结构及重大项目开支进行综合分析与综合评价。对经费收支的真实性、预算调整及追加预算的合规性和有关财务收支办法、规定和执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综合评价, 对审计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及财务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

3. 要实行经常性全过程的跟踪监督。

经审监督的重点是要抓住揭露问题、查透深究、督促整改三个环节, 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开支要建立跟踪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使问题及时得到纠正。通过跟踪监督, 对那些带有普遍性、趋向性的问题, 要揭示其产生的根源, 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并跟踪督促整改工作, 不留死角, 不留隐患, 做到“源头”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三统一。

四、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经审干部的自身素质

加强工会经审队伍的能力建设, 是科学发展观对工会经审组织和经审工作提出的内在要求, 也是经审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 工会干部和经审干部总在不停地变动, 因此强化经审干部的培训工作, 提高经审队伍素质应是当务之急。工会经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基层工会经审会要从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这一特性要求出发, 认真抓好工会经审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 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工会经费审查、审计工作是一门科学, 有它内在的规律性。要帮助基层工会经审干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强经审理论研究。通过不断认识和把握经费审查监督中的规律, 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工作制度,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取得好的监督效果。要加强基层工会经审干部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经费审查的基础是审计, 审计的技术性很强。其主要针对会计账务查核, 不但要懂会计知识, 还要具有审计知识和技术, 这样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才能发挥审、帮、促的作用。努力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善于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拓展工作思路, 确定适合的审计方式方法, 切实增强经审组织的活力, 开创经审工作的新局面。

五、以工会“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夯实经审工作基础

加强新时期工会经审工作, 是工会依法治会、贯彻工会经费独立原则的客观要求, 是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实行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也是健全工会经审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措施。为了促使经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各级工会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审工作“创先争优”考评活动, 以此为动力加强基层工会的经审工作。在考评工作中, 把制度执行情况和审查审计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将日常经审工作分解、量化为各项工作指标进行考核, 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单位进行年度总结, 使经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此外, 还应把实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台账化管理作为加强经审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切实加以落实, 把台账作为经审工作自我约束管理的载体, 将工作计划、会议内容、审计工作、工会经费计拨、问题建议等内容都反映在经审工作台账上, 实现整体、动态的管理, 做到“一册经审台账在手, 全年经审工作一目了然”。通过台账化管理有效地促进经审工作各项要求在基层的落实, 推动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 篇9

伴随现代化科技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开始在内部实施人员管理的信息技术, 为的就是加快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档案管理作为企业行业思想上的先驱, 对于企业在今后行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制度缺失, 造成人才不足。我国现今的企业大多是采取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样非常严重的制约了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在企业普遍没有采取科学的员工的考核, 员工的晋升与诫免, 员工的岗位培训等等制度管理, 导致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领导班子长时间不调动, 没有新鲜的血液融入, 造成了企业内部没有生机与活力;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严重失衡, 缺乏高级的专业人才, 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 现代化程度低下, 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信息化的时代, 企业现在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档案管理, 而是采用原来的传统的企业员工用笔记录的方式。电子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 并且缺乏相应的电子化档案档案管理的经验, 相关的保密工作做的也不足。总的来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管理制度的落后。

(三) 缺少对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认识。对于档案档案的管理目的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守档案机密, 而企业往往因为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 没有在这个岗位上设置一名专业的人士来管理, 大多采用的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兼管。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 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的混乱、保密工作不足等问题不断出现。

(四) 档案管理形同虚设, 缺少实际意义。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档案管理仅仅就只是一个档案, 放在那里没有一点价值更不会加以利用。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仅仅就是企业成立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不重要的环节, 没有实现一个档案应有的目的。作为企业的档案档案来讲它应该更好的发挥一个信息资源的作用, 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企业改革的核心, 企业档案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推进企业对于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更能够为企业事业发展在人才储备上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这其中企业在新的形势下是如何进行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的问题是非常值的思考的。那么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就要迎难直上, 就是要先“下手”, 那么作为企业起着根本保障的企业档案档案管理就是我们最先应该入手的。

(一)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档案管理中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人员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实现规范化。所以, 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求其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知识, 对于档案相关知识不能只局限与表面的理论, 而是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档案管理文化、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设施等等。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及职业方面的道德素养, 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真正的将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企业的档案管理当中。

(二) 规范管理案卷, 实现现代化管理。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 我国的案卷管理大多数比较复杂、繁多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进行案卷管理过程中将所有的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且是“一股脑”的进行档案保存。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也限于内容的不丢失。但是实际上, 档案真正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实现的是对其的时间、属性、类别进行详细的划分, 便于寻找的同时, 可以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在对档案进行细致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档案是累计多年, 发展到现在没有实际价值的, 对于这些档案就可以选择科学的销毁, 避免流入他人手中的同时也可以便于企业档案的优化管理。

(三) 正确看待档案秘密和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关系。保守档案中的秘密是每个档案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基本的职业操守, 同时更是一种来源于工作的责任。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档案、各项资料信息档案对企业发展或个人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企业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容易导致内部出现不和谐环境, 严重的还会导致内容管理上的混乱。企业管理者应当注意, 其管理方法只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一种手段, 不应与过多的档案秘密连接在一块 (企业实际发展中正常需要除外) , 正确的看待档案秘密和企业日常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今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维护档案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档案工作规范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进行严格的档案建档工作, 即进行严密的装订、入库等等级手续, 通过各个环节的完善才能进行档案的存放。看似简单的工作, 其实对企业档案规范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档案归档后, 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对档案进行修改, 甚至是销毁工作, 确保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企业由于其涵盖范围广, 涉及人数多, 单纯依靠档案部门的传统管理方法是不可能达成企业档案管理最终目的的, 因此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规范化上的应用, 提升企业档案规范化水平, 进而加快完善我国企业运行体系, 早日达到企业整体的合理化发展。

摘要:企业档案是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收获更多有效信息, 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 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现代科技信息化要求企业通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因此, 企业实现内部档案工作规范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秀辉.新时期下对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认识[J].城建档案, 2014 (11) :15.

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浅析 篇10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 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近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随着多渠道筹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高校的会计报表, 要求得到高校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 以求为各领导层的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 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 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三)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维护高校经济管理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的今天, 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 完全取决于会计的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 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运行。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部分高校没有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目或设置不完整、不规范;财务收支手续不够完备;对票据管理保管不严, 开票金额与入账金额核对不严或根本无人核对。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 造成往来款数额越来越大;会计凭证管理不规范、无专人保管;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 查阅档案时不按规定进行审批、登记;电算化系统数据的备份不及时, 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等等。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不愿深究, 只求把原始凭证的内容如品名、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相符、单位名称填写清楚, 审批手续齐全即可付款。造成报账人员可随意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 滋生腐败。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根本原因是责任心不强, 主要表现在:第一, 一些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有些单位领导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 没什么了不起, 也没有必要学习业务和更新知识, 既费时间又费钱, 只要账不错就行了, 受此影响使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兴趣, 影响了会计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不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的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不高, 又不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账务处理, 不认真执行制度, 贪图方便、简单, 敷衍了事, 降低工作标准, 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能规范进行。第三, 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有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 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财务制度是否健全, 几乎无人问津, 既使有人过问, 也只是停留在形式表层上, 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有机构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几点建议

(一) 领导认识到位, 重视并支持会计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有序,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及会计信息质量, 最终影响领导决策。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要清晰地看到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给学校财务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 从而重视并支持会计工作, 加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尽力采取有效措施, 组织和监督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和改善会计基础工作, 从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二)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高校应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保证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凭证审批制度。加强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 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首先要明确会计工作中各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精简的原则, 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要求, 工作有检查, 保证会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同时要同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以责定权, 责权分明, 严格考核。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 要从全局出发, 相互配合, 通力协作, 充分发挥每个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 进行会计改革, 提高工作效率, 共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其次, 会计人员要成为执行财务规章制度的模范, 只有熟悉规章制度, 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要经常注意各项业务过程的环节, 不断完善有关手续制度。要认真研究各个不同时期的规章制度, 结合会计改革, 从实际出发, 在不违背国家规章制度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需要, 灵活运用, 才能使会计工作不断前进, 不断创新。在执行过程中要以身作则, 以财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去感染他人, 不徇私情, 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事。

(四) 加强学习, 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作为会计人员, 思想素质主要表现为责任心, 业务素质则集中表现为业务行为能力。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统一, 构成了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注重对会计人员业务行为的正确引导, 才能促进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全面提高。财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有会计、审计、金融投资、经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会计制度、金融体系、投资方式等也在不断地变革。因此, 财会人员还需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更新知识,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 普及会计电算化工作, 进一步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 使会计基础工作朝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会计账、证、表的规范处理和会计档案、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在防范和制止舞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使会计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另外, 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 财政和审计监督部门可以从网络上实时了解各个单位的财务会计情况, 便于监督和管理。

(六) 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大检查,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开展会计基础工作大检查是为了保证基础工作规范的落实, 提高财务人员基本业务技能的主要手段。高校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 要建立以分管财务的校领导或主要财务负责人为主的业务检查小组,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法》的要求,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加大考评力度。对会计基础工作抓得好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相应奖励, 而对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部门或个人, 除责令限期整改外, 还应给予相应的惩罚。要把会计基础工作与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结合起来, 定期进行检查, 努力使会计基础工作在规范化轨道上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因此高校要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落实到实处, 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学校管理, 加快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使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当前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领导要重视会计工作、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高校,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如何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 篇11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总体较差,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存在种种不足,很难达到运用计算机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要强化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意识和指导思想,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一、全面普查案卷

这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第一步工作。因为一般的综合性档案馆多年来大多未做全面的清查,有移交单位划分保管期限不准确,有案卷标题不规范或无标题,有缺少卷内目录,组卷混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份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查考价值的文件充数其中。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去糟取精,以防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二、重新组合案卷

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鱼目混珠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重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模糊不清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全部案卷更加规范。这不但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率。

三、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归档文件的散失。分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既大大提高著录速度,又便于迅速查寻。

五、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

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提高效率,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靠思维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例如:拟写关于厂房基础建设事一事的关键词有人写“基本建设”,有人写“基建”,有人写“厂房建设”在进行计算机后控时统一规范为“基建”。还可利用计算机“活动增加”的功能把一些不规范的词与主题词中词义相同的合并,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手工标引速度慢,计算机自动标引不准确的缺点,而且解决了主题词的词义含量问题。最后调查档案全宗的保管状况。这项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了解目前馆藏的库房条件:包括库房装具数量、长度,库房面积及其它保管条件等;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设备的增添、面积的扩建等,为全宗的科学排放做好“硬件”规划。

六、实施“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的完整化、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检索利用的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我们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归档的时机,只有完成现行阶段任务的文件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要明确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分工,即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文件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七、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此外,还要有敏锐的工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利用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当然,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措施还有许多,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我们通过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推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为初步建成计算机检索体系,为实行计算机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年版。

[2]王荣国、李东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形态及研究范围》,《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5期。

2015年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要点 篇12

一、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一)协调整顿扰乱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发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协调机制牵头作用,会同有关执法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格市场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探索治本之策。

(二)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组织开展地区封锁状况监测。研究修订《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积极配合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落实好维护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相关改革任务。

(三)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关系。推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条例》立法进程。贯彻落实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监管工作的通知》(商办秩函[2015]42号),研究制定零售商供应商购销合同规范,条件成熟的地方要出台合同示范文本,推行促销服务协议制度。指导行业协会建立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交易纠纷。

(四)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修订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将电子商务平台、购物中心等新的发卡主体和代理销售等新的发卡方式纳入监管范围。各地要加强发卡企业备案工作,检查备案企业预收资金管理状况,防范各类资金风险。

二、全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五)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抓紧建设商务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与相关部门进行信用信息互换共享。实施“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行动计划”,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相关信用信息。

(六)加快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各地要积极培育和引导市场化平台企业建立基于交易主体评价和社会综合评价的虚拟信用评价机制,推动评价信息在平台之间共享和互认。在大众消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覆盖线上网络或线下实体消费的区域性消费信用信息平台;在批发二物流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交易信用信息平台。

(七)加快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设。研究制定《商业保理业管理办法》,支持并规范第三方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各地要继续实施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补助政策,研究运用企业信用交易评价信息。继续指导行业商协会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各地区要组织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宣传推广行业信用评价结果。

三、提高行业管理和保障水平

(八)大力推进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承担牵头职责,编制实施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规划,强化统筹协调,做到全国统一部署与地方分级推进相结合。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管理,前四批50个肉菜追溯试点城市、前两批11个中药材追溯试点省市要确保年底前全部建成运行。、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落实运行维护责任。完善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应用机制,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

(九)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总结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落实情况,根据医改新形势、行业发展新趋势,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加强药品价格、医保制度等改革中的政策协调,加快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提高行业集中度。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行业标准、统计和人才培训等基础建设。

(十)规范无店铺零售和直销业健康发展。规范无店铺零售行为,加强行业统计分析;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治理机制,切实维护行业经营秩序。完善直销审批备案程序,加大政务公开,做好行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会同公安、工商部门加强直销经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企业规范经营。

(十一)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做好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积极履行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推动完善食品流通相关制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组织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各项宣传活动。

四、切实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十二)制定监管执法信息共享标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综合考虑不同类别监管执法信息共性与特点,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共享原则、共享标准、共享内容。

(十三)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执法。深入推进综合执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大力开展执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上一篇:植物来帮忙下一篇:区域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