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性

2024-09-12

区域现代性(共12篇)

区域现代性 篇1

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整合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提升传统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国外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育是在工业化后期,伴随生产模式的重组,生活模式的改变而出现的。国内的探索证明在特定区域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服务业总量不足,缺乏规模效应的问题,从而借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为分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两类,生活型服务业以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为主,以提升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覆盖范围,使生活居住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也可以间接满足人群的精神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为重点。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 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性服务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产业对于区域价值分析,强调功能性指标,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维度,界定产业的重要性。如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两类,即对于土地价值的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能够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对区域认知有提升作用的产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将动漫、网游等界定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于完善区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激励因素作为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可以进行积极的尝试。

此次研究基本完成了提升区域价值, 快速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产业规划设计, 解决了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产业定位及先导产业选择, 不同产业发展关系, 产业发展模式的问题, 较为全面解决了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区域现代性 篇2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指引下,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自身拥有的优秀传统与品牌资源优势,提出了在成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社会环境、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体制、队伍素养、学生素质、品牌创建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与质量,只有不断提升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才能不断促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

一、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无数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校长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学校的现代化程度,校长是否树立了现代化意识,是否具备了现代化的基本素养,是否用现代化的思路推进学校的办学实践,将直接制约着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品质,并进而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和标志是拥有一大批具备现代化发展特征的学校集群。只有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才有坚实的支撑,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才具备现代化发展的态势。方向决定成效。只有校长准确把握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学校。校长对现代化的正确解读与分析、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与领悟、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引领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而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正确而有深度地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二)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与内在动力

有动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后劲,有后劲才能持续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取决于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涌动出源源不断的进取活力与发展生机。只有学校内动力充盈,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校长是学校内动力的源泉。校长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全校的士气;校长缺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办学思路,难以建构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难以打造出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等。因此,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活力与内在动力,并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后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是现代化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三)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整合程度与推进品质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区域战略目标的整合程度,只有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区域目标的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品质和发展成效。要提高这一整合程度,既需要校长正确领会区域教育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合到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行为;也需要校长理解、综合和转化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各种研究成果,并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成果,才能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变成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才能造就一批批现代化的学校。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校长的现代化思维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式,校长的现代化视野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格局,校长的现代化高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境界。只有全面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才能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与时俱进,才能使区域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断攀升到新的发展台阶。

二、“五六七八”: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涵

如果一位校长养成了“五种心境”,树立了“六种意识”,扮演好了“七种角色”,提高了“八种能力”,这位校长就具备了较好的现代化素养。

(一)五种心境

第一是忠诚教育事业,做一个理想远大、学养深厚、自信成长的有“信心”的校长;第二是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做一个高瞻远瞩、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用心”的校长;第三是提升自身的文化境界,做一个情趣高尚、审美创美、打造学校文化的“精心”的校长;第四是培植自己的职业心和沟通力,做一个关注师生、亲和力强、影响力大的“知心”的校长;第五是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做一个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放心”的校长。

(二)六种意识

一是教育职业的坚守意识,致力于学校发展,坚定信念,执著追求;二是区域战略的融通意识,理解、执行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区域战略创造性地整合到学校发展之中;三是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要具有充满理想的教育情怀和极强的创造欲望及挑战自我的激情,不断开拓创新;四是较强的学习意识,愿学想学,积极创设学习条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提高自己;五是较强的法治意识,依法治校意识强;六是自主发展意识,能主动谋划学校的发展,能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大胆开展工作。

(三)七种角色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是现代师生的示范者角色;二是从事学校规划、决策、组织、协调、评估、调整等的现代管理者与领导者角色;三是促进学校全体师生员丁发展的现代服务者角色;四是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创建学校品牌的领跑者角色;五是现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角色;六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经营者角色;七是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角色。

(四)八种能力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的示范能力;二是引领师生发展,培养师生现代素质的能力;三是进行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管理协调、组织服务的现代管理能力;四是开发学校潜能,建构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能力;五是集聚变革力量,推进学校研究与改革的能力;六是调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七是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形成现代学校特色,打造现代学校品牌的能力;八是与教师平等地共享幸福人生、建设现代化的职业精神家园的能力。

三、创新“六个机制”:提升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建设一支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专业性强的校长队伍,我们将在以下六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一)创新校长选拔机制

一是建立校长准入制度,制定《锦江区中小学校长准入办法》。首先在政治素养、师德水准、最低学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设置准入条件,确保新任校长基本的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锦江区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新任校长在获得校长职业资格证书的候选人中选拔。二是完善校长聘任和晋升制度,建立公平择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聘任机制,逐步使公开选拔校长形成制度,并进一步建立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职务晋升与校长招聘的基本规范。三是完善校长后备人选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制定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资格标准,建立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考核、公示和培养制度,完善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信息数据库和成长档案,新任校长在后备人选中择优选拔。

(二)创新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校长培训网点,依托省内外高校、教育中介组织、省内外中小学名校,建立多类别、多层级的校长培训与见习基地,确保各培训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锦江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开发优质培训资源。三是建立分类规划、分类培养的校长培训制度。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校长的不同需求,分类规划不同阶段校长的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分类设计,建立分类培养T作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分类培养的实效性。四是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把规范性培训与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校长体验活动、优质教育链、校长共同体、专项培训、基地见习、挂职锻炼等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五是建立内容选学制度,构建开放性的锦江校长培训机制。进一步丰富和革新校长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的开放程度,大力开展“菜单式”选学培训,实施“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通过建立内容选学制度,确保锦江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六是整合各类专家资源,指导校长办学实践,提升其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校长激励机制

一是设立“锦江区优秀校长奖”。每年评选一次,对评选出的“优秀校长”,支持他们总结办学经验和出版专著。二是设立“锦江区现代学校制度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评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效果好的学校进行奖励。

(四)创新校长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内部监督。进一步扩大和规范校长的权力及行使权力的程序,进一步界定教代会的权力、职能及其运作程序,坚决推行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加强校长办学的内部监督,促进校长管理机制的民主化。二是改革督导评估。实行学校三年综合目标考核与校长三年任期考核整合,完善“基础+发展”的学校综合目标考核评估模式,综合目标考核总分为100分,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各以100分计,分别按30%和70%的比例进行折算。基础目标内容与校长任期责任书内容整合,精简评估指标,进一步强化分类分层设标。发展目标实行“1+1+1”项目考评模式,即对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实施项目、中心工作年度实施项目、获奖加分情况等进行评估。

(五)创新校长交流机制

一是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校长交流制度。对已有的校长交流制度进行梳理和论证,对校长交流期限、交流方式、效果考核等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重新确立和制定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交流规范与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长交流提高制度。通过锦江区校长和国内外校长的交流,学习和运用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锦江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开阔锦江校长的国际视野。

(六)创新名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在省内外建立“锦江名校长培养基地”,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二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评选制度和信息库,开办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研修班。三是设立“锦江区办学特色奖”。鼓励锦江校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四是设立锦江名校长出版基金,支持名校长总结办学实践经验。五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和锦江特色学校宣传制度,提高名校长和特色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六是改校长稳定任所制(即在同一所学校长期担任校长)为优秀校长稳定任所制,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与特色的持续和强势发展,造就全国著名学校。

四、实施四种策略:整体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整体提升锦江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学校集群,促进锦江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在创新上述六个机制的同时,目前重点实施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用区域战略目标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

2008年6月,集全区之力,反复商讨,确定了“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锦江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内涵是追求“机制高效能、队伍高素质、环境高品位、质量高标准”,提升锦江教育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全国著名和知名的品牌学校,建设均衡、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资源,配合相关部门完善以创新学习为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其具体标志是:

第一,优化的教育结构。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构成的基本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配置合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优越的教育条件。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学校硬件条件和物质文化环境,有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社会资源环境和教育资讯网络。

第三,优异的教育机制。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管理评价制度;有扩大优质教育的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有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和激励机制。

第四,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服务和指导功能充分得以发挥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有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和结构合理、可保证全区教育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第五,优质的办学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水平高,特色鲜明,保持清晰的社会美誉度;在教育管理或教育改革等方面有创新性的突破或典型经验;学生全面、和谐成长,教师能够持续地发展。

由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战略目标制定方式,开展了“校长亮剑”“教师论道”等一系列活动,校长们明确、理解和领悟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自觉地把区域战略目标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校长有序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二)用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拓宽校长现代化办学的实践空间,培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锦江教育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不断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08年,《锦江教育发展行动纲领》提出了“三个保障”,第一个保障就是改进机关作风,要求“强化机关和直属机构的服务意识。构建以学校(办学机构)的需求为导向的机关服务模式;通过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问需服务和网上服务提高服务水准和效率;强化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性,切实减轻学校负担”。2009年,锦江教育提出了“三项改革”,其核心是围绕强化政府和机关服务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而进行的机制改革,其重点是促进学校充分自主地挖掘办学潜力,发展自身特色,实现学校现代化发展品质的提升。为了培育锦江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水平,锦江教育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着力转变机关职能。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大学校”“大校长”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成为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规则的制订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订者和教育质量的监控者。二是引导校长在自主办学中用好策划、决策权,组织、人事权,指挥、控制权和监督、奖惩权等,提高自主办学意识与能力。

(三)用“四个联盟”促进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根据“同质研讨、异质联动”的区域校长培养思路,锦江区组建了以薄弱学校为主体的“博盟”、以发展中学校为主体的“发盟”、以窗口学校为主体的“超盟”和以中学校长为主体的“校长联盟”。“四个联盟”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现代化追求,在相互研讨、互挂锻炼、观摩学习、深度汇谈、共谋对策等方面,不断丰富、规范和深入,联盟内部形成了“相互学习、你追我赶、互动共生”的良好局面。四个联盟之间彼此借鉴,共同应对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共同突破现代化办学的瓶颈,形成了不同层次学校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实践效果看,“四个联盟”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校长队伍现代化素质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四)用“优质教育链”提升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层次与品位

优质教育链是指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学校合并、布局调整、辐射带动、捆绑帮扶等方式,建立优质学校的发展链,实现优质学校的延伸性发展和整体性提升。锦江区根据“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依托本区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借助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资金和资源,建立起了四条优质教育链,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在优质教育链内,校长们相互融合,彼此吸收和运用先进的办学经验,成功地改变了原有的学校风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了自身的现代化素养,保证了现代化素养的高层次和高品位。

跨行政区域现代治理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经济带发展;构建

一、“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现状

首先,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12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15.9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4%、25.9%、21.6%。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减少了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6个百分点。总投资160多亿元的广胜寺、云丘山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正在进行。

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先后建成阳侯、临吉、京昆与青兰临汾段及联络线、霍永等5条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临汾公厕”荣获“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二、构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与困境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打造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煤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主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支柱产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对煤铁资源的依赖。为此,临汾市委指出在改造提升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减少对煤铁资源的依赖。

(二)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临汾市领导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资源开采状况,以及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带内侯马经济区开发。因此,发展临汾的经济,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处理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部地带优先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人才、土地、资金、项目生产要素的培育,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建设的土地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扩大和组建金融运营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大量引进人才,探索招聘高技术,顶尖人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但就目前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严重影响了经济带各区域的工作。首先,县市各政府直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常常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缺乏统一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率的发挥。其次,区域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之间责权不清,争权争利,互相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带上各县市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为横、纵关系缺乏协调,不够顺畅,对经济带工作形成阻碍。首先,从县市机构设置来看,县党委、政府、同等职级,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县政府超越党委,也有党委行使政府职权,造成职权使用混乱,责任不清。其次,内部纵向关系不够顺畅,经济带上各项工作不受重视。垂直领导不能有效发挥职权,人员松散,办事效率低下。

3.各县市直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县市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往往各自为政,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部,缺乏全局观念与协调行动的机制。

三、“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治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根据区域的发展模式、人员结构、政策制定,方便各区域之间协调运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决策层包括:各区域政府合作的行为主体共同制定领导峰会制度。

协调层包括:各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协调委员会、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层包括: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题组: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

1、决策层是在原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由各县市的党委书记、市长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区域发展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和决策,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审议区域合作政策、统筹重大项目布局的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由各县市最高领导轮值主持。各县市轮流举办。

2、协调层由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各区域协调联席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不仅为联席会议、专题组就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而且还为峰会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

协调层的议事原则是:平等协商、协调推进。

协调层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各县市主管副市长主持。各县轮流举办。

3、执行层是在峰会和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负责合作专题的协调推进落实。由各个专题组构成。

专题组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目前设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7个专题组。其主要功能是表达经济带上各方利益诉求,落实峰会和各协调委员会精神,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的活动,以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执行层的议事原则:灵活机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执行层的议事范围:贯彻落实决策层、协调层的决议,将各项既定政策在专题组工作推进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咨询、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区域合作。

执行层每年召开四次,每季度一次,保证各组灵活有序的进行各项活动。

但对于以上构建的模型与合作机制而言,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模型的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步调不一致,造成模型的运行,存在内容合法性方面的問题。

②区域政府间关系复杂与行政成本增加问题。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区域内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①健全法规,改革区域管理体制。区域法规可以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法制化。

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探讨 篇4

1 我国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考虑的因素比较少, 设计人员只将重点放在满足供热程度上面, 却忽视了其他因素。我国绝大部分锅炉房只能够单纯的达到人们生活日常要求, 为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 风机以及水泵配电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问题如下:

首先, 经济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锅炉房应用的都是自藕减压器来控制风机以及水泵。风机阀门位置主要是借助角行程方式来操作控制, 使得风机吸风频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有效的控制水泵流量, 通常情况下, 工作人员会选择应用节流阀。尽管上述方法可以风机风量以及水泵流量进行的有效的控制, 但是这会增加发电机损耗, 提高用电量, 从而增加成本。

其次, 节能性低。供电客户都希望花费非常少的资金就能够获得满意的供热效果。所以很多客户在选择供热设备时, 只关心价格, 而不关心节能性。而实际上, 供热设备并不是价格越高, 供热效果越高, 再加之, 供热设备并不是易消耗品, 客户完全可以站在长期角度来选择购买的产品。特别是区域供热锅炉的选择, 只是单纯的注重价格, 而忽视节能性, 可能会得不偿失。

最后, 设计人员缺少预见性。现如今, 供热系统设计应用最频繁的就是变频调速技术。此种技术在城市供热中基本上得到普及, 但该技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 即对土地资源有着比较高的依赖性。通常而言, 锅炉房建设在市区中或者是人员密集区域, 以此满足业主需求, 同时保证供热效率。所以区域性供热锅炉房的建设与其他形式的锅炉房建设有一定特殊性, 对土地资源要求更高。在建设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务必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形势, 以便能够满足变频调速技术未来的改造需求。但是现阶段, 设计人员却很少考虑到这个问题。

2 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要点

2.1 配电室选择

目前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所应用的电力负荷方式有送风机、引风机等。上述两种电力负荷设备均需要设计在风机室中。除此之外, 还有两种电力负荷设备, 分别为给水泵、热水循环泵, 这两种设备需要设计泵房处, 也可以设计在水处理间处。配电室应该的位置应该由于上述四种电力负荷都比较接近。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配电室设计在风机与水处理间比较近的位置最佳, 这样既能够配电负荷中心的要求, 也能够降低土地占用面积。

2.2 配电系统设计

因为供暖机组在寒冷时期的热负荷比较高, 而在未寒冷时期的热负荷则比较低, 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三部。即使处于寒冷时期, 由于风速以及环境温度存在着差异, 热负荷差异也比较大。通常情况下, 区域供热锅炉房中主要有2台以上锅炉, 所以要进行配电设计时, 必须根据炉位来进行正确的组合, 所有的公共设备用电都需要统一起来。如果应用的变频调速技术, 通常情况下, 起动电流与额定电流相比, 都要小很多, 所以在确定额定电流时, 没有必要对起动电流进行研究。其额定电流等于单台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开关设备的瞬时整定电流设置为单台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2倍即可满足保护的要求。进线总开关的选取考虑未加变频调速的最大一台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因素, 其余仅考虑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开关柜的选择不仅根据变频器的外形尺寸, 还要考虑柜内变频器的散热和自然通风。风机和水泵的控制采用通信的方式同锅炉控制系统相连接, 例如富士系列的变频器内置了一个RS485通信口, 可直接与带有RS485通信口的设备进行1:N的通信, 通信协议为Modbus;该系列的变频器可直接与锅炉控制系统进行RS485通信连接, 且锅炉控制系统只需两根线便可连接多达31台的变频器。另外配置人机界面, 可方便地组成一台锅炉的控制系统单元, 完成对该锅炉的风机和水泵的速度设定、控制以及连锁控制等。

2.3 配电室的设计

配电室的开关柜布置按照现行的低压配电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设计。配电室在附房的二层, 配电柜中有分开布置的动力线和信号线, 为了防止动力线中的高频辐射对信号线的干扰, 动力、信号线在开关柜两侧的底部分别留洞出线, 并且动力和信号的线路要分开敷设。某大学新校区域供热锅炉房配电室的楼板下方是水处理间, 电缆桥架吊装在水处理设备的上方, 敷设信号线的桥架在动力线桥架的上方且保持一定的设备间距。同时考虑配电室的设备散热, 要预留出室内空调的安装位置。

2.4 变频器的选型、安装和电气布线

由于生产变频器的厂商很多, 一般地说, 对哪一家公司的变频器了解得多, 特别是对它的指令和编程软件熟悉, 则选用该公司的变频器为好。因为从可靠性、性能指标上各家公司的产品大同小异。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 建议选用熟悉的机型。国内的一些变频器生产厂, 特别是一些合资的变频器生产厂, 其变频器的性能与进口变频器是一样的, 而且国内变频器厂商售后服务、备品备件容易解决, 国产变频器的价格也比进口的变频器低1/3左右。变频器选型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性能要相当, 要选择性能相当的机型, 目前各变频器厂家已相继开发出针对满足风机和水泵调速性能要求的变频器。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交流变频技术也发展很快, 产品从性能上与原来的变频器有很大的差异, 有了很大的提高。变频器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选用相应的新机型很有必要。变频器与动力开关电器安装在同一个开关柜内, 采用的开关柜要方便变频器的固定和安装。在电气设计时, 应采取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以消除干扰的影响,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时, 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注重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做好配电室的选址以及配电系统的设计工作等, 以便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备应用能够真正的做到节能。

摘要:现代我国区域供热锅炉电气设计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成本比较高, 节能性不足等。为了能够节约能源与土地资源, 设计人员一定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 再进行区域供热锅炉房的电气设计。本文首先对我国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其次对现代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要点进行了介绍, 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区域供热锅炉房,电气设计,节能

参考文献

[1]关哲.关于区域供热锅炉房的电气设计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05) .

[2]陈立生.锅炉房电气及自控系统设计实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9) .

[3]崔焕鲜.集中供热换热站设计优化[J].科技资讯, 2011 (03)

[4]陈跃.谈燃气锅炉房设计中的一些问题[J].能源与节能, 2011 (05) .

中学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篇5

Xx中学始建于本世纪初,为Xx县首家民营寄宿制完全中学,Xx地区第一家民办星级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留下光辉的业绩。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并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控制流生,台帐翔实,记录清楚,办学以来学生巩固率始终高达98%以上;我校初中部各项指标均达到《Xx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普通高中50%以上,职高、中专、技校46%左右,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体系健全,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扶危济困成为我校光荣传统,外出务工子女教育入学率高达100%。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应用课程,自觉执行“五严”、“十禁”;体卫工作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开门办学”、《家校连线》等活动形式,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有3名高中教师达研究生学历。

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我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置均衡,信息化、图书馆、专用教育设备达到或超过省II标准。

办学行为规范,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方针、政策、意见,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行为等符合规定。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安保体系完备,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安全值班台帐资料完备,专人负责。

区域现代性 篇6

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特、高、深”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就是要把品种、品质、品牌往优质上调。优化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特,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往特色上调,提高土地产出率。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甜粘玉米、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吉林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国家级示范点,10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30个国家星级企业。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产力。重点建设万昌、孤店子2个以水稻为主的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按29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逐项抓好落实。强化全程机械化、高光效、航化作业、节水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深,就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抓住资本跨界的机遇,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互联网”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发展“五大”水利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万昌先导区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探索“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服务超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新模式,破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粳稻贡米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发展“农业+互联网”上,打造智慧“三农”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应用,提高精准农业的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加大土地确权力度,促进规模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总结推广龙潭“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各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扩大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和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年内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总结中粮、磐石吉高物流“粮食银行”试点经验,推广“粮食银行”新模式。

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清收还林上下功夫。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开展全市“六清”行动,重点推广磐石市“永红村”模式。从明年起,探索乡镇集中处理垃圾的新模式。在农村厕所革命上,把“小厕所、大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清收还林上,要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确保停得下、还得上、活得好。

五、構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在提升赚钱能力上,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每年让2万名以上农民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向新农人转变,提高他们在现代农业领域、进城务工领域赚钱的本事。在拓宽赚钱渠道上,搭建好劳务输出平台,拓宽来钱儿道。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存量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做好量化试点,使资产变资金、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平等参与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农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速,缩小城乡差距。

淄博市发展区域交通现代物流探析 篇7

1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据计算,我国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300亿左右的社会效益。因此,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2 淄博市物流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鲁中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淄博市已把建设物流大市确立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淄博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区域优势。淄博市地处鲁中,它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一座风格独特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沿海开放城市,是著名的“陶瓷之都”、“石化之都”。是山东省很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北临黄河三角洲,东与富饶的胶东半岛相接,西与省会济南和泰安两市接壤,南临鲁中山区,地域形态南北狭长。市府所在地张店区与六区三县间相距20~30公里,呈梅花状散开,这样的地域特点和城市结构构成了具有淄博市特色的“5纵6横一环”(张店环城公路)的快通道路框架和铁路十字架。同时快通道路与城区道路相通相连,为城市的扩展和外延提供了条件。

(2)产业优势。石油化工、纺织、机电、陶瓷、医药、建材等产业门类齐全,商品流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为淄博市物流市场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3)运力优势。截至目前,淄博市拥有货运车辆44683台,2006年完成货运量5864万吨、货物周转量37.3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51%、18.11%。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集装箱车、厢式货车已发展到3034台,占货车总数的6.79%,为物流发展提供了运力保障。

在看到以上优势的同时,也认识到淄博市存在着诸多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

(1)违规建设,屡禁不止。全市近50家物流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是在无征地手续,无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建成的。如果实现集约化经营,占地面积仅需800亩。由于违规建设,实际用地1700亩,浪费了土地资源;

(2)市场布局不合理。张店区周边40家物流市场,多分布在东四路与昌国路、张博路与南外环交界处,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交通经常被堵塞;

(3)市场设施简陋,服务功能较差。现有的配货市场,多数起点较低,一般圈块地,建几间房,安部电话就挂上“物流中心”招牌,多数物流企业没有GPS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支持,人员素质低,服务不到位,客户怨声载道,投诉案件多;

(4)管理主体不明确,市场管理不到位。通常是计委管发展,交通管场站,财贸管流通,谁是物流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导致竞争无序,管理薄弱,各物流(配货)企业为追求效益,竞相比拼,造成了众多不必要的财力、物力的浪费。

综上所述,目前淄博市物流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和困难同在,既要看到优势,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立足于淄博实际,明确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物流业良性发展。

3 交通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以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为基础,积极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将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融合,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真正具备为用户提供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因此,要从统筹规划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场站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入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努力打造物流管理网络平台,规范物流企业管理。

(1)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要以发展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物流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功能,力求使之发展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加强对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对现有的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和资源重组,重点扶持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淘汰规模小、服务差的物流配货市场,实现物流行业良性发展。

(2)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切实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采取国家投资、股份合作、市场融资等方法,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对外合作,吸收国外企业参与当地物流企业的投资、嫁接和改造,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管理理念提升淄博市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要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防止出现贪大求洋和盲目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拓展物流园区的服务领域,发挥集交易、停车、午休、加油、货运配载、仓储、中转、信息服务、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货主业务办公楼、中心仓库、大型地面停车场、招待所、餐厅、修理维护车间、职工生活楼及相关配套设施,给车主、货主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物流园区的吸引力。同时积极协调争取交通、公安、保险、工商等部门在园区联合办公,给车货双方办理交易手续提供便利条件。

(3)积极引导、促进转型。要充分发挥道路货运易组织、覆盖城乡和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优势,引导运输企业加大货运生产投入,完善货运网络,促进普通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化。要以具有一定实力和经营规模的运输企业为主体,以货运为主线,以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切入点,引导运输企业将商业领域采购、制造、运输、仓储、代理、配送、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优化工商企业的物资供应链,为其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和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确保运输企业有效货源充足、运输和仓储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打造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以发展现代物流为突破口,引导运输企业从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出发,通过重组、兼并、联营等形式整合运输资源,支持运输企业、品牌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物流园区、中心的建设运营,加速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服务的融合。

(4)政策调整、优化运力。以大型、专业为主加快货运车辆更新步伐,积极发展载重10吨以上的重型货车和集装箱牵引车辆,加快普通货车的厢式化改造;推广使用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运输车型,加速淘汰能耗高、技术等级低的运输工具。积极推广甩挂运输技术在货物运输领域中的应用。

(5)科技创新、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GPS管理和货运信息平台,通过交通部专用信息网和公用数据通信网,逐步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联网,实现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基本环节的系统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莉.创新不已的中远物流[J].中国道路运输,2010,1.

[2]姚红宇.物流发展突破口[J].中国道路运输,2010,10.

论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8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利润源泉。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1.1 现代物流的含义

现代物流是指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是物流对象从起点以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1.2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金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是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和。这种总和主要是依托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民族习俗、文化、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条件等各种因素而自然形成的。

1.3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3.1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区域经济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的发展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及各部门和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现代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1.3.2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协同性

现代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这种关系也就决定了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如图1所示)。

2我国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作用分析

2.1 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2.1.1 物流需求迅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约10%,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也处于快速增长期。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达26.2%,为752283亿元,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达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较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94万亿元,同比增加14.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8.8万亿,增长18.1%。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如表1所示)。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的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市场。

2.1.2 物流供给不足与效益不高

我国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货运汽车生产率水平为例,美国营运汽车的单车(t)年产量约为66万tkm,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万tkm左右。此外,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公路、铁路、水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根据计算,我国物流成本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2.2.1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状况

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统计,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人均GDP分别为52519.3元、54919.8元和33576.9元,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同比增长14.7%。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比分别增长14.8%、15.75%和13.6%。2008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2.2.2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等工程进展顺利。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在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4647.38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十年。其中内蒙古自2002年起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十年间年均增速高达16%;陕西和西藏以12.18%紧随其后,增速最低的云南也达到9.47%。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4122.6元增加到2008年15857.1元,年均增长率14.42%。2008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96.09亿元,比1998年的946.24亿元净增加了3.33倍。其中内蒙古与重庆增长最快,分别净增加了7.38倍和7.12倍。

2.3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

2.3.1 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①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物流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因此,物流领域是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

②现代物流能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区域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2.3.2 区域经济对现代物流的作用分析

①扩大区域物流的需求。

承担短距离运输的公路运输迅速成长。在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占有率急剧增长。其运输里程由2004年的187.7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373.02万公里(如表2所示)。

②加快跨地区物流的发展。

经济较发达的浙江地区作为委托加工贸易的基地,原材料丰富充足,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飞快(如表3所示)。

使浙江成为有着很高的运输增长率的流入地、流出地,且物流范围波及全国,特别是与运输距离长短无关的物流量大大增长。

3区域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3.1 构建区域物流平台

区域物流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与航路网络、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港口与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比如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

3.2 科学系统的制定区域物流规划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涉及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不合理将会造成市场混乱,制定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应根据统一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理顺现有物流设施和管理体制,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3.3 实施精益物流战略

精益物流理论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强调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它使得传统物流经营理念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中心,通过准时化、自动化生产不断谋求成本节约,谋求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基于成本和时间的精益物流服务将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这样的物流系统是一个拉式物流系统,高质量物流系统,低成本物流系统,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

3.4 普及物流知识,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人才作为我国紧缺的12种人才之一,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各地区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因此,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既要培养政府的物流管理人才,又要培养物流经营服务人才。可派人出国或到先进城市考察、受训或者与境内外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等方式加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做好引进紧缺人才的规划,以建设一支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作为各个区域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摘要:现代物流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综合性产业,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文中是从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区域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田源,徐寿波,宋伯慧,等.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

[2]詹国华.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企业经济,2004,(10):106-108.

[3]王国华.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现代物流报,2006,(3).

现代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策略 篇9

1 硬件维护

硬件是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硬件系统涉及到很多实用的设备,是整个区域自动站赖以存在的基础,硬件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气象站作用的发挥。区域气象站管理人员在制定维护方案时必须要重视硬件装置的维护维修,这样才能满足使用需要。

1.1 传感器

1.1.1 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维护

区域自动站的风向传感器为单翼风标,当风标随风转动时带动格雷码盘,经电路转换成模拟电压输出,该电压由采集器计算出一个对应方向。风速传感器是风带动风杯转动产生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的频率与风杯转速成正比关系,再经采集器计算可得实际风速。日常检查维修时,对风向和风速的传感器轴承进行依次目测检查,清除积聚的污垢;经常观察风杯和风向标转动是否灵活,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理;经常查看风杆拉绳是否松动,如果有松动及时拧紧,并校准垂直度。用万用表测量风向及风速输出状况,只能达到初步判断水平,要进一步了解情况需要专用的仪器。

1.1.2 温度传感器的维护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PT100),是由铂金属制成,利用待测环境(T)与铂电阻的阻值(R)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空气温度每上升或降低1℃,阻值对应升高或降低0.385Ω。测温铂电阻,采用四线测量方式,一般由两根黄色线,两根绿色线组成。同色线电阻处于短路,异色线电阻处于80—120欧姆之间,且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日常检查检查维修时,用万用表测量低阻值,尽量不要接触被测物,因为人体的介入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当温度数据跳变,一般是因地温管进水,或是地温探头自身性能变差造成,可采用相应的修补漏点或更换探头来解决;当出现极限温度,测得远超过正常值的温度,一般是因为四根温度传输线存在断路,找到断路点修复即可。

1.1.3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

雨量传感器由承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等组成。常见问题主要有:数据线故障,会出现雨量数据缺失或激增现象,需仔细测量查找,必要时可直接更换之;机械故障,检查漏斗通道中是否有碎片,入口和出口处是否有堵塞物,若有污物则除去并清洁过滤网,如有必要,漏斗表面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但清洗后严禁用手触摸翻斗内部,清洁维护时应断开信号连接线;干簧管故障,可用万用表电阻档或鸣叫档测量干簧管好坏,高度怀疑且不切定时,可以更换之。另外,检修和维护雨量传感器后,一定要做好测试。

1.1.4 气压传感器的维护

气压传感器多为智能传感器,有多种设置和输出模式,借助计算机串口能直接读出气压输出值。日常维护时主要检查气压通气嘴,确保不能有异物堵塞和污染。若采集器中的蜂鸣器每隔l分钟叫1次则说明有可能是气压传感器故障,首先检查电源,若电压正常,而前面板上的气压显示无数值,可能是传感器损坏,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1.2 采集器

区域气象站中的采集器是极为关键的装置,影响着区域气象站的数据信息收集状况。维护这一装置时需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需要对整个装置结构的状态进行仔细检查,主要包括采集器两个LED指示灯与一个蜂鸣器,采集器各通讯线接头和各传感器的接地接头等。由于区域自动站常年处在室外,常期遭受各种因素干扰,容易造成各种数据异常,甚至引起系统整体死机等现象,所以在实际安装维护中,应严格采取屏蔽措施。同时自动站运行情况与中心站息息相关,中心站负责对站点进行校时、加密、重启等多种远程控制。在检查和维修时,要及时与中心站沟通,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在故障分析时,要适当考虑中心站因素。

1.3 供电系统

电源系统是为整个区域自动站提供电源保障的核心部分,日常维护检查最为重要。判断自动站故障时总是先检查电源系统有无故障。区域自动气象站一般建在偏远地区、无人值守的地方,所以整机选用太阳能供电,由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不稳定直流电压经防雷处理后进入充放电控制板,电压经稳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再由蓄电池稳压输出向GPRS通信模块与采集器主板单元供电。蓄电池输出电压低于正常值时,要及时更换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由于缺少防过放功能,属于易损器件,需要有充足的备件。

1.4 通信模块

区域自动站受潮湿空气影响,手机卡和卡槽之间的金属接触点常会出现氧化膜,能影响到设备的通讯上线,会造成自动站数据和报文无法及时上传,需要进行擦拭处理。由于客观原因,一些处于偏远地点,GPRS信号可能较差,可以将天线取出置于采集器箱体顶部,并调整天线的指向,必要时可以更换大尺寸天线。某些情况下,通讯状况受相关公司信号影响,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必要时与之沟通处理。

2 软件维护

2.1 自动气象站软件维护

自动气象站软件主要包括采集器系统程序、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等。采集器系统程序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储在单片机中,不需要台站日常维护,但采集器内部存储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电子碎片,应定期清空采集器内数据,避免出现数据存储错误或无法读取。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和测报业务软件的维护,主要检查各类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关注网站关于软件升级或补丁程序下载的通知,做好升级工作。

2.2 应急传输及其他应急软件

自动站处理计算机除安装自动气象站软件外还应有其他备用传输软件系统。GPRS网络需要修改IP参数,应在工作电脑桌面上建立相应的文件,内容包括IP信息以及修改方法,以备应急之需。同时,把直接联接到无线路由的专用网线一端联接好,另一端固定在计算机旁,并加上标签说明。拨号网络在计算机内提前设置好,并把专用MODEN同电话线联接好放置在适宜位置,遇到紧急情况及时能够及时切换并能保证随时接通。

参考文献

[1]郑世龙,黄钰,黄国兴.DZZ1-2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J].山东气象,2010,22(5):53-62.

[2]王国斐,范明毅,黄易,等.概述自动气象站维护问题[J].民营科技,2008(5):107

[3]刘宏光.远程数据采集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36-39.

[4]李想成,阮淑英.嵌入式TCP/IP协议实现的要点[J].电测与仪表,2006.43(6):50-52.

[5]李黎明,于海洲.自动气象站常见的问题及故障排除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3):32.

区域现代性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业规划,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可见项目规划的重要性。区域现代农业规划是一个地区全面的、长期的农业计划和部署, 是根据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充分考虑现有生产基础以及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和进一步利用改造的潜力与可能性, 拟定具有一定年限的、有科学根据的农业发展设想、轮廓指标、投资安排及主要实施措施等的规范性文件。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属于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性计划, 具有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因此, 重视和发挥规划的功能,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改善行政管理, 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农业规划编制工作有利于总结经验, 统一思想认识, 理清建设思路, 明确阶段目标;有效执行规划有利于约束相关主体行为, 引导各类资源有效配置, 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农民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一、区域农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准、界限模糊。

区域农业规划总的来说是一种概念性的规划, 一些规划编制工作存在定位不准、界限模糊、内容交叉、求大求全、建设标准不配套, 以及制定和报批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 影响了农业规划功能的充分发挥。特别是没有把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落实到村和田块, 缺乏具体操作性;没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规划出田、林、路、渠、沟、涵等具体的方位和规模;更没有规划出实施的年限和投资的资金及其筹措的措施。因此, 严格地说, 这样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难以用它来具体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二) 项目单调, 偏离主题。

许多地方热衷于搞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 但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必须以观光农业为核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闲暇时间的增多,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 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 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规划, 需要加大观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使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借自然条件及特色风景, 大建别墅及娱乐场所, 偏离观光农业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 创意和特色不够, 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特色和“绿色产出”优势, 导致观光性不强, 在开发观光农业产品时盲目追求“大而全”, 没有“培植精品”的意识和创意农业观念, 缺乏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所以整个观光园形象不明显, 品牌不突出, 导致观光项目单调, 缺乏吸引力, 投入很大效益很差, 最后以规划和建设失败告终。

(三) 科普不强, 示范性差。

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 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休闲观光活动和农业科普教育活动。科普农业以“科技兴农、科普育人”为准则, 以“科学内容、园林外貌、地方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为宗旨, 将现有的资源特点与高新农业技术导向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设施设备的引进整合, 突出各具一格的科普特色, 努力做到园区步步有农业科技内容、处处有农业科学知识的感染和熏陶。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 这一空白与农业科普发展新方向形成互补, 大部分农业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科普教育中心, 无法为农业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导致示范性差。

(四) 重在建设, 轻视管护。

目前许多地方已经规划实施的现代农业园有的已经基本建成, 有的正在建设过程中, 但总体而言缺乏建成后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护责任体系, 无法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人头上, 加之一些现代农业规划园无管护资金, 导致项目建成后不同程度受损失修, 因此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难以再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区域农业规划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

编制区域现代农业规划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有了规划, 建设现代农业就知道如何科学投入, 减少盲目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就有了落脚点。当前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时机, 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对现代农业规划的认识, 抓紧抓好编制各区域、各层次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项目储备。应集中时段、集结力量制定、补充、完善各类和各层次农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各级各项农业政策, 围绕政策搞规划;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农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动向, 围绕机遇搞规划;要立足于当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围绕优势搞规划。再依据规划定项目, 从而提升扩容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库, 争取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 摸清家底。

实践证明, 搞现代农业, 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 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 管理得好。规划先行, 一要“摸清家底”。要摸清辖区内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数量, 村社占地总面积、人口、户数、耕地面积、住宅面积等基本情况, 了解辖区内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情况, 以及村镇发展状况和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二要“抬高起点”。在规划编制单位的选择上, 要舍得投入, 聘请有规划能力的单位,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现代农业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及单体形象设计,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譬如新村建设规划要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 从根本上解决许多村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的问题,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三要“结合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严格标准、突出特色、彰显优势”的原则, 充分挖掘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 做好整体规划和项目规划, 体现创意农业特点。建筑设计要体现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 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的建筑风貌。

(三) 科学合理。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和新村建设的规划要与农业规模经营相适应, 与节约用地相适应。但是, 片面强调节约土地, 造成新村建设有点没面, 各功能区混杂, 相互干扰, 这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要树立长远目标, 从美化环境和保护农民利益出发, 坚持现代农业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一步到位, 科学合理编制中心村规划, 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四) 上下合力。

编制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的目的在于规划的实施, 在于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因此,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就必须要求规划的编制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规划编制预案, 要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论证, 广泛听取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见, 听取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规划编制完成后, 应由区 (县) 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查、经区 (县) 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特别是区 (县) 乡镇、村班子换届, 要考虑上届班子执行规划的情况, 并制定下届班子落实规划的目标, 做到班子换届, 规划不换届, 使规划长期贯彻, 深入人心, 转化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人大、政协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 督促, 确保规划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区域现代性 篇11

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据陈萌山介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全面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商务部共同参与,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这一规划,并经国务院审定通过。

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些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有明确表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必须尽快补齐。”陈萌山表示。

他说,国务院发布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这是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从目标倡导变成了实际举措,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部署安排,今后5~10年现代农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十二五”将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建设现代农业要实现27个发展指标

据陈萌山介绍,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今后5~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具体发展水平看,规划从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物质装备等7个方面提出了27个发展指标,其中包括: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等内容。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此,规划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包括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包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包括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包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六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

七是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

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

全力破解“谁来种田”难题

陈萌山说,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工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去年年底,国务院表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不乏种粮规模超过1万亩甚至达到五六万亩的农户。现在东南沿海一些村庄,常常是一两户农民种了一个村的地。黑龙江垦区,一个农户种几百亩地。”陈萌山说。

长株潭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探析 篇12

长株潭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都市人口有密集化趋势, 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 迫切需要“巨大”物流渠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心城市的建立, 区域城市的发展, 要求必须建立现代物流, 以适应经济圈的发展。2007年4月26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制订了《关于促进生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两型社会”建设提出, 发展现代物流业, 实现人与环境、物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物流业符合“两型社会”要求, 能让湖南物流业迎来新的契机。

发展现代物流是进一步增强长株潭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湖南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长株潭经济中心的形成。同时, 长株潭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 迫切需要快速、安全、便捷的物流渠道。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的发展, 首先必须要对该地区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有所了解并进行分析。

一、机会

1、区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保障。

长株潭地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开放带之间, 铁路、内河、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线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长株潭面积28088平方米, 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 实现了全省37.3%的GDP、43%的财政收入、47.9%的投资、67.3%的外贸。

从湖南物流来看, 湘江水路物流是条主线, 湘江聚集着长株潭城市群, 一江三港成为湖南物流“一盘棋”, 从纵、横方向展示长株潭区域及湘江水路物流在中部地区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外贸物资运输, 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 2010年, 湘江水路货运量1.58亿吨, 是2005年的3.4倍, 2015年预计全省水路运输货运量将达到2亿吨。长沙港为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 是天然良港。长沙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提高, 吞吐量每年以30%幅度增长。2012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输量1.87亿吨,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2.19亿吨, 29, 57万标箱;其中, 长沙港完成货物总吞吐量332.19万吨, 占全省港口吞吐量30.19%。多条高铁专线的建成通车, 拉近了长株潭与武汉、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空间距离, 有力地分流京广线的客运压力, 腾出了客运力用于运货, 极大地提高了长株潭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交通, 进一步强化了长株潭乃至整个湖南省的区位优势。

2、潜力巨大的市场。

随着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对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的需求和依存度越大。自上世纪90年度以来, 湖南省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 湖南人均GDP增长13.8%, 工业主导进一步巩固比“十五”期间快5.5个百分点, 固定投资累计达20881.79亿元, 年均增长31.6%, 比“十五”期间快12.4个百分点。2010年湖南进出口146.89亿美元, 创历年新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刺激了物流需求的扩大, 也促进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批发等物流相关行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这种需求将持续扩大。

3、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1年, 国家经贸委决定在全国把长沙等四个城市作为社会化物流服务的试点城市, 为长株潭区域物流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 物流是现代化服务业, 要大力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 有些城市可以成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7年12月7日,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2005年国家正式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内东部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大企业、大集团竞相实行跨地域扩张。这给中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带来有利条件。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点, 能否承接起国际、国内的物流和资金流, 这是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

二、威胁

1、外资强势进入。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 到2005年底, 中国应修改相关法规, 取消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所有权的限制。中国物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 这将使国际物流巨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2005年,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荷兰TNT集团悄然进入长沙市场。2006年, 德国森泰飞物流公司和美国普洛斯物流公司也成功入驻。以这3家为代表, 外资瞄向了湖南市场, 开始加大进军力度。美国联邦快递与天津大田集团合作, 业务以扩展到中国210个城市, 并以经营额每年30%的速度上升, 一旦国际快递企业在国际、国内快递站稳脚跟, 现有的民营快递面临着兼并收购等威胁。

2、行业竞争加剧。

未来随着中国邮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改革和管理创新, 它具备完善的网络、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严密的快递作业等优势, 这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民营快递最大的竞争对手。省外知名的物流企业, 如招商物流集团、大田国际货运、广州南方物流等公司已经开始抢滩长沙, 省内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

3、宏观物流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物流业不断扩展, 物流企业的单位成本不降反升,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的不断投入, 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而相应的物流价格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提升。其次, 物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营业税应征基数偏高、市场竞争不规范、配送车辆区域通道受限、车辆公路通行收费高等问题, 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

4、融资困难。

企业要发展, 资金是关键。湖南省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原国有企业的运输队或物资公司改制而来, 自身并没有太多的积累, 同时企业的资产也不是优质资产, 向银行借贷十分困难, 因此融资成为难题, 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优势。

1、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1年4月, 当时, 湖南省政府提出了在长株潭建设物流基地的设想。二十世纪末, 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战略部署, 全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 通过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聚集区和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被国家“十五”机会列入全国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城镇密集区之一, 这标志着长株潭进入国家决策视野。《2006年湖南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及《湖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均将物流业作为未来湖南发展的重点目标。2007年4月26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今后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设长株潭、岳阳、衡阳、常德、怀化、郴州、益阳7大物流枢纽, 把长株潭建成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2、物流基础设施较好。

湖南境内有京广、湘黔、湘桂、石长、焦柳、洛湛等7条铁路干线连接东南西北, 公路有106、107、207、209、319、320等九条公路国道贯通全省腹地, 形成了以长沙公路为枢纽、长沙主枢纽港、黄花空港和株洲铁路枢纽为中心, 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 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3、长株潭经济基础牢固。

长株潭三地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外贸进出总额都在稳步增长。说明该地区经济环境良好, 物流总量稳步上升, 为物流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长株潭三市的产业布局更加趋向合理化。三市结合自身资源条件, 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如今, 长株潭三市产业分布基本上显示出优势互补的效果。

长沙的高新技术、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 湘潭的钢铁、机电和建材等产业占优势。而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等产业为优势, 这为三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长株潭城市群处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 区位条件优越。2012年, 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达到1383.42万人。GDP和财政总收入却分别完成2826.31亿元和181.61亿元, 分别占全省的37.6%和38%, 完成进出口总值489482万美元, 占全省的67%, 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158329万美元, 占全省的61%。

5、流通体系的日趋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 长株潭商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优势产业, 流通体系日趋完善, 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 湖南省消费品零售总额2028.50亿元, 占全省的43.2%。长株潭作为全省的商业贸易中心, 不仅聚集了一批本土连锁超市, 而且吸引了一批商业企业和国际商业巨头。

6、“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为长株潭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家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将为长株潭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 有利于优先获得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布局也将优先考虑“两型社会”的建设, 投资导向将向“两型社会”倾斜。其次, 有利于加快长株潭产业结构化升级。“两型社会”要求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两型”产业, 这对改造、提升、优化长株潭的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 无疑是重大机遇。三是有利于拓展长株潭产业发展空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吸引战略投资者的进入, 使长株潭成为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的汇集地。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形成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 提供经济的外向度和产业竞争力, 也将为长株潭城市群发挥比较优势和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劣势

1、物流业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长株潭经济区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 为促进三市经济的融合, 总体构想是照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市体系一体化, 物流在国外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 存在着物流观念淡薄, 对现代物流观念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仓储、搬运等, 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作用。但长株潭整个经济区对现代物流业认识不够, 表现在对现代物流投资不足, 特别是银行贷款没有向物流业倾斜;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

2、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长株潭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的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 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 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设施不足陈旧而老化, 三市中在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物流基础设施上没有形成协调, 长株潭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 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另外, 长株潭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 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滞后。长株潭很多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的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新增的物流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范围狭窄。这与国际上物流企业的经营领域相比有很大差距, 欧美日等国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它能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从供应到消费的全程物流服务。

4、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物流是新兴行业, 传统的物流企业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 虽然湖南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院校较多, 如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 但真正能满足物流企业要求的实用性、综合性物流人才很少, 同时长株潭地区也缺少吸引物流人才的环境和措施。因此人才短缺是制约长株潭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5、行业条块化分割。传统的行业管理制度制约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物流由多个部门管理, 物流体系内在的联系被认为的分割, 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 物流设施服务水平不高, 相互协调性差, 物流是个系统化的活动, 无论哪个环节受阻, 都将直接影响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市各地区各管一块, 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 实现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且三市各搞各的物理建设, 自我循环, 造成了三市中一边是资源闲置, 一边是重复建设, 谈不上整个区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6、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滞后, 工商企业物流效率低下。由于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 长株潭三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突出, 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 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 物流外包意识淡薄, 不愿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剥离, 大部分工矿企业仍旧自建物流体系, 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状态, 导致流转速度慢、物流成本高。加之信息不对称、不通畅, 使得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物流需求, 物流供需双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物流体系功能难以发挥。

尽管长株潭物流系统建设迅速, 发展较快。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不能适应城市群经济圈物流一体化和城市群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二是物流网络体系混乱, 缺乏以综合物流园区中心, 以主要产品的物流通道为干线。

根据长株潭区域物流机会、威胁、优势、劣势整体分析, 为了保持长株潭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实现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运输。为降低成本、节约时间、节约油耗、节约人力, 要运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运筹学, 制出合理的详细运输路线图。

(1) 、制定长株潭三市区域内快捷详细的运输路线图。

(2) 、为加快建设长株潭、岳阳、衡阳、常德、怀化、郴州、益阳7大物流枢纽, 把长株潭建成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制定出省内快捷的详细的运输路线图。

(3) 、将湖南省境内7条铁路干线、9条国道公路干线、湘江水路干线、机场运输线用运筹学方法合理的衔接起来, 衔接处自动化, 达到节约时间、节约油耗、节约人力、最终节约成本的目的。

(4) 、有机整合行业综合配套运输, 节约运输成本。

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改造,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交通是物流的基础, 长株潭地区交通网比较发达, 有利于本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运方面, 湘江连接长株潭三市与长江汇合。长株潭经济区交通网络规划, 除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外, 要突出以市际交通和市区交通为重点, 特别是尽快建成长株潭城际轻轨, 构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道路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要以建立“高速、高效、高智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 统筹城乡物流通道建设, 协调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 逐步形成“城 (乡) 际—省级—国际”3级运输网络合理布局, 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 多层次、多方式衔接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3、整合物流资源,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有商品流转, 才能产生物流, 商品流转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物流的规模。特别是商品批发流转构筑了物流的需求主体, 以市场经济为条件按照市场原则创建大型批发商或商品批发中心是发挥物流作用的关键, 从长株潭实际出发, 将原来物质流通、商业流通、供销流通以及既有生产企业所属的原材料采购或产品销售部门的资源以经济手段整合起来, 利用其渠道、设备等资源组建专业批发公司或物流企业, 按照现代批发企业或物流企业的要求进行运作, 以合同的形式特别是粤港澳企业建立稳固的商品采购、储运、销售等关系, 提供社会生产能力, 以使用大流通发展需要。

物流体系的规划是解决长株潭“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物流体系的规划应制定以长株潭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在内的综合干线网络, 特别是各地区节点的位置与规模的规划,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物流规划应着重于解决地区的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 提供融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 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 在区域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整合现有市场, 优化市场布局。培育物流市场, 创新物流业态, 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规划布局, 建设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 构筑与大西南各省市区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兴建一批物流配送中心, 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 长株潭三市要建设城市群生态系统循环物流机制。长株潭地区固体废物收集与处理应坚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原则, 积极推广分类收集, 进行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

4、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建立业务网络, 利用网络技术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客户数据库, 随时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货物的货源、调运、分发等;其次是建立行业管理网络, 将所有网点网络进行管理, 快速发送各种指令, 并及时收集各营运网点的指令执行情况及其他情况, 有的放矢地组织业务开展。除此之外, 还有必要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网络, 其内容包括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商品的供求状况、各地的生产与供求状况、潜在客户档案等。

(2) 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物流信誉体系。物流企业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 改变业务单一的状况, 同时, 要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 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市场。物流企业在服务过程中, 要提供主动式服务, 利用各种信息特别是服务对象反馈的信息, 提供适时服务。同时, 也要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 按照高质量的服务标准进行行业约束, 出台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规范整个行业的服务行为, 建立物流业的信誉体系。

6、国际化物流发展战略。进入WTO, 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物流领域面临国外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株潭城市群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要立足长株潭城市群, 面向全国, 放眼世界。一方面要按照国际规则建设物流产业市场和物流服务体系, 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业竞争, 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物流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 要与国外先进物流企业携手合作, 优势互补, 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长株潭整体物流的水平。

7、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 长株潭城市群的当务之急是努力构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已经是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据调查, 欧洲的大型企业, 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高达76%, 而且70%的企业不只使用一家。在欧洲, 第三方物流所占市场份额, 德国为23%, 法国为27%, 英国为34%。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都在3 0%以上。这种在现代经济中为货主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的物流方式, 市场的需求量正呈迅速上升之势。

长株潭城市群只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物流企业去100强, 达到4A级和3A级的物流企业分别只有1家和3家。据调查统计, 在长株潭城市群工业企业中, 原材料的物流交由第三方物流完成的约占18%;商品销售物流仅占16%左右。相当多的企业物流主要靠自己组织, 这是造成整个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及个性化塑造先进的物流服务形态,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具体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 发挥传统物流业优势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物流业的设施与市场网络, 鼓励现有仓储企业通过改制、创新向物流配送企业转化。鼓励运输企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增添集装箱车、厢式车、冷装箱车及其他专用车投入物流服务。

(2) 国有物流企业发展与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在鼓励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经验的大型国有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同时,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

(3) 发展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坚持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 鼓励中小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加快现代物流业的社会化进程。

(4) 壮大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企业自身实力与实施横向联合相结合。在培育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按国际惯例运作、网络结构合理的现代物流企业的同时,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联合, 建立跨国、跨地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物流企业。

(5) 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 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货代企业到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分支机构, 鼓励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企业向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并支持他们到国外或国内其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

8、积极培养物流人才。现代经济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 而物流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长株潭3市要以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 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主要载体, 大力促进物流科研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物流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开发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项目。加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 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区域物流水平。构筑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让物流带动经济增长。

摘要: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合一的简称, 三市同处湘江中游, 横贯湘南、湘中、湘北, 其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市呈三足鼎立之势, 彼此相距2030公里左右, 组成一个金三角, 是湖南经济最为发达的中枢, 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物流中心, 在湖南省经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一篇:规范工作下一篇:网上银行服务质量